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弗雷德·格拉顿-懒人成功有方法

弗雷德·格拉顿 (美)
<懒人成功有方法:追求一事不为而万事皆成的智慧!>
引言 引言:揭穿努力工作的神话
很遗憾,直至今日才有人现身揭穿工作的神话,但我很高兴自己能成为这现身说法的第一人。好了,咱们打开天窗说亮话吧——其实努力工作毫无价值。更明白点讲:
努力工作并非成功的基石。
努力工作与成功毫无关系。
如果努力工作与成功偶尔走到了一起,那一定是纯属巧合,两者之间绝无因果关系。
我知道,对于那群一身腐臭、脾气暴躁的老恐龙来说,这一观点无异于异端邪说。他们还想逼迫我们劳动得更卖力,让我们使出浑身解数,甚至忍受痛苦折磨,好让他们自己坐享其成。而现在,我振臂高呼:是屠宰“努力工作”这头臭名昭著的野兽的时候了。因此,我将高兴地列举以下事实,作为我的挑战宣言:
成功与努力工作成反比关系。
那些公开宣扬努力工作的人事实上是在危害全人类,因为努力工作其实对成功只有负面作用。
找办法来逃避工作的动力推动了人类文明的所有进步。
你所能拥有的最深沉、最深邃、最完善的精神体验都来源于不做任何事,彻头彻尾什么活儿都不要干。
现在,请和我一起,加入这一让你大开眼界的神奇之旅。你将发现,通往成功的惟一途径是逃避工作,而那些真正促进社会进步和繁荣的英雄们都是,并且将永远都是,在本质上懒惰的人。
你也将会发现无为而无不为的秘诀。
引言 作者轶事:懒惰入骨(1)
哈利路亚,我是游民!哈利路亚,我还是游民?
?0世纪30年代的民歌
1969年的我,还是一个毛头小子。脑袋都一年多了还没碰过剃头刀子。一天到晚穿着条破破烂烂的工装裤。不着上衣,不穿鞋子,连袜子和内衣都不穿。这样全身上下就没有什么东西会限制我的行动自由了。
我老爸开始担心起来。当时我刚刚从拉特杰斯大学本科毕业,但是从我老爸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来看,我似乎对工作毫无兴趣。我保有一个工作的最高纪录是两个月,于是这个数字就常被老爸以痛心的口吻挂在嘴边。
是啊,老爸很担心。而且他认为自己有充分的理由替我担心。看吧,我又一次被炒了鱿鱼,而且丢掉的还是一份政府文职工作,这可是超出一般人的想像力的,尤其是我老爸的想像力。于是他决定,父子之间应该好好谈谈了。
受到最新一期杂志上刊登的一篇题为《如何跨越代沟》的文章的启发,老爸怀着打造一座伟大建筑的期望,踌躇满志地开始了谈话,而这项建筑计划便是要在老一辈打着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烙印的心理和正处于黄金代的不修边幅的六十年代嬉皮精神之间建造一座悬桥。
“儿啊,你将来有什么打算?”
“很高兴你问我这个问题。”我开始畅谈了,“我想我要一路搭顺风车到墨西哥,然后到马扎特兰海岸冲浪去。要不你也一起去?”
这下老爸差点没有火山爆发。他竭力克制怒火,我几乎都能看见他的两个大脑半球在激烈地啃咬。
等他压制了怒火,他说:“儿子,我指的不是这个。我想知道你有没有什么正经的职业计划。”
“我正儿八经地想做一名摇滚鼓手。”我热切地说。现在老爸忍无可忍了,他嚷起来:
“你还没从那些该死的鼓上赚回一毛钱呢。”
“这不是真的。”我支吾着。
“参加三两个无足轻重的兄弟会聚会不能当成是一种职业。”老爸反驳说,“而现在你居然打算要像叫花子那样到处乱跑。这只是在浪费生命。你必需要考虑开创一番事业了。两个月就辞职或被辞实在都太荒谬了。”
他停下来,平息一下怒气,沉痛地说道:“哎,弗雷德,政府文职可真是一份美差啊。”
“那工作糟透了。”我抗议道,“你根本不知道官僚主义有多么冷漠、狭隘、琐碎、愚蠢,还完全让一般人都够不着。事实上,我现在感到获得了解脱。”
“解脱!解脱!”老爸的声音越来越尖,越来越大,语气中的怀疑和恼怒也越来越明显。“他妈的,弗雷德,要对生活抱现实的态度。你这轻浮的态度必须改掉。”
“我可不轻浮。”
“说什么呢!”老爸唾液横飞,“你只想荒废光阴。你已不是一个孩子了。游戏的时间已经结束了。现在你已经大学毕业了,是改邪归正、承担责任、找份工作和养活自己的时候了。”
“该工作的时候我会工作的。”我坚持己见。
“这正是我的意思。”老爸咆哮起来,“非得有人用枪指着你的脑袋你才会工作。听着,我是你老子。我太清楚你的底细了。你就是这样一个懒人,总是竭尽所能地逃避工作,然后没辙了,就加倍卖力地让工作变得更轻松,而不是从一开始就老老实实地干。凭这种态度是成不了大器的!”
说完这番话,老爸一脸胜利之色——他总算掷地有声地、清楚明白地、很有说服力地阐述完了他的观点。现在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弗雷德会长大成熟起来,会明白事理,懂得以认真劳动来谋生这个道理的。
此次讨论最终以“墨西哥僵局”结束——我一路搭顺风车到了墨西哥,把恼怒不堪大摇其头的老爸一个人“僵”在了新泽西。这就是他梦想跨越代沟搭建悬桥的下场。
但在一件事情上老爸的看法没错。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确长大了,变老了,娶了一个很好的姑娘,承担了很多责任,其中最重要的责任便是我的乖儿子杰克。我教授“超觉静坐”(TranscendentalMeditationtech-nique)多年,开创了两桩事业。头一桩事业使我成为《人物》、《财富》、《福布斯》、《新闻周刊》、《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等无数报刊杂志的新闻人物,还接受了《今日》、《早安美国》、《CBS早间新闻》、《NBC晚间新闻》等不计其数的电视电台节目的采访。我也因此两次成为白宫的座上宾。我的另一桩事业则使我加入了美国橄榄球大联盟。公司壮大到拥有1100名员工,被《公司》杂志评为全美增长速度排名第二的公司,年收入增长达到4亿美元,并成为纳斯达克上市公司。  
引言 作者轶事:懒惰入骨(2)
一路走来,我从未改变过对工作的态度。我的那些工作狂的同事们仍然怪我懒惰,怪我总是想方设法逃避工作,怪我只知道玩。对于这些指控,我乐意且自豪地认罪。
然而,我老爸和其他看法相近的人视为缺点的性格特点却极大地促成我获得最大的成功。我甚至认为这些所谓的“懒惰、异想天开、不切实际”的特点对于文明进步和创造巨大财富来说是绝对必要的,更是人生幸福美满的关键。
我知道自己的立场会引起争议。它与传统智慧(我称其为“智慧”纯粹只是一种礼貌)显然背道而驰。但我相信自己是正确的。写这本书,是为了与大家分享我的观点,给大家带来幸福、财富、健康和成功。而且,你现在大概也猜到了,我根本不是在费劲“写”书。事实上我全当在玩儿呢。  
第一部分第1章 工作???
  你拥有青春,你拥有健康,那你还为了什么而工作?
  ——电影《举起亚利桑那》
  如果工作是件好事的话,为什么人们会称它为苦差,称工人是苦力,工作场所是汗作坊,是盐矿,老板是奴隶监工,整个工作环境是狗咬狗、耗子追耗子的火并之地(老天不容)
?
  为什么有这些说法呢?因为工作是令人恶心的,这就是原因。
  怎样才可以从邪恶的工作中获取成功呢?西蒙·莱格拉斯建议我们要“埋头苦干”!
  听起来这更像是来自地狱的成功方程式。
  让我们面对现实吧:工作到皮包骨头并非是趣味人生的写照。
  以鄙人之愚见,一般工作场所和劳教场的主要区别在于:人们在工作场所是自愿干苦活的。
  工作生出的问题之果
  我不吐不快的问题是:有人是通过以下方法得到财富、健康或成就的吗?
  ◇ 埋头苦干?
  ◇ 努力工作?
  ◇ 甘受奴役?
  ◇ 流血流汗?
  ◇ 扎根盐矿?
  这样工作非但不能带来成功,还会使人郁郁寡欢、才思枯竭、筋疲力尽、积劳成疾,以至最终英年早逝。
  劳动是违反自然法则的。其直接后果就是心脏病、胃溃疡、酗酒、吸毒、家庭破裂、交通拥挤、严重失眠、消化不良(很可能是“狗咬狗、耗子追耗子”造成的)。
  那么有其他办法吗?
  你是在问这个问题吗?唉哟,我总算松了一口气。
  办法就是 —— 完全逃避工作,你的收获会超出你最不切实际的幻想。
  本书将教你成功之道,让你得到财富、健康、成就和自我实现。你还将明白成功之路与努力工作完全背道而驰。
  约翰·肯尼迪
  约翰·肯尼迪在西弗吉尼亚为总统竞选进行宣传活动时,曾对一群煤矿工人发表演说。其间有个工人大声问他:“我们的处境,你又知道些什么?你一辈子都没劳动过。”
  “你说的一点也没错。”时任参议员的肯尼迪谦逊地说。
  “没关系,”另外一个矿工大声回道,“你什么都不缺。”
第一部分第2章 懒惰赞
 美好之极,无需工作。
  ——古谚语
  懒惰就是逃避劳动的念头。用最不恰当的方式说,就是尽可能少做。懒惰是一种值得称许的念头。我们应为它感到自豪,并继续培养它,因为它不仅符合自然规律,而且是开启成
功的钥匙。一个人若是能巧妙地利用上帝赋予他的懒惰的天赋,就会成就任何事情。
  上帝慷慨地赋予我们懒惰的天赋。上帝从不期望我们劳动。他像每位父亲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会步其后尘,那就是不干活。
  创世纪
  上帝不是用劳动来创造宇宙的。对于上帝这样的神来说,创造又怎可能是劳动?他是万能的。既然这样,他当然不用担重。既然这样,他显然不会流汗。既然这样,他连上下班都不用,那么工作又从何而来?
  考虑到上帝的能力,只可能有一种解释 —— 创世纪之举只是上帝无边无际的意识中的一丝难以察觉的微动。其他的解释都大大低估了我们这位创造者的无边力量和荣耀。但最妙的还不在于此,最妙的是,在六天完全不费力的游戏之后,上帝休息了。
  既然上帝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我们,就让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来体现这种美好的佑护吧。让我们也轻松地创造六天,然后在第七天休息吧。
  自然之母懒惰吗?
  上帝不仅不劳动而创世纪,他还按照不劳动的原则设计了整个宇宙。
  换言之,大自然也不劳动。她轻松地工作着,遇到情况时总是选择尽量少做事。
  物理学家还给这种可爱的特质一个名称 —— 最少运动原理。
  该原理在18世纪由拉格朗基、汉密尔顿、雅科比三位研究天体运动的著名科学家最先提出。
  后来证明,最少运动原理不仅是阐述天体运动的数学公式,而且还适用于所有已知的物理运动规律,包括电磁运动、光的传播和量子论。换言之,宇宙中的所有事物都在乐意地遵守着最少运动原理。
  举个例来说吧。将一个球抛出去,球不会在空中随意走出一条弯弯曲曲的路线,它只会先沿着最易、短、直的路线上升,然后又以最易、短、直的路线落下。科学家对这个简单现象的解释是:球之所以这样,是为了尽可能减少一定时间内动能和势能的差异,这个可测量差异也即运动,其结果必然是最易、短、直的路线,即最少运动。
  结论显而易见:自然之母是位懒妈妈。
  爱因斯坦也赞同
  无须解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时空弯曲几何学,更不用理解它,本人只是相信爱因斯坦证明了恒星的轨道实际上是最直、最短、最简单的时空史 —— 测地线。科学家说,在弯曲的空间,测地线是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因此,涵括各种各样运动和变化的整个宇宙不过是在遵循最易、最短、最直的路线罢了。
  最少运动原理又一次得到证明。大自然之母无论是从微观层面还是从宏观层面来管理宇宙时,都在尽可能地少干活儿。
  让我说啊,考虑到过去、现在、将来都没有劳动牵涉其中,这事儿可真是一桩了不起的成就,了不起的成功啊。
  我们讨论完物理了吗?
  还没有呢。下面我要把话题从宇宙转移到人的理解力。
  现在物理研究的趋势是统一和简化。换言之,就是用尽可能少的原理来解释尽可能多的现象。
  因此,如果爱因斯坦和其他当代物理学理论家可以得偿所愿的话,一条原理,一个统一的学派,就可以阐释所有的事情。对于懒惰的学生来说这绝对是一个重大突破。这样的话理解一条原理就可以知道所有的答案了。这样最少运动原理就被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了。
  这并不是一个不着边际的想法。稍后我们会再讨论这个理念。
第一部分第3章 追求轻松(1)
  在历史上的政治和经济架构中,“闲人”总是被当作潜在的麻烦制造者而极其受到憎恶,然而大自然从不憎恶同样闲散的树木、青草、蜗牛、珊瑚,以及空中的云彩。
  ——《关键路线》,美国发明家巴克明斯特·福勒 (1895-1983)
  懒惰的技巧也有高低之分。当然,有最基本的小打小闹的偷懒。对于这类懒惰来说,逃
避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了。它当然也有其价值和魅力,应该给予鼓励和培养,因为所有的懒惰(哪怕是这种小打小闹)都是上天的礼物。
  而在懒惰级别谱的另一端则是懒惰大师们。他们拥有无上功力,干活儿少到人所能达到的极限。这些黑段带级的懒人不仅可以享受无需工作的快乐,而且还可因此成就大事,聚敛财富。很快我们就会发现正是这种高级别的懒惰推动了社会的所有进步。
  不幸的是,未受挑战的传统文化通常认为懒惰会损毁人性。这还是他们的客气说法。按照不客气的说法,懒惰就是魔鬼作坊。所以懂得懒惰的高等艺术的人,必然要面对反反复复令人麻木的驳斥和说教,其要旨无非就是多劳多得。
  “我每天卖力工作16个小时”是贴广告的小工的一句典型夸耀,颇能体现这种扭曲无趣的精神。
  不要误解我的意思。努力工作,夜以继日本身并没有什么错 —— 只要你不介意牺牲个人健康、家庭生活、后半辈子,以及精神成长。而且你还得学会接受自己的一种“小成就”—— 困到鼾声雷动。从这个方面来说,努力工作有它一定的优点和好处。
  但如果你想要成功到足以让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们像受过训的熊一样围着你团团转,你就需要用新的数学公式来替换“16小时工作制”的思维公式。那种1加1加1加1的单调的累加工作方式就像是用数数来结束数学教育一样荒诞。
  首先,我承认如果你在一小时之内完成一件事,你可以在两小时之内完成两件类似的事情。如果你只要至多完成16件事,那么这无疑是一个适用的,正确的,不用动脑筋的公式。但如果你的目标是一百万件类似的事情呢?你就需要一个新的数学公式了。
  这个新的公式源自一条纯粹、简单而典雅的真理—— 成功与努力工作成反比。这就意味着,努力越少,成功就越大。越接近什么努力都没有的境界,成功就越趋近无穷无尽。
  根据这条真理,自然就可推论出努力工作会妨碍成功。一个明显证据就是世上充斥着努力工作的人(几乎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然而成功者寥寥无几。但是为着某种虚假的原因,人们仍然一门心思地相信努力工作会带来成功。事实上,惟一与努力成正比的是疲劳。
  本章将教你学会接受以轻松为目标的懒惰,也即无为而无不为的能力。
  努力工作的金钱价值
  我们将看到,工作对我们没有金钱上的任何意义。如果我们想了解努力工作和金钱之间的真正关系,我们会发现,工作越苦越累,报酬就越少。越不需要努力,以金钱来衡量的成功就越大。如果人们的报酬是以完成工作所需的辛苦劳动量来计量的话,干体力活儿的就会成为社会中最成功的一群人了。显然他们不是。
  举个最基本的例子,假如没有动脑筋产生的发明或设备,一个人仅靠蛮力来产电,他这辈子所产出的全部电力大概只能赚4.3美元。
  对于一直在用心阅读本书的读者来说,结论早已显而易见:我们必须开动脑筋来减少并最终完全避免工作,不然就只有屈尊降驾去劳动。活儿干得越多,报酬就拿得越少,这可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我的重大突破
  几十年前,我和几个朋友打算把一个破败的地方装修成一个时尚的图像设计室。
  然而,即将被装修成镶木的地板中央,却躺着一个丑陋不堪的黑色保险箱。箱子大约有6英尺长,3英尺宽,3英尺高。很明显,在开始装修之前,我们得先将这个发锈的丑箱子搬出去。
第一部分第3章 追求轻松(2)
  我们7个人将这个保险箱团团围住,算好时间,同心同力,完美发挥,全神贯注,要将保险箱抬起来。我们几个人搬得目眦尽裂,筋骨扭曲,指节泛白,腹痛如绞,青筋暴露,满头大汗,指甲断了,衣服破了,搬得哼哼唧唧的,但保险箱依然纹丝不动。
  我们于是改变策略。所有的人都移到箱子的一边,以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努力工作的精神,使劲地推箱子。这一次,箱子还是一动也不动。尽管经过了一次又一次堪与大力神
媲美的努力,我们只是把自己弄得肮脏不堪,汗流浃背,浑身青紫,疲倦乏力,垂头丧气。
  “也许,”我们当中一个失去信心的人提议说,“我们可以在上面搭上一块桌布,然后再放上一个花瓶。”
  他说完这句沮丧而无用的话之后,大家都出去吃午饭了。
  我吃完饭回来,发现另一个朋友正绕着保险箱转,若有所思的样子。这个朋友并没有加入到早些时候那场混乱的搬运活动中。
  “你在做什么?”我问。
  “我要搬开这个保险箱,”他若无其事地说:“你要不要帮我一下?”
  “开什么玩笑。我可是从头到尾看到了整个事情的发展经过。”我经验十足地说,接着便告诉他七个壮小伙和一张桌布的故事,并举起自己流血的大拇指作为佐证。
  “我和你可以搬动这个小捣蛋鬼!”他轻轻一挥手,不顾我的经验之谈。因为那个保险箱是如此丑陋,和我们梦想中的工作室是如此的不和谐,所以我也就忘了早上的失败,接受了他的邀请。很快我们便想出了对策。
  我们把一个螺丝起子的尖端塞到箱子底下,在起子把手上放上一根长管,然后在长管下面放了一个小东西作为杠杆支点。我们将管子往下压,让箱子抬起来一点点,虽然缝隙很小,但足以让我们塞进一些纸。尽管保险箱离地的距离微乎其微,我们还是可以让起子的尖端再往里塞一点。
  我们再压一下管子。这次可以把箱子下垫的纸换成杂志了。接着我们调整了杠杆和支点的角度,把箱子举到足以让我们塞进第二本杂志。随着杂志越放越多,我们终于能够把整根管子塞进箱子下面了。我们又在箱子另一端重复了这个操作过程。然后,就像两位推着婴儿车在公园里轻松闲逛的老祖母,我们毫不费力地让保险箱从这些管子上滚出了房子。
  我们这下可真是得意非凡,觉得自己所向披靡,无所不能,甚至认为单凭我们二人就可以建筑起新的埃及金字塔。
  两个人开动脑筋就能毫不费力地干成七个人竭尽全力都不能完成的事情。我们并没有逃避任务,只是逃避了劳动,并找到了轻松的法子。
  这件事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那以后我就相信人生没有做不了的事,只不过要找到正确的角度,而这个帮你获得大成就的角度,就是要时时找准轻松与省力的方向。
  成功与努力工作成反比这个道理不但适用于搬重物,还适用于一切事情 —— 人、财、物,还有形势、思想、情感等等。
  成功的基础不是努力工作,而是尽量少工作。
  创造型人才都是懒人
  世上绝大多数的(如果不是所有的)发展与进步都是受够了老一套做事方法的人带来的。他们从心底知道总会有更轻松、更快捷、更便宜、更简单和更安全的法子,知道总能找到减轻工作的更好方法。
  这些人想让自己生活得更轻松一点。他们想避开工作,想少做而多得。从我的观点来说,他们都是懒人。
  想想吧,第一个在船上装帆的人是想省下摇橹的力气。首先让牛拖犁的人是为了逃避耕地。最早用水车碾谷子的人当然就是不愿费劲儿拿石头砸谷子。
  让我们面对这一事实吧:创造型人都是懒人。
  那么反过来说是不是也对呢?懒人是不是都有创造力呢?答案是否定的。但起码他们起步的态度是正确的。
  现在我想请您加大您懒惰的程度,把它提升到应有的完美艺术高度,同时发挥您的创造天才,推动世界进步吧。
第一部分第3章 追求轻松(3)
  文明的进步
  文明的进步史也就是以更少的资源来做更多的事情,以更少的材料、能量和时间来做出更大成绩的历史。
  不妨想一下你新的左右手 —— 电脑。旧式的电脑要占用整个房间,花费上百万美元,
需要贴上一大堆“勿折勿刺勿砍”之类的卡,还要专设一个房间来装散热装置。这种电脑麻烦一大堆,速度却还慢,又不灵活,功能还小,远不如我现在写这本书用的小巧可爱的电脑,而这个小可爱的价格还不到它的老前辈的百分之一的十分之一。
  社会大踏着节省劳力的脚步前进。
  巴克明斯特·福勒
  巴克明斯特·福勒博士是我所崇拜的一位大英雄。他杜撰了“朝生暮死化”这个词,意思是以少成多。以下是他的观点:
  科技发展朝生暮死化的加快也许将会帮助我们以少成多,从而令全人类持续地过上以往从未体验过的更高水准的生活。
  —— 《关键路线》
  福勒博士坚信以少成多的观念。他的一生都致力于发明工具发现方法来减轻人类劳动谋生的需要。他将此描述成“为了他人的私愿而投其所好地做他人想要完成的事”。
  我致力于研究发明能帮助人类更简便、愉快、有效地完成不可避免的任务的工具,这样一来,人们就可以毫不犹豫地抛弃那些坏方法。
  —— 《关键路线》
  零是英雄
  假定你是中世纪公元1000年的一个意大利修道士。你的工作是做乘法。有位需要你专业技术的商人找你帮他做一个算术题:罗马数字CDXXXIV(即434)乘以IX(即9)是多少。无需提醒,当时阿拉伯数字还未被引入欧洲,而我们现在使用的手掌大小的计算器更是1000年之后的事情。好了,答案是什么呢?要知道这还算是个简单问题。那个商人本可给你出一个超出小学四年级水平的难题:
  CDXXXIV
  × IX
  MMMMMCCCXL
  -M
  -CDXXXIV
  ========================
  = MMMDCCCCVI
  (或更准确些)
  = MMMCMVI
  但是不用害怕,救星来了。骑着骆驼穿越沙漠而来的正是东方伊斯兰教国家的阿拉伯邻居们。他们从印度那里借来了印度基础数字,包括一个全新的概念——0。阿拉伯和印度数学专著在11世纪被翻译成拉丁文,最终(经过了又一百年或更长时间)新数学传遍了欧洲。不用说,这一数学上的简化改变了计算的难易程度和快慢速度。现在我们的商人可以无需借助你这个修道士的计算,给你省出了更多的祈祷时间。他自己就可计算出4434×9=39906。这又是一个以少成多的例子。事实上,这个例子体现的是以无(零)成多。
  数码世界
  电脑进一步简化了已经很简单的印度阿拉伯数字,让人类向前更跃进了一大步。现在一切都可以简化成1和0的组合——单词、数字、照片、声音、音乐、声响和电影。这的的确确是以少成多。
  德式懒惰
  你听说过有个德国军事领袖提倡甚至奖励懒惰的故事吗?你肯定觉得这荒诞不经。因为整个德意志民族从来就是极其勤劳的,出这样一个领袖似乎是不大可能。然而,这事儿是真的。当然,他是个异类。但他确确实实存在过,而且还是个重量级人物。他就是赫尔穆斯·冯·默特克将军,曾于1858至1888年间任德国参谋总长。在他的领导下德国军队发展成为所有现代军队的楷模。
  冯·默特克将军根据军官们的智力和生理特征,将所有军官分成四种截然不同的类型:(1)迟钝而懒惰型;(2)聪明而勤奋型;(3)迟钝而勤奋型;(4)聪明而懒惰型。
  迟钝而懒惰的军官们干的是简单、重复而没有挑战性的活儿。
  冯·默特克将军认为聪明而勤奋的军官过分注重细节,成不了好领导。所以,他从来不将此类军官提升到参谋部的指挥职位。
第一部分第3章 追求轻松(4)
  至于迟钝而勤奋的军官,在冯·默特克将军看来则十分危险。他认为这类人是些会走路会说话的麻烦制造机,必须时刻提防着。由于这些人制造麻烦的速度比修补的速度还快,成了很大的障碍,都被遣返了。
  而我们的英雄,那类聪明而懒惰的军官,则是冯·默特克大力提拔的对象。为什么呢?因为他聪明到足以看清需要做什么事,又懒到要找出最容易简单的方法来把事做成。当然,
这类军官决不会让自己的手头沾上太多琐事,而是宁可让勤快人去操心。
  不劳无获
  不劳无获。是谁想出了这么无聊的话?答案是举重运动员。
  对那些兢兢业业实践这一哲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苦劳作的人们,又有什么闪亮的回报在等待他们呢?
  他们获得了举起更重杠铃的能力,从而又可以重新感受到举重的辛苦了。
  下一章
  找到以少成多的杠杆是成功的关键。在下面的章节中我们将探讨如何找到这个杠杆以及在何处可以找到这把成功的钥匙。那么我们就可一劳永逸地抛开努力工作这回事儿,以后就再不用使劲费力了。
第二部分第4章 如何不劳而获(1)
 第1节:享乐和游戏
  那么,怎样才是正确的生活方式呢?生活必须像玩耍一样。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347)
  别误会我的意思。我不是要反对劳动本身。我只不过对它敏感而已。一想到劳动,我就会面部抽搐,五脏六腑都不舒服,脑子里就会盘算逃走的对策。
  这就是我。如果你不介意干活儿让别人坐享其成的话,那我自然也不会介意。若你要的是成就大事,过着随心所欲的日子,生活在鲜花和掌声之中,记者们都一窝蜂地要采访你,那么我就要警告你,没有哪种劳动可以帮你实现这样的目标。你所要的和劳动完全无关。
  要成就大事,你必须理解享乐、游戏、欢笑和嬉戏的价值,必须理解玩耍的价值。你必须要看到玩得越厉害,成就就越大。而玩得越少(意味着劳动越多)……哎,那可真是不堪设想,无需多说了。结论嘛:别劳动了,开始玩儿吧。赶快啊!
  这并不意味着你就要辞去工作或离开现在的事业或岗位。我的意思是,不要把工作当成工作,而要把工作当作玩乐。
  你的工作(我甚至不愿说出这个讨厌的字眼)应该成为享乐。纯粹的、不掺一点杂质的享乐。你的工作(噢,上帝,我又说了)应该带来幸福,许许多多的幸福。如果不能,我建议你还是赶快溜之大吉。
  所有想成就大事的个人或企业必须接受认真玩耍这个概念。在这个事情上,玩耍应该是我们惟一要较真儿的。
  鼓吹努力工作的人想让你相信工作场合中的玩耍是闹着玩儿的,别信他们。恰恰相反,玩耍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它是个人和企业成功的基础。
  玩耍让心灵无拘无束地流动,不惧拒绝和否定,勇敢地去探索,去实验,去询问,去冒险,去探奇,去创造,去改革,去成就事业。因此,如果一个企业视享乐为“没有职业操守”、“不合适”、“烦琐”或者“不入流”的话,就会窒息创造和发展的进程。这就好比你在参加一场竞争激烈的赛跑,一只脚却卡在了木桶里一样。
  搞熟了我自己的各项事业,我已看出了什么能刺激增长,什么会导致溃败。享乐能刺激增长,否定享乐会导致溃败。享乐是通往目标的最快捷径,因为享乐本身就是目标(至少是其中一个目标)。所以及时行乐吧!什么都玩,什么都可以成为你的玩耍内容或伙伴:东西、点子、机器、同事、顾客、字词、食物、织物、颜料、学术、金钱、音乐、科学、技术、电脑、孩子、朋友、祖母等等。首先,你现在在做什么,你就玩什么。
  我相信如果你做的事情不好玩的话,你就是在浪费自己成功的机会。
  与众不同之言
  我这一辈子,自打能够记事以来,周围总是有人告诫我要成熟起来,要有责任感。那么,我现在要告诉你们的是,他们都错了。我所做过的所有有意义的事情都是在玩时做出来的。
  ——《蒙蒂·派桑的空中马戏团》,动画设计者特瑞·吉利安(1940-)
  需要并非发明的惟一源泉
  人类许多非常重要的发明、进步、发现和理论原本是为玩耍而构思的,或者是玩耍的结果。莱特兄弟本来并没有预见到他们的飞行运动有如此之大的实用价值。他们把一堆自行车零件弄到天上去只是为了好玩。
  爱迪生和伯尔林纳尔也是完全没有料到他们发明的留声机会被用于复制音乐。
  马可尼可曾想到他瞎弄的第一部收音机最终会产生哥伦比亚广播公司、NPR、MTV和Pampers牌尿片的电视广告吗?不大可能。
  发明家通常不会预见到自己的发明会有什么实际用途。他们只是乐在发明的趣味中。
  信不信由你,当有人(巴克明斯特·福勒)认为相对论有实用价值时,连爱因斯坦本人都大吃一惊。
  世上许多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发现甚至都不是在正常工作时间产生的。
第二部分第4章 如何不劳而获(2)
  哥白尼在完善他对行星运动的划时代阐述时,还是受雇于波兰弗伦堡天主教堂的一个教士。但他的雇主们并没有以同样的审美热情来认同他的“课外”天文观察,而是断然结束了他的神职生涯。
  伽利略原本是学医的,却喜欢摆弄各种物体找到其重心(他也因此青史留名)。
  格莱格尔·门德尔,一个修道院的修道士,因爱好园艺而成为遗传学之父。
  为了躲避瘟疫,牛顿爵士将自己在市区的工作放在一边,到乡下暂避。百无聊赖之中,他就用想想万有引力理论来打发时间。
  在瑞士专利办公室做店员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写出了他最重要的著作。
  发明的乐趣
  许多发明并非应某个特定的需求而产生,而是来自于一种“工匠”的感觉,即发明者从创造中获得的快感。
  ——《发明之源》,约翰·朱克斯、大卫·索尔斯、理查德·斯蒂勒尔曼
  傻瓜物理
  理查德·费恩曼博士心急如焚。他在康奈尔大学教物理,但是觉得自己在理论物理方面永远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
  闲暇时读了《一千零一夜》,费恩曼决定要像年轻时那样,纯粹为了好玩才搞物理。他发誓要随心所欲地玩物理,而不去担心它是不是有什么重要性。
  有一天,有个学生在餐厅里抛盘子闹着玩儿。费恩曼博士注意到在这个过程中盘子上下晃动着,而盘子上红色的康奈尔校徽也随之转动。他还注意到校徽转动的速度比盘子晃动的速度快。
  他当时无所事事,便开始计算起盘子晃动和旋转的关系。结果发现这是个很复杂的公式。
  他后来给一位同事看了公式,后者询问公式有什么重要性。费恩曼博士说没什么重要的,他当时只不过是闹着玩儿罢了。
  “那时我算出晃动的公式后,便开始思考电子轨道是如何开始相对移动的,然后又想到了电动力学的迪拉克公式,随后又想到了量子电动力学。就跟玩儿似的 ……
  “非常容易。玩儿总是轻松的。就像一打开瓶盖,所有的东西都毫不费力地流出来一样,止都止不住!我所做的当时看起来似乎并不重要,但它的重要性最终还是凸显出来。所以,我因此而获诺贝尔奖的图表公式和其他成就其实都是晃动盘子玩出来的。”
  那么费恩曼博士提到的伟大的物理学家迪拉克博士又是如何评价20世纪20年代量子物理学的发展的呢?
  “它是一种游戏,一种人人都可以玩的有趣的游戏。”
  (摘自《你肯定是在开玩笑,费恩曼先生!》,理查德·费恩曼 著)
  诺贝尔奖与闹着玩
  阿尔伯特·迈克森博士是第一位获诺贝尔科学奖的美国人。当有人问他为什么将生命中那么多时间都用来计算光速时,他回答说:“因为这很好玩。”
  芭芭拉·迈克林托克博士因其在遗传学方面的贡献而获诺贝尔奖。而她是这样描述她的工作的:“我做这件事是因为它好玩。我每天早晨都迫不及待地要起床!我从来没把它当成科学。”
  实现目标是好玩的事,但玩也是实现目标的方式。换言之,成功与玩耍互为因果。如果你发现自己实现目标的过程好玩的话,你就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在谈论自己的工作时,假如你也能像迈克林托克博士那样:“我做这件事是因为它好玩。我每天早晨都迫不及待地要起床!我从来没把它当成工作。”那么这时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几点鼓励玩耍的贴士
  玩与工作场合并不矛盾。好玩的态度是创造型思维的关键。好玩的工作环境比常规的工作环境更能促进生产力。如果人们喜欢自己所做的事情,就能想出很多新的点子。你还会发现玩是会传染的。人人都喜欢参加有趣的事情。
  取消严苛的规定和处罚,在共同的价值目标框架中,给人创造的自由。
  不应批评坏点子。创造一种让人人都感到舒服的氛围,以激发创造力。
  创造一种文化,让人们知道自己有主宰命运和承担责任的权利。这会帮助人们找回自己,工作起来好玩有趣。
  不要过度强调逻辑,否则会妨碍创造力。
  古希腊箴言
  当人像孩童玩耍时一样认真时,他最像自己。
  ——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公元前535—473)
第二部分第5章 如何不劳而获(1)
  第2节 激情
  每个人都喜欢钱。几乎所有的人都以为赚钱的最好方法是一门心思扑在钱上。只要是为了赚钱,人们可以做任何事情。不幸的是,因为这种态度,他们注定了要干苦活儿。而我们已经知道苦活儿是赚不了多少钱的。
  一门心思扑在钱上可能是我所知道的致富和成功的最落后途径。
  让我换个说法。如果你做事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钱,你可能永远赚不到你所希望的那么多,也永不可能在你的工作中做出成绩来。
  如果你一门心思扑在钱上,你一辈子都不会感到幸福和满足。为什么?因为你永远都赚不够。这是真谛。
  你被你所不能左右的因素来回折腾着。财富来来去去,货币升值贬值,国际货币兑率起起浮浮,更不消说还有许多威胁财富的灾难存在。再也没有比专注于这样反复无常的东西更令人沮丧和不长进的了。追逐金钱就好比追逐海市蜃楼一样。
  重音要放在正确的音节上
  既然你想成为富有、成功、伟大的人,而且还要毫不费力地(事实上这是惟一的方法)实现这一目标,那么首先你要做一些符合以下条件的事情:你喜欢做这件事。
  它能让你热血沸腾。
  它能挑战你的创造力。
  它能深深吸引你,激发你的激情,给你带来快乐。
  它的吸引力是如此强大,以至你不要钱都愿意干。
  这些条件就是这么简单。假如你有了以上任一感受,就意味着你爱上了自己所做的事情。而一旦你爱上了自己所做的事情,成功就会沿着以下的道路展现出来:如果你喜欢自己所做的事情,它就不再是一项工作。
  你越是喜欢它,你越自愿投入。
  投入越多,获得知识越丰富。
  知识越丰富,知识的力量就越大。
  知识的力量越大,成功就越容易,因为丰富有力的知识是启发思考、 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的关键。
  有了丰富的知识,你就能迅速识别机会并抓住最佳机会。
  但这一切都始于你爱你所做的事情。
  经济利益
  当你爱上自己所做的事情时,金钱作为副产品会源源不断。
  斯鲁利·布洛托尼克对中产阶级各阶层2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百万富翁之所以能成为百万富翁,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极为投入。而只有爱你所做的事,你才可能对它极为投入。
  做你所爱做的事,有钱可赚。
  其他利益
  如果你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获得的财富将不仅仅是以金钱来衡量。你还会拥有权力和影响,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极其重要贡献的了不起的人。
  致大学生们的建议
  我恳求你们这些上大学的孩子们,不要因为什么专业能赚钱而学什么。要选择那些能激发你热情的科目。
  我彻彻底底地恳求你们,不要因为会计、法律、医学可以让你们过上好日子而选这些专业。只有当你们喜欢这些专业时才可选它们。
  掌握会计知识是一回事,但如果你的惟一动力是大会计事务所开的高额工资,那还是不要成为会计算了。否则,你会很不快乐,生活的枯燥乏味更是不在话下。
  其他专业也是一样。如果只是为了赚钱去学法律或医学,你这个律师或医生不仅会很平庸,还会很肤浅。
  等一下!会计?
  1964年至1968年间我上大学时,从来没有遇到过读会计的学生。
  而现在,学校里的会计课总是最先爆满的。
  我很想问一下,会计哪儿来这么大的吸引力?
  不要误会我的意思。我知道会计有它的用途。会计知识对商人在生意上的成功非常必要。但如果你把自己的注意力都放到了会计上面,我担保你最多只能做到副职。
  问你个问题:你能说出人类历史中有哪个会计成为了伟人?
  反正我是想不出谁来。我所能想到的最沾点边的人就是画家高更和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高更尽管不是会计,但从事的是相近的行业——他是一位银行家。但高更的伟大来自于他画的塔希提岛系列作品,而不是他的银行事业。华莱士·史蒂文斯是一位保险经理。但令他名垂青史的是他的诗作,而不是保险单。
第二部分第5章 如何不劳而获(2)
  感谢上帝,发工资了
  若你做事的惟一目的就是钱,那你的工作很快就会成为一桩苦差事,而发工资的那一天就是你惟一有成就的一天。我希望处于这种困境的人至少可以一个星期领一次薪水。否则,两个星期,甚至一个月都笑不出来实在是太辛苦了。
  但若你喜欢自己的工作,若你真的乐在其中,你就不会说“感谢上帝,今天是礼拜五”,而是“感谢上帝,今天是礼拜一”了。
  小 结
  人们总是说努力工作就会得到回报。我从不怀疑努力工作会产生有益的结果。可要说努力工作和回报会有什么关联,我确实不敢苟同。
  成功者所谓的努力工作并非真的工作,更不用提努力二字。如果这些人直言是对事业的热爱令他们实现了目标,那么就不会那么误导人,就更能启发人,也更真实得多。
  例如,每当我听到某个运动员用努力来解释自己的成功时,总感到很好笑。对那些自称是通过努力练习来完善扣篮技艺的篮球运动员,我只想说一声“胡扯!”是因为你对这项运动的爱如此强烈,你才离不开球场。你丝毫不是在干篮球这项工作——你是在玩篮球这种游戏。你不可能说服我改变看法,除非有一天我听到裁判的口头语是“干篮球!”
  也没有哪个高尔夫球手敢说自己干活有多么努力。我玩高尔夫球能玩到天黑,玩到两手起泡。我惟一要干的活儿是向老婆解释自己为什么那么晚才回家。
  那么称自己一天工作16个小时的企业家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他们的确是投入了那么多时间。但所有的企业家都会告诉你开创一项事业是多么绝妙的体验,它是如此吸引人,令人迷醉。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每前进一小步都会给你带来欢欣鼓舞的感觉,因而吸引你想更进一步。正是这种逐步靠近梦想的令人无法抗拒的快乐,导致了企业家长时间的投入,决不是因为他们有什么受虐心理。
  此外,企业家本身并没有因此而受奴役。他们高兴地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来创立一番事业,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事业会成为他们的奴隶,会帮他们赢得更多的东西,而且比起抡起拳头砸钟来讨回长时间工作应得的工资还要省时省力,还要赚得更多。
  假如你真的不得不从事你不喜欢的工作,你将永远不会胜任它。当劳动(痛苦、压力、努力)减少,非劳动(享受、热爱、轻松)增多时,成功才会增长。是爱和激情带来了成功,而非劳动、痛苦、压力和努力。
第二部分第6章 找到生命的使命(1)
 一生唯一值得追求的财富是生命的使命;它不在别处而在你心中。
  ——苏格兰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芬孙(1850-1894)
  宇宙设计了成功
  这是摆在牌面上的事实。上帝明显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得到辉煌的成功,拥有财富、健康和幸福,并且被爱包围着,从而实现他创造我们的最大价值。同样明显的是,他创造了我们每个人。在这个前提下,让我们来研究一下使命这个概念。
  我所指的使命并不是工作或职业,因为它们描述的只是人的活动。用它们来定义使命显然是肤浅的。我所说的使命指的是个人的最高目标。在古印度它被称做“dharma”。
  每个人生命中都会有这样的使命,而且上天也慷慨给予每个人实现这一使命的天赋。
  使命的价值有两个方面。首先,它是实现个人可能获得的最大成长、成功和幸福的手段。其次,它是个人为整个世界作出最大贡献的途径。
  不过使命有个特点是懒人特别珍惜的。那就是,它碰巧也是最容易、阻碍最少,而成效最卓著的道路。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更妙?
  如何找到你生命的使命
  哎呀,这个世界可真是一团糟。大多数人不得不用劳动来谋生。这就意味着大多数人都痛苦地生存着。而这些受苦的人又原封不动地将这种无用的生活方式教给年轻一代,说什么努力工作是一项美德,就好像受苦是什么好事似的。具有悲剧色彩的是,这些人甚至不相信自己的生命中存在一个特别的使命,更不会去追寻,去完善这个使命了。
  那些不清楚自己生命的使命的人,我想向你们保证找到它并不难,不会让你感到困惑。恰恰相反,寻找的过程极其简单。
  我们怎样才能明白自己生命的使命到底是什么?
  世界著名神话学学者约瑟夫·坎普贝尔给了我们一句言简意赅的好建议:遵循你的福祗!
  遵循福祗
  无比仁慈的上帝让一切都变得很简单。在他的设计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做令自己幸福,会带来最大成功的事。毕竟,我们都是他的子民。又有哪个父亲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挣扎受苦呢?若我们感到幸福,那我们走的路就是正确的。反之,就要变更路线了。
  被使命召唤
  我开始接触音乐完全是本能所致。我没有选择它,是它选择了我。我从未面对过诸如“我是应该成为数学家、乐师,还是老师”之类的问题。
下一页 尾页 共4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