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如何经营你的大学时光

_4 马浩然 (当代)
------------
给我一生有效的感动(3)
------------
  但那个暑假,我碰上了一件事情,使得生活开始有了转机。因为话剧,我在一个戏剧论坛里结识了一些朋友,那年暑假,北京戏剧家协会和北兵马司剧场联合举办第三届中国大学生戏剧节,我有一个朋友的剧本被选上了,他在网上问我愿不愿意暑假加入他们剧组,一起排戏,我考虑了一下就答应了,主要是那段时间太憋闷了,非常需要做点事情来发散一下“非典”引发的闷气,同时也很想去北京学习一下戏剧,见识一下世面,以后也能更好地做剧社。暑假去了北京,我当时一个人也不认识,只带着那个网上朋友的手机号码,一个人去了北京。
  从武昌到北京,13个小时的火车,我心里的感觉挺奇怪的,为了话剧而做了一场奋不顾身的奔赴,这种感觉既刺激又免不了有些惶恐,既新鲜又免不了有些担心。还好,一切都很好,刚下火车,就有五个网友到火车站来接我,生怕我迷路,他们举着大大的牌子,在火车站出口的地方一字排开,笑容满面,让我感觉很舒服很亲切。在北京呆了二十天,每天就是排戏,听他们谈戏,如果以前我在学校只是以戏剧的名义打打闹闹的话,那这二十天我算是真正见识到了戏剧的魅力,也见识到了戏剧人身上金子般可贵的东西,思想、才学、品格、个性,等等,无不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在朋友的剧组里我扮演了一个小角色,参加第三届中国大学生戏剧节。这次我的角色有13句台词,但我依然庆幸自己又能演戏了,确实,我已经半年多没有演过戏了,办剧社已经把我的精力掏空了。在北京和朋友排戏的日子里,浓厚的戏剧氛围时刻感染着我,尤其是他们对待戏剧的真诚、执着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在这个戏剧世界里,朋友们都非常纯粹,始终兴致勃勃,充满活力。还有一个重要的收获是,每天看他们排戏,看导演给演员讲戏,如何分析台词,如何理解角色,如何把握舞台节奏,使得懵懂的我经常恍然大悟,我仿佛一块干海绵扎进了水里,拼命地吸收养分,我知道,这些知识将是回去以后让剧社发展的重要力量。二十天以后,当我们的戏在人民艺术剧院的小剧场上演时,令我奇怪的是没有紧张的感觉,而只是一种深深的眷恋,眷恋北京蓝色无云的天空,眷恋那些率性纯真的戏剧人,眷恋布满阳光的胡同里弄,眷恋不时划过天际的鸽哨声。我那时想着自己的曾经,真的非常庆幸自己能够结识话剧,结识这些戏剧人,让我知道了我真正想过的生活是什么,自己内心深处的梦想是什么,就是能够率真地表达、生活。不要虚伪、狡诈、算计或者躲躲藏藏,能够在阳光下拥有一脸纯真的笑。离开北京的那一天,我对朋友们说,明年我一定要带自己写的戏过来,来参加大学生戏剧节,再来找你们喝酒、聊天,希望大家坚持自己的梦想,永不放弃。
  我又一个人登上回武汉的火车,和来时不同,我的心里前所未有的踏实,手里拿着剧组所有成员签名的演出海报,上面大大地写着可以让我怀念一生的演出剧目名称——《前往巴比伦》。透过车窗看去,辽阔的大地上一片灿烂。
  回到学校后,我知道剧社即将翻开辉煌的一页,不需要任何的预示,只凭借自己那强烈的预感,我知道,心中那如火一般燃烧的热情找到了释放的土地。新学期里,我接过了邓哲手中的旗帜,做了新一任社长,我要使这旗帜高高飞扬。
  可能是否极泰来吧,放完暑假后,剧社开始充满生气起来,大家心中都一扫“非典”时种下的阴霾,终于把上个学期搁置的独幕剧专场演出了,演出得很成功,剧社终于鸣响了第一炮。正在大家高兴的时候,却又有了问题,当时许多社员已经大三或者大二了,他们开始为自己的学业考虑,而且在演完专场之后,他们也累了,纷纷退了,邓哲和褚觅也退了,忽然之间仿佛剧社就剩下我一个人了。那时我已经大三了,却从副社长做上了正社长,承任起剧社全部的事情。但是在北京所体会到的感动始终影响着我,我决定咬紧牙关,再做一年,一定要把剧社做大做强。于是又是免费招新,又是培训社员,而和以前不一样的是,这些事情基本上都是我一个人做,两个新的副社长都是女生,而且还兼任学校的其他社团职务,能够分配到剧社的精力和时间都很有限,那段时间,我简直是在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每天都要想大量的事情,也要做大量的事情,写剧本、指导新社员表演、选剧目、跑赞助、和其他剧社的朋友沟通,但我一直都保持着高昂的战斗热情,虽然我一直一个人在做,但从没有感觉到孤独,我知道很多人只是形式上离开了,但有事情的话他们一定会挺身而出的。剧社再不像以前那样只是个贫血的躯壳,而是有着强大力量的实体,更何况还有北京的朋友一直在鼓舞着我,我满怀信心地去做,从不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也从不怀疑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有意义。我想爱,大抵就是这样的吧,你不会去想以后,不会去想意义,更不会想自己的得与失,而只是快乐地进行着,无论碰着怎么样的风景都是可以笑着的。
  我们演了经典先锋戏剧《天上人间》,虽然是别人的编剧,虽然模仿的痕迹非常严重,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在学校的轰动,毫无疑问,这出犀利搞笑的戏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演出的第一场,剧场爆满,演完之后,同学们要求加演,于是在一个星期后加演一场,剧场依然爆满,并且还涌进了许多老师和职工。演出结束后,我默默对自己说,成功了,我们终于成功了,三代人默默的努力、不计回报的付出终于成功了,我们终于熬过了漫长的黑夜,迎来了成功的黎明。趁热打铁,因为这是别人的剧本,不能体现剧社的原创实力,我们毅然决定趁这股人气,再做一个自己的戏剧专场,于是便有了《我们这一帮》新生戏剧专场,三个小戏几乎全部由新社员演出,其中有两个剧本都是我自己写的,我一直默默告诉自己要实现去北京的愿望,要实现和北京朋友的约定。这个新生专场又一次成功了,尤其是最后一个小戏《有雷无雨》受到观众的肯定和赞扬,都说写出了校园戏剧人心底里的话。《有雷无雨》其实相当于一场纪录性质的话剧,纪录了我们的一次失败,是由生活直接改编而来。记得刚把新社员招进来后,我们要排戏,当时选定的剧目是《雷雨》,我做导演,演员都确定了,但由于各种原因,包括我自己的能力原因,这出戏竟然排不出来,演员也排得疲了,都不想再排了,于是只好改剧本,我便根据这八个演员的性格特点,以及一些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写了这个《有雷无雨》,本认为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戏,但演完之后才惊喜地发现很多人都喜欢。那时候,我才明白,其实很多观众更想在剧场看到一些真实可靠的东西,而不是虚无飘渺的辞藻包装。那一年,剧社终于凭借这两次演出而在学校扬眉吐气了起来,我也终于依稀品尝到了成功的甜蜜,经过了近两年漫长的等待而终于得到了承认,这种喜悦非常的舒服,但它并不是让我大喊大叫、手舞足蹈,而只是一种平淡的知足,两年积下的对社员的愧疚终于在这时有了补偿,也对自己有了交代,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让剧社强大。也就是在同一年的暑假,又是一年的暑假。第四届大学生戏剧节如约而至,《有雷无雨》被选上了,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才有点欣喜若狂的味道,很高兴,恨不得跳上楼顶再跳下来,一年了,积蓄了一年的心愿终于实现了,这一年吃的苦、在忍耐的道路上遭受的孤单,面对这个成功而言都显得微不足道。暑假我没有回家,留在了武汉,在38度的天气里,等演员、修改剧本。
  8月13日的晚上,又是那个让我刻骨铭心的舞台,《有雷无雨》在轻轻的音乐声中开场,我说出了第一句台词:“我是一个失败的导演。”一个半小时后,当最后一句台词结束的时候,台下的观众和我们一起失声痛哭,同样热爱戏剧的观众们和我们一样感觉到了我们经历的艰难,或许他们也经历着同样的磨练,我们一同哭,一同纪念自己的青春是怎样的艰难而又怎样的顽强,一个观众哭着对我们说:“我一定会把戏剧之路坚持下去。”
  《有雷无雨》之后,我的大学也到了尾声,在最后一段时间里,我每日忙于找工作和考研,当累得难受仰望天空的时候,我就会回忆和剧社人在一起的那些日子,那些艰难以及后来的繁华,然后默默地告诉自己,生活没有什么可怕的,艰难之后必定会有灿烂的开放,只要自己认准了自己的世界,就勇敢地去走,别在乎任何挫折。青春的意义,就是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在自己眷恋的天空里留下曾经飞过的痕迹。
------------
池的
------------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2001级学生,湖北孝感人。已创作作品数十万字,涉及小说、散文、诗歌以及剧本等领域。现以小说创作为主,已完成校园题材长篇小说一部。作品文笔细腻,风格婉约,题材广泛,视角独特,直面现实。著有《一路呻吟》(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
为生少寻找灿烂(1)
------------
  其实,在学校里我一直是一个循规蹈矩的男生,本想一心一意单纯念书以求出人头地的,没有想过要以《一路呻吟》这部书来总结我的创作和我的大学。但是,我最终还是出乎大家意料之外地悄悄将这本书陈列在了书架上,尽管没有收获到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些鲜花和掌声。然而,我仍然深刻地懂得,我们农民的儿子固然要承受太多,但不必都需要千篇一律地“死读书”,我们也可以尝试以另一种方式扣开生活之门,尽管道路会更加曲折更加艰辛。
  “我们都是农民的儿子,跋涉万水千山,我们想给平凡的生活注入一些灿烂。”
  相约华农
  我自幼爱好文学,很早就开始写些东西,在高中就写下了很多文字,也正是在那时给自己取了一个很特别的笔名——池的。尽管这个笔名看似简单随意,但是我取下这个笔名的时候就已经在心中树立了一个永远的目标,取“的”在“有的放矢”这个成语中有“靶子”的意思。但是,正如某些人所说的,与文字的恋爱,是一场万劫不复的灾难。我也曾毫不例外地深受其害。看书和写作尽管抚慰了我寂寞的心灵,表达了我许多无处诉说的情感,带给了我很多乐趣,但它本身也占用了我大量的学习时间,曾经一度在我写作十分投入的时候使我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最后使我在高考之后与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失之交臂,只得英雄气短地来到了华中农业大学。
  本来,我可以在高考之后选择复读,以期进入更为理想的大学。但是,我来自穷苦的农村家庭,我的学习机会是我兄妹主动辍学让给我的,来之不易,我不能“得陇望蜀”。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我狠心地领了华中农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并到该校报到了。我安慰自己道,天下事难以十全十美,年少时多吃苦、多走弯路也未免不是好事,对于人生也未尝不是难得的财富——人生的道路曲折了,同时也宽广了;再说华中农业大学也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这个招牌并不会丢我和家人的脸;我也相信通过四年的努力,我照样可以学得很好,表现出应有的出色。
  可事实上并非如我想象的这么简单,一开始就有我的父亲不理解我选择的动物医学专业,后来录取的消息传开之后又有许多乡亲们对“农业”二字说长道短,都为我和我的选择惋惜不已;我的大哥更是鼓励我去复读……后来我是带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巨大的希望来到华中农业大学的。那时我已经明白,我将与华农开始一个艰辛的约会。但是我相信:大学是自由王国,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以后的道路并非已经板上钉钉。那时我已在心中告诉自己,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曲折多么艰辛,我一定要风雨兼程,一定要出人头地,一定不能被大家以一种怪异的目光打量……
  进入大学之后,我彷徨过,失落过,痛苦过……但是,既然选择了,也就慢慢接受而且自己也变得日益坚强了。不管起初是阴错阳差、命运弄人也好,是命中注定、缘分使然也罢,一切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再显得重要了,显得重要的却是我自己能够做些什么,如何逐步实现自己心中的誓言,拿什么回报体弱多病但仍含辛茹苦供我念书的父母和把求学机会让给我的兄妹。所以我一直很认真地学习,不仅经常获得学习奖学金,还十分顺利地通过了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而且还在各种文体活动中获得包括省级在内的30多项奖励或荣誉称号。可以说,一个普通本科生应该取得的,我都没有忘记争取。然而,这些并不是我乐于追求的,似乎更多的是迫于自己肩上的责任——我是农民的儿子,“冰凉”的贫穷和“沸腾”的希望强迫着我不仅得付出,更得收获。而此时的我依然热爱着文学。
  心为农伤
  在大学的时光里,我一直在思考自己到底要追求什么,大学到底应该如何度过。我曾经一度十分怀疑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我觉得我的大学完全不应该像众多的大学生一样“简简单单”地度过,四年大学之后就只剩下几个人人都拥有的证书。我应该在压力下活出一丝随意,在平凡中活出一份精彩,我应该追求那些属于自己、能够纪念青春岁月的东西,哪怕多年以后我仍然平凡甚至平庸,但经过岁月的洗礼,一切都会冷却和褪色,然而这些东西却还能够以温暖和鲜丽给我一种安慰。尽管我很平凡,一如我的出身和我就读的大学甚至专业,但是我不能因此而平庸!于是我开始思考和写作了。
  在大学里,给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农业”二字。我们农村人穷,我们的父母做着天底下最脏最累最繁重的农活却吃得最粗,穿得最破,住得最差,还供不起子女上学甚至看不起自己的病;我们农村的孩子早早辍学谋生,有幸上大学的基本得靠国家贷款来维系学业。那我们农业院校呢?我们华中农业大学是全国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农业院校,由张之洞大人创办于清末1898年,虽然现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虽然华中地区号为天下粮仓,华中农业大学为我国农业人才培养重地,虽然校园三面环水背靠青山,环境幽雅,主体校园面积全国第一,虽然实力与南京农大、华南农大相当或者稍强,仅次于中国农大而忝居第二,但是如此背景如此实力却连个“211”都没有评上,而南京农大却是“211”工程大学,华南农大也通过了“211”工程建设项目验收或论证,让人更为遗憾和尴尬的是,中国农大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经晋身于“985”了!这对于我们农业院校的大学生,特别是出身农村的农大学生而言,我真不知该用怎样的文字来形容自己的心情和处境。不说了,不说了……
  这里,我不是在为自己的母校申冤或打抱不平,一切都于事无补,更何况轻微如我又能够改变些什么呢?这里我只是在说明我的思考,一个农大学子的关注,也就是我大学里许多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写作主题。这些作品,后来在我大学毕业之前有幸结集成了一部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名为《一路呻吟》的书。
  正如我在《一路呻吟·后记》中所说:“我爱华农,她百余年的历史长河本身就演绎着无数美丽动人的故事;我爱狮子山,她秀丽的自然风光是我心灵停歇的净土;我爱南湖水,她的浩渺烟波是我无穷无尽的创作源泉。我把自己的爱形诸文字,集中倾注在《情定狮子山》之中。”因此,我的以华农早期校史为背景创作的中篇小说《情定狮子山》就花了较大的篇幅描写华中农业大学校址狮子山和南湖水的秀美,以及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滋生的浪漫而凄美的爱情,也讴歌了国人发展农业教育的艰辛和悲壮,更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对于我本人而言,她的完成也表达了我强烈的爱校之情。写作之前,有过痛苦的思想挣扎,有过黑夜和白天的漫长而多次的狮子山叩问,也有过为众多的华农人不知自己拥有罗振玉和王国维这样杰出的校友而发出叹惜,也有幸在大一寒假留校期间听到华农的老领导谈及华农和狮子山的过去,为母校对祖国农业事业的巨大贡献而自豪和为母校所遭受的国人的冷遇而心寒。所以,可以说《情定狮子山》是在我浓重的“农业院校情愫”或者说“华农情愫”的驱使下完成的。作品名称中的“情定”,不仅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将“情”定于狮子山,更是写下这个作品的作者将自己的“情”定于狮子山、定于《情定狮子山》。
------------
为生少寻找灿烂(2)
------------
  我在《后记》中还这样写道:“一个来自贫苦农村家庭的学生,不管他是出于何种原因来到农业院校求学,只要他踏入农业院校的校门,他周围的人一定不会认为他是在做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正好相反,他是在做一件令人无比失望的没有前途的‘蠢事’。也许,他们的这种情感并不表现在言语之中,但是他们听到‘农业院校’之后的异样的表情、失望的目光,却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原来我们的‘农’在国人的心目中竟是如此的畸形!”确实,他们这样的表情和目光至今还是我心中的痛。跳出农门是我们唯一的希望,考上大学是我们唯一的出路,而上农大却是我们莫大的尴尬!于是我不得不抚摸着自己淌血的伤口,深情地写下了《祖父坟》。不是作为疗伤的自救之药,而是珍珠,海蚌痛的结晶。
  当然,一个农民的儿子,就读于农业大学,便对“三农”,特别是农村和农民有了更为切身的体会。一个吃着五谷杂粮长大的情感细腻的人,很难不被生长这些五谷杂粮的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日益变化所感动。父老乡亲的勤劳、朴实、善良和热情给我很多感动,农村里发生的很多事情也给我很多触动。我早在高二便写下了一部反映当前农村社会发展巨变和农民生活处境的话剧《死罪》,并在该剧中试图挖掘一种思想的深度。这种尝试却很好地奠定了我的创作基调或称切入角度。进入大学之后,我一方面时刻珍惜和痛苦自己是农民的儿子这一身份,一方面有意识地初步关注和思考“三农”,沿着《死罪》的创作方向继续写下了一系列新的文章,并在《一路呻吟》中结集为“乡音震撼”这一小辑。这些文章,多是正面描写,直接暴露社会和人们内心的阴暗,鞭挞伪、恶、丑,当然也赞美真、善、美。发表在“榕树下”的文章的后面有网友写下这样的评论:“并未见着作者,却已分明见着了他敲击键盘时手指颤抖,胸中涌起的一腔热血……没有小资情调,没有花前月下;多的是人性的关怀,多的是一种对社会阴暗的曝光;有一种直面人生的勇气,有一种斗士的精神;在唤起人们良知,在唤醒人们的责任……”我在私下里引为伯乐之音。我确实是在试图借“三农”问题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唤醒社会的良知,觉醒人们的责任。
  风雨兼程
  我不知道这些年来,到底是什么在驱使我写作。如果一定有什么在暗中驱使,那便一定包括我所写下的上述文字。对于一个像我这样的理科生,就读于农业大学的农学类专业,在人心浮躁的今天,能够坚持写就已经很难能可贵了。所以我也不懂自己为什么会在没有任何奢望的情况下对文学仍然那么地执着和投入。我曾利用大学里的第一个寒假边打工边重新写作《死罪》,后来又利用大量的时间作了几次较为全面的修改。而这是一个数万字的作品,每一次的修改都让我呕心沥血。我曾加入校内唯一的文学社——南湖风文学社并出任主编,在文学社我投入了巨大的青春激情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在国家英语四级考试之前的一个星期,我仍然废寝忘食地坐在电脑前校对、排版设计文学社的刊物,而之前则在负责和组织一个又一个的文学活动,几乎没有时间准备英语考试,不得不将自己的四级豁了出去,但是我最终还是顺利地通过了那次四级考试,而且成绩竟然差点达到优秀。大三时文学社里还是同样的繁忙,我再次将六级考试豁了出去,但是这次却真的豁了个大缺口,从而使此次六级考试成为我大学里唯一的一次不及格记录。其实细心的人并不难发现,像我这种纯粹为了爱好而如此肯为之牺牲为之疯狂为之卖命的人在大学里是很少见的,也是很难被人理解的。但是说实话,文学社真的给了我很多锻炼,也形成了一些做人和做事的准则。也许,因为年轻,所以梦想很美;也因为年轻,所以激情万丈。
  我的写作条件是相当艰苦的。在时间上,原本学制五年的专业课改制为四年之后并没有留给我多少空余的时间,再加上文学社的工作占去的时间,我的空余时间就少之又少了,我只能利用课余的时间看书和写作。遇上一些长篇幅的作品,我还得计划着动用寒暑假的时间,而暑假期间我一般都得回家帮父母做些农活,一般农活完毕了,我的暑假也就临近尾声了。我的写作也并不像专业的写作人士一样具备全套的“笔墨纸砚”,工具都相当简陋,好多作品都是在自己收集的广告传单上完成初稿的。我也没有电脑,作品写好之后基本上都是借用同学的电脑输入的,当然有些时候也在学校的网络中心等网吧性质的场所完成。好在同学们都对我相当的好,也相当的肯帮助我。我还清楚地记得同学们轮流为我输入作品的情形。尽管大学里的生活平淡,或许留给我更多的是辛酸,然而自己总是能够在不经意之间获得这样或那样的感动和鼓舞,同学们的善良、真诚、热情和友爱让我至今回想起来仍心头一热。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艰难地学习着,艰难地思考着,也艰难地写作着。但是说实话,当初写下这些作品的时候却没有想到要出书,我的同学也没有想到我会这么早出书。尽管社会上有不少在校大学生出书成名的例子,但是在我们这样一所农业大学里一个家境贫寒的理科生能出书毕竟还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我知道自己是侥幸出书的,正如我在《后记》的首段中所说:“文章全是平时学习之余信手写下,纯属个人爱好和情感表达需要而已,并无独到之处,亦不成风格,朴实无华,简单普通犹如我的名字,或许还有些幼稚可笑。因此,拙作能够最终通过中国文联出版社的审核并将顺利出版与读者见面,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但是能够以一本书的形式来对我的创作乃至大学生活作一种总结和纪念,至少对于我个人的意义无疑将是十分重大的。”
  那么,这本书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是我创作的一个总结?倾注了我对华农和狮子山的热爱之情,凝聚了我对“三农”问题的初步思考和关注,体现了我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是我大学生活的一个总结和纪念?似乎都是的,又似乎远远不止这些。它也是我们华农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成果?它的问世有助于矫正人们长期以来对农业院校和农大学生的那种怪异的目光?也许这样说未免定位太高了些。虽然这是我最大的初衷,然而我却不敢奢望仅凭我一己之力和一书之力能够达成此愿,我知道我和我作品的卑微。但是我却衷心地希望这是一个开端,我由衷地希望我的校友、我的后来者能够肩此重任。也许我大哥杨如风先生的话说得十分中肯:“我们都是农民的儿子,跋涉万水千山,我们想给平凡的生活注入一些灿烂。”这句话,应该是我写作和出书心理的真实写照。
  接近梦想
  一个人可以选择默默无闻,但是其内心不能拒绝波澜壮阔。所以我决定出书了。因此,进入大四之后,我以巨大的勇气和毅力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
为生少寻找灿烂(3)
------------
  当时正值考研期间,我几经考虑,最终放弃了考研,选择了在校期间把书出了。我的学习成绩是很优秀的,英语也过了六级,再加上内向、文静的性格,本来就是一块天生的搞学术的可塑之料,所以考研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我心想,目前的学习都是一种终生的学习过程,现在放弃考研并不是说永远放弃,如果有机会,以后还是可以再考的。而文学对于我只是一种爱好,也许以后参加工作了,出于工作和家庭的压力,想看书或写作都只能是一种奢望了。所以文学作为我大学的一个关键词应该予以重视并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敢于为它付出为它做出牺牲,否则自己经营了多年的梦想也许会随着毕业的远去而逐渐成为落花流水——落花为泥、覆水难收。
  鼓励我出书的因素除了有出版商向我发出出版邀约之外,更主要的是来自著名作家杨如风先生的鼓励。杨大哥来自鄂西山区,他读大学时的条件比我更加艰苦,后来他在跟我交谈的时候回忆说每餐能够有白馍吃就很满足了,但是他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然顽强地学习、顽强地工作、顽强地写作,创办了校园文化报并担任社长兼总编辑,先后在全国各大刊物中发表了数百件作品,最终在毕业之前实现了写作上的飞跃——成功出版了诗集《中国树》,并获得了如潮的好评。我是在向他所供职的杂志投稿时认识他的,他对我表现出了巨大的热情和由衷的欣赏之意,说在我身上看到了他过去的影子。后来煮酒论文,过从渐密,结为了手足之交。杨大哥不仅热情地鼓励我在校期间出版自己的作品,还帮我扫清了出书道路上的所有障碍,并挤出时间为我写序,这也是我能够在重重困难面前开始产生动摇之意但最终坚持下来并逐一克服困难的原因。所以,我能够在校期间顺利出书,杨大哥实在是一个无比坚实的后盾!尽管我明白自己跟杨先生之间的差距,但是我也乐意向杨先生和社会证明我也能行,农业大学能行!
  后来,由于《一路呻吟》的出版工作需要,我和杨先生接触频繁,渐渐煮酒论文,以至结下手足之交。因为投稿而认识杨如风,因为《一路呻吟》而与杨如风成为兄弟,实在是我人生一大幸事。
  《一路呻吟》终于在我和众多好友的漫长期待中悄悄问世。拿到书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那一夜,我百感交集,以致失眠了,直到第二天凌晨才小睡了一会,但是我很快就起床坐长途车回家了,因为这天是我祖母的一周年忌日,我要携书拜祭她的亡灵。我的祖母和祖父都是辛酸悲苦了一辈子的农民,尽管我祖母一字不识,但是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的后人能够跳出农门,并且省吃俭用地支持我在大学里前行。我虽然上了大学,但是我不知自己是否完成了他们的夙愿。我只知道自己做得实在太少,而他们都已经永远地去了,他们的愿望早已化成了一种焦灼的目光深深地烙在我心中,似乎越来越深邃,越来越可望不可即。其实,他们的愿望又何止是两个人的愿望呢?普天之下的农民谁不拥有这样的愿望呢?在大家给祖母烧纸钱的时候,我便给她老人家烧了一册我所著的新书,之后又到坟上烧纸,祖父的坟头和祖母的坟头连着,我也给祖父烧了一册。我只是希望我烧给他们的新书能够带给他们些许的慰藉,告诉他们我一直在努力,而且还将努力下去……那一刻,我烧得泪流满面,烧得愧疚不已。
  后来,随着《一路呻吟》在同学中流传开来,我和我的书便渐渐被一些媒体纳入关注范围了。尽管我一直没有张扬,也因为厌恶某些媒体的哗众取宠而一度回绝了所有的媒体,但是好多人还是在未经我审阅稿件甚至在没有采访我的前提下照样发稿,于是网上和报纸上还是充斥着不少缺乏重要信息甚至部分信息错误的所谓消息。尽管如此,但好在并非所有的媒体都在哗众取宠,所以很多的报道对我和我的作品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正面宣传作用。在所有的这些消息中,最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居然有媒体称我的书为武汉地区首部大学生小说集!这多少让我有些为之惶恐和兴奋。2005年6月12日,毕业论文等大事忙定之后,我在华中农业大学体育馆举行了在校期间的首场也是最后一场签名售书会,并再次受到了不少校内外媒体的关注。签售会并非我离校之前的一次作秀,而是我对狮子山和母校华农的爱恋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所以当日的赠言我更多的题写了“爱吾狮山、爱吾华农”,意在与所有的华农校友共勉。我很幸运,既能够将自己对狮子山和母校的爱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又能够在毕业之前以签名售书的方式再次表达这种情感并与自己的校友、与天下的朋友共同分享。一个平凡普通的池的和一本侥幸出版的书,能够受到如此“礼遇”,夫复何求?
  梦在前方
  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已经从母校华中农业大学毕业了。可以抚慰我心灵伤痛的是,我的母校刚刚整体进入了“211”的行列,尽管从1998年初次通过“211”预审到现在正式进入“211”走了一个艰辛而又漫长的历程。现在回过头来认真想想,当初来到华中农业大学其实是一种莫大的幸运,我应该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庆幸。在华农,我尽管苦闷过,但是总体上过得相当充实:从美丽的狮子山和南湖水中吸取创作灵感,开始认真思考“农”并开启了以“三农”以及农业院校为背景的创作过程,最终在学业和创作上都一步步地接近了自己的梦想。对于我这样一个来自穷苦的农村家庭的学生而言,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追求目标。然而我心里明白:这些并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它们融入了我父母的血汗和期望,融入了我的心血和泪水。忙忙碌碌的大学一晃而过,整日奔波于学业、工作和写作之间,我来不及花前月下。所以我要感谢自己肯于坚持肯于奋斗肯于舍弃,感谢父母和兄妹给我的高贵的支持,感谢学校的培养和领导的关怀,感谢文学界友人的鼓励特别是我现在的义兄、著名诗人杨如风先生的提携和全力支持,当然还要感谢很多很多好友的默默鼓励和支持。感谢你们,我真诚的朋友们,是你们让我在大学里做回了真实的自己,我将永远记住你们给予我的一切!
  《一路呻吟》是一个总结,也是一个开始。也许会有书商愿意将它再版,但是无论如何,它都已经成为了我的过去和历史了。我已经步出了清静的校园,展现在我面前的是广阔而喧闹的社会。前面的路还很长,也许更多的是曲折,我仍需翻山涉水。但是不管我身在何处,不管我以后还会不会在文学创作之路上继续前行,或者行走多远,我都会终生铭记:我是农民的儿子,命中注定要承受更多,我必须背负着理想和责任风雨兼程。梦在更为遥远的前方,而道路却在自己的脚下;只要坚持,总能达到一个灿烂的所在……
------------
王颖
------------
  从一岁半开始识字,到三岁独立阅读书刊;从两岁熟诵《蜀道难》、《岳阳楼记》,到四岁半写下“红红的花,绿绿的树,清清的湖水,点点小舟浮在水面上”;从八岁发表处女作,到十七岁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百余篇;从十六岁精读《红楼梦》三十余遍,到十八岁在武汉大学创办“红楼论坛”;从十九岁“红楼论坛”名满武大,到二十一岁在央视与崔永元同台畅谈。其间的种种风雨缕缕悲欢,每每回忆起来,都别有一番滋味。今天看来,就是这些平淡而真实的生活,一点一滴谱写着她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解之缘。
------------
雁过平沙(1)
------------
  烟水流霞,阑干斜影,依依点上眉痕。才遣莺啼,无端春已三分。年年经陌穿花雨,风暗匀、数卷缤纷。可知伊、特地飘零,第几黄昏。山山漫递鹧鸪语,待这番春去,是我行人。缱绻叮咛,暮红分袂江津。明宵月色三千里,曳瑶枝、堪比星辰。笑嫣然、踏梦寻来,有草如茵。
  ——《高阳台·毕业前夕珞珈赏樱》
  离开武大的时候正值八月的酷暑,一个人拖着行李箱背着旅行包,行走在满是蝉噪和林阴的校园。学校早已经放假了,阳光空空落落地洒落在葳蕤的树木之间,给人清澈且寂静的感觉。我知道现在我的大学生活完完整整地结束了——本来在一个月前就该结束,但我参加了学校的神农架生态考察队,从培训到考察再到总结,前前后后又拖了二十多天。于是我不由分说错过了毕业的人群,在这样一个有着浓郁阳光的八月的午后,悄悄地离去——
  我悄悄的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突然理解了这份慷慨和洒脱。所谓告别,不过是一种流浪的结束与另一种流浪的开始,原本就不需要带走什么。记得从神农架返程的前一晚,考察队的所有队员坐在一起说着心里话。我则不停地吹箫,一首接着一首,其中有我喜欢的《阳关三叠》,低沉的,忧伤的。在雨后微润的空气里,箫声远远近近地洇染开去,梦幻一般,越过了星星点点的灯光,仿佛一直渗透到神农架的天宇之上、群山之间。类似的情景,六月份在春英诗社的告别宴上,也曾经出现过。那时悬玲正准备去北京实习,她唱的《阳关三叠》堪称天籁。这首曲子我听过许多次,也很喜欢吹奏。但每每到第二叠上,便不禁莫名地心动:
  渭城朝雨浥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襟,无复相辅仁。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参商各一垠……
  这些语句总让我想起曾经在网上看过的一首《沁园春》,中间几句是:“一日三秋,时尤十二,十二时中百断肠。君何忍?遣须臾消息,试我心伤。”读来只觉情致曲折摇曳,令人荡气回肠。然而,却不像是长久的写法。因为对于无可避免的离别,唯有看得豪迈一些,方能维持得久远。
  我走的时候,悬铃去北京实习了,所以没有送我,虽然两年前她就说过要送的。那时悬铃已经跨专业考上了建筑系的研究生,那时我刚下定决心转考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那时北大古代文学硕士生的录取比例接近四十比一,那是我大二快要结束的时候。
  说起来,悬铃的考研比我要容易一点,毕竟不跨校。不过单就专业看,从热动转到建筑也够受的,好在悬铃画得一手好画,那素描足以打动建筑系的老师。她对我说,如果考不上咱就再考一年,谁怕谁呀。我只有苦笑,在当时的状况下,我决定考北大的代价是放弃本校的保研,万一丢了保研再考研失败,我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了。于是悬铃半开玩笑地讲,你就留下来等着保研呗,想那北大千里迢迢的,何苦来?我说,天下的事谁说得清楚,当初从法学院跑出来,别人还不都说我弃明投暗。悬铃说那倒是。我曾经告诉过她,大一下学期我去法学院办转系手续那会儿,辅导员看了我半天,不由发出一声感叹:“武大法学院向来都是只有人转进,没有人转出的。”最后盖章时他特意补充了一句:“要是到那边不适应,还是回法学院来啊!”我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干脆不住地点头。其实,从法学院转走决不是因为讨厌法学,对这个专业我根本说不上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就跟一杯温开水似的。假如没有国学班的出现,我想我会一直在法学院读下去,然后考研,参加司法考试,再找一份薪水差不多的工作,如此而已。
  现在想想,从大一一路走来,当真是一切皆有可能。转系时有不少人眼光异样,但诗社却是高奏欢歌。一群人来了一番大讨论,结果成了我理所当然该去国学班,仿佛不去倒是怪事了。也许在他们眼里,我命中注定就是那种属于诗词歌赋的人,逃也逃不掉。于是我离开了法学,那是我到珞珈山后,第一个樱花开放的季节。
  第一次看樱花,在铺天盖地的花瓣雨中,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惊艳。没有想到的是,就在第二次看樱花时,我的感觉却变了。大二那年寒假去北京,回来以后眼前净是未名湖的影子。几年前的尘梦悄然苏醒,终于化作一个没有止息的声音,于每一个不眠的夜晚,抵达我灵魂深处最为脆弱的部位,使我一次次触摸到那份战栗和焦灼的渴望,那是怎样一种无法抗拒的感觉!我知道,那就是上大学以来一直被自己压抑着的梦想,原以为它已经随着岁月一道逝去了,然而事实上是它还在那里,在我心底的最深处,如果不去触碰,它就会安静得如同熟睡的孩子。然而现在它重新开始涌动了,它渴望飞翔。所以它一次次在梦里走进我的视线,告诉我它依然存在着,让我像当初一样感到企盼,感到悸动。
------------
雁过平沙(2)
------------
  在这样的状态下,我写信给北大的一位老师。写到那个前尘旧梦的时候,几乎无法自持:
  1998年7月,我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北省重点高中——襄樊五中,当即作为学生代表赴福建安溪参加中国校园文学报刊协会第二届年会。与会代表中有当时的北大副校长郝斌教授。记得接风宴的那晚,他到我们桌上一起干杯时,我在别人的指点下对他说:“我的理想是去北大。”他给我的感觉是不太经心地应了一声。许是天南地北,这种话早已听过百回千回。而在于我,十五岁仍是少不更事的年龄,浑浑噩噩全然不懂北大的意义。到了第三天,我在会上作了十几分钟的发言,从念稿到最后兴之所至而完全脱稿,在众多专家学者的面前,竟忘了什么叫做紧张。中午吃饭时,郝斌教授走到我的桌前,把一支北大百年校庆的纪念钢笔送给了我。我在惊喜的顷刻间心有所感,真诚地说了一句:“我的理想是去北大。”郝斌教授握着我的手说:“我在北大等你。”就在那一瞬间,我发现自己懂得了什么叫做梦想,什么叫做追求,什么叫做期许。现在我甚至已经想不起那间餐厅的样子,但我记得那句话,那个笑容,记得我当时感到的震撼,它让我这些年来念念不忘,让我在每一个时刻想起自己的梦想与渴望,然后风雨兼程。
  在高中,我的成绩依然名列前茅,而且在课余坚持文学创作,先后在各级报刊上发表作品近百篇,获国家级文学作品一等奖四次,二等奖六次。所有人都相信我会在2001年9月踏上北大的土地。然而我高考出人意料地发挥失常,虽然仍高出湖北的文科重点线61分,但最终与北大失之交臂。
  得知高考分数的时候,我木木的没有任何反应,仿佛那成绩不是我的。但在拿到武大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当着许多人的面痛哭了整整一个下午。
  到武大时,珞珈山盛着满满的秋色,天很蓝,云也很白,然而我竟然满心都是被放逐的感觉。后来我也试图去忘掉那个未能实现的梦想,因为这样可以让自己活得轻松许多。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觉得武大真的很美,尤其是樱花开放的时候,满目满目的灿若霞云。一阵风吹来,遍地都是旖旎的芬芳。然后我相信了风过无痕,心头那片未名湖的波影,总该慢慢淡去了吧。
  今年2月,偶然去北京办一点事情,这样我走进了北大。本来只想随便看看风景,然而,当我真真切切地站在博雅塔下、未名湖畔,蓦地,我感到心里有一样东西在苏生,在涌动。这片令我魂牵梦萦了三年的土地,此刻撞得我的心一阵又一阵地隐痛。
  我终究是爱着北大的啊,我终究是爱着北大的啊。
  这样,在上一个寒冷的冬季,我寻回了我那未远的梦。“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每每读到这样的句子,我都能从中体味出酸楚与期待的况味。也许这个梦想追寻到头,已经化做了一种精神的符号。但唯其如此,才能让我真正走出六年的心结。
  记得当时写到高考的时候,泪很快就下来了,使得那浅蓝的信纸,终于染上了几许印痕。也使我明白,原来在自己的内心,2001年高考的创伤,竟是那样刻骨铭心,无以释怀。从来都是一个无比执着的孩子,此时眼前总是摇晃着一根梦想的丝线,在我的心头打了一个牢牢的结,线的另一端,系着未名湖的曲桥塔影。
  悬铃跨专业考研成功,于我多少是个鼓舞,何况她还考了第一。不过这里面也有点惊险——悬铃的专业课考得异乎寻常的好,英语却恰恰相反。以至于她一度认为自己将因英语不过线而惨遭淘汰。分数线下来的前一天她打电话给我,一定要我出来陪她聊天。那天她把气氛搞得无比凝重,我说行了行了,等确定没过线再这样也不迟啊。接着我把我写的一首《青玉案》拿出来给她看:“阶前点点凄清雨,华胥断,风流住。暮霭苍茫失旧浦,远山深浅,栖鸦乱妒,难觅芳华处。江南锦瑟无心顾,塞北霜云总堪慕。此去烟波不胜数,浩歌长剑,孤帆一举,笑傲三千路。”悬玲看过以后指着“江南锦瑟无心顾,塞北霜云总堪慕”问我:“你当真想好了?”我说:“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两句刚说的时候带着笑,说完了我却有点想哭。
  第二天分数线出来,悬铃的英语超过分数线一分。我说看看,这才叫好运要来啊挡都挡不住,多一分浪费嘛。悬铃一改昨日的忧戚,马上附和说就是就是,怎么还浪费了一分。
  悬铃把她的考研英语星火词汇书送给我,厚厚的一大本,翻开还是新的。她说专业书找清清要去吧,不过说话的时候小心点,他心情不好。
  清清也是在诗社认识的朋友,学自动化的。我们诗社有一个传统,就是理工科的人诗词都写得非常好,而且诗社当年是从工学部办起来以后,才如星星之火一般蔓延到文科,终成燎原之势。清清在专业上找不到感觉,却是诗社里填词最棒的高手。他想去考古代文学的研究生,结果遭到家人的反对。差不多一直奋战到考研报名,他老爸才不咸不淡地来了个默认。清清和悬铃同为跨专业考研,悬铃考上了他却败北,当然情绪低落。我问悬铃这究竟是为什么,悬铃叹气说还不是一直被家里搞得心神不宁,哪里有心情复习啊,考研和填词一样是需要状态的。
------------
雁过平沙(3)
------------
  这话我承认。考研前清清的老爸已经为他找好了工作,要他考完研马上坐飞机到南边去签约。这算是怎么一回事呢?我看了清清在分数下来后写的词,说不清心里是什么滋味。“无心却向诗分付,字字老成沧桑句。谁寄香枝飞玉兔,弯弓射月,凌霜傲雪,曾是青春赋”。写到最后,面对昔日的梦想,只剩下清晰的无奈与心痛。
  见到清清以后,我和悬铃很默契地避开了考研的话题。下午我们三人一起到东湖去划船。那天有很多云彩,阳光从狭窄的云缝间一丝一缕地透出来,斜斜地洒在湖面上,泛作幽幽的鳞光,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晚上回到诗社,清清提议填词。拿本宋词随意一翻,见是一首《点绛唇》,于是以此为题,点起檀香。缭绕的兰雾里,我的心情便一句一句地流淌出来:“一苇风帆,清扬歌吹湖心渡。望极千树,浩渺烟波处。逝水悠悠,此恨从何数?向天语,借三秋路,待我凌风去。”
  我把清清的考研专业书拿了过来,像是接过一项伟大的事业,感觉竟有点莫名的悲壮。不明底里的人都以为从国学班到中文系很轻松,其实不然。中文系的绝大多数主干课程我们都没有开,连古代文学史都没系统地学过,语言学、文献学则像蜻蜓点水,至于古代文学批评史、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更是闻所未闻,算起来跟跨专业简直没什么差别。那时我如果去做北大中文系往年的试卷,几乎是要交白卷的。看着完全没有碰过的堆积如山的课本,我心里真绝望啊——可是,相比于梦想破灭的绝望而言,我还是更愿意接受眼前这种绝望。因为梦想穷尽的地方只有黑暗,而这种绝望里毕竟还有一缕微光,那缕通向天堂的微光。
  清清走的时候瞒过了所有人,他说他不敢面对送行的场面。就在他走前大约一周的样子,我把我的诗词做成一本《疏帘淡月集》送给他。一个字一个字写在宝通寺旁买的浅黄色云笺上,那种云笺做得很精致,金色的熨边、细密的纹理,还有金色的竖排格线。悬铃给我一张深蓝的硬纸作为封面,上面有星星点点的枫叶状条纹。在集子的最后,我特意填了一首《疏帘淡月》,词的末尾几句是:“秋风莫念莼羹趣。尚青春,未老佳句。桂枝还待,阶前足下,尽蟾宫路。”里面的意思,无非是说大好青春尚有可为,不应该像张翰那样为莼菜鲈鱼而归乡。清清虽是悄悄走的,但依然托人把他的《云烟集》带给我,末一首便是和我的《疏帘淡月》,“东君何必伤金缕。既青春,岂相辜负?灞桥重履,凤池归住,漫题清句。”但我很明白,这些不过是他的自慰之辞。人的一生,最关键的转折关头就那么几个,错过了,便不会再来,比如考研,倘若再像高考那样遭遇失败,北大真要永远成为我触不可及的心痛了。这时,也许有人还会说:没有那么严重吧,你可以再考博啊。然而我清楚地知道,与高中相比,现在的环境已经变了。各方面的阻力、压力往往令人始料不及。我有信心把逆流而上的勇气坚持一年,直到考研,但我能保证坚持三年直到考博吗?与其寄希望于遥远的未来,不如切切实实地把握现在。
  从大三起,我开始去中文系听课,想用一年的时间把人家三年的主干课补起来。再加上本专业的课程,一周的时间已被占去大半,剩下的便全是自习。每天都直到教学楼关门才出来,走在林阴道上,踏着满地清疏的月光,有一番别样的感触。其实,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在后悔高考后没有选择复读,经常的,在梦中重回高中那熟悉的教室,看到桌上小小的书山,看到抽屉里的一叠叠考卷,甚至看到操场上那几棵不知名的树,看到它们开出大朵大朵的白花。朦胧中仿佛在读高三的样子,从前的梦想便显得格外的清晰与迫近。
  每到周六的晚上,我会给自己放假。悬玲常常在这时跑来看我,我们沿着长满樟树的小径散步,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幽香。我们偶尔会谈起清清,谈起一个人的命运究竟能不能改变,以及应该怎样去改变。清清走后不久便寄回一首七律:“已误芳华百病磨,每耽心事复如何。白楼去日真无悔?华表归时恨几多。歧路踌躇三地泪,人生哽咽半年疴。凝思欲向凌烟上,无那夕阳落锋河。”我知道清清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离去的,他最终没有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那边的工作虽好,却无法成为梦想的归宿。我说从清清现在的状况看,他还不如忘却,这样才能活得舒心。悬玲点点头。我马上又自嘲地说问题是忘却得了吗?至少我做不到。我曾经试过,但一次北大之行便足以推翻一年多关于忘却的努力。若要我忘掉北大,除非永生不碰与北大有关的一切,让那个记忆永永远远地沉睡下去。
  隔了好一会儿,悬玲一字一句地说,你和清清不一样,你志在必得,你会成功的。你北上的那天,我去送你,说这几句的时候,她的眸子澄澈得如同秋天的湖水,一片金黄的叶子从树上飘落下来,在我们头上转啊转的。
  在考研复习那段忙得不分黑白的岁月里,最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中文系与本专业的课程安排时间冲突。每次看到两张课表的重叠部分,我心里就难过得发紧。我情愿牺牲所有的休息,以此换取两边的平衡,然而这些属于我无法控制的环境因素,每当我为此两面颠簸的时候,我就发誓一定要在考研时拿下北大。假如让我在这样的状态下过三年再去考博,我想我会发疯。
  就这样,我用一年时间学完了中文系需要上两年的古代文学史,并在后半年旁听了几门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第一次上博士课时遭受了巨大的打击,老师讲到的作者和书名我基本上都不知道,大概这些对于博士生已经是常识了吧。但我不想放弃,强迫自己硬着头皮又去了第二次、第三次,终于渐渐听出了门道,最后甚至能在他们的课上一道参与讨论了。
  大三下学期,我得知跨校保研这回事。从前虽然隐隐约约听过一点,但总觉得离自己太遥远。同时知道北大中文系去年接收的外校保送生不过区区三人,而古代文学专业从未招收过外校保送生,如果我去了,就是第一个。我真是不敢当这种第一个,我宁可当第二、第三。悬玲说管他那么多,比考研多少省点事,万一不行再考也不迟啊,不像我当年就华山一条路。
  秋天刚刚漫过大地的时候,我接到了北大保研复试的通知,悬铃在书香阁为我饯行。这里有素雅的桌椅,细瓷的茶杯,桌上烛光闪烁,头上悬着翠绿的藤条叶子。两年前的夏天我们曾经来过一次,那时悬铃正在上考研辅导班,我们要了一壶茉莉花茶,一任时间在浅香的茶水和影绰的烛光之间摇曳。只是当时我还没有想到自己将会去面对考研,在那些云卷云舒的日子。
  到北大的前一晚,在火车上,看着车窗外苍茫的暮色,想起六年前的福建之行,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仿佛一尾痴情的游鱼,在轮回里苦苦挣扎三年以后,终于义无反顾地投入一张早已设定的尘网。蓦然想对上天高喊一声让我重来,这一次,我真的要扣紧自己命运的弦。
------------
雁过平沙(4)
------------
  考完的那天,我在未名湖边坐了整整一个晚上。夜幕低垂。下弦月。星星是遥远的静谧的花。波光荡漾的湖水。别致的树叶的影子。清新的草香。拍打翅膀的夜归的鸟儿。天使的声音。
  我希望时间一辈子一辈子停留在这个时刻。
  三天以后我回到武大,很快便接到了录取通知。诗社论坛上的贺诗一片,清清发了一首七绝在上面:“肯放五湖载酒舟?未名今夜占鳌头。折屐莫向人居处,已报天成白玉楼。”气脉十分通畅,显然是一气呵成的。此时他工作一年多,也许已经超然了。以前常听人说,工作是极易教人学会妥协的。好在我还没有学会妥协,就走到了梦想的那一头。
  后来我写了一首《南乡子》,题目就叫“甲申秋月燕园折桂”:“旖旎最秋光。 吟盏泛槎满袖凉。 庭榭曲阑今入月,霓裳。水殿新晴别样妆。风露亦先尝。十载琼枝隔渺茫。斫破烟波三万里,天香。犹待凤池路未央。”很长时间没有写这么痛快的词了,不想悬铃反说她更喜欢一年前的《青玉案》。我只有解嘲说,这叫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好。
  悬铃说这下可算是金榜题名了吧,人生四大乐事可就只剩下一件了。我便大叫道你还不是?你打算怎么办啊?原以为悬铃要上来打我,不想她潇洒地一仰头:那我可要到得月楼去办。
  得月楼在杭州。去年悬铃跟小叶子他们下江南,不知怎么就迷上了那个地方,说是比楼外楼还好。对江南我也很心仪,不过我更向往的是周庄,梦里水乡。一直企盼在那潋滟的波光里泛舟,两岸是白墙黑瓦的老屋,最好能有蒙蒙斜织的细雨,烟雾一般。撑一把水墨画的油纸伞,吹一柄含蓄的洞箫,划一支小小的木桨,在风里漂泊那千年的缠绵。
  那次,小叶子从江南带回一柄箫给我,浅褐色的竹子上雕着一只彩凤,令我很快想起弄玉与萧史的传说。秦楼望月,乘龙吹箫,鸾凤和鸣。那是怎样一种典雅与浪漫的美!我跟小叶子说,等保研大事一了,我一定要学箫。小叶子却说,保完研再讲一次“红楼论坛”吧。
  “红楼论坛”……
  自从埋入考研的那一刻开始,我便宣称不问世事,里面当然包括“红楼论坛”,于是诗社只能任其沉寂了一年多。如今,确是东山再起的时候了。事实上,就在我北上复试前一个星期,一位《楚天都市报》的记者采访了我,很快便用整版“楚天关注”刊发了关于“红楼论坛”的报道,两天之内便被九州内外的各大报刊、网站转载。当时我忙于准备复试,根本没有心情去理会。现在既然保研之事尘埃落定,我想“红楼论坛”也有必要给大家一个交代,于是开始筹划第七坛“幽梦总关情”。
  开坛前我又去了一次北京,这次是中央电视台邀我去做新闻频道《小崔说事》的嘉宾,真没想到崔永元也会对《红楼梦》感兴趣。去的那天只买到晚上的机票,当飞机升到高空的时候,我看见深蓝的天际悬着一轮皎洁的明月,云彩全在身下,那月亮显得格外灿烂,云层在月光下如同一望无际的黄沙,飞机像是奔跑在一大片金黄的沙漠里,而我则像一个流浪的旅人,在沙漠里苦苦追寻着埋藏珍宝的地方。
  见到崔永元是在到北京一天以后,这两天内总共要完成八期“小崔说事”的现场录制,我们的一期安排在周六下午的第二场。演播厅白炽的灯光下人头攒动,我和另外几位嘉宾站在场边的拱形门后。开场之前崔永元过来和我们说了大约十分钟话,我觉得他为人非常随和,而且一直谈笑风生,让人一点都想不到紧张。他问我毕业后干什么,我说我明年就来北大读古代文学的研究生啦,他说那很好啊,当年我可想去北大了,可惜最后去了北广,不过要是我去北大就不读古代文学,我喜欢俄苏文学。
  这次去中央电视台以前,许多人都认为我们会事先把台词套好,其实并不是这样。上台前全跟崔永元扯什么俄苏文学去了,关于《红楼梦》连一个字都没提,他要的就是现场效果。
  上台以后我感觉小崔这张嘴确实名不虚传,太能侃了。不信?那就摘点现场的片花来看:
  崔:他们介绍你说你是“红学家”。可以这样说吗?
  王:我觉得最好不这样说吧。
  崔:最好别公开这样说。但是你对《红楼梦》的研究确实还是比较透彻。
  王:高中的时候利用课余的时间大概读了二三十遍。很多人物、情节都比较熟,很多的诗词也都可以背诵。
  崔:你说大家都喜欢《红楼梦》有什么好处呢?
  王:我觉得大家都来喜欢肯定不是让大家来研究,研究的人毕竟是少数。但是大家都喜欢《红楼梦》,就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就算你将来不做文化,但是你也应该有文化底蕴,有文化的积淀。
  崔:为什么非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才算有底蕴呢?
  王: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博大精深,它不但教你怎么做学问,它会教你怎么样做人。而且你有这个文化底蕴了之后,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无论做什么,我觉得都是有帮助的。
  崔:我考考你吧,要不然老是你说,我就觉得很惭愧了。
  王:没有什么好惭愧的,您也是红学家。
  崔:其实我刚才问你的都是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我现在问你一个更专业一点儿的问题,可能观众都听不懂,咱俩交流。你说贾宝玉和周杰伦,谁更可爱呢?
  王:我对周杰伦不是太了解。
  崔:周杰伦你不了解吗?《红楼梦》里有他啊。
  王:哪里啊?
  崔:没研究到这儿?
  王:你说周杰伦我以为是开演唱会的那个。
  崔:对,我说的也是他。我的意思是说,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周杰伦的比喜欢贾宝玉的,或者比喜欢《红楼梦》的要多得多,这是一件好事吗?
  王:我觉得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了解《红楼梦》,了解贾宝玉很重要,但是不一定要让大家都喜欢他。至于喜欢周杰伦我觉得那是大家的娱乐,大家的个人爱好。但是伴随着现在的商业大潮越来越入侵文化,如果在校园里面大家只知道周杰伦,不知道贾宝玉,那我觉得是一个悲哀,是文化的悲哀。
------------
雁过平沙(5)
------------
  崔:其实最好的状态是既知道周杰伦又知道贾宝玉。而且也不妨碍两个都喜欢。有很多大家在《红楼梦》的研究上,有很多的观点,刘梦溪、张毕来、周汝昌、俞平伯,他们的观点你都非常熟悉吧?
  王:周汝昌先生的红学论著我基本上都读过,应该是比较熟悉。俞平伯先生的代表作我也读过。
  崔:有没有不同意的?
  王:有啊,因为周汝昌先生他对《红楼梦》可以说是毕生的精力在研究,尤其是他考证的学风,都是很严谨很扎实的。但是所谓学问还是要有一些商榷的地方,所以他的一些观点我也不是全部都赞同。比如说他认为《红楼梦》的大结局,就是贾府被抄没之后,贾宝玉流落,当然在这之前,林黛玉已经去世了,然后贾宝玉后来就跟史湘云结为了夫妇,我对这个观点就不是很赞同。
  崔:这是周汝昌先生考证出来的,应该说是研究成果,你为什么不赞成?
  王:从史湘云来说,我们必须要注意《红楼梦》的第五回的判词和曲文。史湘云的判词是“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可见就两个结局,要么早死,要么守寡。再看她的曲文,“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其中“博得个地久天长”就是她肯定结过婚,“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是说这个好姻缘最终变成了离散的结局。我们再看第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崔:咱们不看了,咱们猜猜电视机前的大叔大妈,他们心里是什么想法?
  王:可能会觉得刚才念了半天是什么?
  崔:不是,他们都希望你是他们的女儿。
  ……
  这么一来一往地搞了数十个回合,观众席里一直笑声不断。后来悬玲他们看了节目都说,怎么小崔尽问些挺捣乱的问题,不过捣乱一阵以后又回到主题上来了,气氛搞得倒是很好。我说假如大家都一本正经地讲学问,观众能看下去吗,这才叫雅俗共赏。“红楼论坛”以前走的都是阳春白雪的路子,加上这次《小崔说事》正好百花齐放。
  录节目时跟我同场做嘉宾的还有一个南京的大男孩,全国古琴大赛银奖。当天我们聊到很晚,他唱昆曲《牡丹亭》里的《游园》、《惊梦》,唱《玉簪记》里的《琴挑》,用埙吹《阳关三叠》,用古琴弹《长门怨》、《潇湘水云》和《广陵散》。我坐在一边静静地听着,这种景象,以前只在诗社里约略有过,但还难得如此尽兴。我知道长久以来,自己始终渴望能够经营一种诗一般的生活方式,就像传统的工笔画,那种精致的情怀、唯美的风韵。苍劲古雅的琴音在空气里盘旋,牢牢缠绕在时间周围,让它停住不流,整个屋子都弥漫着昆腔的宛转、阳关的哀怨、潇湘的风流,连同广陵的绝响。这时我开始后悔没有早一点学箫,因为洞箫的幽情应该最适合这样的氛围,这种古典的风致。
  第二天我离开北京,在飞机上看到了日落的奇观。远处的浓云簇拥着如同一个海岛,太阳沉没在云层中间,仿佛一枚璀璨的珠宝。我蓦地想起儿时听过的传说,湛蓝的天际,深邃的海水,古老神秘的宝藏,荒无人烟的小岛,如今这情景竟历历在目了。突然间爱上了这种类似流浪的感觉,人的一生,就是从上一个异乡流浪到下一个异乡。所谓故乡,不过是我们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而我们一生的漂泊就像那候鸟的迁徙,为了生活,也为了梦想。
  回武汉两周以后,我主讲第七次“红楼论坛”。开坛那天教五楼多功能报告厅人涌如潮。我明白“红楼论坛”已经长大了,她像一个渐渐张开翅膀的可爱天使。要知道当她还是一个小不点时,没有人能想到她现在可以这样美丽。
  当时我进大学才两个多月,悬铃是春英诗社的社长。我高中那会儿读《红楼梦》如痴如狂,只是三年苦无知音。那天在诗社无意中发现架上的一大摞红学书,顿时喜上眉梢,转头就问悬铃,诗社是不是有挺多喜欢《红楼梦》的人啊?悬铃说是啊,我说我也好喜欢《红楼梦》的,我们把这些人找来一起搞活动吧,比如办个沙龙什么的,一二十人差不多了,叫……叫“红楼论坛”,怎么样?悬铃也来了兴致,说好啊好啊,你牵头办去吧,我支持。
  半个月后,第一次“红楼论坛”拉开帷幕。因为一开始大家只想把论坛搞成内部活动,所以没做什么宣传,观众基本都是社员,然而气氛非常热烈。第二坛时悬铃突发奇想,画了一幅精美的妙玉挑灯图搁在校园里,这下坏了,开坛时一百多人的教室被挤得水泄不通。我就这样被逼上梁山,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等到半年后第四次“红楼论坛”开坛时,我们干脆借社团文化节的东风去申请教五楼多功能报告厅。那可是学校最大的报告厅,举办讲座和大型社团活动的最佳场所,我心里着实惴惴不安。事实上,“红楼论坛”从小沙龙走到大型学术研讨活动,其间不过三个月光景。论坛做到这一步,观众早已不乏大三、大四的学长,甚至研究生。而作为主讲人的我连大一还没读完,压力可想而知。那些日子里,我的课余生活通常只有一样——去图书馆读红学书。好在《红楼梦》早已烂熟于心,开坛时大段诗词原文脱口而出,也能唬住不少人。通过阅读各家各派的红学论著到提出并论证自己的观点,我当初做这些全都是为了“红楼论坛”,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便是早期的学术训练。
  令人兴奋的是,第四次“红楼论坛”不负众望地再一次爆满,我知道我们成功了。
  晚上诗社在小观园摆庆功宴,拥挤的大厅、猩红的地毯。说实话,我并不喜欢在很大的桌子上吃饭,尤其是和不太熟悉的人。但是倘若换成诗社的朋友,感觉就不一样了。我们会要求用最大的圆桌,然后在席上背诗联句,联不上就喝酒。我上大学以前滴酒不沾,到诗社却被他们不管三七二十一地硬灌。悬铃是好酒量,听说以前类似史湘云醉眠芍药茵这样的典故还有过一些。我们用明亮的玻璃杯斟酒,金黄的、鲜红的、透明的,碰杯时发出清脆的响声。记不清从哪次聚会起,我们开始像《红楼梦》里贾宝玉过生日一样玩花名筹。有人特意把竹子剖开、削片,再写上莲花、牡丹、忘忧等一系列名号,做成精致的花筹。这些玩法如果换在别处,也许会被很多人看作有毛病的。现在反正诗社的一群人都有毛病,也就不亦乐乎。
------------
雁过平沙(6)
------------
  大三忙着考研,大四保了研又整天一大堆杂事,去诗社便渐渐地少了。知道那帮小朋友还在一如既往地联句、射覆、玩诗钟、猜谜语,不觉便有些惆怅,似乎离当初诗情画意的情怀有些远了。好在吹箫渐渐有了起色,而且带得诗社不少人都开始学。快毕业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又经常跑到诗社去,那时诗社里已经有四架古筝、古琴和近十支笛箫,一到晚上就热闹得跟乐队一样。我常常玩到十点多才回梅园去,路上总是有很好的月光。我意识到自己马上就要离开诗社、离开武大了,感觉竟有些怅惘。
  今年五月我主讲了最后一次“红楼论坛”,本来六点半开场,结果四点多报告厅门外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五点半报告厅开门,十分钟内四百人的场内便座无虚席。六点钟以前,报告厅的走道、台下包括门边,每一个角落都被热情的观众挤满,后来的人甚至无法进入大厅。我的感动如潮水般奔涌,四年了,“红楼论坛”就像润物无声的春雨,慢慢地慢慢地浸透到每个人的内心。我始终认为,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研究文化的人从古至今都只可能是少数,而且也许越到现代越往边缘转移。然而同时文化又必须永恒,因为她牢牢系着民族的源、民族的根。我们可以失去一切但不能失去历史、失去文明,否则国将不国,民族也将不能再称为民族。我们就这样一代又一代传递着文明的火种,即使不能发扬,也必须传承。这要求做文化的人非得带一点近乎壮烈的决心、近乎悲剧的责任。而且同时,还需要虔诚。然而文化的受众依然是普通的、多数的。对于一个中国人,毕竟需要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来熏陶、来滋养。他可以选择不做文化,但不能选择抛弃文化。倘若抛弃文化,他的人格将是缺失的、不健全的。“红楼论坛”并不是要校园里多出几个红学家,而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红楼梦》,懂得《红楼梦》,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里不再寂寞。从今天来看,“红楼论坛”已经在这个轨道上迈出了第一步。但与此同时,我却不得不离开她了。
  在“红楼论坛”最后的告别发言里,我说:“曾经有很多人问我,包括很多记者采访时都会提到,我到了北大以后还会不会继续做‘红楼论坛’。我的回答是,可能还会讲《红楼梦》,但不是‘红楼论坛’。因为‘红楼论坛’是属于武大的,永远都是属于武大的。在过去的四年里,‘红楼论坛’从诞生到壮大再到辉煌,每一步都与武大的人、武大的事紧紧相连,所以,虽然我已经在‘红楼论坛’上挥洒了自己大学四年的时光,虽然我真的很希望自己能够继续挥洒下去,但如果这要以‘红楼论坛’脱离武大为交换,那么我就宁愿选择放弃。我宁愿把自己作为‘红楼论坛’的过客,以此作为代价,来换取‘红楼论坛’在武大的永恒。”
  所讲的这些,一半是出于感情,另一半出于责任。其实从理智上我很明白,自己大学四年的全部生活,包括“红楼论坛”,都仅仅是生命中的一个驿站。所以虽然自己已经成为过客,但倘若“红楼论坛”能永远与武大同在,也就够了。
  一直想为“红楼论坛”、为我的大学写一篇文章,结果写到最后却七零八落,连我自己都不知道究竟扯了些什么。于是干脆把题目叫做《锦瑟心情》,“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原本就是琐碎而绚烂的情思:
  刚上大一的时候,我收到一位朋友寄来的明信片,上面只有一句话:“珞珈山的樱花还灿烂依旧吗?”洁白的底色上跳跃着点点浅蓝的字迹,竟让从未见过樱花的我,莫名地感到了些许璀璨的意思。
  四年的岁月在云卷云舒之间过去,我已在珞珈山看了四次樱花。就在第一次樱花开放的时候,我从法学院转到了国学班。记得国学班面试的那天下了很大很大的雨,我看见雨滴是蓝色的。当时来不及赶到樱花大道上去,但我可以想见那大颗大颗蓝色的雨是如何敲打在樱花的白色花瓣上(这使我不自觉地想起半年前那张明信片的色彩),也可以想见那些娇嫩的花瓣在雨中急速坠落的样子——像水晶,像流星,更像白色的眼泪。第二天雨过天晴的时候,我走在长满绿叶的樱花树下,竟然再也寻不到一点点风雨的痕迹。这一切甚至让我怀疑昨天那些蓝色的雨滴是否真正地存在过,或者它们仅仅是出现在我的梦境里。
  国学班笔试的那天上午,我比考试时间早到了半个小时,于是在本子上扯了一张纸,随手就开始写当天晚上将要进行的“红楼论坛”的发言——那是第三次“红楼论坛”,主题是探春。那时“红楼论坛”的规模是两百多人。之前好几天,我们一直在一块大宣传板上仔细地画着探春的像,特意描出了她头上的攒丝金凤和身后的芭蕉叶子——其中有一天我没吃晚饭,独自留在诗社里给芭蕉叶子上色,我记得很清楚,那天一共上了七遍。
  妙玉的“红楼论坛”比这还要早些,做海报的时候外面又下起了大雨,我觉得那天的雨应该是褐色的——那次的海报需要画一块美玉落在污泥里,悬铃做海报时我正在专心致志地设计主讲内容,并没有看她。后来她把海报拿到我的面前,我一眼就发现那褐色的污泥简直惟妙惟肖。可是当我说出这一点时,招来的却是满座大笑。接下来悬铃得意地举起一个瓶子冲我晃晃,里面还装着半瓶没有“画”完的污泥。于是我也笑了,这时风把窗帘不经意地卷起来,我记得窗外密密地飘着褐色的雨。
  现在想来,悬铃的笑脸依然是那样逼真。那一年,她大三,我大一。当时她是春英诗社的社长,后来成了我最好的朋友。我和她相识的那一天云淡风清,那天我打开水回来时路过春英诗社的招新台,于是做了她的社员。后来悬铃坚持管这叫“我们的宿命相逢”,因为没有这一幕便不可能有以后的“红楼论坛”,也许,便不可能有今天的我。
  刚开始筹办“红楼论坛”时,我的计划是做成简单的小沙龙,一二十人就好。没想到第二次“红楼论坛”的人数便空前膨胀,把教三楼103室挤得水泄不通。于是我们开始改变初衷,决定走大型学术研讨活动的路子,终于把第四次“红楼论坛”搬进了教五楼多功能报告厅。那时悬铃已经在准备跨专业考研了,但她还是忙着给我做幻灯片。悬铃的幻灯片做的很精致,就像她的画一样,满是古典的唯美的风韵,甚至带着一点奢华的气息,很适合《红楼梦》里的氛围。
  今年的第八次“红楼论坛”,开场便是悬铃和小叶子合奏《枉凝眉》。悬铃弹筝,小叶子吹箫。悬铃不好好学吹箫,筝却学得不错。前年年底,当我复习考研的郁闷达到极致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散文《风的旋律》,结尾是这样的:
  悬铃说她希望将来送我去北上的列车,我说好。我告诉她最近小叶子给了我一柄箫,正是我所心仪的那种。我总幻想着能在月下吹箫,听那低回悠远的调子在剔透的月光里蜿蜒,像在倾诉生命的悲欢与渴望。我知道,那正是风的旋律。
------------
雁过平沙(7)
------------
  如今我真的快要踏上北去的列车了。而且,去年保研以后,我又请樊老师做了一柄湘妃竹的六孔箫。樊老师是很会做笛箫的,他的家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笛箫,还有巴乌和葫芦丝。现在我经常去樊老师家里学吹箫,樊老师能把箫声吹得像是水在流动,并且是从很深很深的地方流出来,但我不能,我吹的声音总是有点飘浮。这几次我去的时候,樊老师总是一边做箫一边听我吹。我看他坐在那里一点一点地给箫做孔、校音,不知不觉就想:一个人能这样一辈子做下去也是一种幸福啊,可惜我不行。我只能找一些晚上自己到操场去吹箫,好在每次去的时候差不多都有月亮,我看见月光穿过云彩照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看见人文馆静谧地笼罩在如水的夜色里,心里便会漾起一丝特殊的感觉,希望时间就凝固在这箫声里,凝固在这遍地月华中。这样的时候,我甚至会忘却即将到来的别离。其实,从今年樱花凋谢的那一刻起,我就开始有了对别离的恐惧。后来独自听埙吹奏的《阳关三叠》,我简直不敢再听第二遍。因为埙的声音比箫还要悲凉很多,而且是在苍劲中现出哀伤,给我充满沧桑的别样的感动。
  现在悬铃已经快要读研三了,再过一个月,她便要送我离开。她曾经答应教我编中国结,但一直没有付诸实施。我曾经决心在毕业之前绣完一幅“蝶恋花”的十字绣,结果也是搁浅。大学里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举棋不定,拖拖拉拉,不了了之。好在有些事倒也差不离——大一创办“红楼论坛”,大二英语过四、六级,大三整天窝在中文系听课,大四保送北大、上《楚天都市报》、上崔永元的节目——憧憬、期盼、迷惘、忙、累、稀里糊涂,大学四年行云流水一般消逝了。今年5月13日晚上,我在教五楼多功能报告厅主讲自己的最后一次“红楼论坛”。当我的目光投向台下的人山人海时,我想起2001年12月1日晚上,在教三楼103室的第一次“红楼论坛”。那时全场只有三十来个观众。于是,竟有了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朦胧间,只剩下昔日的梦想清晰依旧,它还在心底的某个部位烁烁地闪亮。我知道现在已经没有人会相信我曾经是一个安静到孤僻的孩子,那时的我总爱一个人细细地玩沙子和看童话书,那时的我在众目睽睽之下只说一句话就会窘得哭起来,那时的我一点也不讨老师的喜欢,那时的我经常坐在教室的阴暗角落编织自己的五彩故事——整个小学的苍白时光,唯一值得我纪念的事情是三年级时在一次击鼓传花的游戏中做鼓手。所以我一直相信,人生是带有一点梦幻意味的,只要你想去改变,那就一定可以改变一点什么,比如命运。
  悬铃说她的梦想是去江南,我说那么我们注定要江南江北了。事实上我也是爱着江南的,那里有瘦竹万竿雨打芭蕉的风致。我想,以后她一定会在江南的小桥流水中慢慢回忆起我们大学时代的锦瑟心情,就像我将在江北的霜风红叶里回忆的那样。
  寂静的夜,我的耳机里幽幽地飘着林俊杰的《江南》:“你在身边就是缘,缘分写在三生石上面。爱有万分之一天,宁愿我就葬在这一天……”这时,一大滴泪水迅速地滑过面颊,像银白的鸟的翅膀掠过天空,没有痕迹。
  读到这篇文章的第二天,悬铃就出发去北京实习,她送我变成了我送她。之前最后一次在诗社玩花名筹时,我抽到了忘忧草,忘忧草还有一个更绚丽的名字叫萱草。悬铃走的那天我想给她一株忘忧草,可惜我没有。我一向喜欢这种花,包括只知道花名的时候。
  直到去神农架生态考察我才见到萱草,璀璨的动人的橙黄,在阳光下像一只微笑的喇叭。我把它摘下来别在草帽上,似乎连空气里都洋溢着带笑的芳香。立刻想起四年来在诗社度过的点滴美好时光,如今时过境迁,却成了记忆里永远醉人的风景,留与我细细品赏。
  不禁一字一句地念起陈与义的那首《临江仙》: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最爱的便是吹笛这一句,因为这使我想起在诗社品茗弄箫的日子,有一次我们把一大捧栀子花插在瓶子里,又点起檀香来作诗。花香和檀香的味道混合在一起,竟生出几分端穆和儒雅的意思。至于其中诗意琴心的雅致、丝竹盈耳的光景,又岂止到天明呢?
  清清曾送给我一个深紫色的香炉,上面垛着小小的瓷壶。把清新的茉莉薰香滴几滴进去,再燃起蓝色的香蜡,满室都氤氲着精致的味道。月光从半开的窗户照到室内,照见了袅袅升腾的兰云紫雾。桌上放着从神农架带回来的红桦树皮,光洁的表面细致的斑纹,平整如淡红的纸页。我想起一个词叫旖旎。于是吹一段箫曲,来纪念大学四年那些逝去的时光、锦瑟的流年,曲名就叫《平沙落雁》。
------------
何思平
------------
  生活:少不更事,先后在校学生会、院团委干过校团委宣传部长等职,迫于生计,先后又兼职于九州佳讯科技有限公司、力量文化传播公司、天地网联公司、丰普科技公司做些创意设计以维持生计。2003年,开始自己的中国之旅,行程数万里,足迹踏遍华北、华东、西北、东北、华中、西南、华南等地,先后到北大、清华、人大、南开、复旦、中大等高校参观学习。
  学习: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我以为学以致用是最高境界。2003年参与组建华中农大未来企业家协会。2004年组织策划了华中农大首届班徽设计大赛,参与策划组建中国名校网、南湖青年网。2005年创建华中农大第一个民间组织——华中农大广告艺术沙龙。10月底,在学校举办华农首位大学生个人作品展,引起广大师生的关注。
  奖励:2002年:新生书画大赛书法及绘画类二等奖,第四十一届校运会会徽设计优胜奖。2003年:华中农大首届公益广告大赛三等奖,第四十二届校运会会徽设计最具潜质奖。2004年:十三届广告金犊奖(目前华人大学生最大广告奖)入围奖,2004“ONE SHOW”中国青年创意大赛银奖,作品送选美国参展。2005年:十四届广告金犊奖入围奖,南湖之声广播台(1952年建台)台徽设计三等奖,再次入围2005“ONE SHOW”中国青年创意大赛总决赛。
------------
青春不留白 轻狂与迷乱
------------
  大学这个对中学生极具诱惑力的词眼一如三年前对我的诱惑一样,而这种诱惑在那时成了我读书不竭的动力,在内心深处,我希望这种诱惑继续延续。入了大学后,诱惑渐失,我希望可以找到另一种诱惑,而寻找的过程伴随着某种迷茫,当然寻找本身也就是一种探索,探索适合自己的生活和道路。我上大学前的某一阶段一直处在这种探索中,当然这是一个伴着困惑和迷茫的探索,这种状态几乎一直持续到大一,尽管后来明白了这段时光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蜕变期,但当时在思想、观念、习惯、生活各方面所面临的冲击绝不亚于那个黑色7月。当然,当我意识到生命只是一个过程的时候,这段刻骨铭心的青春岁月竟成了我尘封的一段美好回忆,而记忆的阀门一旦打开,才发现三年前的年少轻狂、懵懂迷乱依旧历历在目。
  念大学对于父母来说,是出乎意料之外的,上一个师范学校然后当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是父母对我的期望,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还得感谢那次失败的中考,师范没上成结果去了县城一所重点高中。上高中父母几乎都没怎么想过,因为他们认为凭我的能力考上一个师范是不成问题的。但没考取师范并不是说我就是一个不够勤奋不思进取的孩子,相反,我认为自己小时候相当倔强勤奋。记忆为证,七岁时,一次和伙伴玩耍摔跤,我被对手伙伴至少摔倒五次,但却五次站起,对他说:“咱再来一次!!!”十二岁时,自己用笔墨写了几个大字“勤学苦练,实现心愿”贴在床头,每天起来都要望一眼,尽管自己至今想不起当初许的是什么心愿,但勤奋的品性却保持了下来。这些性格也影响着后来的自我发展。
  整个高中阶段,总的来说我还算个本分的学生,随着高三的到来,有了压力,有了梦想,也就是前面说的大学的诱惑,尽管内心许多情感被压抑着,但不迷茫,目标明确。总之,念大学之前我是个有点轻狂但目标明确的本分学生。
  很幸运念上了自己的理想专业——广告学。我只是感觉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专业,需要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力,需要不断的突破和创新,而我喜欢这样的生活。但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新生来说,我一开始并没有体验到这种理想生活,相反的是有很多的不适应甚至有了迷惘,尽管多姿多彩的大学校园活动暂时缓解了一些不适应带来的苦痛,但每每静下心来,就能感受到那无边的迷惘和孤寂,当时迫在眉睫的就是想方设法尽快摆脱这种迷惘和孤独。
  我干任何一件事情都喜欢从分析原因开始,这是我的一个原则,于是我开始分析造成孤独迷惘的原因,最后归纳到了以下几点:1. 念大学是中学时代的梦想,梦想实现后,没有立即确立新的梦想,那时觉得工作、考研都还遥远。2. 对专业又不是很了解,尽管自己感性上很喜欢。3. 置身他乡想找到几个铁心哥们非常困难;谈恋爱似乎没有啥经验可言;情感上没有了支撑。4. 课程依旧不少,还有早起早操……
  把原因归结起来可以总结为一条:情感空虚,精神上没有支撑,没有目标,生活不适应。发现原因,下一步要做的就是采取措施,左思右想想出了一个自认为是一箭双雕的办法:一方面通过读书来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寻找生活目标。另一方面参加了学生会的干部竞选,想多和他人交流,尽量不让自己闲下来。
  心刚刚有了一点充实,另一种迷乱却又产生了,不过这一次是来源于书籍。当读书计划实施后,一有时间我就会去泡图书馆,书看得很多很杂也很乱,各种知识杂糅在一起,缺乏严谨的系统性,分析讨论问题时常常是东拼西凑,自相矛盾,思想和知识上极其混乱,这种知识杂糅造成的混乱竟让我有段时间不敢去图书馆。当然后来知道这种杂糅是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一个必经阶段后我又继续了自己的计划。知识的累积也让我开始慢慢学会了思考,这种思考不同于高中的被动思考,而是主动的,对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事物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想法,尽管观点浅薄或者被别人嗤之以鼻,但对于我来说这都无所谓,因为开始有了自己的角度,这种思考习惯也为后来自己的不断突破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那段时间脑海中会常常涌现出一些奇怪的想法,竟一厢情愿地认为很新颖,尽管很多想法都不成熟,但不能否认,从那时起自己开始慢慢养成了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在这里我还想补充大一遇到的另一种痛苦及当时是如何突破这个难题的。也许你很难想象,大一刚来时我遇到的一个大难题是“表达”。
  我承认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不爱说话。“干吗有些人喜欢说那么多废话”这是我当时心里的想法,后来才知道这只是为自己糟糕的表达找了个理由而已。而不知道自己原来是非常不善于表达,即使简单的表达都常常是没有逻辑、天马行空、东拉西扯,而且发音不准。交流起来经常闹出一些笑话,这成了我大学之初一个莫大的苦痛。于是我愈加变得沉默寡言,一碰到交流经常是不知所措,找到老乡诉说苦闷,他只送给我一句话:“这我没办法,慢慢来吧!”
  我知道这话意味着需要自己的努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学生活,我知道要在大学里边更好地发展,良好的表达和交流能力非常重要。开学之初老师在专业教育课上也一再强调我们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今后发展的重要性。我喜欢广告,能学广告专业是我中学的心愿,于是想自己不能折兵在语言表达这道坎上啊。在发现了这个重大问题后我给自己留下两条路:“要么退学,要么把普通话练好!”在他人看来这个决定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我当初确实就是这么想的。我选择了后者,事在人为,第二天就去买了一部复读机,开始我的普通话学习大攻略。那段时间在我的桌上有两件物品: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一部复读机。然后向班里一些普通话好的同学请教,从拼音开始然后到汉字到词语。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下来,终于有了不小的进步,在学期末《中国文学》一堂朗诵课上我朗诵的《一把炒米》获得了同学们的一片掌声,对当时的我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鼓舞。尽管我现在的普通话依旧不是很好,但一般的交流是不存在什么问题的。这个小小的收获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两句广告语:“Nothing is impossible.”“Just do it!”
------------
坐标
------------
  “我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我应该怎样做?”这是进入大二时我常思考的两个问题,也就是说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观和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我认为这是进行学习和生活的前提,而这些东西我们却常常容易忘却。孰不知有了方向才不会迷惘,有了原则才不会动摇。如果把大学比作大海,我们就是舵手,那价值观就是指南针,任何一个目标只是你想去抵达的一个彼岸。
  和其他同学一样,我首先思考的是人存在的价值问题。我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创造,创造这个世界上原来没有的东西才是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尽管这话很大很空,但确实成为我至今坚持的一种价值观。只是当时单纯地认为创造只存在于伟大的事业中,比如科技发明、重大思想成就等。而对于创造的终极归宿,即创造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怎样创造等问题我从来都没有认真地想过。
  价值观的真正转变是在看了电视剧《完美》之后,剧中处处盈溢着一种和谐的美。在《完美》中,每一个富于美感的影像、每一段引人的情节、每一个精致的布景都给我带来赏心悦目的审美体验和感动,同时它的主题也给了我对于正义和理智的反思,给了我真善美的引导, 此时,我恍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创造也可以存在于细微处,也可以存在于琐碎间,原来一切创造的终极归宿都是为了满足人类需要,予以人幸福和美好的引导。
  而一些原则也正是在这样一种价值观引发下产生的,那就是责任感和使命感。这让我联想到将来从事的任何一项职业的责任。比如我将来从事了广告,我创作广告除了要满足客户的商业利益(促进销售)之外,我的作品能否给消费者一些美感享受?能否在价值观上引导消费者向善向美呢?这是我需要思考的问题。这同样让我在敲这些文字的时候心惊肉跳,我真的怕我的文字不能给读者带去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所以当我答应写文章的时候,我就开始尽量地斟字酌句,希望它能够给读者带去参考和帮助。
  除此之外在学习和实践中我也渐渐形成其他一些信念和原则,比如三思后行,比如敢为他人先,比如独立思考,正是这些信念和原则支撑着我的存在,我认为有价值的个人存在需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当然这里蕴涵的一个潜在前提是这些信念原则没有构成对社会的破坏而是积极向上。而这些信念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我学习、生活和为人处世的准绳,从而也为自己的反思评判、审视自己提供了根据。
  当确定了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之后,学习和生活也就有了一个大的准绳,不再像以前那么迷惘和不知所措了。我开始有选择地阅读,同时伴随着大量的思考。
  大二时我开始喜欢上阅读并开始热爱思考了,并开始形成一些自己的浅显的见解。在读书和影视上这点尤为明显,就像看《羊的门》思索“给予”,看《挪威的森林》思索青春,看《红与黑》思考雄心与野心。而在欣赏影视时我常喜欢把自己放在一个导演或摄影的角度来思考:布景这样布置是否协调?镜头这样移动好不好?用这样的背景音乐是否恰当?影像呈现能不能确切地表现主题等等。当然我也会思考如果我是导演我在影视背后要给读者一些怎样的反思和引导。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应时作品我都开始爱不释手。
  同时自己的具体目标也开始在学习和交流中慢慢确定了。在学习中,我开始发现自己对人文和艺术方面有浓厚的兴趣,于是萌发了去外面看看的想法,比如旅行或者留学。
  大二时我有幸被推荐到学校校团委担任部长,在团委里有很多优秀的人才。他们的优秀常让我感到压力,当然也就成了最好的动力。“到外面看看”的想法在这样的动力下竟倔强成长起来。在我们这样一所农业院校里谈论留学的人可谓凤毛麟角,而在团委这个组织中出国却是大家经常谈论的话题之一。一个刚毕业不久分管我们的团委辅导员几乎都没来得及交流就飞往了日本圆了他的留学梦。在临走之前,他给我们留了一句话:“趁我们现在还年轻,要到外面看看,长点见识!”这些更坚定了我到外面看看的想法,留学的想法就这样孕育了。这时想法也从单纯的兴趣到比较成熟的看法,如出国对于拓展我们的思维,培养我们的国际化视野、更好地与外界交流等都有帮助,这就是我当时的想法。于是在大二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开始关注留学的一些情况,越是关注,越是向往,当然对于留学我还是有自己的想法:我不认为只有出国才会有所作为,我的想法很单纯,出去的目的只是为了丰富和提高,让自己的思维和眼界更开阔些,体验一下另一种生活,回国创业才是我的最终梦想!
  留学的念头就这样在心中生根发芽,至少它现在是我的一个愿望,目标是几年后能徜徉于塞纳河畔,感受左岸无穷的艺术魅力!为此我还把我的网名改成了seine(赛纳河),算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吧!
  与此同时,我对自己的专业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除了掌握基本理论之外,我认为我们这个专业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尤为重要,没有思考我们就会没有想法就会没有创意,思维枯竭也就意味一切都完了,广告人拒绝平庸,渴望超越,需要激情,更需要头脑。
  最后,我想用两句话来结束此篇:第一句是“我思故我在!”我相信笛卡尔得出这句经典不容易,在这个年代,我们容易被异化,很容易迷失自己、失去方向。我们需要学会自省,需要学会反思,需要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否则我们将永远盲目下去以至失去一切。 第二句是有关《羊的门》的一句评语:“只要你心中有了光,你就有了光!”生活中,我们需要光,需要牵引,我很幸运我在经历了迷乱之后拥有了这样一道理想之光!
------------
自省与突破
------------
  找到了方向之后我就开始默默地朝着自己的梦想奋进。但我当时确实没有意识到这种默默无闻竟差点让自己消失在群体中。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知道了同学对我的评价:“何兄,你真需要好好改改自己的沉默,现在班上可能有很多人都不怎么认识你!”这句话如晴天霹雳,让我想到了孔乙己,因为他的存在与否似乎和别人没什么关系,就如天空飘过的一朵云,存在与否无人关注。之前我还真没意识到自己是这样一种存在状态,一直以来我还认为自己是比较积极、比较勤奋的。同学的话震撼了我,我原来是这个样子吗?我并不是说自己要为别人而存在,但如果连班上人都不知道你的存在,这至少说明了一些问题,而且问题不轻。于是我自己做了一次至今印象深刻的反思和自我解剖:结果发现是虚荣和自私在作祟。为什么不能坦诚和别人交往?为什么课堂上自己有观点也不屑于表达?为什么总给自己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为沉默解脱?归根到底是怕自己出错,怕在别人面前丢面子,宁可活在虚荣的套子里。
  我不能这样下去了,这样下去只能注定平庸,这样下去一辈子都不可能有所作为,这样下去的结果将是永远被束缚,不能再这样虚荣下去,我需要超越,这是我反思后得出的答案。
  要突破就得找一个突破口。从哪里突破,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说实话,我自省后发现自己确实是一个内向的、沉默寡言的人,尽管性情有些轻狂却是一直默默无闻。左思右想后我选择了另一个突破口——课堂。在我认为这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场合了:要说“丢面子”这里的影响会够大,这里的听众够多,同学们的眼睛最雪亮。你想要“丢脸”、想放弃虚荣非这里莫属了。于是我就尝试着在课堂上把握每次发言的机会,尽可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当然不是瞎起哄,观点的思路尽量新颖,最好是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思路新颖才可能有吸引力,这于己于同学都会有启迪。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似乎有了些突破。同时还发现了自己的一个特点:平时可能表达混乱,但只要心态平和,其实我也可以表达得很好,而这也进一步增强了自己表达的欲望。
  后来我觉得突破不能只限于表达领域,只有各方面都来个突破才可能彻底地让自己脱胎换骨,于是就尝试着从思考方式、学习方法、广告设计等各个方面来一次突破,如思维方式上开始尝试着逆向发散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结果收获不少。当然这种突破的形式就五花八门了。最重要的一点是绝不能墨守成规,必须破除一些框框条条的束缚,打破一些陈腐的老规则。像当初创作《新武器》,我就在想为什么不能把鼠标和键盘组合成手枪来表现一个主题,于是尝试着去设计,结果成功了,作品竟获得了全校首届公益广告大赛三等奖,这对于一个刚上大二的学生来说已经算是不错的成绩了。
  而所有的突破都需要从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以下就举两个小例子,也许你认为这只是小菜一碟,但它们确实是我进行突破的一些尝试,至今对我的转变或多或少有些帮助。
  小事一:2004年5月,上海鲁迅公园在微风中显得有些冷清,鲁迅墓前的瞻仰者除了献花还是献花,我没有献花,只记得当时很迅捷地从自己的口袋里抽出了三支“阿诗玛”放在鲁迅墓前。我为什么一定要献花?为什么不能打破献花的传统改以献烟以示尊敬?何况他老人家也喜欢抽烟,我的举动可能让旁人觉得不可思议,那就让他们不可思议去吧。我并不是想阐述献烟和献花有多少意义,我想说的是我只是在尝试着一些突破,突破一些所谓的“规矩”。
  小事二:2004年11月,由我们当时宣传部举办的华中农大首届班徽设计大赛的颁奖晚会现场:观众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关于活动的DV短剧,记录了活动的全过程和一些花絮,这一形式在华中农大的学生活动历史上是没有的。我们在宣传过程中,也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如在道路上拉的横幅的两端挂满了气球,而这种方式于传统那千篇一律的拉着一条硬梆梆的横幅确实吸引了更多的目光。这个大赛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这些突破。而此刻的突破已经成了创新,并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
  两个例子已经足够了,我们要超越自我就必须突破自我,要相信自己可以突破、可以创新,自己一定行!
------------
行走手记
------------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总是梦想着能把家乡的这个巴掌大的小地方变成一个大城市,因为那样就可以买好多好多的玩具,看很多很多的汽车,并默默许下愿望,长大后一定要到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去看看,我也要把家乡建设成像那样的大城市。梦想终究没有实现,但念大学确实给了我一个可以到外面行走的机会,除了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外,最主要的是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了,当然此时除了儿时的愿望,更重要的是为了丰富自己,开拓自己的视野。我念的专业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旅行的决定:广告学专业需要广阔的视角,需要丰富的人文历史地理知识,需要一种丰富的生活感悟和体验。旅行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一举多得的机会。同时旅行也可以放松身心,学习、生活、压力有时让我们疲惫不堪,到外面转转也就变成了一种欲望。
  当一些时机都开始成熟的时候,到外面转转的想法愈来愈强烈,当拿到第一批奖学金时,我就立马决定去一次北京和天津。
  当我从北京回来的时候,所有的一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故宫,我体验了庄重和气度;在长城,我感受到了什么叫伟岸和壮观;在昌平,我感受到了北方人的热情好客;在王府井和西单我看到了许多在武汉不曾见过的户外广告……而这些都是书本上所感受不到的,也许这真的是行万里路可以抵读万卷书。
  自此之后,旅行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欲罢不能,我暗自制定了一个庞大的旅行计划——毕业前走遍中国的各主要地区。经过第一次北京和天津之旅后行走的目的也变得清晰起来,除了放松身心之外,我还需要获得以下目标:
  其一是通过旅行可以更真实、更详尽地了解各旅行目的地的人文历史地理和民俗风情,拓展自己的视野。当然在每次旅行之前,我都会阅读书籍比较详尽地了解该地的一些基本概况,如历史文化、经济交通等,而阅读又构成了对目的地的历史追忆和迫切真实了解当地文化的渴望,而我正是通过旅行来满足这种欲望。
  其二是联络感情,全国各地的一些中学朋友在我到达之后都倍感欣喜,他乡遇故知让我们倍感亲切,一些慢慢快要被遗忘的友谊随着我的到来而重新焕发生机,所以我至今还保持着与全国各地的中学时代朋友的联络,这种感情联络也是一批重要的资源,对今后各自的发展肯定大有帮助。
  其三有利于我的专业学习,除了在人文历史知识上的丰富之外,我还有机会亲身了解到各地的经济和消费状况,了解各行各业尤其是广告和传媒业的基本情况。比如2005年暑假的广州之行我就着重了解了广州地区的广告业发展状况,了解各大4A广告公司的一些基本情况,明白了他们招聘的严格程序,更重要的是明白他们对新人才的要求和我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回学校后我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加以充实。同时还有机会欣赏到全国各地的精美的户外广告,对各地的广告和传媒产业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每到一地我都喜欢购买当地的一些大众的主流报纸加以分析,也收看收听当地的电视和广播,分析这些地方媒体的策划和经营特色,这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也是一个大大的丰富。
  除此之外,还能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每当旅行回来,我都感觉校园无比亲切,在回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可以以很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而当疲惫来临,另一次旅行也就开始了,所以旅行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我学习和生活的调剂品。
  旅行也渐渐练就了我倾听的嗜好,而这一嗜好同样让我感受着另一种丰富,我喜欢在火车上倾听乘客的故事,我就曾经听到一个经历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老战士讲述他在朝鲜战场上如何英勇,如何干倒了五名敌军,腿部如何负伤的故事。也听到过一个十来岁的年轻人如何闯荡大城市,如何发财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在我们校园里是很少耳闻的。
  由于旅行的心态轻松,没有压力和包袱,所以旅行中可以很彻底地拥有一个自由自在的自己。无论是在千里冰封的北国哈尔滨还是在南国美丽的花城广州,无论是在东方巴黎的黄浦江畔还是在天高云淡的青藏高原,无论是在千年的古代秦陵还是在近代的十里洋场,我都可以尽情地体会其中的细微之处,都可以目不暇接地欣赏古典或现代之美,都可以寓情于山水或蓝天白云之间,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定格一个个美丽瞬间……此刻的自己仿佛就像一只自由飞翔的小鸟,所以我常在想,当我毕业工作后我可以成为一个业余旅游爱好者,继续自己的旅行,继续自我的丰富和体验!
  当然,我并不是说每一个人都要选择行走,这和自己的性格还有经济等方面的因素都有很大关系,但旅行对于我来说确实成了我大学生活中弥足珍贵的一段美好回忆!
------------
让“行动”说话(1)
------------
  到大二的时候,我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创意思路和图文设计软件的操作,这就使得我们有能力参加众多的广告大赛的实践活动。起初只是参加学校的一些设计大赛,结果设计的一些东西竟常能获得一些小小鼓励,后来我们就开始参加一些地区性甚至是全国性的广告大赛,我们把每次参赛都当作一个检测自己创意设计的练兵和实践机会。每次我们都认真去完成每一个作品,从策略到创意到文案到设计执行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都尽量以广告人的心态去精心完成。
  而我们常能得到一些意外的惊喜,两次参加世界华人大学生最大的广告金犊奖两次入围,参加2004年“ONE SHOW”中国青年创意大赛一举获得了银奖,这对我来说确实是莫大的鼓舞。而获奖的那一刻却多了一份平静而不是激动。有同学问我说你是怎样看待这些荣誉的,我说任何一次参赛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好的练习和学习机会,重要的不是有没有拿奖,重要的是我们在参赛过程中开动了思维,自己得到了锻炼,参赛训练的过程比拿奖本身更有意义。在我们之前我们专业几乎没有拿奖的历史,短短的两年时间,我们学校便从零成为2005年中西部地区入围台湾广告金犊奖最多的高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重视实践,我们在思考和实践中收获。
  另一方面,我旅行也需要不少经费,生活经常很拮据,同时自己也想到外面更多地了解社会,于是想到了兼职,2004年6月,我自制了一份简历,然后在一个招聘会上把它投了出去,三天后竟顺利进入了一家IT公司做起了美工的活儿,薪水相对而言还算不菲,自己的打工生涯就这样开始了。于是也就有了两个月暑假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和一年多的兼职生活。
  公司是不同于校园的另一个世界,与浪漫单纯的校园相比,它显得更现实。同时也让我体会到了一些建立良好客户关系的经营之道及诚信的重要性。在这点上一个印刷老板给我上了很好的一课。一次我为公司设计了两份业务宣传的海报,经理叫我自己联系印刷等事宜。找了很多家,最后找了一家价格相对较低廉的印刷厂,在汉口吴家山,离我们武昌的公司很远,印刷老板为了接这笔业务,开车到我们公司三次。每次来回都得花近四个小时。他每次来都非常的谦和,最终以相对低廉的价格谈妥了印刷事宜。也许你会认为这没什么啊,其实不然,要知道我们公司的印刷总费用才一千多一点,而印刷公司规模却相当大,我了解到印刷公司老板有数百万的固定资产。开始让我很不可思议的是一个大老板竟然为这么一丁点事而来回跑这么多次,有必要吗?“不是手下没有人,关系是靠人建立起来的,希望今后我们能长期友好地合作!”这是我问及他为什么不派业务员过来联系时他给我的回答。海报送到公司后我们经理不是很满意,因为海报一角处有个芝麻大的小污点。印刷老板二话没说回去重新印好,直到我们公司满意。后来公司有什么印刷业务他们成了我们的第一个选择,因为公司认为他们厂值得信赖!
  在公司兼职还让我学到的一点就是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一个公司就是一个团队,经理就是队长,他负责统筹和指导,我们队员需要紧密的合作才能共创公司的辉煌。否则公司就很难发展。我曾经去过一家文化传播公司,老板是一个“理论家”,提出了很多大的口号,但就是从来没有落实过,一个月后我就辞职了,我知道这样的公司不可能有好的发展。最近还在那公司实习的同学告诉我说公司现在就剩下三个人了。而我在另一家IT公司时,老板比较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每隔一周都会组织公司员工去休闲中心运动休闲,然后公司成员像家人一样坐在一起吃 “团圆饭”,饭桌上我们不谈工作的事情。这样我觉得也挺好,公司的氛围甚是融洽。
  所有这些实践都让我有机会接触和了解了这个现实社会,同时也为今后的发展和创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在外面实践了一年多的时间,也慢慢发现了自己存在的缺陷和社会的需求,这也为我回学校继续补充理论和适用知识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此外,学生工作也给我提供了一个展现和锻炼自我的良好平台。在团委宣传部期间,我把宣传部当作一个人性化创新组织来经营,打破学校传统开会的方式,而以交心谈话的方式进行交流和讨论。我想在部门内部尽量营造出家的气氛,部门内部的装饰和摆放放弃呆板的传统,为了给部门里制造活跃的气氛,在部门办公室的墙上就有了“让房子跳动起来”的宣传语。那个时候我们部门算是一个很活跃的部门。同时在工作上尽量开展一些新的宣传手段和方式,针对新时代的要求,我们开始慢慢淡化传统的海报宣传方式,开始加重网络宣传,并探索其他一些新的宣传方式,比如我们的宣传画尝试着用电脑制作完成。同时试着开展一些新的活动,塑造部门的“品牌形象”,一年时间内,我们成功地举办了华农的首届书法大赛和首届班徽设计大赛,结果在同学中都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我悟出一个道理:要想有所作为,就要学着去尝试,要学着去做事,这样才可能成功,而不是纸上谈兵。
  2003年春天,在我看了一些青春成长小说之后,头脑中冒出了一个想法,能不能把自己大学的青春也写下来呢?于是安静地坐了下来,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一年半载》,尽管文笔拙劣,但我去写了,这是我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因为一些想法、一些事情错过了就不会再来,我们应该去珍惜身边的每一个机会。
  2004年12月,在参加了“ONE SHOW” 中国青年创意大赛之后,我发现广告交流对于我们专业的重要性,于是萌发了搭建一个广告交流平台的想法,让对广告有兴趣的同学参与到其中来,大家可以相互交流,共同提高。2005年年初,我征求了一些同学的意见,很多同学渴望有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2005年5月从重庆旅行回来之后,我开始筹备组建,几天之后,华中农大首个民间艺术组织——华中农大广告艺术沙龙就这样诞生了。沙龙尽管没有任何的硬件和设备,但我相信只要把这个交流的形式继续下去一定能对我们的专业学习有所帮助。在成立之前,我写了一封征求专业广告艺术者意见的短信, 以下摘抄的是其中的部分内容,以期与大家共勉,也是我当时的心声。
------------
让“行动”说话(2)
------------
  
  致广告艺术沙龙朋友的一封信
  可爱的艺术爱好者:
  在这样一所院校里提艺术似乎有些不合场合,后来才知道这是个弱智的想法,艺术本身就没有边界,她可以存在于任何的个体和群体中,前提是你喜欢。
  没有太多的奢望,我们只是想在这样一个文化气息淡薄的氛围中酝酿一丝艺术的芬芳,让我们迷惘的心灵多一份灯塔的导航,让我们沉寂的思想有碰撞的声响。仅此而已!
  这是一个迷惘的年代,这是一个需要超越更需要沟通的年代!
  每个人都可能平庸,每个人都可能迷惘失去理想!
  但不是在这里!
  在这里,我们拒绝平庸,在这里,我们渴望丰富,在这里,我们思想碰撞,在这里,我们渴望超越!
  这个群体拒绝一切甘于平庸的人,拒绝没有思想的人、拒绝没有激情的人、拒绝没有热爱的人。
  这是一个需要心灵共建的天堂。
  这也是华中农大的第一个民间艺术组织,这里只有平等和坦诚,只有碰撞的火花和交流的默契。
  希望她成为我们理想的栖息地和起飞点!
  希望她成为我们的一方精神家园!
  希望她能和我们一样倔强成长!
  我们有理由相信,明天会更好!
  广告、设计、摄影、策划、电影、艺术、建筑、装饰、工艺、美术、绘画、理想、思想、哲学……
  一切有关广告艺术的内容都将是我们探讨的话题!
  ——2005年5月于武昌华农狮子山
  2005年10月,就在我们马上要去求职的时候,我把自己三年的部分广告作品和旅行摄影作品整理了出来,然后配上一个自己的感言,在学校搞了一个个人作品展,也算是对自己大学生活的一个总结,没想到的是第一本留言本在一天之内就写满了,于是又有了第二本、第三本。读者的留言很让我感动:
  看了你的作品,有一种心灵的交流,和作品中的人和你和你的文字还有我自己,这是心灵的盛宴,经历过的将永远被铭记,哪怕是瞬间!
  有一份纯真、剩一丝纯洁,在心底呼唤,于点滴间展现,有雪一样的纯,似天空般的蓝。
  这才是真正的作品,纯真、质朴,给人心灵的洗涤,很令人感动,比起社会上一些功利的东西,你的作品真的很能反衬他们的阴暗、拙劣,继续加油!
  每一张照片,留住的是过去的历史,但它却启迪了人,让我们倍加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我不是一个懂得欣赏艺术的人,但看了你的作品后感觉心里有处角落被软化,继而沉淀,头脑一片清明,多了思索,多了感慨,你把一些很细致的东西呈现给了我,我在想,我又该拿什么来描绘生活?
  我没有想到会产生这样的效果,这些留言也将成为我今后前行的一个鼓舞和动力。当初我只有一个单纯的想法,然后花了一个星期认真去做。我也听说过一些同学要搞作品展,不同的只是很多人只喜欢说,而缺少行动。
  我们需要的是用行动说话,用实践说话,我们不仅要成为我们的眼睛,我们更要成为我们的手臂,用实践行动去开创更灿烂的一片天空。
------------
结束语(1)
------------
  大三下学期初,我就遭遇过一次重大的挫折,一门课程挂了红灯,辛苦工作了数月刚买来的一部数码相机丢了,本以为可能的一段爱情夭折了,近一年来的一份不错的兼职工作没了,同时欠着同学的数千元债一个子都还没还……而所有的一切都几乎同时发生在那几天,那几天我情绪低落到了极限,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但我很快就振作起来了,我把这当作是上天降的大任,我把它当作是一次苦难对我的挑战,而我要做的就是战胜它,于是很快就调整了心态:钱没有了可以再赚,感情没了可以再寻找,功课挂了红灯可以再补上,一切都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一切都会很快过去的。而且在这个极度空虚和痛苦的时刻我喊出了一个至今都让自己感动的口号:“我要在我最痛苦的时候,留下大学最美好的回忆!”于是我一方面开始从心里忘却痛苦,相信美好;另一方面开始了自己庞大的“读图书馆”计划,在精神上、知识上不断充实空虚的自己。结果痛苦很快就过去了,自己又从图书馆里获得了丰富的知识,精神生活也很快充实起来了,一切都正常了起来,并真的感觉到了生活其实真的很美好,关键在于要用我们的心去体会。
  几年来的经历给了我一个启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战胜,只要你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这个世界其实很美好,只要你拥有一颗信仰美好的心!
  当关上记忆的匣门回到现实,这一切似乎是昨天发生的。年华易逝,一晃就到了大四,曾经珍惜过的,如今成了美好的回忆,更重要的是自己在这些经历中慢慢倔强地成长起来了。
  四年的时光让我懂得了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坎坷和挫折,这并不可怕,它们可能会成为我们成长道路上的一种财富,一种动力,关键是我们要超越这些困难和挫折。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任何时候都需要学会坚强,任何时候都需要学会独立思考,充实地度过自己的每一天,然后我们就可以大声说:“我的青春不留白!”
  后记
  一、因为现状给我的一些启示,于是有了《如何经营你的大学时光》
  大学的最后20天你是如何度过?你将如何度过?我想记录下我们的大学生活,我想出一本书,让大家来一起分享。
  火花需要碰撞,而碰撞需要接触,网络的触角无处不在。2005年6月某日的QQIP显示:武汉大学梅园四舍。
  平弟OR平哥:好啊!
  玛雅王朝:平哥,好久不见!
  ……
  平弟OR平哥:我们是80一代,我们是改革开放后中西融合的一代。
  玛雅王朝:是呀,可是现在很多人都很郁闷,很多人都没有方向。
  平弟OR平哥:要不明天我们在学校门口的金麦纺见。
  玛雅王朝:好的!
  平弟OR平哥:再见。
  我们是80一代。我们是游走于网络的一代。我们是堕落的一代?我们是迷失的一代?……
  现在大学生流行的口头禅:郁闷、无聊……
  这是我们的大学吗?这是我们的黄金时代吗?
  我心目中的大学青年:长袍、围巾,左手持书,右手指点江山,激昂文字 ……
  我常游走于武汉各高校之间,发现身边有这样一批同学,他们执着、奋斗,小有所成,他们在努力实现着自己的梦想。
  2005年6月19日,这些人的代表相聚在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门口的横幅上写有四个大字:“ 爱我华中。”
  故事由此而开始……
  二、网络给我们带来的
  1. 信息多,迷失。
  网络带给我们的是一场革命,现在我们只需要鼠标一点便知晓天下事,从新闻、旅游、社会信息、交友信息、二手交易、八卦、花边、性、战争……我们接触了很多信息,好的、坏的,应该知道的,不应该知道的,公共的、私人的……最后大部分人的头脑为这些信息所占据,完全为信息所左右,失去了辨别能力,最后迷失在茫茫信息海洋中。我不是说这些东西本身不好,可是这些东西是我们要的吗?是我们追求的吗?它们中的大多数往往给我们带来感官上的愉悦,冷静下来仔细想想我们的心灵、我们的思想中还有多少独立的硬盘?现在一个学生的游戏都有20多G啊?
  2. 看的多,想的多,做的少。
  现在的小学生可以和你侃电子商务,可以侃明星写真……你要问大学生脑袋里面在想什么?得到的回答无非是:最新电影大片、某款游戏发布、新的手机上市、女朋友生日可以从当当网邮购一个布娃娃、去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五一”出游方案、星期天的兼职信息……
  有人说我们这一代大学生和10年前那一代大学生的区别是我们想的多,做的少;而10年前的大学生却会是今天做好一个出游计划,明天就出发。关键是他们有行动能力。而我们却梦想得多,行动得少。
  重享受,忽视劳动价值的创造。现在大学校园里商业氛围甚浓,究其原因,大学生是服装、数码产品、食品、旅游、培训教育等等消费产品与方式的潜在和实际消费者。现在,不少大学生梦想着“将来能有别墅,里面要有全信息网络智能化的电器、家具,要有游泳池,要……要……要……”可我们没有说要为社会,为他人,哪怕是为我们的父母做点什么。
------------
结束语(2)
------------
  三、关于理想和梦想
  回想小时候,在夜里数星星,对妈妈说:“我要把星星摘下来。”这也许是无知的可爱。再大一些,我们开始描述我们的梦想,长大啦我要当科学家,我要当老师,还有说要当孔融——至少我们还有梦想。
  2005年9月,我和寝室的同事讨论大学生找工作的事情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现在大学生找工作容易犯很多错误。
  对,其中一条就是他们太看中薪水,一上去便和招聘主管谈福利啊、待遇啊。
  其实他们应该谈谈他们有什么才能,能为公司做什么,自己的理想、目标是否和公司一致。
  问题就在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理想,他们没有目标,可悲啊!
  是呀,一个人连自己追求什么目标都不知道(不要说为了吃饭,曾经有人说过,“吃饭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这是最大的悲哀!
  上大学前我们的目标是考大学(其实那个考大学的目标有可能都不是你的目标,而是家庭、社会强加给你的目标),可上了大学我们的目标又是什么呢?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反省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四、本书作者的特点总结
  本书的作者都是我大学的好朋友,我不知道他们可否称为我们大学中的精英,至少可以说他们实现了他们大学的目标。本书的目的也就在于给大家展示他们的大学历程,希望对大家有借鉴作用。他们也曾经迷惘、郁闷,甚至“愤青”过,但是最终他们回归现实,用行动实现了自己大学的梦想。我尝试着总结他们的优点、特点,希望和大家分享。
  1. 他们有理想、有梦想、有目标。
  2. 他们敢于尝试、冒险,甚至可以说是偏执的表现。
  3. 他们有很强的行动能力,并且能够坚持,他们说了就会去做;而大多数人是只说不做。
  4. 他们都有自己的交友圈子,人是社会的动物,我们和社会相互依存,这些同学都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
  5. 他们都会做总结。成功其实很简单,就是不要在同样的地方犯第二次错误。大家都在尝试,可是有的人会总结,有的人不会。现代企业的知识管理也是让大家总结、吸收前人的经验,以此减少失误,加速成长。
  6. 他们都是平凡的普通的大学生。他们曾经失落过、郁闷过。四年大学结束时他们都有所成就,是其中的过程让他们从平凡走向不平凡。“试试就能行,争争就会赢”,关键在于你试了吗?你争取了吗?
  五、我为什么会编写《如何经营你的大学时光》
  大学毕业前20天,大部分人都在和同学、老师、情人叙离别之情,我为什么会来策划这本书呢?简言之,符合“道”。
  2004年4月我在武大哲学院听了华科大熊良山的讲座“《老子》——当代大学生成功之道”。随后我还有幸听了杨叔子院士的讲座。
  他们都在关心着今天的年轻人,关心着我们的大学生,关心着我们国家的教育,我时刻提醒自己我能做什么。
  和小马的接触中,思想碰撞让我们走到一起,并且为之努力。虽然我7月2号就离开了大学,但我一直在关注着书稿的进展,在此也特别感谢小马为这件事情所做的一切。
  我们的社会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我们必须学会去做适合自己做的事情。术业有专攻,你有你的专长吗?你有你的核心竞争力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自己的能力去为社会、他人服务,同时社会会给予我们所需要的东西。我希望通过我和小马的努力,能实现我们的价值。
  六、王旭谈我们这一代
  在美的商用空调事业部(MDV)培训期间,我认识了讲项目管理的王旭老师。
  王老师说他曾经担心我们这一代是否能够担当将来建设国家的重任。渐渐地他发现有一些年轻人和他接触时,讲的是“国家大事”,谈的是“诸子百家”等传统文化,用的却是西方的技术……
  王老师说他现在对我们80一代很放心,每个社会、每个时期都会有一定比率的人会成为这个社会的精英,成为这个社会的建设者。亲爱的同学,你准备好了吗?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