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完整版1-40集)

_7 蔡礼旭(当代)
  讲话的声调,『勿急疾,勿模糊』。之前《弟子规》的部分也讲到很多有关讲话的态度跟方法,还有哪几句?「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所以声调要适中,不可以太大声,不可以太小声。还有「问起对,视勿移」,所以在对别人讲话的时候眼睛要看对方以示尊重。所以这些小细节,你花点功夫去注意、去训练,等他三个礼拜、四个礼拜,自然而然就循规蹈矩。所以我们有一个小女孩,她满内向的,但是我们都会让这些孩子来训练。后来过了几个月,这个比较内向的小女孩去参加演讲比赛也得奖,所以她的母亲也很欢喜。那假如你的孩子比较不敢讲话,你也可以在家里自己办,爸爸先来示范一下,让儿子跟你一起来训练,他一定会做得很欢喜。小孩子要你也做他也做,他都会很服气。
  除了让孩子训练说话以外,我们与人交谈当中也要时时观照自己讲话有没有太快?假如太快了,别人听了会怎么样?很吃力。假如他又有心脏病,就比较危险。所以很多朋友都说:我已经够慢了。这样好不好?不能拿自己的标准,要拿别人可以接受的标准。而且说实在的,讲话的目的在哪?当然是要让别人听,讲话的目的不是自己要说。比方说我们跟同事、跟上司在通电话,可能提到的是一些公事,那老板讲话太快了,你又没听清楚,可能又是要处理的事,这时候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跟上司讲,假如还不是很熟的,那就不要直接又说:你怎么讲这么快。我们可以退一步走,把你听到的跟上司说:请问您刚刚讲的是不是这样这样这样?把他讲的你已经听的,把它复诵一遍给他听。当确实你是听错了,他也会马上再重复告诉你。不然你勉强听懂,到时候有了偏差,上司绝对不会觉得他讲得太快,他一定会说你办事没有办好。所以我们有一个习惯,不管是谁交代我们事情,我们要挂掉以前先再给他复诵一遍,这样才会万无一失。往往是一句之差,会让整件事要从头再来。那人生「一寸光阴一寸金」,决不要因为一句言语的疏忽,耗了大家大半的时间,那可就不好。所以也是要谨慎对待。下一句: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我们刚刚提到要把话复诵一遍,这个习惯也可以让孩子从小养成。相信他从很小养成,当他的老师交代他办事,他都会说:老师,你的意思是不是这样。我相信这些老师、这些长者看到他一定会怎么样?非常欢喜,值得信任。
  『彼说长,此说短』。这叫说长道短。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这样说长道短?他们的目的在哪?俗话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而且人群有一个习惯,他都会逼你靠边站,你到底要在我们这边还是要在那边?有没有这个倾向?那我们就偏两边都不站,所以『不关己,莫闲管』,赶快是非之地远离。因为,来说是非者他一定有所目的,一来是要拉拢你,二来要诋毁别人。只要有是非,就会对团体有所伤害,那我们绝对不乐见这样的情况发生。所以要带动的是不去跟人家搞是是非非,我们应该走出一个正确方向,要和气待人,多多包容。
  当你在团体当中不两边站而站中间,这个位置非常重要,为什么?因为两边必然都有偏颇。而当每一个人他自己太偏颇了、太过了,他内心会不会觉得错了?久了以后,他也会觉得怎么样?自己有错误,或者心理上他就会想去找人谈一谈。比方说今天某一个主管做了一件事,是做错了。有人就会批评过度,有人就会一味袒护,有没有这种情况?那两边就闹得不可开支。那这个时候我们站中间必有大用。怎么说?这个袒护主管的是不是真正爱主管?感情用事。你愈袒护他,他可能愈看不到这一次他的错误问题在哪,他有可能就跟着你们跟另外一半在那里争斗了,那他就愈来愈失去人心。那你本来的动机是要为他好,到最后可能怎么样?害了他。
  所以袒护的这一边,他久了以后也会思考,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引导他们,真正为他好绝对不是一味的袒护。往往你这么一说,因为他已经跟主管也相处一段时间了,他可能又会回归回来说:对!对!我以前有一些事劝他,他也没听。后来我们可能进一步跟他讲:因为你常能够指出他的缺点,慢慢他自己印证以后,他会对你愈来愈信任。所以该劝的,绝对不能因为一次、二次主管不听,你就不劝。「日久见人心」,他慢慢还是能够转化过来。
  那另外这一边就是「攻人之恶毋太严,当思其堪受」。当别人有过失的时候也不要太严苛,你要看人家承受不承受得起。而且说实在很多事因为你不是当事人,说不定我们做的时候也有可能犯他同样的过失,所以还是要宽容相待。这一群他骂得太过,其实他内心也是觉得怪怪的,当我们都没有言语上的争执,对他们也是一种牵制力量。所以他们有时候可能会说:你怎么都这么有修养,我们应该检讨一下。所以确实在团体当中,只要我们能够不搞是非,能够尽心尽力做本分,不去做情绪之争,往往都可以对团体有一个端正的作用。所以我们不要小看任何一个人我们自己的力量。
  这是讲到「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这个「莫闲管」意思是说已经是这些是是非非了。但是假如是公司重要的事情,我们也要积极参与才行。而且当在参与当中,我们希望是要把一件事情办好,所以在这个当下,该说话的时候还是要说。你不能当场没讲,后来做失败了,才放马后炮,那就不是很恰当。所以当在开会当中,必须有所决策的时候,我们对事不对人,哪些做得比较不恰当的地方,我们也要指出来。但是在这里指出来,绝对不是对那个人、对这个同事有看法。所以把事情讨论好了,决定好,走出这个会议的门,我们还是好同事,有任何好吃的绝对也不会缺他一份。所以你假如心里怪怪的,那也会让他心里怪怪的,本来没事,事情就愈来愈大。所以我们还是保持一分真诚的心去面对任何一个人。我们接下来看下一段经文: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见人善,即思齐』。所以我们看到善的事情,要主动去学习,甚至于主动去帮忙。那什么是善?也需要我们去判断。诸位朋友,什么才算是善?利益他人,这个很好的答案。再来还有没有?所以我们人常常也要有一个善的准则,你才好判断。那我们这几天学习也有一个善的标准,叫什么?叫《弟子规》,就是一个标准。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你都可以体会得到都不离《弟子规》的教诲。
  在《了凡四训》这本书,对于善的判断讲解得非常的透彻,我们有时间可以好好看这本书。其中就有提到,打人、骂人是不是善?是不是?你们怎么考虑这么多,到时候看到事情在那里考虑半天,事情都结束了,还不知道善恶。打人骂人是善?不一定。对!所以我们要从根本去看。这有真有假,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有端有曲,太多了。学习很重要的一个态度要主动,不能等别人讲。所以我们回去也有作业,好好把《了凡四训》这本书的道理好好研读,对你有莫大的帮助,对你的家庭绝对有莫大的帮助。而且这本书日本天皇把它视为治国宝典,所以对一个国也相当有帮助。
  我常常做一个比喻,我说人生就像一盘棋,而这一盘棋如何走得好的规则,就是这一本《了凡四训》。如何立命,如何「命自我立,福自我求」的方法、理论还有表演,因为里面也有很多事例表演统统在其中。所以当你真正了解规矩,纵使你现在这一盘棋并不是很好走,相信你往后的生命也会把它走得有声有色,这才是人生的智慧跟功夫。人生不要祈求有一盘好棋让你下,往往好棋都会让一个人开始安逸,开始放纵。所以人生盖棺论定是要看你的棋艺,看你人生的智慧。
  所以就有提到真假,很多读书人去问中峰和尚,问他:打人骂人是恶?中峰和尚就说:不见得。接着又问他:那对人很恭敬、很有礼貌是善?中峰和尚也说:那也不一定。所以这些读书人也被中峰和尚的话搞糊涂了。也很好,这些书生还懂得谦卑请教中峰和尚,中峰和尚就说:假如他打人、骂人是因为要唤醒那个人,一巴掌要把他打醒,这个存心是善的,利益他人,所以也是善。所以诸位朋友,你那一巴掌打下去要确定他能醒,假如不能也不要打,那会结怨。所以学问还是要学得灵活,要伺机而动,不然可能我们学了一、二个月,可能会有很多障碍,会说孔夫子说的话不准,蔡老师说的话也不准。
  我就曾经有一位很好的朋友,刚好他情绪很不好,遇到很多事非常不顺。因为他已经很长一段时间都很用心的行善,结果命运还出现很多的瓶颈。那一天我跟他谈话的过程,他足足怨天尤人、抱怨了也有个把小时。等他都讲完了,我也怎么样?重重的回敬他,所以就他很多的问题。其实当我们行善的时候还有求,这个心已经怎么样?不纯了,所得的福分也都相当有限。然后也进一步引导他,这一些结果也都是你有很多之前错误的因,它只是现在慢慢都呈现出来而已。结果,我可能也跟他讲了差不多半个小时,他一句话也没说,头都低低的。
  后来他回去,隔天早上一大早就给我打电话。接起来之后,我这个朋友就说,他说他活了三十多年,昨天接了一个最好的生日礼物。我在电话那头觉得非常愧疚。昨天人家生日,我还痛痛的骂了他一顿,很过意不去。当我的朋友感谢我的时候,我确确实实对他生起很高的敬意,不简单!面对这么严厉的批评,他可以当下好好在反省自己。相信有这个态度,人生不怕,从逆转顺绝对可以办得到。所以我这个朋友后来也很多的考试都顺利考上,现在也在学校里面教书,也教得非常之好。而且他还把在补习班里面读书的很多经验,都到补习班去跟后面好几届的朋友(这一些学弟妹)都跟他们做经验交流。而因为他都是对众人付出,所以福报现前的特别得快。所以这是你要确定这一巴掌打下去会醒。所以我是很理解到他很信任我,他确定我绝对不会害他,也绝对是为他着想。那假如打下去不能醒,可能就会结冤仇,我们常常去拿捏这个分寸。
  再来,读书人也提到对人很有礼貌、很恭敬是善,中峰和尚就说:假如他的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都为了自己的私欲,那对人的礼敬也是虚伪的,所以也不是善。从中峰和尚的教诲,我们可以了解真善跟假善从哪里判断?从他的存心。一念自私自利,纵使再有礼貌也是恶;一念利益众人,纵使是打人骂人也是善的,都要从他的存心去判断。
  第二个我们可以从「是」跟「非」去判断。古代在孔子时代,孔子有两个学生,一个叫子贡,一个叫子路。子贡因为他是大商人,所以常常到其它的国家去做生意。鲁国刚好有一个法律规定,就是只要你在其它的国家,发现我们鲁国人被卖到其它国家当奴隶,这个时候你可以花钱把我们的同胞赎回来,国家再以同样的赎金还给你。这个规定好不好?相当之好,带动人民要爱护自己的同胞兄弟。子贡刚好就赎了人回来,后来官府要给他钱,因为他太有钱了,他说:不要了。他就没拿。结果这个消息传出去,所有的人民一听到说:子贡好清高!你看连钱都不收。
  但是同样这件事到了孔夫子的耳里,夫子就跟子贡说:你这样做不恰当。怎么夫子跟一般人民的看法不一样?夫子就分析给子贡听,我们现在鲁国人,穷人占大部分,有钱人占很极少数。假如你今天赎人不拿钱,那其它很穷的人到了其它国家看到自己的国人,他又想到说人家子贡都不拿钱,那我赎回去拿钱好像就比他矮一截了。可是我不拿钱,我可能生活都堪忧。所以他救人的时候就会有顾虑、会有迟疑。假如一百个人当中有一个因为迟疑没有赎人,那一个人的背后可能又是一个家庭,他可能有小孩、有妻子。所以因为一个人没赎回来,那我们就有过失!所以夫子就跟子贡说:你这么做会有流弊问题。这个流弊就是往后会有不好的影响,可能就有人因为这样而不能回到自己的国家。
  另外子路有一天刚好走在路上,遇到一个人掉进了水里面快要淹死了。子路非常正义,马上就伸手相助就跳到水里把他救起来。这个人差点就灭顶了,所以非常感谢子路,高兴得把他的牛就牵给子路,说:这个牛送给你。子路也很欢喜就把牛牵走了。所以一般的人觉得子贡不受赎金是优,子路做了好事还牵着牛走,好像比较劣一等。但是孔子看到子路,就跟子路说:你这样做是对的,往后一定有更多的人看到别人危急都会奋不顾身去救人,因为他们都会体会到善有善报。所以圣人他都会从大的方向去思考问题,而不是在一个点上而已。所以是善还是非善,我们还要考虑到往后的影响性。所以当场好像是好的,但是往后的害处很多,这种事也不能做;当场做的时候可能会有很多人不认同,可是往后会利益相当多人,这种事要做。这是从流弊问题来考虑到善。
  有偏有正。在他们那个时候有一个宰相叫吕文懿公,那时候当了宰相,然后辞官回乡,所以在整个国家的名声也是非常非常的好,受到人民的尊重。刚好在他回乡的路途,遇到了一个喝醉酒的人躺在路中间,他的这些随从就马上要去把这个喝醉酒的人把他赶到路旁去。吕文懿公因为存心仁厚,所以想说:我们就绕道好了,不要跟他一般见识。结果后来过没有多久,听到了一个讯息,就是这一个挡在他宰相回家路上的醉汉被判了死刑。当吕文懿公听到这个消息,他就想起当初把路都让给他是错的。因为这个人明明知道宰相来了,他连宰相都敢挡,胆子大不大?大!之后宰相还绕路走,那看到人他会怎么讲?你看连宰相都要让我三分。那他就会肆无忌惮,愈来愈嚣张,所以之后才犯下死刑之罪。所以吕文懿公才警觉到,当初假如把他送去官府给他处罚处罚,可能他会有所警戒,今天就不至于会犯下这么大的错。所以他存心仁厚是正,但是因为姑息了这一个醉汉,所以结果反而不好,这种情况叫正中偏。
  另外刚好有一次干旱,整个地区都缺米粮,很多的人民就开始擅自抢这些员外的食物。这员外去报告官府,结果官府也没管。这个员外很怕他的米粮被抢光了,所以马上把他家里面这些仆人组织起来,拿着棍子开始去处罚这一些抢劫的人。所以这些抢劫的人就有所畏惧,后来就没有再作乱。所以当初他想到的是自己的米粮,之后却让这些乱民不敢造次。所以这个叫偏中正。心里确实不是为了社会大众,但是后来却影响了社会大众,这叫偏中正。所以善也有正有偏。
  善也是有半有满,这个半、满我们之前课程也有提过,一个女士捐了两文钱,结果住持亲自帮她忏悔。后来她入宫富贵,拿了几千两来,结果住持只派了他的徒弟帮她回向。因为这两文钱是全心全意,这是满善;后面只是把她富贵当中的一点拿来捐,而且心已经不如第一次那样的恭恭敬敬,所以这是半善。我也曾经看过一个报导,一对农夫老夫妇把他一生的积蓄统统捐出来,买了一台救护车投入救人的行列当中。所以这一对老夫妇他是做到了满善,全心全意。
  善也有大有小。卫仲达有一次刚好在睡觉的时候,被这些阴司把他带到阎罗王那里去,结果这个阎罗王就说:来,把他的善跟恶的记录搬出来,搬出来秤一秤,看哪里重,哪里轻。结果当把卫仲达的恶都拿出来的时候,几乎可以把一间房子都占满;而那个善只有像一根筷子一样小小的。所以卫仲达一看很惊讶,他就跟阎罗王说:我才不到四十岁,怎么会有这么多恶?他自己也很惊讶。阎罗王就跟他讲:只要你起心动念是恶是不善,阴间都有记录起来。所以纵使没做,但是你的念头里面常常有恶念,所以才会这么多。相信卫仲达一听完,往后对自己的念头会多加谨慎。
  结果把它放上去一秤,那一小小的善录反而比这么多的恶还要重。所以卫仲达自己也很惊讶,就说:那一串到底是什么?后来就把它打开来看,原来那时候朝廷大兴土木,当国君大兴土木,那人民就要怎么样?就很辛苦,一定会劳民伤财,会让很多家庭都会搞得妻离子散都有,因为丈夫都常常不在家,家庭也会很难维持。结果卫仲达听完以后就说了:我建议的这件事,皇上并没有接纳,那怎么也算是善?那接着阎罗王就跟他说:你这一念是为了千千万万的人民着想,所以这个善非常的大。所以善的大小最重要的在我们的心念。当我们了解到如何去判断善,那也才能够「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在《了凡四训》这本书也把善归纳成十件事:第一件事「爱敬存心」。这一个爱敬存心应该怎么样去落实?爱敬存心先爱谁?先敬谁?所以你看《弟子规》就可以做到爱敬存心。第二个「敬重尊长」,在家尊敬父母,在公司尊敬上司。比方说我们在学校也应该尊敬校长,尊敬教育官员。那我们也要尊敬自己政府的领导人,绝对不可以大肆批评,这样也是对国家政府领导人不敬。所以这是敬重尊长。再来「与人为善」。其实这样的事我们随手可做,比方说刚好你在学生的校门口,看到一个家长在那里捡垃圾,我们也可以马上跟他一起做。这是与人为善。
  「劝人为善」。怎么劝?我在大学时候曾经听到一句话觉得很有道理,这个话是说到「在成人的世界里面,人们不会听你说什么,人们会看你做什么」。因为成人比较固执,你用讲的不见得讲得动,他要眼见为凭,不然你只用讲的,他说:你跟我也差不多,你也没资格讲我。所以大半都要用身劝,用立身行道去感化。所以在三国时候有一个名臣叫管宁,这管宁在他治理的地区他也管理得很好。当他在路上看到一些,比方说有牛到了人家的稻田里面给人家破坏、乱踩,被他看到了,他马上去把这一头牛牵过来,然后在树荫下等,等着这个牛的主人过来。那等牛的主人过来,一看到长官在这里,然后又看到自己的牛干了坏事,都会怎么样?相当惭愧。所以管宁有没有骂他一句?有没有?没有!但是相信这个主人会无地自容,这就是用德行感化。
  那时候他的人民也因为常常去打水,因为只有那一口井就会发生争吵、发生争夺。结果管宁也没有去教训他们,自己去买了很多的桶子,然后很早就去打水,打好了都放在那里。结果这些人民本来要抢着去打水,一看长官都已经帮他们打好了,马上心生惭愧。所以这都是以身去劝告,唤醒他们的羞耻之心。所以劝别人也是高度的智慧。那这一节课我们先讲到这边,谢谢大家。
 
细讲弟子规
第三十二集
蔡礼旭老师主讲 2005年02月
 
  诸位朋友,大家好!「劝人为善」,当我们劝别人为善,他能够改变也会让他的家庭有很好的转变。所以当这样的朋友愈多,我们也会觉得很欢喜,我们也会觉得有尽了朋友的道义,也会觉得这一生很有价值。但是劝人为善也要考虑到他的接受程度,所以「教人以善毋过高」,教人行善不可以一下子标准很高,那对方会觉得很难做到;「当使其可从」,让他比较自在的可以学习,可以去力行,当使其可从。你不要一下子标准很高,他一看这么遥远!你不要一下子跟他讲:你就是要做圣人。他马上吓得半死。你可以从当下他可以做的,去帮帮弟弟、帮帮妈妈,做一个好哥哥、做一个好孝子去落实。
  刚好我们中心底下有一个很大的庭院,有一次我就发现有很多垃圾,我就下楼开始跟一个小朋友一起捡。结果因为楼下住了一些孩子,其中一个小女孩她就站在那里一直看我捡,假如我们是老师,说:小朋友,赶快把垃圾捡起来。她可能做的怎么样?不是很欢喜。所以我就捡、捡,然后就捡到她旁边一点点,我说:小朋友,可不可以帮老师一个忙,你那一个帮我捡起来一下。她就看看我,捡起来,然后捡第二个。然后,因为我们旁边还有一个小朋友,大家也捡得很努力,这个小女孩就很欢喜的跟我开始捡起来。结果捡到没有垃圾袋了,她还自己冲进去她家里又拿出来另外一个垃圾袋来装,所以她捡得不亦乐乎,从这个庭院捡到了马路上。我在那里想说:不知道要捡到啥时候,我待会儿还有事要办。她已经冲到房子里面拿出第三个垃圾袋。我看她要拿第四个,我说:小朋友,今天我们就捡到这里就好了,老师很谢谢你。所以只要你循循善诱,孩子一定会在付出当中得到喜悦,得到成就感。
  那当然,别人有善,我们要适时的赞叹,适时的鼓励。所以我上了中心,马上刚好有朋友是新疆人,寄了一些新疆的葡萄干,我就叫我们中心这个小朋友说:来,拿这个葡萄干去谢谢这个小朋友,跟她一起吃。结果拿下去以后,这个小朋友又带着那一个小朋友上了我们中心,在那里玩。所以这也是结了一个很好的缘分。她到时候又到我们中心来读书,那就劝人为善,结了一个很好的法缘。所以我们劝别人也可以站在他的角度,慢慢指引他过来行善。这是劝人为善。
  第五「成人之美」。因为要把一件事情做好,在现在这个时代确实不容易。诸位朋友看我在大陆也走了不少地方,那是在做了九个月以后的事,九个月以前是什么情况?有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你们在我的笑容背后有没有看到艰苦的过程?那时候是一个人举目无亲,每天都是披星戴月。我第一次知道什么叫披星戴月,早上很早出去,晚上回来骑着脚踏车,然后都已经十点多,回到家里打理打理一些卫生,也把衣服洗一洗,看表都几点了?十二点。然后躺下去很好睡。所以诸位假如睡不着,有一个方法就是拼命做,这是良药。
  而且在那一段过程当中,还常常会有人走到我们中心来,然后都是这样左看一下、右看一下:现在哪有这档子事?讲课不用钱,书也不用钱,一定是有什么目的。你们怎么那么清楚。他们不相信,从没遇过。所以常常都会遇到这些很多人对我们的质疑,但是我们还是很欢迎他来看,他来检查。不怕他不看,看了就能够接触、能够了解。所以在这个时代当中要把好事做好确实不易。所以当我们看到别人有善行,一定要尽力帮助他。纵使是一句赞叹的言语,相信对他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鼓舞。所以也不要吝啬我们的赞叹。这是成人之美。
  韩愈先生也说到「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所以可以把我们一生当中的经验智慧写成书利益后人。像袁了凡先生写《了凡四训》,就不止利益到自己后代子孙,还利益到所有看到这本书的人。但是当我们要「百世劝人以书」,那书可不能想写就写。所以中国有说「三不朽」,哪三不朽?立功、立言、立德。这三个东西顺序要对,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个顺序是这样才对。还没有德以前就立言,可能是胡说八道,纸上谈兵;有了德行还要藉助不断的锻链,他才能人情练达,就做出一些贡献社会的事,所以立功;他又把如何修身、如何立业的方法告诉他人,就是立言。所以我们看到清朝时期,当了四省的总督曾国藩先生确确实实立德,再来立功,自然他的文章就会让人家非常受益,所以他也立言。这都是成人之美,也是劝人为善。
  再来,「救人危急」。当我们在路上看到有人受伤很严重,赶快拨110、119,赶快叫救护车来,这一定要做,因为可能慢了一秒都有危险。我们在大方广网站上有一位朋友留言,他说他本来要自杀,就是因为看了大方广几篇文章,心情才平和下来。所以现在有一个疾病对人的身心是很大的摧残,什么疾病?忧郁症。这个很厉害!听说忧郁症比例最高的是老师,这我可以体会。因为毕竟教的都是学生,都必须对孩子的安全还有很多方面都要负责任,压力特别大。而且老师他又背着一个「老师」,很多道理他假如不懂,他也很难受。所以确实我们老师也要不断进修、不断学习,才能够对很多道理能理得心安。不然很容易愤世嫉俗,闷闷不乐。所以我们的言语假如能够让这一些忧郁症的病患慢慢把心门打开,慢慢把道理搞清楚,那也是救人危急。
  我记得我在秦皇岛讲完五天的课,就要驱车回北京,车子还没开,有个女士在我们前坐的玻璃她就双手伸进来,然后情绪也有点激动,她说:蔡老师,我已经打算要自杀了,但是听完你这五天课。其实她在讲话的时候,眼泪怎么样?掉下来。其实我在那个时候跟她一起掉眼泪,因为她那一分真心我们确确实实感受到了,她说:五天听完,人生的态度我已经找到定位了,我以后会好好过我的人生。当我们可以感受到圣贤的智慧确实对现在的人刻不容缓,所以由于这一分感受、这一分明白,也会不断推动我们不可懈怠。
  所以很多朋友、很多老师会问我:蔡老师,你好像都不累?好像都不会退心?他就问我:你是怎么办到的?我就跟他说,我说:很简单,假如你被一个八十岁的老人家给你跪下去,你就不会退了。他听不明白,我接着跟他说,我说:我在杭州天目山讲课,讲到第三天,吃完饭走出斋堂,有一个老人家八十岁,不知道在那里等我们多久了,当场看到就跪下去。刚好因为我在大学是羽球校队,所以手脚怎么样?你没看那个羽球速度那么快,要瞬间救球。所以我那个反射动作就出去了,突然双脚一跪就滑过去把他撑住,那旁边的这些主办人员还怕我的脚有没有磨破,幸好是有地毯。我就赶快跟他说:老人家,你站起来说话,不要这个样子。
  结果老人家一起来,他说:蔡老师,你要答应我两件事。第一件我们新疆,他是新疆人。他说:新疆听不到这些圣贤教诲,所以你一定要把这种课程到新疆讲。老人家都八十了,他的孩子都在大学里面教书,请问他这个请求为谁?为后代,为他一方的人民。老人家这一个举动教育了我们所有参与的老师,他这一分无私值得我们好好效法。所以我们去天目山这些老师跟工作人员,最后一天也都是哭得希哩哗啦,很感动,都觉得自己肩上的使命更重了。虽然更重,更重是指那个重量,但是背起来却怎么样?不重。因为我们的臂膀怎么样?变壮了。因为我们相信所有老祖宗、古圣先贤都会在冥冥当中保佑我们、支持我们,而且我们也非常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人心一定可以唤醒。老人家接着又说:第二件事,你在天目山讲课的光盘一定要送我一套。所以我们看到八十岁的老人家还是这么样非常的好学,也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就跟我们这些朋友讲,我说老人家这么至诚恭敬的对待你,你要念念记在心上,你要对得起人家对你的这一分诚心。你能念念记住,相信你就不会懒惰、不会退转。所以我们所做的任何的事都是本分,所有人给我们的肯定,给我们的尊敬,我们都要记在心上,好好用我们自己立身行道去回馈所有爱护、所有祝福我们的人。所以叫救人危急。这六点都跟人有关,我把它整理在一起。第七个跟事情有关「兴建大利」,第八「舍财作福」,第九「护持正法」,最后一个是对物,「爱惜物命」。这是统计出来、整理出来的十善。
  我们看第七个「兴建大利」,在古代我们看到很多善心人士都会造桥铺路,以便利益更多的人。现在比较少机会造桥铺路,因为现在这个工作都谁做?政府在做。其实也还有很多的空间我们可以去付出,比方说那个马路上的坑洞已经很严重了,我们可以主动打电话请政府来处理。因为坑洞大,你要想到会有什么结果?对,假如那一个人刚好喝醉酒,有一点不清醒,可能速度又快,压到那个洞,有可能人都飞出去了。所以我们可以从这里又能够去想到别人可能会遭殃,这样的仁慈之心相当难得。所以当今天你刚好走在路上或者开车、骑车,看到路中央有一块大石头,怎么办?赶快石头移开。你这个石头移开,说不定是救了一个家庭,都说不定。所以处处有这一分善心替人着想,这相当重要。
  所以「兴建大利」,最主要就是可以利益别人的事,我们随缘随分、尽心尽力去做。那你在高速公路上,假如看到一块石头,要不要停下来去拿?赶快打电话叫。这个太危险,可不行,所以我们要灵活,看看怎么做比较恰当。我在海口常常走在路上都会看到很多大石头,因为很多民工他们在那里等工作,有时候就聊起天,围一圈,都搬很多大石头压在这个路当中,白天看得到石头,晚上看不到。所以很有可能,比方说一个人在打大哥大,突然踢到大石头会怎么样?可能就摔一跤都有可能。所以我们见到了就赶快把它移开。有时候经过工地,突然那一支竹竿就飞出来,这样很危险,有可能一不小心头就撞上。我们刚好遇上了,找找看旁边有没有红布,把它绑上去。所以都是随缘随分,当我们每天随缘随分做善事,相信我们也会非常欢喜,助人为快乐之本。兴建大利。
  「舍财作福」,这个「财」我们也讲过了,可以施舍财物,也可以用我们的劳力、用我们的经验去帮助别人。所以现在很多的义工都是用他的劳力在付出。其实内财难还是外财难?内财。你叫他捐一百块、二百块可以,你叫他拿三小时出来帮人家服务,那他可能很难做到。所以好事有难有易,而难行却能行,功德更大。这是舍财作福。
  最后,「护持正法」。诸位朋友,你们都在护持正法,当场就在做。因为你们都用和善的眼神看着我,让我有灵感,不然就会搞砸了,因为我的心也是很容易受伤。还有朋友听了觉得有一点帮助,也带了其它的朋友来,这都是在护持正法。还有妈妈把儿子带来,她把儿子带来,相信她的先生会很欢喜,因为只要她的儿子闻了正法,可以旺几代?旺好几代!这都是护持正法。所以当我们台南有很多年轻人发心出来讲经,我们也要好好的鼓励护持他,他就会愈讲愈好,那你就功德无量。
  最后一个「爱惜物命」。对于东西我们也要爱惜,所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决不可以糟蹋。那对于生命也要爱惜,在澳洲,他们常常在开公路会遇到一些大树,结果他们都会先看树上有没有鸟窝。假如有鸟窝,工程停止,等季节过了,鸟飞走了,再开工。我们做不做得到?你看澳洲人很淳朴,我们在澳洲的时候,确实迎面而来都会互相打招呼,人心很善良。人心一善良,整个大环境就风调雨顺。所以澳洲种出来的菜都特别大,我们在那里吃都吃得很饱。所以确实当人对于生命尊重,对于万物尊重,万物一定会给人很好的回馈。
  所以白居易也有一首诗提到劝我们要爱惜动物、爱惜生命。这一首诗提到「莫道群生性命微」,不要说动物的命就不值钱,「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我们用这一分同理心去爱护动物。现在有一些商人专门抓这些野鸟给小孩来买,我们能不能买?最好不要买,你愈买他愈抓。当我们有那个共识都不跟他买,他要的只是什么?钱。等他觉得赚不到了,他自然不会去抓。而且这个野鸟一般我们养,养不养得活?就比较困难。所以要从小教育孩子,我们不买,他们就少抓,这样也不会让这些动物跟父母都离别了,也从小养孩子的慈悲之心。这是十个善。
  那我们都知道如何去判断善,也知道哪一些是可以行善的,我们就要记住「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而且在行善的过程一定要记住,「当仁不让于师」,行善也要不落人后。所以有一句话讲到「不让古人是谓有志」,意思就是说我们学习以古人为榜样,要抱持着不输给古人,甚至要怎么样?超过古人。这不是傲慢,我们思考一下,今天你为人父母,假如你儿子跟你说:爸爸,我这一辈子不可能超过你。你高不高兴?你会说:我都把我该说的经验都告诉你了,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还什么都不懂,你这个年纪我已经把这么多经验都告诉你了,你还说不要超过我。那父亲一定怎么样?很难过。假如我们每一个学习圣贤学问的,都说:那个都是圣贤人,我们都做不到。那老祖宗都在那里怎么?孺子不可教也。所以我们学习要有志向志气,「不让古人」。所以像我们教书的,看着这些优秀的学生一天一天长大,我们都很希望他们往后的成就超过我们,我们会非常欢喜。
  所以诸位朋友,你们都遇到很好的老师,才知道珍惜圣贤学问。所以我们要立身行道,要超过老师,老师才会觉得很安慰。所以「学贵立志」,你不要一开始目标就掉到最下面去。所以「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确实老师对我们所有的教诲,可能都是他几十年去芜存菁的经验,确实如此,这是我很深的感受。所以只要我们守住老实听话,那一定可以「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见到别人有不好的地方,我们先不批评,先反观自己有没有犯同样的错。假如有,赶快修正;假如没有,那很好,继续保持。李炳南老师有一段很好的开示,老人家提到「见人有善,不嫉妒要随喜;见人有恶,不批评要规劝或守默,见人错事」,他刚好做错事,「不指责要协助」。老人家很多的话都很有人生的智慧,我们常常能拿来观照自己的心,那进步就快了。所以见人有善要成人之美,决不可嫉妒。见人有恶不要批评,因为批评只会让人群失去和谐的气氛,所以我们应该规劝或守默,为什么要守默?时机还没成熟,跟他的信任还不够,可能我们一劝,他还以为我们在找他麻烦,或者毁谤他,这样就不好。所以我们之前也有提到,规劝他人还要先建立在哪一个基础?信任的基础。所以《论语》里面讲「君子信而后谏」,才劝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可能会跟他产生误会,这样就不好。
  「见人错事」,他已经当场做错事情了,一般的人第一个反应是什么?你搞什么?孩子很不小心把盘子打坏了,你马上霹雳啪啦像机关枪一样达达达,这样孩子会怎么样?更加内疚。所以这个时候你能够平心静气,他会体会到我的父母很有修养。当我们先一起把这个残局收拾好,他内心已经很感激了。再进一步,今天这个错事为什么会造成,我们来检讨一下,反而一件错事又能够提升对方做事的能力,甚至于做人的能力。所以当我们都是这样去存心,人与人相处就可以一团和气。
  『见人恶』,绝对不要放在心上,那是把我们最纯洁的心装了很多别人的垃圾,这样是最傻的。那有一个朋友他就提到,他说:不见人恶好困难,很困难。那他就请教释净空教授,师长就给他一个好方法,我也觉得好得不得了,他说:你以后看到别人的错,你就说都是我的错。怎么说?比方说你看到儿子不乖,你就说:都是我的错,没教好。那你就赶快教!比方说看到太太不好,你说:都是我的错,没有用德行感动她,也是我不好。假如在马路上看到别人没有功德心,你说:都是我不好,我没有当榜样影响他。当人处处看到本分,就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数落别人的不是上了。所以这个方法,我觉得很妙也很受益。
  所以这是「见人恶」可以『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这个改过也是相当重要的学问,所以《了凡四训》里面也提到「未论行善,先须改过」,假如我们不改自己过失,就好像你今天纵有行善,把这个行善比喻成水,你把水加到一个水桶里面去,因为我们还有恶没有改过,这个恶就是桶子底下破了好几个洞,你再把水继续加下去,大半都怎么样?流掉了。所以要先把洞补好,往后这些善才会愈积愈丰沛。
  那要改过首先要发三种心:第一个要发「耻心」,羞耻之心,第二个要发「畏心」,第三个要发「勇心」。为什么要发羞耻心?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很大的潜力,都应该可以透过自己的修身可以成圣成贤,所以孟夫子才会给我们鼓励「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我们有那么难得的人身,当人容不容易?不容易。既不容易就要把他当好,要不负老祖宗对我们的期许,要当天、地、人三才。那怎么样当天地人三才?就是要把天地之德演出来。大地有什么德?长养万物。任何的万物它都不挑都去成就它,所以心胸非常宽广、非常平等。你看我们把最污秽的东西给了大地,结果它还把它转化成营养回馈给我们;就好像母亲一样,纵使我们大小便让母亲收拾,母亲回馈给我们也是无私的奉献。所以「地为母,天为父」,我们要把天地之德透过我们这一生好好演出来。
  诸位朋友,我们来看看其它的动物数量是人类的几倍?光是一个原始森林里面的某一种蚂蚁,一个原始森林里面某一种蚂蚁的数目加起来都超过人类的总数,你相信吗?你看平常一个这么大的蚁窝有多少蚂蚁?更何况是整个原始森林。所以我们能当人希有难逢,不可以辜负这个人生,不可以糟蹋。所以他们可以成圣成贤,我们绝对不能一生完全没有贡献,甚至于还造成家庭社会的负担,那这样就太惭愧了。所以孟夫子说「耻之于人大矣」,羞耻心对一个人太重要,有羞耻心则可以成圣贤;没有羞耻心,有可能一生沦为禽兽都不如。所以这个耻心对于一个人是否能够进德修业相当重要。这是耻心。
  第二个要发「畏心」,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而且「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我们常常会觉得自己掩饰得不错,其实那是自欺欺人,「日久见人心」,当人家把你看破了,到时候就一文不值。所以只要肯改过都不嫌晚,所以古代有一生造恶,临终前突然非常忏悔他一生的造作,结果还得到善终。所以罪恶纵使是「弥天罪恶,也当不得一个悔字」,懂得忏悔,懂得改过,这很重要。所以「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所以我们下定决心,从今以后要当圣贤的好学生,相信不管过往犯了什么过失,都可以弥补回来,也可以赢得别人对你的尊敬。这是要有畏心。
  而说实在「人生无常」,这个肉身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还留得住,所以改过决不可等待,等身命结束了,你想改都改不了,可能一生的恶名还让子子孙孙蒙羞。有没有这样的人?有!我们到了杭州的岳飞庙,看到了一对夫妻,谁?秦桧,你看,跪在那里让人家唾弃,已经唾弃多久了?快一千年了。而且你有没有听过有人说:我告诉你,我是秦桧的子孙。有没有?他有没有子孙?他不敢讲。所以让子子孙孙都蒙羞,那这种事我们不能干,所以要发畏心。
  再来要发「勇心」,要很有勇气去对治我们的坏习惯。所以我记得卢叔叔跟我谈第一次话,谈了两个多小时,其中有一句我印象最深,卢叔叔说:对自己要赶尽杀绝(用得词还真好),对别人要厚道三分。其实这跟我们圣贤常常教诲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同样一个意思,但是卢叔叔用的这个字眼会让我们刻骨铭心记住。所以往后面对坏习惯现前要怎么样?你不要拿刀,那我不负责任,这是形容就是绝对不能退缩。
  所以我从这一句就想到一个历史故事,就是当初在三国时代赵子龙救阿斗,把阿斗捆在怀里被几十万大军团团围住,请问他那时候只有什么念头?冲出去,要把阿斗保护好。所以我们现在要提升自己的学问,也要有赵子龙的气魄。过去的烦恼习性多不多?就像这几十万大军排山倒海而来,这个时候不能有任何退缩的意念,因为你一迟疑,本来还跨出五步,又怎么样?退回来数十步,你就会很沮丧!所以不能有退缩的念头,相信你一定可以把阿斗救出去。诸位朋友,谁是阿斗?我在有一次演讲说谁是阿斗?底下的人说刘备的儿子。这是譬喻,要保护好我们本善的心,要让它真正可以发扬出来。所以这是要有勇气,不能退缩。
  所以《了凡四训》也提到,对治坏习惯要如毒蛇啮指,像被毒蛇咬到手指头,这个时候你会不会迟疑?你会不会说要不要改?还在那里考虑东考虑西,来不及了,命都没了,马上宝刀拿下来切下去,这就是赶尽杀绝,不能让坏习惯停留半秒钟。一有念头马上怎么样?把它转过来。用什么转?我知道你们心里都有数,那也可以用经文转,用经文提醒自己。比方说要生气了,马上想到「忿思难」,马上想到「言语忍,忿自泯」。你们都知道我用什么方法吗?好,知道就好。
  我们提到「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所以也是要有改过的勇气,改过的方法。所以改过大分三项:有从事上改,有从理上改,还有从心上改。那就好比一颗毒树,你从心上改是只把它的根断掉,如斩其根,是从根本改起。所以真正一个人会修行会修身,是时时可以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当他能明白到起心动念的偏颇,马上修正,决不可能有偏颇的言语行为,这是会改过。我们看下面一句,我们一起把它念一遍: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所以为人父母假如把德行摆在前面,当然就能树立很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给你的小孩。『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所以懂得不要把人生只是当作不断追求物质的享乐而已。假如为人父母都把「钱」摆在第一位,那教出来的孩子也会把什么当第一位?钱!重利轻什么?轻义。到时候他跟谁抢钱?对!所以人算不如天算。
  那我们也来思考一下,真的对饮食、对衣服,甚至于居住,所有物质享受真正获得了,人的人生真的好吗?假如一个人真的一生都追求物质,然后他确实很快乐,那我没有意见,我也成全他、也鼓励他;可是问题不然,真正完全追求物质的人,他的内心非常空虚。常常跟人家攀比,比来比去,看到人家又买新车,自己内心难受的不得了,真叫自寻烦恼,自讨苦吃。所以我会跟他们说,我说:买一件很贵的衣服,快乐多久?一分钟,没这么惨!快乐三天。可能那个卡刷下去,那个月的薪水去了一半,所以快乐三天,痛苦多久?痛苦一个月。而且买回去,明天马上就穿,穿到公司里面去,跟同事说:你觉得我今天有没有什么不一样?假如遇到比较糊涂的:有吗?有吗?你在那里气得半死,我花这么多钱你都没发现,那就没有乐了!还有苦,因为苦于别人有没有看到我,时时都在患得患失。所以这种乐叫坏苦,就一下子而已,之后就是苦受了。所以人追求的乐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
  什么样的乐才能让一个人非常欢喜、非常充实,而这种欢喜是从内心散发出来,哪一些乐?行善最乐,还有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成长的喜悦,这都会让你、伴随着你一生有无穷的法喜。那我们今天先上到这边,谢谢大家。
细讲弟子规
第三十三集
蔡礼旭老师主讲 2005年02月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这几天课程都谈到谨言慎行,都是在很多与人相处的细节当中,我们也要格外谨慎、格外恭敬。
  所以我们中国有一句格言提到「青天白日的气节,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干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这意思也告诉我们,一个人有非常洁白的气节都是从哪里开始培养?从他独处的时候,从别人都没有看到的地方,他都能够言行一致,才能培养出这样的气节。所以生活的细节也是大学问。「旋干转坤」,能够扭转乾坤的能力从哪里开始打根基?从「临深履薄」,从他面对人、面对每一件事物都能够恭敬,都能够谨慎对待,他才能够往后办很大的事。因为他这一些谨慎的态度都已经在这点点滴滴当中积累上来。《朱子治家格言》有提到「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所以往往是在这些小细节当中,都能够非常谨慎的人,他才能真正把重要的大事办好。假如这一些小地方都不用心,很可能真正接一件重大的事就会有很多小状况出现,甚至于会乱了头绪都有可能。所以我们为人父母在这一些小细节当中,也要从小多多提醒小孩,那我们自己也要多多观照自己在这些小事当中的起心动念,进而当下去改过、去修正。我们昨天是提到: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现在的社会风气是比较虚浮,比较崇尚物质享受,很多人可能都家里很穷,都快没饭吃了,但是衣服都要买得怎么样?很漂亮,因为要穿给别人看,可能老婆孩子在家都饿肚子了,还是要打肿脸充胖子,其实这样的人生态度太虚伪、太虚假了。
  一个人他会打从心里真正尊重你,绝对不是因为你口袋里有很多钱,是不是这样?绝对不是。当你口袋里有很多钱,他对你很有礼貌,那是对谁?对钱。等你口袋的钱都给他了,那他对你可能态度马上就转了。所以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为什么小人之交会甜如蜜?因为他是有所目的,所以他就会竭尽所能的巴结你、谄媚你,很多人都在这种情境之下,还以为这些人对他如此的看重,如此的尊敬,到最后可能就中了小人的诡计。为什么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为君子是以德行与朋友相交往,所以在交往的过程会淡中有真味,决不可能每天跟你腻在一起。因为彼此都很清楚,我们都有为人子的责任,我们都有为人臣的责任,我们都有为人夫、为人妇的职责。所以各自都有很多的本分应该尽心尽力去做,怎么可能整天跟你耗在一起。一定会说:都已经八点多了,你不是要回去跟你儿子讲德育故事吗?赶快回家。所以这个「淡中有真味」,淡中含有彼此互相的关怀,互相的体谅在其中。
  所以确确实实物质的丰沛并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甚至于为了追求物质,可能让自己陷入一个无底的深渊。所谓欲是深渊。我们昨天也提到,花了大把的钱去买一件昂贵的衣服,快乐多久?三天。痛苦多久?可能那一个月都要吃泡面,把身体搞砸了。假如看到一台名贵的跑车他就动心了,去买了一台名贵的跑车,快乐多久?快乐一个月,快乐两个月。而且在那一段快乐过程,你的太太被打入冷宫,那台车变什么?变大老婆。每天在那里擦车,都把太太视若无睹,快乐一、二个月,但是那个贷款一付要付多久?可能要两年,可能要三年,所以那一段时间你可能痛苦在付贷款。而且说实在的,当一个人很喜欢去追求这种名牌,这种昂贵的东西,比方说他开了半年、开了一年,突然又看到有新款出来了,他看到别人又开的款式比他还新,他会怎么样?他的心又有点不平,又很心动要再去买新的。所以往往贷款还没付完,又要有新的支出,又要去买新的款式,可能一生都会变成物质的奴隶。不只自己变物质奴隶,可能连家里的人都被拖累进来了。
  很多人觉得要买一间豪华的别墅,他才显得自己有身分,有没有这种人?有,我们老祖宗提醒「万贯家财」,一天吃几餐?「日食三餐」,你何苦来哉去追求这些很虚浮的东西。万贯家财,日食三餐;「广厦千间」,你房子纵使有一千间,晚上躺的时候躺多少?夜眠才六尺。所以其实人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其实是非常少的。所谓知足常乐,你知足生活就非常轻松、非常简单,对你的身心都是很好的方式。所以我们也要从中体会到,比方说你常常很注重吃,都要吃得很好。我们可以想一下,比方说在过年以前,我们常常会接到很多的喜帖,所谓有钱没钱,娶个老婆好过年。结果接到这么多的喜帖,曾经我也一个礼拜去吃了三次的喜宴,三次,吃到第三天你有什么感觉?都快吃不下去了,都是这么样大鱼大肉,这么多油腻的东西比不上清淡的豆腐、白菜吃得轻松愉快。
  在很多人他追求很高级的住宅,很可能是怕在与人交谈当中不能说,比方说对方有说:我在某某地方有一个豪华别墅。当他听到了,别人有,我没有,内心就很不是滋味。所以自己就很努力赚钱,日也做,晚也做,终于买了一间别墅。好,那一年去住多久?一年可能去个三次、五次,一次住个二、三天就回来了。但是他还要请一、二个人去帮他守这一间别墅,请的这些人一年住多久?每天都住在那里,所以是他在享受这一间别墅。所以诸位朋友,到底谁才是真正有福报的人?谁是有福报的人?请来的佣人有福报,那主人必须辛辛苦苦的赚钱来还这个贷款。所以确实我们要好好的去思考,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才能真正对我们的身心有很好的发展,有很好的一种调节,不要追求虚幻的物质享受。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德才兼备」。德在前,才在后,所以这一句成语也告诉我们,德跟才孰为重?德才兼备,所以德更比才重要,还比才重要。在近代有一位书法家被尊为当代的草圣,叫林散之先生,日本人对他的书法非常尊重,日本书法家到中国来,都会到他的家去给他行一个礼,非常佩服他的书法,也佩服他的为人。林散之先生曾经就说过:有德有才会爱才,无德有才会嫉才(会嫉妒人家),有德无才会用才,无德又无才会毁才。所以我们假如要请员工要怎么挑?要挑有德有才,不然最起码也要挑有德无才。因为他有德行,懂得包容,他会去欣赏别人的才华,他知道「见人善,即思齐」,他就懂得去珍惜这样的人才。
  但是假如无德而只有才华,那必然会嫉妒他人;假如连才都没有,那就会毁才。所以在春秋战国,在秦国有一个宰相叫李斯,他是无德有才,所以看到有才华的人他很嫉妒,所以他嫉妒他的师弟韩非子,还陷害韩非子致死。不止陷害韩非子,还陷害读书人,所以建议秦始皇焚书坑儒,把历代很多圣贤的教诲一并都烧了,这个罪业太大了。后来李斯也没有好下场,跟他的孩子都受到腰斩东市的刑法致死。这是无德有才会嫉才。所以我们培养孩子绝对要先重德行才行,假如不重德行,我们把孩子的才华培养得再高,他的人生绝对不会幸福。因为嫉妒别人,内心一定很痛苦,而且嫉妒别人也会形成他人生很多的障碍,别人也会同样嫉妒他,所以这是我们必须谨慎的地方。
  我认识一位书法家,他叫李传军,这个李老师他就曾经去担任书法的评审,结果发现这些学生的作品肯定是老师代笔的,这个现象有没有?那我们父母跟老师假如做出这样的行为,事实上并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误导小孩。这也是误导小孩,让他觉得只要能够达到目的都可以不守规矩,不择手段。那这已经在孩子的心灵当中种下很不好的恶因,往后就可能因为违犯规则、违犯法律而触犯法网,人生都有可能因此而毁了。所以这个「德」才是一个人一生事业的根基,不扎好很危险。就好像一棵大树,你根不扎好,它的树干长得愈高,树荫长得愈大,迟早有一阵风吹过来就会连根拔起来,这样的情况可多的。所以一个人的罪业都是盛时所造,等到他飞黄腾达,没有德行就会干出很多错误的事情。所以后来李老师就坚持要把这一些老师代笔的要剔除在外,让这些真正自己写的孩子能够受到肯定。
  这一位李老师也曾经跟我说过,他说他曾经去找过非常多的书法老师,也花了很多钱向他们求教,结果都没有学到真本事,都没有,绕了一大圈,他已经是穷困潦倒都没什么钱了。结果因为他有这一分要传承中国艺术的使命感,所以皇天不负苦心人,最后遇到了他的书法恩师。结果他的书法老师不只没收他钱,还让他住在家里跟着他学习。所以诸位朋友,您要让你的孩子学到真本事,绝对不见得一定是花大把大把的钞票,假如这些艺术家都要要你这么多的钱,其实已经透露出来他是德多还是只有才华?当一个人无德有才华,他的才华、他的艺术境界绝对会遇到瓶颈而上不去,因为艺术也是一个人心性的一种展现。为什么很多艺术作品能够感人至深,这些都跟他的心境、他的仁慈、他的这些修养有直接的关系。
  所以当这一位李老师他遇到他的书法老师,就把很多非常重要的心法技巧都教给他,当他的老师教完他,就对他说:假如你没有真正的德行,我把这些才能教给你,我是害了你一辈子。他老师接着说:因为这一些才华教给你,你很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就会名利双收,而这个时候将是你人生危险的情况出现了。这个时候你又不知谦卑,就会招来很多的嫉妒;你又不知节约自己、勤俭自己的生活,可能就会养成挥霍的习惯。所以我们也看到很多艺术界的人,也都是曾经红极一时,结果很多晚年也是非常潦倒,那都是养成了这些奢华的习性。所以李老师对他老师这段话非常的深刻的领受,所以都谨遵老师的教诲处处谦卑。他才三十三岁,已经得到好几次的大奖,而且也常常义务教学。我曾经也请他到海口帮我们指导写书法,整整去了一个礼拜,他是分毫不取,甚至于还拿了大把的笔去送给我们海口的这些老师。所以德重要,德行是万福的根基,而这个福才能立得安稳。
  老子当初要离开的时候刚好遇到一个官员,这个官员就问老子,他说:我有两个儿子,我不知道以后应该靠哪一个?那老子就拿了一把钱放在桌上。然后就对他两个儿子说,先对他的大儿子:你只要打你爸爸一下,这些钱都是你的。这大儿子比较憨,他就低下头说:不行,怎么可以打父亲。他宁死不从。那接着老子又对他的小儿子,这个小儿子聪明伶俐,脑筋转得特别快。所以一般的父母会觉得哪一个孩子比较好?可能到处都夸:你看我这个小儿子多聪明。结果老子就跟他说:你只要轻轻打一下,这些钱都是你的。小儿子马上过去打一下,赶快把钱收到口袋里面去。老子就对他父亲说:现在你知道晚年应该靠谁了。
  后来这一位官员去世了,确实是他的大儿子在晚年照顾他,他的小儿子到其它地方去做生意。结果他父亲的死讯传到了这个小儿子的耳里面,小儿子说:我这个来回又要一段时间,不知道又要少赚多少钱。后来连他父亲的丧礼都没有参加。所以老子他很有智慧,可以从小孩的行为当中推出他的存心,因为「重利者必轻义」,只要跟他的利益有冲突的,他一定会先不关心,一定把利摆在第一位。所以一般的人他对小孩可能都觉得那个聪明伶俐的特别欣赏,但是往往晚年都是那些比较老实的孩子在照顾。
  我们也曾经听说,一位母亲生了三个孩子,老大、老二都大学毕业,老三高中毕业。后来的结果往往都是第几的儿子照顾她?反而书读愈多愈自私,只为自己着想。我们也看到很多的父母把孩子栽培到国外去念书,念到最后也没有回来照顾父母终老,往往一去不回来了。有的在那里娶了太太,父母还要打老远去探望,甚至于住了一段时间要离开了,这个媳妇还会拿出什么?那真是父母可能会吐血,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不如不要生好了。所以孩子不长德行,真正会气死父母,真正会贻害家庭、贻害社会。所以我们教育孩子要高瞻远瞩,要以德为本。我们接着看下一句经文: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在我们讲「信」这个部分内容,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一开始是「凡出言,信为先」,代表言语的信用。「奸巧语,秽污词」,这一些教诲都提到我们讲话的态度,当我们的讲话态度很粗鲁,就会没有办法赢得别人的信任。所以「信」这部分内容,当你去做到的时候,你就会给人家很高的信服感,对你很服气。比方说「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所以你都能够做得到,你的朋友一定会觉得你很有修养、很有分寸,你长期社会信用都会不断的提升。
  像我们刚刚念到的这一句『闻过怒,闻誉乐』,假如我们是听到过失很生气,别人称赞我们,我们就洋洋得意,假如我们是这种态度,能不能赢得朋友的信任?就很困难,就会造成『损友来,益友却』。为什么损友要来?因为他很清楚,只要给你几句美言,你就会神魂颠倒,到时候他就有机可乘了,所以损友就来,益友就退了。益友为什么会退?因为这一些有德行的人,他很清楚他做朋友的本分一定要直言不讳。你有缺点,他一定会很正直帮你提出来。当你不能接受的时候,他只好先怎么样?先避开。因为他假如不避开,你常常看到他,也会让你生烦恼,所以他为了不让你生烦恼,他只好先离开一段时间。等你真正肯接受了,肯接纳他的雅言、他的规劝,他才会再回到你的身边来。
  那人喜欢听好话还是喜欢听正直的话?听好话。那这个习惯从什么时候开始?所以这种「闻誉恐,闻过欣」的态度必然要从小扎起。所以我们中心老师在教这一句的时候都会提醒小朋友,今天别人把你的缺点讲出来,就好像你的脸上刚好有一个黑黑的东西黏在上面,这个时候别人告诉你,让你可以把这个污点污垢去掉,那你应不应该感谢他?那当然应该。那当别人指出你的缺点,就好像去除你脸上的污垢一样,那你当然需要跟他道谢。所以这些小朋友跟小朋友之间,只要同学把他指出缺点,我们接下来就会听到一句很优美的话,他会一个鞠躬,跟同学讲:谢谢你,指出我的缺点。当这个孩子对于他的缺点又有所改变,我们老师又适时的鼓励他,「过能改,归于无」,那他就更欢喜去好好把他这一些缺点修正过来。所以从小扎了这个根对他终身都有很大的益处。
  「闻过怒,闻誉乐」,就想到一个宋朝的故事。宋朝有一位大文豪苏东坡,他跟佛印禅师是好朋友,常常两个人都会互相切磋学问。有一天刚好苏东坡觉得他的境界很好,就写了一首诗,诗上写到「稽首天外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他觉得他现在的境界很好,连八风都不能影响他的清净心。诸位朋友,哪八风?这个八风就是很多我们人生境界的考验:利、衰、苦、乐、称、讥、毁、誉。这个利就是你很顺势的时候、很顺畅的时候,衰是衰败下来,然后苦,受苦的时候,或者很欢喜的时候、很乐的时候;往往人一苦就会怨声载道,人一乐就有可能乐极生悲,所以这一些境界都在考验一个人的修养。接下来是称赞,可能就洋洋得意。讥,别人对我们讥毁,我们就很生气、很不舒服。还有毁誉,毁是诋毁,是毁谤我们;誉,当我们有很好的名誉可能又会起了贡高我慢。所以苏东坡觉得这八风都不能影响他的心境,他都可以保持清净,所以写了这一首诗要送给佛印禅师。
  结果佛印禅师看完,就在信上写了一个字,写了一个「屁」字,就让他拿回去。结果苏东坡可能原来期待佛印怎么回答他?他可能想说:赶快称赞我一下。其实八风动了没有?动了。想要人家称赞、想听好话。结果看了之后,他很生气,非常生气,就赶快赶到佛印住的地方,结果一到他的门口,门是关的,写了两行字,说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来了。所以苏东坡一看很惭愧,就离开了。所以我们要时时观照自己是不是也八风吹不动,时时从起心动念把我们这一些不好的习性去除掉,才不会犯「闻过怒,闻誉乐」的这种错误。
  下一句是『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我们也看到当一个君主他非常宽宏大量,能接纳众臣对他的进谏,假如他有这样的雅量必然能够让这一些忠臣、这一些贤臣都能用心的指出他的缺点,以便让他的政策都能够真实对人民有所帮助。相同的,我们为人父母、为人老师,当学生或者孩子指出我们的缺点,我们也要虚心接受。当你跟孩子承认错误,很多长辈心里会想:这样我会不会好像矮了一截?其实恰恰相反,当我们老师真正有错误,比方说犯了《弟子规》哪一句,我们马上跟学生说:老师这里错了,老师要改过,老师跟你们一起学习。往往老师认错的时候,在孩子的眼中能看到什么?看到对老师的尊敬。所以当一个人认错那是德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当长者主动修正、主动改过,也会带动起整个团体都有勇于认错的这种风气。
  当我们身边有非常多朋友能够主动给我们一些规劝,那你的人生就好比多了好多双明亮的眼睛帮你看路。因为我们才两颗眼睛,有时候看前面又看不到旁边,又看不到后面。当你有接纳别人谏言的这种虚心,自然就有众人给你帮忙。所以我们说梅兰竹菊是四君子,表的是君子的德行。那竹子为什么表君子的德行?因为竹子它的心是空的,常使虚怀纳雅言。所以我们「见人善,即思齐」。那见物善?即思齐。所以我们的老祖宗不只跟人学习,还跟万物学习。当看到万物之德也回光返照修正自己。
  我也曾经就跟学生说:这个竹子有什么德行,你可以向它学习什么?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诸位朋友,你可以从竹子身上学到什么?这学习要善学,而且学习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枢纽,人要有悟性,有悟性才能举一反三,就能时时接触一切人事物都在修养自己,都在提升自己。除了虚心以外,还有什么?我们看竹子的外貌,有没有看到一根竹子的?都是什么?一群竹子。因为有一群竹子,所以每一枝都很直立,就好像你身旁统统都是正直的人,那相信你要歪也歪不起来。所以这是一个环境的重要性。所以连孟母都要三迁,纵使有孟子这样的根机,这样好的素质也都需要后天好的环境来培养。所以我们父母也要给孩子提供很好的学习环境。
  我们进一步看这个竹子,它都是一节一节长上去,所以也代表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都会遇到一些挑战。所以当面临挑战的时候,一定要怎么样?勇往直前去突破。竹子也是突破一节一节的关卡。所以也是要有坚忍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学生很多时候讲出来的答案会让我们很惊讶,有一位学生就说:老师,竹子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我说:为什么这么讲?他说:因为竹笋可以吃,竹子可以建房子,竹叶可以拿来包粽子。所以它是所有的全身统统都奉献出来。我们听到这里也要觉得很惭愧,我们有没有比得上竹子这种牺牲奉献的精神?所以我们可以对于我们身旁的人、事、物都有一种谦恭的态度,都去接受他们的雅言,都去向他们学习,那将我们的人生会增加很多的助力。所以「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当你有这个态度,可能草木都会有情,都会向你微笑。
  「闻誉恐」,为什么听到别人的称赞,我们要抱着战战兢兢的态度?因为我们的才华,甚至于我们的成就,绝对不是个人的能力所能达到的。比方说我们的整个成长都是父母的养育、教育,还有很多长者给我们指导、给我们关怀,我们才能形成这样的能力。所以当我们有所成就的时候,首先一定要想到这些功劳都是他们的,这样我们才不会自视甚高。而且比方说我们一个课程的成就,都是众人的协助帮忙。我们这几天的课程,很多的朋友可能晚上很晚才睡,隔天很早又要起来打理事务,又要起来煮饭给我们吃,所以一件事的成就都是众人的付出才能得到。所以我们也要处处感谢这一些付出的人。当我们有这样的存心,那闻誉就不会乐,会觉得诚惶诚恐,要赶快尽心尽力把自己那一分角色做好,以回馈这么多人的付出。我们看下一句经文,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揜饰。增一辜。】
  『无心非,名为错』,所谓「不知者无罪」。所以当别人犯错,他不是有心的,我们绝对要包容、要宽恕,不然他也会很难受。那对我们来讲,我们也要时时观照自己,我们的言语行为有没有不当之处。比方说走路的时候,两三个人排在一起,让后面的行人就不方便通过。因为人往往,比方说遇到久不见的朋友,一聊起天来都忘记旁边的世界。所以这就是无心之非。有时候我们打电话给朋友,他可能正要出门,我们一打过去就霹雳啪啦,连个逗点都没有,他又不知道从哪里切话把你拒绝,或者是告诉你他要出门,结果他就一直撑在那里。那时候他的心跳怎么样?特别快!这也是无心之非。所以我们打电话过去一定要先问:请问你现在方便吗?要处处替对方着想。
  那孔夫子当初到太庙去,也是「入太庙每事问」。遇到很多事,他都会去请教太庙里面负责的一些工作人员。其它的人就会觉得很纳闷,夫子的学问这么好,怎么到太庙去什么都问?结果他的学生就问夫子,夫子就回答:每事问是代表对这一件事的尊重,而且我们到一个新的环境去,可能这个环境都有它的规矩在,我们不能顺着自己的意思去做,不然可能就有失礼之处。所以我们到一个新的环境,也要先了解这个环境的很多生活作息,甚至于东西的摆设,我们也不能擅自去更动、去改变。可能我们是觉得好心,但是这么一个动作,可能会造成当地工作人员的一个麻烦,所以这就有可能犯了「无心非,名为错」。
  那下一句是『有心非,名为恶』。这意思就是明明知道是错的还是照做,叫做「明知故犯」,那这就是恶,这就很不可取。那这样的现象现在多不多?多!为什么?比方说明明就写着「禁止吸烟」,他还大口大口在那里抽,原因在哪?没有念《弟子规》,标准答案。失教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没有好好的学习,没有老师去教,也没有父母去提醒,所以就是「先人不善,不识道德」。那我们这一节课先上到这边,谢谢大家。
细讲弟子规
第三十四集
蔡礼旭老师主讲 2005年02月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接着早上的课程,我们提到:
  【无心非。名为错。】
  我们对于自己的一些言语、行为也常观照一下是不是有忽略的地方。比方说你在骑脚踏车跟朋友一起,也不要并排在骑,一来很危险,二来可能又影响到后面的行人。俗话说得意会忘形。我们也要常常观照一下。
  【有心非。名为恶。】
  假如已经知道这件事是错的,但是还去做,那就是作恶。那我们现在来看看,很多都是大家知道不能做的事,但是还是有人在做,比方说抽烟,比方说有立着牌子说「禁止钓鱼」,还是有人去钓鱼,或者「禁止倒垃圾」,还是有人会在那里丢。这一些都属于社会风气。这个社会风气谁要负责?社会的每一分子都要负责。假如整个社会都没有公义,别人错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去指正,那可能就提供一个空间让这些作恶的人愈来愈嚣张,我们说姑息养奸。或者你看到人家插队了,那我们应该去劝解,当然劝解的时候要注意「怡吾色,柔吾声」。所以《弟子规》这个「亲有过」,这个亲我们可以当什么?不只是父母,不只是亲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整个社会是一体的,社会的每一分子都是我们的同胞,我们也有义务去劝告他们,但是要注意这个态度的适当,以免发生冲突。
  其实为什么有一些明明是错的事,大家还去做?往往在他们的心中都会说别人也一样。所以这都是找借口,但是这也不无道理,因为好榜样太少了,所以会让他们觉得犯错好像是很正常的事。所以我们要有使命,社会上错误的事,我们一定要当榜样来纠正。比方说社会上的人不懂得报恩,那我们就要演出来知恩报恩;社会上的人无礼,我们就要演出非常的彬彬有礼,让他们能够生起惭愧之心。
  现在,比方说公家的东西很多人会拿来自己用,这也是有这种倾向,其实他们是冤枉。拿了公家的东西欠多少人?是欠整个团体人的债务,那就很难还,这是小人冤枉作了小人。所以我们也要怜悯他们不懂得「物虽小,勿私藏」的道理。我们也要表现出来,我们在公司里面、在团体里面就要很廉洁,任何一个公家的东西绝对一分一毫都不取。当你有这样的行为出现,在整个团体当中就是一种制约的效果。人家一看到你,他就会自己收敛。所以诸位朋友不要小看您在家庭还有在工作当中的影响力,只要有人演出对的,旁边的人就不敢太造次。所以我们确确实实要做好榜样。
  『有心非,名为恶』。很多人他明明知道这是很大的错误,但是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还是去做了。比方说知道跟人家起冲突是错误的,但是脾气一来怎么样?压不下来,所以这就要找方法来对治这个情况。有的夫妻,刚好先生出了一点状况,那太太就很不高兴,想说他都敢这样,那我也敢作坏。这种心态叫意气用事,对自己没有帮助,会愈搞愈糟。我就曾经听过先生都很晚才回来,后来太太也很不高兴,她也出去晃到很晚才回来,那受伤最大的莫过于她的小孩。所以别人对不对,那不是最重要的事,我自己有没有做对,一定要时时提醒。当我们真正做对了才有资格去讲别人,而当你真正做对的时候,你在他人心目中的信任程度一定相对提高。所以要把事情圆满解决,要耐得下性子来,先从自己的修身,立身行道开始下手。
  所以诸位朋友,当我们这课程结束,您回到家里也不要先要求谁做,最重要要怎么样?自己开始先做。我也常常接触一些朋友,他们第一天来听课,听完就说:我的哪一个朋友最需要听,我儿子最需要听。都没有说自己最需要听。所以人当把心思都看在别人的错,都看在别人应该学什么,那专注力没有回到自己,可能自己的进步就会相对减小。所以整个人生的转变,第一步还是要从自身开始做起。下一句:
  【过能改。归于无。倘揜饰。增一辜。】
  这改过确实对一个人的人生相当的重要,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这整个几千年的历史要找一个人从出生到终了统统没有过失的人,有没有可能?那不可能。那要找一个统统都是作恶的人,有没有可能?也不可能。所以人皆有善恶,那在这个恶当中,我们懂得去规劝,自己懂得去改过,这样就可以「德日进,过日少」。
  所以孔老夫子也给我们三个很好的修身法宝,第一个「好学近乎知」。所以学习一定要不断的精进,因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就退。所以我们在大陆办的五天课,之后也有一些朋友有联系,他们都会说,他说:蔡老师,我在那五天整个状态非常好,那五天听课的状态很好,那个心都非常纯净,很纯善。还有一位朋友上完课以后,他过来跟我们说,他说:这个上课的磁场很不一样,我本来每天都要抽烟的,结果那五天一根烟也没有抽。因为他觉得在那种气氛之下,好像有什么坏念头都觉得不应该。所以确实团体学习很重要。所以诸位朋友,您的课程结束以后,也要找三五善友能持续一起切磋,长时熏习才好。刚好他们就提到,在那五天状态很好,但是回去以后慢慢就退下去了,所以也印证「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求学问能不能靠别人?绝对要最重要靠自己的主动,自己的好学。所以好学才能够不断接近智慧。
  「力行近乎仁」,也唯有你真正去落实圣贤的教诲,才能不断提升我们的仁慈之心,才能不断看到孩子的需要,看到家庭的需要,看到社会的需要,看到自己的本分,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所以真正有勇气,真正的大勇之人,是不是可以举好几百公斤的叫勇者?这不算勇者,这只是力勇,而不是人格的智勇。所以真正的「勇」是能够降伏自己的坏习惯、自己的习气,那才是真正的勇者。所以我们走到佛寺里面去,一进门看到匾额高高的立在那里,写了四个字「大雄宝殿」,什么才是真正的大英雄?所以俗话也讲:击败他人一千次,不如击败自己一次。真正的勇在能对治自己很多的坏习惯,进而把它改正过来,所以知耻近乎勇。而当你这个勇气可以持续个二年、三年,慢慢的你的习性就转过来,保证往后的人生一定是法喜充满。
  在春秋时代有一位贤相叫晏婴,晏婴有很多的榜样,孔夫子对他也非常尊重,也很称赞他。晏婴穿一件大衣穿了三十年都没换,当然那一件衣服看起来还是怎么样?还是整整齐齐,因为「爱物者,物恒爱之」。你对任何的物品爱惜,它也会回馈给你,会让你可以使用很久。当一个宰相穿一件大衣穿三十年,请问除了会影响他的家庭以外,还会影响什么?对!整个文武百官,整个人民。所以当一个大臣他非常廉洁,就可以带动整个团体清廉的风气。
  晏婴刚好他的马夫,帮他驾马的这一个仆人,每天送着晏婴出去,去办公、去工作。结果这个马夫每次看到人都抬头挺胸,一副很高傲的样子。为什么他很高傲?因为他替宰相驾车驾马,他就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用成语来讲叫狐假虎威。结果他的夫人(他太太)看到了,有一天就跟他提出来,她说:我要离开你,我要走了。这个马夫就很紧张,他说:怎么了?你怎么要离开我?她说:人家都是尊重晏婴的德行,你又没有晏婴的德行,而晏婴宰相都这么样的谦卑,人家有德行还谦卑,你根本没德行还这么傲慢,所以我不想要依靠你,我要离开。结果这个马夫一听完也很紧张,马上很惭愧就跟他夫人说:我一定会改过,你就不要离开了。
  他的太太也确实很有见地,懂得要进谏、要规劝她的先生,当然她的先生也很有肚量能接纳太太的意见。听说多听太太的话可以大富什么?要听太太正确的话,会大富大贵。结果后来这位马夫就痛定思痛,开始很认真的学习。结果后来晏婴也觉得他的德行进步很快速,也举荐这位马夫当上了齐国的大夫。所以只要人肯改过,都会有相当好的前途。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
  我们在大陆有一位朋友,我们都叫他金不换,浪子回头金不换。为什么叫他金不换?因为我们在上海上课,这一位朋友他是从山东连夜赶过来上海听课。因为他的姐姐在庐江,安徽那一次课程参加了,接着我们要去上海上课,他姐姐马上打电话给他:你这几天纵使可以再赚多少钱都要放下,马上到上海听课。结果她的弟弟听完,真的放下所有的工作,她弟弟的太太很生气,说:你怎么说走就走了!这个公司情况怎么办?但是他还是坚持来了。结果来了以后,他在底下听课都是一种表情,两个眼睛目不转睛,然后嘴巴都开开的,所以我们所有上课的老师都很清楚有一位男士坐在那里,确实我们也不知道他是什么来历。
  后来上了几天课,他要回去。他说:你们可不可以让我有十分钟的时间跟蔡老师谈谈话?我们工作人员看他这么诚恳,后来就安排一天晚上,我就跟他坐了一会儿。他看到我很激动,他说:蔡老师,我不是用耳朵听你讲课,我是用我的人生来印证这些道理。他说:确确实实要知道、要悟到、要做到,才能得到。所以知还不够,要真正有体悟要去力行才行。
  他就说我在讲课当中提到《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说这是真实不虚的话。因为他在年轻时候也是脾气很不好,染上很多恶习,拿着刀要去砍人。因为拿着刀走在路上,那气色怎么样?杀气腾腾。结果被他父亲的好朋友看到了,他父亲好朋友马上把他拉回来。当他在盛怒之下,这个刀剑无眼。但是他父亲的朋友却把他硬是拉回来,才让他不会做出他这一生都无法挽回的事。为什么他父亲的朋友愿意这样做?因为他的父亲是在做电讯的,常常半夜都去帮忙,甚至于刮风下雨都不辞劳苦去工作,所以在整个乡里面的一种形象非常好,大家都很尊敬他父亲。由于他父亲的德行,救了他这一次的劫难,把他拉回来。他也提到好几次都是因为父亲的德行,让他逢凶化吉。
  后来有染上毒瘾,我们没吸毒的人不知道吸毒以后要戒掉的困难,非常困难。结果就因为他对母亲还很有孝心,所以说他在戒毒过程,那种支持他的力量就是对母亲的这种愧疚。他假如再不戒掉,不知道要让母亲痛苦多久。所以诸位朋友,一个人要有改过的动力,那个动力要来自哪?孝心、亲情、爱心才行。所以我们身旁有人很困顿,我们也要真诚的去鼓励他、去关怀他。他能够来参加这个课程,最主要也是因为他对于他的姐姐怎么样?也有恭敬之心。他说他姐姐从来没有用这种口气跟他讲过话,他姐姐都是跟他「怡吾色」,都跟他商量,从没听过姐姐说:你马上一定。所以他觉得姐姐一定是为他好,知道这件事很重要。
  后来他又提到,因为他十多岁就出外做生意,结果生意也做得很好,赚很多钱。他说他十九岁就拿着大哥大,那时候的大哥大都是很大,长长的、粗粗的那种。他说他走回家乡去,所有的人都说:你怎么这么厉害,这么会赚钱。每一个人都很羡慕他,都把他捧得让他觉得他不可一世。诸位朋友,这样对不对?赚大钱就值得尊重?赚钱是靠机会,花钱靠智慧。假如他没有智慧、没有德行,赚到钱的时候,人生的危机出现了。所以后来因为有钱,他觉得有钱能使鬼推磨,忽然整个恶习惯统统都染上了,也做了一些危险的事情。所以后来就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所以他来听完课,他就很感慨,他说他假如十几岁就有机会能够听到老祖宗、圣贤人这一些教诲,他的人生绝对不可能走得这么样的坎坷。所以我们从这一句话也可以听得出来,他并不是不受教,而是没有机会。我们在那几天看他上课的态度,确实也是相当的认真、相当用功。后来我们到他的故乡去办课程,他还连夜跟他太太一起赶过来听课,这个动作很正确,因为一个家庭绝对不能只有一个人在成长,应该怎么样?一起成长。这一位朋友就跟我说,他说:蔡老师,你不能只跟这一些人讲课,他们都是好人,我们那一批人更需要。我就跟他说只要他把这个公司安顿好了,可以跟我一起到监狱,到一些可能比较没有机会有很好教育的地方去讲课。因为这一些人走过的路他也走过,他所讲出来的话一定可以让他们听了能相应,能够有所感受。那当然我们这样引导他,最重要也要让他的学习有所立志,这样就会推动他用心去成长。这是金不换的故事。
  这个改过不只会影响一个人,甚至于会影响家庭,影响一个国家。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个名相叫蔺相如。我们都知道「完璧归赵」,蔺相如非常机智能够化解这一次危机,完璧归赵。也由于他这样的表现,赵王把他封为最高的一个职称,最高的,臣子里面的最高位。但是赵国有一个大将叫廉颇,廉颇都是驰骋沙场的老将,对于赵国也是立了赫赫的战功。所以这个武将就瞧不起文官,你就靠一张嘴巴,我出生入死,所以就不服气。结果常常在路上,廉颇就故意要跟蔺相如的车碰在一起,要当面可能要瞪他两眼。但是蔺相如每次发现这个将军的车来了就绕道离开,不跟他有摩擦;有时候廉颇去找蔺相如,蔺相如也称身体不适拒绝了,统统都是低调处理。
  蔺相如的这些仆人,他的家人就很不高兴,然后也对蔺相如说:你怎么这么胆小,怎么这样委曲求全。他们都觉得心里不服。蔺相如就对他这些家人讲:今天秦国这么大的国家,为什么不敢来打我们赵国?原因就是因为赵国有廉颇将军还有我,才能够让秦国不敢轻举妄动。我个人的面子、个人的羞耻事小,假如因为我跟大将军廉颇起了冲突,而让国家受到危难,这是国家之耻,那我就很难向国家、向历史交代。所以应该忍辱负重。结果这段话后来传到了廉颇将军的耳中,这个将军虽然火气大了一点,但是也都是知书达理之人。所以听完之后很惭愧,他说:我都是逞一时之气,宰相却是能为国着想。所以这个大将军年纪也很大了,但是他就脱去他的上衣,负荆去请罪;背着那个树枝都是有刺的,以示他的一种诚心。结果走到蔺相如家,蔺相如一听到将军已经来了,也快步冲出来,赶快把将军扶起来。然后两个人就成了非常好的朋友,刎颈之交。所以廉颇将军值得我们佩服的地方是知过能改,马上可以提起为国家着想;而蔺相如的一种肚量、还有一种远见也是让我们相当的感佩。
  所以当我们已经清楚自己犯的过失,绝对不能再掩饰。因为『倘掩饰』就『增一辜』,我们人生数十寒暑要对自己做好交代。这个历史可不能重写,所以一有偏颇,我们要赶快改正,以留给后代子孙好的榜样。
  这一次寒假,我们在海口的课没有停,还额外办了一个青少年的中国文化研习,本来因为我们没有办过,想说二十个就好了,结果报名了八十个人。从这个数字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父母好不好当?不好当。都为孩子的教育头痛。我们消息一发布而已,居然来了这么多人。当然能来都是一种缘分,青少年肯走入我们的教室,我们也是满佩服他的。结果五天的课上下来,这些孩子也有上台分享。其中有一个女孩她二十岁,她就上台来讲,她说她本来很怨恨她的母亲,几天课程下来,也深刻体会到母亲生育、养育、教育的辛劳。所以这一位小女孩也当场就告诉我们,往后她会孝顺她母亲,而且她也要弘扬中国文化。所以确确实实人都有那一分善心,只要有缘分把他唤醒了,相信都可以有很好的成长。
  所以过要能改,而改过必须要先悔过,悔过又必须要先知过,所以了解道理才能判断是非。现在的年轻人最缺乏的就是是非的标准,所以我们学了《弟子规》就有一个是非做人的标准。这一本《弟子规》一定要拿回去当您家里的家规,当你班级的班规,当你公司的,公司叫什么规?常规。这很重要。诸位朋友,你曾经或者你已经在传承你们家的家规的举手?你看古代的家族都有家规,那我们现在都没家规。那请问家里遵守什么规?爸爸有一个规,妈妈有一个规,儿子有一个规定,那不就乱成一团!所以要先建立家规,才有一个依循是非的标准,我们才能知过、悔过、改过。所以改过才能够进步,假如不改过,每天心里都会提心吊胆,很怕别人会识破。而假如又识破了,那就一文不值,甚至于会让人家从此瞧不起你,从此不信任你。倘揜饰就增一辜。所以要勇于认错,这样人生才能走得坦坦荡荡。
  我们接下来进入第五个单元。「泛爱众」,这个泛是指广泛,广泛的爱护众人、众物。这个众不单指人,我们把它广义的一切人事物我们都应该去爱护。之前也提到什么叫爱,爱中间一个心,外面一个受,用心感受对方的需要,而不是要控制对方一定要跟着你要的方向走,这我们要搞清楚。假如是强迫对方一定要听你的话,那就变成控制,这样就叫欲望而不叫爱。所以要设身处地,感同身受才行。
  那我们要教导孩子有这一分仁爱之心,首先要教他先爱谁?当然从自己最亲近的父母爱起。当他懂得爱护父母,他才能把这一分爱心继续向外延伸出来。所以孟夫子有一段很重要的教诲,提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一定从自己最亲的父母开始爱护,进而推衍到别人的父母、别人的孩子,就是仁爱人民;再从仁爱人民这分爱心再继续扩展到爱护一切万物,包含动物、植物、矿物,这就是爱物。所以这个次第我们只要顺着去走,孩子的爱心就会不断扩展。
  那如何教导孩子孝顺、爱护父母?怎么教?从「入则孝」教,还有从亲师配合合作来教,这很重要。因为我们中心也跟很多的孩子接触,每次他们上课都有相观而善的风气,这个相观而善就叫做观摩法,「相观而善之谓摩」,这个摩就是现在讲的观摩法。这个观摩法早在几千年前的《礼记》就教了,所以我们去念师范学院,好多的教育理论,我们都还以为是近代一百年、二百年哪一个教育学家讲的。后来我开始看经典才知道,中国人多久以前讲了?几千年前就讲了。但是我们的老祖宗讲了以后,有没有打上「版权所有,盗版必究」?没有。因为这是天地的真理,真理属于大家,而他们写出来的真正目的是要能够利益大众、利益后人,绝对不是标榜说我很厉害。所以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些古代圣哲他写下文章,确实是以利益后人为出发点。
  那来上课的孩子,我们会请他上来也是练习「步从容,立端正」,还要练习讲话「勿急疾,勿模糊」,就把他这一个礼拜做了哪些孝顺父母的事讲出来。很多的孩子讲完,刚好有一个小孩第一次来,听了这么多的大哥哥、大姐姐的孝行,在他的心中就燃起了回家一定要做一件孝顺父母的事。结果他一回家就往浴室走,因为他听到其它的大哥哥有说到帮妈妈端洗脚水,所以你看他胸有成竹,赶快要去端来,可能这也不是晚上的时间,他非常积极主动就要去端。母子连心,他妈妈看到他的动作可能就想到他一定要去端水,结果就跑到儿子的前面,先去把那个脸盆把它藏起来不让他拿。为什么?因为年纪很小,才三岁多,怕他翻倒。他母亲就这样跟我讲,我说:翻倒才好。她就眼睛瞪得很大,怎么会翻倒才好?我说:翻倒了,一来你没有阻止他,这样才能成全他的孝心孝行,你不让他做,他怎么会长养?再来,翻倒了才知道怎么样才能够把水端好,那不就是机会教育吗?不然他做事的能力什么时候训练?你到底要呵护他到什么时候?呵护到他娶老婆吗?还是呵护到他生儿子你也帮他照顾?所以这位母亲,我这么一提,她也可以接受。
  后来就有一位母亲,她孩子端洗脚水,她都给他端,从第一天就也很欢欣的给他的孩子端,然后也很肯定孩子这一分孝心,孩子也端得很有成就感。一个礼拜以后,她来跟我说,她说:我泡了一个礼拜的冷水脚。我说:为什么?因为怕他翻了会烫到,所以已经把温度调得很低了。然后看他功夫愈来愈纯熟,再把它调高一点。所以这是善巧方便,很有智慧,一来成全了孩子,二来也让孩子不会有危险。所以这叫亲师要配合,老师在学校有教,在课程当中有教,家长在家一定要让孩子能落实,绝对不能把教育的责任完全交给老师,这样是不恰当的。
  教孝还有什么方法?你看我很喜欢考试,坏习惯。已经有朋友讲了:以身作则。还有一个夫妻配合,先生的贡献太太要讲,太太的辛劳先生要提,这样孩子才能处处能够去领会到父母的辛劳。当他有孝了,再进一步告诉他「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他就懂得也尊敬一切人的长辈。那又告诉他,所有的长辈绝对都不愿意他的孩子受到伤害,就像你假如受到伤害,爸爸妈妈也会很伤心。别的小朋友受伤害了,他的父母也很伤心,所以我们不应该欺负别的小孩子。所以他就推己及人。
  进一步再引导,对于所有各行各业的长辈都应该尊敬,因为社会国家者是互助之体也。这一个观念相当重要,因为在功利主义之下,人可能会偏差,用钱来看价值,而不是用服务来看价值,这样人心就会扭曲。所以要从小告诉孩子,要尊重各行业的服务,职业没有贵贱。所以那时候我在教书,也是早上都六点多开车出门,一开车突然觉得眼前非常的整齐清洁,奇怪了那些树叶都到哪里去了?都是这一些环保同仁,不知道是四点还是五点就开始打扫。所以我跟学生讲:我们今天有这么清洁的环境,让我们的心情很愉快来工作、来上班、来读书,都是很多人的付出,所以我们面对这各行各业的人都要抱持着感恩的态度。所以当孩子能够这样领受,他到商店也好,他到书局也好,当他看到这一些工作人员,他也会很亲切的跟人家问好,跟人家道谢。
  有一班四年级的孩子,刚好有一个孩子就过来跟他的老师说:老师,这个叔叔每天帮我们换水;就是那个叔叔每天都会去他们教室扛一桶水,然后把旧的换掉,日复一日都是这样做。当然那是劳动的工作,常常这位叔叔的脸都是汗流浃背的。而这个叔叔脸上都没有表情,就好像机器一样,周而复始在那里做。这位小朋友就跟老师提议:老师,这个叔叔很辛苦,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谢谢他?当学生提了这一个要求,老师也很欢喜,也看到孩子很细心,也很有恭敬之心。所以全班也都很欢喜同意,明天叔叔来,一定要跟他问好,跟他感谢。
  所以当天这个叔叔进来了,正把这个水抬起来,全班同学说:叔叔好。结果这个叔叔突然露出很惊讶的表情,接着小朋友又说:谢谢叔叔,您辛苦了。这个叔叔从惊讶的表情突然发出灿烂的微笑。所以往后这个叔叔一走到教室,表情都特别欢喜,特别高兴。所以确实「敬人者,人恒敬之」,所有的人就好像我们的一面镜子,当我们笑脸对待他,必然是笑脸回馈给我们。所以当我们去尊敬各个行业的付出,这样就能够和乐融融。所以对各个行业都要爱护。
  接下来,我们也要对一些比较没有得到关怀的人群,再多一分的协助。比方说哪一些人?哪一些人比较缺乏关怀,需要我们多一点的爱护?流浪汉、孤儿,都是一些比较弱势的,比较没有能力的人群。所以孔老夫子在《礼记.礼运大同篇》里面有提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那个胸襟非常好。「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是只有亲爱自己的亲人,还能够设身处地去爱护他人的亲人,设身处地去爱护别人的下一代。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最后「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个鳏寡孤独就是比较弱势的团体,「鳏寡孤独废疾者」,鳏是指没有太太的,寡是没有先生,孤是没有父母,独是没有小孩,废是残废者,疾是生病者,这一些人都能够得到整体社会的关怀。我们现在也有很多社会福利团体都很用心去照顾这一些人群。所以当我们有比较闲暇的时间,也可以去做义工,去服务这些人群。假如没有时间,我们也可以有钱出钱,有力的就出力。这一节课我们就先讲到这边,谢谢。
细讲弟子规
第三十五集
蔡礼旭老师主讲 2005年02月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进入第四个单元「泛爱众」,也提到孩子的这一分爱心,仁厚之心可以从孝顺父母推衍到敬一切人的父母、亲属;再延伸到对各行各业的尊重,尊重他们的付出,他们的辛劳;也要爱护很多属于社会比较弱势的团体,刚刚也提到「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而且确实现在这种行善的风气也愈来愈兴盛,这是我们很值得欣慰的地方。
  而当我们在行善之中,一来会提高自己的仁慈之心,二来也能够真正了解到很多社会不为人知的一些事情,一些地区。当我们是带着孩子一起去行善,那绝对又长养了他这一颗仁厚之心。那我们在做善事的前提,一定要把家庭照顾好。不能出来做好事,然后家里乱成一团,这样可能就会有副作用。所以先要修身然后齐家,齐了家才能够发挥影响力去治国、去影响社会,所以这个次第我们也要谨慎去对待。
  除了弱势团体要尊重,坏人要不要爱?要,我们之前也有提到在去年发生一个案件很严重,就是马加爵事件。他因为同学笑他,长期讥毁他、瞧不起他,觉得他很穷,后来萌发杀机,杀了好几个同学。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个同学本来应该也会受到伤害,结果后来逃过一劫。因为这位同学曾经帮他拿过餐盘,帮他装过一次饭,所以这个同学才化解了这一个危难。所以确确实实人有善心,自然就会有善的回报。不管对方是多么恶的人,只要我们有善心,只要我们有德行,都能够慢慢唤醒他的良知。那假如我们去攻击他,可能会两败俱伤,所谓「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很有可能他会恼羞成怒就不好。那为什么他们会走向歧途?诸位朋友,为什么?没有好的家庭教育,没有好的学校教育。所以一个人之所以会误入歧途是他的人生过程没有遇到真正爱护他的人,所以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我们要去同情。
  刚好我在海口遇到一个长官,他是管监狱的。他知道因为我已经长期不在海口,刚好那一天回去几天,他一知道就赶过来跟我们中心的老师一起吃了一顿饭。他说他有一个心愿,希望把监狱变成一所学校。我听到这里很感动,真的,一个政府领导人真有心做善事,那就有非常非常多的人可以得大大的利益。我记得在海口办第一次的课程,办了五天,海口市教育局长亲自来听课。当然我比较没见过世面,所以局长在底下,我也满紧张的,后来局长整个下午课都听完。听完下课了,我们几位老师就送局长离开。当这个局长离开以后,我突然很感动,眼泪哗啦哗啦就掉下来。因为我们常常看《德育故事》,每一位好的官员都可以利益一方,都可以让这些人民生活、思想得到很好的发展,他们的家庭都会有深远的影响。一想到只要有好官出来,就会有好的社会风气,所以想到这里就很感动,旁边的人也不知道我在哭什么,都被吓坏了。我说:没事!没事!
  又看到这个监狱长这么有心,当他这么有心,我们一定两肋插刀,我说:只要安排好,我们中心的老师一定去支持,甚至于书本我们都愿意提供。确实在这个时代,只要你想做善事,一定会有人来帮助你,所谓「人有善愿,天必从之」。所以面对恶人,我们也引导孩子要先把自己演好,自然而然可以去感化他人。那孩子有这样的态度,他就常保一种对人和善的态度,就不至于跟人起冲突。
  除了人要爱,动物要不要爱护?动物也要爱护。因为动物跟我们一样都有灵知、都有感觉,牠也会痛,牠也会伤心、也会难过。在西藏有一个猎人,刚好一天早上起来看到远方有一只藏羚羊,这猎人一看到猎物下意识做什么动作?赶快枪就举起来,已经瞄准这个藏羚羊。结果出现了一幕让他很惊讶,因为他从来没有看过,因为这一只藏羚羊看着他,然后双膝向他下跪,他觉得很奇怪,但是还是把牠射杀了。射杀完后,隔天他把牠剖开来准备把牠的肉切开,结果一看肚子里面有一只小藏羚羊。这个猎人突然了解到这只藏羚羊为什么要下跪,求他饶了牠孩子一命。所以这位猎人他也是为人父亲,看到藏羚羊为自己的孩子都能够做出这样的行为,他也很感动、也很惭愧,就体会到所有的动物都有亲情。所以他从此就把猎枪放下,没有再去打猎。
  另外有一个猎人,他是专门夹黄鼠狼,都是用猎具把牠夹住。刚好有一天,他发现他的猎具抓住一只黄鼠狼,他就近一看只有黄鼠狼的皮,身体不见了。这个猎人就顺着黄鼠狼留下的血迹一直跟过去,跟到黄鼠狼的窝里一看,这只黄鼠狼是使尽全力把牠的皮脱掉,然后自己跑回窝里面,正在给牠的小孩哺乳。其实这一只黄鼠狼已经去世了,牠的小孩还在吃牠的乳水。所以你看一只黄鼠狼纵使在生命攸关,牠的念头还是为孩子,牠那分母爱不输给我们人类。所以猎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他也从此不再打猎。所以我们从这里也去想到了白居易那一首诗,「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所以我们对于动物也要那一分同理之心,绝对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自己的好恶而去拆散动物的家庭。
  不只动物需要我们关怀,植物也跟我们是一体的,都在这个地球的生命共同体之中。我还曾经看到小孩爬上树就一直摇那个树枝,一直要把它扯断,他是觉得好玩。但是假如孩子从小他就觉得想好玩的都可以去弄,那他可能会从伤害植物,再来他假如觉得很好玩,他可以打动物。那可能伤害植物、伤害动物,再大一点,可能他觉得喜欢的,他就可以打人。所以我们要很谨慎,当孩子在面对所有的不管是动物、植物,都是他的心在对待。假如对物不敬,往后对人能敬吗?他看到食物说我不吃了。对食物都糟蹋,对人保证很难恭敬。因为「一真一切真」,这个一是什么?这个一就是一个人的存心,他的恭敬、他的真诚假如是已经内化在心里,他表现出来的行为自然都是恭敬真诚。当他对物都不真诚、都糟蹋、都为所欲为,那他这一颗心已经失去恭敬了,等到他面对人的时候,能够马上调回恭敬吗?那是不可能。所以我们所穿、我们所吃都可能是父母的关怀,父母的辛苦钱买的,当他能珍惜这些物品,也就是珍惜父母的付出。这一些都不离一个人的心境。
  所以我看到孩子在伤害植物,我们也没有当面去指责,是等到下一节课上课了,我们就跟孩子说:诸位小朋友,请问一个人缺乏什么,只要缺乏五分钟,他就活不了命?缺什么?氧气。你今天缺食物可能还可以撑个八天、十天都还活得好好的,你今天二、三天没喝水,可能还没关系。但是你只要五分钟没有氧气就怎么样?死定了,可能就脑死了。请问氧气从哪里来?他们都会答得很快,因为他们都学过自然科,光合作用,就是从植物来的。所以植物是你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东西,因为只要没有植物,你五分钟都活不成,所以植物是你的救命恩人。它给了你最需要的东西,那你拿什么对待它?所以我们对植物要爱护。植物不止提供你氧气,它还对你有很多很多的帮助。我们可以藉由这个机会点,让他能够观到植物对于他的重要性,对于他生命的贡献。而植物对我们这么多贡献,却从来没有开口说:请你给我三百块,请你给我五百块。它对我们的奉献是无私的,更应该值得我们尊重。
  因为人不尊重植物,所以产生了非常多的问题。比方说每一次下雨都会发生土石流。奇怪了,三十年前、五十年前哪有那么多土石流,怎么突然几十年后都蹦出来了?有没有发现我们这个时代特别多新名词?都是现在的人做了某一些事,才会产生这些新的现象。因为滥砍滥伐,本来植物这些大树是可以抓住这些土壤,结果你把它砍了,这些土壤都松动了,结果一下雨,下得太大就会造成土石流、泥石流。所以现在所谓的天灾,其实你细细去思考,都是人祸造成。
  这个树因为它有很大的树荫可以调节温度,所以一个都市里面只要树木愈多,它的气温就愈稳定。假如树都砍光了,这个都市阳光直接照射,温度就怎么样?特别高,人在这样的环境居住,身体都会受伤害。所以树时时调节我们的温度。再来,这个树因为让阳光不会直接照射土地,所以温度调节得很好。那人类又会排放这一些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还有一些脏空气,都必须透过植物来把它吸收、把它转化,结果现在都砍光了,这些不好的空气就一直在空气层凝聚。当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过多以后就会形成温室效应,所以地球的温度都排不出去,就愈来愈高,造成全球性的气侯异常,热带地区还下雪。这些现象是天灾吗?是不是天灾?都不是。所以人要好好来思考,跟大自然是共存的。我们能够保护它们就可以共存共荣,我们假如伤害它们,绝对是两败俱伤。
  所以老祖宗才期许我们要做天、地、人三才。有一个数字提到,在一万年前,每一百年有一种物种消失;一千年前,每十年有一种物种消失;一百年前,每一年有一种物种消失;二十年前,每一年有五百种物种消失;五年前,每一年有一万种物种消失。我们看看这个数字非常触目惊心,短短几十年当中,全球的万物都濒临浩劫,快速灭绝。谁的杰作?人类。所以当地球上有一种动物灭绝以后,其它的动物会开party,会开庆祝会,连开七天七夜不睡觉,哪一种物种?人类。你们怎么知道?所以确确实实人类该是好好省思的时候。
  假如用癌症来做比喻,人类就是地球的癌细胞,你看癌细胞是不是快速扩展去压迫到其它的内脏?它快速扩展,它以为它愈来愈壮大,结果突然有一天身体垮了。癌细胞的下场是什么?死了。它虽然不断扩展,到最后整体这个人体也会死掉,它还是濒临死亡,它还是得死。人类也是,掠夺了这么多动、植物的生存空间,人类好像愈来愈大了,是吧?等整个地球破坏了,不能生存了,地球不能生存,人类照样要灭亡。所以人不可以短视近利,一定要从对人的关怀,再扩展到对一切万物的尊重。而当我们懂得对万物尊重,也教给我们的下一代懂得尊重所有的生命,也长养了孩子的仁慈之心。而当下一代有仁慈之心,谁的受益最大?那当然是他的父母、家庭。所以人要明理,不明理可能会做出很多让自己一生后悔的事情。所以要「泛爱众」。我们接着看经文,我们先念一段: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所以我们都是生存在同一个地球,同一个天地之间,应该要休戚与共。所以有一个老师他就跟我说:能够爱护所有的万物,就是力行孝悌之道。他接着又说:天为父,地为母,每个人都是大地的子女,都是大地长养我们。假如今天没有大地,我们吃什么?因为大地长养我们,我们念这个恩德。地为母亲,而母亲所长养出来所有的万物都是兄弟姐妹。所以我们不应该去残害动物,这样就没有孝悌的态度。这一位老师他把那个心量扩得很宽。那也确实大地为母,我们人类不懂得尊重动物的时候,这整个家庭气氛非常的混乱。所以你看这么多的动物在灭绝,当这些动物看到人类的时候都马上就跑掉了。听说是遇到中国人的时候跑得特别快,这我们要反省。因为中国人天上飞的、地下爬的、水里游的,这口腹之欲要节制,不然不知道会荼害多少的生灵!很多的动物都是被人吃了灭绝掉了。所以「天同覆,地同载」。
  在战国时代有一个名相叫孙叔敖,他也是相当有德行,刚好有一天他在外面做事,看到了一条两头蛇,因为在他们乡里面谣传是只要看到两头蛇的人都活不了,可能就会有厄运。所以他看到以后,马上拿起棍子把这个双头蛇打死,打死完了把牠埋好,自己就哭哭啼啼回家里去。他母亲一看就问他:你在哭什么?孙叔敖就说:我不能奉养您老人家了,因为我看到双头蛇,命可能保不住了。你看孙叔敖小小年纪看到双头蛇,没有想到自己的命要结束了,而是想到什么?把牠埋好,不要让其它的人再看到。而且哭哭啼啼回去,为什么伤心?是怕自己不能奉养母亲。所以他的母亲听完也很欣慰,看到孩子确实满能替人着想。所以说:你不用担心,你有这样的善心,往后一定会很有福分。后来孙叔敖长大,确实做了楚国的宰相,也很有成就。所以善有善报,有这一颗善心一定可以感来福分。凡是人要皆须爱。我们接着看下一句经文: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一个有德行的人,自然而然他的名声会传递开来,是不是坐着宣传车去讲的?绝对不是。因为德风会吹出去。所以孔老夫子在《论语》里也提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这个「小人」是指一般的平民老百姓;草上之风,必偃。这个「偃」是指草低下身来,代表这德风一吹过去,所有这些平民老百姓都会受到教化,都会跟着学习、跟着效法。所以当然最重要的,这有德行的人一定要有真实的道德学问,自然而然会达到桃李不语,下自成蹊的效果。所以孔夫子当时候在讲学也是快速的发展,很多各国的读书人都要来跟夫子学习。
  诸位朋友,夫子时时刻刻在想着哪一些事?那我们又时时在想着什么事?因为「相由心生」,心所想一定会表现在处事做人日常生活之中。当我们可以去理解到,圣贤人他的所想跟我们之间的距离有多大,我们就知道如何赶上来,「纵去远,以渐跻」。诸位朋友,我们平常都想什么?有没有想股票是要上还是要下?还是在担心儿子这一次数学会考得怎么样?
  夫子在《论语》里面有提到,他每天所忧虑的四件事「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夫子每天非常积极的修养自己的德行,所以他担忧的是一天空过,所以不能德之不修,不能学之不讲。自己有所领会的这一些道理,一定要把它讲出来,让更多的人受益,让更多人的慧命得以长养。闻义不能徙,只要知道正义的事,一定当仁不让去做;不善不能改,时时想着自己还有哪一些缺点要赶快修正,不能懈怠。所以夫子有这样的存心,所以他的德行,他对于人群的贡献,自然而然愈来愈大,自然而然赢得所有这些平民百姓对他的尊敬,对他的爱戴。所以「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绝对不是因为他长得很帅,绝对不是从容貌,容貌决不可能让一个人打从心里佩服,那是不可能的。
  下一句『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他的声望也会自然而然传扬开来;「人所服,非言大」,一个人的才华绝对不是自己在那里夸大,在那里炫耀,而是因为才华让人家打从心里佩服,而这个「才」绝对都是建立在一个基础上,哪一个基础?德行。假如有才无德,能不能让人家佩服?不行。所以这一句的前面是讲到行高者,一定要有德行。由于他有德行,他所学的才华都是在一个目的出发,能够利益家庭、利益社会,所以他这一些才华一定会让人佩服、让人受益,大家会对他很服气。绝对不是说拿了这个才华只为了一己之利,那就不可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我们往往看到很多人才华很好,都会心生羡慕。可能孩子也会这样:怎么这么厉害!这个字怎么写这么好!歌怎么唱那么好!能够把字写得很好是结果,原因在哪里?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引导小朋友,不能只羡慕他人,要看到他这么好的本事的背后绝对不是一蹴可几。所以「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所有的本事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让孩子建立这样正确的态度,绝对是有恒为成功之本。
  所以我们看到《弟子规》书法写得很漂亮,是杨淑芬老师亲笔写的,看了我们都会觉得写得很好,很羡慕。老师写了多久?已经四十一年了,从五岁开始写书法。老师说她们以前练书法,一天都是练一叠的纸,一叠纸,都是这样一点一滴磨链出来,才能现在拿起笔来随心所欲不踰矩。所以确实都是要有用心、有付出,加上恒心,加上有那一颗为人服务的心,她的才华才能不断的向上、不断的突破。所以老师现在写很多的字帖,往后都要出书,要挂到网上,然后写着「欢迎翻录,功德无量」。
  希望刚好自己有这么好的家庭,因为老师的父亲就是书法家。而她的父亲也是二十七岁才开始学书法,所以父亲给了老师一个很好的榜样,只要好学都不会嫌太晚。诸位朋友,听完之后,有没有想要拿起书法来练?父亲有这么好的榜样,有这么好的家庭成就了她的才华。所以要取之社会,要用之社会,决不能白来这一遭。「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我们看下一句经文,我们把它念一遍: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我们看第一句『己有能,勿自私』。自己有的才华能力,只要帮得上别人,不要自私,不要不伸出援手。所以在这一点我的感受就很深,因为我在补习班那一段时间,只要同学来问我问题,我一定尽心尽力帮他。而当一个人用能力去帮助别人,他已经把三种布施都修了,我们知道天地之间,你要如理如法去求都会有求必应。所以世间人喜欢财,但是却不知财要种什么因才能有财富?世间人也想要聪明智慧,那因在哪?因在法布施;世间人希望健康长寿,但是要先种什么因?无畏的布施,时时去减少他人、甚至减少众生的一种苦痛,自然而然因为他自己就做到上天有好生之德,时时都能够去关怀到别人的痛苦,他就能够得到健康长寿的果报。
  当一个人他去教导别人,把他的这些经验告诉他,是用劳力、是用经验,所以就做到了内财布施。再来,因为在指导别人的过程,自己也做了法布施,所以聪明智慧会日渐增长。因为你告诉他这些方法,他可能往后可以用在他的工作,用在他的家庭生活,那他就不会因为没学到一些好方法,而搞得手忙脚乱。他假如没本事,可能常常要担心我都没有办法有好的收入,那我的妻子、我的儿女心里面都没有安全感,常常都要担心受怕。而当我们把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给予了他,他有所成长,就能够安定一个家庭,所以这也属于无畏布施。
  其实一个人做法布施的时候,同时具足三种布施。而且法布施是根本解决一个人的问题,我们之前也提到「救急不救贫」,你可以帮助他一时,但是他假如思想观念没变,可能你愈帮他,他愈依赖,那可能就有副作用。所以最根本的帮助一个人,还是要让他接受正确的教育,从思想观念去改正,生命才能根本解决问题。所以我们也要告诉孩子,「己有能,勿自私」,量大福才会大。
  我们有一位老师,他从小就很会帮父母做家事,这些弟弟、妹妹也是他在照顾,看起来好像很辛劳,但是后来他念小学、念初中、念高中,念到大学,很自然他没有想要去当干部、当领导,但是往往机会都会到他的面前来。像在大学,学生会主席这些工作都抛给他,因为从小做事磨链,所以办事能力特别强。不想要名,名也到眼前来。当孩子愿意接受很多的工作,很多的磨链,这一些付出绝对都不可能白费,而扎实了他这一些本事。刚好有一次,这些老师一起在包饺子,结果有一位老师看着这个崔老师,他很惊讶,他说:我包一个饺子,他已经包五、六个饺子。因为从小做事很多,所以工作效率就特别好。所以人绝对不要怕付出,不要怕吃苦,因为到头来谁得的利益最大?自己的利益。所以「己有能,勿自私」。
  『人所能,勿轻訾』。当我们看到别人很有才华、很有能力,绝对不可以轻视他,不可以诋毁他,这样子对自己很不好。当一个人嫉妒心起来了,他的德行就下去了,当嫉妒心起来,我们人的善良就被他控制了,那你每天可能都郁郁寡欢。何不放开心量,做到「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所以以前读书人都抱持着英雄惜英雄,因为难得有好的人出来利益社会。而成事不易,要把很多好事办起来,容不容易?不容易!我们应该成人之美,有多少能力也要尽心尽力帮他,一起把好事做起来。
  所以当我们处众,在群体之中,很可能都是要面对大众的事情,假如没把事情做好,很可能影响的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家,而是什么?很多的人群。所以我们有机会替众人服务,绝对不能起嫉妒心。因为这个嫉妒心不只障碍自己,还有可能把众人的事搞砸了,所以我们应该抱持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团体当中要能随喜别人的善行,要能成就别人的善事,用这样的心胸去做,去成就他,那我们跟他的功德也是无二无别。
  『勿谄富,勿骄贫』,不要谄媚。对于有钱人,我们不需要去谄媚;对于贫穷的人,我们也不应该骄傲、瞧不起。子路曾经问孔夫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就是问夫子,贫穷的人不会去谄媚有钱人;有钱人也不骄傲,这样算不算有修养?夫子说还行,但是应该要再上一层,要能够「贫而乐,富而好礼」。就是纵使贫穷,他不去谄媚,他清楚为什么他现在贫穷,他应该好好再种富有的因,种财布施,之后自然就能够命由我作。读书人明理,所以他可以贫而乐,可以乐得做君子。富而好礼,就是一个人纵使很有财富,但是他还是谦恭有礼,不会因为有钱就让他以前对人的态度整个都一百八十度转,不会这样;而好礼,也当然懂得救济一些贫苦之人。所以我们不管处于富、处于贫,其实都可以心安理得去生活。
  在《朱子治家格言》里面有一句话说道「见富贵而生谄容者」,看到有钱人就巴结的人,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最让人家看了怎么样?很不舒服,真是丢脸!「遇贫穷」,看到穷人,「而作骄态者,贱莫甚」,看到贫穷人就摆一付很了不得的样子,去欺压别人,那是贱莫甚。虽然他有钱,但是他的行为并不高尚,而是很卑下的。
  很有意思,我给我的学生念这篇《朱子治家格言》,所有的句子他们都念得很平常,但是只要念到这两句都会慷慨激昂,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当他们念得这么大声,相信在他们的心中一定留下深刻印象,在他们往后为人处事,应该就会遵循这个教诲,不至于去瞧不起穷人,去巴结有钱人。而说实在的,巴结有钱人,人家未必会接受,因为当他有见地,你这些面谀之词、这些谄媚,他反而会觉得瞧不起你。好,这一节课我们先上到这边,谢谢大家。
 
细讲弟子规
第三十六集
蔡礼旭老师主讲 2005年02月
 
  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们《弟子规》进入第五个单元「泛爱众」,广泛的爱众人,爱众物、众生。当然这爱是会意字,就是要能用心去感受对方的需要,用心去体会对方的感觉,那这样人与人的相处就能够很和睦、和乐,不至于常常出现冲突跟纷争。孟子有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以天时、地利、人和谁最重要?人和。对,所以要能与人相处得好,才能有很好的人和,才有很大的团结力量。那如何赢得人和?当然在生活当中,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我们要落实《弟子规》这些教诲,《弟子规》提到「己有能,勿自私」,那当然你就会得到人和。
  孟夫子接着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能够有很多的帮助,失道者就很少人会帮助他。诸位朋友,这个「道」是指什么?得道、失道。这个道在《中庸》里面有提到「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所以这个道就代表仁慈之心。当一个人处处能为人着想,他就已经在仁道之中。所以得道者代表他存心能为对方着想,那失道者都是自私自利,没有去感受到别人的情绪,没有去看到别人需要,只有看自己。只要长期下来,必然因为存心的不同而有截然不同的结果,所以得道者必多助,失道者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就是他太自私到了极点,连他的亲朋好友都离他而去,所谓众叛亲离。那「多助之至」,假如他处处替人着想,行的都是仁道,那就「天下顺之」,天下的人都会感他的仁慈之心,希望能够跟随着他一起打拼,一起有更美好的生活。
  所以,我们看到周文王以仁慈之心赢得民心。记得有一次刚好在建筑一个工程,工作人员挖到了一些白骨,就放在旁边,被周文王看到了。周文王非常诚惶诚恐,马上就把这些骨头很慎重的办了祭祀,把它埋好。旁边这些人民看了很感动,他说:文王连死人都不敢轻慢,都这么恭敬,想必对于活着的人必然会尽心关怀,爱民如子。所以周朝很快以仁慈之心统一了天下,而且造了中国最长年代的一个盛世。他们整个朝代绵延了八百年之久。那我们来看看如何得道多助?《弟子规》这一个「泛爱众」的教诲事实上也环绕在一个「仁」字,仁慈的仁。那我们来看看:
  【己有能。勿自私。】
  所以能替别人尽心尽力的服务。在宋朝时候,宰相范仲淹,刚好他小时候遇到一个算命先生,他就走过去跟这位先生说:你可不可以帮我看看,我能不能当宰相?算命先生听了很惊讶,这个孩子小小年纪,口气挺大的。所以当算命先生这么一讲,范仲淹有点不好意思,头低了下来,接着又说:不然这样好了,你再看看我能不能当医生?算命先生也有点怀疑,奇怪!一开始是说能不能当宰相,现在居然降到当个中医师。就问他:为什么你两个愿望差那么大?接着范仲淹就说:因为唯有良相跟良医可以真正救人。因为一个好的宰相只要把国家的政策处理好,可以帮助千千万万的人民;而医生尽心尽力,也可以让人从病苦当中脱离。结果当算命先生听到范仲淹这么讲,也很感动,看他小小年纪处处立的志向不为自己,而是为了帮助他人。所以很感动,马上跟范仲淹说:你有这一颗心,你一定可以当宰相,这才是真正的宰相之心。
  诸位朋友,范仲淹后来有没有当宰相?这也不意外,因为他这么小就立志要当宰相。所以当他在念书,他在念四书、在念五经的时候,他要念出什么?念出如何治国平天下。其它一般的读书人要念出什么?功名利禄。请问念出来的味道一不一样?见地一不一样?所以诸位朋友,让孩子要早立志,目标一确定就可以全力以赴。而且得道者多助,必然,当你的孩子确实发了这种利益社会的心,可能在他成长的过程就会有很多贵人相助。
  所以范仲淹在宋朝当官过程,他还买了很多的义田,他的亲族三百多个人都是他在照顾,兴义田,让他们来耕作,这样就可以生活无缺。他的俸禄,只要看到亲朋好友婚丧喜庆有困难,他都会慷慨解囊。有舍有得,得了什么?范仲淹的成就仅次于孔老夫子,他们的成就是大过历代的帝王。因为范仲淹的家族已经八百多年不衰,孔老夫子两千多年不衰,因为他们都是用真诚来对社会付出。
  范仲淹除了在金钱当中尽心尽力帮助这一些亲友之外,他还盖了一个学校,兴义学,让更多学子能够得到圣贤教诲,进而可以报效国家。所以范仲淹办的那个学校,直到清朝考上的进士有数百个,状元就有好几十个,而现在那一块地也是当地很有名的高中。所以确实范仲淹的德行现在还在影响。『己有能,勿自私』,自然就能天下归心。而范仲淹这样的德行必然让他的后代子子孙孙得到庇荫。《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己有能,所以要勿自私。
  【人所能。勿轻訾。】
  当我们看到别人有能力而批评、而轻慢,就会造成团体不好的气氛,很有可能好事都被障碍了;而当这件事是众人之事,那我们罪过就很大,因为障碍了一群人。所以我们应该扩宽心量,随喜他的才华、他的能力,一同把好事办好。毕竟成事不易。这个年头做好事容不容易?我们更应该把这些好事极力促成。
  【勿谄富。勿骄贫。】
  所以有一颗仁慈之心就能够不去轻慢他人,当然也不会去谄媚别人。在一次各省的电讯招商会当中,刚好在上海举办,上海人怎么样?很有钱。那刚好上海人举办,其它省分来参加的人他们会区别,就是说有一些比较有钱的省分,吃的跟住的比较好;像一些比较偏远的,可能经济实力没那么雄厚的省分就吃差一点的。所以这就是『谄富』,没有以平等心去对待他人,也没有仁慈之心。当这一些被劣等招待的朋友了解到这些讯息,他们内心会不高兴,愤愤不平,怎么可以瞧不起我!所以这个时候广东人特别聪明,也很会做生意,马上把这一些情绪比较不好的人,安抚到他们安排好的旅馆去住,后来那一次招商会谁招到的生意最多?所以人不能太精明,还是要平等对待。所以勿谄富。
  当人都是用金钱去与人相交往,这样的情谊稳不稳固?不稳固。你看企业常常在那里挖角,挖角来挖角去,用钱挖来的人,改天又怎么样?用钱挖过去。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用道义、用信义相交,这相当重要。我们看看古代这一些名臣将相决都不是用钱请来的。所以当初我们最早的革命是商汤对夏桀发动,那个时候商汤发现有一位很有贤德的人士,叫做伊尹,所以就拿着很多的黄金、很多昂贵的衣服就去请伊尹。伊尹神态自若,然后就说到:我岂是这些东西请得动的。这伊尹他不可能为这一些财物所动。那商汤也很有心,屡次去拜请,希望他能出来帮助他。后来伊尹被他的诚心感动,也了解到商汤确有救国之心。那时候商汤不是要打夏桀,是请伊尹来帮助夏桀,结果九次把伊尹介绍给夏桀,但是夏桀已经沈溺于女色之中,沈溺于这些酒池肉林,所以伊尹的话都没有听进去。
  后来商汤不得已,因为已经闹得民不聊生了。所以商汤就对天立誓,是为了要为民伐罪,不得已才发动战事。也因为赢得民心很快就把夏桀打败。但是打败完后就把夏桀的这一些亲人、这些后代安顿在一个封地上。所以我们看古代这些仁君万不得已决不动杀戮。而且真正把夏桀赶走之后,绝对不会再伤害其它无辜的人。所以确实这一些贤德之人都是要用真诚去请。而伊尹的出来,诸位朋友,难道是为了商汤而已吗?而是什么?为了天下苍生。所以我们还是要以道义来待人,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绝对不是用钱去跟人家打好关系。所以勿谄富。
  『勿骄贫』。对于贫穷的人我们也不能骄傲、不能轻视。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人生都有起起伏伏,我们不能在别人困顿的时候还落井下石,那就没有顺道而行,那就会「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人生可不要搞到这般下场,才来后悔莫及。这是「勿骄贫」。不只勿骄贫,我们还要主动协助、主动帮忙。
  【勿厌故。勿喜新。】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