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这就是马云

陈伟(当代)
这就是马云
第一章 马云和他的英语班
第1节:迟到的老师
  第一章//马云和他的英语班
  我是在1992年初认识马总的,屈指算来,我们已经有近20年的交情了。最早我的身份是马总的学生--我在他开办的英语夜校学习。几年过去后,大家在一起混得很熟,成了朋友,尽管我的英语大多已经"还"给了马总。
  每每回想起在英语夜校的生活,我都感觉十分温馨和快乐。那时候的许多人和事都成为人生中最美好的记忆,我们中的很多同学至今仍是很要好的朋友。更让我想不到的是,我的后半生竟然在当年这个小小的决定中,不知不觉发生了改变:在夜校,我和老师马云、张英夫妇成为了好友,进而结识了来夜校采访的中央电视台编导樊馨蔓,以及樊导的爱人张纪中先生,乃至后来我因缘际会中先后成为张纪中先生和马总的助理!回首往事,不由得感叹,人生往往就是这么奇妙,你当下一个不经意的行为很有可能成为转变人生的机遇。
  迟到的老师
  1992年的春天,我大学毕业3年多,住在集体宿舍。晚上没什么事做,听说杭州解放路基督教青年会里有个英语夜校班,每周学习一至两晚。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于是我就报名参加了。担心可能会有入学面试什么的,我还把大学英语书翻出来读了一天,结果去了一看,什么考试也没有,就通知我上课了。
  第一天上课,我提前到教室认识新同学,同学中有想出国留学的高中生,有在校大学生,有工厂里的工人……而大多是像我一样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
  上课铃响了,同学们自己选位子坐下。可讲台上空空如也,老师没有到。五六分钟后教室里开始骚动起来,左顾右盼的越来越多。有人开始建议派人去问问,是不是换教室了。
  就在这时,突然见一男子冲上讲台,人长得瘦小也很特别,没站稳就开讲:"今天我们讨论的题目是'迟到'。我最讨厌迟到,迟到就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从某种意义上说迟到就是谋财害命……"这时同学们都会心地笑了,老师用一种诙谐自嘲的方法向同学们表示了歉意,这位老师就是马云。
  马总当时是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英语教师。他和他爱人张英原是杭州师范学院英语系的同学,之后又分配到了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同一个英语教研室。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在杭州高校中排名很靠后,但马总夫妇却都是杭州高校的"十佳英语教师"。
  开场白结束进入讲课的正题后,我们才发觉这个老师的英语课和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以往我们上英语课时,大多是老师带领大家抱着课本按部就班地背单词、分析课文、讲解语法等等,一堂课下来,学生大多听得晕晕乎乎,不知所云。而马总则不同,他讲课时往往抛开书本,很少讲解语法和词句,更注重和大家的口语交流;并且常从新闻中找吸引人的话题来进行课堂讨论,再配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夸张的肢体动作,大大提升了我们这帮"哑巴菜鸟"学习的积极性。于是,我们常常在笑声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几句口语。
  马总每次讲课时都会出一个命题,让同学们选某一方的观点,而把剩下"无理"的那一方观点由他一个人坚持着,与所有同学展开辩论。记得同学中有几个是做医药代表的,所以有一堂课我们的命题是"commission",争论医药佣金(回扣)问题。我们选的是"反对"方的观点,所以马总就只能选"支持"方。谁知辩论下来,我们大败。
  辩论结束后马总点评,说其实他也很反对医药佣金,但他告诉我们,"假如刚才你们这样这样说,那我就会tough(艰难)很多……"
  尽管同学中也有口才不错的,但在我记忆中,没有一次是我们胜过马总的。因为马总的英语口语比我们好太多,而且他看问题的角度也很特别,他是"另眼看世界"。
第2节:“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
  1995年,在杭州西湖上举办国际摩托艇大奖赛,200多名杭州美女报名争做司仪。当时马总的英语口语在杭州已小有名气,所以主办方请他帮忙培训这些美女的英语口语,并最终录取50名。那段时间,马总要兼顾学校本职工作、夜校的教学和培训一帮美女三项工作,忙得脚不沾地,走路都带着风。但他从不向我们抱怨累,反而常常神采飞扬地对我们炫耀给"美女班"上课的故事:"……你们想啊,200多双杭州最漂亮的眼睛向我眨个不停,搞得我上课都有些紧张……"
  这时,我们男同学就会无比羡慕地说:"亲爱的马老师,如果哪天您老人家觉得太累了,弟子十分愿意为您分担工作……"
  马总则干脆地回答:"想都不用想,再累我都会坚持的!"
  由于美女们能否顺利得到"司仪"的工作,"生杀"大权全都掌握在马总的手中,所以我们常说:"英雄难过美人关,美人难过马云关。"这就是当时英语班所说的"马关条约"(当然,这里的"马关条约"不是指清朝时期签订的那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绝没有戏侃国耻的意思)。
  有时,我们会问马总:"您是根据什么标准选定司仪的?身材、相貌还是英语口语水平?"
  马总就会开玩笑地回答:"都不对!快过节了,我主要是看谁给我家送火腿。"
  当时在西湖边的六公园里有一个"英语角",每周日上午有兴趣的人都会自发前往,练习英语对话,于是,我们同学就三五成群地赶去凑热闹。上午在"英语角"逛逛,用英语侃侃"大山",顺便商量着安排下午的游玩活动,一举两得。
  马总也常去"英语角",后来他发现许多人学英语的热情很高,一周一次的"英语角"不够,就带领我们在少年宫门口的广场上也办了一个"英语角",每周三的晚上都有活动。一来二去,来参加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了说英语的强大"气场"。再加上活动时间是在晚上,谁说得好说得坏,都看不清相貌,使得大家说英语的胆子更大了。一到周三晚上,英语角里就分外热闹,各种带着语病的"中国式"英语夹杂着汉语齐飞,不管自己说的英语对方能不能听懂,只是连说带比画地使劲表达着自己的兴奋。
第3节:课堂之外(1)
  看到这种景象,马总嘿嘿直乐:"这个主意不错吧,讲英语时看不清对方,胆子就是大!"
  侃完英语,大家还能进少年宫里玩乐一番,和小孩们一起玩玩游乐项目。大家开心得不得了,好似回到了童年。少年宫"英语角"很是红火了一阵,一直到冬天户外太冷了才停办。
  课堂之外
  由于我和马总住得比较近,所以下课经常一起回家。马总当时骑着一辆杭城第一代的电动自行车,发出的声音跟拖拉机很像,但又不快,给人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马总带部分同学去大奇山
  他第一天上课迟到,就是因为"拖拉机"坏在了路上。
  那几年的时光是非常美好的回忆,除了学习英语以外,同学们还经常组织在一起喝茶、打牌、讲段子……
  在讲段子方面,我的"成绩"还算"名列前茅"。有时候别的同学讲不好,马总就会打断他:"把你的'毛坯'告诉陈伟,让他'锻造'一下再讲给大家听好不好?"当年有很多故事,比如"屠夫遇美妇"之类的段子,至今同学们见面还会提起。
  1992年夏天,我们班一位漂亮的女同学王丹上课没多久就要随夫君去澳大利亚定居了,大家都很不舍。那时的澳大利亚在我们看来,跟月亮一样远,只有马总去过,而且也是马总唯一去过的外国。马总组织大家去富阳新沙岛游泳和游玩,算是给这位女同学送行。
  马总只有一岁的儿子也一同去了。大家游泳时,马总把儿子交给了最健壮、最会游泳的阿兴同学看管。等大家都下水后,阿兴同学把马总的儿子抱在怀里,走到浅水的地方。小孩子想挣脱大人,阿兴问:"你想自己游吗?"小孩子点点头,于是阿兴就把他放进水里。
  一岁的小孩怎么会游泳?阿兴放手后他马上就沉了下去,不巧一个浪又刚好打来,小孩子不见了!幸亏水不深,大家又都在附近,赶紧一阵乱摸把孩子捞起。虽然前后不过10秒钟左右时间,可孩子被捞起来后还是咳了半天的水。
  现在已是身高1?82米小伙子的马总的儿子,每次提到阿兴叔叔,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这个。
  英语班的师生间情谊很深,同学们即使到了国外,也都会把联系方式告诉马总。2007年春节我和张纪中去澳洲,马总说方便的话可以去看看王丹,并把她在布里斯班的地址发给了我。
  我没有去。因为美女是最经不起岁月"蹂躏"的,留在记忆中更好些。我认为跟美女经常见面,看着她们的美丽一点点被时光"蚕食",还可以接受。而隔十几年突然再见,美好的记忆突然破碎的痛苦我已不愿再领教。
第4节:课堂之外(2)
  图中举手的是作者
  马总当年还特别热衷给人牵线搭桥,最有意思的是我们同学中的一对。男的很健壮,但乡音很重,说的中文和英文里都有很浓的绍兴口音,平时喜欢打打牌,不是特别上进的那种。而女方则是追求浪漫、追求完美、希望婚礼应该去巴黎举办的那种人。我们当初都认为他俩不靠谱。但当男方告诉马总他喜欢女方时,马总马上同意出谋划策去帮他。马总的威信和超强的说服力终于说服了女同学。后来他们结婚生了儿子,生日是9月3日,碰巧那天金庸在杭州,马总特地请他给孩子取个名。金大侠根据生日给孩子取名"三旭"。有了这个名字谁也不会忘了他的生日了。
  老天爷比我们想象得要更幽默,大家都不看好的一对在马总的撮合下结成了夫妻,而英语班两对"楷模夫妻"却悄悄散伙了,弄得同学们都惊愕不已。
  其中一对,女方是我们同学,漂亮又豪爽。她家里房间比较多,经常请大家去她家打牌、下围棋。女同学怀孕了,预产期是2月14日情人节。马总说这个日子生,一定是个小情种。因为男方姓杨,所以他说如果生女儿就叫"杨玉环",不小心是男的那就叫"杨国忠"算了。
  结果女同学果然在2月14日生了个男孩,先通知了我,我跑去马总家告诉他们。由于我表现得异常兴奋,马总的岳母就说:"陈伟这个人真滑稽,好像是他生儿子一样。"
  马总也很高兴,说:"那我们去看看'国忠'吧。"
  后来这对大家眼里的模范夫妻莫名其妙地离婚了,女同学"潇洒"地扔下大小两男人去了国外。可我们依旧去她原先的家打牌、下棋,因为这时她的前夫已经成了我们的好朋友。
  有好几年的年末一天,同学们都会在他家打牌、聊天到凌晨,我们调侃说:"我们每年都是打牌开始,打牌结束。"
  还有一位女同学,是美女加淑女,工作是马总帮助介绍的。有一堂课上,她用英语讲了她的恋爱故事,跟童话一样。她说她讨厌相亲,有一次外婆"骗"她去吃饭,其实又是去相亲,结果遇见了"白马王子"。她说她感谢生活,感谢这次"欺骗",说得大家都羡慕不已。后来,她也请大家去她家吃过饭,丈夫很帅,而且温文尔雅,结果不久却也莫名其妙地离婚了。
  离婚后她就没有再来英语班上课,16年后又一次见到她。还好,依然"淑",说话很慢,矜持有度。
第5节:依然存活的海博翻译社
  依然存活的海博翻译社
  有一年,杭州所有的广播电台都改成了直播,听众可以打进电话参与并可能拿大奖。一时间随身听大卖,电台收听率节节攀升。其中有档很火的节目叫"外来风",专门介绍国外流行歌曲,马总被邀请做客串主持,很多杭州人都是从听这个节目开始才慢慢地了解并喜欢英文歌曲的。
  马总还学过一段时间的日语,我们问他日语学得怎样,他会马上背上很长一段。你听着确实很像日语,问他啥意思,马总说这是他编的,连他自己也不知是什么意思。逗你玩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上翻译外文资料的需求越来越大。这时,马总发现许多身边的同事和退休老教师都闲在家里,于是就产生了一个念头:"我能不能在杭州成立一个专业的翻译机构呢?这样一来,既能减轻自己的负担,也让那些老师赚点外快贴补家用,一举两得。"1994年1月,马总利用青年会沿马路的两间房办起了"海博翻译社","海博"是英文"希望"的音译。马总解释说:"大海一般博大的希望,这个名字不错吧!"
  翻译社成立时,虽然只有少数几个同学入股参与运营,但全体同学都积极对外宣传。记得开张那天,同学们还拉着横幅去武林广场做了次宣传。
  当时,翻译社的员工只有马总和几个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退休的老教师。马总的主业还是教书,只能用课余时间打理翻译社。然而,创业初期的时候,他们的付出与回报是不成正比的。不管马总再怎么努力,我们再怎么帮马总在校内外做宣传,依旧改变不了翻译社生意惨淡的命运。但马总一直坚持着。
  因为房子沿街,翻译社还兼卖过鲜花和生日礼物。为了进货,马总在双休日还带队去过义乌小商品市场采购礼品,放在店里卖。到1995年,海博翻译社的生意渐渐好起来了,而那时候马总已经把重心转到做互联网上,就把翻译社送给了其中一个入了股的学生。
  翻译社至今还在老地方开着,门面也没有扩大,但现在几乎所有的语种都能翻译,常译的语种就有20多个。如今,我们在登陆海博翻译社的网站时,首先就能看到这样的四个大字:"永不放弃"。这四个字,是马总当年亲笔题写的。
第6节:马氏英语班之G的故事
  马氏英语班之G的故事
  英语班名气越来越大,学生也五花八门。有残疾人坐轮椅来的,有电视台主持人带妈妈一起来的,也有奶奶和孙女一起来上课的。Grandma就是当时的学生明星,没有人知道她真名叫什么,我见到她的时候她已过80岁了,大家跟着马总都叫她"Grandma"(祖母,下面简称G)。
  其实G是我"学姐",马总在青年会教课前还在涌金夜校教过英语。当年G晚上没事就去涌金夜校逛逛,看有班级上英语她就坐在后面听,一开始同学们还以为是"老领导微服私访"。
  别人害怕记单词,可G却通过睡前背单词治好了头疼和失眠。
  到青年会时,G的口语和听力在班里算中上水平,而且耳聪目明。马总经常会拿她做例子:"看看G,你们还有什么学不好的理由?"
  G的一个外孙女当时不到20岁,也来听课,听完课后会跟我们玩到凌晨才回家。我们问她,这么晚回家家人放心吗?她说:"跟别人出去家人当然不放心啊!但G知道我是跟你们出去就没事,G说了,我们班全是好人!"
  海博翻译社成立后,G主动要求去做宣传,并去一些公司联系业务。大家都不忍心让她去,她却说:"我去容易成事,谁会拒绝一个80多岁又会讲英语的老太太的请求呢?"事实正如G说的那样,年轻人办不了的事,G出马基本一次搞定!
  G当时还骑自行车。有一次她送文件时迷了路,后来大家不敢再给她活儿干。再后来她就专门负责去大宾馆做宣传,大宾馆冬暖夏凉,环境也好一些。
  都说老年是第二个童年,这话不假。G也会生气。有一次我跟同学在讨论歇后语,说道:老太太喝稀饭--无耻(齿)下流,老太太靠墙喝稀饭--卑鄙(背壁)无耻下流。同学们听得哈哈大笑,G却很严肃地走过来,说:"这些歇后语我不爱听!"
  那段时间G因为肠梗阻开了三次刀,还截了肠。由于G的心态良好,恢复很快。再来上课时我对G说:"据科学报道,东方人由于以素食为主,消化和吸收的'程序'多,所以肠比西方吃肉的要长一些。您现在截了一段肠,我觉得这对您学习英语一定是有帮助的,因为您现在比我们更接近洋人。"G听了笑个没完。
  英语班的事情传到了中央电视台,引起了《东方时空》杭州籍的编导樊馨蔓的兴趣。她带着摄影师来到杭州,打算为我们拍摄一个短片。
  樊导先"潜伏"在英语班里听了两次课。我当时发现班里多了个长发大眼睛的女同学,课间会跟马总交流。听说她是电视台的,我也没太留心,因为班上来来去去的同学本来就很多,习惯了。
  这时的G腿脚已经不太方便,马总每次都指定不同的同学去接G上课,那天刚好轮到了我。
  到了G的家门口,我像平常一样敲门。门刚打开,一道刺眼的强光扑面而来,我被吓了一大跳。原来摄影机已"埋伏"在G的家里,马总和几个同学也已先我而到。我们一开始有点紧张,樊导说:"大家不要紧张,原来该怎样还怎样,就当我们不在。"
  我们在G的家里坐了一会儿。墙上有一张老照片,有很多人,中间是邓颖超,落款是"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全体职工家属代表"。
  已经没有办法从照片上辨认出G,G告诉我们,她先生是铁路工程师,照片拍摄时间是1956年,在北京。那时她在家属区跟大家一起办托儿所、小卖部。
  我们接了G去上课,樊导全程跟着我们拍摄。
  我们在"平湖秋月"为G举办了一场特殊的纪念活动
  不久英语班的故事就出现在《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节目里,这节目收看的人不少,播出第二天就有不少熟人跟我说:"昨天我在中央台看到你了!"
  1995年秋天,G过世了,当时《女友》杂志刚发了一篇《公关老太太》介绍她。大家都很悲痛,马总召集全体同学在西湖边的"平湖秋月"为G举办了一场特殊的纪念活动。
  马总说:"……G在天上会一直陪伴着我们,她不希望看到我们悲伤,她希望看到大家快乐。今天我们在美丽的西湖边回忆G跟大家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我们要高高兴兴地送送她……"最后,我们把G的骨灰撒在了西湖里。
第7节:情同父子
  情同父子
  马总与Ken夫妇在一起
  提起马总的过去,Ken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
  很多人都知道马总大学考了3年,但很少人知道他曾风雨无阻10多年每天在西湖边读英语,和外国人交流。
  Ken是澳大利亚人,是马总很小的时候就在西湖边结识的朋友,他们情同父子。Ken曾邀请马总去过澳大利亚,到了那边马总才发现,资本主义不是先前想象得那么水深火热,也用不着我们去拯救。相反,如果我们不迅速发展,我们恐怕将"被拯救"。
  在澳大利亚,让马总记忆较深的还有一件事,就是公园里居然有很多人在打太极,这是马总最喜欢的健身运动。
  Ken有时也来英语班做客。那时他已年过古稀,但依然健壮。这样我们班里就有一男一女,一中一外两个老人了。
  他话里有很多俚语,我们不懂,马总会帮助解释。比如,"非常好"这个词,他会说"血淋淋地好"(bloodywonderful)。
  他手指很粗,用电脑打字时经常要用一根筷子,否则就会一次打出两个字母。
  1998年马总在北京工作,Ken来杭州时马总让我接待他。有一个星期,我去哪儿都带上他,吃完晚饭才送他回宾馆。我自以为接待得不错,可他却向马总"投诉"我总是酒后驾驶,屡劝不改。当时我不以为意,现在想来是我错了。
  马总是个很念旧的人,Ken已过世好多年了,但马总的家里和办公室里一直放着他与Ken的合影。
  马总与Ken的两个孩子合影
  Ken的儿子跟他爸爸长得一模一样,是一位瑜伽教练,2009年我还在马总家里见到过他。
第8节:曲终人未散(1)
  曲终人未散
  由于马总开始创业,英语班就解散了。但同学们还继续交往着,喝茶、打牌、下围棋、讲段子……
  马总出差开始多了起来,常常不在杭州。而同学们聚会时也总会打电话给他,告诉他聚会有哪些人,在干什么。
  由于有的同学要出国深造等原因,结婚比较晚。每当有女同学孑然一身回国跟大家聚会时,电话那头的马总就会开玩笑地说:"告诉她,找个好人家该嫁就嫁了吧,不要再等我了!"
  有一天傍晚马总打电话给我,说他在深圳吃大排档呢,问我最近有没有什么好段子。我就给他讲了两个,电话那头他哈哈大笑,不能自已。过了一会儿,富春江一游,其中有G和Ken
  马总在电话里轻声说:"刚才笑得太响,把旁边一桌吓着了!"
  在一个深秋的周末,天气非常好。马总难得在杭州,大家一起去宝石山上的抱朴道院喝茶、打牌。马总穿着一件很帅气的风衣,一个同学看了看他衣服的商标后,说:"鳄鱼嘛,名牌!跟×××的一样。"
  马总说:"跟谁一样?看清楚,看清楚!鳄鱼头是朝哪边的,我这是法国鳄鱼!"
  旁边一对快乐的老夫妻在下军棋,缺一个裁判。我们打牌的人还有多余,马总就安排输了牌换下的人去给老夫妻做裁判。老夫妻玩得很开心,当"老头"用"炸弹"炸了"老太婆"的"司令"后,"老头"的脸笑成了一朵菊花,大声说:"兵不厌'炸',那是炸弹的'炸'。"
  老夫妻的快乐感染了我们,其实快乐本来就很简单。
  过了没多久,马总说有点事先下去一趟,中饭没有赶回来吃。等马总回来已经快下午5点了,他坐下后问:"你们知道我去哪里了吗?"
  同学们说不知道,马总说:"我去了趟广州又回来了!我去办出国签证。"
  大家惊讶不已:"真的啊?!去了广州又回来了?我们连萧山都没有敢猜。"
  到了1998年,马总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北京,难得回杭州一趟,但每次回来都会约大家聚会。记得有一回在外面吃完晚饭,我开车送马总一家回家,当时马总的儿子已经7岁了,长得胖胖的。路上马总爱人张英一直在跟儿子说:"坚持一下噢,别睡着,坚持!"我觉得很奇怪,说:"小孩要睡就让他睡吧!"马总爱人张英说:"你不知道,孩子已经很重了,他要是睡着,我们两个只能把他抬上6楼。"
  2000年我搬了家,乔迁那天同学们都来我家打牌。马总路过我家时,顺道来看看同学们。他来时已过了吃饭时间,可他还空着肚子,只好在我家吃了一碗泡饭。马总很忙,待不到半小时就要走,临走时他跟一位同学为一件小事打了个赌,结果输了200元。马总说:"陈伟,我本来想省点钱到你家吃碗泡饭,没想到你家的泡饭比香格里拉的泡饭还要贵。"同学们听了都笑。
  一次马总在香港开会,记者问:"现在你们公司资金这么少,如果竞争对手起来,怎么才能保证公司活下去,你对'一山难容二虎'怎么看?"
  马总:"主要看性别。"
  记者茫然。
  马总接着说:"我从来不认为'一山难容二虎'正确。如果一座山上有一只公老虎和一只母老虎,那样才是和谐的。"
  记者又对马总讲的电子商务的作用表示质疑,马总回答:"刚出生的孩子你能告诉我他有什么用吗?电子商务也一样,目前还是个雌(雏)形。"(马总说了个杭州音。)
  记者问:"雌形是什么意思?"
  马总惊奇地问:"雌(雏)形你不知道吗?就是小鸡,就是baby。"
  记者明白了,马总说的是雏形。
  回来后马总有一段时间每次必讲"雌形",说:"这次丢脸丢大了,那么多人……我一直以为读'雌'。"
  马总喜欢下围棋但水平一般。创业期间马总常去日本出差,在东京机场返程候机时常会跟同去的同事下下围棋。围棋在日本很普及,到处"藏龙卧虎",跟中国的乒乓球一样,所以在他们下棋时常有候机的日本人过来看。马总说:"一个老头过来看了一会儿,摇摇头走开了;过一会儿一个小孩过来看了一眼,也摇摇头走开了。我觉得不能再这样丢中国人的脸。怎么办?围棋水平一下子提高是不可能的,于是我们改下五子棋!五子棋我可是打遍天下无敌手,要看就让他们看吧!"
第9节:曲终人未散(2)
  有一次我去非洲肯尼亚,发现自己还能用英语跟当地人沟通,于是就发信息给马总:"马总,你教我的几句破英语居然在非洲还能派上用场。"
  马总回信息:"没良心的东西!"
  有一年我在横店拍电视剧,跟几个演员吃饭。我打电话给马总,他说他正在参加杭州休博园的国际休博会。结果,他发言时先念了我发给他的一条短信:富豪榜出来了,现在国内首富是个女的,270亿元。你一时半会儿也赶不上了,不如休休闲,喝喝茶,打打牌吧。
  果然第二天杭州各大报纸都登了,标题是:马云参加休博会,发言前先念了一条短信。
  收购"雅虎中国"后,有一天去马总家玩,我开玩笑地说:"马总,你现在已经很富有了,分一点财产给学生吧。卡内基说过,在巨富中死去将是一种耻辱。"
  马总:"那反过来呢?"
  "什么反过来?"我问。
  "在贫穷中死去将是无上光荣吗?"
  马总总是技高一筹。
第二章 马云触网
第10节:去美国是被骗去的(1)
  1995年马总开始了他第一次创业。他的创业故事很多人耳熟能详,而我,却总记得在创业的过程中,马云和他爱人张英为"中国黄页"做出过像"抵房子"这样破釜沉舟的决定。类似的决定,我相信一定有好多次,有些会更惨烈,有些我听说过一点点,有些我根本不知道,有些过后还可以拿出来分享,有些怕是当事人永远都不想被人再提起。
  尼采说过一句话:"思想者最不幸的不是被误解,而是被理解,因为被理解意味着有人知道你是那样的痛苦。"我认为创业者也一样,完全被理解也是不幸的,因为曾经有过那样不堪的痛。
  去美国是被骗去的
  1995年,有一段时间我和马总一直没有联系。有一天突然接到他的电话,让我去他家聚聚,说他刚从美国回来,有重要事要宣布。
  那天马总家来了很多人,有一些是同学,还有一些我不认识。马总披着一条毯子,人缩在沙发上,显得有些紧张。人到齐后,马总开始讲他前一阵子的奇遇。
  一家国外公司来到浙江,号称要投资建造高速公路,邀请马总做翻译。后来又带他去了美国,吃好的,住好的。我还记得当时马总说在拉斯维加斯住的顶楼的房间,一按旋钮屋顶立即打开,就剩一层玻璃,躺在床上可以看见满天繁星。
  马总后来发现那帮人和别人谈判时说的事情根本与事实不符,他们还要求马总为一些子虚乌有的东西"作证"。马总觉得他们可能是一个国际诈骗组织,就拒绝跟他们合作。
  这时对方开始威胁马总,说不合作他就休想回去,并把他的东西全都扣下……
  马总之后经历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终于逃出魔掌……
  "这帮人太坏了!"马总披着毯子缩在沙发里,很多次重复着这句话。可以感觉到,一些不堪回首的细节,恐怕马总永远不想再提起。
  但我个人以为,人的很多潜能恰是被一些极端事件"激发"的。被枪指着脑袋的瞬间,有的人崩溃了,而有的人可能立马变得强大,谁知道呢!
  马总从那帮人的黑窝里逃出来后,没有立刻返回中国。他想起了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外教同事之前说起过的因特网,而且那位同事的女婿就在西雅图当时仅有的网络公司工作。
  于是马总飞往了西雅图,找到了那家公司。公司里的人跟他说,要查什么就在电脑上面敲什么。他就在上面敲了"beer",结果搜索出来德国啤酒、美国啤酒和日本啤酒,但就是没有中国啤酒。接着他又敲了个"China",搜索结果却只有数十个单词的中国历史介绍。
  之后的一段日子,我几乎每天去马总家听他讲解和演示因特网。我基本上没听明白,只是凑个热闹,顺便见见同学们,当然更是为了给马总一个面子。马总每天都张牙舞爪地讲得很兴奋,讲完了互联网之后,又讲他的创业计划,然后还问我们有什么想法。
  我们都说没有想法。
第11节:去美国是被骗去的(2)
  我虽然听不太懂马总讲的互联网,不过但凡他召唤我去帮忙的时候,我还是每次都会去的。有一天公司招聘,让我去帮忙壮声势。我去了后,发现一个不小的房间里空荡荡就放了一张课桌和一张课椅,有点小孩子过家家的感觉。马总的第一任秘书李芸,就是那天招进去的。
  马总一开始做"中国黄页"时没有客户,于是就先从身边人下手。当时我在出口电视机的公司里上班,另一个女同学在望湖宾馆做大堂经理,马总就把我公司14英寸出口彩电的资料和望湖宾馆的图片发上了因特网。这很可能是中国最早上网的产品和宾馆。
  之后不久北京召开了世界妇女大会,会后一些代表来杭州游玩,入住望湖宾馆。望湖宾馆并不是杭州一流的宾馆,当被问及为什么会选择入住望湖宾馆时,她们回答说,因为这是因特网上所能搜到的中国唯一的一家宾馆。
  在望湖宾馆做大堂经理的这位同学叫周岚,之后成了马总的第二任秘书,现在是阿里巴巴事务部的总监。当年她是我们班最清纯的美女之一,有照片为证。
  关于"漂亮"在人生中能起多大作用,马总曾经跟大家也探讨过。马总说:"漂亮当然有用,不漂亮的人经过努力只能做老板,漂亮的人经过努力可以给老板做秘书,哈哈!"周岚,马总的第二任秘书
  即便如此,"中国黄页"上线后,还是没有多少客户找上门来。马总不得不承担起宣传中国黄页的重任。由于没钱做广告,马总就挨家挨户地演示、游说。回忆起那段经历,马总至今还是很感慨:"我那时名义上是总经理,其实就是个推销员--跟当时上街推销保险、保健品的那些'令人讨厌的业务员'没什么两样。只不过人家是以签保单、推销产品为使命,而我纯粹就是个志愿者。"我有一次还听到同学说,在路边的大排档还曾见到过马总跟人坐在路边神侃。我相信那段时间,马总的创业经历是各色滋味,全涌心头的。
  有人向马总提了几个问题,都是些关于创业步骤的。马总答不上来,说他还没有想好。于是大家一起摇头叹息,纷纷向他泼起了冷水:"马老师,你开酒吧、开饭店,办个夜校,或者继续当老师,怎么都行,就是干这个不行。这到底是什么?中国人没一个知道的--不是说它不好、没前途,而是因为这玩意儿太先进……中国人不会买账的。"
  大家的反对并没有让马总灰心。以前只是听说,现在亲自接触到了因特网,这让当时的马总无比兴奋。他决定在中国开办一家公司,专门做因特网。马总去美国花了一点点钱注册了"Chinapage",电脑显示:"Youarelucky……"(你很幸运!这个名字没有被注册。)
  马总说就在同一天,一个台湾的年轻人注册了"Taiwanpage"。海峡两岸同一天进入了因特网时代!
  这次的创业,和创立海博翻译社不同,马总放弃了当时被大家看成金饭碗的大学教师工作,辞职下海了。我记得他告诉我说,在他打算辞职的时候,本来还挺犹豫的。后来有一天快下班的时候,在校园里遇到了系主任。系主任骑着一辆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两把刚从菜市场买回来的菜。他叫住马总,语重心长地劝他好好干英语教师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我看着他的样子,突然明白,如果继续在学校待下去,他的现在就是我将来的'前途'了!"于是,马总迅速地辞职了。
  1995年4月,马总在杭州文二路的金地大厦租了几间房,办起了"中国黄页"。听说他当时拿出了六七千元钱,还找妹妹和妹夫借了一些钱,凑了两万元启动资金。自此,马总正式注册了自己的公司--杭州海博电脑服务有限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公司,员工只有三个人:马总、马总爱人张英和何一兵。何一兵是马总在学校时的同事,被马总一通电话忽悠,也来干这个叫Internet的事业了。
第12节:马云的贤内助(1)
  马云的贤内助
  苏格拉底说过:"美好的婚姻能带给你幸福,而不幸的婚姻却能让你成为哲学家。"我觉得那只是他对自己娶了悍妇的自我安慰。人活在世上到底能得到多少?"万顷良田"其中"一斗米","千座大厦"之间"半张床"。所以,"另半张床"在生命中是至关重要的。马总曾多次在演讲时说过:"回到家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张好床,床上要有一个好人!"
  马总爱人张英是他的大学同学,后来又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同一个教研室工作。
  教英语班的时候,若马总有事实在来不了,张英就会来代课。虽然次数不多,但从英语教学的角度来看,说实话张英比马总课要上得更好一些。马总教学时传授的思想方面内容多一些,有时候容易天马行空。而张英每堂课都会归纳一类英语问题,认真地讲词汇说语法,比马总上课更专注,几乎不讲英语之外的东西。
  马总很喜欢热闹,经常邀请同学们去他家玩,而且每次都是很多人。张英对大家总是笑脸相迎,准备茶水,有时还准备饭菜,大家走后一片狼藉等她收拾。他们家当时在杭州的最西边,再西就是农田,在他家里,晚上可"听取蛙声一片",不远处"中华田园犬"的吵闹声也时隐时现。张英又要上课又要帮马总创业,儿子只能请保姆带。为省钱,她请了个农村保姆,结果很快儿子的口音就随保姆去了,把"电池"叫成"电油",而且发音离普通话八竿子远。张英赶紧想办法换保姆。
  马总在创办"中国黄页"时,曾准备把自己的房子做抵押。有一回在同学聚会时,马总又提起这事,张英知道马总已决定了是不会改变的,就在边上很无助地说:"一定要抵房子吗?房子抵了以后我们住哪里呢?"
  "中国黄页"成立后,马总频繁出差美国,一开始蛮兴奋的,后来觉得累了,就让张英代他去。有一天,马总打电话给我:"陈伟,马上组织同学们活动,从今天起每晚都要活动。"
  我问:"现在这么空吗,马老师?"
  马总说:"张英去美国了,要15天!我现在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叫花子突然捡到了200万元,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花了!"
  张英在创业初期不仅仅是贤内助,更是"业务骨干"。记得"中国黄页"第一笔8000元人民币的"大订单"就是张英谈下来的。
  1998年马总去北京工作,张英也跟着去北京。为出行方便,那年张英学会了开车。车技还不娴熟的张英有一回倒车,撞上了停在那里的一辆奔驰车。这可把张英给吓坏了,把奔驰车撞坏那还不得倾家荡产?!下车一看,张英开的捷达车尾部还架在了奔驰车上。当时同车上还坐着两人,他们赶紧把捷达车的尾部抬下,结果竟然发现人家奔驰车一点事也没有,连油漆都没有擦掉一点!张英绷紧的神经这下舒展了,比撞车之前还舒展,赶紧上车走人!
  创业成功之后也并非没有无奈。2008年张英来公司找一个副总裁,那是张英一手培养起来的副总裁。她到了公司前厅被前台美眉拦住了:"这位小姐,请问您找哪位?"
  "我……"张英看着跟自己儿子年龄差不多大小的前台美眉,不知道该说什么。
  之后张英几乎没有再去过公司,她很感慨地说:"自己千辛万苦创建的公司,我现在已经走不进去了,即使进去我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这些年来整个公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张英对马总健康等方面的"管理"却从来没有松懈过。
  张英知道马总是"人来疯",跟人谈事时从来不知道累,而且兴奋异常,到人走了才知道累。所以只要开会开得晚,张英就会定时来电催,以保证马总尽早结束。
第13节:马云的贤内助(2)
  马总的中饭基本是家里送来的,过了中饭时间张英也会催。中饭时间去马总办公室,你会经常听到马总这样打电话:"……肉已吃了两块,蒸蛋吃了一半,青菜吃了很多……水果正在吃呢!"
  为了让马总和家人吃好饭,张英把两个在家帮忙的娘家亲戚派出去学厨艺,他们现在的水平都可以在家接待"元首"了。金庸、吴小莉等名人来,马总经常安排"家宴",而且他们对"厨师"的厨艺也是赞不绝口。
  马总穿的衣服都是张英买的,张英买什么马总就穿什么。有几回去香港,马总也"亲自参与"了买衣服,但基本是"身体"参与,"思想"不参与。
  近两年马总的一言一行都会被无限放大,不论是"阿里巴巴"还是"华谊",马总每减持一次股票,就"被离婚"一次。而在我看来,要他们离婚一定会比再建一个阿里巴巴更难。
第14节:不着调的梦想
  不着调的梦想
  记得英语班课堂上有一回的命题是"Ihaveadream(我有一个梦想)"。同学们的"梦想"五花八门,有想当科学家的,有想遨游太空的,有想子孙满堂的……而最多的是想赚够了钱周游世界,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我忘了当时马总的点评,但马总自己是一个特别有梦想的人,尽管梦的内容经常在变,但梦始终没有停顿过。
  有一个周末,大伙儿一起去杭州的天竺山登山。马总说:"金庸的每部武侠书我都不止看过一遍,我的梦想就是成为武林高手。比方说,"马总一边说一边在一棵大树下捡起一根稻草,"我一发功,这根稻草会变得刚劲无比,一甩手它就能穿透这棵树。等我一收功,它又松软如初,两头从树干上耷拉下来。所有经过的人都看不明白这根稻草是怎么穿过树干的。哎,我若有旷世武功就好了,比如像风清扬那样。"
  马总的武侠梦想一直没有磨灭过。在创办了阿里巴巴后,有一回马总还说:"我哪天突然消失,谁也找不到我,大家急得团团转。一周后我才告诉秘书,别人再问起,你就回答:'马总去拍电影演风清扬了。'别人若问:'那啥时候能回来?'你就说:'我也不知道,您关注一下相关的新闻吧,电影啥时候杀青,马总啥时候才能回来。'我觉得这样蛮好玩的!"
  还有一回和英语班的同学们喝茶,马总又说了这样的梦想:他在现代化的杭城招摇过市,其他人都是西装革履,而他一身白色绸衣,一副墨镜,头发锃亮,苍蝇停上会摔断腿那种。着装与周围格格不入,边上还站着两个高过他一头的女保镖,他左手一伸,一保镖立刻递上一个大饼,他咬上两口扔回去;右手一伸,另一保镖马上递上雪茄点上,他弹烟灰时保镖用手接着。抽上几口,他在女保镖手上拧灭雪茄,一阵青烟冒起,女保镖脸不改色,毫无表情。事后女保镖拍拍手,没有留下任何伤痕。周围的人瞠目结舌,各种表情都有……
  后来在创业过程中马总经历了很多,所以这个阶段他的梦想已大大改变。
  梦想一:带着团队所有人去巴黎过年。在大家已经惊喜万分时,宣布年夜饭后还发年终奖:每人两把钥匙。在大家莫名其妙时,他再说:"我给大家每人在巴黎买了一幢别墅,还有一辆法拉利跑车。"当场有人因心动过速,被送进医院……
  梦想二:马总走进一家欧洲豪华酒店,工作人员见是亚洲人,爱理不理。马总找到酒店老板说:"这个酒店你出个价,我买了!"老板说:"这个酒店不卖,除非3亿美元。"马总拿出支票来,一边写一边说:"我还以为要5亿美元。"迅速办完手续,他拿着总裁办公室的钥匙交给门口一个弹吉他的流浪汉说:"从现在开始,这个酒店是你的了……"
下一页 尾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