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弗雷德·格拉顿-懒人成功有方法

_3 弗雷德·格拉顿 (美)
  在有些时候,非常少有的时候——事实上如此少有以至我想不起什么例子来,批评也需要用一用。若你正好处于这种情况,那么在批评之前一定要先肯定。
  最好的领导总是让人自我感觉良好。高生产力与和谐的社交总是以强烈的自我肯定和自尊受到满足为前提的。如果我们批评,斥责,贬低他人,或无视他人的尊严,就会损伤他人的自我感觉,从而永不能让他实现自己本来的巨大潜能。当人们紧张害怕时,他们就不能清楚敏捷地思考了。
  最佳领导的特色
  什么样的领导才是最好的呢?外向还是内向?高压型的还是温和型的?粗鲁的还是老练的?回答是对于领导来说,并不存在什么最佳的个性特征。科奇·文斯·伦巴第喜欢大喊大叫,而玛哈特玛·甘地则喜欢轻言细语。
第四部分第10章 轻松领导的懒方法(4)
  那些得到最积极支持的领导都是真诚地关心下属福利的人。
  1927年,心理学家艾尔顿·梅欧、弗里兹·罗斯里斯伯格和威廉·迪克森在芝加哥西电公司的霍桑工厂做了一系列研究。他们希望了解在什么样的照明条件下工人的工作效率会最高。出人意料的是,他们发现当一组工人被观察时,无论环境的光线强弱,只要不是黑漆漆一片,这组人的工作效率会一直比厂里的其他工人要高。工人们自发地提高了生产力,因为
实验意味着研究者们关心他们的福利状况。
  因此这个公式就是:你的下属的生产力与你表现出的关心和给予的照顾成正比。
  世间最好的销售人员知道,销售的诀窍就是要真诚地为顾客着想。
  做一个好老板的诀窍也是一样:要让员工们觉得你是为他们服务,而不是他们为你服务。
  小 结
  若你想轻松领导,以下是一些简单然而战无不胜的法则:
  表扬,而不是批评。奖励,而不是惩罚。
  通过教授任务背后隐藏的思想来使任务变得有意义。任务背后的思想比任务本身更为重要。
  让人们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很重要。
  关心下属的福利。
  灌输自豪的情绪。
  你自己要快乐。
  一个公司要成功,员工士气比组织模式(公司政策和行政级别)不知要重要多少倍。绝对绝对不要让模式盖过了士气。记住,这最终要归结到你自己的积极性上来。你越是积极(有激情),你的工作项目就越令人无法抗拒。
第四部分第11章 交好运的懒方法(1)
  当人们在寻找运气时,运气其实也在寻找他们,在如一句谚语:自助者神助。
  ——希腊哲学家尤里比德斯
  (公元前484-406)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了解了和自然之母结盟是实现巨大成功的最容易最省汗的途径。
  我们已学会了在自然的更微妙也更有力的层面上去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
  我们还明白了不用工作的成功来自于遵循自己的福祗,像自然希望我们做的那样。作为少劳而多获的化身,自然之母希望我们能够通过做那个独特的和惟一的自己就能成功。我们不是生来用工作谋生的。正好相反,我们生来就是要轻松成功的。
  我意识到自然在让氢以其独特状态活动之前并没有要求氢去“谋生”。自然没有要求它的任何相互补充的成员去“谋生”。
  ——《关键路线》,巴克明斯特·福勒
  幸运女神
  现在是以新的视角来看待与自然结盟优势的时候了。让我们来看看如何与自然之母结盟,以赢得她帮助我们能战无不胜的支持,并且会一直给予我们这样的支持。而这一切当然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容易。
  那么,欢迎来到这片神秘的领域……不,欢迎来了解好运的科学(对,是科学)。
  好运的科学
  首先我要说明几点。
  我要讨论的可不是什么中彩票或是在拉斯维加斯赢钱的好运。那种好运玩的是统计学的平均率,是直接的赢和输,并且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输。如果你要的是赌博的好运,你最好还是打退堂鼓。
  我所指的好运要更深刻,更真实,更可靠。我指的是通过做你自己,从自然之母那儿得到完全的支持,来助你获得成功。我将告诉你获得支持的万无一失的方法。
  好运的科学——如果你愿意,也可称它为自然支持的科学,是很容易学的,也是很容易成就的,就像本书中所教的所有东西那样。
  顺便再提一下,努力工作是对好运科学的诅咒。它破坏你交好运的原因有二:
  1.努力工作对自然之母的个性和嗜好来说是如此陌生,就算她支持你努力工作,也不知该如何着手。
  2.假设好运碰巧出现在你努力工作的领域,从你滚烫的额头滴落的汗珠(不管真的还是假的)将会模糊你的视线。这时就算好运被放到金色托盘上,四周以茉莉花瓣环绕,呈到你的面前,你也认不出它来。
  但是,机会并非是无秩序的偶然的领域,而是自由的园地和创造力的前提。它轻敲着宇宙的潜在的超然的秩序。我们之所以称它为机会,是因为它已经超出了有条理的理性方法的领域,是“神秘领域”,也即爱因斯坦所谓的“真艺术和真科学的摇篮”的一部分。机会的领域是我们通向未来世界和神的旨意的途径。
  —— 《微观世界:经济学和技术的量子革命》,
  美国经济学家乔治·吉尔德(1939-)
  秘 密
  交好运的秘密很简单,那就是承担义务。对,承担义务能激发来自自然的支持。
  承担义务!多么可怕的字眼!那是努力工作的滋味吧,不是吗?啊,其实不然。遵循你的福祗,自然而然就会承担义务。
  下面讲一下这是怎么一回事。首先,你刚刚涉足某件事情,被它吸引了,对它感到好奇,很喜欢做事的过程。这件事是什么并不重要,不论是玩萨克斯风,打网球,还是开创一番新的事业,都不重要。在此过程中每走一步,决定你是否在正确轨道上的关键是——你干得很开心!做事开心会让你的知识和对世情的了解自然增长,而随着你的知识和对世情的了解的增长,欢乐也会更多。更多的欢乐又带来更多的知识、技巧和对世情的了解。这恰恰是恶性循环的反面——良性循环。
  接着,妙事出现了。你开始有各种各样的视野,就好像你被允许可以看穿通往真正成功乃至伟大的长廊。
  然而你也会看到,通过这条长廊必须要跃出很大一步。这就意味着你作出承诺的时候到了。
第四部分第11章 交好运的懒方法(2)
  承诺可以是对事情的更加专注,也可以是一大笔金钱或时间或二者兼有的投资。有趣的是,承诺的东西不是你缺乏的,就是你不想随便付出的。基本上,你要增大赌注。
  退一步说,站在深沟的一侧,你意识到必须要跃过去才能继续前行,这种感觉是令人不安的。你看到了风险——丢财、失败、浪费时间和尴尬。但你也看到了福佑,看到了获得成就的飞跃。
  听我说,我承认想到这个是很可怕的。但是,哇,也很爽快。当这个时刻到来的时候,你知道自己没有回头路了。你深深知道,一旦你作出了必须作出的承诺,就不能轻易回头而没有重大损失了。
  很多人都退却了。他们要不整个就放弃了,要不就继续徘徊在边界,浅尝一下,涉足一下,什么也干不成。这样产生的悲剧就是那长廊的视野在他们的记忆中褪色了。然后,他们总是口头承诺,但从不付诸行动,总是说什么:“要是……,我现在已经很了不起了。”这类人将自己打入含辛茹苦一辈子的炼狱,而这个炼狱他们本来是可以轻易避开的。
  但记住承诺只不过是自然的门票价格。她只是要以此清除弱者和妄求者。
  若为爱,若为循福,跃过去吧。当到了沟的另一边,你会体验到奇妙的事情!
  这种奇妙的事情就是奇迹!几天之内,甚至几小时之内,自然之母就会跑来,立马儿给你不可思议的运气。一切好事儿都会开始向你走,所有的事情都会按非常幸运的轨迹展开。
  我本不应该这么夸大其辞地谈这一跃,因为实际上若你遵循自己的福祗的话,在需要做第一个承诺的时候,你会大步流星地去做。这个选择是无法抗拒的,让你不能退缩。
  在一个人作出承诺之前,会犹豫,会有退缩的机会,会出现总是失败的情况。对所有的启始的(和创始的)行动来说,有一个根本的真理,不懂这个真理就会谋杀无数绝好的点子和计划。而一旦一个人确定无疑地作出了承诺,上帝也就开始眷顾他了。各种本来不会出现的好事都开始出现来帮助他。承诺的决定产生了一连串的事情,产生了有利于一个人的各种各样的从未预见到的活动、会议和物质帮助,而这些都是人做梦也想不到会拥有的。
  ——德国诗人约翰·沃尔夫冈·戈瑟 (1749-1832)
  时间和经验
  很快你就能看到好运自然而然地降临,来回报你所作出的每一份努力。你会发展到好运完全牢牢紧靠你的状况。当然它仍会让你感到惊喜(会胳肢你一下),但大自然的支持将成为你日常生活的一个稳定特征。
  过去56年来,我从未能做一做预算。当我因合适的原因而需要合适的资源时,我有的只不过是信念和正义罢了,然而我需要的资源都具备了:场地、人手、物资、点子、金钱,还有工具。
  如果我是按照上帝的旨意行事……我就无须担心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什么凡人派我去做的,亦无须为需要的金钱、工具和服务发愁了……
  ——《发明:巴克明斯特 ·福勒的专利成果》
  纠正路线
  有一点是肯定的:承诺带来好运。但假如你的运气偏偏不佳,得不到来自自然的充分的支持,那你就应该将此视为自然给你的一个信号,让你纠正路线。可能你的目标不完善,甚至整个方向都错了。运气不佳会提醒你改变策略。
  我设想自然会在我工作进行时“评估”我的工作。如果我是按她的意思行事,而且是以自然法则允许的有前途的方式行事,那么我的工作就将得到物质上的支持而持续下去,反之亦然。在后一种不利情况下,我必须立即停止所做的事情,寻求一些符合逻辑的替代路线,直至找到自然通过提供物质帮助来表示赞同的新路线。
  ——《关键路线》,巴克明斯特·福勒
  难题是什么?
  这里面有一个小难题。我们且把它叫做澄清。
  若你想得到自然的战无不胜的支持——当然所有有脑子的人都想,你的行为应遵从自然的意愿。换言之,你应该做自然想让你做的事情。正如我们已了解的那样,循福是判断自然想让你做什么的上佳途径。另一个判断方法就是要确定你的行为是合乎道德的。
第四部分第11章 交好运的懒方法(3)
  我的建议是:简单一点,自发地站在好的、有用的和支持生命的一边。若你的目的是要与自然和睦相处,自然就会急不可待地跑来帮你完成她想让你完成的事。
  那么自然想要的是什么呢?她希望你(还有其他所有人)快乐而有成就。她想要幸福扩展开去,和睦扩展开去,爱扩展开去。并且很清楚的是,自然不希望你做最终会让人生病和不幸的事情。
  梵语中有一个词,sattva,意思是纯粹、简单和创造的精髓。有一句古老的梵语箴言:方法聚集在sattva四周。意思是成功的方法(包括获得资源、人员、能力和运气的方法)会被吸引到纯粹、简单而有创造性的人事旁边。换言之,完成工作需要的东西会受到sattva式的人和项目的吸引。
  好人落后
  棒球名将利奥·杜洛科尔有一句名言:“好人落后。”千万不要相信他。利奥是在1947年讲这个话的,所指的是纽约巨人队的经理,大好人梅尔·奥特。1947年巨人队的排名是倒数第一。但正好在这一年里,斗志旺盛的杜洛科尔先生因为与犯罪集团成员和赌徒交往而被停赛。
  一个好人是在1947年落后了,但至少他在1947年参赛了,不用说比1947年的利奥·杜洛科尔要好多了吧。
  一位圣人般的生物学家
  说罗曼·维希尼亚克博士只是拍摄自然,就像说联合国秘书处做的是赛马的事一样荒谬。维希尼亚克博士集合了他在科学、艺术和摄影方面的激情,揭示了超出我们想像的显微镜下的自然世界。
  在壮观的海底探险传记中,我们可以读到可怕的深海怪兽以及长不见首尾的海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只不过是在水边仔细看看沙粒中的平常生物。然而在电影屏幕上,每一粒沙仿佛如鹅卵石那么大。
  另外一部神奇的电影展示了血液流过胎儿的心脏。维希尼亚克博士竟然能够在不损害生命的情况下拍出这样的东西来。
  人们老是对他说,他想要做的事是不可能的。
  “这不是不可能的,”他总是指出,“因为我刚刚做过了。”“但那是不可能的,”那些人总是固执己见,“那么忘掉它吧。”值得庆幸的是,他并没有忘记。
  维希尼亚克博士的成功源于他走的是一条圣洁的道路。他总是把他借以拍摄的东西归还给自然。在精心设计下,他的拍摄从不会打扰或破坏他要拍摄的东西。
  他说自己的这一哲学是实现他巨大成就的关键。“当你尊重大自然时,她会向你展示她的秘密。”他说。
  小 结——好运
  成功的秘密在于发掘运气。运气的秘密就是要作出承诺。承诺的秘密就是要热爱你做的事情。当你在成功之路上行进到越来越罕见的领域时,你将会面临让你做出进一步承诺的要求。但在你作出第一次的跳跃之后,接下来的每一跃都会变得更轻松。你将会看到随承诺而来的是好运,随好运而来的是更多的福祗,随更多的福祗而来的是更多的承诺,如此继续。整个过程循环下去直至你得到大自然全心全意的帮助,然后你就会深切理解到为什么上帝只帮助那些帮助自己的人。
第四部分第12章 天才眩目闪光的懒秘密(1)
  意大利给世界带来了伟大的音乐、绘画、建筑、烹饪和时尚艺术,但没有什么艺术贡献的深远程度超过一句意大利谚语,那就是“无为是多么甜蜜啊!”
  而我要添一句,不仅甜蜜,还有壮观的力量。
  你瞧,一些安置得恰到好处的无为能够产生奇迹。
  到现在为止,我们一直重点在谈成功与劳动的反比关系,谈少劳反而可以多获。从逻辑上拓展这一点,即假若我们恰当地无为,就能无所不为。
  天才的眩目闪光
  当然,你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你遇上了一个真正的魔鬼问题,于是费了吃奶的劲去寻找解决方法。可是什么办法都不奏效。没有办法!
  你垂头丧气,疲惫不堪。你受够了,最后就放弃了。
  过了一段时间后,突然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时候,呀!你猛一抬头,双眼圆睁,突然意识到,你已神了似的撞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
  我的秘密
  上述的经历体现了启明的结构和本能闪光的基础。它的公式简单得让人惊奇。解决问题的帖子就是休息。对,休息,什么也别干。
  是不是听起来好得不像是真的?不,应该说是好得非是真的不可。让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
  活动阶段
  在一个项目的活动阶段,假如我们够聪明的话,就会按本书中前面章节所讲的方法行事:我们爱上了自己所做的事,自然会对它全神贯注,承担责任。
  随着活动继续展开,我们不断地学习、尝试、提高技巧,琢磨和咀嚼获得的知识并用它来面对挑战。我们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自然的支持,指导着自己。假若运气好,我们就知道自己的路走对了。假如运气不好,我们就纠正路线。每一刻钟,每个经历都会产生新的见识,带来更深刻的理解。我们思想和行为上的这种持续的增长令整个活动阶段成为一段真正愉快美妙的体验。
  正因为这个阶段是如此有成就,如此吸引人,所以让人很难停止。但是,不要忘记了我们的意大利朋友的智慧箴言:
  无为是多么甜蜜啊。
  休息阶段
  成就事情是会让人上瘾的。从这个观点来讲,休息的行为会被轻易贬低为是做不出东西,无关紧要,以及浪费时间。但这种想法只是脑子劳累过度的人才有的。休息阶段被证明比活动阶段更为重要,因为休息给了活动更高一级的燃料,助其继续进行。
  让我来解释一下,我们一直全神贯注于活动阶段。因为忙碌专著,全身心地投入,我们的脑子里就会留下轨迹,印下某个特定的思维模式。现在,是退一步,让大脑静养一下的时候啦。换言之,是该休息一下的时候了。让我们什么也别做。
  什么都不做给大脑的化学物质一个机会,让它们流动流动,晃荡晃荡,从而从我们输入的信息中搞出一个更高的秩序来。你猜怎么着?假如我们不施加任何控制的话,这整个流动晃荡的过程会进行得更好。我们的工作就是放手,让这个过程在表面下自我发展。
  信不信由你,如果我们给它机会的话,大脑(它远远比我们想像的要更聪明,更智慧,理解力更强,更有爱心,更时尚,也更期望成功)能够用我们输入的东西创造奇迹。
  让大脑休息松开了旧的固定的思维模式,让它有机会进行新的神经联络。大脑用我们给它的信息产生更高的秩序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我们是利用休息来让这个奇迹发生的。
  [问题]会在地底下生长着,直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突然无比清晰地冒出来,接下来所要做的就只是记下出现的办法,如同记下新的启示那样。
  ——英国哲学家伯特伦德·拉塞尔 (1872-1970)
  从酝酿到“啊哈”!
  阿基米德会大叫“Eureka”(“有了”)!其他人会高兴地发出“啊哈”的声音!不过所有最闪光的时刻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源自休息,源自一段时间里对问题的漠不关心。
第四部分第12章 天才眩目闪光的懒秘密(2)
  工作狂很少能想出有创意的点子,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天才眩目闪光的懒秘密。相反,他们深陷于一种强制的常规泥潭,专注于无关紧要的细节。这些人不仅失去了眼光,还剥夺了大脑的休息,从而剥夺了大脑表现宇宙魔术的机会。
  千万不要掉到这个陷阱里去。从你最专注的事情中脱身出来,做一些其他的事,是很好的一个主意。把工作抛在身后,给自己放一天假,哪怕是一小时,20分钟,不论多长。总之
,忘记所有的工作。
  举个例子,爱因斯坦喜欢拉小提琴来放松。努特·诺克内则喜欢看滑稽戏。事实上,他为自己的橄榄球队设计的精彩的“四骑兵后场移位”不是来自橄榄球训练场,而是他看戏时从一段合唱中得到的灵感
  假如某个念头让你感到困惑,你应从中抽身出来,尝试另外的东西,你的思维也就会变得更清晰,从而重新开始。
  —— 雅典戏剧家阿里斯托芬 (公元前448—380)
  放 手
  约翰尼斯·勃拉姆斯曾经受够了作曲的压力,于是放弃了。这是真的,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之一当时就是放弃了,斩钉截铁地向所有的朋友发誓,他再也不会写出一个音乐符号。
  满足于自己的选择,勃拉姆斯隐居到乡下,在那里他享受着轻松漫长的散步和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有趣的事情发生了。他的音乐灵感自此有如泉涌,挡都挡不住。当有朋友问他时,他不好意思地解释说:“我想到不用再写音乐时是如此高兴,以至于音乐反而毫不费力地不请自来。”
  枕着工作睡觉
  大多时候,我都是躺在床上或沙发上作曲。我认为几乎所有作曲家的大多数作品都是躺着作出来的。很多时候我太太走进我的工作室,都会发现我正躺在地上。我太太会说:“噢,我以为你在工作呢,对不起!”我的确是在工作。只不过我要是不说的话,你是不会知道的。
  ——《音乐的无穷变化》,美国作曲家伦巴德·伯恩斯坦(1918-1990)
  不需知晓一切而获得知晓一切的好处
  知识对成功来说至关重要。但悲哀的是,无所不知是不可能的。我们学得越多,就越明白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有多少。随着知识的增长,我们也看到自己的无知增长得更快。
  怎样才能吸收所有的信息?答案是不可能,事实上也不需要。
  因为本能救你来了!
  我们要学会发现并依赖自己的本能,因为它是最微妙的思想和情感。
  在第8章中我们了解了生命是由不同的层次构成的,微妙的层次比表面的更有力。自然母亲以同样的方法来构造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微妙的思想比浅层的思想要有力得多,全面得多。
  当人心情平静,思维细致时,能够安静地吸取更深刻的知识。图书馆凭直觉知道了这一点,所以会要求读者在图书馆里保持安静。这是休息的另一个巨大优势,它让心情平静,从而能够清楚地辨别浅层的和微妙的知识。
  复印机
  切斯特·卡尔森在安静的纽约公立图书馆做了四年研究。他说发明复印机的点子完全是一种直觉在闪光。然而IBM公司在面对这样一个商机时却没有表现出同样水准的直觉的天才。当卡尔森向他们推介自己的发明时,他们拒绝了。那天,IBM公司想必很嘈杂。
  意 识
  在最后一章中,我们将研究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的微妙领域,并将发现自己可以加强精神力量,提高直觉的清晰度。我们还将学会如何令休息更有深度,从而产生更眩目的天才闪光,以及更有活力更有效率的活动。
第五部分第13章 从失败和困难中获得成功(1)
  如果一个人交好运,你就简直不能预见这会到什么程度。就算把他投入幼发拉底河,他也能抓着一个珍珠浮上来。
  ——古巴比伦谚语
  让我们来假设你失败了,或者说不及格,或者说一开始并没有成功。
  失败的女士和失败的先生们,你们是不是就该自怜自怨,埋头羞愧?当然不该。那样只不过是浪费生命。那是不是应该照人们常说的那样一试再试呢?其实不必,而且这样做可能丢弃了老天给的最好的礼物之一。
  失败赞
  失败不是坏事。恰恰相反,它应该是件好事。我们绝对不应因它而感到羞愧。有很多原因可以让我们把失败当成一种巨大的财富。不过现在我想从懒惰学说的角度来为失败唱赞歌。从这一角度来说,我喜欢失败,是因为从失败中获得成功要比再试一次以期下次成功的做法要容易得多。就是这样,从失败中获得成功。为什么不呢?这样做既节省时间、劳力和精力,又减少磨损。如果你知道从何寻找以及如何寻找的话,一次好的失败的价值比得上一百万次以前苦苦追寻的成功。
  让我先来讲一个绝妙的故事。
  马虎的亚历克斯
  马虎的亚历克斯在一个医学实验室工作。这个实验室的例常工作是接收一家医院的病理标本。亚历克斯要把这些标本中的病菌注入消了毒的培养皿中。最后,这些用显微镜才能看见的细菌会在培养皿中繁殖,长成乳状的物体。亚历克斯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将这些病菌剔下来,把它们放到显微镜底下,然后帮医院鉴明这到底是什么疾病。这样的工作是地球上每个医疗技工都会做的。
  然而,有一天,亚历克斯注意到在乳状物的中央有一个孔,其间没有病菌繁殖。在孔的中央有一小撮霉菌污染了细菌培养基。亚历克斯不明白那儿为什么会长霉菌,因为消毒的培养皿都已经盖起来了。但霉菌仍然长了出来,破坏了这个实验。
  假如亚历克斯是个生物系的本科生而成功完成实验是及格的必要条件的话,他肯定是要不及格了。任何从事科学教育的老师,只要不是白消耗了那么多氯化钠(盐)的话,都会跟你解释:亚历克斯的可悲的低劣的实验技巧,竟然让这样容易阻止发生的霉菌破坏了他的培养基。
  假设你管理的实验室要做很多种这样的实验,而亚历克斯这个马虎虫搞一个培养基就坏一个,让任何病理诊断都不可能。让我们再假设这样的情况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那你该怎么处理这个麻烦?要知道,医院、医生和病人都在指望着你们能准确鉴别这些病菌。你是不是要先关闭实验室,在重新开放之前对它进行彻底消毒?你是不是还要解雇亚历克斯?毕竟是他这个拙劣无用的家伙将这一切搞得一团糟。
  霉菌的名声向来不好。没人对它有好印象。它很脏,在腐烂的东西上繁殖,看起来又很不堪入目。
  亚历克斯对霉菌也有这样的偏见。他需要繁殖出病菌,但是恶心的霉菌却碍了他的事。我敢肯定,他的第一个冲动,就是诅咒,发狠地说他的实验被毁掉了,他失败了,要重新再做一次。
  但就在这时候,纯属天才的灵光一闪,亚历克斯意识到了如果这种霉菌能破坏培养基中的病菌的话,那么如果将它从培养基中分离出来注入病人体内的话,也许能够杀死他们体内的同类病菌,消除病菌带来的感染。在这个与众不同的个案中,霉菌在亚历克斯的眼里不再是肮脏的需要清除的东西,而是美好的能够清洁甚至治病的事物。
  正因为亚历克斯这次从失败中找到了成功,他发现的霉菌所拯救的生命和解除的病痛比历史上所有的医学进步都来得多。千千万万的人都要感谢亚历山大·弗莱明爵士救了他们的命,因为弗莱明爵士在1928年发明了青霉素。
  那些真的一试再试的人
  你知道吗?在弗莱明作出这一卓越发现之前,至少有17处不同的科学文献提到了在细菌实验中有这么一种霉菌破坏了培养基。也就是说,在弗莱明之前至少有17个人作出了这百万分之一的发现。可他们又是怎样处理这个看准了就能让他们青史留名的情况呢?这17个人都视霉菌的产生为失败,在笔记中将它记成一个“令人遗憾的失误”,然后抛开了做坏的实验,接着又重新开始尝试了。
第五部分第13章 从失败和困难中获得成功(2)
  这17个人承认有这么一个“失败”,还算是够诚实的。你想还有多少人因为感到羞惭而没有承认有这么一种霉菌破坏了他们的实验?
  若第一次没有成功,就停止吧!
  不要马上干什么一试再试的傻事。
  再看一看失败,但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要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其实你也许已经成功了,远超过你的想像,只不过是以你没有预先计划的方式成功的。新的视角常能发现在失败中暗藏的黄金机会。假如你想每次都准确地(并轻松地)击中靶心,只要每次在箭落下之后绕着箭画一个靶子不就得了吗?
  就算你似乎不能从失败中找到成功,也一定不要将成功和失败看成是两个对立面,应该视它们为整个创造性思考过程中的两个关键因素。我们应该拥抱失误、错误、事故和失败,因为它们可以是通往重大进步的跳板。
  让失败率倍加
  成功之路就是让你的失败率倍加。
  ——IBM前总裁汤姆·华生(1918-1993)
  新发现就是和别人看到的东西是一样的,想到的却不一样。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阿尔伯特·曾特
  乔治·冯·纳格拉波尔特(1893-1986)
  假设他一开始就成功了会怎样?
  亚伯拉罕·林肯经历了一辈子的失败,而且每一次失败都似乎是下一次更大失败的起点,这样直到他成了美国总统。以下便是林肯的失败记录的细目清单。
  他在1832年丢了工作,同年还在州立法会选举中败北。1833年他的生意失败。1834年他终于被选进了立法会,但却在1835年失去了他的太太,次年他还曾精神崩溃过。
  1838年他在州立法会发言人的选举中失败。1843年没有获得国会的提名资格。1846年他终于被选进了国会,但在1848年又失去了提名资格。
  他继续扩展着他的失败趋势,包括在1849年很不光彩地落选土地官员,1854年参议院竞选失败,1856年副总统提名落选,1858年参议院竞选再次失败。
  你会认为有这么多可怕的竞选记录的人早该终止自己的失败,去做另外的事情去了。
  不过,1860年老亚伯拉罕又怎样了呢?又是谁被历史学家们推崇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呢?
  若你一开始并不成功,将你的位置定得更高一些。
  其他著名的失败
  哥伦比亚没有能找到印度。我们都知道这个故事。那么下面这个呢?
  托马斯·爱迪生在发明白炽灯泡的过程中失败了一千多次。曾有人问他对失败一千次的感觉如何。
  我从未失败过;我只不过是发现了一千种灯泡不亮的方法而已,而每一次尝试都让我离成功更进一步。
  ——美国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 (1847-1931)
  错误是新发现的入口。
  ——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 (1882-1941)
  居里夫人发现镭是因为有一连串的失败、事故、错误、有害的副作用以及丢弃的废物。具体说来,镭的发现的年历表是这样的:
  先是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奎罗尔的新的照相感光板因为靠放射源太近而无意中被弄坏了。谁又知道呢?在他不再为自己的坏运气生气后,他将这个发现报告给了法国科学院。但是没人关注此事。毕竟,刚发现不久的X射线还不时兴。
  但是居里夫人却被这些不时兴的射线吸引住了。首先,她不愿抱着一大堆学术论文苦啃。为懒感谢上帝,因为这就意味着她可以直接投入实验。为激情感谢上帝,她甚至都没有去寻找镭。她实际是在研究这些无意中已被发现的射线,只不过这些射线过去被人忽视了而已。她在废矿上的一间废弃的小屋里做实验。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她完全不知道自己研究的东西有什么用途。
  她说:
  刚开始这项工作的时候,我们俩谁也没有料想到我们将要踏上一条新的我们未来要一直走下去的科学之路。
第五部分第13章 从失败和困难中获得成功(3)
  —— 化学家居里夫人 (1867-1934)
  假如你视事故为偶然,视失败为坏事,你就错失了良机——实际可能是自己将良机推到了一边。
  副作用
  一个有进取心的懒人若是有意少干活儿的话,就必须对副作用特别注意。为什么呢?因为副作用不仅是一座金矿,它还可能就是那座惟一的金矿。副作用常常是大自然的主要作用。最好的东西常常是在你最专注的事情侧面或外围发现的。
  这是个奇怪的现象。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但不同寻常的是带来成功的东西往往首先是作为副作用被发现的。以下的事例就说明了副作用作为首要专注对象的二等公民,如何让一项事业恢复元气,从而产生首屈一指的财富、名气和成功的。
  ◇我们首先来看看毕塞尔先生。他是一个谦恭的人,开着一家瓷器店。他的职业,他的首要专注对象,当然是瓷器,包括考究的茶具、印着鲜花图案的餐盘和盛汤盖碗等等。麻烦的是,他太太很讨厌瓷器装箱的锯木灰。这些锯木灰老是嵌到地毯上,清除它们要相当长的时间。为了减除太太的烦恼,他发明了地毯清洁器。当人们听说了这个东西之后,纷纷要求订货。一百多年之后的今天,毕塞尔地毯清洁器在全世界都有销售。毕塞尔先生的巨大成功不是来源于他的瓷器生意,而是来自他的外围的次要活动。
  ◇另一个关于灰尘的故事。休伯特·布思一直想要完善一个过滤系统。一次实验中,他躺在地板上,用一条手绢蒙口来吸附灰尘,看其如何移动。瞧,他就这样发明了吸尘器——又是副作用。
  ◇凯洛格兄弟是素食主义者,在密执安州的巴特尔·克里克开着一家疗养院。他们鼓吹清淡的早餐能让人的脑筋更清楚。为了展示他们所宣传的食品是什么,两人制作了爆米花。在凯洛格兄弟看来,爆米花只不过是一个小脚注而已,是疗养院顾客日常食物疗法的一个次要细节。但顾客们却坚持要买爆米花回家吃。就这样,凯洛格兄弟就做起了将爆米花卖给离开疗养院的客人的副业。
  ◇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本是聋哑学校的老师。他研究声学的惟一目的就是要研制出一个能放大声音的助听装置。而他研究的副作用就是发明了麦克风和电话。
  ◇打字机本是作为给盲人设计的凸版印刷工具而发明的。
  ◇怀特兄弟首先是自行车修理工。
  副作用用于现实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关于副作用的金科玉律就是要告诉你为什么想富就不能一心扑在钱上。如果赚钱,就应该好好地专心为顾客服务。随之产生的副作用就很可能是利润。假如你一心一意只在钱上的话,副作用就会是压力、胃溃疡和头痛,以及诸如此类令你衰弱的痛楚了。
  弗朗西斯·培根爵士和他的《科学的方法》
  创新常常会因错误的原因发生在错误的地方。发现也时常因偶然而出现。撰写《科学的方法》一书的弗朗西斯·培根爵士力图给科学发现定一个系统的程序。这样造成的悲剧后果就是现今所有的大学都把培根的《科学的方法》当成真正的科学途径来教。在我看来,培根的《科学的方法》就好比是一套蒙在马的眼睛上的眼罩一般,会限制你的视野。鲜有重大发现是按培根的科学的方法一步一步实现的。
  到底弗朗西斯·培根爵士发现了什么?他就像一位上了年纪的芭蕾舞老师,力不从心地告诉别人应该如何如何。发现最多的人对培根的了解也最少,而研究培根的人,和培根一样,并不怎么成功。
  ——“压力综合症”的发现者
  汉斯·塞尔耶博士(1907-1982)
  忘记培根和他的系统的《科学的方法》,去关注外围的事物。如果你在首要目标上过于专注的话,会错过真正出成果的事情的。
  障碍(困难、缺陷)
  尽管整个社会有这么一种无知的心态,我们还是知道了失败可能是财富,灾祸可能是恩赐,错误可能是福祗。我们不可轻视它们,相反,我们还要予以高度敬意,因为它们所蕴涵的是辉煌的成功。
第五部分第13章 从失败和困难中获得成功(4)
  同样地,我也必须要为缺陷、故障、阻碍、困难、障碍、弱点、过失和不足唱赞歌。它们也是强大的资源。当然有的不足要排除在外,比如说贪婪、欺骗、恶毒、利己、仇恨、欲望和狂妄。
  新英格兰
  想一想200年前的新英格兰地区。假如有什么地理环境有负面资源的话,那一定就是新英格兰。夏天这里的土地里的大岩石让人们无法耕作。漫长的冬天里,结冰的河流湖泊又让航运冻结。
  在这里,如果你用不正确的眼光去看待困难和阻碍的话,你会诅咒命运,然后结清损失,搬到另外一个地方去。然而,在这些不利条件中却隐含着两个巨大的机会。那些花岗岩被采集起来,销售装运到美国各地,去建设这个国家的城市。冰也被采集起来,销售装运到热带地区。下次如果你要在饮料中加冰,可以记得是200年前的扬基佬开创了冰冻饮料的概念和市场。
  以弱胜强
  假如你想到荷兰一个叫艾因霍温的小镇,必须要通过一座摇摇晃晃的木桥。
  在二战期间,纳粹准备开出1400辆坦克来占领这座毫无自卫能力的小镇。可是他们后来决定放弃这个计划。那座木桥实在是太不牢实,连一辆坦克的重量都支撑不住。纳粹于是决定整个就绕过艾因霍温。
  正像艾因霍温人喜欢说的那样:“上帝拯救了我们,出人意料地。”
  弱小正是艾因霍温的强大之处。
  缺 陷
  缺陷也不应被当成是种负担。实际上他们可能是巨大成就的源泉。
  ◇画家亨利·马蒂斯在双目失明,老迈不堪,卧床不起的时候创造出了他最好的作品。
  ◇克劳德·莫奈有白内障,扭曲了他的视线。而他就利用这种视线的扭曲画出了著名的《睡莲》。
  ◇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写出并指挥了伟大的《第九交响曲》。听不见声音对他的音乐天才来说并不是什么缺陷。
  ◇作曲家乔治·弗雷德里克·亨德尔极度缺钱。为了找点钱他仅花了21天时间就作出了鼓舞人心的《弥赛亚》。
  ◇米歇尔·安吉洛毫不惧老,在年近90之时设计了圣彼得教堂。
  逆境
  在《以平常心致富》一书中,拿破仑·希尔将逆境形容成通向更大机会的踏脚石。他说每当逆境来临之时他都会对它说:“哈罗,小伙计,我不知道你这次想给我什么教训。但无论是什么样的教训,我都会好好领教的,这样你就不用再来了。”
  但若你被困住了该怎么办?
  除了懒惰和反权威之外,我还是一个讨厌例行工作的人。这让我一碰上它们就变得难以胜任工作。我对工作的反应就如同你要给猫洗澡时它的反应一样。每当我不幸要干例行工作时,我就会全身没劲,烦闷让我的身体疼痛,而压力则令我的灵魂枯萎。就像猫看到一池子的水时的反应一样,我在此时也急切地寻找着迅速逃离的出口。如果出口被挡住的话,我的爪子也会紧握的。
  可是有时这样的情况真的会发生。我被困住了,必须完成这样一种工作。
  是啊,虽然我会咆哮,我必须承认,有时候——尽管是很短的以秒计的一段时间,我也会工作。有时候明显不做比做要更惨,所以我只好乖乖投入徒劳工作的炼狱,尽管这对我来说是非常讨厌的一件事,尽管这跟我身体里的每个感知细胞都背道而驰。
  在这种情况下,你自然会问:“OK,自作聪明的懒人先生,现在该怎样?”
  假如你被工作困住,不能逃脱,只有一种办法可以保住你的清醒和健康,那就是以新的眼光来看待讨厌的例行工作。如同遭遇失败、障碍或不利时那样,你要视其为一次机会,视其为一片肥沃的土壤,在上面你可以运用新学会的成功的懒秘诀。如果需要是创造之母的话,那么按道理,可怕的需要就会加快创造之母怀孕的过程。
  在我们的鼻子底下
  现在你已经知道了一个重要前提:大自然希望你会成功,而且希望你不用绕远路费老劲地成功。要达到这个目的,再没有比运用你的独到之处更有效的法子了。你的独到之处则包括了你的失败和你的具体情况。这是你开启成功的钥匙。当问题的答案就在你鼻子底下的时候,为什么还要舍近求远地去找呢?事实上,问题的答案说不定就是你的鼻子。
第五部分第14章 如何无为而无不为(1)
  本章针对的读者不是懒惰的业余爱好者,而是对懒惰这门功课抱认真严肃态度的学生。在这一章中,我们将百无禁忌地讨论如何做到无为而无不为,包括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
  变聪明
  我们都听说过“蛮干不如巧干”。这句话既可爱又时尚,肯定是指出了迈向正确方向的
一步。但是除了反对干活儿(任何活儿,不管是巧活儿还是别的什么活儿)这件事之外,我还有一个很简单的疑问。假设我真的想巧干,我应该如何为了巧干而变得更聪明些呢?
  对此,亘古流行的一个答案就是:教育。当然啦,教育能使我们变得更有智慧,可真是这样的吗?
  让我来给你讲个故事。
  我的大学业绩
  1964年,我初入拉特杰斯大学。那时候,我理所当然地认为做一个勤勤恳恳的好学生,我就能成为聪明人。通过学习高深的理论,接触有深度、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参加发人深省的研讨会和其他活动,阅读各种各样的书,让我的心智得到锻炼,成为聪明人是可以料想的结果。
  我是如此深信大学会让我更聪明,深信在大学里功课做得越多我就会越聪明,我兴致勃勃地一头扎进去。我选的可不是降低了难度的课程,比如为诗歌专业的学生所设的基础物理课等。我选的都是那种能教你抵抗直接核袭击的课程,例如分析物理(这门课是为学工的学生而设的)。并且,由于我有些数学天分,我就绝不选为文科娘娘腔们所设的微积分,我选的是专为数学专业的学生所设的10个学分的理论微积分。而10个学分就意味着这门课整个学年都是每天上课,而不是一周才碰面两次。
  带着童子军那种勤勤恳恳的劲头,我将所有的事实、公式、演算、概念、理论和验证一股脑地装进我那严重负载的大脑,下定了决心要以此变得更聪明。啊,你现在已经知道了这是个笑话——我并没因此有一丝一毫的长进。
  失败的体制
  很清楚的是,一所学校的好坏不在于它的声望有多高,接受的捐赠有多充足,师资有多好,学生有多勤奋,也不在于它是幼儿园还是有博士专业的学校或者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学校。现今的教育体制未能帮助学生变得更有智慧,未能开发学生潜在的智力,未能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现代教育主要就是在灌输支离破碎的、常常是无关的、易被遗忘的、没有任何持久效果或用途的所谓事实。
  现代教育体制用的是举重运动员(或工作狂)的使用蛮力的法子来提高学生的智力:多读点书,多背点数据,多思考一点,沉重一点,深邃一点,并让你的想法多接受点挑战和批评,而在这整个过程中要不知疲倦地熬到深夜。这是一自外而内的途径,它视学生的心灵为容器——只是用来装信息的。
  这条途径根本行不通。拿大脑开练并不能让大脑聪明起来。
  不管你在刚开始被迫接受现代教育时是愚蠢还是聪明,你在毕业时都不会有长进。
  一项研究结果特别点出了现代教育体制令人失望的现状。这项研究发现学生的IQ从孩童时代开始增长,到15或16岁时就停止了。无论大学教育是否有别的什么影响,它是提高不了学生的智力的。所以,人在余下的人生里智力都停留在青少年时期。
  这是一个可叹的事实。但现在的教育体制确有严重缺陷,肤浅得简直让人尴尬。它力图锻炼人的大脑,结果却两手空空,一无所获,未能提高学生的智慧。假如教育继续走这条老路的话,还会继续遭受失败。也许学生们会学会一些技艺(聪明点的会学会读、写、计算和考试,没那么聪明的则学会如何修理化油器、钉钉子等),但是没人能以此从本质上提高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这是一个巨大的悲剧,是对生命的极大浪费。
  现代教育体制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聪明程度和潜在智力,事实上还可能使他们的水平降低。近来有许多研究显示了学生的健康和幸福受到来自现代教育体制的威胁。其中有的研究反映了研究生自我意识的低水平发展,道德的低水平发展,以及认知水平的低水平发展。有的研究甚至显示了研究生教育的结果竟然是研究生创造力水平的降低。
第五部分第14章 如何无为而无不为(2)
  回到原地
  因此,在一个失败的体制上浪费了不计其数的金钱(更不用提学生们在学校里浪费的不计其数的时间)之后,我们又回到原地,问着同一个问题:我们怎样才能变得更聪明?
  如果像心理学家说的那样,我们只用了自己智力潜能的5%~10%,人类智力提高的余地显
然是很大的。造物主显然没有道理给我们100%的智力潜能而只让我们使用其中的一丁点,剩下的95%当然不是让我们当成没用的负重来拖。肯定有一种办法能让我们更多地利用这天赐的礼物从而变得更聪明起来。但如果这个办法不是教育,又会是什么呢?
  假如你一直都在认真读这本书的话,你肯定知道问题的答案不会在表层,而只会在更深、更微妙、更基础和更根本的层面上找到。而当今的教育者们完全忽视了这个层面,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完全不知道这个层面的存在。
  缺少了什么
  现在的教育只重视信息和技巧。大多数大学不辞辛苦地将所有的知识分成各个学科,如物理、化学、数学、工程学、心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社会学、生态学、政治学、哲学、艺术、语言学、天文学和地质学,等等。
  但是尽管这体现了教育的谨慎细致,他们还是忘记了一样东西,那就是学生
  ——“求知者”,那些真正去学习知识的男生和女生。他们是谁?这个真正学习知识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你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核热力学!
  很好!知道核热力学的是谁?
  是我!!!我知道!!!
  “我”又是谁?
  啊……我不知道。
  显然,你的自我是你所有经验的基础。假如你并不真的知道你是谁的话,假如你不知道自我的存在的话,那么你所获得的其他所有知识都是建立在无知的薄弱基础之上。以无知为基础的知识不可能是深邃而有力的。对自我的了解,对完整的自我的认识是所有知识的基础。不幸的是,所有的学校都忽略了这一至关重要的知识。
  我了解除我之外的一切事物。
  ——法国诗人,弗朗索瓦·维隆 (1431-1465)
  那么你是谁
  假如我们像剥洋葱皮一样,有条理地层层剥开组成我们的各层,就能发现我们的核心都有什么。
  我们来试一下吧,首先剥开最外面那一层——也即我们行走、讲话、舞蹈,乃至挥杆打球的那个部分。下面一层又是什么呢?下一层便是我们的感官活动:视
  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如果我们把这一层剥开,就进入思考这一层了。再剥一层,我们就会感知到感情。再往下,我们又会感知到什么呢?
  再往下我们就只是感知,完完全全的感知,这就是我们的核心。
  人类所有的体验都是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之上的。我知我动,我知我看,我知我想,我知我感,如此等等。
  你必须先感知,才能体验,才能认识,才能行动。感知对于体验来说是必不可缺的。
  现代教育能够教会你量子力学、高等微积分,乃至教会你编篮子的方法,却找不到一种方法来帮你获得关于自己的感知的知识,更严重的是,它无法让你体验你最纯粹的,独立于思想、感情和观点的内在本性。这种体验才能开发你的潜在智力,令你变得更聪明,更有创造力,更有意识,也因此更有爱心。这种体验才能令你更充分地利用你的大脑,让它充分发挥造物主设计给它的能量。
  这就是你应该到哪里去认识自己——深切地、亲密地、完全地和深邃地认识。
  怎样认识?
  各种各样的文化传统都承认了纯粹感知体验的闪亮价值,并设计了各种方法来传授这种体验。然而,大多数方法都或多或少有些费神。这些拿脑力开练的法子在教授我们想要达到的体验时显得非常冗长无趣,效果也不大。除此之外,它们还很难学会。所以这些法子不受欢迎一点都不奇怪。
第五部分第14章 如何无为而无不为(3)
  而我则是一个喜欢简单的人,越简单越好。对我来说,轻松就是一切,工作则是留给笨蛋的。就这方面来说,让我获利不少的是冥想练习。“超觉静坐”是由玛哈芮希·玛赫希·瑜伽介绍给世人的。
  它简单而轻松,可以使你的心沉静下来,去体验更微妙层次的思想,直至你参透了所有的思想,以至你能体验到静默纯粹状态的感知(欲知更多,请详参附录)。
  如何无为
  体验纯粹状态的感知是无为的至高体验。在此所有的事,包括思考,都停止了。只有你在自己的真性中醒着,只有感知到醒本身,只有静默和放松,只有存在,只有福祗。这种纯粹的感知,纯粹的无为,是成就一切的基础。
  再谈统一领域
  谈到无为这个话题,让我们来听听物理学家们是如何阐述一切皆存在而一切皆无为的统一领域的。
  举世闻名的量子物理学家约翰·哈格林提出,当我们在主观上体验了纯粹的感知,我们实际上也就体验了现代物理学客观描述的统一领域。既然统一领域是静默的,纯粹潜在的,包含所有促成创造的智慧和创造动力,那么当我们体验到纯粹的感知时,我们也就体验到创造过程中各种形态和现象的源泉。
  这意味着非常美妙的一件事:一个人自我的本质事实上是整个宇宙的本质。换言之,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性的。
  现在我们找到方向了。
  古老智慧之一
  刚才物理学给我们准备了开胃菜,刺激了我们的胃口。而真正的饥饿要用正餐来解决。幸运的是,来自印度的一种古老的吠陀梵语——《般檀珈利瑜伽佛经》能够给我们上一席盛宴,让我们享受对纯粹感知及它与宇宙关系的彻底理解。
  对般檀珈利而言,瑜伽不仅仅是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它意味着统一 —— 个人与宇宙的统一。通过瑜伽,你会意识到你的本质事实上是整个宇宙的本质,一切皆在其中。这就好像新泽西州临海的海之一滴意识到它是整个海洋一样。
  要达到这种统一,你必须开发般檀珈利称之为三昧的纯粹感知体验。按照般檀珈利的解释,三昧即心中所有波动的消失,也即无为,体验你自己的感知或自我的绝对静默。
  古老智慧之二
  无风之处,灯火不跃——如此比拟以静默思绪修习自我统一的瑜伽之法。
  —— 《巴格瓦德·吉塔》 第6章第19节
  以上描述的是个人超越精神活动体验到自我的无限的感知。“自我”这个词在此处要大写,因为它代表的是宇宙性的自我。
  无不为之一
  上面引述的《巴格瓦德·吉塔》记载于五千年之前,可以视之为来自古印度的智慧精髓。它是无为的权威来源。现在让我们用另一个权威来源来找到无不为的办法。
  在《新约》中,耶稣基督说:“你要先寻找天堂的王国……而后所有其他一切皆会赠予你。”拥有赠予你的所有其他一切与无不为的意义非常接近。其中的秘密看起来就在于要先去寻找天堂的王国。
  耶稣接着告诉我们到底应到何处去寻这个王国:上帝的王国在你心中(《路加福音》第17章第20节第21行)。
  我们如何到达那里呢?大卫王直接从上帝那里获得了诀窍。在《诗篇》中,上帝告诉他:静默而知吾为上帝。
  静默。你想上帝要我们静默到何种程度呢?我猜他要的是完全的静默,没有思考的静默,纯粹感知的静默,宇宙的静默。如此静默,以至于按般檀珈利的说法,就是思想在此停止了。这是高度的静默。事实上,这是你一生中静默的极限。
  静默。再问静默至何种程度?是无为的静默。
  这个感知至纯的静默平台,这个你深刻了解自我、你的个性扩展至宇宙的平台,这个无限的、无约束的、永恒的平台,就是你能面谒上帝、认识上帝的地方。
  对我来说,认识上帝是另一种无不为的形式。(我想如果你认识上帝的话,你基本上已成就了生命中能成就的有价值的事情。)
第五部分第14章 如何无为而无不为(4)
 这个至高成就以及其他成就的诀窍,仅仅是静默而已。无为,遵循大自然的最少运动原理,成就一切。
  这至高的静默是要花时间来培养的。就我个人来说,我发现经常锻炼“超觉静坐”是产生培养静默,也即自我统一的最容易、最好玩,也是最可靠的方法。
  最终自然而然地,你会意识到在自己做着日常活动之时,自己其实是感知的宇宙之洋。这样的意识也即各时代人所称的启迪。
  无不为之二
  凭懒惰走向成功的故事也是一个不断精雕细琢、由表及深的故事。在表面上辛苦劳作需要精力、折腾、干活儿,而走进微妙的层次则会找到有力的解决办法。
  有趣的是,《圣经》里所讲的“你要先寻找天堂的王国……而后所有其他一切皆会赠予你”似乎在暗示你甚至都不必到达天堂的王国以使所有其他一切赠予你,你只需去寻找它就可以了。让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
  当然,问题的关键是一样的,那就是让心灵安定下来直至完全静默。
  我们知道通过培养静默臻至完美,最终会令你对自己的宇宙地位有着永恒的认识。而在你到达这个高位的目标之前,你一路走来,就已能收获越来越甜美珍贵的果实。例如,每天都沉浸在静默之中对你的日常生活有着很好的效果,能提升你的理解,深化你的思想,扩展你的认识,强化你的直觉,改善你的健康和情感状态,提高你的活力,还会让你的运气变得更好。
  这样持续的提高意味着你可以作出更精彩的创造,得到更辉煌的成功。培养内在的静默让你充满具有感染力的快乐,你自然而然地将这种快乐带到你做的每件事上,带给你接触的每个人。所有这一切都仅仅来自寻找天堂的王国,无论你是否真的找到了。
  不过,我必须着重强调,你的寻找方式必须能让你的心灵安定下来,让它达到充分的休息,同时又保持高度的清醒和警惕。(我会在附录中对此进行详述。)只有这种无为的深刻体验才会激发大脑保留的潜力,让它可以充分发挥上帝赐予的天才,从而轻轻松松地成就一切。
  无不为之三
  即使现在我们转而关注世界级的大问题,解决问题的诀窍也是一样的。只不过现在我们要做一下乘法,乘上无为的人的总人数就可以了。下面我作一下解释。
  当今世界充满了数不尽的问题——战争、疾病、犯罪、污染、暴力、仇恨、饥饿、漠视、贪婪、腐败和滥用物资等等。存在的问题如此之多,人们都不知道应该先解决哪个,因为每个问题似乎都无法解决。让情况变得更复杂的是,每个问题都和其他所有问题纠缠在一起,盘根错节,难以应付。
  懒方法又来救急了。懒方法温和地指出,我们只要解决一个问题,其他所有问题都会奇迹般地迎刃而解了。这是因为所有的问题都根源于一个问题,若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所有其他的问题就会很快消失。这个问题就是每个人都只利用了大脑的非常有限的一小部分。除此之外,还没有什么其他问题比它更能滋长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我们知道“无为”能激发大脑保留的潜力,可是世界很大,有几十亿的大脑存在,我们应该从何开始呢?
  我们就从自己开始。增强自己的感知(当然是通过时常保持静默和无为来实现的)是我们能为自己和整个世界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了。虽然一个灯泡只占用了一个大房间里很小的空间,可当它亮起时,却能赶走黑暗。随着我们感知的增长,其他人自然也会受到启迪,效仿我们。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增强大脑,增长感知,因个人的局限而造成的社会问题也就能消失得越来越快。
  系统地增强个人的感知可以解决整个世界的问题。事实上,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