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改变命运:软能力——在竞争中胜出

鲁鸣 (当代)
改变命运:软能力
作 者:鲁鸣
  作者自序
  在招聘员工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中国年轻人从名校毕业,硬能力很强,这和他们从小受的严格教育和重视专业学习有关。他们的专业知识技术常远超过美国人。他们的英语远比我这一代人到美国时强多了,其大多受过新东方的培训。但是,后来他们在职场上的发展往往不是那么回事,得不到很好的升迁机会。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多年。显然,软能力不强导致了硬能力很强的许多人没有在职场上获胜,留下遗憾。这些人在学校的辉煌成了历史,等到他们醒悟,往往太晚了。很多硬能力强的人才就这样没落了。
  这几年,我常常回国,去一些大学举办讲座,讲述我的上述思考,反响很强烈。学生们希望我以后回国能再去讲。我很愿意再去讲,但远隔重洋谈何容易。于是,有了写《软能力——在竞争中胜出》这本书的想法。
  本书写给所有一心想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而更上一层楼的年轻人。它对年轻家长们培养孩子想必也有参考价值。全书围绕着一个中心——我们最迫切需要提高哪些软能力。
  今天,书店和网站到处都是有关成功人士的书籍和励志读物。我们的媒体报道了大量的各行各业精英。比如,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先生、原盛大公司总裁唐骏先生和时尚杂志界的洪晃女士。他们都极富人格魅力,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的一些特质:敢闯敢干敢冒风险,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这些却不是我们从小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所推崇和引导的。教育专家和我们自己都意识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和我们学校人才培养之间是脱轨的。这种脱轨,自1978年开放后来来回回讨论了30年,并没有实质变化。相反,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忽略培养软能力的教育现象越来越严重,甚至已经蔓延到“起跑线”——幼儿园了。
  我们不能坐等教育改革来改变我们自身。趁我们还年轻,我们自己需要提升自己。
  本书就所讨论的软能力对中美差异进行了对比。就总体而言,与同等程度者相比,美国老百姓的硬能力比我们差。美国公司里干技术硬活者、大学理工科的博士生和科技研究者,大多数都是外国人和移民。美国高中生的数理化和国际地理等知识,普遍不如中国高中生。美国人的强项在于他们的软能力的确普遍比我们好,比如,正式场合里当众言说能力和独立能力。
  我不是要一味地批判或吹捧中美文化。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各有所长、各有其短。《人民日报》记者丁刚先生曾提出“脱美国化”:不是美国什么都好,我们不是要把中国变成另一个美国。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衰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丁先生说得好:“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美国,真正从美国学到我们想学的东西。”
  我希望这本书,从个人和社会的双向,能帮助读者真正学到美国好的东西而不是其文化垃圾,帮助年轻人了解什么才是提高自己素质的当务之急——在保持硬能力的同时加强软能力!这也是在回答我自己曾困惑的问题: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的中国大学生和哈佛、普林斯顿等名牌大学的美国大学生相比,咱们很多学生的智商很高,比美国学生勤奋,为什么我们学生的领导才干和当众言说能力普遍不如别人?当然,这是涉及许多领域的话题,包括意识形态、教育制度、社会心理、遗传基因等诸多因素。希望这本书能引起众多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的探讨。
  著名法国哲学家福柯指出,知识分子的角色并不是告诉别人他们应该做什么,而是不停地对设定不言自明的公理提出疑问,动摇人们的心理习惯、行为方式,拆解熟悉的被认可的事物,重新审查规则和体制,在此基础上重新问题化。我正是沿着这一思路来写这本书的。做人的原则是行为者知道前面的方向,如果不知道,有旁观者给指一下路,就省麻烦省时了。
  有位家长,有一天听了我的讲座后很有信心,斩钉截铁地说:“我们的孩子将来一定比我们出色!”但愿。这是我写这本书的希望所在。
   有一句英文是这样说的:“To teach is to touch a person?s life. ”中文意思就是:“教育就是去触动一个人的生命。”我所教过的学生和听我演讲或实况节目的听众里,或多或少,有些生命是被我触动过的。但愿这本书也有如此效果。因为这是令人喜悦的生命意义上的转让和增值,是金钱交易所不能比拟的。我不求这是一本完美的书,只求它可读性强,哪怕有一个人的生命因此而增值,这本书的价值就很高了。如果有读者说:“我花掉比坐一趟出租车还少的钱来买这本书,实在很值。”我就很开心了。
第3节:目录
  第一章 软硬兼备托起中国梦
  1 何谓软能力
  硬能力,是可定量的专业能力,是你从事某职业所必需的工作技能。如果你是医生,你的医学院毕业证书和医生执照,都是硬能力的指标;你治好了或救活了多少病人,这种业绩可定量来显示你的硬能力。如果你是学生,你的学习能力就是硬能力,它可用你的每科成绩和学历来定量。
   相反,专业以外的能力都可称为软能力,通常没有证书执照作为考核的指标,大多很难定量。比如,团队精神、当众言说能力和社交能力,等等。有的软能力可定量,比如非运动员的体育运动能力,它是一种非常好的软能力,它本身又衍生出很多让我们生活快乐和职场成功的软能力——吃苦耐劳, 无畏,敢于冒险,不怕竞争……
   软能力是社会心理学术语。它们和人的情商很有关系。它们是人格特质、社交礼仪、语言沟通能力、个人习惯、品德和乐观态度的体现。它们把我们个人与同等硬能力的他人区别开来。而硬能力是职场上对专业技术的要求,更多的是智商的体现。2000年,中国留学生魏力和美籍华人汤姆一起从美国一家常春藤名校物理系毕业。当时美国一家顶尖银行正在筹备亚太部, 他们经过层层考核,一起进入这家银行。
   魏力拥有物理学博士学位,眼睛深度近视,有严重的鼻炎,性格内向, 给人的第一印象不佳。他的英文相当好,但是当众言说能力差。公司雇用他,是因为他数学很好,可以帮银行搞信用风险模型。在这里,学位和英语水平是硬能力,身体素质、性格和当众言说是软能力。显然,魏力硬能力很强,软能力欠缺。银行在两轮面试后就给了他正式的OFFER。虽然当时有面试官对于其交流能力略有顾虑,但是他有一流的建模能力,属于当时银行亟需的人才。魏力靠硬实力轻松得到了他梦想的工作。
  汤姆是本科生,美国土生土长的华人。他身上很好地融合了美国人的自信和中国人的谦逊。他很自信、当众言说能力很棒、中文也不错、精力充沛、很有魄力,这些都是非常出色的软能力。 面试官都很喜爱他。虽然,他硬能力不强,只有本科学历,数学远不及魏力,但有很多挺棒的软能力,多次面试后,还是让他得到了工作。但是职位和工资低于魏力。
  在一个项目运作的过程中,多次加班后魏力病倒了,关键的第一次presentation(专业陈述,即工作汇报),他没法参加,只好由汤姆顶替。汤姆不懂之处,在电话里向魏力请教。出成果后的工作汇报,魏力本来可弥补上次的缺席,可他在几个大老板和整个部门员工面前表现紧张,陈述得很令人失望,大老板们都听不懂好在哪里,统计结果又如何解释。最后还是汤姆帮他解围,他用简明扼要的通俗语言解释给大老板们听。
  2004年年底,汤姆成功晋升为亚太信用风险首席官的高级助理,而魏力却因为多年没有得到晋升,逐渐失去了对工作的热情,在2005年年底被迫辞职。魏力在2006年农历新年独自去旅行了一段时间, 认真反思了自己6年的工作经历,开始认识到只追求技术上的成功,忽视软能力的自我培养,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已经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旅行结束,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为自己请了一位演说教练,参加演讲俱乐部。经过3年不懈的努力,多方面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魏力逐渐改变了他人对他的固有看法,工作和家庭都进入一个非常好的良性状态。 虽然2008年年中,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魏力失去了工作, 但是他很快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重新学习, 5个月后又找到了工作。从一个典型的书呆子到今天,魏力的软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今天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 学习能力都非常强,只要我们认清自己的能力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不断努力和自我提高,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2 我们最需提高哪些软能力
  软能力,如前所述涵盖面非常广。并且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尽相同。譬如说,我儿子在纽约当地的初中今年强调“character education”(性格教育),往年有“good citizenship ”(好公民)和“sense of community”(社区意识)教育。这些都是素质教育的软能力部分。美国的中小学教育强调能力培养和潜力开发,很多都是软能力,读者将在本书中陆续看到这一点。
  我不可能在这本书里囊括所有的软能力。任何一部书都难以做到。写这本书的目的,是想抛砖引玉,给读者提供这样的思考角度:只具备硬能力而缺乏软能力的人是跛子,是有饺子倒不出来的茶壶。缺乏软能力实为影响今日中国年轻一代就业的死穴。只有软硬结合,才能胜任职场的需求。
   我认为,我们目前最迫切需要提高的软能力是:性角色塑造能力、当众言说能力、独处能力、体育运动能力、诚信能力和公共事务参与能力。
   读者可能会问,为什么挑选这六种软能力来讨论?理由很简单。(1)这是根据我在中美两国分别生活、工作了这么多年的经历,以及这10来年经常回国与年轻人的接触而得出的结论。(2)其他很重要的软能力,比如,社交能力,已被大家广泛注重,相关书籍很多,我认为没有重复的必要。
  这六种软能力,是我们国人整体最缺乏而又普遍被忽略的。然而,我必须指出,对于个体的读者,这些软能力的缺乏并不在同一层次。甚至相反,有些读者的上述某种软能力很强。跳过本书引言未读的读者,我希望你这时不妨回头去读。
  我们中国人在全球的整体印象,总的来说是正面多过负面:重视教育,聪明勤奋,吃苦耐劳,数学好……在这本书里,我讲的是我们的差距和心理弱势。我相信,读者不会因此而误解。
  我的用意不是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差距而自卑,而是正视自己,接受自己,扬长避短,改变素质。像我这样年龄的人,身上的缺陷很难改了。但是,回首沧桑,积半生之所悟,将对我这一代的认识与反省加以梳理,在社会上传播,形成新观念,期望能帮助年轻人吸取我们的教训,早点培养自己的软能力。因为软能力不像英语那样可以通过专业学校的短期突击得以迅速提高的。
  3 软能力不强已成就业软肋
  北京麦可思HR信息管理咨询公司对2007届大学毕业生做了一项工作能力分析研究。麦可思把大学毕业生的能力分为35项基本工作能力,在调查就业的应届毕业生时,请他/她们评估各项能力在自己工作中的重要性、工作要求的水平和自己离校时掌握的水平。调查结果显示,重要性最高的5项基本能力包括积极学习、有效的口头沟通、理解他人、学习方法和积极聆听。结果表明,大学毕业生的这5项能力普遍达不到工作要求的水平。
   教育部这两年统计,每4个大学毕业生中就有1个难以找到工作。从2006年到2010年,中国有2500万大学生毕业。2009年《社会蓝皮书》发布,56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趋紧,预计将有150万人难以找到工作。受到金融风暴和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这个数字也许会更大更惊人。大学毕业即可能失业,已是不争的残酷现实。进大学不再是龙门跳,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我的职场在哪里?我未来的成功取决于什么?这是我们每个大学生、每位求职者和关心孩子未来的家长,不得不问的问题。
  强调专业以外的软能力,这是职场大趋势。与其被动,不如主动。我们的未来取决于现在。如果我们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不在专业之外多方面提高自己的软能力,未来的职业发展必然艰辛坎坷。中国《就业促进法》和新《劳动合同法》出台后,企业的辞退成本加大,需要承担的合同风险、法律风险都更大了。企业在招聘雇员时会更加小心,更加挑剔。一份工作的竞争,或一个高级主管的位置,被挑上面试的候选人之间的硬能力,其实已不相上下。中国妇联有一次招人,一个空缺有800多人申请;北京崇文区党校需要一个哲学教师,有200多人竞争。这两个职位的申请者中不少人有博士学位。最后的赢者都得益于他们专业之外的软能力,如,沟通能力、团体合作精神、当众言说能力以及亲和力等个性特征。
  在求职者的硬能力越来越出色的今天,软能力在职场中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兼备软能力,让你与其他求职者拉开差距。从执掌微软中国公司到入主盛大网络,再以10亿元身价转会新华都,唐骏几乎成就了所有经理人遥不可及的梦想。这位被称为中国身价最高的职业经理人,对职场成功的理解有其独到之处:“一个成功的人,应该是先做人,后做事,偶尔做做秀。”他所说的先做人,其实就是指软能力。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让部分人开始反思我们的教育是否在正确的轨道上,但是更多的人,尤其是更多的家长们却偏执于硬能力的盲目崇拜中。工作不好找,那就接着读更高的学历。
  上名校,获得更高的学历,永远是一件大好事。但是,把筹码一根筋地全压在名校高文凭上面,全然不顾国际国内的形势早就几个180度的大转弯了,进入社会后要想不碰壁,简直不可能!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一类孩子:他们在校学习非常优秀,但是软能力很差。而父母对他们也只有关于学习方面的要求,觉得其他都是小事。我一次回国做讲座时碰到一所高校的领导,在闲聊时他说:“不必搭理政府有关素质教育的宣传,文凭才最重要,其他全是胡扯。”他说自己的孩子幸亏没上当,好好学习,上了重点大学。只是毕业后运气不佳,工作一直不顺利,2年的时间已经换了3份工作。在他看来,自己孩子该学的都学了,可是为什么没有像样的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呢?找不出原因,他很迷茫。能想到的还是要求孩子考研究生,孩子不愿意考,他又开始继续说教,而早已对此反感不已的孩子,干脆去了外地。  中国年轻人最缺乏的是软能力!愿我们听到这一声音,看到这一巨大缺口。培养适应全球化的中国后代,已刻不容缓。美国金融危机后,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前银行家Joshua Pershy,不幸失去了工作,失业前他拿的是六位数美金的薪酬。在失业6个月后,他把自己打扮成“求职三明治”,身前身后挂了两大张求职广告牌,在繁华的华尔街游走,终于获得了新工作。 Joshua敢想敢干,拼命去争取工作的精神,使得他在硬能力高手云集的华尔街,在一片裁员的哀鸣声中胜出,找到了宝贵的工作。具备了这样的软能力,什么金融危机,什么就业危机,能奈他何?!
   反观我们某些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开始实行“驼鸟政策”,跟风考研究生、考公务员,更有甚者,干脆成了毕婚族、急婚族(刚毕业就找大款结婚)、啃老族(不上班靠爸妈养活)……如果我们寄予厚望的独生子女,变成了新一代的寄生虫,那将是何等令人痛心!
   纵观中国改革开放后的职场,很多人没有名校的文凭,他们以出色的软能力抓住了时代的机遇,成为今天中国发展的核心力量,并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得到社会的认可。我相信,几乎每个读者都能看到或听到这样的成功者。很遗憾,这个我们生活中的基本事实,作为职场上的常识却被我们大家忽略了。
   本书只讨论软能力,乃是因为大家都认可硬能力的重要,普遍已注重它的培养。我们的现状是,整个社会和学校往往不重视软能力的培养。家长往往只盯孩子的学习而忽略人品(这是很重要的软能力)和其他软能力。我不是说硬能力不重要,不是说不需要成功的其他因素(比如,人际资源和运气),而是想强调我们需要警醒了: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硬能力固然很重要,然而其重要性只有在软能力的强势下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才能竞争中胜出。否则,我们在职场上永远是被动的。
  只有软硬兼施,我们才能成功!
  4 你的,我的,他的,全球化的中国梦
  据《纽约时报》报道,由于美国保姆介绍所满足不了美国家庭对华人保姆的需求,有些美国家庭索性自己通过华人朋友的帮忙,从中国找到英语流利而愿意当保姆的大学毕业生,再由美国保姆介绍所帮助办理来美的手续,从而早日使自己的孩子从小能接受华语教育。一家保姆介绍所负责人表示,来自北京的高级保姆非常吃香,大富翁愿花10万美元聘其教孩子学中文。量子基金创办人之一吉姆?罗杰斯(Jim Rogers)特意花了半年时间,为两岁的爱女物色理想的华人保姆。罗杰斯还特意请来华人朋友充当“顾问”,判断应征者的口音是否标准。罗杰斯的豪宅更贴满中文字牌,让女儿随时活学活用“牛奶”、“早晨”等中文名词。
  学中文在全球成为热潮。2005年,中文正式成为可供美国高中生选修的大学预修课程。这是美国中文教育的里程碑。全美已有2500多所中小学开设中文课。学中文的外国人达3000万,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中文课,累计37万人次参加国内外近200个考点的中国汉语水平考试。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已意识到中国的强大,有远见的富人们更是未雨绸缪,已经开始提前为自己的后代规划中国梦!
  如果说过去半个多世纪走向美国就是走向世界,那么如今走向中国就是走向世界。即便我们一天不出国门,也处在当今世界的风头上。对于13亿多中国人乃至全球许多跨国公司,最重要的是拥有中国梦。
  从个人来说,“美国梦”是指人们在美国追求梦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发财致富,寻求个人发展空间。那么,用“中国梦”来表达我们和外国人如今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追求这种同样的梦想,是最贴切不过的了。就国家而言,美国梦的民主自由,中国梦的和谐社会,都是为了更大地实现自我价值。如果说美国梦在美国200多年历史中对移民是一个巨大的精神动力,那么,今天的我们应该以中国梦来鼓励自己。
  中国梦,已经存在。今天许多人已经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仅就财富而言,2006年,中国富豪榜前10名身价都在100亿元以上。2008年,身价10亿美元的中国人就有42人。这几年,无数留学生海归奔向祖国,就是为了实现他们的中国梦。许多外国公司如麦当劳一样,都在实现其中国梦。如同当初很多中国人去美国实现梦想, 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来到中国争夺饭碗, 就是来中国实现他们的梦想!
  中国梦,就是世界梦。
  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成长,是全球化的成长;竞争,是全球化的竞争。在这进程中,人想发展优势,以求最佳的生存模式、生活质量和发展空间。于是,人流、物流和文化交错冲破国界束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这种影响是多方位的,既可能是思想意识观念,也可能是消费行为,关系到个人切身利益,包括就业和私生活方式。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子。它不但使美国蒙受巨大损失,而且直接影响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市场。
   整个地球已是一个互联网。我们与国外互动已频繁到分分秒秒,我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心理构架已逐步建立在一个全球化的背景里。不了解全球市场动态,尤其是不了解全球化背景对这支队伍的要求,我们就会掉队。
   从个人角度看,竞争失利只是影响他们自身的前途及其家庭。可是,当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当他们代表我们的国家去竞争时,我们看到的是国家利益的受损。如果年轻的一代不努力提高自身的软能力,在愈演愈烈的全球化竞争中,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将面临危机。
   就社会风貌来说,无论白领和蓝领,我们的文明素质的确与我们飞速发展的物质文明还有很大的距离。这种距离,却缺少必要的社会觉醒。而没有一种强大的社会觉醒,没有因这种社会觉醒的大众反思和努力,要想改进国民的素质,效果很可能微乎其微。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生活是一个战场,它一直是而且永远是战场。一旦它不再是这样,那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所谓全球化,即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战场,从商业利润的角度来说就是市场。实质都一样,充满竞争。
  生活既是战场又是市场,不胜不赢,那就是下岗,哪怕你有一份工作,还活着。我们只有以自己的高素质才能点亮中国梦的火炬。
   软能力,大多难以某种指标来具体量化。所以很多人很困惑,模糊地知道有问题,可是又说不出问题所在,更不知道如果去提升自己。本书阐述六种软能力,给出提高的具体建议和方法,就是希望帮助这一代年轻人,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并付诸行动。
  幸福和痛苦,成功和失败,差别往往就在于软能力。
   我们必须问自己:面临全球化的挑战,我准备好了吗?我的素质是否软硬兼备?我能实现自己的中国梦吗?
第8节: 5 性感与性商(1)
  第二章 你性感吗?——性角色塑造能力
  5 性感与性商
  中国人或中国家长对自己和孩子的期望有很多种,大都是关乎成功和挣钱的,逃不出名和利。但是,他们通常对自己或孩子是否足够性感基本没有期望。他们几乎没想过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要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男人(女人)。
  性感是什么?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可能有不同的定义。“性感”在中国是一个被禁锢多年的话题。在我年轻的时候, 如果一个男士对一位女士说“你真性感”,估计只有两个结果:要么被狠狠地抽一巴掌,要么收获一个女朋友。即便是在我们自认为已经相当开放的今天,估计也没有很多中国人会在大众场合用“性感”这个词来当面夸奖他人。
  那么,在我们中国人眼中“性感”到底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很多中文媒体,在这里,我想和我的读者朋友分享深圳《晶报》上的一篇文章。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见美丽是一种人们在普遍意义上都非常认可的特质。但正如一首老歌里唱的:“美丽是种脆弱的东西。”凋零的美丽也同样是人们最容易慨叹的原因。美丽如此,性感却并非如此。
  性感,并非是某些狭隘的人理解的风骚,更不是穿得少、露得多的“薄透露”。相对于美丽这个仅从视觉的感官上反映出的现象,性感则是一个更为深层次和更为立体的全景体现。虽说美丽的人不一定都性感,但我认为性感的人肯定都美丽,而且不光是美丽,性感这个概念还包括着一种极具个性的气质、一股能够吸引别人的个人魅力和一份可以恰到好处地展现内在和自身优势的智慧。既然如此,难得的美丽在性感面前便显得平凡和短促了许多。
  近来,英国一家媒体举行了“100位史上最性感明星”的评选。参与这次评选的人们难得地、慷慨地、一致地将“性感明星”的称号献给了影坛上的诸位老帅哥——79岁的保罗?纽曼、74岁的史蒂夫?麦奎因、67岁的杰克?尼科尔森。据称,纽曼之所以“最性感”,是因为他不仅有迷人的外貌、非凡的演技,而且他还具有勇于尝试不同的角色的进取心、独特的个人爱好(赛车和拳击)以及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瞧瞧,这性感的概念里可算是包罗万象了吧,所谓最性感似乎也可以做最完美的解释了。
  较英国人对纽曼的全面了解,作为只是他影迷的我而言,纽曼这个人我只能从他塑造的银幕形象中去欣赏和体会。《虎豹小霸王》中的西部“朋克”、《骗中骗》中的潇洒“老千”、《金钱本色》中睿智的台球老手,纽曼给我的感觉和马龙?白兰度、格里高利?派克、肖恩?康纳利等老牌影星都不一样,他既有白兰度的嚣张,也有派克的高贵,还有康纳利的幽默。更为难得的是,纽曼始终给人一种平和而亲近的感觉,他的话语和眼神总是能令人感到温暖和希望。我觉得这是纽曼最性感的地方,而且历久弥香。
  在写这篇东西的同时,我的一位女性朋友在一旁感叹道:“真是男人越老越吃香,女人越老越沧桑。”我对她报以微笑:“非也非也,只要心存美好,美丽和性感都是永不会消亡的。”这话,但愿她懂。 这篇文章在网络上被广为转载,我看到甚至有很多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热烈跟帖感叹“纽曼”的性感魅力。这篇文章中对性感的诠释我也很认同,只是有一点让我比较诧异,为什么当我们提到性感的时候,一定要以西方人为例呢?难道我们本土就找不到一个“性感”的代言人吗?前不久回国,我突然想起了这个问题,晚上特意在广告黄金时段翻看了40多个频道,想找找我们本土的性感明星。我看到了“美丽”和“英俊”,可惜就是没有一个让我有脱口而出“真性感”的感觉。在这里,我想请读者朋友参与调查,回答一个问题:
  你心目中最性感的中国人是谁?
  “性感”这两个字,如今在咱们中国已是正面词语,响亮闪光。它是衡量人类生理、心理、健康等许多方面的一个重要指数。可是这个指数,在我们日常生活里仍然还是纯生理概念。我们很少用“性感”这个话语来描述一个人、群体或民族的心理和健康洋溢的面貌。
第9节: 5 性感与性商(2)
  性感是人符合其性角色的身材相貌、穿着打扮、举止言行,是让旁人产生美或兴奋的感觉。性感这个概念包括着极具个性的气质、能吸引别人的个人魅力和可以恰到好处地展现内在和自身优势的智慧。性生活是隐私。只限于性生活的狭义“性感”,不是我在此讨论的话题。本书所说的性感是广义的,是公开的感染力。性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内在气质;第二是举手投足引起的感觉;第三是迷人的体形和健硕的外表。固然,有迷人的身体无疑在第一印象中起重要作用。然而,空有它而没有文化教养和良好素质,不会在公共场合下吸引大众,更不可能成为领导者或成功的职场高手。
  性感是心理优势化和自信的加速器。
  性感是身强力壮的主要标志,它是一个人健美的果实,是气质的展现。身体是性感的基础。当中国阴柔文化遭遇美国阳刚文化时,我们自身的缺陷被凸显出来:因身体不健美而缺乏性感,使我们心理和精神面貌有意无意地受到打击,降低了自信。我们轻蔑肌肉发达、不重视健壮的身体。我们年轻人普遍不重视健身,怎么可能有很阳光灿烂的吸引力?我们的家长大多忽略孩子或自己的体育运动能力,使我们难以性感起来。我会在第五章专门讨论这个问题。
  性角色是一个元概念。它集合了人一生中许多角色:儿女、父母、夫妻。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在休闲消费娱乐场所,人们根据性别对一个人的言行有不同期待和要求。性角色永远存在。有人的地方就有性角色。性感无疑是促使人出色完成性角色的发动机。这点可以从我们的多媒体广告里表现出来。当人出现在广告中,他(她)的性感无疑是非常精彩的亮点。这就是为什么全世界各国的具象广告,都喜欢找运动员来当模特儿。他(她)们的健美,是最好的性感。否则,仅仅从知名度来说,他们不见得比其他行业名人更有声誉。为什么不找一个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或大众喜爱的畅销书作家做广告呢?后者恐怕难找到一个性感的。有些名作家忧郁病态,身体萎靡或臃肿,哪里还有什么性感可言?
  男女都需要性感。但鉴于我国阴盛阳衰的实际情况,男子的情况比较糟糕。中国男子,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年轻人,普遍缺少雄风,没有阳刚气质。这是一个停留在我们全社会老百姓潜意识层里,然而却是非常显著的社会现象。我们每年应在大学生和研究生中举办“中国男子汉”之类的评选活动,从各省市抓起,强调科学知识、人文素质和身体素质并进。这种偶像,远比单纯书呆子的高考状元或精神阳痿的博士、硕士要好。后者,不但有损我们民族的形象,而且国家遇到危机时难以成为栋梁。
  回到前面的那个问题,“你心目中最性感的中国人是谁?”有人告诉我这样一个男人,他是山东的一个公司老板, 2008年5月12日,他看到汶川发生地震的新闻后,立刻买了大量物品,当天启程,千里迢迢赶往四川,谁也劝不了他!
  这才是真正的男人,这样的男子,没有人关心他的外貌是不是年轻俊美,但是,很多人会感佩他的阳刚性感!他也许会损失一些公司利益,但是,任何时候他都是家人和公司的擎天柱。每个人都愿意和这样性感的男人合作共事,和这样的人成为朋友。还有秦怡,虽然岁月侵蚀了她的美貌,但是,她照顾自己残疾的儿子一生,内心无忧无烦,汶川地震后又将自己全部积蓄捐助灾区,虽然80岁高龄,但是,看到那些80后提起她喜爱的语气和迷恋的眼神,就知道她是多么性感的女人!
  对于性感,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相同的是,大家都认可“性感就是那样一种说不出来的美好的感觉”。让人感觉说不出来的顺畅,因为那是上帝造我们的时候,男人和女人最本真、最自然、最理所应当的样子,就像看到一片从来没有人刻意修饰的原生态美景一样。
  我们要使中国梦更美,要对我们个人和整个民族的形象和精神面貌有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理直气壮地进行性感教育,要让我们的年轻人懂得一个人性感并不只是单纯的性概念,它贯穿其心理和自信水平,关乎他(她)的一生,对其职场的吸引力即个人魅力以及家庭生活,都起着正加速的作用。
第10节: 5 性感与性商(3)
  世界知名的一位巴西性学专家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性商”。它已开始被引用和使用。如果说这本书大部分内容涉及我们的情商,那么,我希望这一章能促使读者重视对性商的培养。
  仅有高智商和高情商还不够,还需要高性商。智商、情商和性商并进,是如今这个新时代所需要的。
  性商(简称SQ)是指人性生活的指数总和,它既包括性渴望度、勃起功能、持久能力和自控能力,也包括帮助配偶达到性愉悦的能力。性商指数采用了自测问卷的形式,主要针对男性。这是因为男性在性生活上常常居于主导地位。这个测试将帮助他们了解自身情况,与伴侣沟通,改善性生活质量。完整的性商指数测试,读者可以在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lumingchen中找到。但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性商不仅是生理层面上的,也是心理上的。它涉及一个人所受的性教育、个性行为习惯、文化和周围环境等四个方面的综合影响。作为性商指数,其内容还有待完善。
  年轻男子,性能力强否对其心理影响甚大,会直接影响他整个工作和生活的质量。一个年轻男子幸福与否,性能力显然是头号指数之一。曾在美国某著名银行做投资总监的张先生,事业上很成功。前几年辞职做了海归,在国内开办了自己的投资公司。可出人意料之外,他私下里并不快乐。朋友们都不理解他,以为是他两地分居,因为他夫人和孩子都在美国。后来,他离了婚。追他的女孩风起云涌,可只听风不见雨,没有一个开花结果。谁都没有看见他和哪位姑娘约会。甚至有人怀疑他是位同志。一直到最近,有个女人状告他,说被他酒后诱奸,要求赔偿巨款。他的秘密才透露出来:原来他有严重性勃起障碍。经过性专家鉴定,才证实了他的清白。医学表明,美满的性爱能促进荷尔蒙的正常分泌,使人快乐、充实、有自信。心理学家也有同感,性满足能增强一个人应付生活难题的能力。性商高的人通常心理相当健康,有绝佳的自信,重视自己的感受,也有强盛的自我观念,对于因生活压力而造成的身心病症或忧郁症,都有强大的抵抗力,不会轻易受挫一蹶不振。确切地说,一个年轻人的性能力高低,带动其作为男(女)人的自信度的高低。
  要想使性商指数拔尖,仅仅靠婚后的性生活来提高已经太晚了。这个素质,和本书所讨论的其他素质一样,来自教育和培养。性知识和性技巧,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性信息的网络时代里,满天都是。我这一代人当年两耳不闻性事的岁月已一去不复返了。如今中国人在性知识和性技巧方面的信息,拥有前辈们不可比较的巨大容量。他们在性功能上,理应也要超过祖辈。然而,知识和技巧不等于能力。
  要想有很高的性商,大展雄风,最关键还是要增强体质以及相关心理素质,没有捷径可走。
  本书所讨论的所有素质,都是相关的。人某个方面的素质,无疑是受相关素质制约的。显然,性商高的人,身体健壮,有无畏精神,主动意识也强。一个很要面子的人,一定不是性感的人,在性生活中遇到相关问题时,他很可能不会运用一定手段,不会主动和性伴侣沟通,不会去找心理医生或性专家寻求指导。
  毋庸赘述,性角色对增加个人幸福和人格魅力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不管干什么,不管去哪里工作,都是为了使自己和所爱的人幸福,都希望自己有足够的魅力。从这意义上说,性角色是贯穿人大半辈子以上的社会角色,而性商在其中起着隐秘的作用。我用“隐秘”两字,因为性商和智商、情商不一样,它属于隐私的范围。因此,成年人要提高性商,重振雄风,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自己的努力。年轻人应该结合美容、健身、性技巧和个人修炼,还有多学习一些心理知识,提高自己的性商。
第11节:6 什么样的男人才够MAN(1)
  6 什么样的男人才够MAN
  什么样的男人才够MAN?不仅形体上要健壮,而且气质个性上要阳刚。
  好莱坞明星施瓦辛格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并不是一位帅哥,而且英语有口音(他是奥地利移民)。然而,他却在激烈竞选中获胜成为现任加州州长。凭什么?除了知名度,其资本就是他从里到外充满了阳刚之气。施瓦辛格从影前是一位健美冠军,他在电影中塑造了很多肌肉发达、个性勇猛的英雄。当他参加竞选时,人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他本人的气质个性也是这样阳刚时,无疑被他吸引而投他的票。他够MAN,老百姓相信他。他被称为“硬汉州长”,可见其魅力。舆论界指出,如果施瓦辛格是在美国出生,他完全有能力竞选总统而成为步里根之后由好莱坞走向政坛的总统。
  不少人已发出呼吁,咱们男孩大多数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没有阳刚气质。这几年,关于中国男人女性化的文章很多。如果上网搜索“中国男人女性化”,你可看到75万条网帖。所谓男人女性化,不仅是说咱们中国男人普遍在形体上缺乏健壮的形象,最主要的是缺乏阳刚的气质个性:强悍、勇猛、侠义、敢担当责任、敢于冒险、不怕失败、刚正、磊落、豪迈、无畏、大度,等等。自古以来男性所特有的这些特性和优点,如今在中国男人身上普遍消逝,已很少有“士可杀不可辱”、“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然而,很多年轻人自己却没意识到这一点:这是他们不“性福”或在职场上不能得到提升的原因。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种困境,也是一种悲哀。
  从美国海归的陆晓在北京工作后,30多岁的她在《北京青年报》专为海归背景的高级企管服务的婚介所报了名。一个和她见面的银行高级管理说:“我就不理解美国人为什么喜欢在跑步机上跑得一身臭汗?”这样,在见了一连串的高级白领后,陆晓很失望。她说:“他们多数抽烟喝酒,牙齿泛黄。虽然西装革履,可是名牌衣服下面都不健壮,没有肌肉,没有男性的阳刚之美……”简言之,这些男人不够MAN。
  中国男人越来越“妹”。最典型的例子是2007年的一个电视选秀节目。选手大多打扮得花里胡哨,表情动作无一不和那些深闺中的女孩惟妙惟肖,甚至羞羞答答。很多选手在唱歌时手和脸部表情动作,和女孩子几乎一模一样。评委们反复纠正让选手不要有太多的妖艳的动作,但一些选手还是改不了那些女性化的小动作。
  对此最有感触的莫过于中国影视界导演。他们当中很多人感叹:在中国要找到一个外形和气质个性上都阳刚的男演员,太难了!在美国,这样的男演员多如牛毛,太好找了。这一点都不夸张,这和崇尚性感有关。
  中国男人女性化,使得男人性角色弱势化。这种弱势不但表现在爱情上被动与落后,散发不出男人的性感,而且表现在性生活上不强。在上海开幕的拜耳亚太地区男科论坛上公布的中国当代两性关系调查显示,国人在性生活问题上满意率普遍不高,最根本原因在于很多中国男人实在是不强壮。
  中国男人这种阴柔的身心特质,使他们参与全球化竞争时感到精力上和心理上不适,无法发挥自己的潜力。内在特质与外在规则之间的矛盾造成了他们的心理阴影。许多中国男人,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擅长、不愿意去做有攻击性、冒失败风险的事,他们也很难接受对手以这样的方式战胜他们。也就是说,他们在骨子里不适应阳刚的方式,于是比女同胞更感到压抑。即使身在美国的很多中国男人也比他们同在异国的妻子,会更感到文化差异让他们没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心中常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忧郁。
  在美国一家机构担任主任的杨女士有一次听了我的演讲后,专门和我聊了她丈夫:“不知怎么搞的,我发现很多中国男人没有一种豁出去的精神,总是说得多,做得少,像个女人似的,整天唠唠叨叨埋怨发牢骚,有什么用呢?有本事你就去干啊!失败了也没关系。你不干,怎么知道会不会失败?!要回国就回,不回就在美国踏实地干,承担后果。老是在心里嘀咕,回国吧,觉得自己没法创业,最好让美国公司派回去做首席代表,或在国内企业当个CEO、高级主管什么的。可能吗?”
  她丈夫在美国读了两个学位,金融硕士和MBA,目前在美国政府机构做财务工作。因为不是名校毕业,又没有企业管理经验,担心回国没人要,但学过金融、有MBA的学位而只做财务,又觉得在美国屈才,可以回国发挥潜力。在这种矛盾心态中度日如年,他常常早上一起来就感叹:“这日子就这么过下去?”杨女士说,这样的华人男子在美国太多了,她见到很多。她的结论是,在美国的很多华人男人不如女同胞有平常心,但又死要面子,做事不大胆,没有大丈夫气概。
第12节:6 什么样的男人才够MAN(2)
  杨女士所说的,其实就是中国男人缺乏阳刚气质的问题。阳刚,不仅指肌肉发达、身材健壮、精力旺盛,它更包括气质、举止、言行的坚强刚毅、无畏、敢于冒险、敢于承担,等等。阴柔指温柔、灵巧、细腻、顺服,等等。每个人都具有阴柔和阳刚的一面,但不管我们是哪国人,我们都不可否认有男女之别。就人类学而言,男人阳刚多于阴柔,女人阴柔多于阳刚。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开拓创新、健壮勇敢、敢于冒险,一直是美国人所崇尚的。美国之所以在短短的200多年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与它特别重视以西部牛仔为代表的阳刚文化很有关系:重视肢体发达、提倡主动进攻、自强不息、强调竞争能力,等等。即使在都市文化左右美国当代社会的今天,牛仔们大无畏的刚性形象,无论在文学艺术上,还是在商业广告媒体上,都占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西部牛仔引领着美国阳刚文化和开拓精神。
  中国文化偏重阴柔文化。我们不重视肢体发达,缺乏冒险无畏精神。咱们中国从古到今,阳刚男人吃苦头,阴柔男人却吃香上台面,造成了整个民族羸弱,底气不足。一个男性在中国不阳刚,不影响他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存在,甚至依旧可以混得很不错。
  在美国的华人深有体会,就群体而言,华人女子比华人男子受美国人欢迎。人家留着面子,不好意思捅破我们,我们自己心里很清楚:华人男子阳刚不足,没有男子汉的魅力;而女子不涉及阳刚这问题,反而华人女性大多比美国女子更苗条、更聪颖温柔、更水灵。
  我们偏爱所谓斯文的“儒雅”男人。2006年,我在上海看过一个电视节目:单身男女在电视上头次相见,确定是否继续约会。一个戴着眼镜长相斯文的男青年,被节目观众评为喜爱指数最高的男子,他也是场上唯一被女孩相中愿意继续约会的小伙子,旁边一个一米八多稳健的高个子小伙子反而落选。按理说,无论外形还是气质,这个高个小伙子都比那位戴眼镜长相斯文的男青年有魅力。可是,连节目现场采访的观众也说那个戴眼镜男青年最有吸引力,其中一对夫妻带着女儿,那妻子大声说:“我如果找女婿,就要找像那个戴眼镜男青年那样的,很斯文、很帅!”要说斯文,还谈得上;要说帅,我怎么也看不出那戴眼镜男青年有多帅。这是我们很多人的眼光:斯文等于帅。在这里,我不是抨击斯文,并不是说斯文不好,只是我们的审美观走了极端。正是我们一味要求男人“斯文”,中国男人阳刚的翅膀就萎缩了,甚至不见了。
  小时候,我特别不理解为什么梅兰芳要去演女人,为什么越剧《红楼梦》这出戏里的贾宝玉要由女演员来演。不能否认,最初的男演女或女演男,是因为中国那时男女授受不亲,不要说女人不能演戏,就是看戏也不可能。可是“五四”以后,有了女观众席。梅兰芳等“四大名旦”大红大紫时,女人早已唱戏了。这种形式为什么还一直能保留着呢?说穿了,就是我们偏爱儒雅的男人,甚至有男色消费的意义。梅兰芳尽管把女人演得入木三分,但他终究是个男人,他的身体器官是雄性的。这在观众心理上是无法改变的。在观众的意识层面上,梅兰芳是展现女人很成功的艺术家,他是中国历史名人里最儒雅的男人,人们喜爱他。这是梅兰芳很受欢迎的观众心理所在。而女演男自然不可能完全逃脱女性的妩媚,看起来也有几分儒雅男人的味道,这同样顺应我们大众的心理。电影《梅兰芳》的上演,可能会加剧这种心理。
  小说《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之最,这无可争议。然而,自从它问世以来,中国读者对贾宝玉的喜爱程度,恐怕是性感男人没法理解的。贾宝玉是非常女性化的男人,固然他疼爱女人这一点值得我们现实里的男人学习,但是,这个人物是我们偏爱儒雅男人的心理折射。无论是从贾宝玉的心态,还是他的为人,假如曹雪芹没有把他定性为男人,我读不出他是一个男性,丝毫没有一点硬汉的阳刚,完全是软绵绵的、娇滴滴的。电影版的越剧《红楼梦》当年在全国上演,贾宝玉这角色是由女演员演的,大受欢迎,更无形中强化了男人的女性化特征。人们把这种特征整合内化到自我的深层之中。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还要花巨资再拍,可见一斑。我担心它会再次有意无意地影响国人的性角色意识。
第13节:6 什么样的男人才够MAN(3)
  女性化的贾宝玉,本来在曹雪芹那里是象征着一块假(贾)宝玉的“石头”,可却成了中国男人阴柔有余而毫无阳刚气的最佳形象,而这个形象两百多年来中国女人不但不反感,相反备感亲切。这和中国过分强调儒雅的阴柔文化一脉相承,使得中国女人钟情偶像逃脱不了贾宝玉式的“儒雅”男人。根据需求法则,女人这种情爱趣味和择偶倾向,是导致中国男人缺乏阳刚性感的原因之一。因为女人没有这种要求,男人自然无需在这方面加强。这符合市场需求法则。
  儒雅,本来有更深的意义,不仅是指学者风度,更是指对中国古典文化有很深的功底。
  我们现在所谓儒雅型的男人,多只是外表斯文罢了。有几个所谓儒雅的明星或主持人对中国古典文化有很深的功底?有学者风度?这是我们审美观的误区。有一次,我和两个朋友去逛王府井步行街,朋友中有一位是戴近视眼镜的。有位妇女上来向我们兜售东西。我们3个人都想要她卖的一种工艺品,可只有最后一个了。猜她说什么?她说:“我卖给这位戴眼镜的朋友。他多儒雅啊!”戴眼镜=斯文=儒雅,这是我们很多人对男人的审美观。也许,正是这种审美观,使得我们的大学生中戴眼镜的层出不穷,却没有作为健康问题引起足够重视。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端木教授指出,中国男人女性化的传统文化原因有三个:第一,从经济基础看,中国过去一直是农耕经济,种地不需要攻击和冒险,需要的是女性般的精细与忍耐,文化性格便趋向于女性化。第二,从政治体制上讲,长达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也可能造成中国男人的女性化。具体来讲,三纲五常这些玩意儿就是要斩人阳刚之气,直接后果就是皇帝君父化,大臣子妾化,后宫里的男人干脆阉掉,中国男人就这么被统治者玩弄于股掌之上。第三,从意识形态上讲是儒道佛三家。佛无性,道阴柔,儒家虽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表面上刚柔相济,可惜后来的发展,忠孝义三把剑齐下,导致中国儒家文化犹如被阉割的文化,男人膝盖从此直不起来,吞声忍气多于进取冒险。
  在后面几章里,我将讨论文化根源以及现状对我们年轻人素质的负面影响。那些负面影响,也是中国男人普遍女性化的同源,包括:(1)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内向文化,“枪打出头鸟”,个性张扬的人容易被认为浮躁而不被重用;(2)几十年苦难不断,使人们习惯了吞声忍气,沉缅痛苦或遗忘伤痕,意志消沉;(3)公共意识差,没有公民主动参与意识;(4)缺乏大无畏精神;(5)现今父母对子女过于宠爱;(6)太要面子,不敢承担失败。
第14节:7 职场社会急需精神不阳痿硬汉(1)
  7 职场急需,社会急需精神不阳痿的硬汉
  社会心理学家们发现,自我实现的典型人物具有强支配和外向的性格。他们具有相当的主动性,能够使自我的潜力直接向外发挥出来,即具有阳刚特质的人。全球化竞争规则和激烈残酷的局面,有利于阳刚的人发挥自我潜力。虽然,成年人的心理和行为定势难以改变,要花很大的工夫,然而,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呼唤,却是可能的。只有在社会意识和大众理念上改变文化的因子,才能改变社会和教育的平台,才能把我们的男孩培养成未来职场上的硬汉。
  培养的力量凭个人是不可能建立起强大攻势的,它需要人们相互交流、传递与激励。当这种力量以社会方式培养起来后,它就能够参与修改规则,改变社会体制,以利于其发挥。只有经过这样内外契合的过程,未来中国男子汉才能走出阴柔的负面。我这里提“负面”,是想说明阴柔也有很正面的东西,如温柔、灵巧、细腻。我的意思绝不是说阳刚的男子汉不需要刚中有柔。
  全球化这种超国界的竞争,是全方位的,是赤裸裸的。所谓合作,是各国竞争者们制订出彼此能妥协的竞争规则,然后大家按照规则去竞争。说穿了,合作是为了更好地竞争。我们不但要和本国人竞争,还要和外国人竞争。这就是为什么世界贸易组织无论到哪国开会,都会遭到该国示威者的激烈抗议。谁都想保护自己国家的利益,甚至政府也玩弄规则加以干涉。中国公司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遭美政府阻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显然易见,全球化本身发出呼唤:中国需要硬汉!需要既富有智慧又无畏勇敢,这种精神不阳痿的男子汉。否则,这将会成为咱们中国人被欺负的一个突破口。这必须引起中国全社会的关注。这种呼唤,如果身为男孩不意识到,不从现在起培养男子汉气魄,即使有名牌大学的学历和很高的智商也没有用,因为我们所面临的全球化不欣赏贾宝玉似的男人。
  年轻人,把自己培养成这样的硬汉吧!不管就业形势多么严峻,一定难不倒你。
  中国当前的教育必须重新建立中国男人的楷模——忽略已久的中华民族男子汉英雄主义。特别是在文化和社会环境这两方面的指数上,我们需要政府、媒体和家长们下工夫才行。学校的人文读本、媒体话语、艺术文本和政府平台,都应该增加英雄男子汉的内容。那种“今天已不是英雄的时代”的观点,对青少年是有害的。
  男子汉大丈夫,不是大男子主义。做一个平凡的老百姓,也可以是一个有骨气、敢于挑战吃苦、勇于承担失败、爱家、有社会责任的男子汉。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男人的确任重而道远。如果不意识到这一点,如果我们不在这方面作出调整和改进,如果我们忽视了性角色的培养,中国经济的崛起难以变成中国人本身的崛起,甚至在10年后很可能会走向衰退。
  很多中国家庭重男轻女,家长对独生男孩有众多的限制,时时刻刻护着他们。有一个小男生在作文里写道:“放假的时候妈妈不许我出去,就买了只小动物陪我。我看着那只小动物在往外爬就想,连动物都想得到自由,自己为什么得不到自由?”由于社会普遍接受和欣赏的男人是所谓儒雅型的,女人大都喜欢嫁儒雅的丈夫,可又找不到这样的男人,因为中国男人外形阳刚和内在阳刚往往是脱节的,有知识的男人通常身体不健美,而健壮男子少得可怜,且往往没知识少文化。这种社会现象对喜欢偶像并需要有楷模的青少年,是致幻剂。
  不少人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幼儿园中小学的老师70%~80% 都是女性,男学生没有模仿对象。是的,儿童是在无意中模仿长大的。不过,美国的幼儿园、中小学同样也是女老师为多,为什么美国男孩长大后普遍比较阳刚,没有中国男孩这种问题。无意的模仿里,最重要还是文化和来自父亲的影响。美国阳刚文化,不但体现在电影、艺术、广告时尚媒体上,还体现在父辈的言行和为人上。孩子处于儿童期时,父亲是否阳刚对孩子影响很大。一旦孩子到了自我意识很强的时候和青少年性发育期间,他们模仿的对象很可能不是老师,而是他们所崇拜的同性偶像,如伟人和各种明星。可是,从社会到家庭却很少有阳刚硬汉可供我们的男孩做榜样。
  我国某著名篮球明星刚到美国时给观众留下最大的遗憾是虽然身高占有绝对优势,但肌肉不够发达,不能从视觉形象上给对手以野性的威慑。我认为这是中国男人普遍的通病,显然和我们成长的阴柔环境有关。但是,这不是不可改变的。就像我们看到这位篮球明星在美国这几年的可喜成长,其勇猛、刚烈的男性魅力,在场上的活力和对抗性让我们从心里为他而自豪。
  因此,我们特别需要对男孩进行阳刚教育,重新塑造新一代的男子汉。教育必须包括性角色教育。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地将男性定位成阳刚,女性定位成温柔。不是说男孩子拥有细心、文静温柔、忍让的性格不好,或女孩子不能刚毅泼辣。然而,在社会和家庭里,男女确实扮演着不同的性角色,父亲和母亲,丈夫和妻子,等等。由于性别而具备和产生不同的身心体力特征,是需要我们从小加以区别对待和培养的。花木兰也可从军保家卫国,但是,一个国家的士兵99%还是要靠男子来担当。这是上帝造人时就造好的,不是人类自己决定的。培养阳刚男孩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要给男孩不同的成长空间,帮助男孩培养自己的阳刚性角色。
  我们应该把中国武术和足球作为男孩的必修课。如果学校不开设这些课,家长则应设法请私人老师或把孩子送到体校和校外武术班学习。这是培养男孩阳刚个性最好的两项体育运动。高中和大学应对所有学生开设性角色课和家政课,而不是仅仅开设性教育课。后者只传授性知识,却没有传授男女在家庭和社会的性角色以及承担性角色的技能。孩子们的人文读本和影视节目中也应该增加培养阳刚男子汉的内容。
第15节:7 职场社会急需精神不阳痿硬汉(2)
  性角色是人由性别而产生的自我意识、心理定势和行为习惯。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男人像男人,女人像女人,社会对此有期望和要求。不管社会如何变迁,性角色如何变化,有一点永远不会改变,即人以自己的性别进行条件反射,产生心理行为和变化。然而,我们对男孩子的教育大多是压制性教育。温顺、听话、文静是好孩子。男孩的个性教育被严重压制和压抑,更别提性角色的教育了。我大姐住在上海,她有两个上小学的双胞胎外孙。外孙每天放学,她要去接他们。外孙喜欢蹦蹦跳跳,只要他们不闯祸、不违反交通规则、不影响别人,我姐姐就让他们自由自在,开开心心。可是,周围很多人不喜欢孩子们蹦蹦跳跳,尤其是学校里的女老师,总希望他们文文静静。
  杭州办了一所男生学校叫“西点男孩训练中心”。校长万国英说:“现在学校里普遍阴盛阳衰,男孩子娇骄二气,缺乏阳刚之气,这样下去,我不敢想象我们未来的民族气质。创办西点男孩训练中心的目的,就是想借助美国西点军校的理念,以全封闭、军事化管理的模式,将男孩打造成真正的男子汉。‘西点’的努力和探索,也许可以给社会特别是教育界一个思考。”除了平时严格要求之外,学校的体制中甚至包括体罚。学校周末的课程表都排得很满。8点半到9点起床洗漱,半小时早餐;之后萨克斯管训练一直到中午11点半;中午12点到14点半围棋训练;14点半到17点练习跆拳道。“西点”每两个月安排一次学生远游,以拓展孩子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才干。学校的最终目的是打造性格坚强、举止优雅的阳刚男孩,打造健康、睿智、幽默、豁达的未来男子汉。
  且不说杭州西点男孩训练中心的做法是否都对,但至少这个学校的出现,暴露了我们儿童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培养男孩刚毅个性和健壮身体。一个国家的男人不刚毅、不健壮,到了国家危难时,别指望他们能站出来。如果家里遇险碰到坏人,也别指望他会冲出来保护,即便他能挺身而出,可能也是一败涂地。
  为什么中国人到海外容易被人欺负、被人抢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男人普遍不刚毅、不健壮。一副文弱的样子,谁怕你?远的历史就不说了。从东南亚对华人的歧视,包括1998年印度尼西亚对华人的屠杀、强奸和抢劫,到这几年我们到海外旅游被人抢劫,我们的学者和媒体并没有从中国男人不阳刚、不健壮这个角度去反思。
  中国男人缺乏阳刚,在心理学上这是性角色偏差或性角色畸形,即一个人的言行不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和要求。
  我和山东诗人路也女士探讨过这个问题。她颇有同感地说,现在的中国男人不男不女。旧时代的男人虽然大男子主义,但至少还有承担失败的责任,保国养家,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视死如归,有大丈夫英雄气概;而现在的男人既没有了这种阳刚,又不懂温柔体贴。一些教育学家开始呼吁:要关注男孩教育,发现男孩独特的长处,给孩子留出成长空间。但是,作为一个大国,家长们还没有普遍意识到这个问题。急切的人们甚至提出,我们应该恢复战国时代的尚武精神,不能厚此薄彼地只重文化素质而不重性角色的培养。
  我们必须站在这样一个基点上:男女有别,我们不应以差别去歧视对方,而要尊重这种差别,尊重对方作为一个女人或男人而存在。若为了男女平等,我们的女人没有女人味,我们的男人没有男人味,那就得不偿失了。谁都不会否认性别差异。男人力气比女人大,块头大,这是男女生理上的差别,而男女在思维、心理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然而,我们的教育忽略了性别差异。
  众所周知,男孩比女孩成熟得晚。可是,我们的好学校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对男女生都是同等考试录取标准,这使得成熟晚而又聪明出色的男孩被排斥在好学校之外,使得他们失去了在良好学校环境里接受最好师资教育的机会。鉴于男孩成熟晚的特点,重点中小学的录取应该男女有别,让更多极聪明但不重视学习成绩,还没像聪明女孩那么早领悟的男孩子有机会得到最好的中小学教育。现在大学女生越来越多,甚至有些大学女生人数超过男生。高考状元女生一年比一年多,固然这与现今时代女性受到同等关怀和她们自身努力有关,然而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这很可能是我们没有意识到教育必须尊重男女有别的自然规律。
第16节:8 阴盛但不能阳衰
  8 阴盛但不能阳衰
  清晰的阴阳世界混乱的阴阳世界上图左侧是一个清晰的阴阳世界,这个图我们非常熟悉。很多人因为参透这张图而成就了一番事业。它说明了这个世界最和谐的模样,阴中略有点阳,女子除了原本的女人味之外,应略带点男子的刚烈;阳中略有点阴,男子除了具备真正的男性品质之外,也需要有一点女子的柔情。这个度应该怎么把握,图中显示得非常清楚。右图是一个混乱的阴阳世界,这种状态下,出现不好看的事情是不奇怪的。
  “阴盛阳衰”这个词,自从中国女排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后,这些年我们常听到。它是我们对自己社会中男女能力与性格的相对状况所进行的描述和评价。尽管其涉及范围和程度需要细致地讨论,但这个词表达了人们真实的想法。今天,除了乒乓球、羽毛球和跳水以及体操这些需要柔性很强的体育运动,篮球、排球、足球、网球、游泳和整个中国体育界都给人们留下阴盛阳衰的印象。这种印象的范围继续扩展,在我们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影响。
  电影界也是如此。中国女演员张曼玉、巩俐和章子怡现在得到了世界影坛的承认,男演员却很落后,跟不上步伐。不是说我们男演员没有演技好的,但大都是奶油小生和所谓儒雅型的,没有鲜明的男性特征和气质,即缺乏性感,与全球化大时代格格不入。性感的男人固然高大为佳,中国男演员里不是没有高大的,还拍写真集呢。但是,硬汉气质不是靠身材高大就可表现出来的,它们是性角色丰富的积累和储蓄。肌肉健壮和硬汉气质,这两样都具备的中国男演员寥寥无几。男演员不断拍写真集,这本身就很女性化,是典型的青春期女孩对镜顾影的自恋行为。
  近些年来,在职场竞争中,人们都能发现,很多女性积极表现自己,参与竞争,而许多男性却好面子,回避正面竞争。许多男性在竞争中输给了女性。以前,我们常说,女孩小学初中强,到了高中女孩就被男孩赶上了。现在却不是这样的了,高中大学甚至到研究生和职场,很多最出色的优秀者是女性。甚至有媒体疾呼,我们进入了“她时代”!我们为女杰骄傲的同时,恐怕没意识到:很多女性大踏步前进的同时,她们的男伙伴们却没有以快速的步伐跟上。就社会和历史而言,男子的起步本来比女性高。当女子迎头赶上时,他们如果原地踏步或不加速前进,自然就落在女子的后面。
  这种阴盛阳衰的事实令我们深思:平时是“好”孩子,结婚后是妻管严,这是中国许多都市男人的真实写照。日本、韩国对男孩实行野性教育,跆拳道、柔道、摔跤、拳击和足球是男学生的必修课。我们在这些方面差距很大,家长怕摔坏了孩子,学校也怕,所以,体育活动越来越向贵族化发展。阴盛阳衰在现实生活里越发普遍,与性角色期待反差太明显。
  就妇女就业率来说,中国在全球占领先地位。这个功劳要归于毛主席的“妇女能顶半边天”和中国政府多年来坚持妇女解放的政策。天津市城调队曾对天津1500户居民家庭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女生比男生高出两成。这与人们“男生容易找工作”的传统观念恰恰相反。在被调查的大学毕业生中,应届大学毕业生中男性有53?3%实现就业,而女性为77?8%。当然,咱们城乡差异太大。在中国农村,妇女地位远远比城市里的妇女地位低多了,不能同日而语。
  “妇女能顶半边天”,指向男女平等,非常正确,作为思想意识已融入了我们现代文化。在这一点上中国比美国做得更好。美国表面上民主自由,其实文化骨子里相当保守。电视新闻报道里经常听到“丈夫是一家之主”这样的言论。以基督教为文化根基的美国,“男人是头,女人是他身上的一条肋骨”的观念根深蒂固,至少是大多数美国人潜意识里的一部分。我认识不少在中国工作和生活过的美国人,他们都具有硕士以上的学位,而且有两位还是中文博士,对中国相当了解。他们当中很多人以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得出结论,中国都市妇女的地位绝对不比美国都市妇女地位低。在2008年的美国大选中,希拉里在接受《华盛顿邮报》的采访时甚至说:“在美国,性别歧视现象比种族歧视更加普遍”。
  一个社会必须阴阳平衡。我们在为女同胞欢呼的同时,要为我们男人而悲哀。悲哀不是丧气,而是要痛心疾首奋起直追。中国正在努力创建一个和谐社会。这个和谐不应仅仅是经济政治发展的平衡,还必须包含男女性角色同步发展的平衡,使我们的中国梦不只是经济上的富足,更是男欢女爱和家庭幸福。
  阴盛,但不能阳衰!
第17节:9 女人就该有女人味儿
  9 女人就该有女人味儿
  既然承认男女差异,我们就不得不顺其自然。在社会化过程中,必须根据性别差异来提高我们的素质。道理很简单,即使女人当了总统,我们也希望她是一个漂亮、优雅、飘逸的女人,而不是一个硬汉似的男人化的女人。克林顿夫人之所以一直不被很多美国人看好,就是因为她缺乏女人味,尽管大家都承认她从政能力非常强。这也是她在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竞选中失败的原因之一。
  国内许多高学历的女子婚姻和家庭生活都不如意。大城市中高学历、高收入的单身女子很多。这是他们的父母以及她们自己多年来太片面注重把自己培养成“才女”和成功人士,而忽视了她们是女人的缘故。这样的女子虽然工作和学习非常出色,甚至外貌也是标准的漂亮女人,但是,骨子里并没有女子的魅力,令男人敬而远之,即使结婚,也很难令丈夫和孩子有幸福的感觉。
  西方女权主义者在争取男女平等的过程中,提出“以做女人为自豪”,强调作为女性的自身完善和美丽。如果女人没有作为女人的魅力,实质上就是女人无性化。然而,从审美观来说,女人中性或假小子不会引起人们的普遍反感,相反可能还会受欢迎。特别是,阴柔的男人可能更容易喜欢辣妹和野蛮女友。
  我在美国接触了许多从中国台湾来的女性。台湾女性从整体上要比大陆女性更有女性的温柔,而大陆女人则普遍比台湾女人泼辣。妻子在众人面前指责丈夫(当然我也反对男子当众责妻),这在中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若和邻国比,日本女人和韩国女人在女性的温柔方面也普遍比我们的女性强,更有女人味儿。
  我们培养孩子和衡量男女社会地位差异时,不要看男女有多少财富或有几个人当了国家领导人,而是要强调这个人是不是发挥潜能,能做他(她)所能做的事,他(她)是否幸福快乐和让别人幸福快乐。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在性角色的培养中却常常忽略了这一点。女人当总统或总裁,只要她有能力把国家或企业管好,我们尊重她作为一名领袖的本事,而不是性别。同样,领导岗位上的男人多一些也没关系,只要他们有能力、有资格。关键是具备同样能力、资格的女子有多少。如果仅因其是女性而不被提拔,那才是问题。衡量女人的地位,并不在于谁当领导,而是人们是否尊重她作为女人而存在。美国建国以来,1884位参议员里有33位女士,只占1?75%,但这并不妨碍男女平等的进程。现在,美国已有过3任女国务卿。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女人一方面要求男女平等;另一方面在男女性角色中却又要求不平等,认为男子天经地义就要让着女人,这是自相矛盾的。我们常常会听到中国夫妻或男女恋人吵架,女方说类似这样的话:“亏你是个男人,你为什么不让着我呢?”中国影视里也常常会有类似的台词出现。家长当着女孩的面教育男孩子时,也常常会说:“你是个男的,要让女孩子。”这实质上是说,女人要男人让步,才能成功,才能生活,等于说女人就是不如男人。这和“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思想有偏差。如果男孩比女孩大,正确说法应该是:“你是哥哥,比她大,应该更懂事,让她一下。”反之,如果女孩比男孩大,女孩应让男孩,因为她比他大,应更懂事。如果两个孩子一样大,则应该这样教育:“看谁懂事,谁大方,能主动让一下。”宽容大方,是男女双方都应学习的一门功课。反之,遇到矛盾和问题,女人就指望男人让步,没完没了地唠唠叨叨,这本身就会让男人受不了而逆反,不是沉默就是爆发。
  这种和“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思想有偏差的现象,典型地反映在我国体育界。中国可能是世界上唯一这样做的国家,即派男运动员牺牲自己的前途去做女运动员的陪练,丧失了自己作为运动员的夺冠权利。这本质上是对妇女自强平等的扭曲和讽刺:没有男运动员的牺牲,不少中国女运动员拿不到金牌。男女有别,出色的女运动员应该在平时训练中与别的女运动员较量产生,比赛只是较量的测定。否则,男女没必要分开比赛;否则,女运动员拿到世界冠军后,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宣布那些牺牲了自己前途的男陪练运动员的名单,大大地公开奖励他们,甚至比那些夺冠的女运动员获更多的奖励,因为他们才是这些女运动员夺冠背后真正的世界冠军。
  类似这样的偏差在我们生活中很多。希望中国的女权主义者、妇女问题专家和男性专家能对这种偏差给予研究。忽略了偏差,“妇女能顶半边天”很可能是假、大、空,会直接影响我们年轻人性角色以及作为个体而生存的质量。
第18节:10 新一代呼唤高素质的全职母亲(1)
  10 新一代呼唤高素质的全职母亲
  我居住在纽约郊外。当地在家照顾孩子的全职母亲99%以上都受过高等教育,其中有博士和硕士,很多人辞职前有很好的职业。这些高学位的全职母亲们给社区带来不同凡响的面貌。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她们的知识层面以及辞职前的工作经验、全方位投入、对社区和学校教育的参与和帮助,给孩子们带来了一个既富有又健康向上的环境。在这些家庭中,父亲们在全职母亲们的带动下,也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孩子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从小就树立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
  举个例子,学校不可能什么体育场地都有。这就需要社区作出整体的体育设施规划和建设,使孩子们从事的某项体育运动在学校没有场地时能照常进行。过去30年来,除了体育设施规划由村委会提议、居民们投票通过,而具体执行落实,几乎都由这些妈妈义工们完成。我住的这个村庄,免费的公共体育运动场地包括2个棒球场、4个篮球场、3个足球场、3个网球场,有些小区和家庭后院还有自己的游泳池和网球场,孩子们不愁没有运动场地。
  这是一个全球化现象:高学位的女士越来越多。今天,我们在中国到处都可碰到女博士和女硕士。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然而,我们和美国最大的不同是:美国许多高学位女性辞职在家做全职母亲。现在,韩国和日本等许多东方发达国家也是如此。
  这里有一个基本前提,即丈夫的工资足以养家。不过,在美国,所谓丈夫的收入能养家,不等于家里没借钱。妻子在家做全职母亲的美国家庭,约99%都有房屋贷款、汽车贷款,等等。在此,有3点值得说明。
  第一,美国一人工作养全家的家庭中并不都是非常有钱的。其中大多数都是中产阶级,离不开向银行借钱过日子。这是文化观念和消费观念在起作用。大多数美国人不怕借钱,只怕借不到钱。当然,美国人很少向父母和亲戚借钱,更不会向朋友和同事借,除了偶尔没带钱时临时借钱应急,朋友间在钱这个问题上都尽量回避。
  我有一个朋友在纽约当过几年幼儿园老师。她所在的幼儿园,有些孩子入托是靠父母贷款而得以维持下去。这个幼儿园在一家医院附近,收费较高,这些孩子的父母很多是住院实习医生,没有很多钱。这些父母只能借钱,将来实习结束正式工作后再还。
  第二,这些在家做全职母亲的美国妇女通常都有过工作经验,知道在企业里看老板眼色做事、听老板使唤并不是容易的事。因而,她们愿意待在家里养育孩子,理解和体贴丈夫工作养家的辛苦,很多全职母亲觉得在家培养孩子比上班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一旦孩子长大,她们大多数都回到就业市场。
  第三,美国劳力很贵,一般的中产阶级请不起保姆,而幼儿园不接收2岁以下的幼儿,孩子上学下午3点就放学。即使孩子放学后在学校交钱参加课外活动,也只能待到5点半。如果父母工作的地点远,在大都市上班,家住郊外,就来不及接孩子。迟到的收费非常昂贵,按每分钟计算,因为把学校关门和老师的下班时间给耽误了。这也促使了很多母亲全职在家。如果妻子不是自由职业者,不是医生、律师或高级主管挣很多钱,而丈夫的收入加上贷款能维持生活,她在生孩子后就很可能辞职在家做全职母亲,一心养育孩子。
第19节:10 新一代呼唤高素质的全职母亲(2)
  另外,美国个人收入按家庭报税,两人合报税比单独保税或单身要少,还可根据孩子的多少退回或少收税。在美国,如果妻子年薪不到5万美元,请人帮看孩子是划不来的。扣除各种联邦税、州税、养老金税、社会医疗税(老年医疗的钱来自这个税)后,年薪5万者到手的钱约是3?5万,假如付给保姆一年2万,加上交通费和午饭钱,所剩无几。而按家庭计征税更使得收入不高的母亲从经济上考虑没必要工作。同时,美国消费越来越高,现在一人工资能养活全家的比例比40年前降低了60%。按照婚姻经济学的原则,高学历女性的丈夫通常也都是有高学历拿高薪的。“女高男低”的现象不是没有,但毕竟是少数。
  这样一来,美国白领家庭的全职母亲几乎都是清一色受过良好教育的妇女。这带来了一个根本性变化,即她们的素质比以往任何一代的美国母亲要高得多。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科技普遍应用在家用电器上,这一代的母亲不需要像她们的母亲和祖辈那样凡事亲历亲为,她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养育孩子身上。带孩子们去参加体育运动、去图书馆,与其他母亲们在一起交流经验,安排孩子们在一起玩乐。这些母亲最大的特点是有知识,她们充分利用美国公立图书馆的普及和便利,经常带孩子去图书馆查询资料和读书,根据儿童心理学书籍来充实和补充自己做母亲的知识技能。
  我在纽约中文学校有一次讲座提到体育运动对培养新一代的重要,很多华人母亲对我说,这个讲座应该多让那些做父亲的男人来听。培养孩子对体育运动的爱好,通常而言父亲身体力行最为重要,其实现实中全职母亲对孩子的培养,起的作用更为直接和有效。因为父亲只有周末才有时间陪孩子。平常对孩子性角色的灌溉和培养主要靠这些全职母亲。与华裔母亲相比,美国其他族裔的母亲体育运动水平普遍较高,并且后者对孩子性角色的期待,远远要比华裔母亲高。
  我认识好些移民美国的中国高学历全职母亲。她们当中除了有一位坚持散步之外,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喜欢锻炼身体,更不用说有什么体育特长。有几位早上睡到9点后,甚至11点钟才起床。在这些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几乎都是一个模式的:没有体育特长,身材不健美。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青少年期间受母亲的影响常常会大于受父亲的影响,体育锻炼也是如此。不信的话,读者自己可以观察一下周围的家庭,孩子是否喜爱体育和锻练身体,和母亲相关的系数很大。不喜欢体育锻练的人,往往缺乏坚强的意志和恒久的毅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团体精神。
  高学历全职母亲们对美国白领阶层和富有家庭的孩子们的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个作用可能美国人自己并不大张旗鼓,因为对其而言,孩子是上帝的礼物,养育孩子是爱心付出,为孩子成长的社区和学校做义工,理所当然,是爱心的一部分。对于中国移民来说,却还处在一个认识的阶段。不少在美国的中国移民,一开始很难接受做全职母亲。随着环境的变化,这种情况已有改变。在我居住的这个村庄里,有8家中国移民,其妻子都受过大学以上的教育,其中5家妻子是全职母亲。
  中国现在一些家庭,从经济条件而言,妻子可辞职做全职母亲。然而,要中国高学历母亲们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辞职在家,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接受。在国内大多数人的脑海里,一提到全职母亲,多半只会联想到那些没受过高等教育、没有任何职场经验的、唠唠叨叨的家庭主妇。这需要环境和观念的转变。
  为了培育高素质的后代,我们对于放弃工作的全职母亲要在法律上给予保护。例如,离婚时在财产上对女方予以倾斜;丈夫若发生意外或去世,其家庭可每月领到他的养老金;无职业的妻子可享受其丈夫的养老金、保险金等。
  有人可能会认为,既然要做全职母亲,读硕士、读博士是浪费人才、浪费时间,国家白白培养了。其实不然。从正常统计分布来说,学位和知识是成正比的。硕士、博士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专业知识上。知识不是真空单一的东西,是可以转化和举一反三的。一个人只要不是书呆子到了没救的地步,她在攻读研究生时的方法、那种动脑筋的本事、吃苦的耐心和品质,同样可以用在培育孩子身上。道理很简单,一个不愿吃苦、不愿动脑筋、没有耐心的妈妈,是不会在培育孩子上花工夫的。我们现在的问题是:高学历女性当了母亲后更忙了,又要照顾孩子,又要忙职场,她哪里还有很多精力时间去精心培育孩子?
  现在,美国很多公司允许职员在家工作或采用灵活的上班时间。中国的企业也可根据工作性质,以不影响工作为前提,允许女性职员在孩子年幼时有相对灵活的工作时间。美国还有相当一部分母亲半职工作,等孩子长大了再恢复全职工作。从长远来看,这对社会是有利的。对于提供这类工作岗位的中国企业我们也应给予某种鼓励和免税的优惠。如果中国全职母亲里高学位者越来越多,对我们后代素质的提高将是巨大贡献,对中国在全球化中保持竞争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20节:11 突破内向文化,秀出自我(1)
  第三章 你“能说会道”吗?——当众言说能力
  11 突破内向文化,秀出自我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12年前,汤姆和魏力一起进了如今是中国一家大型外资银行的金融公司。魏力拥有常春藤名校物理学博士学位,眼睛深度近视,有严重的鼻炎,性格内向。他的英文相当好,但是当众言说能力差,在正式场合陈述水平差。公司雇用他,是因为他数学很好,能帮银行设计信用风险模型。汤姆是人文学院毕业的本科生,数学远不及魏力,但却很自信,当众言说能力很棒,中文也不错,发音很标准,谈笑风生且幽默,很阳光,一副明星绅士的长相和派头,精力充沛,很有魄力,上到老板下到员工都很喜爱他。在建模型的初级阶段,因为常常要加班,魏力病倒了,模型建成后关键的第一次presentation(专业陈述,即工作汇报),他没法参加,只好由汤姆顶替。汤姆有不懂之处,就在电话里向魏力请教。
  模型出成果后的工作汇报,魏力本来可弥补上次的缺席,可他在几个大老板和整个部门员工面前很紧张,陈述得很令人失望,结结巴巴,大老板们都听不懂这模型到底好在哪里,统计结果如何解释。最后,汤姆不得不帮他解围,用非常简明扼要的通俗语言解释给大老板们听。如今,汤姆已是美国一家大公司亚洲信用风险首席官,而魏力去年被裁员后一直在家。虽然他的专业素质远高于汤姆,但是软能力的缺失导致他成为金融危机的牺牲品。
  美国华人,特别是那些想在美国公司里崭露头角的华人,常常会议论为什么华人在美国难以进入管理层。大家的共识集中在两点:(1)我们是少数民族,种族歧视使得我们高升艰难;(2)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语言使我们在沟通上吃亏。
  我不否认上述两点影响中国移民在美国社会的高升。然而,平心而论,我们华人自己就是很歧视别人的一个民族,看不起外地人、乡下人,大城市的人歧视小地方的人。我们一生都在追求高人一等,衣锦还乡。我们华人普遍非常歧视非裔。在一次纽约华人聚会上,我问大家:“如果你和一个美国黑人相爱,你会不会和他(她)结婚?”一位在华尔街工作的女士立刻回答说:“你的这个问题本身不会成立。如果对方是黑人,我根本不会爱他。”另一个男士说:“就算我爱她,我怎么把她带回中国去见父母、家人以及朋友?”大家七嘴八舌,所有结论最后归结为以上这两个回答。这让我大吃一惊:我们在谴责白人歧视我们的同时,却如此根深蒂固地歧视非裔。
  我们要反歧视,首先要反我们自己灵魂深处的歧视观念。我们需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反思一下。至于语言问题,如果我们真想做高级主管,为什么不花钱请语言专家培训矫正呢?难道这不需要花大钱投资吗?况且,我们现在年轻一代,不少人英语非常好。
  至于在美国出生的华人,根本不存在语言问题。可是就整体而言,他们的当众言说能力和其他美国人相比,显然要逊色。为什么?华人父母本身当众言说能力差或不重视这方面的培养,无疑对其有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我周末在纽约教中文,学生中有一个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华人学生,高中学习成绩很优秀,如果在中国,凭高考成绩一定能进最好的大学。可是,在美国进最好的大学读本科,如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都要经过面试。这位学生性格内向,当众言说能力很差,因而他所报考的所有一流大学都没要他,最后,他只有委屈地进了二流学校。
第21节:11 突破内向文化,秀出自我(2)
  这里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我们讨论的当众言说能力是指在大众面前正式场合里的言说能力。有的朋友问,有没有从非正式场合到正式场合的当众言说能力的飞跃。我的回答是:没有!它们可能相关或平行,非正式场合言说能力好,固然有助于你正式场合的当众言说,但不可能飞跃。你必须经常有正式场合当众言说的机会,才可能提高当众言说能力。
  在非正式场合,你可以用多种方式活跃气氛,嬉皮笑脸,甚至说个成人笑话,都无伤大雅,但在正式场合你却不能这样。最主要的是,正式场合的气氛、心理承受和期待值与非正式场合大不一样。一个人可能在好友或家人面前滔滔不绝,在非正式场合能说会道,极善言辩,可是到了正式场合,在众人面前就怯场,磕磕巴巴,判若两人。或者,虽然话很多却说不到要点上,让听众很反感。这种情况,在我们很多人身上表现得很明显。反之,一个在正式场合很会言说的人,在非正式场合说话不一定吸引人。比方说,有的教师上课讲得很好很动听,课下却很木讷。
  一位听过我的讲座现在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最近打电话告诉我,他学习上最大的压力是在讨论会和课堂上当众发言。除了英语词汇不如中文是一个障碍,如何使自己的言说富有吸引力,怎么在言说中营销自己的观点和表现自己,怎样让听众信服自己,是成千上万的中国留学生和其他华人碰到的难题。在求职中更是如此,如何让雇主看上你,要靠你在面试中去说服对方。
下一页 尾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