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一认真你就赢了-凤凰读书网

李若辰(当代)
一认真你就赢了
作者:李若辰
攀登书山也能“抄近道”
1.攀登书山也能“抄近道”(1)
  好成绩不一定是题海堆成的,掌握了“偷懒”的妙方,拥有了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轻松学习,事半功倍,并不是那么遥远。
  
  我从来不是个“好学生”。这是我一直引以为傲的一点。
  
  当老师、同学、父母眼中的“好学生”们勤奋专注、严肃认真、心无旁骛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时,我却总是嘻嘻哈哈、玩玩闹闹,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无论身边学习氛围怎样紧张,我也是吃喝玩乐样样不落下,就是不愿多花一点工夫在枯燥的学习上。学习那么无聊,那么烦,谁喜欢啊?
  
  但,我这个不学无术的“坏学生”,却很离奇的有还拿得出手的成绩。这并不是因为我神通广大、天赋超群,而是得益于我的一个特点:懒。
  
  有的同学要奇怪了:“哎,你懒,我也懒,怎么我越懒成绩越差,你越懒成绩就越好呢?”非也非也,此懒非彼懒也:我的懒可不是什么也不做、消极怠工的“懒”;而是为了省力省劲儿,凡事总找捷径、寻小路,来节省必要工作时间的“懒”。
  
  正所谓“懒惰之心,人皆有之”,生活中我们都爱偷懒,就像爬山时坐缆车或抄近道一般稀松平常。那么面对学习这项躲不开的苦差事,何不也抄抄近道、偷偷懒呢?
  
  偷懒偷出好成绩的方法其实并不复杂。只要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与“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两招必杀技,你也可以像我一样,学习玩乐两不误,成为旁人膜拜的“大神”级人物。
  
  记得升入高中时,我是班里拖后腿的“大尾巴”,对于那些似乎毫不费力就能够掌握知识、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我只能酸酸地说一句“聪明人就是不一样啊……”。但是,几次偶然的机会,我“偷”来了不少优等生们的独门秘诀。
  
  坐在我后面的阿鹏有着整齐精练的语文易错字词、成语积累本,考试前在所有人都抱着厚厚的卷子、复习资料焦头烂额的时候,阿鹏却只拎着这个小本子看,最后还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大有“四两拨千斤”的风范;
  
  还有班长小野,总是在数学课上一心二用,抓紧老师讲他已经会做的题目的时间,研究自己不会的内容或是写作业,结果常常是一放学他便轻轻松松地打球、玩游戏去了,每每考试还能得到令人羡慕嫉妒恨的成绩,留下一个“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背影;
  
  ……
  
  看着身边各有奇招的同学们,我不禁自愧不如。原来好成绩不一定是题海堆成的,掌握了“偷懒”的妙方,拥有了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轻松学习,事半功倍,并不是那么遥远。
  
  心动不如行动!我赶紧着手优化了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现在来和你分享。这些小技巧虽然不一定对每个人都适用,但希望多多少少能给大家一些帮助。
  
  首先,是要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笔记。我平时便喜欢收集装帧精美的小物件,信纸、贴画、包装纸,花里胡哨地装了满满一抽屉,每一件我都拿起来就不舍得放下。这次我抓住自己这个心理,购置了一套精美简洁、质量上乘的笔记本,并在封面上写好了对应的科目名称。捧着赏心悦目的笔记本,是不是会有一种往上写字的欲望呢?在课上,我开始努力更加笔迹清晰、内容有条理地记笔记,尽量保持本子的整洁,因为我知道笔记最大的价值是用来复习,而如果自己写的东西乱七八糟,看着就闹心,记过一遍连翻看的欲望都没有,那么用了再精美的笔记本、记了再丰富的笔记,也只怕是“暴殄天物”,既浪费了纸张,又浪费了墨水。
  
  第二,错题本的作用不可小觑。对于错题,我曾经毫不重视。每每发下作业或者试卷,满篇红红的叉子像瞪着小眼睛责备我的无知,心里怪不舒坦的。再一扫,都是那么难弄明白的题,我便往往没骨气地采取“鸵鸟战术”——将头埋在沙子里,果断将作业本合上、将错题抛到一边,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错了的题我甚至都懒得费工夫彻底弄懂,更不要提认真地将它们梳理并记录下来了。
  
  
2.攀登书山也能“抄近道”(2)
  后来我渐渐明白,错题是宝,因为每道错题都涵盖了我知识上的某个甚至是好几个薄弱环节。整理错题就好像是在扫雷,好不容易在大考前发现了一个雷区,如果把这些错题放过去、任由这些炸弹继续悄无声息地埋在地里,不是在等着下次接着挨“炸”吗?难怪讨厌整理错题的我,花了大把时间做题,结果却是会的题反复做,不会的题依然不会,在考试的时候被“炸”得东倒西歪、体无完肤。
  
  为了你能吸取我“血的教训”,早日做好“排雷”工作,让我来和你分享一下建立错题本的小经验。
  
  我的错题本根据题的错因分两种,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第一种是难解题本,第二种是易错题本。难解题指的是比较难的、压根就不会做,所以做错了的题;而易错题,则是指那些不是很难,方法是掌握了的,却因为有很复杂的过程而让自己在“阴沟里翻船”的题。
  
  在整理错题本时,我们常常会感觉如果把所有错的题目都抄下来,再把答案完整写一遍,工作量很大,错题如果多的话更是让人不耐烦,很有再次搬出“鸵鸟战术”一躲了之的冲动。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的方法便是“抓重点”:在满篇的解题步骤中,抓出自己不会做或者反复错的“卡壳点”和“易错点”,集中优势兵力,重点打击。我们可以重新组织语言,只记录这一部分而略去题目的其他部分,也可以完整地记录解题过程,之后用红笔标出重点,以便在日后的复习中快速找到题目的要害。
  
  错题本的意义十分重大,一来,整理错题本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易错难解题的再梳理,可以强迫自己对于错题不得过且过,而是真正弄懂弄明白;二来,错题本更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个性化复习资料,里面都是自己容易错的、不熟悉的解题思路,并且因为有了先前对重点的提炼概括而更加简明扼要。考试之前,错题本实在是查缺补漏的“备考利器”。相比其他同学埋在题海中大气喘不过来的苦大仇深的样子,我们呢,轻松极了:只要认真地将错题再做一遍,掌握不会的、记住易错的,就仿佛扫清了道路上所有的地雷,在考试中便可以所向披靡、旗开得胜、笑傲考场。
  
  值得注意的是,同笔记一样,错题本的内容也应尽量整洁、清晰,具有可读性,否则面对本来就时常做错令人反感的题目,再配上乱七八糟的笔记,谁有毅力耐着头皮认真复习呢?
  
  第三,有侧重地学习。这也是提高时间利用率的制胜法宝。
  
  高三时,为了保证复习质量,老师会发下铺天盖地的题目,文科生还稍微好一些,理科生需要解决的题目尤其多。记得每当遇到个两三天的假期,老师们都会摆出一副自己是圣诞老人的架势,笑眯眯地对我们说:“我给你们带来了小长假的礼物喔,你们要认真对待……”然后,毫不留情地发下铺天盖地的白花花的卷子,让我们“享用”。换句话说,如果想把每个老师出的每一道题都做完做好,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为了得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又不至于把自己累垮,我开始有选择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比如,对于我相对较弱的数学,每一次的作业我都要一丝不苟地完成;而对于基础较扎实的英语,我深知学校的练习题并不能给我多大的提升,因此学校作业基本是不做的,而是自己通过看原版书籍、外国电影来提升能力。这样一来便可以减少做无用功,好钢都用在了刀刃上,便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再有,进行阶段的学习总结也是很重要的。
  
  总结有两种性质,第一种是知识性的,在文综三科的学习上成效最为显著:无论是历史、地理还是政治,每学完一个单元,我都会自己找张白纸,将这一单元的东西整理下来,夹在书里保存好,这样既可以使知识体系化,加深印象,又能便于日后的复习,省去翻书的麻烦。别小看了我这一张张小纸片,它们可都是我的宝贝!考试之前翻看,感觉比看那一本本啰啰嗦嗦、废话连篇的教科书,可要省事儿,也清晰、亲切得多。这个习惯我一直保持到高考前,每次总复习,我都会跟着老师的进度做整理,总结个三四遍之后,文综的脉络便基本了然于胸,那三个写满了总结的笔记本也沉甸甸的,于我分外珍贵。
  
  
3.攀登书山也能“抄近道”(3)
  第二种总结,是整体性的,侧重于学习状态与方向的把握。在每次大考之后,老师都会要求我们根据自己的试卷,分析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方法、学习重点上的得与失,暴露出了哪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并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以及下一个阶段的目标。
  
  这个妙招让我受益可不小,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全面崩盘的模拟考试过后,我像一个房子被原子弹轰炸了的难民一样,面对惨不忍睹的成绩手足无措。但是老师要求的总结,还是照例要做,谁知这一总结,我心里马上跟明镜儿似的,哪儿的错题是因为考试状态、临场发挥因素没做好,哪儿的错题是因为偷懒偷过头、手感全无,哪儿的错题是我一直就没有攻克的堡垒……这样一分析,反倒没有那么强的挫败感了,也知道了该往哪些地方努力。这不,下一次考试,我便打了翻身仗。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交流,尤其是与老师交流。
  
  平时在课堂上,老师常常以严肃甚至古板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挨过几次批评之后我们对老师更是会心生畏惧之情。这在我们学生之间,再正常不过了,毕竟老师这个身份很特殊,怎可能与我们像同学一样亲密无间?但是,其实老师并不可怕。再严厉的老师都有亲切温柔的一面,他们摆出一副威严不可侵犯的样子,通常只是为了让我们能不打折扣地认真学习,是为了我们好。我们可以把老师视作朋友,在有不懂的问题时及时提出来向老师请教,在迷茫时也可以找老师谈心,解开心结,重新找到方向。
  
  在学术问题上老师可以给的帮助自然不必说,在生活上,老师也可以帮助我们渡过难关。老师是“阅人无数”的过来人了,正所谓“流水的学生,铁打的老师”,一届又一届学生教过去,与你我相似的人、相似的境遇,他们已经不知道见过了多少。如何才能解决问题并且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老师们这些“看破红尘的旁观者”自然最具有发言权。而我也是到高三的后一个阶段才明白这个道理,在课堂上成了积极提问发言的活跃分子,课间便经常出入在老师身边,更是办公室的常客。
  
  在与老师的交流中,我听到的是高屋建瓴的见解,学到的是屡试不爽的最佳方法,还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发现隐藏在错题中的知识漏洞,真的是好处多多。因此,与老师多交流,有事没事拿着本子去办公室转一圈,永远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何乐而不为?
  
  分享了这么多学习方法,不禁懊恼后知后觉的自己到了高三才发现它们的妙处。如果我能早些大彻大悟,把这些大杀器收入囊中的话,不知道要在学习上节约出多少吃喝玩乐、享受生活的时间,岂不妙哉?
  
  用一个公式来总结吧:
  
  好的学习方法=高的学习效率=短的学习时间+好成绩+更多玩乐的时间=父母的欣喜+老师的肯定+同学的“羡慕嫉妒恨”。
  
  这样只赚不亏的买卖,谁不乐意做呢?
  
  
每个牛人都是“蜗牛”
1.每个牛人都是“蜗牛”(1)
  一切学习方法的基础、根本,就是勤奋,一切的成就,都必须要有相对应的付出才可能获得。
  
  当今社会似乎弥漫着一股“秀”的风潮:美女模特秀身材、情侣夫妻秀恩爱、好学生秀成绩、大款秀财富……不过最热门的,也似乎最有意义的,当属各类成功人士在访谈节目上和各类自传中的“秀经验”了。但是如果我们能练就透过“忽悠”看本质的能力,就会发现在花里胡哨的成功经验背后,总离不开两个字——勤奋。
  
  在前面,我介绍了很多帮我们“有效偷懒”的学习方法,而其实,勤奋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换一句话说,勤奋是一切学习方法有用武之地的基础。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的学习方法就如同炒菜的技法,这米呢,便是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学习就像做乘法一样,时间×技巧=成果,时间为0,那么技巧分值再高,成果也只能为0。
  
  严重偏科的我一直当数学是我的一块心病,每每自己感觉已经付出了不少努力了,却总是在考完试发卷时刻看着少得可怜的分数,备受打击。终于有一次,我按捺不住了,愤愤不平地抱着卷子去找老师,想知道我数学“百学不得其解”的真正原因,是不是我真的没有丝毫数学细胞?
  
  因为平时很少找老师提问题,我费了不少周折找到数学老师办公室,敲门进入,却看到了班上数学成绩数一数二的小胡,正抱着厚如板砖的一本习题集和老师认真讨论着。小胡活泼可爱,平时笑眯眯的,是个人缘很好的小女生,经常也会和大家凑在一起聊明星、侃八卦,看起来一点也不像书呆子。但是她的成绩却非常好,尤其是数学,有时能在课堂上解决令老师也十分困惑的难题,赢得满堂彩。成绩平平的我一直觉得她八成是聪颖过人,才能不费吹灰之力就学懂我无论如何也弄不明白的数学吧!怎么,竟然她也有不懂的问题要请教老师?
  
  我恭恭敬敬地站在老师旁边一看,顿时羞愧得无地自容:小胡捧着的“板砖”是学校发的习题集,老师并没有要求我们做,但她的书上写得密密麻麻、花里胡哨,页脚都卷得不成样子了。我忙不甘示弱地试图在脑海中搜索关于我的习题集的记忆,只晓得这本书发下来之后就被我不知道扔到哪里去了,擦去扉页上的姓名和封皮上落的灰尘,还可以在书店里卖个好价钱。
  
  我捧着低分的卷子,一腔愤愤不平烟消云散,感觉不好意思起来。顿时明白,什么叫差距?这就叫差距!原来优秀的小胡并不是如我所想,凭着聪明劲儿悠悠闲闲地就取得了好成绩,而是这么勤奋用功,她不优秀,谁优秀?再看看我,本来知识学得就不扎实,除了老师布置的硬性作业之外,又懒得再做其他努力,又有什么资格说“我已经很努力了,怎么还学不好?”
  
  那天起,我慢慢发现身边的优等生都和小胡有大致相似的勤奋:艺儿的作文写得行云流水,既引人入胜又内涵丰富,从来不必绞尽脑汁,其实这份娴熟缘自她从小广泛深厚的阅读积累,即使学习紧张她也一定挤出时间来看书;小陈的英语更是好似入了神仙境界,从不见他费力背课文、记单词、做一本又一本的阅读完型书,但每次考试都稳坐前几把交椅,其实这份自如与他高一一年为了备战托福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进行高难度的英语练习脱不了干系,据说一个假期过去他连眼镜都加厚了半毫米;乐乐的文综让人望尘莫及,平日和大家嬉笑打闹一副没心没肺的样子,但是要背的内容他能精确到第几行第几个词地复述出来,他总吹牛说自己记忆力好,其实这种熟悉是他考前书不离手、文综不离口的努力换来的……那些我们以为是仅仅凭着天赋便轻轻松松地脱颖而出的人,其实都很勤奋好学,每一分成绩都是汗水浇筑而成的。
  
  是啊,哪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每个牛人,其实都是“蜗牛”。聪明人要勤奋,需要通过努力挖掘自己的潜力、实现自身的价值;笨人更要勤奋,需要付出更多辛苦,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人生。成功了我们要勤奋,因为成果需要通过不断的拼搏去保持、去实现新的超越;失败了更要勤奋,因为眼前的困难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克服、突破。即使一时间没有显著的成就,勤奋的努力也一定不会白费,因为凡事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每一天的勤奋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能力上的收获,还有意志品质上的锻炼。这些,都是不能拿“是否已经成功”这个标准去衡量的。
  
  
2.每个牛人都是“蜗牛”(2)
  我明白了,偷懒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不给学习以足够的时间和关照,注定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于是我下决心做一只不怕苦的“蜗牛”。
  
  我开始每天在学校上晚自习,不打折扣地完成作业,再有针对性地做补充练习,之后披星戴月却满心充实地回家。周末和假期,我也一改“一觉睡到自然醒”、一天从中午开始的老习惯,每天挣扎着抵制被窝的诱惑,八点起床到图书馆或是自习室报到,安顿下来一学就是一个上午。简单的午饭后,继续奋斗直到晚上回家。平时呢,我尽量少上网、少和同学闲扯,而是抓紧本来就不多的时间多看看书、多去老师办公室问问题……这样做收效自然是缓慢却显著的,我几科的成绩都慢慢上升了,连数学这个瘸腿科目也终于稳定下来。
  
  后来,当有人问起我该怎么学习时,我一定能滔滔不绝地长篇大论一番,林林总总列出好多学习的技巧方法。但我也不会忘记,一切学习方法的基础、根本,就是勤奋,一切的成就,都必须要有相对应的付出才可能获得。
  
  
挤出时间海绵里的水
1.挤出时间海绵里的水(1)
  如果你能够用相同的60分钟完成比别人更多的事情,创造更多的价值,那么这一个小时你就赚了,过得比别人更有价值。
  
  常言道:“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要挤,总是有的。”但是我们没有赫敏·格兰杰的神奇沙漏或是哆啦A梦的时光机器,让自己可以同时做很多事情;也没有孙悟空拔一根毛就可以变出猴子猴孙、帮自己分忧解难的本事。一直强调“节约时间”的老师和父母,却谁也没有真正告诉我们,到底该怎么“挤”这时间海绵里的水,给自己变出更多时间呢?告诉你一个妙方:规划你的生活!
  
  不知你是不是和我一样,时常会有这种手足无措的感觉:明明手头有干不完的事情,可是忽然一下不知道该做什么好,拿起一样又放下,做这件事的时候头脑里会想那件事是不是更要紧。做事情慌里慌张,时间就悄悄地从指缝间溜走了,发现一件事情也没有做好,然后懊恼万分,导致接下来的事情也没心情做,就这样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其实,做事忙乱没有条理,是因为做事情前缺少有效规划。
  
  曾经,我也是个不爱做计划的自由散漫的人。晚上回家做作业总要拖沓地弄到很晚。在别人看来我天天挑灯夜战好像很刻苦,其实是因为学习时总开小差,一会儿弄这一会儿做那,做作业时效率太低。一到节假日,我的懒散便更会变本加厉,每一天都是中午才起床,摊开作业本,一会儿写两笔字,一会儿画几笔画,一会儿上会网,甚至还听着随身听,那叫一个惬意悠闲。每到假期的后半段,我就开始玩命地补落下的作业。就这样,我养成了做事拖拉的坏习惯,也不知道荒废了多少时间。
  
  虽然很懒散,但或许因为课业压力还不是很重,耍耍小聪明往往也不会露出马脚落下太多知识,所以没有着意去改变自己的坏毛病。但是,上了高三,学习生活的节奏一下子比以前快了好几倍,自己才真正发现,这么慢慢悠悠地学是不行的,必须要做出改变,提高效率了。就好像跑1000米,人家都开始最后100米加速冲刺了,自己还保持之前均匀的速度,当然会被别人落下,独自在风中凌乱了。
  
  做计划这招,其实是跟老爸偷学来的。那次看到了爸爸平时列的当天的小计划,一件件待办的事按照主次、先后顺序排列好,每件事做完,他便会在上面打一个勾,直到完成所有计划中的任务。我恍然大悟,怪不得老爸办事效率那么高,原来是“计划小本”帮了忙!这么好的方法,我为什么不试试呢?于是,从那天起,我也开始给自己的事情做计划。
  
  先从每日的计划做起。举一个小例子,我平时一直都有放学在小本上记作业的习惯,为了防止马虎的自己忘记些什么。但通常只是毫无条理地把作业列一遍,做作业时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经常会拿着小本子发呆,考虑好久下一项该完成哪个,效率一下子就低下来了。下定决心做计划之后,每天回到家,开始学习之前,我都会把小本拿出来,思考后将要完成的任务按重要性和紧迫性排好先后顺序,工工整整地再列一遍,接着把要用到的所有作业本、参考资料都按照列好的顺序上下排好,摞成一摞,再开始写作业。从上面的第一本开始写起,写完一项,在小本上打一个勾,然后将完成的这项作业放在一边,再开始进行下一项,如此直到写完所有的作业。
  
  慢慢养成这个习惯之后,我惊奇地发现,晚上学习的效率大增,我已经可以在更短的时间比别的同学完成更多的任务,学到更多的知识,甚至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还能够抽出时间来读读书,看看电视,放松放松。不仅如此,我发现自己有更多的睡眠时间,这对于紧张劳累了一天并且爱睡觉的我真是一大福音!
  
  如果要说列计划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效果,我认为首先是,事先列好做事的先后顺序,极大程度上节省了做事中间思考“该做什么”的时间,使学习工作都更具有流畅的节奏感,避免因为思前想后而打断学习的状态,耽误学习的进度,扰乱思绪。
  
  
2.挤出时间海绵里的水(2)
  其次,列计划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做事的顺序,可以有目的地使各个科目很好地穿插进行,不至于在一个科目上连续耗费太多时间,导致厌烦、做不下去的心理。科学研究表明,转换一个领域思考是很好的休息大脑的方式。时间紧的情况下,不需要停止学习,只用换一个科目来学,马上会有神清气爽的感觉,脑子也会转得更灵光呢!
  
  再次,做规划后也可以做到“心里有数”。列好详备的计划便会给人积极的心理暗示:再繁复的任务都已经被妥帖地安排好了,只要我专心地做下去,就一定能够都完成。这样一来,可以更加放松地投入学习,不用怀着是不是做不完的担心潦草做事,学习时也就可以更加专注、更加深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列好计划,你甚至会发现要做的事情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除了有利于学习,列计划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大的用武之地。
  
  比如,今天有很多事情想做:帮妈妈收拾家,跟闺蜜一起去看电影,有几件生活用品需要买,还要写几篇文章,还想去做做头发。如果不规划,这么多事情怕是很难在一天内做完的。但是如果静下心来计划一下呢?是不是可以早上起来,先花三个小时写文章,然后用一个小时收拾家,吃完午饭后,出去和闺蜜看场电影,回来的路上在便利店买好生活用品,吃完晚饭溜达出去做头发,晚上清清爽爽地洗个澡睡觉。瞧,如果事先做好计划,这么多事情都可以做完,过充实圆满的一天不是很简单吗?
  
  即使是在学习繁忙的高三,我依然生活得有滋有味,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每周六雷打不动地看我最爱的美剧,平时每天中午和放学都会到校园里喂猫,周末或者小长假还会去看场电影,逛逛街……学与玩兼顾,其实秘诀便是规划我的生活,提高每一件事的效率。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每天24个小时,每个小时60分钟,一分钟不多,一分钟也不少。但是如果你能够用相同的60分钟完成比别人更多的事情,创造更多的价值,那么这一个小时你就赚了,过得比别人更有价值。
  
  规划你的生活吧,这可是使生活丰富多彩,充实而又有意义的不二法宝呢!
  
  
轻松领跑人生马拉松
1.轻松领跑人生马拉松(1)
  大目标让我们学会忍受,小目标则带给我们享受,因为哪怕是完成小小目标的每一天,都可以让你我在喜悦中一步步地接近想要的成功。
  
  我时常会抱怨,也时常会听到身边的同学抱怨说:“学习好累,好苦,好烦,我要罢课,我要休学……”但是耍赖撒泼之后,我们依然会悻悻地爬回书桌前,咬着牙,继续学习。
  
  这是为什么呢?学习这么累,这么苦,这么烦,为什么我们依然无法毅然决然地舍它而去呢?为什么面对书本,无数人嘴上说着“好累,不会再爱了……”,却依然要硬着头皮学下去呢?
  
  我想,答案就是,因为我们有目标。
  
  对实现长期目标的渴望,让我们对学习这项苦差使甘之如饴;实现短期目标的小成就,让我们保持了“我还不赖喔”的美滋滋的心情,愉快地前进。一句话:目标可以让我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毫无疑问,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学习的过程是很不招人待见的,尤其是为了考出好成绩而学习自己并不喜欢、也并不擅长的东西。这样的事情,谁也不愿意做。但是,有些对人生有重大意义的目标,我们真的很想实现的目标,只能靠现阶段的学习来达成。
  
  这个目标可以小到想要获得老师和父母的赞扬,具体到想用一个好看的分数来证明我们的能力;也可以大到考上一个理想的中学或是大学、获得更好的深造机会;可以宏伟到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甚至是想如马克思的那样“为人类的幸福而奋斗”。因为有这样的目标在,学习才会有动力。就像长期呆在国外的同学会养成自己做饭吃的习惯,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炒菜这个麻烦的过程,而是想到即将到口的美味佳肴,做饭的过程竟然也便成了一种享受。
  
  那么,目标有这样神奇的妙效,我们该如何设立目标呢?
  
  在我的理解中,目标有两种,分为长期和短期的。长期目标,大概和理想类似,是我们对于未来的自己的预设,可以是一年的,也可以是几年的、几十年的。拥有一个较为长远的目标十分重要,一方面可以使我们在每日的拼搏中充满动力、更加勤奋,另一方面,可以防止我们的目光局限于眼前的成败得失,从而获得更加平稳的心态。
  
  而短期目标呢,则可以细化到每天要完成哪些任务、这一周要弄明白哪些知识点、下一次考试要取得哪些方面的进步等,可以指导我们列出更为具体的时间表和计划表,更具有实践意义。
  
  拿我自己来说,较长期的目标给我带来不少甜头。在升入初中时,我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以三年为期的目标:考入我梦寐以求的一零一中学。之所以认定了这个学校,是因为我喜欢它有山有水的校园,喜欢它有着圆明园这么一个绝无仅有的“后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在学校大门的左手边曾经有一方小小的四合院,那是我和爸爸妈妈初到北京时住的地方,承载着我三岁到六岁之间,关于生活的全部回忆。小升初时,我的水平不够,没有能够如愿进入一零一中学学习,遗憾极了。好在,我所在的初中上地实验学校,作为一零一的分校,每届都有保送一零一的名额。争取者为数不多的保送名额,变成了我从初一便开始努力的目标。
  
  因为有了这个较长期的目标,知道自己现在所做的努力都是在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理想、接近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我的勤奋、刻苦,都是算得上是发自内心的,也愿意花最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愿意把该做好的事情做到极致、不留漏洞,虽然累,却不以为苦。并且,这种发自内心的动力也是自制力的最大源泉,让贪玩的我可以控制好自己的时间,在保证学习质量的前提下放松身心。因为我深知,三年后要实现的那个目标,容不得我放纵自己。
  
  有了长期目标自然好,不过理想啊、追求啊这些听起来终归有些远、有些虚,就像四十几公里的马拉松,自己连完成的信心都难以保持。因此,短期的目标也应随之确立,将长期目标分割至每一个小的阶段,时不时的小成就感来滋润一下自己,增加一些自信,好踏踏实实地一点点前进。
  
  
2.轻松领跑人生马拉松(2)
  每日的目标计划无需赘述,而阶段性的目标也十分关键。依然是我在初中时,“考入一零一中学”这个大目标被我深入分析:想考入一零一中学,我所在的学校每年有30个保送名额,因此每个学期的期末考试考进前30便成为一个较为短期的目标;在实验班我感受到的竞争较为激烈,但是好处便是总可以找到比自己水平略高的同学,作为自己进步的目标,那时的好友小瑜便曾是我追赶的对象。和同学的良性竞争便是较为具体的目标,不断带给我阶段性成功的小小喜悦与实现最终理想的信心。
  
  目标还可以用来缓解面对打击之时挫败的心情。升入高中,随着学习步伐的加快、高考的迫近,我的心理压力也与日俱增,精神变得更加脆弱敏感,好像刚走出青春期就步入了更年期一般。尤其是到了高三,三天一大考、两天一小考,成绩经常像坐过山车一般大起大落,搞得我的情绪也起起伏伏难以平静,严重地影响了我的学习效率。
  
  然而,不知是谁随口说出的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我们的目标是最后高考的成功,眼下的这些考试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查漏补缺,考砸了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它的价值呢。考试的起起伏伏也正是锻炼心理素质之时,每一次失败其实都是很有积极意义的,所以振作起来吧。”
  
  这样一想,因为有了更加长远的目标,便会看清眼前的挫折对于纠正错误的独特价值,备受打击的心就会慢慢平静下来,我也能够以更快的速度调整心态,冷静分析失误原因,争取下一次的进步。
  
  目标无疑是重要的,而无论是长期目标还是短期目标,其实都为了同一个目的:让拼搏更有方向性,从而激发我们的内生动力。因此,目标一定要高于现实而又切合实际,要有实现的可能,不能遥不可及,正如星空正是因为恰如其分的距离,让人们充满向往而非望而生畏。
  
  为自己定下明确适当的目标吧,不要低估了自己坚持下去的勇气,迈出这简单又郑重的第一步吧。大目标让我们学会忍受,小目标则带给我们享受,因为哪怕是完成小小目标的每一天,都可以让你我在喜悦中一步步地接近想要的成功。
  
  
做挫折打不倒的“小强”
1.做挫折打不倒的“小强”(1)
  无论什么样的挫折其实都不可怕,它只是我们成长之路上随处可见的小石子,关键在于我们对待这小石子的态度。
  
  蟑螂这种惹人厌的小动物被人类赋予了另一个霸气的名字——小强,是因为它们打不死、灭不完的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在漫漫学途中,谁也不可能一帆风顺,无论是一天24小时全部精力都放在学习上的“学霸”,还是轻松自如应对学业的“大神”,都不能够保证只进不退、不遇到任何挫折。因此,挫折是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必须面对、无法逃避的难题。我们要用智慧和勇气,放平心态、正确看待,做一只打不倒的“小强”。
  
  曾经,我的学习成绩总是非常不稳定,大幅度的进步或者退步都稀松平常,两次考试间有时可以相差100多个名次。每次考试之前,我都会希望自己能考个值得骄傲的好成绩,而每次考试失利后,对自己期望值的落空都令我苦恼不已。
  
  高三的一次重要模拟考试之中,我栽了个大跟头:五门功课几乎全盘皆输,原本占优势的英语、语文成绩平平,不足以为我提分,不擅长的数学没有什么起色,严重地拖着总分的后腿,文综三科的多处脑残失误更是给我原本就跌至低谷的成绩来个雪上加霜。出成绩的那一整天,我都像霜打的茄子一般无精打采地耷拉着脑袋,甚至极力躲避着老师同学们的目光,内心满是沮丧,对自己失望极了。回到家里,饭也没吃便一个人躲到房间里掉眼泪。
  
  这时,善解人意的妈妈没有追问我的成绩,没有劈头盖脸一顿臭骂,也没有用“别哭啦,没什么的!”之类空洞的安慰语否定我的情绪,而是过来和我聊天。
  
  “考试没考好?”妈妈轻声问。
  
  “嗯”我回答得有气无力。
  
  “哪门没考好?”
  
  “都没考好……”我有些不耐烦了,很怕她絮絮叨叨地问下去。
  
  “这不就一次考试没考好吗?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能说明你学得不好,对吧?”
  
  “这不能说明学得不好能说明什么?现在高考要的就是成绩,学得好但是没有高分数,一样没用!”我有些气急败坏。
  
  “那你觉得,这次没考好,是学得不好,还是考得不好?”妈妈没有和我呛嘴,接着问。
  
  “都有点问题吧,主要是考得不好,学得也有些漏洞。”我若有所思,心情平静了不少。
  
  “那现在要紧的事情就是得提高成绩对不对?那咱要是及时把那些没考好的地方记住、那些没学好的漏洞补上,成绩是不是就能上去了?”
  
  “是啊……可是,虽然说起来简单,但是真的弄起来很困难啊,乱七八糟的好多问题,不知道该从哪儿开始,想想都头疼……”我依然没有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一想一张张惨不忍睹的试卷,真的有些头晕目眩,连拿起来翻翻的勇气都没有了。
  
  “仔细想想,真的有那么复杂吗?现在开始一点一点做,可以做完吗?”妈妈依然很耐心地劝说着。
  
  “好像也没有那么复杂……可以吧,今天晚上弄一部分,明天整理剩下的,应该可以完成的。”我边想边说,慢慢冷静下来,渐渐努力脱离围困了我一天的失望、难过、慌乱之感,开始动脑子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仔细想想,好像卷子上的问题要是归归类,也就那么有限的几种,落下的知识点总结一下也不是多得骇人,而只要我做好这两项工作,找出这次考试的问题并在下次考试中尽力避免,翻盘应该是不难的!思路慢慢清晰,我不再感到失落、颓唐、无助,而是有一种强烈的开始学习的冲动:我现在就要开始整理分析这次考试的问题,一秒钟也不想耽误了,相信我下次一定会比这次进步很多!
  
  就这样,我扒拉了几口晚饭,便快速地进入了“一级战斗状态”,掏出卷子,安排好今天要分析的英语卷子、语文卷子和数学卷子前一半,明天分析余下的数学卷子和文综三科,然后踏踏实实并且干劲十足地开始了奋斗。那天晚上,我效率极高地奋战到夜阑人静,错题本和难题本上都增加了新的几页内容。完成这天的任务后,我从书本堆里抬起头来,内心感到舒坦,因为对此时的我而言,这场考试失利已经由一次单纯的打击变为了一个锻炼我的心理素质、反思上一阶段的学习的好机会,我已经将这次挫折化为了一笔财富,收入囊中,在下一次考试中便可以为我所用。
  
  
2.做挫折打不倒的“小强”(2)
  有了这次的战斗经历,我和挫折博弈的技能越来越高了,往往能通过总结分析从挫折中尽量多地吸取经验、增长能力。学会了如何对待挫折,我的成绩一点点地上升,并且慢慢稳定了下来。
  
  虽然考试失利只是我们学习之中的一些反复,但那种一切努力付之东流的失望感,真的很有一股将我们无情地“拍死在沙滩上”的力量。如果处理不好,很有可能导致我们自暴自弃、颓废、精神萎靡,这不仅非常损耗精气神,也会浪费宝贵的时间,而在紧张的备考阶段,时间是最为宝贵、浪费不起的,真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那么面对挫折,怎样才能更快地恢复过来,重新开始呢?
  
  我在一篇名为WhatisYourRecoveryRate的英文文章中曾读到了这样的观点:我们可以任由自己全身心地沉浸其中,充分感受它一分钟,接着下定摆脱它的决心,然后通过做运动、找人倾诉甚至大哭一场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将情绪及时宣泄出来,从而尽量快速地摆脱悲观情绪。读来很是受用。
  
  在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时,我常常本着不放过每一道错题、每一个知识点的严谨态度,认真考察自己在哪些该得分的地方因为什么原因而丢了分。接着,我会仔细看自己卷子上的错题分布,总结出每一个科目的“涨分点”,即卷面上的哪些问题是我可以解决的,在下一个阶段的学习中着重练习、各个击破。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胃口要小一点,不能一口吃个胖子。只要相信,每一次考试都会比上次有所进步,一次一小步,积累起来就是惊人的一大步。
  
  不仅仅在学习中会碰到挫折,生活中的挫折也会时不时跳出来扰乱心绪。然而,无论什么样的挫折其实都不可怕,它只是我们成长之路上随处可见的小石子,关键在于我们对待这小石子的态度:如果将它们视为绊脚石,一味自怨自艾,沉浸在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则难免半途而废;如果将它们看作可用的石材,理智面对、充分利用,挫折便可以堆成阶梯,在攀登的路上助我们一臂之力。
  
  
偏科,不抛弃、不放弃
1.偏科,不抛弃、不放弃(1)
  如果你有一个弱科,落魄到了永远垫底、惨不忍睹的境地,那么无论其他科目多么强势,怕是也救济不了这个“穷亲戚”喽!
  
  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计算分数时考察的都是语文、数学、英语三大主科加上两三门副科的综合成绩,目的在于选拔发展全面的优秀学生。然而,这可愁煞了很多同学!对于我们而言,很多时候由于先天基因或是学习经历不同,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偏科:有的科目很擅长,学起来如鱼得水,有的科目学起来费劲极了,总在拖后腿。这些“瘸腿”的科目往往让人束手无策,做了很多努力也没有起色,难免让人心生倦怠,于是有的同学就干脆“破罐子破摔”,放弃不顾、让它自生自灭了。然而,面对自己的弱势科目,最好的态度是“不抛弃、不放弃”,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一定可以战胜偏科的困境。
  
  从小学开始,我的语文和英语就学得比较轻松,而数学这门瘸腿科目却一直是我的头号大敌。五年级时数学就曾经不及格,我和一个刚刚及格的同学恼羞成怒,在教室里撕纸以发泄我们抑郁的心情。这在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巨大的阴影,提起数学就感到有些发憷。
  
  后来,我尝试去上了几节华罗庚学校的课,发现自己无论如何都没法跟上老师的思路,每节课像听天书一般,实在是一种折磨。最可怕的一次是讲“牛吃草问题”,我从来就没有听懂过老师的讲解,也看不懂书上奇奇怪怪的符号和文字,但是老师却偏偏哪壶不开提哪壶地叫我到黑板上去完成一道题。我直接傻在了座位上,磨磨蹭蹭挪到黑板前,躲也躲不开了,我只好硬着头皮,照葫芦画瓢地生生把数据套到书上的一道长得差不多的题上,在黑板上装模作样地演算了起来,最后得出了个离谱的数字。学华数之路在我的坚决抵制下只好作罢。
  
  再后来,为了不和参加各种高端、洋气、上档次的数学班的同学们差距太大,我和几位水平大致相当的同学请了位老师小班教学,才接触了些浅显的奥数,数学成绩也就是那样徘徊在中游。
  
  小学就这样在数学的阴霾下度过了,上了初中,数学依然是我的心病。在数学老师心中,我一直是个还算认真成绩却一直不好的孩子,初三模考前120的总分还考过79分,以至于当得知我竟然保送了一零一中学时,和蔼可亲的老师瞪大了眼睛,一脸难以置信的表情说:“李若辰,你还能保送呢啊!看不出来啊!”让我哭笑不得。
  
  高中来了,我的数学依然没啥起色。高一的第一次单元考试就挂了科,数学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妈妈说:“这孩子数学要是这样下去,肯定是不行的啊!”数学给我种种考验、种种挫折,一点点打磨着我对它的兴趣和信心。我可以坦白地说,我不喜欢数学,真的不喜欢。
  
  但是即使是这样,我却从没有放弃过在数学上的努力,实际上,这是我花费心血最大的一门学科。我明白,即使不喜欢,即使学起来很辛苦又收效甚微,我也必须尽最大努力学好数学,因为功利而又实际地讲,我需要那高考中占150分的科目成绩,送我进入理想的大学,获得自己想要的发展。下定了这样的决心,我便迈出了战胜偏科的第一步。
  
  要真正战胜偏科,我们需要首先接纳这个不完美的自己,摆脱自卑感与畏惧心理。或许是由于虚荣心、自尊心的驱使,每个人都会下意识地隐藏自己的短处,展示自己的长处。在学习中,我们也常常会夸大自己的优势科目、刻意忽视弱势科目。这样的做法本无可厚非,但是在面对学习中的不平均情况,这样是无济于事的,丝毫无法改变偏科的现状。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正视并接纳我们有些地方擅长、有些地方不太灵光的现实。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短处嘛,我们看到的那些好像科科超强、没有劣势的学术大牛们,成绩也不是完全平均分布的,也有他们自己头疼不已的弱科。只是他们在弱势科目上下了更大的工夫,使它们不至于太拖自己的后腿,再加上优势科目的强力弥补,总分便跃至人前。
  
  
2.偏科,不抛弃、不放弃(2)
  除此之外,我还发现了偏科问题的严峻性:一科瘸腿如果太严重,有时会导致全盘皆输。总结一下,总分高的学生各科分数分布大多是“一超多强”的局面,有至少一科很厉害,其他科目完全可以一般般,甚至可以有点差。但如果你有一个弱科,落魄到了永远垫底、惨不忍睹的境地,那么无论其他科目多么强势,怕是也救济不了这个“穷亲戚”喽!
  
  因此,战胜偏科是非常必要的,而对于数学,我的目标很明确:不必超过那些能力很强的同学,只要在平均分上下,争取高于平均分,就足够了。而这点,我还是有信心的。
  
  想好了这些,我便可以说做好了战胜偏科的心理准备,接下来就该付诸实践了。要想让劣势科目赶上大部队的步伐,大前提便是给它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紧张的高中学习中,我在制订计划时有所侧重,把每天晚上六点到八点的思维黄金时间留给这最让人头痛却也最重要的数学。为了节约时间,其他科目作业的完成我会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但数学作业我一定认认真真、不打折扣地做好。平时我不积攒不懂的问题,尽量多地向身边数学好的同学讨教具体知识以及学习方法,即使自己认为很弱智、都有些不好意思问的问题,我也会硬着头皮请教他们,而他们也会耐心地给我讲解,邻座的小野和坐在我后面的小陈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不仅如此,我还成了数学老师办公室的常客。课堂上能问的问题,我当堂或者课间就尽量问明白,还有余下的便去登门拜访,这样可以不让问题像雪球一般越滚越大、越滚越吓人。有了和老师交流的经历,我才发现,自己以前由于这一科学得不好而产生的对老师的畏惧心理,对老师会瞧不起自己的种种担心,真是误会了和蔼可亲的老师。实际情况是,当我开始找老师问问题时,老师会更多地认识到我对这一科目的重视,于是平时会更注意我的学习情况,耐心地进行针对性指导,在考砸时鼓励我,甚至在上课时也开始和我进行眼神交流,根据我的理解调整讲课进度。对于老师的关照,我不仅仅受宠若惊,更是备受鼓舞,铆足了劲要把数学搞上去。
  
  有了这些努力,我的数学成绩慢慢好起来,一点点地接近平均分,然后稳定在平均分之上几分,有几次考试还会超常发挥冲进第一梯队。
  
  这个过程是漫长而又痛苦的,常常是我几个月的奋斗在一次失败的考试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让我怀疑这样的坚持是不是有价值,这样的努力是不是毫无意义,我是不是真的缺少数学细胞、注定无法学好数学。但痛苦过后,我依然没有放弃,因为我知道,固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在第一时间有相应的回报,但是如果放弃拼搏,我注定失败,而我失败不起。即使跌倒了n次,我也要选择第n+1次爬起来,带着自己的决心、家人殷切的期盼和老师温暖的鼓励,继续向前奔跑。
  
  最后的结果是令人欣慰的,在高考中,我的数学分数超过了擅长的语文和英语,得了137分。虽然这个分数在班里并不是前几名,但我圆满地完成了给自己设定的“不求最好,只求不拖后腿”的目标,把这一门瘸腿科目变成了算得上自如的左膀右臂,帮助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战胜偏科这场持久战,我胜利了。现在在北大中文系就读的我终于不用再学习令人头疼的数学了,彻底摆脱了这块心病。但是回顾自己青葱的中学岁月,还对那段为了自己的梦想和数学“死磕”的经历记忆犹新。那些公式、定理现在的我已经十有八九忘记了,但是那种奋斗的激情、不服输的劲头和父母、老师、同学在那段日子里给我的帮助与关怀,我却会一直记得,帮助我面对并努力改进这个不完美的自己。
  
  
爱屋及乌,爱我及书
1.爱屋及乌,爱我及书(1)
  好书不仅仅是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做事的良师,亦是陪伴我们走过孤独岁月的良友,更是一味良药,并不苦口,却用温润如玉的文字,医治受伤的心灵。
  
  有句成语叫“爱屋及乌”,英文中恰好有对应的习语,是“Loveme,lovemydog”。而在苏格兰作家、改革者塞缪尔·斯迈尔斯的美文CompanionshipofBooks中,则提出:“Thereismorewisdominthis:Loveme,lovemybook。”即“爱我及书显然是更为智慧的”。一个人读过多少书、读的是什么样的书,正体现了他的涵养与学识。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一个学习知识、丰富内心的过程。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心灵在谈话,因为那是作者脑海中反复雕琢的思维的火花、在书页间闪耀,而且在时间的淘洗下会愈发震撼人心。我们通过简单的阅读,便可以收获伟大心灵独一无二的思考,洞悉难解之题的完美答案,丰富自己的内心,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乐事啊!
  
  不过于我而言,读书其实并不具有“学习”这个鲜明的目的。我读书,是因为它能带给我快乐。
  
  小时候,最开始读的书其实是漫画,可爱单纯的史努比,肥肥壮壮的加菲猫,机敏善良的米老鼠,拥有“万能口袋”的哆啦A梦……由短篇到长篇,我跟随画中的人物历经磨难、战胜困难,初步体味了读书的乐趣。然后,我开始读小说。从杨红樱的儿童小说读到名著经典,从描写中国当代的书籍读到西方古典文学……那时的我总是沉浸在人物情节中不能自拔,抱着一本书一整天都懒得动一下,走着看、坐着看、躺着看,真可谓是书不离手、“废寝忘食”。唯一郁闷的是,太过爱书的我因此二年级就戴上了一副小眼镜。
  
  而即使是到了这个信息时代,相比于电影、电视剧,我还是喜欢读书。有过很多次这样的经历:在读一部非常喜欢的小说时,我在心中塑造了近乎完美的主人公形象,反复品味也不觉得乏味;于是当听到这部书翻拍为电影时,我满怀期待地走进电影院,却是失望而归。这其实是情理之中的,因为没有一个演员可以把我心中的主角演绎到极致,总是会漏下我最欣赏的微妙的特质,破坏脑海里完美的想象,比如《茶花女》中的美人玛格丽特,再比如《暮光之城》中的爱德华。而读书,可以把紧凑的情节按照自己的进度细细品味,将多面的人物按照自己的意愿慢慢塑造,比直接观看将导演的意志呈现在银幕上的影视作品,多了一层属于自己的独特享受。因此我现在依然坚持的是,在看改编电影之前,如果有条件,就一定要先看原著。
  
  除了读中文书,我还很爱读英文原版书。古典名著的语言太过晦涩,于是就从畅销小说读起。读的第一部便是Twilight(《暮光之城》)。最开始读的时候,我是买了中文翻译本的。但是苦于这本书翻译的实在是难以令我满意,一个简单的“mylove”竟然翻译成了“我爱”,读来意境全无。于是我一狠心,找来一本原版书,尝试着读了起来。本来担心以我高中一年级的英语水平,读起来会有困难,但很快,我便习惯了满篇的英文,沉浸到了内容中,开始神秘的吸血鬼之旅。这部书的第一本读完,我发觉已经爱上了那种感觉,便迫不及待地找来了第二本,接着第三本、第四本……最后一本书,也是最厚的一本,我硬生生地熬到凌晨四点,马不停蹄地一口气将它看完了。那以后,我便时不时地找英文小说来看,享受不同语言表达出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激动人心的故事。
  
  虽然我看书并不带有功利的心情,但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收获却是潜移默化的。比如我的语文,因为基础很好,一向不需要费太多心思去补习、提升,一直是强势科目,令很多同学头痛的作文,于我而言不仅不是拦路虎,而是帮我提总分的一员猛将。这都要得益于我从小读了大量的书。而我的英文呢,通过读原版书,阅读能力突飞猛进,不仅速度加快了,准确度也提高了,因为早已习惯西方的思维模式,可以很好地进入文章营造的情景中。
  
  
2.爱屋及乌,爱我及书(2)
  这就像是一个良性循环:因为读了很多的书,我在学习上可以花较少的时间得到较满意的成绩,因而就有更多的时间去读书,就能获得更好的成绩……即使到了高三,当其他同学将时间砸在做英语的阅读练习题时,我却抱着一本本课外书读得津津有味,最后还能够考出更好的成绩。瞧,学习娱乐兼顾之法,非读书莫属!
  
  看过一句话:养成读书的习惯,就是为自己营造了暂时躲避生命中磨难的避风港。我再同意不过。悲伤失落、徘徊怅惘时,读读书中振奋人心的语句,可以重新拾起勇气;读读书中人物坚强的性格,可以反省自身;读读书中悲惨的故事,可以更加知足,更懂得珍惜,找回生命中的美好。
  
  在我心中,好书不仅仅是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做事的良师,亦是陪伴我们走过孤独岁月的良友,更是一味良药,并不苦口,却用温润如玉的文字,医治受伤的心灵。
  
  因此我要说,爱读书的人,是幸福的。养成读书的习惯,捧起一本好书,品一杯香茗,在氤氲的书香中开始心灵的旅途,在这个只属于你的世界里,找寻令人颤抖的共鸣吧。只有这样,才能拓展心灵的广度,像三毛所说的那样“在有限的时空里过无限广大的日子”!
  
  
文理分科--没有更好,只有更适合
1.文理分科--没有更好,只有更适合(1)
  选择文理科,最重要的不是看哪个有普遍认为的更好的就业前景、更广的选择范围,而是应该看重你的爱好是什么,你的热情在哪里。
  
  高一升高二之时,我面临着一个决定我未来人生走向的重大选择:文科,还是理科。和很多处在这个阶段的同学一样,我经历了内心的纠结与矛盾,才终于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其实在分科时,我的理科学得也并不差,内心里对理化生这三门课程并不是很抵触。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文综三科在我身上已经显现出优势,尤其是地理和历史,我学起来轻松而且有乐趣,还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如果让我自己决断,内心的天平怕是要倾向文科的,但是爸爸和我的一个很敬重的老师,却极力推荐我学理科。由此,矛盾就开始了:到底是承受适当的压力,考虑专业选择的广度而选择理科呢;还是尊重自己的爱好,选择相对轻松的文科呢?
  
  面临这个选择之时,我所做的便是去了解选择理科文科各有什么利弊。
  
  一般谈到文理分科,大部分人会理所当然地认为理科好,就像当初我身边的很多老师、同学以及叔叔阿姨所想的那样。
  
  不可否认的是,理科有它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相对于文科的史地政,数理化三科学习起来思维力度更大,可以更好地锻炼头脑,使我们拥有更灵活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日后的工作与生活都大有裨益。其次,选择理科,意味着在将来高考报志愿时有更大的选择专业的范围,可以更好地根据自己的喜好做出决定。而相较而言,文科的学生可以选择的专业就明显要少得多。再有,即使是现在比较热门而且文理兼收的专业,比如经济金融,似乎常理上来讲也是要求更多的理性思维以及更好的数学功底,对于文科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出于类似这样的考虑,有很多学生在认真审视自己的能力与志向的基础上,踌躇满志地选择了理科;但有些同学,却是稀里糊涂地在家长老师的极力劝说下,选择了理科。
  
  而我看到的事实却是,理科并不是绝对的好,选择文科还是理科,应该根据每个同学自身的状况来做决定。文科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它也有很多独特的好处。比如,学习文科可以使人积累相当深厚的人文素养,简单一点讲,就是可以使人变得更加“渊博”。读文科的同学没有那么多的题目要算,因此可以更为灵活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就有了更多的时间读书,丰富自己的内在世界,从而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气质,一种文人的儒雅。再有呢,学习文科的门槛比较低。虽然文科并不是简单的背书就可以学好的,但是的确相较理科而言,没有那么艰涩的公式定理,那么令人苦恼的计算,对于一些同学来说绝对是一种“减负”,生活甚至会因此而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在了解了文科理科之后,我发现,我真正的爱好还是在文科——在浩瀚的文字海洋里、在悠久的历史积淀中、在广袤的宇宙大地间、在复杂的社会与政治事件里。而理科,如果选择了,将为自己增加太多的压力和痛苦,却未必对我以后的发展有利,因为我的志向并不是成为一个科学家抑或经济学泰斗。所以,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文科。
  
  事实证明,我当初的选择是明智的。高一未分科时,我的排名一直徘徊在年级200名左右,因为物理化学在后面拖着,实在是难以让我冲到前面去。而分科之后,我在分班考试中顺利地考入了文科试验班,那以后我的名次便一跃成了年级前30,并且在高三不断进步,从20多名到10多名,再到前10,到最后高考的年级第5名,如愿考上了北京大学。这一切进步,不得不说是当初文理分科的正确选择奠定的基础。
  
  为什么分科后成绩会突飞猛进呢?其实是因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领域。在文科世界里,我感到自由、轻松、自信,甩掉了理化生沉重的大包袱,不用每日埋头苦算复杂的计算题,不用冥思苦想不懂的解题思路,我好像一只被束缚了太久的鸟,可以展开羽翼飞翔了!
  
  
2.文理分科--没有更好,只有更适合(2)
  到这里,我并不是在为文科做广告。我认为选择文理科,最重要的不是看哪个有普遍认为的更好的就业前景、更广的选择范围,而是应该看重你的爱好是什么,你的热情在哪里。如果理科不是你的菜,那么再多的可选专业对你也毫无意义,就像我身边一些理科生最终却选择了语言或者历史类专业一般;相同的,如果你爱的是理科,那么即使文科有再大的好处,也不应该是你的选择。选择文理科,就是为自己的未来在找方向,虽然不是一锤定音决定走向,但是,既然知道你适合的,又何必听旁人的劝阻而在宝贵的高中两年绕一个大弯呢?
  
  倾听你内心的声音吧,这是属于你的选择。选你所爱,而不要委曲求全。在这个十字路口,没有对每个人都适用的“最好”,只有于你而言,是否“最适合”。
  
  
自主招生,是舍还是得
1.自主招生,是舍还是得(1)
  对自主招生,一定要理智看待,如果没有考虑好,盲目地追随大流挖空心思去准备,很容易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高三第一学期接近期末的时候,随着中学阶段最后一个寒假的临近,各大高校自主招生的战歌便吹响了。报名、笔试、面试……一轮轮的层层选拔后筛选出学校认为值得给予优惠加分的学生,然后这些同学得意地带着5~60分的“先天优势”走进高考考场。额外加分,这无疑是个巨大的诱惑,因此每年都有很多考生通过参加“自主招生笔试、面试培训”等方式,削尖了脑袋想挤进加分的名额中。我争取大陆高校自主招生加分的过程不敢说有什么成功经验,但教训真的是多多。
  
  高三第一学期,正是进入高三总复习、学习开始紧张的重要过渡期和提分期,本应一门心思扑在眼下的学习上的我,心思被自主招生搅乱了。第一波轰炸来自报名阶段:首先是学校的推荐名额会按照年级排名分派下去,得到学校推荐的同学可以免去相应学校的投递资料以及审核环节,直接进入笔试;没有得到推荐名额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几所大学报名、投递资料,自荐成功后可以参加笔试。我呢,两种推荐方式都经历了,通过学校推荐得到了人民大学笔试资格,通过自主推荐得到了北京大学笔试资格。这里,真的要感谢爸爸妈妈所做的工作,尤其是在自荐中,我除了写自我介绍的稿子外几乎没有耗费什么精力,是他们悉心地帮我选择学校、查报名流程、整理报名资料,最后帮助我顺利取得北大的笔试资格。和那些需要自己动手收集资料、报名的同学相比,我得以更加心无旁骛地学习课程内容,专心备战高考。
  
  在这里的经验有两条,一者首先要争取学校推荐名额,在争取不到的情况下也不要放弃往心仪的学习投递尽可能完善、优质的报名资料,突出自己的优势、风格、特色,或许就会得到审批人员的青睐,自荐成功获得笔试资格;第二,不要让乱哄哄的报名事项扰乱了学习节奏,繁杂的事务可以尽量交给父母处理,因为暂且不谈是不是能拿到加分,即使拿到加分了,最后拼的依然是高考成绩。
  
  得到了人大和北大两所我都比较心仪的大学的笔试资格,是时候思考眼前这个寒假该如何度过了:是花大把力气在准备自主招生笔试上,还是依然主要准备高考、不分太多时间给自主招生?我选择了后者,因为我认为自己并不是自主招生所选拔的那种具有某种特殊才能的学生,而是勤勤恳恳、平均发展、没什么一技之长的普通学生,如果这个假期过多的精力花在自主招生上也不太可能得到加分,而到那时候我再想追回那些浪费掉的时间怕是不可能了。于是,我就把自主招生这档子事看得可有可无,寒假没做什么准备,只是多看了些爸爸给整理的实事评论、热点报道,准备一切顺其自然。
  
  或许是因为心态放得平,没有什么压力,我走入“北约”和“华约”的考场,面对那些有些奇怪的题目,坐在一个个看起来很强大很胸有成竹的同学们中间,内心也没有什么波澜,很淡定地做完我能做的题,便走出了考场。爸爸妈妈问我考得如何时,我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句:“还行吧,没什么感觉。”
  
  我是真的没什么感觉,没抱什么期望,显得好像很不在意、很从容。但或许,在我内心里还是很希望自己能够得到面试资格甚至争取到一些加分的,不然在出成绩后我也不至于那么难过——人大和北大的考试我都以2分之差与面试资格失之交臂。
  
  为什么只有2分?若是20分、200分,我也没有遗憾了,但这仅仅2分所给我带来的损失却令我久久不能释怀,因为这样的差距其实是只要稍稍多一些努力,就可以弥补上的。出成绩的第二天,班里热闹非凡,大部分同学都得到了面试资格,有的甚至可以参加两三个学校的面试,大家在热火朝天地讨论、祝贺。而我呢,只能默默地坐在座位上,羡慕地看着意气风发、满面春光的他们,唉声叹气于自己的失败。可是我知道,这一切都是我自找的,“尽量少在自主招生这件事上花工夫”是我做的选择,现在这样的结果只能,也只应由我一个人承担。
  
  
2.自主招生,是舍还是得(2)
  自主招生失利给我带来的打击不小,几天都是闷闷不乐,怅然若失,懊悔、不满、愤懑的情绪时不时涌上心头,让我很难平心静气地投入学习中。但是,消沉了几天后,我忽然惊醒了,回头看看自己竟然在这样紧张的时候毫无意义地消磨掉了这么多黄金时光。于是,我在自责中,下定决心要调整好心态,走出这场失利的阴影。
  
  首先,我告诉自己要接受这个已经无法改变的现实,并且认识到这个结果是由我自己一手造成的,是我自己之前的选择,没有什么可以怨天尤人的,也不必懊恼,因为这个结果谁也不可能预料到。第二,我得想明白现在该做什么,是颓废感伤、虚度光阴,惋惜于已经失去的,还是重整旗鼓、再接再厉,把握眼前当下的?答案毫无疑问是后者!正所谓“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抓紧时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通过在准备高考中的加倍努力来弥补自主招生中损失的分数、不至于处在太劣势的地位,这才是正理!那些拿到了加分的同学也未必就会比我强吧,你们靠着加分进好大学,就凭裸分,我也能进!
  
  想明白了这些,我感觉自己干劲十足,整个人状态都焕然一新,更加勤奋了,因为有了压力和动力,精力更加集中,学习的效率也高起来。高三的第二学期,我的成绩慢慢稳定在班级的第一梯队,想必和这一个重大挫折后的奋力拼搏有很大的关系。有时候我甚至会想,如果那时我侥幸得到了5分或10分的加分,我是不是会就以为自己得了北大、人大的入场券,会骄傲自大、有所懈怠,最后反而带着加分与他们失之交臂呢?以我对自己的了解,还真的有可能。
  
  对于自主招生每个人看法不一,对待的方式也因人而异。我只能根据自己的经历说,对自主招生,一定要理智看待,毕竟在高三的最后阶段,每个人的精力都非常有限,如果没有考虑好,盲目地追随大流挖空心思去准备,很容易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首先,要想明白自己有多大的可能性拿到加分、是不是一定要拿到加分、为了那些加分值得付出多大的努力?如果胜券在握或者精力充沛,那么不妨多费些心思争取一把;而如果觉得自己能力完全不够,肯定没戏,那么放弃也罢,不必遗憾;如果像我这样处于中间徘徊的位置,觉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那么可以在尽量不影响准备高考的前提下,适当准备,但不必看得过重,“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最后,无论处在哪个层次,即使是对自己最有把握的同学,也有可能在这场非常规的选拔中败下阵来,这时候调整心态就非常重要。自主招生的失利不能证明我们学得不好,更不能证明我们在未来的高考中不能考出理想成绩。没有拿到加分也没什么,咱要是拼命努把力,也可以像我一样,知耻而后勇,最后骄傲地裸分上榜!
  
  
上北大、港大,还是出国
1.上北大、港大,还是出国(1)
  没有一条路是绝对的好或不好,但每个人都有机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惟其如此,才能收获最多的学识与成长。
  
  近年来,高考生对大学的选择也日益多元化。中国香港地区的港大、港科大等,与美国的各所大学也成为了很多考生心目中的理想去处。面临如此多的选择,我们该如何考虑,何去何从?
  
  首先,是否要出国读大学?这一点要及早考虑、尽早决定。高一时,我曾有过出国读书的念头,于是整整一个暑假完全沉浸在托福训练中,学校的英语作业全部被我搁在了一边,因为我认为托福的难度超过并涵盖了课内英语学习。开学交作业时,我向英语老师,也是我的班主任解释了我这个假期的托福学习情况,说明我没有写作业的原因。
下一页 尾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