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眠空

_8 安妮宝贝(现代)
产生一种愿力,希望月光流至心里,彼此深深渗透和联接。
十年文集出版。“日影飞去,字入水中。”
文字原本属于人对自身生命的处理和完善。微小人类的言论不足道,由凡人创作的文字作品也多有缺漏不足。一个作者写下文字,最终不过与自己的生命相关。一再浸入重生的河,在残缺的镜中照见幻世的影。
这些故事和文字之中带罪的人,用造设铺陈来做清洗。表达、理解、哀悯、释放。这都是清洗。他们是海中的孤船,荒原里的野草。
工作结束之后想把作品搁置。面对自己现实中生命的问题,如同从一片潜藏许久的大海深处猛然跃起。火热阳光刺戳额头眉心眼皮下颚,身上水流泄空,心里空洞明亮。
生命中有一扇门始终没有打开。为此你尝试先打开了所有其他的门,最终还是返回到那扇紧闭的门前。务必要打开它。回来和解决都是迟早的问题。
40
“你只管走自己的路……同时要允许别人走他们自己的路。”摘句。
41
要始终迈开脚步移动,即便不知道前面是什么。信任行动胜于一切言论和妄想。
42
十个小时以上的漫长飞机航行,适合读书。尤其适合阅读一本繁体竖排密密麻麻费解难懂的书。在一个有限的被停顿的时段里,人被迫专注。一些重要的书基本都是在飞机上读完。
买了一副新的耳环。绿色和蓝灰色的水晶及月光石镶嵌。
航行经过一片白茫茫冰雪覆盖的山岭。忘记了在身边沉睡过的人,梦中只见到麋鹿的犄角划过深绿灌木。你赠予我的宝石项链,一掉入湖水就化成了水滴。过去已去,未来还没有来。现在我在这里。
43
摩天轮,巴黎。世间的某些部分需要你的相信,某些部分不过只是一个游乐场。
在旅馆房间。清晨醒来撩开窗帘,听到叩击玻璃窗的分明雨声。光线很暗,不打开电视,有时在小圆桌边默默坐着。在一个很远的地方,但并没有离开自己。这种如影相随的孤单,在长久的自处和过滤中,逐渐成为一种安然。
一次小型的演讲。男孩特意坐火车来听我说话,众人之中起身说,我来看你,心情如同来看望恋爱中的一个女朋友,心跳得这样快。他应看到我已不是那个写《告别薇安》的二十四岁的年轻女子。他也许已无法继续阅读我的新作,比如《春宴》。但这份惺惺相惜的初心仍令我心暖。不知道该对他说什么,于是微笑着,什么也没有说。
44
古老的宫殿建筑。幽微光线。她递过来一方手帕,说在附近店铺购买,来不及包装。小心折叠起来的棉布,上面绘有淡紫色铃兰,描着金线。这个年轻女孩,有一张白净的鹅蛋形脸庞。穿及踝长裙,漆黑发丝边佩戴一朵芍药花。她是我的读者。
甚为喜欢这方手帕。送心爱的人手帕是一种多么古典而柔情的方式。
45
西斯廷小教堂。在封闭和阴暗之中,穹顶壁画在头顶展开。亚当与上帝手指相触的瞬间,脸上有儿童般的纯净无助。仿佛即刻将被破坏。如同一种暗示,生命从此刻开始处于追寻。
笔记摘自一位希腊教授演讲:一,有效运作需要内在的道德核心和结构。如果核心是有错误的,不管运作多么前进,就是深刻的危机,在摇篮里就会指向死亡。二,所有的危机都是道德危机。三,现代社会注重改善生活标准而不是改善生活质量。在时间进程里,人类道德的地平线狭窄了,把符合人性的生活可能性排除了。四,你也许会有一辆技术先进的跑车,但却没有一起坐车观赏风景的人,你实际处于悲惨境地。从现代生活系统角度看,你过得很幸福,但这个系统一开始的道德目标就是有错误的。五,每一个人都需要检查自己的目的,方式,做好个体的哲学工作,除非只想建立一种貌似完美的混乱。
从克里特岛到雅典有一段夜船的旅途,会写在小说里。坐夜船的记忆还停留在童年时候。
45
如果想去一个地方,想过很久,有一天就带着自己走了。这只是时间问题。
46
有时我们会选择对某个人某件事服输,其实是向自己服输。人不可能一直试图战胜自己,这代价危险。有时你必须允许自己败给这个世界不可测的脆弱和威严,败给人性的复杂和深不可言。
47
三里屯。寒风中这个瘦小的女子,说韩语,黑大衣,短裙,透明黑丝袜,一双细高跟黑鞋。黑色长发,大红色口红,抹了白粉的面容。裸露秀丽的小腿,脸色稳定。以前我觉得这样的女子缺乏理性,现在却觉得这美很是刚强。为了越过生活的庸俗,人所做出的牺牲值得。反之,厚厚裹起来害怕受冻的人,过于现实和安全。
美需要怪异和逆反。需要牺牲。
翻出《春宴》旧稿,试图再做若干小小修改。除了删除字词已再无工作可做。它被密密缝制成一条拼花被子,每一块花布各定其位。再次阅读,觉得它如同一条执拗而窄小的隧道,径直通往人心内里。完全不管不顾。这样封闭模式的写作,也就这样一次。若再写一本小说,根本已无心力近同。
它的写法和内容考验读者耐心,易起争议。开篇前奏缓慢,一半之后,大概从第七章开始进入正式旅途。最后一章是终点,但必须以之前的漫长前路做铺垫。这是任性之处。
在某种程度上,我接受它是一本会被浪费的作品。即它被接受的,也许是其表象最浅层的一面,而底下的深度无法被轻易掘起。浪沙越重,内在埋藏越深。快速论断使很多任性的作品获得在时空领域里被再次阐释的可能性。这使时间生发出空旷的意味。我甘愿它如此。
它的有力与它的缺陷和任性同等明显,也许是十年之后我依然能够拿起来重读的作品。《告别薇安》之类的旧作,不具备这样的力量。大部分旧作对我而言,均是一种练笔,一种准备。《春宴》是一次中途的完成。
小说的功能即是为读者提供一种生活和思考经验之外的新的可能性,外界吸收和接受与否,书要顺受坦然。对我来说,我对它的不完美和强壮都觉放心,由它独自开始漫长旅途并接受波澜。信任它如河流孤行,最终归入大海。
48
应把小儿女情怀变成大的悲悯。
他说他觉得内心很孤独,找不到可以回去的家。他说,见到你本来是高兴的事情,但你是个混合体。走过泥泞的街道,坐下来喝一杯热茶。他在出租车上不知觉地入睡。日益老去的侧脸线条。
49
如果这是生活中最大的一个负面存在,那么必须要从根部开始铲除。把匕首吞下咽喉,把碎片埋入泥土。
经历黑暗与毒药的试炼,不逃避,吞食它,转化它。穿越最后一线生机。得胜使人加倍得到光明。通过它们如同通过悬崖边一线缝隙,以全部的专注和勇气。
恶与苦痛是修行,是从火焰中挣脱出来的清凉和后退。
不要试图去改变或影响任何对方。感情若充满猜测、试探、计较、自保、角斗、争辩及反复之心,会成为成人世界凉薄人情和经验偏见的综合体。
因此,我只有一个微小的理想。愿能够清澈而怜悯地爱着你。清澈,怜悯。不过如此。
50
以余生的速度,慢慢用手和笔,写下整沓稿纸的文字给你,留下拙实的字迹和记忆给你。纸会发黄,墨迹会损淡,但它是一个物证。
我并不惧怕你我化作了灰。只希望这灰烬的每一个颗粒都是被充分烧尽的。
51
终有一天,这颗心会如海中滴水,失去踪迹。
52
男女之间,若只以好奇和欲望来做动力,一旦占有或产生厌倦之心,关系就失去行进的动力。如同被嚼过的甘蔗渣滓,榨取完尽甜美可见的汁液,只能被丢弃。所以人常说,分手之后,相见不如怀念。
但我认为爱的喜悦,如同所有关系的源泉,应来自彼此思维的共振。来自它们的撞击、应和、交叠、推动。如果双方保持成长,思维能够开拓边界递进深度,那么不管关系是否终结,只要相见,依然可以彼此给予。这样便具备了永久的相爱的可能性。
爱是存在,是行动。它自身可以成为自己的源泉。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叶芝的诗句。觉得中文有时无法精确阐述英文独有的表达,如同英文有时也无法如实传递中文。这段话的涵义只能意会无法言传。
53
人会有多次搬家,变迁,整理,以至失去记忆中存在的许多照片。遗失的同时,也失去自身与岁月彼此对照的机会。
我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自己三岁时的照片。只记得穿着小圆领灯心绒外套,胸口处有绣花,眼睛黑亮。也找不到祖父母年轻时拍过的一些照片,发黄的小黑白照片。它们曾被白纸密密地包起来塞在抽屉里。在特定的年代,很多照片不能示众,也被它们的家庭草率对待。照片里的年轻人,他们梳理的发型,穿的丝绸衣服,严肃的神情,是现在不能看到的。
富足的照片,显示出一个家庭内在的稳定和平衡及以此带来的价值观。奔波劳碌的家庭不会有很多照片,即使有也大多会失散或损坏。
还是有一部分被保留下来。上世纪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穿着丝绸旗袍绣花鞋的新嫁女子,戴着银项圈和虎头帽的男童,在杭州西湖边旅行的年轻夫妇,抱在怀里的头发上扎着大绸带结的满月女婴……一个十年,又一个十年。照片展示出人所演示的存在的一生,其间隐藏无数流离和变故。只有被凝固的某一格时光,银光闪闪,洁净无瑕疵。如同一声含蓄的叹息,隐藏在岁月机关交错的拐角处。
因为照片,我了解一个不再复返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里曾经存在过的人的样子。
早年的照片是黑白的,小张,边缘分割成优雅的锯齿状,有照相馆的名字及拍摄时间。背后有题词,在亲友知己间互相赠送,是正式的信物。看起来拍得都很好,用光及灰度的层次,细腻和谐。那时照相馆用的是一种大型的完全手动的相机,摄影师基本上只拍一张,一次就过。对被拍者来说,这是很隆重的事情。需要穿上体面的衣服,把头发梳理得光滑,面容修饰干净,摆好姿势。
旧式的人在旧式照片里,脸上会发出一种光来。很少有人在拍照时笑,在不被暗示但全神贯注的时候,自然流露出天性。严肃有一种隐藏的力量,即便略带抑郁。从某种意义上说,曾经的那些村镇或小城照相馆里的摄影师,都可算是大师。拍和被拍的人内心郑重,端庄好看,气场有重量。
我常会对爱着的人提出要求,想看到他的家庭照片。看到他的母亲,父亲,姐姐,朋友,亲戚,全家福,因此获得进入一个陌生家庭核心的通道。进入他们的内部,获得这些人的细节和特征。年轻时人都这样美丽,皮肉光滑,眼眉清新。创伤、欲望、颠沛流离,风餐露宿,一切最终使人老去。这是时间的威力。
当我看着这些与我的生命无关的人的照片,他们的存在。我感受到彼此深深相联的存在于世的一体性。
54
小学春游。学校带领去奉化爬山,同学都跟着老师往前走,只有我迷了路。看到边上杜鹃花开得烂漫艳丽,想不明白为何不能去山野里看花,却要大伙一起人跟人排队爬石梯。掉队去山谷里漫游。独自一人,势单力薄。老师寻过来,严厉训斥。
一个人若注重自我的存在感大过于对集体的遵循,会成为一个边缘人。自主、远行、冒险、一意孤行,离开社会的主流。【wWw.WRsHu.cOm】他需要付出某种孤立的代价。
二〇〇四年,抵达雅鲁藏布大峡谷和墨脱。我从不试图再回去墨脱。大雨,泥泞,高山,塌方,置于生死之中的麻木不仁。在路途中已知,有些地方,一生只能去一次。但那依旧是一生的事。二〇〇六年,出版《莲花》,为杂志拍摄第一次封面照片。在摄影师房间。衬衣,裙子,球鞋,长发,香烟,清水及耳环。那一年代表着生活的某处分界。
在拉萨的寺庙空地拍摄过的大丽花。那时是十月,不知为何,那花如此鲜艳。我热爱所有真情实感的花朵,如同热爱人之感性和激情。如同冲浪的人对剧烈浪头的等待和迎接。即便为之损伤。
《春宴》下厂,进入印刷期。这周做了第一次正式采访。是接受同一个人的第三次采访,她的问题一贯简洁贴近。
莲蓬,大丽花,绣球,马蹄莲,金色羊齿,日本折扇,团扇,丝绒披肩。第二个封面,距离〇六年黑白封面已过五年。工作从早上九点持续到晚上七点。宝丽来脆弱易变,无法复制,呈现出新的经验。
55
在某些状况下,必须转身放手,面对独自的茫茫黑夜。
如果这是必经道路,无需质疑为何需要如此。不管亮光在哪里,只管迈开脚步。置身于全然的黑暗之中,不再询问光的来源。只有持续的行走,才是划裂它的唯一可能。
56
不迷恋断壁残垣动荡中的城池。即便是一场幻术,也要各尽其责。
目送你一程。自此各奔东西。
57
埋葬完毕的旧躯壳,生发出一片绿意盈盈的森林。你说,继续等。微微打个瞌睡,人生就翻开了新一页。我仍旧等待。我在等待。这所有的发生其实最终是在验证这个。
既可以死去,也可以谦卑地活下去。
58
有人在家里阴凉处储存大缸云南普洱茶。喝了那个人顶好的茶之后,再喝其他便觉得有些粗糙。可见茶跟见识一样,一被拔高,容易心生惭愧。也像得到一个境遇高贵的爱人,即便相处有限期,也会记得他的光华,更觉此后世间窘迫的人为多。我对茶素来无瘾,也不追求。偶尔喝到好茶,只当是邂逅,总是感谢的心居多。
紫檀,牛毛纹,暗而典雅的光泽。古穆的气质。色泽沉郁浓厚,也着实昂贵。红木老了之后,颜色也转暗。这些珍贵的木头,抚摸上去质感是独特的。清朗润泽,富丽从容。有芳香味。古代中国人知道什么是好东西。他们以现实主义的态度,理性对待自己的人生质量,欣赏、创造、赞美一切风雅的事物。
人该如好木、好茶。岁月会让珍贵的质地更有分量,以内在、密度、硬度、特质,对抗外界流动及喧嚣。凭着天生样貌和身材,以年轻取胜,并不是高级的优美。被生活锤炼过,充满内心历史,最终心定意平。这才有了人的品格。
搬运工人来送一盆粗壮高大的佛手,花盆不小心在樱桃木地板上划出一道细长伤痕。如同美与美之间的折损。要避免的只是恶与恶之间的碰撞。唯独这才是一种禁忌。
冬天晚上,不知为何经常会觉得饿。时常半夜起来吃东西。买了两双高跟鞋,同样款式,一双纯黑色,一双深紫色。
59
不起疑心,没有贪念。记得即刻惜取,最好转眼就忘。这便是直指尽头。
60
在制作古琴的偏僻工厂里,看到插在巨大瓦罐里的腊梅树枝,很粗壮,似乎是老树。旁边有两盆兰花。落地窗外绿树荫荫。普洱有一股陈年霉味。犹记得那个穿布衫的中年男子,信手抚琴,弹奏一曲。琴弦在空气中微微震颤,手指揉搓,心为之震动。
已过去两日,仍是难忘。
61
读书是照镜。每人不过担当自己的担子。读者在阅读时,自动拣取一本书的内心,书也在同时自动筛选阅读着它的那个人。不会互相等待。若因心性、理解、领悟和经历的差异,彼此缺乏流动的通道,书便是彼此的隔膜。
《春宴》出版,再次发起的种种争议都在预期之内。包括有读者感觉阅读困难或无法读完。这一切使人冷静,获得内在的反省空间,重新整理和观察思路。
各种谩骂、扭曲等恶口,则只是人心各自的事,已与作品本身全然无关。貌似这个社会充满一种无畏的疾病般的攻击性。(在虚弱而躲藏的假面背后。对他人的践踏替代不能如愿的欲望的发泄。)
虽在网络或匿名,心念和语言的种子最终仍会在自己的心里结果。
62
我敬慕那些温柔的轮廓洁净的人,他们仿佛已经是一种完成。但我更为喜爱那些面目安静却暗藏不羁和顽劣的人。他们的心还走在路上,还在等待被损伤和重塑。
63
遗失了一只碗,得到两只扁平的茶盏。一只上面描着兰草,一只是莲。这世间诸事不增不减。洗净双手,午后沏茶。即便是我自己,也无法道出这种内心时时沉默的完整和满溢。
冬日夜晚,好的事情是看到家里亮起来的灯,躺在被窝里看书,喝到热茶,在早晨的寒意和阳光中跑步,炖煮热汤,小餐厅里喝酒。
春节对我来说不是一个愉快的节日。喧闹世俗的春晚,惊天动地的鞭炮,丰盛腻足的食物,映衬着人在命运阴影里的颠沛流离。有时我只愿与一人同去某个幽僻而深远的小村庄,喝酒,踏雪,入睡,早起携手寻访腊梅花……静静做这些与世隔绝的事情。美好愿景需要正确的人参与。需要很有力气地生活着。
时间太短,时间不够,但一切都来得及。一起去环游世界,带上简单的行李即刻出发。时间所剩无多,走得越早越好。
冬季末梢,阅读、休憩、净化、过滤、内省,首要的是感谢。感谢自他人之处所得到的,也感谢自己为他人所送出的。“请看到任何事物的完美之处。”
64
我的心是一座浸泡在海水中的宫殿。多年之后,你会记得它,也许忘却它。最终,你会怀念它。这种悲哀与击伤。这种怜悯与温柔。这空无而充盈的力量。
65
在东京拍摄的照片被邀请制作成一个小说家的新书封面。对方出版社询问如何付酬,答复他们不收取任何费用,赠予对方。样本寄来,翻看几页,其中有一句话。“我一生有的都是些琐事,历史跟国家从没有烦过我。”
整理书房,旧信,照片。有很多没有整理。时间每一刻都在流逝,这些被凝固的瞬间,记录了曾处在何时何地,曾与谁对照,曾停留过怎样的自己。片段里可捕捉到构成自我的一条微弱而明确的线索。有时你会遗忘,事实上它一直存在。
再次看到尼泊尔小城镇的早晨。空旷的马路边,牛和垃圾在一起,天空泛出灰蓝色。那是炎热天气里唯一略有清凉的时分。人在路上,每一天都在朝向未知,朝向新的没有抵达的目标。在陌生的文明和人群里生活,感受他们带来的崭新的冲击。
那些内心静谧的片刻。清晨的麦田和雾气。微妙的光线。一条逐渐忘记自己的道路。
66
毫无疑问,需要费心操劳的,需要勉强敷衍的,都不是你的东西。挣扎或对抗的过程,只是用以训练的工具。属于你的事物,只会以自动出现的方式靠近,并且自在而适宜,得心应手,水到渠成。它在终点等待,只为见证你真正的自足。
中午做意大利面条。去商店买白衬衣,新的内衣。今日是否应该早睡,并在睡前认真读完二十页的书。
67
隐约中的一个梦。听见空姐过来说,现在无法降落,也不能确定飞机是否需要飞去另一个地方。听到之后,没有什么恐慌,也无悲喜。只是无法证实这是做的梦还是现实。醒来后,飞机降落于云雾阴沉暴雨即至的机场。
68
“我只想竭尽全力地投身自己的工作之中。对我而言,除了工作便一无所有。我感到自己言犹未尽。可是在目前的抑郁心境下,我又说不清自己想要说什么。长年以来我所期盼的作品,是寂静的观照,素材的纯化以及孤独的境地。而我的反省,却要将我折磨致死。”(林芙美子)
世间欢歌急锣,何以找到一处能够安顿身心。造出空中楼阁,分明不过是一个人的花好月圆。虚妄的游戏,诚恳的任务。仅存的一线自由。
如果不写作,心无法在这个世间找到一个停栖之处。事实也是如此。
不信服任何权威,也不试图成为权威。平静面对各式角色的表演和出场。事物各有流派和属性,人各有偏爱和立场。无需在观念各异中寻找客观。应独辟蹊径,找到真实。
数十年后,这些人有的被焚烧成灰尘撒入大海,有些被放入博物馆展览,有些被做成了纪念碑。只有彼此的灵魂是平等和自由的。
超出他者的美有时会成为一种损伤。
69
它是土壤里的种子,海洋中的灯。它不会在我们失去相信之前自行远去。
70
丢失一只白玉镯子,不告而别,失去踪迹。如同一些物品,过些时日又会默默在某处自动出现。如果它要回来找我,它会在某时某地出现。如果它不回来¨wén ,rén, shū, wū¨,这是它要的结果。这样想着,便不觉得丢失了它。我想我在等待它自动决定。
W来短信,早上两点刚回北京。中午十一点左右接上他,来家里小坐。喝普洱茶,小叙到十二点多。送我一方印章,刻的四字,“万事可忘”。
下午与出版社编辑见面。有大量工作。
晚上和两个朋友在一家从未去过的热闹餐厅吃饭,等候时下五子棋。我本能趋向幽默而热情的人,他们带给我热量。如同少年同学,单纯而无猜的气氛。人喝至微醺时,觉得与世界疏离僵硬的距离有所拉近。回家时车子驶过空旷野地,铁轨通道,拎着手提灯看护铁道的工人。深夜雾气的城市呈现荒诞意味。
完成长篇的采访和拍摄。
71
来日相见,只想先牵着你的手温存地哭一场。无需说起这半生已然过去的哪怕最微小的一丝丝煎熬。那曾使我们的心刚硬和受苦的,也必然会在某时,使我们的心再度温润澄净如同春水。
72
在活着的每一天,把当下的事一件一件做完。用全力做尽它的内在含义,做到应该抵达的程度。生命不时泄露些许真相,让人看到千疮百孔。虚饰逃避一样需要用力的麻木,不如继续爱,爱下去,被爱,保持热诚和天真。
花园里的树,落花脱尽后便长满绿叶,之后还会有果实,来年依旧有花期。想起这些来,觉得怎样都是对的。都是圆满。我会在时间的宏观限度里等待你。
73
人来人往看灯会,你是灯笼下悬挂的那则不可能被猜出的谜题。只有一个人,他不想猜。他要这盏灯,只是觉得它美。紧紧握在手里,照明夜色中回家的路。
74
关掉灯之后房间里还有微微光线。她困倦而眠。
幼童的睡眠深沉而酣畅,如同进入洞穴,听不到呼吸的声响。在她入睡时,我会抚摸她的头发,额头,手指,脚趾,嗅闻她淡淡的芳香。抓住她胖胖的小手,感觉肌肉的弹性紧绷,蓬勃生发。轻轻地碰触,来来回回。留恋这无需发出声音的抚摸。母亲以前也经常这样抚摸我。
若她疲倦,习惯蹲下来让她趴在背上,背着她走。城市里很少看到有人背孩子,我习惯这个方式。童年时不同的亲人背过我,这是流传下来的方式。这样的时刻我们能得到同样的安稳。
我是个母亲吗。我的内心一直也有个孩子,渴望与她一起成长。等她成人之后,我希望她能够“看见”母亲心中的这个孩子。
保持生命实践的信念和勇气,是应该为她做到的一件事情。
一个能够控制情绪不失态的母亲。不抱怨、不说多余的话。一往无前。一个始终在学习、在工作、在创造的母亲。
这几点已足够。
75
有时我希望她在我写过的文字里去尝试真正了解我。了解我曾有过的,现今所有的,以及未来会有的一切。有时则觉得她可以对我的内心一字不读。
76
我会如何表达对你的感情。
未曾为你写过信,不曾仔细记录你的一切,也不随意对别人谈论你。有时默默观望你入睡的脸庞,在你衣衫的破损处缝补上针线,或者随时回应你在寻找我的手,你对我的叫唤。言语总不显得妥当,它无法测量其中的深刻。
我要谢谢你来到这个世界,投靠我。借助我的肉体实现你的存在。我相信你有使命在身。
用你纯洁、明亮、温暖、有神的光芒,照耀我,逐一充满我与这个世界之间隔膜的距离。让我得以平静、坚强、持续。你扶助我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时间。我知道,你是来挽留我的。挽留我与世间始终存在的一种岌岌可危的脆弱的关系。
把美好的东西,放在你的手上,就如同放在我自己的手上。
愿你以本真的样子存在于世,感觉到快活。有来自于这个世间和自处的容纳之地。自益和有益于他人。
我爱你胜于我的肉身停留于这个世界上的时间。
77
流光过境,万籁俱寂。只剩下一片白茫茫大地。干净如明镜。
78
敦煌手抄经文残片中,清晰可见的墨字,印入眼中完整的一句是……皆得解脱,所得不退转。
编辑来电话,在咖啡店约见。路上步行时,感受到寒风刺骨。想到,没有过不去的事情,只有回不去。的确回不去。原谅自己和他人。给予光源和水。
79
“我对你的爱远超过你所想和所知。”你想说的也许是你的爱与我不相关。事实也是如此。我的爱也从来只是自己的事。
把眷恋和不舍,像握有的种子一样,在风中轻轻扬了它。任由它降落土地和河流,带着它的因缘生根发芽,不了了之。某天,你会想起悬崖边缘我伸出过空空的双手。想起我做尽的一切……在那一刻,你将会真正地深沉地思念我。
80
去D先生处拜访,问询他一些问题。走过小院子,空无一人,一棵杏花树在春日阳光中徒然独自开放。白色花瓣风中飘落,地上微微积累一层。无限寂静。当时有一种特别的感受,觉得吉祥。
此刻所需要只是一一正式道别,即便只是在心里。然后独自转身站到那个转折的起点上面去。
81
河流上白鹭飞过,稻田里谷穗爆裂。涧边蝴蝶安睡,枕边雨声潺潺。我看到你从梦中醒来,走过夜路。独自站在已被烧毁的渡口,等待去往彼岸的船只。
82
身体对时间是有记录性的。清晨六点躺下睡觉时,警觉窗外天色已亮。一夜无眠。
“因为知道自己历经过那么久的分离和失联之后,我们会感到一种灵魂的悲伤。那是一种湿润的悲伤。那是一种净化的悲伤。可以清理土地,准备新生命的萌芽……它使我们成为一个盛器,开着口,准备迎接。”最近在阅读的书。隐秘而纯净的悲伤使生命成为盛器。喜欢这比喻。
这些年,时间给予我一种有条不紊的安稳的开放性,仿佛犯过的错误可以被原谅,行动可以洗牌重来。但显然即便有这种宽宏,人也无法承当。在某种程度上说,人所做过的任何事情都不会是错误。无需后悔。我们做出的任何选择都有它当下的意义。它联接着过去的回声和未来的光亮。未必即刻显示出深意。
人生的一些事不需要着急,慢慢等一等,看它在时间中自行流动的样子,看它如何回归自己的秩序,如何成形。分辨清楚。最终才拿出一意孤行的迅疾的勇气。
以往种种,那些苦痛,执着,失望,反复,艰难,幼稚……在当初未必立刻显现其作用。长久之后,终有一刻,能体会到它所想给予的意义。
有时我隐隐担心失去对身边人与事物的热情。但又觉得真正的热情,应该留给值得的任务。其他所有的出现和存在,X或者Y,其性质是一样的,都只是来帮助我们验证最后一步的意义。都不过是为了最终发掘和感受到这股深意的铺垫和递进。如同过河的石头,或深或浅,或大或小,而人所要做的,只是踩过它们,持续地坚定地前行。并且接受所有冲击。
83
一些黑暗能量沉积由来已久。对抗和负担这些能量,虽然没有被它们摧毁,但始终在负担的姿势,时而可察觉到变形和吃力。如何放下没有人可以给予指导,大多数人不过是独自默默探索。世间凡人摸索前行,凭靠天性敏锐洞察智慧能走多远就走多远。这是一条艰难的路,横冲直撞来回周折。
每个人用不同方式造就各种不同生活。人可以自由尝试各种途径。宗教或者灵性的途径让人望而生畏无所适从,因为它最终指向一种空无。生命形成一个必然要面对的无法逃避的疑问:你将如何活,将如何面对死。人无法逃脱这种被质问的痛苦。
有些人选择忽视、解构、轻视、嘲讽这种痛苦,以世俗的欢愉和麻醉来回避这些问题。有些人则选择负担自身所对应的使命,参与到宇宙广阔不语的共同秘密之中。
“任何一种哲学、灵性道路或宗教,假设不能增长灵性追随者的智慧,帮助他们了解非二元与幻相,至少也应该将我们视一切所见、所触、状似坚实者都是真实存在而且合乎逻辑的这种习性,加以某种程度的破坏。”(摘自一位仁波切。)
世界上的人分为几类。有些人喜欢做出姿态驯服世界,并以此忽略自身的真实。有些人想驯服自己的心,认知到除此之外的世界均不真实。
打破实相,妄想,虚空,生死,才得以穿越生命的苦。真正的清净圆满和喜悦是什么。这对凡俗生命来说是难以得到论证的问题。这里有两个原因。一,人所不知道的,不代表它不存在;二,人所知道的,有时不可被言说。
修行是一种精神性的训练。在认识到自身和万物的空性之后,体会到与之融为一体。一种清洗,一种倒空,一种静寂,一种满盈。如此这般地空与满。
修行,是一条纵然有百般疑问和困顿仍需坚持的实践之道。漫长,反复,迎接持续不断的冲突和迷误。当人可以把自己开放给终极的能量和无限度的时空,这卑微的肉身即便衰老或消亡也并不可怕。以此得以超越躯壳和极限。
“人生百岁浑如梦。心似槁木若寒灰。”晚上阅读摘录两句话。
生命卑微在苦海中沉沦起伏。《西游记》中,唐三藏抵达目的地之后在河边看到漂流过来的尸体,是旧日的自己。
要庆幸自己得到机会能够为一件美好的事物竭尽全力。要相信人所坚持的应会有回应,只是一切结果需要时间抵达。如同星光穿越宇宙进入视线。它需要时间。
84
清晨早起打扫庭院,插花,焚香。白日劳作。晚上喝酒看月亮。春夜的海棠花在街上铺了薄薄一层雪。我等待你来接我回家,手里拿着我的白布衫。
背后那股力量已经把你推到悬崖边缘最狭窄幽僻的一条通道。穿过它,以全部的专注和心力。
万事万物,最终只有承诺和牺牲,会让我们彼此怀念。
“水往前走,花瓣自动脱落,衣衫上丝线褪色断裂,手背上脉管凸起蜿蜒山岭。无常逐一升起和熄灭,我对你赤子之心永存。”
首页 上一页 共8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