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成功只代表过去,我们绝对不能一劳永逸,而要不断创造下一个成绩。
人生都有新的高度,而且,当你不认定"已是极限",你就必然取得新的突破!
成功乃"失败之母"
在第一章中,我们谈到了海尔将一个本准备召开的"庆功会"变为"挑刺会"。其实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提醒大家要警惕成功对人的消极影响。这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著名故事。 解放初期,有一次,毛泽东与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交谈对历史的总结与体会。
在谈话中,毛泽东说:
"失败是成功之母。"
这时,周谷城却提出了另外一个观点:
"成功也是失败之母。"
毛泽东思索了一下,说:
"你说得好。"
的确,我们常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有的时候,成功更是失败之母。。当我们开始膜拜自己的成功时,就已经开始走上失败之路。因此,成功的时刻,也正是最值得我们警惕的时刻
著名的"旭日升"集团从巅峰走向崩溃,这其中的过程很值得我们借鉴。
"旭日升"的创始人是段恒中,他最初在冀州的一家供销社工作。当时,供销社的经营状况并不是很好,通过段恒中大胆果断的改革后,供销社变成了河北旭日集团。
"旭日升"的辉煌也由此拉开序幕。
眼光独到的段恒中将目光锁定在茶饮料上,因为当时的国内市场还没有同类的产品。
由于没有竞争对手,加上产品概念非常新,所以"旭日升"冰茶一上市,便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一夜之间,"旭日升"冰茶响遍神州大地。几年的时间,"旭升升"便以极其强劲的势头走在市场前端。
这时候,看到"旭日升"的辉煌,别的集团也纷纷进入这个市场,其中有台湾的"康师傅"集团与统一企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两大公司很快推出了更新的茶饮料,"冰红茶"和"冰绿茶"纷纷上市。
这时候,"旭日升"并没有意识到危机的到来,还是沉浸在过去的成功中,认为只要有巨额的销售量做保证,就不怕别人来竞争,因此忽略了对产品本身和销售方式的改进,还是沿着老套路走。
这样的情形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等到后来居上的饮料已经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时,"旭日升"才慌了手脚,感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旭日升"很快推出了几款新型的茶饮料,同时还将高层管理员大换血,以扩充新鲜力量。
但以及来不及了,市场变化一日千里,茶饮料的市场早已被"康师傅"和"统一"牢牢占据。
不久,"旭日升"商标在苏州被强制拍卖。至此,"旭日升"的传奇画上了一个悲情的句号。
虽然导致"旭日升"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一点,还是集团的管理者们缺乏良好的空杯心态,过于膜拜自己的成功,在别人纷纷往前赶超的时候,却仍在原地踏步,最终导致了失败。
并不是所有的成功都会成为"失败之母",但过于相信和膜拜过去的成功,必然带来失败。
膜拜成功就会麻痹自己,觉得过去的一切都是最好的,依照过去的老方法、老经验,就能一直成功下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膜拜成功就会认为昨天别人在我的后面,以后也一定会落在自己的后面。
而实际上,这只是自己在欺骗自己,没有谁能将一种经验一成不变地用下去。也没有谁会在原地等我们,今天自己不向前走,就意味明天对手就会走到我们前面。
假如"旭日升"在巅峰的时候能有这样的意识,那么就会跟上市场、分析对手的形势,主动改进和创新,那么完全有可能创造更大的辉煌和成功。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记住:成功只代表过去,不代表现在,更不代表将来。只有倒掉过去的成功,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荣誉只代表过去
要想获得更大的成功,就不能守着过去的荣誉,而要永远盯着下一目标。
只有将过去的荣誉看成一杯已经倒掉的水,那么才有足够的地方装进新的成功、新的荣誉。
如果总把眼光紧紧盯住过去的光环,陷在曾经的荣誉里不能自拔,那么不仅无法再向前迈进一步,甚至还有可能倒退。
熟悉跑车的人对"法拉利"都不会陌生,赛车手和赛车迷都亲切地称它为"红衣少女"。
然而,这位迷人的"红衣少女",也曾陷在荣誉里不能自拔,差点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1988年,"法拉利汽车制造公司"创始人辞世,此后,法拉利元气大伤,一下子蜕变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街头浪女",濒临破产的边缘。 1991年11月,新任CEO卢卡·迪·蒙特兹莫洛走马上任。
他上任后,一眼就看出了法拉利陷入困境的死穴所在:一味崇拜曾经的荣誉,在设计上只以"速度"为荣,却忽略了市场的新需求。
过去,法拉利的创始人恩佐·法拉利设计制造跑车的唯一目标就是:速度!速度!速度!
这一度使得法拉利以其独具的魅力,迅即成为世界跑车市场的"新宠"。
但它的缺点也显而易见:普通人驾驶不太舒适;仅仅对专业赛车手和"飚车族"有吸引力。这也让法拉利无法"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法拉利销售上的最大瓶颈。
与此同时,蒙特兹莫洛深入到经营管理最底层,由此真切感到了产销方略的严重滞后。
换言之,法拉利曾经的荣誉已成了沉重的包袱,成为阻碍它前行的拦路虎。
面对这些,蒙特兹莫洛意识到:只有从曾经的荣誉中走出来,法拉利才有起死回生的可能!
之后,他大刀阔斧地对法拉利进行了全方位改革,一改传统的产销理念,在全新创意促销上下了很大的工夫。
此外,蒙特兹莫洛又一反过去的设计理念,面向普通消费者推出了低价位、高舒适、普及型超级跑车。
就这样,历经风风雨雨之后,法拉利终于迎来了产销两旺的红火好年景。
法拉利的沉浮告诉我们,荣誉只能证明过去,而不必将它扛在肩上,也不必将它放在心中,否则,荣誉就会成为绊脚石。对于一个具有空杯心态的人来说,荣誉不是炫耀的工具,而是用来超越、促使自己迈向更大成功的动力。
人生总有新高度
一个懂得时时倒空自己的人,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仍会给自己定制新的高度,不断完成人生的跨越。对于他们来说,成功永远没有终点。
邓亚萍是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的运动员,她曾在赛场上写下过无数辉煌,曾获得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乒乓球冠军。在赛场上,她是万众瞩目的体育明星,而退役后,她的人生同样精彩。
退役后,她被奥委会看中,成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
邓亚萍本以为这是件轻松的工作,却没想到困难重重。她首先面临的是语言关。奥委会的办公语言是英语和法语,然而,由于运动员的特殊性,她的英语基础很差,几乎是零,法语则更是一窍不通。
面对的工作岗位是如此重要,而自己的外语水平却是这样差,邓亚萍不由得十分着急。
但她并没有退缩,而是给自己制定了新的目标,下决心一定要过外语关。
为了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亚特兰大奥运会结束后,邓亚萍以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身份到了清华大学读书。
初到清华的时候,她的英文几乎是一张白纸,以致于老师要求她将26个英文字母写出来的时候,她都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勉强写出来。
由于底子太差,邓亚萍不得不采用最笨的办法从头学起。
这时的她,已经完全抛开了世界冠军的光环,而是将自己当成小学生,付出比别人加倍的努力。
为了尽快提升自己的外语水平,邓亚萍申请作为交换生到英国剑桥大学突击英语。每天她都起早贪黑,只睡几小时。
开始时,导师对她还有些缺乏信心,担心她完不成学业,但邓亚萍却说:
"您放心,不管费多少力、多长时间,我都要把学业拿下来!"
一年后,面对严格的考官,邓亚萍用英语宣读了3万5千字的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以翔实生动的材料和清晰有力的论点论述了中国妇女及中国妇女体育的巨大发展和变化。
结果考官的一致结论是:无条件一次通过!
2002年12月22日,邓亚萍如愿获得硕士学位,对此,萨马兰奇先生称赞她"拥有了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有的人对邓亚萍的做法很不理解,觉得她是自讨苦吃。
但邓亚萍却认为,原先在赛场上取得的成绩,只不过是人生旅途中的一站。而她的下一个目标,还在前方向她招手。她说: "临近退役时,我便开始设计自己将来的路,有人认为运动员只能在自己熟悉的运动项目中继续工作,而我就是要证明:运动员不仅能够打好比赛,同时也能做好其他事情。哪天我不当运动员了,我的新起点也就开始了。"
正是这种将过去的成功留在身后,不断给自己制定新起点、新高度的空杯心态,使得邓亚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一路精彩。
人生的新高度是自己给自己制定的,只要勇于超越,敢于重头再来,就一定能够更加精彩。
不可认定"已是极限"
很多时候,超越之所以那么困难,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己的一个错误认定,认为已经到了极限:成功到了极限、努力到了极限、方法到了极限……
因为这样的认定,使得本来可以做得更好、可以解决的事情和问题变得复杂、困难。
其实,很多所谓的"难",不过是"心灵桎梏",打破了它,就会发现海阔天空,没有什么不能做到。
稻盛和夫在日本有"经营之圣"之称,他所创办的京都陶瓷公司是日本最著名的高科技公司之一。
公司刚创立不久,就接到著名的松下电子显像管零件U型结缘体的订单。
能接到这样的订单,对于公司来说当然是好事。但和松下做生意也绝非易事,在松下所在的关西地区,有的企业甚至这样评价:"松下电子会把你尾巴上的毛拔光。"
看在产品质量好的份上,松下虽然给了京都陶瓷这样新创办的公司一个供货机会,但在价钱上却一点不含糊,并一再要求降价。这使得京都的价钱一压再压,直到压到了成本价。
这使得京都陶瓷的一些员工感到很灰心,因为这样做根本无利可图。但稻盛和夫却认为:松下出的难题,正是京都向"极限"挑战的好机会。
为了降低成本,经过再三摸索,稻盛和夫在公司里创立了名叫"变形虫经营"的管理方式:
将公司分为一个个的"变形虫"小组,作为最基层的独立核算单位,将降低成本的责任,落实到每个人。
这样一来,即使是一个负责打包的老太太,都明白一根绳子的价格,懂得浪费一根绳子会造成多大损失。
公司的营运成本因此大大降低,不仅满足了松下电子的提出苛刻条件,利润也十分可观,而且也为后来的快速发展创立了很好的模式,奠定了基础。
如果当时稻盛和夫认为公司想尽了办法,已经到了"极限",根本无法达到松下电子的要求,那么结果就可想而知。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轻易认定自己已经到了"极限"。所谓的"极限",往往是在给自己找借口。要想打破它,就要敢于向"极限"挑战:真的是这样吗?还有没有其他办法?是否已经穷尽了一切可能?问清这些问题之后,我们往往就会发现,所谓的"极限"不过是自己的假设,只要想办法,就完全可以突破。
第十二章 "空"掉失败,因为你可改写未来
过去的失败也只代表过去,只要你勇于与过去告别,不断改善自我,你同样可以改写未来。
人的"无力"状态往往也是"练习"而来的,只要你结束这种"练习",你就能够成为一个有力的人。
不要让痛苦控制你,你要学会挥动告别痛苦那只手。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为此,你要下决心走上"另一条街道"。
失败也很可贵,因为你可以把失败当成创造的良机。
没有失败,只有暂时没有成功
谁都有可能遭遇挫折,很多人面对挫折,就会失去人生的自信,再也不愿意去努力,甚至断言自己是一个失败者,自己和成功无缘。
其实,并没有失败,只是暂时没有成功而已。如果敢于倒空"失败",那么成功同样属于自己。
《凤凰卫视》著名的战地记者闾丘露薇曾经在复旦大学做过一场报告,这场报告吸引了近千名学子,他们当中大多数即将走出校门。
令人意外的是,在这场报告会上,闾丘露薇并没有谈太多自己的成名经历,也没有讲那些战地采访的故事,而是一再向大学生们强调两个字--归零! 为此,她讲述了工作中难忘的两次经历。
第一次是她刚刚从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还没有进入新闻行业。
有一天,她看到一家会计师事务所需要一名英文翻译,于是发了简历去应聘。
对方一看她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很快就通知她去面试。
闾丘露薇对这次面试非常自信,因为读大学时,她的英文水平在系里就是拔尖的。
笔试时,对方要求闾丘露薇翻译一份会计报表。虽然可以查字典,但是对着那些专业名词,她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等她把翻译好的报表交到考官手上时,考官只看了几眼,就皱起了眉头。
结果可想而知,闾丘露薇没有得到那份工作。
那次失败的面试给闾丘露薇打击很大,她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直到半年后,她考进了一家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这家公司花了大量时间对新员工进行培训,几个月下来,闾丘露薇的财经专业英文水平突飞猛进。这时,她才重新找回了自信。
后来她进入新闻行业,刚开始时她很自信,觉得自己站在镜头前挺清秀可人。
可突然一天,她的一个上司对她说:
"我觉得你不适合做电视,你的雀斑,电视上看得一清二楚。"
这句话仿佛给初入新闻行业的闾丘露薇当头浇了一盆冷水,她的心情沮丧到了极点,面对镜头开始变得不自信,怎么也找不到自如的感觉。
这时,一位同事说了一句让她受益终生的话:
"你一定要记得,在镜头前面,不要老想着自己漂不漂亮,你需要想的是,你要告诉观众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句话让她恍然大悟,在镜头面前,她不再想着自己的外表,而是专注于如何通过自己的内心向观众传达最有价值的信息。慢慢地,她找到了自己的风格,多次深入战地采访,并成为第一位进入阿富汗战地采访的华人女记者。
这两次经历,让闾丘露薇感到,在职场中,越是难受、挫败的时刻,越需要归零。
在面试失败、被上司否定的时候,如果闾丘露薇就此认定自己不行,不敢再去尝试,那么就不可能有今天这位出色的战地记者。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尝试和修整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寻找自己最佳成功点的过程,这其中难免会有一些曲折。但是,你一定要明确这样的信念:
在一个真正追求成功者的字典中,并没有"失败"两个字。只有你勇敢地追求,不断地提升,你同样会拥有梦寐以求的成功!
去除"习得的无力"
说自己不行,是躲避成功的常见理由,为何不行?
通常的回答是:"事实证明我不行"。
怎样证明不行呢?
原来是经过多次尝试,认为自己只有那点水平和能力。
这就是典型的"习得的无力"症状。
关于什么是"习得的无力",我们先看一个实验。
马汀·西里格曼是美国心理学协会的主席,多年前,当他还在大学读研究生时,曾经做过一个电击狗的实验。
通过多次实验后,他发现:有些狗对电击毫无反应,它们只是躺下来忍受痛苦。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为此西里格曼设计了一个两阶段的实验。
在第一阶段中,对放在笼子中的A组狗进行中等电击,狗可以通过用鼻子按一个木条来使电击停止。很快,狗就学会了用鼻子按木条。
将B组狗放在同样的笼子中,以同样强度的进行电击,但没有办法让电流停止。于是这些狗的表现就是忍受疼痛。
C组是参照组,狗也被放在笼子中,但不施以电击。
接下来,西里格曼进行了第二阶段的实验。将每只狗单独放在一个叫梭子盒的装置中,盒子底部中央横着一块矮隔条。每只狗都被放有中等电击的那一边。
狗如果想不受电击,就得跳过矮隔条到盒子的另一边去。
结果A组狗和C组狗在受到电击后,很快就跳过隔条,逃离了电击。
而B组狗的反应则截然不同,它们只是躺下哀嚎,根本不去尝试跳到另一端。
B组狗的反应就是习得无助,也就是一种最终损毁它们行动动机的行为。
后来,科学家们发现猫、田鼠、蟑螂等动物身上都存在这种行为,并写了一本《习得的无助》的著作。后来,俄勒冈大学的研究生唐纳得·西洛托在人身上也做了类似的实验,再次得出"习得的无助"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习得的无助"理论,被美国心理学界称为里程碑式的世纪理论。它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人遇到挑战时就会放弃或者不抗争。
事实上,与其说这是"习得的无助",不如说是"习得的无力"--因为其所感受到的,并非缺乏帮助(无助),而是缺乏自身的力量。
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找了一万多人做了一个心理方面的实验。实验的结果表明,悲观的人生往往会自怨自艾,由此引发疾病,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
"习得"其实并不局限于实验中,在生活中,这种现象多得是。
由于碰过壁,或者因为别人不断向自己灌输某种"你不行"的理念,本来自己颇有能力,但还是会产生"四面八方都通不过"的感觉,最终干脆放弃努力。
当然,"习得的无力"也是可以改变的。
所谓"事实证明我不行",不过是有几次偶尔的挫折和失败,它们并不能代表生活的全部,更不代表自己会永远失败。不管外在条件的改变,还是内在能力的提高,都使你有足够的理由否定"事实证明我不行"。
许多人没有成功或者失败,都来自对自己潜能的漠视。他们认定自己"我就是这样"、"现在就是我的极限,再前进一步都不可能了!"
这种画地为牢的心态,大大限制了他们迈向成功的步伐,更限制了他们从困境中走出的可能。
所以,我们应该牢牢记住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名言:
"杰出的人不是那些天赋很高的人,而是那些把自己的才能在尽可能内发挥到最高限度的人。"
你得自己挥动那只告别痛苦的手
人无法"倒空"失败,往往与无力告别痛苦有关。
生活原本就变化莫测,在这种变化中,我们会遇到困难、失败或者挫折,为此感到痛苦、失意也在所难免。
但生活还得继续,我们不能带着痛苦生活下去,任何人都不能替你倒掉痛苦,你只能自己挥动那只告别痛苦的手。
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有一座15世纪的教堂废墟,上面刻着这样一行字:
事情是这个样子的,
就不会那样。
在痛苦的泥潭里不能自拔,
只能与快乐无缘,
你得自己挥动告别痛苦的手。
"挥动告别痛苦的手",其实就是倒掉过去的痛苦与失败,这样才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再次迎接人生的挑战。
有这样一则故事:
这是这个年轻人生命中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当了11年的职业记者,他终于有机会站在灯光下,成为一名节目主持人。
在节目录制开始前,他做了充足的准备:精心挑选了西裤、衬衫、毛衣,并站在化妆间的镜子面前把衣服弄得整整齐齐。
现场录制马上就要开始了,他深吸了一口气,精神抖擞地走向演播大厅。
音乐响起,灯光追着他出场,两边的观众开始欢呼,年轻人充满朝气地跟他们一一握手说:
"你好,你好,欢迎你!"
年轻人的脑海里,早就背熟了一套开场白和台词,他有十足的信心可以应对一切场面。他甚至这样想,一上场先念四句诗,再来一个对联,再弄几个排比句,最后是四个歇后语。
就在一切都按他的想象顺利进行时,突然,他听见从身后的观众席中传来了一句话:
"这孙子是干什么的?"
声音很细微,在嘈杂的现场几乎难以分辨。但在这个年轻人听来,却如劈雷一般。
刹那间,他的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想不出来了。
但节目还得录制下去,年轻人只得硬着头皮,嗑嗑巴巴地录完了节目。节目录完后,他自己都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第一次主持节目的尴尬经历,给他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
但他并没有气馁,十几年做记者的经历,使他深知越是尴尬的时刻,越需要用空杯心态来对待。他坚信,只要自己努力,这个演播大厅里,就一定有他展示才华的机会。
于是,他放下了以往主持人的形式和风格,像个记者一样去采访别人,不同的是,他会加倍认真倾听采访对象的心声。
慢慢地,年轻人的风格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所接受,很多人都喜欢他的自然、朴实,甚至称他为"平民主持人"。
这位年轻人就是崔永元。
多年以后,崔永元做客《艺术人生》节目,讲起了那段尴尬的经历。最后,诙谐的他还不忘调侃一句:
"要坚持做一个好的主持人还挺难,每次都得有一个人说,这孙子是干什么的。"
当有人指着你问别人:"这孙子是干什么的?" 你会怎样去面对?大多数人都会有3种心理:
(1)恨不得时间赶紧过去,把它远远抛开,一辈子也不要再提起;
(2)产生心理障碍。当再有相同的情况发生时,总是想办法绕开来,能躲则躲,害怕再出现同样的尴尬;
(3)失意沮丧,灰心自卑,从此认为"我不行"。
显然,这3种心理都不可取。它既不会让我们解决问题,更不会让我们进步。
其实,我们有第4种更好的方式去面对,笑着主动挥手告别,就当它是一种鞭策、一种鼓励。就像崔永元一样。
当我们主动挥起那只告别痛苦的手,就会发现,其实痛苦也不过如此,并不值得我们如此刻骨铭心,阴霾并不总笼罩着你,前面也有晴朗的天空,广阔的天地。
在反思中走上"另一条街"
反思可以慢慢带给我们智慧。很多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一再掉入不断重复的模式里,尽管我们也希望能够跳出窠臼。
当然,我们也许还会再掉入其中,但慢慢的,经过反思,我们可以跳出来,有所改变。
在著名的《西藏生死书》中,有一首"人生五章"的诗,能够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1.我走上街,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
我掉了进去。
我迷失了……我绝望了。
这不是我的错,
费了好大的劲才爬出来。
2.我走上同一条街。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
我假装没看到,
还是掉了进去。
我不能相信我居然会掉在同样的地方。
但这不是我的错。
还是花了很长的时间才爬出来。
3.我走上同一条街。
人行道上有一个深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