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迎向开阔的人生

刘墉(美)
迎向开阔的人生
谈自杀
上帝把我放到地球上,
是为了要我完成一定的工作。
现在,
我还落后太多,
我永远都不会死!
永远不该死
读“二十世纪文坛灵魂人物”海明威的传记,作者用数十万言写海明威的一生,居然以简单的几句话作了结束:
“他(海明威)将两颗子弹上膛,把枪托小心地放在地上,身子凑向前,用枪口抵住眉毛上方前额的位置,然后扣下扳机。”
多么可怕的一幕啊!那双管猎枪强大的爆炸力,必定轰掉了海明威的半个头颅。
使我想起大画家梵高,他的自杀也很惨,不但一枪进了肚子,而且死前已经割下了自己的耳朵。
还有日本文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川端康成,居然嘴含着瓦斯管自杀。至于更惨的则是切腹而死的三岛由纪夫。凡切腹的人,都要请“介错人”把自己的头砍掉,所以三岛的死是“身首异处”。
为什么寻死?
他们都是有成就的人,何必去寻死呢?难道他们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创作生命”已经到尽头,对这个世界的贡献已了,活着不再有意义,所以自己结束生命?
如果真是这样,我倒还有几分谅解。问题是,为什么那么多年纪轻轻的孩子,居然也自杀了呢?
他们也觉得对这个世界的贡献已了吗?他们的贡献在哪里?我只知道他们是父母呵护大的,花了不少父母师长的金钱和血汗,又留给大家无限的哀伤。他们的贡献在哪里?
难道正因为他们太被呵护了?他们不用赚钱养家、不必担心失业,甚至不用洗碗扫地。他们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叮嘱着:“你什么都不必做,只要好好念书,考个好学校就成了。”
这下我懂了!他们自杀的道理与海明威一样,却又相反。海明威可能觉得不能再贡献了,所以活着没意义,他们则不知道有什么好贡献,所以活着没意义。
人是到这个世界来奉献的
人到这个世界,不是来消耗,是来贡献的啊!你看那孩子多的父母,一辈子操劳,临老,还要东奔西跑,到各孩子家帮忙照顾孙子。他们不是活得很快乐吗?就算他们嘴里有时抱怨,你只要看他们在忙,忙得充实而健康,健康而长寿,就是幸福。
相反的,那些家财万贯,却没生育的人,为什么会去领养孩子,再不然专注于事业,即使退休之后,还要四处当义工。他们何不图个清闲,吃吃喝喝睡睡,好好地“混吃等死”呢?
“混吃等死”这个词用得真妙,当一个人不再贡献力量,不再付出爱心,只是混日子的时候,就是在“等死”了。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则常说“人无近忧,必有远虑”。你会发现那些衣食无虑,又不为子孙操劳的人,就好像站在人生的大道上,前面一片平坦,没山冈也无树林的阻挡,他一眼望去,大道的那头正有个可怕的东西在等他——死亡。
常常想到死亡在等着自己的人,怎么可能快乐呢?
要有责任,活着才有意义!
我以前教过一个洋学生,高中没毕业,已经一头乱发,满脸于思,看来活像五六十岁的人。他学国画是想透过国画的水墨,去得“道”;他想“得道”,是因为觉得生命太空了。
他一天到晚觉得活着没意思,常常坐在我对面,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隔半天,说:“教授,我昨天差点死掉。”然后用两根手指比个手势:“差那么一点,就完了。可是你知道吗?我想到你的画稿我还没还。我今天不还,别的同学就借不到。所以,我没扣下扳机。”
天哪!我的画稿(就是借给学生临摹用的画)居然救了他一命。可是,从他的话去想,人为什么活下去?人是为责任活下去,不是为没有责任活下去。
后来,他去印度待了一阵。现在不但大学毕业,而且结了婚,有两个孩子,过得充实极了。
每次谈到以前他要自杀的事,他就手一挥:“哎呀!你为什么老糗我呢?我那时候懂什么?”
问题是,他那一晚,如果真扣下扳机,他现在在哪里?
谁救了他?不但是还画稿的责任救了他,更是印度苦难的人民救了他。当他从印度回来时,满脸痛苦,又满脸欣喜,痛苦地说:“为什么?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可怜的人,真是生不如死!”
“可是他们在努力地活着!”我说。
他又欣喜地说:“是啊!看了他们,才觉得自己幸福,他们都那么认真地活着,我又怎么能死?”
死念常在一瞬间
也记得有位学生因为感情问题要自杀。她在电话里有气无力地对我说:“我要跟你说再见了!因为我马上就要自杀了!”
“你能死了吗?你对这个世界的贡献完了吗?”我问她。
“就因为我不能做什么!”
“笑话!”我吼了回去:“我送你去残障育幼院看看,有多少人需要你帮助?然后想想,你有没有资格,在对这个世界没尽一分力之前,就去死。”
然后我立刻联络了台南的瑞复益智中心,对方也欢迎她去工作。
我再打电话给她,叫她到松山机场碰面,由我送上飞机。她没有接受,但是就这么十几分钟,她已经打消了死念。
死念岂止是十几分钟,真正“致死的死念”,常只是几分钟。就那几分钟想不通,就死了!
勇敢地面对生命
你看那要跳楼的人,坐在阳台边,一边是几十公尺的高楼,下去就告别人世;一边是走回屋子,重新面对人生。这是多么大的抉择啊!那自杀的人,居然成为半个上帝,由他决定一个人的生与死。
这个人是他父亲亿万个精子里,终于能受孕,又在受孕之后,由他母亲怀胎十月,再平安产下的。这个人会说话、会唱歌、会走、会跳、会思考。居然用他莫名其妙的思想,判他自己死亡。
如果他有一生最笨的决定,必是跳下去。如果他能有大的智慧与勇气,就是回头。回头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生命,为自己也为社会,好好做点事,这样才不负上天给予他生命,才不负他得到宝贵的生命。
我太太的秘书,在墙上挂了一段幽默的话。大家都借去“拷贝”,于是挂满了办公室。现在,则挂到了我的家里。
那幽默的句子是:
“上帝把我放到地球上,是为了要我完成一定的工作。现在,我还落后太多,我永远都不会死!”
各位朋友!如果你居然要自杀,请想想这句话。
谈定位
你可以把自己高估,
等着星探*,
连配角都没演,
就一下子成为主角。
你也可以坐冷板凳,
一年年坐下去,
最后……
请开出你的价码
小学时候,我读过一篇课文——《伟人从小就看重自己》。它对我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使我从小就设定了较高的理想。
但是,今天,在读这篇文章的四十年后,我却觉得一个人固然要“看重自己”,更应该“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并不难,我们甚至可以说,每一种生物都有认识自己的本能。你看!那长颈鹿和长角鹿,为什么宁可在旷野里吃草,或伸着脖子啃稀稀疏疏的树叶,却不进入丛林?
因为它们知道,善跑的长腿,到丛林就没了用武之地。善于远远瞭望,躲避猛兽的颈子和长角,进入枝叶交错的树林,反而成为累赘。
老鹰与琪塔
再看看老鹰,为什么它们总把巢筑在巉岩树梢,而不像一般鸟类,在树林里作巢;它们又为什么爱在空旷处的高空盘旋,却不进入密林寻找猎物。好吃的小鸟和小动物,不是多半藏在树林里吗?
因为它们知道巨大的翅膀是不适合在密林里翱翔的;把巢筑在树林里,即使山鹊都能偷袭它的小鹰。
最近,我看了一个报道非洲野生动物的影片,更有了惊人的发现。
过去我只知道那种身长、腿也长的琪塔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看了那部影片,才知道它们最快的速度,居然只能维持一分钟。然后,就得花二十分钟喘息、恢复。
影片里精彩刺激的画面不断出现。
琪塔飞快地奔向鹿群,鹿群快速分散,琪塔选中一只冲刺,那被追逐的鹿也以惊人的速度奔逃。鹿不断改变奔跑的方向,减慢琪塔的速度。突然,琪塔停住了,它没有力量再跑了。
那只鹿居然逃脱了。
我发觉即使在这野生动物的世界,它们也是斗力又斗智的。它们认识自己,也认识敌人。
爆发力与持久力
记得我在小学时有一位同学,个子不高,力气却奇大。在桌上比腕力,他几乎所向无敌。
但是后来,有人发现了他的弱点,于是一个告诉一个:“跟他比力气,你要拼命撑着,别让他一下子压倒,只要你能不被他按倒在桌子上,撑个二三十秒,再拼命一扳,就能反败为胜。”
果然,只要撑到那一刻,这常胜将军居然就不堪一击了。
记得有一次看拳击赛,评论员说的一番妙语:
“对付穿蓝裤子的,只要你能在五局之内不被他打倒,就八成能赢了。对付穿红裤子的那个,只要你在八局之内不把他打倒,你就九成要输了。”
那场拳赛真像是交换挨打的比赛,前面几局蓝裤子的拳如雨下,后几局红裤子的占尽优势。我心想,为什么前者不保留一点体力到后面,后者又何不在前面多花点力气?
但是看到结尾,蓝裤子倒在地上,让我想到那位小学同学。我知道他没有错,因为他知道自己是短时间爆发力强的那一型,对方则起动有限而持久有余,当然要发挥自己的长处,攻击对方的短处。
每个人都有所长,也有所短。短跑的高手,不见得能长跑。马拉松的健将,八成参加百米竞赛,会不堪一击。上天把人生得不一样,就要以不一样的方法,去利用自己的长处。如果你不认识自己,就注定要输。
每天筑梦
我常感慨地想:我们从小到大,不断筑梦。到底是愈筑愈美,还是愈筑愈惨?幼儿时,我们会希望自己将来做总统。少年时说自己要当医生。上了高中,功课实在跟不上,又改口要做艺术家。等有一天学了画,才画几笔,就被老师涂掉,于是脑袋空空地走出来,又试着筑另一个梦。
我们认识的自己是永恒的吗?还是随着岁月的改变,我们每天都该认识自己、评估自己,甚至为自己“定位”?
*舞娘与熠熠红星
如果有一天,你到好莱坞去。走在星光大道上,你会看见很多高级夜总会,穿梭着珠光宝气的明星。
你也可能看见那夜总会的旁边,有着*舞酒吧,里面一群色迷迷的人,围着几个发光的大圆桌子。
桌子上有着美丽妖娆的年轻女子,一件一件脱,脱得*。
据说她们许多都是满怀明星梦,去好莱坞淘金的。只是有些被发掘了,跃上名利双收、万人称羡的银幕;有些去演了“三级片”;又有些走上这个美国牛肉场的舞台。
都是明星梦啊!可能只是一街之隔啊!其间有多大的差异?多少的辛酸?
有位好莱坞的影星经纪人说得好:
“到这里,第一件事是认识你自己。你可以把自己高估,等着星探*,连配角都没演,就一下子成为主角。你也可以坐冷板凳,一年年坐下去,把行情一点点降低,最后去跳牛肉场。再不然,”经纪人很严肃地说:“你就先别太高估,从跑龙套干起,好好表现,慢慢往上爬。”
你有多少斤两?
在台湾何尝不是如此呢?
当我在电视公司上班的时候,总不平。为什么有些年轻人从演员训练班学起,几年下来,也跃不上荧幕?又为什么有人连摄影棚都没进过,却一下子被发掘,突然当上主角?
制作人给我的答案很妙:
“有幸,有不幸。你如果自认有才具,是凤凰,就可以拿乔,非枝头不站。如果没把握,就由树根爬起,说不定有一天也能站上枝头,变成凤凰。”
他让我想起一位美术系教授的话:
“作为一位画家,画价可以由你自己定。你可以自视很高,才毕业,一张画就卖十几万。你也可以很保守,由一万块钱标起。但是你也得知道,前者可能几年卖不掉一张,有一天又突然大红,成了名家。至于后者,你可能卖得好极了,但从起初,就被定位成‘市场画家’,一辈子也翻不了身。”
他所说的最重要的一句话是:
“记住!从一开始就认清自己的能力,再为自己定个价。如果定错,可能影响你一生。”
看重自己与认识自己
每次看见自视甚高的朋友,一再拒绝不合他理想的职位,终于怀才不遇。或是在结婚生子,家庭的压力之下,居然放弃半生的坚持,做了令人难信的选择。我在想:
一个人应该先看重自己,立志成为伟人呢?还是应该随时认识自己,为自己定下个适当的价码?
谈智能
那些智商高,又有傻劲,
看到一个苹果落地,
就去想出“万有引力定律”的,
可以成为牛顿。
那些自恃聪明,就不学不思的,
则成为了“钝牛”。
天才与白痴
有位朋友被他孩子的老师请到学校谈话。
“你的儿子太让我头痛了!”老师劈头就说,“有一次我讲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很穷……’话还没完,你儿子就问:‘他有没有爸爸、妈妈爱他?’我说:‘有!可是死了。’你儿子又问:‘那他有没有朋友帮他?’”老师摇着头说:“天哪!我这故事才讲一句,他已经问了一大堆莫名其妙的问题,害我一堂课,故事才说了一半。”
最后老师作结论:“你得把他送进特殊学校。他不是智能不足,就是天才。”(后来他进了天才班)
很平凡的人可以是天才
隔不久,我在美国华盛顿的一份报上,看到个有意思的消息,也是关于天才——
一个在威斯康辛州中学毕业之后,就跑到纽约当*的二十岁女孩子莉特,痛恨许多人认为她是“波大无脑族”,居然参加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和斯坦福大*合举办的“智商比赛”。结果以一百九十六分压倒四所大学的顶尖高手,得到第一名。
莉特拿了一万美元的奖金,继续当她的*,据说因为“闯出知名度”,还身价大涨。
然后,我又看了达斯汀·霍夫曼演的《雨人》。所谓“智障”的达斯汀虽然看起来呆头呆脑,却表现了异于常人的聪明。我记得很清楚的一幕——
一盒火柴打翻在地上,达斯汀只看一眼,就准确地说出火柴的数字。数数看,一点也没错。
据说“这种人”常有特殊的计算能力。好几位数连续加减乘除,他们能像计算机一样,快速地答出来。心理学家的分析是:他们的脑海很单纯,所以东西进去,完全不受干扰,而能整齐地排列、组合。
于是我想,天才与白痴,表面看有什么分别呢?天才太会联想,你告诉他十件事,他可能只记得一件,因为那一件已经让他“想不完”。结果他死心眼地想来想去,把一般人认为简单无比的东西,想个没完,活像什么都不懂的白痴。爱迪生小时候,不就被这样认为吗?
牛顿与钝牛
但是相反的,天才又可能因为一想就通,而懒得去想。
美国有个天才人协会,里面全是智商特高的。但是许多人不但没做特别用脑的工作,反而做粗工。原因是,他们在学校看什么,都瞄一眼就懂了,于是不下工夫,功课奇烂。到社会上,也难得专注,到头来没一样专精。
我儿子有位绝顶聪明的同学就是这样,高一、高二时猛玩,只要考试前看看书,就能拿满分。可是上了高三、高四(美国高中为四年),成绩却一落千丈,后来连人都不见了。原因是,有些东西可以靠聪明,有些东西不能只靠聪明。当他每样都“十窍通了九窍”,学问做得不踏实,到头来反而“一窍不通”。
所以那些智商高,又有傻劲,看到一个苹果落地,就去想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可以成为牛顿。那些自恃聪明,就不学不思的,则成为了“钝牛”。至于天生愚笨,却能用这与生俱来的“空空头脑”,不断努力,往里面堆学问的,也能有过人的成就。
人的伟大,在于自我的超越
二十多年前,当我在高中做导师的时候,班上有个学生,手指总缠着纱布,不是这根指头,就是那根指头。有一天,我好奇地问他原因。他说:
“因为当我不用功的时候,就恨自己,用刀片割一下手指。过不久,又不用功,我就又割一下,所以总是有手指包着纱布。”
我把他训了一顿,不准他再用这种苦肉计,并偷偷观察他。我发现他其实很用功,当别人睡午觉或打球的时候,他还猛K书。只是他可能真不聪明,就是考不好。
我偷偷盯着他,看他皱着眉,读两句,就扬起脸想,想不通,摇摇头,又低下头念。有时候,还不断用拳头敲自己脑袋。
起初,我觉得同情,觉得好笑。但是渐渐地,我对他产生一种敬意。
世上有什么比这更伟大的呢?我们长得聪明、漂亮,都不值得骄傲,因为那是父母给的。真正值得骄傲的,是我们自己的努力。
当别人读三遍就会的东西,我要读三十遍才通。我就硬是读三十遍,用我后天的努力,弥补先天的不足。
这,才是我之为我啊!
向迟钝处下工夫
有一天读到曾国藩的话:
“为学不可全恃明快,要思量到迟钝处。”
真是拍案叫绝!曾国藩是何等智慧、何等学问,却能说出这样的话。或许也正因为以他的聪明,还能如此想、如此下工夫,才能有曾国藩的成就。中国绘画理论说:“大拙便是巧处,大巧便是拙处。”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
一个人无论天生聪明或驽钝,他如果能有过人的成就,必然在“迟钝处”下过苦功。别人不去想的,他去深思;别人不曾做的,他去尝试;明明办不到的,他硬去办。
我相信,这些成功者之中,必定有许多带傻劲的天才和下苦功的笨蛋。但是,他们的成就,可以完全一样。
谈创造(1)
为什么运动会上,
我们的“草上飞”“翻江蛟龙”和
“铁布衫、金钟罩”都不见了呢?
为什么我们后门的喜马拉雅山,
总由外国人征服?
写一本我们的秘笈
初中时,我常偷看武侠小说。母亲一不注意,就掏出武侠小说,听她走近,再把小说藏起来。
武林盟主
看武侠,我最爱的情节,是身负血海深仇的少年,被仇家一掌劈下悬崖,醒转时,发现自己正巧掉进一个洞穴。突然闻到异香,循香找去,原来是由一个奇怪的果子散发出来。这时正饥肠辘辘,也顾不得那果子是否有毒,一把摘下来吃了。突然腹痛如绞,拉了一泡奇臭的大便之后,居然觉得身轻如燕,原来吃的乃是千年才成熟一次的灵芝仙果,不但脱胎换骨,而且顿时增加了一甲子的功力。
接着往洞穴深处走去,看到一位坐化的老僧,身边留下一本秘笈,或在岩壁上刻着许多图像。少年磕头拜了师,把师父埋葬之后,便照着秘笈和图像练功。由于灵芝仙果的帮助,没多久就练到“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的境界。于是轻轻一跃,便飞出洞穴、飞上悬崖,以少年英雄之姿,锄恶去奸,雄霸武林。
“多好啊!”我常阖上书想:“谁能猜到这迷倒天下女子的俊美少年,竟是不久前,被仇人追杀落崖,手无缚鸡之力的笨小子。而当他一出手,各大邪派的高手掌门,就一一倒下,又是多么过瘾的事?”
我想,这正是青春少年,都爱看武侠小说的原因吧!那里面有另一种公主和白马王子,让我们幻想自己也能这样一步登天。
他可不是一步登天吗?那是多么亿万分之一的机运。落进山洞、吃到灵芝仙果,得到武林最高的秘笈,天下最美好的事,全落在他身上了。
只是,我偶尔也会想,他自己的努力在哪里?难道一本秘笈、一个仙果,就能把一个毫无武功的人,一下子送上武林盟主的宝座?
“壁虎功”与“传音入秘”
那时候,同学们也常在一起“臭盖”,有人拿出《易筋经》,说练了之后可以缩骨,连手铐也铐不住,监牢也关不了。
也有人说书上讲,在地上挖个深坑,脚上绑铅块,每日站在洞底,试着往外跳,有一天跳出来了,“轻功”就练成了。卸下铅块,能一跃就上房顶。
还有人说练“壁虎功”,是先拿一条木板,斜靠在墙头,每天走上走下。隔一阵子,就把木板靠近墙,立得陡一点,还是在上面练走。就这样,木板愈立愈直,最后根本贴在了墙面,那就是练成的时刻,可以像壁虎一样,“吸”在垂直的墙壁上游走自如。
更有人学着尖声讲话,说这是练习“传音入秘”,可以在很远的距离之外,跟特定的人说话,而旁人听不见。再不然,则是拿树叶扔来扔去,说有一天可以练到“飞叶伤人、米粒打穴”的境界。
说者目光如炬:“要知道,中国高手若是跟洋人过招,一拳打过去,表面没事,却能让对方五脏移位。西方拳王如果一拳打来,中国高手根本不用躲,一运气就能把对方弹出几丈;再不然用吸星*,让敌人的拳头被吸在高手的身上,怎么用力也抽不走。”
跟着有人附和:“可不是吗?别以为洋人篮球打得好,据我老头说,以前某队有个点穴高手,洋人运球到篮下,高手轻轻一点,洋人就像个雕像一样不会动了。”
大家都眉飞色舞、眼睛冒出奇异的光彩,好像中国突然变成天下第一强国。
谈创造(2)
只是,有时候我也想,为什么运动会上,我们的“草上飞”“翻江蛟龙”和“铁布衫、金钟罩”都不见了呢?为什么我们的“异人”都在高山,而就在我们后门的喜马拉雅山,却总是由外国人征服呢?
我们在哪里?
几十年了,这些疑问总袭上我的心头。每次在运动场上,看中华健儿败下阵来,我都这样想。
近几年研究中国体育史,看早期“马王堆”出土帛画上的“道引术”,我更想:为什么中国人有那样玄妙的吐纳、采补的功夫和“炼丹”“辟谷”的方法,却在以前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呢?
学国画时,我们要临摹“名家巨迹”,学习古人创造的各种“叶点”和“皴法”;学书法时,我们要临法帖,学“永字八法”;学功夫,我们要练拳法,跟着师父摆出“白鹤晾翅”“抱虎归山”;学京剧,我们常分“梅派”“程派”“谭派”的不同唱腔。
那些都是前人创造的典范,古人多伟大啊!如同“武林秘笈”,只要一本到手,就能雄霸天下。
问题是,那伟大的是古人,还是我们?
请问:我们自己在哪里?
祖传秘方与武林秘笈
前几年,去北京研究中国传统建筑,走进一个“四合院”,经过一进门的“照壁(又称“影壁”)转入“垂花门”,到达内院,我突然有了领悟。
看!在这中国沿用了几千年的四合院里,每一扇门、每一个窗,都对着中间的天井。想想,一家几代,每天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敢多表现自己?
你必须收敛,做到长幼有序;你必须收敛,做到敦厚自持。在这院里,最权威的话是爷爷、爸爸说的;在这村里,最权威的话是族长说的。
如果你位卑,就算你有理,也很难表现。
你学会了标榜。说这样是对的,因为爷爷说的。说这规矩不能改,因为是祖宗传下的。说那个药方包治百病,因为是家传秘方。说我的画法最好,因为是临摹古代名家的。说我的“字有出处”,因为我是练王羲之的《兰亭序》。
我相信,这种崇古的风气,很早就有了。连汉代刘安写的《淮南子》都说:
邯郸有位乐师,因为名气不大,很少人学唱他的曲子。有一天,他谱了个新曲,骗说是古时名家李奇写的。果然一下子,众人争唱,而且认为这是首少有的好曲子。后来知道真相,又再也没人唱了。(语译)
古人倒是对这种现象有个说法,是“尊古卑今,贵耳卑目”,也就是宁可重视听说的,而不重视亲眼见到的。当他们这样说的时候,是不是已经感觉,这种“言必称尧舜,事必称古人”的态度,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创新呢?
当八国联军来的时候
更大的问题是口耳相传,最能渲染扩大,于是以讹传讹,把许多真实的事,加油添醋地说得玄而又玄。人们也就宁信那玄而又玄的东西,如同我年轻时,在武侠的浪漫与奇遇中,满足自己的空虚与幻想。
只是这样做会不会造成不务实?会不会有时在骗自己?当自称不怕洋枪洋炮的义和团,引来八国联军,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之后,我们有没有记取历史的教训,好好检讨我们文化中“虚夸”的部分,再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的东西?
古人很伟大,我们写的字,都是他们创造的。但是我们也要很伟大,我们要用祖先传下的字,写出一本“我们自己的秘笈”!
谈朋友(1)
小时候,我们有妈妈推动摇篮的手,
有爸爸牵引扶持的手。
然后,
我们离开了父母,父母也离开了我们。
我们再能靠的,
是伴侣和朋友的手。
第三类接触
在美国大学教“东亚美术概论”的时候,我都会顺便介绍一些中国文字,像是地平线上出现太阳是“旦”,太阳落在草里是“暮”,人被一个框框关起来是“囚”。
教了几十个字,你知道洋学生最记得的是什么字吗?
不是最简单的“日”“月”或“上”“下”。他们居然最记得朋友的“友”。因为“友”的古时写法是“”,我只要写在黑板上,对学生说:
“看!两只朝同样方向的手,一只是我们的,一只是来帮助我们的。那个人,是我们的朋‘友’。”
学生就一直点头、一直笑,好像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了。
第三类接触
用“手”来表现朋友是多么神妙啊!
小时候,我们有妈妈推动摇篮的手,有爸爸牵引扶持的手。然后,我们离开了父母,父母也离开了我们。我们再能靠的,是伴侣和朋友的手。
他们原本可能是跟我们毫不相干的人,他们原本可能与我们是异国人或异乡人。但是,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伸出了手。
多么陌生又亲切的手啊!那是朋友的手!当我们第一次接触到朋友的手,就像“第三类接触”,是何等地感动!
记得我初中的时候,长得很矮。连抓公共汽车上的手环都吃力。有时候更惨,因为连手环都没有。如果加上没空位,又挤不到有“直杆”的地方,就只好随着车子东倒西歪,好几次摔到女生身上。
有一位同学,天天跟我搭同一班车,他比我还矮、还惨。一天,我们突发奇想:
“当我们一只脚朝车前、一只脚朝车后站立的时候,比较不怕煞车启动,而怕左右摇摆。相反的,两条腿横着站时,则不怕左右摇晃,而怕煞车启动。既然如此,我们一人‘横站’、一人‘直站’,两个人再紧紧抱着,不就很稳了吗?”
一直到今天,我都记得,当我直着站,他横着站,煞车时,他把力量全加在我的身上。当车子左右摇摆时,我又靠着他的支撑,而没有摔倒。
从这件事,我了解——朋友是可以相互扶持的。
相逢何必曾相识
高中时,我很爱登山,记得有一次跟救国团的登山队,去乌来内山。那时候“娃娃谷”的瀑布还没开发,不但要办“入山证”,而且连路都看不清。
愈看不清路,愈过瘾。我们一路攀爬,居然站到了瀑布最上方。但是,当大家都绕路下山时,我却看见瀑布旁边有条粗铁丝,而自作聪明地抓着铁丝往下滑。
突然间,我发现错了。因为我的手会出汗,根本抓不住铁丝。我开始顺着铁丝向下溜,愈溜愈快,眼看铁丝已到尽头,下面却不是陆地,而是山涧。
就在那千钧一发之际,我居然停住了,先是在铁丝的尽头,不知被谁弯了个钩钩,使我的“冲势”能止住。接着又有一只脚、一双手伸了过来。
“那人”把脚横踏在山壁上,要我用脚勾住他的脚,又把我拉到悬崖边的石头上。
我吓死了!隔了半天,才知道说声“谢谢”。而他居然笑笑,若无其事地走开了。
三十多年来,我常想到那一幕。想到他的表情。心想:难道他不知道他救了我一命?也想,是谁在铁丝的尽头,那么有心地“做了一个钩钩”?
我进一步了解:朋友可以是完全不相识的,可以是只见一次,便一生再不会相遇的。也可能——
谈朋友(2)
是个根本不曾见过的善心人。
君子之争
大学,我成了班上郊游的领队。
有一次全班出游,我居然在半夜食物中毒,上吐下泻到脱水的情况。幸亏一位姓王的同学,当机立断地带领几位男生,把我抬下山。
山道是泥泞而漆黑的,我浑身因为发冷而颤抖。他用厚厚的衣服盖着我,还一路安慰我不要怕。我突然有一种感觉,此刻,我的母亲、我的妻子(那时我已结婚)都遥不可及,只有我的同学,是我的依靠。
我也惭愧,自己过去为什么总暗地里与那位姓王的同学为敌,只因为他是班上能与我一争长短的国画高手。从这件事,我又了解:
朋友间固然有竞争,但那竞争的是“事”,不是“情”。无论在功课、在事业上多么竞争,都不应该影响到朋友之间的感情。
做一只“雁奴”
这也使我想到有一次在美国大烟山进入森林,外面是阳光普照,森林里居然暗得像电影院。
一根根又细又直的松树干,向上伸出几十尺,再横生出密密的松针,交织成一片不透光的“屋顶”。
“大家拼命往上长高,否则就争不到阳光,所以每棵都又细又长。”同行的美国朋友说:“幸亏聚在一起,风多大,都吹不倒它们。”
这不就像人类的朋友吗?我们一方面竞争,比着长高,但也相互扶持、守望相助。
又使我想起大雁。每年春秋,总有许多过境的加拿大雁,在我家附近的公园里栖息。
它们总是成群地聚在一处,把脖子弯进翅膀间睡觉。但是在那一群“睡雁”间,总会看见两只醒着的,高高地伸着颈子,保持警戒的状态,一有特殊情况,立刻发出声音,叫醒大家。
书上说,那守望的叫“雁奴”,多奇怪的名字啊!它为大家守夜,居然被称为“奴”。但是再想想,公“仆”,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
一头幸运的小象
不久前,我还看了一个有关非洲大象的报道。
几十只大象,穿过苦旱的地区,寻找远方的水源。
一头小象在行程中诞生了,原本应该马上就能行走,却因为脚伤,而迟迟无法站立。
整个象群都停下来,等了好久,直到小象康复,才继续行进。
水源找到了,大家冲过去喝水,一头小象却陷在泥泞中爬不起来。眼看要灭顶,突然整群大象赶过去,有些站在泥里用头顶,有些跪在岸边,用鼻子拉,终于把小象救离险境。
我突然了解,为什么在恐龙和长毛象都消失千万年之后,这些看来笨拙的大象,却能生存下来。
因为它们有爱,不但爱自己、爱自己的亲子,也爱整个群体。这世界上,那些先天条件差,却能存续下来的生物,都靠它们这样的美德。
创造更大的空间
只是,当科技进步,我们愈来愈自以为了不起的时候,那原有的美德,会不会反而消失了呢?
“为什么她进了好班,就不再理我?”
“为什么我很难加入他们?”
“为什么当我跟另一组人多讲几句话,我那些原来的好朋友,就开始排斥我?”
每天接到年轻朋友的信,几乎有五分之一,提到这些交朋友的苦恼。原本应该是人生最美好的事,让我们不再孤独,为什么竟成为最痛苦的事,使他们更孤独了?
因为他们的心太小了。小得仿佛在“朋友”的外面,加了一个“框框”——
“只因为我们是朋友,我就只对你一人好。我只借笔记给你,只告诉你有意思的事,甚至只对你笑。相对的,你也要这样对我,否则就不够朋友,否则我就不要你这个朋友!”
谈朋友(3)
问题是,当交朋友变得这么现实,我们一生还能交几个朋友?
朋友之间,应该是:能力强的帮助能力弱的;力量大的帮助力量小的;功课好的帮助功课差的。那绝不是交易,你给我一分,我就只能还你一分。那更不应该是排外的,只因为你跟我做朋友,就不能跟别人交往。
也可以说:交朋友的积极意义,不是缩小彼此的空间,而是创造更大的空间。使自己的朋友,成为对方的朋友;也让对方的朋友,走入自己的生活。
于是,我们有了更多的朋友。
请坐在我的身边
记得我收过这么两封感人的信——
一位高中女孩伤心地写着:
“有一天,我上交通车,发现坐满了,只有全班同学最讨厌的那个人身边,有个空位。我好想坐过去,因为我知道自己不去坐,会让她难堪。但是我也知道,如果我坐过去,其他同学会排斥我。我一直在内心挣扎,我一直站着,没有坐下去。回家之后,我好不安,觉得那个同学对我露出一种乞怜的眼神,可是,我伤了她的心。我知道自己错了,但我就是没有勇气去坐。”
接到信,我正要回,又收到她的第二封,语气完全不一样了:
“我今天好高兴,因为当那个班上最没人缘的同学上车的时候,车上已经没位子。可是,我向旁边挤,让出了一个空间。我对她笑一下,她走过来,也对我笑一笑,坐了下去。一路,我们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我好高兴,好高兴哟!”
可不是吗?能接纳一个人,能结交一个朋友,能先伸出友情的手,握住对方。让一切阴霾消散,是多么快乐的事?
当大雁会相互守望、大象能彼此帮助,连蚂蚁都知道救援自己的同伴时,我们人类岂能不彼此关怀?
所以,当你发现有同学因犯错而退学了、有人因为功课不好而重修了,甚至有同学因为不懂人际相处,而孤独地走向自杀的路。
不要认为那是他的事,而要觉得那也是你自己的悲剧。想想,为什么当他不知道该怎样走向你的时候,你没有主动地走向他?
朋友,是要主动伸出手的!如同“友”那个字,在他忙得无法应付的时候,从后面走上去,伸出手,帮一把。然后,也不必等谢,只是淡淡一笑,如同那个曾经救我一命的朋友。
可爱的往日情怀
我多么怀念那个人啊!我也多么怀念过去交往的许多朋友。每当我翻开以前的记事本、电话本,就有好多熟悉又遥远的名字跳进眼睛,跳到我的心上,一震!
然后,我会试着找到他们,或挂个电话过去。
“哇噻!居然是你!”
几十年不见的朋友,居然仿佛昨天才离别。许多快乐的往事,都浮上眼前,连用的词句,都是学生时代的。
而许多人已成了高官、名人。成为被大家远远张望的人物。
有谁能一巴掌拍在他们的肩上,叫一声“小张”“小王”“大牛”?
只有当年的老朋友。
又有谁能让我们忘掉年龄、再年轻一次?
只有当年的老朋友。
年轻人!把握你最纯净而没有机巧的学生时代,积蓄你一生受用的财富吧!
多交几个知心的朋友。
谈读书(1)
你要为自己纯净的心版上,
多记录些美好的事务和前人的智慧。
你要打造一把钥匙,
去开启人生的每一道门。
打一把人生的钥匙
小时候,每次我从外面玩回来,母亲都叫我去洗手。她知道我懒得洗,所以每次洗完,还要把我的手抓过去闻闻。
顽皮的我,于是想出个办法,打开水龙头,让母亲听到水声,然后根本不洗,就把龙头关上,只是用手摸摸肥皂,伸去给妈妈闻。
她用力吸口气,嗅到肥皂的味道,点点头,我就又蹦又跳地跑开。我好得意啊!心想:“看!我多聪明,妈妈又被我骗了!”
看到这儿,你会不会觉得很好笑?洗手,是为我好,不是为妈妈洗,我明明骗了自己,却觉得很得意,不是太笨了吗?
不过,你也别笑我。因为我处处看见年轻朋友,在做这样的傻事。
别埋没自己的才华
有一天,收到一位中学生的来信,还没打开,已经被那封信的厚度吓到。打开之后,又是一惊,只见工工整整十几张信纸上,排列着密密麻麻,却又工整无比的小字。
那字像是印刷的“仿宋体”,娟秀而一笔不苟。当我展读之后,更是讶异了!真难相信一位高中生,能写出那么深入的文章。
我立刻邀请那位女同学到办公室聊天,还请她和陪她来的同学午餐。
在餐桌上,我问她:“相信你在学校的作文成绩一定很好。”
未料,她淡淡一笑:“很烂!”
“你的文笔这么好,字这么漂亮,怎么可能?”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因为我从来不好好写。”她又淡淡一笑:“我的老师很烂,我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写给她看?”
然后,她形容了老师的“烂”,又很羡慕地说某名校的国文老师有多好。问题是,她可曾想过,文章是她自己的,学问是她自己做的,不是给她老师做的。
由这位同学的表现,使我想:这世界上会不会有许多具有才华的年轻朋友,只因为不满意学校、不满意老师,而放弃自己、埋没了才华?
学校的菜单
常听见不好好念书的学生,很坦然地说:“读书?谁不会读?哪里不能读?又何必在学校读?以后哪一天我想念书,都可以!”
话是没错,但我也要说,学校教育有它的优点,那也是其他环境不能取代的。
记得我大学刚毕业那年,曾应邀到某大学的国文系演讲。当时我已经得了“优秀青年诗人奖”,也在不少报章上发表作品而小有名气。
但是,在接受学生问问题的时候,我却出了丑,一个连国文系新生都知道的东西,我居然说错了。
事后,我痛定思痛,开始苦读古诗,甚至编《唐诗句典》,但我始终忘不了出糗的那一幕,我常想:我为什么连这个基本国学都不知道?是因为有关中国文学的书看得太少?还是因为看得没有组织?
答案应该是后者。你会发现学校教育虽然有不少僵化而值得批评的地方,但无可否认的,它也像是营养专家,将各种食物拼成食谱。虽然口味变化不大,也不够刺激,却有你必需的营养。当你按部就班地读下来,自然得到了完整的学问。而不会像你自修时,可能随兴所至,东抓一本,西抓一本,看来渊博,却忽略了最基础的东西。
快快打造一把钥匙
这基础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治学的工具”。
“治学的工具”像是一把钥匙,可以用来开启更多知识的宝库。你会发现求学像登高,不由山脚一步步往上走,是攀不上巅峰的。而很多你在学校里学到的“看来不像学问的学问”,正是那山脚的阶梯。
谈读书(2)
前些时,我在电视里,看到有关中央图书馆修补古书的报道。一位八十岁的老先生,数十年不分寒暑,为图书馆里的破书换上新装。他把虫蛀的、水渍的、朽烂的书页,小心地拼凑、裱褙,不知为国家保存了多少珍贵的善本书。
但令人惊讶的是,那位老人居然不识字。
我忍不住地想,要是遇到脱散的书籍,再加上页码已经朽烂,那位老先生该怎么分辨前后次序?又如果他能识字,在这数十年修补的过程中,他该能亲炙多少伟大的篇章?
他为什么没能“回头”,花几年时间识字?难道要像是一个用“很钝的斧头”砍树的人,说:“我砍树都来不及了,哪还有时间磨斧头?”
抑或因为一年年老去,记忆力一天天衰退,想学,也力不从心了?
刻在心版上
说到这儿,我们又触及另一个重点——
你必须把握青春,善用你记忆力最强的年岁,好好学点东西、背点东西。
让我们做个实验吧!去问问四五十岁的人,他们记不记得小学时读的《武训兴学》和中学时念的《木兰诗》。你会发现,他们可能连昨天看过的新闻都忘了,却记得“莫叹苦、莫愁贫,有志竟成语非假,铁杵磨成绣花针”“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即使他们背不了全部,总会想得起几句。想想!那是多久以前的事了,他们为什么还记得?
因为,那是在他们记忆力最强,心灵也最纯净的年岁,被一笔笔刻在心版上的。
于是,你摸摸自己的心,你自己不正在这个人生的黄金时代?你能不好好把握吗?
让我为你说两个真实而好笑的故事:
我中学时候,有位同学很会做“板书”。每次要考国文默写,他就早早到校,用钢笔一丝不苟地把整篇课文写在桌子上。
然后,他会站到桌子上踩,踩上一片灰土,再用袖子轻轻拂一遍,使那些“板书”被掩在一层薄薄的灰土下面。
考试时,可精彩极了!考哪一段,他就对准那一段呵气。呵气之后桌面潮湿了,原来钢笔的笔迹浮现出来,他就照抄。
有一次,他呵气呵得太厉害,老师还以为他犯了气喘,引得全班大笑(只有老师不知道原因)。
我还有位同学,专精于制作“袖珍小抄”。高考前,他花了许久的工夫,写了一本数十褶的小抄应战。我感动于那小抄之精致,特别预订,请他在考试之后送给我收藏。
他考完了,没把小抄送我,随手扔进了垃圾桶。
我问他为什么?
“我走出考场的时候,看到地上有个小纸条,拿起来一看,居然是本更精致的‘珍本’,比我的棒太多了。”他说:“原以为我的最精,没想到人上有人,一气,就扔了!”
这两位同学都名落孙山。后一位还对着我哭,说他原本会的,但是心里一直想着小抄,监考盯得紧,小抄不容易翻,反而会写的都没写。
我则想:要是他们能用那写板书和做小抄的时间,好好读书,成果应该好得多。最起码,那不是写在桌子和纸上,而是刻在心上啊!
有没有加分?
话说回来,读书又何必为考试、为成绩?那是为自己读,不是为数字读。记得我以前在美国教书的时候,学生的表现都不错。我就试着教点深的东西,并提出很难的问题考他们。
有一次,一个学生答对了。我高兴极了,说:“Extra credit!(加分奖励!)”
从此,每次问问题,学生们总先问:“有没有加分?”
渐渐地,我发现他们对“加分”的兴趣,超过了“作答”。没有“加分”的题目,他们甚至懒得答。我发现自己错了,以为加分的奖励能促进学习,却给了学生错误的导向,使他们把“学习的快乐”,转为“加分的快乐”。
当学习只为分数,便失去了学习的意义与乐趣。失去乐趣的学习,则是最痛苦的工作。
当生活与书本产生共鸣
学习应该是多么快乐的事啊!
几千年前,老祖宗写在竹简上的字,我居然看懂了,知道那驻防边塞的军人,有着怎样的思乡情怀。
浩瀚的英文典籍,只因为学了英文,就一下子对我有了生命。虽然还不能全懂,但我会翻字典,我也会猜,愈猜愈懂,愈懂愈会猜了。
到寒山寺,令我想到张继的《枫桥夜泊》;去灵隐寺,让我想起济公传里的癫僧;登岳阳楼,使我想起范仲淹;上黄鹤楼,让我想起崔颢。
到角板山,使我想到地理课本里说的“河阶地形”;到横贯公路,令我想起河川准点下移造成的“回春作用”。连站到挪威的山头,都让我眼睛一亮:
“那不是‘冰斗’?那不是‘羊背石’吗?”
我永远不会忘记,当初中二年级,物理老师说“热的地方气压低,冷的地方气压高,高气压往低气压移动”时,我大叫:“对!对!”
因为当我家失火时,我就感觉到了“那阵风”。
把握人生最美好的时段
学问真是可爱啊!它像是印章,盖在你人生的支票上,到时候,就可以提领。人生的支票愈多,愈能左右逢源,愈能在紧要关头,获得灵光一闪。即使在人生的困境,都能因为你被学问充实的心灵,而得到舒缓。甚至让你转化,把那痛苦化作篇章、变成力量。
年轻人!把握你人生最美好的时段,为自己做点学问吧!不为父母、不为老师、不为成绩,甚至不为高考。
只因为,你要为自己纯净的心版上,多记录些美好的事务和前人的智慧。
只因为,你要打造一把钥匙,去开启人生的每一道门!
谈孤独
身在北大荒,
你不面对自己,还面对谁?
你面对的是存在,面对的是生命!
有什么比一个人面对生命,
更能产生强烈的震撼?
不再孤独的孤独
去年11月初,我打电话给住校的儿子,问他能不能回家过“感恩节”。
“我有一大堆报告,要趁这个假期赶,没办法回去了。”儿子说。
但是当一个礼拜假期,只剩三天时,又接到儿子电话,说他的报告已经写完,可以回家了。
“回来才两天,又得赶回去。”我说:“你就留在学校,等圣诞节再回来吧!”
孤独使人成熟
假期结束,再接到儿子的电话。说他这三天好可怜,宿舍里的人全跑光了,只剩他一个,房间变得好大、好冷清。可是他却用这段时间,又做了不少事,也想通了许多东西。甚至对毕业之后,都有了新的计划。
他的语气好特殊,带着一种特别的激动。过去跟我讲电话的那种不耐烦完全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久别重逢的亲切。
放下电话,我想,是因为我没让他回来,使他吃惊,怕父母对他的爱减少了?还是因为好久不见,使他的思念与日俱增?又或是由于他这几天一个人,更孤独,更想家,也变得更成熟了。
孤独使人面对天地
想起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在中国连小孩都会背的诗,竟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
王维是不是也当朋友都回家过节,而在异乡孤独的时刻,产生这样的情思?如此说来,孤独不是灵感最好的催生剂吗?
也想起阮籍的诗:
夜中不能寐,起坐独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何所见,忧思伤我心。
十七八岁时,我常失眠,翻来覆去睡不着。愈睡不着,愈急;愈急,愈睡不着。但是自从我读到这首诗,就豁达了。
睡不着有什么关系?睡不着就让自己醒着嘛!像阮籍一样弹弹琴、听听鸟叫、想想心事,写一首传诵千古的诗。多好!
我在文学上,进步最大的,就是那时候。我发现孤独的时刻真是太好了!孤独使我们不再面对别人,而是面对自己,孤独使我们面对天与地。
孤独使人面对心灵
那时候我也喜欢一个人去爬山。即使是跟大家一起爬,我也喜欢跑到最前面,或留在最后面,把前后的距离拉大,好像一个人登山似的。
一个人登山,不必看别人的脚跟;不必因为后面有一群人,明明想停下来看看,也不得不走。
一个人登山,不必聊天、不用管别人,于是面对的不是人,而是真正的山。
我发现对山水最大的感触,都是在独自的情况下得到的。我也了解,为什么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里,常只画一个人,高高坐在山头上,看山。
那时候,我也很爱看故宫的一幅《寒江独钓图》。
大雪中,一个蓑笠翁,独自瑟缩在一叶扁舟上,垂钓。
站在那张画前,我常想,那老翁是因为急着要吃鱼,才冒着大雪的寒冷,出来垂钓,亦或他只是喜欢这样的情趣?他钓的不是鱼,是雪,又不是雪,是他自己的心灵。
想想,换用现在年轻人的字眼,那位老先生是多么“酷”啊!但也令我非常不解的,是为何有那么多年轻朋友,在给我写信时,抱怨自己的孤独。
他们难道不知,朋友固然是孤独最佳的止痛药;孤独却是心灵成熟最好的催化剂?
孤独使人面对生命
记得一位“*”时被下放到“北大荒”的作家,曾对我笑着说:
下一页 尾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