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本草纲目

_51 李时珍(明)
【气味】苦,微寒,无毒。《别录》曰∶甘、酸。权曰∶苦,平。元素曰∶气微寒,味
微苦,气味俱薄,其体沉而降,阴中阳也,专主下焦血。杲曰∶味苦、酸,性微寒,沉也,
阴也。之才曰∶得发良,恶麦门冬,伏丹砂、雄黄、硫黄。
【主治】妇人乳产, 痛七伤,带下五漏,止痛止汗,除恶肉,疗金疮(《本经》)。止
脓血,诸 恶疮热疮,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消酒,除渴,明目(《别录》)。止
冷热痢疳痢,极效(《开宝》)。止吐血鼻衄肠风,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并水泻
(大明)。治胆气不足(李杲)。汁酿酒治风痹,补脑。捣汁涂虎犬蛇虫伤(时珍)。酸赭∶
味酸。主内漏,止血不足(《别录》)。
【发明】颂曰∶古者断下多用之。炳曰∶同樗皮治赤白痢。
宗 曰∶其性沉寒,入下焦。若热血痢则可用。若虚寒人及水泻白痢,即未可轻使。
时珍曰∶地榆除下焦热,治大小便血证。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则能行血,不可不
知。杨士瀛云∶诸疮,痛者,加地榆;痒者,加黄芩。
【附方】旧八,新七。
男女吐血∶地榆三两。米醋一升,煮十余沸,去滓,食前稍热服一合。(《圣惠方》)妇
人漏下,赤白不止,令人黄瘦。方同上。
血痢不止∶地榆晒研。每服二钱,掺在羊血上,炙熟食之,以捻头煎汤送下。一方∶以
地榆煮汁作饮,每服三合。(《圣济》)赤白下痢,骨立者。地榆一斤。水三升,煮一升半,
去滓,再煎如稠饧,绞滤,空腹服三合,日再服。(崔元亮《海上方》)久病肠风∶痛痒不止。
地榆五钱,苍术一两。水二钟,煎一钟,空心服,日一服。(《活法机要》)下血不止二十年
者。取地榆、鼠尾草各二两。水二升,煮一升,顿服。若不断,以水渍屋尘饮一小杯投之。
(《肘后方》)结阴下血∶腹痛不已。地榆四两,炙甘草三两。每服五钱,水三盏,入缩砂仁
七枚,煎一盏半,分二服。(《宣明方》)小儿疳痢∶地榆煮汁,熬如饴糖,与服便已。(《肘
后方》)毒蛇螫人∶新地榆根捣汁饮,兼以渍疮。(《肘后方》)
虎犬咬伤∶地榆煮汁饮,并为末敷之。亦可为末,白汤服,日三。忌酒。(《梅师方》)
代指肿痛∶地榆煮汁渍之,半日愈。(《千金翼》)
小儿湿疮∶地榆煮浓汁,日洗二次。(《千金方》)
小儿面疮, 赤肿痛。地榆八两。水一斗,煎五升,温洗之。(《卫生总微方》)
煮白石法∶七月七日取地榆根,不拘多少阴干,百日烧为灰。复取生者,与灰合捣万下
。灰三分,生末一分,合之。若石二、三斗,以水浸过三寸,以药入水搅之,煮至石烂可食
乃已。( 仙《神隐书》)
\x叶\x
【主治】作饮代茶,甚解热(苏恭)。
<目录>草部第十二卷\草之一
<篇名>丹参
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赤参(《别录》)、山参(《日华》)、 蝉草(《本经》)、木羊乳(《吴普》)、
逐马(弘景)、奔马草。
时珍曰∶五参五色配五脏。故人参入脾,曰黄参;沙参入肺,曰白参;玄参入肾,曰黑
参;牡蒙入肝,曰紫参;丹参入心,曰赤参。其苦参,则右肾命门之药也。古人舍紫参而称
苦参,未达此义尔。炳曰∶丹参治风软脚,可逐奔马,故名奔马草。曾用,实有效。
【集解】《别录》曰∶丹参,生桐柏山川谷及太山。五月采根,曝干。
弘景曰∶此桐柏山在义阳,是淮水发源之山,非江东临海之桐柏也。今近道处处有之。
茎方有毛,紫花,时人呼为逐马。
普曰∶茎叶小房如荏有毛,根赤色,四月开紫花。二月、五月采根,阴干。
颂曰∶今陕西、河东州郡及随州皆有之。二月生苗,高一尺许。茎方有棱,青色。叶相
对,如薄荷而有毛。三月至九月开花成穗,红紫色,似苏花。根赤色,大者如指,长尺余,
一苗数根。
恭曰∶冬采者,良;夏采者,虚恶。时珍曰∶处处山中有之。一枝五叶,叶如野苏而尖,

\x根\x
【气味】苦,微寒,无毒。
普曰∶神农、桐君、黄帝、雷公∶苦,无毒;岐伯∶咸。李当之∶大寒。
弘景曰∶久服多眼赤,故应性热,今云∶微寒,恐谬也。
权曰∶平。
之才曰∶畏咸水,反藜芦。
【主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满,益气(《本经》)
。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别录》)。渍酒饮,疗风
痹足软(弘景)。主中恶及百邪鬼魅,腹痛气作,声音鸣吼,能定精(甄权)。养神定志,通

落死胎,止血崩带下,调妇人经脉不匀,血邪心烦,恶疮疥癣,瘿赘肿毒丹毒,排脓止痛,
生肌长肉。(大明)活血,通心包络,治疝痛(时珍)。
【发明】时珍曰∶丹参色赤味苦,气平而降,阴中之阳也。入手少阴、厥阴之经,心与
包络血分药也。按∶《妇人明理论》云∶四物汤治妇人病,不问产前、产后,经水多少,皆
可通用。唯一味丹参散,主治与之相同。盖丹参能破宿血,补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
中带下,调经脉,其功大类当归、地黄、芎 、芍药故也。
【附方】旧三,新四。
丹参散∶治妇人经脉不调,或前或后,或多或少,产前胎不安,产后恶血不下,兼治冷

落胎下血∶丹参十二两,酒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服。亦可水煮。(《千
金方》)寒疝腹痛∶小腹阴中相引痛,白汗出,欲死。以丹参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热酒调
下。(《圣惠方》)小儿身热,汗出拘急,因中风起。丹参半两,鼠屎(炒)三十枚。为末。
每服
惊痫发热∶丹参摩膏∶用丹参、雷丸各半两,猪膏二两。同煎七上七下,滤去滓盛之。

妇人乳痈∶丹参、白芷、芍药各二两。 咀,以醋腌一夜,猪脂半斤,微火煎成膏,去
滓敷之。(孟诜《必效方》)热油火灼,除痛生肌。丹参八两锉,以水微调,取羊脂二斤,煎
三上三下,以涂疮上。(《肘后方》)
<目录>草部第十二卷\草之一
<篇名>紫参
内容:(《本经》中品)
【释名】牡蒙(《本经》)、童肠(《别录》)、马行(《别录》)、众戎(《别录》)、五鸟
花(《纲目》)。
时珍曰∶紫参、王孙,并有牡蒙之名。古方所用牡蒙,多是紫参也。按∶《钱起诗集》
云∶紫参,幽芳也。五葩连萼,状如飞禽羽举。故俗名五鸟花。
【集解】《别录》曰∶紫参,生河西及冤句山谷。三月采根,火炙使紫色。
普曰∶紫参一名牡蒙,生河西或商山。圆聚生根,黄赤有纹,皮黑中紫,五月花紫赤,
实黑大如豆。
弘景曰∶今方家皆呼为牡蒙,用之亦少。
恭曰∶紫参叶似羊蹄,紫花青穗。其根皮紫黑,肉红白,肉浅皮深。所在有之。长安见
用者,出蒲州。牡蒙乃王孙也,叶似及己而大,根长尺余,皮肉亦紫色,根苗不相似。
颂曰∶今河中、晋、解、齐及淮、蜀州郡皆有之。苗长一、二尺,茎青而细。其叶青
似槐叶,亦有似羊蹄者。五月开花白色,似葱花,亦有红紫而似水荭者。根淡紫,根皮紫黑
色,如地黄状,肉红白色,肉浅而皮深。三月采根,火炙紫色。又云∶六月采,晒干用。
时珍曰∶紫参根干紫黑色,肉带红白,状如小紫草。《范子计然》云∶紫参出三辅,有
三色,以青赤色为善。
\x根\x
【气味】苦,辛,寒,无毒。《别录》曰∶微寒。普曰∶牡蒙∶神农、黄帝∶苦。李当
之∶小寒。之才曰∶畏辛夷。
【主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通九窍,利大小便(《本经》)。疗肠胃大热,唾血衄血
,肠中聚血,痈肿诸疮,止渴益精(《别录》)。治心腹坚胀,散瘀血,治妇人血闭不通(甄
权)。主狂疟瘟疟,鼽血汗出(好古)。治血痢(好古)。牡蒙∶治金疮,破血,生肌肉,止
痛,赤白痢,补虚益气,除脚肿,发阴疡(苏恭)。
【发明】时珍曰∶紫参色紫黑,气味俱浓,阴也,沉也。入足厥阴之经,肝脏血分药也
。故治诸血病,及寒热疟痢、痈肿积块之属厥阴者。古方治妇人肠覃病乌啄丸,所用牡蒙,
即此物也。唐苏恭注王孙,引陈延之《短剧方》牡蒙所主之证,正是紫参;若王孙则止治风
湿痹证,不治血病。故今移附于此。
【附方】旧一,新三。
紫参汤∶治痢下。紫参半斤。水五升,煎二升,入甘草二两,煎取半升,分三服。(张
仲景《金匮玉函》)
吐血不止∶紫参、人参、阿胶(炒)等分。为末。乌梅汤服一钱。一方去人参,加甘草,

面上酒刺∶五参丸∶用紫参、丹参、人参、苦参、沙参各一两。为末,胡桃仁杵和丸,

<目录>草部第十二卷\草之一
<篇名>王孙
内容:(《本经》中品)
【校正】并入《拾遗》旱藕。
【释名】牡蒙(弘景)、黄孙(《别录》)、黄昏(《别录》)、旱藕。普曰∶楚名王孙。齐
名长孙,又名海孙。吴名白功章,又名蔓延。时珍曰∶紫参一名牡蒙,木部合欢一名黄昏,
皆与此名同物异。
【集解】《别录》曰∶王孙,生海西川谷,及汝南城郭垣下。普曰∶蔓延赤文,茎叶相
当。
弘景曰∶今方家皆呼为黄昏,云牡蒙,市人少识者。恭曰∶按∶陈延之《短剧方》,述
本草牡蒙一名王孙。徐之才《药对》有牡蒙,无王孙。此则一物明矣。牡蒙叶似及己而大,
根长尺余,皮肉皆紫色。藏器曰∶旱藕生太行山中,状如藕。时珍曰∶王孙叶生颠顶,似紫
河车叶。按神农及《吴普本草》,紫参一名牡蒙。陶弘景亦曰,今方家呼紫参为牡蒙。其王
孙并无牡蒙之名,而陶氏于王孙下乃云∶又名牡蒙,且无形状。唐苏恭始以紫参、牡蒙为二
物,谓紫参叶似羊蹄,王孙叶似及己。但古方所用牡蒙,皆为紫参;后人所用牡蒙,乃王孙
非紫参也。不可不辨。唐玄宗时隐民姜抚上言∶终南山有旱藕,饵之延年,状类葛粉。帝取
作汤饼,赐大臣。右骁骑将军甘守诚曰∶旱藕者,牡蒙也,方家久不用,抚易名以神之尔。
据此牡蒙乃王孙也。盖紫参止治血证积聚疟痢;而王孙主五脏邪气痹痛,疗百病之文,自
可推也。苏恭引《短剧方》牡蒙所主之证,乃紫参,非王孙,故今移附紫参之下。
\x根\x
【气味】苦,平,无毒。普曰∶神农、雷公∶苦,无毒;黄帝∶甘。藏器曰∶旱藕
∶甘,平,无毒。
【主治】五脏邪气,寒湿痹,四肢疼酸,膝冷痛(《本经》)。疗百病,益气(《别录》)
。旱藕∶主长生不饥,黑毛发(藏器)。
<目录>草部第十二卷\草之一
<篇名>紫草
内容:(《本经》中品)
【释名】紫丹(《别录》)、紫 (音袄)、茈 (《广雅》,音紫戾)、藐(《尔雅》,音邈)、
地血(《吴普》)、鸦衔草。
时珍曰∶此草花紫根紫,可以染紫,故名。《尔雅》作茈草。瑶、侗人呼为鸦衔草。
【集解】《别录》曰∶紫草,生砀山山谷及楚地。三月采根,阴干。
弘景曰∶今出襄阳,多从南阳新野来,彼人种之,即是今染紫者,方药都不复用。《博
物志》云∶平氏阳山,紫草特好。魏国者,染色殊黑。比年东山亦种之,色小浅于北者。
恭曰∶所在皆有,人家或种之。苗似兰香,茎赤节青。二月开花紫白色。结实白色,秋
月熟。
时珍曰∶种紫草,三月逐垄下子,九月子熟时刈草,春社前后采根阴干,其根头有白
毛如茸。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明;花过时采,则根色黯恶。采时,以石压扁,曝干;收时,
忌人溺及驴马粪并烟气,皆令草黄色。
\x根\x
【修治】 曰∶凡使,每一斤,用蜡三两溶水,拌蒸之,待水干,取去头并两畔髭
,细锉用。
【气味】苦,寒,无毒。权曰∶甘,平。完素曰∶苦,温。
时珍曰∶甘、咸,寒。入手、足厥阴经。
【主治】心腹邪气,五疸,补中益气,利九窍,通水道(《本经》)。疗腹肿胀满痛。以
合膏,疗小儿疮,及面 (《别录》)。治恶疮 癣(甄权)。治斑疹痘毒,活血凉血,利大肠
(时珍)。
【发明】颂曰∶紫草古方稀用。今医家多用治伤寒时疾发疮疹不出者,以此作药,使其
发出。《韦宙独行方》治豌豆疮,煮紫草汤饮,后人相承用之,其效尤速。时珍曰∶紫草味
甘咸而气寒,入心包络及肝经血分。其功长于凉血活血,利大小肠。故痘疹欲出未出,血热
毒盛,大便闭涩者,宜用之。已出而紫黑便闭者,亦可用。若已出而红活,及白陷大便利者,

尤为有益。又曾世荣《活幼心书》云∶紫草性寒,小儿脾气实者犹可用;脾气虚者反能
作泻。古方惟用茸,取其初得阳气,以类触类,所以用发痘疮。今人不达此理,一概用之,
非矣。
【附方】旧三,新六。消解痘毒∶紫草一钱,陈皮五分,葱白三寸。新汲水煎服。(《直

封勿泄气,待温时服半合,则疮虽出亦轻。大便利者,勿用。煎服亦可。(《经验后方》)
痘毒黑疔∶紫草三钱,雄黄一钱。为末,以胭脂汁调,银簪挑破,点之极妙。(《集简
方》)
痈疽便闭∶紫草、栝蒌实等分,新水煎服。(《直指方》)
小儿白秃∶紫草煎汁涂之。(《圣惠方》)
小便卒淋∶紫草一两,为散,每食前用井华水服二钱。(《圣惠方》)
产后淋沥∶方同上。(《产宝》)
恶虫咬人∶紫草煎油涂之。(《圣惠方》)火黄身热、午后却凉,身有赤点,如生黑点者,
不可治。宜烙手足心、背心、百会、下廉。
内服紫草汤∶紫草、吴蓝各一两,木香、黄连各半两。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煎服。
(《三十六黄方》)
<目录>草部第十二卷\草之一
<篇名>白头翁
内容:(《本经》下品)
【释名】野丈人(《本经》)、胡王使者(《本经)》)、奈何草(《别录》)。
弘景曰∶处处有之。近根处有白茸,状似白头老翁,故以为名。
时珍曰∶丈人、胡使、奈何,皆状老翁之意。
【集解】《别录》曰∶白头翁,生高山山谷及田野。四月采。
恭曰∶其叶似芍药而大,抽一茎。茎头一花,紫色,似木槿花。实大者如鸡子,白毛寸
余,皆披下,似纛头,正似白头老翁,故名焉。陶言近根有白茸,似不识也。太常所贮蔓生
者,乃是女葳。其白头翁根,似续断而扁。
保升曰∶所在有之。有细毛,不滑泽,花蕊黄。二月采花,四月采实,八月采根,皆晒
干。
颂曰∶处处有之。正月生苗,作丛生,状似白薇而柔细稍长。叶生茎头,如杏叶,上有
细白毛而不滑泽。近根有白茸。根紫色,深如蔓菁。其苗有风则静,无风而摇,与赤箭、独
活同也。陶注未述茎叶,苏注言叶似芍药,实如鸡子,白毛寸余者,皆误矣。
宗 曰∶白头翁生河南洛阳界,其新安山野中屡尝见之,正如苏恭所说。至今本处山中
人卖白头翁丸,言服之寿考,又失古人命名之义。陶氏所说,失于不审,宜其排叱也。
机曰∶寇宗 以苏恭为是,苏颂以陶说为是。大抵此物用根,命名取象,当准苏颂《图
经》,而恭说恐别是一物也。
\x根\x
【气味】苦,温,无毒。《别录》曰∶有毒。吴绶曰∶苦、辛,寒。权曰∶甘、苦,
有小毒。豚实为之使。大明曰∶得酒良。花、子、茎、叶同。
【主治】温疟狂 ,寒热,症瘕积聚瘿气,逐血,止痛,疗金疮(《本经》)。鼻衄(《
别录》)。止毒痢(弘景)。赤痢腹痛,齿痛,百骨节痛,项下瘤 。(甄权)。一切风气,暖
腰膝,明目消赘(大明)。
【发明】颂曰∶俗医合补下药,甚验,亦冲人。
杲曰∶气浓味薄,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张仲景治热痢下重,用白头翁汤主之。盖肾欲
坚,急食苦以坚之。痢则下焦虚,故以纯苦之剂坚之。男子阴疝偏坠,小儿头秃膻腥,鼻
衄无此不效,毒痢有此获功。
吴绶曰∶热毒下痢紫血鲜血者,宜之。
【附方】旧二,新三。白头翁汤∶治热痢下重。用白头翁二两,黄连、黄柏、秦皮各三
两。水七升,煮二升,每服一升,不愈更服。妇人产后痢虚极者,加甘草、阿胶各二两。(仲
景《金匮玉函方》)下痢咽痛∶春夏病此,宜用白头翁、黄连各一两,木香二两。水五升,
煎一升半,分三服。(《圣惠方》)阴 偏肿∶白头翁根生者,不限多少,捣敷肿处。一宿当
作疮,二十日愈。(《外台秘要》)外痔肿痛∶白头翁草,一名野丈人,以根捣涂之,逐血止
痛。(《卫生易简方》)小儿秃疮∶白头翁根捣敷,一宿作疮,半月愈。(《肘后方》)
\x花\x
【主治】疟疾寒热,白秃头疮(时珍)。
<目录>草部第十二卷\草之一
<篇名>白芨
内容:(《本经》下品)
【校正】并入《别录》白给。
【释名】连及草(《本经》)、甘根(《本经》)、白给。
时珍曰∶其根白色,连及而生,故曰白芨。其味苦,而曰甘根,反言也。《吴普》作白
根,其根有白,亦通。《金光明经》谓之罔达罗喝悉多。又《别录》有名未用白给,即白芨
也,性味功用皆同,系重出,今并为一。
【集解】《别录》曰∶白芨,生北山川谷及冤句及越山。又曰∶白给生山谷,叶如藜芦
,根白相连,九月采。普曰∶茎叶如生姜、藜芦。十月花,直上,紫赤色。根白连。二月、
八月、九月采。弘景曰∶近道处处有之。叶似杜若,形根似菱米,节间有毛。方用亦稀,可
以作糊。保升曰∶今出申州。叶似初生棕苗叶及藜芦。三、四月抽出一苔,开紫花。七月实
熟,黄黑色。冬凋。根似菱,有三角,白色,角头生芽。八月采根用。颂曰∶今江淮、河、
陕、汉、黔诸州皆有之,生石山上。春生苗,长一尺许。叶似棕榈,两指大,青色。夏开紫
花。二月、七月采根。
时珍曰∶韩保升所说形状正是,但一科止抽一茎。开花长寸许,红紫色,中心如舌。其
根如菱米,有脐,如凫茈之脐,又如扁扁螺旋纹。性难干。
\x根\x
【气味】苦,平,无毒。《别录》曰∶辛,微寒。白给∶辛,平,无毒。普曰∶神农∶
苦;黄帝∶辛;李当之∶大寒;雷公∶辛,无毒。大明曰∶甘、辛。杲曰∶苦、甘,微寒,
性涩,阳中之阴也。
之才曰∶
【主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鬼击,痱缓不收(《本经》)。除白
癣疥虫(《别录》)。结热不消,阴下痿,面上 ,令人肌滑(甄权)。止惊邪血邪血痢,痫
疾风痹,赤眼症结,温热疟疾,发背瘰 ,肠风痔 ,扑损,刀箭疮,汤火疮,生肌止痛(
大明)。止肺血(李杲)。
白给∶主伏虫白癣肿痛(《别录》)。
【发明】恭曰∶山野人患手足皲拆者,嚼以涂之,有效。为其性粘也。
颂曰∶今医家治金疮不瘥及痈疽方,多用之。
震亨曰∶凡吐血不止,宜加白芨。
时珍曰∶白芨性涩而收,得秋金之令,故能入肺止血,生肌治疮也。按洪迈《夷坚志》
云∶台州狱吏悯一大囚。囚感之,因言∶吾七次犯死罪,遭讯拷,肺皆损伤,至于呕血。
人传一方∶只用白芨为末,米饮日服,其效如神。后其囚凌迟,刽者剖其胸,见肺间窍穴数
十处,皆白芨填补,色犹不变也。洪贯之闻其说,赴任洋州,一卒忽苦咯血,甚危,用此救
之,一日即止也。《摘玄》云∶试血法∶吐在水碗内,浮者,肺血也;沉者,肝血也;半浮
半沉者,心血也。各随所见,以羊肺、羊肝、羊心煮熟,蘸白芨末,日日服之。
【附方】旧一,新八。鼻衄不止∶津调白芨末,涂山根上,仍以水服一钱,立止。(《经

生编》)重舌鹅口∶白芨末,乳汁调涂足心。(《圣惠方》)
妇人阴脱∶白芨、川乌头等分。为末,绢裹一钱,纳阴中,入三寸,腹内热即止,日用
一次。(《广济方》)疔疮肿毒∶白芨末半钱,以水澄之,去水,摊于浓纸上贴之。(《袖珍
方》)打跌骨折∶酒调白芨末二钱服,其功不减自然铜、古铢钱也。(《永类方》)刀斧伤损∶
白芨、石膏( )等分。为末。掺之,亦可收口。(《济急方》)手足皲裂∶白芨末水调塞之。
勿犯水。(《济急方》)汤火伤灼∶白芨末,油调敷之。(《赵真人方》)
<目录>草部第十二卷\草之一
<篇名>三七
内容:(《纲目》)
【释名】山漆(《纲目》)、金不换。
时珍曰∶彼人言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盖恐不然。或云本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
如漆粘物也,此说近之。金不换,贵重之称也。
【集解】时珍曰∶生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采根曝干,黄黑色。团结者,状略似
白芨;长者,如老干地黄,有节。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或云∶试法,以末糁猪血中
,血化为水者乃真。近传一种草,春生苗,夏高三、四尺。叶似菊艾而劲浓,有歧尖。茎有
赤棱。夏秋开黄花,蕊如金丝,盘纽可爱,而气不香。花干则吐絮如苦 絮。根叶味甘。治
金疮折伤出血,及上下血病,甚效。云是三七,而根大如牛蒡根,与南中来者不类,恐是刘
寄奴之属,甚易繁衍。
\x根\x
【气味】甘、微苦,温,无毒。
【主治】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不止者,嚼烂涂,或为末掺之,其
血即止。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血运血痛,赤目痈肿,
虎咬蛇伤诸病(时珍)。
【发明】时珍曰∶此药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又云∶凡杖扑伤
损,瘀血淋漓者,随即嚼烂,罨之即止;青肿者,即消散。若受杖时,先服一、二钱,则血
不冲心;杖后,尤宜服之。产后服,亦良。大抵此药气温、味甘微苦,乃阳明、厥阴血分之
药,故能治一切血病,与骐 竭、紫矿相同。
【附方】新八。
吐血衄血∶山漆一钱,自嚼,米汤送下。或以五分,加入八核汤。(《濒湖集简方》)
赤痢血痢∶三七三钱,研末,米泔水调服。即愈。(同上)大肠下血∶三七研末,同淡
白酒调一、二钱服,三服可愈。加五分入四物汤,亦可。(同上)妇人血崩∶方同上。产后
血多∶山漆研末,米汤服一钱。(同上)男妇赤眼,十分重者∶以山漆根磨汁,涂四围。甚
妙。(同上)
虎咬蛇伤∶山漆研末,米饮服三钱,仍嚼涂之。(并同上)
\x叶\x
【主治】折伤跌扑出血,敷之即止;青肿,经夜即散,余功同根(时珍)。
<目录>草部第十三卷
<篇名>草之二
内容:\x山草类下三十九种\x
<目录>草部第十三卷\草之二
<篇名>黄连
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王连(《本经》)、支连(《药性》)。
时珍曰∶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
【集解】《别录》曰∶黄连,生巫阳川谷及蜀郡太山之阳。二月、八月采根。
弘景曰∶巫阳在建平。今西间者色浅而虚,不及东阳、新安诸县最胜。临海诸县者不佳。
用之当布裹 去毛,令如连珠。保升曰∶苗似茶,丛生,一茎生三叶,高尺许,凌冬不凋,
花黄色。江左者,节高若连珠;蜀都者,节下不连珠。今秦地及杭州、柳州者佳。
颂曰∶今江、湖、荆、夔州郡亦有,而以宣城九节坚重相击有声者为胜,施、黔者次之
,东阳、歙州、处州者又次之。苗高一尺以来,叶似甘菊,四月开花黄色,六月结实似芹子
,色亦黄。江左者,根若连珠,其苗经冬不凋,叶如小雉尾草,正月开花作细穗,淡白微黄
色。六、七月根紧,始堪采。恭曰∶蜀道者粗大,味极浓苦,疗渴为最。江东者节如连珠,
疗痢大善。澧州者更胜。时珍曰∶黄连,汉末李当之本草,惟取蜀郡黄肥而坚者为善。唐时
以澧州者为胜。今虽吴、蜀皆有,惟以雅州、眉州者为良。药物之兴废不同如此。大抵有二
种∶一种根粗无毛有珠,如鹰、鸡爪形而坚实,色深黄;一种无珠多毛而中虚,黄色稍淡。
各有所宜。
\x根\x
【修治】 曰∶凡使以布拭去肉毛,用浆水浸二伏时,漉出,于柳木火上焙干用。
时珍曰∶五脏六腑皆有火,平则治,动则病,故有君火、相火之说,其实一气而已。黄
连入手少阴心经,为治火之主药∶治本脏之火,则生用之;治肝胆之实火,则以猪胆汁浸炒;
治肝胆之虚火,则以醋浸炒;治上焦之火,则以酒炒;治中焦之火,则以姜汁炒;治下焦之
火,则以盐水或朴硝研细调水和炒;治气分湿热之火,则以茱萸汤浸炒;治血分块中伏火,
则以干漆末调水炒;治食积之火,则以黄土研细调水和炒。诸法不独为之引导,盖辛热能制
其苦寒,咸寒能制其燥性,在用者详酌之。
【气味】苦,寒,无毒。《别录》曰∶微寒。普曰∶神农、岐伯、黄帝、雷公∶苦,无
毒;李当之∶小寒。之才曰∶黄芩、龙骨、理石为之使,恶菊花、玄参、白藓皮、芫花、白
僵蚕,畏款冬、牛膝,胜乌头,解巴豆毒。权曰∶忌猪肉,恶冷水。
曰∶服此药至十两,不得食猪肉;若服至三年,一生不得食也。时珍曰∶道书言服黄
连犯猪肉令人泄泻,而方家有猪肚黄连丸、猪脏黄连丸,岂只忌肉而不忌脏腑乎?
【主治】热气,目痛 伤泣出,明目,肠 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
《本经》)。主五脏冷热,久下泄 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浓肠益胆,疗口疮(
《别录》)。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惊悸烦躁,润心肺,长肉止血,天行热疾,止
盗汗并疮疥。猪肚蒸为丸,治小儿疳气,杀虫(大明)。羸瘦气急(藏器)。治郁热在中,烦
躁恶心,兀兀欲吐,心下痞满(元素)。主心病逆而盛,心积伏梁(好古)。去心窍恶血,解
服药
【发明】元素曰∶黄连性寒味苦,气味俱浓,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手少阴经。其用
有六∶泻心脏火,一也;去中焦湿热,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赤眼暴发,
五也;止中部见血,六也。张仲景治九种心下痞,五等泻心汤,皆用之。
成无己曰∶苦入心,寒胜热,黄连、大黄之苦寒,以导心下之虚热。蛔得甘则动,得苦
则安,黄连、黄柏之苦,以安蛔也。
好古曰∶黄连苦燥,苦入心,火就燥。泻心者,其实泻脾也,实则泻其子也。
震亨曰∶黄连,去中焦湿热而泻心火。若脾胃气虚,不能转运者,则以茯苓、黄芩代之
。以猪胆汁拌炒,佐以龙胆草,则大泻肝胆之火。下痢胃口热禁口者,用黄连、人参煎汤,
终日呷之,如吐再强饮,但得一呷下咽便好。
刘完素曰∶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盖治痢惟宜辛苦寒药,辛能发散开通郁结,苦能燥
湿,寒能胜热,使气宣平而已。诸苦寒药多泄,惟黄连、黄柏性冷而燥,能降火去湿而止泻
痢,故治痢以之为君。
宗 曰∶今人多用黄连治痢,盖执以苦燥之义。下俚但见肠虚渗泄,微似有血,便即用
之,又罔顾寒热多少,惟欲尽剂,由是多致危困。若气实初病,热多血痢,服之便止,不必
尽剂。虚而冷者,慎勿轻用。
杲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凡诸疮宜以黄连、当归为君,甘草、黄芩为佐。凡眼暴
发赤肿,痛不可忍者,宜黄连、当归以酒浸煎之。宿食不消,心下痞满者,须用黄连、枳实

颂曰∶黄连治目方多,而羊肝丸尤奇异。今医家洗眼,以黄连、当归、芍药等分,用雪
水或甜水煎汤热洗之,冷即再温,甚益眼目。但是风毒赤目花翳,用之无不神效。盖眼目之
病,皆是血脉凝滞使然,故以行血药合黄连治之。血得热则行,故乘热洗也。
韩 曰∶火分之病,黄连为主,不但泻心火,而与芩、柏诸苦药例称者比也。目疾,入
以人乳浸蒸,或点或服之。生用为君,佐以官桂少许,煎百沸,入蜜空心服之,能使心肾
交于顷刻。入五苓、滑石,大治梦遗。以黄土、姜汁、酒、蜜四炒为君,以使君子为臣,白
芍药酒煮为佐,广木香为使,治小儿五疳。以茱萸炒者,加木香等分,生大黄倍之,水丸,
治五痢。此皆得制方之法也。
时珍曰∶黄连,治目及痢为要药。古方治痢∶香连丸,用黄连、木香;姜连散,用干姜
、黄连;变通丸,用黄连、茱萸;姜黄散,用黄连、生姜。治消渴,用酒蒸黄连;治伏暑,
用酒煮黄连;治下血,用黄连、大蒜;治肝火,用黄连、茱萸;治口疮,用黄连、细辛。皆
是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君臣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所以
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
弘景曰∶俗方多用黄连治痢及渴,道方服食长生。
慎微曰∶刘宋王微《黄连赞》云∶黄连味苦,左右相因。断凉涤暑,阐命轻身。缙云昔
御,飞跸上 。不行而至,吾闻其人。又梁江淹《黄连颂》云∶黄连上草,丹砂之次。御孽
辟妖,长灵久视。骖龙行天,驯马匝地。鸿飞以仪,顺道则利。
时珍曰∶《本经》、《别录》并无黄连久服长生之说,惟陶弘景言道方久服长生。
《神仙传》载封君达、黑穴公,并服黄连五十年得仙。窃谓黄连大苦大寒之药,用之降火燥
湿,中病即当止。岂可久服,使肃杀之令常行,而伐其生发冲和之气乎?《素问》载岐伯言
∶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王冰注云∶酸入
肝为温,苦入心为热,辛入肺为清,咸入肾为寒,甘入脾为至阴而四气兼之,皆增其味而益
其气,故各从本脏之气为用。所以久服黄连、苦参反热,从火化也,余味皆然。久则脏气偏
胜,即有偏绝,则有暴夭之道。是以绝粒服饵之人不暴亡者,无五味偏助也。又秦观与乔希
圣论黄连书云∶闻公以眼疾饵黄连,至十数两犹不巳,殆不可也。医经有久服黄连、苦参反
热之说。此虽大寒,其味至苦,入胃则先归于心,久而不己,心火偏胜则热,乃其理也。况
眼疾本于肝热,肝与心为子母。心火也,肝亦火也,肾孤脏也,人患一水不胜二火。岂可久
服苦药,使心有所偏胜,是以火救火,其可乎?秦公此书,盖因王公之说而推详之也。我明
荆端王素多火病,医令服金花丸,乃芩、连、栀、柏四味,饵至数年,其火愈炽,遂至内障
丧明。观此,则寒苦之药,不但使人不能长生,久则气增偏胜,速夭之由矣。当以《素问》
之言为法,陶氏道书之说,皆谬谈也。杨士瀛云∶黄连能去心窍恶血。
【附方】旧二十二,新五十三。
心经实热∶泻心汤∶用黄连七钱。水一盏半,煎一盏,食远温服。小儿减之。(《和剂
局方》)
猝热心痛∶黄连八钱。 咀,水煎热服。(《外台秘要》)
肝火为痛∶黄连(姜汁炒),为末,粥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左金丸∶用
黄连六两,茱萸一两。同炒为末,神曲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汤下。(丹溪方)
伏暑发热,作渴呕恶,及赤白痢,消渴,肠风酒毒,泄泻诸病,并宜酒煮黄龙丸主之。川
黄连一斤(切)。以好酒二升半,煮干焙研,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熟水下,日三服。(
《和剂局方》)阳毒发狂,奔走不定。宜黄连、寒水石等分,为末。每服三钱,浓煎甘草汤
下。(《易简方》)骨节积热,渐渐黄瘦。黄连四分(切)。以童子小便五大合,浸经宿,微煎
三、四沸,去滓,分作二服。(《广利方》)小儿疳热流注,遍身疮蚀,或潮热,肚胀作渴。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