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荒野求生手册

贝尔·格里尔斯(当代)
荒野求生手册
《荒野求生手册》相关资料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取自Discovery频道最受欢迎节目【荒野求生】,由【荒野求生】节目主持人贝尔•格里尔斯书写,可说是【荒野求生秘技】书面版本全纪录。全书包含上百幅精美图片、图解,完整破解五大荒野类型求生技巧,包括夏季的山区、零度以下的地域、丛林、沙漠、海洋等。
全书涵括天文、地理、气象、动物、植物等领域,说明深入浅出,搭配图解,为一巨细靡遗的科普书。
《荒野求生手册》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贝尔·格里尔斯(Bear Grylls),现代的终极探险家、前特种部队战士、空手道黑带高手、热爱向高度挑战的登山者。曾在英国特种部队(British Special Forces)的21空降特勤团(21 SAS)待过三年,后来在一次近乎致命的空降意外中背部断裂三处,才忍痛离开特种部队。二年后,格里尔斯追寻着儿时梦想,成为最年轻的登山家之一,成功征服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现在则在DISCOVERY频道,担任「荒野求生」影集的演出人。
导读
你知道北极的松鼠是所有已知的哺乳动物中,唯一一种可以把体温降到冰点以下的哺乳动物吗?还有,你知不知道,瓢虫身上的明亮色彩是一种效能极强的警告,一旦受到骚扰,平时隐藏于脚部那股油腻且充满恶臭的黄色血液,就会在这时汩汩而出从而制止掠食者?如今的人们都把自然界比喻为“野人之地”,就仿佛大自然是一处蛮荒、粗野、失控且让人狼狈不堪的地方,但其实不然。事实上我对自然界认识得越多,就越了解它的生命其实是有秩序的。如果你花些时间徜徉在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或昆虫类王国的表象下观察,就会看到一个静寂无声,但却永远在移动、成长、改变的世界,一切都那么协调一致。讽刺的是,我们这个人造的世界才是真正的“野人之地”,杂乱、失序、一片蛮荒,只有置身在大自然中,才能让我们意识到真正的和谐。在人的领域内,不管目光落在何处,都会有纷争,而且人生也都缺乏目的,大到国与国之间彼此征伐,民族间因信仰不同产生冲突,小至企业明目张胆地污染山川大地,个人在路边任意倾倒垃圾等等,这里才是真正的“野人之地”,也代表我们的人生其实处于极不和谐的状态。总之,人造的那些东西才杂乱、失序、一片蛮荒,而且我们人类也一直在滥用周遭的一切资源。
然而在大自然中,却没有上面所提到的任何事情,没有贪婪,没有浪费,也没有猜忌。看来只有身处于这片大自然中,真正的生命奇迹才会发生!雪花莲之所以能生存下去,是因为雪把它们与霜隔离,而如果赤身裸体的人类在这种雪地中,不消数分钟便会步入死亡。我曾在狂风暴雨中,目睹到善知鸟笨手笨脚地在冰山之间,伴着高达九级强风卷起的北极波涛振翅而飞,可是我却可以明显地看出来,它们充分享受着其中的每一刻而自得其乐。反观我们,当时我们离陆地800公里远,虽然我和队员所置身的那叶扁舟拥有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而且我们身上的衣服也没沾湿,可是,一行人却似乎快要在寒冷与恐惧中踏上黄泉路,而非死于装备不足或技术落后。总之,自然界处处都显示出,它比我们更大、更好、更灵巧、更强以及更有力。只有当我回到所谓的“蛮荒”时,才会发现自己的心灵又真正活了过来。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会开始感觉到自己内心的那种旋律,也意识到与周遭的一切取得了协调,于是我开始看见幽暗处,辨别山林原野的气味,领悟到东风和西风的不同。
《荒野求生手册》相关资料 导读(2)
这个时候,我才又再度成为一个人,依照大自然所创造我们并孕育我们的那套方式存在于天地之间。这些“野人之地”帮助我们脱掉社会覆盖在我们身上的一切衣裳,褪除我们在街头所看到的、郁积于我们内心已久的所有挑衅,或是卸除我们在毫无盼望或梦想的人们身上所目睹到的一切麻木。如今不知有多少人在走路时双眼下垂,定格在人行道上。对这些人而言,生存所讲求的无非是如何安然度过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逃过老板的“追杀”,以及通过可以决定我们生死的种种面试。虽然这些都是重要的事,但如果我们将自己的生命局限在面前的人行道上,那么一定会失去更多。只要我们能够抽出些时间抬头仰望就好了 或许可以利用在公园的椅子上享用午餐的片刻,当我们这么做时,为什么会有更好的感受,为什么我们的想象力会被引燃,还有,为什么沉睡已久的雄心壮志和梦想会苏醒过来 ?大自然会让我们乐于这样做,我们有更远大的抱负,绝非只是盯着人行道发呆,我们有一个美好的生命,更有一个非凡的世界,而它不就是为了供我们享乐而创造出来的吗?此刻我们人类却要摧毁它,无所不用其极,不过撇开这个不谈,大自然的生态现象仍然是最进步也最非凡的。毛毛虫羽化为蝴蝶虽然看似简单,但即使最棒的科技也都无法参透,我敢打赌,从小你一定很少想过这么让人惊叹不已的事。在所有远征过的世界上注目越久,我就越觉得叹为观止。人们总是在说,这世界是那么小,然而我却一次又一次地折服于它的浩瀚无垠、丰富多彩和无坚不摧。你们知道我所看到的,正是大自然最大的恩宠之一吗?隐身在丛林深处的孤独小花,从没有博得我们关爱的眼神,但它却那么洁净、那么活泼有力、那么美丽,就仿佛这种隐蔽在深幽处的奇幻景象是上帝的爱好,正是为了取悦他自己而造的。
这世界到处都充满了如此细微而娇柔的东西,因此我们得尽到两项责任作为回报。其一是了解并保护它们,其二是懂得欣赏它们并享受它们的存在。“我们只有一次生命”,这句话值得我们一说再说,有一个充满魔法的世界正等待我们发现,而且我从这个世界学到的越多,也就越了解到仍有许许多多东西等待我们明白。我深切盼望这本书不仅能够有朝一日救你一命,同时更能鼓励你展开探险,开始了解并充分享受大自然对我们的厚爱。
大自然不是让我们畏惧不前,而是让我们充分领略其乐趣。人类有能力支配每一种动物和植物的命运,我也目睹到沙漠里有一支枯瘦又矮小的游牧民族,竟然能够把全世界最致命的11种毒蛇玩弄于股掌之上,让它们匍匐在自己的脚趾间。这到底是什么样的知识啊?好几个世纪以来,我们的祖先已创造出许多让人目眩神迷的“营生诀窍”,永葆我们生存,保障我们不缺食物和饮水。我们未必非得扬弃这些奇技淫巧不可,不过如果你和朋友在一座荒岛搁浅,毫无任何供应品,而只有你知道如何从小树苗中收集水分,在没有火柴的情况下生火,还会捉蛇和剥皮,难道你不会感到骄傲?当然,人类已经用好几千年的时间进化,所以生存已成了一种本能,而上面的这些本领即是源自于此。
《荒野求生手册》相关资料 导读(3)
在现代化生活所带来的种种惊奇下,人类的生命变得更美好了吗?或许我们的生活已变得更轻松或更快捷,但真的变得更好了吗?如果真的变得更美好,那忧郁症又为什么这么盛行呢?我们已经远离了内在真正的自我了吗?这些问题的答案我都不知道,我只知道大自然让我显示出真正的自己,当我需要时间或空间时,当我身陷悲伤痛苦时,我要投奔到哪儿? 我会投入崇山峻岭的怀抱,在那儿找到那份宁静和慰藉。那种感觉就像是回到了家,我有时间尽情地嘶吼、喊叫和呼吸,那就是大自然。要善用本书所提供的工具,帮助自己走入这条极端冒险的路程,并在身陷任何困境时全身而退。不过最重要的是,要善用上帝所赐予的天赋精神。这或许需要若干复习,毕竟你已有好一段时间没用过它了,不过,它却一直在那儿静候你的到来。只要有它陪伴,生命就一定会变得更加丰盈。何不热热闹闹、浑身充满活力地加入我们,有什么好害怕的?噢,还有,别把太多注意力放在人行道上,它不值得你这么做。
首先要请你记住的事我喜欢摘要的部分,如果阁下时间不够或记忆力欠佳,那么这就是您需要牢牢记住的几页内容。许多人在生死攸关之际,都犯了颠倒先后次序的错误,因此就逻辑而言,本书应该从这个地方开始,先掌握住救生的先后次序,之后再进入求生的核心部分。保护求生的首要任务是保护你自己,不管面对的是极端情况(比如,0℃以下的温度再加上潮湿的衣服,就会在几小时内取你性命,置身毫无遮蔽的极端高温下也会如此)、危险的动物,或是即将爆炸的飞机,都必须先保护自己。救援次要任务便是作好待援的准备,如把石头或手上的任何材料拿到隐藏处附近,排列成大大的“SOS”字样。一旦救援人员知道你身陷困境,他们就会立刻展开搜寻,所以,请别错过这些尽早得救的大好机会,作好必要的准备。只要安全并无大碍,就应该待在原地等待,镇定下来,不要乱动。
《荒野求生手册》相关资料 导读(4)
如果身处交通工具当中,就待在附近,不要走失。这类的不幸故事我听得实在太多了,比方说有人在开车行经澳大利亚内地时发生车辆故障,随后顶着极端的高温外出寻求援助,结果死于脱水,数天之后尸体被人发现,陈尸处距离他们的车子仅有数公里的距离。因此务必要放聪明点,保证自己安全,让别人很容易就可以看到你,然后静待救援(置身于没人能发现的雪洞中,就不是什么高明的点子)。如果救援人员还没有来,或是过了数天后仍没有搜寻的迹象,那就得想出自我拯救的计划,凭着自己的两条腿脱困。这应该是最后的手段,但最后必须把成功获救当作求生的主要目标,而且你也得尽一切力量自救。过程中不妨用石头或任何能够找得到的东西在地上留下信号,指引出要前往的方向,而且在离去时,还要作好准备,并尽量找到能用的东西留下记号。水一旦有了妥善保护,足以避免一些灾害的侵扰,并且作好了待援准备,就必须活得够久才能等到救援的到来。此时水就成了最最重要的东西。这时不妨想想下面的几个“三字诀”:没有适当的保护躲避极端的高温或低温,你只能维持三个小时的生命;没有饮水,你绝对活不过三天;但如果没有吃的东西,你却可以足足熬过三个礼拜。按照这样的先后顺序,你不是一眼就看出来问题的所在了吗? 你务必要先找到饮水。食物如果你的计划涉及自救,那就需要更多的精力。但要记住!如果没有食物,你能存活的时间要比在没有饮水的条件下更久,而且你的身体也储存了许多的肌肉和脂肪,足以让你多干些活儿。如果饮水的供应短缺,那就要限制自己的饮食,尤其得避免摄取过多的蛋白质,以免需要更多的水来消化。在这方面不妨像早期的人类那样,学会到处觅食的技能,换句话说,在追击较大的猎物之前,不妨先找找草莓、蛆或一些甲虫的幼虫,这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所以,最重要的是PRWF,就是“保护、救援、水、食物”(Protection, Rescue, Water, Food)或是“首先要请你记住的事”(Please Remember What’s First)。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1 生存的基本要素(1)
chapter1 生存的基本要素
强者是由敌对力量塑造出来的,就像逆风而起的风筝一样。纳尔逊·曼德拉
大祸随时都可能发生,而且目前正在发生,无论个人、团体还是整个社会,没有一个人可以免受这种突如其来的命运干扰。
虽然人类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我们可以支配的科技要比过去多得多,但讽刺的是,与此同时,我们也遗忘掉了许多人类祖先赖以生存的技巧。现在就算隔了半个地球,仍然可以实时地互相交谈或者见到彼此,而且我们也把这些视为理所当然。除了海洋的最深处,实际上地球上已经没有什么地方是人类所难以接近的了。科技可以告诉我们,我们究竟身在何处,其误差不会超过几米;它可以跨越大洲传递出求救的信息,让救援人员可以及早展开必要的行动;它可以协助我们,让生命力几乎完全耗竭的人们得以复苏;甚至只要按下按钮,它就可以产生灯光、火、温暖、热水和食物。然而,如果这一切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转瞬间就被剥夺殆尽,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当电被切断,我们就会在一瞬间陷入黑暗和死寂,计算机和电视的屏幕一片空白,我们就无法和世界的其他地方取得联络,我们的供热失灵,我们就无法清洗或喂饱自己。一时之间,在短短几个小时当中,一切的经历似乎都是那么新奇,我们会发现自己竟然还有街坊邻居,我们居然会向陌生人开口说话,并且还互相扶持着脱离困境:似乎事情大都没有依照正常生活中所应该出现的那些剧本走下去。接着在突然间灯光又亮了,大放光明之余一切都恢复常态,并且大家也都相信这只是昙花一现的突发状况,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无须担心它会再度发生。我们正越来越依赖所有形式的科技,不过这可是一把双刃剑。事实上,这个备受宠爱的现代世界已经越来越可以信赖,至少就表面来说确实如此,但矛盾的是,单纯的小聪明却使得我们日渐脆弱而且容易受到伤害。当这些“系统”发生故障时,至少在一段不算短的时间内,人们都不再有能力应付。当科技出了问题时,哪怕只是最基本的东西出了问题,我们往往也会感到特别地无助。其实本书所谈的,就是如何匡正这种失衡的现象,并重新教导我们一些被先祖视为理所当然的技巧。他们曾经在一片恐惧中发现这些技巧,但我们却这么快就失去了它们。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1 生存的基本要素(2)
由此观之,这是一本工具书,主要是谈当电灯熄灭时,我们要如何求生··以及我们又要如何安全地待在外头。一旦我们所依赖的科技被剥夺殆尽,到底会发生什么事?如果突然之间我们已没有可以联系的工具,或是我们发现自己只身处在一个奇怪的新世界,可能是一处沙漠、一片丛林或是高山上的一座冰河,我们到底会面临怎样一种状况?这最初是怎么发生的已不再重要,或许是你的轻型飞机在飞越崇山峻岭时不慎撞毁,你到了一间人迹罕至的小屋子;或许是你在团体旅行时掉了队,一个人孤零零地被抛弃在一处不毛之地;又或许是你在山径上因雪的反光而暂时失明。你满脸的难以置信,站起来才发现自己除了衣服之外竟然已一无所有。没错!你已经走失了,而且又落单,或许你认为自己死定了,而且不会再有任何人寻找你。此刻你没有手机,也没有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帮助你脱困,它们全都遗留在所谓的文明世界,那个遥远的星球上。你连可以遮风避雨的地方都没有,没有饮水,没有火,也不知道自己置身何处,而且更不凑巧的是,此时夜色正笼罩着大地,四周有不知名的动物出没,危险把你完全包围,甚至天气也开始让你直打哆嗦。四顾茫茫,你发现自己竟身无长物,连一些在现实世界中毫不起眼的东西都不可得,没有打火机,没有水壶,也没有可以让你保暖的睡袋,望穿秋水也无济于事,这时就连一只从圣诞节爆竹上拆下来的简易罗盘,也能让你感激涕零。可是,不管你有多么渴望,它们全都牢牢地锁在你一直深深依赖的那片遥远土地上。从现在开始,一直到你可以让自己离开险境为止,看来你都得独自求生··否则就难逃一死。本书的宗旨就是提供各种信息帮助你克服这样的情况,在后面的篇章中,我会把目光置于所有可以想象到的地形,这样就可以让你体验到我所知道的一些技巧。一路上我也会把在皇家特种航空部队服役时期所学到的求生技巧,和各位一起分享,并告诉大家一些有关我的趣闻轶事,它们都是我从攀爬一些全世界最高、最危险的孤峰中得来的经验之谈。此外,我还加入了许多激励人心的真实故事,这些男男女女所对抗的,往往都是一些极为不利的情况,可是,他们却有办法从一些全世界最极端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并活着告诉你们这一页页动人的传奇。我将许多特殊的技术与技巧和一些特定的地形串联起来,好让大家了解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举例而言,冬天在高山上所盖的避难所,就和在潮湿又闷热的丛林中所搭建的大不相同。不过,我想在这一章中先谈谈适用于所有不同地形和不同情况的一些技巧。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1 生存的基本要素(3)
求生者的心理当灾难袭来,我们独自置身于一个未知且充满敌意的环境里,为什么有些人会幸存下来,而有些人则逃不过死神的魔掌?常识告诉我们,答案想必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中,即所谓的“适者生存”:一般来说,身体最强壮、知识最丰富的人,也就是最可能熬过当时的恶劣情况并全身而退的人。在任何人类与蛮荒的对抗中,上述两种属性都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这毋庸置疑。航天员、探险家、山难救援小组的成员以及救生艇的船员等,全都拥有无数宝贵的知识,了解自己必须面对的环境,并且已经作好自我调适,使得身体方面足以应付环境所带来的各种状况。可是,这仍与整个故事相去甚远。谈到荒野求生时我必须指出,几乎在所有的最不同凡响的传奇故事中,都牵涉到一个让人无法给出明确定义的X成分,也只有当我们掌握到这个神秘本质的源头,即所谓“人的精神”时,才会对它有所了解。几乎在所有的最不同凡响的传奇故事中,都牵涉到一个让人无法给出明确定义的X成分。的确有些极为特别的故事值得我们一叙,而它们所涵盖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包括叙述英雄事迹的史诗,迷途而返的探险队带给我们的一些知名案例,还包括某某个人出于意外突然被扔到一个必须和大自然一搏的战场里等等。按照道理说,他们并没有存活的指望。其中第一大类包括欧内斯特·沙克尔顿(Ernest Shackleton)的南极探险,这是他在1914年到1917年之间所进行的一次壮举,虽然他和全体船员驾驶“坚忍号”(Endurance)身陷在大块浮冰当中,但凭着高超得让人难以置信的求生技巧,一小群人竟然成功地驾着那艘无甲板的小船,在地球上最凶险的水域里横越1 300多公里寻找救援。此外,在第一大类中还有其他迥异的环境,其中包括阿波罗十三号(Apollo 13)宇宙飞船,飞船上共有三个油箱,其中两个发生了致命爆炸后,宇航员们仍然能够驾着他们那艘负伤颇重的宇宙飞船返回地球。第二大类则包括两个美国人的故事,他们分别是海伦·科拉宾(Helen Klaben)和拉夫·傅洛瑞斯(Ralph Flores),1936年,就在他们驾着轻型飞机飞过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ritish Columbia)和育空省(Yukon)的交界处时,他们不幸遇到冬季的暴风雪,飞机失事坠毁,不过他们最后却死里逃生。尽管身负重伤,手上的食物十分有限,缺乏野地求生技巧和野地生活的经验,但他们仍能设法在温度动辄-45℃的酷寒之地熬过了七个礼拜,最终幸免于难。虽然这两大类故事都在讲述如何抵抗十分不利的局面,最终达到生存的目的,但却强调出两种迥异的情况。组成第一大类的人士都不是寻常人,比方说两支探险队的队员都拥有作家汤姆·沃尔夫(Tom Wolfe)所称的“合格特质”,否则他们不会发现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可怕的状况中。当初他们之所以会入选探险队,就是因为这些人已经展现出身体上强壮的一面、绝佳的适应能力以及心智上的韧性,这些条件赋予了他们在极端环境下的最佳生存机会。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1 生存的基本要素(4)
另外,他们也受过严格的训练,拥有丰富的经验,足以在危难时有所倚靠,尤其在阿波罗十三号宇宙飞船的案例中,更可以看到这种情况。至于第二大类就难以掌握得多了,故事里的主人公都不是专家,没有专业的技巧,但却拥有隐性的X成分,而它最大的特色,便是让自己活下去的意志力。科拉宾和傅洛瑞斯只是普通人,天气预报称当时的天气不适合飞行,但他们仍在第一时间决定要飞,这就充分显现出他们的判断力是不及格的。再者由于缺乏知识,他们几乎无法充分利用到本书所描述的任何一项求生技巧。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也能存活?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于求生的真正核心上,如果要我在知识与精神之间作个选择,那不论在什么时候我都会选后者,因此在我挑选探险队的队友时,就会采用这一标准,而英国皇家特种航空部队在挑选他们的战士时也是如此。技巧是任何人都可以学会的,但绝非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那把火。在上述所有故事的核心处,都有一种无从捉摸的生存要素,而那把“火”所指的即是该要素。只不过在牢牢掌握住其火源之前,我还想找出一些最重要的精神特质,而那些在最后关头能够从大灾难中存活下来的人,也一再地展现出他们生命中的这些特质。这些“法则”相信会有助于你撑过和蛮荒的战斗:由于那把火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所以只好称之为“求生的意志”,而这些“法则”正是它不可或缺的要素。当你发现自己一个人置身于一些无法摆脱的恶劣环境中时,首要任务便是切不可惊慌,并竭力避免作出一些会让恶劣局势变得更糟的事情。每一样东西都会陷入供应不足的窘境,尤其是体力更容易耗竭,因此,每一样东西都像是风中残烛或电力即将消耗殆尽的电池一样,务必小心地加以保护。在这个时候,必须尽量以客观的眼光来审视自己面临的情况。在面对极端的压力下,最常见的反应便是拒绝相信自己已经身陷困境,可是这样做却完成不了任何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生存的机会还会因此而大打折扣。
与此同时,你还要说服你自己相信,与其在失望中结束自己的生命,或是让本来就十分涣散的士气遭受更严重的打击,倒不如静待明天的获救。人们在面对自己的生存环境时,或许会脱口说出下面这番话:“我看算了吧!何不务实一点,在这儿还有什么可选择的?”不过我却不这么想,而是会像许多天灾横祸后的幸存者那样告诉自己:“天无绝人之路,要做个乐观的人!”根据我的经验,当某些人表示自己是“务实主义者”时,通常只是为他们的悲观找个奇蠢无比的借口而已。那些能够幸存下来的人需要看到的是机会而非问题的所在,是希望而非绝望,是各种的可能性而非不可能。记住!生死往往只系于一念之间,扼要地说,两者间的差别就在于自己的选择。你信自己所面对的情况是什么,它的“现实情况”也就是什么,如果认定自己所面对的情况奇糟无比,根本没有一丝生存的机会,那么这场仗就已经未战先败了。你已经听过不少动人的故事,知道那些主人公虽然没有任何对抗蛮荒的技巧可以仰仗,但最后仍然幸存了下来。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1 生存的基本要素(5)
因此反过来说,如果选择让这些故事激励自己,就一定会知道,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事其实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只要你能够说服你相信,自己绝对可以成功脱逃,那么生存机会便会远远超过其他人。不要老是在想自己的运气有多么背,而应该把焦点放在能让自己在第一时间存活下来的事情上,要知道这机会可只有百万分之一。
事实上,你正要走向一段充满迷人色彩的人生旅途,而且能够活下来,运气真是好得让人无法相信。统计数字可以说话,大部分的人都是在五天之内获救的,不妨依据这些数据提起精神,保持乐观的态度,永远怀有希望。所有的生存者都紧紧抓住希望,这可能是上帝所赐的礼物!就在这个时候,你也会发现你正同时面对自己的优点和弱点,可是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让它们在不知不觉间伤害到你。没有一个人是毫无弱点的,有些人会莫名其妙地怕黑,有些人对蜘蛛和蛇的恐惧,在别人看来也实在是够夸张的;同样地,有些人生性胆小,但也有些人对自身能力的认知有过分夸大的可能(后者往往是最糟的)。
记住!勇气和恐惧通常是一体两面的,没有在第一时间产生害怕的感觉,就永远没办法真正地鼓起勇气来。同样的道理,那些公认的真正强者之中,也没有一个人未曾面对过自己的弱点,或是未曾克服过那些弱点,这就是置身于蛮荒世界时,你所真正要做的事。当你面对每一个障碍,并进而加以克服时,比方说搭建避难处、寻找食物,或是跨越一条急流,你的信心便会逐步建立起来,同时进一步强化自己的决心。你的思维更会因情绪突然转变而受到侵扰,比方说再也无法见到至亲所爱的那种认知,有时便会排山倒海而来,似乎要把你完全湮没。不过,千万不要犯下试图阻挡“负面”情绪的错误,如果这样做的话,反而会发现它们已让你身心备受煎熬。有鉴于此,更好的做法便是坦然接受这些想法所具有的力量,并进而把它们转化为自己的优势,换而言之,即是善用它们以强化求生的决心。
事实上如果你真的无法度过这场劫难,你的至爱也必须在没有你的情况下继续活下去,因此,不必为自己感到可怜或惋惜,而要为了他们继续撑下去,永远都不要放弃。这也就是说,不妨让他们的脸庞成为你的指引,让对他们的追忆成为自己力量的源泉。烦恼、痛苦和疲乏永远都只是暂时的,或许它们会持续一个礼拜,一个月,甚至一年。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1 生存的基本要素(6)
可是,生存下来的兴奋,和至爱重新聚首后的喜悦,以及在回首前尘之余对苦撑等待的过程油然而生的骄傲,则会持续到永远。许多幸存者都在诉说着他们如史诗般的悲壮故事,因而让我们知道,他们能否漂亮地完成其“精神体操”的动作,其实对他们能否劫后余生至关重要。换句话说,他们一方面能够果断且明确地思考,持续把焦点置于手上的工作,并把它进一步细分为一些可以轻松达成的较小目标,而另一方面他们也能够把一些较重要的想法铭记在心,不管心中所想是信仰还是对家人的爱,都有助于他们克服一些看似无法克服的困境。意志是我们最强大的工具,不妨静静地聆听那些幸存者的故事,看看他们如何忍受并熬过各种折磨,以及“隔离监狱”所带来的悲苦。难怪他们会谈到,到最后意志往往会成为他们的避难所、力量的所在、面对痛苦的麻醉剂,甚至是喜乐的源泉。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个真正非比寻常的案例:1996年,新西兰人贝克·威瑟斯(Beck Weathers)进行了一趟让他名声扫地的珠穆朗玛峰探险之旅,不过短短几天工夫,便有十多位登山队员死于非命。后来在山顶附近下了一场极大的暴风雪,之后贝克便浑身瘫软无力地躺了下来,除了严重的冻疮外,他还极度脱水。不过在经过两天一夜的垂死状态后,他居然还能够起来治疗自己的双脚,并爬下山到达安全的处所。肯·卡姆勒医师(Ken Kamler)在他的名著《极限生存》(Extreme Survival)中,曾详细地描述,在濒临死亡时人体如何对剧烈的压力作出反应。此外,他也用实物说明,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在我们脑干深处有个叫扣带回(cingulate gyrus)的区域,有办法拒绝我们脑部所接收到的所有在感官上、情绪上,以及理性上的投入,“创造”出它自己的真实情境。有些人曾奇迹似的从“濒死”经历中回到人间,而扣带回便好像是这些奇迹的源头。但正如卡姆勒医师所说的,尽管科学界已经有能力约束从扣带回所发射的脑波,“但始终都会存在着一种不可测的神秘障碍,阻止我们深入地了解自己。到现在人的基本特质想必仍是不可测知的,因此到最后,我们要如何解释从极端环境中存活的原因?看来除了需要有科学外,还需要佐之以信念。”所以我们要如何找出那把火或是那股精神?它是属于我们每人所共有的,还是只存在于少数幸运儿身上?我相信你我每个人都拥有它,这是极其明确的,只是有时候它的隐藏功夫实在做得太好了。或许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一些错误的事物,那么因它们而建立的东西又怎么才能牢靠呢?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1 生存的基本要素(7)
像是金钱、财产或是地位等,似乎全都是肤浅的,没有一样可以带出内在的真正自我。往往只有置身在这种梦魇般的情况,浑身的“绒毛”尽被剥除时,我们才会在足够长的时间里停下脚步,让内心深处的那股精神力量再度滋长。那把火是压抑不住的,虽然不管多久它终究会熄灭,但就像生日蛋糕上的那些蜡烛一样,它永远都可以重新点亮。而人类身上的那把火或是意志,也永远不可能完全浇熄,只要问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纳粹党卫军,他们曾千方百计地想要扼杀无数反抗军的那股精神,你就不难知道,可以打败铁蹄下的人民,也可以镇压他们,但永远都无法胜过人民的意志和精神。那些在生活上极度仰赖这种意志和精神的人,会常常谈到信仰,有时候似乎难以从这些言谈中得到什么结论,但是,却往往很容易明白他们之所以会存活下来的原因。我们全都需要希望,其程度要远超过你的理解,而希望则需要一个家,对我来说,这个家就是基督教信仰。你要到哪儿寻找自己的信仰完全是你个人的事,旁人无从置喙,但耶稣基督却是我永生之火的源头。当你只身处在异地,又怕又冷,而且归乡之路又遥不可及,那最好有谁陪伴在身边呢?是什么东西会让一个骄傲的人大声地说他什么都不需要?所以我的信念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对抗不利情况而生存下来的能力。事实上,它就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真正核心之一,如果少了它,人类就永远都不可能走到今天这种地步。可是在我们这个现代化的世界里,我们发现自己备受科技纵容,甚至可以自我保证对抗任何事物,这种想法越多,我们人性中的另一面也就越会被激发出来,我们就会想逃脱这一切。目前我们拥有有史以来最多的安全意识,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热切渴望着冒险。没错!这正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探险家都会说出下面这番话的原因:唯一可以让他们感觉到“真正活着的”,就是面对极端危险的时候。不过矛盾的是,当他们直视死亡之时,却往往是和生命有最多接触的一刻。或许到最后我们得承认,人类和蛮荒世界实际上是紧紧纠缠在一起的,谁也离不开谁,而且也都是上帝美好创造物的一部分。我相信到最后,这一创造的源头乃是信仰而非科学,不管我们的信仰是什么,一旦少了它,就无异于冒着失去方向舵的风险,也就是相当于冒着失去人类有史以来所拥有过的所有导航图的风险,当然,这种“损失”是我们永远都不想经历的。
火:上帝的恩赐发现生火的方法应该是人类早期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当然,轮子的发明也让人叹为观止,但如果硬要我在两者之间作个选择,那我宁愿没有轮子而陷入绝境,也不愿意放弃生火的方法。事实上,在遥远的异乡,仍然有人生活在没有轮子的世界里,但没有火的话他们就活不下去了。当你猛然间发现自己孑然一身地处在一个陌生又充满敌意的蛮荒世界,尤其当四周又黑又冷时,火似乎就成了仅有的真正朋友,难怪从远古以来,火就一直被视为上帝所赐的礼物,以及神之光在俗世的展现。但是,你得用爱和尊重对待这位天赐的朋友,因为它全然值得我们这么做。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1 生存的基本要素(8)
火可谓多才多艺,可以赐给我们光明、温暖,让我们烹煮食物,把湿的东西弄干,并保护我们远离有害动物。但一旦现代的方法不奏效,也没有现代化设备时,我们的生活便可能因此陷入困境,因为连生个简单的火都是那么困难。从安全火柴、打火机,到石油、点火剂之类的易燃燃料,都被绝大多数的人类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但生火材料俯拾皆是,这是现代社会才有的现象。19世纪初,塞缪尔·琼斯(Samuel Jones)为他的“黄磷火柴”申请专利,从那时起,摩擦式的火柴就一直与我们长伴左右了。但是在这之前,人类却一直在使用几乎完全没变的技术,来制造不可或缺的火花并用它来生火,从最古老的时代起便是如此。如果古时候的人想要在生活中随心所欲地取用,他们需要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便是耐心,可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却免除了这个需求。从地球还很年轻时起,这样的化学作用就一直未曾改变过,换言之,只要把适量的空气、热度和柴火加以结合,便可以生出火来。可是一旦缺少了现代的化学材料,那就需要正确的心理状态,才能为火创造出良好的环境。置身于蛮荒大地,耐心不仅是“额外的选项”,同时也会让你怡然自得。事实上,如果少了它,你就一定会发现,自己所面对的情况正越来越糟。在日常生活中被大多数人视为极度欠缺的一项“日用品” 时间,届时就会在一瞬间成了极度过剩的玩意儿,所以,你应该好好控制念头,不要想以危险速度迅速解决每一件事,因为它正是火的大敌,更何况火还极有可能成为救你一命的东西。
虽然有许许多多的环境因素不是挥之不去便是处处和你作对,绝非只有雨和湿气而已,但只要有决心,就应该能够在除最极端情况之外的任何环境下制造出火来。其秘诀便是妥善准备,除此之外,也需要有不可或缺的耐心。即使花两个小时才生出火来,也远比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地被烟熏、被烟呛,但火却始终有气无力来得好。永远都要铭记在心的是,像是体力、士气、柴和火花等资源都是十分有限的,甚至全都供应短缺。还有,虽然时间似乎是唯一可以任意挥霍而你又绝对付得起的资源,但仍得谨慎地作好时间管理,比方说永远都要在夜色降临之前,把火生好,因为要在漆黑的晚上找寻适合的生火材料,势必会更加困难。
从远古以来,火就一直被视为上帝所赐的礼物。生火需要一套合乎逻辑的行动:找寻适宜的地点,找到并备妥制造火绒、点火材料和燃料的最佳材料,制造火花,“培养”火焰,以及把火安置好等等。其中每一项都需要有妥善的规划和方法,并且注意到细枝末节。
由于地形不同,固然需要针对这一基本模式略加修正,但大原则仍是相同的。找寻适合的地点要仔细挑选生火的位置,而最重要的两大考虑事项,则分别为风,以及火与你避难处的相对接近程度。在营火旁坐过的人应该都知道,风随时都会改变,此外,少量的烟不但是我们可以容忍的,而且它还有附带的好处:逼退会叮咬我们的昆虫。不过如果风势强劲的话,就不妨考虑把火生在防风物的背风处,像是大圆石、堤防、树干,或是两根大木头所形成的V字交叉处。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1 生存的基本要素(9)
另外还有其他的选择,那就是挖个沟渠以减轻风的效应。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地面能尽可能平坦的话,也会有所帮助,这样一旦下起雨来,水就不至于流经你的避难处。还有,生火处也不要靠近大树、冰壁,或是任何融雪会从上方掉落的地方。由于入夜后温度奇低,因此,能否在晚上保持温暖也是一个主要的考虑点,在这种情况下,生火处和避难处的距离不应太远,最好是在伸手可及的范围内。这会让热度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而你也可以在入夜后,毫不费力地照顾到火,还有,只要利用一些构造简单的热气反射装置,就可以大大提高温暖的程度。在这些装置中有些是天然形成的,比方说掉落的树干,也可以把一些小石头堆在火的另一侧,好让热度可以很容易地反射到自己身上,至于另一个更有效的方式,则是先在地上竖立起四个有斜面的柱状物,并用桩固定在地上,然后把小树枝堆在这四个柱状物之间。这方法所形成的热气反射装置是有角度的,因此反射作用最为有效。在半夜里如果可以不用爬出“温暖的被窝”,随手一拿,就可以从木头堆里抽出一根,再轻松地往火里一扔。整个过程都能够在避难所里进行,始终被温暖包围,那该是多么棒的感觉呀!因此,不妨尽量将备用的木头堆靠近自己,但又不能过近,以免危及你自己以及其他装备。一旦决定好了生火的地点后,就要清出一块地区,面积约2平方米,地上只留下泥土或石头,把其他的东西全都弄走。不管出现了什么样的天气状况,或是基于什么样的理由,大地永远都会进行反扑,想要破坏你的好事,让你生火的努力付诸东流。
因此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先弄出一个平台,把小木头或石块堆在上面,这样可以顺利地生出火来。生火处不宜选在沼泽地,但如果非得在这种地方落脚,那就要把一些笔直的东西相互交叉地搭放,弄出一处占地数厘米的平台,然后用一堆木头覆盖在上面,做营火的底部。如果可以的话,宜选择绿色的木材,因为它们燃烧的速度不至于太快。生命所系的要素要想让火顺利燃起不至于熄灭,就需要三种不同的材料,它们分别为火绒、点火材料和燃料。它们之间的差别其实很简单:燃烧的相对难易程度以及相对的快慢程度。三者的分量必须全都符合要求,搭配起来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效果,反之,如果只有其中一项的分量正确,那么即使有适合的温度和适量的氧气,也是绝对没用的。火绒火绒本是生火的一个要件,可是现代化的方式却让它成为了多余的。在安全火柴出现之前,在口袋里随身携带一个“火绒盒”,简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这样的盒子里包括燧石、钢片,以及一些火绒。火绒通常以烧焦的棉花为材质,只要有火花即可点燃。这些都是天然的东西,在面临险境时,也是你必须紧急寻找的东西。大自然往往是十分体贴的,从过去一直到未来都是如此。在寻找任何火的燃料时,有个粗略但颇为实际的方法,那就是仔细检视每一个地上的东西。大地本身是有湿气的,像是采自灌木丛的小细枝,或是附着在死树上的那些东西,不过相较之下,枯死的树便干燥多了。你的火绒必须易燃,最好是即使受到最轻微的刺激,便可以立刻点燃,因此最好选择纤细、有如绒毛般的纤维性材料,像是鸟巢或鼠窝的内层、干苔藓、干草、松树的松针、香蒲、干的棕榈树,或是蕨类植物等,全都可以为我们效劳。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1 生存的基本要素(10)
不过,必须把这些东西拉断、撕成碎片,或是将它们梳理得起毛,这样才能够在极低的温度下燃烧,并能充分与氧气接触。至于从干木头上折下的枯枝,则不宜太粗,最好不要选择比牙签还粗的。你必须能够临时准备出这些东西,一旦你知道哪些东西可以制成良好的火绒,往往就一定可以找到它们。像种子顶端带有绒毛的植物如铁线莲等,就可以轻易地点火引燃,也可以把它拿来和干草混在一起,并让它们膨胀开来,或变得松散一些,再揉成一个球,这样一旦有火花落在它们上面时,便会很快地冒烟并燃烧。如果使用干草,也得让它们膨胀开来,或者把它们弄得更松散些,最后再捏成球状物,而且在尺寸上不宜小于葡萄。许多蕈类植物都有纤维状的内层,另外像是许多林地里常见的植物如生长于树上的蕈等,也是火绒的丰富来源。总之,只要是干燥、柔软且腐烂的木头,或是“朽木”等,都可以弄碎并揉成一堆可燃的东西。寻找任何生火的燃料时,不管在何处都不能漏过地上的任何东西。当天气寒冷又在下雨时,生火就变得更加困难了,但只要把上述事项实际应用一番,就没有理由说你生不起来火了。
总之,把自己、火,以及所有的材料好好保护起来,这是众所皆知的预防性措施,而保持火绒的干燥,则是生死攸关的重大事项。想要做到这些要求,就永远都得确保一件事:如果找到了一些适合的材料,就得立刻捡拾起来塞进口袋,或是堆放在旁边,这样就可以利用走动时间让它们更加干燥,并可以在往后方便地使用。选择像是树皮等树脂较多的材料做火绒,也会有所帮助。此外诸如桦树、杜松、雪松及云杉等,在防潮的效果上也胜过其他绝大多数的植物,如果可以找到这些植物的小树枝,那就不妨用刀把它削得膨胀开来,并让它成为更松散的“火枝”。这样就可以将较干燥的内层暴露在外,并提供更大的表面区域,使得火花可以牢固地附着在上面,更何况在添加临时制作的导火线等点火材料时也可以更加方便。有些人造的东西也可以废物利用,而且效果也相当不错,比如棉织品、棉球,或是胶卷等,都可以把它们切成条状。完善的准备就是一切,因此,不妨把棉球弄得起毛,或变成绒毛状,这样一来,它们就不至于太过浓密,而且空气也更易于流通。
最后要注意的是,你所搜集的火绒在数量上应该是你认为所需量的两倍,这样万一在第二天早上,一切都得重新来过,你就会有足够的火绒让你再生一次火了。点火材料点火材料是介于火绒和主要燃料源之间的东西,所以它们必须燃烧得够久,执行应有的功能。由于从火绒所产生的火焰并不会持续太久,而且又是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引燃的,点火材料就必须够小,才能很容易地着起火来。所以把松树之类的软质木材切成一片片如铅笔般大小的东西,应该就是最理想的了。点火材料的大小也可以逐步增加,作为烧火之用,直到主要的燃料着火为止。如果常绿植物死亡,那么它们的枯枝就成了绝佳的点火材料,因为它们充满了树脂,而燃烧的速度又不至于太快。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1 生存的基本要素(11)
燃料供作燃烧材料用的木头必须有足够的燃烧时间,以及产生足够的火焰,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在理想状况下,它应该慢慢地燃烧,这样所引燃的木头堆才能保持一段很长的时间不至于熄灭,不但产生足够的热度,也留下大量可以持续许久的“木炭”。我们所使用的燃料种类,会决定火的燃烧方式,以及它最适合用于烹饪还是加热。软质木材(像针叶树、雪松、云杉和松树之类的常绿植物)在燃烧时,通常要比硬质木材更猛烈、更快速,所产生的烟雾也较多,但是热度却较少。反观山胡桃、山毛榉和橡树之类的阔叶植物,则属于硬质木材,它们虽然在一开始时较难点燃,但却会留下不断冒着烟的火炭,只要把这些火炭和烧完的灰烬留在地上,那么到了第二天早上时,仍可以用它们来重新点燃。现在不妨再说一次,当搜集燃料时,地上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们寻找的来源,只要是较干的东西皆可,当然最好还是来自于死树的枯枝。还有,在我们发现它们时,它们的位置越和地面呈垂直状态,通常就越干燥,这是因为落在它们表面上的雨水会相对较少。除此之外我们也要记住,动物的粪便是绝佳的燃料,比方说在印度的某些地区,仍有人“逐大象而居”,先搜集它们的粪便,再晒干后当成加热用的燃料拿去兜售,以这种方式谋生。身处蛮荒地区时,我也经常利用大象的“便便”当燃料,虽然臭不可闻,但效果奇佳!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火花现在已经备妥了生火所用的一切材料,接下来就该找到一个适当的方式,来产生足够的热度形成火花,否则如果少了这个关键要素,那所有的努力都是白搭。你或许很幸运,口袋里还带了些火柴,如果它们还很好用的话,那就要用自己的生命好好保护它们避免受潮,而且当省则省,一旦第一根管用,就千万别用到第二根。不过,别以为在口袋里找到了一些火柴,就代表可以立刻生火获得好处。它们虽然是最容易取得的现代化点燃材料,但问题是它们并非是为了应付艰辛的使用条件而设计的,而且也很容易受潮,因此你早晚都会发现,自己还是得回过头来依赖咱们祖先所使用的那些方法。摩擦生火最原始的生火方式始终都围绕着“摩擦生热”这四个字在打转,其原理就是拿木头互相摩擦,产生焦掉的纤细木屑或木灰,这样就可以形成火炭或是燃屑,点燃火绒并开始整套的燃烧过程,最后产生火焰。锥弓法利用摩擦而生火的途径有很多,而最古老且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即是所谓的“锥弓法”,现在全世界有许多当地居民仍在使用。它的原理即是回转一个主轴,使之就像锥子一样进入底部的一片木板,直到摩擦所产生的热度足以生成火炭或燃屑为止。通常我们是用一张弓来回转这个锥体,并以十分耗费体力的方式驾驭那张弓。这个摩擦方式之所以最有成效,是因为弓会产生最有效率的回转动作,此外,我们也可以使用一个压力板,这个压力板最好用硬质木材制成,透过锥而把往下的巨大压力施予底部的木板。锥弓法的三大主要元素分别为锥、弓和底板,因此务必要确保这些元素都坚固耐用、大小刚好,同时都是以最适合的木头制成的,这些都是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最理想的情况是,锥和底板都用同样的木材制成,像桦树、赤杨、美国梧桐和柳树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底板底板最好是用干枯的木头制成,尺寸则为10厘米宽,20厘米到25厘米长,2厘米厚适宜。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1 生存的基本要素(12)
这块木板必须用脚牢牢地固定住,在用弓回转锥体时,这块底板仍须保持不动,所以只要板子没有让你的靴子有什么不适的感觉,任何的板子都是适宜的。接下去的动作,就是从一侧的边缘切出1厘米的凹槽,让主轴可以安装在里面并回转,然后再在同一侧的边缘切出一个刻痕,当燃屑在凹槽里生成时,就会透过此一刻痕落入燃屑盘,准备点燃火绒。锥和压力板锥体的顶部应该逐渐变尖,最终形成一个较钝的顶点,减少和压力板之间的摩擦;而底端则应该比较粗糙些、比较宽些,并且可以相当合适地安置在底板的凹槽里,以便能把摩擦力发挥至最大。压力板可以用平滑的石头或是硬质木材,可以用来抵住锥体的一侧,并使之固定在凹槽中。另外,也不妨试着把一些草塞进凹槽里减少摩擦。最好生两处较小的火,一处用来烹煮食物,另一处提供保暖和照明,这样要比只生一处较大的,但两种功能却都缺乏效率的火来得好。弓弓应该用活树的木头制作,这样才有较佳的弹性和效能,它的直径应该为1.5厘米,长度则以一米为上限。如果可能的话,最好两端都带有自然形成的刻纹,以便能为绳索提供握点,然后将弓拉紧,再用这根绳索将弓的两端紧紧绑住,使之具有较大的张力。燃屑盘和火绒只要够薄,任何东西都可以制成燃屑盘,使得燃屑可以顺着底板的刻痕滑入,总之,薄而干燥的树皮是较佳的选择。如果用火绒的话,就得把它弄得膨松开来,好像“鸟巢”一般,双手呈杯状将其握住,使之成为球状,最后把锥体压在该球状体上,让它变成半个圆筒状的东西,这便是盛放燃屑的地方。生火现在精彩的部分来啦!用弓的绳子绕住锥体,使之旋转,再把锥体朝下的尖端置于底板的凹槽内,把压力板置于锥体朝上的顶端,并把燃屑盘置于刻痕之下。一脚跪在底板上,位置尽量接近凹槽,但又不至于妨碍到锥体的动作,然后用顺畅的锯木动作,带着前后一贯的向下压力,来回移动那张弓,旋转锥体。一旦建立起流畅且前后一致的动作来,烟便会开始出现,当烟出现时,再施加更多向下的压力,加快锯弓的动作,当一层浓烟开始在凹槽四周累积起来时,便立刻停止,让经过刻痕而滑入燃屑盘的燃屑生出火来。此时不妨轻扇已经炽热而泛红的火种,然后小心地移到事先准备好的圆筒状“鸟巢”里,向它轻轻吹气,要积极认真,直到它点燃为止。手钻法大体上手钻法和前述的锥弓法十分类似,都是借助于锥体和底板之间的摩擦而产生出燃屑。它们的主要差异在于,手钻法是由手的前后旋转来控制锥体,不过在湿气较重的天气下,由于摩擦难以维持,这个方法也就变得不太可靠。此外我们还得确定,锥体是十分笔直的,上面也不宜长有小瘤,否则手会起水泡,同时还得不断地把唾沫吐在手上,改善手握的成效。过程中不宜太用力地压你的手,因此在一开始时,不妨以轻松的来回动作为主,然后再以稳定的步伐缓缓加速,并让作用力由锥体的顶点往下端延伸。火皮带法和火锯法这两种方法在热带当地居民那儿颇为流行,其中前者是用一条细长的藤杖在一根扯下的树枝之间用力地来回拉动,而后者则是摩擦两根竹子产生热度。较现代的方法可以点燃火绒的火焰、火花或是热度,也能够由一些较现代化的发明制造出来,如打火石和钢、镁板、放大镜、双筒望远镜及摄影机的透镜等都可以。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1 生存的基本要素(13)
另外,像汽车的蓄电池、普通的闪光灯或手电筒的电池等,只要用一根铁丝把它们的两端连接在一起,就可以制造出火花来。虽然有时候可以把火柴拿到太阳下晒干,但一个良好的防水方法或许更管用,比方说拿来与头发摩擦,或是浸泡在蜡烛的蜡当中。还有,不管天气如何,把打火石和钢制物放在一起摩擦,即可制造出火花,或是把镁板的刨屑拿来与火绒放在一起,也可使成功的机会大为提高,至于其他像把镁与打火石混合在一起之类的设计,则更可产生较高质量的火花。值得一提的是,把诸如高锰酸钾之类的化学品与以乙醇为主的防冻剂或者糖混在一起,也可以制造出火来。火的种类有许多种方法可以把火妥善安置好,并且通过添加燃料让它生生不息。因此在生火之前,最好先决定火的主要功能为何,这样才能让燃料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用。一般而言,最好是生两处较小的火,一处用来烹煮食物,另一处拿来提供温暖和照明,这样要比只生一处较大的,但两种功能却都缺乏效率的火来得好。用来烹饪的火势必须均匀,不至于太大或是太小,这样烹饪器具才能轻易地置放在它的顶层,一般来说,交叉堆放的设计是最理想的。也可以把较小的圆形木材堆成一个平台,它的好处是可以隔开地上的湿气。在十分寒冷的天气里,应该把地上的雪完全清除干净,或是在雪地的顶端建起一处由大树枝架起的平台。十字押式用适当的角度把较小的圆形木材一层层互相交叠在一起,就会投射出大量的热度,而且它的基础也十分牢固。这样可以形成较深层的残火或是余烬,对于烹饪食物而言是最完美不过的了,同时这也是我最喜欢选用的方法。星式可以把较粗的圆形木头缓缓添加到中央的区域,并使之呈星星状,这种方法也可避免体积庞大的木材在燃烧时所可能产生的问题,并为炊具提供一个较稳定的平台。圆锥形帐篷式它的形状类似于印第安人的圆锥形帐篷,火焰可以透过中央的空穴而向上卷烧,就好像一座通风良好的烟囱一样,把火势和烟不断往上抽。这种方法可提供更大程度的照明,但缺点是火往往烧得较快,而且不够稳定。我们也可以用余烬或是干的矿土覆盖在火上,让它彻夜冒烟,而冒着烟的木材也可以用树皮做成的筒状物来搬运。长木式较长的圆形木材可以互相平行置放,是隆冬季节当中前开式避难所的最佳取暖方式,此外,它也可以提供许多的空间,并为许多炊具提供一处稳定的平台。壕沟式在风势较大的地方,不妨用这种方式来生火。
不过正如它的名称所暗示的,我们得挖掘出一个30厘米深、30厘米宽、一米长的壕沟,并用石头沿着边缘排列,用完火后还可以把它埋起来,为一整个晚上提供绝佳的地热来源。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1 生存的基本要素(14)
不过自始至终都得要小心有气孔的潮湿岩石,如砂岩等,因为它们可能会爆炸。有一次像这样的火床就差一点要了我的老命,要不是我及时跳入冰河中降低体温,下一餐就有免费的熏肉可吃了。蛇洞式可以在河床边的下风处掘个洞,并堆放枯枝或是其他东西,使它的上方形成一处空穴,实际上就相当于制造了一个烟囱。在地下起火可以提供一处焦点较集中的热源,可用它来烹饪,也可以保存好燃料。此外在这种方式下,火会从缝隙处吸入大量的空气,减少浓烟量,而且可以很容易在风势较强的地方点燃。不管是哪种火,保持其有效率燃烧的关键,都在于小心调整空气的流动,并确保每一片木材都紧紧靠在一起,这样一来,热度才不至于无谓地流失。火最热的部分并非火焰本身,而是当火逐渐增强并成为火床时,所形成的炽热火炭,任何火都是如此。至于用来炙烤和烘烧的最佳火种,则非火炭所形成的均匀火床莫属,因为其热度可以从岩石的四周反射回来。火的运送一旦成功地生好火,刚才的满头大汗就会让你相信,火花是十分宝贵的,值得好好保存,因为火花会形成火焰造福我们。找到干的火绒通常是最困难的问题所在,因此不妨烧掉任何多余的衣服,制作出若干所谓的焦衣,或者用先前的火所烤的焦衣来做成薪架。在第一次燃烧后,这些余烬甚至可持续数月。我们也可以用余烬或是干的矿土覆盖在火上,让它彻夜冒着烟,而且冒着烟的木材也可以用树皮做成的筒状物来搬运。
食物的准备
卫生问题应该是我们心中最重要的事,即使处于最绝望的情况中也是如此,或许不用说大家也知道,尤其在安排烹饪时更要注意。如果不照标准程序进行,比方说用脏手处理食物等,那你一定会为此付出代价,而且这个代价还会不轻 或许会让你没有能力继续进行下一步,即使小小的胃痛,都有可能让你脱水,并且四肢瘫软无力。因此得试着建立一套例行公事,记住每天清洗脸部、双手、双脚和牙齿两次,而且每到准备食物时,都得再次洗手。这时得尽量取用流动的水,如果不方便的话,就试着用一些沾着露水的草丛擦拭双手,就算是干燥的土壤也比什么都没有来得好。最好猎取较小的猎物,像是小兔子、蛇、蜥蜴以及鸟类。猎物自行猎取较大的猎物很容易耗费时间、精力,而且充满危险,更何况由于你顶多只能带走其中一小部分肉,所以猎物大多会被浪费掉。有鉴于此,最好猎取较小的猎物,像是小兔子、蛇、蜥蜴以及鸟类。小兔子先取出肠、肚等内脏,然后剥皮,并去除头及四肢。最后用尖锐的树枝刺穿,再放在滚烫的火炭上炙烤,炙烤过程中还得不时地翻转。蛇类先去除头部、蛇皮和肠胃,并把剩余的蛇肉切成一块块的。放在滚烫的火炭上炙烤风味最佳,也可以把整条蛇层层包覆在一条树枝上,并用蔓草或类似植物的纤维把蛇肉的头尾两端固定,然后加以炙烤,这种方法会很有效,而且所耗费的时间也不多。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1 生存的基本要素(15)
蜥蜴在放在火炭上炙烤之前,只须去除头部和内脏,蜥皮仍可保留。鸟类如果不立刻去除头部、羽毛、内脏的话,鸟类的肉质会很快腐烂,此外,也应该尽快放血。不过不要浪费这些血,不妨喝了它,因为它充满了现成的营养,而且如果现宰现喝的话,滋味会相当鲜美。烹食鸟肉时不妨用树叶或是较薄的树皮包裹,并直接置于火炭上炙烤。鱼类只去除内脏,鱼鳞先不要去除,然后包覆上树叶或树皮炙烤,烤熟时再去除包覆在外面的东西,然后剥除外层的鱼鳞和鱼皮,露出里面刚烹调好的鲜美鱼肉。有一个秘诀可以知道鱼肉是否已烹熟,那就是静待鱼眼的眼白部分凸出其眼眶,就可以好好享用大餐了。保存猎物的肉如果顺利宰杀了一头像鹿之类的较大猎物,并且食物的供应也很可能陷入短缺,那就可以试着将肉类弄干,或是用烟熏 只要肉类仍然新鲜,就可以这么做。由于这个过程需要在相同的地点待上两三天才能完成,所以如果当天就要移往他处的话,就不宜尝试这个方法。在任何动物(包括我们人类)的体内,水都大约占了体重的70%,所以在完成这个过程后,搬运起来就方便多了。要先全部移去肉类的脂肪部分(肥肉),将其烹调并且吃光,因为这部分不会完全干燥,并会吸引病菌。至于剩余的部分则不妨切成一条条的,而且越薄越能够增加表面积,同时更有助于干燥。干燥的过程如下:先把若干长钉子钉在地上,使之成45度角,然后把一条条的生肉挂在上面,这样所有的肉就可以均衡地暴露在阳光下和空气中。如果四周飞来许多苍蝇,就不妨生一处火,让火势慢慢燃烧,再用烟熏烤这些肉。树皮通常是很好的燃料,可以有效达成干燥肉类的目标,但却不宜使用松树或冷杉的树皮,因为它们会产生出足以让肉腐烂的油烟。储存食物不管什么时候,都要确保所有的食物远离昆虫或肉食动物的嗅觉距离,像较软的水果或是浆果食物,最好包覆在树叶或苔藓中,获得最佳的保存效果。如果身处海边,不妨把海鲜类食物包覆在海草中,以保持食物的湿润度。千万别把食物储存在避难所或营帐里,以免引来一些不速之客,它们可分辨不出你和它们所追逐的食物到底有何不同。在落基山区,灰熊或棕熊都是严重的威胁,因此我会把所有剩余的食物放在罐子里,然后以绳子悬在距离营帐至少有100米远的树枝上。千万别把食物储存在避难所或营帐里,以免引来一些不速之客,它们可分辨不出你和它们所追逐的食物到底有何不同。
导航和天气
除非待在原地会有很明显的获救机会,否则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消逝,或许应该选择走出去。这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心理上作自我调适,掌握自己所面对的情况,并确定自己的方位。几乎所有我所待过的不同地形都需要不同的知识和技巧,其中绝大多数都可由地上的一些天然标记物观察出来,并成为方向的指引。不过这些会因地形的不同 (如沙漠、丛林或北极区)而有极大的差异,因此在往后的章节中,我会逐一加以解释。不过在这儿我想先让大家掌握若干求生导航的基本原则,不管你处于世界的哪个角落,它们都极有用处,即使你很不幸地发现自己正独自置身于不知名的地方,且没有任何全球定位系统、地图、罗盘或其他任何导航上的帮助也没关系。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1 生存的基本要素(16)
在放弃第一个安身位置之前,心中得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因此得先确定如果继续留在原地,会失去所有获救的机会,而且也必须决定,在能力许可下最好抢救并携带什么样的设备和供应物。此外至少还得知道,目前以及未来的天气变化。如果身处高地,或是可以轻易占据一处有利的地点,检视周遭的地形,就绝对会帮助你掌握眼前的情况,并且以目测法在心中绘制出一幅地形图。此外,也不妨注意一些显著的地标,帮助自己在动身离开时重新确定自己的方位。这个时候,应该寻找并注意一些河流和山脊,因为这些都是大地的重要“纹理”,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自己的方位。权宜的导航辅助在决定出发时,如果能够知道罗盘四个方位基点的大致方向,应该会有很大的帮助。在一些缺乏特色的地形中,比方说在沙漠或海洋里,这些相关知识不仅宝贵,而且关乎生死,换句话说,如果不知道东南西北而任意走动,就多半只是原地打转,并且耗尽了日渐枯竭的饮水和精力,一切都徒劳无功。以下这些权宜之计虽然十分简单,但却是十分实用的导航辅助办法,过去我曾经使用多次,它们对确认自己的位置帮助很大。树枝阴影先找到一根长约一米、大拇指粗的笔直树枝,摘除所有的嫩枝,并垂直插入平坦且柔软的地面。接着在树枝顶端所形成的阴影处仔细作个记号,15分钟后,在树枝顶端所形成的阴影处标出记号,将这两处记号连成一直线,就代表东西两方所形成的轴线,如果再标出这条直线的垂直线的话,即是代表南北两方所形成的轴线。在北半球,我们可把左脚放在第一个记号上,再把右脚放在第二个记号上,这时你面对的就是正北方,如果在南半球则完全相反。使用腕表如果在北半球,而且手上仍然戴着手表的话(当然功能还在),就可轻易地推算出方位基点。方式是先把时针对着太阳,再以一条虚拟线平分时针和“12”这个数字所形成的夹角,而这条线就是南北两方所形成的轴线。这时太阳在空中的高度,以及当时的时间,会告诉你这条轴线的哪一端是南方,哪一端又是北方。记住!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如果在南半球,就把表面的12这个数字对准太阳,并以一条虚拟线平分它和时针所形成的夹角,而这条线就是南北两方所形成的轴线。如果所戴的是数字显示型手表,没有时针、分针的话,就只需把当时的时间以指针式手表的表面画在地上,然后再视自己究竟是身处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就可依上述原则判断出南北的轴线。即兴制作的罗盘任何较薄的金属片都会很容易磁化,可以制作成罗盘,不过要确定该金属片是会生锈的铁片,而非铝、银或金。要是有一根针或刮胡刀的刀片,那就真是再完美不过了,但一根拉直的回形针,甚至一根带刺的铁丝都可以发挥出其功能。如果能够抢救出一块磁石(所有的喇叭和耳机内都有)固然很好,但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一片丝织品,以合成材料制成的东西(像是一顶降落伞),甚至手臂都可以制造出微弱的磁荷。用上述的织品以相同的方向沿着像针之类的金属物,来回摩擦约30下,每一下结束时都要小心地将针举起,再重新开始先前的动作,然后让针浮在一片较薄的树叶或树皮上,如果使用刀片的话,可以把它悬挂在线的尾端。这时不管是针或刀片,都会缓缓地显示出南北的方向。我们也可以使用电池让针磁化, 或是用一些绝缘线沿着针盘绕,如果没有绝缘线,就不妨用树叶包着针。接下去再将针附在电池的接头上,并静待五分钟(至少是两伏特的电池)。记住!用这两种方法所制造出来的磁性会立刻消失,因此你得频频将针“重新充电”。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1 生存的基本要素(17)
另外要注意的是,在接近南北极的纬度区内,磁性的变化会将针拉开,而距离真正的北方相当远。天际导航的原则尤其在像沙漠和海洋这些毫无特色的地形里,有关太阳系的基本知识,以及星体在天际的移动和地球有何关联性等,都可能关乎我们的生死。当我们在晴朗的夜空仰望星辰时,举目所望是那么浩瀚无垠,因此有时候难以有效掌握住我们所置身的宇宙。不过人类的老祖宗却可以轻轻松松地了解到奥秘的天际,比方说他们可以把横过夜空的群星,组合成自己所熟悉、在白天常看到的各种生物形态,如狮子、马、狗、鱼,以及在横越天际时不断舞出曼妙舞蹈的人类。直到最近的一百多年我们才发现,在天际造成“圆形屋顶”的光带,其实是由数百万个像太阳之类的恒星所组成的,名为银河,我们的太阳和周遭星体所形成的太阳系,就围绕着它运行。银河系共有数十亿个像我们这样的太阳系,至于由我们的太阳和周遭星体所组成的太阳系,只不过位于银河的边陲地带,不但模糊而遥远,且毫不起眼,更何况整个宇宙共有数十亿个银河呢(吓着了吧!别从椅子上摔下去)!在夜空中我们看得最清楚的星辰,都是银河系中最接近我们的那些街坊邻居,而且它们都是根据一套固定的规则在运行。像我们地球,就每隔24小时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一次,并且每隔365天就绕着太阳运行一周。地球的轴线倾斜23.5度,这就指南半球和北半球究竟是接近太阳、抑或远离太阳而运行,都得视年度运转时它们所处的位置而定,结果会导致温度的改变,进而引发四季的更迭。所有的这一切都以它们各自愉快的方式在运行着,像月亮就每隔29.5天围绕地球运行一次,至于照射在月球上的阳光则会反射到地球,并视阳光射至地球的角度,而出现由盈转亏和由亏转盈的现象。对这些现象的观察,产生出一种我们至今仍在使用的导航方法,即使离开了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那些导航仪器,人类仍然可以用“土法炼钢”,让自己不致迷航。我们的祖先早已了解到,星星、月亮和太阳大致上是由东方升起,并且跨越天际,最后大致落于西方。这事实再配合对某些特殊星体的观察(如北半球是以北极星为主,南半球则是以一个叫做南十字的星座为主),于是便成为数百年以来的导航基础,一直到罗盘以及可信度相当高的地图出现为止。在夜空中我们看得最清楚的星辰,都是银河系中最接近我们的那些街坊邻居,而且它们都是根据一套固定的规则在运行。在白天导航在白天出现阳光的那几个小时,只要观察太阳横过天际的路径,再配合对地上自然物的敏锐观察,就会对罗盘的方位基点有更深入的了解。正如我们日常所见的,太阳是在东方升起,并在西方落下,事实上,由于地球是倾斜的,所以它并没有十分精确地以此方式运行。在春分或秋分时(分别为3月21日前后及9月21日前后),太阳的确是由正东方升起,但在夏至(6月21日前后)的北半球,太阳是在东偏北50度处升起,到了冬至(12月21日前后),则是在东偏南50度处升起,而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日落。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1 生存的基本要素(18)
不过到了南半球,此现象则完全相反,而且观测者距离赤道越近,变异性就越小。夜间导航在夜间旅行时,是否需要这样的导航技巧,则完全视地形而定,如果至少在某些时间可以清楚地仰望天空,那就永远可以取得若干极具价值的方向指针。善用月亮月亮也像太阳一样,由东方升起并在西方落下,所以如果是满月的话,就可以在夜间使用前述的“树枝阴影”法,正如同白天利用太阳一样。我们的秘诀是请牢牢记住一件事:根据定义,月亮的亮面永远都是最接近太阳之处,如果月亮在日落前升起,光面就必定是在西方,如果月亮是在日落后升起,光面则必定在东方,如果日落时间和月亮升起的时间一致,那必定是满月。另外也要记住,如果是在北半球,那么把弦月的两点连接起来形成直线,便大致会指向正南方,到了南半球情况则相反。如果是满月的话,我们可以在斜视月亮时,找到玉兔星座的头部和两耳的位置,从而确定北方的所在:把最接近中央的那只耳朵与月亮连成一线,就大致指向北方。如何在北半球找出北极星的位置正如同我们眼睛所见的,太阳和月亮是以由东至西的方向横越天际的,而且从任何一点来看,众星辰也都是如此,包括一些我们所熟悉的星座如猎户星座和北斗七星等。在北半球,却有一个十分明亮的星星不按此规则而行,它就是北极星,它位于众星座所围绕旋转的那根轴线的北方顶点。一旦知道了来龙去脉,就很容易找出它的位置所在,并且永远都能指出正北方,只是要记住一点:自己所置身的纬度区越高,准确度便越差,而且北极星就在我们头顶的正上方。我们有两种方法可以找出北极星的下落,第一种是先找到北斗七星(或称大熊星座),由于它们像极了旧式的犁,或是更像一只附有长长把手的深锅,所以很容易辨认,更何况它们也是北半球最明亮的星座之一。把这只深锅外缘的两颗星连接在一起,就可直指北极星,换句话说,若把这两颗星之间的距离向外延伸四倍,就能给我们指出北极星。如果碰到乌云遮掩,北斗七星晦暗不明,就得利用仙后星座来寻找北极星。这个星座看似一个巨大的“M”或“W”,而且也像北斗七星一样,会围绕着北极星旋转。如果画一条通过“W”顶点的垂直线,就可带领我们找到北极星,在亮度的指引下,它永远都是那么清晰可辨。如何在南半球找出南十字星座的位置在南半球,由于没有一颗星星会像北半球的北极星那样具有足够的亮度,所以最好使用南十字星座当指引。它不但独特,而且有非凡的吸引力。由于南十字星座具有十字架的外形,十分特别,因此相当容易辨认。寻找时可跟随着银河的云带,直到发现类似于墨汁状的一处乌云为止,这处乌云在天际尤显漆黑,在这处墨汁(即天文学上为大家所熟知的银河的煤袋星云)附近,即是由四颗星星所组成的南十字星座,其中的两颗更堪称为南半球夜空中最明亮的星星。不过可千万别和伪十字星座弄混了,后者是由五颗星星所组成,不但亮度较差,而且范围也更宽阔。如果南十字星座垂直于地面,那就可以由其中心臂画一条垂直于地平线的直线,找出正南方的所在。反之如果它是倾斜的,那就可以把中心臂两点间的长度沿直线向地平线延长五倍距离,再从该点做一条朝下的铅垂线,即可看到正南方。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1 生存的基本要素(19)
星辰的标记当夜空的一部分呈现幽暗不明时,就可以挑出任何较明亮的星辰,并把两根树枝布置得像枪身的准星一样,监控它横越天际的动作。比方说在北半球,即可依照下列原则作出推论:向左移动:是位于北方的星辰向右移动:是位于南方的星辰向上移动:是位于东方的星辰向下移动:是位于西方的星辰到了南半球,这些规则就完全相反,比方说:如果某颗星星正在升起:代表你在往东看如果某颗星星正在落下:代表你在往西看如果能够找到猎户星座的云状带,那就不难发现三颗较显眼的星星横跨在北方的天际,接着又可以发现三颗较微弱的星星和该云状带垂直,即猎户星座的利剑,而该剑所指穿过云状带的方向,便是北方的所在。在赤道上,一颗星星会从正东方升起,并直接通过正上方的天空,然后在正西方落下。入夜后一旦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就可以在地平线找出一点,或是找出一颗星星,然后跟随着它。不过要注意:千万不要追踪某颗星星超过20分钟,因为星辰通常都会横越天际而移动。只有北极星例外,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它是恒久不变的,并且永远都可以追随着它前进。预测天气判断变幻莫测的天气会有助于你作出各种正确的决定,比方说最好何时动身,以及最好在什么时候停留在原地不动等等。让你决定最好动身的天气类型,主要还得视自己所置身的地形而定,不能一概而论,比方说在沙漠地区,如果再出现一个会烤焦大地的大热天,就绝对不是动身的理想时刻,而是适合于把自己埋在洞穴里,不过到了山区,这就成了动身出发的绝佳时候。另一方面,如果置身在沙漠里的话,那么远方的暴风雨很可能成为水的来源;而如果在山区走动时发现出现了一些天气改变的迹象,那就最好找个隐身处或避难所,而且事不宜迟。预测出短时期内的坏天气并不像制造火箭或飞弹那样,是什么了不起的高科技。当有不好的兆头出现时,如乌云遍布,遥远处传来阵阵雷声,或是在强风突然出现后又下起雨来等等,通常就表示短时期内天气会变坏,而此刻也应该采取些预警措施。当我在皇家特种航空部队服役时,就有人告诉我一个很棒的诀窍:云是不会说谎的,它外表是什么模样,不一会儿就会出现相对应的“行为举止”,换句话说,如果云彩看起来是一副恶汉或泼妇的样子,那么不久之后它的泼辣和彪悍就会让你受不了,反之如果云彩外表是一副温和有礼状,那么天气就大致不会太差。不过有些天气的迹象对于预测长期气象(超过六小时以上)的变化甚为有用,云彩尤其如此。因此,若能够辨识出不同种类的云彩,以及它们各自代表的意义的话,对你绝对是受益无穷的。一旦冷空气超过它的饱和点时(百分之百的相对湿度),就会形成云。为了达到辨识的目的,云依其高度通常可分为如下三大类:高云:高度为5 000米到14 000米中云:高度为2 000米到5 000米低云:高度为2 000米以下如果依其形状区分的话,又有如下三大类:卷积云:又名堆云,为一堆堆累积起来的云层云:为一层一层的形态卷云:呈卷须状正如任何诚实的电视气象主播所告诉我们的,与其说气象预测是一门科学,倒不如说是一门艺术。但尽管如此,对云层类别的观察以及未来天气形态的可能走势等,都和这方面的知识大有关系,因此,自然值得我们加以明了。只不过要记住一点:在讨论天气时,没有一样东西是可以拍胸脯保证的。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1 生存的基本要素(20)
侧风的规则我们也可以从风的刮动情形判断天气是否发生改变,其原因不外乎是如果风从我们前面吹过的话,就会产生大气压力上的改变,并进而产生风向的变化。以下这些规则仅适用于中云到高云的情况:站的时候背要朝向风,再察看是否出现下列情况:如果高云来自于左方,那么天气便很可能会更糟。如果高云来自于右方,那么天气便很可能会改善。如果在南半球的话,这些规则便完全相反。闪电在荒野中如果有雷雨接近,则千万不可轻忽,至少这代表会出现不受欢迎的大雨。不过更重要的是,在所有的雷雨中都会带着闪电,一旦在闪电四周的空气向外扩张,并且放出一股让人难以置信的力量时,其结构便会引发轰隆轰隆的雷鸣。当闪电打在地上,并且让电流通过附近的每一样东西时,便会释放出极大的能量,如果碰巧在不对的时间出现于不对的地点,那就会遭到池鱼之殃。记住!闪电不仅会影响到一个冲击点,电流也同时会向下及向外扩散。如果还有时间,就得立刻找寻避难所,或是较低的地方,并尽量远离空旷或开放的地方,如孤零零的大树或是大石头,这些都会吸引闪电的攻击。找一些干燥的东西坐在上面,就不易导电,即使是登山绳或木头也比什么都没有要来得好。坐的时候要维持胎儿的姿势,双臂环绕着双腿,双脚离开地面,这个方法可以确保与地面的接触达到最小的程度,并使遭受雷击的可能性降至最低。还有,要远离任何金属器具,或事先拿开它们,像是冰斧、徒步旅行用的金属棒,甚至连珠宝首饰或手表都不要佩戴在身上。此时洞穴可以提供最佳的保护,以防止闪电的攻击,不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站在入口处附近,否则电流极易在间隙处散裂出火花。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岩壁,不要让它成为死亡的陷阱,另外平坦且无特色的地方也须注意,其间的洼地极容易导电。若置身于丛林,这种闪电中夹杂着暴风雨的狰狞景象则可能每天都会上演,有时候甚至会让你感觉到,那些雷击距离自己是那么近,是那么嘶鸣狂吼并充满了暴力,好像随时都会被击倒在地似的。有一次我曾和当地的一位丛林求生专家共度一夜,听他向我描述,在某个暴风雨中雷击是如何近在咫尺,后来他出于本能把脸埋在手中,并且紧闭双眼,再也不敢去看眼前的景象,可是接着又描述,当闪电将他抛向半空中时,他又是怎样透过紧闭的眼睛看到双手的一根根骨头。看来他老兄真是交到了好运,居然大难不死,还能在日后张口向我诉说这些。我始终认为,一个人不可能被闪电击中两次,所以下次夜访丛林时如果出现了雷雨,看来一定得亦步亦趋地紧跟着他老兄。
绳结、陷阱和各种工具
绳结绑绳结这门艺术没有任何秘诀可言,只要勤加练习即可。我得向各位耳提面命一番,求生的关键是耐心,而且千万不要等到独自置身在一个不熟悉的蛮荒之地时,才开始花上好几个小时的时间,试着了解绳结的正确使用方式,以及如何绑出这些绳结。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1 生存的基本要素(21)
所以不管是谁,只要喜欢这项户外活动,我都会提出这样的建议:在外出走动时,不妨随手携带两根绳子,而且在烈日当头,其他的人都躲在河边打盹时,你就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多多练习我在下面将要描述的各种绑绳结的方法,直到它们成为你的第二天性为止。绑绳结是一项会带来极大满足感的技巧,因此要学会闭着眼睛也能绑出自己所喜欢用的绳结,因为你永远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得在一片漆黑中迅速地打好绳结。知道如何以及为什么使用某些特定的绳结,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好处多多。在海上航行时,不管置身于哪一种以风为动力的船只,有关绳结的学问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类扬帆于海上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期间帆面、绳索和绳结都无时无刻不在改变中,因此我们也会很容易了解,为什么任何一种老式的祖母结都历经悠久的历史而一直未曾改头换面过。打绳结最基本的目的,就是把两个不同的对象结合在一起,比方说可能是把两根绳子绑在一起,产生防滑的作用,或是把一根绳子绑到另一件物体上,产生类似于锚的作用,或者也可能是用一根绳子把两个不同的物件捆绑在一起(好比说在丛林中,可用绳结把一些柱子呈十字交叉状地搭在一起,形成一张直立式的高床)。有时候当我们置身于茫茫大海或是悬崖边缘时,一个绑得既牢固又正确的绳结,可能意味着生与死的差别。不过在其他的场合,如在野外搭帐篷时,一个错误百出且松松软软的绳结,就可能带来极度的不便(比方说在暴风雨中搬动帐篷时,就可能要你使尽吃奶的力量,才把潮湿的绳结打开,这无异于在无形中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精力与体温)。在诸多不确定的因素中,倒有一件事是可以打包票的:任何一个绳结的失败,都可能带来无法预知的影响,尤其当你置身蛮荒地带且面临生死攸关的时刻,如果无法顺利解开绳结的话,就很可能带来致命的后果。绳结会随着不同的目的而演变,好比说有些绳结得成为一种安全装置,能在突然需要承受重量时真正派上用场;有些绳结必须在负荷下发挥其强而有力,但同时又可以轻松解开的特性;另外也有些绳结得制作成一个扣环,一旦拉起时便可以顺势收紧;当然,更有些绳结必须能把若干大小不同,且甚为滑溜的物体牢牢地固定在一起。任何打算绑出绳结的人都应该要确定一件事:虽然往往有许多种方法可供选择,自己所绑的绳结是符合当初目的的最佳选择,而且在合并后的结构中,该绳结本身绝对不是最脆弱的一环。基本的绳结单结和扣环用处:为最简单的绳结之一,也是许多其他绳结的一部分。通常它扎在一根绳子的顶端,防止它过于滑溜、顶端磨损,或是要将其投在某些突出物上,把它拉紧。不过要注意的是,在负荷下它可能变得难以拆解。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1 生存的基本要素(22)
“8”字结和扣环用处:较前一种绳结牢靠,也易于解开,即使绑扎的方法不正确,最后也顶多成为另一个单结而已,依然安全稳固,因此深受登山客和山地少数民族部落的欢迎。“8”字形扣环是一种随时可用的装置,比方说可做登山装置,或是在把绳索拴在长钉等支撑物上时,便可以使用这种扣环。为求更安全与牢固,还可以在另一端打半个结(详见下文平结)。把几根绳子绑缚在一起的绳结平结用处:用途最广泛的绳结之一,最大的用处,即是把尺寸相等的两根或多根绳子绑在一起。不过要注意的是,如果绳子的直径不同,或如果它们是尼龙绳的话,便可能过于滑溜。还有,如果绳子的粗细度适中,又不至于拉得太紧,就会很容易解开。打结过程中要记住一个原则:要一左一右、一左一右地打结,而且如果在两端各打半个结的话,就可以更加牢固。如果在危急关头无法顺利绑好绳结或者将其立刻解开,便往往会带来致命的后果。双结用处:主要用于把绳子系在一起,需要一定的牢固度,但最好不要在过大的张力下使用。接绳结和双接绳结用处:如果目的是要把一根以上的绳子结合在一起,那么这个方法便会胜过之前所谈的任何一种方法,而且要想把不同材质和不同粗细度的绳索结合在一起,它应该算是最理想的。值得一提的是,除非拉得过紧,否则它是很容易解开的,还有,在应付潮湿的绳子上,以双接绳结为最佳,它即使在拉力经常变换下,也不致过于溜滑。渔人结以及双渔人结用处:登山客在登山时就会使用这些绳结,把较滑溜的绳子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在绕着树干或石头打结时,可以确保滑轮的带索或扣环是十分牢固的。渔夫经常使用这些绳结,以便把好几个钓鱼用具固定在一起,如果在丛林里,面对的材质以潮湿的蔓草类为主,那么这两种方法也是最佳的选择。不过它并不是没有缺点:如果绳索又细绑得又很紧的话,那就很难解开。扣环式绳结滑结用处:它是最基本的扣环式绳结,通常与其他绳结纵排使用,并且应该打半个结使其更加牢固。称人结(我个人最喜欢用的一种)用处:是一种甚具实用性且用途十分广泛的绳结,同时更应该列为你的首选。一般来说,无论在海上或是在山区,都可以广泛地加以应用,不但速度快,而且既结实又可靠,是围绕在身体中央形成救生索的最有效工具之一,即使使劲地拉它,也不至于太滑溜或是过紧。不过最好牢记住一句童子军的老话:“兔子跑出洞后,会来到大树附近,然后又钻回洞里。”如果阁下的生命就系于它,那就得在另一端打半个结加以牢固,以避免松脱。活称人结用处:尤其可使用在陷阱中,它最重要的特性就是一旦扣环里扣住了什么东西,它就一定会收紧。由于它有可能成为绞刑所用的套索或是活结,所以千万不要在人们的四肢附近使用。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1 生存的基本要素(23)
三重称人结用处:如果想要用它的三个扣环来举起重物或是搬运重物的话,那么这种称人结就应该算是无价之宝。尤其在山区,更是举起重装备的利器,只要用两个扣环各套在一条大腿上,并把第三个扣环套在胸前即可。学会闭着眼睛也能绑出自己所喜欢用的绳结,因为你永远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得在一片漆黑中迅速地打好绳结。普鲁士式绳结用处:它也是大家所熟知的车夫式绳结,拥有一个滑式扣环,可以附在树枝或是另一根绳子上,这样立足处或把手处就不会在张力下变得滑溜,可是一旦张力松开,身子就可能前倾或是后仰。因此到了多山的地形时,最重要的是得知道何时正在上坡路上。它有个替代品,即是所谓的法式普鲁士绳结,该扣环会被缠绕七到八次,而底端则是在顶端处通过扣环。一般来说,这方法要比传统的普鲁士式绳结更容易解开。我曾使用过这种法式普鲁士绳结,它让我一路连抓带爬地从阿尔卑斯山的裂缝脱困。若是少了它,那就无法形成一个长长的踏脚皮绳,我就没有办法在它上面站起来,并沿着那根细细的绳子往上爬。若真如此,说不定我至今还在那个裂缝里进退不得呢!用于捆绑的绳结十字结及圆式系绳用处:用来把一些圆形木头、树枝、棍棒或竹子捆绑在一起,形成避难所、平台、墙壁或浮筏。千万别小看这些东西,它们可都是求生的基本需求呢!十字结可用在X形的结构上,让两根横梁能够以最适当的角度相交。圆式系绳则用来结合两根向相同方向延伸的柱子,拉长该结构。鞭式绳结用处:这是一种简单但却十分有效的绳结 只要绑的方式正确即可,其主要目的是将把手和刀身做有效的结合,或是把叉子连接到鱼叉或矛的尾端,至于张力则是一切的关键所在。绳套 双套结用处:双套结的主要用途即是把绳子附着在一个固定的点上,当柱子或杆子呈水平状态时,珠芽式拴住法便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不过如果柱子以某个角度立于地面,它便有可能滑开。旋圆双半结用处:最常见的用途就是将绳子附在树枝或柱子上,只要一拉即可轻易解开。它具有相当程度的防滑作用,而且可以从任何方向调整不均匀的拉力状态。陷阱在找寻食物时不应该把猎捕野外动物列为首选,一般来说,找寻植物类食物较为简单,而且用的力气也少,不过一旦制作出了适合的工具,便应该试着设些陷阱捕捉野外动物。安排这些装置不会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而且应该在每晚入睡之前完成。一般来说程序如下:找到避难所,搜集木材,生火,设置陷阱,这就是求生者的座右铭,等到陷阱设置好之后,就可以让它们在你休息时发挥出作用。通常捕鱼要比捕捉哺乳动物来得简单,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会陆续谈到一些最棒的捕鱼技巧。动物一旦落入陷阱中,会遭受痛苦在所难免,毕竟我们绝对无法保证一种迅速又毫无痛苦的生命终结方式,因此,大部分的陷阱便在许多国家被列为非法装置,包括英国和美国。不过在求生的情况下,这一切又另当别论了,毕竟在士气陷入谷底之际,如果可以用陷阱捕捉到一只兔子,给锅添些野味的话,相信对振奋精神绝对功不可没。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1 生存的基本要素(24)
找到避难所,搜集木材,生火,设置陷阱,这就是求生者的座右铭。陷阱通常是指一端带有扣环的一根铁丝、一根绳子,或是一根电线,动物一旦落入该活结里,就会拼命挣扎以求脱困,但套在脖子上的扣环便会越来越紧,直到把它勒毙为止。这么做固然有些残忍,但如果硬要你在自己的生命与动物的生命之间作个选择的话,相信你一定会认为这个陷阱是值得的。只要把活结或是套索安置在适当的地方,那么绝大多数的动物都可以用陷阱加以捕捉,这些地方比如接近洞穴的入口处,或是两棵树之间的往来路径上方。此时要注意的是,不要把陷阱设于洞穴的正前方,因为它们通常都很警惕,一旦发现洞口出现了过去从未见过的一些东西,便会立刻提高警觉,因此,最好是置于离洞口一两步远的地方(是以它们的一两步或跳跃一两次的距离为准)。活结的安置不应该过于刻意,好让动物可以在不知不觉中陷进去,而另一端则应该牢牢地固定在一棵树或一根柱子上。陷阱在夜间最能发挥出作用,因为这时动物都无法看到它们。成功的陷阱是根据如下的三项主要原则而来的:一是选择适当的猎物种类,并且深入了解它们的习性;二是制作出简单但却有效的陷阱,诱捕并杀死猎物;三是把它们设置在适当的地点,并加以伪装。接着便依序探讨其中的每一项要素。了解动物习性首先得根据地形而判定,到底希望捕捉到什么种类的动物。此刻野心不要太大,要懂得适可而止,某些兽肉固然会让人食指大动,可是宰杀的艰难却远远超乎想象,比如鹿就是如此。此外,这些大型动物的肉不但会多得吃不完,还会迅速腐败,因此除非把它弄干燥,肉还会重得让你抬不动,甚至引来其他的野兽,如熊等。如此一来,就无异于把自己的生命置于险境中。效果较好的做法是猎捕些像是兔子、松鼠、青蛙,甚至獾或黄鼠狼之类的哺乳动物。求生才是最重要的,请把偏好和偏见留在家里,一切都得务实,此刻你所需要的是食物。先寻找大量的证据进行合理的推论,看自己所置身的那个地区到底会有何动物出没。一旦知道要猎捕的动物是什么,就绝对会有助于从其觅食处、睡眠处以及饮水处的角度切入,进一步了解它们的行为。因为在讨论到陷阱的安置时,这些都是重要无比的参考。制作陷阱既然决定了所要猎捕的动物种类,接下去就必须设定适合的陷阱,圆满达成这项任务。到底哪些陷阱最适合哪些动物,完全得视它们的大小和重量而定,以下便是一些制作陷阱的要素。材料虽然绳索也可以用来制作陷阱,但如果想要尽量做到废物利用的要求,那铁丝无疑是最佳的选择。要想顺利取得材料,还得发挥想象力,就拿我来说,便曾经利用降落伞的开伞索,解开金属座,取出铁丝。要注意的是,如果猎物没有立刻死亡,它就可能咬断绳索,而铁丝就没有这种顾虑了。这时不妨选用最细小的铁丝,它绝对能够紧紧扣住猎物不放,而且即使在很大的拉力下也不会扯断。扣环扣环的设计目的,就是在猎物落入陷阱后紧紧绕住它们的脖子,以防其挣脱,至于扣环的大小则须视猎物的大小而定。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1 生存的基本要素(25)
如果扣环过大,猎物便可能顺利逃脱,如果太小,则可能让它成为漏网之鱼。因此,这个活结在张开的情况下,应比猎物的脑袋稍大些,比方说三指宽的活结可用来对付松鼠,拳头般大小的活结则适合用来捕捉兔子。在活结放置处的四周应该清除地面的障碍,使得扣环的底部可以达到猎物胸部的高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妨用小细枝支撑着它。张力陷阱可以让小树枝在张力下折弯,并用绳索附在固定于地面的柱子上,然后再把活结本身附于其上。当陷阱弹开时,就会松脱具有扳机作用的柱子,而小树枝则会顺势把猎物拉离地面。这方法的好处在于猎物再也无法自行脱离,你辛苦得到的一餐就不至于落空。类似的张力陷阱或弹力陷阱在种类上实在是多得不可胜数,而唯一会让它受限的,则是我们的想象力。比方说一根柱子上可以同时设有许多的陷阱,而它所代表的意义,在于这样可以事半功倍(只需要安置一个有弹力及扳机作用的柱子),因为更多的陷阱即代表更大的猎捕机会。饵和落石式陷阱如果在陷阱上加个诱饵的话,就会大幅增加猎物被捕获的机会,进而丰富你锅中的菜色。可用来当成诱饵的东西有很多,从动物的部分死尸,一直到啮齿类动物和一片片的兽皮,都可以吸引好奇的猎物。在落石式陷阱中,这些诱饵更能发挥出作用:一旦猎物被饵所引诱,便会在过程中撞击到扳机,使得一个重重的大石头或大树枝应声落下,让猎物跌入陷阱中。不管任何地方,相信都可以顺利取得枯死的木头或是小的岩石,因此,落石式陷阱安置起来可谓既容易又快速。我总是会一次安置八到十个陷阱,希望其中一个可以顺利宰杀到猎物,不过,在这方面并没有什么硬性规定。至于基本原则是,尽可能多制作并安置这些陷阱,前后连贯,要有耐心,另外在安置或定位的过程中务必小心谨慎,到最后,幸运便一定会落在你头上 毕竟你的脑容量要比兔子的大了许多。地点要想成功地运用陷阱,那么最后的考虑就是如何把它放在一个最佳的地点上。此时,不妨到树林下的灌木丛中,寻找动物背部掉落的毛皮,通常这会指出一条动物所经常选用的路径。动物通常会沿着相同的路径走动,并且驻足在相同的地方,所以若能仔细观察它们的习性,就会从中发现一些重要的细节,如它们的洞穴是在什么地方,以及它们又是在什么地方觅食和饮水等等,而往来于这些地点的路径就成了安放陷阱的最佳位置。导引动物步入陷阱的栅栏、围墙或是瓶颈等,应尽量精巧细致,并进行适当的伪装。这些栅栏、瓶颈或是陷阱本身,都要与四周的草丛充分融合在一起,让动物们看不出丝毫异样,且所有新断裂的木材都得用烂泥巴覆盖。在安置陷阱时,要尽量少干扰到那个区域,并尽量遮盖住自己的肌肤,以免留下任何蛛丝马迹或是气味,如果可以掌握到烟的来源,如经过烟熏过的树叶,那就可以用来隐藏你的气味,或是用潮湿的草或烂泥巴擦拭铁丝,制造些其他的嗅迹来掩饰你的气味。工具想象力和横向思考模式,是在荒郊野外中制作出工具的关键性要素,你也会凭本能发现,到底哪种工具最适合自己使用,如刀子、棍棒、叉子、弓及炊具等等。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1 生存的基本要素(26)
它们在设计上并没有多大的诀窍,顶多是要求你有充分的耐心,这样才能花很长的时间寻找出适合的材料,并有效地制作成合用的器具。我还记得在皇家特种航空部队公开“选秀”的日子里,许多想要入选的家伙都会随时掏出藏在身上的各式兰博刀,仿佛把自己想象成正在潜进大使馆窗户的特工一样,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趣闻轶事。一般来说,在所有的刀子和工具中,堪称最方便且最实用的,非最简单的瑞士军用小刀莫属,它不但重量较轻,易于携带,且锐利得足以削断木头,或是取出动物的内脏。我所见过的许多专家就只在身上携带最小号的刀子 不过它们永远都锋利异常。一般的工具可以用石头、兽骨或是木材制成。石头石头一般是用来击打和劈砍用的,不过燧石却可以制成边缘十分锐利的工具用于切割。像我就曾用过这种燧石制成圆盘形刀刃,切断了响尾蛇的脑袋。兽骨它具有许多的用处,包括可用来制成鱼钩,顶端呈叉子状的武器,以及把手等等。过程中可以先用石头将其击碎,再用碎片制成各种工具。木材木头的用处无穷,只有你的想象力才会让它受限。为了达成制作工具的目标,基本上有两种木材可用,一种是硬质木材,另一种是软质木材,其中后者是点火焚烧的上好材料,但得尽量避免用它来制成工具。要分辨出这两种木材其实并不难,只要利用手指甲便可知道其间的差异,如果压到树皮上会留下一处记号的话,那便是软质木材,如果没有则为硬质木材。记住:如果要用木材来当攻击的工具,或是当成锋利的东西来使用的话,就必须先用火将之硬化。过程中先握住该木材的顶端,将其余部分置于燃烧已久的火床上,并不断旋转,直到它开始出现咝咝声,且冒出水汽为止。这么做会扩大其细胞,并让树液变得更浓浊,当然这又会进而使它更容易抗拒击打所带来的冲撞力道。炊具锅碗瓢盆不妨运用木材、兽骨、角、树皮或其他类似的材料,制成锅碗瓢盆等炊具。如果想要在木头上挖个浅坑当碗或锅子用的话,那就千万别用像刀子之类的锋利东西刻出来,以免把它弄得一团糟,还留下许多碎木片。最好是从火中取出又红又烫的火炭,把它放置在想要制成锅碗的那根木材之上,然后添加更多的火炭,并不断地吹气,使之逐渐炭化形成空穴,接着便可以进一步挖掘并让它更加平滑。刀叉和汤匙我们可以用不含树脂的木材刻成刀叉和汤匙,这样在饱餐一顿后,就不会留下满嘴的树脂味道了,此外这种木材也不至于让食物腐败。通常不含树脂的木材包括橡木、桦树和其他的硬质木材等。水瓶可以利用大型动物的胃来制作水瓶,过程中先用水将胃彻底冲洗干净,然后绑紧下端,留下上面当开口,并附上绳子以便随时收紧。武器棍棒一提起棍棒,大概“摩登原始人”之类的形象便会映入脑际,可是,这儿所说的棍棒是用木材或石头制作的,并用绳子将之捆绑于一根结实有力的竿子顶端,制成十分有用的武器,不但可以保护自己免受野兽的袭击,也可以用来杀死蛇,或是终结在陷阱中挣扎的动物。矛和投掷用的树枝矛和尖锐的树枝都可以用来杀死野生动物,不过,最好是用它们来防御而非攻击。此外,它们也可以用来钓鱼,只要用鞭式绳结把尖锐的兽骨固定在一根树皮已事先剥除、且又长又直的小树枝末端即可。不过,最好事先过下火,使之更加坚硬和直挺,而山毛榉和芙蓉则是最适合的木材种类。求生才是最重要的,请把偏好和偏见留在家里,一切都得务实,此刻你所需要的是食物。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1 生存的基本要素(27)
弓和箭能否制作出效用良好的弓,视能否选择适合的木材制作伸缩自如的弓而定。其材质应以结实、长、充满弹性,且没有由分枝所产生的节瘤为主,因此,像紫杉、橡树、桦树和山胡桃等,就是最适合担任这项工作任务的木材。不过必须用火将它烤上数日,使之干燥,再于两端刻出凹痕,并用绳索绑在上面将其拉紧。其中又以桦树的小树枝所制作出来的弓质量最佳,而大小宜以60厘米长、直径约1厘米的为主,此外还要确定它们是笔直且可靠的,可以提供更大的精确度和力道。我曾在亚马孙河流域制作出一副弓和箭,接着便用它顺利猎捕到水中的鱼。其成功的关键即在于箭足足有2米长,可以在隐身于岸边的阴暗处之际,近距离直射出去。其他有用的东西挖掘用的树枝许多日常的琐碎事情如从地下挖出蛆虫食用等,倘若能用树枝制作出挖掘用的工具,就可以事半功倍。我们必须先找到一根硬质木材的树枝,长约一米,直径约二厘米,并尽可能地笔直。接着再去除树皮,使其末端呈凿子状,再以前述方式以火硬化。我通常会制作较长的树枝来做挖掘之用,长度大约为行走用手杖的两倍。在高山地区它会十分有用,不但可以帮助我越过雪地、探测湖面的冰和野地里浓密的草丛,而且还能够掘出蛆虫和云杉的树根。松胶松树的树液可以制作出绝佳的胶,因此可以先切开树皮进行搜集,好让它可以顺着细枝滴入一个容器内,再放在火上加热,用生成的树脂涂在树枝上,然后点燃树枝,让融化的汁液滴到需要用到胶的东西表面。这时还不妨撒些灰烬在上面,催化胶黏的过程。总之,这是个颇具实用性但制作起来却相当简单的东西。
到处觅食
早期人类最重要的工作便是担任“清道夫”,甚至以腐肉为食。也就是说他们会先躲在安全的地方,然后坐山观虎斗,等到拼斗的野生动物分出胜负后,再出面吓退获胜的掠食者,以此方式生存。有一次我在肯尼亚偶尔遇到一只狮子,它在几小时前刚宰掉一头斑马,并把对方大卸八块而后吞下。只见血、软质器官及大部分的肉都进了它的五脏庙,然后它就扬长而去,只留下秃鹰群聚在尸体的上空盘旋。我看到尸体犹温,于是就把秃鹰吓跑了,就这样,剩下的残骸便全是我的了。我不但从它的颈部吃了许多生的斑马肉,临走时还带走更多,好留给以后打牙祭用。只是在食用大量的肉类时要注意,如果水的供应陷入短缺,便无法摄取到足够的水,无法消化蛋白质。不过如果水的供应量无虞,那就放心大胆地随处觅食吧,这可是找寻食物的最有效方式,比如鸟蛋就是个很好的案例。有一次我在莫亚布沙漠(Moab Desert),就在随处觅食的过程中找到一些乌鸦的蛋,然后放在岩石上,靠着太阳的热气石头变得滚热,我再徐徐搅拌加以煮熟,就享用到了一顿美食。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1 生存的基本要素(28)
求生医学在求生时若能保持身体的健康,就无异于培养出继续忍耐下去的坚实基础,并大幅提升获救的机会,更何况若是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良好,那便很容易在精神上和心理上保持一种正面而积极的态度。如果运气很好,从一开始便发现自己毫发无伤,那么首要之务便应该继续维持现状。如果身体微恙,但又具备了一些医学知识的话,那也可以在缺乏医疗设备下,实施些简单的医护程序,进而让这些知识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许多急救的基本技巧如恢复体位或口对口人工呼吸等,都是在假定病患和拯救者双方都在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当你独自求生时,这些技巧就不太适合了。因此,我只在这儿探讨一些自我医护的技巧,不过别小看了它们,不管在任何地形下,它们都十分管用哩!在往后的篇章中,我也会讨论在个别地形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特定问题,如冬季山区里体温剧降,丛林里遭到蛇咬,以及在沙漠里中暑等等。急救的基本原则有赖于清晰的思考、常识、基本的医学知识,以及临场反应等,其中最重要的当属临场反应。还记得在部队里接受降落滑翔训练时,我的好友季罗便因牙痛难忍而求诊,医生说他用来吞咽的那颗牙齿必须拔除,不然整口牙都将不保。当天晚上他虽然痛得受不了,但还是毅然决然地跑到工具间,亲自钻了那颗牙,于是所有压力立刻得以舒解。急救的基本原则有赖于清晰的思考、常识、基本的医学知识,以及临场反应的能力。我们的能力往往都远超过自己的想象,素以一袭白袍现身的医师固然会让我们放心不少,但是在生死攸关的情况下,即使少了“那袭白袍”,我们自己的能力依然不输于平时。请牢记住阿伦·罗斯顿(Aron Ralston)的故事,他曾落入陷阱中长达五天,这期间手臂一直压在一块大石头下动弹不得,他判断如果再不挣脱的话势必难逃一死,于是用口袋里的刀子自行切断手肘以下的部分,然后加上止血器,进行急救,并急忙赶造一些支撑物,再固定一根绳子,以便能垂降到犹他州蓝色约翰大峡谷(Blue John Canyon)的地上,最后终于顺利脱逃到安全地带。在蛮荒地带,“预防胜于治疗”这句古老箴言要比在舒适的家里来得更真实。在家里即使毫不关心自己的健康,都随时可以预约就诊,但在蛮荒的世界,固然也可以随时预约就诊,只是医生就只有阁下一人(若往好处想,虽然资源有限,但至少只有你一个人就诊,因此永远都不会有排队候诊之苦)。保持健康保持身体健康与防止脱水、从食物中摄取更多的能量,以及维持个人卫生有很大的关系。水水在我们人体中大约占了七成,我们在没有食物下可以生存数周之久,但如果少了水的话,则绝大多数的人都熬不过几天,甚至可能更早蒙主宠召,这完全得视所处的地形而定。为了维持生命,人体得耗用大量的水,以尽力维持其基本的功能,包括处理我们所摄取的食物、流汗、排尿、排便和呼吸等。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1 生存的基本要素(29)
如果处于正常的温度(20℃),人体没有承受额外的压力下,我们的肾脏每天会排出约两升的水分,至于多出的水分则通过汗蒸发,在此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注意到,也或许毫无所觉。一些环境因素如酷暑、严寒、从事活动、高度、发烧和疾病等,都会使上述的数字进一步扩大。而且,所有的这些水分都必须加以替换,否则身体便容易脱水,进而无法敏锐地思考,以及更有效率地工作。一旦失去的水分超过所摄取的量时,血便会变得更加浓稠,无法把氧气携带到肌肉那儿,或是让热流遍全身后再经皮肤排出。即使体液仅流失了5%,都会导致口干舌燥、过敏、反胃和虚弱无力等症状;等到流失了10%时,则会出现头晕眼花、头痛、无法行走和四肢有刺痛感等现象;如果流失量达到15%,就会引发视力消失、小便疼痛、舌头肿胀、耳聋及皮肤感到麻痹等情况。一旦水分失去了15%以上,上述所有的不适感就会很神奇地消失不见,因为这时你几乎已经确定死亡了。我们应该随时注意,看看身体是否出现了脱水的最常见症状,比如:尿液呈暗黄色、带有恶臭味、尿量减少、皮肤在受到捏掐时缺乏弹性、手指甲的颜色渐渐消失,以及身体感到异常疲乏等等。在这一切的症状之后,便会出现极端口渴的现象,要知道口渴并不是个好的指标,它表示你得饮用更多的水,也表示你已经呈脱水状态。我有一次在珠穆朗玛峰便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当时我们正在南关口预备登顶,高度为8 000米,在这之前我们曾等候了好几个小时,为了融化足够的冰好取得一杯水。原来一行人已一口气爬了16个小时,脱水情况十分严重,以至于每个人都产生了幻觉,尿液也呈深棕色,还带有恶臭,当然这种光景绝非我们所乐见。在一开始就得防止水分的流失,这永远都是最佳的策略,所以要避免太阳的直晒,还要确定任何活动都能达成一些值得从事的目标,以免耗费无谓的精力、平白制造汗水。最佳的策略便是定时饮用少量的水,因为在干燥的天气中,我们每小时所损失的体液,便可能高达3.5升。检查脉搏有一个十分便利的方法可以预测出所流失的体液到底有多少,那就是依据上表随手检测自己的脉搏和呼吸。净化别饮用不洁的水,以免承担不必要的风险,否则一旦摄取了受到污染的水,那么从疾病中所失去的水分,就一定会超过所获得的水分。如果对水质有疑虑,就至少煮开五分钟。食物在没有食物的状况下,我们仍有可能存活三个礼拜,只是几天没进食的话,无论身体抑或心理状态,都会迅速恶化。为了保持健康,就必须找到一种均衡的饮食方式,凡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及纤维质等,都要均衡地摄取。如果只吃兔子或鱼的话,可能会要你的老命,因为这无异于过度倚赖蛋白质,而缺乏足够的脂肪来支撑你继续挺下去。我们的身体需要一种碳水化合物与脂肪的混合物,正如同需要蛋白质一样。若能了解营养的基本要素,以及为何这些元素全都如此重要的话,一定会有助于你在找寻食物时,掌握到最适合的优先次序。蛋白质这是构成我们人体最重要的“建材”之一,像我们的肌肉、皮肤和骨骼等,全都需要它才能够成长,至于最常见的来源则有肉、蛋、鱼、蒲公英、坚果、骆驼奶、羊奶或牛奶及动物的血等。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1 生存的基本要素(30)
碳水化合物这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人体可以立刻对其加以处理,产生许多的热量,并储存在肝脏中,但是,它们也会很快枯竭。碳水化合物的常见来源有香蒲、坚果类和水果。脂肪它是很好的能量储藏形式,但却难于分解,一般常见的来源有骨髓、肝脏、鱼腹、动物的肥肉及骆驼、羊或牛的奶。矿物质人体缺铁便意味着无法产生充足的热量,一般常见的矿物质来源包括了动物的血、鱼、蒲公英和荨麻等。维生素这是人体新陈代谢作用的必需品,如果所摄取的维生素数量太少,就会产生坏血病,以及不计其数的其他过敏症状。一般常见的维生素来源有松树和云杉的针叶、荨麻、许多种树皮的底层、鱼、绝大多数的可食植物和浆果。纤维这是帮助我们的肠子分解食物的必要成分,一旦摄取太少,则可能导致肠胃过敏等症状,一般常见的来源有草和松树的针叶。求生用的草木在日常生活中,植物堪称我们最重要的食物及营养来源之一,一旦陷入了求生的挣扎中,它们的重要性就更明显。今天人类所栽种的一切农作物过去都曾生长在荒野之中,其中包括诸如稻米和蔬菜之类的食物,一直到水果、坚果类、药草类植物和香料,而且至今仍有许多植物如此。至于人类所饮用的大部分东西,包括从酒、茶到咖啡和软性饮料等,也是源自于植物。尽管蛮荒地带的植物往往是我们所无法立刻辨识出来的,但其中仍不乏一些可食用且富含营养的。不过,各个国家或生态系统的地形不同,植物也各异,由于篇幅有限,我在这儿只好有所选择和割舍。如以英国为例,在林地和灌木篱墙中,便充满了种类各异的水果、浆果植物和坚果类植物,这些都可以无限期地让我们侥幸躲过饥饿。所以在这篇扼要的概述中,我会把焦点放在过去曾亲自使用过的一些植物上,它们不是效用卓著,就是曾在全球各地被我找到过。此外,里面也包含了其他一些较罕见的例子,它们都是沙漠或0℃以下的极地中的特有品种。香蒲栖息地:常见于全球各地的河岸、湖边、溪流旁及湿地中。外观:一到三米高,很容易从种子头部辨识出来,因为该部位就像是钓鱼用的浮标,也有人说像是一根串在棍子上的香肠,它的地下茎(根茎)会在地表之下呈水平状的扩散。用途:它的根部可食,含有46%的淀粉,以及10%的糖。可以生食,也可以放在炭火的余烬上烤熟而食,在根部烤好后剥掉外皮而食,就可品尝到饱含淀粉的甜美滋味,很像栗子。此外,种子的头部也可以用来当成火绒或是绝缘材料。蒲公英栖息地:常见于北半球温带日照充足的空旷地区。外观:它的花为明亮的黄色,在白天盛开,到了晚上则闭合,因此和其他植物的花有所不同。叶子平均长约15厘米,边缘呈锯齿状,并贴近于地面生长。用途:富含钙质、维生素A和维生素C,其叶生食、熟食皆可,根可煮熟或烤熟而食,更可制成绝佳的饮料,是咖啡的上好替代品。荨麻栖息地:在北半球温带地区,常生长在溪流沿岸的潮湿地区。外观:通常会长到一米高,其独特处在于树叶的边缘和底面长有刺人的毛。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1 生存的基本要素(31)
用途:嫩枝和叶子是可食的,非常有营养,位于植物顶端的树叶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过在食用之前,宜在水中煮15分钟。玫瑰果栖息地:遍布于北半球除极北地区以外的所有灌木篱墙和林地的边缘地带。外观:玫瑰果为一种犬玫瑰的果实,属于带刺的攀爬类植物,拥有弧状的花梗和粉红色的花朵,果实则通常为鲜艳的红色,长10到20厘米,呈卵状。用途:是维生素C含量最丰富的植物性来源之一,此外,也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D和维生素E。最好熬煮成汁液后食用,对头晕和头痛颇具疗效,不过若生食种子的话可能会引发肠胃过敏。莲花栖息地:全球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外观:叶子很大,会浮在水面上,花也很大,有浓郁的香气,通常为红色和白色,因此极易辨识。用途:花、种子和根皆可食,且生食、熟食两相宜,不过根部最好先剥皮,熬煮根部后所得到的汁液有助于治疗痢疾,并缓解喉咙的疼痛。竹子栖息地:拥有各式各样的栖息地,从具湿气的丛林到寒冷的高山,均包括在内,种类则不下数千。外观:由于它可以当成家具的材料,且可长至15米那么高,因此不难立刻辨识出来。用途:幼苗(嫩笋)生食或熟食皆可。此外,竹子亦可当建材,制造各式各样的求生用具,包括避难所、床、筏和炊具,具有结实和难以切断的特性,我曾为了砍倒一根竹子而不得不烧掉它的基部。龙舌兰栖息地:以墨西哥最多,此外也常见于整个中美洲、南美洲的热带地区、加勒比海地区及美国的西部和南部。外观:粗厚又肉质多的叶子拥有锐利的尖端和边缘,一看就知道是从根部长出,颜色则为黄色和绿色。此外龙舌兰只开花一次,茎部也很硕大。
用途:叶的用途十分广泛,可制成绳索,汁液在水中也可以起泡沫,可当成肥皂的替代品,花和芽可食,不过食用前应先煮熟,在墨西哥更拿它来制成龙舌兰酒,味道很棒呢!霸王梨栖息地:常见于美国及中南美洲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区,此外在世界各地亦有类似的栖息地。外观:平坦的绿色叶子很像衬垫,上面带有梨状的果实。用途:该植物的所有部位皆可食用,“衬垫”则为水分的绝佳来源,也有助于治疗伤口,但过程要十分小心,以免它细小又尖锐的毛刺伤我们,通常可以把它拿到沙地上摩擦,去除掉这些恼人的玩意儿,而种子可以烤食,或是磨成粉。北极柳栖息地:常见于北美、欧洲、亚洲、靠近北极和南极的地区,以及温带的山区和多岩的荒地。外观:小小的就像灌木一样,圆形的绿色叶子会闪闪发光,拥有银色的毛,平时低垂,会形成浓密的“席子”,不过很少能离地面45厘米以上。用途:嫩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而生长于地上或地下的新芽则可在脱除外皮后生食。驯鹿苔藓栖息地:很能适应寒冷气候,常见于北欧及美国,面临冷热两种情况皆能成长,不过需要开阔且排水良好的环境。外观为易碎的绿色地衣类植物,生殖组织为鲜艳的红色。用途:整株植物均可食,不过通常有苦味,因此可以压碎后放进热水中煮熟。不但可用来当成治疗痢疾的药物,还可以生食,我就曾在一只死鹿的胃里发现它,当时已呈半消化的状态,因此拿来食用的话相当不错,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挪威反抗军,就曾运用这套技巧而得以存活下来。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1 生存的基本要素(32)
求生用的树木在全世界的蛮荒地区中,再也没有其他任何一种栖息物要比树木更有用途,或更受到单独求生者的青睐了。在一个充满敌意的环境里,它们似乎已成为我们唯一的真正朋友,因为这些树木提供了保护,让我们免于一些不利因素的干扰,比方说像避难处和筏,便可以利用它们的树干、树枝、树皮、种子、果实、树叶和针叶制成。另外,这些部位通常也都可以食用,不但营养丰富,从其根部、树干、树枝或凹陷处所熬煮出的汁液,还可以提供我们生命所需的饮料。至于唯一的问题则是,我们得对它们有所认识,并知道它们可以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树木可分为如下三大不同的类别:阔叶树、针叶树及棕榈科植物。其中阔叶树拥有又平又宽的树叶,绝大部分都具有季节性,到了冬天,叶子便会掉光,因此大家都知道常绿类植物就不属于这类树木。针叶树拥有针状树叶,不但属于常绿类植物(除了落叶松之外),果实通常也都是木质的球果。至于棕榈科植物则只有树干而无树枝,在正常情况下树叶就由位于树干顶端的中心点处长出。以下即是在荒野中用途最广的一些树木。山毛榉栖息地:性喜中纬度地区,在美国东部、欧洲、中亚及北非等地区都随处可见。外观:为一种高大又具对称性的树木,拥有光滑且呈淡灰色的树皮、深绿色的树叶,以及如穗一般尖锐的种子荚。用途:山毛榉的果实为坚果类,其白肉富含营养,是求生者最佳的食物来源。杜松(雪松)栖息地:北美、欧洲、中东、亚洲及北非的山区,开阔的空间和日照充足的地方,均是其理想的栖息地。外观:可由它浓密、成串且小小的树叶,以及独特的气味而辨识出来。用途:其浆果可生食,细枝可泡成营养丰富的茶品。云杉栖息地:性喜中纬度地区,进而延伸到南北半球极寒之地的山区。外观:属于角锥式圆柱状的针叶树,拥有又长又多刺的针叶,颜色则呈多样化,从深绿色一直到银蓝色均包括在内,可长至30米高。用途:把针叶泡在热水中,即可制成富含维生素C的绝佳茶品。松树栖息地: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但性喜日照充足的地方,遍布于美国、加勒比海地区、中东及部分亚洲地区。外观:有100多个不同品种,皆属常绿植物,拥有富含树脂且具黏性的树液,以及十分独特的气味。大多数松树的树皮都很厚,且具鳞状薄片,“注册商标”则是树枝以螺旋式生长。用途:饱含水分的白色树皮内层可以生食,或是磨碎后食用,而松针可泡成营养丰富的茶品,且两种均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与维生素C。此外,松球种子亦可食,而树液则在加热后可做成胶,或紧急情况下的牙齿填充材料。还有,可以用手把松针压碎,然后把压成的树脂涂抹在皮肤上,形成天然的防蚊液,不过每小时都得重新涂抹才行。一般来说,云杉和松树皆由于松针富含树脂,因而具备了燃烧快及高热的特性,可以制作成绝佳的焚烧用木材。枣椰栖息地:为北美及中东地区的原生物种,但现在已扩至全球许多的亚热带地区。外观:高大而且就像所有的棕榈类植物一样,没有树枝,只在树干的顶端长有叶冠。用处:果实成熟时呈黄色,干燥后可以储存极长一段时间。树叶可用来盖成屋顶或墙,而树干则是建造避难所的绝佳材料。尼巴棕榈栖息地:遍布于整个亚洲的海岸地区。外观:短而粗大的树干大部分都在地下成长,突出于外的叶子颇为硕大,有时候可以长至4.5米高。用途:花柄犹嫩时富含糖分,可煮成汁液饮用,果实的种子亦可食,至于树叶则为一流的建材。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1 生存的基本要素(33)
棕榈藤栖息地:属于雨林区的一种植物,主要生长在非洲、亚洲及澳大利亚的热带地区。外观:为攀爬类植物,借由叶子上的钩附着在雨林区的其他树木上,而茎则可长到60米长。用途:茎部含有大量可饮用的水分,而茎顶端和树干的肉亦可食,且生熟两相宜。此外,我们可以把茎部扭曲缠绕,制作成绳索。西米棕榈栖息地:亚洲的热带雨林区,主要生长在潮湿又多水的内陆地形。外观:树干又矮又肥又短,像穗一般尖锐,叶子则呈冠状,粗厚且附有硬皮。用途:以较低部位的树干为主,可把其软而白的内层部分捣碎、过滤,制成“燕麦粥”,营养价值极高,且充满了像淀粉一样的糖。另外,西米椰子所结的干果也可食用。猴面包树栖息地:非洲及澳大利亚的热带大草原。外观:其独特处在于它的球根状树干,有时直径可长成7.5米,接近树干顶部则有短而粗硬的树枝。果实呈葫芦状,长可达45厘米,附有短而浓密的毛。用途:可从树干的中空处搜集水分,而其根、叶、果实和种子则全都可食用。此外树皮亦可制作成绳索,用处颇大。个人卫生身体每天得努力清洗身体,尤其得注意手部(其中又以指甲缝为主)、腋下、鼠蹊部、牙齿、脚和头发。记住!任何一处隐秘、潮湿及温暖的地方,都会成为受疾病困扰的主要目标。白色的灰烬、沙子或土壤等,可以作为肥皂的替代品,不然的话,也可以从动物脂肪或是灰烬中试试看自行制作出肥皂。别忘了在缺水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从“空气浴”中获益:尽量多脱掉衣服让清新的空气洗涤全身,又没有人会偷看,时间约一个小时,因为太阳光有杀菌的作用,因此,可在适当的时候把脏衣服拿到太阳下暴晒。牙齿试着尽量保持牙齿与口腔的清洁,如果没有牙刷,不妨先咬住细小树枝的一端拉断纤维,然后沿着牙齿和牙床来回摩擦,自行制作出“咀嚼棒”。如果靠近河边,可扯掉香蒲的小茎,留下牙齿状的末端,使之可以方便匀称地贴在牙齿上,让牙齿更加清新,然后摘取同样的茎部,弯成两段,利用摩擦后的折弯处取出汁液,放入口中五分钟,之后就会感到牙齿要比以往来得更清新,效果十分惊人,难怪当地的印第安居民都长了一口好牙。此外,也可以用盐水漱口,只是别吞下肚。另外,树皮煮成的茶也可以防止喉咙受到感染。足部军队给每一位士兵的第一条规则,便是无论何时只要一有机会就得照顾好自己的双脚。请善待自己的双足,能否脱困而出就得完全仰仗它们俩了,因此要不时地清洗、干燥和按摩,不要等到起了水泡才注意到脚的保养。预防永远是保护足部的关键所在,如果怀疑足部出了状况,或是感觉到有“热点”隐约浮现,那就不妨尽可能地脱下鞋袜,透气个五分钟,晾干,再穿回鞋袜。也可以把采自原野的苔藓放进袜子里,有时这可以防止水泡的生成,只要这样做没带来额外的压力就好。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1 生存的基本要素(34)
如果真的起了水泡,那就别管它,不过如果破了的话,就得把它当成开放性伤口予以治疗。阳光也可以杀死病菌 不妨在适当的时候把脏衣物拿到太阳下暴晒。医疗方面的问题在面对医疗方面的紧急事故时,由于只有自己一个人可以依靠,因此,你的选择会无可避免地受到限制。不过,只要尽可能保持冷静,并试着控制好紧张的情绪反应,那么得到好结果的机会便会大为增加。要注意的是,任何小小的伤害都应该立刻加以妥善照料,以免演变成足以威胁生命的重大疾病。创伤皮破了的时候就会产生创伤,它可能由任何东西所导致,从小小的割伤、擦伤、起水泡,到烧伤和冻疮等,都包括在内,而且不管乍看之下有多么微不足道,都得以严肃而慎重的态度加以治疗。除了失血所产生的危险之外,另一个更可能发生且更具致命性的危险,就是感染。病菌的滋生源有许多,只要任何一种和伤口有所接触,都有可能导致感染。出血性伤口的“关键词”即是施加压力并抬高(只是后者并不适用于遭到蛇咬的情况,参见探讨沙漠的那一章)。如果伤口出血不止,那就得施加压力,并坐下来,让伤口的位置高过心脏,这样一来,血便会在压力较小的情况下抵达伤口处。要注意的是,所施加的压力必须牢固得足以止住流血,并且施压的时间也得长到足以让血开始凝结。另外,每隔15分钟就必须缓缓地舒解压力。接着就是用水清洗伤口,并应该把保持伤口的清洁列为首要任务。如果无法取得清水,那就利用尿液,尤其是必须冲掉任何碎片时更非得这样做不可。一般来说,尿液是无菌的。还有,除非是很严重的伤口,否则最好暴露在空气中,不要有任何包扎。用水清洗伤口,并应该把保持伤口的清洁列为首要任务。如果无法取得清水,那就利用尿液!休克(也可参考第3章讨论薄冰的那部分)当心脏无法再以足够的压力将血输送到全身,为各个器官和细胞组织提供适当的供应品时,就会发生休克的情况。除了所有种类的受伤情形外,像感染、中暑、水分流失、盐分流失、疲倦及呕吐等,全都可能导致休克。应不计一切代价想办法止住严重的血液流失,如果流失的血液超过两升,便有致命的可能。因此应立刻找到避难所,保持身体的温暖,双脚保持抬高的姿势,并且小口小口地喝水。水泡别管它!不要试着弄破它,不然细菌就会趁机在皮肤下滋生。不过如果已经弄破的话,就要像对待其他任何的开放性伤口那样妥善处理: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尽可能地用清水冲洗,并让空气流通。烧伤尽早用大量流动的水清洗,是烧伤的最佳治疗方式,不论大小,也无论严重或轻微,任何烧伤都得以此方式处理。只要冲水的时间够久,就能够让身体的细胞组织冷却,并防止进一步的伤害,不然的话,细胞组织还会不断地烧伤,时间会长得远超过你的想象。另外,多喝点水也可以弥补体液的流失。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1 生存的基本要素(35)
晒斑不管在世界上哪个地方,晒斑都可能衍生为重大问题,从冬天穿越高山地区,到行经灼热的沙漠都是如此。因此不妨把泥土涂抹在脸上,并把肌肤暴露在外,这样做虽然不会让你在选美大赛中取胜,但却可以提供充分的保护,抵御最具杀伤力的太阳辐射。其实这并没有什么,猪不是也喜欢在烂泥巴里打滚吗?过去我在阿拉斯加和喜马拉雅山区时,就使用过这招,而且都十分有效,身处冰河地区时,更可能为严重的晒斑所苦。脓肿在濒临重要关头时,不妨用热来对付脓肿,比方说将树枝尖端浸入煮沸的水中,然后放在脓肿处,再用尖锐且无菌的工具刺破,好让里面的脓流出。脓汁一旦流出,就要先用流动的水冲洗,然后找干净的东西覆盖住,防止再度感染。细菌感染在这种情形下,太阳光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因此,要一直把肌肤暴露在空气中及阳光下,并尽量试着不要挠它、抓它,否则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在这方面,有些天然的防腐剂(参见后文)会提供不少帮助。发疹医护人员的规则在这儿仍然管用:如果疹子是潮湿的,就保持干燥,但如果是干的,则应保持湿润。煮过的橡子或是硬质木材的树皮有时可发挥出良好的作用,而动物的油脂亦可让干燥的疹子保持湿润。虱子和寄生虫这两种东西的排泄物都能让你染上斑疹伤寒,所以永远都不可掉以轻心。要随时检查它们的踪迹,一旦出现在衣服上,就得立刻清除掉,不然就拿到阳光下暴晒,如果方便的话,把衣服放入热水煮开消毒也行。如果遭到虱子的叮咬,切不可抓挠,以免遭到感染,而是应该放入水中清洗。如果虱子依附在皮肤上的话,有时可以用烟来熏,好让它们把颚松开,可是,这么一来也会让它们的吐出物留在皮肤里,因此这样做并非良策。燃烧的树枝在驱虱方面效果不错,作用和酒精或烟头类似,只是在过程中也要连虱子的头部一同去掉,以免它们依旧附在我们的皮肤上而造成感染。挫伤或扭伤如果发生在脚踝,那么最好从一开始就穿着鞋子别脱,以免脚肿之后穿不回去。此时要多休息,再把脚踝稳固住,并保持向上。如果有冰袋,就可以带来极大的帮助,如果没有,那么冷水也有助于减轻肿胀的程度。此时要记住所谓的“稻米”(RICE)原则:休息(Rest)、冰敷(Ice/Cool)、施压(Compress)、抬高(Elevate)。骨折姿势尽量保持固定不动,若有移动则可能导致内出血,并导致休克;如果非要移动不可,就必须先彻底地用夹板固定住断骨。骨折后若有移动则可能导致内出血,并导致休克;如果非要移动不可,就必须先彻底地用夹板固定住断骨。脱臼将患处重新接好是最佳的治疗方式,而且越早进行越好。你会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且尽可能快一些、早一些,毕竟短期的疼痛要比置之不理所导致的长期痛苦,以及长期无法使用患处部位来得好。一有脱臼就应立刻休息,保持温暖,并且大量饮水。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1 生存的基本要素(36)
天然的防腐剂泥炭藓碘的天然来源,也可以用来当成包扎伤口的绷带或药品,记得有一次在阿尔卑斯山时,我在制作雪鞋时不小心用刀割伤了自己,就用了泥炭藓处理伤口。它的效用可谓完美至极,可用它清洁和填塞伤口。野生大蒜可用它擦拭伤口或是脓肿处,然后用水来擦拭伤口。盐水有助于杀菌。蜂蜜直接使用或是溶解在水中后再使用,它具有功效十分强大的防腐特性。蛆永远都别小看蛆,卑微的蛆虫除了是蛋白质的上好来源外,在你陷入困境时,它也具有某些医疗作用。比方说如果开放性伤口遭到严重的感染,而且很明显地变得更糟时,用蛆虫治疗即可成为最后的手段。做法是不要把苍蝇赶走,让它们在伤口上来回爬动,并把卵下在伤口上。一旦有蛆出现,就把伤口盖住,好让它们吃掉坏死的细胞组织和脓。当新鲜的血开始出现时,就可以知道它们的数量已经繁殖得够多,并开始以健康的细胞组织为食。这个时候,就用水把蛆虫给冲掉,并定期检查,以确定它们全都被驱除殆尽。
生存的五大基本原则原则一:下定决心生存下去不管知不知道所谓的求生技巧,也无论在这方面到底了解多少,知识的重要性永远都排在精神或意志力后。只有你才能下定决心继续苦撑坚持,还是就此放弃,这个决定是让你得以扬名立万的所在,而且痛苦也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原则二:水是生命的所在当我们陷入困境时,如果食物少得可怜或者一无所有的话,那么即使人体极度不舒服,存活的时间仍可长达三周,可是一旦缺水,那么短则三天便会挂掉。因此,永远都得把取得水当成首要之务,以免让自己太渴。原则三:家、甜蜜的家归属感是出自于内心最深处的本能之一,因此要尽可能自己打造舒适而温暖的避难所,只有在这个时候,事物才会立刻开始好转起来。一个温暖、干燥又舒适的避难所会带来自尊和笑容,而且突然之间,每一样事物也似乎变得不再那么糟了。原则四:上帝之火再也没有一件事,能比利用周遭资源成功地生起一把火更能激励自己士气的了。它可以温暖你,帮助你喂饱自己,或许到最后还会救你一命呢!要让自己成为生火的大师,这是人生最具关键性的技巧之一。原则五:保持信心不要过于自大地失掉了信心,要对自己有信心,要对你心中的神有信心,而且你和心中的神也要互相有信心。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案例不难证明,信心是人类最强大的盟友和力量所在。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 2 夏季的山区(1)
chapter 2 夏季的山区
衷心期盼希望能够被重新燃起,期盼你的祈祷能够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得到回应,生命中的干枯季节不再继续下去,春雨必再度降临。萨拉·班恩·布雷斯纳克Sarah Ban Breathnach
一旦置身于山区,则无论是在世界上的什么地区、什么季节,在面对让人打哆嗦的温度、强烈的风势,以及危险的冰冻时,我们总是显得那么脆弱。可是到了夏季的月份,大自然就会在较低处的斜坡和山谷之间,显现出它最丰盈、富裕的一面。像极端的温度、缺乏饮用水和食物等等,虽然都是人类生存的大敌,也是在全世界许多其他地形中的求生挑战,可是在这儿问题就未必那么难了。所以,何不算算自己的运气,毕竟在心理上维持一种正面而积极的态度,是一项在任何一种生存情况下都攸关生死的要素。这并不是说毫发无伤地重返文明世界是件容易的事,因为除了一些较明显的危险外,山区的范围涵盖了全球所有的气候区,从南极一直到撒哈拉沙漠的边缘,以及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每一个气温区,几乎全都包括在内。有些区域像乌拉山地区等,其分布地会从北冰洋一直延伸到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之间的国界,因此,该区可谓全都覆盖在针叶林带中。而这处以松树为主的浓密原野,会使得我们行进起来特别困难,更何况棕熊自始至终都是个严重的威胁。入冬后,大地会被冻得坚硬异常,温度也频频下探-60℃,而夏季则十分短暂,融雪会制造出一些沼泽,而这又使得人们行动起来困难无比。接下来还要再谈谈安第斯山地区,它是全世界最长的山脉,横跨7 200公里,最后到达南美洲的西侧,范围从加勒比海一直到合恩角(Cape Horn)。全球最高的活火山--厄瓜多尔的科多帕希山(Cotopaxi),全世界最干燥的环境之一--智利境内的阿塔卡马沙漠(Atacama Desert),以及位于海平面的冰河区--巴塔哥尼亚高原(Patagonia)末端的火地岛(Tierra del Fuego)等,全都迤逦其间。绝大多数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的山区,它们的最高峰在整个夏季都会被雪覆盖,不过到了原野和山谷,气候就相对温和多了,像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及北美洲的落基山脉等均如此。不管是炎炎夏日抑或寒冷的隆冬季节,山区里往往都有一股孤傲而卓绝的美,然而地势陡峭之处,是不宜久留的,我们可以假定,在此处不太可能展开快速的救援行动,也没有现成的庇护处可供我们使用。在这种情形下,较明智的做法便是立刻降低海拔,并往下走,回到山谷地带,因为那儿的空气暖和多了,另外在那里找到庇护处、食物和水的机会也会大增。然而如果你还没想到如何离开陡峭的处境,这个看似再明显不过的决定仍可能充满危险。因为,虽然在平时地心引力有利于你,但一旦到了近乎垂直的地形,那么对于任何没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来说,攀岩便很可能是愚蠢之举。值得一提的是,一旦置身于山区,即使碰到天气最好的时候,都很难看清楚下方的地形如何,可能在经过好几个小时的折腾后才发现,唯一的脱逃机会就是再度爬回上方,而此刻自己的力气和士气却早已一齐陷入枯竭。较明智的做法便是立刻降低海拔,并往下走,回到山谷地带。因为那儿的空气暖和多了,另外在那里找到庇护处、食物和水的机会也会大增。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 2 夏季的山区(2)
我曾在新西兰有过这样的亲身经历,当时我曾沿着一条路径爬到山顶,然后又顺着另一条不同的路径下山。可是正当我开始踽踽独行时,才发现岩壁已变得陡峭起来,并在我前方的另一块平滑岩石上突了出来。这位置距离下方的岩架约有三米的落差,于是我只好悬在壁缘,并缓缓垂下。我继续以这种方式往下滑落,不过随着绝壁的突出处越来越多,脚下所踩的岩架却越来越小。最后来到一处小坑洞的边缘,我顺势往下窥视,准备依样画葫芦一番,可是,在下方除了空气之外什么都没瞧见。这还不打紧,只见我往下一滑,居然一口气就滑行了150米,而且是笔直地落下,而非像过去一样只有区区的三米。后来才好不容易爬到一处“牢笼”中,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一时之间可说是上下不得。只见上方全都是悬垂的裸露岩石,下方则是“无底洞”,垂落的距离远超过任何一根绳子的长度,看来除了再试着爬回头顶上方那些岩壁的突出处外,我已别无选择。如果无法爬出这些小坑洞,就必定会陷入进退维谷的窘境,而且如果一直待在这个危险的岩壁上,到最后力气也一定会耗尽,让我无法再继续撑下去。那种暴露在危险之中,独自面对困境的感觉是十分可怕的,一时之间,自己仿佛成了世间最无助、最脆弱的家伙,而沿着岩壁往上爬回去,也是这辈子最难以忘怀的危险经历之一。因此各位一定要注意,如果无法看清楚下方的路径,就不要硬往下闯,以免陷入一个进退不得的困境中,而这则是常见的山难原因。大自然所带来的一些危害在山区尤为常见,比如闪电在任何地方都会要人命,可是最危险的当属无掩蔽的空旷区域,一旦人置身在其中,就会成为唯一的“接地线”。一般人会认为河谷似乎较为安全,但是这些地方也有危险之处,比方说暴雨所导致的洪流就可能涌至干燥的山腰,并以让人难以置信的速度狂奔而下,而沼泽、湿地、湖泊,以及无法涉水而过的河流,亦可能成为我们最大的梦魇。不过至少你还是活着的,现在就让我们打起精神重新开始,并试着从这可怕又紊乱的局面中脱困而出吧!
搭建避难所面临任何求生的状况时,都应把建立避难所列为第一要务。即使是夏天,就是现在这个时节,就算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蔼可亲”,也同样不能忽略寻找或搭建避难所的重要性。水和食物会立刻成为必需品,但如果缺乏遮风避雨的避难所,为了保持温暖和干燥耗尽了多余的精力,那么食物和饮水的正面效应就势必会大打折扣。我曾在第1章中谈过,这可能会成为敌人在精神战中所发动的首波攻击。在这样的压力如排山倒海般袭来之际,你可以真正冷静地思考吗?你是否能够对自己所拥有的精神力量和体力,进行最有利且最充分的运用,不至于平白无故地浪费掉?在现代化生活的纵容下,大多数的人都疏忽了出自本能的那些“常识”,甚至犹如断了线的风筝,和它们失去了接触,在面临求生的状况下,是否又让你重新发现了它们的真正意义和价值?由于缺乏休息而产生的疲惫,会导致不当的决策,而不当决策的本身又往往会造成体力和精神上的衰退。还有,你可能称之为“家”的那个地方,它的重要性就像其他任何东西一样,不管它有多么简陋,都是振奋精神的主要动力。面临任何的求生状况时,都应把建立避难所列为第一要务。可是正如面对生活的每一项要素一样,在搭建避难所之前务必要仔细思量一番,以免把宝贵的精力都耗费在不适合的避难所上。这时,不妨问问自己下面这些关键性的问题:我应该继续留在现在的地方吗?如果这么做的话,获救的机会是否会增加?如果此地不宜久留,那又该寻找什么样的地点来代替,从而搭建理想的避难所?我可能会在这个地点待多久?有没有可能再回来?要记住一件事:多动脑筋思考。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 2 夏季的山区(3)
如果你急急忙忙地搭建了一处避难处,地方不适当、不牢固,还通风不良,比方说一场倾盆大雨后,从高地流下的汹涌雨水就把你泡在当中,或是野猪挟着雷霆万钧之势冲来,一瞬间就把好不容易才搭盖起来的“新卧室”捣毁得片瓦不留等等,都会让你欲哭无泪。这样的避难处不但没用,更糟的是还让你平白耗尽了许多宝贵的精力,至于喉咙间那股又苦又干的感觉就更不用说了。如果这时黑暗又快要笼罩大地,或是大雨即将下个不停,你一定会捶胸顿足地仰天长叹:“噢!不!不!不!为什么当初不趁着机会还在时静静地坐下来,好好地想想··为什么要这么着急?”现在,就让我们回到一些基本的原则。地点,地点,地点即使来到穷乡僻壤,一旦谈到如何搭建“巢穴”时,来自于房地产中介的传统智能仍然十分管用,那就是“地点即一切”这句话,而选择适当地点的最佳方式,首先要牢记的就是,一流避难所的关键属性为何。这时你一定会问,到底是哪些?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良好的保护,免于风雨的干扰。在高山地区,你会面对大自然所带来的各式各样威胁,它们统统会破坏你的好事,让你在求生之路上屡受挫折,比方说像烈日、大雨、强风及极端温度等,处处都会考验你的能耐,看看你的精心杰作究竟可否免于受困。一言以蔽之,避难处必须坚固、稳定,远离一些如洪水、落石之类的天灾,避免野生动物、昆虫和蜂群的干扰。有鉴于此,不妨多花些时间研究周遭的地形,如果所在地直接暴露于风雨之中,比方说在山脊的高处,那就得考虑换个地点。我们的目标是寻找面向南方的斜坡,因为这儿的树木和石头都会保持它们的温暖,但又不至于受到阳光过久的暴晒。一般来说,较有意义的做法就是往下走直到山谷间,但又得避免山谷的最底部,因为这儿或许有河流、有湿地,因此有遭受洪水的危险。而且一入夜之后,在冷空气下沉后温度往往会迅速降低。寻找面向南方的斜坡,因为这儿的树木和石头都会保持它们的温暖,但又不至于受到阳光的暴晒。在山区过露宿生活的最理想地点,当属山谷最底部之上约30米的平坦地面,如果这儿有大树或岩石可以吸热,能受到它们的保护,那就更理想了。因为离山谷最底部约30米的这种高度,会为避难所带来相当程度的保暖作用。还要避免任何有明显动物足迹的地方,因为这是动物经常出没的所在,如果把避难所搭建在这儿,就无异于阻挡了它们觅食或饮水的路径,因此别指望它们会善待你的心血结晶。再者,在搭建之前,也要抬头仰望一番,看看上面的树木是否有腐朽的树枝,许多徒步旅行的人一不留神,就会被正巧落下的枯枝砸到,轻则头部疼痛难忍,重则枉死。因此在搭盖避难所时,要确定绝对不会有腐朽的树枝落在自己脑袋上。避难所的种类要搭建哪种避难所,主要取决于你打算在该地点停留多久。有时候你只要寻找一处可以过夜的地点,或许你已在暴风雨中待了好几个小时,只想找个地方暂时喘口气,顺便把全身弄干,那么搭建一处短期性的避难所就可以了。天然的避难所洞穴如果碰巧在附近发现一处洞穴,那么从短期来说,应算是上帝的恩赐,只是就长期而言,它的不利处很可能就会超过有利处。比方说它们往往太冷、潮湿,甚至栖息着蝙蝠、蛇,或其他的野生动物,对于你这位不速之客,它们当然是不会展开双臂欢迎的,这里甚至还有可能是散播疾病的温床。树、洼地和大石头任何树木、腐烂的树干,或是可以提供适当保护以躲避风雨的天然构造物,都算是潜在的避难处。另外同样重要的是,不妨在周遭增加一些具保护作用的结构,如树叶浓密的树枝,其作用一如防风林,或是在下面加一层以树丛做成的绝缘物。如果暴风雨抵达已经无可避免,那么充分利用地上的坑洼当成排水沟渠,对于避免被水浸泡应该也称得上成效卓著。····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 2 夏季的山区(4)
长期的避难所印第安式小屋它是根据美国当地居民印第安人的圆锥形帐篷而来的,采用最基本的单倾斜面小屋建筑技术。它的成效要看是否选用了大小及长度皆类似的树枝,使它们能够聚拢成圆锥体或圆顶建筑状,因而该结构可以不需要任何支撑而挺立,也可以围绕着一株小树的树干四周而搭建。值得一提的是,可以把充作墙面的树枝埋入土中,让它更牢固,另外也可以用一层层的树叶编织成绝缘垫,有效隔绝风雨。A形骨架虽然它的搭建时间略长些,但却可以提供较佳而且较长期的保护,有效抵御风雨。首先得找到一根结实又挺直的十字形竿子,竿子的长度会决定避难所的整体尺寸,请记住这点。分别用绳子把两端捆绑在另两对呈V字形立于地面的柱子上,接着再用树枝的弯曲处或升高的台阶支撑其中一端,你靠在骨架上撑住另一端。只要让其中一端正常地运作,另一端就容易多了。决定好要将哪一端成为你的门后,就可以用树枝和叶子在墙面及该结构背面编成格子状,当这些工作完成后,最后就可以用树叶和丛叶盖成“屋顶”(参见后面的“大师级构造”内容),至于是否要加上第二层甚至第三层,则要视气候状况而定。当然我们也可以在敞开的那一端生火,并用圆石头或大岩石做反射热度的工具,把热气反射回避难所的内部。在丛林中,这套结构还可以加以修正,比方说在十字形竿子上搭建一张抬高的床,让一些不受欢迎的爬虫类不至于侵扰到我们。
求生避难所的“大师级构造”我的军士长常用“笨蛋才会让自己又冷又不舒服”这句话,来提醒我们要随时关心自己的情况。同样,一座稳固又良好的避难所,乃是重拾失去已久的舒适感的第一步,而我们所需要的,即是在搭建的过程中多付出些心思。相信只要遵循下面的这些诀窍,所获得的成果就不会太让你失望。在开始工作前先脱去一层衣物,如果天气是潮湿的,就表示工作结束后会有干的衣服可穿,而不至于让每一样东西都浸泡在汗水中。始终都要确认一件事:至少在天色变暗前两个小时开始动工,否则一旦入了夜,施工起来便会难上加难。在开始动工前要先决定该构造的大小,否则在搭建后才发现不适合就太晚了。记住!在下方的基础结构一定要结实有力,足以承受后续添加的一层层绝缘材料,并且还得能够承受无可避免的过多雨水,这会让最上面的几层浸泡在水中。所有的避难所都应该朝向离强风风向90度的方向而建,这样会让该构造成为一处“防风林”,防风林与风标的作用完全相反,而且一旦营火有烟产生就会立刻刮走,不至于灌进避难所内。确定避难所的骨架两端,比如A形骨架的顶部,没有紧紧附在主构造的上面,以免蓄积雨水,或让雨滴不断落在墙面。充分利用任何材料,塑料布、防水布、雨披或是帆布,搭建自己的避难所。只要不是处于十分干燥的环境里必须用它们来搜集雨水,它们就还有其他宝贵用途,不但可以盖在头上产生防水的作用,还可以保护我们免受下方袭来的阵阵寒气。别忘了,许多条人命都是被黑色的垃圾袋所救。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 2 夏季的山区(5)
它可以用来当“防风林”,防水效果也一流,因此可别小看了它的特性,救人一命绰绰有余。如果用雨披或类似材料来做有防水作用的避难所,那就要确定,它是以45度以上的角度立于地面,并保持拉紧的状态。这样可以确保一旦有雨水便会立刻排掉,且不可能穿透它的纤维。修葺避难所墙面和屋顶所用的一层层绝缘材料如树叶和苔藓等,应该由底部一层层往上添加,使得后续的每一层都叠在下面的那层之上。而且铺的层数越多越好,在“老天要张开大口”时尤其如此。所组成的“格子墙”不需要特别整齐,以免浪费无谓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不妨根据材料的天然形状决定整体的形状和“纹理”。任何的避难所都得在四周挖掘排水渠道,让下到山腰的雨水可以顺势流入其中。即使夏天也永远要确定一件事:位于你下方的地面要经过良好的隔绝处理,否则的话,就很可能造成热度(及舒适度)流失。可以把松针填塞在塑料袋或是多余的夹克里,制成绝佳的羽毛被、绒毛被、床铺底垫和枕头等等。在入睡之前,不妨把苔藓、羊齿蕨或香蒲塞进夹克和裤子里,制造出所谓的气袋,并在寒冷的夜晚产生隔绝作用,远离寒冷。基于同样原理,不妨在夜里松开鞋子,塞进上述植物。 皇家特种航空部队前军士长
寻找水表面看来,进入夏季后想要在山区找到水,应该不算是什么大问题,毕竟由山顶融雪处所流下的水会进入如水晶般清澈的山间溪流,而下方山谷处的河川则会出现滚滚激流,不但澎湃汹涌,而且还产生良好的氧化作用,同时更可以来个激流泛舟。嗯!情况或许是如此,只要你交到好运就行!在你心目中,山区或许是一片青翠,像是在电影《音乐之声》(Sound of Music)中,阿尔卑斯山不就如此吗?来自牛颈上的清脆铃声,还会不时从下方的山谷处传来,并轻柔地在微风中飘荡,好一处人间仙境啊!可是事实却恐怕是残酷的,假定你因空难陷入如此的困境中,一个人被隔绝在一个又高又干燥的山脊里,四周的草木少得可怜,食物和饮水显然也没有任何着落,即使接着自行下到较温暖的高地,但眼前所见的仍让你捶心肝,不但干燥如故,而且尽属半沙漠的地形。其实不管所面临的局势如何,都应把寻找可饮用的水源列为首要之务。相信我,在我所见过的不幸者之中,因脱水而倒下去的人要比营养不良而崩溃的人还多。以法国的外籍兵团为例,如果我们没吃什么东西,他们是不会太在意的,可是在饮水方面,却规定得十分严格,一定要逼我们一升接一升地喝水才善罢甘休。总之,外籍兵团对沙漠的了解程度,要远甚于其他任何的地形,而且,他们也充分吸取了这个教训。在非常情况下,如果能够把嘴巴闭紧,并透过鼻子呼吸不让口中的唾液无谓地蒸发,就一定会为你带来极大的帮助。在撒哈拉沙漠的所有游牧民族,都以此方式生活,甚至一年到头都用什么东西把嘴盖住,避免水蒸气透过呼气流失过多。或许在某个阶段里,你运气实在是出奇的好,居然能找到供应不绝的饮用水,而且水质也最纯净,不过,却很难把它带在身边。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 2 夏季的山区(6)
一般来说,水是庞大又笨重的东西,需要量又惊人,因此即便有容器在手,也永远都不可能携带足够的水。换句话说,你一定会在某个阶段,面临严重脱水的可能性,这几乎是无可避免的。这意味你得拼死捍卫体内的每一滴水,确定流失在大气中的每一点体液,都是为了一些极重要的任务而流的,并在第一时间尽可能让它少流失掉。有些没有必要的活动是需要耗费体力的,如果因此导致脱水的话,是不会产生丝毫正面结果的,也无助于任何事。此外,如果涌现恐慌、紧张的情绪反应,也会使行为流于狂躁,这些都应该不惜任何代价竭力避免,甚至焦虑本身都会导致脱水。所以在思考自己的寻水策略时,务必要保持心平气和,而且最好待在阴影下。到最后当你开始踏上寻觅的路程时,也始终都得牢牢记住:水的纯净与否和水的本身同等重要。一般来说,我始终都会确定一件事:不管水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在喝下肚之前,都至少得煮沸五分钟。此外,我也会在此时添加富含维生素的玫瑰果嫩芽或是松针,然后待凉,让它更能振奋自己的精神。如果缺乏任何可以让水纯净的手段,那最好抱着宁缺毋滥的态度扔下它别管,到其他地方寻找更可靠的水源。水的迹象如果是善于观察的人,那么大自然就会给予许许多多的线索,好让你得以在附近寻找到水源,比如:草食性的哺乳动物会在清晨及黄昏时觅食,而它们的足迹也往往可以把我们引领到水源处。尤其当一些不同的足迹以V字形在某处交会时,就更代表一些动物从不同的方向抵达水源区。鸟通常会在清晨或黄昏时盘旋于水坑的上方,甚至有些像是雀类和鸽子之类的小鸟,在尽情喝足后还会以缓慢的速度低飞。如果出现苍蝇、蚂蚁和蜜蜂之类的成群昆虫,就表示离水源已经不远了。水源地表水在缺乏雨水滋润的地方,不妨寻找些地面水,如山区溪涧或河川的水所注入之处,其中又以快速流动的水或是岩石底部的水为佳,因为这些环境会有助于过滤掉潜在的污物或杂质。这种高度的水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往往离水源处不远,因此,要比稍低层的水更适于饮用。如果在上游500米的距离内没发现动物的死尸,那么情况就大致没问题,至于我自己的秘诀则是,在饮用来自于溪涧的水之前,再沿着它往下游步行五分钟,察看有无动物的死尸。此外,水流动的声音也会吸引口渴难耐的各种动物率先前来报到。地下的源头如果附近没有溪流,那就别忘了往岩石间的缝隙或洼地寻找,如果在干燥的景观中突然出现一丛植物,通常就表示附近的地表会有湿气。如果口干舌燥的程度加剧,那就不妨舔一舔潮湿的岩面,那种味道简直如同甘露。如果是在较平坦、较柔软的地面,那也可以挖掘这些潮湿的土壤,好让混浊的水得以集中,从而搜集到足够且较适宜饮用的水。当然,地表附近的湿气亦可以利用蒸馏设备加以凝结。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 2 夏季的山区(7)
来自于动植物的水在山区,草木等植物也可能是宝贵的水源,只是或许没有诸如丛林之类的其他地形来得丰富而充足,不过在非常的情况下,动物都可能提供若干水源,甚至刚被食肉动物弃置的动物残骸,都有利用的价值。比方说从它们的眼球中就可以挤压出液体来,从而获得相当可靠的可饮用水,或许味道不怎么可口,但却可以让你起死回生,更何况在危急存亡之际,那甜美滋味很可能让你永生难忘!有一次在南太平洋漂流时,我就在木筏上吃掉鱼眼,甚至连背骨里的流质都不放过呢!从动物眼球里所挤压出来的液体,是相当可靠的可饮用水,或许味道不怎么可口,但却可以让你起死回生,更何况在危急存亡之际,那甜美滋味很可能让你永生难忘。水的搜集即使无法取得数量足够的地表水,我们仍可以利用陷阱或是以大地为蒸馏设备,从植物及大气中搜集到水。小秘诀:在太阳偷走宝贵的水源之前,我会早一点起床。搜集雨水和露水的陷阱雨水永远是安全的,饮用绝对无虞,只是需要努力搜集而已。如果有防水板或防水布,那就不妨把它拉开,铺在一个很宽广的区域里,不过当然最好是在斜坡上,让水可以借此注入干净的容器里。如果是置身在一个较平坦的地面,那也可以在地上挖个洞,再把陷阱沿着它往四周扩张。记住!水是很重的,因此得用较重的大石头按住防水布。露珠是热力学的基本原理所产生的结果,当大地在一夜之间迅速冷却下来时,大气中较暖的水蒸气便会凝结,温度的差异越大,所凝结的露水就越多,像许多山区的环境便是如此。此外要记住下面这样的说法:“一旦草上出现了露珠,老天爷就不会下雨了。”理由很简单,露珠是在较冷且万里无云的夜里所生成的,而万里无云又是好天气的征兆,因此务必要善用一大清早较潮湿的大地。我们可以运用这一原则从露水陷阱中搜集到水,比方说挖一个45厘米深的洞,并以黏土或防水材料沿着它排列,最后再塞进平滑的石头强化凝结的作用,让水得以在洞底集中。或者也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比方说用衬衫拖过一簇的树叶,搜集清晨所形成的露水。还可以在脚的四周系上碎布或破衣服,再经过草地,最后把水拧到嘴里。这套技术已经救人无数,而且让许许多多的人在经过最干燥的地区时得以存活下来。蒸馏设备如果丝毫没有下雨的迹象,而且又置身在一个极度干燥的地区,举目所见皆寸草不生的话,我们仍可以充分利用任何种类的防水材料,如聚乙烯、塑料、帆布,或是手中的任何东西,把露水搜集到一个太阳能蒸馏器中。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 2 夏季的山区(8)
我们得先在平坦的地面上挖掘一个洞,然后把防水材料悬垂在洞上,就好像搜集雨水的陷阱一样,只不过这次所搜集的并非地面上的雨水,而是在白天热度上升时,从地表底层搜集大地上的湿气,并在防水布较冷的底侧将之凝结。这时如把一块小石头放在陷阱中央,让防水布因重量作用而下沉的话,亦会吸引一滴滴的露珠落在中央,这样一来,就更容易滴落在下方的容器里。这个方法在24个小时内通常可产生出半升的水来,如果把一些草木等植物加入洞内,并朝里面小便的话,亦可使所产生的液量有所增加。用植物凝结出水花花草草以及高大的树木也和人类一样,大部分皆由水所构成,因此可以把塑料袋扎在树枝、看起来汁多味美的树叶,或是扎在直接暴露于太阳下的草丛上挤出汁液。不过,在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让塑料袋直接接触到树叶,以免影响到凝结作业的效率。水的洁净饮用有污染的水要比滴水未进还来得糟,所以最好永远都不要冒这样的险。即使在流动的水中氧化作用良好,都可能布满了不洁的小虫子,喝下去准闹肚子,至于由冰或冰山所融解的水,亦可能含有细菌。如在我们肠子里肆虐的梨形鞭毛虫,便可能引发慢性痢疾,而山区里一些外表看来十分洁净的水,便往往会有这类寄生虫出没。一般来说,离源头处越远的水,受到污染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饮用有污染的水要比滴水未进还来得糟,一般来说,离源头处越远的水,受到污染的可能性也就越高。从大气、植物或“大地蒸馏设备”所搜集来的水永远都是纯净的,因此可谓好处多多,不过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应尽可能将之净化,以免被水源的纯净外表所欺骗。许多人如果远赴无法方便取得瓶装水的异地差旅,都会携带净水用的药片或是碘剂,因此,你或许也会携带一些这样的东西在身上。如果没有的话,亦可以透过衬衫、丝质大手帕,甚至是填满沙子的袜子,而达成最基本的过滤程序。不过,最有效的方式却是煮沸法,其成效也是无可比拟的。只要拥有火和足够的燃料,并处于适当的高度下,能确保水不至于在100℃以下便沸腾的话就可以。方法很简单,只要把水至少煮沸五分钟,这样一来,99.9%可能会伤害到你的病虫害就会被杀死。我们有一次在攀登珠穆朗玛峰时,曾在8 000米的高度扎营,那儿的空气十分稀薄,水煮到70℃时便沸腾了。而这么低的沸点是无法产生足够的热杀死任何细菌的,所幸我们那次所饮用的都是融冰和雪,既新鲜又洁净,大伙儿只要参照下面这个更简单的原则,便能确保水质的洁净:只要雪呈黄色,便不可将之融化并取用。
寻找食物一年当中以夏季最有可能在山区地形中取得食物,而山区的大自然也以这个时节为最美,这表示无论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还是纤维,都要平均摄取,维持健康而均衡的饮食。记住!不管是地上爬的、水里游的、陆上行走的抑或是天上飞的,几乎每一样东西都可以享用其中的某些部位,很少有例外。不过不利的地方在于,猎取食物的努力会不断消耗你的精力,并使其供应陷入枯竭。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 2 夏季的山区(9)
有鉴于此,千万别忘了求生情况下找寻食物的两条黄金定律:一是在找寻食物的过程中,所消耗的精力绝不可超过那些食物所产生的部分,二是只要一发现机会便立刻把握住,千万不可踌躇不前。因此,我们务必得记住那句古老的谚语:“一鸟在胃胜于十鸟在林”。你或许喜欢在树林里猎捕野生动物,不过,这种寻找食物的方式却十分缺乏效率。一般来说,用陷阱捕捉的方法较佳,只要设好了陷阱,就可以跷起二郎腿,等待猎物自动上钩,可免去奔波之苦。还有,当设好了一些陷阱或罗网后,便可以一再地重复使用,堪称十分便利。我们要牢记这句话:“做得够好,设得够近,虽不中亦不远矣!”陷阱未必得精雕细琢,或是比美什么艺术大师的杰作,只要功能良好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即可。一般来说,只要设得够接近动物出没的路径,应该就够好了。要把这些黄金定律谨记在心,接下来再检视一下,山区可能存在的食物来源,并权衡其利弊得失。不管是地上爬的、水里游的、陆上行走的抑或是天上飞的,几乎每一样东西都可以享用其中的某些部位,很少有例外。树木、花草、坚果类、浆果类环顾全世界绝大多数的山区,都必定拥有某些可食用的植物种类 至少在较低矮的坡地是如此。全世界共有30万种已经分门别类过的植物,其中可食用的大约有12万种之多(其中又有一万种可以在欧洲地区找到)。一般来说,在整株植物中最富含能量的部位,要算是根部、种子、坚果或是果实,而叶子则是维生素的绝佳来源。这其中只有一个问题:山区的每一位“居民”,从驯鹿、灰熊、鸟类到啮齿类动物,都有足够的时间挑肥拣瘦,并分辨出哪些植物是可食用的,以及又有哪些会让它们头痛欲裂。在它们的食物来源中,有许多是可以同时给人类食用的,不过也有一些例外。既然如此,我们要怎么办?记住:这是求生的关头,并不是随机实验的时候,因此,正面而积极地确认至关重要。如果陷入山穷水尽的险境固然让人不胜唏嘘,但身子骨一旦中毒,则无异雪上加霜,让本来就不堪的局面更加糟糕。因此,最好要牢牢记住一些有关花草和浆果类植物的原则,并寻求其他的食物来源来补充自己的饮食,当然,这些原则都是相当容易记住的。只要记住就够了··树木与花花草草生长在水中或潮湿土壤中的植物通常是最具风味与营养的。大部分的根部、球茎、根茎和块茎都是安全无虞的,但必须加以烹煮才能消化。所有的蕨类植物在煮熟后全都可以安全地享用。冷杉的所有部位都是可食的,正如松树的绝大多数部位一样。至于云杉底部树干的内皮则具有甜美的风味,因此不妨在剥掉树皮后刮取其内皮部分。大部分的树叶和许多花草的叶子都是可食用的,不过宜避免任何有乳状汁液的树木。红色和白色植物,以及被尖刺或纤细的毛所覆盖的植物,很可能都是有毒的。所有草类的尖端和种子都是可食用的,并且是蛋白质的珍贵来源,可是茎部须煮熟。再者,还需小心它们是否带有麦角症的剧毒(非常容易辨识),如果有的话,通常在种子的尖端都会长出类似于黑色箭杆的东西。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 2 夏季的山区(10)
香蒲是一种在河边生长的灯心草类植物,在全世界都可找到,而且附近就有新鲜的水。种子顶部状似钓鱼用的浮标,不过也有人说它像是串在棍子上的一根香肠,因此十分容易辨认。它的根部可食,富含约46%的淀粉和10%的糖,生食、熟食皆可,只是生食前得先用新鲜的水冲干净,除去寄生虫,熟食时可利用火的余烬烧煮。或是从烤过的根部取出富含淀粉的果肉食用,味道像极了温润又香甜的栗子。要当心毒芹,如果不小心吃了它,就可能只剩几个小时可活,只要问一问苏格拉底便知道了!这种两年生的草本植物可以长到2.5米高,拥有三角形的分裂式叶片,其基部包覆着光滑且带有紫色斑纹的茎部。不论是新鲜的树叶还是根部,都有一种恶臭味,类似于防风草,让人不敢恭维。至于娇小又吸引人的白色花朵,则是成串地生长,状似雨伞,通常在初夏绽放。果实小小的没有光泽,但会隆起棱纹似的波浪,食用后会引起焦虑、颤抖、丧失协调功能、忧郁、昏睡等症状,然后导致死亡。果实和浆果类长在茎部上的单果往往是可食用的。蓝色或黑色的单果往往是可食用的,而白色和黄色的则否,至于红色的则宜小心(蓝莓所含的抗氧化剂成分几乎优于任何一种植物的果实,如果在野外找到了蓝莓,不妨整株吃掉)。聚合果或聚合浆果,全都是可食用的(想想看黑莓和覆盆子)。只要在单茎的末端长出带有五个花瓣的单果,便全都属于玫瑰家族的成员,其中一个最佳的案例当属玫瑰果,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及维生素C,冲泡成茶的话风味绝佳。坚果类和种子不妨观察像鹿之类的其他动物,它们通常都会花费很长的时间挖掘坚果类及种子等食物。此外,也可以多留意像野猪之类相对较小的动物,看看它们在哪些地方挖掘东西,然后模仿它们的生活习性,这样就可以满载而归了。所有会结出球果的树木其种子皆是可食用的,像松针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蕈类植物虽然有些菇菌类植物看起来十分诱人,但除非是专家,否则最好还是别搭理它们。烹煮并无法消散有毒蕈类的毒性,而且只要选择错误,所得到的惩罚便往往是致命的。如果一定要食用它们,那么一般来说有个粗略而实际的原则可供参考:避免食用白色菌褶的,而宜选用菌褶为棕色的蕈类植物。食用前可先放一点点在舌头上尝试一下,再静待五分钟,如果情况一切良好,再尝尝一小部分,然后静待30分钟以观后效。总之,要持续保持十分谨慎的态度。昆虫和蛆虫相信没有几个人会喜欢在早餐时享用蛆和甲虫,可是摆在眼前的残酷现实是,一旦我们的生命处在生死攸关之际,我们便失去了纵容自己的权力。而且我也屡次发现,一旦人们处于饥肠辘辘时,是否恶心便不再是问题所在了,而且这还是过分讲究的美食家所说的名言呢!别小看这些永远都在蠕动的小家伙,它们可是地球上种类及数量最丰富的生命形态呢,而且很容易捕捉到。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 2 夏季的山区(11)
这些动物含有80%的蛋白质,相较之下,牛肉才仅有20% 只是我并不认为快餐连锁店会很快地供应甲虫汉堡。每30克的蛆虫大约有70卡的热量,这表示如果被困在荒野中动弹不得,而且平时所消耗的力气也不多的话,那么每天只要食用少量的蛆虫便足以生存下去。只不过在据案大嚼之前,得记住要先咬掉它们的脑袋,并且吐掉,然后把剩余的部分全部吞下肚。如果可以搜集到足够的蛆,便可以先下锅油炸一番再享用这道美食,或是先烹煮并晾干,然后压扁成粉状,以备文火细炖,至于其他的蛆虫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烹调。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所食用的是蛆、蛞蝓或是其他的虫类(有些看起来十分恐怖,而且身子很长),通常我都会一口气把它们全部吞下,这样既能得到它们所带来的好处,又不至于喷得一嘴的脓汁而产生恶心的感觉,否则如果细嚼慢咽的话,则很可能有这样的后遗症。在北半球的夏季,有个很好的方法可以让你从木头搜集到足够的蚂蚁幼虫,能在非常时期迅速享用到大餐。如果偶尔经过大型蚂蚁的巢穴,那就可以把蚂蚁、巢穴本身,以及蚂蚁幼虫扔到防水布的中间,然后把边缘往上卷起,形成若干阴影处。这时群蚁便会急着把幼虫带到阴影下加以保护,过了几分钟,就可以搜集好并大快朵颐一番了。蚂蚁的幼虫看起来并不会让我们食指大动,就像膨胀的米粒一般,但却称得上是营养丰富、耗时少又富含蛋白质的一餐。有关昆虫的知识幼虫、蝗虫、蚱蜢、甲虫、蟋蟀、蚂蚁、蛴螬(尤指甲虫的幼虫)、白蚁和蛆虫等都是可食用的,只不过在食用前宜丢入水中,驱除细菌。任何会刺人的、叮咬人的、多毛的、颜色明亮的,或是气味难闻的虫子,都是不可食用的,如毛毛虫、蜘蛛、扁虱、蝇科昆虫和蚊子。大部分的昆虫都可以生食,虽然大多数味道欠佳,但木头里的蛴螬却温和而无刺激性,另外有些种类的蚂蚁由于体内储存有蜜,因此吃起来格外可口。像甲虫、蝗虫和蚱蜢之类的昆虫都拥有一层坚硬的外壳,不过里面却含有寄生虫,因此在食用前得先去除所有的羽翼和带刺的脚,并加以烹煮。如果仍有反胃的感觉,还可以把昆虫碾碎成糊状,再混入一些植物的根部,使得风味有所变化。别小看这些永远都在蠕动的小家伙,它们可是地球上种类及数量最丰富的生命形态呢,而且很容易捕捉到。鱼如果山区有谷地,而谷地上又有河川流经的话,便会有鱼类优游其间。截至目前,在我所见过所有山区的食物来源中,显然以鱼最美味可口,远胜过其他一切的东西。我们可以像人类最早的老祖宗那样,用刺、骨头或羽毛做成鱼钩,或是取用如荨麻茎部之类的纤维材质,抑或身上的衣物或线头之类的捻线制成钓鱼线。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 2 夏季的山区(12)
可是第一步得先设陷阱以捕捉猎物,并且尽量利用自己的双手,这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程序。设陷阱、制鱼叉,以及徒手抓鱼有时候鱼会自投罗网,比方说如果河水水位在盛夏时节下降,一些水塘中便会留下一些逃不掉的鱼,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察看是否有这样的好运。如果没有,那么对鱼类习性的基本了解便有助于找到适当的地点大显身手,在备妥陷阱后,即可驱鱼入罗网,然后就可以像所有一流的大厨那样,烹调出一道道全鱼大餐了。鱼也像所有的动物一样,需要喂饱自己的肚子,也需要呼吸。基于这原因,通常它们喜欢清澈且氧化作用良好的水域,而且一般来说,它们会在一大清早、黄昏或夜间(这时你就得准备一支火把了)出来觅食。如果河水的流速很快,那么弯曲处的外侧则通常较浅,但却是鱼产丰富的区域。另外鱼也像人类一样,一旦天热就往往会朝向阴暗处游去,但天寒地冻时,便倾向前往有阳光的地方。所以在白天热度升高时,不妨把目光放在堤岸下方。如果妥善运用这样的知识,并找到一处适合的地点,就可以利用岩石、树枝,或是手边的东西制作出简单的漏斗式陷阱。比方说把去掉瓶口的塑料瓶放入水中,即可把鱼赶进此瓶中,而且一旦进去便无路可逃了,尤其当一大群鱼游经这儿准备产卵时,这些方法的成效便会更加卓著。还有,如果可以逮到昆虫或是从之前的猎物取出内脏的话,还可以放到瓶子里当饵。鱼叉捕鱼也是一个选项,可是鱼往往会躲在岩石下方,因而叉鱼显得格外困难。另外也要考虑到水的折射作用,所以在看到鱼儿时,真正的目标或许是在后方。此外也可以考虑徒手抓鱼,那就是将手轻柔且缓缓地移入水中,双掌朝上,五指弯曲呈杯状,接下来便得找到它们的位置,小心地边摸边找,而不要把它们吓跑(说得简单,但做起来就有些难了),然后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猛然抓过去,还要靠点运气。当然这并不容易,不过如果有耐心的话,这方法还是有效的。以下即是一些徒手抓鱼的诀窍:从下游处开始。让手有充分的时间冷却,使其温度与水温类似。从后方缓缓地接近鱼儿,但从头到尾都得让你所形成的阴影远离它们。过程中不妨将手轻轻移到鱼的上方,然后把它往下驱赶到淤泥中,并顺势抓住它溜滑的鱼鳞,最后将之拉离水面。也可以将手轻轻地滑到鱼儿的下方,然后仿照水的流动轻柔地抚摸它的肚子,把它“逗得痒痒的”,再瞬间从水中捞起并扔到河岸上。这两种方式我都曾成功地使用过,甚至在第二次抓到后就直接生食起来。只要紧紧抓住鱼鳃处,它就很难咬到我们,此外,如果这个地区有寄生虫,也可以在食用前轻轻拍打,去除任何水生的寄生虫。在鱼儿溯溪而上进入小水塘时,大都是十分温顺的,可是一旦水位下降,便无法再行游出。水塘的水是呈停滞状态的,因此随着氧气的逐渐耗竭,鱼儿的反应也变得迟缓起来,而这就是最容易捕捉到它们的时刻。或者你也可以涉水来到溪流的中央,猛踢淤泥使之扬起,把河底弄得浑浊不堪,然后就这样一路往下游走去。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 2 夏季的山区(13)
这个时候,飞扬而起的淤泥便会把鱼群驱赶到河岸附近,寻找氧气充足且新鲜的水域。通常这就是让你大展“空手抓鳟鱼”的大好时机,尤其在河床已被你搅得天翻地覆的下游处,更是展现此绝技的最适合地点。夜钓线另一个较好的做法则是把现有衣物或细绳的线头制成鱼线,再用刺或废物利用而取得的铁丝制作成鱼钩,然后便可以用这两种东西把夜钓线准备妥当。我们可以沿着鱼线的长度放置五个或更多的鱼钩,并把留置河中的尾端处绑上一块石头,施加重量在它上面,同时将置于河岸上的首端也绑在石头或牢固的物体上。至于鱼饵则可以用鱼、其他猎物的内脏、蛆虫或其他的昆虫充当,但如果这些东西都无法取得,那也可以寻找任何会闪闪发光的金属物件,制成明亮的诱饵。要注意的是,务必在日落前安置完成,并在第二天清晨时察看战果如何。只要诱捕到一条,往往就会吸引其他的鱼陆续上钩,尤其当鱼群的食物少得可怜,或是它们喜欢“追根究底”时,将更丰收可期。其实夜钓线上所装置的诱饵数可悉听尊便,像我便以这种方式在一夜之间捕捉到许多的鱼,因此我建议各位朝向20%的捕获率努力,换句话说,每设置五个诱饵,其中便有一个中奖。总之,夜钓线是个相当有效率且成效卓著的钓鱼方式,就把艰难的工作留给钓鱼线吧,不要把这一工作尽往自己身上揽!夜钓线是个相当有效率且成效卓著的钓鱼方式,就把艰难的工作留给钓鱼线吧,不要把这一工作尽往自己身上揽!猎物、蛇和啮齿类小动物虽然在许多山区里,食物的供应都相当充足,但除非携带着一把枪,否则要捕捉像鹿之类的大型猎物,真可谓难上加难。因此打从一开始,最好就把精力集中在一些较小的动物种类上,如蛇和啮齿类动物,它们不但易于猎取,准备起来也轻松许多。正如我们在第1章所见的,捕小动物的陷阱相对来说较容易制作,只是由于在许多国家里它们都是非法的,所以只能用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仔细研究猎物的习惯和行为模式,永远都会得到报偿,许多动物无论在寻找食物或是饮水时,都会十分规律地循着相同的路径或是足迹前进,因此不妨依此原则找出最适合设置陷阱的地点。像兔子之类的动物可以用矛猎取,而这样的武器在制作起来也比较简单。只要选择一个细瘦而结实的树枝,用刀或是磨得很锐利的石头将其末端削得尖锐,并用火将该末端处硬化,最后再在它们所栖息的洞外放置诱饵,便可以坐下来静静等待了。只是这种方法在效率上不及安置陷阱,而且后者也可以让你有一夜好眠,因为较困难的工作都由陷阱为你代劳了。我们也可以用烟把动物熏出它们的洞外,程序是先留两个入口,把其余的全都堵死,接着开始在其中一个入口处的外面生个小火,然后在另一个入口处的外面撒一张网,或是挖掘一个小型的凹洼式陷阱。这个时候,可以手持尖锐的矛随时取猎物的性命,也可以等到它陷入网中再将其生擒,不过抓它的时候,最好紧握其后耳和颈部,并顺势一扭一拉,折断它的颈子。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 2 夏季的山区(14)
记住:在“屠杀”时动作要果断,如果三心二意的话,无论对你或是对那只可怜的动物,都是毫无帮助的。也可以把四个安全扣针绑在一起,使其作用类似于小型的锚状倒钩。完成后可以加装诱饵,然后垂降在兔子洞中,或是放置在鸟儿出没的地方,等待它们上钩。如果可以找到蛇类,或是发现它们的出没位置,并顺利宰杀的话,那么剥皮应该就难不倒你了,我就经常这样做。我们可以把它们的肉刺到叉子上,然后放在营火上串烤,味道棒极了,而且更是脂肪和蛋白质的重要来源,食用后会让我们的精神为之一振。我们也可以安置陷阱来诱捕蛇,让它的脑袋被尖尖的树枝刺穿,然后用石头猛砸它的脑袋加以宰杀。要不断重复这些动作,确定它已死亡··要知道被激怒的蛇是惹不起的,要是让它趁机溜掉,那铁定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剥皮的步骤很简单,先是切断脑袋,把皮往后剥,并顺势往下一拉,就可以顺利让皮与躯体分离。这时,内脏也要一并拉出来,只留下肉准备烹调。在烹调时,可以把整条蛇肉缠绕在一根树枝上,再用若干支撑物固定住两端。或者,也可以将其平铺在滚烫的余烬或炭上加以烧烤。切记:在开放的火焰上烹调会让鲜美的肉干掉,使得宝贵的水分和养分都流失掉,十分可惜··但味道却很棒。因此,不妨根据周遭其他食物和饮水的丰盈或匮乏程度,自行判断出一种最适合的烹调方式。当我还在皇家特种航空部队服役时,曾目睹过沙漠的游牧民族把活的响尾蛇放在背上的背包中,不过却把它们的嘴巴缝合住,确保五天后蛇仍是活的,且肉质依然鲜美无比,这要比蛇死掉或肉腐烂掉好多了,看来这套策略真是太棒了。
导航及行动我希望此刻各位已经能够建立起营地,找到食物和饮水的可靠来源,同时逮到机会好好休息,并将手上的“存货”盘点一番。可是到最后,终究会有继续前进的一刻,比方说如果其他人没有机会从空中侦测到你,而且食物和饮水也即将告罄,继续前进或许并不是个好的选项,但绝对有其必要,且有其急迫性。看来的确是如此,如果发现所置身的地方高得吓人,那么往下走或许是避免急性高山症(AMS,亦为一般人所熟知的高海拔症)的必要手段。虽然相关症状所显现的时间通常不超过36个小时,但只要位置超过海拔3 500米,那几乎每个人都会受到影响,只是程度或形态不一。在动身之前,请别错过任何可以废物利用的机会。这时不妨展开水平式思考,问问自己下面这个问题:在飞机或降落伞发生意外时,我可以在残骸中找到哪些有用的东西,来帮助我一路飘荡回文明世界?许多消费用品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制作出来的,在细加观察后便不难发现,它们的材料往往可以很容易移作他用,比方说若把烹调用的锅壶缸钵当成锡罐,即可能成为无价之宝,重要性简直和塑料袋及装水的容器不相上下,至于铁丝则可以制成陷阱,而在任何喇叭上都可以找到的磁铁,更可以用来制成罗盘。其中最有帮助的东西之一,便要算是绳索了,尤其在山区,更成为随身必备的法宝。我曾跳过许多次伞,记得有一次在着陆时发生意外,于是就充分发挥废物利用的看家本领,让降落伞上顶篷的材料成为逃生时的无价之宝。降落伞的顶篷由超强的防破裂材料等制成,虽然在技术上只具备防雨的功能,但却可用来充当从背包代用品一直到避难所在内的每一样东西。另外电线本身就是个宝贝,细绳与粗索也可以发挥各种用处,包括从悬崖或峡谷垂降,寻找食物或饮水。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 2 夏季的山区(15)
降落伞的顶篷由超强的防破裂材料等制成,虽然在技术上只具备防雨的功能,但却可用来充当从背包代用品一直到避难所在内的每一样东西。总之基本原则是,要有别出心裁的发明才能,要有横向思考的能力,并且牢牢记住,“需求乃是发明之母”。在为生存而战时,最重要的是得从那些最普通不过的对象中,独创出一些精巧的求生秘诀,像是在紧急事故中便不难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相片胶卷竟那么好用,还可以在紧急事故中充当生火用的火绒,只要有个火花便能引燃,烧起来既热又明亮。当选择继续往前行进时,行动的效率亦至关重要,你的体力是十分重要的,务必要珍重,而且再也没有一件事,要比被迫走回头路更快让士气陷入谷底了。因此,不但要善用头脑,也要眼观八方。如果身处高地,就要想办法找到一处视野不受限制的地方,这样可以得到一些宝贵的线索,好掌握住全盘的地理位置或形势。如果能够记住前方的一些基本地形和少数特殊的地标,那就再好不过了。总之要记住一点,千万别犯下我在新西兰所犯的那次错:没看清下方情况便贸然往下走,结果在半途中来到一处崖壁而进退维谷。如果在迷路时想要找到路子脱困而出,有个粗略而实际的方法可供参考。所有空降特勤团的新兵在开始进行山训之前,长官都会一再告诫他们这样的话:“如果迷了路,就兼程往山下走去,直到找到一处溪涧为止,然后循着溪涧往下游前进,直到碰到较大的河流为止,接着再循着河流往下游走,直到发现文明世界为止··最后再呼叫我们··这儿还有十大守则,别弄丢啦··”这些谆谆教诲看似粗略,但却永远有效。定位你最迫切的任务便是确定自己的方位,如果不知道罗盘的方位基点所指的大致方向,那就什么地方都去不了。我们在第1章中曾看到,可以利用日月星辰来学习一些基本的导航原理,可以运用树枝阴影法之类的导航支持代用品,或是将针磁化制成简陋的罗盘等,这些都是极具价值的知识。但一旦置身在山区,就几乎不能在一段相当长的路上保持直线行进,更何况天气或许会变差,整天乌云密布,罗盘的代用品或许会闹些小别扭,耍耍小脾气。总之,无论能否有效利用上述的那些方法,当经过这些荒凉一片的地形时,就得不时地确认自己的方位。为了做到这个要求,就必须了解来自于大自然的一些线索,相信它们都是十分具有价值的。利用大自然的一些迹象或标记大自然会留下许多线索,帮助我们指引出方向,比方说如果知道强风的方向,以及大树或草丛被明显折弯的方向,就等于拥有一个效用强大的方向指针了。一般来说,面向南方和面向北方的山坡,所长出的花木种类往往有很大的差异,如较粗和较高的草木,就大致生长在面向南方的山坡上,而面向南方的树木分枝,则往往呈水平式生长,并因而接受到较多的阳光照射。不过,在北侧的树枝则必须变形扭曲才能让另一侧的阳光照到,所以都近乎垂直状地生长。如果树木独自生长,那么在它的北侧就有较多的苔藓类植物(苔藓性喜阴暗处),而小树或树苗则是一侧的色较浅(天然的遮阳板),另一侧的色较阴暗。此外,太阳的辐射亦有漂白的效应,因此拿阴暗的岩石来说,较明亮的那一侧一定是面向南方的,同样的道理,在掉落的残枝断根中,较浓密的年轮一定是面向南方的。如果来到冰河上,那么岩石往往是向南方倾倒,而岩石造成的阴影则表示四周的冰会融解,但阴影下的冰却不会,这使得岩石被留置在一根根的小冰柱上。当来自于南方的太阳把冰柱融解时,岩石也往往会朝南方滚落。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 2 夏季的山区(16)
如果只有一块岩石孤立在那儿,的确不足以让我们作出这样的判定,但如果看到一整群的石头与冰块分离后,都朝着相同方向跌落的话,那就是很好的判断指标了。当然如果到了南半球,上述的一切指标便应该完全相反,而且没有一项可以独立于上述原则之外。换句话说,每一块岩石都是呈拼图状排列,而且彼此配合,组成整幅画面。越过河谷相信不久之后,你就几乎一定可以顺着下坡来到一处河谷。河流可以说是一个谜一般的东西,一方面可以源源不绝地提供饮水,以及一条迈向安全的路 比方说它往往可以把我们带到部落、居留地、道路、桥梁,并且最终到达一处湖泊或是大海。但另一方面却也潜藏着危险,比方说在突然降下倾盆大雨后,滚滚洪流便可能在惊人的速度下,以雷霆万钧之势把一切都改头换面,尤其在入夏后,一旦干涸的山腰下了一场骤雨,就更可能酿成巨灾。我在北非的军队服役时,曾目睹沙漠里的一条河流原本已干涸见底,但在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后,就注满了水而成一条急流,所幸我们在一个小时前便离开了营帐,不然早已沦为波臣。河流可以说是一个谜一般的东西,一方面可以源源不绝地提供饮水,以及一条迈向安全的路,但另一方面却也潜藏着危险。循着河岸而行或许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像沼泽、湿地,或是无法穿越的峡谷等,都意味着除了兼程爬上原来的地方外,已别无其他选择。如果勉强打造船筏或是利用其他替代性的漂浮工具,都可能带来极大的危险。你的第一项任务,便是仔细评估一条河流可能带来的风险。比方说这条河有多冷?有多深?水流得有多快?在上游和下游处各会出现什么样的障碍?这条河到底是笔直的,抑或是蜿蜒曲折的,同时是否挟带着捉摸不定的未知水流?它是让我得到饮水的最佳地点吗?抑或是让我全身而退的管道?一般来说,河流越往上游河道越窄,同时也越浅,所以如果打算渡河的话,这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可以避免,就尽量不要招惹自己所不熟悉的山区河流,因为它们往往是致命的,让自己很容易受到伤害,或是在过低温度下让生命就此谱下休止符。记得有一次在落基山脉,我几乎同时遭受到这两种痛苦,弄得我不住地打冷战,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因此,较聪明的做法即是不惜一切代价保持衣服的干燥。我们可以把一些圆木绑在一起,制作成船筏(详见探讨丛林那一章),可是只有在丛林地区水流缓慢的河川,它们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如果场景换成山区的河流,那便隐藏着船筏会随时被岩石碰碎的风险。在这种情形下,漂浮工具则可以让颈部一直保持在水面之上,因此通常是个较佳的自保之道。制作它的方法很简单,只要把某一部分的衣物(如裤子脚)充满空气,并用线或绳子绑死,或是把背包装满空的塑料瓶即可。而秘诀则是紧握住前方的漂浮工具,切不可把全身重量放在它上面,以免造成沉没的危险,同时全程都必须先把脚伸到水下试探,就能充分运用到双脚,避免碰到任何障碍。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 2 夏季的山区(17)
衣物的御寒功能其实并不大,但却可以让你在心理上感到舒坦,并对皮肤提供较好的保护,以防止受到擦伤。所以如果还有选择的话,不妨保留住衣物的内衬,尽一切可能让剩下的衣物保持干燥,同时把所拥有的火绒都放进塑料袋中,以后若把这些塑料袋绑在一起,还可以当成漂浮工具。当然,有任何刀子都要随身携带,且置放在双手附近的位置,万一你或塑料袋被水下的树根或树枝困住的话,就可以随时抽出它“斩妖除魔”了。袜子要脱掉,可是鞋子却得一直穿在脚上,保护容易受到伤害的足部和脚踝。干的袜子也可以在双脚清洗或擦干净后穿上去,无论对保暖抑或是振奋士气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一环。一旦决定下水,那就必须慎重行事,让这样的做法显现出价值来。如果发现水温太低或水势太猛还执意下水,那除了让十分珍贵的体温尽数流失外,可以说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另外也要牢记住一点,即使在炎炎夏日的大白天,山区一些冰河里所融化的水也往往会把你冻僵。如果鲁莽地往水里一跳,那就会对全身带来极大的冲击,而其反射动作就是让你不断地喘气,更何况在正式展开逃生之旅前,就有可能让你先灌进一肚子的水,使往后的风险大为提高。所以切不可潜入水中,而是得以稳固但却缓慢的步伐涉水而过。在温度很低的水中,在你饱尝温度极度过低的痛苦之前顶多只有十分钟的时间。所以在真正下水之前,务必要先知道目标是在什么地方,以及目标到达后又要如何离开水面。一旦下了水,就要尽可能走在水流最平稳的地方,而且还得牢记住,在水流弯曲处的外侧,通常是水流最快的地方。还有,千万别想穿越任何急流。不过,如果无可避免地陷入急流中,那就不妨以急流的“舌部”为目标区,而所谓的“舌部”,即是指水流量最大的地方,这可以让你远离呈锯齿状突出的岩石。此外,也要当心所谓的“水穴”,即水流遇到障碍物后会突然减缓,进而制造出的漩涡足以把你吸进去。如果不幸陷在这样的漩涡里,就要断然地游出去,并来到岸边。除了信心之外,进有节,退有守,以及冷静行动等,都是从急流处平安脱困的关键所在。垂降技术我们绝对不应该以草草的态度垂降,如果操作正确的话,它的安全性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有什么闪失的话,往往就会让你陷入真正的困局中,情况要比之前还来得凄惨。有一次我在落基山脉,就被迫从一处断崖垂降,打算降到下面的一条道路然后脱困而出,下面的情况一览无遗,而且岩石从外观看起来也坚固异常,于是我便纵身一跃。可是,如果主角换成你的话,必须保持十分谨慎的态度,而且你还得受过正确的训练,应付得了巨大的断崖才行。如果求生之路非得依赖它不可的话,那么以下就是必须身体力行的部分。要确定绳索至少是断崖高度的两倍长,在其中一端做成半个扣环,并将之固定在一个牢靠的支撑上,比方说一株大树或是一块难以撼动的大石头。当然为了安全起见,还可以做两个扣环,以增加其支撑点,也就是说可以把绳子绑在两三株大树上。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 2 夏季的山区(18)
要仔细观察断崖,看看边缘是否锐利,以免在绳子和你都承受到最大的张力时让它有磨损或断裂的可能。此时,不妨用较小且较绿的树枝垫在这些锐利边缘的外侧,保护绳索的安全。往下滑动时要面对支撑点,让绳索穿过两脚之间,绕住右大腿的腿背再拉到身体前侧,往上穿过胸膛,再越过左肩,往下拉使之穿过后背,并再一次绕到前侧,最后用右手紧紧握住。随着身子的逐步下降,这只手也不时地放松。接着用左手握住联结于支撑物的那段绳子,让双脚在离断崖边缘约45厘米的地方站稳,然后身子向后一斜。过程中不要试着用左手支撑自己的重量,而是要把右背倚靠在降落伞的背负皮带上,一步步扎实而缓慢地滑下断崖,同时边下降边放松绳索。此时无须以急惊风的速度往下冲,反正你也不是展开奇袭行动的突击队,扎实而稳健的下山乃是最佳的方式。一旦来到下面,就可以放掉绳子的一端,并顺势取回它。
山区行动须知行动的效率或许是目标所在,可是山区在先天上对人体的要求就很高,而平地所使用的工具这时也往往派不上用场,在这种情况下,你要如何确切地达成这个目标呢? 当然就是尽可能地观察,而下面的一些规则相信绝对会有所帮助。永远都要选择看来显然最轻松也最安全的路。保持舒适的步伐,在必要时停下来定期休息。以我来说,每走一小时便停下来休息五分钟,并且永远严格遵守这个规则。它等于提供了一套严谨的生活架构,让我可以优游其中,并发挥出最好的效能。千万不要用更长时间的等待,否则四肢会变得僵硬起来,还有,在山上时不妨放慢速度。设法绕过障碍,而不要硬是跨过或通过它们。不过,也不要因此而一味“遵循前人踪迹”,这样走起来虽然比较容易,也比较轻松,但到最后却往往会发现,所遵循的踪迹竟把你带到了错误的方向去。总之,这是个很容易犯的错误,在精疲力竭并且走在崎岖不平的地区时尤其如此。在攀登十分陡峭的山坡时,宜采取Z字形的步伐前进;在下十分陡峭的山坡时,请保持膝盖弯曲。尽可能不要攀登遍地是石块的山坡,但在另一方面,下这种山坡则会成为快速降低海拔的途径。如果一定要走的话,请大步走,并把全身重量置于脚后跟。如果因路滑而开始踉跄欲倒时,那就要尽量让身体取得协调,并且要在坡地上来一个转身,好像在滑雪时停下脚步一样。此时眼睛要保持警觉,随时注意前方状况,这种布满小石块的山坡,往往一个转身便突然来到挺直而险峻的断崖。此外,一旦停下脚步,也要看看后方的情况,以免有任何落石,以便能及时移动自己的位置。整体而言,缓慢而谨慎地行走,应该是较安全而且较好的方式,要知道生存并不是一场短距离赛跑,而是一场意志力、体力与耐力俱不可缺的马拉松比赛。在下山时,不妨利用从独立山峰分出来的山脊或是山脉的支脉来到谷地,这会让你更熟悉周遭的地形。要特别关照自己的双脚,并尽一切可能顾好袜子。在脱掉靴子后,最好仍把袜子留置在脚上数分钟,使得体热能帮助我们把多余的湿气蒸发掉。要保持袜子的清洁,如沾上松针就要立刻除去,以免起水泡。避免穿过多的衣物,并避免身体过热。如果要在夜间走动,那就要尽量趁着月儿皎洁明亮的时候动身。记住!通常要花30分钟的时间,才能让视力适应夜色,而一道明亮的光线则可以让它在瞬间前功尽弃,就好像瞎子一样。如果得用到手电筒来照明地图,好引导自己前进的话,那最好遮住一只眼睛,保护你的夜视能力。想当初在皇家特种航空部队服役时,我们就会用胶布贴在手电筒的灯头上,仅留下细如缝衣针般的间隙,好让细细的光束照在要察看的地图上。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 2 夏季的山区(19)
大自然的危险你曾经在荒野中目睹过全世界最厉害的食肉动物吗?相信对许多人来说,这都具有不可思议的魔力,让人心存向往,不过一旦独自一人在山区里迷路时,就会立刻祈求上苍千万别交到这种“好运”。这也就是说,只要走入灰熊的国度中,玩具熊那种让人好想搂抱的可爱形象,便会在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不过,你的恐惧感几乎确定会被夸大。平心而论,我们被野生动物攻击而死亡的机会,还远远不及被脱水和体力耗竭所俘虏的可能性。许多食肉动物对人类都敬而远之,避免与人类有任何接触,如喜马拉雅山区的雪豹便是如此,我们可以这么说,连续多次在周六中到乐透的可能性,都要大过死于野生动物之手的可能性。不过,像灰熊之类的若干野生动物,仍然有可能成为重大威胁,虽然它们并不会特别以你为目标,但却可能垂涎你的食物,并因而一路尾随,好伺机抢夺或是咬走。更何况一旦置身于荒野,那么在准备及储存食物或诱饵的过程中,永远都不可能始终保持戒慎戒惧的态度。不过除非是和食物有关,否则动物通常只有在受到惊吓或是威胁时,才会展开攻击。如果让某种大型动物受到了惊吓,那么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闭上嘴巴,然后循原路折返。要记住!可以置我们于死地的并非仅有大型动物,像所结的蛛网呈漏斗状的蜘蛛,所分泌的毒液也确定会取你性命,一如被狮子大卸八块一样。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具备若干这方面的知识,如所有危险动物的行为模式如何,以及又要如何在第一时间避开它们等等,应该都能够帮助你免除这样的命运。灰熊一般而言,即使像是灰熊之类的大型动物,都惧怕人类,并宁愿退避三舍,除非你摇摇晃晃地来到它们的地盘,或是它们实在饿得发昏。通常它们只会把攻击当成最后手段,而且只有在你侵入其个人空间时,它们才会展开这种霹雳手段。因此有一点十分重要,那就是在靠近它们之前,务必要让它们知道你就要出现了,也因此如果察觉自己已进入熊的地盘,那就不妨大声喊叫,并边走边用树枝大力敲打树木。规则依然不变,那就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在过露宿生活时,尽可能把所有食物储存在塑料袋里,并且最好挂在树上,距离避难所至少有100米远。另外所有垃圾都要烧掉,以免留下气味。干扰到母熊和幼熊并非良策,如果看到幼熊要立刻撤退,我们几乎可以确定,它的妈妈就在附近。如果面对面地和熊相遇,最好的做法就是避免和它目光接触,并采取一种顺服的姿态,慢慢地退回去,再微微侧转着身子,否则正面对峙会被它视为挑衅的姿态。,否则熊会立刻把你看成猎物,并展开突击。比起脚程的话,你是绝对没机会赢它的。如果遭到攻击,那就要立刻躺在地上,十指紧紧扣住脖子,因为脖子以及喉咙是应该不惜任何代价加以保护的部位。在它靠过来向你嗅嗅闻闻时,只要你还活着,一定要尽一切可能装死。如果攻击持续而且你手上有刀的话,那就猛刺它的眼和嘴巴。如果熊扔下你不管,也要继续静静地待着别动,直到它千真万确已经离开那地区为止。蛇类蛇是冷血动物,夏天性喜待在阴凉处,冬天则往阳光处钻。所以,在没有先以棍子查探之前,千万别把手脚伸进漆黑一片的空间、岩石或木头下方,或是地下的洞穴中。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 2 夏季的山区(20)
附带一提的是,这些“禁地”还包括你的靴子,所以每天清晨的第一件事,就是摇晃一下靴子,以免爬进了不速之客。除非受到打扰,否则蛇是不会主动攻击的,所以一旦进入蛇的地盘后就要注意了,如果无法清楚地看到前方的路径,就要踏着稳固的步伐前进,并以一根长长的树枝试探前方的路。蛇对于震动是十分敏感的,而且除非被逼入角落,否则通常会悄悄溜走的。如果确实看到蛇,那就先不要动,直到掌握它的确切位置为止。不过,千万不可转过身去背对着它,否则极易引起蛇的攻击,而是要面对着它缓缓地倒退回去。最好用较重的树枝或石头击打,杀死它,然后尽量从靠近脖子的背部处把它折断。如果可能的话,不妨先用带有尖叉的树枝把它刺穿。蜜蜂如果侵犯到蜂巢,但距离仍在五米开外的话,那就安静下来别动。这时蜜蜂会寻找正在动的东西,因此会对你视而不见。如果受到攻击,那就往茂密的草丛跑去,或是潜入湖中或河中。不要用力拍打它们,这只会更激怒它们,并吸引蜂群加入战斗。你曾经在荒野中目睹过全世界最厉害的食肉动物吗?相信对许多人来说,这都具有不可思议的魔力,让人心存向往。不过一旦独自一人在山区里迷路时,就会立刻祈求上苍千万别交到这种“好运”。
做个一流的气象达人在山区,千变万化的天气往往是最无法预测的自然界危险之一。它会以惊人的速度发生改变,如果陷入了一种充满挑战性的地形,而且又在你最脆弱的时候,它的影响就很可能十分严重。在作决策时,比方说何时该外出,或是何时又该寻找适合的避难所等等,都应把天气的可能变化列入考虑。预测这些变化固然不易,但大自然却会一如往常般地留下一些强烈的暗示,只要用心观察,就不难掌握其中的诀窍:蜘蛛网:当天气看起来很好时,蜘蛛网就会有很长且散开的细丝,而它的主人也会神采奕奕地四处巡视。不过当雨来临时,蜘蛛网就会变得短而紧,蜘蛛则有气无力地逗留在蛛网中央处。会咬人的昆虫:在暴风雨前夕的两到四个小时,它们尤其显得焦躁不安。猎物:像是一般的鹿、麋鹿和驯鹿等大型猎物,会在暴风雨前的四到六个小时内,把自己喂得饱饱的。烟的信号:营火的烟如果稳定而一成不变地往上蹿,那就表示好天气来了;如果在上升后又再度下降,那就表示气压正在落下,而且空气中也弥漫着暴风雨来临的迹象。彩虹的魔法:清晨的彩虹是天气险恶的征兆,但如果是在黄昏时出现,那就代表天气晴朗。大的光圈:有时候我们会在太阳或月亮的四周看到圆圈,这就是所谓的光圈或日冕。当天气好时,光圈就会变大,反之,当雨迫在眉睫时,它就会转小。绿色:当太阳落到地平线以下时,如果在它的上方出现绿色,那就表示好天气来了。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 2 夏季的山区(21)
南风:在北半球时要记住那句古老的俗谚:“要注意从南方吹来的风,它的嘴巴会带来雨。”不过到了南半球则相反。暴风雨前的宁静:在暴风雨来袭之前,绝大多数的动物都会放下它们手边的事,因此在大雨来临之前,那股静默反而有种肃杀的气氛,让人不寒而栗。气味:在雨降临之前,空气中往往会弥漫一股原野的独特气味,就好像大自然已门户洞开,准备接受天降的甘霖。声音:在雨来临之前,任何声音都会有加重的倾向,而这时的大气层充满湿气,作用就如同扬声器一般。早晨厚重的露水:这是好天气的征兆。如果晚上万里无云,那么较低的大气层就会形成露水,表示天气是稳定的。水晶体状的云层:这些透镜状的云层代表高处会有狂风,空气中也弥漫着湿气,接着风和云就会以稳定的步伐下降,而冷锋就隐然成形。喷射机所形成的尾烟久久不散:喷射机所形成的尾烟如果超过两个小时仍不消散,表示即将有低压出现,而这则为坏天气的预兆。晚间天际呈红色,是牧羊人的欢乐时刻;清晨天际呈现红色,则是对牧羊人的警告。这原则仅适用于北半球,当阳光射透悬浮于稳定高压大气层中的灰尘粒子时,天际就会形成红色。如果是在晚上看到,就表示高压正从盛行西风的天气形态中移至;但如果是在清晨出现,则表示高压已经从你头顶上越过,因此,好天气就要有所转变。
山区的生存原则原则一:下定决心生存下去在山区储存好精力,即成功了一半。把所有的选择都要考虑进去,然后果断地付诸行动。如果没有一套计划在手,那就无异于走向失败,因此,务必要事先拟妥一份计划,然后坚持而行。原则二:在暴风雨中安置避难所山区会暴露在无情的暴风雨之中,可是,它又要比其他任何蛮荒地形更容易搭建出良好的避难所。不妨充分利用周遭丰富的天然资源,它自然会供应你一切所需。原则三:有效运用高处永远都要善用高地所带来的优势,在下山之前观察周遭地形,并确定自己的方位。过程中不妨在脑海中绘制出一幅地图,日后自会让你有所回报。原则四:观察天气山区的天气变化既快速又富戏剧性,因此从头到尾都得用眼睛盯住天空。善加运用好的天气,让它成为你的优势,不过如果情况看起来有变的话,则要及早作出准备。校准自己的直觉,使之和坏天气取得协调,并且从动物身上多多学习。原则五:学习有关河流的学问河流往往是迈向救援的一条路,但它们也可能十分危险。除非别无选择,否则千万不要让自己又湿又冷。因此要学习如何善用河流,并依靠它而活。此外,也要记住一个原则:一有机会就要顺着它往下游走去,最后它一定会把你带往安全的处所。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 3 0℃以下的地域(1)
chapter 3 0℃以下的地域
把下面的支柱都拔掉的话,有时候对我们反而是好事一桩,因为这样可以让我们明白,脚下到底是什么样的岩石,以及什么样的沙子。美国作家马德琳·英格Madeleine L'engle
一旦荒野地区被冰雪覆盖,同时温度又在0℃以下的话,那么对生存者来说,危险性便势必大幅提高。人类的长期进化几乎都是在地球的温带地区发生的,所以要让重要器官维持其正常功能的话,人体便必须把核心温度维持在37℃左右,且只能在一个相当狭窄的区间内波动。只要体温下降2℃,温度过低的现象便会开始出现,如果情况再不改善,死神就会立刻随之而至。当然其中也有一些显著的例外,像加拿大北部的因纽特人(Inuit)及西伯利亚放牧驯鹿的部落涅涅茨人(Nenets),便是少数不适用于上述规则的当地居民。他们已经发现一些可以让生命在大自然所形成的冷冻库里顺利存活的方式,可是,只有经过好几个世纪的适应期,再配合上人类所能集结的一切发明才能,才有可能造就出这样的局面。换句话说,不论在古代或现代,只有“技术”才能让我们得以在这些0℃以下的状态中存活,这些技术包括,从驯鹿皮所制成的衣服一直到21世纪的全球定位系统导航仪器。人体必须把核心温度维持在37℃左右,且只能在一个相当狭窄的区间内波动。全世界最极端的严冬环境,存在于我们这星球的自然极地中,即最南方、最北方,以及地势最高的地方。而由北纬66度33分和南纬66度33分所分别包围的北极和南极大陆,覆盖面积要比欧洲和美国加起来还大。以北极为例,半数的区域都是漂浮在北冰洋上的巨大浮冰,并且被冰冻的大陆所包围,包括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兰、冰岛、挪威和俄罗斯,约占1 400万平方公里。入冬之后,海水通常会结成厚度为三到四米的冰,可是一到了夏天,被冰所覆盖的区域,就由冬季的直径4 000公里缩减至3 000公里左右,如今更由于全球暖化缩减程度更为加剧。另一方面,南极大陆则占了全球10%的地表,即使入夏之后,95%的面积也依然被雪所覆盖。这是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曾经有过几近-90℃的低温纪录,而且矛盾的是,它也是全球最干燥的地区。最后要提的是,高度极高的山峰都是终年飘雪的,而且一年到头被冰所覆盖。全世界各地的山区皆如此,即使接近赤道的地方也不例外。0℃以下的环境,其实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可是在上述所有的统计数据中,这些变化却被掩盖了。这也就是说,方位不分南北,海拔不分高低,而且时令不分冬夏,在0℃以下的冰雪中进退不得的人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能够应付如下三种迥然不同的寒冷环境:潮湿的环境、多风的环境及地势高的环境。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 3 0℃以下的地域(2)
0℃以下的天气潮湿的环境:北极0℃以下的环境会创造出一种极其明显的潮湿型气候,凡是每天都处于“冰冻后融解,融解后再冰冻”这种循环中的地点,均会存在这样的气候。这也就是说,24小时的平均温度一旦来到-10℃以上,这样的情况便会发生,而它们在北极也要比南极大陆来得普遍。北半球的北极到了夏季,日照时间延长,这使得融雪和带有湿气的雪成为十分常见的现象,冰变得既薄又危险,尤其是在融解中的浮冰边缘,这种情形更为普遍,而且留下许多带有冰块的沟渠,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冰间水路。为了能够在北极生存下去,你一定要奋战不懈,并且赢得胜利的战役,要保持装备及自身的干燥。这也是为什么尽管北极的温度较南极温暖,但求生之路却丝毫不见轻松的原因所在。2001年,探险家伯格·奥斯兰(Borge Ousland)从俄罗斯跨越北极来到加拿大,进行1 800公里如史诗般壮阔的孤独之旅时,最大的问题其实无关乎温度,而是如何应付状况不断在改变的薄冰。在整个82天的旅程中,他都踽踽独行于结冻的海水上,而当他滑着雪伸展自身重量,并让自己停下脚步以免跌落在最薄弱的冰层时,便往往会发现自己正在攀越呈锯齿状的冰山,在那儿的强风和水流的肆虐下,浮冰显然不堪一击,在这两种力量的联手威胁下,甚至有时候整台滑车都会被掀到15米以外的空中。因此,在北极的生存之路,应该算是一个充满危险的过程,甚至全身骨头都会冻得嘎吱作响。为了能够在北极生存下去,你一定要奋战不懈,并且赢得胜利的战役,要保持装备及自身的干燥,同时在刺骨的强风伴随着湿气一起进逼时,顺利躲避骤降的温度。多风的环境:南极大陆“伟大的上帝,这真是个令人凛然敬畏的地方!”1912年罗伯特·法尔肯·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曾这样描述过南极大陆。他说得十分贴切,毕竟这块大陆是地球上最冷、最高、风势最强且冰最多的地方,不过似乎颇为矛盾的是,它同时更是全世界最干燥的地区。虽然它的降水量为每年五厘米左右,还略高于撒哈拉沙漠,但准确来说,它才是这地球上最大的沙漠。这儿有大量的水被锁在冰层中,而且长久以来,绝大部分的情况都是如此。2002年,科学家从南极大陆东部的大冰原中抽取到一些矿样,认为这块大陆的存在时间已超过了50万年。而在内陆地区的冰层中,最厚处超过了4 700米。这块大陆缺少降水,每天的平均温度低于-10℃,这意味南极大陆的冰为永冻层,也就是不分冬夏或白天黑夜,冰永远呈冻结的状态(只是跨越周遭海洋的冰架正在迅速缩减之中)。要想在南极生存,主要的问题并非潮湿,而是在强风、暴风雪,以及在足以威胁生命的风寒效应下,使得情况更加恶化的极端寒冷(所谓的风寒指数,就是衡量风速及环境温度的一种综合性指标,表示如果在完全无风的情况下,相当于什么温度)。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 3 0℃以下的地域(3)
风会扩大零下气温的问题严重性,并大幅增加人体的温度流失比率。南极大陆的风速每小时可达305公里,这个纪录一直未被打破,另外它也一直保持着温度最低的全世界纪录,也就是1983年7月21日在沃斯托克(Vostok)所创下的-99℃。入冬之后要在南极大陆旅行简直是件不可能的事,尤其在陷入极夜(永夜)的那几个月份更是如此。温度会根据纬度、高度,以及和海洋之间的距离,呈现极大的差异,因此,通常可分为如下三种不同的气候区:内陆气候区、海岸气候区和南极半岛气候区,其中南极半岛气候区状似弯曲的手指伸入南美洲。显然海岸是风势最强的区域,超冷的空气会从山脊外直灌而下,产生惊人的暴风雨,有时甚至使得能见度仅有数厘米而已。即使携带了现代化的最佳设备,雪盲、温度过低和冻伤也永远是严重的威胁。地势高的环境:冬天的山区南北两极地区的所有极端危险,都是全球最高山区的冬季月份会有的威胁,像冰河和它致命的缝隙,以及随之而来的雪崩等,都是这些山区在入冬后始终挥之不去的梦魇,只是程度各有不同而已。对于在高山地区孤独的求生者而言,就形成了致命的组合。在此处,生存的关键在于及早展开行动,防止寒冷所产生的效应(一旦被冻僵,就更难以得到温暖),用心倾听身体所发出的信号,而且只要一有疑虑,就该立刻把如下所谓的“六字诀”付诸行动:下山、下山、下山。
搭建避难所如果发现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地置身于0℃以下的地域,那么第一要务就是打造避难所。即使天气看起来不错,未来也势必会变糟,这是无可避免的,更何况不管怎么样,夜晚都会在不久后降临,而温度亦会大幅滑落。因此,只要还有机会,就得把握时间准备好,应付一些无法避免的状况,片刻都耽误不得,比方说黑暗会来得十分快速,尤其当太阳落在高耸的山脊后更是如此,因此在天色尚明亮时,不论是寻找适合的避难所,还是亲自动手打造一个,都要简单许多。温度过低症很可能很快地影响你,所以心中要记牢,就是如何保持自己的体温。首先得找寻可以充当防风林的一些天然物,如果附近有树木或岩石,就不妨拿它们来挡住强劲的风势,可是除此之外,也永远都得当心雪崩的可能性,或是上方的雪堆是否会向下滑落。如果周遭的景观空无一物,那就不妨在雪中挖掘壕沟,或是堆出一面雪墙充当防风林之用。在天色尚明亮时,不论是寻找适合的避难所,还是亲自动手打造一个,都要简单许多。1972年,安第斯山脉发生了一次空难,在45位乘客和机组成员中,共有16位幸存者硬是在冰天雪地中熬过了72天。如今大家都承认一件事:要不是其中一位幸存者建议大家建造雪墙抵御强风的话,那几乎可以确定大伙儿在山区的第一个晚上,就会全部冻死在那儿。有鉴于此,我们的首要任务便是打造可以抵御强风的避难所,因为在0℃以下的环境中,风可谓主要的杀手。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 3 0℃以下的地域(4)
既然知道打造避难所是一种可以提供我们适当保护的做法,那么接下来要考虑的,即是要了解自己到底需要哪一种的避难所。当针对各样的选择进行取舍时,务必得考虑到地形、可取得的建筑材料、天气,以及自己究竟是打算在原地待上一段很长的时间,还是不久后便要打包走人。在打造任何避难所时,都得耗费掉许许多多的精力,并流失掉宝贵的体热,因此务必要以理性思考,在形势乐观时,自己能打造出什么样的避难所,然后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种。一般性原则选择地点在山区,以树林多的地方为最佳,因为在这儿既可取得绝佳的建材,同时又有丰富的燃料来源。如果当地有树木遮护的话,那么树坑式避难所或是单倾斜面式雪帐,便是较适合的选择,因为它们不但可以很快地搭建好,而且对于温度的维持亦十分有效。但如果周遭没有天然的遮蔽物,保护我们免受风雨之苦的话,那就势必得在雪中挖掘壕沟或是洞穴了。雪的隔绝效果如果我说又湿又冷又松软的雪是很好的建材,并且可以保护我们免受寒冷侵害的话,你或许会认为我在说胡话,因为这种论点简直违背了我们的直觉。可是,冰冻的水的确具有这种奇迹般的特性,足以给予我们生命所需,这也就是说,雪可以救你一命,而且隔绝的效果更要远胜于一辆破车的金属外壳。雪的卓越隔绝效果可以由下面这个简单的事实显示出来:在因纽特人所居住的圆顶小屋内,单单靠一根蜡烛所提供的热量便可以将温度升高4℃,而且如果搭建的技术良好,在由雪所做的避难所里,室内温度可以较室外暖上30℃。值得一提的是,在还不到15厘米深的雪地上,我们便可以在它上面搭建起避难所了,当然,较深的雪就更容易对付了。另外还要注意的就是,挖掘出来的雪密度将会变得结实,而且不出几个小时便会缩小少许。不管打造出什么形式的避难所,它所提供的温暖程度往往得看你是否创造出正确的平衡,换句话说,你为自己所打造的“墓穴”不可以太小,不可以让上方空间太小,免得压伤自己,但与此同时,也不可以让周遭的空间变得太大,这样才能有效地让温度上升。雪所提供的隔绝效果,要远胜于一辆破车的金属外壳。通风我们在用雪搭建任何的避难所时,很容易忘记一件事,但它的重要性又绝对轻忽不得,那便是得让空气有充分的空间流通。我们知道有许多在雪地里进退不得的幸存者,都成功地打造出雪洞并顺利躲避了强风的威胁,可是到最后,生命却因自己所生的一把火而葬送,元凶就是由一氧化碳导致的窒息。原来一氧化碳会让他们沉沉入睡,身子逐渐变冷,而且无法清醒,最后终至冻死。当置身在避难所里面时,人一定会希望入口处能够保持密闭状态,以免让热流失,但同时也得确保良好的通风,避免窒息的不幸事件再度上演。即使没有生火,也得确保空气的流通,因为我们所呼出的空气含有二氧化碳,而这也是有毒的。为了达到通风的效果,不妨在建避难所时在屋顶处开两个约两厘米宽的洞,而待在屋内的你也要随手持一根树枝,在入夜后当刚落下的雪开始在洞口冻结,或是把洞堵塞住时,可以立刻往上把它们拨开。如果有滑雪杖的话,那真是再好不过了,因为我们可以把它一直竖立在雪屋的屋顶上,保持良好的通风效果。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 3 0℃以下的地域(5)
工具在天寒地冻中,赤裸裸的双手必须加以适度保护,而且,也必须找到一些有隔绝效果的用具帮助挖掘的工作。任何工具只要能够提供类似于铲子、冰锯或冰斧等功能的,都算是相当理想的,不然也可以当场发挥巧思,制作出适合的工具,像是军规伞绳就可以像锯子一般切开冰雪,过去我就曾利用降落伞背负皮带上的护背来挖掘,至于降落伞的收纳带,则可以用来保护我的双手。当双手十分寒冷时,我们往往并不会察觉这会带来多大的危害,可是,冰通常是十分锐利的,而且雪的密度也很大,因此双手可能会被割伤而不自知。避难所的种类:短期性的雪沟处于雪冻得很硬的空旷场地时,或是处于讲求快速的紧急状态下,挖掘雪沟便应该算是必要的举措。其中最简单且最快速的,当属浅沟式,这种雪沟通常得深得足以提供足够保护,抵御强风的袭击,而且又宽得足以提供一处小小的空间,好让四周的空气得以流通。打造雪沟时所挖掘出来的雪,可以堆满前后及左右两侧,并让它十分密实,然后用防水布或是降落伞的伞衣覆盖在上面充当屋顶,最后再用更多的雪堆覆其上。我们还要牢记,固定屋顶的作业务必要扎实、有效,以免雪沟因负重而崩溃。还有,我们要留下雪沟的一端当入口,让它保持开放,并用背包或是更多的雪堵住另一端。如果雪够密实,或是有办法制造出一张冰床的话,那便可以把一堆堆的雪加以雕琢,让它类似于厚厚的铺板,制造出更深且更精巧的避难所(厚度必须达60厘米)。我们可以把这些铺板平放在雪沟的顶端,或是让它们互相靠在一起,成为“A”字形的屋顶架构,拉大由地板到屋顶的距离,增加活动空间。如果没有防水布或其他的掩护物,而且雪又不够密实的话,那就得制造出直径一米的雪球,把它对半割开,再将其置放在狭窄的雪沟上,形成现成的屋顶。接着再从一端挖掘进去,让雪沟变得更深更宽,足以容纳自己。树坑不管使用什么样的保护装置,自然环境所提供的东西通常都是最便捷有效的,在打造避难所时,务必要考虑到这一点。比方说如果身处于一处以针叶树为主的树林,那你周围就会有很多潜在的避难所。穿过雪鞋或是经常越野滑雪的人都知道,针叶树树干的四周常常会藏匿着一些洞,只要在上面架设密集的树枝,就可以防止雪从上面崩落。因此,我们只要再额外进行一些挖掘的工作,并针对用于掩护的树枝仔细做些补强的措施,就可以制作出完美无瑕的避难所了。有些树在制作避难所时,效果要比其他的树来得好,因此,不妨到较温暖的高地,选择树枝有许多“裙边”的那些针叶树,然后清出一个适合自己的空间,并在背风处生一处火。任何天然所形成的“井”,都是打造避难所的理想地点,只要再往下往四周挖掘,使它变得更深更宽阔即可,然后清除下面的大树枝,这样就有了一处入口。接下去还可以把一些分枝置放于入口四周,就像美国印第安人所住的圆锥形帐篷那样,上面再覆盖经过紧压的雪块,有效地隔绝周遭的风雪,这样就能够进一步强化入口处的结构。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 3 0℃以下的地域(6)
我曾经在阿尔卑斯山搭建过这样的大树避难所,如此一来,就不用担心冰河会顺势降到树林里。如果置身在都是由茂密的云杉所形成的一片原野,那就可以打造出一处绝佳的避难所,让自己在荒野中好好地休息一番。再者,我还会在白雪皑皑的地面上,用云杉的柔软嫩枝堆出约60厘米深的隔绝层,为避难所提供更佳的防护。过程中要注意的是,这些嫩枝应该朝上堆置,形成较温暖的“底垫”。最后更要牢牢记住,荒野求生所探讨的,就是如何有效利用周遭的环境或资源,好让自己更加舒适。如果雪既深又牢固,那就可以从大树附近挖出隧道,打造出一个地下的巢穴。如果雪很浅,那也可以在上面架起一面雪墙,好为自己提供较佳的保护。在一切工作都完成后,即可用一根长长的圆木生火(详见第1章),并打造一处可以反射热度的设施,这样就可以把自己好好地安顿下来,在柔软的巢穴中一边享受温暖,一边还可以欣赏到眼前闪烁不定的天然“电视”。避难所的种类:长期性的雪穴和雪冢我们可以打造出大型的雪冢,并把中央处挖空,构成圆顶式雪帐篷。其中又以雪穴堪称“速成式”,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换句话说,只要把雪堆置在一堆石头、背包,或是堆积起来的任何东西上方,就可打造出所谓的雪穴。值得注意的是,必须用自己所能找到的深层雪为根基,这样才可以接下来把地板高度降低,并把雪冢尽量弄得紧密,当然如果想要让结构变得更理想的话,还可以覆盖上防水布或是降落伞,这样一来雪就不至于渗透进来。在考虑雪冢的大小时,不但要顾虑到自己的舒适度,还要考虑大小,最好还是略大一些,好让你可以在里面动来动去而不受干扰。最后再用大量成粉状的雪一堆堆覆盖在雪冢上,形成所谓的外壳,至于厚度则至少应该有60厘米,等到后来这些雪更密集时,厚度便只剩下一半了。此外,也要把许多的树枝埋在外壳中,这是十分重要的。在开始进行之前,最好把所有树枝在地上对齐后互相靠在一起,并在每一根树枝的相同地方刮出一个刻痕,如此一来,当你由内往外挖空该结构时,才能确保雪屋屋顶的整个圆顶结构均厚度一致。这样的避难所从外观来看,虽然就像一只豪猪一样丑,但可以确保挖掘工作不至于太过头,否则等到清除屋内的积雪时,屋顶便有解体的可能。我们应该试着从附近的不同地方,找到好几处雪的来源,并且记住要让它保持膨松、并呈粉状,而不要让它变得十分紧密。这些来源相异的雪在温度上稍有不同,因此若把这些雪加以混合的话,便能够产生出所谓的“烧结”反应,进而导致原本呈粉状的雪开始冻结,变得既牢固又坚硬。只是这么做得耗费些时间,而且还必须留给整个结构几个小时的硬化时间,因此不妨付出些耐心,毕竟这样的结构是十分有效的 不过在白天开始动工的时间最好不要太晚。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 3 0℃以下的地域(7)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挖掘出一个弯曲的入口,在雪穴的墙面下方形成隧道,这样不但可以阻止风从缝隙中吹进来,也可以让冷空气深陷在弯曲处的底部动弹不得。在雪开始硬化时,就得决定到底要把入口处开在哪儿(记住:角度一定要正确无误,才能避免强风的侵袭),然后再往下挖,形成这样的出口。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挖掘出一个弯曲的入口,在雪穴的墙面下方形成隧道,这样不仅可以阻止风从缝隙中吹进来,也可以让冷空气深陷在弯曲处的底部动弹不得(记住!冷空气永远会下降)。因此,我们不妨把这样的入口,想成是马桶下方的U形回管。接下去就是挖空内部,并把堆积的东西搬走,为了让速度能够加快一些,不妨在另一端再弄出一个临时性的入口,等到把挖出的东西搬运出去,就可以再度把它封死。雪冢和雪穴其实是同一样东西,只是当你没有设备或是其他材料来搭建雪冢时,就必须从大量呈粉状的雪中挖掘出所谓的雪冢。另外,这种结构在搭建时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以及大量的雪和精力。雪洞和雪孔在漂流的雪堆或是在林木线上方的山侧,挖个雪洞做避难所,应该是我们的直觉反应,而且还相当有效呢!就如同兔子天生就会挖洞,或是一生下来便会做它们的巢穴一样。事实上,许多登山客曾深陷在暴风雪中,就是因为他们及时挖了雪洞才在最后获救。不过,最佳地点的选择就不能太仰赖直觉了,因为和其他所有避难所不同的是,它最好是位于面向强风的地方,而且不可以离风太远。理由是如果长期降雪且雪量惊人,那么被风刮到山坡侧背风处的雪堆,便很有可能把你埋葬。如果我们要在强风中爬进爬出的话,那就可以在入口处之外建立起雪墙,保护自己免受强风的侵扰。雪洞需要一处倾斜的雪面,而且所降的雪也得相当密实才行,可是,又要松软得足以让我们可以轻松铲雪或挖掘。在开始挖掘之前,最好拿一根树枝先行刺探一番,确定雪面之下并没有尖石或树木绊住我们,否则所有初步的努力势将前功尽弃。一旦雪面下的深度让你感到满意,就可以着手挖掘出一个朝上的斜面,这样一来,入口处及较冷的空气就可以落在“地板”和睡眠用平台的高度之下。至于该睡眠用的平台,则可以铺上降落伞或是背包,隔绝下方的冷空气。要牢牢记住冷井效应对雪洞来说至关重要,而且也可能代表着天差地别,换句话说,若处理得当,即可拥有一处既温暖又舒适的洞穴,但一旦打造得不够理想,那么你所面对的,便极可能是一处冰冻的墓穴。还有,冷空气永远都会下降,因此只要在雪洞的“地板”之下“挖个洞穴”,就足以让冷空气深陷在下面,而且这项工作也极其简单,只要花一点点时间便可以搞定。如果生火,就应该以小火为主,而且位置也要略高一些,形成有效的通风管道。要让屋顶的内部略呈弧形,并在整个区域的四周挖出一道小小的沟渠,承接流下冰墙的融雪,然后再顺流到入口处的较冷区域,好让它们再度冻结。最后,再切下一块较薄但又十分密实的雪堆,将其充当大门,并置于避难所内,使得室内不至于冻结。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 3 0℃以下的地域(8)
记住,还要用手把雪穴的“天花板”弄得平整,避免出现呈锯齿状的小冰峰,进而让“天花板”成了搜集融冰的器皿,不然水滴会扰得你一整晚无法安眠。现在不妨再提醒各位一次,这项工作其实花不了多少时间,但却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掉。有一次我曾在阿尔卑斯山搭建了一处像这样的雪洞,等到完工时天色已暗,于是没办法用很有效率的方式把屋顶的内侧弄得平整,而接下来的滴水便把浑身的衣服都弄湿了,要不是太阳在隔天一大早便迫不及待地露脸,恐怕就会遭遇到更糟的生存局面。这类的错误通常只会犯一次,如果可以从我的错误中学习到一些教训,相信会让你有所收获的。睡眠用的平台应该抬高,离开较冷的“地板”,并且应该搭建在雪洞的一侧,就像是一层搁板一样。还有,在打造该平台时,应考虑到当雪逐渐凝结时,它会有缩小的可能,可是,务必得保持该平台的舒适与温暖,避免热度的流失。基本上来说,雪孔就是雪洞,只是前者搭建在平坦的地面上。只要挖掘出一个直径约一米半到两米的洞,然后找一些东西加以覆盖,就可以搭建成这样的雪孔。此外,还得在一米半到两米远的地方挖掘一个隧道式的入口。至于通风设备、“冷井”、屋顶和睡眠用的平台,则比照相同的原则进行。类似于因纽特人的圆顶小屋在保护我们免受风雪之苦上,这种圆顶小屋绝对具有成效,可是,也不必做到尽善尽美的地步,把最棒的圆顶小屋留给专家,也就是加拿大北方的因纽特人去完成吧!制造雪砖可能旷日废时,而且几乎可以确定,这不是当务之急,还有,要想搭建这样的圆顶小屋,就必须选用样式完全正确的雪,同时更需要一把雪锯切开冰块。要注意的是,像粉状的落雪便毫无用处,绝对不可以拿它来建造像这样的圆顶小屋,更何况它不够密实,一旦加以实际应用,就会衍生种种问题,让你一个头两个大。切记,切记不同种类的避难所具有的特质各不相同,不过,下面的原则倒是可以适用于所有的避难所。不要流汗!在干活儿时务必要保持沉着,尽量在凉快的时候干活,避免让汗水浸湿衣裳,否则只会在后来变得更加寒冷,甚至进而造成脱水。此外,温度过低亦是你的大敌,因此在干活儿时,不妨脱掉几层衣物。小就是美!不要让避难所的大小超过自己的需要 以自己身材的三倍大最为理想,这样方可有效减少热度所流经的空间。我们要注意,在天寒地冻下搭建避难所时,最常出现的错误就是让它变得太长,导致它为我们所省下的体热远低于它从我们身上所窃取的。雪会缩小!雪会渐渐密实而增加其密度,所以务必要牢牢记住,雪洞的屋顶会降低其高度。不过,通常这并不意味屋顶会就此塌陷,而只是代表避难所的避难效果会变得更好,同时更趋于安稳。只是在搭建之前就得先预留些空间,以免在雪缩小后,使避难所变成埋葬自己的坟墓。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 3 0℃以下的地域(9)
打造出很好的入口根据风向确立入口的方位,避免飘来的雪把它堵塞住。另外在实际建造时,也要尽可能让入口保持小而美。还有,一旦进入室内,就要把它覆盖住,这两项原则都有助于热度的保存。有效地隔绝,然后准备“冬眠”入睡时,永远都得在你自己与雪之间留一层隔绝物。手边的任何东西其实都可以在这时派上用场,其中又以树枝和树叶为最佳,如果有睡袋或是降落伞的伞衣,那也相当好。还有,千万别直接睡在地上,不然地面就成了体热的最大流失之所。呼吸测试一旦进入避难所内部,那么最后一件最不想沾到的东西,就要算是不断滴到身上的融雪,它会让你全身湿透。所以一定要确保室内温度在0℃以下,如果你看不到自己呼吸产生的水汽,就表示里面太过温暖了。不要让水滴扰人清梦!借由良好的设计,我们可以让避难所的内部比外面暖和许多。不过在雪屋里的“天花板”必须弄得十分平整,这样一来,任何融雪所造成的水滴,都会沿着墙面流下来,然后只要在墙底周遭挖出一道沟槽,即可顺利搜集到融雪所形成的水,并让湿气远离自己。稳当的脱逃方式只要是用雪做成的避难所,就会有可能崩塌,所以要把挖掘工具随手带在身边,或是在心中拟妥若干逃脱的方法。一旦最糟的情况发生,就可以立刻付诸行动,让自己成功地逃离。小便即使在夜间需要小便,也不要在天寒地冻中外出解决,在避难所内部的地上就地方便即可,因为尿液会透过雪而自然地消散。记住!在这种情况下,生存才是王道,一旦身体温暖了,那么不到必要时刻便不要胡乱走动。如果只是为了撒一泡尿而冒险跑到外面,并因而流失掉好不容易才累积起来的热度,不但会浪费掉体温,也是极为不智的举措。要用手把雪穴的“天花板”弄得平整,避免出现呈锯齿状的小冰峰,进而让“天花板”成了搜集融冰的器皿,不然水滴会扰得你一整晚都无法安眠。
寻找水从表面上看来,想在一个被冰和雪所覆盖的环境中避免脱水,似乎要比处于一片干焦的沙漠容易多了。因此你或许会认为,这儿到处都是水,要想勘察水源的话根本不是问题,只是它们全被冻结了而已。情况或许真是如此,但也别因此而放心睡大头觉,比方说如何盛放这些液体,就未必如当初所想象的那么简单,而且一旦感到寒冷时,脱水的一些症状就会被掩饰得天衣无缝,让你根本察觉不出它们的存在。有鉴于此,我们必须不断地喝水,而且最好在感到有此需要之前,就先行灌下大量的水,否则在察觉到口渴后再饮用的话,就可能迟了。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 3 0℃以下的地域(10)
虽然在这样的环境中,水分的流失情况未必像沙漠地区那么严重,但是,我们每天仍至少需要补充一升的液体,而且也别忘了,我们体内仍有大量的水分会透过皮肤而流失到大气中。此外,寒冷也会促使我们分泌出较多的荷尔蒙,进而引发紧张的情绪反应,让我们频频小解,使得更多的水分会因此而流失掉。我们在第2章中谈到一些寻找水的技巧,虽然仍适用于0℃以下的环境,但一般来说,最大的问题并非寻找水源,而是如何让它转变为可以饮用的形态,它必须纯净而且和我们的体温不相上下,这才是真正的挑战。食用降雪或“原味”的冰其实并不是什么很好的点子,因为它们从我们身上所吸走的热量,往往会超过我们所吸收到的,因而得不偿失。唯一的例外就是当千辛万苦地走过雪区时,如果嘴巴中有一点点雪的话,就会保持适度的凉意,避免过度流汗,并顺便提供一些额外的水合作用。有鉴于此,在想要把冰或雪融化之前,请先寻找其他替代性的水源,比方说在隐秘的裂缝或是埋藏在深处的小溪里,或许可以找到涓涓细流。换句话说,如果有现成的天然融水可用,那就没有必要耗费体热或燃料了。在北极以及亚北极区的水源,通常要比其他地方来得洁净,因为那儿天寒地冻,而且可能污染到它们的腐烂有机物质并不多。不过,也别因此而掉以轻心,雪和冰并没有当初形成它们的那些水来得纯净,因此自始至终都得谨慎对待。如果发现自己在情势所迫下不得不吃下雪块,而且又无法事先把它融解的话,那么在吞下肚之前,请让它先在嘴巴里融解。总之,要把这视为最后的手段,否则随着时间的消逝,嘴巴会出现疼痛的现象。另外还需要注意一点,雪和冰只是遭冻结的雨水而已,因此不会像溪水那样,可以在里面找出任何的矿物质或盐分,而这又会使得再水合作用的成效大减。因此如果可能的话,不妨在融解的水中额外增加些云杉的叶子、树根,或是一些浆果,增添些养分。雪和冰雪由17份的空气和1份的水所组成,虽然这让它成为0℃下地域的绝佳绝缘体,但同时也是最不具效率的新鲜水来源之一。只要判定冰并非由海水所构成的话,那么永远都是比雪更佳的水源,事实上,要把30克的雪融解成水,所耗费的能量就要比融解30克的冰多出50%。如果没什么选择,非得把冰或雪融解,那就必须永远牢牢记住:冰和雪这两种东西都各拥有许多不同的式样。比方说浅埋在地下的雪会出现较多的粒状物,而且相对不呈粉状,至于融解后所产生的水量,则会超过地表的雪。同样,如果冰是由海水所冻结而成,那就完全无法饮用,除非它存在的时间超过了两年,因为届时其中的盐分大都会消失不见。至于要如何识别由海水所形成的冰呢? 很简单,由它粗糙的纹理,容易粉碎的特性,以及呈灰白或乳白的颜色就可看出。虽然在0℃以下的环境中,水分的流失情况未必像沙漠地区那么严重,但是,我们每天仍至少需要补充一升的液体。要是由海水所结的冰存在期间够久的话,其纹理就较为平滑,而且还明显带着青色,融解之后,还是可以饮用的。只是在饮用前应该先确定一点:它的表面并未沾到最近出现的海水,否则就有可能遭致污染。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 3 0℃以下的地域(11)
用火来融雪成水如果可以顺利生成火,那么喝水应该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我们可以把雪放进锅碗瓢盆的替代品中,然后加以融解,不过过程中要确定,切不可把它塞满,否则别想它能够顺利融解。因为雪过于密实,很容易蒸发,如果直接把塞满雪的容器放到火上烧,没多久便会在容器的底部出现空间,进而把宝贵的容器烧焦。在这情形下,不妨先把少量的雪放入容器中缓缓加热,等到融解后再陆续加入更多的雪。如果想要加快速度,就可以添加些发烫的岩石或是小鹅卵石。至于另一个方法便是先做大型的雪球并把它叉到树枝的一端,通常可以参考“棉花糖”或“雪人人头”的制作方式,这样一来,就可以拿到火上缓缓加温了。在火的下方可以先放置好一个容器,如果实在找不到适合的东西,甚至可以拿自己的靴子来代替,好让融化后的水不断滴落到容器中。过程中要注意的是,雪球切不可离火太近,以免崩塌溃散。记得有一次在阿尔卑斯山,我便把这个方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先把数个大雪球刺入几根树枝,然后放置在火的周遭,使之突出于用雪打造成的“热度反射装置”上,不久,由雪球所融化成的水便缓缓滴入杯中,结果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确保水的供应。而另一个类似的方式,则是如果呈粉状的雪因太冷而不容易挤压成雪球的话,那就不妨把它们包覆在一些通气性较佳的东西里面,如衬衫或袜子之类,并将其悬挂在火源附近,这样一来,所融解的雪即可顺利滴落到下方的容器里。但这个方法也有缺点,那就是在整个过程结束后,你的衣服已经湿透了。其他的热源在没有火的地方,我们就可以趁着走动或工作时,充分利用身体所产生的过多热气,只是其过程会相当缓慢。这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先把雪或冰搜集到一个袋子里,然后把它放在两层衣服之间,只是千万别紧贴于皮肤的那一层,最佳的放置地方是血液的供应最充足且最接近身体表面的所在,如头部、鼠蹊或腋下等等。可是,在睡觉或休息时不要使用这套方法。在冷天气里,请避免上床前饮用大量的水或饮料。在晚上爬出温暖的睡袋或其代用品去方便,就意味减少休息时间,以及增加暴露在寒冷中的时间。
寻找食物如果置身于0℃以下的地域,那不管在一年当中的什么时节,寻找食物都必定会成为一大严苛的挑战,这是无可避免的。对生存于这些环境里的动物来说,生活是异常艰辛的,食物更是奇货可居,因此对于落难在这些环境中的你而言,也同样会面临到这些情况,可是,这又并非代表生存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能否成功寻找到食物,有很大一部分得看你第一时间在什么地方寻找,以及当时又属于一年当中的什么时节而定。比方说在接近海岸,或是在河流和湖泊沿岸的地方,就可以直接在里面钓鱼,即使结了冰,也可以凿个洞继续在上面钓鱼。此外在南、北极的许多地区,也有很好的机会宰食到海豹、企鹅或海鸟,更何况多年以来,许多极地探险家都曾以苔藓和地衣为主食。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 3 0℃以下的地域(12)
冰钓在山区以及近海的地区,如果想要取得食物的话,那么钓鱼似乎就成了我们所应采取的手段。凡是在山区有河水流经的地方,都可以运用我们在第2章中所探讨的技术,可是一旦来到隆冬季节,当河流和湖水都冻成固体时,就得像因纽特人那样,先在冰上钻个洞,然后大展身手一番。乍看之下这方法似乎相当浪漫,如果你心灵手巧确实能捕捉到东西,也可以充分显现自己粗犷豪迈的一面。可是,它也充满了挑战性。比方说首先得确认所选的地点其冰层至少有30厘米厚,因为在冰上凿洞时,很可能因此而弱化了周遭的整体结构,所以冰层必须够厚才行,这绝对有其必要。不过反过来说也可以,那就是冰层必须够薄,我们就无须专业用的切割工具,便可以轻易打破冰层,顺利展开冰钓作业。想要在第一时间就顺利凿出一个钓鱼用的洞,其实并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而其中最简单的方式,莫过于先在一个以岩石铺成的平台上生火(不过要确定这些岩石并未浸过水或吸饱了水分,否则有爆裂的可能),随着这些石头的温度不断上升,下层的冰也逐渐融解,并纷纷散落。要注意的是,最好选在靠近木材及石头的地方进行,以免材料或燃料短缺而功败垂成。有一次在阿尔卑斯山某处冻结的湖面,我便在厚厚冰层之上,找到一处厚度较薄的冰区,于是利用手上的长竿子猛击湖面,不一会儿,冰层就被我的巧手顺利洞穿。其实只要有一小块冰开始碎裂,就可以在四周浇灌一些由冰雪融解的水,这样便较容易动摇剩余的冰层,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它产生小洞。钓鱼装置应该包括下面的东西:适当的绝缘体,万一要凿透冰层,便可以把它垫在脚下或膝盖下(以云杉的树枝为最佳,而且如果打算钓一整晚的话,还可以利用它来标示出洞口的正确位置);锐利的树枝、石头或是小刀,在无法生火时挖掘冰层;两片笔直的木头;一些钓鱼线,以及若干临时钓钩和饵食。顺利凿出洞后,就可以让一根树枝跨过该洞而横躺在湖面上,同时用适当的角度把充当钓竿的另一根树枝绑在它上面,好让你在缠上一根线后还可以自由地旋转它,最后再把装上饵的鱼钩固定于线的一端。当然,如果在不同的深度下固定的鱼钩越多,捕获鱼儿的机会便越大。一般来说,如果湖面冻结的话,里面的鱼儿大都饿个半死,而且一到了冬天,它们便会成了“包打听”,不管碰上什么东西都要仔细探究一番,因此这时只要用一些会闪闪发亮的金属制小型鱼饵来诱惑它们,鱼儿就很容易上钩。至于鱼钩的制作也难不了你,像是手边的任何铁丝、铁线,甚至用动物骨头或荆棘做成的锐利碎片,都可以派上用场。如果想要让冰洞保持一整个晚上都不至于再度冻结的话,就可以选用许多末端长满树叶的云杉分枝,再把它们填在洞里,而且还要尽量深、尽量紧,有效标示出洞的位置,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防止冰洞再度冻结,而且如果下了一整夜雪的话,第二天也可以很容易察觉到洞口的位置。因此要记住!如果不想被冻死,这绝对是个相当好的方式。许多冰钓任务在一开始是十分成功的,但后来却往往因为洞口再度冻结而砸锅,这不但会平白浪费掉不少时间和精力,而且更能让你我明白,这套技巧是很容易让钓客受挫的。
《荒野求生手册》第一部分 chapter 3 0℃以下的地域(13)
下一页 尾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