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妙趣横生博弈论+事业与人生的成功之道

迪克西特(美)
必读网(http://www.beduu.com)整理
内容简介
作为博弈论经典名著,本书以讲故事取胜,用许多活生生的例子,向没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展示了博弈中的艺术,告诉我们在事业和人生的大博弈中如何取得真正的成功。
人生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决策过程。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怎样打理一桩生意,该和谁结婚,怎样将孩子抚养成人,要不要竞争总裁的位置,甚至如何瘦身,都是这类决策的例子。你不是在一个真空的世界里做决定。相反,你身边全是和你一样的决策制定者。虽然冲突的成分很多,但是合作的因素也不少。本书将帮助你学会博弈的艺术,在人生博弈中扩大胜面。
这本新书是《策略思维》的全新升级版,更加成熟,充满了宽容和对他人的理解,以更高的人生视角在竞争之外进一步强调了合作。
本书由《身边的博弈》系列作者董志强与《策略思维》的译者王尔山等人共同翻译,国内博弈论名师王则柯老师撰写了导读。
目录
中文版序
导读艺术的修炼
译者序博弈的艺术
前言导言人们在社会中应如何行动
第一篇
第1章 十个策略故事
◎1 选数游戏◎2 以败取胜◎3 妙手传说◎4 领先还是不领先◎5 我将坚持到底◎6 策略思维◎7 巴菲特困境◎8 混合出招◎9 别跟笨蛋对等打赌◎10 博弈论可能会危害你的健康◎以后的写作形式◎案例分析:多项选择
第2章 逆推可解的博弈
◎该你了,布朗◎策略互动的两种方式◎决策树与博弈树◎“幸存者”的策略◎博弈何以能完全逆推可解?◎非理性与关注他人的理性◎非常复杂的树◎一心二用◎案例分析:汤姆·奥斯本与1984年度橘子杯决赛的故事
第3章 囚徒困境及其克服
◎多种情景,一个思想◎一段小小的历史◎以牙还牙◎较新的实验◎如何达成合作◎康德定然律令解◎商界中的困境◎公财悲剧◎自然界的腥牙血爪◎案例分析:捷足先登
第4章 美丽的均衡
◎协调大博弈◎价格竞争博弈◎争斗与懦夫◎一段小小的历史◎寻找纳什均衡◎有无限多个策略的博弈◎美丽的均衡?◎案例分析:半途ⅩⅧ第二篇
第5章 选择与机会
◎聪明人的结局◎足球赛场上的混合策略◎孩子的游戏◎实验室中的混合策略◎怎样随机行动◎混合动机博弈中的混合策略◎商业与其他对抗中的策略混合◎怎样寻找混合策略均衡◎案例分析:剪刀-石头-布爬楼梯游戏
第6章 策略行动
◎改变博弈◎一段小小的历史◎承诺◎威胁和许诺◎吓阻与强迫◎快速查阅向导◎警告和保证◎其他参与者的策略行动◎威胁与许诺的异同◎清晰性与确定性◎巨大的威胁◎边缘政策◎案例分析:错错得对
第7章 让策略可信
◎我们能相信上帝吗?◎通往可信的八条正途◎降低对手的可信性◎案例分析:关于可信性的教科书例子
第三篇
第8章 理解和操纵信息
◎真爱情深?◎所罗门国王的困境◎操纵信息的方法◎质量有保证吗?◎一段小小的历史◎信息甄别与信号传递◎谎言的保镖◎通过信息甄别进行价格歧视◎案例分析:秘密行动
第9章 合作与协调
◎钟形曲线为谁付出代价◎人迹罕至的路线◎第22条军规?◎比超速罚单还快◎他们为何离开?◎高处可能不胜寒◎政治家与苹果酒◎要点回顾◎案例分析:牙医配置规定
第10章 拍卖、投标与竞争
◎英式和日式拍卖◎维克里拍卖◎收入等价◎网上拍卖◎就像你已经获胜那样竞价◎阿珂姆公司◎密封竞价拍卖◎荷式拍卖◎国库券◎优先权博弈◎消耗战◎案例分析:频谱拍卖
第11章 讨价还价
◎谈判中的让步体系◎测度利益馅饼◎这对你的伤害甚于对我的伤害◎边缘政策与罢工◎同时就诸多问题讨价还价◎虚拟罢工的优点◎案例分析:施比受好?◎附录11A鲁宾斯坦讨价还价
第12章 投票
◎幼稚的投票◎孔多塞投票规则◎法庭的秩序◎中点的选民◎宪法为什么会有效?◎历久不衰的名人◎爱一个可恶的敌人◎案例分析:势均力敌
第13章 激励
◎对努力程度的激励◎怎样设计激励合同◎多维激励报酬方案◎怎样奖赏工作努力◎案例分析:对待版税
第14章 案例分析
◎别人的信封总是更诱人◎祝你好运◎红色算我赢,黑色算你输◎弄巧成拙的防鲨网◎硬汉软招◎更安全的决斗◎三方对决◎取胜的风险◎仅有一次生命可以献给你的祖国◎糊涂取胜◎价格的面纱◎所罗门国王的困境重现◎海湾大桥◎1美元的价格◎李尔王的难题◎美国起诉艾科亚◎大洋两岸的武装◎有时骗倒所有人:拉斯维加斯的老虎机
健身之旅题解
深入阅读
参考文献
作译者介绍
作译者介绍
本书提供作译者介绍
阿维纳什 K. 迪克西特Avinash K. Dixit,麻省理工博士,现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他教授博弈论,同时研究国际贸易政策的策略行为,是当代最负盛名的经济学家之一。迪克西特曾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教学奖和冯·诺依曼奖,亦是计量经济学会、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和英国研究院的院士,美国经济学会主席。.
除《妙趣横生博弈论》一书之外,他还另有8本著作,包括《策略博弈》(与苏珊·斯凯丝合著)、《国际贸易理论》(与维克托·诺曼合著)、《不确定性下的投资》(与罗伯特·平迪克合著)、.. << 查看详细
作者序
献给我们的学生,从他们那里我们获益甚多!
(特别感谢芮成钢,他把中国带入了我的生活--巴里)
To our students,from whom we have learned so much
(especially,Rui Chenggang,who has helped
bring China into my life--Barry)
在美国,有人会惑于本书标题中的“艺术” 一词。他们可能会想,这是不是一本描述策略的绘画图书呢?哦,当然不是了。不过,在中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疑惑。我们在《妙趣横生博弈论》中的意思,恰如孙子在《孙子兵法》中的意思。我们旨在教会大家策略的原理。
因《孙子兵法》英译为The Art of War(即《战争的艺术》),故作者才有此一说。在此我们站在读者的角度,将书名译为《妙趣横生博弈论:事业与人生的成功之道》。--译者注但从这个视角看,本书的标题又可能给中国读者带来另一个疑惑。也许有人会认为,策略完全就是如何击败他人的计谋,谋划策略就如同赢得战争。这一观念未免过于狭隘。任何策略的目的,都旨在实现你的目标。有时,你需要与他人合作;有时,你需要克服他人的异议。在本书中,我们将努力教会大家如何合作,也将努力教会大家如何竞争。正如孙子曾言:“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但凡翻译,都有挑战。英文与中文的互译尤其如此。我们的朋友(也是昔日的学生)芮成钢用“龙”这个词来形容这一问题。在美国,龙是一只喷火的邪物,它被一个勇士杀死。而在中国,龙是带来吉祥、迎接新年的神物。同一个词,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这种观念差异揭示了博弈论中最重要的教训:一个人必须理解对方的想法。在本性上,人们都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理解和自身的需要。但策略的艺术要求,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理解他人的立场、观念以及看重什么,并运用这种理解来指导行动。
大约65年前,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和奥斯卡·摩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以其著作《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开辟了博弈论的现代领域。岁月荏苒,而今博弈论的应用已变得日益广泛--现在的标题也完全可以改为“博弈与人类行为”。当然,孙子早在大约2500年前就已熟知这一理论了。能够将博弈论带回它的祖籍,我们深感荣幸。
阿维纳什K 迪克西特
巴里J 奈尔伯夫
译者序
博弈的艺术
我曾经写过两本博弈论的通俗读本 ,读者还算喜欢,所以常收到一些来信。其间很多人问及这样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博弈论帮助我们做出成功的决策?
回答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深深知道,成功的博弈需要经验。
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论述过知识与成功的关系 :人类的知识可分为经验、技术和智慧,但个人的成功必须依赖经验;有经验的人可以比有技术而无经验的人更成功;不过,有经验之人只知事物之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有技术之人则兼知其所以然,所以有技术的人更聪明。
亚里士多德所谓的“技术”,其实就是我们所谓的“理论”。而从其论述我们甚至还可以推论:成功与聪明无关。掌握理论者确实更聪明,但他们不如有经验者更容易成功。譬如一个从不练球的物理学家,他比一个乒乓球选手更聪明,更懂得击球的力学原理,但是他却几乎注定在乒乓球项目上会输给长期训练有素的乒乓球选手;乒乓球选手要获得成功也并不需要大量学习力学原理,只需积累经验足矣。理论的功用在于,通晓力学原理的乒乓球选手可能更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更快地提炼经验并创造性地悟出新的打法,形成新的有效经验。
所以,成功以及成功的博弈,需要经验支撑。然而经验却是需要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逐渐积累的。只有经历过的人生,才给我们以经验;未曾经历的人生,就没有经验。年长者比年少者在处理竞争与合作问题时往往更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倒不在于他们掌握了更多的博弈理论,而在于他们有着更丰富的经验,更加深刻地领会了策略的艺术。
所以,那些读者向我提出的问题,对我是一个挑战!因为我还只能算是一个通晓博弈理论的年轻人,仍然需要在漫长的人生中积累经验并领悟策略的艺术。我常常想,再过20年,让我再来写博弈论的通俗读物,我一定可以不单介绍博弈的理论,而且也一定可以与读者分享诸多博弈的艺术。
其实不用等二十年了。因为已经有两位优秀的博弈理论家和策略艺术家为我们带来了现在这本书,我们可以分享他们在其漫长的人生中所领悟的博弈的艺术。
年龄的增长让人思想更趋成熟,也可以让人更加明白人生成功的艺术,我想事实可能确实如此。当著名的《策略思维》一书出版时,奈尔伯夫与现在的我同龄,他的老师迪克西特刚刚47岁;我们看到的是一本(有些锋芒毕露的)强调人际竞争的更关注于博弈理论的通俗著作。光阴荏苒,当他们再度联手完成这本《妙趣横生博弈论》时,迪克西特已经六十有四,奈尔伯夫也五十出头;而我们也明显地感受到这本新书不再锋芒毕露,而是韬光养晦,充满了宽容、温情以及对他人的关心和理解,更多地强调了人际合作(虽然也有竞争),在关注博弈理论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了博弈的艺术。
是的,博弈论本来就是科学的理论和行为的艺术。它不应该是沉闷的,而应该是生动的;它不应该只是乏味公式,而应该拥有丰富的情感;它不应该只局限于竞争,更应着眼于通过竞争展开合作。博弈论不应该被理解为阴谋诡计,不应该被理解为小聪明,不应该被理解为厚黑学,不应该被理解为你死我活的权谋术。博弈论应该是展开有效竞争与合作的理论,应该是大智慧,应该是个人理性融入社会的艺术。对于那些试图探求真实世界现象之因缘的人们来说,博弈论也是理解高度互动的人类社会的一种思想方法和分析工具。
如果只想着把博弈论用于人际斗争,那只是博弈之术;只有理性地融入社会,才是博弈之道。“术”的博弈只是嵌入在“道”的博弈中的一个小博弈,关注于“术”而忘却于“道”,无异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可一时得利,却可能对个人的长期利益和更大的成功产生至为糟糕的影响。正如两位作者在本书中屡屡提到:人生中总是存在更大的博弈,因此个人的决策不应该只着眼于一个小博弈的胜负。能够看到多大、多远的博弈,取决于个人的胸襟和眼光。从某种意义而言,他们所谓的小博弈与更大的博弈之分,正是博弈的“术”与“道”之分。
我读这本书,总是心有戚戚焉。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在中文版序中写道:“在本性上,人们都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理解和自身的需要。但策略的艺术要求,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理解他人的立场、观念以及看重什么,并运用这种理解来指导行动。”我想起自己在《无知的博弈》一书最后有类似的意见:“以更理性的方式融入到一个互动的社会之中,而不是试图单方面地把个人意志强加或凌驾于社会之上。我想,这也许就是博弈论能够告诉我们的最为重要的思想。”
不同的读者当然会关注一本书的不同方面。你的兴趣也许与我不同,但我敢说,无论读者是追求阅读的趣味,还是思维的愉悦,抑或希望洞察世事和追求个人成功,这本《妙趣横生博弈论》都值得阅读和收藏。其中很多有趣的问题我相信会令绝大多数读者耳目一新,比如,如何运用博弈论帮助人们减肥?为什么变更法律的提案常常要求2/3以上票数通过,而不是1/2,也不是3/4?为什么有些看起来残酷竞争的策略(比如承诺全市最低价)实际上防止了商家之间的竞争?……
也许会有读者朋友认为我是在刻意鼓动你购买和阅读本书。No!出版社给我的翻译报酬是固定的,跟销售量无关,所以你买不买或读不读本书跟我没有利害关系,我也没有必要诱惑你购买本书。我只是觉得,我从本书获益甚多,作为对原书作者的一种互惠回报,我乐意在适当的时候帮他们宣传一下而已。毕竟,错过一本好书,是你们自己的损失,我并不会因此得到什么,也不会因此失去什么。既然如此,在当前是否买书的局势中,你的最优策略是什么呢?
董志强
导读艺术的修炼
差不多15年以后,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的非常成功的博弈论著作《策略思维》,升级成为新的博弈论著作《妙趣横生博弈论》 。我想跟大家说说自己对于为什么叫做“艺术”的理解。
原书名为The Art of Serategy,直译为“策略的艺术”。--编者注从《策略思维》到《妙趣横生博弈论》,固然大部分材料是新的,但是书名的改变,主要是因为作者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觉。事实上,两位作者自己就写道:“在创作《策略思维》的岁月,我们还太年轻,当时的精神思潮乃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竞争。后来,我们才彻底认识到合作在策略情形下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良好的策略必须很好地把竞争与合作结合起来。”从“策略思维”的提法到“策略的艺术”的提法,准确地体现了人类认知的这个深刻进步。
正如作者强调的,博弈论给我们最重要的教训,就是必须理解对方的想法。人们在本性上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理解和自身的需要。但提高到“策略的艺术”的层次,那就不能囿于自我中心,而是要理解他人的立场、他人的观念以及他们看重什么,并运用这种对对手的理解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怎样很好地把竞争和合作结合起来,就是一种艺术。这是我对于“策略思维”升级为“策略的艺术”的第一层体会。
大约在10年前,我们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本科学生希望我给他们的毕业纪念册题词。我题词的大意是:“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经济学的运用是一种艺术--科学的本领有赖于训练,艺术的才华讲究悟性和心得。”现在我感到高兴的是,作为一位教师,我的这个体会有点接近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在《妙趣横生博弈论》中对于博弈论所说的一些话。
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说,“科学和艺术的本质区别在于,科学的内容可以通过系统而富有逻辑的方式来学习,而策略艺术的修炼则只有依靠例子、经验和实践来进行”;“博弈论作为一门学科远非完备,(所以)大量的策略思维仍然是一门艺术”。他们写作《妙趣横生博弈论》的目的,是把读者“培养成策略艺术的更佳实践者。不过,对策略艺术的良好实践,首先要求对博弈论的基础概念和基本方法有初步的掌握”。
具体来说,“面对如此之多很不一样的问题如何进行良好的策略思维,仍然是一种艺术。但良好的策略思维的基础,则由一些简单的基本原理组成,这些原理就是正在兴起的策略科学--博弈论”。他们写作的设想是:“来自不同背景和职业的读者,在掌握这些基本原理以后,都可以成为更好的策略家。”
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还告诫我们,许多“数学博弈论学者”倾向于认为,一个博弈的结果完全取决于与博弈相关的各种抽象的数学事实--参与者人数、可供每个参与者选择的策略的数目,以及与所有参与者的策略选择相联系的每个参与者的博弈所得。他们说:“我们不这样看。我们认为由社会中相互影响的人参与的博弈的结果,理应也取决于博弈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
在因为博弈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当中,就论述风格而言,1994年获奖的约翰·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和2005年获奖的托马斯·谢林(Thomas C. Schelling),可以说是这个绚丽光谱的两个端点。纳什“惜墨如金”,他的论述全部见于匿名审稿论文,数量不多,每篇的篇幅都很短,完全是数学形式的讨论。相反,谢林则以出版学术著作著称,而且这些著作多半都以老百姓能够字面理解的日常语言写出来,与时下经济学主流的论述风格大相径庭。纳什天才地提出并刻画了博弈的均衡的概念,并且在很宽泛的条件下,证明了博弈的均衡的存在性,为博弈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谢林的著述,不但提供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哪怕这些思想未能刻画为数学形式的经济学模型),而且为博弈论的应用开拓了广阔的天地。我们这个世界在20世纪经历了可怕的核竞赛,可是幸运地没有发生过核大战。现在许多人把核大战最终没有发生,看做过去这个世纪发生的最伟大的事件。曾经几次眼看要发生核大战了,最后却还是有惊无险,从学理上说,这是因为谢林提出的思想武装说服了人们。
迪克西特教授,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大师。他是经济学模型的高手,在微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与市场结构理论领域都有卓越建树。博弈论在20世纪下半叶发展很快,但除了谢林的著述以外,几乎所有论文都采取数学形式的讨论,这使得博弈论在很长时间里都只是象牙塔里面的学科。在经济学大师的行列里面,是迪克西特教授首先认识到,“让博弈论离开学术期刊真是太有趣太重要了”,因为博弈论的洞见在商业、政治、体育以及日常社会交往中有广泛的应用。迪克西特教授和他的合作者身体力行,将博弈论的重要洞见从原来数学形式的理论,转换成日常语言的描述,用直观的例子和案例分析取代了理论化的命题,献给广大读者和广大学子。他们“想要改变大家观察世界的方式,通过引入博弈论的概念和逻辑以帮助大家策略性地进行思考”。第一本这样的著作,就是差不多15年前迪克西特和耶鲁大学奈尔伯夫教授合著的《策略思维》,出版以后很快就在世界范围赢得读者的青睐。
就博弈论而言,可以说迪克西特教授很得纳什和谢林的真传。纳什那样数学形式的讨论,他驾轻就熟,因为他本科学的是数学。而像谢林那样日常语言的著述,使他的读者比谢林还多,因为谢林非常成功的著述,旨在影响学界和政治家,而迪克西特他们则专门为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学生和其他关心博弈论的读者写作。如果不是迪克西特他们的努力,我们真是很难想象,今天的MBA学生、政府官员和企业老总怎么能够理解博弈论的一些深邃思想和精彩篇章。
我个人与迪克西特教授的交往不多。1991年在普林斯顿向他请教一个国际贸易问题,他对于提供曲线(offer curve)的看重,对我有很大启发。2004年,也是在普林斯顿,我陪尔山与他共进午餐,他广泛的兴趣、渊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素养,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更多的是从阅读迪克西特的论著中得到教益。相信广大读者也一样能够从阅读他的著作中得到许多教益。
大家都知道猜拳的“剪刀-石头-布”游戏吧。就在现在这本《妙趣横生博弈论》中,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会和你玩剪刀-石头-布博弈,而且把它升级为如果是“布”赢就得5分,因为“布”需要张开5个手指,如果是“剪刀”赢就得2分,因为两只手指表示剪刀,如果是“石头”赢则只得1分,因为只有一个端点。你说,这样的博弈论著作,是不是很有吸引力?
就学科范畴而言,本书的特点,是展开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的许多有趣的内容。信息经济学是与博弈论联系最密切的学科,专门对付信息不对称给人们和市场带来的新问题。例如“怀才不遇”,就是信息不对称的一个后果,原因是人家不知道你的本事。为此,你需要发送一些特别的“信号”,告诉人们你有本事这个事实,学位、证书、论著、身手敏捷、行为举止大方得体等,都是这样的信号。于是,信号发送成为信息经济学的一章。但是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进一步告诉我们,因为人们普遍在意发送自己有本事的信号,结果最有本事的人反而不做发送这种信号的事情,例如比尔·盖茨。上升为理论,那就是通过不发送信号来发送信号,叫做“反信号传递”。有人统计加州26所大学的语音邮件系统的电话留言,结果发现:来自有博士生项目的大学的电话留言中,只有4%的人会留言告知自己的头衔,而来自没有博士生项目的大学的电话留言,却有27%的人使用自己的各种头衔。本来,这些人都拥有博士学位,但是向对方提醒自己拥有的学位和头衔,恰恰表明这个人觉得需要一个“凭证”来把自己从芸芸众生中区别出来,而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教授因为已经非常有名,却无须发送这种信号。我们这里偶尔会看到一些人的名片上印着一大堆头衔,也是同样的道理。间谍故事充斥着信息不对称,自然应该是信息经济学的题材,但是以我非常有限的阅历所及,只有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会带领读者细细品味新世纪以色列间谍的故事。
我们在前面谈到谢林的著作多半都以老百姓能够字面理解的日常语言写出来,迪克西特和奈尔伯夫这本《妙趣横生博弈论》也是这样。必须提醒的是,能够字面认识一段话,也就是说能够把这段话顺利地读出来,并不等于就能够理解这段话的内容,并不等于能够理解这段话的思想和方法。所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还是要仔细地跟着作者去思考,这与看小说有很大不同。即使对于选修博弈论课程的大学生,也不能因为这本书是“普及读物”,就掉以轻心。有本事你尝试把前面说过的升级版的“剪刀-石头-布”游戏研究清楚,就知道这本书的博大精深了。
最后需要指出,这本书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宽,把本书翻译好,需要对于世界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还要具备历史、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广博基础。按照严复的说法,翻译的境界讲究“信、达、雅”。面对这样的标准,我们自忖功力不逮。读者如果发现这个译本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诚盼不吝指出,以期我们共同把这本那么好的博弈论著作,出版得更好。
王则柯
前言
我们不曾宣称要写一本新书。原计划只是对我们1991年的《策略思维》一书进行修订,但结果却远不止于此。
创作修订版的一个榜样是博尔赫斯笔下的皮埃尔·蒙纳。蒙纳决定重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经过艰苦努力,修订工作最终以字字句句皆与原本相同而告终。而今,自《堂吉诃德》以来的文学和历史,包括《堂吉诃德》本身,已历经300年沧桑。尽管蒙纳只字未改,但其行为现在看来已另有深意。
哎,可惜我们的著作不是《堂吉诃德》,所以修订版确实需要改变一些内容。事实上,本书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全新的。既有理论的新应用、新发展,也有新视角。面对如此多的新内容,我们决定还是另起一个新书名比较好。尽管内容是新的,但是我们的意图却一如往昔。我们想要改变大家观察世界的方式,通过引入博弈论的概念和逻辑来帮助大家策略性地思考。
如蒙纳一样,我们有一个新的视角。在我们创作《策略思维》的岁月,我们还太年轻,而彼时的精神思潮乃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竞争。后来我们彻底认识到一个重要的内容,即策略情形下的合作对局,以及一个良好的策略如何需要混合竞争与合作。
对这一路线的追随,使我们两人中的一个写了一本关于上述理念的著作;见Adam Brandburger and Barry Nalbuff, Coopetition (New York: Currency/Doubleday, 1997) 我们曾在原版前言的开篇写道:“策略思维是战胜对手的艺术,请牢记你的对手也正做同样的算计来对付你。”现在我们要在这句话后面继续补充:策略思维也是发现合作途径的艺术,即使他人受利己心而不是仁慈心的驱动。这是一种解释的艺术,对于你自己而言,也要说到做到。策略思维是设身于对方的立场以便推测和影响他人行动的艺术。
我们相信本书涵盖了上述虽然古老但更加明智的视角。不过传承性还是有的。尽管我们啰嗦了太多的故事,但我们始终保持着引导读者的目的,以便读者发展出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对付可能面临的策略局势。本书并非《确保策略成功的七大步骤》之类的在机场候机时的读物。读者将面临的局势各不相同,掌握一些基本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正在对局的策略博弈,将有助于你更好地获得成功。
公司和企业家必须开发出良好的竞争策略以谋取生存,并寻求合作机会以做成大蛋糕。政治家必须设计竞选策略和立法策略以实现他们的愿景。足球教练必须为场上的选手制定策略。父母想要诱导孩子的优良行为,就必须成为业余的策略家(孩子们可是专业的)。
如此多的分散背景中,良好的策略思维仍保留了一种艺术。但其基础则由一些简单的基本原理组成,这些原理就是正在兴起的策略科学--博弈论。我们写作的前提是,来自不同背景和职业的读者在掌握这些基本原理后都可以成为更好的策略家。
有人质疑,我们何以能将逻辑和科学应用于人们非理性地采取行动的世界。这种质疑排除了研究愚蠢行为也有惯用方法。事实上,我们已从行为博弈论的新近发展获得了某些最为激动人心的新洞见;行为博弈论融合了人类的心理和偏见,并因而给博弈论注入了社会元素。结果是,博弈论可以更好地将人以其本来的样子而不是我们希望的样子予以处理。我们把这些洞见整合到我们的讨论中。
博弈论是相对年轻的科学--迄今才70余岁。它业已给实战策略家们提供了大量的有益洞见。不过,与所有的科学一样,它已经被数学和行话封装起来。这是精要的研究工具,但它们却阻碍了非专业人士理解博弈论的基本思想。我们创作《策略思维》的一个动机,就是认为让博弈论离开学术期刊真是太有趣太重要了。博弈论的洞见在很多应用(商业、政治、体育,以及日常社会交往)中被证实了其有用性。而我们则将这些重要洞见转换成文字描述,用直观的例子和案例分析取代理论化的命题。
这是2007年10月的搜索结果。译者翻译本书时候顺便搜索了一下,已超过2700万条了。可见有关博弈论的信息增长有多快。--译者注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我们的主张已成主流。博弈论课程在普林斯顿和耶鲁以及其他开课学校中是最受欢迎的选修课之一。博弈论充实了MBA项目的战略课程。用Google搜索博弈论得到的结果超过600万条 。读者在报纸新闻、专栏文章以及公共政策争论中都可以发现博弈论的影子。
当然,上述发展多半归功于其他人:归功于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它在1994年将经济学奖授予约翰·海萨尼(John Harsanyi)、约翰·纳什和莱因哈德·泽尔腾(Reinhard Selton),又在2005年将奖项授予罗伯特·奥曼(Robert Aumann)和托马斯·谢林 ;归功于西尔维亚·纳萨(Sylvia Nasar),她撰写了《美丽心灵》,该书是关于纳什的畅销传记;归功于那些创作了获多项奥斯卡奖提名的同名电影;归功于所有撰写通俗读本使该学科大众化的人。我们也沾了一点点功劳,因为《策略思维》一书出版发行了25万册,并译成了多种语言,其中日文译本和希伯来文译本甚为畅销。
还有3届诺贝尔奖授予机制设计与信息经济学,这两个领域均与博弈论有密切联系。分别是:1996年授予威廉·维克瑞(William Vickery)和詹姆斯·莫里斯(James Mirrlees),2001年授予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 Akerlof)、迈克尔·斯彭斯(Michael Spence)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z),以及2007年授予莱昂尼德·赫维奇(Leonid Hurwicz)、埃里克·马斯金(Eric Maskin)和罗杰·迈尔森(Roger Myerson)。我们特别受益于谢林。他关于核战略的著作,特别是《冲突的战略》和《军备与影响》,非常著名。事实上,谢林在将博弈论应用于核冲突的过程中,创立了大量的博弈理论。而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的《竞争战略》也同样重要并且影响深远,该书推动了博弈论知识与商业战略的结合。在“深入阅读”部分,我们列出了谢林、波特及其他许多人著作的简明导读。
在本书中,我们没有把思想囿于特定的背景。相反,对每一条基本原理,我们都列举了广泛领域的例子加以阐释。从而,来自不同背景的读者皆可以在本书中见到某些熟悉的内容。他们也可以见到同样的策略原理如何应用于不那么熟悉的环境。我们希望带给大家一个全新视角去观察世事,无论新闻抑或旧史。我们也从文学、电影以及体育运动等诸如此类的例子中提取读者们的共识经验。正儿八经的科学家可能会认为这些策略不值一提,但我们却认为影视和体育运动中的为人熟知的例子也是重要思想的有效载体。
写一本通俗层面的读物而不是写一本课程教材的想法来自哈尔·范里安(Hal Varian),他现在供职于Google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他还对本书初稿提出了评论和很多颇有价值的建议。诺顿(W W Norton)出版公司负责《策略思维》一书的德瑞克·麦克费利(Drake McFeely)是一个优秀而严谨的编辑,他付出了非同一般的努力将我们学术化的语言变为生动活泼的文本。《策略思维》的诸多读者给予了我们很多鼓励、建议以及批评,所有这一切都对我们创作《妙趣横生博弈论》产生了有益影响。在这极易遗忘的时刻,我们必须提及值得特别感谢的人。我们在相关或无关的著书项目上的其他合作者,安·厄尔斯(Ian Ayres)、亚当·布兰登伯格(Adam Brandenburger)、罗伯特·平迪克(Robert Pindyck)、大卫·瑞尼(David Reiley),以及苏珊·斯凯丝(Susan Skeath),他们慷慨地给予了我们诸多支持。在本书中继续发挥影响的其他人士包括大卫·奥斯腾-史密斯(David Austen Smith)、艾兰·布林德(Alan Blinder)、彼得·格兰特(Peter Grant)、塞斯·玛斯特尔斯(Seth Masters)、本雅明·波拉克(Benjamin Polak)、卡尔·夏皮罗(Carl Shapiro)、特里·沃恩(Terry Vaughn)以及罗伯特·威利格(Robert Willig)。诺顿出版公司负责本书的杰克·瑞切克(Jack Repcheck)是一个积极、宽容而令人尊敬的编辑。手稿编辑珍妮特·伯恩(Janet Byrne)和凯瑟琳·皮克托(Catherine Pichotta)精心纠正了我们的失误。每当大家难以发现错误,这都要归功于她们。
我们特别感谢《金融时报》的书评人安德烈·圣·乔治(Andrew St George)。他将《策略思维》列为其1991年最乐于阅读的书籍,他说“这简直是在推理器材上的健身之旅”(《金融时报》周末版,1991年12月7/8日)。这也带给我们一份灵感,我们把本书对读者提出的有趣问题贴上了“健身之旅”的标签。最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约翰·摩根(John Morgan)曾向我们提出强烈的刺激和威胁:“如果你们不写修订版,我就会写一本与你们竞争的书。”在我们免却了他的麻烦之后,他提供了很多灵感和建议,向我们提供了不遗余力的帮助。
阿维纳什K 迪克西特
巴里J 奈尔伯夫
2007年10月
导言:人们在社会中应如何行动
导言:人们在社会中应如何行动
人们在社会中应如何行动
我们的答案并不涉及道德和礼教。我们也不想与哲人、牧师和父母为敌。我们的主题尽管谈不上高尚,但却与美德和礼貌一样影响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本书讨论的是策略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谋略家,不管我们喜不喜欢这个称呼。成为优秀的谋略家总比成为糟糕的谋略家要好些,而本书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大家提高发现和运用有效策略的技能。
工作,乃至社会生活,是充满决策的涓涓细流。追随何种事业,怎样经商,跟谁共结连理,如何抚养子女,乃至于是否竞选总统,都是重大决策的例子。这些局势的共同元素是,你无法在真空状态下行动。相反,你的身边围绕着积极的决策者们,他们的选择与你的选择相互作用。这种行为互动对你的思维和行动也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阐明这一点,不妨考虑伐木工人和将军之间决策的差异。当伐木工人决定如何砍伐树木时,他不必担心树木会反击;其面临的环境是自然的。但是,当将军试图消灭敌军时,他必须料及并克服阻止其意图的反抗力量。如同将军一样,你必须意识到你的生意对手、潜在配偶,乃至你的子女都是富有谋略的。他们的目标与你的目标既可以相互冲突,也可以完全一致。你的决策必须求同存异并充分利用合作。本书旨在教会大家策略性地思考,并进而将思想转化为行动。
研究策略性决策行为的社会科学分支叫博弈论。博弈论中的“博弈”,范围涵盖从下象棋到养育小孩,从网球赛到企业兼并,从广告战到军备控制,几乎无所不包。正如匈牙利幽默大师乔治?米克斯(George Mikes)所说,“许多欧洲人认为人生乃游戏(博弈);英国人认为板球赛才是游戏(博弈)”。 我们认为双方都是对的。
“博弈”的英文表达是game一词。game的中文也可译作游戏。——译者注参与这些游戏(博弈),需要许多不同类别的技能。其中一类是基本技能,比如篮球中的投射能力、司法中的先例知识,或者扑克游戏中不动声色,等等。另一类是策略思维。策略思维始于基本技能,并且需要考虑如何运用基本技能。熟悉法律之后,你还必须制定为委托人辩护的策略。了解了己方球队传球和跑位的能力以及敌方球队对我方每个选择的防守能力之后,作为教练你还要决定要不要传球或跑位。有时候,比如核武器边缘政策的情形,策略思维还意味着知道何时放手。
科学理论远非博弈的全部,大量的策略思维仍然是一门艺术。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把你培养成策略艺术的最佳实践者。不过,对策略艺术的良好实践要求对科学方法和基本概念先有初步的掌握。因此我们组合了两种方法。第1章从策略艺术的例子开始,展示不同的决策中策略问题是如何产生的。我们指出了某些有效的策略、某些无效的策略,甚至某些明显糟糕的却被人们在这些真实博弈中所采取的策略。这些例子先提供一个概念性框架——科学的基础。在后续章节中,第2~4章通过例子构筑起理论基础,每个例子都是精心设计用以引出一条原理的。然后我们转向更具体的概念以及对付特定局势的策略——在任何规律性的行动都将被对手利用的时候如何采取混合行动,如何改变博弈以利于自己的优势,如何在策略互动中操纵信息。最后,我们着手讨论几大类策略局势,讨价还价、拍卖、投票以及激励机制设计,在这几章中,大家将在操作层面见到博弈论的原理和策略。
科学的内容可以通过系统而富有逻辑的方式来学习,而策略艺术的练习则只有依靠例子、经验和实践来进行,这是自然而然的。我们对于科学基础的阐释得出了一些原理和通行法则。比如,第2章提出的逆向推理方法和思路,第4章的纳什均衡概念。但是,在不同局势下所需的策略艺术则还需大家多多努力。每种局势都有特定的性质,需要大家结合科学的原理加以考虑。提升策略艺术技能的唯一途径就是归纳法,多多了解在大量的例子中它们是如何得以实现的。这也正是我们试图提升大家策略IQ的方法:在每一章以及结论章的案例研究中集中提供了大量的例子。
例子涵盖的范围既有大家熟悉的、琐碎的或逗趣的,它们通常取自文学、体育运动或影视;也有令人恐惧的,如核军事对抗。前者只是博弈论思想美妙愉悦的载体;而后者,一度有很多读者认为核战争是如此令人担忧的问题以至于难以运用理性分析。然而,冷战已结束多年,我们希望军备竞赛和古巴导弹危机博弈论方面的问题可以由它们的策略逻辑在某种程度上与其情绪内容分离而得到检验。
案例分析与大家在商学院课程中遇到过的案例类似。每个案例都设置有一个特定的环境并要求你应用该章讨论过的原理去找出该局势下的正确策略。某些案例是结局开放式的;不过那也正是生活的特性。在没有明确的答案时,只有以不完美的方式去处理这些问题。在阅读案例讨论之前,先努力想透每个案例,与单单大量阅读正文相比,这是理解博弈论思想一种更好的方式。为了有更多训练,最后一章提供了一个案例集,案例的难度大致呈递增顺序。
在本书最后,我们希望大家可以成为更优秀的管理者、谈判家、运动员、政治家或父母。我们提醒大家,达到上述目标的良好策略中,有一些并不能够帮你赢得对手的爱。如果你想公平对局,那么请你把这本书告诉你的对手吧。
选数游戏(1)
第1章十个策略故事
我们从来自生活不同方面的十个策略故事开始,就如何发挥最佳水准提供一些初步思路。许多读者一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问题,而且,经过一番思考或尝试,犯过错误之后,也找到了正确的解决方法。对于其他读者,这里的一些答案可能出人意料。不过,让读者感到惊讶不是我们提供这些例子的主要目的。我们意在指出,类似的情形普遍存在,而且形成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系统地思考这些问题可能会让大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随后的章节中,我们将把这套思维体系发展为有效策略的良方。请把这些故事当做主菜之前的开胃菜。它们的作用是增进大家的食欲,而不是马上把大家撑饱。
1 选数游戏
不管你信不信,我们将邀请你与我们玩一场游戏。我们已从1到100之间选出某个数,而你的任务是猜中这个数。若你一猜即中,我们将付给你100美元。
实际上,我们不会真的付给你100美元。那样做的话对我们来说代价太高,更何况我们是想以这种方式为你提供某些帮助。不过,当你在玩这场游戏时,我们希望你假想认为我们确实会给你金钱,而我们在玩这场游戏时也会这样假想。
对这个数字一猜即中的机会很小,仅为1%。为了增加你赢的机会,我们可以让你猜五轮,且每轮猜错后都会告诉你猜得太高还是太低。当然,越早猜中则奖励也越丰厚。若你在第二轮猜中,你将得到80美元;第三轮才猜中,赢利就降为60美元;然后第四轮将为40美元,第五轮将为20美元。若五轮皆未猜中,游戏便会结束,你将一无所获。
准备好出招了吗?我们也准备好了。如果你不太清楚如何跟一本书玩游戏,这可能会有一点挑战性,但也绝非不可能。你可以访问artofstrategy info网站,交互式玩这场游戏。或者,我们预想你正在玩这场游戏并做出相应的回应。
选数游戏(2)
你第一轮猜的数是50吗?这是绝大多数人第一轮的猜测,不过告诉你,这个数太高了。
或许你第二轮会猜25?猜过50之后,大多数人都会猜25。但是抱歉,太低了。很多人接下来就会猜37,但恐怕37也太低了。那么猜42如何?还是太低了。
让我们暂停,退回一步,分析一下现在的情况。这是你即将迎来的第五轮猜测机会,也是你赢得我们金钱的最后机会了。你已知道那个数将大于42而小于50。存在着七个选择:43,44,45,46,47,48和49。你认为它会是这七个数中的哪一个呢?
迄今为止,你的猜测方式是把区间二等分并选择其中间数。在数字以随机方式抽取的游戏中 ,这是一个理想的策略。你可以从每一轮猜测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从而你可以尽快收敛到那个数。确实,据说微软的总裁史蒂夫?鲍尔默曾以此游戏作为其面试题目。对鲍尔默而言,50,25,37,42……就是正确答案。他感兴趣的是要看看候选人能否用最符合逻辑和最有效的方式去分析所探求的问题。
此种搜索方法的技术术语叫最小化平均信息量。我们的答案则有所差异。在鲍尔默的问题中,数字都是随机挑选的,所以工程师们把数集一分为二加以攻克的策略完全正确。从每一轮猜测中得到尽可能多的信息,会减少你猜测的次数,因而也可以让你赢得最多的钱。但在我们这个游戏中,数字不是随机挑选的。请记住我们曾说过,我们是像真的要付钱给你那样来玩这场游戏的。假如我们需要付钱给你,将没有人补偿金钱给我们。尽管因为你买了我们的书而令我们非常喜欢你,但我们更珍惜自己的利益。我们更乐于保留这些金钱而不是把它们馈赠给你。所以,我们当然会挑一个你难以猜中的数字。请想一下,若挑选50作为这个数字,对我们意味着什么?那可是会让我们损失一大笔钱的。
博弈论的关键教诲就是,将自己置于对方的立场。我们站在你的立场上,预计你会猜50,然后是25,接着是37,42。弄清楚了你会怎样玩这场游戏,我们便可以降低你猜中我们数字的机会,从而也大大降低了我们需要付出的金额。
在游戏结束之前对你所做的这一切解释中,我们已经给了你很大的提示。所以现在你弄清楚了所玩的真实游戏,你要为20美元做最后一猜。那你将挑选哪个数?
49?
恭喜。不过是恭喜我们,不是你。你刚好落入我们的圈套。我们挑选的数字是48。实际上,整个关于选取一个难以根据分割区间规则找出的数字的长篇大论,都是刻意要进一步误导你。我们想让你猜49,这样我们选定的48才不会被猜中。谨记,我们的目的是让你赢不到钱。
要想在游戏中击败我们,你必须比我们更进一步:“他们想让咱们猜49,那咱们就应该猜48。”当然,如果我们早料到你如此聪明,那我们可能就选了47甚至是49。
这场游戏的重点,不在于我们是自私的教授或狡诈的骗子,而在于尽可能清晰地揭示是什么使得某些事件成为一场博弈:你必须考虑到其他参与人的目标及策略。在猜测一个随机挑出的数字时,这个数字不会被刻意掩饰。你可以用工程师的思维将区间一分为二,尽可能做到最好。但在博弈对局中,你需要考虑其他参与人将如何行动,以及那些人的决策将如何影响你的策略。
以败取胜(1)
以败取胜
我们承认:我们看过《幸存者》这个节目。但我们从不曾在孤岛上参加这种节目。因为如果我们不先挨饿,其他人肯定会因为我们是专家而投票让我们离开。我们面临的挑战是要预测比赛结果。当那个矮矮胖胖的理查德·哈奇(Richard Hatch)机智地战胜对手,最终成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系列节目的首届冠军得主,并获得百万美元奖金时,我们毫不意外。他之所以获胜,是因为他具有不动声色地开展策略性行动的才能。
理查德最巧妙的一招表现在最后一个环节。当时比赛进行到只剩下三个选手。理查德的对手还剩两个,一个是72岁的海豹特种部队的退役海军鲁迪·伯什(Rudy Boech),另一个是23岁的导游凯莉·维格尔斯沃斯(Kelly Wiglesworth)。在最后的挑战中,他们三人都需要站在一根柱子上,一只手扶在豁免神像上。坚持到最后的人将进入决赛。而同样重要的是,胜出者要选择他的决赛对手。
大家的第一印象可能认为,这只不过是一项体能竞赛。再仔细想想,这三个人都很清楚,鲁迪是最受欢迎的选手。若鲁迪进入决赛,他就极可能获胜。理查德最希望的就是在决赛中与凯莉对阵。
这种情况的发生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凯莉在柱子站立比赛中胜出,并选择理查德作为决赛对手。另一种是理查德胜出,然后选择凯莉。理查德有理由认为凯莉会选择他。因为凯莉也知道鲁迪最受欢迎。她只有进入决赛,并与理查德对阵,才最有希望最终获胜。
以败取胜(2)
事情似乎是这样:不论理查德和凯莉两人谁进入决赛,他们都会选择对方作为自己的对手。因此,理查德应该尽量留在比赛中,最起码也要等到鲁迪跌下来。唯一的问题是,理查德和鲁迪之间有持久的盟友关系。若理查德赢得此次挑战却不选择鲁迪,就会使得鲁迪(和鲁迪的所有朋友)反过来与理查德为敌,这可能葬送理查德的胜利。扭转“幸存者”局势的方法之一是,由被淘汰的选手们投票决定最终的获胜者。因此,选手在如何击败对手的问题上,必须深思熟虑。
从理查德的视角来看,终极挑战会以如下三种方式之一呈现:
(1)鲁迪赢。然后鲁迪选择理查德,但鲁迪最有可能成为赢家。
(2)凯莉赢。凯莉很聪明,知道她只有淘汰鲁迪,与理查德对阵,才最有希望获胜。
(3)理查德赢。若他选择鲁迪继续对阵,鲁迪就会在决赛中打败他。若他选择凯莉,凯莉将击败他,因为理查德将失去鲁迪及其诸多朋友的支持。
比较这几个选择,理查德最好先输掉比赛。他希望鲁迪被淘汰,但倘若有凯莉替他做这种有点卑鄙的事情,那就更好了。懂行者的赌注皆押在凯莉身上。因为在此前的四个挑战环节中,她有三次获胜。并且身为一个导游,她的身材是三个选手中最好的。
作为额外的收获,放弃比赛使理查德免去了在烈日下站柱子的煎熬。比赛刚开始,主持人杰夫·普罗博斯特(Jeff Probst)为每个声称愿意放弃的选手提供了一片橙子。理查德从柱子上下来,接了橙子。
4小时11分钟后,鲁迪在改变姿势时跌了下来,他松开了抓在豁免神像上的手,最终失败了。凯莉选择了理查德继续对决。鲁迪投出了关键的一票,最终理查德·哈奇成为《幸存者》节目的首届冠军。
事后醒悟过来,一切似乎都很简单。理查德的比赛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是因为他能够提前预料到所有不同的行动。 在第2章,我们将提供某些工具,帮助你预测一场博弈的结果,甚至为你提供分析另一场“幸存者”比赛的机会。
理查德若能预测到他赢得100万美元奖金后不缴税的后果,那就更好了。2006年5月16日,他由于逃税被判处51个月徒刑。
妙手传说(1)
妙手传说
运动员究竟有没有百发百中的“妙手”这一说?有时候,乍看上去,篮球明星姚明或者板球明星萨钦?坦度卡(Sachin Tendulkar)真的是百发百中,永不落空。体育比赛解说员们看到这样长期存在、永不落空的成功事迹,就会宣称这名运动员具有出神入化的妙手。不过,按照心理学教授托马斯?吉洛维奇(Thomas Gilovich)、罗伯特?瓦隆(Robert Vallone)和阿莫斯?特维斯基(Amos Tversky)的说法,这其实是对真实情况的一种误解。1
他们指出,假如你抛硬币抛上足够长的时间,你也会遇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全是抛出同一面的情况。这几位心理学家怀疑体育解说员们其实是找不到更有意思的话题,只好从一个漫长的赛季中寻找某种模式,而这些模式与长时间抛硬币得到的结果其实没什么两样。因此,他们提出了一项更加严格的检验。比如,在篮球比赛中,他们只看一个运动员投篮命中的数据,据此考察这名运动员下一次出手仍然命中的概率究竟有多大。他们也用同样的方法研究这名运动员在这次出手没有命中却在下一次出手时命中的情形。比较命中一次之后再出手仍然命中的概率与这次没有命中而再次出手命中的概率,假如前者高于后者,那就表明妙手一说不无道理。
他们选择了美国NBA费城76人队(Philadelphia 76ers)进行检验,结果与妙手一说相矛盾:一名运动员在投篮命中之后,下一次出手就不大可能命中了;假如他在上一次没有命中,再出手时反倒更可能命中。就连拥有“得分机器”之称的安德鲁?托尼(Andrew Toney)也不例外。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谈论的其实是“射频观测器之手”,因为运动员的水准有起有伏,就与射频观测器的灯光忽明忽暗一样?
博弈论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解释。尽管统计数据否定了一朝命中、百发百中之说,却没有驳倒一个“鸿运当头”的运动员很可能在比赛当中通过其他方式热身,渐入佳境。“得分机器”之所以会不同于“妙手”,原因在于攻方和守方的策略会相互影响。比如,假设安德鲁?托尼真有那么一只妙手,对手们一定会对他实施围追堵截,从而降低他的投篮命中率。
事实还不仅如此。当防守一方集中力量对付托尼的时候,他的某个队友就无人看管,更有机会投篮得分。换句话说,托尼的妙手大大改善了76人队的团队表现,尽管托尼自己的个人表现可能有所下降。因此,我们也应该通过考察团队合作连续得分的数据来检验妙手一说。
妙手传说(2)
许多其他团队项目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比如在一支橄榄球队里,一个出色的助攻后卫将大大改善全队的传球质量,而一个拥有优秀的接球才能的运动员则有助于提高全队的攻击力,因为对方将被迫将大部分防守资源用于看管这些明星。在1986年的世界杯足球决赛上,阿根廷队的超级明星马拉多纳自己一个球也没有进,不过,全靠他从一群联邦德国(原西德)后卫当中把球传出来,阿根廷队两次射门得分。明星的价值不能单凭他的得分表现来衡量;他对其他队友的贡献更是至关重要,而助攻数据有助于衡量这种贡献的大小。冰球项目排列个人表现名次的时候,助攻次数和射门得分次数占有同等分量。
一个运动员甚至可能通过一只妙手带动另一只手热身,进而变成妙手,帮助他提高个人表现水准。比如克利夫兰骑士队的明星勒布朗?詹姆斯(LeBron James)用左手吃饭和写字,但他喜欢用右手投篮(虽然他的左手投篮技术同样远在大多数人之上)。防守一方知道勒布朗通常用右手投篮,自然会不惜集中一切兵力防他的右手。不过,他们这一计划不能完全奏效,因为勒布朗的左手投篮技术亦实在了得,他们不敢大意,非得同样派人看守不可。
假如勒布朗在两个赛季之间苦练左手投篮技术,又会怎样呢?防守一方的反应就是增派兵力阻止他用左手投篮,结果却让他更容易用右手投篮得分。左手投篮得分提高了,右手投篮得分也会提高。在这个案例中,左手不仅知道右手在做什么,而且帮了大忙。
再进一步,我们会在第5章说明左手越厉害,用到的机会反而可能越少。许多读者大概在打网球的时候已经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假如你的反手不如正手,你的对手渐渐就会看出这一点,进而专攻你的反手。最后,多亏了这样频繁的反手练习,你的反手技术大有改善。等到你的正反手技术几乎不分上下,你的对手再也不能靠攻击你的弱势反手占便宜时,他们攻击你的正手和反手的机会就会渐渐持平,而这可能就是你通过改善自己的反手技术得到的真正好处。
领先还是不领先(1)
领先还是不领先
1983年美洲杯帆船决赛前4轮结束后,丹尼斯·康纳(Dennis Conner)的“自由号”在这项共有7轮比赛的重要赛事中暂时以3胜1负的成绩排在首位。那天早上,第五轮比赛即将开始,“整箱整箱的香槟送到‘自由号’的甲板。而在他们的观礼船上,船员们的妻子全部都穿着红白蓝相间的背心和短裤,迫不及待要在她们的丈夫夺取美国人失落132年之久的奖杯后参加合影。”2可惜事与愿违。
比赛一开始,由于“澳大利亚二号”抢在发令枪之前起步,不得不退回到起点线后再次起步,这使“自由号”获得了37秒的优势。澳大利亚队的船长约翰·伯特兰(John Bertrand)打算转到赛道左边,满心希望风向发生变化,可以帮助他们赶上去。丹尼斯·康纳则决定将“自由号”留在赛道右边。这一回,伯特兰大胆押宝押对了,因为风向果然按照澳大利亚人的心愿偏转了5°,“澳大利亚二号”以1分47秒的巨大优势赢得这轮比赛。人们纷纷批评康纳,说他策略失败,没能跟随澳大利亚队调整航向。再赛两轮之后,“澳大利亚二号”赢得了决赛桂冠。
帆船比赛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观察“跟随领头羊”策略的一个很有意思的反例。成绩领先的帆船,通常会照搬尾随船只的策略。一旦遇到尾随的船只改变航向,那么成绩领先的船只也会照做不误。实际上,即便成绩尾随的船只采用一种显然非常低劣的策略时,成绩领先的船只也会照样模仿。为什么?因为帆船比赛与在舞厅里跳舞不同,在这里,成绩接近是没有用的,只有在最后胜出才有意义。假如你成绩领先了,那么,维持领先地位的最可靠的办法就是看见别人怎样做,你就跟着怎样做。
领先还是不领先(2)
一旦竞争者超过两个,这一策略就不再适用了。即使只有三条船,如果一条船偏向右边,另一条船偏向左边,成绩领先者就要择其一,确定自己要跟哪一条船。股市分析员和经济预测员也会受到这种模仿策略的感染。业绩领先的预测员总是想方设法随大流,制造出一个跟其他人差不多的预测结果。这么一来,大家就不太可能改变对这些预测员的能力的看法。另一方面,初出茅庐者则会采取一种冒险策略;他们喜欢预言市场会出现繁荣或崩溃。通常他们都会犯错,以后也没有人听信他们,不过,偶尔也会有人做出正确的预测,一夜成名,跻身名家行列。
产业和技术竞争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在个人电脑市场,戴尔的创新能力远不如它将标准化的技术批量生产、推向大众市场的本事那么闻名。新概念更多是来自苹果电脑、太阳电脑和其他新近创立的公司。冒险性创新是这些公司脱颖而出夺取市场份额的最佳机会,可能也是唯一的机会。这一点不止在高科技产品领域成立。宝洁作为尿布行业的戴尔,模仿了金佰利(Kimberly Clark)发明的可再贴尿布黏合带,再度夺回了市场统治地位。
跟在别人后面采取行动有两种办法。一是一旦看出别人的策略,你立即模仿(好比帆船比赛的情形);二是再等一等,直到这个策略被证明成功或者失败后再说(好比电脑产业的情形)。而在商界,等得越久越有利,这是因为,商界与体育比赛不同,这里的竞争通常不会出现赢者通吃的局面。结果是,市场上的领头羊们,只有当它们对新生企业选择的航向同样充满信心时,才会跟随这些企业的步伐。
我将坚持到底(1)
我将坚持到底
天主教会要求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公开悔过,收回他抨击教皇及其顾问班子的主张。他拒绝公开认错:“我不会收回任何一点主张,因为违背良心做事既不正确,也不安全。”而且他也不打算寻求妥协:“我将坚持到底,我不能屈服。”3路德拒不让步的态度是以其自身立场的神圣为基础的。在确定何为正确的问题上,根本没有妥协的余地。长期看来,他的坚定立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抨击最后引发了新教改革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中世纪的天主教会。
与此类似,查尔斯?戴高乐也借助拒不妥协的力量,在国际关系竞技场上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参与者。正如他的传记作者唐?库克(Don Cook)描述的那样:“(戴高乐)单凭自己的正直、智慧、人格和使命感就能创造力量。”4不过,说到底,他的力量是“拒不妥协的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一个战败且从被占领的国家逃亡出来的自封的领导人,与罗斯福和丘吉尔谈判时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20世纪60年代,他作为总统说出的“不!”迫使欧洲经济共同体多次按照法国的意愿修改决策。
在讨价还价当中,他拒不妥协的态度怎样赋予他力量?一旦戴高乐下定决心坚持一个立场,其他各方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接受,要么放弃。比如,他曾经单方面宣布要将英国拒于欧共体之外,一次是1963年,一次是1968年;其他国家不得不从接受戴高乐的否决票和分裂欧共体两条出路中做出选择。当然,戴高乐非常谨慎地衡量过自己的立场,以保证这一立场会被接受。不过,他这么做往往使法国独占了大部分战利品,很不公平。戴高乐的拒不妥协剥夺了另一方重新考虑整个局面、提出一个可被接受的相反建议的机会。
在实践中,“坚持到底,拒不妥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理由有二。第一个理由在于,讨价还价通常会将今天谈判桌上的议题以外的事项牵扯进来。大家知道你一直以来都是贪得无厌的,因此以后也不大愿意跟你谈判。又或者,下一次他们可能采取一种更加坚定的态度,力求挽回他们认为自己将要输掉的东西。在个人层面上,一次不公平的胜利很可能破坏商业关系,甚至破坏人际关系。实际上,传记作者戴维?舍恩布伦(David Schoenbrun)这样批评戴高乐的盲目的爱国主义:“在人际关系当中,不愿意给予爱的人不会得到爱;不愿意做别人朋友的人到头来一个朋友也没有。戴高乐拒绝建立友谊,最后受伤的还是法国。”5一个短期妥协从长期来看可能是一个更好的策略。
我将坚持到底(2)
第二个理由在于达到必要程度的拒不妥协并不容易。路德和戴高乐通过他们的个性做到了这一点。不过这样做是要付出代价的。一种顽固强硬的个性可不是你想有就有,想改变就能改变的,尽管有时候顽固强硬的个性可能拖垮一个对手,迫使他做出让步,但同样可能使小损失变成大灾难。
费迪南德?德?雷塞布(Ferdinand de Lesseps)是一个能力中等的工程师,具有非同一般的远见和决心。由于他在外人看来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建成了苏伊士运河,从而名噪一时。他认为没什么不可能,完成了这一伟业。后来,他照搬同样的思路,试图建设巴拿马运河,结果却演变成一场大灾难 。尽管尼罗河的沙子让他倍感得心应手,热带瘴气却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费迪南德?德?雷塞布的问题在于他顽固强硬的个性不允许他承认失败,哪怕战役早已输掉。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有选择的顽固强硬呢?虽然我们没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却有几个办法可以帮助我们达成承诺,并且维持下去;这是第7章要谈到的话题。
苏伊士运河是一条位于海平面的通道。由于地势低且又是沙漠,挖掘起来相对容易许多。巴拿马运河的海拔要高得多,沿途分布着许多湖泊和茂密的原始森林,费迪南德?德?雷赛布打算一直挖到海平面高度的计划落空了。又过了很久,美国陆军工程兵采取一种完全不同的思路,建起一系列船闸,充分利用沿途的湖泊,最终取得成功。
1磅=0 4536千克。6 策略思维
辛迪想要减肥。她只知道该怎样做:少吃,多运动。她非常了解食物金字塔,也很清楚各种饮料中所含的卡路里。可是这一切都没有用,没有对她的减肥大计产生任何效果。她的第二个孩子出生后,她的体重增加了40磅 ,而且一直都没有瘦下来过。
这就是为什么她接受了美国广播公司为她提供减肥帮助的原因。2005年12月9日,她来到了曼哈顿西部的一个摄影工作室,在那里她换上了一件比基尼。从9岁起,辛迪就再没有穿过比基尼,而且现在也不是再开始穿比基尼的时候。
摄影室感觉就像是《体育画报》泳衣发行拍摄的后台一样。到处都是灯光和照相机,而辛迪只穿了一件小小的淡黄绿色的比基尼。制作人还十分细心地为她准备了一个隐蔽的供暖器为她保暖。咔嚓!笑一个;咔嚓!笑一个。此时,辛迪到底在想什么?咔嚓。
我将坚持到底(3)
如果结果如她所愿,那么,将没有人会看到这些照片。她和美国广播公司黄金时段节目组签订了一份协议,如果她能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减掉15磅,他们就会销毁这些照片。美国广播公司不会为她提供任何减肥帮助。它们不提供教练、不提供培训师、也不提供专门的减肥食谱。她已经知道自己该怎样做。她需要的仅仅是一些额外的激励,以及从今天而不是从明天起开始减肥的理由。
现在,她已经有了额外的激励。如果她不能成功减肥,美国广播公司就会把这些照片和录像展现在黄金时段电视节目上。她已经和美国广播公司签订了合约,授予他们这个权力。
两个月减掉15磅是安全的,但却不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情。在此期间,她将面临一系列的假期派对和圣诞大餐。她不能冒等过完新年再开始减肥的风险。她必须现在就开始行动起来。
辛迪清楚地知道肥胖所带来的危险--患糖尿病、心脏病和死亡的风险会增加。但这还没有恐怖到能让她立即采取减肥行动。她更担心的是,她的前男友可能会在国家电视台上看到她的比基尼照片。而且,几乎毫无疑问的是,他一定会看这个节目。因为如果她减肥失败了,她最好的朋友就会告诉他。
罗莉讨厌自己的体型和肥胖的感觉。她在酒吧做兼职,整天被20岁左右的辣妹包围着,但这对她减肥没有任何帮助。她曾经去过轻体减肥中心,试过迈阿密减肥套餐、速瘦减肥套餐,还有你能想到的其他方法。她走错了方向,需要有什么事能帮她改变这一错误方向。当罗莉告诉她的朋友她要参加这个节目时,她们认为这是她做过的最愚蠢的事。照相机捕捉了她这个“我到底在干什么”的表情,还有许多其他动作。
雷也需要减肥。他才二十几岁,刚刚结婚,但看上去像40岁了。当他穿着泳衣走在红地毯上时,拍出的照片一定不好看。咔嚓!笑一个!咔嚓!
他别无选择。他的妻子想让他减肥,并愿意帮助他减肥。她还和他一起节食。所以她决定冒险,也换上了比基尼。虽然她没有像雷那么胖,但她也不适合穿比基尼。
她的协定与辛迪的有所不同。她不必在比赛前称重,甚至也不需要减肥。她的比基尼照片只有当雷减肥失败时才会展出。
对雷来说,这个赌注更大了。他要么减肥,要么失去他的妻子。
我将坚持到底(4)
摄影机前总共有四位女士和一对夫妻,他们几乎是什么也没穿。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并没有裸露癖。美国广播公司的制作人很小心地把照片筛选出来。他们几个人中,谁也不希望看到这些照片在电视上出现,也不愿意去想这种事情会发生。
他们是在和未来的自己博弈。今天的自己想让未来的自己节食和运动;而未来的自己想吃雪糕和看电视。但大多数时候是未来的自己获胜,因为人们总是最后才行动。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改变对未来自己的激励,从而改变他的行为。
在希腊神话中,奥德修斯想听海妖塞壬唱歌。但他知道,如果他允许未来的自己听塞壬的歌,未来的自己就会把船开向礁石。所以,他绑住了自己的手--确实绑了。他命令船员们(把自己的耳朵塞住后)将他的双手绑在桅杆上。这就是减肥中的让冰箱空空的策略。
辛迪、罗莉和雷比奥德修斯多走了一步。他们把自己绑住了,只有节食才能把他们松开。你可能以为有更多的选择总是一件好事情。但在策略思维里,去掉一些选择往往能让你做得更好。托马斯?谢林描述了雅典的将军色诺芬背对没有退路的峡谷时是怎样奋力作战的。色诺芬故意让自己的部队处于这种困境,这样,士兵们无法选择撤退。
他们顽强抵抗,并最终取得胜利
他们顽强抵抗,并最终取得胜利。
类似地,科尔特斯(Cortes)在到达墨西哥后毁坏了他所有的船只。这一决定得到了其军队的支持。由于敌众我寡,所以他的六百将士做出决定,要么打败阿兹特克(Aztecs)的军队,要么自取灭亡。阿兹特克的军队可以往内陆撤退,但是对科尔特斯的士兵们来说,根本不存在逃跑或者撤退的可能性。科尔特斯使作战处境变得更加严峻,反而增加了取胜的机会,而且他们确实最终获得了胜利。
阿兹特克军队把科尔特斯误认为凯兹?阿尔克?阿多尔——某个白皮肤的神,这也帮了科尔特斯的忙。科尔特斯和色诺芬的策略对辛迪、罗莉和雷同样有效。两个月后,刚好是情人节那天,辛迪减掉了17磅。雷减掉了22磅,腰带松了两扣。虽然公开照片的威胁是让他们开始减肥的动力,但一旦他们开始减肥,接下来的努力就得靠自己。罗莉在第一个月就减掉了所要求的15磅;她继续努力,在第二个月又减掉了13磅。罗莉减掉了28磅,相当于减掉了她14%的体重,她因此能穿上比以前小两码的衣服。这时,她的朋友们不再认为参加美国广播公司这个节目是个愚蠢的想法了。
此时,当你得知我们中有一人曾参与这个节目的策划时,就不会感到惊讶了。7或许,我们该把这本书叫做“策略瘦身”,这样销量肯定会更高。唉,我们没有这么做,我们会在第6章再次对这些类型的策略行动进行研究。
巴菲特困境(1)
巴菲特困境
在一个推进竞选经费改革的专栏中,被称为“奥马哈先知”的沃伦?巴菲特提议,将个人捐款的限额从1 000美元提高到5 000美元,并禁止其他所有形式的捐款。禁止公司捐款,禁止工会捐款,禁止软通货。这个提议听起来很不错,但永远都不会通过。
1992~2000年,丹?罗森考斯基是唯一一个再选失败的在职国会议员。连任的比例是604/605,或99 8%。他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受到了敲诈、妨碍司法以及滥用资金等17项指控。
虽然单人囚徒困境更常用到,但我们更倾向于研究多人参与的情况,因为,只有涉及两个或更多的囚犯,才会产生困境。竞选经费改革之所以难以通过,原因在于,如果通过这个法案,在位立法者的损失最大。筹资带给他们的好处在于,这能为他们提供职业保障。 你怎么能要求人们去做有悖于自身利益的事情呢?我们可将其置于囚徒困境中进行分析。 根据巴菲特的说法:好,暂且假设有某个古怪的亿万富翁(不是我!)给出以下提议:如果这一法案没有通过,这个人(古怪的亿万富翁)就会通过法律允许的方式向对该法案投赞成票最多的政党捐赠10亿美元(软通货使得这一切成为可能)。有了博弈论的这一恶毒应用,该法案在国会一定能顺利通过,而这位古怪的亿万富翁根本用不着花一分钱(这说明他其实并不古怪)。8假设你是民主党立法者,考虑一下你自己怎么选择。如果你料到共和党会支持这一法案,但你却选择极力反对,那么,如果你成功了,就相当于你白白奉送给共和党10亿美元,等于把未来十年掌握的资源交给他们。所以,如果共和党支持这一法案,你反对这个法案将得不到任何好处。现在,如果共和党反对这一法案而你却采取支持的态度,那么,你就有可能获得10亿美元。
所以,无论共和党的立场如何,民主党都应该支持这一法案。当然,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共和党:无论民主党的立场如何,共和党都应该支持这一法案。结果,双方都支持这一法案,而我们的这位亿万富翁免费获得了其提议的通过。作为额外的收获,巴菲特还注意到其计划有效性这一事实“恰好支持了金钱不会影响国会表决这一谬论”。
上述情况称为囚徒困境,因为双方都采取了背离其共同利益的行动。 在经典的囚徒困境版本中,警察们对两个嫌犯隔离审问。每个嫌犯都有动机率先坦白,因为如果他保持沉默而另一个人坦白,他受到的处罚就会严厉得多。因此,他们都发现坦白比较有利;尽管若两人都保持沉默,他们得到的结果会更好。
巴菲特困境(2)
虽然积极博弈的参与者们失败了,局外人却得到了好处。同样,虽然在职政客们可能对竞选经费改革感到不满,但我们这些局外人的处境却变得更好了。
虽然他们两人都认为坦白会带来较轻的处罚,但在这个例子中,这种状况不会发生--两人都被判处死刑。杜鲁门?卡波特(Truman Capote)在《冷血》(In Cold Blood)一书中生动地描述了囚徒困境。理查德?迪克?希考克(Richard Dick Hickock)和佩里?爱德华?史密斯(Perry Edward Smith)因无情杀害克拉特(Clutter)一家而被捕。虽然这场犯罪没有目击人,但一个监狱告密者向警察告发了他们。在审问过程中,警察采用了离间法。卡波特把我们带到了佩里的思维中:那只不过是让他感到不安的另一种方式,就像他们捏造出一个目击者那样--“一个真实的目击者”。不可能有目击者!或者,他们的意思是--要是他能和迪克谈谈就好了!但是他和迪克被分开了;迪克被关在另一层的小牢房里……迪克?或许那帮警察也对他使了同样的花招。迪克是个聪明人,是说谎高手,但他的“胆量”不可靠,他太容易恐慌了……“在你离开那房子之前,你杀了里面所有的人。”如果堪萨斯每个有犯罪前科的疑犯都听过这种话,他就不会感到惊讶了。他们肯定已经盘问过数百人,而且毫无疑问地指控过几十人;他和迪克只不过是另外两个而已……而关在楼下牢房的迪克也无法入睡,他同样渴望能和佩里交谈--看看那废物到底跟警察说了些什么。9最终,迪克先坦白了,接着佩里也坦白了。 这就是上述博弈自然而然的结果。
集体行动问题是囚徒困境的一个变种,常常涉及两个以上的囚徒。在《给猫拴个铃铛》的童话故事中,老鼠们意识到:假如可以在猫的脖子上拴一个铃铛,那么,它们的小命就会大有保障。问题在于,谁会愿意冒陪掉小命的风险给猫拴上铃铛呢?
不仅老鼠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人类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不得民心的暴君怎样才能长期控制一个数目庞大的人群呢?为什么一个暴徒出现,就足以让整个校园陷入恐慌?在这两个例子里,只要大多数人同时采取行动,其实是很容易取得成功的。
巴菲特困境(3)
不过,统一行动少不了沟通与合作,偏偏沟通与合作在这个时候变得非常困难;而且压迫者深知群众的力量有多大,所以还会采取特殊的措施,阻止他们的沟通与合作。一旦人们不得不自己行动,希望积沙成塔,集腋成裘,问题就出来了:“谁该率先行动?”担当这个任务的领头人意味着要付出重大的代价--流血甚至死亡。他得到的回报是荣于身后或流芳百世。确实有人在责任或荣誉面前热血沸腾,挺身而出,但大多数人还是认为这样做得不偿失。
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利益来行动,结果对集体来说却是灾难性的。囚徒困境可能是博弈论中最广为人知且最令人棘手的博弈。我们将会在第3章重温这个话题,讨论如何才能走出囚徒困境。有必要强调,我们从不先验假定博弈结果一定对参与者有利。许多经济学家,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在鼓吹自由市场的好处;这一结论背后的原理依赖于引导个人行为的价格体系。但在大多数策略互动中,并不存在价格这一看不见的手来引导面包师、屠夫或者其他任何人的行动。因此,我们没有理由指望博弈的结果一定对参与者或社会有利。正确地参与博弈可能远远不够--你还必须确定你参与的博弈是正确的。
混合出招(1)
混合出招
看起来桥山高志(Takasi Hashiyama)很难做出决定。作为拍卖公司,索斯比(Sotheby)和克里斯蒂(Christie)都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条件,可以负责拍卖他公司中价值1800万美元的艺术收藏品。桥山高志没有在两家公司中做出选择,而是让两家公司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以此决定胜出者。没错,剪刀、石头、布。石头可以砸烂剪刀,剪刀可以剪布,而布可以包住石头。
克里斯蒂出剪刀,而索斯比出布。剪刀可以剪布,所以,克里斯蒂公司赢得了这次艺术收藏品拍卖的机会,获得了将近300万美元的佣金。赌注那么大,博弈论在这里有用吗?
此类博弈中,很明显的一点是,参与者无法预测对方的行动。要是索斯比能预先知道克里斯蒂会出剪刀,那么,它就会出石头了。不管你选择什么,总有另一个可以赢你。因此,使对方无法预测到你的选择,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准备阶段,克里斯蒂请教了本土专家,这些专家其实就是公司员工的孩子们,他们经常玩这个游戏。据11岁的爱丽斯说:“每个人都知道你第一次总是出剪刀。” 爱丽斯的双胞胎妹妹弗劳拉补充了爱丽斯的见解:“出石头的动作太容易被看出来,而剪刀可以赢布。因为是第一次出,所以,出剪刀一定是最安全的。”10
索斯比则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它认为这只不过是一个碰运气的游戏,因此,根本不存在策略的空间。出布与出剪刀或石头,最后的结果都差不多。
在这里,有趣的是,双方都只对了一半。如果索斯比公司随机选择策略,出石头、剪刀和布的机会相等,那么,克里斯蒂公司无论选什么,结果都一样。每个选择都有1/3的机会获胜,1/3的机会失败,以1/3的机会打成平局。
但是,克里斯蒂并没有随机选择策略。所以,索斯比最好还是先考虑一下克里斯蒂可能得到的建议,然后再出招,战胜克里斯蒂。如果每个人都确实知道你第一次会出剪刀,那么,索斯比应该先出巴特?辛普森(Bart Simpson)最爱出的石头。
这样说的话,双方也都错了一半。如果索斯比随机选择策略,那么克里斯蒂再努力也没有用。但如果克里斯蒂仔细思考该出什么,那么,索斯比的策略性思考就很有用。
混合出招(2)
在单次博弈中,随机选择并不难。但如果博弈是重复进行的,随机选择的方法就复杂得多了。混合出招并不等于说按照一个可预期的模式交替使用你的策略。若是那样的话,你的对手就会观察到一个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个模式还击,其效果几乎和你使用单一策略一样。实施混合出招的关键在于不可预测性。
事实证明,绝大多数人都会陷入可预测的模式。你可以进行在线自测,网络上有很多电脑程序可以发现你的模式,继而把你打败。11在混合出招时,参与者通常过多地循环使用他们的策略。这导致了“雪崩”策略的意外成功:石头、石头、石头。
人们还往往受到对方上一次行动的影响。如果索斯比和克里斯蒂同时出了剪刀,则双方打成平局,需要再赛一局。根据弗劳拉的说法,索斯比预计克里斯蒂会出石头(来赢他们的剪刀)。这样一来,索斯比就会出布,所以克里斯蒂应该坚持出剪刀。当然,这种死板的方法也不可能正确。不然的话,索斯比就应该出石头并且获胜了。
设想一下,假如存在某个尽人皆知的准则,用以确定谁将受到美国国税局的审计,那么你在填写报税单时可以套用这个准则,看看自己会不会受到审计。假如你推测你会受到审计,而你又找到一个办法“修改”你的报税单,使其不再符合那个准则以避免被审计,那么,你很可能就会这样做了。假如审计已经无法避免,你就会选择如实相告。国税局的审计行动若是具有完全可预见性,结果将会把审计目标确定在有过错的人群身上。所有那些被审计的人早就预见到自己的命运,早就选择如实相告,而对于那些逃过审计的人,能够监视他们的就只有他们自己的良心了。假如国税局的审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是模糊而笼统的,那么,大家都会有一点面临审计的风险,人们也就会更加倾向于保持诚实。
随机策略的重要性是博弈论早期提出的一个深谋远虑的观点。这个观点本身既简单,又直观,不过,要想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则还需要精心设计。比如,对于网球运动员,仅仅知道应混合出招,时而攻击对方的正手,时而攻击对方的反手,这还不够。他还必须知道自己应该将30%的时间还是64%的时间用于攻击对方的正手,以及如何根据双方的力量对比做出选择。在第7章,我们会介绍一些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
最后,我们还想向大家说明一点:在剪刀、石头、布游戏中,最大的失败者不是索斯比,而是桥山高志先生。他做出的剪刀、石头、布游戏的决定,使这两家拍卖公司都有50%的机会赢得这笔佣金。与其任由这两个竞争者达成共识平分佣金,不如他自己经营拍卖。这两家公司都希望甚至渴望接下这项佣金高达销售额12%的拍卖项目。 获胜的拍卖公司将会是那家愿意接受最低佣金的公司。我听到的是11%吗?11%第一次,11%第二次……
标准的佣金是先支付20%,即80万美元,之后超过80万美元的部分按12%的比例支付。桥山高志先生的4幅画一共卖了1780万美元,所以总佣金应该是284万美元。
别跟笨蛋对等打赌(1)
别跟笨蛋对等打赌
在《红男绿女》(Guys and Dolls)一片中,赌棍斯凯?马斯特森(Sky Masterson)想起他父亲给自己提的一个很有价值的建议:孩子,在你的旅途中,总有一天会遇到一个家伙走上前来,在你面前拿出一副漂亮的新扑克牌,连塑料包装纸都没有拆掉的那种;这家伙打算跟你打一个赌,赌他有办法让梅花J从扑克牌里跳出来,并把苹果汁溅到你的耳朵里。不过,孩子,千万别跟这个家伙打赌,因为就跟你确确实实站在那里一样,最后你确确实实会落得苹果汁溅到耳朵里的下场。这个故事的背景是,内森?底特律(Nathan Detroit)要跟斯凯?马斯特森打赌,看看明迪糕饼店的苹果酥和奶酪蛋糕哪样卖得比较好。正好,内森刚刚发现了答案。(苹果酥!)他当然愿意打赌,只要斯凯把赌注押在奶酪蛋糕上。
我们应该补充一点,斯凯从来没有认真听取过他父亲的教诲。一分钟后,他就和内森打赌说内森不知道他的蝴蝶领结是什么颜色。如果内森知道是什么颜色,他一定愿意打赌,并且取胜。结果是,内森不知道什么颜色,所以他没有跟斯凯打赌。当然,这不是他们真正所赌的。斯凯赌的是内森不会接受这个提议。
购买股票与把赌注压在期货合同上不同。在购买股票时,你投资到公司的资金让股价上升得更快,因而你和公司可能会双赢。这个例子听上去也许有些极端。当然没有人会打这么一个愚蠢的赌。不过,仔细看看芝加哥交易所的期货合同市场吧。假如一个交易者提出要卖给你一份期货合同,那他只会在你损失的情况下得益。
如果你恰好是一个将来有黄豆要卖的农民,那么这份合同可以提供保值,避免将来的价格浮动给你带来损失。类似地,如果你是生产豆奶的厂家,所以需要在将来买入黄豆,那么,这份合同就是一份保险,而不是一个赌博。
但是,交易所中的期货合同交易量表明,大部分买者和卖者是商人,而不是农民或者制造商。对他们来说,这个交易是一个零和博弈。当双方同意交易时,每一方都认为这个交易会给他带来收益。肯定有一方错了。这就是零和博弈的特性:不可能出现双赢的情况。
这真是矛盾。为什么双方都认为自己比对方更聪明?肯定有一方是错的。为什么你会认为错的是对方,而不是你?让我们假设你不知道任何内幕信息。如果有人愿意卖给你一份期货合同,那么,你赚多少,他们就损失多少。为什么你自认为比他们聪明?记住,他们愿意和你交易,意味着他们自认为比你聪明。
别跟笨蛋对等打赌(2)
下一页 尾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