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20150729090450586

_3 大江健三郎(日)
为了活着,最终必须是自己做出选择。对我自己来说,也一定会有那种一定要拼命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那时候,我希望自己能像那位少女一样完美地完成它,而且应完成得像那坐在新的屋顶上顺流而下的少女那样,人虽不大,但有一份堂堂的威严。我常想,如果我能做到那样该有多好啊……
第十一章 蛋九郎的脑袋炸弹
1
小的时候,也许是因为没有赶上《野犬九郎》和《冒险诞吉》流行的时期,所以没有体会到新漫画的乐趣,或者也可以说,那时的社会、时代的整体氛围与漫画很不相宜,就连搞到一本漫画书本身都很容易。
早一点出版的,比如刚才说《野犬九郎》和《冒险诞吉》那样的漫画书,封面是硬壳布面的,做得非常结实,和现在出版的漫画书相比,也算早档次的了。我要进国民学校之前拥有的,是妈妈费了好大力气才给我弄到的《坦克.蛋九郎》。另外还有一种是从外国报纸和杂志中剪下来放在箱子中。那是名为《猫的菲利克斯》和《阿尔法老爷爷》的两套系列连载——这些算不上是一本,它们为什么会在我们家,我不知道。
战后很长时间,载有《猫的菲利克斯》漫画的新的外国杂志,我还真看到过,我还发现了印着那漫画图像的T恤衫。也偶尔从电视中见过《阿尔法爷爷》的画面,但那和我记忆中的多少有些不同,它让我觉得陌生。
后来我曾在位于加利福尼亚的一所叫柏克莱的大学工作,从那里坐地铁就可以到旧金山的一家旧书店。说是旧书店,其实是很大的建筑物,在二楼的内部有专门收集珍本的房间。在那间旧书店,我非常幸运地发现了一直念念不忘的《猫的菲利克斯》是将战前部分及其附录都收集成册的版本。
我之所以常常去旧书店,是为了收集诗人兼版画家威廉.布莱克的资料,因为这方面的新书已经很难搞到手了。这本漫画书和同一天碰到的有布莱克精美版画插图的书是同一价格。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还是买了布莱克。店里的年轻人背着店主为我复印了一张菲利克斯的画,我想,那是因为他看到了我为不知该买哪一本而怎样地犹豫不决。
那本《坦克.蛋九郎》,我为它包了书皮,读得很认真。教我包书皮的是母亲。我现在仍然用日本点心的包装纸、旧挂历什么的以同样的方法包书皮。给书包上皮儿后再开始阅读,这种做法已经持续了五十年。
坦克.蛋九郎的身体是开着几个洞的黑铁球,从那些洞中伸出的,是梳着武士发髫睁着又大又丑的眼睛的脸,穿着长靴的腿和胳膊什么的。不仅如此,飞机机翼一样的翅膀和螺旋桨也是从那里伸出来的。
蛋九郎为什么要带着各种武器的东西呢?这是因为蛋九郎要在战场上和叫做K公的猴子一起和敌军作战。这猴子与其说是他的部下,更应该说是他的朋友。
创作坦克.蛋九郎的漫画家是阪本牙城,因此我在这书的书皮上画民口中长出两颗长牙的男人。有一天爸爸看到了,告诉我说牙城是古时大将军树立军旗的阵地。我们还没进小学就开始玩战争游戏了,所以爸爸的话我一听就明白。
长大后,我关于坦克.蛋九郎的回忆,后来收到了作者家属寄来的信和署有“雅城”签名的《南画画集》。那是用从中国传来的墨和淡彩以纤柔的技法画出来的画。我在原想可能是他把具有战争时代感觉的名字改成了“优美的城”的意思。不料原来“雅城”才是本名。可是,不管怎么说,我却固执地认为“牙城”比“雅城”好。
2
稍稍换一下话题。不久前,中国的朱镕基总理来日本访问。他会见了许多政治家和实业家,并且通过电视和日本的市民进行了对话。因为是一国总理和上百位市民对话,我想那天虽然出席了但没能发言的人一定很多。即便如此,我也还是认为安排这种对话方式的集会非常好。
早在这之前,我出席过中国来的级别很高的领导人的欢迎宴会。因为我参加了一个促进日本与中国文化交流的协会,很想听一下有关这方面的发言才买票参加的。
我想这是前来表示欢迎的日本方面设计的——宴会的程序被安排为领导人要和所有参加者在入场口握手问候。谁都不得不排进长队中。这长队前移的速度比我想的要快。快轮到我的时候,我看到那位政治家已经是一副很不耐烦的样子了。
他在和排在我前边、像是从事日中贸易的人握手的时候,视线已经挪到了我这边。这过程中旁边的翻译把握手人的公司名字什么的一一翻译着。但我想他不会听得那么仔细。到和我握手的时候,政治家已经在看着下一位客人了。
如果你们的父亲带着你去参加这样的会,你们一定会认为这不可思议——大人们怎么走这么没意义的形式呢?我是个大人,可也有这样的感觉,所以那之后决定不再参加外国政要的欢迎会了。实际上,朱镕基总理访问日本队时,我也得到了一张很大的宴会招待券,但我没有去参加。而我之所以认为他通过电视和一般市民们进行对话这种形式非常好,理由也正在这里。
3
就是只读报纸的报道报导会感到一问一答都是较着劲的。
我感触最深的是朱镕基总理下述的回答:“1995年,当时的日本队首相村山富市笼统地对亚洲人民表示过歉意,除此之外,在所有正式文献中日本对侵华战争的道歉一次也没有。”
我一直对日本政府的所谓高官们去外国,告别是去亚洲国家时所使用的用美丽的语言包装起来、但内容暧昧的致辞非常在意。包装虽然做得很好,但打开看时,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却什么都没有,对这样的客人的礼物,谁都会从心底里觉得不舒服。这样的经验我想大家都有过。
我想中国总理的回答是实实在在、言之有物的,而不是只说一些想让对方听起来舒服的客气话。参加那次讨论的人,以及看过电视的年轻人,对此一定记忆犹新。
本来朱镕基总理的这句话,是对日本方面参加讨论的“中国什么时候才不会永远要求日本队道歉?”朱镕基总理还说:“我想中国不会永远要求日本道歉,道歉不道歉是日本人自己的问题。我希望大家好好想一想。”
这也是实实在在言之有物的回答。这本来就是日本人的问题。而如果问到我们自己为什么该下决心道歉,为什么有必要道歉,我会回答说:那是为自己的尊严。
日本人侵入了中国,对女性施暴,杀害了很多人。其中包括孩子在内。南京大屠杀只是其中之一。从你们的立场,你们可以说这是你们爷爷那一辈、或者还要更长一辈的日本人干的,所以,和我们没有关系。但只要你们有一份尊严,我想是说不出这种话的。
如果你到现在为止境还不知道那段历史的话,那么你可以去学习。学了的话,你们照理是不会反对日本人以国家正式文献的形式为自己发动的侵略战争道歉的。你们伙伴之间,如果有谁对弱小的伙伴做了过分欺负的事情,如果他永远也不道歉的话,你们不会认为那个人没有做人的勇气而对他加以蔑视吗?
而且是从你们出生之前到现在,一直有人在讲要写出新的历史教科书,有这样一些与我同龄的老人,他们说这是为了日本的孩子,也就是为了你们能够拥有一份尊严。怎么写呢?就是从历史教科书上,抹掉所有关于侵略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的文字。
我想,你们中间很多人人会感到这话是不是说反了。甚至有人会为这事感到愤怒,会认为如果真为了我们,希望不要说这种话。即便从初中到高中所有的历史教科书中,彻底地删掉全部日本人对亚洲名各国做的坏事情,日本周边国家的孩子们也会知道这一切的。而且,你们将来是要和他们对话、工作,要和他们共同创造新世界的。
我所担心的倒是,中国人说“我们已经不要求日本人道歉了”的那一天。不用说,如果那是日本政府堂堂正正地以正式文献道歉以后的话,当然是令人高兴的;但如果不是那样,如果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已经开始这样讲的话,那么,将来他们和你们能真正地维持良好的关系么?
3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坦克.蛋九郎上来。蛋九郎因为K公的粗心而被狮子咬住,原本藏在洞中的梳着武士发髫的头被叨了出来。头被拽着,他的脖子被拉长,像一条蛇。头就这样被叨走了。K公担心地看着,因为沉重而留在原地的铁球身体中,蛋九郎的头神气十足地伸了出来。那伪装成脑袋形状的实际上是炸弹。蛋九郎就这样以长长地伸展向原野的脖子为导火线,用这炸弹烽死了狮子。
那里我虽然还是尚未入学的孩子,却仍然感到在被描绘成敌军的队伍中,有被当时大人们叫做“支那人”的中国人。当时对于从未见边面的中国人,我们被培养出这么一种印象,我和K公一起担心,一起为蛋九郎的计谋大为高兴。因为在我们的童心中,是为参加侵略中国的日本军队做打算的。
我和K公一起揪着心,因为蛋九郎已经被逼到了危险的境地,已经没救了。这担心后来却因为蛋九郎的精彩表现而消失得无影无踪。至于挨炸的被假想为敌军的中国人的生命等等,那时我什么也没有想过。
第十二章 树上的读书小屋
1
小时候,为了读书我想过许多办法。初中的后半段,我总算能把自己想读的书弄到手了。不过,这不是因为那些书有意思。如果是一开始读注意力就被吸引住的书,当然不用再想什么办法。但是,有时因为听了老师和年长朋友的话,觉得某一本书该读,于是想读。可书一旦弄到手,实际翻开来一读,却很难再读下去。
如果自己尝试着读了,晓得这肯定是优秀的学者或作家 写的书,但不适合自己那也罢了,放弃了不读或放下等以后读好了。我已经有了将那样的书存放起来的书箱子,等再长大一些,觉得那些书变得有意思了再读。
但是,也有自己明明觉得应该读却总也不能连续读下去的书。我这会儿起来的是岩波文库出版的《托尔斯泰的日记》。对我来说,不管什么样的书,如果读上十页,要是不读到最后的话,我自己会认为是一种耻辱。
正因为这样,就得想办法了。我创造了一个读这种特别的书专用的地方。从我家里到河滩之间的下平地,是妈妈开垦的田地。有一次,我从翻的书中知道了看着很沉的圆球蔬菜的名字,于是对妈妈说:
“要是我能活上一百岁,我总有一天会吃上圆白菜。”
这么一说妈妈居然托人要到了种子,为我种出了真像书中写的那样菜叶卷成圆形的蔬菜来。
因为战争期间粮食不够吃,妈妈才开垦了这块地。后来在这里还种了小麦,原来是种着柿子树的。用石头砌起来的比河滩高出一头的田埂上,种着枇杷和无花果树。春天草木开始抽芽,那些嫩芽一天公嫩嫩地长出多长来呢?我充满好奇地观察它们。在那小小的柿子园,好像爷爷和爸爸都对柿子品种做过改良。
村子里有这样的说法,小孩子不能爬枇杷树。那枇杷怎么摘下来呢?这真让我和弟弟想过不少回。有一年,那是无花果收获过一段时间之后的事情。在那哗啦哗啦发出干巴巴声音的叶子影下,我们发现了一颗大得几乎让人不敢相信的大果。“活着真幸福!”当时我脑袋中真的涌出了这样的话。
还有比那些果树稍高一点的枫树。我在枫树的树干分成几杈的地方铺上木板,用绳子绑住,在那上面建起了可以用来读书的小屋。
这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我从电视台接受了工作,就怎样才能消灭核弹、氢弹的问题采访世界各地人们的看法。在普林斯顿等研究所见到弗里曼.泰森,说完了工作的事情,我问起了他的独生子。因为我在报纸上看到了报道,说他儿子在很高的大树上搭建的房屋里住。
“我儿子从树上掉下来了。”泰森很愉快地回答说。“现在他在阿拉斯加海上,在用原住民的独木舟改造的船上。”
我就在那专门用来读书的树上小屋里读了那些我无论如何都读不下去的书。就是不读书餐也每天一次要去看一下树上小屋的情况那时候,总是拿着一本读不下去的书爬到树上小屋,在那里不读别的书。这样一来,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习惯,下回还是会带着一本比较难读的书上去。
现在的我,用电车替代了树上小屋。长大成人后,哪一本是重要的书,这样的事情根据经验已经可以正确地判断了。即使是这样,也还是有很难一直读下去的书。
我一周要去几回游泳俱乐部,在去那里的电车上,我就读这种书。在放游泳衣和游泳镜的背包里,把那本书也放进去。如果那是一本外文书,还要加上辞典。此外只放进去用来划线的铅笔。只坐上电车,就开始时读那本书。如果一直到游泳开始前,在俱乐部的谈话室还在读的话,那就是读进去了。
我屡屡看到和我一样坐电车的初中生、高中生们读漫画书。那样有趣的东西,就是对着课桌,或者在课间不是也可以看的么?如果上学时每天这么坐车来回两次的话,在没有什么别的事情可以干,需要忍耐着过这三十分钟的时间里,我建议你们把平时读不下去的书籍包上书皮放进背包。
2
可是,我也有在电车中放下书来听旁边人说话的时候。那是长野县新的县知事被选出后第二周,女中学生们议论着电视里看到的某局长把县知事拜访时送的名片折起来的事情。
说话中,一位女中学生说:
“真像个孩子。”
这句话唤起了我的兴趣。因为小时候,我自己就这个问题也思考过。我想起来了,为此我还翻过辞典,查过英语中这种情况是怎么表述的。
最初引起我注意的是“像个孩子”这种说法和“孩子气”这种说法,两种虽然都是比喻,但被人用前一种说法说过也不会很在意,可被人用后一种说法说了就会很生气,为什么呢?
翻开《国语辞典》,对“孩子气”的解释是,已经不是孩子了,却还带着孩子腔。这明明白白含着贬义,我于是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会有上面的感觉。孩子有时候也有被认为“孩子气”的时候,但那通常指的也不是孩子的什么褒义性的行为。
而“像个孩子”虽然不含什么贬义,但因为自己是孩子,所以应该争取不被大人说成“像个孩子”哪怕那大人是出于好意。我很想把这加进自己制定的行动准则中去,因为我自己感觉自己是“孩子气”的性格,我想要改掉这一点。
上高中以后我知道,在英语中,说“像个孩子”的时候有让人感到褒义的childlike和与此相反的childish。后来有了在美国大学工作的机会,在工作期间我慢慢明白,把人的举动、言论的态度说成childish时,实际上有着比我曾感觉到的更强烈的社会性的非难成分。
我在电车上听到的女中学生的批评,是把在县厅工作的成年人将接到名片折起来这件事批评为childish式的举动。
与此相对,另一个女中学生说,我爸爸开始也是这么说的,我爸爸还说:
“‘建立桡曲县政’这种说法我不太明白。这种抽象的说法实在让人困惑。”
到了游泳池后,我还是在想:如果老师收到初中生或高中生的信,老师回信说,我希望你们不论学习还是生活都能弹性桡曲,之后如果学生的反应是“这太抽象了,搞不懂”。老师该怎么回答呢?
我想这样回答好了。大家如果觉得老师的用语太抽象,那么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先去查一下字典好了。“桡曲”这个字,日语首先被解释为“高格调的”,“优雅的”,这层意思读古典时加以注意就可以了。接下来是“柔韧”,“因为弹性而弯曲”,这层意思在生活中是存在看着的。如果所查的是动词“桡”的用法做一下比较,会写到:有时也用来形容草木因为承受重量而弯曲,被风吹弯,随风起伏。这就形象地说出“桡曲”的样态了。这一点你们也要记住。我想我是会这样回答的。
假设你们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具体的问题,在你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必须加以解决。例如在现今的世界上该怎样生活下去?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有许多许多吗?
你们自己尝试考虑一下,这个问题你是否“桡曲”地加以琢磨了。“桡曲”确实是一个抽象的词,但同时也是一个具体得可以成为一种思路的词。如果你确实觉得这个词和“像一个人一样的”很相近,那么,在你今后决定自己的行为、做法时,这个词不就会对你有所启发吗?
顺便说一句,刚才我说的古语动词的“桡”也可以用做参考。它是说当较大力量压下来的时候,不“叭”地折断。这是褒义的。我只要想到那些自杀身亡的人,就不能不为他们觉得遗憾。虽然我知道他们一定是有他们各自沉重问题,蛤他们还是缺少了一点“桡曲”的精神。
“随风起伏”这个解释中有贬义在内。屈服于老师或前辈的压力,或者来自旁边的压力让人觉得艰难时,马上就弯曲下来,这是不好的。这一点也请记住。
3
我在枫树上的小屋中读书翻耕土地、播种、收获蔬菜的母亲对此什么也没有说。邻居家代借住的女教师公款母亲说,在那上面要是打瞌睡掉下来是很危险的。妈妈只是回答,是他自己想那样做的。好像并没把她的话当回事,为此那女老师还很愤愤的样子。一边,后来母亲还是把枫树周围的小石头捡开,把周围用暄土平整了。
我在那狭小的小屋的木板上曲着身子读书肯时遇到难得无法读下去的地方,我会马上把头抬起来,眺望河对岸的森林,于是会想起另外一些事来,而大脑还在继续思考着,就像刚跑起来不会立即停下来一样。我觉得,这种时候进行的思考比平时的思考更踏实。
我记起来了,我意识到思考就在于用语言来思想这个问题,也是在树上,是在那读书小屋上发生的事情。我喜欢眺望每一棵树都一直向上伸展的树林。记得我曾问边父亲,为什么树会一直向上长呢?我想到人(包括我自己)要是也能那样就好了。那时我关于人的活法的思考中,我想包含着“桡曲”的感觉,也包含着我上大学后才知道的Upstanding,亦即笔直而独立这名英语的感觉。
第十三章抵抗流言的力量
1
读边我前一篇文章的读者中有人告诉我,你对长野县新知事的“桡曲”的思考方式做了那么认真的说明,可那位知事作为作(和写小说相比,更多的是写随笔)活跃一时的时候,曾经在对谈中散布过你的流言,还收在书中出版过。大家大概也不会那么乐观地认为,流言啦,搬弄是非啦,这些孩子们之间常有的事情,长大后大概就没有了。新闻界我很尊敬的那些人中,也一直有针对我散布流言或搬弄是非,无论如何我都不认为那是一种批评。
在读者提到的那本书中写到的流言之一,是我不愿见一家规模不算大的出版社的编辑,尽管我书架上较专业的日语书很多都是那家出版的。
我是小说家,不是研究者,所以并不存在那家出版社的编辑要和我联系工作的事情。买自己阅读的书,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选择出版社,这是最正常不过后了,我请大家也这么做。与引相同,我每年出版自己的作品时选择编辑也是如此。所以,这流言尽管不事实,但却很像是真的。流言的一个特征就是像是真的。
另一介流言,是把我获得诺贝尔奖和相当一段时期我和妻子一起常常出席瑞典大使馆的宴会联系起来。
在我家中,有从年龄上说已经是大人、但却不能把他一个人放在家中的光。去斯德哥尔摩参加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仪式,也是带着光一同去的。因为他腿脚不好,我便从旁边扶着他。有关这一切,在一家我非常熟悉的大报上,出现了“这是在拿残疾儿童做文章”和“这样带着孩子一起上的还叫获奖仪式吗”这些或具攻击性或有不现理解的流言。
那不过是因为我不能单把儿子留在家中,自己和妻子出远门。后来我和妻子就此议论过,觉得带着光去真是太对了。获奖仪式这种东西,奖越大越附带着会令人心酸的、不想看到的事儿。但是只要听到光写的《海》这首乐曲,我们就不由得对阿尔弗莱特.诺贝尔一百年之前的决心表示谢意。
这首乐曲是光在面向巴尔特海的入海口,像亭子一样鼓出来的旅馆房间中,在不得不一个人等待我们的时候写下的。
接受诺诺贝尔奖后,我和妻子为感谢受奖参加过一次瑞典大使馆举办的内部宴会,以后再没有两个人去过大使馆,更没有过我一个人去参加宴会的事儿。那些说我常常出入外国使馆的、在英语中说来恶名昭著的notorious式的流言,就是依据这样一些“事实”来渲染开来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流言呢?这和是否有事实依据无关。因为来意作轻薄才是流言的原动力,流言就是这么一种东西。
2
因为我期望大家能对流言有比较强的抵抗力。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努力。
首先是听到某一流言后,要相信它之前,如果这是你身边的人讲的,那么向更多的人询问一下意见,确认一下这是否是真实的。如果是报纸登的,如果对其中某一流言想加以注意的话,就从各种报纸上多看一下随声附和的、与此相反的、中立的各种“信息”,这种做法在图书馆是非常容易办到的。
流言越是难以置信、令人怀疑,也就有人越热心地加以渲染传播,并以此为乐。对这种人,哪怕是非常有名的人,我也从来都是极为冷淡的。
我们还可以做另一方面的努力,就是听到毫无根据的流言时,在自己生活的范围内,比如在游戏场所、教室,甚至在家里对流言的传播进行抵抗。流言看着好像谁都乐意听,有感染力,但实际上只要有认真对它进行抵抗的人,它一出笼就马上会被除消灭掉。
说是这么说,实际上小小的流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拥有一种危险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什么程度呢?你们学习过世界历史,那里就有流言到底能发挥多大力量的实际例子,很有说服力。对成为一种暴力、给人类带来不幸的流言,如果一开始正直的人们从一开始就有勇气指出那不是真的,那么流言是可以在尚未传播的时候就被消灭掉的。
3
你们也许听说过在法国奥尔良这个古老的城市发生的故事吧。奥尔良是从十四世纪开始的英法百年战争的期间,由贞德从英国人手国解放出来的城市。1969年,这个城市流传起一个不可思议的流言。说是市里六家妇女时装店,只要年轻姑娘一进试衣室,马上就会被灌了迷药带走,之后被拐卖到外国那种让女性做痛苦工作的地方去。而实际上警察那里连一件年轻姑娘失踪的报案也没有,可这流言不不仅在本市,而且在全国都传播开来。
这种毫无根据的流言,是怎么产生、传播开的呢?这些流言的出现有哪些社会的、历史的渊源呢?对此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们展开了调查,并由社会学家爱德华.莫朗为代表撰写了研究报告。
莫朗了解到,弄清楚的一个问题是:在奥尔良的妇女时装店,经营者都是犹太人。店主们甚至因为感到生命受到威胁而向警方寻求保护。全欧洲的人都知道纳粹德国曾如何虐杀过大量的犹太人,可是在今天这样的时代,照理应该得到反省的种族差别、偏见却依然残存着。流言背后可以发现如此深远的历史根源。莫朗就这样对流言的形成、传播及其恐怖性进行了分析。
莫朗在报告书中,写出了这样的事实:在奥尔良女学生们上学的学校,部分女教师受流言影响,对流言的传播曾经起过推波助澜的作用。根据报告,确有女教师曾向好学生们讲过,不要去犹太人经营的妇女服装店。
4
我这所以期望大家能对流言更有抵抗力,是因为本来那些好学生们可以采取对这一流言加以确认的行动,可以和为这些流言所蛊惑的女教师们一起认真讨论,并将流传的事情实际上是子虚乌有这一结论在她们回家后传达给家里人。这样的话,城市的氛围就会向着自己营造的健康的方向转化。我是期望在这样具体的行动中,年轻人能发挥其“韧性战斗的精神”。
对犹太人社会的、历史的偏见,在日本是不是不存在的么?这不是发生在外国的事情么?也许有人会这么 说。但也有人说,不是那样。大书店的橱窗里,总是并排摆着畅销收的封面。我在国外教的学生们来到东京后,首先感到吃惊的是,在橱窗里摆放着日本人写的对犹太人充满偏见的书籍。
这是不是仅仅因为日本人对不知道的事情容易产生好奇呢?我不这么认为。我们生存的世界为极大的邪恶势力所威胁着,对这样的“信息”人们理所当然是极为敏感的。今天,文明创造的各种产物保护着我们的社会。相反呢,核武器啦,臭氧层破坏啦,这些我们文明创造的产物也把我们带进了危险之中。我们的先人在长期伯,但现在已经为人类所战胜的疾病的搏斗中遭受了多少痛苦啊!你们知道前不久日本医学工作者和鼠疫做斗争所付出的巨大艰苦么?再拿消灭霍乱来说,将近两百年前,我们的国家刚开始学习从荷兰传来的医学时,年轻人在大阪实在是历尽辛劳。
人类就是这样,一旦弄清楚对于人类产生邪恶作用的事物是什么,就可以与之斗争,就有人勇敢地与之斗争。但是,在不知其为何物的时候,则往往容易臆想,亲在臆想中,幻化出产生邪恶作用的事物的虚相来。
在欧洲的历史中,犹太人就是这种妄想的受害者。古俄罗斯和东欧都曾有针对犹太人的大迫害。说来这还算不上是很久以前的,将这迫害变成一种国家政策,将几百万的犹太人杀害于毒气室中,是仅仅六十年前发生在纳粹德国的事情。
我想推荐给你们读的,是从少男少女眼中看到并记录下来的犹太人经历了怎样的痛苦、怎样就那么补屠杀了。我的父亲说过,孩子有孩子的战法,这是验证我父亲这句话的极为有力的例子。目睹过犹太人被除迫害现场的那些孩子们的记录,现在还保存着。这其中最著名的是《安妮日记》。读过这本书的人,忘不了可爱而以活泼的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的命运,也忘不了犹太人在二战时期的德国以及在德国势力范围下的各国是怎样被除大量屠杀的。
但是,在日本出版了《安妮日记》的那家大出版社,在它主办的杂志上,几年前却刊登出“不存在大量锦标赛犹太人的毒气室”的报道。
出版社受到国内国外的批判,而且是极为严厉的批判,最后被取消了。抹杀掉犹太人曾经历的大悲剧,就意味着令人恐惧的邪恶确实来自于犹太人一方,就意味着加入这种流言的先烈我不得不向外国朋友们承认,这种态度在日本也是存在的。
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难道是没有读过《安妮日记》的少男少女长大后在那家出版社做编辑了么?或者是长成大人后就把一切都忘掉了?如果是那样的话,那小时候读的书岂不是白读了!你们一定要和这种现象做斗争,抵抗造成这种让自己现在读的书变成无用功的社会,抵抗那些自己没有实际确认过的流言,就是这斗争的一部分。
第十四章 孩子的百年
1
二十一世纪开始了,我曾这么问过自己:对这新世纪你有什么想法?已经是老年人的我,想像着也许会和小时候的我在“自己的树下”相会。坦率地说,不曾有勇气想在二十一世纪身心一新,但我却非常期望你们能有这机关报的勇气。
我现在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我小时候是这样的性格:在别的孩子都有同样的想法时,我认为这和自己无关而只在一旁观望。相反,我经常把事情做过头了而被父亲瞪上一眼。被瞪时,我虽然会反省自己的轻薄,但是我觉得自己的秉性改不了。和周围的孩子们一起努力奋斗是好事情,有做过头的地方自己会反省,那对于一个孩子也是好事,重要的首先是奋斗。
我已经是这样的年龄,每次走过森林,都担心着自己也许要和小时候的我在“自己的树下”相逢,而同时又好像在期待这相逢。也许我只能活到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左右。为此我想,如果我能够,我非常想把自己起过来的历史做一个总结。如果我做不到这一点,我也要继续走我一直走的路。能否沿着自己认定的路一直走下去,这取决于是否认真地思考过,因为难保不会走到不同的方向上去。向着自己认定的前方,我挺直身子观察着,尽量对准自己的前进方向。因为这方向是自己从小时候开始到现在为止一直认定的,大概不会有急转弯的事情,我想我会这样一直走到底……
我家中的残疾孩子光是智能障碍。他十五六岁的时候,智力发育大概只有五六岁左右吧。即便是这样,他爱这一家人,关心身边的人的感情和健康的妹妹、弟弟。他十五六岁的时候,在森林中的祖母家里住了一周左右,回来后他这样说道:
“奶奶呀,请死得精精神神地!”
也许他记住了我母亲常挂在嘴边的,希望一直到死都“精精神神”的这句话。母亲很喜欢孙子的这句话,常讲到这件事,说这话给了她力量……。现在我也对自己说:好吧,二十一世纪也要这样干下去,然后精精神神地去死!
2
光的音乐演奏会和我的讲演——这是很让心情舒畅的话题。由光的音乐演奏和我的讲演构成的“讲演与演出”时不时地举行着,前不久在兵库县的伊丹就举行了一场。
我和妻子一直以能和光共同生活为乐。对我们而言,他还是一个孩子,可在大家看来,他已经是大人的年龄了。如果不论他身体的大小和创作音乐的能力,单从他说话的方式和运动的能力来说,他和当初祖母讲那句话时并无两样。
即或是这样,当音乐演奏结束,听众们要求返场时,和我们一家熟识的演奏家们会唤他上台向观众发言致意。为此他把自己的想法,或者说他一直想着的话,由我和妻子帮忙整理成文章。写在纸上放进他的口袋。这是光的“生活习惯”之一。
在伊丹,他是这样致词的:
“今天你们听了我的音乐,谢谢你们。
我人外祖父叫做伊丹万作,所以,伊丹这两个字我从小就记得了。我觉得这地名很好。
演奏长笛的小泉浩,演奏小提琴的小林美惠,还有演奏钢琴的获野千里,都演奏得极好!
衷心地谢谢大家!”
那次演出结束后,刚到家就接到了当地电视台送来的《百年前出生的人》这一电视节目的录像带。伊丹万作是日本刚开始有人拍电影的时代就拍出少有的优秀作品的导演,和现在的群体搞笑的创作不同,他是实实在在致力于喜剧创作的人。
一家人一起看这节目的时候,“百年”这个词重新浸润到我内心深处。为这本书画插图的妻子因为讲到小时候的事情,取出了贴着她父亲用莱卡相机拍摄的小照片的旧相册。她一边用放大镜看着深褐色的照片,一边画起来。画那些细微的部分她花了很长的时间。
那张照片和那张画之间的关系,在我头脑中唤起来的感觉也同样是“百年”。老伊丹照片拍下来的,大体上是六十年前的事情,可是我极深地沉浸于一百年前出生的人生活的时代,沉浸于对映入他们眼睛中光景的想像。而正像对老伊丹来说,现在的生活是他孙子辈人的生活一样,我想到了今后的百年。
这张百年前出生的人拍下的照片,现在已是深褐色的了。今天的光景拍成的彩色照片,大概不久也会慢慢变色吧。而百年后看这照片的人,他周围环境会是怎样的呢?他本人和我是否很相似呢?我就这样想着百年后的事情。
我为有自己的空间而感到满足。在那间建在树上的读书小屋中,一次我在那里读书、空想,在田里干完活的妈妈走过来,靠在我盖着小屋的枫树下休息。那里妈妈说的和奶奶高兴时说的一样,是这林中土地上流传的故事。母亲自己大概也是从外婆那里听到记住的吧。而她们所说的“这是从前的事情”听“从前”,大概就是百年前。母亲是个头不高的人,但因为我的树上小屋也没有那么高,所以,我是没有办法假装听不到妈妈说的是什么的。
妈妈讲的从前的事,其中之一是“童子”的故事。我从妈妈那里听到这故事时,事情过去还不到一百年。那大概是明治维新前后,我们这块土地上有过一次百姓“一揆”。
爸爸讲过中江藤树小时候的故事。在那个时代,因为土地歉收。百姓们想减免租税的愿望又实现不了,生活太苦,大家就商量逃到别的藩的土地上去,这叫“逃散”。“一揆”也是农民们聚在一起。尽管起因同是因为歉收,但却是面对向自己课取沉重租税的藩政府的郡的负责人(明治维新以后是国家派下来的,和现在的县长比较接近)集体表示抗议的行动,参加抗议的人期望由此得到能让大家活下去的决定。
“一揆”发动时,农民们纷纷从村子中走出来,奔向郡长居住的城里。途中,用现在的话说叫“野营”在大的河滩上。人们在那里一边熬过漫漫长夜,一边商量着今后该怎么办。那时候,不知从哪里不可思议地钻出一个孩子来,用过去的说法叫做“童子”。据说他教给了大人们想都没想过的新的斗争方法。“一揆”结束后,据说那“童子”又一个人消失在森林的高处。
3
那时我躺在树上的“读书小屋”中,因为狭窄,躺得很不舒服。但只要妈妈靠在那枫树干上还没把故事讲完,我是不能下树的。天空蓝润润的,河透明得见底。河水粼光闪闪,那是小小的香鱼们在吃水苔。平时总要我“别在树上读书点阵字库,玩玩去吧”的妈妈,那天讲的故事却太长了,长得我多少有些听烦了。百年以后,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人会变成什么样?那时我已经开始我自己的想像。不用说,如果再过上百年的话,我已经不在人世了。但想到五十年以后自己在哪里,做什么,就觉得现在不能这样呆在这儿,所以那时心中多少有此焦躁。
就在那当口,妈妈问起来:
“要是现在‘童子’从森林中降临,你会怎么办呢?”
她与其说是在向我提问,倒不如说是自己在想像着。那时,我做出了断然拒绝“童子”降临的回答:“因为俺要做‘童子’。”这样一说,妈妈不仅没有发怒,反而笑着说:“那‘童子’是在村子中的人有困难的时候,从森林中降临并发挥了巨大作用的。想当‘童子’,你就得多长学问,多锻炼身体才成呀……”
4
妈妈是非常普通,非常现实的人。在多少有几分梦想家色彩的爸爸没有留下什么资产便去世的情况下,不现实的话她是无法把七个孩子养大的。可是,当我提出想成为学者(因为我个人的原因最后没当成),她马上表示赞成并为我去东京做好了准备。我有了家后,也是她发现生来便有残疾的光的一言一行中所有有趣的东西,并在这些方面给光的成长以绝对的支持。
而我则是不读书时便会沉浸于想像中那种类型的人,和妈妈这么对过话以后,爬上读书小屋读上那么二三页书,就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童子”的事儿来。以现实中存在的事情为基础,续想那些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叫做“想像”。将“想像”与一点依据都没有的“空想”加以区别的虽开创了我国民俗研究的柳田国男。
然读书小屋所做的,并不是母亲所期待的学习和锻炼身体,而只是空想而已。自己是“童子”,我这样回答给了母亲,但并不真的那么想的。在我空想世界中,反倒是如果发现“童子”从森林降临,我很希望他能带上我走。去哪里?去未来,去百年以后的世界。
不管用什么样的办法,我都希望“童子”能把我带到百年以后的世界去——那该是科学极为发达,和现在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我就是想知道在那里生活的人们,他们和生活在这里的自己是不是同样的人?
现在想一下,那时还有一点不安:生怕和自己现在认为是好的、正确的、美的没的,甚至完全相反的东西被看成是好的、正确的、美的。
3
那时我躺在树上的“读书小屋”中,因为狭窄,躺得很不舒服。但只要妈妈靠在那枫树干上还没把故事讲完,我是不能下树的。天空蓝润润的,河透明得见底。河水粼光闪闪,那是小小的香鱼们在吃水苔。平时总要我“别在树上读书点阵字库,玩玩去吧”的妈妈,那天讲的故事却太长了,长得我多少有些听烦了。百年以后,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人会变成什么样?那时我已经开始我自己的想像。不用说,如果再过上百年的话,我已经不在人世了。但想到五十年以后自己在哪里,做什么,就觉得现在不能这样呆在这儿,所以那时心中多少有此焦躁。
就在那当口,妈妈问起来:
“要是现在‘童子’从森林中降临,你会怎么办呢?”
她与其说是在向我提问,倒不如说是自己在想像着。那时,我做出了断然拒绝“童子”降临的回答:“因为俺要做‘童子’。”这样一说,妈妈不仅没有发怒,反而笑着说:“那‘童子’是在村子中的人有困难的时候,从森林中降临并发挥了巨大作用的。想当‘童子’,你就得多长学问,多锻炼身体才成呀……”
4
妈妈是非常普通,非常现实的人。在多少有几分梦想家色彩的爸爸没有留下什么资产便去世的情况下,不现实的话她是无法把七个孩子养大的。可是,当我提出想成为学者(因为我个人的原因最后没当成),她马上表示赞成并为我去东京做好了准备。我有了家后,也是她发现生来便有残疾的光的一言一行中所有有趣的东西,并在这些方面给光的成长以绝对的支持。
而我则是不读书时便会沉浸于想像中那种类型的人,和妈妈这么对过话以后,爬上读书小屋读上那么二三页书,就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童子”的事儿来。以现实中存在的事情为基础,续想那些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叫做“想像”。将“想像”与一点依据都没有的“空想”加以区别的虽开创了我国民俗研究的柳田国男。
然读书小屋所做的,并不是母亲所期待的学习和锻炼身体,而只是空想而已。自己是“童子”,我这样回答给了母亲,但并不真的那么想的。在我空想世界中,反倒是如果发现“童子”从森林降临,我很希望他能带上我走。去哪里?去未来,去百年以后的世界。
不管用什么样的办法,我都希望“童子”能把我带到百年以后的世界去——那该是科学极为发达,和现在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我就是想知道在那里生活的人们,他们和生活在这里的自己是不是同样的人?
现在想一下,那时还有一点不安:生怕和自己现在认为是好的、正确的、美的没的,甚至完全相反的东西被看成是好的、正确的、美的。
第十五章 孩子永远可以重新开始
1
小时候最害怕的一句话是什么?开始写这文章时,我想自己再确认一下。我有这样的习惯,把读过的书中觉得有意思的,重要的话抄到纸上记住它。所以,这会儿头脑中自然浮现出几段供选择的话。
但是,一跑追想少年时代的各种生活场景,我意识到对我来说最可怕的话,不是用眼睛读到过的,而是用耳朵听到的。那话是母亲说的,连她在什么地方说的,我记得清清楚楚。
——后悔也来不及了。
就是这句话。
那是爸爸突然去世那天的事情。亲戚、邻居、意想不到的在报纸上曾见过名字的人,很多很多的人来表示哀悼之意。那时,妈妈只是像一般人所认为的日本乡下女人所该做的那样,非常可怜地在那里静静地抽泣。那时我明明是一个孩子,但却像个大人似的感觉到这一点,这多少有点反常。
夜深了,我走到安放着爸爸遗体的里间去看一眼,看到母亲一个人坐在那里,用近于愤怒的严厉声音说:
——后悔也来不用了!
她连着说了许多遍。
我就那么一动不动地站在廊下,慢慢地觉得很可怕,于是回到了自己睡觉的地方。
我长大了,每每看到“悔之莫及”之类的话,我就会想到那天深夜,想到妈妈说的那句不知什么地方令人觉得有些难以理解的话。
这二三我就在翻书库,书的名字和大体的页码都记着,可就是没有找到。所以,原谅我不能准确地引用原文。记得木下顺夫曾写下这样的意思:“后悔也来不及了”这句话包含有“来得及”这种意义在里边。他是因创作了《夕鹤》这一优秀作品而广为人知的作家。
年轻的时候,读这文字我的心又一次怦然跳了起来。我意识到,在那很久以前的夜里,在为森林覆盖的山谷间,在那黑暗阴冷的走廊下,我所体会到的,不仅仅是还很年轻的母亲在悲叹父亲的死,在“后悔也来不及了”这句话中,还包含着期望来得及,却又无法做到愤怒。
2
关于儿童的自杀问题,不知道我现在写下关于这个问题的东西是否真有用处,但不管怎样,我要把自己想的先写下来。
我没有关于儿童精神疾病的专业知识,也不曾就压迫獐公到其自杀的家庭、学校、社会的扭曲问题做过调查和研究,更不曾在教育第一线和那些痛苦着的孩子们共同思考,给他们以具体的鼓励,我没有这样的人生经验。
对做这些工作的医生、社会学家、教师、专家以及那些有具体经验的人,我是非常尊重的。如果交给我这样的工作,让我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做这些工作的人的思考方法传达给孩子们和他们年轻的父亲和母亲,我会尽全力去做的。这里我想做一个回顾,回顾一下漫长的文学史中小说家、诗人关于这一问题是如何加以表述的,我期望在这个过程中也能整理一下我自己的想法。
在意大利,有一位出生于1300年前后,叫做坦丁的诗人——我认为他真正是七百年前人类的代表。他的作品《神曲》在日本有好几种译本。
《神曲》三部曲的第一部描写了自杀的人要去的地狱。那些人的灵魂——诗中是用“灵魂”称呼的,也许称“亡灵”更为妥当——苍白可怖的亡灵外观上与活着的时候是一样的,不过在这里他们成为长着刺的树木、林子,如果不小心折断了小小的树枝,就会愤怒,就会喊疼。
而在这个树林中,自杀者的灵魂被称为“对自己的施暴者”。且位我十五岁时就认识的朋友,对我的孩子来说他也是非常慈祥的舅舅,他是一个有过杰出贡献的电影导演,可不久前自杀了。听到这个消息时,我最先感受到的不是悲伤,而是那样有风度、有智慧、有丰富感情的人把自己整个毁掉了。
于是在我的耳边,在我的内心中,仿佛又回荡着五十年前母亲的声音——后悔也来不及了!
3
对于成年人的自杀,当你对那相人的事情知道许多的情况下更是这样,一想到那个人已经不可能活过来了,你会感到真的是没办法了,尽管有着一份深深的悲伤和沉重的遗憾……
而如果他还活着的时候,如果他对我说他将要自杀,希望我理解,那么我会想我会尽全力去阻止他……
大人的自杀和孩子的自杀有很不一样的地方,活着的人永远无法理解孩子的自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对于孩子来说,
——没有绝对来不及重新开始的事情。
我坚信这一点。我所说的“坚信”绝对不是装模作样,绝对不是只对你们摆出相信的姿态,我是很自然地相信这一点的,源于我的智慧——活了这么多年,这期间能学习的我一直在努力学,在工作中也直在学,再加上向富有人和经验的朋友们请教,这些最终形成了我的的智慧。
如果我面对一个在无法想像的痛苦状态中生活着的孩子——这样的孩子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例如非洲那些染上了艾滋病的穷孩子们——如果我想带上他走,可那孩子说:已经来不及重新开始了。那时,也许我会显得很慌乱,可哪怕是用小而嘶哑的声音我也会说:“那怎么会呢!”
4
我想起自己,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经历的各种事情。我一直想尽可能后机会把小时候没办法重新开始的事情再重新做做,并且我发自内心地认为:活下来是正确的。
对于孩子,已经没有办法重新开始的事情是没有的。孩子永远可以想办法重新开始,这是人类社会的“铁则”。这一铁的原则,孩子们自己也必须加以尊重。它是孩子们值得骄傲的地方。
到现在为止我数次写下过“孩子所拥有的骄傲”。每当我这样的文字发表后,都会接到类似“讲这样天真的话好吗”之类的反面意见。在我对这些反对意见进行反驳的时候,我能依据的只有自己儿时的回忆以及培养一个有残疾的孩子和两个正常的孩子的经验。确实,我的意见可依据的东西太少了。即使承认这一点,我还是要坚持强调孩子有属于孩子的骄傲。失去本应该拥有的骄傲并安心于现状的年轻人我见过许多,但是突然发生如此转变的孩子我还没有见过。
孩子真的就没有毫无办法重新开始的事情吗?现实生活中其实是有的。作为一个人,我想这是我所看到的最痛苦不过的事情。那么,孩子做的毫无办法重新开始的事情是什么呢?
是杀人和自杀。是杀害他有的暴力行动,是危害自己的暴力行动。
从根本上说,这两种行为是一个。如果将暴力和人的生命连到一起思考的话,你们也能想明白,杀人与自杀这二者实际上是一回事。我坚信,决不对孩子们施加这样的暴力和孩子们自己也不使用这种暴力,也是做人的原则。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