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的人生思考》

_3 詹姆士·艾伦(美)
  E.但是你怎么知道他这么坏的?
  D.通过他的工作他的政绩。我看到一个人在作恶多端时,我就知道他是个恶人;我甚至不能想起X,想起他我就为正义而怒火中烧。当我看到这样一个人占据那样一个可以让他害人得逞的位子时,都怀疑到底有没有一种向善的支配力量。
  E.那他作什么恶了?
  D.他的所有政策都是有害的。他要是仍然当政,那整个国家都会给毁了。
  E.但是有很多像你这么想X的人也有很多有同样智商的人觉得他善良能干,非常欣赏他的优良品质,并且认为他的政策是有益的能推动国家前进呢。
  D.他们被蒙蔽、被误导了。这样只能助长X的邪恶气焰,因为他可以成功地利用自己的本事欺骗他人来达到私人目的。我憎恨那个人。
  E.或许是你自己搞错了呢?
  D.怎么会呢?
  E.恨就是自欺欺人;爱是自我启迪。没有人能看清自己和他人,除非他放下恨试着去爱。
  D.听起来很美好,可是不实际。我看到有人作恶多端、欺骗误导他人时就一定恨他。我这么做是对的。X就是没有一点良知。
  E.X可能完全是也可能不完全是你想的那样,但是即使像你说的那样,也应该被可怜而不是被指责。
  D.怎么会是这样?
  E.你说他一点良知都没有。
  D.完全如此。
  E.那他是个精神低能儿。你会因为盲人看不见而恨他吗?因为哑巴不能讲话而恨他吗?还是因为聋子听不见而恨他呢?如果船舵失灵或者罗盘损坏,你会指责船长没有让轮船避开礁石,你会认为他该对罹难者负责吗?如果一个人没了良知,他就完全没有了控制自己道德行为的手段,他所有的自私对他来说是有利且正确合适的。X可能在你看来是个恶人,但是在他自己眼里呢?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恶的吗?
  D.不管他认为自己是否是邪恶的。
  E.如果我因为你恨X而认为你是邪恶的,我是对的吗?
  D.不是。
  E.为什么不是?
  D.因为在这种情形下恨是有必要的。存在一种类似正直的怒、正直的恨这样的东西。
  E.有没有正直的自私、正直的野心、正直的邪恶这类东西?把你当成邪恶我应该是十分错误的,因为你做着你坚决认为正确的事,因为你将对X的恨看做公民责任的一部分;然而有比恨更好的途径,对这一途径的更好认识是我们不像你这样去恨X,因为不管他的行为在我眼里怎样错误,对他自己和他的支持者来说他没有错;而且所有的人都只是自食其果。
  D.那么,这更好的途径是什么?
  E.那就是爱;不再将他人视为邪恶。那是一种幸福恬静的心态---戒色论坛。
  D.你是说可以达到一种境界,在看到有人为非作歹时也不会生气?
  E.不,我不是这个意思,因为如果一个人仍然视他人为邪恶,他就会继续生气。我是说可以达到一种平静地洞察、无瑕地去爱的境界,在这种境界里他看不到令他生气的邪恶,他理解人们的各种本性——他们是在怎样的动机下行动的,他们是怎样收获自己思想和行为的结果的,是怎样收获痛苦的莠草与至福的粟麦的。要达到那种境界就要带着同情与爱去看所有的人。
  D.你描述的境界无疑是十分高的,非常神圣、非常美妙的境界,可是如果达到那种境界我应该感到非常遗憾;我应该祈祷上帝不要让我达到不能恨X这种人的境界——应该怀着强烈的恨。
  这样,通过这段对话我们清楚D将自己的爱看做是正确的。甚至所有的人都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必须的。人们经常做的事情是他们最信任的事情。当对一件事的忠诚终止后,他就不会再去做那件事。D的个人自由与其他人的个人自由是平等的,他有权利恨别人,如果他希望如此,他也不会放弃恨,直到有一天在恨带来的悲伤和痛苦之后,他发现那是如何错误、鲁莽盲目,他是如何在恨的同时伤害了自己。
  一位大师,一次他的弟子请他阐释善与恶的区别,他将手指指向下方,说:“我的手指指向何处?”
  弟子回答说:“指向下方。”
  然后,大师将手指向上方问道:“现在呢?”
  弟子回答说:“上方。”
  “那就是善恶的区别。”大师说。
  通过这段简单的阐释,他指出恶只是导引错误的能量,而善则是引导正确的能量。所谓的恶人,如果改变行为的方向,那么就可以变成好人。
  处在善中去理解恶就是停止视别人为恶人。背转他人之恶,努力寻求自我心灵升华的人可以达到至福。有一天他会变得“目清澈而视无邪”。懂得恶之本质会使人有怎样的举止呢?会让他生活在唯善里。因此如果有人谴责我,我不会同样地谴责他;如果有人辱骂我,我将对他仁慈;如果有人诽谤我,我会大谈其美德;如果有人恨我,那么他急需并能得到我的爱。我会以忍耐对待急躁;对贪婪者我会慷慨,对粗鲁滋事者我会温和平静。视无邪,我还会去恨谁,又将谁视做敌人呢?
  人们对你是否凶险嫉妒,我的兄弟,我的姐妹?
  我为你们深感遗憾。他们对我不曾凶险与嫉妒;
  全然与我温雅相待,我无何可以悲叹;
  我何事悲叹?
  视有邪的人,认为恶行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其背后总是有一种本质上的恶在指导着他。而视无邪的人,眼中却只将这些行为视作邪恶,不认为其行为的背后还有邪恶的力量,还有邪恶的灵魂或人。世界的本质是好的;并没有恶的本质。只有永久的善,却没有凝固的或永久的恶。
  如同兄弟姐妹一般,来自同一父母的屋檐,相亲相爱不论沧桑变化,相互之间视无瑕疵,勿要对小小过失斤斤计较,紧紧抓住牢固的爱。善良之人还要将人类看做一个精神大家庭,一个出自同一父母、具有同一本质、朝向同一目标的大家庭,他将所有的男人女人都看做兄弟姐妹,没有区分和差别,他不把任何人当做恶人,而是与所有的人和睦相处。达到这一至福境界是快乐无比的。
  9
  永恒的快乐
  心中载着音乐的人
  穿过窄巷和喧闹的街市;
  每日里劳作跋涉脚步匆忙,
  他们神秘的灵魂反复唱道:
  我们的岁月将归于平静,
  我们的本性将幸福光明,
  只要爱是永不迷路的亮光,
  只要快乐是
  我们的屏障。
  ——华兹华斯
  永恒的快乐!可有这样的事?它在哪里?谁拥有这种快乐?是的,的确有这样的事情。这种快乐存在于没有罪恶的地方,只有心地纯洁的人才能拥有。
  黑暗成为稍纵即逝的影子,光明是留在世上的本质,悲伤飞逝而欢乐永留。真实的东西不会消逝也不会丢失,虚假的东西不会留下也不会被保存。悲伤是虚假的,所以不会永存,欢乐是真实的,所以不会消亡。欢乐可能在某段时间销声匿迹,但总将重现;悲伤可能在一段时期存在,但终将被超越、被驱散。
  别说你的悲伤永远伴随着你,它迟早会像云朵一样散去;也不要相信罪恶的折磨是你的宿命,这痛苦迟早会如梦魇一样有醒来的一天,那时,你就会变得快乐圣洁!
  你制造了自己的影子:你渴望的影子,你忧伤的影子,你放弃的影子。这些影子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并消失,而后一切都令你感到愉悦,这就是快乐的影子。
  渴望的影子。渴望不是软弱无能的奴隶,用无限的喜悦等着你的归来。渴望不是黑暗与噩梦牢笼的无助囚徒,美丽的圣洁之光正照在你睡着的唇上、期待着进入你醒来时睁开的眼帘。
  忧伤的影子。在怀着罪恶与自私、沉重而不安地睡去时,永恒的喜悦被丢失了、忘却了;它那不息的乐声不再被听到,它那永不凋谢的花儿的芳香也不再为路人喝彩。
  放弃的影子。在放弃罪恶和自私后,在放下为了寻欢作乐而对世事的执著后,悲伤的影子就会消失,心灵也会寄寓永不褪色的快乐。
  快乐的影子。快乐为了充盈空灵的心扉而来。它伴随着心态平和的人,它占据着纯洁的心灵。快乐躲避自私,逃离纷扰,远避猥亵。
  快乐就像美丽、灵巧、贞洁的天使,她只与圣洁相伴。她不会在自私者那里逗留;她是挚爱的新娘。只要不自私,每个人都是快乐的;而自私,使每个人都是痛苦的。真正善良的人都是快乐的,善良的人,于我是指能够成功地战胜自己的人。非凡的欢乐是多么伟大!没有一位精神领袖向众人承诺,悲伤是生活的终极目标;他们承诺的总是快乐。他指向悲伤但是仅仅将悲伤作为罪恶的必要过程。自私之心结束,悲伤也会消失。快乐是正直的伴侣。在圣洁的生活中,温柔的怜悯之情占据了悲伤的位置。在走向无私的过程中有不同阶段的沉痛。洗罪必然是严酷的。一切的转变都是痛苦的。永久的快乐是这一过程的归宿,永久的快乐只有在人类的不断完美过程中实现,这便是
  一种境界:
  一切皆美,一切皆爱,一切皆为力量,
  因了最崇高的精神质地。
  一种境界:
  人人因自我的克制而欣慰,
  诸如行为,感觉,思想,心态,性情。
  想想花儿是如何生长变化的:起初是一枚小小的胚芽在黑暗的土壤中向高处的光明摸索;然后长出了幼苗,尔后叶片丛生,终于绽开了完美无瑕的花朵,在花儿怡人的芳香里,在花儿纯洁的美艳中,一切努力都停止了。
  同样,人类的生命也是如此。起初是在自私和无知的黑暗土壤里向着光明的方向盲目地摸索;然后进入光明的世界,接着是伴随着痛与悲并渐渐地克服自私,最终绽开纯洁无私的完美的人生之花,散发出圣洁之馥与欢喜之美。
  善良纯洁的人是最幸福的人。然而,人们可能会否认或抹煞这一点,但是人类的本能令人确信这是正确的。人们不是随处都将他们的天使描绘成最美丽的吗?在肉身中也有快乐的天使存在;我们与天使相遇并径直前行;与天使相遇的人群中有多少至纯至洁的人能够看到这一实实在在的圣景——看到最普通的躯体下的不朽天使呢?
  先长绿叶后吐穗
  视不敏者须摸索;
  外面表象必尽脱,
  待到心目清如水
  是的,纯洁者快乐!在耶稣的语录里我们几乎寻不到忧伤的字眼儿。“忧伤之人”只有在变成“快乐之人”时才变得完整。
  我,佛,眼睛里曾流过我兄弟所有的泪水,
  我的心为整个世界的悲情伤碎,
  我大笑,我快乐,因为有了自由。
  在与罪恶的斗争中,总有骚动与苦痛,而在真理的完善过程中,在走向正直的道路上,有的是永恒的快乐。
  上路!路上涌出慰藉的河流
  浇灭一切的饥渴!路上开着永不凋谢的花朵
  把快乐一路铺陈!
  路上满是轻松甜蜜的时光
  只要自身的糟粕仍然存在,那么痛苦就会持续。苦痛,又是脱谷机,当所有的种粒剥除种皮时,机器就会停止工作;当从灵魂上拂去最后的肮脏时,痛苦完成了使命,它不再有用,永久的快乐就实现了。
  所有人类的圣人先知和救世主都宣称喜欢“真理”或“善的消息”。所有人都知道善的消息是:即将发生的灾难被避免,疾病得到医治,朋友安全到来或者返回,困难克服,有把握在某件事情上成功。但是圣洁的好消息是什么呢?是:混乱中出现平静,痛苦得到了舒缓,悲伤者变得高兴,战胜所有罪恶,流浪者回到家中,悲痛心碎时发现快乐;而不是因为这些美丽的事实将存在于未来的某个世界。美丽的事实随处可见,被认识,被实现,我们从中得到乐趣;人们只有断绝痛苦的自私情结,并向着荣耀的无私靠近,这样的自由人才能够接受它们。
  寻找最高境界的善,找到它、尝试它、并领悟到它时,你将品味到最深厚、最甜美的乐趣。在替别人考虑,为他人着想,给他人便利而能忘记自己的私欲时,你恰恰会找到并理解生命中永久的乐趣。
  无私的大门之内是永恒快乐的至福境地,任何想进来的人,任何心存疑虑的人,都让他过来看个究竟。
  了解这一点:自私导致苦恼,无私带来快乐。当然,不仅仅是这样,否则我们的努力就会显得微不足道了。但是整个世界的人,却都会因无私而变得更加幸福和真实。因为人类是一个整体,一个人的快乐即是大家的快乐,明白这个道理,在生活的道路上我们就会散布花朵而非荆棘——是的,即使在我们敌人的道路上也要散布无私的爱的繁花!如此我们将用圣洁的花香填充他们脚印的空隙,将用喜悦的芬芳令世界更加快乐。
  1
  沉默
  停下来吧,那完美的生活是沉默无声的。
  每天给自己一些平静的时间,
  那些无聊愚蠢的谈话已经浪费了我们太多的时间。
  我们往往只说不做。
  如果你想收集那些有意义的言语
  学习明智而有价值的表达,
  那你就该远离那些无聊的闲谈和空洞的故事——
  沉默是金。
  ——A.L.莎芒
  停下来吧,我的灵魂。
  从那些失去自我的狂热行为中停下来
  休息片刻。
  不要惧怕将自己短暂地置身沉默。
  ——欧内斯特•克诺斯里
  哲人的话语蕴涵着力量,而他沉默时的力量则更为深厚。那些伟大的人有时故作沉默,把这当成最有效的方法来教授我们。大人物更是以沉默的姿态著称的,他一生的事迹仅仅是由他一两个弟子记录和保存的;那些看似聪明的空谈者唐突的话语,或许一时间会传遍街头巷尾,但大多都会被新一代的人所忽视和遗忘。当贝彼拉多(译者注:一世纪朱迪亚王国的罗马统治者,他下令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问及“什么是真理?”时,耶稣以印象至深的沉默作答,那严肃的沉默表现出丰富的睿智:它蕴集着谦卑与责难,对那些肤浅的描述真理的人的永恒的责难,“愚蠢的人总想迈上那连天使都畏惧的阶梯”。当佛祖被喋喋不休的婆罗门追问梵天时,他沉默不语,并以此教给他们更好的东西,如果那些愚蠢的人还不满意,他才会循循善诱地告之。为什么所有关于梵天的争论都伴着毫不相容的偏狭?去学着用一些善意友好的方法,如此才能将自己引向那智慧之门。为什么关于梵天本性的推论尽是毫无依据的胡乱猜想?让我们先稍稍地了解一些自己吧。起码比起那些不敬和假设,这方式没有那么幼稚与荒唐;比起那些敬畏与谦卑,它显得更为明智和成熟。老子用他的一生证明他的教义——哲人“以无语授之”。他的弟子、门徒则被这种永恒的智慧力量所吸引。生活在相对的偏僻和沉默中,从不渴望倾听和教授的人,才会发现自我并获悉他的智慧。那些圣徒沉默的行动是启迪智慧的灯塔,他们的道路不会闪烁不明,为了获得智慧和美德,他不仅要学会在什么时候说些什么,还要懂得在什么时候保持沉默。恰当地管住舌头是智慧的开始,真确地掌控思想才能成就智慧。一个人只有约束他的舌头才更能主宰他的思想,直到他完全地主宰了自己的思想,成为一位沉默的大师。
  在已成定论的事实中,愚蠢的人喋喋不休地争辩、吵嚷,并以压制他的对手为荣。他往往在自己的荒唐行径中兴奋不已,无休止地自我辩解,在无益之途上耗尽自己的精力,就像一个不停地在盐碱地耕种的园丁。明智的人会避免那些无意义的话语和闲谈、空洞的争论和自我辩解。他乐于做个失败者,且在失败时异常喜悦,因为他知道如此他才能发现并远离他自身的弱点,成为一个智慧的人。不去争辩那已然的事实,他便是幸福的。
  我转身将自己领进自己的时间,
  我奋力摆脱语言学家和竞争者的迷雾前行;
  我既不嘲弄也不争辩,只是于一旁观望、等待。
  面对挑衅保持沉默是灵魂悲悯和有教养的表现。那些生性刻薄、不假思索的人很容易被每一个细小的侵犯激怒,在面对人身侵犯时,他们很容易失去理智。耶稣的自制并不是奇迹,自制是文明的花朵,是智慧的王冠。当我们读到耶稣“他从不回答一字”,佛祖“他自持沉默”时,我们就会瞥见沉默无穷的力量与至高的庄严。
  沉默的人注定强大,喋喋不休的牺牲者毫无影响力,因他精神上的能量全已消散。每一个机械师都知道一种能量在有效地发挥作用前必须得到妥善的储存,智慧的人就像一个精神上的机械师,他们为自己的头脑积蓄能量,并把它们强制地储存起来,准备在任何时刻有效地应用它,以完成一些必要的工作。
  真正的力量积蓄在沉默中。俗话说的好,“好叫的狗不咬人。”凶猛的大狗平时几乎不叫一声,这有助于它集中那被其他动物所熟知和恐惧的力量,发动有效的攻击。当然,这种沉默的形式较为低级,但它所阐述的道理却是相同的。夸夸其谈者注定失败:他的思想常常游移主要的目的;他的精力被消耗于对自我的夸赞之上;他的力量在自我的责任与酬劳间分解,而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被投入于对酬劳的渴求;他就像一个笨拙的将军,在战役中无知地将战斗力分散而不是集中于一点,他的失败是必然的;他又像一个粗心的工程师,忘记了关闭他蒸汽机的气阀,任凭蒸汽跑尽。那些谦虚、沉默而坚定的人注定成功,因为他把自我从空虚中解脱出来,避免了那消耗精力的自我夸赞,将所有的力量集中在他要完成的任务上。甚至当别人吹嘘他们的力量时,他早已埋头工作,于是他也就比别人更接近于所要完成的工作。使能量得到控制并储藏起来,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浮躁自夸的人将永远被安静、谦虚的人甩在背后。
  平静就是力量,这是一条可普遍适用的法则。成功的生意人从不谈论他的计划、方法和买卖,但他若被成功冲昏头脑,大谈这些,那他离失败便不远了。精神上极富影响力的人从不谈论自己和他精神上的成功,因为,如果他这么做,他精神的力量和影响会随之消失,就像《旧约》中的参孙一样失去他的力量。无论世俗的还是精神上的成功,都甘愿臣服于坚强、稳固、沉默和目标坚定。那足以摧毁一切的力量源于静默,那巨大的胜利也同样是头脑在默默工作取得的。
  如果你想要强壮、有为和自信,那你就去了解沉默的价值和力量。不要谈论自己,世界本能地了解那自负的谈论者的虚弱和空洞,所以它引领他远离自己的空虚。不要谈论你所要做的事情,只要埋头去做就好,让你完成的工作自己讲话。不要在非难和蔑视别人的工作中耗费自己的精力,应着手去彻底做好自己的工作。以至诚和甜蜜的心态面对即使最恶劣的工作,要比那些无休止地聒噪强很多。当你诋毁别人的工作时,你往往会忽视自己。如果别人做得不好,你就该以自己的优秀帮助和教导他们。既不要指责别人,也不要计较别人的指责。受批评时应保持沉默,依此办法无需言语,你便能战胜自我,教授别人。
  但是,真正的沉默不仅仅是默不作声,而是思想的沉静。如果头脑中尽是混乱和怨恨,仅仅管住舌头并不能治愈你的虚弱和乏力。要做到沉默而有力,沉默就必须包裹起你全部的思想,让它渗透进你每一个心房;它必须是你内心平和时的沉默。一个人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战胜自我,他才能拥有那宽广、深厚、持久的沉默。当激情、诱惑和痛苦混作一团时,圣人、智者深奥的沉默依然能被人领会、倾听。被别人的话语和行为刺痛,表明你的思想仍很虚弱,不纯净和不能自制。因此摆脱掉你被空虚、傲慢和自私所烦扰的心绪,以至于细微的苦恼都不能触及你,任何诽谤和咒骂都不能打破你的平静。面对坚固的房屋时,暴风雨的怒吼变得徒然而没有意义。当那占据内心的火焰逐渐平息时,身外的魔鬼根本不能扰乱和伤害他,那以智慧、自制和沉默筑就的他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平和与愉悦。总之,那些战胜自我的人将获得巨大的沉默---戒色论坛。
  “嫉妒、诽谤、憎恨和疼痛,那被他误称为不安的状态,既不能触及到他,也不会一再地折磨他。”没有比那些不假谈论和吵嚷就做不成任何事的假设更常识性的错误了。那喧闹、浅薄的空谈者把平静的思考者和埋头的实干家看做多余的人,他以为孤独就意味着“什么也不做”,而不断的匆忙、热闹的谈话则相当于做了很多。他同样混淆了世俗与力量。而沉思者和实干家才是真正有效的工作者。他的工作关系着事物的基础、核心与实质,就像大自然,冥冥的沉默中蕴藏着惊人的魔力,他将地球和空气中那些原始的元素,转化成嫩叶、鲜花、硕果和许多美好的事物,甚至将那些有目的的沉默者转化为可以从沉默中直接获取力量和魔力而面对世界的人。他从不在那些事物表面虚假、易变的空谈中浪费时间,而是去追寻那活生生至关重要的核心,并据此展开工作。在收获的季节,也许他只摘取到枯涩或腐烂的果实,而由劳动展现出的、给世界的喜悦是永恒的。那些空谈者的话语很容易便会腐烂。世界并不能由播种声音而收获。
  一个人储藏他的精力如同储藏他的体力一样。这沉静,可以安抚人的生活,延长他的寿命,使他又有比整日忙碌聒噪的人更健康的身体。平静柔和所至的精神上的协调也有益于身体的协调和健康。那些乔治•福格斯的追随者健康长寿至今,他们是英国社会最为成功的一部分,他们抛弃了世间所有的兴奋和多余的话语,生活于朴素和安适中,并且有着明确的人生目的。他们是那种沉默的人,他们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遵循一个法则——“沉默就是力量。”
  沉默之所以如此强有力,因为它源于对自我的征服,一个人越是深入沉默,就越能成功地掌控自我。就像他在生活中想要达到的目标并不是自我的愉悦,他从身外喧闹的世界蜷身而退,转而去触及那内心世界的平和之音。那时他话语的背后会显现出力量,而他的沉默所蕴涵的力量更加深厚。他从不言说那伴随着痛苦和泪水、由悲伤和悔恨而生的话语,他只是去说和做那些经过慎重考虑、源自内心平静的事情,因此他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幸福的。
  1
  孤独
  为什么要漫无目的地从外面寻找
  那内心宁静时自然而现的答案?
  为什么要痛苦地攀缘那遥远的山脉,
  而不欣赏眼前那天堂般的风景?
  在幽深绵长的丛林山谷,
  隐士安之若素,
  他目光仿佛要刺透天空,
  仿佛看见正午星,这星光
  会使将至的夜晚更加壮丽。
  ——怀迪尔
  激情荡去,在平静的时候
  把那些智慧的储藏收集于胸。
  ——沃德沃斯
  人生命的本质是内在的、精神的、形而上的,它同样源自生活。力量,是由内而外的,而不是相反。追求外在事物是一种自始至终耗费精力的过程,若不更新,它必定跌回那内在的沉默中。
  有些人以感官上的宣泄和愉悦掩埋内心平静,而于外在事物的矛盾冲突中痛苦挣扎,正因他尝尽了苦难与悲伤,一切才变得难以忍受,所以他不得不重操起那内在平缓的步伐,进入那内心平和、孤独的圣地。
  就像身体无法在空皮囊上茁壮成长,精神也不能始终维持在那空洞的享乐中。如果不去有规律地补充身体所需的养份,身体将失去生命的活力,从而为了食物和水不停地饥渴、痛苦地呻吟。精神也是如此:它必根植于那纯粹、神圣的思考时的孤独,否则将失去其新鲜和力量,最终落得个饥饿、痛苦的呻吟。一个被痛苦击垮了的灵魂对温暖和安慰的向往是精神厌倦、饥渴的呼喊。所有的痛苦和悲哀都是精神的匮乏,所有的渴望都是为了食物的喊叫。这就是为什么那厌倦饥饿的回头浪子,终将脸慢慢转向他父亲的家门。
  在跟随着感觉走的生活中,纯粹的精神生活一旦失去,根本无法找回。为了获得更多,低级的欲望无休止地吞食,且喧闹不已。人们与之亲密接触的喧闹、欢娱的外在世界,充满了陷阱和泪水,那磨损处必要孤独来弥补。正像身体为恢复精力而要求休息,精神也同样需要孤独来积蓄能量。孤独是精神安宁所不可缺少的,像睡眠一样是人精力充沛的必需。纯粹的冥想或深思,会在孤独中被唤起,使精神像身体一样活力十足。如同身体缺乏足够的睡眠和休息会垮掉一样,精神如果被剥夺了静默和孤独的权利也会很快地崩溃。人作为精神上的存在,如果不是定期地从容易使人颓废无序的外部世界中全身隐退,并且尽力找回那持久不变的内在本真,是无法持续地维持其力量与正直的。孤独可以安抚我们的内心,给我们带来生活的信念。那种从世间纷杂中寻找静默与自由的习惯就应像参加日常的宗教礼拜一样,它毫无意识去做那些本该学着自觉去做的事情,换言之,也就是有规律地将思想集中于内在的静默中,冥思那些崇高、圣洁的事情,即使这种静默非常短暂。一些人尚未学会通过选择孤独的方式,掌控和净化他们的思想。然而另一些人已被唤醒,渴望通过这种内心的静谧去探求更为高尚的境界,他们迫切地感到这种宗教仪式的必要,而且已经拥有了战胜自我的意识。他们为了扼住自己低级的自然劣根性而蜷身于孤独之中,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转向圣洁的方向,适当地寻求那来自教堂、牧师和经文的帮助。神圣的教堂绝不是为取悦那些圣徒们而存在的,而是为那些向往崇高的原罪之人而存在。
  在孤独中积蓄力量的人应学会去了解、战胜并明智地超越他生活中的困难与诱惑。一座建筑的坚固持久源于它并不为人所见的牢固地基,同样,一个人持久的力量与平和,也得益于孤独时内在深切的冥想。
  只有在孤独中人才能拥有所有的力量和潜能,认清自己,了解自己真实的本质。在世界的喧嚣中,在矛盾的欲望的叫喊中,你无法听到精神的呼唤。没有孤独便没有精神上的成长。
  有些人在自我检讨中蜷缩起来,他们害怕完全地暴露自己,害怕孤独将他们置于独自的沉思中,而在他们头脑中唤起那些欲望的鬼魂。于是他们情愿置身于娱乐的喧嚣叫嚷中,淹埋起那真切的斥责。但那热爱真理、渴望并寻求智慧的人必定要置身孤独,才能完整、清晰地认清自我,才能避免那无聊、吵嚷的鬼魂出没,才能到达那甜蜜、温柔的所在,那真切的、精神的呼唤才能被内心听到。
  人们成群结队地在一起追求新鲜、刺激,他们并不晓得静默;他们在纷繁的娱愉之途无休止地寻欢作乐;通过那精神极度狂热、欢乐的纷繁之途,人们于欢乐的浮生后徘徊迷惘,悲伤的泪水浸满眼眶,最终也无法逃避死亡。
  生活的海洋从未停止搜索那些漂流其上、自私放任的人,他们置身于暴风雨中遭受痛苦的洗礼,最终极度困乏,以至无力飞向那自身深深静默的避风港湾休息片刻。醉心于外在的行为,人往往会消耗掉自己的精力,成为精神上的羸弱者。为了保持精力充沛,你必须将自己置身于孤独的冥想中。这是如此的必需,以至于忽视甚至失去它的人根本无法真正地认识生活,无法领会和战胜那些根深蒂固的极具欺骗性的细小过错,甚至聪明智慧也最终屈从于它。
  真正高贵的人甘于寂寞,
  在内心冥想的静默中,
  他始终能认清内心卑微的自己。
  如果不停止那些外在的刺激,他的生活将永远环绕着失落与悲伤。那欢乐嘈杂之地是如此巨大的空洞虚无,它尖利、深奥。终其一生,他即使不贪求欢娱,也将置身于那外在世界的烦劳中,总是停不下脚步,而仅仅是去应付纷杂事物变化的虚影,永远不会返回内在世界的孤独中。这样内心空洞的人将无法获得知识和智慧;他将无益于世界,也再不能填满自己欲望的沟壑,因为他精神的储备已然空虚,再无养料供给。然而当他彻底地征服自己的感官与欲望,为了追求事物的真理转而走向孤独的时候,知识和智慧将随之而至,真理的精神会将之充满。他的存在将有益于世界,因为他精神的贮藏丰富,且补给顺畅。
  当一个人专注于他内在真实的沉思时,他就拥有了知识和力量,在那广阔的真理之光中,他如花朵一般绽开,在生命所赋予的光线中尽情享受。他将到达那永恒的智慧之境,用心灵之水熄灭那欲望之火。如此,一个人将获得比他整年阅读所积累的还要多的智慧的精华。生命是无限的,知识是无限的,知识之源也是无穷无尽的,他醉饮源自那不涸智慧之泉的生命之酒,畅饮那永恒的不腐之水。
  正是那些习惯探索生命深藏的真实、不断啜饮永恒生命之水的人,成为了天才。天才的灵感是无穷尽的,他的作品也是常新的,因为他的灵感汲自恒远宽广的源泉。一个天才,他自身越是丰富,他散发的气质越强烈。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他思想的延展,他思想伸展得越是宽泛,他的眼界就越开阔,力量就越深厚。他有着天赋的灵感,能够轻易地沟通有限与无限。除了从那永恒之泉汲取营养,他不需要太多别的帮助,那是他每一件成功作品的思想源头。天才与一般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生活在内心的真实中,后者生活在外在的表象中;前者寻求智慧,后者寻求快乐;前者依靠他自身,后者依赖书籍。书籍中的正确之处如能被理解,固然是好的,但书籍并非智慧之本源。智慧源自我们自身的生命,它在于不断的努力、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书籍仅仅提供信息,并不能给予阅历;它只能激励你,并不能成就你,你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一个人不去开发自己静默时的能量,而完全依靠别人写出来的书籍,灵感还是会被耗尽。即使他特别聪明,也无法避免创见空洞和重复,因为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是有限的,他的作品将缺乏那自发的生命之美和新鲜的富有创造性的灵感。如此,他将停留在死板、腐朽的表象中,远离那无穷尽的补给。信息是有限的,自我感受是无限的。
  1
  孑身自立
  敬告你自己,竭尽所能
  融入孤独,以看清你灵魂的模样。
  ——乔治•荷贝尔
  光明就在他开阔的胸中,
  端坐其中享受那明亮的日子。
  ——弥尔顿
  自信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基础。哪里如果没有平和就一定没有力量;如果想内心平静就一定要神安气定;如果要永远的快乐就别依赖那些能在一瞬间便攫取的东西。
  一个人直到找到他内心永恒不变的存在,并以此立足,靠其掌控生命,从中获得平静,才算开始了真正的生活。如果他笃信那摇摆不定的事物,他自己也将动摇;如果他畏惧退缩不前,他定将被击倒;如果他去依靠那易腐之物获得满足,那他总会不停渴求更大的快乐。那么,让他学会孑身自立吧,看上去无人扶持,不受宠爱,但也不假私欲,不声声乞求也不哀哀怨怨,即使满腹不如意也不心存悔恨,完全依靠自己,获得那真正源自内心的满足与安适。
  如果一个人内心世界茫然无措,那他将从何处寻找其内心的宁静呢?如果他惧怕孤单,那他该与什么样的坚实之物相伴呢?如果他找不到与自己思想沟通的快乐,那他又该如何避开与人交流的痛苦呢?内心一无所获的他,在任何地方也不会找到可驻足休憩之所。
  被别人和外在的事物所蛊惑而四处奔波的人,他终将生活在那连续不断的失望、悔恨和悲痛中。而那些从不借助外界欢乐的麻痹,只在自己内心无尽的源泉中求索的人,将会自信平静地面对一切,永远也不会成为那悲痛无助的失败者。那些期望别人扶持的人,那些以别人而不是自己的标准衡量他自身幸福的人,那些依靠别人协助获得内心平静的人,他们没有精神的立足之处,其思想在他四周七零八落地闪现,他将永远生活在他灵魂可悲的动荡之中。他是一个精神上的跛子,只要他学会保持他的重心在精神上,即使舍弃拐杖也能行动自如。
  如同一个孩子凭借自己的力量学习走路一样,一个人也应该如此学着孤独,自己去判断、思考和行动,凭借思想的力量去选择他要走的路---戒色论坛。
  外在的事物是极易变化、衰败的,毫无保障,而内心世界充满了幸福。在那里,精力充沛,补给充足。你永久的居所就在你的内心。住进你内心的居所吧,在那里你是国王,而在别处你只是臣仆。我坚持认为,别人应该掌管统治着他们自己的小王国,而你也要把自己的国家管理地昌盛强大。你人生的一切都是那么幸福,你王国里的世界是如此美好。你有道德遵循它,你有思想澄清它,你有判断力使用并且改善它,你有意志驾御并且巩固它,你有知识丰富它。那是你灵魂深处的光,你要守卫它、照管它、鼓励它,呵护它远离激情之风,帮它燃烧、燃烧,让它永久地放射光芒。远离那外在的嘈杂,回归你的内心。你自己是如此的富有和完整。找到并遵从你内在永恒的中心。就像地球永远围绕着太阳运转,你也应遵从你内心的光——即使别人称之为黑暗也无所谓。你对于自己是可信赖的,同样你对自己也富有职责,因此你应相信自己。如果你惧怕自己,谁又会给你信心呢?如果你怀疑自己,你又将从何处找到这完美的真实呢?
  孑身自立只是让成熟自主的伟大人物保持最基本的尊严。他勇敢地选择自己的道路,即不辩解也不乞求。比起他随手抖掉的外套上的尘土,诋毁和赞美都显得微不足道。他不因别人看法的变化来改变自己的方向,指引他的惟有他内心的光。别人将他们的成长交付给了那肮脏的作态和谄媚。你能够自甘孤独,那期待的指引,既非精神也非物质,既非上帝也非凡人,而仅仅是你内心真实的光,你若不是毫无羁绊,也就谈不上完全的幸福。不要认为因自信而骄傲是错的,那些试图站在骄傲破碎的基石上的人终将倾倒。那些毫无自豪感的人更容易依靠别人。他们醉心于别人的嘉许又怨恨别人的指责。他们往往在宣判声中虚假地认错,他们大多很容易被别人的看法所取悦或伤害。他们的幸福完全掌握在别人手中。然而,自信的人则不但基于自豪,而且基于他自身永恒的规律、法则和信念。基于此他才使自己保持住平衡,肃清坚固的立足之处,以抵挡那内心激情的波浪和外界评说的风暴。无论什么时候失去平衡,他都能迅速地找回自己,恢复平衡。他的幸福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你都可以成功地找到你内心的平衡,独立于孤独之处、思想之上,俯瞰人生诸色,因为真正自信的人是无法战胜的。即使你不怀着依赖的情结以人为师,你知识的丰富也不会终止,而且还要随时准备着迎接好事和善事。你不必故意摆出谦卑的姿态,越是自信的人就越具有发自内心的谦卑。“王公贵族并不生来就红袍加身、趾高气扬,相反他们一生下来就要学着有圣徒般的自尊。为什么他们如此谦卑,因为他们晓得他们要好好地供奉他们内心中宽厚仁慈的上帝。”向人求知,尤其是向那些了解真理的大师求知,千万不要忽视那最终指引你了解真理的向导——你自己。大师说:“这有一条路,”但他即不能强迫你去走,也不能代替你去走。你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起步,也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达到,从而通过你独自的努力将他的智慧变为你的智慧;你必须在心中相信你自己。
  这就是神,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在力量和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成长,
  像光芒一样照耀它的一生。
  你要做自己的主人,自我主宰,而不是去阿谀奉承、人云亦云,以自己的工作为生计;付出爱但不希求爱;给予同情但不渴望被怜悯;提供帮助但不依赖帮助。不去在意别人对你的作品的指责,要以自己的作品为荣,真正地自我陶醉其中。千万别问:“我的作品好吗?”只问:“它真实吗?”如果你的作品是真实的,那别人的批判就根本无法触及它;如果那些批判是错误的,那它们将在扼杀你的作品之前消失得无影无踪。直到你的作品丰满成熟,真理的语言和行为也不会死去;而那些错误的语言和行为只是短暂的停留,因为它们的存在毫无价值。评判和怨恨也同样是多余的。
  从自己那奴性依靠的自我桎梏中解脱出来,孑身自立,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屈从于整体的一部分。在那完全的自由中,在那洋溢着自信的平和中,在那天赋力量的幸福中,你会找到真正的快乐。
  以自我的完善为荣
  尽管孤独,也要以自己的方式
  孤独着,
  雕刻铭文,不要在意
  别人的想法和话语,
  除了寻求自己的灵魂,
  不要相信任何可疑的路径。
  1
  理解简单的生活法则
  细心观察
  真理的表现,以及它的诞生,
  同时,去追溯它的发生之源
  和我们内在的源泉。
  ——勃朗宁
  法则比宝石更珍贵;
  比蜂蜜还要甜美。
  它随之的喜悦,
  无与伦比。
  ——亚洲之光
  走那些我所说的小路吧,你将置身于那幸福醉人的美景中,就像朝圣者沿着他广阔的生命之途前进,在适当的时间和地方,他也会卸下重负、抚平疲劳、啜饮内心之光、置身于那永久的平和中。这是最有益的精神之途,是最丰富的力量和安适之源,我称之为正确地理解简单的生活法则。追随它的人将避开所有的匮乏和渴望、怀疑和困惑、悲哀和无常,生活在充满阳光和知识、喜悦且坚定的自足之中。他领会了那全然简朴的生活,他遵从那些法则,断然不会向那黑暗之途与混杂的私欲错迈一步。没有什么会伤害到他,没有仇敌能击垮他,在那里疑惑、欲望和悲伤渐渐远离他。疑惑的尽头是真实的开始;结束苦痛的欲求,那持久完美的愉悦会随之降临;当那永恒之美被领会时,还会有悲伤存在的空间吗?
  人类本质的生活是简单而朴素的,而不是要去追求那些混杂的欲望、希求和向往——这并不是真正的生活,它源于大脑无知的狂热和病痛。减少自己的欲望是明智行为的开始,完全地把握自己的生活并使其完善。这就是为什么生活要被置于法则之内,且与法则密不可分的原因。未被给予的东西,生活已不再需要。那些将人引向争夺和苦难的欲望、希求如今是那么的冗赘多余。回家的浪子忽然发现他所需的东西原来都在这里,欲望已变得可有可无,因为一切都在掌握中;当欲望侵入他内心时,他便背井离乡,跌入无止境求之不得的旋涡,而仅仅当他转而遥望他心灵的家园时,那极端的饥饿便随之荡然无存了。无论对个人还是人类来说,这都是个形象的比喻。人一旦被混杂的欲望所主宰,他的生活将充满无尽的烦恼和不满、渴望和悲伤;但只要置身于父亲的家,一切将被轻易地治愈——这也就是真实的生活和满足欲望的存在的不同之处。可是,人往往不到精神极端的贫瘠是不会去这么做的,只是当他尝遍了那因欲望所致的痛苦与悲伤时,才将渴望的目光转而投向那真正生活的平和与丰富。于是,他掉转了方向,结束了痛苦的旅程,回到家中,从欲望的奴役、狂热和饥渴中解脱出来,投入那简单而丰富的生活。因为真理和事实不应被欲望所蛊惑。那种热望与欲望不同,欲望是对占有的渴求,而热望为的是抚平内心的饥饿。对于事物的渴求将驱使你远离内心的平和,它不但最终将你剥夺殆尽,而且会使你陷于那持久的欲望中,想于此心满意足地驻足小憩是不可能的。对事物的渴求永远不会满足,任私欲无限膨胀,心中的狂热很难平息,这时内心追求的平和满足感就会油然而生。那时,你内心将充满无尽的喜悦、富足和完全的幸福。在这至高的幸福状态中,你将真正领会到生活完美的均衡与简朴,你的力量将被发挥到极致。到那时,甚至那永无休止的疯狂欲求也会被内心的平和熄灭。在欲望之海中挣扎的人,往往被折磨得疲乏、无力、死气沉沉,而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已被欲望所征服。相反,内心的平静将给你充沛的活力和充足的力气,你的生活是如此的富足、骄傲,如此地充满幸福,你甚至无法理解那些渴求快乐和占有的人。这生活将被如此地描述: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