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三国机密全卷

_14 马伯庸(当代)
  “如果能亲眼看看画像就好了,孙礼能有机会弄到手么?”
  唐姬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孙礼只是个校尉,这种级别的机密他肯定接触不到。更何况,他向唐姬透露情报只是出于愧疚,不可能指望他背叛曹氏。
  杨修沉思片刻,把藤篮重新塞到唐姬手里,笑道:“赌注已下,骰子也已经扔出去,无论如何咱们是不能离席走人了。”杨修的话里有担忧,也有兴奋。
  担忧的是,他们这个偷天换日的完美计划,如今变得岌岌可危。温县已然引起了郭嘉的关注,这个计划的第一重保护发生了龟裂——尽管这还未危及天子本身,但如果任由郭嘉查下去,早晚会把整个汉室暴露出来,必须要尽快拿出个对策来。
  兴奋的是,比起未雨绸缪,杨修还是更喜欢这种亡羊补牢的刺激感。他搓了搓手,让开身后的通道,让唐姬赶快去禀报天子。
  “德祖,你可不能掉以轻心。这事得你拿主意。”唐姬急道。杨修是他们的核心,无论是居中谋划还是实行,离了他都不成。
  杨修指了指身后的走廊:“我自然不会甩手旁观,可拿主意的不在我,而在那边。”
  “天子?他行吗?”唐姬不以为然地皱起眉头。那次逼宫之后,她对“刘协”的懦弱认识深刻,没指望他有多大作为,只要乖乖扮演好皇帝这个角色就足够了。
  杨修看出了唐姬的不屑,他带着一丝神秘说道:“天子已经觉醒,许多事情会变得愈发有趣。你最好尽快抛开成见,否则可追不上他的步伐。”
  唐姬疑惑地盯着杨修,仿佛他在说一个天大的笑话。杨修知道她不信,也不多做解释,只让她赶紧去觐见陛下。
  “天子不是正在会客么?”
  “那位客人,与这件事也有莫大的干系。”杨修回答。
  很快唐姬就明白杨修为什么这么说。她踏入寝殿之时,看到一个人跪坐在天子下首,他是个独臂人,脸色惨白而疲惫。
  当初是他把刘平带出雒阳,一手抚养长大;是他甘愿自断一臂,把杨平悄无声息地送入许都。这是汉天子计划中最关键,也是最初的一环:杨俊。
  这一对曾经的父子、如今的君臣此时看着对方,彼此都有些尴尬。
  刘协自从来到许都以后,一件事接着一件事,无暇旁顾,但他一直想见见自己的“父亲”。杨俊抚养刘协的时间并不长,大部分时间都把他寄养在司马家,表现得颇为冷淡。现在刘协明白了,杨俊是刻意保持着隔阂,大概那时候他就有了预感,“杨平”早晚有一天会舍弃这个身份,变成另外一个人。
  在唐姬进来之前,他们两个人的对话进展得很不顺畅。这里是司空府,耳目众多,刘协拿捏不准该如何对待昔日的父亲,杨俊显然也不适应如今的天子,对话经常陷入冷场。好在伏寿在一旁偶尔说一两句闲话,才把局面维持得不冷不热。
  他们看到唐姬进来,都松了一口气。伏寿迎上去,把杨俊介绍给唐姬。杨俊和唐姬虽为同谋,彼此却没见过,如今大家都在同一条船上,彼此少不得寒暄几句。
  严格来说,外臣、皇后、王妃混杂一室相见,这是不合礼制的。不过非常时期,有非常之制,汉室衰微至是,这些礼节也就没那么讲究了。如果张宇在侧,可能还会唠叨两句,可如今随侍的是冷寿光,他一向沉默寡言,没表示任何异议。
  唐姬俯在伏寿耳边说了几句话,伏寿面色大变,很快刘协和杨俊也明白了当前的处境。伏寿使了个眼色,冷寿光走到寝室门口站定,防备有人偷听。然后伏寿问杨俊道:“杨大人,温县是你好友司马防的家乡。以你的看法,他这人如何?”
  伏寿的潜台词是,司马防是否有可能倒向曹氏。杨俊一口否认:“建公耿直公正,对汉室一片忠心。我当年将平儿……呃,陛下寄养他家中,也是看中建公的稳重。”
  “我听说司马大人昔日在雒阳担任尚书右丞之时,曾推举曹操为尉,于其有举荐之恩。在汉室和曹氏之间,司马家究竟会如何选择呢?”
  伏寿的言辞锋利尖酸。她跟随在皇帝身边多年,对各地大族充满了不信任。他们大多对朝廷缺乏忠心,只会龟缩在坞堡里算计自己家的利益,随时倒向拥有实权的一边——无论那是谁。
  对伏寿的态度,杨俊一时也无话可说。司马防与他是至交好友,对杨平也是关怀备至,但这位老朋友从未明确表露过自己的政治态度。司马家蛰伏在温县,不与外界过多交接,摆明了要看清形势,择时而动。
  更何况,如果郭嘉对杨平之死产生怀疑,去调查温县的话,那说明杨俊本身也遭怀疑,自己都未必能得全,遑论替别人做保。
  这时刘协忽然开口:“朕以为,司马家大可不必担心。”
  “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陛下你的真实身份。”伏寿毫不客气地反驳,“司马家爱护的是杨平,不是刘协!如果他们知道你是当今天子,是否会愿意为你与曹氏对抗?”
  刘协猛然昂起头,眼神炽热:“会的。我与司马家几位公子亲若兄弟,他们会为我与天下为敌。”
  伏寿不知道刘协的这种自信从何而来,她不欲争辩,退一步道:“姑且认为陛下你是对的。但司马家远在温县,不知许都内情。郭嘉这次派邓展去画杨平之像,他们没有理由说谎,情势对我们仍是不利。”
  “别人或许无从察之,但仲达——就是司马家的二公子——肯定能觉察出其中异样,做出最好的应对。”
  “他连你的生死都不知道,怎么帮你?”
  “你不了解仲达,他是一个既聪明又任性的家伙。”
  说到这里,刘协的唇边不期然流露出一丝笑意,仿佛又回到了河内无忧无虑的时光。他拍了拍膝盖:“我觉得,郭嘉拿到画像却没有任何举动,这一定跟仲达有关系。”
  “你觉得?”唐姬忍不住语出嘲讽。刘协不以为忤,他从座位上站起来:“画像之事,朕来亲自处理,你们大可宽心。”唐姬被他的眼神扫过,心中居然一凛,这个河内的纨绔子弟,不知何时起,身上居然也开始有了淡淡的帝王之威。难道这就是杨修说的觉醒?
  伏寿颇有些担心地问道:“陛下你打算怎么做?”刘协回答道:“再过几日,朕要去一趟尚书台,到时候一探究竟便是。”
  伏寿觉得这不太合仪轨,刚想劝阻,忽然看到刘协的自信眼神,一下子便明白了。
  按说以天子之尊,欲找臣子议事,召其入宫奏对便是,不必屈尊前往掾台。但妙就妙在,尚书台设在禁城之外、宫城之内,属于中朝。虽然天子暂住司空府,但他如果要去禁宫废墟旁的尚书台,理论上不算是出宫,谁也不好指摘。
  伏寿这时才发现,原来刘协不光已经融入“皇帝”这个角色,甚至已开始学着利用官场规则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细微而关键的变化,似乎是从他听说了温县司马家的事情之后开始。
  这时杨俊颇为担忧地劝道:“陛下此举,甚为不妥。如今郭嘉只是疑心温县与臣,如果陛下不请自去,岂不是主动承认身涉其中瓜葛?”
  刘协笑着摆了摆手:“不必担心。朕此去尚书台,是有旁的事情与他们商议。荀令君他们不虞有他。”
  杨俊不知道天子说的什么,把探询的目光转向伏寿。伏寿犹豫了一下,开口道:“陛下提议,他要御驾亲征官渡。”杨俊一时大惊,这岂不是儿戏?
  “陛下这个提议,一定会让人怀疑汉室想渡河投袁,平白增添曹氏的疑心,你们……不该如此鲁莽。”杨俊本来想开口训斥,突然想起来他们已不是父子关系,只得强行转圜语气。
  伏寿苦笑,其实御驾亲征这件事,她也是刘协向荀彧提出要求之后才知道。她当时的反应和杨俊差不多,很激烈地反对。不过杨修听到这个提议以后,却大加赞赏,认为相当有意思,值得一试。伏寿只得勉强答应一试。
  伏寿道:“杨大人不必如此紧张,此事无非是向曹氏示好之意,摆出个姿态而已。曹氏怎么可能会答应呢?陛下更不会真的前往官渡。”
  “摆个姿态而已么?那还好,那还好……”杨俊知道目前汉室的策略是韬光养晦,只得叹了口气,起身告辞。
  其实从杨俊把杨平送入许都的那一刻起,他的使命便已经完成了。汉室如何图存,自有杨修等一干才俊支撑,他杨俊应该与“杨平”彻底切割开来,不得再有半分瓜葛,以免被人过多联想。今日觐见,已属冒险之举。
  想到这里,杨俊用仅有的一只胳膊支着地面,勉强撑住身子想站起来。刘协忽然快步走过来,搀起杨俊手臂,慢慢把他扶起来。杨俊吓了一跳,连忙想要避开。刘协却压低声音,在耳畔轻道:“父亲,就让虎头送您一程吧。”
  杨俊闻言一震,扭头盯着刘协,一时四目相对。虎头是杨平的小名,小时候杨俊就经常这么叫他。听到这一声熟悉的称呼,杨俊严峻如岩的神情终于松弛下来,肩膀低垂,任凭自己儿子搀起,朝着门口走去。
  在这一刻,没有君臣,只有父子。这一对父子,还从来没走得这么贴近,这么亲切。刘协这时才发现,自己对杨俊这位“父亲”的爱,并不逊于对司马父子的感情。可惜之前因为种种隔阂,他从未与自己父亲认真地交流过,以致留给他们互相了解的时间,只剩下这短短的几步。
  两人在无言中慢慢踱到了门口。刘协恋恋不舍地把他的胳膊松开,杨俊迈出门槛,转身跪倒在地,叩谢天恩。这里是司空府,曹氏耳目到处都是,如果看到当今天子居然执晚辈礼亲自送杨俊出来,会引发大乱子。
  两个人心里都清楚,父子之情,到此为止了。
  “朕要去打打拳,活动一下筋骨。”刘协故意提高声音,吩咐冷寿光去取外袍来,他想陪父亲多走一段路。
  伏寿望着他的背影,忽然意识到:明明在数天之前,这位假刘协还懦弱而幼稚地试图逃避,而现在自己似乎都快要追不上他的步伐了。
  【4】
  许都最近发生了一件大事。
  准确地说,是中原发生了一件大事。
  位于许都的朝廷发布了一份诏书。诏书中说前车骑将军董承意图谋反,遭到了可耻的失败。天子仁慈,不忍杀戮,让董承自承其罪,押返原籍闭门自省。可是他在离开许都的半路,却被袁绍强行请去南皮。因此天子下诏责问袁绍,要求他尽快来许都解释。
  这份诏书的正本被送去了南皮,抄本则被分送至各地郡县。
  紧接着,董承死于袁绍军中的消息,传得到处都是,一时天下议论纷纷。
  只要是稍微有些政治头脑的人都能看得出来,董承之乱绝对不只这么简单,袁绍也不可能前往许都请罪。这份文采斐然的制文背后,一定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内情。许都在这时候抛出这么一份东西,只有一个目的:这是袁、曹再次开战的明确信号。
  但董承死于袁绍领内,这却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天下人在感叹曹操对待政敌的大度同时,无不对袁绍的行为充满疑惑。要知道,袁家累世食汉禄,四世三公,袁绍本人还是朝廷的骠骑大将军。这种明确对抗朝廷的行为,多少会造成领内士族与部队思想上的混乱——无视皇权是一回事,与皇权对抗是另外一回事,汉家天子数百年来的余威,不是那么容易就能从人们心中消除的。
  一些小规模的叛乱相继在青州、幽州等地爆发,并州的大族们也表现暧昧,只有冀州还勉强保持着平静。袁绍潜在的一些盟友和敌人,纷纷来信询问详情。袁氏在舆论上很快陷入了被动。
  对此袁绍非常恼火,他是个非常注重声誉的人,被这么兜头一桶脏水泼下来,心情实在是糟透了。名满天下的袁氏望族,什么时候被人这么戳过脊梁骨?袁绍为此甚至推迟了进军,发誓一定要彻查此事。
  到底是谁的责任?要么是沮授,要么是淳于琼,两者必居其一。
  董承的尸体此时摆放在石洞里的一块大青石板上,袁绍、沮授、郭图以及淳于琼围在旁边,他们神色各异,但有两种共同的表情:厌恶以及震骇。
  蜚先生手中拿着一把造型奇特的勾刀与抓钩,有条不紊地剖开董承的肚皮,钩出一堆散发着浓郁血腥的内脏,一一放在烛光下查验,不时还用舌头去舔一舔。他的双手和前襟沾满了血和汁液,唯一露出外面的红眼闪着兴奋的光芒,仿佛匠人在一截上好的木料上雕花。
  在石洞里的人都是见惯了杀戮的,对血与尸体并不陌生。可当他们见到蜚先生这种极端冷静而精准的解尸之法,却从魂魄深处感到一丝颤栗——杀死一个人是一回事,把一个人完整地分解开来,那是另外一回事。
  蜚先生用了一个时辰时间,才停下手中的动作。董承的心、肝、肾、脾、胃、肠等脏器整齐地排列在石板前,只剩下一具腹腔空空的车骑将军横卧在石板上,如同一口被山贼搬空了的木箱。据说蜚先生曾经师从名医华佗,从他的解剖手法来看,这个传言很有根据。
  在这一个时辰里,即使是最无耐心的袁绍,也只是安静地旁观着,不敢打断。直到蜚先生把双手擦干净,袁绍才问道:“蜚先生,查勘得如何了?”
  “董将军是中毒而死,而且中毒时间是在两到三日之内。”
  听到这个论断,旁边的沮授长出一口气。
  两到三日之前,淳于琼还带着董承在曹军控制区内逃亡,无论如何,这笔账是算不到自己头上了。
  “仲简,这是怎么回事?”袁绍冷冷地望着淳于琼。淳于琼懊恼地抓了抓头皮,不知该怎么辩解才好。这让郭图很是着急。如果淳于琼受到叱责,沮授的影响力会进一步扩大,他们这些非河北派系的人处境会更加艰难。
  沮授不失时机地添油加醋:“我想将军应该是无辜的,下毒的是他麾下的内奸。”
  这个指控就更严厉了,明摆着说淳于琼治军失察。淳于琼皱着眉头道:“我的部下都是多年跟随我的,他们的忠诚无可置疑。”沮授冷笑道:“那董将军身上的毒是从哪里来的?难道是他自己不成?”
  这时候,蜚先生开口说了第二句话:“我适才尝过了他的脏器,有淡淡的丁香味道。这是一种延时之毒,叫噎鸣。初服并无效果,要等上一段时间以后,毒才会侵入五脏六腑,致人死地。至于延迟的时间,可以靠下药轻重来调节。”
  “能精确到多少?”郭图问。
  “若是我来调配,叫你三更死,绝不会四更亡。”蜚先生平静地回答。
  郭图又追问道:“那么曹营之中,有谁能做到和先生一样高明呢?”
  蜚先生的独眼猝然变红了许多:“自然是我那个亲爱的师弟郭奉孝了。”
  是言一出,周围几个人表情都变了变。这是他们第一次听到蜚先生承认与郭嘉的关系,两个人居然是同学,而且同在华佗门下。
  郭图立刻站出来:“主公,若蜚先生所言非虚,那么董承暴毙一事,恐怕是郭嘉的阴谋。”沮授忽然想到什么,面色变得极其难看。
  郭嘉的手段,谁都知道。有他参与,那么整个事件就从一个意外变成一个充满危险气息的圈套。如果董承半路意外暴死,那是淳于琼执行不力;如果整个事件从一开始就是个阴谋,那就是沮授见事不明了。
  沮授嘶哑着嗓子辩解道:“主公,郭大人这番话,实在有些武断。”
  郭图看了眼淳于琼,转脸冷笑道:“沮大人,我问过淳于大人整个行动的细节,有三点不明。第一,为何曹军押运重犯董承时防范如此松懈?第二,为何淳于大人一路撤回却没遭遇任何曹军追击?第三,为何董承这边刚死,消息尚未走露,许都立刻就发布了谴责的诏书?”
  这三个问题问出来,淳于琼的精神放松了许多,而沮授的脸色却越发铁青起来。
  “这只是一个猜测罢了。也可能是曹军发现我们劫走了董承以后,在半路下毒试图灭口。”沮授辩解。
  “如果曹军为了阻止我们获得董承,直接下剧毒杀死就够了,何必大费周章用噎鸣之药呢?他们用了延时之计,算准淳于大人过河的日子,让董承死在我军境内。这嫁祸之计,岂非昭然若揭?”
  面对郭图气势如虹的攻击,沮授几乎无法抵挡。他很奇怪,一向不以言辞而著称的郭图,怎么今日如有神助,变得词锋滔滔?
  袁绍听着郭图的分析,怒气愈盛。
  骠骑大将军必须是清白而正确的,他的决策不可能失误,如果有失误存在,那一定是手底下的人办砸了。他现在需要的不是真相,而是一只替罪羊。郭图的分析,他越听越有道理,越听对沮授的意见越大。
  “……以我之见,只怕此事从一开始就是郭嘉的设计。无论谁去劫持董承,他都一定会死。”郭图一句话,既摘出了淳于琼的责任,又坐实了沮授的责任。
  “主公!莫要听信小人之言。”沮授急切地喊道。
  “够了!”袁绍一拂衣袖,“这里并非争吵之地,走吧。”说完他向蜚先生施过一礼,转身离去,沮授追上去继续解释,慌乱得几乎要摔倒在地。郭图和淳于琼对视一眼,也跟了过去,前者眼神里是得意,后者眼神里是感激。
  ……
  郭图再一次进入那个洞窟,右手高举火把。这一次他的心情非常好,走起路来步子轻飘飘的,仿佛还未从喜悦中清醒过来。就连洞中那略带着腐朽气味的空气,此刻闻起来都很舒心。
  他循着那一条狭窄幽暗的石路走到洞窟尽头,看到蜚先生正在昏黄的灯光下奋笔疾书,勤奋依旧。
  蜚先生听到脚步声,停下了手里的活,抬头嘶声问道:“情况如何?”
  “一切就如同先生规划的那样。”郭图满脸兴奋。他把火把插在石壁的套座上,让洞里略微敞亮了一点,然后继续说道,“主公对沮授非常生气,把他当众训斥了一顿,沮授颜面大失。”
  郭图舔了舔嘴唇,兴奋不已。沮授是冀州系的擎天一柱,能够让他吃瘪,是一件非常快意的事情。郭图告诉蜚先生,在他说完之后,辛氏兄弟、逢纪、审配等人也纷纷落井下石,敲钉转角,把沮授的责任坐得实实。沮授听得浑身发颤,差点没气晕过去,那脸色别提多难看了。
  “袁绍最后是怎么处置的?”
  “沮授的监军之权被一分为三。我与淳于将军也被擢为监军,与他三足鼎立,各典一军——从此他再不能对军中指手画脚了。”
  “呵呵,这是为了安抚淳于琼吧。可惜监军听着好听,未必能捞到什么上阵打仗的机会。袁绍对这位老同僚十分尊重,可就是不肯让他去一线统领大军作战,可见明里暗里地也有所忌惮。这是咱们的机会,记得要好好拉拢他。”
  “明白,明白。”郭图对蜚先生如今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对沮授的那一番攻击,全是蜚先生教他的,再配合蜚先生的验尸结论,堪称严丝合缝,不由得袁绍不信。
  郭图只是略摇动几下舌头,便削弱了冀州一系,扳倒沮授,还把淳于琼拉入己方阵营。这种买卖实在太划算了。
  “只可惜主公还是太仁慈了。沮授出了这么大的错,居然只是削权而已。若换了我,就把他直接赶回南皮,去陪田丰坐牢!”
  蜚先生摇摇头:“袁绍已经把田丰下狱,如果再重手处置沮授,那便把以田、沮为首的冀州大族得罪完了。更何况,对咱们来说,留着沮授来制衡审配、逢纪,颍川才好有腾挪之机。”
  郭图连连点头称是,他忽然凑近蜚先生,略带讨好地说:“经此一事,主公已经不再信任沮授的操控能力。他除了监军之权被削,手里掌握的那一部分秘密力量,也都转移到我手中了。如今整个袁家刺奸用间之事皆由在下掌控。”
  “这么说,现在荀谌也归你管理喽?”蜚先生眯起独眼,青袍下的手臂略微动了动。这次能够顺利扳倒沮授,荀谌于其中起了关键作用。对于这么一个特殊的人物,他特别关心。
  “是的,以后咱们颍川一派的路,是越走越宽呐!”说到这里,郭图双目熠熠放出光彩,咧开的嘴唇拉开一个孤度,毫不隐讳地流露出他的勃勃野心。
  颍川望族之中,以荀家最为知名,对此郭图一直满怀了羡慕与嫉妒。颍川郭氏是汉大司农郭全后裔,从阳曲迁至颍川,算是外来户,与当地荀、陈、钟等大族相比,地位一直不彰,总是低人一头。
  眼下在蜚先生的谋划之下,郭图在袁营的地位得到了很大提升,前景一片光明,这让他的心思也活络起来。倘若这次袁绍击败曹操,成为中原霸主,他郭图便有机会做到尚书令、九卿甚至更高,届时颍川郭氏一定能扬眉吐气。
  看着郭图手舞足蹈,蜚先生嘿然一笑,又拿起身前的书简开始批阅。什么名利、什么家族,这些东西对他来说便有如浮云一般,甚至于袁绍军的成败,他都漠不关心。在蜚先生眼中,中原大地只是一面让他和郭嘉对弈的棋盘,袁氏与曹氏皆是棋子。蜚先生唯一的目标,只有坐在棋盘对面的郭嘉。
  破坏曹军的谋策,就是抽郭嘉的脸;辅佐袁绍击败曹操,就是要郭嘉的命。
  沮授主持的这个劫持董承计划,蜚先生一听便知是郭嘉嫁祸于人的计策。这种手法,根本就逃不过他的独眼。不过蜚先生没有点破,反而将计就计,干掉沮授把郭图送上高位,全面掌握了袁绍军潜藏的情报力量。
  “郭奉孝啊郭奉孝,你机关算尽,也不过是给我做嫁衣。”蜚先生手持策卷,身体朝后靠去,赤红色的独眼缓缓阖上,青袍罩下的溃烂伤口在隐隐作痛,时刻在提醒他不要忘记仇恨。
  “快点来吧,我已等不及要干掉你。”
  第十二章 杀人阱
  【1】
  郭嘉不知道自己正在被遥远的仇人诅咒,他正在应付眼前的天子。
  此时他们两人正跪坐在尚书台里。就在不远的东面,一座新的禁宫正在紧张地搭建中,不时有喊号声和锤击声传来。荀彧这时在城外督促粮草,曹仁也忙着整顿兵马,尚书台里只有他们两个,就连冷寿光都被赶到外面去。
  “陛下意欲御驾亲征,曹公感激罔极。只是前线凶险,刀枪无眼,不宜轻动大驾。陛下只需安坐许都,便是对曹公最好的臂助。”
  这一句话说得别有深意,郭嘉抬眼细看,发现天子并没有流露出失望的情绪。
  曹公的意见数天前就回复了。按道理,应该是荀彧来转达这个意见,但郭嘉自告奋勇要向天子汇报,为此还特意推迟了前往官渡的行程,荀彧也只好由着他。郭嘉既然坚持要觐见天子,一定是有他特别的理由。
  “那朕就在许都静候曹司空的好消息了。”刘协回答。曹操谢绝了亲征的提议,对此刘协并不意外,他从来没指望过曹氏会答应这个请求。
  刘协正琢磨着怎么把话题引向画像,不料郭嘉一猫腰,不知从哪儿变出两个矮脚竹杯和一小瓮酒,笑嘻嘻地说道:“陛下,趁着文若不在,咱们赶紧来喝一口。”
  刘协一愣,早听说郭嘉狂放悖礼,可没想到面对天子他也这么放得开。觐见天子乃是件严肃的事,别说荀彧、董承、满宠他们,即使是孔融那样的名士,也是以直臣谏言自居,不会错乱了尊卑。像郭嘉这样,以对朋友的随便口气与天子对谈,他还是第一次见。
  “每天这样,陛下您也很累吧?咱们什么也不谈了,就是喝酒!闲聊!”
  郭嘉从怀里取出一柄铜勺,在半空晃了晃,舀满两个杯子,然后身体略微后仰,把跪坐的腿伸直,露出两只缝着补丁的毛袜子——若是早个几十年,一条“殿前失仪”的罪名是逃不掉的。
  好在刘协并非天生帝王,内心渴望能跟人有一次放松的交流——哪怕是敌人也好——他俯身前倾,把杯子拿起来,双手平握,略微一抬,然后一饮而尽。
  酒味清洌,辣而醇厚,刘协咂了砸嘴唇,意犹未尽。他品得出这是陈年佳酿,不是轻易而得的。郭嘉见他喜欢,又给舀了一杯:“这可是我多年珍藏,若非陛下,我才舍不得拿出来呢。”
  “你不喝么?”刘协发现郭嘉面前的酒杯一直没动。
  郭嘉满脸遗憾地说道:“医师说臣须戒色戒酒,否则年华不永。色是戒不了了,只好稍微少喝些酒啦。”说完他微微啜了一口,算是陪过。
  刘协把心一横,心想不管你怀有什么用意,我且喝了再说,不再客气,自斟自饮了好几杯。这酒劲不小,很快他便有些醺醺然,于是也像郭嘉一样,把身子后仰,双腿翘起来。说实话,这可比那规规矩矩的坐姿舒服多了,刘协感觉到心中一阵轻松,两个人之间的拘谨很快便消失了,如同一对年轻好友,在这尚书台里斟饮闲谈。
  刘协发现,如果刨去政治立场,郭嘉是一个很好的酒友,头脑活络,谈吐有趣,偶尔还有些惊人的论点。他自从来到许都,还从未与人如此轻松地交流过,居然和一个最危险的敌人最谈得来,这事有些荒谬的喜感。
  谈到酣处,郭嘉忽然放下酒杯,问道:“陛下你可听过白龙鱼服的故事么?”
  “嗯?没有。”刘协回答,但这名字听着有些耳熟。
  郭嘉道:“这是刘向《说苑·正谏》里的一段。说的是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刘协眼睛一亮:莫不是张衡《东京赋》里提到的“白龙鱼服,见困豫且”?他旋即警惕起来,郭嘉提这么一个典故,到底有什么寓意?
  以古事喻现实,这是时人最喜欢的说话方式。刘协与荀彧一番《离骚》对谈,便可剖白心迹,如今郭嘉抬出白龙的典故,显然是意有所指。
  龙变身成了游鱼,却被一个渔夫射瞎了眼睛。郭嘉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
  郭嘉又啜了一口酒,略带狡黠地瞥了天子一眼:“眼看就要冰雪消融,春暖花开。陛下困守宫中这么久,可曾想过出去逍遥一番?”刘协听了,心中不由一动。他本来就是河内野人,平日里习于山野游猎,自从来到许都以后,还从未再舒展筋骨,只能每天在院子里打拳为乐。
  “只是,这恐怕于礼不合吧?”刘协按下跃动的心情,谨慎回答。他始终没有忘记,对面的这个人叫郭嘉,是一个连杨修都不得不低头服输的人。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
  “这有什么不合?哪一朝天子没有田狩过——再者说,谁说是天子外出呢?”郭嘉故意把“天子”二字咬得很重。
  这时候刘协才发觉郭嘉说那故事的用意。龙只有披上鱼皮,才能潜入潭水;天子只有换上私服,才能外出。他抬起头,看到郭嘉正用鼓励的眼神望着自己。
  不会吧?他是在暗示我微服出行吗?
  仿佛为了确认刘协的猜想,郭嘉很快又补充道:“我已经备好了衣物和两匹马,咱们偷偷溜出去,入夜之前赶回来就是。”他絮絮叨叨地说着,从出玩的路线到如何躲避许都城的巡逻兵都计划得很周详,似乎很享受这谋划的过程。
  刘协有一种非常熟悉的感觉,依稀觉得坐在面前的不是最凶恶的敌人郭嘉,而是司马懿。以前在河内的时候,司马懿也经常撺掇他偷偷跑出去玩。
  可是,为什么?从曹氏角度来看,皇帝只要老老实实地待在宫里就好了。可现在郭嘉为什么要劝说自己微服出游呢?看到刘协有些犹豫,郭嘉把杯中酒一饮而尽,站起身来向刘协伸出手:“来吧,反正你不是皇帝。”
  听到这句话,刘协犹如五雷轰顶,几乎骇得要跳起来。好在郭嘉又继续说道:“我也不是军师祭酒。只限在今天,咱们是两个偷懒怠工的小吏,要背着曹掾长官出去踏青,享受一天的自由自在。这不是陛下你一直想要的么?”
  郭嘉双眸闪闪发亮,笑得活像是一个恶作剧即将得逞的小男孩。
  【2】
  孔融正趴在案几上奋笔疾书,一抬头看到赵彦过来,乐呵呵地说道:“彦威啊,你来得正好。我刚写完一篇《白虎通义》的议论,你给来品鉴品鉴。”
  赵彦接过去略读了读,恭维了一番。孔融得意地晃了晃脑袋,说这次许下聚议,凭这一篇就能震慑群儒,打通汉初以来的文脉。赵彦附和几句,然后说:“孔少府,我想离开许都几天。”
  “嗯?去哪里?”孔融停住了手中的笔,神情有些诧异。
  “并州那边有几位隐居的大儒,地位不低。我想如果只是书信召集,未免有失诚意,不如派使者去登门延请,方显朝廷看重。”
  “也有道理……不过眼下袁曹即将开战,并州那边可不太平啊。”
  “经学千古事,岂是刀兵所能阻挠的。”
  听到赵彦这掷地有声的回答,孔融哈哈大笑,连连称好:“彦威你能有这种心思,真是难得,我没看错你。一会儿我就去找赵温和荀彧,请个专使符传来。你带上那个,办事也方便些。”
  孔融说到做到,不一会儿工夫,就拿回来一块木质方形符节,上头刻着“奉诏征辟”四个篆字,另外一端则是七星和貔貅纹,说明这枚符节是朝廷和司空府联合签发,效力非同一般。
  孔融把符节扔给赵彦,问他什么时候走。赵彦回答说马上,孔融叮嘱了几句早去早回,然后把他那一篇旷世之作收了最后一笔,卷成一册,拿丝绳捆好,唤来一个小书吏。
  “去把它抄录五份,一份送给陛下,一份送给荀令君,两份存起来。”
  “还有一份呢?”小书吏紧张地问。
  孔融道:“当然是送到荆州祢衡那里。这其中的妙处,除了杨德祖,可是只有他能了解呢。”交代完之后,这位名士拍了拍手,转到后屋去取出一樽兽头酒壶,自斟自酌起来,没人知道他在想些什么——或许是什么都没想。
  赵彦揣着符节离开孔府,他的坐骑就拴在门口。这是一匹健壮的军马,鞍鞯齐全,屁股上还打着烙印。
  本来马匹是许都重要的战略物资,被严厉管制,赵彦这种级别的官员,根本不可能弄到。这一匹马,是好朋友陈群出面借给他用的。董承死后,陈群认为郭嘉越来越肆无忌惮,必须要有所控制才行。他借马给赵彦,是希望他去并州考察一下当地大族,看是否有合适的人才可以征辟入司空府,稍微制衡一下郭嘉。
  当然,他绝不会承认是出于关心朋友。
  赵彦跨上马,轻抖缰绳,心事重重地朝着城门跑去。凭着那枚符节,城门令没有多做拦阻,略做检查便放行了。赵彦一刻也没停留,扬鞭一抽,朝着北方奔驰而去。
  此时许都周边仍为白茫茫的积雪所覆盖,可迎面吹来的风中已能感受到微弱的春意。到了这个季节,只消几天工夫,这些残雪便会消融成水,渗入泥土之中,滋养着土地中的种子与土地上的人们。讽刺的是,在这生机即将回归的时令,一场即将夺取无数性命的大战也在酝酿着。
  如果是早几年的赵彦,一定会对眼前的景色大为感慨,说不定还会即兴吟诵一首诗出来。可是现在的他,已顾不得驻足观望。他此行的真正目的,不是那些隐居的名儒,也不是大族的名士,而是温县司马家。
  从禁宫里找到的那截残布,已经确认是来自于温县的织工。而且从唐姬的话中也能判断出,郭嘉也对这个司马家有着不小的兴趣。这两条线索交汇在一起,似乎都与皇帝有关。于是赵彦认为那边一定隐藏着什么东西,不亲自过去查勘一下他总是不甘心。
  促使赵彦前往温县还有一个理由:许都现在太危险了。这个危险是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来自于郭嘉,他对赵彦一直抱有怀疑,只是未捉到把柄;另外一方面的压力,则来自于一个神秘人。那个神秘人不仅跟踪他前往禁宫,还在他遭遇危险的时候及时通知陈群。赵彦不知道这人的动机是什么,是否有善意,但他觉得有些毛骨悚然。
  在这种情势之下,赵彦不敢在许都再有什么大的动作,不如外出温县一趟,远离许都这个是非之地。
  赵彦在路上跑了一阵,发现前头有两名头戴斗笠的骑士。他们前进的速度不快,任凭坐骑一路小跑,身体随之摇摆,肌肉颇为放松。赵彦注意到这两匹马也是军马,两侧的搭袋里还放着弓箭和酒壶,看来是出来踏青的。
  在这个时候,居然还有心情出来游玩,可真是两个悠闲的家伙。赵彦没理睬他们,加快速度,想从他们侧面超过去。当他凑近以后发现,那两个骑士用丝帛蒙住了自己的脸,看不清面孔。
  忽然其中一位骑士喊道:“春光如此美好,先生何不驻足片刻,共酌一觞?”
  赵彦哪里有这种心情,他在马上略一抱拳,然后快马一鞭,匆匆离去。那位骑士在马上笑道:“你看,这些人总是这样,行色匆匆。”另外一位骑士沉默地点了点头。
  “不过那个人不是赵议郎么?他这时候离开许都,是去干吗呢?”骑士摸了摸下巴,旋即拍了拍头,“哎呀,我怎么忘了,我是‘戏志才’啊,这些公事跟咱们没关系。对吧?刘兄?”
  另一位骑士没理睬他,而是摘下丝帛罩口,环顾四周,胸部起伏。
  他们两个正是偷偷溜出城的郭嘉与刘协。
  对于郭嘉在尚书台微服出游的荒唐提议,刘协最终还是答应了。于是郭嘉借口要向皇帝密奏陈事,把他带去了自己的私宅。在那里,他们换上了信使专用的号衣,戴上檐斗笠,准备了一条丝帛捂住口鼻,还想了两个化名。
  随侍的冷寿光没有表达任何反对意见,他的职责是侍候皇帝,而不是对皇帝指手画脚。郭嘉和刘协在换衣服的时候,他只是恭顺地帮天子托着外袍,面无表情。只有当郭嘉说出自己的化名叫做“戏志才”时,这位曾经的同门师弟才微微露出一丝愤恨。
  刘协则选择了“刘平”作为化名。讽刺的是,这个才是他真正的名字。
  准备停当之后,两个人从私宅后院偷偷溜了出去。冷寿光则被留在了宅前,守在空房之外,告诉每一个前来问询的人陛下和祭酒正在议事,不得靠近。
  在许都令的暗中协助之下,他们轻而易举地弄到了两匹马并混出了城。
  重回原野,无论是清新的野风、稀疏的枯树还是远处的地平线,都让刘协十分陶醉。他的心情被狭窄的许都压抑太久了,好似一匹被压叠得无比密实的宫锦,密到难以喘息。一直到此时,这匹宫锦才被徐徐展开,露出本来颜色。
  刘协现在总算明白,为何汉武帝对郊猎乐此不疲。无论谁在皇城那种地方久居,都会有冲出樊笼一任驰骋的冲动。他伸出手来,感受了一番料峭的春风,恨不得立刻催马挽弓,痛痛快快地发泄一番。但郭嘉在一旁的眼神,让他立刻冷静下来。
  他现在不是杨平,是大病初愈的刘协。“五禽戏”可以解释他偶尔展露的武功,但无法解释他为何突然就变得弓马娴熟。一直到现在,郭嘉的动机仍旧不明,他可不能轻易卸下心房露出破绽。
  两个人并驾齐驱跑了一阵,“戏志才”在马上扬鞭笑道:“刘兄,是否舒畅快意?”“刘平”把浮上心头的跃动按捺下去,回了一个修饰过的微笑:“古人郊猎之乐,今知之矣。”
  出发之前,郭嘉就明确表示,这一天出来玩的是“戏志才”和“刘平”,没有军师祭酒也没有皇帝,不谈任何公务,也不提任何朝政。截止到目前,郭嘉都做得不错,一语未涉曹氏,就连赵彦匆匆离开许都这么可疑的事,他都未有任何动作。
  慢慢地,刘协也放下心来,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片美景之中。二人信马由缰,且走且看,一路朝着西北方向走去。郭嘉的骑术不算高明,勉强能保持不跌下来而已,经常会被刘协甩开。
  此时积雪未化,踏青还谈不上,不过感受到春意初来的小动物倒有不少已经冒出头来。才一个多时辰,两个人已经猎到了两只野兔和一头狐狸。这还是刘协刻意藏拙的结果,否则战果更加斐然。
  “可惜今年冬日太长,无论是兔子还是狐狸,一身精血都化成了厚毛,以致肉身枯瘦不堪,制笔合适,吃起来便没什么口味了。”刘协骑在马上,看着倒在眼前的灰白野兔,不无惋惜地说。听到刘协这样讲,郭嘉下马拎起兔子,凑到鼻子前嗅了嗅味道,然后用舌头舔了几下被羽箭射穿的脖颈,抬头一本正经道:“果然血味发涩,想不到刘兄你倒是此中方家。”
  “呵呵,当初颠沛流离,不得不学得一技傍身。”刘协机警地回答。当初汉室从雒阳至长安,再从长安一路东来,屡有大臣活活饿死,皇帝学点弓术糊口,也并非什么不可能的事。
  郭嘉把兔子扔进坐骑旁边的搭筐里,重新上马扶住鞍子,感慨道:“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如今鹿死了,兔子和狐狸还是跑得满地皆是,不知会成为哪只猛虎的口中食啊。”
  前半句是《史记·淮阴侯列传》里的句子,感慨秦末楚汉相争,后半句不知是否是郭嘉有意试探。
  刘协听到,侧脸道:“戏兄,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这是《左传》里曹刿同乡对曹刿说的话,意思是自有上位者操心,你又何必忙活呢。
  以典故对典故,他这是在提醒郭嘉,今天不谈国事。郭嘉听了,捶了捶头,比了个抱歉的手势,结果一下子平衡没掌握好,差点摔下马去。
  “哎呀,真是麻烦,平时我都是坐马车出入。”郭嘉紧抓着缰绳,脸上浮现出不健康的红色。
  “你又犯规了,戏兄。”
  郭嘉又要摆出道歉的手势,但这一次他没那么幸运了,只听得“扑通”一声,这位天才掉下马去,重重摔在地上。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