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宁静的森林水池( 阿姜查)

_2 杰克(美)
  如果你能这样信赖你的心,就没问题了。如果心想要高兴,就只须知道这种高兴是不稳定的、不稳固的。不要害怕修行中的幻觉或其他经验,只要学习怎样去对治就好。如此一来,就可以用烦恼来训练心,你也会逐渐知道心的自然状态──解脱了极端。清明而不执著。
  依我的看法,心就好像一个单一的点──宇宙的中心,而心的状态就如同到这点上,短期或长期驻留的访客。去深人了解这些访客,并熟悉那些为了诱惑你追随它们所画的生动画面,和所讲的迷人故事。但是不要放弃你的位子,它是四周唯一的一张椅子。如果你继续不停地占有它,问候每位到访的客人,将自己稳固的建立於觉醒中,把心转变为一位觉知者、一个觉醒者,这些访客终究会停止再来。如果你真正地去注意他们,这些访客能回来多少次?就在当下与他们对话,你就会对每一个都了若指掌,如此一来,你的心终会住於平静。
经行(行禅)
  要每天以经行(行禅)来修行。双手放在前面,保留一点点的紧张来使心保持警觉。以平常的速度从这端走到另一端,一路上都要觉知你自己。停了後,再走回来。假使心散乱,就停止下来,再把心带回来;如果心依然散乱,就将注意力投注在呼吸上,继续把它拉回来。如此增长的正念,在一切时中,都很有用。
  身体疲惫时,就改变姿势,但可不是一时冲动要换就马上换。首先,必须知道你为什么要换姿势──是因为身体疲惫、心情不定、还是懈怠?觉察身体的苦痛,胆大心细地去学习观照。修行中的精进是跟心有关的,而不是身。它的意思是,待续不断地对心理的状态保持觉醒,而当喜、恶生起时,不去追随它们。如果我们没有如此地觉醒,就算彻夜坐禅或行禅,都不是真正的精进。
  你从一个预设点走到另一点时,将眼光放在前方两码的地方 然後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感觉上,或反覆念“逋哆”的咒语。对於心中生起的事物不须害怕,反倒去质问它们、认识它们。真理是超越念头和感觉的,因此,不要去相信它们,或被它们所束缚。去彻见整个过程的生灭。这种领悟会引生智慧。
  当识生起时,应该同时觉醒它,就如同灯泡与其光线一般。如果你不警觉,障碍就会掌握住心──唯有“定”才能突破它们。就好像小偷的出现,会使我们更加小心自己的财物一样。因此,障碍提醒我们应该注意我们的“定”。
是谁病了?
  一九七九年春季末,阿姜 查访问在麻塞诸塞州的巴瑞市的一座禅修中心,他在那里教导了十天,每天下午他都会到广场四周走走。看著学生们在草坪上缓慢的经行,他便说这禅坐中心看起来好像一间一般心理疾病的精袖病院。整个下午,在他经过学生时,他都大声地向学生喊道:“早日康复,我祝你们能早日康复。”
  因为每个人反应都不同,所以我们必须撷取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观身的修行方法特别适合淫欲重的人,或森林僧所使用。
  观身的禅修法是去观照身体──观察它的每一个部位,及它的构成元素(蕴)。从头开始,到头发、毛发、指甲、牙齿、皮肤……等等,观照每一个部位。观想把皮剥下来,看看身体的里面,你会想要吗?看见身体的本质之後,便能去掉最初的三种障碍:
  一、身见和我见──我们会了解,这个身体并不是我们,也不是我们的。这世上没有任何事物是我们的。
  二、疑──了知事物的本然,疑便消失了。
  三、戒禁取──当我们还有疑惑时,会想:“这方法或许不好。”不过,一旦我们了解身体的本然──也就是,一切事物都是无我的,这样必能消除疑惑。
  观身时,并不须要一一观照身体所有的三十二部份。如果你专注於一部份,而且能彻见它的本然──无常、苦、空、不净──你就会了解到你的身体与他人的身体都是一样的。如果有三十二块冰块,你只要摸到一块就知道所有的冰块的冷度。
  当我们在增长观身的不净时,同时也是在观死亡。事实上,我们增长一法,也是在增长所有的法。如果我们了解自己死亡的真相,便会对世上所有的生命都非常敏感。从此,我们自然会去避免造恶,也会想要明智地生活,并感受到与众生合为一体的感觉。
修 定
  在修行中,我们总认为,当我们想安静时,是噪音、车子、声音、视觉来干扰我们,可是,到底是谁在干扰谁呢?事实上,我们才是去干扰它们的人。车子、声音只是顺其自然罢了。我们透过错误的观念──认为它们是外在的,去干扰它们,并执取要保持安静和不要受到干扰的观念。
  学习去了解,并不是事物在干扰我们,而是我们自己去干扰它们。一旦你认识这点,每一刻你都可以成长,而且每个经验都显示著真理,并也带来领悟。
  通常,不曾受过训练的心充满著担忧和焦虑,所以当些许的平静在禅修中生起时,你会轻易地去执著它,错误地认为平静的状态就是禅坐的终点。有时侯,你甚至会认为你已经结束了淫欲、贪欲或嗔怒,但,未来只会被它们所淹盖。事实上,陷於平静中比陷於烦扰中还糟,因为,你至少会想脱离烦扰,然而,在平静中。你会乐於耽溺,而丝毫不向前进。
  当极乐、清明的状态从内观禅修中生起时,不要去执著它们,虽然这种平静的滋味很甜,但是,我们一样要将它视为无常、苦和空的。禅那(定)并不是佛陀在禅坐中所发现的核心。不要想去达到禅那或任何特殊境地而修行,只要知道心是否平静就好,如果是,是多或少。如此一来,平静会自然增长。
  虽然如此,为了智慧的生起,定必须稳固地建立起来。要将心专注起来,就好像开开关,而智慧就是光。如果没有开关,就不会有光线。可是,我们也不应该将时间浪费在玩开关上。同样的道理,定是空钵,而智慧是填满钵和成为一餐的食物。
  不要去执著禅修的对象(所缘境),例如:咒语。认识它的目的。如果你用咒语“逋哆”而使你在专注上有所成就,那就放下咒语。认为停止念“逋哆”就是懈怠是错误的。“逋哆”的意思是:“觉知者”──如果你是觉知者了,为何还反覆地念这个字呢?
坚持到底
  耐心和节制是我们修行之初的基础。开始修行时,只要遵循修行及我们自己或静修班或寺院里所制定的作息表。要训练一只动物,必须管束它;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必须约束自己。对於一只很难训练的动物,不应该给他大多食物,在这方面,我们有苦行来限制我们对食物、袈裟、住宿的重视,把我们的需求,降到最低,将所有的迷恋都斩除。
  这些修行是定的基础。持续不断地对所有的姿势和活动保持正念,会使心平静和清明,但,这种平静并不是修行的终点。平静的状态给予心暂时的休息,就如同吃饭可以暂时免除饥渴一样,但,这并不是生命的全部。你必须用平静的心去以一种新的眼光看待事物──智慧的眼光。当心在这种智慧中稳固时,就不会黏著世间好、坏的标准,也不会被外在的现象所动摇。有了智慧,粪便可拿来做肥料用──所有的经验都会变成内观“慧”的泉源。通常,我们喜欢受人赞扬,厌恶被批评,可是,要以一颗清明的心来看,我们视它们都是空的。因此,我们能够放下所有这一切,而寻找到平静。
  只要做就对了,不要担心多久才能有结果。修习耐力,如果你的腿很痛,告诉你自己:“我没有腿。”如果你的头痛,就想:“我没有头。”晚上打坐时,如果昏昏欲睡的话,就想:“现在是大白天。”禅坐这段时间里,用观呼吸的方法,如果胸口感到不舒服的话,做几下深呼吸。如果心散乱,就憋住呼吸,让心去它要去的地方──它不会跑远的。
  到了适当的时间时,可以改变一下姿势,但是,可不要作一个烦燥不安和不舒服感的奴隶。有时候,就继续忍下去反倒是件好事。你觉得热,腿很痛,没办法专注──就叫它们全都死去吧!那种感觉会愈来愈激烈,直到突破的那点──突破之後,你会很平静和清凉的那一点。可是,隔天你的心就会不想再做了。训练你自己是需要持续的精进力的。修行了一段很长的时间之後,你就会学会何时该逼自己,何时该放轻松;学习去分别身体的疲惫与懈怠的不同。
  不要在意开悟。种树的时侯,你种它,给它水,给它施肥、除害虫,如果污这都做得很好,树自然会成长。不管如何,树长得多快,都不是一件你可以控制的事。
  刚开始,耐心与毅力是非常必要的,不过,一段时间之後,信心与坚定心会生起。然後,你就会看到修行的价值,而且会想继续修行下去──你会想要远离杜交活动,而独处於避静之处:你会为了修行而特别誊出时间来修行和探讨自己。
  从基本的步骤开始修行吧──诚实、清净和觉醒你所做的一切,其他的自然会接踵而来。
七天开悟
  阿姜 查在描述佛陀是如何藉由说,只要精进修行,就必能在七天内开悟,如果七天内没开悟,亦将在七个月或七年内达到目的,来鼓励比丘精进时,一位年轻的美国比丘听了就问他,这是不是真的?阿姜 查保证:这位年轻的比丘只要不断地维持正念,七天丝毫不中断,他就必能开悟。
  这个比丘兴奋地开始了他的七天,但仅十分钟就忘失了。恢复清醒後,他再开始他的七天,却再次忘失於妄念中。他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开始,也一次又一次地失去正念的相续。一个星期後,他并没有开悟,但却对习惯性的幻想和散乱的心更加警觉──开启通向真正觉醒之道的最得益法门。
  不应该太快预期结果,一个具备信心和自信的人,就会决定坚持下去;就像一个想要出售货物的市场妇人一般,会不断叫卖:“谁要买肥皂?谁要买篮子?我还有卖铅笔哟!”
学习唱诵
  阿姜 查的训练中,有一主要的部份,是去帮助学生做任何适合的工作,同时又能保持心境平衡和远离执著。有一位曾经是心理学家的西方僧侣在这方面受了教。他请求在巴蓬寺结夏安居三个月,以便有位师父能实际地教导他修禅。几天後,就在阿姜 查向大众宣布,从凌晨三点到清晨四点四十分和下午五点到六点的课诵,是夏安居必修的一部份时,这位新出家的西方比丘举起手来,然後开始大声地争辩,他是来这儿禅坐,而不是来浪费时间做课诵的。这种在大众面前与老师争辩的西洋方式,对其他大多数的比丘而言,实在是个很大的震撼。阿姜 查很详和地解释,真正的禅坐跟态度及觉醒一切的活动有很大的关系,而不只於寻求在森林茅蓬里的宁静。他坚持如果这位心理学家想留在巴蓬寺,就必须在整个夏安居中,准时参加每一堂课诵。後来,这位心理学家还是留下来了,而且学会了庄严的唱诵。
忘却了时间
  我们都喜欢把禅坐复杂化。例如:我们坐里时,曾下定决心:“好,这次我真的要做到。”不过,这并不是正确的态度──那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这种执取起初是很自然的。有时,夜晚,我要开始坐禅时,我会想:“好,今夜,至少一定要坐到一点钟,不然我绝不起坐。”但过了不久以後,我的心就已经开始踢我、反叛我,直到我觉得几乎快死掉为止。那有什么意思呢?
  当你坐得正确时,就不需去衡量或强迫。禅坐是没有目标、没有可达到的境地的。不论你坐到晚上七点、八点或九点,都不要紧,只要无 碍地坐就好。不要去强迫你自己,不要去强制,不要去命令你的心一定要去做某些事,因为这个命令反会造成事情更不一定。让你的心放轻松,让你的呼吸均匀、正常、不短也不长、也不特别;让你的身体轻松自在。稳定而持续地修行。欲望会问你:“我们要坐多晚?我们要修行多久?”只要对它喊:“嘿,别千扰我!”不断地对治它,因为来干扰你的只是烦恼罢了。只要说:“如果我早或晚停止修行,都没有错;如果我要坐整夜,我又伤害到谁?你们为何要来千扰我呢?”斩断欲望吧!然後继续保持你的方向,让你的心处於安定中,那 ,你就会平静下来了──解脱了执取的力量。
  有些人坐在一柱香前面,发誓要坐到香烧尽为止,於是他们便不断地窥视香烧到哪里,不断地在注意时间。他们问:“结束了没有?”或者他们发誓要突破或死,到头来,反而为自己只坐了一个小时而感到非常罪恶。这些人都被欲望所控制。
  不要去在意时间,只要让你的修行保持稳定的速度,让它逐渐地成长。不需要去发誓,只要不断努力地去训练你自己,修你的行,让心自己平静下来。最後,你会发现,你可以轻轻松松地坐上很长的一段时间,也可以正确地修行。
  当腿疼痛时,你曾发现它会自己消失。只要安住在你的思惟(观)当中。
  如果你如此地修行,你就会有所改变。你去睡觉的时候,你会有能力将你的心放入平静中而入睡。从前,你可能会打呼,说梦话、磨牙齿、翻来覆去。一旦你的心受过了训练,这一切都会消失。虽然你会睡得很熟,但是,你不但不会昏沉,反而会非常清醒。身体会休息,可是心将昼夜都保持觉醒。这就是“逋哆”──觉知者、觉醒者、欢喜者、光明者。这位觉知者是不会睡觉、不会昏沉的。如果你使你的心在修行中如此的稳固,你大概可以两三天不睡觉,而当你疲惫时,你可以进入三摩地五或十分钟,然後就恢复体力了──就好像你已睡了整晚一样。在这时候,你不需在意你的身体,因为有慈悲与领悟,所以你还是会照料身体的所需的。
思惟(观)一切
  在你持续修行之际,你必须愿意去仔细地审视每一个经验、每一个根门。例如:以一个外尘,如:声音,来修行。听,你的听是一档事,声音是另一档事--你在觉醒,就是这样而已,什么也没有。学习去投注注意力。这样地来依靠自然,并思惟(观)以寻求真理,你将会看到事物(如:听与声音)是如何自然地分开来的。当心不去执著或感兴趣,也不受到束缚时,一切就会变得很明朗。
  当耳朵听到声音时,审视心。它有没有陷入其中,然後从中造作?它有没有受到干扰?你觉知这点,就待在那儿,然後保持觉醒。有时候,你也许会想逃避声音,但是,这并不是解决之道。你必须藉由觉醒来远离。
  有时候,我们喜爱“法”,有时却不然,但问题从来就不在“法”。一旦我们开始修行,我们就可以开始期盼平静,我们应该让心去思惟,让它做它要做的,然後在-旁观看,千过却不能对它有任何反应。如此一来,当事物接触到根门时,我们应该修习对治。视所有的法尘都是一样,看它们如何来、去。将心保持在当下,不要去回忆已过去的,不要想:“明天,我才要去做。”如果我们在当下、一切时中,都看见事物的真实性质,那 ,一切事物本身都在显示“法”。
  将心训练到它稳固、到它放下所有的经验为止。那么,事物会来,不过,你会觉知它们而不执著。你不须要去强迫心和外尘分开。在你修行之际,它们自然会分开来,显露出身与心的基本元素。
  当你依著真理去学习色、声、香、味、触时,你会了解,它们都有其普遍的本质──无常、苦和无我。只要你一听到声音,它就会在你心中记下这个普遍的本质。听到就好像没听到一样。正念不时的与你同在,不时的守护著心。无论你走到哪里,如果你的心能达到这点上,都会有一种成长的领悟在你内心里,也就叫作“审视”──七个开悟因素中的其中之一。心运行、旋转、与自己沟通,心自在、也解脱了受、想、行和识。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接近心;它有它自己的工作要做。这种觉醒是心原有的一面,你会在你初阶修行的训练中发现。
  不论你看到什么,或做什么,觉察一切。千万不要把禅坐放到一边去休息。有些人认为一结束外相的修行之後,就可以马上停止禅坐,他们停止了警觉、停止了思惟(观)。干万别这 做。不论你看到什么,都应该思惟(观)。如果你看到好人、坏人,富人或穷人,观照就好;当你看到老人或小孩、青年或成年,去思惟(观)这一切。这就是我们修行的核心。
  在思惟(观)之中去寻找佛陀,你应该去审视本质、因果、所有外尘的把戏、大小、黑白、善恶,如果有想,只要单纯地视它为想。这一切都是无常、苦、无我的,因此,不要去执著它们。觉醒是它们的坟墓,把它们都丢到这儿来。接下来,彻见一切事物的无常与空性,你便可以结束痛苦了。继续保持思惟(观)和审视这生命。
  去觉察当好东西来到你面前时的情形,你高兴吗?你应该去思惟(观)那个高兴。或许有件东西你用了一段时间之後,便会开始不喜欢它,而想要把它送掉或卖给别人。如果没人来买,你可能会试图把它丢掉。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不断地倾向迁变。你必须去观照其真实本质,一旦你全然地明了这些事件中的一件,你就会全盘地了解了:它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也许你不喜欢某些特别的形色或声音。觉察这点──未来,你可能会喜欢它,你或许自对你以前感到不悦的感到喜悦。这类的事确实会发生。当你清楚地觉悟这一切都是无常、苦和无我时,你会把它们都丢弃,而且执著也不会再生起。当你视一切来到你面前的事物都是一样的时候,生起的就只会是“法”。
  一旦进入了这道流和尝到解脱味时,是不会退转的,你已超越了恶行和妄见。心,会转变,会进入这道流,而不会再掉回痛苦之中。它怎 可能会掉落呢,它已经舍弃了恶行,因为它彻见它们中的危害,而且不会疯到去做恶事或说恶语,它已经全然地进入“道”,知道它自己的职责、知道它自己的工作、知道“道”、也知道其本然。心会放下需要放下的,而且毫无迟疑地不断放下。
  我所说的到现在为止,都只是文字而已。但当人们来找我时,我必须说些话,可是,这些不要谈太多是最好不过的。最好开始修行,不要迟疑。我就好像一位邀请你到他方的朋友,不要迟疑,只要继续前进,你不会後悔的。
树叶将永远在掉落
  每一天,都必须清扫散落在寺里广场和道路上的落叶。因为范围的辽阔,所以僧侣们会并肩合作,各持一把长柄竹编加长的扫把,像风暴般地清扫道路上满地的落叶。扫地是如此地使我们满足。
  在一切时中,森林亦不断在给予其教导。树叶在凋落,僧侣们清扫,然而,就在清扫继续进行之际,道路尾端的落叶已被清除,但是,当僧侣们回顾他们已清扫过的遥远的另一端时,会发现满地的新落叶已经开始覆盖在他们刚扫过的道路上了。
  阿姜 查说:“我们的生命犹如落叶,犹如成长和凋落的叶子。当我们对成长和凋落的叶子有了真实的体认之後,便可以每天清扫道路,在这个恒常变迁的地球上,我们的生活中,拥有无比的喜悦。”
 
第五章 森林里的教导
前 言
  巴蓬寺的日常生活,就如大部份的森林道场一样,凌晨三点,大众开始课诵与禅坐,直到破晓。天亮时,僧侣们赤脚走到附近二到八公哩外的各个村落托钵。回到寺里时,把托回来的食物平均分到每个人的钵里,经过回向的唱诵後,便开始用一天中唯一的一餐。餐後的清理过後,从早上九点三十分到下午三点,僧侣们各自回到自己的茅蓬,做个人禅修、读书、工作或加入各寺院的工程,例如:修护建筑物和篱芭、缝补袈裟或建造新茅蓬。下午三点,大众被召集来打井水和挑水到储水缸、打扫中央广场。傍晚六点,洗浴之後,僧侣们再集合一齐里禅坐、晚课和定期的开示。回到个人茅蓬以後,他们利用深夜时分来做宁静的坐禅和经行,同时倾听夜晚寂静的森林之音。
  巴蓬寺的修行精神是去建立正确的知见,然後将它与正念一起应用在每一种工作与情况中。这种修行的方法同样可以运用在任何繁忙的生活中,因此,在森林里的课程对我们西方人而言也非常重要。在寺里,托钵和洗地板都是禅坐,观呼吸和剃头同样是在训练我们的觉醒。有时候,阿姜 查会亲自加入寺里的日常生活,和其他的僧侣们一起打扫和扫落叶。其他时候,他会比较正式的教导,接见川流不息来寻求他的智慧和指导的访客。
  他在这些情况里教导僧侣们。有时透过他的身教、他的简朴及直接地参与寺里一切的生活。通常,都是透过他的言语──幽默的评语、实用的佛法要点或封对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作回答,。
  阿姜 查会定期地延长晚间的开示,对集合的僧侣及居士们做些关於修行和精神生活的不同层面的开示。他的开示也许是对特别来宾的问题给予回答,或自然而发的教导。每一次,他都阖上双眼,静静地坐了一会儿,然後,自然流露的法便开始了。
  在许多方面,他感动了与他在森林里一齐生活的人,他告诉了我们,唯有在这条“道”上努力,方能使我们从理论提升到觉悟,从概念式的佛法提升到一个有智慧和慈悲的生活。
僧侣的生活
  在森林里,僧侣可以学习去思惟(观)事物的本然,并能够快乐、宁静地生活。当他眼望四周时,他了解,一切有形色的生命都会衰败,终究会死亡。没有任何存在的事物是恒常不变的,而当他明了这点时,便会开始变得详和宁静。
  僧侣们被训练要少欲知足──只食他们所需要的份量,在必须时才睡觉,满足於现有的一切。这便是佛门禅修的基础。佛教的僧侣并不是为了自私的缘故而修习禅坐,相反地,他们是为了要了解自己,进而能够去教导他人如何平静地、有智慧地生活。
  禅坐并不止於平静地处於世上。相反地,要去面对自我就好像走进狂风暴雨之中。刚开始精进修行时,通常,起初都会绝望,甚至会想自杀。有些人认为出家人的生活懒散且轻松,但让他们亲自去试试看,看看他们能撑多久。出家人的责任是非常艰辛的,他们努力要使心解脱,以便能感受到那包容万物的慈悲。了解所有生命的起落,就如同呼吸的生灭一般;他明白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属於他,因此,他结束了痛苦。
  如果我们诚挚地修行,我们的修行成果就会闪耀。任何有眼睛的人都能够看到,我们不须去打广告。
约 制
  世间的方法是向外的、刺激的,而出家人的生活方式则是约束及自制的。不断努力地去违背自己意愿、违背旧有的习气;吃得少、说得少、睡得少。如果你懈怠,提起精神来;如果你觉得无法忍受,提起毅力来。如果你爱著你的身体,学习将它视为不净的。不去对治欲望反倒耽溺在它们之中的话,这连缓慢之道都不算,就如同只需一天的旅程却走了一个月一般。如此一来,你永远无法达到。对治你的欲望吧!
  戒行或遵守戒律和定或禅坐是有助於修行的。它们使心平静和受到约制。可是,外在的约制只是个方法── 一种协助我们得到内心清凉的工具。虽然你双眼垂视,可是,你的心仍会被进入你视野的东西所干扰。
  也许你觉得这种生活非常艰苦,所以你办不到。但是,你对事物的真相了解得愈是清楚,你就会有更大的推动力。假设,在回家的路上,踩到一根巨刺,它深深地扎入你的脚底。疼痛之际,你会觉得无法再走下去。後来,一只张牙舞爪的老虎来了,因为深恐它会“吃了你的头”的缘故,於是便忘却脚痛这档事。马上起身,一路地跑回家。
  不断地问你自己:“我是为了什 而出家的?”把它当做一种激励。出家不是为了舒适和享乐,这些在家生活更容易得到。在托钵的时候,问自己:“我这样做为的是什么?”绝不是出自於习惯罢!在听法的时候,你听到的是教导还是只是声音?也许话是进了你的耳朵,但你脑袋里却是在想:“早餐的地瓜实在很好吃。”让你的正念保持敏锐。寺院里的活动,重点在於动机,因此,要知道你在做什 和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学习去认识执取清净、恶业的概念之心,学习去认识以疑惑给自己加诸重担和极度恐惧恶行之心,因为这也是执著!这种心态太重的话,会造成你不敢扫地,因为你怕会杀死蚂蚁,不敢走路,因为会伤到小草。怀疑我们是否清净的疑惑会不断地生起──如果你继续追随这种焦虑,你也只能得到暂时的心安。为了结束疑惑,你必须了解疑惑的过程。
  在我们的课诵当中,我们说,我们是佛陀的仆人。作为一个仆人的意思是,完全将你自己交给你的师父,在於食、衣、住、指导的需求方面,则完全依靠他,身为佛陀的继承人的我们,身著袈裟,就应当了解,所有我们从在家众身上所得的必须品,会供养我们,是因为佛陀的德行,而非来自於我们个人的福德。
  对於这个必须品的节制要有认识。袈裟不需要好的质料,它们只是用来保护身体而已;托钵的食物只是用来维持你的生命。“道”,不断地在对治烦恼(杂染)和习惯性的欲望。当舍利弗要去托钵时,他看到贪欲说:“给我多一点!”他於是便说:“给我少一点!”如果烦恼(杂染)说:“快点给我!”我们的“道”会说:“慢点给我!”如果执著要热的、软的食物,那 ,我们的“道”便会要硬的和冷的。
  我们所有的行动──著衣、托钵,都应该正念地依戒律来做。佛陀所给予我们的法和戒就好像一座已经照顾良好的果园,我们不须去忧心要去栽植或照料它们,也不须害怕果实会有毒或不能食用,这一切对我们都有好处。
  一旦达到了内心的清凉,你仍然不该放弃形式的寺院生活。做後来者的榜样,那些觉悟的上座就是如此行为的。
规矩(戒)是工具
  我们应该惧怕恶行──有时甚至到无法入眠的地步。刚开始,都会执著条规,把它们变成一种负担,之後,你方能够驾轻就熟。可是,你必须先经验那种负荷,如同在我们可以超越痛苦之前,必须先经历痛苦一样。一个谨慎的人刚开始时就好似一条淡水鱼在盐水里一样──试图要守持条规,但他的眼睛会如火灼般刺痛。然而,一个不关心、不在意的人,虽然毫不受干扰,但永远也学不会去了解。
  行持两百七十七条戒是我们出家人修行的根本。我们必须好好地遵守戒条,然而,戒是无数的。切记!戒条是约定俗成的、是工具。没有必要去学习所有的名相或认识所有的戒条。要在森林中开辟一条道路,不必把所有的树都砍掉啊!只要砍一排,就能带你到另一边了。
  一切修行的意义,是要导引你至解脱,导引你成为一位一切时中都觉知光明的人。唯一能达到戒行圆满的方法,就是使心清净。
掉举的良方
  以下有几个对治掉举和无法专注的方法:
  一、少量的饮食。
  二、不与人谈话。
  三、用完餐之後,回去你的茅蓬,无论你觉得如何,关起门窗,用层层袈裟把自己包起,然後坐下来。如此一来,你便可以直接地面对掉举。当感觉生起时,质问它们,觉知它们只是感觉罢了。
  在你更深入修行之时,有时,内心里会有很大压力经由哭泣而释放出来。如果你仍未这样经验至少三次,你还没真正地修行过。
课诵的深义
  每一天早上,僧侣们在他们托钵完之後进入斋堂,坐成两排,等到都分给之後,他们恭敬地合掌唱诵佛陀时代古巴利祝福文的午供。前来供养食物和参与午斋的在家居士们,在僧侣们唱诵时,静静地在一旁坐著。接下来,僧侣们在正念的宁静之中,开始用斋。
  一位西方的访客,对於寺院及其传统很生疏,所以便在唱诵结束後问阿姜查,僧人为何要课诵:“这种仪式是否有它深层的涵义?”阿姜 查笑著说:“是的,当然有。说真的,对於饥渴的僧侣而言,在每日唯一的一餐前这样地唱诵是非常重要的。在巴利文的唱诵里的意思是谢谢。”他於是说:“十分感谢你们。”
劳作的佛法
  在这里修行其实并没有那 困难──虽然有些人并不喜欢。早期的巴蓬寺没有电,没有大型的殿堂或斋堂。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就应该好好照顾──种种的方便往往会带来问题。
  在寺院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职事。照顾茅蓬与浴室很重要。一些简单的工作也很重要,例如:清扫殿堂、帮较长的僧侣洗钵、保持茅蓬和厕所的乾净。是脏的──首先从我们的身体开始,我们应该要知道,可是,仍应该保持它们的整洁。
  这并不是粗重或卑贱的工作,相反地,你应该了解,这是最细致的。将每一个工作都圆满地、正念地做好,它的目的,是一种修行与佛法的表现。
与他人和睦共处
  戒律或戒德有一个目的,就是要让我们和心灵上的善知识能和睦共处。我们应把这点当作我们的目的,而不是只试图要满足自己自私的欲望。认识你的身份和尊敬长者是我们修行中很重要的部份。
  为了团体的和睦,我们必须舍弃骄傲和自负,以及执著瞬间的快感。如果你不舍弃你的喜、恶,就还不算真正地精进。不放下就说明了即使你去寻找平静,也无法找得到。亲自去发现这个真理吧!不需去依赖外在的老师──身和心不断地在跟我们说法,聆听它们的教导便可以断除疑惑。
  人们迷失於领导人、首领、学生和弟子的角色之中。谁可以不作学生就能够学习到事物呢?谁可以不作领导人就能够教导他人呢?
  将顶礼转变成一种对你周遭世界的关怀的方式。恭敬、小心地顶礼。当你回到茅蓬後,放下所有的东西,先顶礼;如果你要去扫地,先顶礼;要回去时,先顶礼;当你要去浴室时,先顶礼;当你要回来时,也先顶礼,在心中说:“一切经由身、口、意所做的恶业,愿得歼悔。”持续地安住於正念中。
  我们出家人很有福报,有居住的地方、善知识、在家护法和佛法。剩下的,就是要去修行。
出家人不闲聊
  关於寡言,就是只说必要的。如果有人问:“你要去哪里?”只要回答:“去拿波罗蜜木。”就好了。如果他们再问:“你要木头干什 呢?”也只须回答:“要用来染袈裟。”就好。而不是:“噢,我刚从安波市来,我听说这附近有很好的波罗蜜木,所以我要砍一些下来染我上星期刚缝好的袈裟。啊,真是件难事!说说看,你这星期做了些什么?”
  出了家的人不应当喜於闲聊和社交。并不是说他们应该完全禁语,而是应该只说有用和必要的话。在阿姜 满的寺院里,过了午后的打水、扫地和净身之後,除了僧侣们经行时的拖鞋声外,听不到任何喧哗。大约每一星期,僧侣们会聚集在一起聆听指导及教示,然後又立刻回去修行。昔日,经行的道迹,显而易见,而现在唯一能找到的,通常只是村落里的狗足迹而已。
  优良的禅修道场愈来愈难找了。对大部份约出家人而言,佛教是广博的研充究而没有实际的修行。每一个地方对砍伐树林,兴建道场的兴趣也都比增长心来得高。然而早期的情况并非如此──禅师们与大自然生活在一起,并不想建造任何东西。如今,最令在家众感兴趣的宗教活动就是布施建庙。世事如此的话,那就让它去吧!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寺院的目的。出家人的职责,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是他们自己的修行,而剩余的时间可以用做利益众生之事。即使如此,那些在外教导众生的人,应当是一些能主宰自己的人,方能有能力去协助他人,而不是那些被自己的负担所束缚的人。
  老师偶而的开示,通常是审查自心状态和修行的机会。他所教导的重点是非常重要而必须去实践的。你可以在自己身上看到吗?你修行得正确吗?抑或犯了一些错?你有正确的看法吗?没有任何人能替你做,光听别人说也无法断除你的疑惑。你也许能暂缓你的不定,可是,它还是会回来,到头来你只会有更多疑惑罢了。唯一能断除疑惑之道,就是你亲自做一次地完全放下。
  我们必须利用森林的独处来帮助增长正念,而不是为了隔离或逃避。我们怎么逃得过自己的心和和合事物的三大特质(无常、苦、无我)呢?真的,无常、苦、无我三者无所不在。它们就好像粪便的臭味,不论是大或小,其味道都是一样的。
对治贪欲
  如果在家生活是最适合修行的话,佛陀就不会叫我们出家了。我们的身和心就好像一群小偷和杀人犯,不断地把我们拉入贪、嗔、痴的火焰中。在感官的不断接触下,在家的生活进而难上加难,就好像一个人在屋内以一种欢迎的语调控召唤著:“喔,来这里,请来这里!”然而,当你靠近时,它们便开门拿枪射你。
  你可以去做例如:用粗陋之物或以尸体做禅修的苦行,将你所看到的每一个人──包括你自己,都视为尸体或骷髅。然而,这些修行并不容易,因为,你一看到年轻貌美的女孩,就不再看到尸体了。
  观身的禅修是一个对治的例子。我们通常都认为身体是完美和美丽的──而“道”是要你去思惟(观)它的无常和苦的一面。当我们年轻力壮,还不曾受过重病的折磨时,比较会有错误的观念和做不好的事,死,仍乎也离得很遥远,所以没有丝毫恐惧。如果我们不禅坐的话,尝到病痛的滋味或衰老的觉悟时,也许才会改变我们的看法。为什 要等到那时候呢?就把自己当作死了一样,虽然欲望还没死,没错,但,就当它们已死了一般。
  有时候,走极端点是必要的,例如:住在危险的野兽附近。如果你知道附近有老虎和野象,而且也为你自己的性命担忧,你就没有时间去想淫欲了。抑或,你可以以节食或断食的方法,暂时地减低你的精力。
  有些出家众住在坟场里,以死亡和衰败做为他们不断的禅修对象。身为一位僧青年的话,我会喜欢和老人住在一起,问他们年老的感觉,看到他们後,觉悟有一天我们都必会如此。要不断地将死亡和衰败牢记在心,对於世间感官的厌离便会生起,进而导致专注与禅定。一位见到事物的本然的人,就已解脱了它们。往後,当禅坐已坚固地建立起时,就不再困难了。我们之所以被贪欲所驱,是因为禅坐尚不到不动摇的地步。
  身为出家人来到森林里居住,就已不再让烦恼(杂染)为所欲为了,因此我们会发现它们非常用力地在踢我们。耐心及毅力在此时则是唯一的处方。事实上,有时候我们的修行中什 也没有,唯一有的只是毅力而已。当然啦!一切都会改变。
  我们这样住在森林里,外面的人大概都会说我们神经病,坐得跟佛像一样。但他们又是如何生活呢?他们笑、哭,他们如此地被束缚,有时候,因为贪婪与嗔恚而自杀或杀他人。到底是谁疯了?
  切记!要把我们为何出家牢记在心。任何来此像我们这般修行的人,如果没尝到觉悟的滋味,只是浪费了他们的时间。拥有家庭、财富及责任的在家人都能成就,一位出家人当然更应该办得到啊!
境动而心不动
  我们也许会认为一旦舍弃世间的生活,然後出家著衣、持钵就应该已暂时地停止对财物的渴求。出家人解脱了,不再是车子、音响、书、衣柜的主人。可是,执著的行动就如同沉重的飞轮一样,只是稍微缓慢下来罢了。
  因此,有些新的西方僧侣会马上执著他们的袈裟、钵和僧袋。他们会非常小心地将他们的袈裟染得很均匀,或者动脑筋去得到一个较新、较轻、不锈钢的钵。当你除了禅坐外,没什 其他要做时,在意和甚至只执著两、三件东西,就足以耽误很多时间了,。
  很多出家前曾是世界旅行家的西方僧侣,衣著和生活方式都非常随便,他们会马上发现寺院的屈就跟遵从的压力和困难。头有一定的剃法,袈裟有一定的穿法,甚至连走路和站立的方式都有规定,顶礼年长的僧侣有一定的方式,持钵也有一定的规矩。但是,虽然他们的动机很好,但他们还是觉得这种屈就的阻挠。
  有一位特殊的出家人,曾经是个旅行家,他形容自己是一个“服饰”的嬉皮,穿著缀有铃铛、绣花滚边的斗蓬、怪异的帽子、留著长长的辫子。寺院的遵从对他而言非常困难,几个星期後,他在半夜里被恶梦所惊醒,梦中他把他的金黄色袈裟染得红红绿绿的,然後在黑色的钵上书上花样和西藏的图案。
  第二大早上,当阿姜 查听到这件事之後,哈哈大笑,然後阿姜 查问他美国所谓的自由是什么,难道它跟发型、衣饰有关吗?当他要送这位比丘回去禅坐时,他提醒他,也许自由(自在)有其更深一层的涵义。他的任务是去发觉超越一切时间与空间的解脱。
  对每一个在舍离和朴实的环境中经验这种贪欲的人而言,这是个未曾有的深刻教育。占有欲和欲望的难点在於它跟外界是毫不相干的──它根深蒂固地扎入心中,而且在任何情况、任何物品的数量下,都能控制心。除非彻底明了并深刻地学会舍弃,否则,新的外相只会成为另一个贪婪的游戏场所。
  阿姜 查深刻地觉察到能启发心或有时甚至会加重心中的根本问题的森林生活之力量。他的要诀是利用苦行的训练,让僧侣们去面对和对治自心中贪欲、分别、嗔怒和愚痴的种种问题。而他的教导,总是希望僧侣们回到自己的心中!──一切问题的根源。
你能往哪里跑?
  人们来这里出家,但,当他们在此面对自己时,却静不下来,然後就想还俗、逃避。可是,他们能到哪里去找平静呢?
  无论行脚或定居一处,都要认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在山上或洞穴中是找不到平静的;你可以到佛陀开悟的地方,但,却无法更接近真理。
  刚开始,怀疑是很自然的──为何我们要课诵?为何我们睡得这么少?为何我们要闭著眼睛坐禅?当我们开始修行时,诸如此类的问题会生起。我们必须彻见一切苦的起因──这才是真正的“法”──四圣谛,而非任何特殊的禅修法门。我们必须审察实际上正在发生的事。如果我们审察的话,我们会洞见一切都是无常、空的,於是就会生起少许的智慧。但是,我们仍然会发现疑惑和厌倦还会再回来,因为,我们仍未如实地了知真理,仍未清楚地明了。这并不是一种不好的现象,而只是我们跟自己的心灵状态、心对抗的一部份。
寻找佛陀
  阿姜 查对於西方弟子的来来去去特别地宽容。依照传统的规矩,一位新出家的森林僧,在他开始苦行云游以前,必须跟他的第一位师父过至少五次的夏安居。阿姜 查强调,规律是他修行的主要的部份──严谨地、小心地守好出家人的戒,然後学习去遵循寺院的作息和团体的规矩。然而,西方的弟子们就如受宠的小孩,在传统上,被容许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四处参访其他的老师。通常,当某人离开时也不会有什 惊扰或惦念。在“法”的生活中,是当下的、圆满的、完整的。阿姜 查说,对他而言:“没有人来,也没有人去。”
  有一位美国弟子,只在巴蓬寺里修行了一年半,就请求并允许去云游并跟其他泰国、缅甸的禅师参学。一、两年後,他带回了许多云游的见闻、数月的格外精进修行和一些特殊的经验。消完假之後,他受到如以往的对待。阿姜 查结束他早上的法义探讨及与僧侣、在家众的事情处理完後,终於转身询问他,在森林道场之外是否有找到任何新的、更好的“法”。没有,虽然他学习到许多新事物,但,事实上,在巴蓬寺里也一样学得到。“法”,一直都在当下这里,等著你来看、等著你来修习。“是啊!”阿姜 查笑著说:“我在你离开前,就可以这样告诉你,但当时你是不会明了的。”
  後来,这位西方僧侣到阿姜 查西方弟子中的大弟子──阿姜 苏美多的茅蓬,告诉他所有的见闻及奇遇,和他的新领悟与对修行的深厚内观。苏美多静静地听著,同时准备著用森林里的某种植物的根所做的下午茶。当他把故事及内观都叙述完之後,苏美多笑著说:“啊,很好,不过,还有须要放下的。”如此而已。
  然而,还是有很多西方弟子们继续来来去去,但,他们都亲身体验了这一课。有时候,阿姜 查会祝福他们的行脚──但是,通常他都会调侃他们。
  有一位英国僧侣,为了寻求完美的生活、完美的师父而犹豫不定,来来去去、出家还俗好几次。“这个出家人,”阿姜 查终於责备道:“他的僧袋里有狗屎,因而认为每个地方都很臭。”
  另一位英国僧侣,曾经出入於寺院,到欧洲、工作、订婚、又出家好几次。有一天,他正坐在阿姜 查的茅蓬外,阿姜 查便向大众说:“这个出家人所要找的,是一只有胡须的乌龟,你认为他要走多远才能找得到呢?”
  另一位西方僧侣因为受到挫折的缘故,便去请求阿姜 查允许他离开。因为修行和遵循寺院生活很困难,所以这位出家人开始挑剔周遭的环境。“其他的僧侣话太多了。我们为何要课诵呢?我要有更多的时间独自禅坐。年长的僧侣也没有好好地教导新进比丘,还有你,”他谴责阿姜 查:“就连你看起来都不像开悟了。你总是在课诵,有时很严格,有时又似乎漠不关心。我怎么知道你有没有开悟?”
  阿姜 查对这点哈哈大笑,使得这位僧侣又气又好笑。“在你看来,我并没有开悟,那是件好事,”他说:“因为,如果我符合你的开悟形象,符合你对觉悟者应有的举止观念,那么,你就会依然执著於向外的寻找佛陀之中。他不在外面,而是在你自己的心中。”
依靠自己
  对成长在没有家俱文化的村民而言,盘腿坐在寺院的硬石板土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对一个新来的西方沙弥而言,即迟钝又僵硬,用这种方式来开始一天的禅坐与课诵,是个困难的方式。因此,这位沙弥发现,只要早点去打坐,他使可以坐在大殿前面的石柱旁,只要大家一阖上眼睛修行,他就能够轻轻地靠在石柱上,以西方较舒适的方式来打坐。
  这样地修行了一个星期後,阿姜 查摇铃结束坐禅,然後开始晚间的开示。“今晚,”他直盯著这位新沙弥开始说道:“我们要谈谈为何修习佛法说要依靠自己、支持自己,而不是去依靠外在的东西。”大殿里的其他僧侣都在偷偷地笑。这位西方人,有点不好意思,坐得比平常还要直,静静地听完开示。从此以後,他的决心坚固地建立了起来,而且学会了如何在任何情况下、任何地板上,都能挺直而坐。
简明的教导
  附近的一位村民捐赠阿姜 查一大片原始森林地来开辟寺院。一位富有的在家护法居士听到这个消息之後,便在森林中的一个小山上布施造一座雄伟的讲堂和寺院。其他的护法居士也集会一起讨论,这座在几个省内最大的法堂设计蓝图於是诞生了。僧侣的茅蓬建在山区四周的洞窟中,而路则是费尽心血从树林中开穿过去。建筑工程从法堂开始──水泥地基、高柱、钢制佛像的基座。工程进行中,新的设计构想陆续加进。负责人与建筑师之间的繁复研讨,例如:屋顶应该多华丽?可否为了这个更进完美的构想而更动原来的设计?或另一个构想?那下面建空心住及大蓄水池如何?每一位都有很好的意见,但都非常昂贵。
  这几场兴阿姜 查的漫长讨论的结尾──建筑师、负责人,种种不同的设计构想、花费、建筑所需时间等等。最後,这位富有的护法居士说出她的意见和问题。“师父,请告诉我们应该用哪个构想,节约型的或昂贵型的?我们该如何继续进行?”
  阿姜 查笑著说:“你们行善,就会有善果。”他只说了这么多。
  法堂落成後非常庄严。
学习教导
  Makkha Puja是个重要的佛教节日,庆祝一千两百五十位悟道的弟子在佛陀前的聚会。集会中,佛陀告诉他们去“四处云游”以弘扬佛法──为了一切众生的“好处、利益和觉悟”。
  为了庆祝这个节日,阿姜 查与他数百位弟子和村中的在家护法居士一同静坐一整个晚上。在一个代表性的年度中,大殿坐满了大约一千位村民。他们静坐一小时,然後由阿姜 查或他的首座弟子中的一位──他们都已是僧院的住持,来给一场生动的开示。接下来,他们再静坐一小时,整个晚上静坐、开示轮流交替。
  一位阿姜 查的西方弟子中最早期的弟子,坐於新进比丘之中,感受著这漫长的庆典及修行的启示、喜悦及艰辛。半夜里,一小时的静坐结束後,阿姜 查对村民们宣布,现在他们将会听到一位西方僧侣以他们当地的语言──寮语,来给大家开示。那位僧侣跟村民们一样惊讶,但,他连准备和紧张的机会都没有,就坐於大众前,将促使他出家的启示和他从修行中得到的对“法”的新领悟说给大家听。这次的经验过後,他在群众前说法就很少紧张了。
  事後,阿姜 查解释说,法的教示,必须不经准备地从心和内在的经验中流露出来。“坐下来,将双眼阖上,走出障碍,”他说:“让法自然流露。”
  在另一次的机会中,阿姜 查叫他资深的弟子阿姜 苏美多上去开示。苏美多开示了半个小时,阿姜 查对他说:“再说半小时。”半个小时後,阿姜 查又说:“再继续说下去。”於是苏美多继续地说下去,但他逐渐地变得乏味无趣,许多听众也开始打盹了。“尽管说,”阿姜 查鼓励道:“继续说就对了。”经过几小时的挣扎过後,他的听众已十分厌倦,可是,他学会了在开示时不再对他们的评语感到惊恐。
  阿姜 查问一位即将离开的僧侣,他回到西方时,是否有计划要弘法。他回答,没有,他没有特别的计划要弘法,虽然如此,如果有人问,他还是会尽力说明修行的方法。
  阿姜 查说:“很好,对那些询问者说法,对他们有很大的益处,而当你在解释佛法时,”他继续说道:“何不称它作基督教?在西方,如果你谈到佛陀,他们是不曾了解的。”
  “我对基督徒谈上帝,然而,我不曾读过他们的圣经。我在心中找到上帝。你认为上帝就是一年一次带礼物来送给小朋友的圣诞老人吗?上帝就是“法”——真理,一位彻见这点的人,即彻见了一切。然而,上帝并没有特殊之处──如此而已。”
  “我们实际上在教导的是,如何解脱痛苦、如何去爱、如何有智慧和如何充满慈悲。不论任何地方或任何语言,这种教导就是“法”。因此,称它作基督教,如此一来,便能够让他们更容易明了。”
  阿姜 查对一位有志说法的法师有以下的建议:“别受他们的惊吓,保持坚定、直接。了解自己的短处,对於自己的极限要有自知之明。从爱与慈悲著手,当你的能力无法帮助他们时,增长平等心。有时,教育是件很辛苦的工作。老师就好像人们丢弃他们的挫折和问题的垃圾桶。你救的人愈多,垃圾的处理问题就愈大。别担心,教育他人是个修习佛法的最佳法门。佛法会帮助这些将它真正实践在生活里的人。这些教育他人的人,增长了耐心和领悟。”
  阿姜 查鼓励他的弟子们把他们所学的跟他人分享。“当你体会到真理时,便能够去帮助他人,有时候是用语言,可是,大部份都是透过你的身行。对於佛法的讨论方面,我并不精通。想要认识我的人,就应该来和我相处。如果你住很长一段时间,你自会明白。身为一位森林僧的我,也云游了许多年,并没有去弘法──只做修行和聆听禅师们所说的。‘当你在闻法的时候,确实地聆听’这是个很重要的建议。除此之外,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他所说的,足以让我们去反省一段时间了。
哪一种禅坐是最好的?
  阿姜 查一天中大部份的时间都被访客围绕著──学生、农夫、政冶家、军人、朝圣者、信徒等等。他们请他祝福他们、徵求他的建议、质问他、赞美他、问难他、毁辱他,也带来数以千计的问题请他解决。他毫不歇息地教导这些川流不息的群众。有一天,有人听到他说,他从接见这些访客中所学到的“法”和从其他修行上所得的一样多。
美好的一餐
  有些弟子问阿姜 查,为什么他极少谈到涅槃,而却一直教导日常生活中的智慧。其他的老师经常谈到证得涅槃,和证得涅槃的喜悦与其他修行中的重要性。
  阿姜 查回答说,有些人会品尝一道美食,然後逢人便赞扬其殊胜。其他人也会尝同一道餐饮,但,尝过之後,却觉得没有必要到处去宣扬已吃过的餐饭。
阿姜 查的茅蓬
  阿姜 查说,他已不再做梦,他一个晚上只睡几个小时──在一个小小的茅蓬顶层。阿姜 查的茅蓬底层,是泰国式的木柱围绕开放空间,供他接待访客。
  通常,这些访客会送他礼物,除了食物及袈裟外,还有精美而古老的雕像,以及精心制作的佛教民族艺术品。有一位喜好收藏和欣赏亚洲艺术的西方僧侣,当他被分派到帮忙打扫阿姜 查的茅蓬时,对能有机会看到这些他所珍爱的东西,感到非常与奋。他上了顶楼,打开了门,只看到一张空床和一顶蚊帐。他发觉,阿姜 查在得到礼物後,就立刻送出去了。他并不执著任何事物。
神圣仪式与大热天
  自从佛陀那个时代开始,僧侣们就已经被邀请做宗教仪式、祝福或安慰处於困境中的在家弟子。传说佛陀会被邀请做洒圣水和祝幅的传统仪式,以安慰他的信徒。
  由於研究和仪式的生活方式,已取代了大部份泰国僧侣以实际修行的生活方式为主的地位,因此,阿姜 查常常取笑这些仪式是“道”上的干扰物。虽说如此,当仪式有所助益时,他也会利用它。一个炎炎的午后,他被邀请到镇上开示,并为在家弟子们做一场祝福的仪式。开端的课诵和开示过後,阿姜 查继续向穿过陪同他的八位僧侣手里,一直接到佛陀坐像的线所接系的钵水诵念(古印度教遗留的神秘线的仪式)。在供养蜡烛与香之後,加持水的仪式已算圆满,於是阿姜 查站起身来,用棕榈叶将圣水洒在房子四周及前来听法的人身上,作为一种的祝幅。
  在仪式中,一位年青的西方僧侣在这炎热的天气中愈来愈不耐烦,尤其对这种宗教仪式更不耐烦。於是他低声地对阿姜 查说:“你为何要为这些对修行毫无意义的事大费周章呢?”阿姜 查低声地回答道:“也许是因为天气热,所以这些人想要冲个冷水澡吧!”
真实的魔术
  住在巴蓬寺附近的村民和其他弟子,传出很多关於阿姜 查有神通的传说。他们说,他能够同时在很多地方出现,甚至望称见过他的复身。他们谈他的治病神通、他医病的良方或谈他有他心通、他的天眼通和进入三摩地的神通。
  对於不明智地顾虑怪力乱神的故事,阿姜 查引以为笑。他说:“只有一种魔术是真正的魔术,那就是“法”的魔术──能够使心解脱并断除苦的教法。任何其他的魔术就如同牌戏的幻影,干扰我们的真实的游戏──人类生命的关系、生与死和解脱的游戏。他说:“在巴蓬寺里,我们只教导真实的魔术。”
  在另外一次的集会中,他告诉僧侣们:“没错,如果达到三摩地的话,可以拿它来做其他目的之用──长养超能力、做圣水、祈福、咒符和巫术。如果你达到这种境界,就能有诸如此类的神通。但那样的修行就好像喝醉酒一般。这里,才是“道”的地方──佛陀走过的路。在这里,三摩地是用来做为昆婆奢那、思惟的基础,而且也不需要非常深的三摩地。只须审视生起的和继续观照因、果。如此一来,我们利用专注的心来思惟(观)色、声、香、味、触和法。”整个解脱的“法”是在我们的感官中找到的。
在家的修行
  大家经常问到关於在家的修行方法。在家的生活可以说是既困难又容易──易懂难行。就好像你手里握著一块炽红的煤炭,然後跑来跟我抱怨一样,我会告诉你丢掉就好了,但你却拒绝说:“不,我不要!我要它冷却下来。”既然你不丢掉它,你就必须学习非常非常地有耐心。
  “我怎能就这么丢下它呢?”你问,你可以丢下你的家庭吗?就在心里放下它,放下你内心的执著。你就像一只下了蛋的鸟,有孵它们的责任,否则,它们会腐坏。也许你希望你的家人能珍惜你,能体会你在某方面为何有如此的行为,然而,他们却没有。他们的态度也许是封闭的、心胸狭窄的。如果父亲是个小偷,而孩子不认同,他算是坏小孩吗?尽力去把事情说清楚,诚心地做,然後放下。如果你有病痛去看医生,但他和他的药都无法治疗的话,除了放下之外,你还能做什么呢?
  如果你认为是“我的”家庭、“我的”修行的话,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只是另一个苦的起因罢了。无论是与他人共住或独处,都不要想要寻找快乐──只要与法同住就好了。佛教能协助我们解决问题,但是,我们必须先修行和增长智慧才行。你不能把米丢进一锅水中,然後就有煮熟的饭。你必须生火,让水煮开,然後让米煮上一段够长的时间。有了智慧,问题终就可以经由对有情业力的思虑得以解决。了解了家庭的生活之後,你便能够真正地学习到业、因果,并且能够开始对你日後的行为谨慎小心。
  在团体、寺院或静修院中修行并不困难,因为你会不好意思不去和大众一起坐禅。可是,当你回家时,就会发现其困难之处──你会说你懒得坐或找不出时间来。你放弃你个人的力量,而把你个人的力量投射到你以外的人身上──或环境或老师。清醒吧!你是在制造自己的世界。你到底要不要修行?
  就好像我们出家人必须在戒律、苦行上加紧努力,和增长可以导向解脱的训练一样,因此,你们在家众也必须这样做。你在家里修行时,应该试著去更加注意基本的戒律,努力去更正你的身行及言语。实际地精进努力,持续不断地修行。对於专注心的修行,千万不能因为你试了两、三次,心无法平静就放弃。为何修行必须一蹴即成呢?你已经让你的心毫无控制、随其所愿地到处乱跑多久了呢?你已经让它牵著你的鼻子到处跑了多久呢?对於一、两个月仍不足以将心平静下来,还有什么好怀疑的?
  没错,心是很难训练。当一匹马真的很顽固时,一段时间不要喂它,它就会乖乖地服从。当它开始照著规矩来时,就喂它一点。我们的生活方式的庄严之处,在於我们的心可加以训练。有了正精进,我们便会得到智慧。
  过在家生活并修习佛法,必须在世间,但却又必须保持在它之上。戒行,始於五条基本戒律,每一条都很重要,它们是一切善行的父母。戒行也是拔除心中之恶的根本──拔除苦恼、烦扰之因。因此,把戒行稳固地建立起来,然後,当机缘现前时,就修行外相的禅坐。有时候,禅坐的状况会恨好,有时则否。但不必去担心,只要继续就好。如果疑惑生起,只要明白,它就像心中的其他现象一样,都是无常的。
  就在你继续修行之际,“定”会现起,然後就利用它来增长智慧。彻见喜与恶都是从感官的接触中生起的,而不要去执著它们。不要渴望成果或迅速的进展,婴儿们都是先爬,然後学走路,接下来才跑。只要坚固你的戒行,继续不断地修行就对了。
 
第六章 觉悟
前 言
  眼见古时佛教经典里所记载的开悟和喜悦,至今依然存在,真是一个美好的发现。我们在阿姜 查的不断强调其觉悟和喜悦的恒常性中便可以看到,此外,他本身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他策励我们要藉由正确的修行及真实的了解,在自己的内心中明了和觉悟解脱。
  而真实上,这是有可能的。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都是透过内观与正念之道,而寻得觉悟的──不但只有阿姜 查如此,他的弟子及其他佛教的老师也是如此。它就在这里啊!它的本质是不离我们自身的身与心。阿姜 查以一种很直接的方式来说明,那就是:将它──所有的执取与评判,都放下,不要试图想成为什么。於是,在那寂静之中,便能够使自己去看透整个假相的我,没有任何一点是属於我们的。当我们内心宁静及觉醒时,就会自然地、自在地达到这种觉悟的境地,没有恒常的自我,里面什么也没有,那都只是意识的把戏罢了!
  这种觉悟会带来自在、生命力和喜悦。生命的重担的意识抛掉了,一齐与自我的意识一块儿抛掉了。剩下来的就反映在这些章节里──心的清明与坦然,一个蕴藏著智慧与自在的精神。
  就如阿姜 查所言:为何不去试看看呢?
无 我
  当一个人不了解死亡时,生活会非常烦恼。如果我们的身体真的属於我们,就会听从我们的命令。如果我们说:“不可以变老。”或者说:“我不许你生病。”它会听我们的吗?不,它毫不听从,我们只是租这栋房子,而不是拥有它。如果我们认为它是属於我们的,当我们必须离开时就会感到痛苦了。而事实上,根本没有一个永恒的自我,没有一样坚固、不变的东西是我们可以掌握得住的。
  佛陀对胜义的真理和世俗的真理做了区分。“我”的观念只是一种概念、一种约定俗成的。如同:美国人、泰国人、老师、学生,都是约定俗成的。根本没有“人”的存在,有的只是地、水、火、风──暂时组合的元素罢了!我们将这个身体叫做一个人、自己,而事实上根本没有“我”,只有“无我”。要了解无我,你就得禅坐,如果你光用思考的话,你的头会爆炸的。一旦你打从心中领悟到无我,生命的重担就会解除,你的家庭生活、工作,每一件事都将会轻松多了。当你超越了自我,就不会再执著於快乐。而当你不再执著於快乐时,你才能开始真正的快乐。
地下水
  “法”不属於任何人,也没有拥有者。世界生成时,它就存在世上了;然而真理是独立存在的,对那些寻找它的人,它总是不动地、无止尽地存在,就像地下水──不论谁掘井,都会发现。然而,不论你是否掘井,水永远都在,在所有东西的下面。
  在我们寻找佛法时,我们找得太远了,找得过头,忽视了根本。佛法并不是远到必须用望远镜来看才能获得的。它就在这里,最靠近我们,我们真正的本质,我们真正的自我──无我。当我们领悟这个本质,就不会有任何问题,任何麻烦。好、坏、乐、苦、光明、黑暗、自我、他人,都是空无的。如果我们明白这个本质,我们旧有的意识就会死去,进而达到真正的解脱。
  我们练习放下,而不是去获得。但是,在我们能够放下身心之前,我们必须了解它们的真实本然。於是,舍离自然会生起。
  没有一样东西是我,或是我的,这一切都是无常的。但是为什么我们不能说涅槃是我们的呢?因为那些领悟了涅槃的人,是没有“我”或“我的”的概念的。如果有的话,就不能领悟涅槃了。虽然他们明白蜂蜜的甜味,他们不会想:“我正在尝著蜂蜜的甜味。”
  佛法之道是要继续保持往前走的,但是真正的“法“是没有前进,没有後退,也不是静止不动的。
佛陀的喜悦
  如果一切都是无常、苦(不圆满)、无我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呢?一个注视著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水的人,如果不希望河水流动,不希望它照著它的本然不断地改变,他必将痛苦不已。另外一个人了解河流的本质是不断地改变的──不论他喜欢与否,因此他就不会痛苦。去明白生命如这流水──欢乐的空、自我的空,就是去找寻稳定和苦的解脱,寻找世间真正的安宁。
  “然而,”有些人可能会问道:“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我们是为了什 而出生的?”我没办法告诉你们。为什么你要吃东西?你吃东西是为了不需要再吃任何东西了;你出生是为了不再出生。
  论及事物真实的本然,它们的空或无,非常困难。听了这些教导之後,我们必须展开方法去理解。
  为什么我们要修行?如果没有为什么,那我们就是在平静之中了。忧伤是无法追随一个如此修行的人的。
  五蕴是杀手,执著身体,就会去执著心;反之亦然。我们必须停止去相信我们的心。用戒律和内心的宁静来增长抑制和相续的正念。然後,你将洞彻快乐和不快乐的生起,也不会跟随它们。了解所有的状况都是无常、苦和空的。学习冷静,在这样的平静中将会产生佛陀的“真正的喜悦”。
捡起芒果
  当你有了智慧,在接触到感官的对象时,不论是好坏,快乐或痛苦,就像我们站在树下收集果实一般。有人爬到芒果树上为我们摇芒果,我们只须在芒果之中挑选好的与烂的,而不必浪费力气,因为我们不须爬到树上去。
  这是什 意思呢?所有的感官对象(外尘)正带给我们知识,我们不须去添加什 世俗的八风──得与失、誉与毁、称与讥、乐与苦──它们是自己来的。如果你的内心已经增加了平静和智慧,你就能够好好享有捡拾和挑选的喜悦。
  他人所称的好或坏、这里或是那里、快乐或是痛苦,都使你大为获益,因为已经有人爬到树上去摇芒果,你没有什么好担心害怕的。
  那八风就好像从你头上掉下来的芒果,运用你的专注(定)和平静去观照、去采集,知道哪些水果是好的、哪些是坏的,就叫做智慧、内观。不必去使它生起或创造它。如果有了智慧,内观就会自然地生起。虽然我称之为智慧,但其实是不须要给它名字的。
永恒的佛陀
  本来的心如同纯净、清洁的水,带著最甜美的滋味般闪烁著。但是,如果心是纯净的,我们修行就此结束了吗?不是的,即使心是纯净的,我们也不能去执著它。我们必须超越所有的相对,所有的观念──善、恶、净、不净。我们必须超越自我和无我,超越生与死。认为有一个自我去再生,真的是世间的麻烦。真正的纯净是无限的,无法触及的,超越所有对立和创造的。
  我们贩依佛、法、僧,这是每一个出现於世间的佛陀的传承。这个佛陀是什
  ?当我们用智慧之眼去看,就会了解到,这佛陀是永恒的、不生的,无关於任何的个体、历史、形象;佛陀是一切众生的基础,是如如不动心的真理的领悟。
  所以,佛陀不是在印度觉悟的;事实上,他从来没有觉悟,从未生,也从未死。这永恒的佛陀是我们真正的归宿,我们常住的地方。当我们贩依佛、法、僧,世间所有的事物对我们而言,都是解脱的。它们变成我们的老师,宣说著生命真正的本质。
未敲的锣
  在别人看来,在这世界上修习禅坐,就有如一个从未被敲打的锣,不曾发生任何声音一样。他们会认为你没有用、疯了、失败的,但实际上,事实刚好相反。
  真理总是隐藏在虚假之後,“常”总是隐藏在“无常”之後。
 
後 记
  阿姜 查在最後几年的生命里,由於重病的缘故,长年卧病在床。在这段期间里,一直是由他的弟子(比丘)们细心照料,他们对於有机会为曾经如此耐心及慈悲地教导他们“道”的老师(师父)奉献,感到非常欢喜。虽然阿姜 查已经无法再说话或行动,但是,他却不曾停止教导过。为了要让读者对这点有些了解,我们收录了一篇阿姜 查的一位弟子,述叙他在照料阿姜 查那段时光的文章选录。
  我很喜欢凌晨的轮值时段,也就是他们所谓的夜班,因为我可以独自跟师父在一起。凌晨两点到大概五点左右,似乎是师父睡得最详和的时候。接下来,便是最忙的时候,我们会依日期而定,安安静静地清扫房内的某一局部,然後将一切准备就绪,於五点三十分唤醒他,帮他净身和做些运动。再来,如果气候和他的健康状况允许的话,我们会扶他到西方人供养的椅子上坐── 一张非常高级的英国进口椅,它除了晚上不会自己放到一边以外,什么功能都有。我曾见过他们以前为师父做的轮椅,但是,那是张独一无二的椅子。
  在看护中蕴藏了一种强烈的尊敬与慈爱的照料之心。虽然师父已卧病多年,但他却没有背痛的病疾。比丘们说,前来拜访的医生及护士对於师父良好的皮肤状况大感惊讶。照顾他老人家的比丘从不曾在房间里吃或喝任何东西,或睡觉。而且很少谈话,通常只有在交待下一件照料的事件才说话。如果要说话的话,也是以轻声细语的方式来传达。因此,这里不仅是一间我们照顾他的病房,实际上也是间寺院。
  一位年长的泰国法师问我,跟师父在一起的感受如何。首先,说明我对能有如此机缘的感恩心情。他说:“那你的感觉如何呢?”我回答说:“有时觉得很欢喜,有时则否。”我暗自明白这将是一场对“法”的讨论。他继续说,人们对於师父现今的状况有很多误解。
  事实上,这只是“蕴”在进行其某个阶段罢了。他说:“实际上,我们真正需要做的就是让它去,让它(他)死去。但,如果你这样做的话,人们会批评的,他们会误会并认为你没良心,而且残酷无情,所以才会让他死去。就因为如此,我们必须照料他,而这也没错。”他继续说,我们对事物有这种认知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依然执著於我们的见解和观念。但它们都是不正确的,它们存有“自我”的恶臭。他说,师父曾在慈悲观的修行上下很多功夫,所以人们如此地被他收摄──可是,这是要有责任的背覆的。他说:“对我而言,我比较倾向定、静,所以没什 责任,比较轻松。”
  最後一天早上,当我到师父的茅蓬时,他正侧卧著,我於是坐著面对他一段很长的时间,我向他发出慈悲和感恩的心情,表示对能有如此大的福报跟他在一起,听闻他教导的喜悦,以及对它的珍借,并将他融於我的生命中。早上飞快地过去,我静静地坐著,看他安详地沉睡著,想著能利用如此特别的时间有多好。他带给的讯息是:视它(他)为无常、苦、无我的。这就是导引我们超越的教导;就是如此啊!
 
首页 上一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