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冷艳文士川端康成传

_15 轩渭渠(现代)
表现社会底层人物的辛酸生活;(三)描写男女之间、特别是少男少女之间
的纯情;(四)对都市生活的丑陋的讽刺和鞭挞;(五)以超现实的手法,
表现了生与死的主题等五大类。但是从分类学的角度来看,可能会更好地窥
其全貌。川端本人在作品自解《独影自命》里,对其掌小说的解说,多就写
作背景作分析,但在分类方面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作出体系性的分类。
所以至今日本川端文学研究者对其掌小说的分类,仍然处在探讨和摸索的阶
段。迄今长谷川泉的分类比较精细,对于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川端掌小说是会
有裨益的,故抄录如下:
(1)超现实的、神秘的作品《遗容的故事》、《殉情》、《龙宫仙女》、《处女的
祈祷》、《灵车》、《屋顶金鱼》、《女人》、《处女作作祟》、《盲人与少女》。
(2)怪异、灵感、轮回思想的作品《金丝雀》、《滑岩》、《球台》、《麻雀的媒
妁》、《合掌》、《红色的丧服》、(《焚烧门松》)、《夫人的侦探》、《显微镜怪
淡》、《布袜子》。
(3)空想、梦、幻想的作品《帽子事件》、《母语的祈祷》、《秋雷》、《睡眠癖》、
《脸》、《蛋》、《蛇》、《秋丽》、《信》、《骑马服》、《白马》、《雪》、《久
违的人》、《竹声桃花》。
(4)夫妻间爱情,男女微妙心理的作品《结发》、《仇敌》、《月》、《玻璃》、
《母亲》、《儿子的立场》、《一个人的幸福》、《神在瞬间》、《早晨的趾甲》、《百
合》、《诗与散文》、《关于她们》、《化妆的天使们》、《舞鞋》、《铁楼梯》、《骑
士之死》、《鞋子与白菜》、《吵架》、《石榴》、《布头》、《红梅》、《夏与冬》、
① 《川端康成全集》,第1 卷,第494 页。
② 长谷川泉:《川端康成论考》,第17 页。
《瀑布》、《雨滴》、《邻居》、《月下美人》、(《久违的人》)、《长发》、《雪
国抄》。
(5)与人的微妙心理对抗的作品《历史》、《后台的乳房》、《舞女之夜》、《当
父亲的故事》、《十七岁》、《噪鹛》。
(6)少男少女的爱与官能感伤的作品
《少男少女和板车》、《蝗虫与金琵琶》、《戒指》、《骏河少女》、《日本人安
娜》、(《铁楼梯》)、《雨伞》、《树上》。
(7)反映女性生活和本质能力的作品《马美人》、《扒手的故事》、《母亲的眼睛》、
《三等候车室》、《金钱路》、《出卖女人的女人》、《化妆》、(《当父亲的故事》)、
《始于眉毛》、《小姐日记》。
(8)反映女性无贞操魅力的作品《港口》、《白花》、《屋顶下的贞操》、《神骨》、
《空房子》、《穷人的情侣》、《遗容》。
(9)描写憧憬野性的作品《二十年》、《阿信地藏菩萨》、《夏天的鞋》、《拍打
孩子》。
(10)描写从家庭解放出来的作品《海》、《故乡》、《父母离异的孩子》、《家
庭》、《望远镜与由话》。
(11)描写女性虚荣心的作品(《戒指》)、《手表》、(《仇敌》)。
(12)描写生活片断的作品《当铺》、《厕中成佛》、《裙带菜》、《娘家》、《水》、
《五角银币》、《山茶花》、《明月》。
(13)风俗的作品《林金花的忧郁》、《夜市的微笑》、《御式会小景》、《阵雨
中的车站》、《逗子?镰仓过去的浪漫曲》、《都会手记》、《鸡与舞女》、《浅草一
夜》、《白粉与汽油》、《被拴住的丈夫》、《秋风中的妻子》。
(14)描写鸟兽的作品《黑牡丹》、(《舞鞋》)、《维护贞操的看家狗》、《爱
犬安产》、(《山茶花》)、(《噪鹛》)、(《瀑布》)、(《竹声桃花》)。
(15)牧歌式的作品《谢谢》、《万岁》、《偷茱萸菜的人》。
(16)有关骨肉亲人的作品《由》、(《向阳》)、《合掌》、《拾骨》。
(17)有关伊藤初代的作品《向阳》、《生命保险》、《脆弱的器皿》、《走向火
海》、《锯与分娩》、《相片》、(《处女作作祟》)、《雨伞》、《住十天浅草的女
人》。
(18)有关浅草的作品(《林金花的忧郁》)、(《日本人安娜》)、(《鸡与舞
女》)、(《浅草一夜》)、(《白粉与汽油》)、(《被拴住的丈夫》)、(《住十
天浅草的女人》)。
(19)有关伊豆的作品《结发》、(《港口》)、(《海》)、(《阿信地藏菩萨》)、
(《滑岩》)、(《谢谢》)、(《球台》)、(《夏天的鞋》)、(《近冬》)、(《神
在瞬间》)、(《舞女流浪风俗》)。
(20)抽象性,思想性的作品《落日》、(《近冬》)、《不笑的男人》、《士族》、
《地》。
(21)反映病态感觉的作品《人的脚步声》、《屋顶金鱼》、《可怕的爱》。
(以上带有括号者是重复分类的作品)
川端康成掌小说的特征,从其在小说之前冠以“掌”字,就可以看出强
调小说之极短,唯其极短,其形式便捷和轻灵,即要求内容凝炼,意境含蓄,
构思精巧,语言简洁等。这些要求,似乎比短篇小说更为严格。
因此,川端康成的掌篇小说之美,首先在于意境美。他的掌篇小说以意
境取胜,着力追求一种内涵的深透的意蕴。作家善于以敏锐的目光,从生活
的海洋中撷取片片断断的小浪花,这些小浪花虽然一现即逝,却给人留下无
穷的美妙意境。尤其写少年男女的纯情,虽没有宕跌的情节,也没有惊人的
矛盾冲突,但他们的友谊的发展却蕴含在平凡的生活动态之中,在读者面前
呈现出一种深远的艺术境界。这种意境,含蓄隽永,朦胧而难以捉摸。
其次,川端的掌篇小说之美,在于用笔简约而人物感情内涵丰厚,掌篇
小说既然是小说,也就不同于诗歌和散文,它要在极短的篇幅之内,设计故
事情节、塑造人物与描摹场景等等。川端在掌篇小说创作中,保持了小说构
成的要素的同时,非常注意简化故事和场景的描摹,塑造人物也不求写其全
貌,而是突出人物的主要特征。以他的爱情小说为例,便非常注意节约情节
和景物,而将男女,特别是女子的恋爱心态依次展开,作绝妙的细致描写,
使人物有血有肉,有情有感,又不失其表现主题的完整。
川端康成的掌篇小说非常注意选择和提炼用语,语言凝炼流畅,侍意蕴
藉,同时重旋律、比较具有音乐性,显示了作家锤炼文字语言的功力和修养,
这也成为其掌篇小说美的灵魂。
第十六章
展示东方美的散文世界
川端康成的散文创作,与他的小说创作一样,从来没有缀笔过。他的小
说,在日本、在世界都享有较高的声誉。他的散文也给日本文学和世界文学
增添了光彩。我国着名散文家刘白羽读了川端康成的散文名篇《我在美丽的
日本》以后,“深为那清淡而纯真的日本文学之美所倾倒”,“真正感到‘川
端康成之美’”,并说:川端康成这篇名文“向世界展示了东方的美”①。
康成的散文随笔作品,形式很多,诸如游记、小品、随笔、杂文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共三百余篇,约九十万字,这些作品在他的三十七卷本全集
中占据了三卷。如果把序跋、创作谈、文学自传、文艺时评、选评、日记等
包括进去,也就更可观了。他的散文,长者万余字,短者仅有四五百字,不
仅文体各异,风格也不尽相同。内中以游记和叙事性作品居多,且最有成就。
他的散文创作,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 年代初开始到30 年代
中期,他的大多数游记都写于这一时期,几乎是与他的小说创作同步开始、
同步发展的。第二阶段从30 年代中期到1945 年战争结束止,这时期的散文
创作倾向最为复杂,内容差异也很大,有写人物、写小犬小鸟的,在战争最
炽热的时期还写了前面谈到的《哈尔滨记》、《日本的母亲》、《访日本的
母亲》、《英灵的遗文》等少数带有错误倾向的作品,这是他的散文创作低
潮时期。第三阶段从战后到1972 年作家自戕为止,这时期他的散文作品数量
最多、成就最大的是叙事性文章、创作谈,其中颇多名篇佳作,形成了川端
康成散文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以说,这时期川端康成的散文创作达到了颠
峰。当然,这样划分阶段,并不是说作家在这一阶段只写这一类散文,他的
散文构成是比较多样的,而且混杂在各个创作时期。这样就其散文主要倾向
和创作风格来归纳划分,只不过是为了方便了解作家散文创作的发展轨迹罢
了。
川端康成的散文,无论哪一阶段或哪一形式,都很像他的小说,清淡而
隽永、委婉而含蓄、质朴而真实,在实际写生的基础上,粗线条勾勒景物和
事态,细致进行心理的剖析,展示了别具一格的美的世界。
一 美在于清谈与朦胧
川端康成本人说过:“在小说家当中,我这号人大概是属于喜欢写景色
和季节的”①。他的散文,写景写季节的游记占据很大很重要的比重,尤其以
写浅草和伊豆的游记最多。作家青年时代为了摆脱生活的倦怠,数十次到风
光滴旋的伊豆半岛旅行,甚至一度潜居伊豆三年,游遍了伊豆半岛的山山水
水。他还经常抽闲到东京大众娱乐街浅草逛游,踏遍了浅草的每个角落。伊
豆的山水、名胜,浅草的风物和人情都吸引着他,成为他的游记散文创作的
重要生活源泉之一。作家虽然自谦地说:“我的伊豆作品,只是一个旅行者
的印象记。浅草作品,也不过是观光客的杂记罢了”①。其实,川端的伊豆游
记和浅草杂记都不愧是日本散文文学的一朵艳丽的奇葩。
① 刘白羽:《樱海情思》,《芳草隼》,第48 页,天津百花出版社1981 年版。
① 《散文家的季节》,《川端康成全集》,第27 卷,第272 页。
① 《文学自传》,《川端康成全集》,第33 卷,第90 页。
作家的游记既精细地描绘了日本大自然的美景,也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
情,以景述情。他的日记体游记《南伊豆纪行》就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和
起伏的意绪,他陶醉于山川美景,更陶醉于舞女的真挚感情。对舞女虽然只
写了汤野经过一场大火洗劫,再也找不到当年舞女泊宿过的小客栈,就轻轻
晃过,可他对于舞女这个人物所倾注的情爱却跃然纸上,其所流露的感情是
真切、丰富而深沉的,使得他“心潮起伏,涌上了一股新鲜的感触,以致把
景物皆抛诸脑后”。他定下心来的时候,就感到一种“无家的哀愁和游子的
缱绻之情早已渗人我的心田”。作者与舞女别后数年重游伊豆所写下的《温
泉通讯》,对舞女只字未提,却写了竹林沐浴在阳光里,其色彩“令人寂寞”,
又“招人喜爱”,于是想象着“竹叶和阳光彼此的恋慕”,“竹林用寂寞、
体贴、纤细的感情眷恋着阳光”。这时,作者“自己的心情就完全变成这竹
林的心情”,表示他“完全忘却了打开或关闭自己的感情和感觉的门扉”。
这种触景生情的描写,的确活脱脱地反映了这位舞女“就像颗替星的尾巴,
一直在我的记忆中不停闪流”。这两篇散文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股无穷的
寂寞感和清凄的孤独感,真实地透露了作家对舞女眷恋的复杂而纷乱的心
情。《伊豆天城》开头写了舞女等艺人转辗伊豆各地巡回演出,结尾写了与
他一起翻山越岭的艺人同他的攀谈,也朦胧地落下舞女的面影以及淡淡的思
念舞女的余情。其他如《汤岛温泉》、《伊豆的印象》、《伊豆的回忆》等
也都或多或少飘荡着对舞女的情思。《伊豆的姑娘》除了写伊豆天城山南岭
的风光景物之外,就是写来到伊豆温泉当女佣的农村姑娘的朴实性格和纯真
感情,“姑娘们并不留恋大都市的繁华,似乎对‘去东京、去东京’也并不
太强烈”,“很少有人离乡去干女工的活计的”,就算东京每年都来了大批
游客,但她们“受到他们的影响却意外的少”。可是,一了解到她们的身世,
一想到她们的沦落,作家就仿佛第一次感受到不断地支配人们命运的力量”
所在,这几笔反映作者对姑娘们的一片同情之心,以及对姑娘们的赞美。《新
东京名胜》写了关东大地震后东京浅草的复兴,写了浅草之新不是表现在建
筑物和风景上,而是表现在人物上和新世相的市场上,即大地震后出现的大
批失业女工和破产农妇沦落浅草的人间世相上,反映了作者为她们之忧而
忧。
川端康成常常将忧郁和感伤的感情色彩,渗透在平淡而清澄的写景之
中。《南伊豆纪行》中的“南边的重嶂叠峦一层层地淡去”,“海面上的伊
豆大岛的未端消失在雾霭之中”的描绘,《温泉通信》中的“疑是白羽虫漫
天飞舞,却原来是绵绵春雨”;“本以为在下雨,谁知外面却是洒满了月光”,
“白色的雾霭腼腆地在溪流上空浮荡”等等描述,都是有意用春雨、月光、
雾霭造成朦胧的意境,把自然的色彩淡化、朦胧化,衬托出自己寂寞的心境。
因为作者昔年路过此地同舞女邂逅,在他们之间萌生的悲悯的爱,是表现在
若明若暗之间,也朦朦胧胧,如烟似雾的,从而把自己的感情溶人大自然之
中。《南伊豆纪行》写到下田港,尽管没有提及当年在此地与舞女惜别的情
形,而只描绘了“一轮盈盈皓月,在水波里荡漾”,却象征着他同舞女两人
无言分手时所激起的感情涟漪。接着记述了“除夕之夜,在惜别舞女的下田
海边,在寒风中观赏海上明月”,还说“也许会被人认为是狂人”。其实,
他不是观赏明月,更不是狂人,而是泛起了对往事的追忆,心情是苦涩的,
那种滋味就如同站在凛冽的寒风中赏月,表露了作者无法掩饰的内心沸腾的
思绪波浪。总之,川端在游记中对所有景物的描摹,都是素描淡写,寥寥几
笔,但却染上了浓淡有致的主观感情色彩,很有内在的意蕴。
作家写大自然之妙,在于清淡美和朦胧美。他写景笔调清新、淡雅,意
境朦胧、幽深,充满了梦幻般的诗情。不到五百字的《春天》通过梦幻与现
实交织,写出春天的生机,春天的森林、花、杂草、嫩叶都在“勿匆起变化”,
处在“千变万化”之中,幻化出他“理想中的故乡的春天”,从而把读者带
到梦幻般的彩色的意境。描写避暑胜地轻井泽的《神津牧场纪行》写到牛群、
羊群在吃牧草,而“牧草中混杂着秋天的花,我被牧草的色彩所吸引,仿佛
腿脚也染上了绿色的朝霞”,恍如在眼前展现了一片悠悠的绿韵,一片绚丽
的色彩。这种诗画一般的草原美景和牧歌世界,可谓“牧场的特有享受,其
美无比”。《燕子》一文用不多的笔墨写了“远方天际的富士姿容,与其说
是山,莫如说是一种天体”,简洁地把富士山的巍峨雄姿勾画出来,把复杂
的富士景象简练化,加上“它的柔和的光映现在苍穹”上的描写,形成一种
独特朦胧美,幻化出“自己的美和憧憬的形象”。《伊豆的姑娘》中,作者
在写了自己了解到伊豆姑娘的身世、环境和命运之后,添了“我的心情就有
点迷惘,犹如站在黄昏笼罩下的山上”一笔,抹上了黄昏似的朦胧的色彩,
以表现作者迷惘与忧伤的情怀,笔触清淡,感情却是浓烈的,与他抒发对伊
豆姑娘的同情的主题是浑然相融的。其他如《伊豆序说》、《伊豆温六月》、
《伊豆天城》、《伊豆温泉记》等游记主要写景写物,写伊豆的资源物产,
写伊豆的人情世故,乃至写伊豆的山、海、花草和树木,展现出一幅幅纤细
而优雅的水彩画。这些游记又不限于简单地记述耳闻目睹的醉人风物,而且
渗人一些历史的追忆、一些山川名胜的来龙去脉,介绍了伊豆半岛的历史变
迁和发展轨迹,从比较广阔的范围,作为一种烘托、一种渲染,这样就大大
地丰富了游记的内容,开拓了散文作品的深度。川端康成将其二十余篇伊豆
游记结集出版,冠以《伊豆之旅》的书名,可以说,这是一幅充满日本色彩
的风景画卷。
川端康成有的游记在写景写情的同时,又有意识地把笔触伸向社会世
态,把自己对社会的杂感,通过艺术细节,展示于世,让人们感受到特定时
代的现实气氛。《南伊豆纪行》中写了客人对艺妓的歧视,连艺妓坐了坐垫,
也被斥责为“你们有权利坐坐垫吗!”而艺妓后来佯装肚子痛,作了“很有
意思的报复”。这虽说是简略的插笔,但艺妓在社会上受损害的形象以及她
们的抗争情绪却赫然活现了。此外轮船不靠码头、大年夜街道也是冷冷清清
等平凡小节,无一不摄人作者的笔下,留下了当时的不景气的投影。《新东
京名胜》写了关东大地震后,东京的新建筑“不伦不类”,连古寺院建筑也
现代化了,“实在是沉郁而丑陋,一点也不协调”。他不禁慨叹“这是盲目
引进美国式的玩意儿,这不正反映了现时的东京面貌吗?西方人的东方趣
味、殖民地的情景? .大概也就是这样的吧!”于是他尖锐地提出:“难道
不会修建纯日本式的建筑物了吗?!”他在这篇散文里一方面写了东京“复
兴的雄伟步伐”,另一方面又写了“东京记忆犹新的伤痕,掩盖不住的疲惫,
打肿脸充胖子的虚假繁荣”,隐约地抒发了对时世的嗟叹。《上野之春》在
描写上野公园的明媚春色的同时,也议论了上野动物园小卖部价贵质次,和
上野图书馆不方便读者的“官商作风”。他以辛辣的讽刺笔调,抨击了“莫
非动物园官员,只考虑动物食物而不考虑人的食品”;“图书馆官员大概只
考虑书籍而不考虑人的问题?”这些都是“官商垄断的结果!”这种侧记,
只是三言两语,或百来字,所写的只不过是一两件常见小事,却记述了作者
对现实生活的见闻,有时还道出一两句愤慨之词,把他的游记点缀得更加多
姿多采。
可以说,川端康成的游记既有风景风俗的速写,再现了自然美;又有社
会生活的写生,留下了普通人物命运的侧记。既有对社会陋习的感慨和喟叹,
也有作者生活失意所流露的哀伤和忧郁,当然,更多的是作者的孤寂与哀愁。
川端的游记,文字幻丽却朴实无华,意境朦胧却细节真实,将虚与实浑然一
体,表现了作家不同凡响、独具功力的艺术描写手段。
二 谱写艺术与人生的篇章
川端康成的散文文学中描写人物的篇章,主要对象是艺术家。他笔下的
人物中有画家、作家、诗人、女明星、女舞蹈家,还有高贵的美智子妃殿下,
以至低贱的伊豆的小女佣等等。这类散文作品所占数量虽然不大,但在他的
散文园地里却发出浓郁的芬芳。川端写文艺人物,并不太多勾勒其外貌肖像,
而常常浓缩人物的生平和性格特征,并主要品评其艺术创作和艺术思想,议
论其人生的道路,并由此探讨传统的日本美。《东山魁夷》一组文章,包括
了作家从1964 年至1972 年为日本名画家东山魁夷的画集所作的序文和评论
其美术作品的文章。作家既写东山画家的为人,学识和思想感情,也写东山
的画继承日本的传统美学,探索美的精神和揭示美的根源,尤其写了东山热
爱乡土,“心怀故国之情”,使他的艺术成为“喷涌着生命之泉”。这组文
章既有议论、随想,也描绘景物,间中还插入作家自作的诗句,增加了散文
的抒情性。文中更常把画评夹杂在对大自然的赞美、对人生哲理的抒发之中,
写出东山热烈而略带感伤的情调,字里行间飘逸出一股清淡的忧郁和凄清的
孤独感。这些文章像散文诗,赞颂了东山、东山的画,也赞颂了日本传统文
化;又像乐章,奏出大自然的旋律,仿佛把读者带到京都,带到北欧,让读
者共享大自然的美景:小春、晚秋、日出、残照、竹林、波涛? .同时迸发
出对古都大自然被破坏的慨叹,使他“泪眼模糊望京都”。正如川端康成在
文章里所说的:“人们从东山的风景画里,切身领略到日本的大自然,发现
了日本人自己的心情”。我们从川端康成这组散文里,不也可以获得同样的
感受吗。《古贺春江和我》通过写与古贺春江的交往、赏画、购画,赞扬了
画家“富有朝气的探索精神”,以及他的作画“经常从文学中吸取新的滋养”,
“同当时的新文学有着明显的联系”。特别是探讨了古贺的水彩画如何超越
外来的影响,创造出自己的民族风格,并引用西方评论家的话:“古贺渴望
掌握西方的新倾向,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舍弃自己的自由和喜悦的”,以此对
古贺作出肯定的评价。《东山魁夷》和《古贺春江和我》这两篇散文不仅叙
述人物行为的表层,而且包含着一种内在情绪的契合。看来全是谈人谈画,
实际上涉及日本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东洋文化和西洋文化的比较,以及吸
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发扬民族文化精神、绘画与文学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这是川端康成对文学创作谈的一种补述。
《土地和人的印象》在写名诗人若山牧水和无产阶级戏剧家村山知义相
似的形象和不同的气质的同时,还写了牧水“以歌为乐。以酒为乐、以旅游
为乐”,知义具有坚强的“理性和意志”,前者像“东方式的大彻大悟的木
雕佛像”,后者则像一个“钢铁战士”。作者在这两个人物的描绘上都是惜
墨如金,但对他们两人的理解却是深刻的,贴切而真实地绘画出了它们不同
的性格特征。
《岸惠子的婚礼》和《有马稻子》出色地描写了这两位日本影坛的明星,
前者从题来看,似乎是写岸惠子的婚礼,其实作者腾出了主要的篇幅,运用
自然流畅的文笔,生动地写了自己与岸惠子的深厚而亲密的交往,通过岸惠
子雨中为他叫出租车、在列车上相遇替他拎手提包、拍电影《雪国》中的合
作,乃至岸惠子想写小说而求教于他等等生活细节,简洁地勾勒出岸惠子的
纯洁、真诚、亲切、热情,“没有一点矫柔造作”的形象。他还用强烈的对
比手法,写了岸惠子与法国人桑皮结婚一事,在法国受到热情欢迎,在日本
则遭到意外冷落。在这里,作者没有进一步开展议论,但却无言胜有言,给
读者留下了思考的问题。《有马稻子》一文,主要针对社会上对这位女明星
“任性”、“傲慢”的非议有感而作,川端康成写了有马稻子性格的两个方
面,一方面她刚毅、任性,也很倔强;另一方面她热情、文雅、真挚,甚或
懦弱,他的结论是:有马的性格“是明朗而正直的”,“这种明朗的气质感
染了我”。整篇文章的调子是平和的,真切的,说理的,具有根强的说服力。
《朝鲜舞姬崔承喜》、《崔承喜舞姬》则是写朝鲜着名舞蹈演员崔承喜师承
日本舞蹈家石井漠,对传统舞蹈艺术的执着追求,她走过一段探索的“苦难
道路”,终于“变古为新,变弱为强,复苏泯灭的东西,使生命存在于自己
的创作之中”。作者的细腻的笔触,赞美了这位民族艺术家对民族传统艺术
的探索与追求的精神。
总括来说,川端康成谈及人物,情怀一开,就热情奔放,无法收束自己
手中的笔。他写东山魁夷、古贺春江是如此,写岸惠子更是如此,他不是停
留在回忆和评价上,而是多层次多角度地描绘、塑造人物的形象,准确把握
人物的感情世界和艺术世界,渲染情绪和气氛,间中寄寓了作家因事而发的
对艺术、对人生的咏叹,所以读来特别真切动人、情深意长。
三 展现“日本文学之美”
川端康成有关议论和抒发日本文学艺术传统美的散文,除了少数几篇写
在战前之外,大多数是写于战后,特别是写于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我
在美丽的日本》、《美的存在与发现》、《不灭的美》、《日本文学之美》、
《日本美之展现》等优美的文章,是一组富有美学意蕴的系列作品。作者在
这组散文里,通过剖析日本古典物语名着及和歌、徘句,试图阐明日本文学
的渊源和发展,探索日本人的艺术观和日本文学艺术之特征,集中反映了川
端康成在文学上继承传统的风格。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反映了川端康成的人
生观和文学观。
《哀愁》是川端康成在战后第一篇议论日本传统美的散文,他 从《源
氏物语》几个朝代的衰亡、潜藏着的哀伤,联系到自己在战争失败后的哀愁,
又联系到浦上玉堂画的秋景,以及恩琴画的少女所流露的哀伤情调,来阐述
“悲哀”是一种日本美的表现,与日本的传统美学精神“物哀”是相一致的,
《不灭的美》则谈到古代京都长期战乱,带来了荒芜、凄惨与穷困,但“还
能保存、执着和创造美的传统”,联系到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日本
“民族处在衰亡状态之中,然而至今它的美尚保存下来,而且其中某些方面
还特别强烈”,并以此说明美是不灭的,“民族的命运兴亡无常,兴亡之后
留存下来的,就是这个民族具有的美”。
系统地论说日本传统美的精神的,是《我在美丽的日本》。这篇着名文
章,是川端康成在斯德哥尔摩接受诺贝尔文学奖金时所发表的讲演,他通过
言诗、言画、言造园法,也通过谈“雪月花”、谈茶道花道、谈禅宗哲理,
来阐述日本文学艺术之美。他说:四季时令变化的美,“在日本这是包含着
山川草木,宇宙万物,大自然的一切,以及人的感情的美,是有其传统的”。
他还说:“由于美的感动,强烈地诱发出对人的怀念之情。”也就是说,自
然美与人情美的融洽是日本自古以来的传统精神。川端康成在文中引用了几
位着名的禅僧的诗,还以《源氏物语》融汇唐代文化、形成日本美的过程为
例,说明日本文艺至今仍“不断地从它那里吸取美的精神食粮”,深入浅出
地阐述了继承与借鉴的关系问题。《美的存在与发现》是川端康成获得诺贝
尔文学奖翌年5 月份在夏威夷大学的公开演讲,可以说是《我在美丽的日本》
的续篇。文章作者在夏威夷卡哈拉?希尔顿饭店的阳台餐厅里发现晨光洒在
一排倒扣的玻璃杯上,发出晶莹而多芒的光,幻化出微妙的美,启发他从前
人的徘句、散文和《源氏物语》里“发现了美,创造了美”,还联系到这些
作者是“生活在得到培养和发挥天才的时代,幸运的时代”。这篇文章还议
论了明治维新以后,“许多人在学习和引进西方文学,耗费了青春的精力,
大半生都忙于启蒙工作,却没有立足于东方和日本的传统,使自己的创作达
到成熟的地步,他们是时代的牺牲者”。川端还特别引用了本居宣长提出的
日本传统美的见解,和泰戈尔有关“所有民族都有义务将自己民族的东西展
示在世界面前”的论点,来阐述继承和发扬日本传统文化的意义以及必要性、
重要性,并且引证《源氏物语》、《竹取物语》、《枕草子》到《万叶集》、
《古今和歌集》乃至绳文文化的实例,来考察日本文学“具有旺盛生命力的
美”,从中“感受到美的存在与发现的幸福”。如果说,《我在美丽的日本》
也是一篇诗论,那么《美的存在与发现》就是一篇日本古典文学的赏析,同
时也都是日本美学论。作家通过优雅、秀丽、流畅的文字,以及不时插入和
歌、徘句,且叙且咏,自然而然地把读者带进一个“日本文学之美”的王国。
《日本文学之美》通过平安、藤原时代的女性文学和日本书法、绘画,
探寻“形成了日本美的传统”的根,日本书画艺术“创造出日本式的美”的
原因,以及明治百年以来吸收外来文化的经验教训,强调应该“从一开始就
采取日本式的吸收法”,在“充分地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将其“完全日
本化”。这种文学思想,在《我的思考》一文中,也同样表现出来,他认为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文学引进与传统相异的西方文学,引起了迅速发展和
变化。可是至今也还没有成熟到足以产生伟大的天才”。使他“不能不认为:
明治以后的作家几乎都是没有完全消化西方文学的牺牲者”。《日本美之展
现》则主要从日本古代建筑和出土文物等所展现的日本美,来议论日本人的
精神和生活、艺术和宗教,从中“发现自然和生命、领略人生的哲理、汲取
宗教的精神”,从而形成日本美,“不仅是惮宗和茶道的影响,也是自古以
来的日本精神”,是“平安朝的风雅、物哀成为日本美的传统”。
可以说,川端康成在这类文学论文里,把自己追求的文学理想、爱好古
典传统的炽烈感情,以及对日本美学传统的具体探讨有机地结合起来,尽管
在不同篇章中所叙述的各有侧重,但无论在谈物语文学、和歇、俳句、书法、
绘画,还是谈茶道、花道、古代建筑、出土文物等传统文化,一般都是将上
述三方面凝结在一起的。这些散文与他的其他各类散文不同,特别耐人寻味,
让人在思索中得到启迪,让人在开卷之后得到美的享受。开头引用刘白羽同
志的话,他谈的虽是《我在美丽的日本》,但我觉得这组文章,是同《我在
美丽的日本》构成浑然一体的乐章,的确是表现了“清淡而纯真的日本文学
之美”,“向世界展示了东方的美”。
川端康成的散文创作成绩斐然,不亚于他的小说创作业绩。它为日本文
学画廊增色生辉,也丰富了世界散文文学的宝库。
第十七章
多姿多采的评论活动
一 从“文艺时评”出发
“多年来,康成作为一个批评家,写了许多优秀的文艺时评。这成为昭
和初年文学史的重要资料,但大多只是印象式的批评”①,这是日本川端康成
研究家长谷川泉对川端康成文艺批评的总评价。
川端康成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而且也是一位独特的文艺批评家。
他的许多优秀的评论,丰富了日本文学文艺理论批评的资料。他在一生中写
下了二百九十六篇评论文章,近千万字,在新潮社出版的《川端康成全集》
全三十七卷本中占了四卷。
川端康成在参加《文艺时代》同人俱乐部的活动之前,就开始了文学评
论活动。他的文学评论主要分两大部分,一是作家作品论,一是“文艺时评”。
他的第一篇评论是《南部氏的风格》,发表在1921 年12 月号的《新潮》杂
志上。这是他从东京大学英国文学系转到国文学系不久的事。南部是新作家
南部修太郎,先于川端登上文坛。川端通过其表兄秋冈义爱的介绍,认识了
南部。南部曾与菊池宽、久米正雄等一起首先发现了川端康成的处女作《招
魂节一景》中所显示的文学才华,并且着文给予好评。川端的《南部氏的风
格》是评论南部的《湖上的水》,文章一方面盛赞南部这篇作品的“观照人
生的态度是十分认真的”,“技巧具有完整性”,作为作家是一个奇才,很
有前途,另一方面又指出作品的缺点是“人生观照不够深刻”,“缺乏艺术
上的圆熟”和“迫人的真实的力量”,而且“无论在材题上、主题上还是表
现上,都很难找到有特色的东西”。文坛都知道川端和南部两人的亲密友好
关系,而川端能不带个人感情因素,从纯粹而客观的文学批评出发,通过其
敏锐的批评眼光,对作品进行严厉而细致的技术批评,不仅受到南部的称赞,
而且傅得文坛的高度评价,从此宣告他开始了文艺批评活动,构成其文学世
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前已述,菊池宽是川端康成的“人生和文学上的”大恩人, 川端对他
是感恩戴德的,并且曾着文说:“菊池宽先生的周围聚集着许多年轻人,高
呼菊池宽万岁。之所以如此,不仅是因为菊池先生是文坛的第一流行儿、有
势力的人,他出版了《文艺春秋》,而是因为他让青年人尝尽了甘甜”(《让
青年人尝尽甘甜》)。但川端一执起批评的笔,仍是毫不妥协地进行尖锐的
批评。比如他在1922 年1 月31 日的《时事新报》的“本月的创作界”栏里
着文论菊池宽的戏剧《父母妻儿》,不留情面地指出:“‘儿’一节有落魄
的父亲和当了艺妓的女儿在精养轩相会这样一个戏剧性的场面,即使从故事
情节来说,也是非常失败的”,“母亲的结尾不写还好”。
川端还写了评论菊池宽的《菊池宽论》、《菊池先生与我》《评<珍珠夫
人>》等文章,首先积极肯定菊池宽提出的“生活第一、艺术第二”的主张,
认为创作需要有从日常生活体验引出的实感,这是非常重要的。他指出:菊
他信奉“生活第一”,但他没有忽视艺术,而且非常重视艺术生活的价值。
所以菊池是与相信艺术至上、盲目相信艺术是不同的,他的这句话是非常有
① 《川端康成论考》,第81—2 页,明治书院1984 年版。
力量的。其次他客观地分析了菊池宽的现实观,认为它不是通向自然主义的
牢狱,而且最为人生的,是现实的教师。最后川端特别着重评价菊池的文艺
的“内容价值论”,他非常同意菊池认为“文艺作品存在艺术价值以外的价
值”,即“让我们感动的力量”,这是包括“内容的价值”的观点。同时,
他解释说,菊池并不是要构建表现与内容的二元论,而是主张一元论,也就
是艺术即表现,但艺术不是为道德服务的,这是菊池宽对日本文学短处的一
种警告。
可以说,川端在评论的作家中关注最多的,是他的挚友横光利一。而且
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评论横光的《纯粹小说论》上。横光利一在这篇文章中强
调如果存在文艺复兴的话,就是将通俗文学当作纯文学,否则没有文艺复兴
可言。如此,通俗小说就会出现真正的“纯粹小说”。于是他主张纯文学重
视必然,通俗小说重视偶然,纯文学与通俗小说合一,不是为了降低纯文学,
而是为了提高通俗小说。这一论点提出来后,引起了文坛的一场论争。川端
发表了《< 纯粹的小说论> 的反响》一文,在综述各家的意见之后,强调了
他对中村光夫的“自我意识正是新的现实、新人的人物形像。因此,表现自
我意识正是新的文学的任务”这一论点表示了赞同,认为“在对横光的《纯
粹小说论》的许多反响中,中村的《关于纯粹小说》是最富有兴味、最出色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