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条诚注意到在川端家谱中没有康成的结婚记录,就问康成什么时候结
婚的?康成似笑非笑地说:是啊,什么时候呢?以前的事都忘了,说什么时
候都可以吧。实际上,川端康成和秀子是先同居了一段时间才办结婚手续的。
秀子后来解释说:用现在的结婚形式来谈我们当时的结婚就不好办了。我们
是自然而然地结合的。按一般惯例,要举行仪式和办理手续。但是,当时并
不那么严格,我们两人不受这个框框的约束。同时康成讨厌去官厅,嫌办手
续太麻烦。后来还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大宅壮一委托我们当监护人,照顾一
个从他家乡来的小学生;当监护人需要有户籍,这才委托康成的表兄田中岩
太郎办理登记,田中让我们在结婚登记表上登记后,差人送到区公所,很快
就办好了。秀子说:“早知道办理结婚手续如此简单,我们早就登记了”。
(《回忆川端康成》)①直到他们两人结合六年之后,到1931 年12 月2 日才
办完结婚手续,5 日正式入了户籍。按日本人习惯,入籍之后,妻子改称丈
夫的姓,阿秀也称作川端秀子了。
他们两人迁出菅忠雄家,光靠川端的一点稿费,经济十分拮据,生活难
以为继。他们每月都为房租水电费用而伤脑筋,常常交不起房租,少时拖欠
一两个月,多时拖欠四五个月,不知来回搬了多少次家。大概也可以称得上
是“搬家名人”了吧。
据说,两人婚后三四年间,川端夫人多次流产,后产了一女婴,只有川
端见了一面,秀子连见也没有见一面,幼婴就夭折了。川端当时没有工作,
靠写作生活,手头拮据,还是池谷信三郎典当了他的妻子的宝石戒指等物,
帮助结算了秀子的住院费。他们两人后来一直没有生育子女,只收养了表兄
黑田秀孝的三女政子为养女。表兄原来的家在淀川边上的一个村庄里,这村
庄也是川端母亲的老家,祖母也是这个家的人,而川端的祖父是养子,所以
从这时起川端家的血统实际上已经断绝,现今是延续着祖母和母亲的血统。
从这个意义上说,连这回领养的政子,黑田家有三代女人进了川端家。孩子
的母亲也以孩子和川端之间的血缘关系为重。这孩子落户川端家也就是很自
然的事。
领养之时,政子已是十二岁。川端夫妇亲自赴大阪黑田的家领回收养的
孩子,但他们比约定的时间迟到了两个多钟头,政子上电车站接了三次都没
有接到,有点焦急了。当她一听见他们夫妇踏进门坎的脚步声,就哇地一声
哭出来似地向川端扑将过去,紧紧地抱住了他。此时此刻,他和政子完全沉
浸在一种甘美的平静之中。孩子对他这样深厚的感情,这是他压根儿也没有
想到的。因为他与孩子的母亲谈定领养这个孩子,才见过这孩子三四次面,
而且时间很短暂。川端是重感情的人,他听说是孩子自己决定愿意离开母亲
而作他们的养女,对于幼小的心灵来说,并不是轻而易举地下得了决心的。
他十分珍视孩子这份纯朴自然的真情,心中暗想:将来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
系无论发生什么龃龉,我都必须跳越过去,而不能忘记感谢她。
政子到了镰仓川端家,立刻就与养父母亲密无间,时而缠住他们,时而
向他们撒娇,不仅从没有让他们受过领养孩子应付出的操劳之苦,而且给这
个孤寂的家庭带来了乐趣,带来的新鲜的气息。秀子夫人时时禁不住高兴地
说:“真是个好孩子!”但是川端却表现得非常随便和轻松。他说:“这次
领养孩子,我也没有认为这具有改变我情绪的意义”,“它好像也直率地表
明了我独自的属于我本人的生活态度。”(《故园》)
自幼失去家庭,总算结束了自祖父病逝后近二十年的只身漂泊的生活、
① 《川端康成全集》附录。
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家,第一次得到了爱。
第四章
在新感觉派运动中的探索
一 新感觉派的诞生
1924 年3 月,川端康成大学毕业后,走上了专业创作的道路,很快就同
横光利一等人树起新感觉派的旗帜,卷进了文学论争之中。
川端康成进入社会生活,正是日本社会处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即日本现
代史上称为大正末期和昭和初期的大混乱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日本虽以战胜国出现,战争给它带来一定的暂时的“繁荣”,但好
景不长,在战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通货膨胀冲击下,很快就爆发了经济危
机,大批工人失业,农民破产,物价暴涨,米价直线上升,成千成万的劳动
人民无法维持最低的生活要求,挣扎在死亡线上,造成尖锐的劳资冲突,加
深了各种社会矛盾。 1918 年7 月末终于在富山县渔村爆发了饥民的“夺粮
事件”。它如星火燎原,以迅猛之势从富山到京都、大阪、奈良、一直扩展
到神户、冈山、四国、九州乃至首都东京。暴动从渔民而农民,尔后产业工
人也参加进去,直至明治煤矿工人暴动,历时五十七夭,波及全国一道三府
三十三县,全国四分之一的人口都卷进了这场震撼世界的“夺粮暴动”。
这次暴动,是日本资本主义危机的产物,导致了社会各种矛盾的爆发,
1920 年日本又陷入了一次新的经济危机。再加上1923 年9 月1 日发生了关
东大地震,东京、横滨等主要城市化为焦土,死伤二十余万人,经济损失达
百亿元,酿成了空前的悲剧,严重地打击了日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
动摇了统治者的统治根基。另一方面,这次“夺粮暴动”,“给日本劳动运
动以强有力的刺激,把它放在广泛的革命轨道上了。”(片山潜语)与此同
时,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
刻的影响,空前地提高了工人阶级的觉悟,工农运动由自发的“夺粮暴动”
跃进到自觉的革命运动。在工农运动方兴未艾之际,日本统治阶级趁关东大
地震之机,以维持治安为借口,对群众运动进行大镇压。日本法西斯抬头,
一步步地走向帝国主义的道路。
日本列岛上发生的这一系列事件,震动了日本知识界、思想界,引起他
们一部分人的思想混乱、不安和动摇。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无政府主
义、虚无主义、唯我主义等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应运而生,西方战后贪图瞬
间快乐的风气接踵而至,冲击着日本传统的伦理观和文化观,社会的激荡,
传统价值观的崩溃,他们对现实感到不满和恐惧,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存在感
到不安,看不到前途,丧失了理想,消极,绝望,竭力追求自我内心的不安、
刹那间的美感、官能上的享受和非现实的幻觉。
这种社会现实反映在文学领域,就是一部分作家开始对旧有的文学传
统、旧有的文学观念与表现方式,表示怀疑和叛逆,乃至全面加以否定和破
坏。 1908 年形成的自然主义文学由顶峰开始衰微,其间出现过“白桦派”、
“新思潮派”文学,但仍未能改变整个文坛的沉寂、停滞的状态。许多新作
家放弃了自然主义纯客观描写物质世界的传统,主张挖掘主观世界和内心活
动的隐秘,以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尝试着探索一条新的文学创作道路。
与此同时,日本左翼文学受到苏联十月革命及其文学运动的影响,于1921
年10 月创刊了左翼文学杂志《播种人》,紧接着, 1924 年6 月,左翼作
家树起了《文艺战线》的旗帜,提出打倒资产阶级文学的口号,推动了无产
阶级文学运动的发展。
在国际文坛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欧洲掀起了现代主义文学运动,
战后不久,达达派、未来派、表现派、构成派等现代派文艺思潮波及日本,
特别是法国达达派作家保罗?莫朗的小说《夜开门》,以及德国表现派电影
《卡里格里大夫的密室》、凯塞的《加奈市民》,还有众多的未来派、表现
派戏剧相继介绍到日本,这对于一些热心探索日本文学出路的年轻作家来
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对日本现代派文学的诞生起了催生剂的作用。
这时,一些有才华的年轻作家如川端康成和横光利一等不甘于安守既有
文坛,他们对日本文学传统表示了怀疑,他们认为艺术家的任务在于描写人
物的内心世界而不是“表面现实”,主张追求“新的感觉、新的生活方式和
对事物的新的感受方法”,并在艺术上进行广泛的探索,甚至公开提出“破
坏既有文坛”和“文艺革命”的口号。
1924 年7 月,由菅忠雄、今东光、石滨金作三人发起创办一份新的杂志,
立即得到川端康成、横光利一、片冈铁兵的全力支持。同年10 月,他们和中
河与一、伊藤贵麻吕、加宫贵一、佐佐木茂索、佐佐木津三、十一谷义三郎、
铃大彦次郎等十四人,继无产阶级文学家创刊《文艺战线》之后,宣布新刊
物《文艺时代》的诞生。刊物名称是由川端康成起的,刊物《发刊词》也是
出自川端的手笔。他这样写道:“《文艺时代》诞生的目的,是新作家对老
作家的挑战,可以说它是一场破坏既有文坛的运动。”“我们的责任是革新
文艺,从而从根本上革新人生中的文艺和艺术观念。确定《文艺时代》这个
名称既是偶然的,又不完全偶然。从‘宗教时代’走向‘文艺时代’这句话,
朝夕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旧时宗教在人生和民众中所占据的位置,到未来的
新时代将由文艺所取代? .然而,只有我们才能创作新的文艺,同时创造新
的人生。”他还表示:“站在过渡时期的年轻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唯一的
出路就是坚持《文艺时代》应有的姿态。这份杂志恍如方舟上的一根桨,把
我们救起载运到明天的彼岸”①。
从创刊号起,由川端康成、片冈铁兵担任了三期的责任编辑。可见川端
康成对筹办这份杂志是非常重视、非常积极的。他很有抱负地说:“若这份
杂志的发行是今年文坛的唯一事件,也不言过其实”,“无视这份杂志的人,
就无权谈论新文艺”②。又说:“我主动参加的,只有《文艺时代》”③。
起初,川端康成他们并没有就新感觉主义明确提出比较系统的见解,创
作也没有形成比较鲜明的艺术风格。作为一个流派,它的存在并不是自觉的,
尚处在摸索探求的过程之中。而且,参加《文艺时代》的同人中许多人的创
作很少具有新感觉派的特征。所以川端康成说:“《文艺时代》是代表新进
作家”,“《文艺时代》不是新感觉主义的机关杂志”,“《文艺时代》同
人不全部都是新感觉主义者”④。尽管如此,这批年轻作家的结合,其动机显
然是不安于现有秩序和旧有文化,希望以一种新的文艺冲破旧的束缚,打破
文坛上令人窒息的停滞状态,同时对抗自然主义文学的衰微和无产阶级文学
的勃兴。
① 《川端康成全集》,第32 卷,第410—14 页。
② 《<文艺时代>编辑后记》,《川端康成全集》,第32 卷,第418 页。
③ 《文学自传》、《川端康成全集》,第33 卷,第94 页。
④ 《新感觉派辩》,《川端康成全集》,第32 卷,第476—77 页。
创办《文艺时代》前后,川端康成和横光利一发表了一些反自然主义传
统的作品,不追求事物外在真实,不使用呆板的文体和繁琐的语言,而以感
性直观地把握事物的表象,使用新奇的文体和华丽的词藻,寻求新的感觉和
现实。川端康成的掌篇小说集《感情装饰》和横光利一的《太阳》已经初步
显出这样的特色,引起文坛的注目和广泛的讨论。文艺评论家千叶龟雄在《世
纪》杂志1924 年11 月号上发表了题为《新感觉派的诞生》一文,充分肯定
和支持他们的新倾向,指出这是“站在特殊视野的绝顶中透视、展望,具体
而形象地表现隐秘的整个人生。所以从正面认真探索整个人生的纯现实派看
来,它是不正规的,难免会被指责为过于追求技巧。不过我觉得这也不错。
它不仅把现实作为现实来表现,同时通过简朴的暗示和象征,产生像特意从
小小的洞穴来窥视人生全面的存在和意义,这种微妙态度的艺术之发生,是
符合自然规律的。”因为“他们的心理机能,首先是心情、情调、神经和情
绪具有最强烈的感受性,因此文化的艺术应当引导到这一步,即具有内部生
命的。”千叶的文章还写道:“迄今表现出来的,所谓‘文艺时代’派的人
们所具有的感觉,无疑比任何感觉艺术家更沉浸在新的语汇、诗和节奏的感
觉中。至此,‘新技巧派’总算达到了它所应该达到的意境。从正面显示了
这是应该存在的一种艺术倾向。”于是千叶给他起了“新感觉时代”和“新
感觉派”的名字。这是“新感觉派”的由来。
从此,新感觉派作为日本最早的现代主义流派宣告诞生,在
日本文坛形成与自然主义文学、无产阶级文学三足鼎立的局面。日本文
学史家一般认为,新感觉派的诞生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勃兴,揭开了日本昭和
文学史(即日本现代文学)的序幕。
二 在文学论争里川端的态度
千叶龟雄的评论和命名,鼓舞了积极探索的《文艺时代》的
主要人物川端康成和横光利一、片冈铁兵、中河与一等人,但也引起了
《文艺时代》内部的不同反应。同时还遭到了着名作家广津和郎、生田长江、
宇野浩二等人的强烈反对,批评他们的神经和感觉是异常的、病态的,是代
表颓废文学的。特别是广津和郎发表《关于新感觉主义》一文,对新感觉派
进行全面的否定,认为“他们的人生观,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人类在走向毁
灭,这是一切历史都在证明了的,所以在走向毁灭之前,人要为感觉上的享
乐而活。”因此,新感觉派“也决不是新的东西。岂止不是新的东西,而且
是病态的。只能说是一种痼疾,是心灵和肉体上的一种缺陷。”生田长江在
《赐予文坛的新时代》一文中也指出:“感觉主义是追求生硬的、卑俗的,
乃至颓废的感觉快乐的倾向。”
新感觉派作家连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进行反驳,并在论争中建立自己的
理论体系。川端康成的《新进作家的新倾向解说》、《新感觉派辩》,片冈
铁兵的《告青年读者》、《新感觉派的主张》,横光利一的《感觉活动》等,
都比较系统地阐明了新感觉派的文学主张。起初,他们虽然不满于既有文坛,
决心要创造一种“新文艺”来对抗旧文艺,但“新文艺”具有什么实质内容
和涵义,他们无论在理论上或形式上都无定见,而在这场大论争中则逐步地
明确和建立起了自己的文学理论体系,并且在文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强化千叶
龟雄所概括的新感觉的倾向。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大论争促进了新感觉派
的自觉运动。
川端康成在这场论争中,成为新感觉派的重要理论支柱。他同片冈铁兵
一起,被称为新感觉派的理论家,为建立新感觉派的理论基础立下了汗马功
劳。尤其是川端康成的《新进作家的新倾向解说》一文,从哲学思想到文学
形式都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引起文坛的注目。片冈铁兵也说:“我是怠惰
的,主要由川端君一个人奋斗”①。这说明了川端康成在大论争以及建立新感
觉派的理论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川端在《新进作家的新倾向解说》一文中就有关表现主义的认识论和达
达主义的思想表达方法等问题作了详尽的论述,并把这两者作为新感觉表现
的理论依据。他的主要论点是:
1.主张主观是唯一的真实,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从而强调文艺要表
现“自我”;而这种“自我表现”,又全在于“新的感觉”。2.主张在文艺
创作中应把感性放在理性之上,表现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否定理性的作用。
全然以个人的感觉生活取代理性认识。3.主张表现与感觉即文艺内容,离开
了表现与感觉就无所谓文艺内容,而感觉又是表现的方式。4.主张文艺革新,
否定继承日本文学传统,全盘接受西欧现代主义文学。这篇论文“在一定程
度上规定了新感觉派作家的创作方法和运动方向”①。
从以上的主张可以看出,川端康成是比较重视主观的表现和形式的革新
的。应该说,在同既有文坛作家的论争中,他的观点同新感觉派同仁的观点
是完全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川端康成没有计较既有文坛对年轻作家的冷落,
而更多地关注文艺技巧的革新对既有文坛的怀疑与否定。他说:“在未来的
文坛,不仅要求每个作家面目一新,我们的艺术意识也要求焕然一新。”由
于他“多少弄清楚了目标与既有文坛向来的目标不同”,他对“既有文坛的
关心也逐渐淡漠了”②。因此,他特别强调“新感觉主义正是对自然主义最早
而且是正当的反动,新感觉难道不正是从自然主义到今天之文学的过渡时期
的东西吗?”③
在1928 年前后新感觉派运动后期,新感觉派还同无产阶级作家之间就文
艺的内容与形式关系问题,开展了一场大争论,被日本文学史家称之为“形
式主义文学论争”。新感觉派以横光利一、中河与一为代表,批评无产阶级
文学评论家藏原惟人等人的“文学内容决定文学形式”的论点,他们强调:
“主观决定客观,形式决定内容”,“所谓文学形式,就是文字的罗列。所
谓文字的罗列,就是文字本身拥有容积的物体,亦即客观事物的罗列。如果
说,有客观才有主观的发动,那么文学形式不正应该决定文学的主观吗?”
(《文艺时评》, 1928 年10 月)就文学观点而言,川端康成无疑同横光
利一等人别无二致,但他对这场大论争却采取超然的态度,回避卷入论争的
涡漩中。
这场争论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待新兴的无产阶级文学。新感觉派
的骁将横光利一公开表明坚决反对无产阶级文学,认为提倡阶级文学,“是
时代的错误。”(《时代的放荡》)今东光因而率先退出《文艺时代》,一
度站在无产阶级文学阵营一边。片冈铁兵、铃木彦次郎以及受新感觉派影响
的新进作家藤泽桓夫、武田麟太郎等人随后也以不同方式参加了无产阶级文
① 转引自进藤纯孝的《川端康成传记》,第146 页。
① 福田清人等:《川端康成——人和作品》,第67 页,清水书院1978 年版。
② 《期待明天的文艺》,《川端康成全集》,第32 卷,442 页。
③ 《新感觉派辩》,《川端康成全集》,第32 卷,第480 页。
学运动。川端康成的态度与其他同人不同,采取一种独特的立场。他一方面
很明确地批评或贬低无产阶级文学,说“没有变幻的文学,就不是文学。因
此,无产阶级文学不是文学”①。“读无产阶级派的作品时,我常常有这种感
觉,与其把它作为艺术来鉴赏,莫如说是从为了获得了解无产阶级的现实这
种知识欲出发的。”②另一方面,他却在《文艺时评》上赞扬一些无产阶级文
学的作品,他说:“我登上文坛前后,正是无产阶级文学兴起,纯文学遭到
他们猛烈攻击的时候。奇怪的是,我却没有遭到他们太多的攻击。也许由于
横光是他们攻击的主要目标吧。我自然也不想同无产阶级文学格斗。再说,
我在月评上没有排斥过无产阶级文学,有时还表扬了他们。当然,我本人不
想当无产阶级作家。尽管如此,我也不想同菊池氏他们一起攻击无产阶级文
学”①。
川端在《谎言与颠倒》一文中进一步阐明自己的态度:“我虽是艺术派
的自由主义者,但我认为《战旗》同人的政治是正确的,直到现在我不曾有
过任何一次否定无产阶级文学。也许这是可笑的。我的世界观岂止不是马克
思主义,连唯物主义都不是”②。他在《文艺时评》中的《装饰松枝式的短篇》
一文说:“这些年轻的无产阶级作家在《新潮》创刊栏上,以真实而痛苦的
生活,说明我们应该如何生活的问题,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③。他在《变幻
与技巧》一文还具体地谈到无产阶级作家叶山嘉树、德永直、佐多稻子、中
野重治等人的作品,说:“我并不认为无产阶级文学派的作品是拙劣的”。
“我至今一次也没有想过要埋葬无产阶级文学,一次也没有认为无产阶级文
学派的技巧已经走进死胡同”④。
从总的情况来看,在新感觉派参予的这两次大论争中,川端康成的目标,
更多的是针对既有文坛及其作家,没有像横光利一和菊池宽那样采取挑战的
态势。因此,日本文学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破坏既有文坛的勇士”⑤,
在对待无产阶级文学方面,“康成比横光较为柔软”⑥。这种评语恐怕是比较
客观和中肯的吧。
川端康成在新感觉派同既有文坛的作家和无产阶级作家两次大论争中采
取这种独特的态度,究其原因,是由作家的性格、气质和思想所驱使的。川
端康成的思想性格形成,是与他的个人生活道路、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
一定时代社会环境分不开的。他的孤儿生活养成他抑郁的孤僻气质、脆弱的
性格,而他走向生活的时代,是社会大动荡与关东大地震所造成的空前悲剧;
同时又面临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不断扩大,工农运
动的蓬勃发展的形势,对作为年轻知识分子的川端康成来说,无疑是一个很
大的冲击。所以,他一方面觉得资本主义制度“似乎使人类大大削弱了。人
类或许会从这种制度下摆脱出来”,另一方面他又担心“谁能断言将来社会
① 《变幻与技巧》,《川端康成全集》,第30 卷,第388 页。
② 《文艺时评》(1929 年9 月),《川端康成全集》,第30 卷,第356 页。
① 转引自福田清人等:《川端康成——人和作品》,第58 页。
② 《谎言与颠倒》,《川端康成全集》,第30 卷,第62 页。
③ 《文艺时评》(1936 年1 月),《川端康成全集》,第31 卷,第413 页。
④ 《变幻的技巧》,《川端康成全集》,第30 卷,第388—90 页。
⑤ 进藤纯孝:《川端康成传记》,第140 页。
⑥ 长谷川泉:《川端康成论考》,第77 页。
的发展不会比资本主义制度在人类额上制造更多的恶性肿瘤呢?”①因此他既
对资本主义社会表示怀疑和失望,又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前途感到担忧和恐
惧。川端本人也承认:“眼下对自己来说,这是一种力不从心的考察”,②
“归根结底,自己基本上掌握不了人生的长河”,“没有能力感受真正的悲
剧和不幸。”③于是,他耽在迷惘、惆怅之中,落入消沉、虚无的深渊,对现
实尽量采取回避的态度,只钻进自己的心灵里去寻找归宿。
与此同时,作家向来接受作为儒佛道综合体的日本传统文化的洗礼,这
三者互为补充又存在矛盾的结构,影响了作家基本思想的矛盾结构。因而他
对待事物更多的是强调同一本原,无美丑之分、生死之别,对立面之间是渗
透与协调,而不是排斥与冲突,这就是他常常超然于事物的矛盾之外的根源。
然而,现实逼着他非作出选择不可的时候,他的气质、性格又限制了他抉择
的能力。特别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和模糊意识,在他的思维中起着
主宰的作用。他“徘徊在心灵学云雾里”,企图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超脱
的心灵境界,将一切事物,包括将美的假设,都认为是“与不能肯定一样,
也不能否定”。论争中,无论是由于感情因素还是理念的因素,他都是在对
立面的矛盾冲突和斗争中采取一种中庸、调和和模糊的态度。
1925 年夏天,正是围绕新感觉派问题的争论达到高潮的时候,川端康成
离开东京到了伊豆,一方面是由于生活的困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冷静地重
新估价文坛的状况和新感觉派的作用。他在同年11 月的《万朝报》上发表文
艺时评时这样写道:
岂止新感觉时代没有过去,连自然主义也没有从文坛上消失。表面上无产阶级文学
理论似乎被报刊忘却了,实际上问题远远没有解决。在新感觉派的问题来说,过去报刊
曾作为流行的题目加以报导,而这一年至少有点厌倦了。出现这种反动,也是自然的吧。
其实,这些问题的讨论远远没有终结。所以新感觉派不能梦想用一些理论就能把他们的
文学理论驳倒。①
川端康成在1950 年发表的《川端康成全集》第九卷后记,也对这段论争
的历史作了回顾:
回顾《文艺时代》,必然涉及论证新感觉派运动,以及作为新感觉派作家的自我批
评。我自己对此感到苦恼。这就任由人家去评说吧。在《文艺时代》,我多少也为新感
觉派作过一些辩解,但作为文学理论来说,似乎是不足取的。更谈不上可以成为文艺运
动的一翼。②
这可以视为川端康成对新感觉派运动及其本人在新感觉派中的作用和总
结吧。
三 新感觉派文学的创作特征
川端康成和横光利一被许多日本文学评论家誉为新感觉派的双璧。但
是,他们两人在新感觉派运动中,在理论上和创作上是各有所侧重的。川端
① ②《初秋山间的幻想》,《川端康成全集》,第26 卷,第75 页。
③ 《哀愁》,《川端康成全集》,第27 卷,第389—91 页。
① 《文坛的文学论》,《川端康成全集》,第30 卷,第217 页。
更多地放在理论活动上,他除了掌篇小说集《感情装饰》、短篇小说《梅花
的雄蕊》(后来同《柳绿花红》合成《春天的景色》)和中篇小说《浅草红
团》外,其他作品很少具有明显的新感觉派的特征。而横光则更偏重于创作
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新感觉派的文学实践主要是依靠横光的《蝇》、《头
与腹》、《春天马车曲》、《太阳》、《静静的罗列》、《拿破仑与疥癣》
及其后的《上海》等作品来支撑的。当时文坛对新感觉派文学的评论都集中
在横光的作品上。川端本人也直白:“我的作品中新感觉成份并不浓厚”①。
他还说:“新感觉派的时代,是横光利一的时代”,“假如没有横光的存在
及其作品,也许就没有新感觉派的名字,也没有新感觉派运动”②。当然,有
的评论家把川端康成的《浅草红团》同横光利一的《上海》相提并论,称为
“代表新感觉派时代值得纪念的作品”③。此外,可称得上新感觉派的代表作
品还有:片冈铁兵的《幽灵船》、《钢丝上的少女》、中河与一的《刺绣的
蔬菜》、《冰雪的舞厅》、今东光的《瘦新娘》等。
在创作方法上,新感觉派集西方现代派之大成。横光利一在《新感觉活
动》一文中就直率地承认:“未来派、立体派、表现派、达达派、象征派、
构成派,以及如实派一部分,都属于新感觉派的东西。”川端康成在《答诸
家的诡辩》一文批驳一些评论家指责新感觉派完全模仿莫朗时,更形象地说:
“可以把表现主义称作我们之父,把达达主义称作我们之母,也可以把俄国
文艺的新倾向称作我们之兄,把莫朗称作我们之姐”①。所以说新感觉派同西
方现代派文学有血缘关系也不算过分。新感觉派具备西方现代主义各流派文
学的许多基本特征,但是,它是日本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产物,是在第
一次世界大战和日本关东大地震以后产生的,自然带着自己的特色。
以川端康成和横光利一为代表的新感觉派文学,主要透过主观感情和自
我感受,反映当时日本社会的分崩离析状况,以及人们在激变中的感情波折、
反常心理和颓废精神,这就构成了新感觉派的主要的思想特征:表现那个严
重混乱的社会,人的生存基本关系,以及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
横光利一的《蝇》,作为新感觉派有代表性的作品,借助一只死里逃生、
掉落在马背上的大眼蝇的眼睛,展现了马车夫和各种类型的乘客的复杂关
系,最后因马车夫发车以后竟然打起盹来,马儿无人管束,坠下了悬崖!只
有大眼蝇恢复了元气,离开了马和车,独自悠哉游哉地在蔚蓝的天空中飞翔。
这篇小说,以马车夫“自我”为中心,以人马俱亡为悲惨结局,揭示了人与
人之间的冷漠关系,企图以此来刺激人们的官能,让人痛切地感受到现实的
森冷和人生的不安。作者在这一幕带有戏谑味儿的悲剧中,强调了人生的无
目的性和命运的偶然性,嘲弄人的渺小,曲折地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们无依无
靠、苦闷彷徨,仿佛站在毁灭边缘的状况。
横光利一的另一篇作品《春天马车曲》描写一对恩爱夫妻的反常心理,
夫妻间正常的爱情关系被严重扭曲,他们只好通过互相嫉妒和猜疑,通过恶
言恶语来表达“强烈的爱”。这表明,在那一社会里,人与人的组合是与善
意、坦诚无关的;他们尽管相处在一起,但各人都以自我为中心,谈不上什
① 转引自进藤纯孝的《川端康成传记》,第159 页。
② 《新感觉派》,《川端康成全集》,第32 卷,第631 页。
③ 濑沼茂树:《从新感觉派到新兴艺术派》,《国文学》杂志1966 年8 月号。
① 《川端康成全隼》,第32 卷,第496 页。
么互相信任,谈不上真正沟通感情。这种变态的感情和反常心理,从根本上
怀疑了爱情的可靠性,并将其看成是痛苦与失常的根源。这反映了人在畸形
的社会里已经失去了它的本性,感情被分裂,生活被扭曲,一切都被搅乱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充斥着日本当时社会的灾难和激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了
多么严重的创伤。可是,作者却以《春天马车曲》这样华丽的词藻来装饰这
种凄怆的现实。
川端康成的《春天的景色》通过猴子栖坐在大象背上和睦相处,联想到
“这么一来,也许连释迦牟尼也可以放心到极乐世界里去了”,从而引申出
释迦牟尼立下宏愿,只有鸟枭同栖、蛇鼠狼共穴的时候,他才安然圆寂,触
动了主人公“他”内心的苦恼:人世间的关系还不如动物间和睦!它曲折地
暗示了“他”和千代子有情人终不能成眷属,是由于人们不理解他们的爱情,
由于来自千代子家庭的阻力,以感叹人情的淡漠。他的《浅草红团》没有精
心安排的情节和线索,只是以速写的手法,勾勒出以浅草地区的优子为首的
一群舞女在社会的无情压迫下,挣扎着生活的世相,但作者并没有进一步通
过她们的不幸命运,去深刻揭示东京这个黑暗角落里的冷酷现实生活,而是
作为一个冷眼的旁观者,把目光放在这个病态世界的黑暗之中,去凝视和感
受舞女的舞姿之美。作者也在这样的描写中流露出虚无、颓废的情调。
无论是横光利一还是川端康成,都是宣扬人本能的唯我主义, 以及非理
性、反理性的东西,他们的作品都是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畸形关系,但
横光利一是从理智的感觉出发,表现观念的东西,而川端康成是从感情的感
觉出发,显示了抒情的作风。
新感觉派是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通过人在刹那间的感觉,来揭示人与
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和人生的价值的。他们强调“新感觉的感觉表征,就是剥
去自然表象,进入物体自身主观的、直感的触发物”。他们还强调“生命活
在物质中,活在状态中,而联系实际的最直接的‘电源’便是感觉。”这一
流派的作家们把感觉看成是唯一的实际存在,没有感觉就不可能有事物的存
在,不可能认识事物。他们十分重视主观的感觉。比如在《蝇》这个短篇里,
作者始终把蝇放在凝视现实的位置上,通过蝇的眼,再现出一幅人世间的生
活图景,突出了自我解体、感觉崩溃的内在必然性,使人们产生丧失现实性
的不安感。蝇在这篇小说中,很明显是作为拟定的视点而存在的:它在马背
上、车篷上和天空中,用眼睛来观察人世间的种种生活现象;蝇的眼就是新
感觉派作家们所说的“小小的洞穴”,它能够产生联系外部世界的最直接的
“电源”。
如果说《蝇》是通过这个“小小的洞穴”,来窥视、捕捉“内部人生的
全面存在和意义”;那么横光利一的《头与腹》,便是运用“小小的外形”
来象征“巨大的内部人生”。一列满载着乘客全速奔驰的特别快车,因为路
轨发生故障而停车,至于何时才能重新启动,一时无法估计,列车员只好向
乘客们宣布:愿意转车者退票,愿意留下等候者听便。可是,乘客们却无动
于衷,那“无数的头”一动也不动。后来,一个仿佛腰缠万贯的绅士,不可
一世地摇晃着“大腹”,挤出人群,走到列车员跟前办理退票手续以后,“数
不尽的头”才如获天启,像一阵旋风似地拥向“大腹”,争先恐后地退票。
他们全都下车了,只留下一个“懒散”的小伙子,独坐在空空荡荡的车厢里。
不久,站务员通报,路障已经排除,可以开车了。列车一声吼叫,载着小伙
子一个人向着目的地全速前进。作者在这个小小的故事里,运用象征与暗示
的手法,通过对“头”与“腹”的视觉作用,剖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畸形关系
和依存法则。“腹”之所以吸引众“头”,就因为它是“便便大腹”,是世
人心目中财势、权威和真理的化身。作者以这个“小小的形象”——“头”
与“腹”来表现“巨大的内部人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了那个被扭曲了
的社会里,人与人、人与自我以及人与社会的不自然的关系。作者之所以选
择了“头”与“腹”这一外在形态作为主观感觉的触发物,是为了使这个“巨
大的内部人生”象征化、个性化,刺激人们产生一种新的感受,进而领悟到
包藏在“小小外形”中的思想意蕴,体察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愤懑之情,以及
对整个社会和人生的无限感慨。
新感觉派还通过新奇的文体和华丽的词藻,来表现主观感觉中的外部世
界。《头与腹》的首句是:
大白天,特别快车满载着乘客全速奔驰,沿线的小站像一块块小石头被抹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