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学不知道

_3 李令彬(当代)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第一个步骤变得简单易行。如果我想了解广告行业,只需要首先在百度或者Google里输入“广告”两个字(再试着变换一下,输入“广告公司”、“广告业”“广告人”等等),就会有大量关于广告方面的资讯扑面而来。
  在这里你会了解到,有哪些广告方面的专业网站(如中华广告网),有哪些显赫的广告公司(如盛世长城、奥美公司),有哪些著名的广告人物(如大卫·奥格威、叶茂中),有哪些广告刊物(如《国际广告》、《中国广告》),有哪些广告专业书店(如“龙之媒”)。你可以泡在专业的广告网站上,详细了解广告方面的最新资讯;你可以去图书馆,读广告界明星人物的传记和基本的学科专业书;你可以上企业的网站,了解知名广告公司的创业史,赏析他们的杰出广告,分析他们的主营方向;你可以买几本杂志,逛几趟书店……假如你有自己的想法了,是不是可以马上策划出一个广告?写出一段妙不可言的文案?是不是可以着手做一次小范围的广告调查?是否能写一篇案例分析或者行业分析的小论文?
 第二个步骤是通过半公开信息调查一个行业。这个步骤实施的成功与否,依赖于你在第一步骤所做出的准备是否充分。什么叫做半公开信息的调查?半公开信息的调查就是找业内人士讨教,讨教有关这个行业困惑你的一切!
  怎么找到业内人士?你可以在专业网站的社区上与他们闲聊,去见一下业内网友,或者通过E-mail和电话与他们交谈;你可以在网络、书籍和期刊上找到大量业内人士的信息,给他们寄信,把你策划的广告或小论文交给他们过目;你可以去现实世界的广告人社区,比如广告书店、广告杂志社、广告会议和广告论坛;你还可以就近找一所大学,想办法结识广告系的学生和教授。你肯定可以找到一个活蹦乱跳的广告人,并获得和他交流的机会。
  如果你无法获得跟业内人士交流的机会,那只有三种可能:
  第一,你根本就不在乎自己的梦想,并从未努力过。
  第二,你太过内向。果真如此,难道你想在令自己厌恶的专业中苟且一辈子?
  第三,你根本就不具备广告方面的才能,趁早放弃为好。
  第三种情况我要特别说明,因为在第一个步骤你已经做好了足够的专业储备。要认识一个业内人士,你要么靠极强的亲和力,要么靠你的专业才能。如果别人觉得你无可救药,他很可能不想和你打交道。如果你的专业才能足够好的话,他们或许觉得跟你有共同语言,也许会乐意帮你一把。
  如果你确实只有兴趣,却没有可以证明的才能,那就把做广告当作一种业余爱好吧!也许将来你能行,但是至少现在它养不活你。
  如何跟业内人士交谈?千万不要问他们诸如都有什么好的广告公司,广告界有哪些名人这一类通过“百度”很容易就能找出来的傻问题。要问书本和网络上没有,或者不太好找的问题。假如你不是那么无知并且乏味,他们都会乐于帮助你。
  再来看第三个步骤的实施。在第二个步骤中,也许有人会看上你,给你提供实习的机会。那样自然很好,但这并不是说你一定要等待别人给你机会。你可以自己找一家公司实习,哪怕只是打杂,观察一下广告公司的运作流程;你还可以参与各种广告大赛磨练自己,参与广告网站、论坛的培训活动和业务交流。如果你努力了,但没有争取到机会,那不妨自己创造机会。为什么不雇佣自己?你可以免费接一些做小广告的活,如为校园周边的餐馆做校园海报;你也可以尝试成立一个广告协会;你还可以自己做一个广告网页、广告Blog,用来发布自己的作品。这样你就亲身体验了这个行当。衣服适不适合只有穿上才能知道,做到这一步,你已经“试穿”过了未来想做的工作。
  所有这三个步骤完成之后,你或者放弃了虚妄的幻想,或者开始上路,成为一个准专业人士。
  还在困惑什么呢?我们大多数人是不是花在痛苦上的时间太多,而为梦想准备太少了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乙肝病毒”
  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在成长中付出一些额外的代价,只因为长得太丑,长得太矮,或长得太胖;身患残疾,有特殊疾病;家境贫寒,幼年丧亲,父母离异;脑子太笨,性格过于内向,学历太低或者学历太高……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乙肝病毒”!
  有位读商科的同学告诉我,她升学读研的目的是为了逃避就业。她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害怕遭到就业歧视,这几乎成了这个青春女孩令人心碎的致命伤。
  所以,尽管她了解在商科的职业发展中实际工作经验的重要性,还是不顾一切地升学读研,这是一种典型应对人生困境的消极思路。尽管我很能理解她的苦处,却不能鼓励她以这种逃避的方式面对,这只会使她的人生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实际上,用人单位各种各样愚蠢的就业歧视恰恰应该被我们“歧视”,我们也要大力呼吁和推动有关公平就业的政策和立法。但从个人的现实角度来谈,我们首先要强调的是“站着说话不肝疼”的就业“先进观念”。什么样的是“先进观念”?先进观念就是社会预见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先进观念”就是指当恶劣的制度和环境即将消亡之前,你不沦为它的典型受害者,而是“绕过”它来追求自己的成功,并且最终以你的成功来作为对这种愚蠢东西的嘲弄。当你取得了地位,有了足够的影响力,就更容易为促进它的消亡而呼吁和斗争。当然,这都是后话。
  在这位同学的人生选择之中,她应该“绕过”这种社会的整体性之“恶”(普遍的职业歧视),去直接追求她所独特的幸福成功之路。当有一天她的这种“独特”被视之平常,那就真正体现了社会的宽容、和谐和进步。但是,每个人的个体命运都等待不起历史,我们要拼命地奔跑才能避免沦为时代进程的落伍者。
  有些企业歧视乙肝病毒携带者,那就去找那些不存在这种歧视的企业。总有那么一些不太“傻”的企业知道雇佣员工的真正意义所在。总会有那么一些组织、圈子(比如“肝胆相照”论坛),会提供给你帮助。通过这些你可以调查到哪些是不存在这种歧视的雇主。
  另一方面是心理因素。就像不顾一切要升本的大专生往往存在学历上的自我歧视,就像那些拼命要考进名校研究生院的学生,往往存在着对自身普通院校背景的厌恶,这些都是对一些外在价值观的无意识内化,都是一种心理问题。所以,乙肝病毒携带者假使要特别强调自身的特殊性,常常会表现得过度敏感和特别自卑,这些心理问题常常会加重就业障碍。比如被一家企业以某种理由拒聘,这对任何人,包括哈佛MBA都是寻常之事,但乙肝病毒携带者可能会认为这是用人单位的托词。就我的从业经验,并不是所有的单位都有严格的体检制度,实际上有些单位根本就不像你自己那样关心你的健康。你没有必要特别强调你是个“携带者”,或者这样暗示自己。
  每个人只要一份工作就够了!如果这是你的命运,学会接受它,而不是为此厌恶自己,也不要用别人的评价标准鄙视自己。每个人都要或多或少地在成长中付出一些额外的代价,只因为长得太丑,长得太矮,或长得太胖;身患残疾,有特殊疾病;家境贫寒,幼年丧亲,父母离异;脑子太笨,性格过于内向,学历太低或者学历太高……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乙肝病毒”!
  我们要找到一双适合自己的鞋子,这对每个人来说都很不容易。如果你需要特殊尺码,就不妨调整心态,多逛几家鞋店,切不要削足适履。
 第六编 学校不教的人生问题
  我该如何改变自卑?
  找一些伟大人物的传记看看,他们的惨败经历一定有助于你提高信心。最可怕的失败是什么都不做,终日生活在恐惧失败的阴影里。当你有了一点成绩时,不妨拼命地肯定自己。自信是对微小成功体验的大量复制,成功多了,成就大了,自信就会成为一种习惯。
  Robin,您好!
  我是一位刚满20岁的女生,今年即将毕业于西北一所重点大学。刚进入大学时,我就读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由于对该专业不感兴趣,在大三时转入药物制剂专业。但仅读一年就发现自己过于浮躁,还是不适合呆在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于是在考研时选择了南方某著名大学的营销学专业,并顺利考取。
  回顾大学四年,时间在我不断地转专业中浪费掉了。我不是漂亮的女孩,没有那种成熟女孩的气质,不懂如何跳交际舞,畏首畏尾,毫无主见,几乎没有组织过任何社会活动,没有任何工作经验,也没有做出过什么成绩,甚至没谈过恋爱。与那些成功的女生相比,我是一个蹩脚的配角。然而,我十分喜欢那种与人打交道的行业,羡慕那些成功人士,想挑战并改变自己。毕业后的暑假,我辗转找到了一份某银行实习生的职位。这所南方大学的营销学研究生只有两年,我深知时间之短却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改变自己,甚至对暑期的实习都心存畏惧。
  我对自己懊恼不已!只好向您“求救”,希望您能够不吝赐教。感谢您在百忙中阅读我的信件,真诚地期待您的回复!
  豆蔻
  20岁的学生,处在人生最好的年纪。
  你有着颇为坎坷的求学经历,短短几年经历三次转专业的状况。但是你也足够幸运,不是吗?你一直在重点大学和名牌高校读书,这是你的幸运;你能够转换三次专业,渐渐地靠近比较适合自己意愿的选择,也是一种幸运——是不幸中的幸运。毕竟还有那么多非名校的学生,还有那么多想转专业而不得其法的学生,你并非没有得到命运的眷顾。
  然而你的忧虑又是如此的真实。因为找不到自己在未来世界中的位置,即使是在周围现实的小圈子里,你可能也觉得自己是个无足轻重的配角,这种感觉一定很难受。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难受的经历,所不同的是我并不在乎谁曾叱咤风云,谁又甘当绿叶。我只是觉得自己这样过得难受,大学里曾有过一段时间我很自闭。那时候,即使是去图书馆还书这样的事情,我都懒得跟管理员说话。我觉得自己特别不善言谈,也不喜欢参加活动。
  但是,今天在某种程度上我要靠说话来工作,我变得会交流了,这一切都是慢慢地发生的。
  我觉得有一些事情对我很有影响,比如我在大学里建立了与同学间的深厚友谊。你愿意和有些人打交道,因为他们可爱有趣,那就不妨从跟这类人多接触入手。跟活泼可爱的人打交道,慢慢地他们会影响你的性格。世界上总有人善良热心,总有人令人生厌。作为一个学生,你并非要讨好所有的人,如果你一开始就刻意强调自我挑战,去跟无趣的势利眼攀近乎,只会受到伤害,从而对人际交往更加恐惧。对美好事情的热爱,激励我们勇于接受生活的一切,不拒风雨。对生活失望和怨恨的情绪不能支撑一颗健全快乐的心灵。当有重要的、有价值的人生信念作支撑时,在不利的情况下,你才能容易宽容这人生的缺憾。人不能靠读几个励志故事来撑着走完一生,自我激励只是在有限度的范围内起作用,你需要学会建立身边亲近的情感支持系统。环境对一个年轻人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一开始你可能要用力为自己寻求一个积极的氛围,而一旦进入这一系统,他们会推着你往前走,形成良性互动。这比你总是靠自己苦苦支撑要容易得多。学着跟周围开朗的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你就能开朗许多。
  第二点支撑我的是一种爱好——我当时是所谓的“文艺青年”。我喜欢读小说,有时也写写。我不是说你应该也有同样的爱好,而是说你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爱好。我特别不能理解的是那些口口声声说自己喜欢某样东西,却从没怎么认真尝试过的人。爱好是用来做的,不是用来想象的,更不是用来攻读学位的。说自己喜欢心理学,却连普通心理学教材都读不下去;说自己喜欢摄影,却拿不出拍摄的得意之作;说自己从初二开始就打算做生意,到25岁了还没想好怎么开始第一个项目……这样的人太多了。你喜欢一件事情可以很单纯,并不特别需要靠这个扬名,这给了你“我是独特的,我有所长”的感觉。重要的是成为唯一,而不是争得第一,这是自信的根本基础。不需要追着赶着轧过别人,也不需要长得更漂亮、擅长交际舞、处事八面玲珑。你只要成为不可比拟的独特的你就足够了,没必要用太多别人的尺度衡量自己,那只会使你更加心力交瘁。我知道文学爱好给了我超越性的追求,为我隔开了一些俗事。在这方面,我在周围人中是有专长的。即使旁边有更好的写作者,我想我们的热爱和体会也是不同的,风格也无法比照。
  第三点改变我的是旅行。旅行也可能会对你有帮助。在中国的城市和乡村,产业化开发的风景正在变得越来越趋同。根本的是深入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体会普通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态。看看别处的人是怎么生活的,对我们反观自身定会大有裨益。我们太习惯于在小圈子里斤斤计较了,那让我们变得人格渺小,牵挂琐屑,惶恐不安。在中国的名牌大学里,在500强等顶尖的机构里,在最具活力的大都市,很多当代有志青年在相互折磨于微不足道的事情。很多人妄图改变这个世界,但是他们忘了学会认清和尊重这个世界。人们很容易因为身边的一时一事而轻易断言这个世界,我们的态度本来应该更谦逊、更开放,这种宽广胸襟对人建立自己的幸福感格外重要。
  第四点改变我的就是与这个社会的直接接触,我采用的主要方式就是工作实习。你找到了实习的机会,这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强。你为什么担心自己做不好呢?谁会取笑你?搞砸了你会失去什么?认识社会绝对不是教出来的。你读研究生出来如果没有经历过市场营销专业的项目实战,将毫无竞争力可言。我们要在碰壁中学习,要在嘲笑中成长,要学会跟不喜欢的人打交道,这都是最后走向社会的一部分。没有人能告诉你社会是怎么样的,用人单位青睐何种人才,人们给你的有意无意的点拨,或许对你有助益。但这些对毫无切身体验的人而言,纯粹是浪费口舌。找一些伟大人物的传记看看,他们的惨败经历一定有助于你提高信心。最可怕的失败是什么都不做,终日生活在恐惧失败的阴影里。当你有了一点成绩时,不妨拼命地肯定自己。自信是对微小成功体验的大量复制,成功多了,成就大了,自信就会成为一种习惯。
  作为一个现代人,一个现代女性,精心打扮自己,跳跳交际舞,谈谈恋爱,至少不别扭地为人处事,都是必要的。我认为这些能力比硕士学历更加重要。这些都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即所谓人的综合素质。
  解除你的困惑,要从一点点的心态转变开始,你的根本问题不在于专业选择或学历。当自信照亮你的世界时,你就会更加美丽、开朗;而那种自我否弃的态度会使你患上失明症,会使你对任何已有或将取得的美好生活视而不见。学校教育宣称它能引你进入知识圣殿,却蒙蔽了你看待世间的双眼;而我的这些个人经验分享,或许会对你换种眼光看世界有所帮助。
  相爱即是相守
  ——大四毕业面对感情和就业, 如何抉择?
  你俩必须要在一起,如果始终没有朝夕相处,或者找什么华丽的借口“相见不如怀念”,那就不算是真挚的感情,只是两个人在幻觉中相互安慰罢了。
  Robin:
  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在就业与爱情关系平衡上产生了困惑,想向老师咨询一下,能否给予我一些指导和建议?
  我和男友分别在相距200公里的两个城市求学,我们的感情已有四年之久。男友比我低一届,现在他大三,准备考本校研究生。在四年里,像很多异地恋的情侣一样,我们必须面对离别相思之苦。四年里,酸甜苦辣我们都尝过。因为不在一起,又有学业上的压力,为了未来,为了以后能在一起幸福生活,必须做出感情牺牲,必须耐得住寂寞与孤独。但是生活哪能尽如人意,遇到不顺心的事时,我多么希望他能在身边,听我倾诉,给我力量。可现实告诉我,不可以,你必须学会坚强,学会为爱情付出。因为这样的矛盾,我们争吵过,哭过,但是我们坚持了下来。
  转眼到了毕业的时候,我似乎可以结束两地相思之苦了,到男友所在的城市寻找属于我们的一片天地。可是,考验接踵而至,男友所在的城市是省会,有近百所高校,而我身处二流大学,是2001年合并的211高校,我的专业丝毫没有社会认可度。我的能力也不是很突出,而在我的学校所在地,我的大学属于唯一本科类院校,比较起来认可程度高些,找工作也相对好找些。这样我的困惑就来了,为了工作,为了就业,我必须再次牺牲爱情么?还是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地去男友所在城市找工作,这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我们的家庭都很普通,能供我们读书,我已经很感激日日奔波操劳的父母了。看着他们因我而花白的头发,我对自己说毕业之后我要自己养活自己,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也算是尽孝心的一种方式吧。
  希望听一下你的意见。
  我的主张旗帜鲜明:相爱即是相守,不要故意用分离来考验感情。所以,如果你说自己今天在男友的城市找不到工作,只能在自己所在的城市工作,而男友只能读研,难道你们将来一辈子做两地分居的夫妻?现在你们觉得不能在一起是有原因的,将来的原因肯定更多。既然你们之间有值得珍惜的感情,就必须做出点什么以经受得住考验。而这种考验就是你有没有勇气去那个省会城市打拼,或者你的男友有没有勇气为你放弃读研?你俩必须在一起,如果始终没有朝夕相处,或者找什么华丽的借口“相见不如怀念”,那就不算是真挚的感情,只是两个人在幻觉中相互安慰罢了。如果你俩再有两三年不在一起,见识、观念各方面都会发生变化。珍贵的感情,可能经不起岁月的剥蚀。
  如果你决定去男友的城市工作,我是支持你的。大城市有压力,也有更多的机会。想一想没什么可怕的,你说只有好学校的人能在那里立足,这种说法是荒谬的。难道学校背景真的有那么重要?试想一下,你能说出几个成功人士的学校背景?一个人的成功,往往是因为他这个人怎么样,他做了什么,而不是因为他从哪里毕业。
  我只给你一个建议,在你决定去男友的城市之前与他沟通,听取他的意见,取得他的支持。如果你为了一个人而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这个人不感激或者不能承受这份压力,或者对你的选择漠不关心,你将开始的就是一段心碎的经历。感情付出是两个人的事情,如果他不想让你去那个城市,你就别去。
  最后,衷心希望你们幸福,拥有美好的未来!
  从戒烟经验说到控制网瘾
  要区分什么时候应该管理,什么时候应该随意。人生不能没有规划,但如果连玩游戏这般小事都要经过仔细规划,人生就会变成高度计划和程序设定下的机器作业。什么时候应该介入管理?问得好!当它开始妨碍你人生大计划顺利实施的时候。
  年轻的时候,人们开始抽烟,是因为觉得这很酷,或者想要平静下来想一些事情,或者你就生活在那样的氛围中,不想让自己看起来不合群。
  反正没有人是因为有烟瘾而开始抽烟的,而是因为开始抽烟才慢慢上瘾的。
  我觉得网瘾与此类似,那些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的年轻人,最开始往往并非因为网络游戏有多激动人心,而是由于没有什么更好的事情可做:网络游戏还算有趣,为什么不用它来打发沉闷无聊的时间,抛开诸多无谓的人生烦恼呢?
  可是,网络游戏真的有那么好玩吗?尽管它们变得越来越精美,越来越刺激,但对于那些熟练玩家来讲,反复玩是不是一种苦役?这就像抽烟,虽然“品吸”的不是什么美味,但你一旦习惯了,就难以戒掉——因为从精神到身体,你已经慢慢被它俘获了。你不是在品味它,而是你需要它、离不开它!
  我自己未曾有过沉溺网络游戏的经历,在大学时代末期我喜欢上了玩CS,但说不上沉迷。真正沉迷的同学什么样呢?我身边恰好有这样的例子。我有一个同学,就是单机游戏也会迷得他茶饭不思。他姓张,喜欢玩毫无品位的角色扮演游戏,把所有的角色都加个“张”姓,比如“张吕布”、“张貂蝉”、“张曹操”,然后摆布同姓的族人在三国的大背景下相互猜忌、仇恨、追杀、霸占,然后紧盯着屏幕发出一阵阵诡异的狞笑。我们那时一有兴致,就会在自习后召集七八个人到网吧分两伙血拼CS。但他不只包宿,而且包月,整个把脸盆、床单行李都搬到网吧“安家落户”!
  我并不反对玩网络游戏,只要不损害他人,不触犯法律,哪怕无意义的乐趣总比没乐趣好。但我不得不谈论控制网瘾,因为过度沉溺网络游戏会损害你自己的精神和身体,让你面色苍白、头脑空空。
  我不太玩网络游戏,但我是另一种嗜好的资深“瘾”士。从大二暑假开始,连续吸烟七年之久,戒掉已近一年。虽难保证以后不会再犯,但可以谈一些阶段性的体会,对他人控制自身的任何不良嗜好或许会有借鉴意义。
  开始的时候,我觉得吸烟没什么不妥,甚至是很“男人”的一种休闲方式。后来,我开始给吸烟找理由,什么晚上有写字的习惯要提神啦,不抽烟会没灵感啦之类的。我找到的最有利的证据,来自于我的偶像作家马克·吐温。他在书里写了这样两则故事:
  第一则是他自己的。有一次他生了重病,医生警告他说如果不马上戒烟酒会很危险。于是他勉强遵医嘱戒掉了烟酒,三个月后症状果然减轻,慢慢地又活蹦乱跳了。
  第二则是一个贵妇人的。有一次他认识的一个贵妇得了类似的重病,没有任何转机和补救措施就直接死掉了。因为她硬是找不出半点儿不良嗜好可戒!
  这显然是个笑话,但我每次总振振有词地用它们来搪塞别人对我的好心规劝:看,有烟瘾的人未必命丧黄泉,该有得救还有得救;没烟瘾的人未必健康长寿,阎王讨命,谁也躲不掉。
  确实,吸烟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成了你生活的一部分,填补了许许多多的人生空虚。人生看上去忙碌,一件事挨着一件事。但事实上,在一件件事情之间,有大量的空隙时间。如果不抽烟,我们干什么呢?我们会手足无措,不能安于自己,甚至会精神恍惚,意志薄弱,信念动摇,心思迷茫……
  你可能会决定戒烟,然后忍受着烟瘾上来时那种翻涌在胸的感觉,痒痒的,却难以用手抓摸。你难受、无聊、恶心、头晕……戒了三天五天、十天半月,你突然问自己,这到底为什么?何苦遭这份罪,这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吗?然后你又抽出一根来,麻利地点上,卯足劲儿深吸一口,哦……飞翔的感觉……
从此以后,你吸得比以往更凶,更为变本加厉,感到戒烟永不可实现。别人劝你戒烟,你总是习惯性地回答“戒过了”,不过是抽了又戒,戒了又抽……
  事实上,如果不是碰到我现在的女朋友,我可能一直都不会戒烟。她有一个奇妙的方式,就是看着我抽烟,并不喝令我戒掉,而是抽出一根,自己也点上尝尝,然后咳个不停。只要看到我抽烟,她必定抽出一根点上,然后来“咳个不停”那一套。于是,我就不会再在她面前抽烟。
  后来,我们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长,我就越来越少抽烟。后来,我为了讨好她试着戒烟,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了她而戒的。我想看看自己究竟能坚持多久,也许我抽烟她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不在她面前。我对戒烟不抱有长远的信心,因为我是没有毅力的人。但当我觉得这是在为她而做一件美好的事情时,我就会感到欣慰,便会坚持长久一些,加上她不时地表扬,我又坚持得更长久一些。
  说实话,不知别人体会如何,两周之后,我身体上的烟瘾反应就轻微到可以忽略不计了,但心里总觉得有些空落落。
  每当想抽烟,我就找点事做,做点小运动是再好不过的了。同时,你会感到肺部不会像以往那样在吃太饱的时候有压迫性的痛觉,口鼻部位也比以前更为干净、清爽了,慢性咽炎带来的疼痛及恶心症状在明显减弱……这一切都像是一则宣传戒烟的活广告!
  每每回忆起那些不适的感觉,我就能确定自己不想再回去了。要知道原来由于精神上的麻痹,我忽视了这些糟糕的不良反应。我现在觉得自己身体变得更清洁,精神也更加清醒了。现在,我不是为谁而做,也无需依赖身边人的监督和鼓励,我得到了更切身的实际好处,这就已经成为一种自觉。
  之后,我又有了五六次的偶发性抽烟经历,不过都只是在梦里。
  我所讲的这些戒烟经历,或许对想要戒烟的人有好处;对不想戒烟的人,也可以用那个笑话来卖弄。但我还希望引申开来,给年轻人就如何控制网瘾提一些粗浅的建议:
  玩游戏是正常的人生乐事,不要有负罪感。任何不损害他人的行为都不是错的。
  第二,不要一有问题就说戒除、禁止!要区分什么时候应该管理,什么时候应该随意。人生不能没有规划,但如果连玩游戏这般小事都要经过仔细的规划,那么人生就会像是高度计划、程序设定下的机器人作业。什么时候应该介入管理?问得好!当它开始妨害你的人生大计划顺利实施的时候。当一个人真正乐于游戏的时候,说实话,即便是仙人大师也拿他没办法。只有当一个人觉得这样沉溺下去不好,耽误人生追求,痛苦难受却欲罢不能,这时才是介入管理的真正契机。
  第三,如果你感到难受,那么住手就行了。如果你已丧失了自我审视的能力或部分自我控制感。最好去看看比自己玩得更邪乎的人,他就是你的人生写照。如果这仍然不足以打动你,我劝你寻求周围人的帮助,因为通常靠自我约束的办法对你已无能为力了。
  第四,真正改变人们的,首先不是责任,而是乐趣。找一种更好的乐趣与游戏的乐趣竞争,比如踢踢足球,写写博客,组织社团,当众辩论,远足探险,社会实践,谈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恋爱等等……不要强迫自己去自习室学习,除非你对学术特别有兴趣。在从网瘾的中毒状态中恢复过来的这段时间里,乐趣是第一位的,尤其与人打交道的乐趣特别值得发掘。
  第五,不可否认,有些人是因为社交恐惧等一系列问题而转向沉迷网络游戏的。我见过一个牛津大学的华人学生,因为不能融于异质文化,苦闷无依而沉溺网游。对这些人而言,真正需要的是有血有肉的生活,而不是传统理想主义的说教。他们需要帮助,需要有人去拉上一把。拉他们去唱歌,去跳舞,去做运动,去看春暖花开,而不是夺走他们的电脑,让他们傻呆在哪里。对于那些希望克制自身不良嗜好的人而言,远大理想可能也是带毒的,一旦无法迅速看到实惠,他们可能很快转身回到挫折的幽暗小黑屋。对他们而言,应该有更容易见到实惠的乐趣。比如我见过一个曾患抑郁症的女生,靠着学习驾驶这样简单的体力劳动,恢复了她对个人价值的自信。
  人类是有尊严的物种,可以游戏,可以大笑,可以吃饭,可以抽烟,但是不能被什么坏毛病说奴役就奴役。
首页 上一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