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不疯魔,不哲学

哲不解 (当代)
不疯魔,不哲学
老宅男康德
所有通向哲学之路的人都要经过一座桥,这座桥的名字叫作伊曼纽尔?康德。
——戈洛索夫克尔 18世纪,德国,柯尼斯堡。
如果当地居民,谁家的表走得不准了,那么需要做的只是蹲点到康德家门口调时间,因为每天下午4点,康德会准时出门散步,其准确度相当于今天央视《新闻联播》前的××表为您报时。这一规律行为直到卢梭《爱弥儿》的出版,作为卢梭超级粉丝的康德,对《爱弥儿》爱不释手,以至于忘记散步。那天下午4点,教堂的钟一如往常敲响,可康德还未现身,柯尼斯堡陷入一片恐慌,大家一致以为:K!教堂的钟竟然坏掉了!
康德,男,生于1724年,死于1804年,一辈子宅在柯尼斯堡,他出生的那年在遥远的东方社会——中国,雍正二年,四爷党们正在政坛上龇牙咧嘴,禁止基督教在华传播,闭关锁国外表貌似彪悍内心却早已惶恐;他死的那年,曾经璀璨耀眼的德国古典哲学迎来了它的终结者——费尔巴哈同学诞生。
用我们的话,康德小时候是个穷苦放牛郎。爹爹是工匠,家境极其贫苦,家中兄弟姐妹又多,13岁时康德经历了丧母,16岁时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柯尼斯堡大学,并对牛顿的思想与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小伙子康德正准备在思想领域大展拳脚之际,他的父亲却撒手人寰,家里的经济来源从此中断。如若放在中国,康德同学的案例可以为“希望工程”拍广告了。可优等生康德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本欲继续深造的他毅然决然放弃学业,选择当家庭教师赚钱补贴家用。
在当时的欧洲社会,家庭教师的地位和家仆不相上下。曾经自负骄傲的哲学男青年康德大吼一声:“不要绕着困难走,要迎着苦难行。”从此,他在家教之路上走了9年,更将学生家长——女东家凯萨琳伯爵夫人家教成自己的绯闻女友。
1755年,昔日同学都已成为名流新贵,金融小开,弟妹们这时也长大成人,优等生康德以32岁高龄重新回归大学。厚积必然薄发,康德先是以拉丁文论文《论火》顺利通过柯尼斯堡大学哲学系硕士答辩,3个月后又乘胜追击通过了第二篇论文《对形而上学知识的第一原理的新解释》,答辩结束,康德留了校,成为柯尼斯堡大学一名编外讲师,所谓编外讲师,也就是收入由听课学生支付。
上页下页
老宅男康德(2)
分享到:
sinaqzonerenrenkaixingdoubanmsn
康德从此完成了人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跳槽:从家教跳为教书匠!此后,康德一生待在校园里,潜心于学术。1758年康德竞争教授职位失败,直到1770年,柯尼斯堡大学的教授职位终于空缺,康德才以《感觉世界和理知世界的形式和原理》一文通过就职答辩,最终完成了职称评审,正式成为柯尼斯堡大学一名正式教授。人家别的教授一年核心期刊发论文N篇,大作出版N部,普鲁士国家级项目经手N个,可愣头青康德再次犯愣,从评上教授到1781年,11年间不曾发表一字。对此,作曲家门德尔松的爷爷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老大爷恼羞成怒:康德这厮让整个教授界蒙羞!面对所有的讥讽和嘲笑,卢瑟(loser)康德内心极其淡定:“你们不懂,哲学是无法教授的,哲学是思想者的事业!随便你们怎么说,反正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1781年,淡泊明志11年后,康德终于一鸣惊人。他数月间完成了哲学巨作《纯粹理性批判》,并轰动整个哲学界。翻开西方哲学史你就知道,在康德之前,关于人类的认识问题,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吵吵闹闹,喋喋不休。理性主义代表人物有“我思故我在”的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在他们看来,感觉和经验并非知识的来源,只有理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理性本身不会产生错误。笛卡尔提出天赋观念和理性演绎法,认为上帝存在的观念,数学原理,逻辑规则,道德原则都是为人们所普遍承认的天赋观念,只要从这些天赋观念出发,经过严格逻辑推演,人类就能够获得知识,获得真理。康德将此称为“独断论”。经验主义代表人物有培根、洛克、贝克莱、休谟等,在他们看来:一切观念都是从经验认识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人们所知道的一切除了逻辑和数学,都以感觉材料为依据。理性不依赖感觉和经验就不能给人们以现实的知识。康德将此称为“怀疑论”,因为,他怀疑一切知识的根基。我们可以将这一哲学争论深入浅出地总结为:笛卡尔-牛顿体系在解释宇宙结构和运动方面已经表明人类的理智可以获得关于世界的可靠知识,而洛克、贝克莱、休谟等经验主义者则认为,人类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经验根本不可能把握这个世界的真实存在。
吵架中,康德神作《纯粹理性批判》出场,这本书调和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矛盾:“甲方理性主义派,乙方经验主义派,你们两派休要再争论纠缠,依老朽看,世界可分为物自体和现象界,物自体也就是事物本身不可知,而现象界嘛,是可以被人类所认识的”。康德的理论不仅成功地调解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哲学武林纷争,还替各种星座学、周易学、奇门遁甲术友情提供理论支撑:谁说这些都是伪科学了?科学才发展了多少年,科学之外的物自体是不可知的。
听康德讲哲学,他会开门见山抛出四个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一、我们能够认识什么?二、我们应该做什么?三、我们能够期望什么?四、人是什么?这四个问题就构成了哲学所从事的事业,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就集中回答了第一个问题——“我们能够认识什么”。在书中,康德将理性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所谓纯粹理性也就是理论理性,指的是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通过理性的有限范围去认识;而“批判”原意是“书评”,就是分析,即通过纯粹思辨对理性进行考察。在康德看来,纯粹理性批判不只是驳斥独断论与怀疑论的不足,它更多的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主客体关系,人类只能认识到自然实在表现出来、被人类心灵捕捉到的那部分现象,而不能认识到真实存在本身及其规律性;知识不再由对象所决定,而是对象由我们的认识能力所决定。说白了,人类认识的世界并非世界本身,而是能被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正是通过理性批判来确定理性的合法适用范围,肯定理性所产生的知识的客观性。
康德的纯粹理性就意味着人们的理性要从常识性的见解中解放出来,因为客观认识的必然性与普遍性并非源自客体,而是源自认知主体,也就是人本身。有一些先天条件在逻辑上先于经验又决定经验,这就是“先验”。至此,康德完成了认识论上的“哥白尼革命”,这一革命的核心正是“人为自然界立法”。上页下页
老宅男康德(3)
分享到:
sinaqzonerenrenkaixingdoubanmsn
之所以说这场思想变革是哥白尼式的革命,正是因为在康德之前,人的观念需要围绕着对象符合对象,这种思路类似于太阳要围绕着地球转,但是康德却指出,不是观念要符合对象,而是对象需符合观念,世界是人根据自身的认识条件所认识的世界,康德的革命类似于指出了地球是围绕太阳转。
康德的纯粹理性的威力直接波及了上帝,人们靠感官所能捕捉到的影像不能代表真实世界而只能代表太虚幻境,人们用有限的感官功能去体察上帝和灵魂存在无异于痴人说梦,没有人有权力可以武断地承认上帝的存在。对此,诗人海涅曾一针见血:“康德呀,康德,你这惨无人道的无神论者。你用无情慧剑把上帝、天使赶尽杀绝,尸骨堆山。从此后,在苦难中的人们无处诉苦,无处求援。”厚道的康德也意识到自己的哲学要是太彻底会破坏宗教,加之康德忠实的仆人兰泊因为上帝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对待,整天哭天喊地,抹泪擦鼻,康德也实在看不下去:“可怜的老兰泊必须有一个上帝,否则苦难中的人们不是永远处于绝境么?”于是,为了怜惜上帝,宽慰仆人,老好人康德尽管用纯粹理性否定了上帝,却又决定用实践理性使上帝借尸还魂、死而复生。老仆兰泊这才破涕为笑。
1788年《实践理性批判》出版,这本书回答的正是康德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我们应该做什么”与“我们能够期望什么”。纯粹理性讲的是人类的认识问题,实践理性讲的则是人的道德行为,即理性在道德上的功能。实践理性要高于纯粹理性,人的认识最终还是要为道德服务的。实践理性要想让道德行为成为可能,就必须肯定三个假设:人的自由、灵魂不死与上帝存在。这三个假设将人的道德价值提高到自我与上帝的高度上来,也就是康德所谓的道德形而上学。在书中,康德主要讨论了伦理学问题,阐明了人的伦理行为的动力和规范,从伦理道德和信仰的角度说明设定上帝存在、灵魂不灭和意志自由的意义。1790年《判断力批判》出版,它试图回答第四个问题——“人是什么”。实践理性会影响纯粹理性,道德会影响人的知识,自由必定影响了必然,而《判断力批判》就旨在解决前两个批判中阐明的必然和自由之间的对立。沟通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桥梁,诉诸以审美,就叫作判断力,判断力在美学和自然界的作用正是把必然和自由结合起来达到最后的和谐。人,理性的完整的人,把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统一起来。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与《判断力批判》这三本书就是后人嘴里的“三大批判”,以1770年的那篇就职论文为界,康德的学术思想存在着转折点。从大学毕业到1770年,这段时期被称为“前批判时期”;从1770年发表就职论文并陆续完成三大批判,这一时期被称为“批判时期”。“前批判时期”的康德侧重于研究牛顿力学自然科学,受莱布尼茨哲学影响很深;“批判时期”的康德集中研究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并对独断论展开了批判。
“三大批判”之后,德国各大高校与思想界掀起了一阵“康德热”,德国所有高校哲学系学生必修课之一就是康德哲学。康德的“三大批判”的确是气势磅礴,高瞻远瞩,气象万千。康德本人如同一位兼容并蓄的战略家,他的学说取众家之长,摒各家之短,缜密细致地推论演绎出属于自己的庞大哲学体系。近代哲学在康德这里汇集,现代哲学又从康德这里出发。
上页下页
老宅男康德(4)
分享到:
sinaqzonerenrenkaixingdoubanmsn
偶像康德也有偶像——卢梭。尽管此时的卢梭已惨遭妖魔化、歪曲化,可康德却对卢梭充满了敬慕,且矢志不移。在武侠小说里,总有年轻的后生贪恋地追求武功,想成为武林第一,统领江湖,技压群雄的大侠,为防止其练武走火入魔,根据剧情需要,这时就会有江湖前辈跳出来点化他:“武功不过是器械拳脚,侠之大者,理应为国为民,武功的精神是为了天下芸芸众生,不然一招一式也会沦为暴虐的爪牙。”后生从此大彻大悟,后来果真成为除暴安良,扬善除恶的一代武林大侠。卢梭对康德的点化正是在此。年轻的书生康德贪婪地追求着知识,将推动知识发展视为人生最高追求,自然免不了点文人清高。卢梭的书籍和思想及时纠正了康德的观点:人类的思想之上还应有着人类的尊严、权利和自由,如果一个思想者的思想不能帮助人类确立自身的权力和自由,那他就什么也不是。康德如梦初醒,从此放弃纯粹思想之说。对于没事了就喜欢仰望星空并关注内心道德律的宅男康德而言,他这一生的基本课题也就这两个:科学与自由。康德沿着牛顿的自然科学体系和卢梭的自由学说之路,全面地考察了人类社会。
康德曾提出个大名鼎鼎的哲学概念:“二律悖反”。所谓二律悖反,简单地说,就是关于同一个问题,双方各形成了自己的学说,两种学说相互矛盾,却各自成立。二律悖反有点类似于我们口中的两个人吵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公与婆的说法尽管矛盾,但你无论听哪一方的倾诉,都觉得他是对的。于是问题来了,两个人都对,那究竟什么是错的?
为论证纯粹理性的不足,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列举了4组二律悖反:
(1)正题:世界在时间上有开端,在空间上有限;反题: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无限。
(2)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一东西构成的;反题: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合的。
(3)正题:世界上有出于自由的原因;反题:没有自由,一切都是依自然法则。
(4)正题:在世界原因的系列里有某种必然的存在体;反题:里边没有必然的东西,在这个系列里,一切都是偶然的。
之所以有二律悖反,在康德看来,是因为人们无法认识物自体。人的认识由“感性”阶段进入“知性”,最后进入“理性”。感性通过感官感受,知性通过先天的综合判断都可以认识现象的世界,比方说,我们通过感性知道了事物的颜色、大小、气味等;我们通过知性掌握了事物的概念和范畴。然而,我们认识的都是现象世界,我们没能把握本质的世界即物自体。理性不满足于感性和知性的能力限制,于是追求着无限永恒的物自体。可惜,理性在认识时超越了自己的经验界限,企图通过有条件的、相对的现象知识去认识宇宙理念或物自体时,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两个命题就会必然出现矛盾冲突,也就产生了二律悖反。说白了,人的认识只能限于现象世界,物自体对人来说,永远不可知。举个例子,一群正常视力的人眼里的红色是一种颜色,而对于色盲而言,他们的红色却可能是另外一种颜色。我们每个人认识的都是事物的现象,而不是事物本身。上页下页
老宅男康德(5)
分享到:
sinaqzonerenrenkaixingdoubanmsn
康德在生活中是个老好人,在道德理论上更是个绝对的老好人。最近,哈佛大学迈克尔?桑德尔教授的哲学公开课《JUSTICE》红遍全球,学生们趋之若鹜。桑德尔教授曾在公开课里详细讲述了康德的绝对道德主义。根据“电车难题”,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如果你是司机,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此刻另外一条轨道上绑着一个人,你该怎么抉择?以边沁为代表的道德功利主义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换轨道,牺牲一个人总要强过牺牲五个人。但康德的绝对主义道德却反对如此做法,当你拉了拉杆换了轨道杀死了那一个人,你也成了不道德行为的同谋。在康德那里,一个人是不是好人,有没有善良意志,不在乎他做事的结果是否有益处,而只看他做事的动机。一个杀手正在追杀你的朋友,你的朋友此刻正藏在你家衣柜里,你对杀手撒谎说朋友不在你家里,尽管你保全了朋友的生命,但你的做法在康德看来却是不道德的。康德的道德是一种“绝对命令”,强调了意志自由和道德原则的普遍有效性,没有自由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行为。
康德的哲学除了气势磅礴,还有着另外一个明显的“优点”:晦涩难懂。其实不只是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等德国哲学家的作品都集体享有“笨拙晦涩”的美名。在法国,卢梭、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的作品文字优美,思想震撼,书籍一经问世,立刻人人传诵,大伙争相阅读。可到了德国,可怜的德国哲学家好不容易写了一本书,大家却一致反映:看不懂!被逼无奈的德国哲学家又出了个注释本,没想到大家抓耳挠腮:还是看不懂!欲哭无泪的德国哲学家只好不厌其烦地解释介绍,最后大家才一致反映:好像懂了。比起法国哲学的通俗易懂、文学性强,德国哲学大多深思熟虑、思想精深。与法国哲学相比,德国哲学在文学价值上稍逊浪漫法国人一些风骚,但论起思想深刻性与体系性,严谨的德国古典哲学以大师级手笔称霸整个哲学武林,目中无敌。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体系的开端,这一体系途经费希特、谢林,在黑格尔那里登峰造极。这一体系规模极其庞大,内容丰富充盈,包罗万象,借用奥委会主席罗格同志评价北京奥运会一词那就是:“无与伦比”!叔本华作为康德的忠实拥趸也曾有云:“想当哲学家,首先须得做康德门徒,不知康德者,只能算个蒙童。”
康德一生宅在柯尼斯堡,未婚,一辈子老处男。对此,后世看不懂“三大批判”却又痴迷康德的猥琐孩子们,不得不发挥娱记精神,深度挖掘康德私生活。研究面从康德的男仆兰泊到康德资助过的男学生,最后得出结论:康德是个同性恋!
呵呵,他们不知,康德一生未婚,除了家庭负担过重之外,是因为康德是欧洲中世纪体液理论的严格恪守者,说白了就是:人类体液就是生命力,体液只能在体内循环流动,如有消耗,人就会衰老死亡。所以,剧烈运动?NO!会汗液流失!法式热吻?NO!会唾液流失!XXOO?哼,想都别想!康德一生活了80岁。
康德是个全才,除了哲学,他还通晓逻辑学、数学、物理、力学、地理、生物、神学、自然法,是“星云假说”的提出者。后世有多少人质疑这个身材矮小,只有157厘米,先天不足,胸腔狭窄,体质羸弱,一辈子离群索居本应孤陋寡闻的乡巴佬究竟体内有何力量能完成惊世傲人的“三大批判”,并成为一代哲学巨擘。周杰伦有首歌《阳光宅男》,我想形容康德最为恰当:康德宅的是外在,内心绝对笃定,强大到万里无云,阳光普照!
面对所有疑问,康德其实最想说:“不要迷恋哥,哥不是传说,哥只是不寂寞!”上页下页
处女座的黑格尔(1)
分享到:
sinaqzonerenrenkaixingdoubanmsn
处女座的黑格尔
黄昏,黑格尔登上高高的山岗,意气风发,心中丘壑万千,他双手指向苍天,用浓浓的施瓦本方言高呼道:啊,我那密纳发的猫头鹰呀,黄昏才能起飞!
风凌乱了他为数不多的头发。
倘若你要问我最喜欢哪个哲学家,我定会咬紧嘴唇,双目炯炯有神熠熠发光答案掷地有声:黑格尔,还是黑格尔。倘若你追问为什么,我会告诉你,因为黑格尔和姑娘我一样是处女座!我们这个悲催的星座,在世间已遭到千夫所指万夫埋汰,能出黑格尔这样一个哲学界大家,对于我这样削尖了脑袋拼了老命要跻身于哲学大家行列的女青年来说,这无疑是黑暗中的灯塔。
此时此刻,我多么想紧抱黑格尔大腿,深情演绎走调版《You Raise Me Up》:啊,黑格尔,You raise me up, so I can stand on mountains; You raise me up, to walk on stormy seas; I am strong, when I am on your shoulders; You raise me up: To more than I can be……(让我得以屹立于高山之颠;你唤醒了我,让我得以遨游于大海之深;依着你的肩膀,让我变得如此坚强;你唤醒了我,让我得以重生!)
我周围有太多这样的文科女,她们研究社会科学已感没戏,于是纷纷投身于伪科学星座学说,在这个领域她们个个身怀绝技,散发出生命的活力和对科研的极度热情。在她们的教唆下,我对星座伪科学也开始逐渐放松批判态度。用她们的行话,处女座是三大土象星座之一,守护星是水星,土象星座的最大特点就是脚踏实地,一丝不苟。和其他一辈子龇牙咧嘴抱怨没钱呀没妹纸呀的卢瑟哲学家相比,黑格尔同志不但结婚,还娶了一位小他20岁的娇妻玛丽,并一辈子对玛丽呵护体贴。在一群放浪形骸的哲学家中,黑格尔无疑是居家好男人,他家庭幸福,事业美满,有三个儿子。
处女座的优点是追求完美,缺点是过度追求完美。黑格尔同学一方面追求精神境界的完美,他创建了一个伟大的绝对精神体系,并宣布德国哲学在自己这里到达顶点,无人能超越。另一方面,他追求俗世生活的完美,他的理论为资产阶级革命开辟道路,可他自己又当普鲁士封建政府统治下柏林大学的校长,享受着荣华富贵。没出息的黑格尔曾对人炫耀道:“我的尘世目的已达到,一官半职,一个美娇娘,人生至此,夫复何求?”过分追求完美必然导致纠结,黑格尔在俗世生活中很纠结,在形而上的学术研究中也很纠结,这纠结反映在黑格尔的哲学里就是其哲学体系和方法论的矛盾冲突。按照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每个哲学大牛都爱自创一套绝对真理来完成体系,并演绎论证其完美,黑格尔也未能免俗。然而黑格尔的方法论却是革命的辩证法,它直接告诉世人:一切事物都是暂时的,都具有运动的绝对性,一切现实都会丧失必然性和合理性。于是乎,貌似完美静止的体系和讲究生命不息运动不止的辩证法产生了冲突。狡黠市侩如黑格尔者很会和稀泥:“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专制的普鲁士政府为此沾沾自喜,咱是现实又合乎理性的,殊不知黑格尔言外之意:凡是现存的,都是要走向灭亡的!上页下页
处女座的黑格尔(2)
分享到:
sinaqzonerenrenkaixingdoubanmsn
歌德曾经在黑格尔评教授职称时帮助过黑格尔,两人关系不错。后人也总喜欢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与歌德的《浮士德》相提并论,尽管这两部作品有着明显差异:《精神现象学》是一部用哲学语言概念化论述推演的哲学作品,《浮士德》是一部用文学语言直观形象描写出的文学作品,但浮士德在无尽的世界里漫游探索着人生意义与绝对精神在世界的探险旅行必然实现着自身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就是“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指的是宇宙的本质与理性的绝对形式,是贯穿于世界万物的规律。这也就是说,绝对精神是一切事物的起源,要想说明世上万物就绕不过绝对精神。
绝对精神在宇宙中的探索漫游经历了三个阶段: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与此相对应,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也包括三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逻辑学由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三部分构成。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都属于逻辑学的展开,因此又叫应用逻辑学。自然哲学研究自然,精神哲学研究人和社会。自然和人都是逻辑学“外化”而成的哲学,自然哲学包括了物理学、生物学和化学。精神哲学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主观精神分为人类学、精神现象学和心理学;客观精神包含法哲学和历史哲学;而绝对精神是一个纯粹精神领域,它主观又客观,它是艺术哲学、宗教哲学和哲学史。黑格尔认为自己的哲学是绝对精神的结束,他把握了绝对真理,他是世间万物的终结者,是上帝的自我意识。至此,黑格尔完成了他的哲学体系,体系却又不幸地沦为模式。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就是一个圆圈圈,是以自我意识为起点,经过三个阶段,回归于绝对精神。是“精神超出自我,分裂自我,异化自我,同时又回到自我”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精神以逻辑为原则,以对立统一为动力,循环往复,自然、人、社会、国家、法在循环中产生,世界万物的丰富性在循环中展现。黑格尔说这个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独自存在的绝对精神就是上帝。黑格尔本人并不是基督教哲学家,他早期的著作里也不时地批判基督教,那为什么黑格尔要把绝对精神说成是上帝呢?其实,“上帝”一词内涵丰富,很多哲学家都将自己哲学的核心概念归结到上帝,比如说,斯宾诺莎就曾说“实体即上帝”,但这个“上帝”却并非基督教中的上帝,而这些哲学家也不是传统的教徒和上帝论者。
黑格尔之所以将绝对精神归结为上帝,除了可以使绝对精神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外,还因为这个“上帝”可以保护黑格尔免受迫害。尽管人们赞美黑格尔是哲学大神,但大神背后也“拖着一根庸人的辫子”。为求自保,黑格尔不得不将自己哲学的革命意义深深掩藏在“上帝”的废墟中。
在黑格尔看来,逻辑是存在的基础,精神是万物,因此思维的规律和实在的规律不可分割。然而建立在矛盾律基础上的传统逻辑只适合日常生活和科学,却并不适合哲学思考。哲学要达到更高的真理,需要包纳不断变动的全部实在,于是黑格尔提出了新的方法论:概念辩证法。这种辩证法类似于植物从种子到果实再到种子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即命题+反命题=合题。虽然赫拉克利特也曾这样提过,但黑格尔明确指出合题不是对命题和反命题的简单克服,而是对它们的扬弃。在康德看来曾是真理守护神的矛盾,在黑格尔那里开始居于事物的中心,黑格尔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写成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上页下页
处女座的黑格尔(3)
分享到:
sinaqzonerenrenkaixingdoubanmsn
阅读黑格尔与康德的哲学,人们都会产生“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感。黑格尔将康德创立的德国古典哲学推至顶峰,他本人也成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所谓“古典”,本是形容建筑物庄严豪华、雄伟瑰丽,而德国哲学也有此特点。黑格尔的世界是一个理性统治并支配着一切的世界,历史偶然性事件、个体主观性动机背后都有一种必然性在起作用。历史变迁犹如不死鸟,不死鸟在柴堆里焚烧死了自己,却又在灰烬中孕育出一个活泼崭新的生命。黑格尔极为崇拜拿破仑,他讴歌拿破仑是“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精神”,英雄有时的所作所为很难为普通民众所能理解,他们的一生也大都寂寞孤独,这是因为英雄最接近绝对精神。黑格尔又说“仆人眼里无英雄”,仆人每天伺候英雄吃喝拉撒,他眼中全是英雄不为人知的一面和瑕疵,英雄的光晕也迅速黯淡。
自以为是的处女座黑格尔看不起东方社会和东方哲学,他说“中国无历史”,有的不过是君主覆灭的重复循环,任何进步都无法从中产生。他认为中国和印度的哲学不过是枯燥的理智。他尤其看不起孔子,认为《论语》不过是孔子给弟子们普及一些常识道德,孔子是一位讲究实际的世间智者,他没什么思辨哲学,有的不过是一些老练善良的道德教训罢了。他还大放厥词:中国人的语言——汉语,根本不适合哲学思辨。这一批评彻底惹毛了一位清华男同学,偏巧这位清华男青年也伶牙俐齿舌灿莲花,他撰文驳斥:“黑格尔尝鄙薄吾国语文,以为不宜思辨;又自夸德语能冥契道妙,举‘奥付赫变’为例,以相反两意融会于一字,拉丁文中亦无意蕴深富尔许者。其不知汉语,不必责也;无知而掉以轻心,发为高论,又老师巨子之常态惯技,无足怪也;然而遂使东西海之名理同者如南北海之马牛风,则不得不为承学之士惜之。”这位清华男生就是钱锺书。其实黑格尔这次的批评相当草率且很不负责任,“奥付赫变”一词德文是“aufheben”,其在德语中的意思是对旧事物的批判和继承,并把它发展到新的阶段。这一极具思辨意味的词语的中文翻译是“扬弃”,想想农民碾麦子扬场的动作,你就会会心一笑,这词译得不仅信达雅且形神兼备,并且相当思辨。有舍才有得,先扬才能弃,其实中文里这样讲究思辨的词汇很是丰富,黑格尔这厮估计没通过汉语四六级。
处女座的挑剔人神共愤,在柏林大学任职期间,黑格尔和教授同人们经常发生口角,几乎要君子动口又动手,黑格尔骂一位逻辑学同事上课“绝对浅薄,愚钝,平庸,没有任何关联的凡人讲台之草,只能在消化时刻显出一颗平头”。可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黑格尔后来遭遇了极具骂街天赋的叔本华,从此甘拜下风。叔本华骂黑格尔“平庸,令人厌恶,一无所知的江湖骗子,傲慢,疯癫,爱胡说八道”。叔本华的骂人词汇相当丰富且从不重复,从学术攻击直接发展到人身攻击:“黑格尔是个可怜的精神怪物,长着一副啤酒店老板的模样。”叔本华估计和啤酒店老板也吵过架。
黑格尔名言:“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流派不同,观点自是迥异。这就是为何在自然哲学大师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里,黑格尔根本不是男主角。罗素在《西方哲学史》里曾批评黑格尔:“如果承认黑格尔的国家学说,那么凡是可能想象到的一切国内暴政和一切对外侵略都有了借口。”如果让黑格尔的死对头——骂街大仙唯意志论大师叔本华写哲学史,那黑格尔的哲学估计就是一坨无机物残渣;在美国人梯利的《西方哲学史》里面,康德的思想独占一篇,而黑格尔不过跑跑龙套,内容仅占一篇里的某个小章,上镜率极低。当然,你若翻翻中国人编的哲学史,由于马克思同学的原因,黑格尔的哲学会占大量篇幅。
黑格尔和许多大师的命运一样:在世时,权倾一时,名声如日中天,然一旦挂掉,诋毁非议立马冒出水面。当黑格尔大红大紫时,有一个大胡子青年正在仔细研读黑格尔的著作,他冷静理性,试图找出其理论破绽并撰文批判其学说的神秘主义方面。当黑格尔死后被昔日那群追随者当作一条“死狗”无情谩骂攻击时,那个大胡子青年却很厚道地站了出来,在公开场合不止一次声明:老子是黑格尔的学生!
这个青年的出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改变了东方社会——中国的历史走向,更改变了中国一位普通女青年的人生选择。那个普通女青年正是我,那个大胡子男青年的名字叫作:卡尔·亨利希·马克思。上页下页
马克思的灵魂(1)
分享到:
sinaqzonerenrenkaixingdoubanmsn
马克思的灵魂
“全世界的男男女女们,不论愿意与否,甚至知道与否,他们今天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
——吉登斯马克思如若活在当下,那一定是个超级有钱人。且不说版税拿到手软,就他随便状告几个出版社歪曲篡改侵犯版权,或者状告几个作者出版的书籍侵犯了名誉,估计精神损失费他老人家就能赚得钵满盆盈。可想象终归是想象,在现实生活中,马克思基本是穷死的,病了没钱看医生,死了没钱买棺材,孩子生7个夭折4个,一辈子穷酸落魄。马克思与恩格斯通信,聊世界历史聊工人运动,谈德国哲学谈人生理想,最后必然要笔锋一转:啊,亲爱的恩格斯,我最近预购××,请速寄××英镑。
多少次,有人问我:“你为什么如此推崇马克思?”我反问:“为什么不呢?”我知道,在他们先验地看来热爱马克思主义的女生要不就是戴着厚厚眼镜,穿着古板,不苟言笑,拿着教科书照本宣科的马列老太,要不就是一副没啥理论深度偏又信誓旦旦,爱共产主义爱人类解放的无知少女。可惜,我两者都不是。在这里我一并回答大家的提问:我爱马克思的理论,且爱得深沉!
于所有形形色色的理论中,我选择了他,并虔诚地皈依于他的门下,于沽名钓誉无关,于意识形态无关。不为升官发财,只因为,他的理论,让我充!满!力!量!一种喷薄欲出的力量!他的理论于近视的我恰似一副上等近视眼镜,戴上它就突然看懂了历史,看清了社会,看到了你脸上那细小的雀斑。此时此刻,他是我的英雄,我愿意单膝跪地亲吻他的手背:啊,请让我追随你,做你的门徒吧!
好,抒情到此结束,让我来告诉你一个真正的马克思。如果各位正在图书馆猛刷着GPA,又或是整天泡妹翘课打dota,那么没关系,这样也不会影响你以后成为像马克思一样的伟人。马克思在波恩大学念书时也曾有过一段放浪形骸、年少轻狂的幸福时光,他大部分时间被用来搞诗歌创作。如果按此情形发展下去,世界会多一个三流浪漫主义不靠谱诗人。还好,马克思他爹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及时建议马克思转学:从波恩大学转到了学风扎实的柏林大学。这一举动相当于散漫文科生从北大转学到清华,浪漫诗人开始决定退出诗坛,潜心研究哲学。
1835年,大卫··施特劳斯发表《耶稣传》,黑格尔学派分裂为两派:老年黑格尔派顽固维护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体系,替宗教和普鲁士专制制度辩护,青年黑格尔派则企图从黑格尔的辩证法中得出无神论和革命的结论。那时,马克思加入青年黑格尔派并很迅速成为“博士俱乐部”的主要成员。很快,马克思意识到了黑格尔的不足:如果历史的发展就是上帝逐渐实现自我意识,是绝对精神的复归过程的话,那么所有实在无非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可这也太神秘主义了,马克思认为哲学的出发点应该是具体的现实本身,哲学家不能从上帝的实在来解释现实。他提出:“在真理的彼岸消失之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的真理。”
1841年费尔巴哈发表《基督教的本质》,此书主要讲清了一个事实:上帝不过是人的内在本质的向外投射,说白了,上帝就是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体系的出现对马克思影响很大,从马克思1842年发表的《黑格尔法哲学》中能深深感到其受费尔巴哈方法论的影响。从此,马克思开始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相结合,试图创建一个新的历史观。1845年,马克思发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上页下页
马克思的灵魂(2)
分享到:
sinaqzonerenrenkaixingdoubanmsn
在我看来,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当所有的哲学家都在营营役役地建造自己的理论体系大厦时,马克思却告诉大家,从理论到理论,从体系出发解释现实,这都是徒劳的,是没有用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粹的哲学家,他的理论从来都没有沿着哲学问题的传统思路,像其他哲学家那样用一种逻辑体系否定和批判另外一种逻辑体系,用一种哲学去化解另一种哲学危机。后世的哲学家如维特根斯坦,尽管也高嚷着“哲学的终结”,但他的语言哲学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哲学问题和理论问题。只有,也仅有马克思一个人,将思路延伸到了哲学之外。哲学的危机不可能用哲学来解决,只有付诸实践才能最终解决危机。也正是因为这点,马克思为人诟病,称其算不上一位哲学家。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就好比一群深处高墙大院的人们在辩论,某一时间段里,路德维希的声音压住了托马斯的声音,下一个时间段里,弗里德里希的嗓门又高过了路德维希。他们每个人都身怀绝技,在这场辩论里使出浑身解数,试图压倒对方。可马克思的到来却打破了游戏规则,他告诉大家高墙内的争吵无济于事,我们应该把目光投向高墙外,高墙内的争端最终需要高墙外的实践来解决。哲学于马克思早已不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成为一个实践社会改造的现实政治问题。 1846年,马克思发表《德意志意识形态》、1847年《哲学的贫困》、1848年《共产党宣言》、1849年《雇佣劳动与资本》、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1852年《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文艺哲学家马克思开始雄赳赳气昂昂地朝着实践哲学家的方向大步迈进。
1867年,《资本论》发表。至此,马克思完成华丽的转身。
关于马克思主义,后人误解颇多,谤声载道,可这不怨马克思。倘若把你的思想断章取义教条化,你也会遭人厌。马克思被误解惯了,他和东邪黄药师一样没有出来解释。后者因为一身魏晋范儿,懒得向周遭小民解释;前者则因为死得早了,没来得及解释。关于共产主义,后世将它解读为桃花源、乌托邦,老师们会在课堂上告诉你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的觉悟也提高到一定层次,共产主义就会实现。到那时,别墅一套居住一套养猪,面包吃一个扔一个。同学们无比兴奋,继而追问:“老师,共产主义还有红绿灯么?共产主义还有社会矛盾么?共产主义可以共产妹纸不?”
关于什么是真正的共产主义,且听我慢慢道来:“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简单地说,共产主义不是一个业已设定好的完美社会,然后大家一齐朝之迈进,如果真是那样,共产主义就是宗教,就是信仰,就是煽动,其影响也无异于太平天国的“大同社会”。真正的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的运动,它以消灭私有制为己任。关于私有制,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一书中已经阐述得相当清楚。马克思也告诉大家,私有制造成了人的异化,资本横行,工人赤贫。而共产主义就是消灭私有制,实现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它是一种运动,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应当的目标!上页下页
马克思的灵魂(3)
分享到:
sinaqzonerenrenkaixingdoubanmsn
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它会帮你分析社会,认清现实。当满大街小白领节衣缩食,为买一个拼出来是“驴”的LV包时,马克思告诉你,这就是“异化”,是“alienation”,事物变成了外在的异己力量。人类创造了包,本为装东西,最终却沦为包的奴隶;一名美国名校毕业生从学校出来去华尔街工作,却发现加班到11点是常态,5点下班是变态时,马克思告诉你,你创造的叫作剩余价值,它是你劳动创造出来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无论你加班费多高,年薪几十万dollar,银行账户1后面n个零,你也永远是无产阶级。因为当你没有因为通过占有生产资料而无偿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时,你永远都是无产阶级。当你辛苦加班出差,飞来飞去堪比空中小飞人,却发现如果不啃老还是买不起纽约的房,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房地产商可以一夜进账过亿时,马克思告诉你,什么是资本,什么是商业资本、金融资本,它的利润又是怎样得来的。
每个人从马克思那里解读出不同的东西,有人看到革命,有人看到阶级分析,有人看到唯物史观。于我,它告诉我什么是“人”,不是众哲学家笔下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都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共产主义就是消灭人的异化,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它是人向自身的复归!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写道:“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一百年后,德里达又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疾呼:“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无论新兴起来的哲学多么时髦,但全世界的男女们,在某种意义上却都是马克思的继承人。
2001年,英国广播公司(BBC)举办千年思想家评选活动,在国际互联网上经过反复评选,最后的结果是:马克思排在第一位。如果马克思要发表获奖感言那一定是:感谢BBC,感谢我的老婆燕妮,感谢我的朋友恩格斯。马克思能成为马克思,燕妮和恩格斯功不可没:燕妮没有逼着马克思买房买车,实现男人的3个180,从而让他有精力并安贫乐道地做学问;恩格斯一辈子支持马克思,从精神到金钱。结交恩格斯这个朋友马克思真是赚大发了。中国古代讲究“管鲍之交”,马克思就是管仲,恩格斯无疑是鲍叔牙。
马克思一辈子没国籍:世界公民;马克思一辈子没正经工作:自由撰稿人且发表不了。可这却不影响他成为一个伟人,一个在书斋里改变世界的人。
《创世记》说: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人间就有了光;
启蒙学者说:人类要用理性的光烛澄照愚痴混沌的天性,呈现出文明理智的教养和境界;
《希腊神话》说:普罗米修斯不畏宙斯的暴戾,盗天火照亮尘世;
马克思说:我就是普罗米修斯!上页下页
管鲍之交:马克思与恩格斯(1)
分享到:
sinaqzonerenrenkaixingdoubanmsn
管鲍之交:马克思与恩格斯
如果说马克思是张扬洒脱文科男,那恩格斯就是严谨收敛理工男。
马克思行文:文思如泉涌,肆意汪洋,洋洋洒洒,诗词典故信手拈来。
恩格斯行文:干净严谨,逻辑清晰,一是一二是二,丁是丁卯是卯,一板一眼,无可挑剔。
马克思的文章犹如热气沸腾重庆火锅,丰盛可口,辛辣扑鼻;恩格斯的文章则是温吞精致阳春面,简约舒服,沁人心脾。
张爱玲曾说过,《红楼梦》看到八十回后,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马、恩两人的才情虽不及曹雪芹、高鹗差距之大,但两者文章读多了,还是能够依着味道嗅出差距。所以,当有一天,我读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第二编第十章《批判史》时,突然心生诧异:“咦,恩格斯怎么写得这么文艺又抒情?”回到序言一看,原来这章是马克思忍不住手痒,提笔捉刀了。
燕妮虽说非常支持马克思,但到底是贵族小姐出身,不会持家。马克思又没有正经工作,一家人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入不敷出。恩格斯为了不让马克思为这些生活琐碎所羁绊,无奈之下,不惜身沾铜臭,重新当起了资本家,挣钱养活马克思一家。于是乎,在马恩两人的鸿雁传信中,马克思经常严重感激恩格斯的牺牲,恩格斯又严重表示自己的惭愧,不能赚更多的钱使马克思没有后顾之忧。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了不少文章,可恩格斯总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自谦为“第二小提琴手”,从来不抢马克思任何风头。中国古代描写君子之交有:管鲍之交、杵臼之交、金兰之契、谊切苔岑等等,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完美诠释了这些成语。
若是德国也有个太史公,《马恩列传》想必会这么写:马克思者,德意志人也。少常与恩格斯游,恩格斯仰其才。马克思常贫困,恩终济之,不以为言。
马克思曰:“吾一生贫困,恩未嫌厌,知我无心名利也。恩敏而好学强闻博知,然,为吾而贾,吾心戚戚然。吾尝与恩撰文著作,恩甘名位吾后,淡然以二琴手自居,吾心常愧也。上页下页
管鲍之交:马克思与恩格斯(2)
分享到:
sinaqzonerenrenkaixingdoubanmsn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恩格斯也。” 恩格斯因为要赚钱养活马克思,时间精力受到限制,在著作数量上稍逊马克思,但他文章质量绝对不差:
读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你知道了一夫一妻制实际上是私有制的产物:“一夫一妻制是不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而以经济条件为基础。”“它决不是个人性爱的结果,是权衡利害的婚姻。”于是,你发现,在今天社会里,婚姻关系如此复杂,有了闪婚、隐婚、裸婚,因为资本,谈个恋爱都如此麻烦,于是有了那么多剩女剩男。爱情正悄悄异化着:本来是两位小年轻心生爱慕,相互拥个抱的简单事,现在也要“非诚勿扰”。恩格斯说过,工人阶级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不错,当爱情不需要房子车子票子所打扮时,她的真谛才释放出来。
读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你知道了国家其实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于是,你需要作个反思:什么是爱国主义?试想如果日本鬼子当年侵华成功,建立一个国家,叫你爱国,你爱么?你会斩钉截铁地否定。国家永远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就是为什么,法国的“五月风暴”中,那群聚集在广场的热血小青年,可能有的初衷也不过是烧烧包更新下状态发个微博,有的不过跟跟风扎堆斗个地主,结果被防暴警察给打伤了。
读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你知道了,道德永远是阶级的、历史的、社会的,永远不要抽象地谈论道德。当英国某个工厂的员工因不堪忍受劳动强度连续做着抛物体运动演示地球引力,世人大批特批工厂老板没有人性,工厂员工居住饮食条件猪狗不如时,你想过没有,这些老板可能都是含着一口高傲伦敦腔、温文尔雅,有教养的英国上流社会绅士,可当涉及阶级涉及利益,他们永远是资本的代言人,降低员工的居住饮食成本,他们才能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因为《反杜林论》,“小悦悦事件”,你义愤填膺,但你永远不要再苍白无力地说:“哎,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九斤老太一百年前就絮叨着:“一代不如一代。”可如今,社会依旧纠结地向前发展着,将道德和世风人心联系到一起,你的解释永远软弱。你需要知道,道德不是抽象,道德是谁的道德?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里就已经批评过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本主义,这世上没有“普世的爱”,没有所谓的“普世价值”。西方政府每天“自由”、“平等”挂在嘴边,可人家撬你国门时,永远目中无人,颐指气使。
总有人问我:“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错了怎么办?”这个问题也曾经迷惑过我,要是马、恩真错了,那人类历史将面临灾难。但后来一想,这个问题其实很幼稚,因为这个问题又回到了《老宅男康德》篇里,关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争吵一辈子没解决的难题:“认识能反映客观现实么?”即如何证明马、恩对错?如果我们还是从理论出发推理演绎一番,那照样跳不出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窠臼。理论能否反映现实,还是马克思说的:“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曾经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成功过,但也失败过,它的成功失败说明了社会主义之路的确道阻且长,溯游从之,目标依旧宛在水中央。上页下页
管鲍之交:马克思与恩格斯(3)
分享到:
sinaqzonerenrenkaixingdoubanmsn
也总有人问我:“为什么搞社会主义?人类历史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都是随着社会条件的成熟,自发更替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亦会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人为地费这么大的力?”关于这个问题,其实马、恩二人在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里有过论述:“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看作是前人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说到底,在人们没有认清社会发展规律之前,社会形态更替可以自发,但当人们把握了这些规律,我们就要利用这个规律,变自发为自觉!
恩格斯的一生是潜伏的一生,一辈子潜伏在资本家的阵营里。恩格斯虽说出生在资本家家庭,后为接济马克思又干起了资本家的营生,但他却早已背叛自己的阶级,他此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搞垮资本家!恩格斯的那些生意伙伴打死都想不到,这位头脑灵活,生意成功的大胡子,竟然是赫赫有名的全世界工人阶级领袖!
恩格斯早在写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后,就明确表示对资本主义虚伪法律规定的夫妻制度的厌恶,此生不婚。后来,恩格斯遇见爱尔兰女工人玛丽,恩格斯很喜欢这个出身凄苦的姑娘,并全力支持爱尔兰的民族解放事业,但到底两人没结婚。再后来,玛丽病逝,玛丽的妹妹莉希与恩格斯相爱,可惜莉希红颜薄命,临死时她想要个名分,恩格斯侠骨柔情不忍拒绝,答应了莉希,可怜的莉希在举行完婚礼数小时后,微笑着撒手人寰了。
恩格斯对马克思这个朋友相当仗义。马克思要是感激恩格斯,一定会说:“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恩格斯在马克思活着时,从金钱到精神全方位支持马克思。在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又停止自己手头上的一切工作,去整理出版马克思的《资本论》二、三卷。
今天,当曾经歃血为盟两肋插刀的朋友之情被解构成:朋友是用来被插两肋时,马恩二人的友情,再次告诉你,世界上还有个词叫“兄弟”!
列宁说,马恩两人的友谊超过人类历史上关于友谊的一切传说!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溘然长逝。他用自己的一生完美演绎了什么是:“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他去世很久很久以后,在中国,有位名为哲不解的女弟子,叹其德才,填一阕《江城子》,以示倾慕:高山流水诉流觞。知友情,万年长。资本出场,挽手著文章。纵使后世人多谤,胸坦荡,真理扬。
一生襟抱藏他后。无艾伤,为卿狂。沧海巫山,除却又何妨?满腹疏狂话沧桑,一瓢酒,泪千行。上页下页
美女、才女、痴情女:汉娜·阿伦特(1)
分享到:
sinaqzonerenrenkaixingdoubanmsn
美女、才女、痴情女:汉娜·阿伦特
在写完几个哲学界大老爷们后,我决定写一位美女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其实,以她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无论如何跻身不了我的“哲学十二钗”之正册,勉强能进个又副册。如果要写,也应先写她的师爷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或是她的师父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可是,我还是让她第四位出场,没办法,我体内的雌性激素女性荷尔蒙此刻统统在作祟。鉴于题目太有噱头,为防止被攻击为标题党,也为了严格恪守“NO PP,NO TRUTH!(无图无真相)”的科学研究精神,现直接奉上她的侧面清晰无码照一枚。
倘若要给阿伦特的一生打出几个关键字,那将会是:政治哲学、《极权主义的起源》、《论革命》、极端的恶、平庸的恶、雅斯贝尔斯的学生、海德格尔的情人。周国平曾云:“女人研究哲学,糟蹋哲学,更糟蹋女人。”汉娜·阿伦特显然是个例外。
汉娜·阿伦特,犹太人,出生在柯尼斯堡,老宅男康德的老乡。14岁时开始阅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17岁醉心于克尔凯郭尔的著作和神学研究。就在此时她接触到了海德格尔的思想,并大为所动,于是奔赴海堡大学,拜海德格尔为师。
这一决定,深深影响了她的一生。
汉娜·阿伦特在海堡大学学习时,因为面容姣好,打扮时尚,思想独特,加之她总喜欢穿一条绿色裙子,于是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绿衣人”。
《诗经·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这首《绿衣》一语成谶,汉娜·阿伦特这位绿衣佳人,一辈子心中之忧,愁肠百转却无法排解。遇见海德格尔时,她韶华正好,年方十八,曼妙娉婷;怪蜀黍(叔叔)海德格尔此时35岁,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有个无比热爱纳粹的老婆。对于正在经历中年危机的海德格尔来说,汉娜的到来恰如一夜芙蕖,开过尚盈盈。而对于少女汉娜,海德格尔满足她对男人所有的幻想:偶像、爱人、父亲、欲偶、可谓一见海哥误终生。此时,她罗敷没夫,他使君有妇,此后的剧情,大家用脚趾都能猜到:又是一出八点档爱情家庭伦理剧。实践证明,哲学家偷情找小三和常人没什么区别,只不过手续更冗繁点:写情书要用专门设置的代码,约会有密码,门要敲三下灯要关两下,开窗表示安全闭窗表示危险。于汉娜而言,海德格尔吸引她的已不是魅力,是魔力!在这场关系中,她使出浑身解数配合他,随叫随到,毫无计较。
哲学女汉娜由此彻底沦为有胸无脑的汉娜。上页下页
美女、才女、痴情女:汉娜·阿伦特(2)
分享到:
sinaqzonerenrenkaixingdoubanmsn
在这里友情建议各位姐姐妹妹大婶阿姨,如果你只想做世间一低颦浅笑眉梢弯弯的平凡女子,那么请千万绕过男哲学家。对于没事干就仰望星空关注内心道德律的男哲学家而言,他们是不会关心你饿了乎饭了否胖了瘦了。但如果你实在太仰慕他们的才华,那就嫁他们中的普通哲学家吧。比如黑格尔、费希特同学,讲完课拿完稿费就立马回家陪老婆;再不济你就嫁马克思同学,虽然不会赚钱有一个花两个,但他不会嫌你比他大四岁,且会为你款款演唱吴克群的歌曲《为你写诗》(马克思和燕妮异地恋时,几乎每天都会为燕妮写首诗)。总之,千万要绕过文艺哲学家,他们大多高富帅,有钱有调调又有feel,爱你时尽管你侬我侬但他们也要控制全局,不爱时立刻弃如敝屣。当事业地位野心与爱情冲突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当后来他俩的关系遭到保守势力诘难时,为了似锦前程,海德格尔打发了汉娜:“哦,汉娜,我给你在好友雅斯贝尔斯那里求得了一个offer,你转学吧。”无可奈何下,汉娜·阿伦特遂转投海德堡雅斯贝尔斯门下。
1928年6月,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出版,这本以汉娜的激情为催化剂的著作大获成功,而海德格尔此时却以一封信打发了汉娜。关系终结时,汉娜给海德格尔写信诉衷肠:“如果我失去了对你的爱,就失去了活着的权利……上帝保佑,我死后更加爱你。”失恋的汉娜犹感万蚁噬心痛苦难挨,好在她的闺蜜向她推荐了本心灵鸡汤——《拉赫尔·瓦伦哈根书信集》。拉赫尔是19世纪德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位犹太女人,她既是哲学家又是文学家,也曾失恋数次,后投身于社会运动,成为柏林知识界的中心。汉娜从拉赫尔处汲取力量并克服失恋阴霾,开始作自我反思精神梳理:作为德国国家公民,怎样才能不背叛犹太教义?作为犹太女人,怎样才能不丧失自我又不丧失亲友?怎样才能从德国浪漫主义哲学中挣脱出来?汉娜的世界关了一扇窗,却开了一个门!
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
同年,告诉大家“人,诗意地栖居”的海德格尔极不光彩地投靠纳粹,当选弗赖堡大学校长并加入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
同年,犹太人汉娜·阿伦特逃亡到法国。
从此,萧郎是路人。
1952年,汉娜·阿伦特发表《极权主义的起源》,声名大噪。《极权主义的起源》有三部分:反犹主义、帝国主义、极权主义。主要回答三个问题:为什么不是韩国人或是爱斯基摩人偏偏是犹太人被列为纳粹大屠杀的对象;极权主义的起源是什么;极权主义发展的逻辑。在基督教意义上的反犹主义我在此不多讲。在民族国家意义上讲,犹太人漂泊无根没有政治共同体,当精明的他们以金融掮客的身份发挥影响力时,却从未培养起政治意识和参与意识,他们要么成为新贵要么成为贱民(反叛者,不是自觉地认同一个团体而是自觉地实践自由者如罗莎·卢森堡)。拥有财富而无政治行为能力成为犹太人在资本主义危机下被仇恨的主要原因。极权主义之所以能产生,在于资本扩张造成两个多余力量——多余资本和由破产贵族、农民失业工人组成的多余劳动力(暴民),这二者在国家的保护下,开始向海外殖民扩张。上页下页
美女、才女、痴情女:汉娜·阿伦特(3)
分享到:
sinaqzonerenrenkaixingdoubanmsn
所谓“极权主义”,不是大家理解的历史上不绝如缕的暴政或专制形式。汉娜从孟德斯鸠对政体定义的基本特征出发,概括了极权主义的基本特征——意识形态和恐怖。通过此二者的高度结合,极权主义实现了对人的自由的彻底根除和对人的全面统治。暴政专制通过暴力手段消除人的政治自由,而极权主义则通过不断的运动:大规模的群众动员和运动过程本身。
离开了胡兰成的张爱玲迅速地萎缩凋谢了,可离开海德格尔的阿伦特却迸发出研究热情,在政治哲学舞台上衣袂飘飘起来。1961年,纳粹头号战犯——欠下300万条人命的艾希曼被以色列特工抓获,并被送至耶路撒冷受审。汉娜·阿伦特以《纽约客》记者身份发表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关于平庸的恶的报道》。在阿伦特看来,艾希曼是个“不肮脏具有良心的男子”。不错,在现实生活中,艾希曼可能是一个好老公、好父亲、好上司,他只是在执行由“国家理性”被正当化了的自己国家法律对他的要求,他的错误只是在于他不知道纳粹的法律是错误的。相对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极端的恶”,艾希曼是“平庸的恶”,一种完全没有思想、缺乏起码的思考力和判断力的恶。在《极权主义的起源》里,汉娜就提出了“极端的恶”(the radical evil),这个词其实来源于老宅男康德的“根本恶”,它不是指具体的多变态多极端的恶,而是一切恶之可能的根源和依据。康德讲究绝对道德,在他看来,如果要杀你朋友的杀手站在你家大门口敲门,而你朋友此刻正藏在你家衣柜,你要是向杀手撒谎你朋友不在你家,你都是在作恶。“极端的恶”有三个特征:无法惩罚,无法宽恕,无法预测。
如果艾希曼的例子你较为陌生,那我可以拿奥斯卡获奖影片《生死朗读》做案例分析。凯特·温斯莱特扮演的汉娜曾是纳粹统治下的一名集中营女看守,在转移犯人去奥斯维辛集中营受死时,关押犯人的教堂发生火灾,她没有打开狱门致使几乎全部的犹太人被烧死。战后,她坐上纳粹战犯审判法庭的被告席。她曾经美丽丰腴充满母性,她曾帮助生病的15岁少年并发展为秘密情人关系。可是,她有罪吗?如果有,那用什么罪名来惩罚她?汉娜·阿伦特告诉我们,她的罪名就是“平庸的恶”:一种对自己思想消除,对下达命令的无条件服从,对个人判断权利放弃的恶。
战后,当海德格尔因为和纳粹的关系四处遭受谴责鄙视痛斥时,汉娜·阿伦特于1950年回德国看望他,17年后第二次握手,汉娜再次为他着魔。她从此为修复他的形象而四处奔走:亲自去耶鲁讲授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积极推动他的著作在美国出版;替他的行为辩护;帮助已然潦倒的他拍卖《存在与时间》手稿;为了照顾海德格尔的情绪,她甚至放弃为雅斯贝尔斯致辞;她的《人的条件》出版时,她甚至小心翼翼地不想让海德格尔知道。她怕他受不了,受不了那个永远听他话的18岁绿衣姑娘有一天也会成为名人并超越他。从1967年后,汉娜每年都要去看望海德格尔。上页下页
美女、才女、痴情女:汉娜·阿伦特(4)
分享到:
sinaqzonerenrenkaixingdoubanmsn
我曾经迷惑过,为嘛特立独行思想理性又深邃的哲学家汉娜·阿伦特面对爱情如此感性如此飞蛾扑火?海德格尔无论思想多集大成,可做的事实在太损人品,他和雅斯贝尔斯因为纳粹问题决裂;他甚至欺负自己的老师胡塞尔;他为了前程抛弃汉娜;为了荣华又转眼投靠纳粹,可痴情女汉娜却一直在原地始终对他不离不弃。倘若有一天,像我这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优秀女接班人也会迷恋一猥琐男到五迷三道七荤八素上蹿下跳鸡飞狗跳,你莫要惊讶!爱情这玩意儿,说白了是非理性,纯粹理性之外的东东。我们没法用理论分析个所以然,一切都在chaos(混沌)状态下发生发展着。
也许有人会问,他俩这是爱情吗?我会告诉你:是的。不是perhaps,maybe,是abso~fucking~lutely的爱情。可人类呀,为什么你们的爱情要如此复杂?要掺杂着嫉妒与猜疑;要你退我进,你前仰我匍匐;要像探戈一样只有在错步中才能交织出舞动与美感?当岁月与时光将一切野心、地位、名声、情欲荡涤干净,曾经的绿衣佳人曾经的风流才子早已鸡皮鹤发,浑浊不堪的眼睛却依然传递清澈见底的眼神,那就是:我懂你!
我懂你,懂你满腹的才华与傲人的哲学功底;
我懂你,懂你为了前程也曾将我轻抛弃;
我懂你,懂你也是凡夫俗子也会不光明磊落地向纳粹卑躬屈膝。
1975年12月4日,汉娜·阿伦特,卒;
5个月后,海德格尔,卒。
“绿兮丝兮,汝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兮。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好一个“实获我心”!上页下页
一半天才,一半疯子:尼采(1)
分享到:
sinaqzonerenrenkaixingdoubanmsn
一半天才,一半疯子:尼采
所有通向哲学之路的人都要经过一座桥,这座桥的名字叫作伊曼纽尔·康德,这座桥通向了古典哲学。
所有通向哲学之路的还要翻过一座山,这座山的名字叫作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翻过这座山,你就会邂逅现代主义或者后现代主义哲学。
让我们先将镜头切换到1889年1月3日,意大利都灵街头。一名车夫此刻正愤怒地挥舞着皮鞭,鞭笞着一匹老马。尼采突然闯入画面,他双臂紧紧拥抱着老马,泪如雨出。一番歇斯底里之后,他倒了下去。随后尼采被送往医院,被医生诊断为瘫痪性麻痹,精神分裂。这位叫嚣着“上帝死了”的哲学家自己先疯了。
20世纪80年代,因为某个学生运动的失败,热血小青年们逐渐放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而尼采、弗洛伊德等逐渐成为新宠。那个年代的小青年们装酷之必备武器:大喇叭裤、蛤蟆镜、尼采的书。他们逢人便显摆:早!大爷您读过尼采的书吗?哎哟喂,真是忒爽了,尼采说见女人要带上鞭子呢!
如果你没读过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那你也一定听过书中尼采借老妇之嘴说出的一句名言:“是去找女人吗?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此话一出,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的妇联组织女生协会女权主义者勃然大怒:“丫丫地呸!就凭你还抡鞭子。”尼采为自己的大嘴巴付出了惨烈的代价。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没事干边诅咒上帝边鄙视女性的尼采是个自负的家伙。殊不知,这世上和“自负”如影随形时刻准备着与子偕臧的就是“自卑”。我们要是弗洛伊德一般分析下尼采生平,你就会发现尼采这娃儿小时候爹死得太早,一直混迹在由祖母、母亲、妹妹组成的女生宿舍,对于女人,他敏感、自卑又羞涩,年轻时的他也曾热情追逐过几位姑娘,可惜全部未遂。之后,尼采的著作中诋毁女性的句子就层出不穷。对此,花花公子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一语道破真谛:“十个女人有九个会让尼采丢掉鞭子。他是明知如此,所以才要避开女人呀!”
和“混世魔王”马克思一样,尼采生命中也有两个重要的人:叔本华和瓦格纳。可人家马克思与燕妮、恩格斯恩爱了一辈子,而尼采却与叔本华、瓦格纳从开始的恩爱走向了后来的恩断义绝。1865年,青年尼采在旧书店淘了一本书——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唯意志论大师叔本华在此书中告诉大家,世界分为两类:表象和意志。表象只不过是世界的表面,而世界最内在最本质的核心是意志。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而生命、可见的世界、现象只不过是意志的镜子。正是意志构成了包括人在内的世界万事万物的基础和本质,对人而言,人的行为受生存意志所支配,有意志就有欲望,有欲望就会有失望,痛苦由此产生。叔本华悲观地总结:“痛苦对生命来说是本质的,所有生命就是痛苦,每一部生命史就是痛苦史。”忧郁气质尼采遇见悲观主义叔本华,完全是绿豆看蛤蟆——对上眼了。从此,尼采开始站在叔本华的肩膀上开启自己的哲学之路。上页下页
一半天才,一半疯子:尼采(2)
分享到:
sinaqzonerenrenkaixingdoubanmsn
1868年,24岁的尼采与54岁的音乐大师瓦格纳人生若只如初见。瓦格纳当时已是德国音乐界乃至思想界的大师,他用音乐来诠释叔本华的哲学,赋予音乐思想性和哲学意味。瓦格纳综合浪漫主义幻想、宗教思想、民族观念,并用特殊的和声与配乐表现手法独创一种新的音乐形式“乐剧”。此君当时在巴伐利亚开个音乐会,其轰动效果就好比今儿个王菲在工体,周杰伦在小巨蛋开演唱会——一票难求!粉丝尼采遇见偶像瓦格纳,内心狂喜,他写信道:“我发现了一个人,他感动着我,他是天才。”瓦格纳也相当欣赏这个有思想的小朋友。可惜多年后,尼采反对基督教,而瓦格纳却越来越对宗教仪式感兴趣,思想逐渐被基督教所占据。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之后,尼采表现出强烈失望。两个人的关系因为小三上帝的插足不得不宣告结束。正可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在和瓦格纳相处的蜜月期,尼采出版了第一本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这本书我客观地讲思想性不见得能排第一,但美学价值独一无二。尼采在书中表达了这样一种观念:希腊艺术是在日神阿波罗(Apollo)和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这两种精神的相互激荡中产生。日神阿波罗代表着光明和理性,希腊人崇拜日神于是有了阿波罗艺术(史诗、雕刻、绘画);而酒神狄奥尼索斯狂醉之后将内心深处隐藏着的强烈生命力爆发出来,激起希腊人奔放又波涛汹涌的生命欲望,于是他们引吭高歌载歌载舞,形成狄奥尼索斯艺术(音乐、舞蹈)。而古希腊艺术智慧的最大成就——希腊悲剧就是在日神和酒神这两种精神的相互作用相互冲击下产生。希腊悲剧最初采用人头羊头神合唱的形式。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踏着音乐的节拍,手舞足蹈。狄奥尼索斯的狂欢诱发阿波罗的幻想,希腊人爆发出生命欲望创作冲动。而这正是希腊悲剧精神的精华!尼采在书中还猛烈抨击苏格拉底,认为苏格拉底只是“在象牙塔上建造概念”,他没有悲剧精神,不了解希腊诗歌,只不过对荷马史诗中那浅薄的理论有所掌握。苏格拉底之后,希腊那种大刀阔斧开天辟地的创作精神消失了,哲学衰落,艺术暗淡,只剩下庸俗浅薄的喜剧供人享乐。
1882年,尼采展开人生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追求姑娘:他对俄国姑娘莎乐美情不自禁,很快坠入情网!莎乐美是欧洲文化史上的名媛,她才貌双全,和尼采、里尔克、弗洛伊德关系都非同一般,她的追求者都能有一个加强连。正可谓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尼采跌跌撞撞拜倒在莎美人的裙子下,可文学女青年莎乐美只爱慕尼采的才华,却不爱慕他本人。尼采一封封求爱信换来莎乐美一次次写拒信。在爱情里,尼采卑微如乞丐和流浪儿,最后一次被拒后,尼采心灰意冷,看破红尘,成为背包客开始行走天涯!还好,尼采没变成徐霞客时时更新微博:“哥在华山之巅,哥在南海之滨!”时刻准备着为祖国地理事业奉献光和热。背包客尼采吸天地之灵气,沐日月之光华,进入了他一生创作的巅峰《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如果你热爱哲学,可又嫌弃它深刻晦涩三天翻不了两页,那么我建议你一定要先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本书会彻底颠覆你对哲学的偏见。这本书与其说是哲学书不如说是哲学诗,它没有令人窒息的教条,呆板停滞的体系。阅读它,你会感到泉水跃动成洪流奔驰着,时而热情跳跃,时而变幻无穷。书中尼采借祆教教主查拉图斯特拉来宣说自己的思想,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上帝死了”“强力意志”和“永恒轮回”。全书除序言外,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篇尼采提出了“精神三变”:“由精神变为骆驼,由骆驼变为狮子,最后由狮子变为婴儿。”骆驼的吃苦耐劳隐忍负重代表着精神对理想的敬畏;凶狠的狮子代表了信仰的破灭、虚无和自由精神的时代;而婴儿代表着对虚无的战胜,对生命以及人类天真纯洁的肯定,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关于“上帝死了”,尼采编了两个故事:上帝因怜悯而窒息身亡,上帝因嫉妒而笑死。基督教自文艺复兴以来濒临解体,尼采认为上帝只是个假设,对于宗教所倡导的拯救和赎罪纯粹是人类精力的白白耗费。上帝死后人类应进行“一切价值重估”。尼采杀死上帝其实是为了抬出他的“超人哲学”,追求超人来代替对上帝的膜拜。超人不是人们理解的对拿破仑对恺撒搞英雄崇拜,超人是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人生观,即“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一座桥梁而不是一个终点”。尼采的超人是古希腊悲剧中的英雄,披荆斩棘,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死士精神!上页下页
一半天才,一半疯子:尼采(3)
分享到:
sinaqzonerenrenkaixingdoubanmsn
其实,当资本主义社会遭遇文明危机,马克思和尼采分别指出了两条普救众生之道。马克思告诉大家,你之所以被异化是因为私有制是因为分工,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才能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才能实现人的真正意义上的解放。而尼采会告诉你:“上帝死了”,我们要“重估一切价值”。他诉诸人的心灵和意志,试图用“精神革命”来解决普遍的危机。我可以举个简单例子帮助大家消化二者的区别:假如你最近正在失恋33天又假如你正被期末论文逼得想自杀,自杀前你碰巧翻了一本马克思的书,马克思语重心长地告诉你:“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的抽象物,就其现实性来说,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你瞬时顿悟你想自杀的原因:你的社会关系被扭曲被遮蔽了!于是你放下屠刀,立刻变为无产阶级美少年美少女战士!当然,如果你自杀前悲催地翻了一本叔本华的书,那抱歉,此刻你已经自杀成功了,这就是受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影响。王国维、老舍等在遇到挫折时不约而同选择跳湖。最后,如果你自杀前翻了一本尼采的书,尼采会告诉你:“人生就是一出华丽丽的埃斯库罗斯的悲剧,而强力意志就是生命力!要战斗,要权力!超人是大地之意义!”你于是醍醐灌顶放弃自杀,红内裤外穿准备装奥特曼。
马克思会呐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而尼采会咆哮:“全世界小强们联合起来!”
马克思·韦伯曾说过:“判断当代的一个学者是否诚实,只要看他对待马克思和尼采的态度就够了。”我是马克思的追随者,可我也爱尼采,爱这个戴着眼镜,形容枯槁,一辈子被眼疾、胃病、神经衰弱折磨得死去活来却仍能提出超人哲学的瘦弱男子。1900年,发疯后11年的尼采永远闭上了眼睛,而他的思想却被有野心的反犹主义妹妹伊丽莎白大肆兜售给纳粹,希特勒后将《尼采全集》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墨索里尼,尼采的强力意志超人理论被纳粹片面吸收并用于战争。尼采的哲学深深影响了一群人: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萨特、加缪、德里达;文学家托马斯·曼、黑塞、茨威格、萧伯纳;中国的梁启超、鲁迅、陈独秀……名单我可以继续列下去,可尼采之后再无尼采!
今天,当骑着瘦弱老马混江湖的骑士堂吉诃德被嘲笑为奇葩二傻子,当那些伟大的精神和意志却如同小美人鱼般被名叫实用主义的老巫婆消解为泡沫,你就不会再追着问我为嘛这个时代鲜有大家,不遇大师了。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可偏巧,它又最坏!上页下页
磨镜片的斯宾诺莎(1)
分享到:
sinaqzonerenrenkaixingdoubanmsn
磨镜片的斯宾诺莎
11岁,我上初一。那时班上的女孩们流行左手琼瑶右手亦舒,边抹鼻涕边擦泪。我为了显示自己做人很有格调,就左手《诺贝尔文学奖全集》(上),右手《诺贝尔文学奖全集》(下)。可惜的是,第一篇就因为意识流太多而看不懂。过!直接翻到最后一篇,美国作家辛格的《市场街的斯宾诺莎》,还好这回看懂了:居住在市场街嘈杂环境中的菲谢尔森博士潜心研究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他克制住七情六欲,只为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之乐。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大,他肉体衰老,病痛缠身,好在这时又黑又瘦的老姑娘多比闯入他的生活,悉心照顾陪伴他,使他第一次感觉俗世生活原也这般美好。洞房之夜,两位大龄老青年初试云雨,菲谢尔森博士激动不已,他喃喃而语:“啊,神圣的斯宾诺莎,宽恕我吧,我变成一个傻瓜啦!”辛格通过此文讽刺了斯宾诺莎的禁欲主义,并试图深层次探讨精神与肉体与生俱来的依存和矛盾:精神追求永恒的纯粹之美,而肉体追求短暂的感官之乐。
于是,11岁,在我思维抽象地把握哲学家斯宾诺莎之前,我先感性具体地认识了老处男斯宾诺莎。
不错,哲学家大多是怪咖,斯宾诺莎是哲学家中的哲学家,怪咖中的战斗机!此君就是一升级版康德:康德再宅,每天下午四点都要按时散步,完成光合作用。可斯宾诺莎能囤几大筐土豆宅三个月不出门,前一次出门街上的姑娘们还穿秋裤,下一次出门花花姑娘们都纷纷露大腿了;人家康德清高,可是也会在早期论文《自然通史和天体论》的扉页殷勤地写下“献给弗里德里希王子”。斯宾诺莎不一样,土豆都快买不起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许诺只要他在著作上写下“献给法王路易十四”就送他一大包金子,可斯宾诺莎毅然拒了法王的金子选择了喝西北风;康德一辈子宅在柯尼斯堡学习,学什么?学哲学!可斯宾诺莎一辈子宅在屋里玩耍,玩什么?玩哲学玩镜片!康德是学霸,而斯宾诺莎是神!
斯宾诺莎出生在17世纪的尼德兰。关于尼德兰,我们在高中历史课本里都晓得,这个在荷兰语中本是“低地”的地方,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此时商业发达,政治相对自由,这为日后斯宾诺莎进步思想的产生提供了一个温和的环境。斯宾诺莎一家是犹太人,犹太这个民族自古命运多舛,在历史上他们像老鼠一样被赶来赶去,永远都是寒酸的寄居者:公元前586年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率军征服犹太王国,失去家园故土的犹太人沦为“巴比伦之囚”,开始圣经时代最著名的一次流亡。到了公元前63年,庞培指挥的罗马帝国一骑铁骑踏平耶路撒冷,顺便将人家的圣殿付之一炬,可怜的犹太人反抗无果后不得不再次流亡。斯宾诺莎的祖辈是为了避免西班牙人的宗教迫害而逃亡到荷兰的,到了斯宾诺莎他爹老斯宾诺莎这里,他们一家已经在荷兰犹太人圈子里很有钱有名望了。
斯宾诺莎在学生时代就表现出天赋异禀的高级智商,当地犹太拉比们也觉得斯宾诺莎这个后生孺子可教,将他看成希望,夸他为“希伯来之光”。对此,斯宾诺莎他爹老斯宾诺莎感到十分欣慰:以后让娃儿考个商学院读个MBA,子承父业扩大家族产业;或者考个神学院当个拉比,也能光个宗耀个祖。可惜,事与愿违,本能按既定路线轻松成为高富帅的斯宾诺莎硬是选择了坐哲学的冷板凳,并在哲学这条路上一溜儿走到了黑。上页下页
磨镜片的斯宾诺莎(2)
分享到:
sinaqzonerenrenkaixingdoubanmsn
年轻的斯宾诺莎一到晚上就偷偷在寝室点着蜡烛看禁书:被宗教裁判所用火烧死的布鲁诺的书、笛卡尔的书。人越有知识越反动,果不其然,斯宾诺莎对犹太教越来越怀疑,并且到处宣扬以下言论:灵魂不可能不灭,灵魂就是呼吸,呼吸停止灵魂就消失;世界上没有天使,天使是幻影;上帝不是主宰而是有广延的存在。斯宾诺莎的言论被犹太教视为“异端邪说”,犹太教立刻组织人马研究招数对付他。第一招“威胁恐吓”:你要是再乱说话就把你关进监狱!斯宾诺莎一听心花怒放:关就关,反正在哪都是宅着,而且还管饭,赶紧关!第二招“重金收买”:大哥,你怀疑就怀疑,但别四处乱说,只要你肯吃消言药我们就给你封口费。斯宾诺莎对此很不屑:就我这消费能力,你给我钱我还不会花。第三招“驱逐出教”:我们要开除你的犹太教籍,禁止任何人和你发生来往!斯宾诺莎一脸平静:Whatever!第四招“杀人灭口”:犹太教派出杀手刺杀斯宾诺莎,可惜杀手武器使用不够熟练,加之斯宾诺莎长期挨饿节食,身形敏捷躲闪够快,刀子只是微微擦伤了脖子。
你若研究过欧洲宗教史,就会发现它简直就是一部cult movie,B级片,血腥暴力镜头不断。比方说有个叫塞尔维特的西班牙医生一不小心发现了人体血液循环,并指出生命的精气在于物质,精气来源于左心房。于是他严重挑衅了上帝的至高无上性,当时的加尔文教便立即对他痛下追杀令。可怜的塞尔维特逃窜了半天甚至上演了西班牙版《越狱》,可惜到最后还是落入魔爪,被宗教裁判所火刑伺候,还是文火!最后,这位可怜的医生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叫真正意义上“外焦里嫩,挫骨扬灰”。相对于加尔文教的暴戾恣睢,犹太教内部稍微温和点。他们对斯宾诺莎的除教仪式邪恶又幼稚:大号奏响,哭声悲恸,蜡烛火炬一盏盏被扑灭,犹太拉比上前致辞:“遵照天使和圣徒们的审判,我们咒逐、孤立、憎恨、咒骂巴鲁赫·德·斯宾诺莎……白天他被诅咒、夜里他被诅咒、出门时他被诅咒、回来时他被诅咒、躺下他被诅咒、起身他也被诅咒……任何人不得和他说话交往,不得与他同在两米之内。”可怜的斯宾诺莎,从此和犹太教一刀两断。
后世曾有人将斯宾诺莎的思想总结为“无神论”,其实斯宾诺莎的思想是“泛神论”,他的“神”不是宗教意义上人格化的具有无限能力的全能的神,而是“实体”,是自然,所谓的“实体”就是在自身内部并且只有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实体独立无限并以自己为原因。说白了,斯宾诺莎的神是一个绝对无限的必然存在。这个神不能被任何别的东西所产生,它的本质必然包含着存在。用最通俗易懂的话总结一下就是:首先,斯宾诺莎的神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其次,神自己就是自己存在的原因,任何他物不能成为神的原因;最后,这个神无意志无理智,神没有目的,神的活动是出于本性的必然。
考察一下斯宾诺莎生活的时代,我们就能找到斯宾诺莎的这个“神”如何而来了。那个时候,哥伦布探索到了新大陆,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宇宙如此奥妙,教会此时的腐朽教条解释不清,又仓皇掩饰以势压人,此时,一种关于自然的崭新的观念呼之欲出。于是有了斯宾诺莎充满活力,壮丽,富有诗意的“神即自然”。
于是大家可以理解为什么斯宾诺莎论证“神”却又为何不招教会待见了。因为这个“神”其实是个自然的“实体”,斯宾诺莎之所以给这个“实体”起个“神”的名字,也正是为了最大限度保护自己免受宗教裁判所迫害。在斯宾诺莎那里,“神”构成了世界的本质,神这个纯粹的实体是一个本体概念,竟然还有着唯物主义的味道。如此一来,斯宾诺莎无限地抬高了自然的实体“神”,却贬低了宗教的神,无怪乎他要惨遭教会清理门户了。上页下页
磨镜片的斯宾诺莎(3)
分享到:
sinaqzonerenrenkaixingdoubanmsn
被驱逐出教后,斯宾诺莎搬出阿姆斯特丹,找了个郊区住下,开始以磨镜片为生。他打磨的镜片主要用于望远镜和显微镜。大神就是大神,思维抽象的哲学玩得来,细致精准的镜片也上手快。通过磨镜片,斯宾诺莎还结识了大科学家惠更斯。中国古代的隐士们追求“梅妻鹤子”的高雅生活,对于斯宾诺莎,哲学和科学就是大老婆和小老婆,他坐享齐人之福。
斯宾诺莎生前只出版了两本书,其中一本是匿名出版的《神学政治论》,他用形而上学原理来解释宗教和政治问题,批判了神学家们对《圣经》的歪曲和蓄意改造。斯宾诺莎对《圣经》的重新考察不在于反对《圣经》本身,他的目的在于破除人们对《圣经》的盲目崇拜,鼓励人们去追求自己的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
斯宾诺莎的代表作《伦理学》是他死后出版的,这本书对后世影响颇大:因为这是一本用欧几里得几何定理写成的哲学书。在那个年代为了追求哲学的准确无误,哲学家喜欢用数学的方式来阐述自身。这本用公理、定义、定理和证明写成的哲学著作让人读来疲惫至极,可又感叹杂乱无章的世界可以在斯宾诺莎的笔下归结为统一和秩序。《伦理学》由五部分组成:一论神;二论心灵的性质和起源;三论情感的起源和性质;四论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五论理智的力量或人的自由。第一部分构成斯宾诺莎哲学体系的本体论(即研究存在问题),第二部分构成体系是认识论(即研究认识的来源、本性、可靠性问题),三四五部分构成体系的伦理学。在斯宾诺莎看来,人要实现自由和幸福就必须了解自然,在自然中获得知识。他第一次将自由和知识联系在一起并指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是一个以认识神、认识自然为开始,以爱神、爱自然从而达到人的最高幸福为目的,从本体论到伦理学的严密的形而上学体系。可以说,斯宾诺莎的哲学正是为了肯定人在自然中的地位,追求人的心灵与自然一致的知识,使人们在求真中达到至善。
我们看到,斯宾诺莎哲学的特点就是他把所有的认识对象都放置在体系中加以分析研究,他要在永恒的形式下去认识事物。当斯宾诺莎的前辈笛卡尔从心灵出发时,他却选择了从神这种神圣事物出发的哲学认识方式。整个宇宙在斯宾诺莎那里是一个由所有存在物构成的有机体,每个事物尽管性质多样,变化不断,但都属于体系的一个部分并服从自然规律和法则。
如果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儒家精神和道家精神,那么西方文化的源头就是“两希精神”: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希腊精神注重理性“逻各斯”,理想的人都是理性的人,希腊精神滋生了西方世界的艺术与科学;而希伯来文明注重超然性和献身性,强调信仰和拯救,他们理想的人都是信仰的人,希伯来文明缔造了西方的宗教和道德伦理。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正是这两种文明交织的综合:它一方面注重自然,强调知识和人类的理性认识;一方面又强调神与人的关系,呼吁人“对神的理智的爱”。斯宾诺莎一辈子的哲学关注点都围绕着神、人、人的自由和幸福问题。他研究何为人类真正的幸福和自由;自由和幸福的基础是什么;他试图寻求人类通向真正自由和幸福的道路,并找到自由和幸福的保障。今天,你可以批评斯宾诺莎的形而上学有缺憾,神学也含含糊糊,但你不得不佩服这个苦行僧著作中显示出来那无限信任人类至善的道德境界,那公正廉洁的精神,那没有任何利己之心的灵魂。上页下页
磨镜片的斯宾诺莎(4)
分享到:
sinaqzonerenrenkaixingdoubanmsn
斯宾诺莎是哲学家中唯一一个学术和做人完全一致的人:姐姐为争财产将他告上法庭,他赢了官司还是将财产送给姐姐;世人为他的泛神论谩骂误解他,犹太教驱逐迫害他,可他永远以“爱”去回报世人以德服人;他吃着寒酸的食物穿着简朴的衣服,生活最大的奢侈也不过是能抽袋烟,行乐享受于他是浮云,对真理知识的追求才是真正的快乐。他用自己的哲学实践证明自己的哲学理想,他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惯于埋汰其他哲学家的罗素在《西方哲学史》里对斯宾诺莎的评价十分恭敬:“斯宾诺莎是伟大哲学家中人格最高尚性情最可亲的。按才智讲,有些人超越了他,但在道德方面,他是至高无上的。”可惜的是,我们这位道德楷模因为磨镜片时肺部吸入大量粉尘,很不幸地得了职业病——肺病,最后医治无效英年早逝,享年45岁。
斯宾诺莎的一生很好概括:
他比烟花还寂寞,他比耶稣还纯洁!
当我说要写斯宾诺莎时,有人问我为嘛要写这个神色枯槁的卢瑟。斯宾诺莎的思想艰深晦涩,在中国没太大影响力,他本人也没有那么多爱恨情仇值得你我狡黠地眨巴双眼去八卦,可是我还是要写他。其实,我笔下的每一位哲学家都代表了哲学家中的一类人,他们有的如黑格尔,学术做人双肩挑,入世出世两不误;有的如汉娜·阿伦特,哲学上强势如御姐爱情中单纯似萝莉;斯宾诺莎代表了这样一类理想主义者:他们淡泊一切名利,只为实现人类的终极幸福。
不错,有人关心36D、房价、下顿吃啥,就有人眉头紧锁地思考人类的至善和幸福。他们放弃了通向俗世享乐生活的捷径,选择了一条荆棘之路。这条路他们走得跌跌撞撞,摔得鼻青脸肿,可他们仍旧不知疲倦依然向远方跋涉。他们就是那只欲想撼动大树的蚍蜉,就是那只挥舞着瘦长大臂准备挡车的螳螂。大树大车的名字叫“历史”!蚍蜉螳螂的名字叫“人类的思想”!于历史的无边荒崖,凶猛的恐龙也沦为化石被放置在博物馆供人类观赏。可无论历史多么无情,此刻他们的那些思想都硬如磐石,韧如蒲苇。因为他们,人类不死!
在他们面前,我们永远是孩童,数一数他们留下的足迹,走在他们曾经披荆斩棘开辟的康庄大道上,我们观赏着沿途风景秀丽的人类文明。他们倾诉着,有人倾听着,我在倾慕着……
这条荆棘路,是一条光辉荆棘路!上页下页
雌雄大侠:波伏娃与萨特(1)
分享到:
sinaqzonerenrenkaixingdoubanmsn
雌雄大侠:波伏娃与萨特
一切要从很久以前的那堂《政治学原理》说起。
那时,我还上大一。《政治学原理》课前有presentation,参与报告者期末会加分。赤裸裸的诱惑下,我有天就大步流星走上讲台字正腔圆如《新闻联播》主持人般,作了一场题为《我不是女权主义者》的关于波伏娃《第二性》的读书报告。报告结束我颠颠走下讲台心里还直乐呵:效果不错,效果不错!后来,据可靠消息,我班对我心怀叵测蠢蠢欲动本欲下手的几位GG(哥哥),从此后一个个噤若寒蝉悬崖勒马猛踩刹车。他们私下里评价:这妹纸外表清新森林系,内心金刚又暴力。血淋淋的事实使我不得不承认:我!悲!剧!了!
各位以后当了爹妈,女儿青春期建议教材:《琼瑶全集》。
波伏娃和萨特这对雌雄大侠,我先认识的萨特。和认识大神斯宾诺莎一样,我看了《诺贝尔文学奖全集》,文集里收录了萨特的《墙》和另外一位存在主义大师加缪的《局外人》。1964年,瑞典学院决议颁发萨特诺贝尔文学奖,可大侠萨特大手硬邦邦一挥:“我拒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拒了世人梦寐以求的诺贝尔奖!其实,做人如萨特般精明,当然知道拒绝领奖比领取此奖更能引起世人的关注,更有轰动效应。不过萨特视一大笔诺贝尔奖金为粪土的精神还是值得大家学习滴。
萨特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他很小时爹爹就去世了。在哲学家文学家圈子里有一个经大量统计学数据证明的伪真理:想当大师,你爸是不是李刚不重要,但你爸最好很早就去世。只有这样你才能避免父权的管制,不会形成“父亲——上帝”的观念,思想会享受更高的自由空间。比如咱们的卢梭同学、大仲马同学、尼采同学等都经历过幼年失怙。
人不猥琐枉少年,萨特少年时就是个地地道道的猥琐矬男:个子很矮不说,还是个斜眼。萨特从小喜欢追逐姑娘,可惜自身条件比较差,姑娘们都懒得搭理他。追不到妹纸的萨特泪流满面,仰天长啸:“哥以后要成为司汤达和斯宾诺莎!”多少年后,他果真做到了一半文学家一半哲学家:他左手蘸文学之饱墨,右手提哲学之妙笔,由矬男萨特成功转型为战后“存在主义”江湖里义薄云天的大侠萨特,成为大侠的萨特虽然还是矮个子斜眼却再也不用发愁妹纸,只见他:
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上页下页
下一页 尾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