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如何修证佛法》 南怀瑾

_9 南怀瑾(当代)
【得八地,已于无分别智得自在故,降余粗分三魔。】
一直修到了八地,得到了无分别智,才能降伏粗分的另外三种魔境。
【微细四魔者,谓依无明习气地及无漏业所起之意生身,即微细蕴魔。】
到了大乘境界,除了降伏那些粗分的四种魔境之外,还要注意检查、降伏那些细微的魔境。
  什么是微细的魔境呢?无始以来,我们思想生命的无明习气的根,得了道以后,配合生起了意生身,可以出阳神、出阴神。如果这些阴神、阳神不是大彻大悟后生起的,而只是夹带了一种欲望,由一种希求心而生的,这个意生身,就是微细的蕴魔。
  大乘菩萨道的魔境,微细得让你分辨不出来。当然大家修持还不到这个境界,不懂得真正的意生身,那是菩提道的成果,法报化三身成就。重点在:“依无明习气地及无漏业所起之意生身”,这个意生身就是微细的五蕴魔,换句话说,也是由我见我执来的。人舍不得自己,空了不干,总要抓住一个幻化之身。
【无明习气地,即微细烦恼魔。】
  人的根本无明,连自己都不知道,只要最后一品无明习气还在,就有“微细烦恼”。随便讲顿悟,什么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如果拿教理来讲,这正是无明习气的烦恼魔。注意,所以说“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别说你做不到,即使你做到了,你还见不见?说不见,你在昏沉中——烦恼魔;说见,你早有一个见了;你说我两样都不是,那你是什么?向上一路请你道来,道不来,按下水去,这是船子德诚禅师的教育法。
  所以古代的大禅师们,通宗的,一定是通教理,自己对自己检查得非常深入。既然你通宗,悟了,悟了你就懂,佛境界无所不知,你还有不知的,那就不算悟。儒家都讲了,“一事不知,儒者之耻。”何况出世法学佛呢!
【不可思议变化生死,即微细死魔。】
  刚才讲大阿罗汉才能了脱生死,破了死魔。什么是死魔?即使你活上五百年或一千年,还没有破了死魔,还在变易生死中,只是把分段生死拉长,仍要受变易生死所左右,属于微细死魔之中。
  “微细”两字要注意,你自己都不知道,检查不出来,假定这个检查得出来,你的般若智慧就成功了。佛者觉也,能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才是。自觉很不容易,自己的心理烦恼等等,起了一点点都要能够知道。
【欲超彼三魔凡能作障之法,即微细天魔。】
  在修行的过程里,凡是使我们不能跳出前面这三种魔——五蕴魔、烦恼魔、死魔的所有障碍,就是微细天魔。比方说时代的变化障碍了你,不能修了,这些就属于天魔引起的。乃至自己造作出的环境,障碍了自己修道,也是天魔的关系。这些境况,无形中把你拉到另外一面去。
【降伏微细四魔,是法身功德。故降伏微细四魔与成佛同时也。】
  这里要特别注意,降伏自己内在非常微细的四种魔,是靠法身的功德,在成佛的同时,才能彻底降伏微细四魔。说到这里,我要问大家一句,禅宗的破三关、大彻大悟又是什么情形呢?对这些经典没有研究,不要随便讲悟,真正的悟与这里所讲的情形是相同的。
  《现观庄严论略释》卷四《顶现观品第六》之二:
【是对治修所断种子之能治种类大乘随现观,即修道顶加行相,界唯在修道。此说修道菩萨,由加行与根本二门入超越等持,谓俱灭尽定等次第定。】
  大乘修定的方法:
【先修往上顺行与下还逆行二相之狮奋迅三摩地为加行。】
顺行,由凡夫而到达声闻、缘觉。由人道而修天道,天道而修声闻道,由修声闻道而修缘觉道、菩萨道,节节向上。
  什么叫狮子奋迅三昧?狮子要吃动物时,两腿一蹦,出了最大的力量,最快速的动作,形容成道顿悟。狮子奋迅三昧,是大乘顿悟的路子。
【次乃进修超越等持之根本故。】
顿悟了,见道以后才开始修道,修道是超越等持定慧的力量。
【其修根本时,先从初静虑直往灭尽定。】
  修根本的时候,先从初禅开始,连贯的四禅八定都不能缺少,都要修到,直至灭尽定。
【全无超越修一返。】
在这当中,修大乘道的,由初禅到四禅八定,最后修灭尽定。理是顿悟,功夫是渐修的,一步一步不超越等持,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地走。说自己悟了,结果功夫没有到,你骗谁?欺天乎!
【次于八定间杂灭尽定而修一返。谓从灭定起入初静虑,从初静虑起仍入灭定。】
  其次,修成功以后的人,见道以后修道,功夫也到了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的功夫随便你玩耍,或者两腿一盘,马上进入灭尽定,等一下境界又进入初禅去了。下面就告诉我们随便玩耍。
  《楞伽经》也说,大乘菩萨悟道以后修道,到家了以后,十地菩萨有时也到初地菩萨境界随便玩玩。因此我们可以了解一件事,经典上讲,佛入定无所不知,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时,一切色,一切音声,如掌中观庵摩罗果,看得很清楚,佛都知道。但是有一回,佛在恒河边打坐,一大队马车经过,声音吵得弟子们都坐不住了,结果他老人家还在那里打坐入定,等他出定的时候,张开眼睛一看,咦?怎么旁边路上都是泥巴、马蹄印?佛是不是入昏沉定去了?当人入初禅定的时候,蚂蚁叫都听得见,怎么佛听不见呢?这个道理说明了什么?在佛就不是昏沉,不是无明;在凡夫绝对是昏沉,绝对是无明。悟了道的人,由初禅到九次第定随便挑,一切得自在;没有见道,没有修道成就的时候,纵然入定,全是自己不能做主,都叫做打妄想、造业。
第二十五讲
    李长者的《合论》
    妄念和情
    性与情
    济颠和林酒仙
    色蕴
    受蕴
    想蕴
    行蕴
  这次关于显密圆通的课程,到上一次为止,我们仍在找资料,检查资料,尚未检查完全,几乎每部分资料都很重要。因时间不够,没法详细地讲,当然主要的是三个纲要:见地、修证与行愿。
  见地介绍了一点点,修证功用也介绍了一部分,行愿根本还没有谈,现在暂时把行愿摆着。
  大家如果能把这些参考书做一番研究,则这一生用来修持做功夫都够了,也可以说成佛有余。再不然缩小范围,只看这一次发的讲义资料,虽然零星片断,但也够用了。
  首先我们提出来,见地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世界上的人学佛也好,学道也好,不管显教、密教,乃至瑜珈术等等各种各样,不下千百万亿之多。不过,目的是共同的,都想求个人的超越现实,跳出这个现实的世界,找一个形而上,超出物质世界的归属及成就。因此而产生了许多的方法,许多的理论。不管这些方法,这些理论,到底哪个高?哪个低?哪个正?哪个邪?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个原则,那就是这些方法,这些修证功夫,最重要的是在见地,见地就是智慧的成就。
  拿现代的文化来讲,学科学的人,就是先要把学术与理论搞清楚,学术与理论一偏差,下面的研究就差了。
  见地是中国的佛学观念,尤其是禅宗提出来一个具体名称“具见”,就是具备见解。一个人具见要高,不只学佛修道,世法也是一样。我们做事业首先要有远大的眼光和见解,见解不高,什么都低了。从修证功夫着手是不会高的,见地很重要。
  在儒家中国传统文化,见地叫做“器识”,士君子重器识,没有器识就是没有见地,不论你怎么努力,如果没有见地,成就都不会高,学佛更是如此。
  世界上的人都很滑稽,大家都想学一种方法,求一种超现实的成就,而结果呢?如仔细研究我们人类的心理,发觉人们都不肯去参研见地。换句话说,喜欢东拜个老师,西拜个老师;喜欢求秘诀,求功夫,好像得了一个秘诀,马上就可以跳出去了似的。没有这回事的,绝对不可能。尤其是学佛,是学大般若、大智慧的成就,并不是学技术。做功夫百千万种花样,就算有一点效果,可也不能超越。事实上,很多人学这一套,却是反其道而求。这是我们在快要作结论以前,提出来关于见地的重要。
  关于见地方面,可参考所发的讲义——《华严经合论》。为什么讲《华严经》采用李长者的《合论》?以《华严经》来讲,有关它本宗的见地、修证、行愿共有四个著作:《华严经》、唐代清凉国师《华严疏钞》,以及后世佛果禅师《华严经五十三参赞词》,加上《华严经合论》,这是华严宗四部最重要的著作。
  李长者,法名李通玄,本名不知,可能是晚唐时代某一位皇帝的世子,把本名去掉不讲。他在极富贵的家庭里,受极高的教育,然后决心去修道。到了深山,有一只老虎出来,要是我们早就吓死了,他却不怕,对老虎说:你来接我是不是?如果是,就趴下来给我骑。老虎果真乖乖地趴下来让他骑上去,然后把他背到深山一个洞里,他就在这个洞里住了下来写《合论》。到了晚上,天女送食,给他点上灯,他昼夜就写这部书。他把书写好之后,天女的任务也完了,也不来了,他也下山去了,这就是《华严经合论》的来源。
  此后,各宗各派各种见地上的理论,都引用了《合论》的话。除了以《华严经》为主外,他也介绍了《大般若经》、《法华经》、《维摩经》、《楞伽经》、《涅槃经》以及小乘的戒律等等,每一本经的要点,他都整个作了一个批判。过去的中国佛学名词叫“分科判教”,他对佛学整个系统,作了一个批判。
  这种批判,在李长者之前,有天台宗智者大师的分科判教,以及唐代澄观国师的分科判教。所谓分科,就是做科学化的整理,把佛法加以归类。判教就是加以客观的选择与评论。现在日本很多学者所讲的佛学观点,内行人一看就知道,他们不过是将天台、华严宗的分科判教,加以现代化,并加一点考证而已,这就是现在所谓的学者。
  佛法到了中国,发展到了晚唐,有李长者这样伟大的人物,他们对佛依然非常恭敬,但是做学问又非常客观,批判就是批判,归类就是归类,毫不客气。
  《合论》中有一句话:“无边刹境,自它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移于当念。”这是李长者的名言。他说证道的人,没有空间的阻碍。刹就是刹土,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刹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刹土,东方琉璃世界是药师如来的刹土。刹有时是代表佛的境界,有时代表国土。“自”,是我们自己;“他”,是药师如来、阿弥陀佛、十方三世诸佛等,都是“他”。有没有另外一个佛世界的存在呢?有,还是在你自己这里。自他不隔,无碍。也就是说:根据佛学,他提出了一个观念,空间是相对的,但空间是没有阻碍,没有方位、无大小、无来去的。这些道理都是见地。
  肇法师讲过一句话:“今至越者,犹昔至也。”就是讲时空的没有阻碍。但是,我们打坐学佛修道,对于时间、空间观念,并没有搞清楚。为什么我们打坐没有进步,就是执著在时、空的观念里,有人执著在子午卯酉时辰,有人打坐一定要对着东方。听说有人在美国教学生,早晨起来爬到树上,对着东方太阳打坐,这都是见地不通。还有人坐着时,认为没有面对着佛像打坐不对。这些观念的执著,都要拿掉,须知: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
  时间也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所以每一本佛经都是这样写,一时,佛在哪里、哪里……这有两种道理,一是印度人的习惯,不喜欢有数字及时间观念。印度一讲起数字,就是八万四千,所以,佛经上的八万四千特别多,是形容数目的多,这是拿学理来看佛学。
  以修道来看佛经,最高明的就是“一时”,万古只有一时,十世古今始终不移于当念,亿万年以前也就是现在,未来的亿万年后也就是现在,就只有这一个,没有第二个,这个“一时”用得妙极了。
  所以时间与空间的观念不丢开,不要谈修道,时间与空间观念搞不清楚,也不要谈修道。
  我们学佛先要把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时、空意识观念,完全丢开,恢复到婴儿那个状态,可是,做不做得到啊?
  很简单!我们看佛经里说的无念、无想、不起分别等种种理论,拿老子来讲,一句话,“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我们打坐做功夫,也就是要做到这样。
  这些关于人的来源及人生的现象,有许多许多的问题,我们怎么去解决呢?佛告诉我们,我们现有的生命,是我们原始生命的第三重投影。我们原始的真生命,哲学性的称呼叫做真如;逻辑性、科学性的称呼叫做第一义谛、胜义谛;宗教性的称呼叫做如来、佛;拿教育性师道来称呼叫做世尊。我们中国后来翻译为本性,这个东西本来是清净圆明的,本来是不生不灭的,本来是无烦恼,无成住坏空,无生老病死的。但它真没有,完全没有吗?不是的,它能生起一切的万有。所谓没有,是原本清净,所以说它没有。它能够起万有,它是有的。
  《楞严经》第四卷里,佛的弟子富楼那尊者问佛:既然我们生命的自性本来清净,为什么要起第一念无明呢?为什么要生出这个世界来呢?
  其实这个世界生得非常不妙,因为创造了这个世界,这些人一天到晚你争我夺,你骂我打,你恨我,我恨你等等,闹得一塌糊涂。《楞严经》第四卷的要点,就是谈这个。佛的答复有一句话与见地、行愿都有关系,他说“觉明为咎”。这一句话很值得注意,我们学佛求悟道求觉,悟道那一悟就是一觉,但是那一觉悟也是大毛病。
  我们打坐不是在求空吗?根据《楞严经》这一句话,你要注意,如果你达到清净,则清净为病。你说:我打坐,本来很清净,后来怎么不清净、不空了呢?因为空所以不空嘛!道理很简单,也是这么深奥。所有的经典,你把它研究透了,看一看,原始的这个生命,怎么变成现在这个世界?怎么变成这个人生呢?觉明为咎,只有这句话,答得最明白。
  所以举凡世上一切宗教,一切哲学,对于人生的看法,都犯了一个最大的毛病,对人生都是悲观的看法。看这个世界是缺陷的、不圆满的,佛教也是如此。只有两部经例外,一部是《华严经》,它看这个世界,永远是至真至善至美的,没有缺陷、没有悲哀的。其次是《涅槃经》,认为这个世界没有缺陷、没有悲哀,是常乐我净,永恒的存在。
  我们把这些经教的道理先搞清楚了,慢慢再说到结论上去,再谈修证的功夫。今天我们打坐,心性的修养,只要能做到如婴儿的状态,一定成功。不要说婴儿,五六岁的小孩也可爱,爱哭就哭,要闹就闹,他一边在哭,逗他笑时,马上就笑了,然后又哭,他是天真的。我们做不到,我们有很多虚假,明明是恨你,还要敷衍你,皮笑肉不笑,多么罪恶啊!这就同行愿有关了。佛经说:“直心是道场。”我们做不到直,有多少假!每分每秒都假,连内心念头都假,都在造恶业,所以行愿谈何容易啊!行愿做不到的。行愿做到了,可以立地成佛。
  其次,你看婴儿没有知识,没有分别心,那个状态就是意识的根本作用。比如我们求空的这一个妄念,也正是意识的根。所以我们打坐用功除妄念,都是用功错了,知道吗?拼命在那里想把思想压下去,把它空了,想把它停掉,叫做去妄念,完全错了。所以用功用了几十年都白用了,那个真正妄念的根还在。纵然我们坐在那里,而且晓得自己功夫做得很好,很清净,那个正是妄念。那个接近于婴儿境界,可是那还是妄念。
  在中国文化里,那个东西叫“情”。孔子在《礼记》上分类为性与情,在《礼记》的第一篇,开头就是关于修道:“毋不敬,俨若思。”这是中国文化,定慧都在内,宗教也在内,人生随时严谨、恭敬以行,做到不昏沉、不散乱的修养。这个“思”并非思想的思,而等于佛法说的:既不散乱,又不昏沉,清清明明在那里,这正是礼之本也。
  所以,“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不过这些都是在上古时代传下来的,同一个来源。“性”,人的本性,不谈先天后天之别,善恶之别。比如有人天生爱说话,有人半句话都不说,这个性是怎么带来的?中国文化告诉我们,是“天命之谓性”带来的。第二个,“情”,这里有一个问题:《中庸》为何只提喜怒哀乐四样?本来是七情六欲,为什么只提四情呢?而且还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又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为什么只讲四样呢?喜怒哀乐是情不是性,情也是阿赖耶识种子带来的,有些人天性是喜的,有些人天性是怒的,有些人天性则是哀的或乐的。
  情是根据什么来的?它与心理、四大、五行——心肝脾肺肾等生理禀赋,都有关系。大家打坐没有弄清楚,以为把第六意识思想空了就是,那是不相干的,那还不算妄念,那只是妄念上面的浮念。那个容易去,念头把它空了很容易。你觉得我还坐在这里,眼睛闭着,里头清清净净的,就正是《楞严经》上所说的:“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大家打坐做功夫,哪个不在内守幽闲?不然就是宋朝大慧杲禅师所讲,后世曹洞宗参禅的毛病:默照邪禅。哪个学佛学道做功夫不是在这里头搞?我们这些情都没有去掉,还是充满了喜怒哀乐。佛说情这个东西,就是业力的一种,业根。后来理学家讲气质,你的气质不变化,怎么成道呢?所以一定先要把这些认识清楚,大家应该先检查出来,盘起腿来在那里干什么?多数只是心理状况的自我玩弄而已,与修道毫不相干,多少人在其中玩了几十年。所以我们自己不能不检讨,以为自己正在做好人、做好事、修德性,实际上都是在性情中玩弄自己而已。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第一步就要认得什么是妄念。
  《楞严经》卷四里头的那句话:“觉明为咎”,就是妄念。一个妄念就包括了五蕴、八识、八十八结使。所以大家千万不要以为盘起腿来,自己偶然把思想排除,清净了一下,好像没有浮面的思想,以为这个叫做无妄念;那是大错而特错。你那个浮面的思想排除开了,觉得自己坐在那里,好像很清净,那个正是大妄念的根本。所以如果这个没有空掉的话,什么都不要谈。如果把这一念打空了,身心打破了以后,那就可以证到真如,所谓明心见性,立刻到达,顿悟就是悟那一个。这点要注意。
  我们再看修法,在《禅宗直指》一书中,宋元时期的高峰妙禅师,就是后世修禅的一个真正榜样。但我们可以很坦白地说,高峰妙禅师把自我已经训练到,意念解开,达到一种意识境界超越现实的状况。可是有一个事实摆在那里,他的身体仍然很不好。要知道,色法也是心法的一部分,应该使它转过来才对,为什么不能转?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说色法转不过来,则《华严经》所讲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的佛教基本定律,是否被推翻了?假定这个理论是对的,那么应该能够去掉生老病死,应该能够转得了五蕴四大。理论和事实是不应该矛盾的,这点要特别注意。我们现代人对修行观念要搞清楚,其实,佛经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禅宗的修法,走高峰妙禅师路子的人很多,除了少数的高僧,如济颠和尚等外。
  宋朝几个禅宗大德,悟了以后都同济颠一样,装疯装癫的。比如林酒仙,悟道以后专门喝酒,他的歌都是喝醉了乱唱的,同济颠一样,都是说得很明白、很清楚。
  宋朝以后,为什么这般人悟道后,都变成这个样子呢?这其中有个道理。佛教由唐朝四百年,到宋代理学以来,五六百年间,整个中国文化界,人人都是严肃的面孔,儒家孔子之徒也好,道家也好,佛家也好,所有的细胞都僵化了,尤其是笑的细胞,最为僵化。《包公传》上说,包公从来没有笑过,清官,严肃嘛!亲戚朋友都不来往,这样的人生有什么味道!可是像包青天的面孔多得是,在宗教圈子里更是如此,这些悟了道的高僧们,装疯装癫,故意把你搞得一塌糊涂。如果修道修成一副死面孔,还修什么道?那种的道貌岸然,是一副癌症的面孔。
  道不是这样的,天机是活泼泼的,了解了这个以后,你守着空的这么一个境界,最后搞成了道貌岸然,正如禅宗讲的枯木禅。枯木不能开花,绝不能在灵山会上花开见佛。你看,释迦牟尼佛那个境界多轻松,他没有道貌岸然的面孔。这个观念先认识清楚了,再研究佛经的五蕴(又译“五阴”)论。
  再其次,我们讲五蕴都是妄念,我们现在来看五蕴和见地。见地就是功夫;五蕴是色受想行识。
  色包括了四大——地水风火,不只是包括身体全部,也包括了物理世界。比如我们揉揉眼睛,就可以看到眼前有亮光,如闪电一样,这是眼神经受摩擦发光所致,是反映出来的现象,佛经叫眼睛的空花。如果认为这个电光是道,不是神经是什么!那个光是神经起的变化,怎么会不懂,那么笨呢!耳朵听到声音,鼻子闻到香味,也是一样的道理,这些都属于色蕴。《心经》上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请问你怎么没有空?打起坐来腿子还麻得很,色法还是没有空嘛!为什么发麻呢?身体内部有湿气,气脉走不通。为什么头发胀?里头有病就有反应,有反应怎么空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说:我心里不去管它,那又何必修道呢?睡觉的时候也是没有感觉,那不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了吗?这是不能自欺的。
  密宗的气脉之说,道家的奇经八脉之说等等,都是由禅定的功夫,根据实际的经验说出来的。古人不过把这些经验记录下来,后世人学到这些,就拿鸡毛当令箭了,什么大周天、小周天啦!把传这些法当成传道,那就完全搞错了。其实不管什么气脉,什么周天,修了半天都是加行里头的功夫。加工的目的就是先能够达到色法空,真把气脉打通了,色身才能够空,这是“色即是空”阶段,可是还没有做到“空即是色”。
  先把生理这一部分都打开了,才能“色即是空”。再转过来达到“空即是色”,这是真空起妙有的作用,神通智慧都来了。等于说“色即是空”是把一座山,或一幢建筑物打散了,销毁了,变成了平地。“空即是色”就是在这个平地上,重新建立起坚固的建筑物,这是佛法的真空起妙有,做到了才能够认识妄念是什么。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四句话包括大乘、小乘做功夫的几个阶段在内。这还不算,接下去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八个字简简单单带过去了。
  “色即是空”,大家没有做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更难了。大乘的境界,见地、修证、行愿都要到,色法不异于空,色与空没有两样,不二法门。
  “色不异空”,色法就是空。我们在文字上想想看,色不异空同“色即是空”有什么两样?在逻辑上大有差别,这就是中国文字之难。
  “空不异色”,真正到空的人,当然一定做到了。如李长者所说的,“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佛经上说的三明六通,诸佛神通也一定做得到,并不困难。空与色本来是一体,作用也是一个。等于说我们房子里电源的插座,可以插电灯,也可以插录音机、电扇。因为都是电,本来是一体。
  色还没讲完,暂时摆着。
  现在第二个讲到“受蕴”,就是感觉,这个感觉多半是生理的反映,比如冷、热、呼、吸、饱、饿等,除生理反应外,还有情绪上的感觉,这个情绪上的受,就属于中国文化性情的情,色法反倒是属于性情的性。为什么色法反属于性?这个是大问题,不是那么简单。
  好了,我们学密宗、学净土,不管学什么都一样,大家打起坐来,搞了半天都在那里玩弄感觉。每个人问老师的问题,都是这里痛,那里痛的,一百个人有五十双,都是问这些无聊的问题,问得连当老师的都不想活了,一天到晚跟一群疯子在一起,不疯也半死了。实际上,我们佛经都没有搞清楚,都在玩弄感觉。你把《心经》多念一念——“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你觉得腿麻,感觉来了,你怎么空不掉呢?你既然空不掉,你还空个什么啊?有本事你把这“受”空了。
  所以要注意,你们转这个,转那个,老实讲,你那个第六意识妄念,已经困在那里转圈子了。你想一个人转河车、转气脉、三脉七轮等,越转得好,那个轮回越严重。
  不要说轮回,你打坐坐在那里,你的思想、感情统统困在那里转,什么事也不去做,看看外面的人多忙碌,你却一天到晚在那里打坐偷闲,玩弄精神转河车,所以,百无一用是修道者。
  “受即是空”,为什么不在这个地方求解脱呢?学佛为求解脱,结果我们就是解脱不了,都在感受的境界上搞。
  第三个,“想蕴”。这个想更好办了,每人都说:我打坐什么都好,就是妄想不断。“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既是空的,何必去空它!它本来空,不是我们去空它的。换句话说,是它来空我们的。这个“它”是什么?本心,自他不二之他。是它来空你的,我们的妄念根本不能存在嘛!每个念头,每个思想都这么过去了,所以,“想即是空,空即是想”,但是我们做不到“想即是空”,做到了就得定,得果位了。
  至于“想不异空,空不异想”,那真是真功夫,能够做到这样,就是李长者讲的“自他不二”。
  第四个,“行蕴”,这更严重了。这个行就是生命的运动,就是生命本有的运动功能。懂得了行蕴,才懂得什么叫明心,什么叫妄念,当然,见性还谈不上。
  所以我们打坐坐得好,也没有妄想,怎么它又来了呢?——行蕴来的。它不听你的,如果行蕴不能空,你想空妄念,休想!
  行蕴空了以后,上面的色、受、想才有办法空。注意!自己去参参行蕴,这是很重要的。至于行蕴怎么空,且听下回分解。
第二十六讲
    困在感觉境界
    变成习惯的思
    再说行阴
    心不相应行法
    说识阴
    融通妄想与颠倒妄想
    五阴解说
    打坐的前三秒
  这次讲如何证得果位,这个果位包括小乘与大乘。
  见地最重要,所谓真正的见地,并不是普通所讲的见解,而是见到了“道谛”,也称“真谛”。真见到了道谛的话,后面的修证、行愿就会成功。这是禅宗所提倡的顿悟,不是学术,更不是普通的见解。
  我们因为没有办法见道,才产生许多修证,就是渐修的方法。比如释迦牟尼佛十二年的修行,最后睹明星而悟道,这个也是“见”。见的方法最重要,也就是般若同唯识的道理。见就是理,这个“理”包括了一切事,一切修证功夫。
  上次引用到《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个道理也包括了修证功夫。上次是以做功夫来配合见地讲,现在来研究,“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就是感觉方面,我们对生理、心理的感觉。
  许多人做功夫,老实说,不管学道家、学密宗、学显教的,多半在受阴境界里头打转,所有的人都被这个所困。所以,执著在做功夫方面的人,越来越骄慢。因为功夫是累积来的,有一点功夫的确感受就不同,功夫越来越特别,骄慢心自然越大。功夫不是偶然到的,而是时间的累积所形成,因此是“有所得”,并不是无所得。佛法的究竟是无为法,大家变成以有所得之心,求无所得之果,结果当然都是背道而驰。
  由此可以了解,一般人学佛学道有功夫有见地,那个见地也是在受阴里头打转。尤其搞有为法的功夫,什么气脉,什么境界,自己因为见地不够,般若没有成就,都执著于这个范围在搞。换句话说,所谓打坐做功夫,都是跟着身体的感觉在跑。觉得:唔!气到了背上了,夹脊通不过啦!什么脉轮通不过啦!这些学道的书越看得多,道理越懂得多,功夫越困得厉害,都在受阴境界中,从来不晓得在般若方面着力,“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因此,身上有点气动了,心跟着动,因为般若不通,感觉境界越来越严重,永远不得解脱,即使死了以后,这口气不来时,中阴身还是困在另一个感受的境界中。
  气脉的道理有没有?绝对有,那是自然的,没啥了不起,你越感受它,障碍越大,所以一旦不做功夫,就受不了了。比如现在一般人打坐,都搞成一个通病,一打坐,都想清净一点。这种清净的感受慢慢就成习惯了。其实,自己的意识状态感觉清净,那个清净只是意识状态的心理感受而已,再配合生理上闷闷的感觉,所以一打坐当然觉得舒服得多了,因为打坐也是休息嘛!舒服以后,慢慢又闷起来了,闷起来就觉得“功夫在找我”,赶紧闭眼闷在那里,实际上那个闷都是“昏扰扰相”,还达不到“内守幽闲”。以为这个是功夫,以为这个是道,其实这些都是在受阴区宇,感觉的状态里。在这里头搞久了的人,脑子呆板,虽比无记、无念好一点点,但是永远在昏沉中,昏头昏脑,一点般若都没有。
  假定在这个状况下,透过般若智慧的解脱,晓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异空,空不异受”,把这个感觉状态一丢,才可以谈解脱,谈超越。可是一般人在现有的境界里,无法超越。感受的状态困人,有如此之深。
  上次讲到思想问题,我们这个想,就是意识思想。如果要严格研究,问题很大。佛学上想与思分开,粗的叫想,脑波跳动得快。至于思,将睡未睡,好似没有想,其实还有一点点思想的作用,很微细的。
  又比如有人讲话,我们在听,同时也分别对与不对;或懂得多少,这些都是想的作用。思则没有这个妄想,有个禅师作过比方,等于欠人家钱,明天就要还,可是没钱还,今天尽管在这里打坐,听佛学,研究什么,可是这件事情拿不开,这就是思的作用,一股力量永远在那里吊住。
  “想”实际就是“思”,一个粗一个细而已,这是意识境界的分别心。在我们未成道以前的众生,思想分别是与生俱来的。婴儿没有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可不能说他没有思想,思想不是分别心,昏扰扰相还是有的。随着年龄增长,分别也渐渐增长,所以小孩思想比较天真,也比较纯净。人很可怜,越长大越不可爱,越老越讨厌,因为第六意识增强了,染污慢慢加多,并且增加得很厉害,生活习惯,是非善恶等等,终觉得自己的对。
  这个慢慢形成的,变成习惯的就是思。思变成业力,变成种子,带到来生。所以,许多先天的意识习惯,就是前生带来的习气,使得每个人个性不同,有人爱笑,有人爱生气,都是前生带来的。
  因此,叫我们万缘放下,一切皆空,可是思这个东西是否空得了?假定这个空不了,而认为意识清净境界就是空,那就自欺了,抵不住事的。到最后上了氧气时,你的功夫、佛法一点都没有用,千万不要搞错了。可是许多用功的人,都在这上面转,这是般若智慧不够,见地智慧不清,行愿不够。真正的善根没有发起,般若是不会来的。所以《金刚经》只讲两件事:一个讲般若,一件讲功德。为什么?大功德的成就才有大智慧,你光在打坐里头求智慧,这是小乘法门,由戒、定而生慧。大乘法门不谈这个,大乘法门谈的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种以后才是般若。
  一般人用起功夫来,最大的困惑是妄想不能断。谁叫你断妄想?妄想本来非断非常,断不了的,“抽刀断水水更流,打坐解愁愁更愁”,所以有些人打坐眉头越皱越紧。
  妄想本空嘛!不要你去断它,“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不异空,空不异想”。再说,我们都研究过唯识,唯识有个名称叫“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在八个识里头都有这些作用,所以它自然会起这些作用。
  换句话说,我们生命的本能分为两部分,一个是感觉状态,一个是知觉状态。感觉状态一半是物理的,一半是心理的。思想的状态也是这样,主要是心理的,附带的是生理的。唯识告诉我们,这是“五遍行”,也就是说,它普遍于八个识的作用里。怎么断得了它呢?所以用不着努力去断思想。六祖也告诉我们:“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本空的嘛!断它干吗!你那个知道自己在思想的,不是仍在嘛?结果大家相反,打起坐来,自己那个本来清净的东西,随时在压制思想,在那里妄用功夫,坐一万年也没有效果。
  再进一步,能把五遍行转了以后,就立地成佛了,这个非要般若智慧成就不可。所以唯识并没有告诉我们,断了妄想就成佛,而是要转识成智,只要那么一转就成功了,就看你转不转得了。这“转”字用得好极了,我们凡夫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心理转不过来,这是业力,把我们牵得牢牢的。转识就成智,成智就解脱了。
  所以大家打坐很简单,“空即是想,想即是空,想不异空,空不异想”。
  但是下一个难了,行阴——一股推动生灭的力量,想断都断不了。为什么?这个行阴同宇宙的运行一样,永远在动。我们可以借用《金刚经》所说的:“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来时,不知来源就来了,去时,不知去处就跑掉了。过去、现在、未来,永远这么走。这个就是行阴、动源,一路在动,最难了。
  行阴没有停止以前,没有得静态以前,永远没有办法截断前面的色、受、想,它永远会来。心理部分也是一样,永远不断在流转。我们打坐,为什么感觉不能空掉?因为行阴没有空之故。
  原则上来讲,若能做到“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行不异空,空不异行”,那就修持成功了。但我们第一句话,“行即是空”,做到了没有?“行不异空”,就是行与空没有两样,做到了没有?一坐起来妄念清净,这样行阴是没有空的。换句话说,虚空也有行阴,所以这个宇宙永远在转,转动就是它的行阴。
  我们普通一个人,行阴是否能止,关系了证道,这要靠四禅八定的功夫,做到气住脉停。气住了,不但呼吸停止,连身上所有的生命气息,也在休止状态,这时,带动身心流转的行阴,才算停止了。
  行阴不停,所以生理部分不会停止运转,心理部分也不会停止运转。那要如何才能还本返源,归到本来自性中去呢?有个最快的道路——智慧的解脱、般若、顿悟。一般做不到顿悟的人,只好渐修,一步一步来。所以《楞严经》中,佛把五阴解脱的程序,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要特别去留意它。
  我们之所以不能真得成就,是行阴解脱不了,想阴解脱不了,受阴、色阴也解脱不了。如果说有一点清净境界,那只是想象的,是第六意识的想象境界而已,并没有证得真空。想证得真空,在摘录的《楞严经》讲义中,都告诉我们了,一切禅宗、天台、密宗、净土,想修得成就,都不离这个原则。
  再进一步,行阴解脱了以后,才谈识阴解脱。这个识不只是第六意识,唯识所讲的八个识,都包括在内,也就是《楞伽经》所讲的“心意识”。
  我们所知道的精神状态,是识的一种变相而已,所以用精神解释这个识,是个颠倒的解释。严格地讲,它代表了八个识全部的体、相、用;也代表了精神世界、物理世界全部的功能。
  我们应该研究《百法明门论》,其中将色法与心法分开对立,还有一种“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但是注意,若真把色法与心法对立分开,那可不要学佛了。换句话说,魔鬼与上帝对立,上帝对魔鬼永远没有办法。其实它只是表达的方法而已,是把它分开分析,容易使我们了解。实际上色法与心法是一元的。
  讲心不相应行法这个心,是说宇宙间有二十四种东西,不受第六意识左右,人的心理没有办法控制它。比如第一,宇宙的时间,你无法控制。你说你睡着了,可以把时间空了,对不起,那个时间还是在走,你转变不了。第二,势。比方水流下来的力量多大,即使你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站在激流中,还是会被水冲走。所以大势至菩萨一来,观世音菩萨只得站在一边。这两个菩萨是表法的(这里是用表法来说)。大势来时,请观世音菩萨来带路,这个势来时,任何人控制不了它。
  所以你功夫做得再好,老了还是老了,四大变去了,时间到了就是时间到了。比如我们打坐,坐上半个钟头或一个钟头,坐不下去了,腿发麻了,想坐还是坐不下去。因为行阴的势到了。你说,我还要定,心不相应行法,心还是转不了,连这一点都转不了,还说什么转识成智、转业力,乃至转烦恼为菩提呢?
  在这种地方,我们就要提起警觉,平常道理都讲得很好,事情来到时,却过不去。你说我还在修道打坐,谈起法来头头是道,但是为什么打坐做功夫欲了生死时,却前路茫茫,后路暗暗?所以说,这个道理要先搞通。
  “识”最难懂了,所以《楞严经》中讲到,第五层解脱才是识阴。
  有个同学研究了《楞严经》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想阴叫做融通妄想,识阴叫做颠倒妄想?应该想阴叫颠倒妄想,识阴叫融通妄想才对呀!
  想阴境界产生十种魔境,实际上不止十种,变化起来有几百、几千、甚至几万种。比如有人有神通啦,未卜先知啦,都是五蕴中思想的作用。这种功能,现在人叫第六感、心灵感应、特异功能等等,鬼名堂多啦!这些都是思想妄想变的花样,这是融通妄想。把妄想的功能变化,好像能够通达,知道万缘,因此形容它为“融通妄想”。
  为什么识阴境界叫颠倒妄想呢?因为它不叫魔境,而叫做外道,包括了声闻、缘觉。得了四果罗汉的人还叫做外道,为什么?因为见地不究竟,所以叫“颠倒妄想”。
  这五阴都叫做妄想,因此我们知道,学禅宗的人,一上座就是去除妄想,以为是去了第六意识,其实,那只是第六意识分别心的一点点浮面上的油而已。真正的妄想由地底到浮面都是。所以,要除妄想一定要把五阴妄想都去掉,才谈得到空。大家不要以为:噢!我打坐一直空空的,很舒服。那是第六意识的想象境界。我们两只眼睛看过的虚空,只有一点点大,所以打起坐来,眼睛一闭,想象起来的虚空,也只有一点点大。人的思想范围,往往只跟着生命力所发挥到的范围走。所以你看,我们的思想多好玩,在迷糊的境界里,是非善恶都是颠倒的,我们认识的范围又是多么狭窄。可是在这个意识思想里,却自觉非常崇高!非常伟大!都是自己欺骗了自己,不是真正的空。
  这都是属于见地方面。
  五阴解脱的见地要特别注意,不管有所得的,或刚入门的,切记不要走错了路。
  其次的问题,在色受想行识中,我们生命最重要的,第一是思想,想阴,也叫做妄想。这个思想是识阴所变,识就是心,即《瑜伽师地论》所说的心意识,不是本体的心。第二是受阴,人生来就是有感觉的,感觉是受阴来的。
  若把色归类成生理部分,想与受应属精神部分。包括了生理与精神部分的是行阴、识阴。
  我们听了这些,思想不要向外面去想,要回转来在自己里面找。分类试着去找,真正的佛法不是叫我们不用思想。“禅定”,教理称正思惟,后来禅宗称参究,“禅定”不是叫你跟着身体转。气脉在动,你不要理那个受阴的动,要在正思惟上去找才对。汉朝以前的中国道家称“精思”,所谓精思入神,也就是禅宗称的参究。大家打坐时,都被生理感受境界迷糊住了,没有真正证入正思惟,那就不算真禅定。
  佛法的重点在见地。刚才的讨论有个主题——用《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纲要,“五蕴皆空”,配合《楞严经》五蕴的解脱,就是这次课程重点所在。这个就是见地,要把这个理搞通,才可以做功夫,才可以真谈修持,不然功夫纵然做得好死了,抵不住事的,没有用。即使功夫做得身体会发光、动地,也没有用,否则不叫佛法。所以每一部佛经都找不出做功夫方面的内容,佛经只谈见地的理,因为真正的见地到了,功夫一定到。换句话说,你见解上到了,功夫没有到,那个见解不是真的见解。
  比如一个人手中拿着一个名贵的杯子,镶着珠宝,突然打破了,解脱的人看都不看,知道打破了;不解脱的人,看着破碎的杯子,就在那里哭、叫。他明知道打破了,可是抱着那个破杯子还在哭,还在叫。晓得了空,结果还抱着那个没有用的东西,来悲痛这个空,有用吗?
  不要看它是小事情,同样的道理,懂了就是道。所以禅宗祖师在某一小点上一悟,整个都清楚了,就是这样。
  不要认为这是一句闲话,古时禅宗大德们的嬉笑怒骂,你把它当嬉笑怒骂就浪费了他的话。他处处点你,因为有时候不好正面骂你,只对你吊儿郎当地幽默一下。你说东,他说西,实际上他在打你,打击你是爱护你。
  比如第一次发给大家讲课通知,告诉大家个个没有例外,不要马虎,真做得到规定才来登记上课。大家都登记了,可是几个人真做到?写笔记也好,任何其他一项也好,没有人真做到。这是“行”门,大丈夫承诺了,说做就做,既然要来听课就应守这些规矩,对不对?谁做得到?为什么要这么做?你们懂吗?是故意拿棒子到处在打,打得醒,你们自己受益;打不醒,算了。
  这就是行。我还只讲笔记部分,其他的部分多啦,不讨论了。这都是心行的关系,所谓“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这个佛法的修持怎么谈!尽管私交如何好,真正的行门无法谈,一谈就非骂人不可,只好在心里头说:唉!“如来说至可怜悯者”也。
  行门同见地是不可分的,见地到了一步,你的心行非变不可。大善知识们,大禅师们,一看,这个人有没有进步,一看就知道了。别以为气色好了,气脉通了是道,那是逗你玩的。
  气脉通了,不相干,大智慧的人不受这一套骗。等于禅宗好多祖师,老师一奖励他,把耳朵一捂,听都不听,还受这个恭维!当然不!悟与不悟一样。世上最害人的是高帽子,骗死人不犯法,而且把他骗死了,他还感谢你。讲真话没有人听的,所以没有办法。
  见地到了的人,他的心行马上就转,自己有数,立刻就转,善知识一看,就知道,他的心行已经转了。
  行包括很多,比如爱偷懒,也是行不对。又比如佛法第一点讲慈悲,自己想想看,哪一点慈悲做到了?我们是做到了一点——要求别人来慈悲自己。什么“要度众生”!哪个做到了?你省省吧!对自己最亲切的人都没有办法度,还度众生?
  在这些漂亮的名词下,隐藏了多少罪恶,都要随时反省到。越是漂亮的言辞,越掩盖了自己的过错,假如学佛不检查到这个程度,免谈了吧!没有人搞这个事的,做不到的,而且都是以计较心——商业交易的行为来做这件事,尤其是这个时代。
  以上讲见地部分,大概如此。一句话,见地非常重要,不是几句话所能够讲完的。
  李长者的《华严经合论》要看,一切经典要注意看。有很多人学佛没有研究经典,依照唐代佛教制度,出家要考试,通一部经论才发文凭(度牒)的。
  现在许多人研究佛学,老实说,拿佛学的严格标准来讲,并不是研究佛学,这个问题非常严重。我是不敢讲而已,讲了又有什么用?大家说:老师,你应该讲。佛法又不是我一个人的,为什么我应该?又说:老师,你有责任。其实大家都有责任。这些心行,一开口,一发言,就不对。假如心行对,为什么不发心呢?我惭愧,我自己要努力,我要度众生,我就要努力下去,要修持,修证好了,再来度人。我们为什么不肯修持呢?所以学佛很难。
  见地方面,要自己去研究经论才是。
  现在转来谈修证。拿见地来讲修证,修证只是等而下之的事情而已,不足一谈。
  可是真谈修证,还并不容易。修证就是做功夫,不分宗派,不分方法,不管念佛、参禅、炼气,不管做什么功夫,都是修证法门。修证法门只有一个主要原则,说是修“止观”而已。
  在因位上叫止观,在果位上叫定慧。止就是定,观就是慧。换言之,止就是功夫,观就是见地,所以非修止观不可。
  我们不管学哪一宗,哪一派,开始学静坐,千万不要分别宗派。各宗各派只是方法不同而已,或者是方法所偏重不同而已。自己可选择一个方法修,当然最好有善知识的指导,可以看出来哪个方法比较适合你,凭他的指导,去选用一个方法。成就了的人,对任何方法都可自然通达。
  不要把盘腿打坐当作修定,修定姿势是无限制的,坐、站、睡、行、食,皆可定,无处无时而不定。不过我们初步不能做到止,因此必须要打坐。打坐一共有几十种姿势,不过对生理、心理最有利的,就是盘起腿来打坐。盘腿的作用大得很,如写这方面的文章,可以大发其财。不过,我有个原则,一篇文章下来,对世道人心无益处者,誓死不干,这是我的行门。
  我们盘起腿来打坐,气机真正通了,那岂止身心发乐而已!我们后天的身体,不可思议的功能,都发出来了。比如老年人的气脉整个通了,就会同婴儿一样。不过,两腿气脉通了的人有没有?没有,至少我没见过。
  有同学注意到佛经上说的两足尊,这不光是理论,非常对。理论上两足尊是福德圆满至尊,智慧圆满至尊。福德、智慧两皆具足,所以叫两足尊。实际上,五通里有神足通,神气充满了,直至两足。人的根在头部,虚空就是土壤,手足是枝桠,枝桠一萎缩,这个“无根树”就完了,所以有很多理由要盘腿。
  把腿一盘好,真正找到路子的人,用一个很彻底的办法,懂了理,修持很快就上路了。
  过去释迦牟尼佛在时,弟子们七天、五天就证罗汉果,不是假的。为什么呢?古人物质欲望不发达,思想、心境非常纯朴,容易证果;现代人越有学问越难弄,越不会成功,因为自己太复杂了。古人是闻一言而必行,佛经上经常有四个字:“信受奉行”。每一本经典结束时,差不多都是这四个字,这不是例行公事,而是真实如此。从“如是我闻”开始,到最后“信受奉行”,任何佛经都是这八个字,真做到就成功了。古人一信就信到底,信老师,信佛,一信马上就有感受,身心感应就变了,非常恭敬地奉为金科玉律去做,就成功了。
  现代人不然,你把宝贝教他,他当面对你说:好啊,好啊!非常感谢。心里头则想:该不要上当吧?不晓得老师到那个程度没有?然后回去,找两三个人研究那个老师去了。现代的人与古人的心理,相差到如此程度,我几十年来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古人几天就可以成功,现代人不会成功,就是自己的心行道德,把自己挡住了。然而,古人今人的生命功能,则是一样的。
  虽然讲见地与行愿,但是行是不敢详细说的,如果详细说行的话,可以把任何人驳得体无完肤。能做到“如是我闻”,“信受奉行”就成功了,但是没有人做到。
  那么我们打起坐来怎么办?只要“信、受、奉、行”,信你自己,信佛说的话,自性本空。所以禅宗四祖、五祖提倡《金刚经》是有道理的,你晓得空就好了嘛!不过不是我们去空它,它本来空——我们把腿一盘,一上座,已经空掉了,不要另外去求个空,这是捷径。
  第一步,腿一盘,既不求空,也不求有,眼睛闭起来。这个时代的人,眼睛耳朵都用得太多了,闭起眼来,无所谓看,无所谓不看,记住:本空!这时眼睛一闭,觉得蛮好,一刹那间,马上又觉得自己思想好多,好讨厌。不要讨厌它!如果没有思想,也不叫作人了,你不理这个思想就是了。这时我们不是知道这个思想来来往往吗?你那个知道思想来来往往的那个,没有被思想扰乱,那个是清净的,没有被思想、烦恼骗走,还求个什么呢?佛者觉也,你已经知道了自己有思想,这不是觉吗?
  《楞严经》上说,我们的思想烦恼是“客尘烦恼”,如过客一样来来去去,你这个主人家,知道客人来来往往,不过当主人的不去殷勤招待,客人来了,不欢迎;客人走了,也不送。他爱来就来,爱走就走,让它自然,思想慢慢地会疲劳,懒得动了,你这主人家的那个正觉不要睡觉,看住它,如果你睡着了,客人就在里头翻天覆地了。这是第二秒钟。
  第一秒钟腿一盘很清净,第二秒钟就晓得思想来了,现在告诉我们,用正觉看住它。
  第三秒钟,麻烦来了,本来你是看住它,后来思想来跟你捣蛋,在那里“剪不断,理还乱”,但是你不要去剪,不要去理,它自然就疏了下来。第三秒钟的麻烦就是感觉来了,那里发胀,这里发痛,酸痛胀麻痒冷热都会发生,只要我们一静,这些现象都会来的。你打起坐来有这些现象,就是气脉初步的动。换言之,当你静下来时,不管好的或坏的感觉出现,都是因为心里比较静,气机的反应来了的缘故。
  这个第三步的感受来了,怎么办呢?还是第一个道理,只要看住它,这个地方就要忍了。我年轻时,初学打坐,盘着腿也是熬不住,袁老师告诉我:忍耐一点,多熬一下,多受一分罪,多消一分业力。既然可以消业,我便熬下去了。下坐以后,再盘腿就吃不消了,可是因为好胜,怕难为情,就硬熬。后来为了降服这两条腿,住在一个庙子里,一个人关在藏经楼阁上练腿,那也是炼心,盘起腿来硬熬,心里求菩萨帮忙,大概熬了五六天,那真痛苦!连这个腿都降服不了,还降服其心?几天以后,本来痛苦得身子都弯下去了,忽然,卡嗒一声,腿软了下来,两腿贴得平平的,不想下坐了。舒服得很。我的和尚朋友在下面想到,阁楼上那人,整天都没听见他敲引磬差人送饭,该不会出问题了吧?就在下面喊,我因舒服极了,根本不想回答,这下可把和尚吓着了,赶紧叫人爬上去,一看我坐在那里好端端的,只是不答话,原来在打坐。
  这说明了什么?酸痛胀麻冷热,也是生命本能发动的一种,有一点反应就有一点影子,不管好反应或坏反应,你那个正觉看住它,千万不要加上现在的知识,密宗啊,道家啊的功夫,引导气脉向命根走啦,什么督脉通啦,一引导就完了,不但达不到气脉通,甚至引出各种毛病来(尤其是女性,千万不要注意胃部以下),你一引导反而不能成功。
  有没有气脉这回事呢?如果弄得好,七天基础就打好了,是有气脉这回事。不过要无心于气脉,无心于四大,四大皆空了,气脉就成功了。成功以后,祛病延年是寻常事,不算稀奇,返老还童大概也不难吧!
第二十七讲
    一知与色身
    一知与思
    修持的初步
    作意、假观、所缘
    假想产生的魔境
    守着灵明清净
    不守灵明清净
    漏
    任脉的变化
  今天推开资料来做实际的结论。
  上次提到我们刚上坐时,两条腿一盘好,第一念之间,没有特别刻意去做功夫,比较清净的这个阶段。我们把它分成两个部分来讲:一部分是知觉的,一部分是感觉的。
  知觉的状态偏向于精神、思想;感觉的状态则偏向于身体。
  上次在五蕴方面,已经作了一个大概的说明。后来有位同学提出异议,他说,老师,您平常不是讲,知道的这一个“知”是毛病,是无明吗?现在在定中,假定还有这一知,这一知不也是最大的毛病吗?
  上次我曾说过,知道自己在散乱、在昏沉的那一知,不属于散乱,也不是属于昏沉,要保持着那一知。现在这位同学提出来:知道自己散乱、知道自己清净的那一知,应该属于不究竟,比如《心经》上不是说“无智亦无得”吗?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对,这一知的确是一个问题。拿现实来研究,比如我们不管有修持或无修持,我们现在这一知很清爽,或坐在那里得定。但是,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这个生命还存在,肉体还没有毁坏,脑神经还健康,所以才可能有清楚的这一知。假定我们的脑神经毁坏了,这一知还存不存在呢?如果说我们死亡了,或者脑神经毁坏了,这一知跟着脑神经的死亡而死亡,那么我们说了一辈子的佛法,不是自欺了一辈子吗?那又何必去做这么一个功夫呢?把一生的时间、精力都投资进去,结果是没有用的。
  假如说,我们的脑神经或身体死亡以后,这一知另有超脱的境界,那么可以讨论这个问题了。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不需要拿佛学、禅学的道理作解释,那些解释太虚玄。你说,你死后一定到那里,别人可以不接受你这句话,因为你现在是活着讲的。死后究竟如何解脱呢?那么你说,到时候你证明给我们看,但是你给我们证明,我们又看不见,你已经死了,我们又无法找你,那么这个证明如何办呢?这是值得注意的。
  我们现在活着的这一知,灵明清净的这一知,就是靠我们这个色身、四大、五蕴在绝对健康状态里头形成的。
  问题来了,比如道家修气脉的人,密宗专注于气脉修持的人,气脉修持好了,就是保持现有的生命绝对的健康、绝对的清净,甚至于超乎平常的健康、清净。所以,你有这么一个清净的境界,是由于你的色身,也就是说,这个境界是由生理来的,靠这个生命——四大、五蕴存在来的。如果四大、五蕴毁坏了以后,这一清净、灵明也都没有了,那么这就不是唯心了。
  如说那个时候我清净灵明,而且离开这个生理,离开这个物理世界后,仍会另外的存在,对于这个说法,如何拿出证明,是个重大的问题。
  目前在我们活着的时候,初步只好保持这一知。当然这一知是第六意识清净面,这一知也是第六意识,而非究竟的。换句话说,这一知在唯识中属于“思”的方面。这一知,我们在静定中,有个清净灵明的这一知,昏沉来,知昏沉;散乱来,知散乱;烦恼来,知烦恼。这一知在《楞严经》上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
  过去有一位禅师,因看《楞严经》而悟道,他就是看到这一句话。他看到这里时,突然有个灵感来,把标点另外点过:“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标点一改,就变成了:有一个知见存在,有一个清净的境界存在,这一个知这个清净的,就是无明妄想;知见无,这个所知的境界都空了,连这一知也空掉了,有人见到这样,就叫悟道。他自己因此悟了,所以后来他的法号就叫“破楞严”。
  现在来讲修证的功夫。前面提到过,分两面处理,一个是知觉方面,一个是感觉方面。
  已经证到的人,或任何一个完全没有入门,甚至连静坐都没有经验的人,应该从哪方面开始修持才好呢?答案是从知觉部分。悟了道的人,还必须要经过这个修持,再来求证;没有悟道的人,更需要经过这个修持,以求真修实证。
  问题是怎么样去修证呢?首先就要把我们第六意识这一知,自己假造一个所缘境界,先假造一个能把握住、能抓得住的事物或境界。为什么叫它是假造呢?拿佛学唯识的名词就叫作意(换名词就好听了,所以我们学佛学道,不要被名词所骗)。先要作意,比如念佛,这一句佛号是作意来的,因为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这个方法,我们听过以后,接受了这个方法,自己在意识上建立一个佛号,这是作意。学密宗的人念咒子也好(差不多所有的咒子有三个基本音:唵、阿、吽。唵(音嗡)现在大家都念成唵,阿字念成ㄜ。为什么演变成这样?有个原因,我们现在不管它),观想也好,这都是作意,造一个所缘,乃至学禅人的参话头也好,甚而完全达到三际托空的境界,统统都是第六意识在作意。在第六意识中,自己认为这是清净,这是空。连天台宗的止观听息,或观音耳根法门等等,这些所有的方法,综合起来,都是唯识学五遍行的“作意”。
  天台宗所谓“假立”,就是空、假、中三观的“假观”。假观是建立一个所缘,本来没有,由无中生有。意识中原本没有,而去假立的一个东西,这种假立的方法,就产生了佛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比如道家修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女人决不可守下丹田,稍作意下丹田,会出毛病,很严重的。假定女人要作意身体上,只能够守中丹田,也就是胸部以上),及守窍、守光、炼气、存想,统统是作意,真是八万四千法门。但不管如何,都是先找一个作意。
  尤其在座一些老修行们,稍有所得,半途打了退票。学佛法最初的就是最后的;是基本的就是最高深的;最初的一念也是最后的一念。我们没去注意这一点,往往得一点境界,得一点道理上的体会后,反而把最初的丢掉了,不会回头来,从基本上踏实做起。所以佛家一句话:“出家如初,成佛有余。”第一念发心:我要出家,如果出家几十年,都像第一念那么诚恳的话,早就成功了。修行也是这个道理,基本在于作意,要先找一个所缘作意。
  我常劝大家走念佛法门的路子,照《十六观经》的修法去修,不管你修禅宗、净土、密宗,或其他任何宗派,都是一样的,只有一个法门——止观,也就是定慧。先求止,把第六意识先拴在一个缘上,求到止。所以,有许多人觉得自己悟了这个理,认为对了。老实讲,你检查一下看,你的思想没有停止过,都在散乱中,你必须要把第六意识这一“知”,拴在一个缘上,自己假立这个缘,看你能不能做到“一念万年,万年一念。”
  假如你观想阿弥陀佛,或者观音菩萨,任选一尊,如果观不起来,可观想佛印堂前面这一点亮光,或者顶上一个圆光,或胸口的卐字,先抓住一点,这是假立。
  我们修持怎么修呢?三个步骤。
  第一,照静坐的姿势,把身体坐好。
  第二,训练自己把自己的意识,所有的思想习惯都排除了,排除得一干二净(这句话讲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很难)。排除了也好,排除不了也好。
  第三,意识构想一个东西,当然最好是想佛像,想光明点,想象一个东西摆在前面或者上头,永远不动。
  比如你观想一个球在前面,忘记了身体,意识上只有这一缘。假如想到这个佛象时,哎呀!佛对我笑了,或者佛摸我的头了,那是第二个念头了。你只要想一个佛,或者观想一个日轮,或观想一个星光,只有这一缘,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这才叫作得止,得定。没有经过这样的修持,你佛法讲得如同释迦牟尼佛一模一样,也是没有用的。抵不住生死,也脱不了轮回,不能超凡入圣。
  观想下方也有道理的。你说观想下面不恭敬,十方三世都有佛,下方也有佛,怎么叫不恭敬?
  《笑禅录》里有一则笑话:一个小孩尿急了,跑进大殿,当着佛,把裤子一拉,撒尿。和尚气得骂,他却一本正经地说:十方三世都有佛,你叫我向哪里屙?这笑话里头含有真理,可也不是笑话。
  我当年学道时,有一个年轻的和尚朋友,教我一个外道法子——顽空修法。一边念佛号,一边观想自己的身子往下沉,一直向下沉。这个虽然是外道法,但这个方法救了很多高血压的人,以及神经快要爆炸的人。我们打坐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血压反而弄高了,因为在用心,都向上走,可用这个法子对治。
  我当年什么都去学,不管有道无道,都要向他们摸索一下。另外有一个方法,对于高血压、老年人、有病的人或失眠的人都有好处。上座,心里头什么都不想,只念一个“空”字,一路空下去,把神经都放松了,脑子也放松了,有人就用这个法子治好了紧张的毛病。
  总之,不管走哪个路子,先要建立所缘。唯识叫“作意”,天台宗叫“假观”。换句话说,你真把假观修成功了,同《楞伽经》的意生身有关。学禅宗的人悟道后,如果不懂意生身,是没有用的。悟了那个空的境界,不知道功夫修持,不证意生身,你那个悟到的空性,一点用也没有。所以必须要找个所缘。
  现在一般人学禅,盘起腿来,坐上半个钟头也好,一个钟头也好,都在“内守幽闲”,也就是大慧杲骂的默照邪禅;再不然就是空心静坐,连顽空都不如。所以修持要有成就,必须要有所缘。这个有所缘,就是知觉部分,就是把第六意识知觉部分,缘在一点上面。假定有大根器、大气魄的人,就这么一路下去就成了。因为这一所缘当中,就包括了三止三观。
  先是这一念无中生有,观起来是假观,就是作意。把它观成了以后,身心忘了以后,再把自己造作的所缘空掉,就是“空观”。那个空就不是我们现在意识所想象的空,因为我们现在意识想象的空,离不开脑子心理所造作的空。到空观现前,放下万缘的空,才是真正的空。然后要空就空,要有就有,再把它翻过来,空有双融。在学理上叫做“中观”;在道理上叫作能真空,能妙有;在修证上就是法、报、化三身成就,变化无量。总之,非经过这个修持不可。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那个同学说:初步这一知,是第六意识造成的,非究竟。我们也可以换句话说,知道这一知,而不执著这一知,就是究竟。讲这一知非究竟是对小乘而言;讲这一知是究竟,是对大乘菩萨而言。讲这一知即是无明,是对凡夫而言;讲知与不知都无所谓在,是对大觉、大正菩提而言。理论到此为止。
  现在再回头来讲,我们修止,必须要修所缘,意识假造一个东西。比如缘呼吸,为什么要心息相依呢?就是把呼吸变成一个所缘的对象。
  但是,不管你缘在哪里,马上有个现实问题会来,就是你的知觉始终被一个东西拉住,也就是感受,被那个受阴所发起的感觉拉住了。我们盘起腿来,都在搞身体的感觉,腰发酸,腿发麻;再高明一点,觉得这时清清净净;这清净也是感觉上发出来的。我们多半被感觉拉着走,再加上看过道书,学过密宗,唔,要通夹脊了;嗯,命门这关通了;都是第六意识后天加进来的知识配合,在那里制造境界。打坐坐在那里忙得很,开道家的研究会,开密宗气脉的研究会,然后自己还要加上注解,加上自己的幻想,把自己的幻想又加上注解,而且把这个当成功夫。真讲修持,要严格检查自己的这种心念,大家要注意。
  你必须坚定于所缘,不被气脉的感觉牵走,身上有一点感觉反应,要统统不理,这个地方就要靠智慧解脱了。真达到不受感受的牵制,真能不理这个感受时,真气脉就来了。这时候,道家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道理,同弥勒菩萨《现观庄严论》一样,凡夫有凡夫的四加行,声闻有声闻的四加行,缘觉菩萨有缘觉菩萨的四加行。
  所以道家有个名称叫“九转还丹”,等于化学提炼一样,要经过九次的提炼。“九”并非是呆板的数字,根据易经的观念,九就是最高数,提炼了又提炼,精炼了又精炼的意思。一次又一次的反反复复,这是说明了这个再三精炼的道理。我们生理上的感觉境界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人们因为这些书看多了,思想上受这些观念影响,因此,想专一于意识境界的所缘境,都做不到。
  比如很多人坐着,一念求空,静静坐下去,静坐在那里这一知,知道自己妄念来了,知道自己散乱,知道自己昏沉。散乱、昏沉来了就知道;没有散乱,没有昏沉也需要知道,永远保持这个,就是我们的所缘境界,但是我们做不到。
  坐在那里走空心静坐的路子,往往知也知道,清净呢?好像也清净,昏沉也在昏沉,头昏昏的,里头的妄想也在打,虽没有大妄想,小小的妄想来来去去,永远断不了。所以你在那里坐一万年,不是在修行修道,只能算是凡夫修养定的一种静坐法而已,不算修持,这点要注意。
  我们对于打坐无所成的人,有个结论,就是他们第六意识作意的所缘境界,始终没有达到专一,所以初步都不能成功,初禅都达不到。
  不要以为能静坐几个钟头,气脉也有一点反应,就算是什么成功,没有用的,靠不住的,到了生死关头时,你一定会后悔,因为这个靠不住,靠生理来的不是道,生理机能一衰败就没有了。如果这个道是靠生理而来,它就是唯物,可是,道是绝对唯心的,这个问题很严重。
  上面说过,在修持做功夫时,必须要专一于所缘境界,也就是我们的心理状况要有个假想。不过,这个假想也很麻烦,所以我多半劝人不用假想,上座就保持自己灵明觉知。因为用假想容易发生毛病(千万不要注意下丹田,女人注意下丹田容易引起血崩,男人容易遗精),假想往往会配合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很多幻境。幻境就是魔境,看到什么光,听到什么声音,闻到什么味道等等都来了。这许多幻境哪里来的?学佛的人要注意,不能不研究教理,理不通没有不走错路的。实际上,任何一个幻境,都是我们阿赖耶识下意识里存在的观念所造成,我们并不知道。幻境每个人不同,因为各人所带来的阿赖耶识种子不同的缘故。
  有些人看到魔,有些人看到鬼,有些则是从声音发生幻境,实际上都是我们下意识里的鬼名堂,自己很难检查得出来。普通心理学所讲的下意识,即唯识学第六意识的一部分,第七识及第八识不能用下意识代表。真有般若智慧的人,一有了幻境就检查得出,知道是自己下意识里头出来的,没有其他。所以龙树菩萨的《中论》不能不看:“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名为无生。”比如我们看到一个幻境,这个幻境本身没有根,它自己不会生;也并不是有个鬼,有个魔,有个菩萨,故意变出来给你看的。不共生,不是自他共同构成出来一个东西;也不是无因而生。
  共生就是讲因缘,佛法处处讲因缘,《楞严经》上说:“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诸法不自生,就是非由一股自然力而来;也不是另外有个主宰。佛法的最高原理就是:无主宰、非自然。这些都属于见地方面,也同修持有关系。
  对于一般人修道家或修密宗的有为法,我都不大赞成,因为在这个时代,脑子已经够复杂了,现在人的烦恼同古代太平盛世不同,在这五浊恶世中,有为法容易引起生理、心理五浊的因素,很容易入魔障,所以不如守一个灵明清净,比较稳当。
  灵明清净很容易,只要上座的第一下保持着就行,但这也是所缘,要永远保持这一念,中间不落于昏沉杂念思想中,就保持这一知。不过有了这一知,心心念念知道清净,心心念念保持那一知,那一知就成了妄念。
  第一刹那那一知,就是了。如果还一直念着,我要保持这一知,那就又过头了。所以,“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我们知道这一知清净,清净以后就不理了,就过去了,不就对了吗?如果还一直念着清净这一知,就又不对了。
  这样保持以后,生理是必然起变化的,老实讲,四禅八定一步步的修持功夫,都离不开这个身体。讲到生理,前面已讲过学道、学密有些什么毛病,学禅有些什么毛病,反过来讲,也都不是毛病。懂了理以后,气脉之道是必然来的。但是你要求定,第一个要做到不漏。
  不漏的范围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我们一天到晚都在漏,眼睛看,耳朵听,六根都在漏。五浊恶世中,现代人的“命浊”最糟糕。老子讲的一句话很有道理,“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生在这个声色时代,音响高明,灯光特别多彩,电视特别好。结果,耳朵聋的多了,眼睛近视的多了,反倒不如当年只有一根灯草的青油灯。我在峨眉山闭关三年,三根灯草看《大藏经》,和尚还说浪费。这个时代,物质文明越进步,命浊越浊了,毛病越多了。
  我们的六根都在漏,而身根的漏,最重要的就是漏丹。现代美国的性观念问题非常严重,这且不谈。至于我们修道为什么不能得定,性的问题过不了关,所以不能得定。《楞严经》再三强调,淫根不断,如要得定,犹如“蒸砂成饭”,怎么能成功呢?
  有人问:最近科学生理学讲,男女的精到了一个时间,也象其他细胞一样,要新陈代谢。不把它排泄出来,对身体有妨碍。
  现代医学卫生是这么讲,但有一点要知道,凡是科学,都没有绝对定论的。很多科学的研究,今天认为是真理,明天又把它推翻了,所以不要盲目地迷信科学。
  《楞严经》卷六佛告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成其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所以修行若淫根不断,如蒸砂成饭。这个根是什么根?过去杭州有一个和尚,是个很有名的法师,人家说他的淫根断了的,看到在家女或尼姑,就和她们抱在一起,大家也不在乎。因为他为了修道,自己硬拿剪刀把生殖器剪了。这怎么是淫根断了呢?淫根不是指这个,淫根是心理,这和尚比谁都犯戒,这很严重,他因为自己生理部分一剪,就这样乱来,一天到晚在犯淫戒——意淫。所谓淫根这个根,是指意识。
  意识上有性的欲念以后,就有各种漏丹的后果。一般这个漏,只是指身漏。实际上,六根都在漏。
  要把这个欲念完全净化了,才能得定。压制不是断,像那个和尚也不是断,那个根仍然存在。但真要断淫根,一定要到四禅定才能够断。
  所以大家打坐,从头顶到手指尖,每一根神经都没有得乐,就是因为精不满的关系,都因为是有漏之因的关系。我们打起坐来,生理不能舒畅,心理不能清净,念头不能专一,不能真得定,都因为有漏的关系。
  我们打坐有时很清净,是因为六根都收摄了,少漏一点,自然就好一点,慢慢多坐,做到不漏,生理自然起变化。在我所著《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书中,叙述的气脉过程是必然要经过的。这本书只讲督脉,没讲任脉。任脉是自律神经部分,包括五脏六腑部分,任脉若通了的话,中脉也就通了,任脉是比督脉还难通的。
  真到了任脉起变化,五脏六腑等于换了个位子。如果见地道理不清楚,会吓死的,这也是唯心的作用。佛经上讲脉解心开,确有此事。心脉解开是非常难受的,好像在心口上挨了一刀一样,不过打开了后,真是舒服无比。胃气打通尤其难受,好似胃连着肺部、肝脏,一下子给人撕了下来一样。打开了,就好似五脏六腑都换了一个。换句话说,心肝脾肺肾的功能慢慢坏了,自己里头慢慢给你拆下来,换了一个新的装上去。
  任脉通了以后,当然,所缘的观想还是在定境中,这个知觉定境界,同我们生理上的变化没有关系,这时才会懂得解脱。
  假定这时因生理上的各种变化,我们当场死了,我们那个灵明觉知照见自己变化的,正如《心经》所说:“照见五蕴皆空”,无所谓了,要死就死,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只要把定的境界保持着,等任脉完全打通了以后,就可以达到真正的初禅。
  当然,任脉通没有这么简单,修行是苦行。道家有个名词叫“焚修”,修行者称“炼师”,硬是像在火中锻炼一样。
  任督二脉的打通,同密宗所讲三脉七轮的情况,又是不同的。三脉七轮另讲。
  我们的身体吊在这里,是多余的。实际上,我们真正的生命,是和这个宇宙,这个法界,这个太空合一,是永远存在的。这个身体,只是生命第三重投影在这个世界。
  这些属于感觉方面的修持,生理、四大的变化,是一步一步固定的功夫。注意!那个执著在所缘境界上的知,始终不动,生理上的变化,才自然源源而来。不过,多半的人过不了这许多关,尤其是现代人,有一点难受就害怕了。比如胃像麻袋一样抽扰来,那感觉真不好受。这时,心理上空灵的定境没有变,生理才会起变化,重点在这里。如果那时定境没有了,气脉就不会通,病也不会好,两者要分开才会解脱。若把两者混合在一起,想除生老病死永远也办不到。注意!定境还是空灵的,没有变动过。
  胃上不空,喉轮不通。喉咙、食道不空,想断妄念,断烦恼是做不到的。所以密宗说,由喉轮到心轮这一部分真正打通的人,可以没有妄念,因为起不了妄念了,生理与心理是互为因果的。
  修道家、阴阳家的都知道一句话:“四象五行皆藉土,九宫八卦不离壬”。胃即是土,所以我经常劝大家把胃搞好。所谓壬水,就是炼精,不漏丹。所以胃一通,就是中宫气通了。那时你会体会到孟子说的“充实之谓美”。也就是易经坤卦,“黄中通理”(腠理就是皮肤)。胃气走通了,“正位居体”,也就是孟子所谓“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这是真真实实的境界。
  总之,五脏六腑部分,是属于任脉的范围,每个机能都要把它换过来。所以道家说“脱胎换骨”,这句话不是骗人的。
  这些气脉都通了,才能证入初禅的真正禅定——大乘道的初禅境界。大家应当好好修持,不要乱搞。
  一般所谓气脉、功夫,都是拿着一点皮毛在搞,整个系统没有弄清楚,自己没做到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苦行。不修苦行过来,不是真实做功夫,那种修行只是七零八落,支离破碎,永远不会成功,永远不会证果。
  因为时间关系,密宗与瑜珈的三脉七轮没有讲,姑且欠账,将来有机会本利一齐交代。
第二十八讲
    只有行愿
    三千善行,数千功德
    打开心结
    情的慈悲与智的慈悲
    动摇心行
    如何转变气质
    四重恩三途苦
    检查再检查
    行行重行行
  今天的课程是最后一次。
  这次讲课,原则标榜的是见地、修证、行愿。其中较偏重于修证做功夫方面,行愿只略为提到一两句。
  实际上我们大家学佛修道,都是想证果。但是为什么学的人那么多,而真正能证果的人那么少见呢?主要是行愿不够,不是功夫不到。
  今天站在行愿的立场来讲,如果没有行愿,见地是不会彻底的;没有真正的行愿,修证功夫是不会进步的。但我们最易忽略的,就是行愿这方面,所以大家用功会感觉不上路。
  现在以见地、修证、行愿三样合一来讲,比如有一个很明显的心理,世界上很多人为什么要学佛学道?就算不走学佛求道的路子,也要求另外一个宗教信仰,乃至不找宗教信仰的人,也要另外找一个东西来依靠。基本上来说,下意识都是有所求,像做生意一样,想以最少的代价,求一个非常大的成果。
  等于求菩萨保佑的人,几十块钱香蕉,几十块钱饼,几块钱香,充其量花个一百块钱。到了庙里,烧香、叩头、拜拜,要丈夫好,要儿女好,又要升官、发财,一切都求完了以后,把香烧了,最后把香蕉带回去吃,自己慢慢吃。
  这种祈求的心理多糟糕!好像人犯了错,跪在那里一祈祷,就办了交待一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我们自己要想一想。
  至于我们这些修行的人,心中一定会想,我绝对没有这种心理。但是依我看来,都是一样的,方式不同而已。虽然没有这种心理,可是也想打打坐就能成道,虽不求香蕉,也在求腿。
  大家打坐都想明心见性,成佛成道,并且最喜欢的是功夫、境界。只要听说哪个人有道有功夫,反正好奇就去追求了。至于道与功夫究竟是什么定义,也搞不清楚,这就是见地不清。为何见地不清呢?严格追究起来,就是行愿不对。
  佛学的基本是建立在六道轮回、三世因果上,但是据我几十年的经验所知,学佛学道的人,没有几个真正相信六道轮回,更没有人相信三世因果,至少没有绝对的相信。这并不是迷信,至少在理论上搞得清楚的人没有,至于事实上求证到的更是没有。这些都是值得大家反省的地方。
  因为不相信六道轮回、三世因果,所以你学禅也好,学密宗也好,学净土也好,根本基础上是错误的,等于想在沙滩上建房子一样,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是我们的心行都往这方面走。
  比如我们学静坐,坐起来都想空一下,然后都在那里高谈学理,空啊!有啊!般若啊!这些佛法道理谈得头头是道,却没有研究心行。为什么要求得空?空的后面是什么?假定真空了,是个什么样子呢?这些教理上都说了,可是我们没去研究。
  所以,有些人尽管功夫修得好,气脉做得好,也是没有用的。多少人说自己的奇经八脉打通了,三脉七轮打通了。打通了又怎么样?你说我气脉打通了可以不死,还没有一个气脉通的人不死的。你说气脉通了的人可以死得好一点,也有气脉不打通的人死得蛮好的。那么,所谓气脉打通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没有去思考,反正人家说气脉通就跟着叫气脉通。
  又比如神通,神通又怎么样?先知又怎么样?多少个自称有神通的人死于高血压、糖尿病。
  我们有没有仔细想想,究竟学佛修行是为了什么?都在高谈阔论,不切实际。
  真正的修行,最后就是一个路子:行愿。
  什么叫行愿?就是修正自己的心理行为。
  我们的思想,起心动念是没有发出来的行为,一切的行动则是思想的发挥。我们想求得空,这是在追寻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追寻能够发生思想的根源。在行为上、思想上真正做到了空,几乎是不可能的。假定有人做到思想完全空,变成无知了,那又何必修道呢?所以空的道理不是这样。
  大家坐起来拼命在求空,基本上有一个最大的错误,对于空性的理,根本没有认清楚。所以上次提及要大家看《肇论》,这本书是鸠摩罗什法师的大弟子僧肇法师所作。当然,这本书不大容易看,它是集中佛法之精华,以及老、庄、孔、孟思想而成的文章。比如他写《般若无知论》,我们天天求般若大智慧的成就,他说智慧到了最高处是无智慧。等于《心经》上讲的“无智亦无得”。又说《物不迁论》,物没有去来,无动也无静,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只有当前这一下。又说《不真空论》,空而不空,这些形而上空与行为配合为一的道理,应多去研究。
  我们做功夫、打坐为什么不能进步呢?大家一定以为是方法不对,拼命找明师求方法,不是的!不要受自己的骗。功夫为什么不能进步?为什么不能得定?是因为心行没有转。心理行为一点都没有改变的话,功夫是不会进步的,见地也不会圆满。这在中国文化上,不论是儒家、道家,说法都是一致的,都是同一个论调。
  比如学道家的人讲,学道成仙有五类(好比佛家的五乘道),有鬼仙、人仙、地仙、天仙、神仙(也叫大罗金仙,相当于大阿罗汉)。道家认为“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光练气脉,做身体上功夫,而认为这是道,这是修行的第一大毛病。又说“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学佛的人只高谈理论,对于生命根源没有掌握住,经一万劫也证不到圣人的境界。不论怎么说,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想成仙要修无数功德,无数善行才行。
  什么叫善行?以道家标准,一个人危急了,濒临死亡边缘时,把他救出来,起死回生,这样算是一件善行而已。以这个为标准,要满三千善行,数千功德,才够得上修天仙。其他儒家、佛家都是一样,佛家要求我们起心动念,内在的思想行为要转变。但据我所知,一个个的心行都没有丝毫动摇,太可怕了。为什么不能证果?是自己心理的结没有打开,八十八结使的结,根深蒂固。
  学佛的人有一个基本的毛病,大家要反省。首先,因为学佛,先看空这个人世间,所以先求出离,跳出来不管。因为跳出来不管,慈悲就做不到。我们口口声声谈慈悲,自己检查心理看看,慈悲做到多少啊?这是个非常非常严重的问题。第二,贪瞋痴慢疑,我们又消除了多少?比如有一个例子,我们大家修行越修得好,脾气越大为什么?你打坐坐得正舒服,有人来吵你,你还不气啊?这种心理作用是不是跟慈悲相反呢?
  还有功夫做得好的人,静的境界尽管好,下坐以后,所有的行为同静的境界完全相反。理论讲得也很对,做出来的完全相反。所以佛家要我们先从戒着手,小乘的戒还只是消极的,只防止自己行为的错误,这是小乘戒的基本原则。大乘菩萨要积极培植善根,这样才是大乘菩萨戒的基本。但是我们连消极的也没有做到,积极的更谈不到。
  大家要注意,不论出家在家,以后学佛修持之路,应注意《瑜伽师地论。声闻地》当中的瑜伽地,这里面包括了密宗所有的红、白、花、黄教的基本理论,修气脉、修止观的原则,也都告诉我们了,这点顺便提及。
  比如我们晓得学声闻,要学八关斋戒,其中一条戒云:“沙弥不准坐高广大床”。为什么?高广大床就是上座、上位。为什么沙弥不能坐?是先要养成谦虚的德性,叫你不要处处自我傲慢,动辄自私自利,坐在上面很了不起那个样子,就是要我们学谦虚。我们看了这条戒,不管在家出家,先反省自己有没有谦虚,做到了谦虚没有?据我了解,凡是学了佛的人,或信了任何宗教的人,比世界上任何人都傲慢。以为别人不信,就是魔鬼,自己自认是圣人。我们学佛同样也犯这种毛病,不过换一个名词而已,觉得:他唉呀!很可怜,地狱种子啊!一样的道理,不肯谦虚。
  尤其是有点功夫的人,只要学佛打坐三天,然后“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起来了,别人的功夫都不行。专拿一个圣人的尺码,去量人家,而且这个尺码还是自己定的,眼光说有多短就有多短。人们在他的尺码下,当然都不是圣人,可是他却从来没有量量自己有多长、多大,决不反照自己,这是最要命的。这个心行怎么办呢?所以为什么不能证果?为什么不能得定?就是这个心行,贪瞋痴慢疑一点都没有转化,非常可怕,反省起来非常严重。
  我再三强调大家,修道没有证果,不能证到空,就是心理行为自己转化不了,所以坐起来,只抓到意识境界造成的一点空,以为那就是道了。
  今天有位同学提出报告,昨天打坐坐得最好的当儿,忽然发现自己的手伸上来抓脸。当时他想,奇怪,前一秒怎么不知道自己的手在抓脸?用功还用得很好呢!当时他觉得有点难过,忏悔自己的无记。失念了,自己做了,不知道。无记也有无记的果报,你说你是无心的,将来你所得的也是无记的果报。比如我们有时莫名其妙地受人打击,那也就是无记果报。这位同学继续打坐,后来又发现自己在抓脸,他说这就叫“无明”失念了。
  不过,这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普通谈空这一念,只是起码的,最初步的一点,还只是诱导法,诱导我们成就、成圣的最初步路子,但这个心念在同一秒钟,同一刹那中,可以起很多的作用。所以我们真静下来时,六根同时并用,万缘俱来时,若能万缘都知,那就是六祖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不是光修空,要能够全知才行。
  在清静专一的时候,你还能够用手抓痒,嘴里咬咬牙齿,脚同时敲两下,这些都是念的作用,你不能说“我的心念在这个时候空了,而抓痒并不属于念。”你们要知道,本能的反应就是念,那是阿赖耶识的念。所以有许多人打坐修道,遭遇很多魔境界,实际上这个魔,都是自己这一生造的。不但如此,很多着魔的人,就是下意识喜欢玩弄这个东西,换句话说,他在心行方面根本没有转化。
  所以,我经常告诉同学:《易经》六十四卦中,没有一卦全好,也没有一卦全坏,好中有坏,坏中有好,只有一卦比较算是六爻皆吉,那就是谦卦。所以佛家叫我们学空,戒律上第一个要做到谦虚。试问有几个人做到了?自己反省一下,谁做到了。
  真正做到了谦,才真能做到菩萨的慈爱。道家老子云:“我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谦”。佛家也是这样,佛家谦到什么程度呢?谦到“无我”,谦虚到了极点就是无我。
  所以我们光想打坐达到空,在心行上做不到是空不了的,因为我们坐在那里守空,是“我”去守空,没有做到无我的空,假定无我,何必求空呢?无我就已经空了。
  所以以行愿来讲,“行”才是真见地,行不到,见地没有用,要做到这个才能谈到真慈悲,因为慈悲就是无我。其实,我们普遍讲慈悲都属于“情”,不是“智”。佛法大乘道的慈悲是智,是般若的慈悲。以其真无我,才能真慈悲。说我要慈悲你,就落于下乘了。比如父母爱儿女那个仁慈,尤其是母爱,决不要求代价的,这是普通人道的父母子女之爱,但那还是“情”,这情是由“我”爱而发;菩萨的慈悲是“智”,智是“无我爱”而发,这可严重了。
  所以讲行愿、行门之重要,我们随时在静定中,要检点自己。什么是修行人?是永远严格检查自己的人。随时检查自己的心行思想,随时在检查自己行为的人,才是修行人。所以不要认为有个方法,有个气功,什么三脉七轮啊,或念个咒子啊,然后一天到晚神经兮兮的,那是不相干的。我们看到多少学佛学道的人,很多精神不正常,为什么染污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正常呢?因为没有严格地在修行。换句话说,没有严格地反省自己,检查自己。
  比如贪瞋痴三毒,你说我们哪一点不贪?你说你一点都不贪,一天到晚想跟我在一起,想多跟老师一下,这是不是贪?我那里没有东西可给你的,因为你“贪”,你希望老师那里也许有点东西可挖了来,这是什么心理?为什么自己不去用功呢?我当年向我的袁老师学习,不是我向老师问问题,都是老师在问我。
  比如有一次,两人由成都到重庆,那时交通不发达,到了内江,人很累。抗战时候搭汽车只能站着,整整站一天,到了内江茶馆里,袁老师问:你累不累啊?当然累。你现在的心境如何?我答:同在山上闭关时一样。那真一样,没有动过,就是“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没有觉得动摇过,也没觉得风尘仆仆是辛苦。但是这个时候觉得自己有一点疲劳,还是不对的。袁老师讲:唔!这可不容易啊!我答:大概还要一年,我会把这问题解决。次日早起,我说:先生,您昨天睡觉时打呼好厉害啊!袁老师问:你晓得我为什么打呼?我愣住了,为什么?这是个大问题。接着袁老师问:你晓得有一个不打呼的东西?我说那个我在理上知道。差不多了!要求证。理上知道有一个在打呼,还有一个不打呼的,在看这个在打呼。
  举上面这个例子,是说大家贪问,事无大小一概问。我们检查自己的心理,贪瞋痴慢疑要断,谈何容易啊!你说,你打起坐来会空,没有用的。你在事上过不去,心事来的时候过不去,瞋心来的时候比谁都大。
  什么是瞋心?怨天尤人就是瞋,这是瞋的根。对环境,对一切不满意,有一点感觉不满意维持着,就是瞋心的开始。
  至于痴,那就更不用谈了,引用袁老师的诗:
   业识奔如许,乡关到几时?
   五蕴明明幻,诸缘处处痴。
  你看学佛的人,个个都晓得谈空,可是每一个人都有心理上,感情上的痴、利害上的痴、生命上的痴等等,无一而不痴。没有智慧嘛!这些根会在哪里发现呢?行为上没发现,梦中都会发现的。梦中会有这样的行为,就是因为自己永远在贪瞋痴中。行为如果转变不了,要想转变气脉,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认为气脉转变就是得了道,那也是荒唐。听了多少人气脉通了,可是现在都到黑茫茫的那个地方去了。
  所以,如果大家在心行、行愿方面没有动摇,不要谈四禅八定,更不要想谈证果。
  老实说,一个人真做了一件善行,这一天盘个腿打坐看看,马上就不同,气脉马上就不一样,心境马上就扩大了,这个是绝对不能欺骗自己的事。不要说真正善的行为,或内在的善心,今天如果真把贪瞋痴慢疑这些毛病解决了一点,那个境界就不同一点。所以我们坐起来不能空,心境空了,就得找找看,看今天自己的病根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今天上座不能空?你的心念在贪瞋痴慢疑当中,一定有个东西挂在那个地方。这是阿赖耶识的问题,不是第六意识的事情。如果没有检查这个,光是打打坐求一点空,求一点功夫,没有用的,奉劝你不要学道,你会把自己给害了的。
  所以心行方面要特别注意,这也只是说行,还没有讲愿。至于发起救人救世之愿,能有一点行为为别人着想,处处能牺牲自己的人,在我看来,没有一个做得到,一点也做不到,所以要想证果,绝无此事。
  讲义上,八十八结使与三界的关系,明白地摆在面前。能解开了多少个结,你就得了那个果位,这些考验都摆在眼前。别以为腿能盘一个钟头就能升上什么天;一个半钟头又能升上什么天,没这回事。腿是靠不住的,修“行”,修的是心理行为,不是修腿。
  佛学叫我们除烦恼,佛学的翻译“烦恼”两字用得好极了。拿普通的学问来研究,烦恼是我们心理行为一个基本状态。“烦”,烦死了;“恼”,讨厌。这些就是烦恼。烦恼就是罪恶,对自己心理染污的罪恶。以形而上本体来讲,我们的自性本来清净,因烦恼连带发生的行为,变成了后天的罪恶。比如一个人杀人,是因为火大了。而基本上,只是由一点的烦恼开始来的,它对自己来讲,是最大的罪恶;对外界来讲,发展下去,久了可以成为害社会、害国家、害人类、害世界的大罪恶,所以烦恼两字,不要轻易小看它。
  我们讲行愿方面,这个心理的“行”,要做到清净、做到空。要想得定,要想明心见性,应该随时随地检查自己。是不是有一丝毫的烦恼存在?如有烦恼存在就很严重了。
  有一种烦恼是来自生理的,由生理不平衡所引起的,就是儒家所谓气质之性,所以修道要变化气脉,也就是要变化气质。气质是一个实在的问题,不是空洞的理论。
  为什么修道的人功夫好了,气色会好、气脉会通?因为受心理行为的影响,气质在变化,每一个细胞都在变化,不是假的。所以烦恼能转成菩提,转成觉性,随时清明。
  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学佛的人,随时在烦恼中,我们回转来检查,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有几秒钟身心都是愉快的?当然严格来讲,后天的愉快也属于烦恼之一。《维摩经》上讲:“烦恼即菩提”,就是说,你能把烦恼转过来就是菩提。因烦恼的刺激,引起你的觉悟,发现自己在烦恼中,这可不对,立刻警觉,这样一转,当下就是菩提。
  但是,我们的烦恼不是菩提,因为我们不知不觉中,总是跟着烦恼在转。比如刚才一个同学在讲,打坐腿子发麻,生理不好,烦恼来了。这个烦恼最重要的一部分,当然是生理影响,所以生理完全转了,变成绝对的清净,修道的基础、定的基础才算有了。所以气脉对于这一方面很重要。
  气脉又与心理行为有绝对的关系,你多行一点善,念头转善一点,虽然是消极的善,不是对人有利的行为,但是你能先去掉自己心中的烦恼,也算是自我本分的一点善,能够这样做到了一些,气脉就会转一分,你的定力自然就增加一分。所以,我们打坐为什么静不下来?检查起来就是因为烦恼。烦恼里头隐藏许许多多罪恶的种子,许多罪恶的因素,都是由“烦恼”而来。
  假如我们转掉了烦恼这个东西,完全转清了,这个时候,心境会比较清明一点点,然后我们才能够检查自己念头的起灭。
  比如我们坐在那里,觉得心境很清净,这是意识境界。但是你可知道,我们在清净这一刹那中间,隐藏了多少罪恶烦恼,能不能检查得出来?假定有人说大话:在这一念清净当中,我绝对没有一点烦恼,没有一点罪恶。那么这个人不要谈修行了,他根本就没有见地嘛!我们在这一念清净当中,烦恼与罪恶的根根,有八万四千之多,这是假定数目,比喻很多很多的意思。佛说:“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烦恼”,因此就有八万四千方法,来对治这些烦恼。
  刚才有一个同学问:为什么一到空的境界,或空灵境界一来,就起恐怖?非常怕,这很奇怪。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分几点来谈。
  第一点,佛说堕落久了的人,见到空性,哈哈大笑,欢喜无比;堕落轻的人,见到了空性,会恐怖、大哭。
  第二点,另外一种说法,见到空性不起恐怖心理的人,就是《金刚经》上所讲:“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学佛的人天天求空,善根浅的人,真的空来了就害怕,无法面对现实,去接受这个空。原因在哪里?因为执著,所以人生来总要抓住一个东西,忽然到了空境界,没有东西可抓的时候,你害怕起来了。这是普通人的心理,自然会起恐惧。
  第三点,当空境来时,忽然有恐惧心,这就说明你心里头已经有个恐惧,并不是空了,是有个恐惧占进来了,因为我们的习惯上爱执著,爱抓一个东西,就抓住了这个恐惧。
  这么一点东西,有那么复杂的心理因素。我们大家是不是在一念空当中,隐藏了许多烦恼、许多罪恶?有没有检查出来?这都是修行当中看起来很空洞的理论,但却是非常实际的话。尤其是年轻同学们,闭起眼睛,觉得有一点清净,认为这就是空,空不了的,那也是心理的一个状况。也就是说,当我们打坐时,眼睛闭起来,脑子进入半休息的状态,不是完全睡眠,眼神经也没有完全地休息。只是下意识当中,空空洞洞的,在下意识的记忆习惯上,呈现一个类似空的景象而已。而这个景象前面,还是黑茫茫的,然后在这里头忙起哲学来了,玩起话头来了,然后觉得自己都懂了,还认为自己是一箭破三关呢!这是一。
  第二,等你精神养好了一点,脾气也大,尤其是青年,第一关情欲就来了,也就是男女间的爱欲就强了。这点不要自欺,功夫做不好没话说,功夫一做好了,男女爱欲之念,尤其生理上的压迫就来了。这是什么原因?贪瞋痴。贪欲的第一个根本无明马上就爆发了。没有这个来,气脉也不可能打通;来了以后,欲念又引起。这个中间的行——心行、行门,该怎么办?用什么方法可以把它对治过来?怎么去处理它?怎么去调理它?它的原理是在什么地方?它的病根究竟怎么来的?是心理先引起生理呢?或是生理先引起心理?这里头是个很大的关键。至于老年人以为自己没有这个问题,那是因为你衰老了,要想把西沉的夕阳挽回到东面来,这件事真能做得到的话,第一关还是会碰到这个问题,因为这是根本烦恼。
  所以大家要特别注意八十八结使,唯识《百法明门论》的五十一种心所,什么是根本烦恼?什么是随烦恼?随眠烦恼?这“随眠”二字译得非常好,它缠着你,跟着你,使你在睡眠昏迷的状态中,自己也检查不出来,被它迷糊住了。其实,这也是自己的魔障。
  一层一层检查,八十八结使能去几层,你禅定的功夫绝对就到了那里。若按照普通讲法,念住就是初禅,这个只是普通说法。至于真正的初果位,就不是这样了。所以,你即使得了初禅,却不一定证得初果。因为果的标准就是根据八十八结使,也就是你那个下意识的罪恶烦恼的根,贪瞋痴慢疑去掉了几层,就是果位的考验。我们不能不通教理,不要以为光是打打坐,抱一个话头就行了,没有用的。所以别人问禅,我就说:我有“馋”,你那里有好吃的我就来。哪有那么简单?不容易的。你就是做到念住,还要看你是住在什么念,念住在昏沉也是住,没有用的。气质没有转,心行没有转,没有用的。
  其次,就算做到气住,呼吸停止了,充其量是二禅,并不一定就是二果。单单气住,并不能证果位。气住可以用意志控制做到,与道不相干。而且气住了以后,只要一逗他,他发起脾气来比谁都大。所以修行不是如此,不要搞错了。你认为气住了,自己有功夫、有道了,那个道卖几毛钱一斤啊?没有用的。主要关键在心理行为。
  二禅气住后,同时要查查八十八结使,心理的罪恶烦恼去掉了多少?身口意三业去掉了多少?所以有许多人都讲功夫,讲了半天,身口意三业一点都转不了,自己不要自欺了。
  脉停,印度很多瑜伽士都能做到,埋在土里不会死,这都是能够练出来的。这只是说明我们的生理功能,能够用心训练成各种状况,这个是唯心所造,做得到的。至于说,这是不是道果呢?不是的。
  至于三果、四果,每个道果,都可以在发给大家的八十八结使那一张表查到。自己每天要随时检查自己,看看心理行为中,烦恼罪恶的状态解除了多少,检查今天善行做了多少,所以古代儒家有功过格,用红黑豆来标记,以检查自己的心理行为。
  功夫做到了气住脉停,只能说明心性的功能,证明唯心所造的功能,的确可成就这些功夫、神通等。至于说证道,或证到空性,却不一定。证得三身——法身、报身、化身,那就更难。
  这三身成就,也就是禅宗所讲的三关,真正的三关做到了,才能有三身的成就。禅宗祖师门,或其他许多人,虽然谈空说有,比如上次提过的雪岩钦禅师,道不可谓不高,但是不是三身成就?我们不得而知。
  三身成就是可以现生做到的,先把气质变化过来,由善行开始做起,配合四禅八定的功夫,就有一点希望。我个人几十年来投身在这里头,也在试验求证阶段。没什么功夫,也没什么修养。在没有到达那个绝对的求证以前,不要随便给自己定一个范围,下一个定义,一下就错了。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