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如何修证佛法》 南怀瑾

_3 南怀瑾(当代)
  贫子衣中珠的故事结束了,佛并没有告诉你衣中珠怎么找,这是“内秘菩萨行”。注意!父母给我们放了一颗宝珠在身上,你找不到,活该!父亲呢?过世了,他老人家不管你了。你把秩序这样一看,就发现《法华经》的编排非常精彩。
  《法华经》卷四《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学”,就是修学戒定慧,譬如初果、二果、三果罗汉都还在学习阶段,如当时的阿难等。到了四果罗汉,功行圆满了,得果位,就叫“无学”。佛把有学和无学的弟子,一起都叫到面前来,一概授记,并且说:“正法与像法,悉等无有异”,佛法是真理,永恒存在于这个世界。佛说将来我过世以后,就没有正法,那只是方便说而已,那是不了义教。了义教的说法,没有什么正法、像法、末法时代。真理是永恒不变存在的,但要大家自己去找出来。所以“无学”的成佛,有“有学”的也成佛。
  接着讲《法师品第十》,凡是宣扬《法华经》的正法者,都是大法师。“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这是大乘的根本。紧接着佛说:法师是这世上的大药。这又是个话头。依教理解释,佛为大医王,能医众生病。不错!心病能医,但生理的病能不能医呢?显教释迦牟尼佛不谈这个,他自己几次示病,表示生病了。比如涅槃时,表示因年轻时在雪山苦行,受了风寒,风湿发出来了,得了背痛而涅槃。他死了,他已经躺在棺材里头了,但还能把脚露出来给你看看呢!
  你说他不死可以吗?可以!可惜当时阿难没有留他。他死以前问阿难(他以阿难为代表):我的时间快要到了,不过我也有办法永远活在这个世界,留形住世,你看我怎样比较好?阿难闷声不响,失念,他闷住了。过一阵,佛又问阿难:我的时间要到了,你看留形住世怎么样?如此,三次问阿难,他都哑然不语。于是佛宣布了:某一天涅槃。这时阿难却哇啦哇啦哭了起来。佛说:我问过你三次,魔障了你的心窍,你一次也不回答。佛为什么要涅槃?“佛种从缘起”,这个缘不对了。佛说:算了缘过了,只好走了。
  佛虽走了,他的四个大弟子倒留形住世了。第一个是迦叶尊者。第二个是宾头卢尊者。现在要请宾头卢尊者,他还是会来的,不过他走后你才会知道。说不定我们这里他也来了呢!佛的公子罗睺罗是第三个。另一个则是君屠钵叹。他们都是受佛的遗嘱吩咐而住世的,他们在这个娑婆世界,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形态来教化。
  为什么讲到这里呢?因为这个与药王菩萨有关系,但是这部经典找不出这个道理。所以这部经典看起来没有什么,却问题重重,都是话头。
  佛告诉你,药在哪里:
【若欲住佛道,成就自然智,常当勤供养,受持《法华》者。】
  若想住持——荷担如来大法,要成就根本智,那本有的是自然而来,不是任何人给你的,是人人都具有的。每个人本身都有,要把它找了来,要“成就自然智”。要如何成就呢?常常要供养受持法华法门者。又是法华——花。释迦牟尼佛为何拈花?迦叶尊者为何微笑?重要的经典处处讲到花,这是什么道理?
  这一品结束后,《法华经》的重点来了,是有名的《见宝塔品》。塔就是坟墓,也就是宝库。佛在说法时,地上涌出一个宝塔,坐了一个佛,是过去很早以前,尘点劫前成佛的(尘点两个字,在数学上是最初的数字,在零以前那一点,一阳来复之初)。这个佛叫多宝如来。
  多宝如来向释迦牟尼佛招招手,门忽然开了,叫释迦牟尼佛进来,分半座给他坐。这也是很大的一个问题啊!两个都是佛,所以分半座。然后,他方菩萨从各处都来了。这个故事如果光讲学理,可当成一个比方,但真讲修证,则确有其事。
  多宝如来可说是化身佛、报身佛,也可说是法身佛;也可说释迦牟尼佛就是他的化身佛。法、报、化三身合一。修持走禅宗路线的人,充其量,得一个法身境界而已。我可以大胆说一句,能够三身成就的,禅宗那么多人,一两千年以来,没有几个。因为学禅易入小乘境界,只得一点法身清净就跑掉的人,蛮多的,舍利弗就是如此。可是现在能如达摩祖师遗言所讲的:“说理者多,行证者少。”就不错了,后世连这个说理的也没有了。如果我们真正要学佛法,这一品要特别注意。
  我再讲一个故事,宋朝宰相张商英学佛、为政、又悟道。当张商英病重临走时,告诉儿子及女婿:我告诉你们,《法华经》上所讲,地上涌出多宝如来宝塔,多宝如来分半座给释迦牟尼佛坐,确有其事,不是学理上的。讲完后,把枕头一丢,两腿一伸走了。本来他生病,躺在床上,但他要走的时候,不想躺着走,所以把枕头随便一丢,打在窗上,空中响一声大雷,他就走了。由他临终嘱咐家人的话,证明他的公子及女婿,也都在参禅。
  所谓从地涌出,这个“地”就是心地法门真正达到某种境界时,真空生妙有,自然涌出的事物,这才叫成就,修成无缝之塔,也就是《华严经》的弥勒楼阁。宝塔是没有门的,也就是《楞伽经》所讲的无门为法门,并不是说理。
  打坐时,达到念头平静,清清净净,那不过是第六意识境界初步的初步而已,心地法门还没有摸到。唐朝贯休和尚的两句诗:“修行不到无心地,万种千般逐水流。”又想到杜荀鹤的一首诗,我不是教大家学诗啊!诗里头,就是禅,也就是佛法,讲修证,这就是鞭子,杜荀鹤生在唐末五代的乱世,他的诗说:
   利门名路雨无凭,百岁风前短焰灯。
   只恐为僧心不了,为僧得了尽输僧。
  大家要注意,真正的修持需要真切的反省,名与利可不容易除去;我说得太客气了,不是不易去,是去不掉啊!真除去了这个名与利,修证的“行”字才有一点像样,这一点没有去,不像样,不像样!
  这时进入了第十二品《提婆达多品》,多宝如来分半座给释迦牟尼佛后,热闹了,各方的菩萨都来了。东方国土的佛也来了,这国土的首座弟子叫智积菩萨,意思是智慧的累积。释迦牟尼佛的首座弟子,是文殊师利菩萨,智慧第一。智积菩萨一到这娑婆世界,看到这里惨兮兮的,正是未开化地区,非常落后,就告诉他的佛:我们回去吧!东方的佛说:慢点!你还没有看到清净面,没有看到他们的净土。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从龙宫出来,两边菩萨一看,果然相貌不凡。智积菩萨便问:“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佛否?”他说:你们这个娑婆世界多苦恼啊,这里的众生好度吗?言下之意,这里的众生一定是很难度的。
  文殊师利代表发言:我刚从龙宫回来,龙王有个公主,“年始八岁,智慧利根”,注意这句!“善知众生诸根行业”。她知道众生起心动念,每个众生的生生世世行为,她也能知道。已“得陀罗尼”,已得总持的法门,就是抓住大要点了。
  “诸佛所说甚深秘藏,悉能受持。”这是指智慧方面的成就。至于功夫方面:“深入禅定,了达诸法,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她当时就顿悟了,到达第八地不退转地菩萨。“辩才无碍,慈念众生犹如赤子。”这是菩萨境界的慈悲。“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广大,慈悲仁让,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为什么我把这段摘录下来?为了让你们多一个学佛的榜样,因为每一句话,都包含了见地、修证、行愿在内。
  结果智积菩萨不相信,因为根据佛法,没有女性成佛的。女人五漏之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于是文殊菩萨叫那个徒弟龙女:孩子,乖乖,你过来。龙女见过多宝如来、释迦牟尼佛后,献出了她最宝贵的一颗宝珠。中国文化中有句“骊龙之珠”的说法,据说龙的颈有颗宝珠,那是她的命根,是她的生命,修炼的精华,她将这无价之宝舍掉了,供养这两位佛。释迦牟尼佛赶快就收下了,别人的供养他还会考虑要不要呢!龙女对智积菩萨说:“深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意思说,一切人的罪相、福相、善相、恶相,各种心性状况,都看得清清楚楚。智力慧见遍照于十方。
  “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每个人的本性都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每个人都是佛,本来就是佛,你却没有找出这个关键来,这里还会有男女相的差别吗?
  “以八十种好,用庄严法身。”在《法华经》中,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法身的相,不是报身。换句话说,龙女批驳智积菩萨着了相。
“天人所戴仰,龙神咸恭敬,一切众生类,无不宗奉者。又闻成菩提,唯佛当证知。”就是说,成不成菩提你怎么懂?只有成了菩提,悟道的人彼此才会懂。
  “我阐大乘教,度脱众苦生。”她说:我有这个功德,我就是佛。于是佛就为她授记,等她讲完,宝珠一放,她马上到南方无垢世界,现身成佛。为何不在东方、西方或北方?为何一定要在南方?因为南方是光明清净的世界。佛法的方位数字,与《易经》的方位数字,都是很奇妙的,大通智胜佛有十六个王子,不是十五个,也不是十四个,龙女呢?八岁成佛,二八——十六,功德才圆满。
  龙女献宝珠又是一个大话头,这一段完了,《法华经》的重点也结束了。我们现在只是先讲资料,以后再慢慢讨论。最重要的重点,是地上涌出多宝如来的宝塔,无始无终,永恒存在。再来就是文殊师利引出来的龙女献珠,立地成佛的顿悟法门,没有说女性不能成佛。真正的一乘佛法,并没有男女老幼的分别。龙女八岁成佛的典故,就是出在这里,《华严经》也提到过。
  接着是《持经品第十三》、《安乐行品第十四》。在《安乐行品》中,文殊菩萨为请法之主。《从地涌出品第十五品》,是释迦牟尼佛为消除他方菩萨的误解,以为娑婆世界无净土,而指示大菩萨们裂地涌出,遍满虚空,把他方菩萨看呆了。原来释迦牟尼佛已在娑婆世界,教化出那么多的菩萨来,但不是这个土地哦!是心地,个个都是佛。
  两方的菩萨见面,佛与佛见面,都有两句问讯话:“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否?”你说佛没有烦恼!其实,教化教得他烦死了,这不是我讲的,佛经上都有记载,释迦牟尼佛烦得都想逃。有一次,释迦牟尼佛溜到山里头,结果碰到一头大象王,后面带了五百只大象,象集在一起,专爱打架,吵得不得了,象王也烦死了,也溜走了,两个碰了头,释迦牟尼佛摸摸象王的头说:此时我同你的心情是一样的,烦死了,后面跟着一堆。
  所以,不要以为成了佛就没有烦恼。报身在这里,还是受这世界许多牵累。
  “安乐行否”,是说幸福吧?平安吧?
  “所应度者,受教易否?”你所教化的,听不听话呢?
  “不令世尊,生疲倦耶?”你不至于因为教化,而厌倦了吧?这都是经验之谈。孔子能诲人不倦,确实称得上是位圣人。教化人常教得烦死了,连自己都不想活了,就如辛稼轩的诗:“此身遗世真容易,欲世相忘却大难。”这也是人生的一种魔境。
  下面跟着《如来寿量品》……等等,乃至观世音菩萨的《普门品》,都是《法华经》的附属文章,大家自己研究,我们讨论《法华经》就到此为止。
第七讲
    十念法门
    安般、止观、炼气
    《安般品第十七》
    正意、正身、正言
    出息入息
    气与两腿
    罗云念安般
  今天我们讲事相的重要部分,是小乘经典的《增一阿含经》。采用这一部经典的原因很多,重要的一点就是:隋唐以前,出家在家修持证果的人非常多,尤其是出家方面,在《神僧传》、《神尼传》中,都可以看到。而那时禅宗及密宗,都还没有传到中国来。依据佛最初的说法,小乘经典的“四阿含经”,就是现在佛学所讲的南传佛教。
  《增一阿含经》是“四阿含经”中的一部分,在东晋时传入中国,是中印学术文化最热闹的时候。当时佛教在中国,正萌芽灿烂,与中国三玄之学的《易经》、《老子》、《庄子》互相融合。在政治上,南北朝是最混乱的时期,但在学术史上,则是最特殊的转变期,先后持续两三百年之久。
  当时出家学佛修成证果的人很多,并没有人特别讲究奇经八脉之类的事,不过有神通的人很多。如大家都知道的佛图澄,晚上看经时,把塞胸口一个肉洞的棉花拿出来,自然就从自身放出光明来了。有时觉得胃吃得太脏了,就到河边,把胃拉出来洗一洗,洗干净又放回去。杯度和尚要过江,把杨柳枝丢在河里,踏着就过去了。但那时的修持,差不多都走《阿含经》路线,走的是“念”的路子,以八正道来说,即是正念。
  《增一阿含经》有“十念”法门。什么叫念呢?就是对于心灵的一种训练方法,训练自己的心灵,采用“念”的方法。
  十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也有人称“念安那般那”,就是念呼吸与息,也就是现在密宗、道家的炼气法。中国道家讲气脉,都是受安那般那的影响。接着是“念身”,最后一个是“念死”。这十念包括了一切修持的方法。大乘佛法是以小乘为基础,小乘做不到,免谈大乘。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已修行一法,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
只要一个方法做得好修行就对了,一切的善也都成功了。“得甘露味”,是得无上佛法的法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心无所住之后,日久功深,真空自然生妙有,神通就来了,不骗你的啊!“除诸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一切妄念都去了,罗汉的果位就达到了。自此一路下去,自然就到了涅槃的果位。“云何为一法?所谓念佛。”这一法,就是讲念佛的法门。
  这几句是公式话,差不多十个法门之中,每个都有这几句。我们学佛看不起小乘经典,又不作研究,这是不对的。现在的人都说:“唉呀!我是走大乘路子,不谈神通。”少吹牛了!每个人都喜欢神通,而且喜欢假神通。绝对不理会神通的人,差不多可以顿悟了,那是大菩萨见地的人。其余哪个不喜欢神通?嘴里说不喜欢,心里可不是那么一回事。我们要严格地反省,既然好神通,那该如何求呢?要想得果位,佛告诉你只要一门深入,好好修持,都可以得到果位。
  第一位法门是“念佛”。不是后世的念佛啊!后世的念佛法门,是由慧远法师所创根据大乘经典的《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等净土三经而来的。而这个十念中的“念佛”,可不是念阿弥陀佛啊!留给你们自己去研究。
  第二个法门是“念法”。小乘的基础,告诉我们人生“无常”、“苦”、“空”、“无我”。这就是法,先要了解清楚。小乘经典告诉我们:“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最乐。”这是法。人生八苦、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这些都是法。
  什么叫“念法”?就是你专心用这些道理来体会人生,以及身心变化的种种。但我们尽管研究佛学,打起坐来,并没有把佛学的道理,跟打坐用功合在一起,我说得对不对,看经时,唔!很有领悟,打起坐来还是坐在那里哼啊哈的,这里气动,那里气不动的。佛法并没有叫你搞气脉,佛法是叫你穷理,正思惟,不是不可以思想啊!绝对可以思想,佛法的理,就是正思惟,正思惟就可得禅定。
  第三个“念僧”。别以为是念和尚啊,那怎么能算是念僧呢?念僧是至心皈依圣贤僧众,一切圣贤僧,就是沙门,证道的果位上人。
  第四个“念施”。什么是念布施?禅宗所讲:“放下!”就是内布施,什么都放下了,把心中杂念妄想都布施掉,这样也可以到家,可以得神通啊!这是佛告诉你的,是修法的大原则。更扩而充之,心心念念反省自己的过错,把不好的心行通通去掉,起心动念一点错误都没有,这就是念施。
  第五个“念天”。天有什么可念的?释迦牟尼佛承认有天主的,甚至介绍了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二十八天。你们不要小看了天道,功夫、善行不到,还不容易升天呢!佛也承认有神仙,可以活到几万岁。怎么炼成的?《楞严经》也告诉你了。佛并没有说他们不对,只是说他们还没有得正觉。因为他们没有悟到本体,如果他们得了菩提正觉,就不叫外道了。人没有善行的话,随便你有什么功夫也进不了天堂。佛对天道说得很详细,譬如欲界天有多少天——当然并不在地球上,而是在另外一个星球。人死后想往生这个天道,还真不容易呢!至于人如何升到色界天道中去,除积善累德之外,还要靠禅定的功夫。四禅八定做不到,是升不了天道的。我们修行了半天,初禅都没有到达,来生能再得一个人身都不容易。《楞严经》里已经告诉你,如何修定升到六欲天。
  第六个“念休息”。这可不是光睡觉,而是万缘放下。实际上真得休息就是禅定。真得休息,可以证果,为什么?《楞严经》也告诉你八个字:“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中国话“歇”就是休息。大休息就可以证菩提。我们睡觉是假休息,身心皆空,万缘放下,才是真休息。身也休息,心也休息,空也休息,把空的境界都休息掉了,那才叫大休息。所谓“念休息”,是要你行、住、坐、卧,随时随地,念念放下。
  第七个“念戒”。这节另外专题再讲。
  第八个“念安般”。安般也叫安般守意。这个要注意了!非常重要。念安般就是念出息、入息、修持气息。后来天台宗的止观,讲究出入息的方法,也就是从安般守意来的。安般守意不是释迦牟尼佛创的,印度的婆罗门教、瑜珈术里早都有了,只不过佛用佛学的方法,将它与般若观行融会在一起。传到中国以后,又跟道家打成一片,守窍、炼气都与它有关系。中国的高僧,有神通证果位的那么多,都同这个念安那般那有关系。修气是非常重要的,你们生在这个时代,物质文明那么发达,未来的时代更忙碌了,最好是采用这个方法,不走这条路子,修行想得果位很难,真的很难啊!
  我们先插一段经文,《增一阿含经》卷第七《安般品第十七》,佛教他公子安般守意的方法:“尔时世尊作是教敕已,便舍而去,还诣静室。”佛也是肉体之身,需要休息的。“是时尊者罗云复作是念:今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是时罗云即从座起,便往世尊所。”私情上他们是父子;教仪上也是弟子之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为什么一面坐?因为佛在打坐休息,所以行了礼后,坐在旁边等着。“须臾”,过一阵子,佛出定了,下坐,罗云退坐,赶快去问父亲:“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世尊回答说:“善哉!善哉!罗云,汝乃能于如来前,而师子吼问如此义。”你现在问我这样大的修行问题。“汝今罗云,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具分别说。”这里有四个字要注意:“善思念之”,意思是说,你懂了以后,还要去研究,不要只是盲目地迷信。方法我来教你,自己要好好地去研究。
  世尊告曰:
【如是罗云,若有比丘,乐于闲静无人之处,便正身、正意,结跏趺坐。】
要注意!你们打坐坐不住,两腿不争气,那不是“两足尊”。如果两腿的气通了,你们的寿命可增加几十年。
  佛告诉我们,修行最重要的是正身。站着也能正身,睡也有睡的正身,吉祥卧、摊尸法都是正身的一种。
  我们打坐做功夫没有效果,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没有“正意”;因为颠倒因果,把佛的成果结论,拿来当作自己的修持法。一上座,都想空,空什么呢?你自以为这一下很好,空空洞洞的,其实,那正是“意”啊!是第六意识的境界。纵使你现在做到身体忘了,感觉到内外都是光明,也还没超出第六意识的范围。在《楞严经》里的五阴区宇中,还只属于色阴的范围,是“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有些人静坐在一片光明中,未来的事情也能知道,以为是“灵感”。你若学过唯识就知道,那是第六意识的反面,是所谓独影意识的作用。境界多得很呢!因为你学佛,所以就会看到佛、菩萨,这是意识境界。拿小乘修证的理论来讲,你意识没有专一,没有“正意”。所谓正意、正身、正言,三者都不可缺。换句话说,你处处在犯戒,一般人随便谈戒,谈何容易啊!你的心念意识,一点都没有正,随时都在造地狱种子的业,现行变成种子非常厉害啊!要特别注意。所以佛说,修持第一要正身、正意,意念专一。
  中国道家修神仙的丹经,在隋唐以后就多起来了,讲气脉的问题,很多都是从这个安般品中脱胎出来的。东晋以后有《黄庭经》,讲究上药三品,神、气、精,这些都是事相,属于有为的功夫。如果有为的功夫,你都没有修到家,怎么能达到无为呢?有为法不能专一,念头如何空得掉?那只是自欺欺人罢了。所以后世学佛的,一万个中,没有一个证果,请特别特别注意!我除了依照佛经以外,拿我几十年摸索的经验,诚恳地告诉各位,你真达到正身、正意,没有一个身体不能转化;没有病去不掉的;没有身心不会健康的。正身、正意做到了,身心两方面绝对地健康,可以返老还童。因为一切唯心所造,这是真的,就是“正身”、“正意”四个字。
  “正意”涉及了呼吸,道家也一样,《阴符经》上有一句话——“禽之制在气”,这是一个重要的口诀,也就是方法。念头抓不住,会乱跑,思想不能专一,就因为你的气在散乱,气散乱,心就散乱了。
  但气不是主体,是心的附属品,可是这个附属品很厉害,抓它不住,你的心就停不下来,等于人骑在马上,你的气就是马。《西游记》里,唐僧骑的那一匹马,就是代表那股气。人若骑在一匹劣马上,想叫它停住,缰绳拉得很紧,马还是乱跑,停不下来,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我们心虽想定,若气不能定,妄念怎么能停止呢?有许多人情绪不好,身体不好,其实都是气不好的缘故。
【无他异念,系意鼻头。】
这时心里什么念头都不要有,就是正意的道理。把意识挂在鼻头上。这句话,害死了许多修道学佛的人。什么“守窍”啊!“眼观鼻,鼻观心”啊!小心得高血压。还有什么学白鹤,白鹤能活一千多岁,据说是因为白鹤休息的时候,鼻子对着肛门,两气相通的缘故。但我们的脖子比白鹤短这么多,怎么学?所以佛说:“众生之愚痴,至可怜悯者也。”“系意鼻头”,不是叫你看鼻子,这要首先提醒你,要注意鼻孔呼吸出入的气,也就是“心息相依”的第一步,使意念跟呼吸配合为一。
【出息长亦知息长,入息长亦知息长。】
你的正意不要离开呼吸,呼吸出来有多长,你自己要能知道。注意这个“知”字,如果你一边在修气,一边脑子里乱想,那就不对了,没有效果。思想和呼吸配合为一,叫“安般守意”。怎么把妄想抓住呢?只要注意呼吸,呼吸就像是一条绳子,把这一匹马拴住了以后,等于妄念被拴住了,修行便可以专一,也就可以证入“初禅”。修行的效果是一定会来的。
【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
  呼吸进来有时候是凉的,这时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病态,一种是绝对健康的,是自己的热能,也就是“四加行”里面的“暖”相生起。相对的,你会觉得从外面吸进来的空气是凉的,而又觉得那个空气与你不相干。
【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
你们打坐,有时脚心发暖,那就是“息暖”。不过你们心跟息,两者不能专一,所以东一下,西一下,息自己乱跑,跑到哪里就暖到哪里。跑到丹田就以为是拙火,劝你赶快拨—一九电话,叫消防队吧!(众笑)。
  佛告诉他的公子:
【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
这个气息,就是《楞严经》所说的风大,大家应该还记得,《楞严经》里面的“性风真空,性空真风”。但这一步牵涉到大乘的修法,暂且不谈。你们不要一心爬高,先要能做到守息才行。能够在静坐时,“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所产生的效果,就是记忆力非常好,脑子特别灵敏。
  你们一般学打坐的,坐在那里,呼吸时在呼吸,都不知道;昏沉时也不知道;有时意识中有点空灵,又有好几个东西在乱忙,如果不信,你们自己检查看看,根本没有“正意”,这个叫什么功夫啊!你坐一万年也没有用。
  最近好多人问我,关于不倒褡,难道不倒褡就是道了吗?哪一本经典,哪一条戒律叫你不倒褡啊?除非真正在修头陀行。连佛自己都要睡的,经典上、戒律上,只教你睡时,要观想日轮在心中,要清明地睡,睡得少,这些讲究是有的。出家人睡,去掉五盖则有之,并没有叫你不躺下来。我说这些话,并不是说不倒褡不对;只是,你如果自认为有这个体能,可以做到不倒褡才行。如果没有这个体能,结果要修道,道没有证到,体力先搞垮了,这个可太不值得吧!我讲的话很严重,是很诚恳地告诉你们。佛乃“如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我们要做实语者,老老实实地讲话,直心是道场,所以要注意这个问题。
  “皆悉知之”很重要,乃至你躺着睡,也可以注意呼吸,这是同样的道理。
【有时有息,亦复知有。有时无息,亦复知无。】
注意!这里进一步了。后来天台宗把这个法门扩充了,叫做“调息”、“听息”、“数息”,乃至后来到了密宗,叫作修气功、修九节佛风、修宝瓶气等等。道家有句话:“天地玄珠,万气本根。”在身心配合下,气有万种的变化。中国人看相,先要看气色好不好,的确是有道理的。
  呼吸沉静到停止了,绝对找不出妄念来,你要起个妄念都起不来,可是这时知不知道?很清明,这是实际的功夫。这时做到了“有时无息,亦复知无”。至于知道的这个“知”,又是什么?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所谓灵灵明明,始终存在。
【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
这句话就要研究了,从心出并不是从心脏里出来,而是说:心念动了。心念动时,有时觉得与光明放射出去了,那时如有旁人经过,这个人马上会受感染,他的心境就会得宁静,或觉一股热流一样传到他身上来。但这是过程,不是好事,这是做得到的。这时候还没有得定,还早,只是普通静坐功夫而已。
  现在科学晓得人体会放光,本来每个人都会放光的,到那时,你的气息停止了以后,那个光芒放射得更大。如果讲有鬼神,那个时候,鬼都不敢碰你,老远看到你就躲掉了,阳气盛极之故。
  所以“息从心出”,并不是息从心脏出来,那是你的心念动了。换句话说,一般人练气功都从心——心念故意造作,学密宗也是,那是你心念构成一个气息出来的道理。
【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
修宝瓶气时,丹田有一股气,炼到能不呼不吸时,即使把你长埋于地下,也可暂时死不了。
  大家注意啊!现在谈的这个路线,都是从鼻子来的,其实我们人体也在呼吸。身体上的呼吸停止了,才算真正入定了。入定时三样东西还在——暖、寿、识。阿赖耶识并没有离开过身体,真正入定了,气息一定充满。气息充满的人,不管多大年纪,身体任何部分,一定都是软的,软化到如婴儿一般。所以入定的人,不能去碰他,只能用引磬在耳边敲。
  你们功夫做了一段时间,身体还没有软化,两条腿盘不住,这不是两足尊,而是两足争,打起坐来跟两腿在争、在熬。去年有一位朋友,写信问我打坐的问题,他说他腿坐不住,我回答他:那得功夫与腿争!我们现在用功都来不及,还跟腿去搞这玩意儿!来不及啊!正意最重要。什么姿势都可以的,等功夫到了,两条腿已软化,自然就盘得住了。只要这两条腿的气通了,寿命也跟着延长。你注意!你觉得身体老化一点,僵硬一点,那么你就早准备一点——准备走了。老子讲:“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所以也不要有门户之见,在这一套修法上,佛家、道家都行,因为“定”是共法。
  有些人日常很忙,注意!赶快多打坐,不要以为忙啊!累啊!没有时间打坐。你要赶快坐,坐到能够住气,那么一个钟头下来,一天都用不完,但是要真正做到了才行。不过有一点要注意!肠胃要空虚一点。道家有两句话:“若要不老,腹中不饱。若要不死,肠内无屎。”当然营养还是要够,肠胃干净,气就容易充实。
【如是罗云,能修行安般者,则无愁忧恼乱之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
  在这物质文明发达的时代,修这个法门,对身心都好,寿命也可延长。你们打坐时,有的人不是会乱摇吗?只要你把意念与呼吸配合为一,气就不会乱跑了。则无愁忧恼乱之想,所以学密宗的讲,由喉轮到心轮的脉打通的人,妄念就不来了,忧愁烦恼自然就去掉了。
  “尔时世尊,具足与罗云说微妙法已,”具足,大原则都具备了。
  罗睺罗闻法后,“往诣安陀园”,安陀园又译为阿兰若,意即清净的道场。他“在一树下,正身正意,结跏趺坐,无他余念,系心鼻头”。罗睺罗开始修持佛所教的安般法门。
  “尔时罗云,作如是思惟”,这思惟是在定中,正思惟,并没有错。你们以为应该无妄想,把正思惟也丢掉了,那就错了,大家懂吧!想把正思惟也空掉,是不对的。
  “欲心便得解脱,无复众恶,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于初禅。”罗云依照佛的教法,入了初禅定,这时才真得大喜乐,发出真正的大慈悲心。
第八讲
    修持证果
    初禅到四禅
    结使和大阿罗汉
    念身与白骨观
    念佛与净土宗
    念法与学理实践
    念僧念圣贤僧
    念戒守戒
    念施念舍
    念天及天堂
  大家的笔记一定要交,但笔记不是记录,不是把我每一句话记录下来,而是记要点,加上你自己的心得。日记是把要点配合自己的修证、体会,再加上对问题的参悟作一个记录。
  上次提到,自佛法传入中国,为什么东汉之后,隋唐以前,修行证果的人那么多;但在宋明以后,证果的人越来越少,主要原因就是修证的问题。
  讲到修证事相的问题,要特别提出小乘经典——“四阿含经”。中国佛教喜欢讲大乘,但真正中国的佛教,是融合大、小乘的;而且大乘是以小乘为基础。后来的显教与密宗的修法,也都离不开这个原则。所以这次才特别抽出《增一阿含经》的“十念”要点来讲。隋唐以前,学佛修道证果者多,就是因为注重这方面的修持。十念当中,念“安般”最重要。“安般”的修证方法,于后汉时传入《大安般守意经》,就是这一个时期由安世高翻译的。
  现在继续上次罗睺罗所提出的报告,用安般守意的方法修持,到达不呼不吸的禅定境界。这里已将秘密告诉我们:一定要到达不呼不吸的状态,才能证入初禅。
【尔时罗云,作如是思惟,欲心便得解脱。】
名、利、财、食、睡等欲,是属大乘范围。小乘范围的欲,是指性欲。关于这点,还会再讨论。佛在三千年前,对于现在人所有的性花样,早都知道,在经典上佛都讲到了。欲念不得断,罗汉果位就证不到。这个欲念甚至包括了遗精,譬如梦中因欲念而有的遗精;同时也包括了各种自慰的方法;自慰,包括意淫,纯粹心理想象的自慰方法。上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呼吸到了不出不入时,欲念才可能解脱,这是小乘境界的解脱。
【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于初禅。】
这时才证入初禅境界。“觉”是生理上的感觉状态,冷热胀饿等。“观”是心理上的知觉状态,每个念头的来去都知道。此时呼吸不来不往,并不是呼吸完全停止,因为毛孔还是在呼吸,脉搏还是在跳动,到达浑身毛孔呼吸“静止”了(不是真的停掉),才称为呼吸不往来。此时知道自己的呼吸完全停止了,这就是”观”的境界。
  “有觉有观”,即由感觉和知觉反应来的,这个反应就叫“一念”。“念持喜安”,就是心中发生无比的喜悦。“喜”,偏于生理而言,“安”,则是心理上的轻安,此时,身心如坐虚空,这时才证入初禅的状态。
  证到初禅的状态,还不一定证到初禅的果位。证到初禅的果位,可以称为“初果罗汉”。至于什么条件可以称为初果罗汉,《大藏经》中的记述多得很,如果肯花时间加以融会贯通的话,自然就会知道。
  修证部分乃南传佛教经典的主要精华;学理部分是“如是思惟”。
  大乘见地略有不同,小乘有小乘的见、修、行,这一点要搞清楚。
  学禅不离禅定,但不一定要从禅定入手。禅宗注重见地,注重般若。当然仍须修证,没有渐修的根基,如何谈顿悟的成就!
  有觉有观再进一步:
【有觉有观,内自欢喜,专其一心。无觉无观,三昧念喜,游于二禅。】
  由有觉有观的境界,再进一步证入内心无比喜悦。这不只是口头的高兴,而是看到一切众生、任何人,乃至冤家、仇人等,自己内心都是祥和的;他们即使有错,也是值得怜悯的。慈祥是内心自然的流露。不是出于勉强的,所以菩萨“慈悲喜舍”中的喜很重要。不喜的状态持久了,整个身体会僵化,气脉就不能通了。
  这时“专其一心”,专在初禅所得的境界,“念持喜安”,保持能量不放射的状态。气停了,就是道家“无火之谓炁”,渐渐地证到:“无觉无观,三昧念喜”,心中无比的喜悦。这个喜悦的境界就是“念”。此时证到二禅。
  《增一阿含经》,是在东晋传入的,这时佛法注重修持,佛法也很容易被接受,因为一修就有效果。当时的文化相当高,如果佛教光靠学理进来,不一定被接受,但定力与神通一来,知识界不能不投降了。而现在学佛的人,哪里有神通!只有神经。如从禅定入手,就会有神通,个个都有,不足为奇。
  无著菩萨一系下来,专讲唯识法相方面的修证,在这一套理论系统下,我们方才讲的,“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于初禅”,还在“有寻有伺”的境界里,还是在第六意识的状态中。到达“无寻有伺”时,才是这里所讲“无觉无观,三昧念喜,游于二禅”。心理思想,不再像电子般乱跳动,而进入“无寻有伺”的境界。可是此时还有境界存在,还没到“无寻无伺”地,还不到“无心”地,还早得很。“无心”谈何容易啊!如果我们认为万事过了不留意,就叫做“无心”,这样每个人都会。禅宗祖师说:“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更隔一重关”。学禅宗,在见地上有莫大的好处,但在修证方面,却有莫大的流弊。凡事有利有弊,这也是一阴一阳的道理。
【无复喜念,自守觉知身乐,诸贤圣常所求护喜念,游于三禅。】
  这里又起变化,到了三禅,心头的喜念没有了,守着一种境界——“觉知身乐”。身体内部所有的气机、气脉,每一个细胞、神经,都起了大变化。到了三禅境界,才有可能去除疾病。所以不要以为两腿一盘就是禅。能到达三禅,是要无量功德无量善心,慢慢熏修来的。在这之前,只能略微改善身体现状,做到少病而已。证入三禅后,看以前的欢喜境界,就如同凡夫一样。因为现在才达到至善的喜悦,这是圣贤的境界。
【彼苦乐已灭,无复愁忧,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于四禅。】
  这时再进一步,证到没有苦,也没有乐;没有忧愁,更没有幽闷。大家要注意,到了苦乐已灭的境界,也还是“念”,所以接着说“护念清净”,身心内外一片,融化了,证到四禅境界。
  这是佛的公子罗睺罗,自己的心得报告。
【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尘秽,身体柔软。】
这时身心毫无渣垢,如婴儿状态一般,要到三禅才能证到这个境界。以前高僧大德,都可预先说出何日死,且临死时身体象婴儿般柔软。或者更高明的,化成一片光,人就消失了;充其量留几片指甲,或一束头发作为纪念。
  此时智慧到达了:
【知所从来,忆本所作,自识宿命无数劫事。】
同时解脱了分段生死,进入变易生死中。知道自己如何来,如何去;得宿命通能知无量亿劫事。四果罗汉只能知五百生,大阿罗汉知道的就多了。罗睺罗就是到达这个境界。
【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瑕秽,亦无诸结。】
一切烦恼诸结,都解开了。
【复更施意,成尽漏心。】
注意这八个字,四禅是禅定功夫境界,如结使未断尽,所以四禅并不就是大阿罗汉,还未证果,到了这个境界时,“复更施意”,如果念头起来了,要更加修持。“成尽漏心”,就是无漏心。
  但是,不能动念不就成木头了吗?不是的,起心动念,用过便休,没有渗漏,没有黏着。有定力的人,尽管一天忙到晚,他那个处在定的境界的本心,并没有动,并且还是光明清净。处理烦恼事,在当时现烦恼相,但心境的光明,则一点都没有动。
【彼以作是观,欲漏心得解脱,心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
这时,所有的“欲漏”、“有漏”、“无明漏”,统统得解脱。
  四禅功夫到了这个程度,才算得到了解脱。大家注意,“心得解脱”,这个“解脱”是修持上的一个境界,“得解脱智”则是见地。智慧不属于功夫,不属于境界;但是功夫、境界与智慧,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到了解脱的境界以后,还要继续努力,慢慢地得“解脱智”。大家又要注意了,在这一段修证程序中,最后归于“解脱智”。可见小乘还是以智慧的解脱为终究,何况大乘。用大乘的说法,则是大般若圆满的解脱。
  到了这个境界,罗汉的果位来了,这个生命就叫“最后身”,以后不来了。(到哪里去?)这一生,清净的果位已立;世间所有的冤债都还光了,以后不到欲界中来了。这就是小乘极果。但是大乘的道理,这种成就最多经过八万四千大劫,非再回来不可。不回心向大乘,不能彻底了脱生死,只能了分段生死,进入变易生死的境界。
  这是罗睺罗的修证报告,经上没有记载他修了几年,或几个月。然而佛在世时,确实有人当下证罗汉果,有人三天证果,也有人七天成就。
  罗睺罗向佛报告修持经过,佛很高兴,奖励了一番。接着说:“具足禁戒法,诸根亦成就,渐渐当逮得,一切结使尽”(《增一阿含经》卷七)。佛说修安般,由调息的方法入门;修成后,戒定慧具足,不用刻意守戒,已完成守戒功德。诸根神而通之而得解脱。比如佛学中的“四大皆空”,要诸根成就了,才“空”得掉,才做到饥饿寒暑不侵,四大才转得过来。
  要证得大阿罗汉,还要断“三有结使”。“三有”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有结使”就是心理行为,即心理状况、起心动念所构成的作为。这些习气的结使都断光了,才能证得大阿罗汉果。
  在佛所提出的十念当中,讲得最多的,就是利用呼吸证果,佛的公子也报告了这方面的修证经过。
  在《增一阿含经》第十一、十二品中,提倡孝道,强调父母之恩难报。由于中印基本文化思想上这个共同点,所以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就为中国文化吸收,并发扬光大。
  第九个是“念身”。这里的念身法门,是就显教而言,不讲密教。后世的中国道家及密宗,走的是密教路线,偏重于修身的法门。但在最后,往往不知道把这个法门解脱,而过于执着了修身,就是外道。如果知道把这个法门解开,就不是外道。
  这里所讲的念身,是小乘的方法,譬如“四念住”中,“念身不净、念受是苦、念心无常、念法无我”。小乘所讲的无我,是就现有的生命现象而言,在于提示人们超越这个层面,取得涅槃。可是流入学术界后,尤其是流入西方以后,认为佛家的无我是断见,不承认有灵魂,也有说佛学是无神论,这真是笑话。
  唐宋以前修持证果的人很多,修念身法门的也特别多,如不净观、白骨观两种,都是念身法门。天台宗的止观,采用了呼吸法门,再加上修不净观、白骨观。浙江宁波太虚法师有位弟子,学问非常好,三个月修成了白骨观,把人观想成骷髅架子,观想到每个人都是骷髅,到达二禅境界。后来他告诉我说:尽管出家,欲念还是有。虽然白骨观修成了,但是却觉得“纵然白骨也风流”。
  所以白骨观、不净观,要修持到没有欲念,古人可以,今人不灵光。今人觉得白骨也蛮好看的。
  念身,观身不净,主要在于去欲。大乘戒律第一条是戒杀;小乘戒律第一条是戒淫,为什么不同呢?
  要得罗汉极果,必须先戒欲念。但是,白骨观也罢,不净观也罢,数息观也罢,百千无量法门,差不多都拿淫欲没办法。淫欲之断,就有如此的困难。能先转化了欲念,才能谈修证、禅定。
  第十个是“念死”。人生都要死,尤其是老年人,真看通了生死,才能放下,同时鞭策自己,赶快努力修持。近代净土宗印光大师,特别注重修念死法门。
  现在再把十念重新讨论。与本题“融会显密圆通修证次第”,加以融会贯通。
  第一“念佛”:这个念佛,并不是净土宗的念佛法门,虽与净土宗同一原则,但修法不同。据《阿含经》所述,这是心心念念仰慕、追随、信奉、追求佛的成就,以佛来警策自己的一种法门。
  慧远法师创立净土宗,采用净土三经,其目的是求长生不死。慧远在出家学佛前,学的是道家;后来觉得,道家求长生不死的修炼方法不够究竟,所以转到佛法里追寻,结果找到了精诚一念,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他便采用这个法门,创立了净土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可以说是长生不死,但没有彻底“了”生死。要往生那里再继续修持,成就了以后,再到十方世界度众生。这是大乘路子,同时也包括了小乘的念佛法门。
  此外,密宗的念佛法门最多,譬如毗卢遮那佛修法、普贤如来修法、上乐金刚修法、喜金刚修法等等,都是念佛法门。
  这里我所讲的念佛,是广义的,包涵极广。狭义的,是净土宗的念佛法门,那只是一个方法而已。
  第二“念法”,也可以成就。现在一般人不能把学佛、佛学、佛教三者合一,真能合一,就是念法。譬如我们都知道“无常”、“苦”、“空”、“无我”、“十二因缘”,“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最乐”。这些学理就是法。我们只晓得这些学理,而没有把这些学理,用到自己身心上,没有和修证配合起来,这就没有“念法”。
  孔子所讲“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也就是念法。把佛学的理,应用到身心上来,这是“念法”的法门。
  第三“念僧”,念圣贤僧。如马祖、百丈禅师如何出家?如何参禅?如何成道?或憨山大师的修持经过,我们佩服他们,模仿他们,就是念僧法门,先辈的圣贤们,走什么路子,有什么成就,我们依法修行,就是“念僧”。但现在的人们,非但不看前辈修行传记,不学习他们的修行;即使看了他们的传记,也用客观的眼光去研究它,甚至批判它,这不是修行人应有的态度。
  第四“念戒”。念戒也不容易,大陆上以前每个阴历的初一、十五,必须诵戒,非常隆重。每个出家人自己犯了戒,逐一作忏悔,希望不要再犯。至于念戒,和诵戒不同,一条一条都要熟记于心,连开步走,或做任何事,都要念着戒。这样,你的行为,处处都是合于法度,心心念念如此,做得到吗?戒又有遮戒、性戒的差别。因时间、地区不同,可以权宜变更的戒条,叫做遮戒。但是像杀、盗、淫这三大戒,是永远不能违犯的,这些就是性戒。
  念戒,就是随时严重地告诉自己要守戒,看住自己的思想、念头,只能起至善的念头;至于坏念头、恶念头,绝对动都不能动,以免犯戒。
  年轻人若真做到,七天规规矩矩念戒,一定会证沙门果。证了这个果位后,修持的路就好走了。但是,后世修念戒的人很少。
  四无量心也在戒的范围,经与戒是合一的。学密宗的人,守戒方面就更严谨了。每次修法,先修四无量心:众生一切的痛苦,自己来担;修法不为自己修,希望修成了以后能度众生;所有的功德回向众生,自己完全不要。发菩提心、四无量心等等,这些都属于念戒法门。最近到处都流行密法,东传一个,西传一个,但是基本道理都没有。搞得我“可是无关却有关”,只好不看了,实在看不下去。真正的密法,在心理的行为,道德的反省上,都是非常严肃的。一般人听到密宗,都想到男女双修,把密宗给糟蹋了,也糟蹋了佛法。任何一个宗派,都不是这么简单的。
  第五“念施”。施即布施,念舍,一切都要舍,如拾得引用弥勒菩萨偈子说:“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这也是布施。念施谈何容易!大乘佛法第一个讲布施,布施最难修。中国文化中提到游侠的仗义疏财,财物拿出去没当成一回事;自己没有钱,却要给人,这也算得上是施。我们一般的施,往往是有条件的,不是求功德,就是求名利。如能一切都舍,舍到最后就空了,那就证到了空。这个法门还包括很多。
  第六“念天”。西方宗教有天堂之说,那是正确的修天道,不是不对,不要看不起西方这个法门,学佛的人,不应该对西方宗教有偏见。《金刚经》上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各个宗教的真理,都是对的,只是证道的程度有深浅,表达方式不同而已。况且佛教小乘,也有念天法门。
  怎么修“念天”呢?说起来难为情,我们一般人修持,死后能不能升天,还是个问题,更别谈往生西方了。苏曼殊说:“升天成佛我何能,幽梦无凭恨不胜。”
  由“念天”来说,与我们有绝对切身的关系;四禅八定最高的果位,并没有脱离三界天。所以真想成佛,跳出三界外,可真太不容易了。
第九讲
    孟子的浩然之气
    见思惑和结使
    《楞严经》中的十种仙
    六欲天道
    断欲及炼气调息
    瑜伽及密宗的修法
  若将佛法的要点归纳起来,我们就了解,大乘与小乘是分不开的。而修行是以见地、修证、行愿三方面并进,以求自己证果;决不是学学静坐功夫就算了,那只是玩玩而已。所以要先提出南传小乘经典,《增一阿含经》“十念”,作为修行基础。十念的方法是一个大原则,由这里再发展成八万四千种修持的方法。
  《增一阿含经》的十念法门中,第一是念佛。它包括了净土宗、密宗所有诸佛菩萨的观想方法等等。第二念法,第三念僧,都有很多道理。我们只能简化扼要说明,希望大家自已去作深入研究学习,不要只当故事听,辜负了我的讲解,也辜负了你自己。
  十念的“念”字,与《楞严经》五阴解脱中妄念的“念”,是有分别的,不可混为一谈。
  这十个方法中,除念身外,其余均属精神方法之修炼。念身,包括修白骨观,以解脱这个肉身给我们的麻烦。其中的念安般,是呼吸与精神互相配合。
  读书不能只用眼睛,应该别具慧眼,须顶门上另有一只智慧的眼睛,用智慧去看。《增一阿含经》特别强调念气,因此,由佛的公子罗睺罗,特别报告自己证阿罗汉果的经过。其他方法则没有特别报告,由此可见念气的重要。
  我们的精神、身体都很差,做功夫几乎很少有人上路。就连静坐,也少有人能将妄念清净下来。换句话说,如果能用炼气法门。像罗睺罗一样,较易得成效,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在佛法传入中国前,有一位圣人,也早就提出炼气的道理,那就是孟子。他在《公孙丑篇上》的养气中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学佛者不要轻视他家,天下真理是共通的。学佛的更要清楚,大乘菩萨是以各种不同的化身,各种不同的教化示现,孟子所提的养气,是大有道理的。修安般法门者,应注意孟子的话:“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如果精神与气不能配合,想不生起妄念,绝对做不到。孟子在《尽心篇下》中,提到养气做功夫的秩序,说到由一个凡夫,做到圣人,有一个程序:“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说到大乘与小乘,二者的差别在哪里?学大乘菩萨道,如果不以小乘作基础,免谈。像现代人的学佛有个大毛病,动辄谈大乘,其实连基本——人乘都没做好。五乘道是: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大乘不是那么容易的。先不谈小乘的声闻、缘觉有没有修好,一般连人乘的修养都有问题。人乘的基础应先打好,把四书五经研究了再说。大乘与小乘的差别,就在见地、修证、行愿的不同。
  十念,只是修炼的方法,至于如何修证到罗汉果,不是光凭炼气就可以的。为何不能修证到罗汉果?是心行不够,心里的烦恼妄想习气的根,转化不了,见地不到,修到小乘极果的罗汉果谈何容易!人死后不堕落,再得一个人身都不容易。佛经上形容,要得人身,如“盲龟遇浮孔”。
  在《大涅槃经》卷二《寿命品第一》之二中,佛说了个偈子:
生世为人难,值佛世亦难。
犹如大海中,盲龟遇浮孔。
  那是说一只瞎了眼的乌龟,在大海里漂,正好碰到一根浮木,木头上有个洞。这只瞎眼的乌龟,就正好把头穿进这个洞里。这是多么难得的一个巧合!我们生而为人,就有如“盲龟遇浮孔”般的稀有难得。至于想生天道,那就更难了!
  天人是由四禅八定修来的,四禅八定修成了,往生天道,但还未跳出三界,还是在三界中转。我们动辄谈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谈何容易!
  打坐修定是共法,并非佛家才有,每个宗教、外道、魔道,都讲打坐。功夫做到了,可升华到欲界天,或阿修罗道去。升天界也并不容易,升天道要有见地才行。
  下面参阅“见思惑与三界九地、断惑证真之关联”。(如附表见最后一页)
  见惑:是指思想观念上的烦恼,也就是见地上的烦恼。见惑在俱舍论中,归纳成八十八个结使。如绳子打结,解不开。学佛的人嘴里讲空,心结却始终打不开,“结”字译得非常好。为什么结打不开?因为气的关系,气质变化不了,所以结打不开。
  身见:对身体的执着,包括身体上的各种痛苦。老子云:“吾之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我们忙了一辈子,为这个身,最后它还是要腐烂,变一滩脓水。可是,谁不爱此身呢?许多痛苦都是因为身见解脱不了。
  边见:一切哲学思想都属于边见。
  邪见:有许多思想学派,和美国嬉皮,最近性观念开放等,都是邪见。邪见,就是偏见。
  禁戒取见:因戒而生取舍上的偏差。
  见取见:各人所执着的主观成见不同。
  疑:不信任他人。慢与疑两者联在一起,总以为自己对,别人不对的心理,就是慢疑,每个人都有。
  其他的贪、瞋、痴、慢从略,大家自己研究。
  上面所说的,就是属于佛法的心理学。
  普通的心理学,是讲现象的分析和研究,越发展越细。佛教的心理学,如八十八结使,唯识宗的《百法明门论》等,是道德的心理学。它有一个前提摆在那里:就是说只有证道者的心理才对,其余的都不对。这是至善的、纯善的心理学。唯识是了不起,现在这里谈的心理,还是大原则,如要一条一条分析起来,就不胜枚举了。
  有心宏扬唯识的人应该留意,不要关起门来称皇帝,以为只有佛家的东西才了不起,普通的心理学也有它的道理。我们修行,就是要检查自己的心理,这就是见地。心行做不好,乃至对人处事的行为改变不了,就算是功夫做好了,也没有用,充其量也不过是大海里头的一个盲龟而已。
  这个见地也涉及了行愿,修小乘的行愿,要证得罗汉果位,不但功夫要做好,心理上必须要去掉这些见思惑。
  九地:三界中又分作九个程序,这个世上的人,是欲界“五趣杂居地”,也就是天、人、畜生、饿鬼、地狱这五类,都住在这里,是凡圣同居的地方;再加上色界与无色界各四地,共有九地。
  思惑:指思想方面的发展。如有人写佛学方面的文章,可谓“文章华丽、考据精详”,但是毛病落在思惑,也就是思想没有搞清楚。又如我们打坐,有时偶尔撞到定境,能思考的那个就想:嗯!这大概就是道吧!他却不知这一点念就是思惑。所以,见与思是两个不同的成分。
  未证得菩提以前,都在三界中转。这里自己去研究,做心得报告。这一章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的思想、见地一有偏差,就已经落在凡夫境界中了,自己还不知道。
  在断惑证真的四果中,断了见惑粗的观念烦恼,才是预流果,又称须陀洹果,也就是初果。
  一来向:断思惑初地之一品乃至五品称斯陀含向,也是一来果的候选人,又称斯陀含果。斯陀含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五还人间”,升天,再下人间,如此来往五次,就不再来人间了;但另一种说法是,死后升天,再下一次人间,就不再来了。
  所以在教理上说,认为立地成佛是做不到的。证罗汉果也不容易,须看我们自己的修持功夫。
  关于见思惑,三界九地与断惑证真的关系,在《俱舍论》中都有提及,可以作参考。所谓“论”不是佛说的,是一些菩萨修证成果的经验,记下来告诉我们。
  佛在世时,人的社会不像现在这样复杂,所以佛在《阿含经》中,教了这几个法门,许多弟子们,当场就证得了罗汉果。但是,后世人何以成道难呢?
  我们想修道证果,见地不能不弄清楚。光修道不通理是没有用的,功夫做得再好,不通理还是没有用。现在许多所谓教主,功夫做得很好,可以发生各种境界,但要走的时候,还是脑充血、糖尿病。这些人都是讲究做功夫,而理却未通达。
  反之,光通理,不做功夫的人,则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尽管此身之可恶、虚幻,但是为了这几十斤肉,却很难安排。所以光做功夫,见地不到不行,行愿不到不行;光有见地,修证不到也不行。
  禅定功夫做得好,才能升天,但一般人升天的第一步都做不到,为什么?因为男女关系断不了。所以小乘果位,先从基础来讲。不只男女关系不可以,连遗精、手淫,乃至所有的自慰方法,或者意淫,都不可以。所以小乘第一条戒律是戒淫。
  不漏精不是指漏精液,修持的人应该在没有发动精液以前化掉它。道家广成子说:“情动乎中,必摇其精”。心中有一念,感情一动,精气已经在散了。精的道理是这个精,不是精虫的精。何况还有遗精(道家称漏丹)、手淫、自慰等。基本上先要守住这个戒,但据我所知,一般人做不到,打坐坐了几天,又垮了。
  其次是饮食。有许多人功夫做得好,但肠胃吃出毛病,又搞坏了。
  这些道理都知道对治以后,佛经上告诉我们,佛的弟子们三天、五天或七天以内,就证了阿罗汉果,是绝对有的事。所以立地顿悟是做得到的,要点是务必注意守戒。
  《楞严经》卷八提到十种仙。
  一般攻击《楞严经》为伪经的理由是——印度没有仙道,只有中国才有。实际上印度修仙道的婆罗门教,比佛教还早。比如“唵嘛呢叭咪吽”这个咒子,在南非、南美等地,几乎全世界都有人念,但并不是中国传过去的。这个时代搞学术文化的人,常闭门造车,闭户称王,令人感叹。
  佛在《楞严经》卷八说这十种仙道:
【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这十种神仙,只在心的方面修炼自己,没有大彻大悟证得菩提,他们掌握到了生命存在的关键,活一千岁一万岁都办得到。但这只是轮回妄想的流转,没有明心见性,还是会堕落的。如果能明心见性,那就对了。执着了方法为究竟,那就不对。不明心见性,什么都不对;若证得了菩提,什么都对。
  再讲天道:“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有些人不会眷恋这世界,不像仙道的人想活上几千岁、几万岁,可是妻子的恩爱舍不掉,有这种思想的人很多。但有些人可以做到:“于邪淫中,心不流逸”,儒家的方法也如此,不管干什么,心没有散乱。“澄莹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像这样有相当修养的人,命终后,可以超越这个娑婆世界,往生到天道的四天王天(见书末附“三界天人表”)。然而还是在欲界中,称六欲天。
  六欲天的天人,寿命比我们长太多了,而且没有我们这个世界的痛苦、烦恼。他们福报很大,所以都是做善事、修善行、做功夫的人往生。因为没有离开男女的欲念,所以叫六欲天。虽未离欲念,但已将欲念升华到很高的境界,所以能升到六欲天。
  《瑜伽师地论》卷五《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二云:
【一切欲界天众,无有处女胎藏,然四大王众天,于父母肩上或于怀中,如五岁儿歘然化出。】
《起世经》卷七《三十三天品第八》之二如此记载着:
【诸比丘,彼于天中或在天子,或在天女,或于坐处或两膝内,或两股间忽然而生,初出生时,即如人间十二岁儿,若是天男,则在天子坐膝边生,若是天女,则在天女两股内生。】
至于色界天的天人则由父亲生,头顶裂开而生出来。天人头上都有花冠,死前花冠先枯萎,这时天人、天女都哭了,这个人快死了,要堕落到下界去了。到了下界变成我们这些人,我们这些人还觉得自己很伟大呢!
  人类靠两性关系生下一代,欲界天人行欲时,如《起世经》卷七《三十三天品第八》之二云:
【四天王天、三十三天行欲之时,根到畅适,亦出风气,夜摩诸天,执手成欲;兜率陀天,忆念成欲;化乐诸天,熟视成欲;他化自在天,共语成欲;魔身诸天,相看成欲。】
色界天人彼此以眉目传情就可以;无色界天人,彼此连看都不必,只要彼此意念一动,就生下一代了。
  若把描写三界天人这一部分佛经资料集中起来,当作小说写,变成一部新的宇宙生命观,一定很吃香,也很可观,可惜我们没有兴趣这么做。
  修持到达初禅,才能往生欲界天,何以如此?因为在初、二禅之间的人,欲念还没有完全断,只不过最后那欲念属于思惑了,只是风流而不下流,看看,觉得很美而已,没有邪念。这是情,情属于思惑,一样是贪瞋痴。
  说到痴,古代高明的文学家,如清朝龚定盫的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怜花,多美好的句子。又如宋朝黄山谷的诗:“五更归梦三千里,一日思亲十二时。”这两句诗,若拿佛法来看是思惑,是感情思想上的烦恼,是生死的根本,轮回的根本。当然这已经升华得多了,欲念是最粗的,所以欲念不断,不能证果。
  如何断欲?佛只先教我们过午不食。过午不食有几大功德:第一,不易昏沉;第二,断睡眠;第三,断情欲;第四,身体清明。
  断欲除了这个方法以外,佛没有教别的,但是断欲是最难的,很少人真正能把欲断了的。年轻人打坐,刚刚把功夫做得好,情欲就来了。没有情欲时,打起坐来,半在昏沉半睡眠。这怎么办?要靠炼气,所以,十念中第八项“念安那般那”,非常重要。
  佛教有两大宗派,特别提出炼气以求定。一为天台宗的调息、数息、听息(参考书籍:《摩诃止观》、《大止观》、《小止观》、《六妙门》);另一为密宗黄教,创始人是宗喀巴大师,他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强调,做功夫要注重调息。尤其红、白、花教更注重炼气;所谓修气、修脉、修明点、修拙火等,炼好了以后,才能证得菩提。
  为什么“息”这么重要?生命的四大——地水火风,其中:骨头、肌肉属地大,不大好下手修炼;水大属血液,属于液体类,从这一步下手修炼也很难,不过,功夫做好以后,水大自然完全净化了,此时血液流出来是白色的乳汁;至于火大,功夫到了相当的火候,三昧真火发出时,百病皆除,可长生不死。
  总之,四大中最重要的是风大,就是呼吸往来的气。一口气接不上来就会死亡,所以气最重要。念头与呼吸有很大的关系;思想越散乱,呼吸就越乱;思想细了,呼吸也跟着细了。到鼻子不呼不吸时,才叫做“息”。所以打坐做功夫,调不好息,谈不到得定;也谈不到止观的止;充其量,只不过有一点影子而已。打坐后身体变好,并不是你方法修得好,是静坐中,无形中在调息,气息变细了,身体便转好一点,如果我们把意志专一起来修持,那效果就更大了。
  由初步起修,到证果成阿罗汉,再到成佛,不论大小乘,都不离这个安般法门。佛在《增一阿含经》中,由罗睺罗的报告,已露消息给我们,只是我们没注意到而已。
  成道不成道暂时不谈,活着能少病少恼,走时干脆利落,不麻烦自己,也不拖累别人,已是第一等人了。借着炼气修气,最容易达到这个目标。炼气只是初步,因为真息并不是气,这个初步的方法,等于靠火柴来点燃一个东西,使它燃烧。所以密宗称之为“燃法”,是靠我们后天的呼吸,来点燃与生俱来,本有的原“炁”使其发挥功能。
  有些人打坐时,身子会自然地摇动起来,那是因为身体里头有问题,气在动,走到有毛病的地方,自然就摇动起来,趁现在还健康的时候开始炼,不要等到病入膏肓再开始,就来不及了。
  天台宗《小止观》中,有一个偈颂:
心配属呵肾属吹,脾呼肺呬圣皆知。
    肝脏热来嘘字至,三焦壅处但言嘻。
  呵(管心脏)、嘘(管肝脏)、呼(管脾胃)、嘻(管三焦)、吹(管肾脏)、呬(管肺)。
在空气干净的地方,站着或打坐,用这六字之中的一个,作口形呼气,不要出声音,尽量呼,呼到不能再呼了(肚子瘪进去),嘴巴一闭,让它自然吸。炼得累了,停下来作调息功夫。此时就是小止观所谓“有觉有观”,感觉自己不呼不吸了,非常轻微,杂念少了,慢慢练习下去,身体内部会起各种变化。
  瑜珈术洗胃法:吞长纱布,一端吞下,另一端用手拉着,吞至胃,然后拉出。测出胃不好的人,须马上找医生。
  洗脑法:干净的水,用鼻吸进去,初练习时,头痛如万针穿孔,练惯了以后,水一吸一喷,由嘴里出来。炼到后来,一吸气,不是只到肺部,同时可以直接进到脑里去,脑子可整个贯通,同时也到脚底。庄子云:“真人之息以踵,常人之息以喉”,一点不错。
  洗胃的另一种方法:头仰,舌尖向小舌头里顶,发“呕”欲吐,胃里的脏东西,就会拉干净。
  最好能一个礼拜断食一天,光喝水,清理肠胃,身体会健康。
  这些都是有为的做法,密宗的宝瓶气、九节佛风,走的是瑜珈术的路子。身体四大不调,想打坐得定绝无可能。气息调整不好,身体也不会健康。同时还要懂得营养,懂得医学。儒家讲:一事不知,儒者之耻。所以必须发心,样样学问都要知道,这是大乘的精神,各种常识要学,就是菩萨道。相反的,不懂又不学,就是凡夫。
  气功做得越好,精神越旺盛,也不会累,然而心会累,关于这其中的道理,以后再作研究。这时妄念少到极点,如果调整得好,妄念根本没有了。妄念没有,思惑就来了。所以打坐时觉得:唉,已经坐很久了,这不是妄念未断,是惑没有断。这两者层次不同,本质则差不多。所以学禅的人,如果连这个道理都参不出来,还叫什么禅呢!光是一个话头是没有用的,学禅要开悟,开悟的人已得无师智,自然懂这些道理。
  第二步到达不想做气功时,注意,即罗睺罗所讲:“息入则知息入,息出则知息出”,身体内的气,像能量一样在动,道家有任督二脉之说,其实是气的作用,任督二脉之说是见惑。
  到了息入知入,息出知出,有觉有观的状态时,有些人觉得自己的身体还在,以为这是妄念没有空的缘故。其实这种心理是矛盾的,再做十年功夫也没有用。这是初步有觉有观的当然现象。以为这是妄念,就是理认不清。拼命想办法除妄念,怎么能得定!怎么能上路!白做了。功夫到了这个时候,要参考罗睺罗的这一段报告。
  到息真正充满了以后,可以忘掉身体,进一步求大乘道,再进一步到达:“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佛把秘密说了,呼吸的往来是生灭法,是现象,我们的生命都在生灭中,而能使它往、使它来、又能使它生灭的那个,并不在生灭中。那个是本体,明心见性就是见这个心的体。所以,炼呼吸时,如走大乘的路线,定中有慧,“性风真空,性空真风”,然后到达“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与孟子的“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炼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炼息可断去欲念,做到不漏丹。老年人炼息可使阳气重来;有病的人可借此去病,健康长寿。
  总之,百千法门无量妙处,就在这个法子里。没有时间对诸位详尽地讲,很抱歉。
第十讲
    听息数息的问题
    精气神乐明无念与三界
    空假中三止三观
    密宗及修气
    修脉
    生命和宇宙法则
  上次讲到念安那般那的重要,通俗名词称为炼气。安那般那炼出入息,包括显密许多方法,而原则只有一个。若加上印度婆罗门、瑜珈术、中国道家,至少有几百种方法。方法虽多,但归根结底都是炼气炼息。
  我常感叹讲话难,难于使听话的人明了。上次上课讲有为修法,许多同学觉得很过瘾,可见现在人都喜欢有为法。其实,炼气功和证果是两回事,这一点大家应该了解。
  再则,同学间辗转相传这些方法,结果都搞错了,只好以引用古人的话来说:“炉鞴之所多钝铁,良医之门足病人”聊以自慰。
  这时有同学提问题:
  问一:修下丹田,吸气进来细长慢,呼气时快短急,第一口气呼完,第二口气紧跟着吸进来,对否?
  师答:对。
  问二:听息时耳听呼吸,开始时,同时要听脉搏,比较容易知道内息在里头走动。待心进入初步定境时,自然就放开了,不管脉搏,也不管呼吸,此时呼吸非常细微,等于不呼不吸,对否?
  师答:对。
  师云:若能在最闹之处,听到自己的呼吸声,此人有定静功夫。达摩祖师在嵩山入定时,听阶下蚁斗之声如雷鸣,确有其事。
  另一个故事,玄奘一个大弟子窥基法师,又名三车和尚,到终南山拜访律宗道宣律师。道宣律师守戒律,功德成就,因而有天人天女供养。窥基大师去看望他那天,天人不来了,两人只好挨饿。夜里睡觉,道宣律师整夜打坐,不倒褡。窥基大师不管这一套,倒头便睡,睡相不佳,又打呼噜。次日,道宣律师说他:出家人的规矩,不打坐也该作吉祥卧,你睡得不规矩,又打呼又乱翻身,吵了我一夜。窥基大师说:我才一夜没睡好,被你吵死了,我睡到半夜,好好地,结果你腰中有一只虱子,咬了你一口,你手伸进去,本想把它掐死,又想想,不能杀生,你就把它往地上一放,放也该好好放,那么高一放,把它的一只腿跌断了,所以它哎哟、哎哟地叫了一夜,吵得我睡不好。
  道宣律师不敢说话了,真有这回事,他怎么知道?等窥基大师一走,中午,天人又来送食,道宣律师问天人,为何昨天中午不来?天人回答说,昨天中午是来了,结果看到满天满顶被五色祥云盖住了,找不到茅篷,而且祥云外面,金刚护法神很多,一定有大菩萨在这里,我们欲界天的小天人进不来,道宣律师听了简直无话可说。
  为何在睡眠中,这些小声音都知道,这是什么定力?达摩祖师在嵩山入定时,闻阶下蚁斗如雷鸣,也是这个道理。
  闹中听自己的呼吸声很难,同学问的这个问题就是做听息功夫,开始听脉搏跳动的声音,心脏、血液流动的声音都可以听到。有定静功夫的人,只要听到里头的声音不对了,就晓得身体哪里出了毛病。
  问三:试做安般法门,六七天来情况如下:一上座,因学佛多年,自然而然,变成数息。后来系念鼻端,却不知息的长短、冷暖。后来渐渐可以配合知道了,数了三息左右,忘了系念鼻端,更忘了息之长短、冷暖,此时忽现一片强光,明知不能贪著,还是执着了。等发觉错后,再摄念、重新恢复系念鼻端,如此越搞越乱,变成在做气功,不在修持了。后来或数息,或看这一片光,越想纠正越乱,怎么办?
  (师示范数息方法)
  师答:如在数息中间,动了一个念头,岔了一个杂念,须重新数起,中间不准有杂念,一路做下去。陆放翁的诗:“一坐数千息”,表示一坐起码就有几个钟点。陆放翁、苏东坡这些名人,当年都是做功夫的。凡是营养过剩、血压高睡不着觉或杂念多、欲念旺的人,要计出息;有些身体衰弱、血压太低、脑神经衰弱的人,要计入息,这就是对治法门。佛是大医王,能医众生病。修行初步要懂医理,不懂医理是搞不好的。身体不好也不坏的人,可分上、下午分别各数出、入息。
  上次重点在八十八结使的解脱,不是在做气功。可是讲了那些炼气方法后,大家以为得了秘诀,如获至宝,以为这就是佛法。真正的佛法是在心行,在八十八结使的解脱。这位同学有这个问题,主要在于见地与功夫配合不了,知见不明,理没有透。要知道,调息、止息不过是初步去杂念的方法而已,杂念既去,此法也用不着了。佛在《金刚经》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所以过河需用船,过了河后,把船背起来走,不是很笨吗?他的这个问题,是因为调息调过分了,等于营养过多,也会出毛病一样。
  至于眼前发光,只要气息调好,气充满了,内在光明一定起来,那时晚上不用电灯,一样看得很清楚,那是气的功效。但不是道果。
   三脉七轮: 眉间-无色界-神-无念
        心轮-色界-气-明
         中宫-欲界-精-乐
         肚脐/ (道家)(密宗)
  如上图所示人体,心窝以下属欲界,心窝以上至眼是色界,眉以上是无色界,与虚空合一。
  道家的精、气、神,与密宗的乐(精不降,乐不生)、明、无念,也就是三界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所以佛教罗睺罗修气息的路线,是修色界的方法。报身佛的成就,是属于色界的成就,不到色界,不能成佛。未升华到色界的境界,不能成就报身佛,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法身是体,报身是相,释迦牟尼佛则代表化身佛,就是用。
  学禅宗及其他显教方法,都是容易成就法身,但是很难成就报身,成就化身就更加难了。
  息调好了,很容易产生光明境。但是光明境一来,就容易产生矛盾,那时佛学知见来了,什么著相啦、妄想啦。其实,管它著相不著相,只要忘身,也不著光明境,自然在光明中。这时如觉得不对,是因为佛学知见太多之故。在光明境中,忘了身体、四大、呼吸……一切不管,则光明变成寂静,清明寂静,又会变化另外的境界。变化以后如何,到了以后再讲。
  修这个方法成就的人,都很乐观,没有忧愁,没有烦恼,其他的好处还很多。比如容易到达“波飞太液心无住,云起魔崖梦欲腾”的境界。身体会特别健康,功夫达到时,口水都是甜的,无法形容的甜,是由于脑下垂体的荷尔蒙下降,胸腺及欲界的性腺整个起了变化,这时精神健旺,但也很容易引起欲念。所以就如这一句诗:“波飞太液心无住”。气太健旺,养气养得太好,如不懂佛法,不在八十八结使心地法门中下手,就变成英雄气概,“云起魔崖梦欲腾”,人都觉得要飞起来了(剑仙必须经这个过程才炼出来的)。如由此归到心地法门,则可证罗汉果了。至于道家的神仙,也是由此进去的。
  问四:等公车念安般,更易炼成,对否?
  师示:不对,都市的空气污染,不适合。觉得更易炼成的原因,因为人一直在散乱中,稍稍收敛,挂着念头,在感觉上说,以为较易炼成,其实这是错误的。吃饱不可以做气功,因为肠胃要清。我们学佛是走心地法门,借炼气去修是助道而已,不是专做气功。真做到了以后,道家有几句经验之谈:“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神满了以后,再谈不倒褡就对了。气满时,觉得自己的身体像一股气一样,真是“云起魔崖梦欲腾”,走路如踏在棉花上,可以炼轻功了。不过学佛的人,不向这方面引导,一切唯心造,心如专向那一面造作,就会变成那个样子。
  功夫到达某一程度时,想要证果入定,非休粮辟谷不可,充其量吃一点水果,肠胃中不需要其他东西。出家人能过午不食,下午好好用功,多作气的修持,会得大好处。功夫有了基础后,营养与否,已没有关系。但这个中间,男女又各有不同。
  问五:修十念法门,男女性的冲动很严重,构成修行的障碍,要怎么对治?
  师示:一般人修行之所以不能证果,不外四个字:男女饮食。若不能转化,什么基础都没了。就算做气功,如果漏丹了,就不行。
  女性月经前后,生理与气功的关系非常细密,若能修持得好,月经渐渐减少,及至于完全停止,回转童身,男性成马阴藏相。变马阴藏相以后,欲念压力减少十分之七,其余三分很难解脱。那个时候,不是你心理上想要,不是第六意识上的动念,乃唯识所讲,阿赖耶识习气种子,那部分习气种子能转过来,就可超凡入圣了。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