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波子对人生的梦的破灭,作家还以波子家的挡雨板上朦朦胧胧地落下冬
日枯萎的梅枝的影子,创造出淡淡的哀愁气氛,来象征这个家庭的衰败和崩
溃。
作家在一些地方还以譬喻来表达自己隐蔽的见解,如矢木为恐惧战争与
革命,而联想起尼仁斯基的生涯落得悲惨的下场,以“如今就像是冰封的冬
天的湖一样,也许把冰凿开,探到湖底,已经什么都没有了”的象征描写,
表现战争与革命的不幸、破坏和死亡,婉转地表达作者本人对战争与革命的
看法。又如波子因为对芭蕾舞的摸索、怀疑和绝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深,
而联想起崔承喜从朝鲜民族舞蹈频临衰亡之中,创造出新颖的舞艺,跳出了
被压迫民族的反抗精神,表现了波子在艺术上的成败得失,也反映了作家对
战后初期日本民族传统文化所面临危机的忧虑意识。作家就是这样以自己的
想象去补充人物形象,同时又在形象画面中寄寓着自己的一定情感,蕴含着
自己对生活,对人生,乃至对时势所要表达的看法。
这部小说全赖精湛的语言艺术再现生活的面貌,创造艺术形象。它通过
人物简练的对话,切实而准确地从外表到内心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写矢木
失去理智,在儿女面前暴露波子的耻辱,引起家中四人的正面冲突,也是全
靠人物语言把故事推向了高潮。
小说《舞姬》就是通过夫妻子女之间的这种对待婚姻、爱情与生活的两
种不同思想的斗争,表现了追求民主自由、个性解放的妇女对人生道路的积
极探索。作者虽然对于酿成这个个人悲剧和家庭悲剧的原因,没有作出明确
的回答,但他通过高男的嘴,道出了“这是时代的不安造成的”,这一句简
单的话语,反映了战后的日本不仅在这个家庭,而且在整个社会都存在着封
建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冲突,隐藏着逐渐分崩离析的影子。作家最后写了高男
无论对家庭还是对国家都没有理想,失木终于决定让他出国去夏威夷,矢木
自己也准备到美国去,这明显地预示着这个家庭的崩溃,以及旧的传统观念
的破灭。正如高男所说的:“在行将下沉的船上,都是各自挣扎的”。可以
说,小说反映了战后日本社会支离破碎的一个横断面。
如果说,川端康成战后所写的《重逢》、《水月》、《竹叶舟》等作品
多少有些时代色彩的话,那么《舞姬》可以说激起了更多的时代浪花。这部
作品显示了作家的明显的反战倾向。尽管作家不一定那么清楚地认识到日本
帝国主义发动的战争的侵略本质,而且他本人也曾被卷进激烈的战争漩涡
中,但在那战争岁月里,他对于这场战争基本上是持消极抵制的态度的,他
或多或少地体验到了这场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的苦难,他在小说里就通过几
个主要人物之口不时流露出反战的情绪。他所写的矢木,作为和平主义者,
不满天皇专制统治下的思想禁锢,深感“神”这个词曾经使自己遭受过痛苦
和创伤,伴随而来的就是自己的内疚和自省。品子也愤然地说:那时候“大
家都被剥夺了独立思考的自由!”波子只要听到别人谈起战争,就厉声说道:
“不要再谈战争的事了!”“战争期间,人们都被遗弃了!”作家还用轻描
的手法反映了战后人们的生活贫困、残废军人沿街行乞、大学当局拒绝在校
园内建立阵亡学生纪念像等,战后日本社会的这派疲惫、凄凉的景象,加深
了作品的反战色彩。
总括来说,《舞姬》的主题思想是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的。但是川端没
有真正把握这种有意义的题材,从而未能进一步深入挖掘它的深刻意义。所
以他塑造的波子的性格是柔弱的,对旧传统、旧礼教的叛逆是无力的。他一
方面描写波子这个在封建束缚下的妇女的不幸,另一方面又表现这个人物的
自身的软弱,她哀叹多于反叛,感伤多于抗争,更没有为她指出一条正确的
道路。波子虽然执着于舞蹈事业,但又没有把自己的艺术力量升华到一个新
的高度。品子虽然还有一点反叛精神,但也只是一个初步的觉醒者,在矛盾
冲突面前,她常常陷入苦恼,束手无策;她在舞台上虽然表现得坚强,但也
尚未成为主角,只是一个“未来的舞姬”。波子在自己的学生友子离她而去
后,在事业上的寄托也近乎落空了。她只好束缚在对个人境遇的悲叹和感情
的悲伤之中,从虚无飘渺的幻梦里去寻找安慰。在这里,作者有意无意地回
避时代激流与社会矛盾,最后导致了“入佛界易,进魔界难”的遁世思想。
这说明作家没有更好地反映生活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舞姬》作为悲剧而
使人最关心的,是波子的反对封建传统的恋爱遭受的失败和事业上的挫折,
以及给读者留下一个思考的问题:波子“难道就是被无可抗拒的日本旧习缚
住的女性的象征吗?”
第十一章
《名人》
——独放异彩的报告小说
一 从报导到报告小说
《名人》的故事是有真实的故事作依据的,其主人公是本因坊秀哉名人。
秀哉名人在1938 年6 月26 日起举行告别赛,轰动了日本棋坛。川端康成欣
然应《东京日日新闻》的邀请,作为特约记者负责采访。秀哉名人的告别赛
是同木谷实七段对局,从6 月26 日开始, 12 月4 日结束,历时达半年之
久,中途秀哉名人因病休战三个月,断断续续下了十四回,几移对局场地。
川端康成自始至终寸步不离棋盘旁。只是有时他无法忍受对局场地上因名人
生病而笼罩着沉重的气氛,才暂时离开。他的这次观战不是出于好奇心,而
是出于热情的冲动。在双方棋手的酣战中,他不仅全神贯注瞬息万变的棋局,
而且细心观察对弈棋手的风采、表情、动作、语言。也就是说,他舍弃自我,
专心观察名人像异常精密的艺术机械在运动似的内心波动和起伏,发现他下
在棋盘上的棋子就像生命的诞生和延续,显示出不可思议的美。这种观察不
是停留在视觉的表面层次,而且是用心来观察,用心灵来感应,表现出一种
对艺技之道的感动。他还作了详尽的笔记。告别赛对弈快一个月之后,即7
月24 日,川端开始撰写《本因坊名人告别赛观战记》,在《东京日日新闻》
和《大阪每日新闻》上连载,凡六十四回。这篇观战记刊出以后,引起了读
者的强烈反响,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日本棋院为此授予他初段的棋位称号。
但它作为一篇新闻报道,主要是记录了棋局的进展,没有把对局的纠纷和棋
手的心理流程写出来。连载完毕,川端还不时回味这次告别赛的情形,思索
棋手的心态变化,规划着将观战记写成小说,变成“自己的东西”①。
川端康成自小爱好围棋,对有关围棋的新闻报道极感兴趣。他成为作家
之后,时常受报社之托,撰写棋赛报导,有些赛事还由秀哉名人担任解说,
便与秀哉相识。但他与秀哉的交往并不多。有时候,棋局间歇期间,秀哉偶
尔来到旅馆川端的房间,邀请川端下将棋。直至告别赛之后,秀哉名人辞世
前两天,还与夫人带来几盒红豆包,兴致勃勃地来到旅馆房间拜访川端,并
马上拿出棋盘来,照例邀川端下将棋。这一天川端提不起劲来,但碍于情分,
不得已只好充当对手。名人让他两子,他还是不堪一击。这次川端与秀哉名
人下了两局将棋。这是名人下的最后两盘棋。名人故去,他为名人拍摄遗容,
尽力将名人在棋盘前落座时那种全靠自己的地位、修养和艺术力量赋予的高
大形象保留下来。但他又担心不知能不能达到这个目的。所以他嘱咐妻子去
照相馆取回这些照片时,让妻子自己决不要看这些照片,也不要让别人看。
因为他担心自己是拍照外行,如果把名人的遗容拍得很丑陋或很凄怆,再让
别人看见后张扬出去,会有损名人的威望。他还下一决心,如果拍得不好,
连名人的遗孀和弟子们也不让看,把它付诸一炬算了。当妻子将名人遗容像
交给他时,他从封套里取出来一看,不由得“啊”地喊了一声,他完全被遗
容像那充满了死的安详气氛、仁慈的风采和露出的深深哀愁所吸引住。川端
对这一成功的珍贵艺术品是非常满意的。
① 《独影自命》,《川端康成全集》,第33 卷,第509 页。
所以川端说,他写了秀哉名人最后的告别赛的观战记,和名人下了最后
两盘将棋,而且名人故去后,他又为名人拍了最后的遗容,便觉得这三个“最
后”深深打动了自己的心,并把这三个“最后”看作是自己与秀哉名人奇异
的因缘。
这次观战,川端除了写《本因坊名人告别赛观战记》、《吴清源谈棋》
之外,还写了《观战记——本因坊名人?吴四段对局》、《观战记——木谷?吴
三次大棋战》、《观吴?本因坊十四棋第一局》等棋赛的报道和评棋文章。
在秀哉名人1940 年1 月18 日猝然长逝后半年,他又写了《本因坊秀哉名人》。
这些写作,都为创作中篇报告小说《名人》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丰富的经验。
从写《本因坊名人告别赛观战记》算起,川端经过四年的酝酿后,从1942
年到1948 年先后写了《本因坊秀哉名人》、《秀哉名人》、《夕阳》、《花》、
《未亡人》等短篇,分别发表在《八云》、《日本评论》、《世界文化》和
《改造》等杂志上。这次试图改写成小说,并未成功。但他没有放弃这个题
材,仍然不断地执着探讨,总结失败经验教训。他感到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对
秀哉名人了解极为肤浅。由于他和名人都不善言辞,有时采访中途相对无言,
常常由名人夫人季代子引出话题,然后再由名人慢慢地继讲下去。他慨叹难
得认识名人,却未能和他深入交往,未能进行心灵对心灵的交流,这是自己
的无能,后悔不迭。所以他亡羊补牢,一方面广泛地采访与秀哉交情甚笃的
友人,将他们的谈话汇集起来;另一方面,秀哉未亡人季代子恰巧迁居镰仓
长谷川端宅邸附近,他与季代子的来往多起来了,他就听到季代子讲述了许
多鲜为人知的秀哉名人的故事。可惜时隔不久,季代子也因病故去。川端还
有些一直想向季代子了解的有关名人的情况,随着季代子的死去而永久地失
去了。尽管如此,通过这两方面的工作,对川端来说,了解到秀哉名人的生
动故事,更加加深了对秀哉名人的理解。此外,他还请当时旅日的中国七段
棋手吴清源谈棋,讲心灵学,有时畅谈到夜深人静,深受围棋的艺术感染。
但他将秀哉名人与吴清源作比较研究,觉得他们两人的时代不同,吴清源是
生活在棋界盛时,而秀哉名人则生活在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棋业创始时代,
备尝了修业的艰苦,可能以个人体现全体历史。所以他得出这样的结论:秀
哉名人作为明治以来的创业者,确实可敬、可爱、可羡,但又使人觉得可怜,
使人感到由衷的悲哀,从而进一步领会到名人具有一种艺术巅峰者的高尚品
格和儒雅的风韵。
时隔三年,于1951 年8 月至1955 年5 月,川端改写成《名人》、《名
人的生涯》、《名人的素养》、《名人的余韵》等相对独立的短篇,分别刊
登在《新潮》和《世界》杂志上。 1964 年又重新修改,始以《名人》的篇
名,连同《吴清源谈棋》,由文艺春秋社结集出版单行本。作家为了完成这
篇小说倾注了不少心血,作了多次改写或修改,最终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川端康成的主要作品,都是用同一素材,分若干独立短篇先行发表,再
经过长年累月的反复提炼、加工、修改而成,最初都不是作为统一的作品发
表的。他的《伊豆的舞女》化费了八年,《雪国》化费了十四年,而《名人》
更长,从酝酿到完成整整化了了十六年的功夫,最后才写成定稿本。在川端
康成的作品群中,《名人》同《雪国》珠联璧合,也是川端自鸣得意的佳作。
他说:“我对这篇小说感到满意。作为我来说,这是一篇没有先例的作品。
作为文坛来说,也是如此”①。在答美国记者贝纳德?克里希尔提问时,他不
加思索地说:“我自己所有的着作中,我最喜欢的,应当可以说是《名人》
了”①。由此可见作家对这部作品的自信和执爱。
川端康成如此偏爱这篇作品,正如他在出版单行本《名人》的后记所写
的:“我的勤奋,之所以专注在观战记和这篇《名人》上,不仅是我观战当
时爱好围棋,而且是我对名人的敬重,可以看出我对这种过于感伤情调的观
点的依恋。”
川端康成素来都以女性为主人公,他的作品充满了女性的气息,而《名
人》是完全写男性的世界,写男性灵魂的奔腾和力量的美。从这个意义上说,
《名人》也是作家的一篇没有先例的作品。作家在这里从写这次告别赛的报
道到作报告小说,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模式。
二 思想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川端写《名人》着眼于“把这盘棋当作艺术品,从赞赏棋风的角度加以
评论”②。他十分注意精神境界的描述。所以《名人》虽然以观战记的精细程
度也写了棋局的气氛和环境,但主要是写人、写人生命运,而不是单单写棋,
它突出地展示了秀哉名人在对局过程中所表现的美好的心灵。
本因坊秀哉是常胜不败的名人。最后一场告别赛如能保持不败纪录,对
他的名声来说,至关重大。但是,他置胜负于度外,而保持了棋道的传统美
德。按照围棋新规则,采用“禁闭制”和“限时制”,限制棋手的行动,这
虽然保持了胜负的庄严,但却丧失了棋道风雅、尊敬长辈的传统,以及对人
格的相互尊重。实际上,这种规则更多的是对名人的限制。而秀哉名人满不
在乎。他由于长年累月受到棋艺的磨炼,一面对棋盘坐下,就迎来了灵感,
燃起了斗志,形象显得高大而庄重,气势逼人,进入了明净无我的镇定、专
一、虚寂的三味境界。就是心脏病复发,名人还是带病继续弈战,表示“就
是死在棋盘旁,也是出于棋手的本愿”。他旧病未愈,又添新病,提出缩短
休息时间,企望早日结束这盘棋。举办单位也有此希望。大竹七段却不答应,
最后还是名人让步,问题才得到解决。名人虽然在棋界占居最高的地位,但
他从不以名人自居,仗势欺人。作家在这里愤愤地提出:“虽然七段按规则
办事,但名人在草创期一直肩负重任,成全其六十五年生涯的告别赛,难道
不是后继者的本分吗?”在这种情况下,名人心里既是愤怒,又是沮丧,下
了白130 这一败着,表明了他内心产生了很大的动摇。川端对这一败着对于
名人致命的心理打击是如此记述的:
名人讲评时、叹息地说:“白130 是败着,(中略)后来虽然力争平息,但狂澜既
倒,无法挽回了。”
决定白子命运的一手,可能反映名人心理上或生理上的破绽。白130 既像很厉害的
一手,又像很有余味的一着。我是外行人,我当时认为名人继续防守,这是他企图出击
的一手。同时也是他忍无可忍、暴躁起来的一着。据说,如果是白对黑下这一手就好了。
这白130 败着,不至于是名人今早对大竹七段封盘愤怒的余波吧。真相如何,不得而知。
就算名人本人,也无法了解自己的命运的波澜或过路妖怪的魔力。
① 《独影自命》,《川端康成全集》,第33 卷,第510 页。
① 美国《图书世界》,1970 年1 月11 日。
② 《名人》,《川端康成全集》,第11 卷,第527—28 页。
名人下白130 以后,不知从哪儿传来了悦耳的尺八声,多少缓和了棋盘上的风暴。
名人侧耳倾听,仿佛想起什么似地说:
“从高山俯瞰谷底,瓜儿和茄子的花盛开? .初学尺八,
首先要学这个。有一种乐器比尺八少一个洞,叫做竖箫。”
这一段描写反映了名人面临关系全局的败着所展现的双重心理结构。首
先作家写名人面对这一败着心情沮丧暴躁起来,内心激起了“命运的波澜”,
甚至有一种像是“妖怪的魔力”,对他产生强烈的冲击,瞬间使他动摇了。
接着下一段用不多的字数写了名人听了传来的尺八洞箫声,于是俯视山谷,
看到盛开的花儿,暴躁的心情缓和了,棋盘上的风暴也多少缓和了。名人是
人,不是神。揭示名人的这种正负心理和复杂性格,反而显得这个人物形象
真实,有血有肉,而丝毫不损其艺术形象。
名人坐在棋盘面前,脸色和举止都没有流露出一丝不安的情绪,他还是
按捺住起伏的心潮,始终保持着对局的正常态度,保持着威严和崇高的精神,
一直把这盘棋当作艺术品来精雕细刻。收官阶段,弈战正酣,名人目不他视,
把身心全倾注在棋盘上,不仅显示了精湛的搏斗,而且更加闪烁出智慧的火
花,进入心旷神怡的艺术境界,显出无法形容的美。
就是在失败面前,名人还是保持名人的常态:
转眼间,大竹七段的佛脸又变得昂扬起来了。名人短小的身躯却显得特别高大,安
稳地坐着一动不动,把四周都镇得寂静无声。他一味默算着。(中略)
我曾听说决胜时,都像这盘棋那样,临近终局竞争残酷得目不忍睹。可是,名人却
不动声色。光从态度上,是看不出名人失败的。约莫从第二百手起,名人的脸颊也泛起
了红潮。他第一次把围巾摘了下来,笼罩着一股咄咄逼人的气氛, 然而他态度却泰然自
若,巍然不动。黑237 结束,名人神态平静了。在这沉默无言、胜负已定的一瞬间,小
野田六段说:
“是胜五目吧?” “嗯,是五目? .”名人喃喃地说罢,抬起浮肿的眼睑, 也不
想再清点,就确认了胜负棋子。
总的来说,川端康成是把秀哉名人作为美的象征来描写,颂扬了名人的
心灵美、精神美。他病中下这最后一盘棋,论体力,恐怕连运动自己身体的
力气都没有了,他所付出的精力,已大大地超过他肉体的承受力,他完全是
依靠精神的美的力量的支撑,下完这最后一盘棋的。川端借助名人的口打开
心窗似地说:
噢? .问题是我在那以前会不会病倒? .总之,坚持到现在没有病倒,连我自己也
觉得不可思议。我倒不是考虑什么特别深奥的问题,也没有什么称得上信仰的信仰,光
凭棋手的责任是坚持不到现在的。啊,我想是某一种精神力量在起作用? .
就这样,名人终于实现了这个信念。诚然,这是使命感的支配,是艺术
力量的支撑,是棋道修养的赏赐,也是拚博精神的激励。从而到将围棋艺术
倾注到生命追求的境界。
名人告别赛以失败而告终,这当然是残酷的,是最大的悲剧。因此,作
家还描写了名人性格的哀愁的一面,展现了名人近乎凄惨的悲哀的美。他捕
捉名人心灵隐秘处的苦恼、孤独,以及失败之后带来的挫折感,流露出几分
哀伤的感情和宿命的情绪,同时也写了名人的任性,更显得这个人物性格的
复杂性,从而也获取了艺术的真实性。
川端康成笔下的大竹七段不敬重长者,甚至在名人不能走动、难以易地
再弈的时候,他仍然死守规则,不肯迁就,而坚持易地对局。他的信条是:
“只要胜了就行”。因而他并不重视棋道的传统美德,乃至名人病倒了,提
出延期续弈,他也非要对局不可。他对名人的病痛漠不关心,也毫不同情,
主办单位希望他同意名人提出的缩短休息时间,他也扬言要放弃这盘棋,以
示坚决反对。记者不禁愤然地说:“让这样的病人下棋,是不合人道主义的!”
大竹七段在同名人对局中还喋喋不休他说些无聊的近乎无礼的话。在他身上
就剩下几条规则,一切对长辈的敬重、体贴、一切的艺道修养、高尚精神全
抛诸脑后,表现出不尊师、不重礼节的卑劣的一面,但作家并没有把大竹七
段写成单纯的反面人物,勿宁说他所写的大竹七段是在胜负面前毫不妥协,
果敢而清高的人。他的棋,反应虽不敏捷,却表现出一种强劲的风格。他一
对弈,眼睛就放射出无敌无畏的光芒,充满强烈的自信,表现上坚韧自重,
实际上却蕴含着力量。尤其在收官阶段,大竹七段也进入心旷神怡的艺术境
界,显出无法形容的美。他选择的对局地点嘈杂声太大,影响名人睡眠而向
名人道歉,有时也感到如果继续弈战,会加重名人的病痛,深怕自己会在围
棋史上留下污点而良心自责等等,表现了矛盾的思想性格。
《名人》是通过对秀哉名人和大竹七段这两个人物的刻画,表达了这样
一个中心思想:围棋是竞技,要重视胜负,但更要重视棋道的传统美德。川
端从这点出发来编织故事,把人物放在新旧时代转折点上加以塑造。“本因
坊”是自1590 年日本统治者丰臣秀吉授予棋艺最高超的海和尚的称号,开始
了“本因坊”世袭制。
“名人”是棋手的最高称号,是终身制,但不能世袭。这些传统的规定,
被年轻棋手认为是封建时代的遗物,从而促使棋界制定了许多新的规则,企
图对“名人”加以限制。作家笔端的秀哉名人正受到这种新规则严重的挑战,
一方面得到传统的对“名人”的敬重,一方面又受到新时代合理主义的折磨,
他的告别赛就是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进行的。作家通过本因坊秀哉名人和大
竹七段两人对局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心灵的美与丑,来阐明自己对棋道精神、
人生真谛,以及社会风尚的看法。他竭力宣扬秀哉名人在对手大竹七段的败
坏传统棋风、不尊重长者、不顾人格的挑战下,在重病威胁、胜负判然的严
峻形势下,坚持下完最后一盘棋,始终保持了自己的威严和崇高的品格,反
映了名人在那个胜负俨然的社会里所追求的艺术精神。作家无疑是颂扬名人
品格的高尚、道德的完善和精神的圣洁,以及“修身为本”的道德教义,而
鞭挞大竹七段利己主义的丑恶。在这里作者当然没有考虑到新规则对于扶植
新进棋手的积极意义的一面。
《名人》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功,就是创造了一种新的小说形态: 报告小
说(或称实录小说),为日本小说世界增添了异彩。川端康成突破原有的小
说形态,捕捉住秀哉名人告别赛这一重要新闻事件,运用小说的种种艺术手
段,将新闻报告、事件评述、哲理分析和客观评论多种方式揉合为一,直接
而真实地再现了对局的全过程。它不仅对棋局作了真实的记录,连时间、自
然气候、对局室布置、室外景物等都是完全如实描写的。小说的主要人物,
除木谷实七段和《东京日日新闻》记者以外,其余均用真名实姓。而在人物
塑造上,它以人物的思想情绪为主线,多层次地展开。作家依据观战全过程
中对弈战双方的风采、表情、动作、语言的仔细观察,进行揣摩思考,穿透
生活表层,直入人物心灵隐秘。
川端康成在这部作品里,将事实置于远景,而主要描写人物的心理,特
别着力刻画秀哉名人对局全过程的内心活动。就是写故事、写棋局的时候,
也是将事件的结果、对弈的战局的变化和胜败,紧系在对局者的心理描写上。
作家还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情感、情绪贯注其中,以抒发自己对人生、棋道和
人性人情的观点,以及对社会道德的评价。正如日本文学评论家藤井了谛所
说的:“《名人》所描述的秀哉名人,不单纯是秀哉名人的人生纪录,而且
也是作家川端康成本人所憧憬的人生”①。
《名人》体现了日本传统的“物哀”的美学精神,将“物”与“哀”,
即怜悯、同情、壮美与悲哀、悲伤、悲惨和谐地统一起来,集于名人一身。
名人一方面面临各种新规则限制的折磨,身体日渐衰弱,加上对弈的失败,
堕入极度的悲伤与痛苦之中,他为要保住常胜不败的地位而苦恼,为失败而
感伤;一方面名人又专心致志于探讨棋道的艺术,达到忘我的美的境界,表
现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宽容的品格气质。作家通过对名人遗容的生动描摹,
充分展现了名人的这两种性格,他充满了仁爱的色彩、安详的气氛,又流露
出深深的哀愁。人们从这张遗容可以看到名人所象征的力量、名人的不平凡
的生涯,甚至仿佛在上面荡漾着名人灵魂的气息。
小说从倒叙秀哉名人在告别赛上的失败、在这一年后离开了人世开篇,
插叙了拍摄名人的遗容,然后再现名人对弈数月的内心生活、感觉、思想的
发展和变化过程,其间常常出现时间的虚幻、空间的转换,过去和现在、此
地和彼地交错描写,但并不那么缺乏逻辑,故事结构仍然保持着日本文学传
统中的平面并列特色。它把秀哉名人在对局中所发生的限制时间、中途易地、
修改封盘条件,以及重病、失败和死亡等等事件并列在一个平面上,使故事
随着棋局的进行而有秩序地开展,结构多层次而又自然,节奏跳跃而又平稳,
人物的感情变化也是与故事的发展紧密结合,力求在松散的纪实体结构中再
现生活的自然进程。
自然,《名人》作为一部报告小说,运用了告别赛的记录,对生活容体
作出真实直接再现,不能不束缚作家的想象的翅膀,但它又不是一般报告文
学,而是运用小说的艺术手法,在事实的框架之内,也容许作家发挥自己的
想象力,并不摒弃审美主体的意识渗透,而作出适当的虚构,将真实的纪录
部分和靠想象力虚构的部分浑然融合为一体,以更自由、更广阔、更活跃和
更多样的艺术手段,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世界。
最后,可以用川端本人的一句话,来作为这章的结尾:“也许可以说,
《名人》是忠实的报告小说。因此作为小说,报告的成分很多,作为报告,
小说的成分又很多。有关棋手心理描写,全是我猜测的。一次也没有问过当
事人”,“但是,它也还是我的小说”①。
① 《川端康成其人及艺术》,《〈名人〉——作者的目标与文体》,第130 页,教育出版中心1974 年版。
① 《吴清源谈棋?名人》后记,《川端康成全集》,第33 卷,第652 页。
第十二章
《古都》
——自然美与人情美
一 对传统衰落的冲动
日本投降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由于美军的占领,美国文化生活方式对
日本无孔不入的渗透,日本民族传统文化备受摧残,加上现代文化浪潮的冲
击,面临着衰落的危境。这种情形,自然引起一直追求日本传统的川端康成
的莫大关注和哀愁。他一再表示,“比起政治上的愤慨来,更多的是内心的
悲哀,我的工作恐怕不能摆脱这种悲哀的吧”①。他这种“内心的悲哀”,就
是指战后日本传统文化失落的悲哀。他在随笔《古都》一文中进一步明确地
说:“古昔承久和应仁战乱中,《新古今和歌集》的文化和东山文化的兴衰
事实,在日本战败后的这些年月,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读了若干参考书,读
了藤原定家的日记《明月记》和实隆的日记《实隆公记》等,促使我想把这
些战乱之中的文化的悲哀写成小说”②。战后他历访京都,当他漫步京都市中
心,洋式高层公寓鳞次栉比,但传统的红格子门、小格子窗的二层楼格局的
店铺不容易找到了。昔日的茶馆少了、艺妓都得事先预约,可是酒吧多了,
女招待总是守候在店堂里,甚至连祗园也失去当年的风采,也出现了酒吧,
还修盖了奇异的洋式饭店。他目睹这一切,忧虑他年轻时代的京都风采会不
会日渐消失。但他又认为尽管如此,这千年都城那些古老的神社寺院、名胜
古迹、例行仪式且不说,古都的氛围和人的传统精神和传统生活还是能够保
留下来的吧。所以他历次京都之行,都对古都的风物表示了极大的关注,都
激起了他在创作上新的追求。所以有人指责他在战后的情形下对一切事物竟
如此漠不关心,却闲逸地游览京都的时候,川端毫不迟疑地解释说:“这不
是出于我的兴趣和消遣,而是出于切实的追求”①。
历访京都之后,川端康成要落实他的“切实的追求”,便开始构思一部
反映日本传统美的小说。在写《古都》之前,他就谈到了自己的创作意图:
“我所说的古都,当然是指京都。最近我想写一部探寻日本‘故乡’的小说。
可以将它写成历史小说,也可以写成现代小说。但是,《古都》是现代小说。
也许成为不能说是现代小说的古式小说。但我从来没把这点放在心上。总之,
是要写京都及其周围。比起写人物和故事来,也许写风物是主要的”②。《古
都》连载的时候,他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更明白地说:“我想写旧的都城中
渐渐失去的东西。所以我常常到京都,但我只是从外部去抚触它的名胜古迹,
对它的内部生活似乎知之不多”③。这可以概括地说明川端康成创作长篇小说
《古都》的目的和动机了吧。
经过这番酝酿,川端决计首先写京都的自然风物,从春天的花季开始,
一直写到冬天阵雨、雨雪交加时节结束。一般来说,写自然风物,必然要选
① 《我的思考》,《川端康成全集》,第27 卷,第434 页。
② 《川端康成全集》,第28 卷,第190 页。
① 《独影自命》,《川端康成全集》,第33 卷,第457 页。
② 《〈古都〉作者的话》,《川端康成全集》,第33 卷,第175 页。
③ 转引自冢田满江:《〈古都〉里外》,《川端康成作品研究》,第322 页,八木书店1969 年版。
择日本人最钟爱的花木——樱花,而且京都平安神宫的神苑那些红垂樱丛是
最美的,这里没有什么花比它更能代表京洛之春了。但川端认为这种景物,
谷崎润一郎早已在长篇小说《细雪》中作过出色的描写,他不想重复别人,
所以最后选择了很少人去观赏的北山的杉树,并且特地去过两三趟北山的杉
林,细心观察北山杉的坚挺性格。关于故事情节,川端从来是不预先构思情
节的,起先他本来打算写点令人喜欢的恋爱故事。可是写出来的故事,没有
发生什么恋爱、争执、纠缠、龃龉的事,最后写成孪生姐妹重逢的悲喜故事。
这一点,连作家本人也出乎意料。他说:“这是撰写之前始料未及的。连我
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它没有一个恋爱场面、淫荡的场面,或纠纷的场
面,这也是很奇怪的”。“我丝毫没有要与其他作家近来的小说标新立异,
或离经叛道,却自然而然地发展成这个样子”。
《古都》从1961 年10 月8 日开始,到1962 年1 月27 日止,在《朝日
新闻》上连载了一百零七回。这期间,川端康成体弱多病,加上生活节奏也
很紧张,力不从心,每天不能多写,勉强赶上每日的连载。有时上京回到仓
镰家中,或接受政府颁发文化勋章的当天或从宫中回到东京住处之后,或参
加名演员有马稻子婚礼宴会当晚留东京旅馆里,乃至元月初一,也都得伏案
疾书。就是这样,也常常迟交稿子,给报社增添了不少麻烦。以他的体力来
说,一般连载小说只能写百回左右,这次却写了一百零七回。但为了能完成
每天的定量,他“每天写《古都》之前,写作过程之中,都服用安眠药,是
在精神迷离恍惚的状态之下执笔的,似乎是让安眠药写成的东西”①。也就是
说,这部作品是在异常状态下写就的,以致成为“行文零乱,风格不一”的
“异常的产品”①。
川端在写《古都》之前,就连续服用安眠药,写《古都》时近于滥服,
写完《古都》之后一下子断然停服,马上产生药物成瘾症状,被送进了东京
大学附属医院,约莫十天处在昏迷不醒的状态,乃至后来丧失了许多记忆。
《古都》写了什么,他自己也记不清了。所以,他说:“写完之后,很是反
感,想尽量把它忘掉。可以说,直到为了出单行本校订稿子之前,我没有再
去摸过它”②。新潮社通知他准备出版单行本时,他心里忐忑不安,有点迟疑
不决。后来剧作家川口松太郎亲自把小说《古都》改编成话剧,并对这部作
品给予好评,他得到了鼓舞,才又着手反复推敲重新修订。会话部分,作者
是用不规范的京都腔来写的,他觉得“单调,失去色彩”③,结果让京都人润
色,全部改成地道的京都腔,这样就更生动了。编者也对行文风格不甚连贯
的地方作了某些修改。于是,在连载完毕半年之后,即1962 年6 月,《古都》
以“面目一新”的单行本同读者见面,它成了一部笔致流丽、京味浓厚的优
秀作品。日本着名画家东山魁夷还以这部小说的终章《冬天的花》为题,绘
了一幅北山杉的画,作为单行本的卷首插图,并前往东大医院亲手送给川端
康成,为这部作品增色不少。
《古都》在京都的风俗画面上,展开千重子和苗子这对孪生姐妹的悲欢
离合的故事。川端康成为了贯穿他创作《古都》的主导思想,他借生活片断
① 《古部》(文库本)后记,第235 页,新潮社1980 年版。
① 《古都》(文库本)后记,第235 页。
② 《写完〈古都〉之后》,《川端康成全集》,第33 卷,第181 页。
③ 《答〈颂古都〉》,《川端康成全集》,第33 卷,第176 页。
的景象,去抚触古都的“内部生活”。他首先抚触古都的自然美、传统美,
去“追求残照在战败而荒芜了的故国山河上的日本美”④。
川端康成写古都,不写奈良而选择京都,原因也在于京都是日本文化的
荟萃之地,是日本人的精神象征,也是康成本人的“故乡”。战后作者“看
到了真正的京都遭到了破坏,我只会感叹、悲伤和痛苦”,因此他强调“重
视京都,不仅是京都应负的责任,也是国家的责任、国民的责任”①。这就唤
起了川端康成写京都的传统、写京都的精神文化、写京都风物人情的热情。
二 自然与人情的契合
《古都》首先是将京都的传统、精神文化和风物展示于读者。它从四时
行事:赏樱、葵节、祗园节、鞍马的伐竹会、如意岳的大字篝火、时代节;
到名胜古迹:平安神宫、南禅寺、御室仁和寺、北野神社、圆山公园的左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