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①正义陕州城,古虢国。又陕州河北县东北下阳故城,古虢,□晋献公灭者。又洛州泛水县古东虢国。而未知扁鹊过何者,盖虢至此并灭也。
注②集解傅玄曰:“虢是晋献公时先是百二十年灭矣,是时焉得有虢?”索隐案:傅玄云“虢是晋献所灭,先此百二十余年,此时焉得有虢”,则此云“虢太子”,非也。然案虢后改称郭,春秋有郭公,盖郭之太子也。
注③正义下云“色废脉乱”,故形静如死状也。
注④索隐喜音许既反。喜,好也,爱也。方,方技之人也。正义中庶子,古官号也。喜方,好方术,不书姓名也。
注⑤索隐帇音厥。正义释名云:“帇,气从下帇起上行,外及心胁也。”
注⑥集解收谓棺敛。
注⑦索隐音臾附。下又音趺。正义臾附二音。应劭云:“黄帝时将也。”
注⑧正义上音礼,下山解反。
注⑨索隐镵音士咸反,谓石针也。挢音九兆反,谓为按摩之法,夭挢引身,如熊顾鸟伸也。扤音玩,亦谓按摩而玩弄身体使调也。毒熨谓毒病之处以药物熨帖也。
注⑩索隐音东注反。正义八十一难云:“肺之原出于太渊,心之原出于太陵,肝之原出于太冲,脾之原出于太白,肾之原出于太溪,少阴之原出于兑骨,胆之原出于丘虚,胃之原出于冲阳,三焦之原出于阳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肠之原出于合谷,小肠之原出于腕骨。十二经皆以输为原也。”按:此五藏六府之输也。
注⑾集解徐广曰:“揲音舌。”索隐搦音女角反。揲音舌。荒,膏荒也。
注⑿索隐幕音漠。漠,病也。谓以爪决之。正义以爪决其阑幕也。
注⒀正义上子钱反,下胡管反。
注⒁正义黄帝素问云:“待切脉而知病。寸口六脉,三阴三阳,皆随春秋冬夏观其脉之变,则知病之逆顺也。”杨玄操云:“切,按也。”
注⒂正义素问云:“面色青,脉当弦急;面色赤,脉当浮而短;面色黑,脉当沉浮而滑也。”
注⒃正义素问云:“好哭者肺病,好歌者脾病,好妄言者心病,好呻吟者肾病,好叫呼者肝病也。”
注⒄正义素问云:“欲得温而不欲见人者藏家病,欲得寒而见人者府家病也。”
注⒅正义八十一难云:“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幕在阴,俞在阳。”杨玄操云:“腹为阴,五藏幕皆在腹,故云幕皆在阴。背为阳,五藏俞皆在背,故云俞皆在阳。内藏有病则出行于阳,阳俞在背也。外体有病则入行于阴,阴幕在腹也。”针法云:“从阳引阴,从阴引阳也。”
注⒆索隐止,语助也。不可委曲具言。正义言皆有应见,不可曲言病之止住所在也。
注[二0]正义音涨。
中庶子闻扁鹊言,目眩然而不瞚,①舌挢然而不下,②乃以扁鹊言入报虢君。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曰:“窃闻高义之日久矣,然未尝得拜谒于前也。先生过小国,幸而举之,偏国寡臣③幸甚。有先生则活,无先生则□捐填沟壑,长终而不得反。”言末卒,因嘘唏服臆,④魂精泄横,流涕长潸,⑤忽忽承跃,⑥悲不能自止,容貌变更。扁鹊曰:“若太子病,所谓‘尸帇’者也。夫以阳入阴中,动胃⑦繵⑧缘,⑨中经维络,⑩别下于三焦﹑膀胱,⑾是以阳脉下遂,⑿阴脉上争,⒀会气闭而不通,[一四]阴上而阳内行,下内鼓而不起,上外绝而不为使,上有绝阳之络,下有破阴之纽,⒂破阴绝阳,*(之)*色*(已)*废⒃脉乱,故形静如死状。太子未死也。夫以阳入阴支兰藏者生,⒄以阴入阳支兰藏者死。凡此数事,皆五藏帇中之时暴作也。
良工取之,⒅拙者疑殆。”
注①索隐眩音县。瞚音舜。
注②索隐挢音纪兆反。挢,举也。
注③索隐谓虢君自谦,云己是偏远之国,寡小之臣也。
注④索隐上音皮力反,下音忆。
注⑤集解徐广曰:“一云‘言未卒,因涕泣交流,嘘唏不能自止’也。”索隐潸音山。长潸谓长垂泪也。
注⑥索隐音接。跃即睫也。承跃,言泪恒垂以承于睫也。
注⑦正义八十一难云:“脉居阴部反阳脉见者,为阳入阴中,是阳乘阴也,脉虽时沉濇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脉居阳部而阴脉见者,是阴乘阳也,脉虽时沉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胃,水谷之海也。”
注⑧索隐音直延反。
注⑨正义繵音直延反。繵缘谓脉缠绕胃也。素问云“延缘落,络脉也”,恐非此义也。
注⑩集解徐广曰:“维,一作‘结’。”正义八十一难云:“十二经脉,十五络脉,阳维阴维之脉也。”
注⑾正义八十一难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也。中焦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也。下焦在脐下,当膀胱上口也。
膀胱者,津液之府也,溺九升九合也。”言经络下于三焦及膀胱也。
注⑿集解徐广曰:“一作‘队’。”
注⒀正义遂音直类反。素问云:“阳脉下遂难反,阴脉上争如弦也。”
注⒁正义八十一难云:“府会太仓,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大渊,气会三焦,此谓八会也。”
注⒂正义女九反。素问云:“纽,赤脉也。”
注⒃集解徐广曰:“一作‘发’。”
注⒄正义素问云:“支者顺节,兰者横节,阴支兰胆藏也。”
注⒅正义八十一难云:“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吕广云:“五藏一病辄有五,解一藏为下工,解三藏为中工,解五藏为上工也。”
扁鹊乃使弟子子阳①厉针砥石,②以取外三阳五会。③有闲,太子苏。
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齐④和煮之,以更⑤熨两胁下。太子起坐。
更适阴阳,但服汤二旬而复故。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注①索隐阳,扁鹊之弟子也。
注②索隐针音针。厉谓磨也。砥音脂。
注③正义素问云:“手足各有三阴三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少阳,阳明也。五会谓百会﹑胸会﹑听会﹑气会﹑臑会也。”
注④索隐五分之熨,八减之齐。案:言五分之熨者,谓熨之令温暖之气入五分也。八减之齐者,谓药之齐和所减有八。并越人当时有此方也。
注⑤正义格彭反。
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①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②不治将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闲,不治将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
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柰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后五日,桓侯体病,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
注①集解傅玄曰:“是时齐无桓侯。”骃谓是齐侯田和之子桓公午也。索隐案:
傅玄曰“是时齐无桓侯”。裴骃云“谓是齐侯田和之子桓公午也”。盖与赵简子颇亦相当。
注②正义上音凑,谓皮肤。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
①而医之所病,病道少。②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注①正义病厌患多也,言人厌患疾病多甚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所病犹疗病也。”
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①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秦太医令李醯自知伎不如扁鹊也,使人刺杀之。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注①索隐音必二反。
太仓公者,齐太仓长,临菑人也,姓淳于氏,名意。①少而喜医方术。高后八年,更受师同郡元里公乘阳庆。②庆年七十余,无子,使意尽去其故方,更悉以禁方予之,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③知人死生,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甚精。受之三年,为人治病,决死生多验。然左右行游诸侯,不以家为家,或不为人治病,病家多怨之者。
注①正义括地志云:“淳于国城在密州安丘县东北三十里,古之斟灌国也。春秋‘州公如曹’,传云‘冬,淳于公如曹’。注水经云‘淳于县,故夏后氏之斟灌国也,周武王以封淳于公,号淳于国也’。”
注②正义百官表云公乘,第八爵也。颜师古云:“言其得乘公之车也。”
注③正义八十一难云:“五藏有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也。”其面色与相应,已见前也。
文帝四年中,人上书言意,以刑罪当传西之长安。①意有五女,随而泣。意怒,骂曰:“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于是少女缇萦伤父之言,②乃随父西。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③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书闻,上悲其意,此岁中亦除肉刑法。④
注①索隐传音竹恋反。传,乘传送之。
注②索隐缇音啼。萦音纡营反。
注③集解徐广曰:“一作‘赎’。”
注④集解徐广曰:“案年表孝文十二年除肉刑。”正义汉书刑法志云“孝文帝即位十三年,除肉刑三”。孟康云:“黥劓二,左右趾一,凡三也。”班固诗曰: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意家居,诏召问所为治病死生验者几何人也,主名为谁。
诏问故太仓长臣意:“方伎所长,及所能治病者?①有其书无有?皆安受学?
受学几何岁?尝有所验,何县里人也?何病?医药已,其病之状皆何如?具悉而对。”臣意对曰:
注①集解徐广曰:“一作‘为’,为亦治。”
自意少时,喜医药,医药方试之多不验者。至高后八年,①得见师临菑元里公乘阳庆。庆年七十余,意得见事之。谓意曰:“尽去而方书,非是也。庆有古先道遗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生死,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书,甚精。我家给富,心爱公,欲尽以我禁方书悉教公。”臣意即曰:“幸甚,非意之所敢望也。”臣意即避席再拜谒,受其脉书上下经﹑五色诊﹑奇咳②术﹑揆度阴阳外变﹑药论﹑石神﹑接阴阳禁书,受读解验之,可一年所。明岁即验之,有验,然尚未精也。要事之三年所,即尝已为人治,诊病决死生,有验,精良。今庆已死十年所,臣意年尽三年,年三十九岁也。
注①集解徐广曰:“意年三十六。”
注②集解奇音羁。咳音该。正义八十一难云:“奇经八脉者,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蹻,有阴蹻,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者,皆不拘于经,故云奇经八脉也。”顾野王云:“胲当訤也。”又云:“胲指毛皮也。”蓺文志有五音奇胲用兵二十六卷。许慎云:“胲,军中约也。”
齐侍御史成自言病头痛,臣意诊其脉,告曰:“君之病恶,不可言也。”即出,独告成弟昌曰:“此病疽①也,内发于肠胃之闲,后五日当肁肿,②后八日呕脓③死。”成之病得之饮酒且内。成即如期死。所以知成之病者,臣意切其脉,得肝气。肝气浊④而静,⑤此内关之病也。⑥脉法曰“脉长而弦,不得代四时者,⑦其病主在于肝。和□经主病也,⑧代则络脉有过”。⑨经主病和者,其病得之筋髓里。其代绝而脉贲者,病得之酒且内。所以知其后五日而肁肿,八日呕脓死者,切其脉时,少阳初代。代者经病,病去过人,人则去。络脉主病,当其时,少阳初关一分,故中热而脓未发也,及五分,则至少阳之界,⑩及八日,则呕脓死,故上二分而脓发,至界而肁肿,尽泄而死。热上则熏阳明,烂流络,流络动则脉结发,脉结发则烂解,故络交。热气已上行,至头而动,故头痛。
注①集解七如反。
注②正义上于恭反,下之勇反。
注③正义女东反。
注④集解徐广曰:“一作‘黾’。”
注⑤集解徐广曰;“一作‘清’。”
注⑥正义八十一难云:“关遂入尺为内关。”吕广云;“脉从关至尺泽,名内关也。”
注⑦正义王叔和脉经云:“来数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代者死。”素问曰:“病在心,愈在夏,甚于冬;病在脾,愈在秋,甚于春;病在肺,愈在冬,甚于夏;病在肾,愈在春,甚于夏;病在肝,愈在夏,甚于秋也。”
注⑧正义王叔和脉经云:“脉长而弦,病于肝也。”素问云:“得病于筋,肝之和也。”
注⑨正义素问云:“脉有不及,有太过,有经,有络。和□经主病,代则络有过也。”八十一难云:“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际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吕广云:“过九分,出一寸,各名太过也。不及九分,至二分或四分五分,此太过。不满一寸,见八分或五分六分,此不及。”
注⑩集解徐广曰:“一作‘分’。上章曰‘肝与心相去五分,故曰五日尽’也。”正义王叔和脉经云:“分别三门*(镜)**[境]*界脉候所主,云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其自高骨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阳出三分,故曰三阴三阳。阳生于尺,动于寸;阴生于寸,动于尺。寸主射上焦,出头及皮毛,竟手。关主射中焦,腹及于腰。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也。”
齐王中子诸婴儿小子病,召臣意诊切其脉,告曰:“气鬲病。病使人烦懑,食不下,时呕沫。病得之*(少)**[心]*忧,数忔食饮。”①臣意即为之作下气汤以饮之,一日气下,二日能食,三日□病愈。所以知小子之病者,诊其脉,心气也,浊②躁而经也,此络阳病也。脉法曰“脉来数疾去难而不一者,病主在心”。
周身热,脉盛者,为重阳。③重阳者,逿心主。④故烦懑食不下则络脉有过,络脉有过则血上出,血上出者死。此悲心所生也,病得之忧也。
注①索隐忔音疑乙反。忔者,风痹忔然不得动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一作‘黾’,又作‘猛’。”
注③索隐上音直陇反。
注④集解徐广曰:“逿音唐。逿者,荡也。谓病荡心者,犹刺其心。”索隐逿,依字读。正义八十一难云:“手心主中宫,在中部。”杨玄操云:“手心主胞络也。自脐已上至带鬲为中焦也。”
齐郎中令循病,觽医皆以为帇入中,而刺之。臣意诊之,曰:“涌疝也,①令人不得前后溲。”②循曰:“不得前后溲三日矣。”臣意饮以火齐汤,③一饮得前*[后]*溲,再饮大溲,三饮而疾愈。病得之内。所以知循病者,切其脉时,右口气急,④脉无五藏气,右口⑤脉大而数。数者中下热而涌,左为下,右为上,皆无五藏应,故曰涌疝。中热,故溺赤也。⑥
注①索隐上音勇。下音讪,所谏反。邹诞生疝音山也。
注②索隐溲音所留反。前溲谓小便。后溲,大便也。
注③正义饮,于禁反。
注④集解徐广曰:“右,一作‘有’。”正义王叔和脉经云:“右手寸口乃气口也。”
注⑤正义谓右手寸口也。
注⑥正义溺,徒吊反。
齐中御府长信病,臣意入诊其脉,告曰:“热病气也。然暑汗,脉少衰,不死。”
曰:“此病得之当浴流水而寒甚,已则热。”信曰:“唯,然!①往冬时,为王使于楚,至莒县②阳周水,而莒桥梁颇坏,信则閴③车辕未欲渡也,马惊,□堕,信身入水中,几死,吏□来救信,出之水中,衣尽濡,有闲而身寒,已热如火,至今不可以见寒。”臣意□为之液汤火齐逐热,一饮汗尽,再饮热去,三饮病已。□使服药,出入二十日,身无病者。所以知信之病者,切其脉时,并阴。脉法曰“热病阴阳交者死”。切之不交,并阴。并阴者,脉顺清而愈,其热虽未尽,犹活也。肾气有时闲浊,④在太阴脉口而希,是水气也。肾固主水,故以此知之。失治一时,□转为寒热。
注①正义唯,惟癸反。
注②正义莒,密州县。
注③正义音牵。
注④集解徐广曰:“一作‘黾’。”
齐王太后病,召臣意入诊脉,曰:“风瘅客脬,①难于大小溲,溺赤。”臣意饮以火齐汤,一饮□前后溲,再饮病已,溺如故。病得之流汗出□。②□者,去衣而汗晞也。所以知齐王太后病者,臣意诊其脉,切其太阴之口,湿然风气也。脉法曰“沉之而大坚,③浮之而大紧者,④病主在肾”。肾切之而相反也,脉大而躁。大者,膀胱气也;躁者,中有热而溺赤。
注①索隐瘅,病也,音亶。脬音普交反,字或作“胞”。正义瘅音单旱*(也)**[反]*。脬亦作“胞”,膀胱也。言风瘅之病客居在膀胱。
注②索隐刘氏音巡。
注③正义沉,一作“深”。王叔和脉经云:“脉大而坚,病出于肾也。”
注④正义紧音吉忍反。素问云:“脉短实而数,有似切绳,名曰紧也。”
齐章武里曹山跗病,①臣意诊其脉,曰:“肺消瘅也,加以寒热。”□告其人曰:“死,不治。适其共养,此不当医②治。”法曰“后三日而当狂,妄起行,欲走;后五日死”。□如期死。山跗病得之盛怒而以接内。所以知山跗之病者,臣意切其脉,肺气热也。脉法曰“不平不鼓,形獘”。③此五藏高之远数以经病也,故切之时不平而代。④不平者,血不居其处;代者,时参击并至,乍躁乍大也。此两络脉绝,故死不治。所以加寒热者,言其人尸夺。尸夺者,形獘;形獘者,不当关灸镵石及饮毒药也。臣意未往诊时,齐太医先诊山跗病,灸其足少阳脉口,而饮之半夏丸,病者即泄注,腹中虚;又灸其少阴脉,是坏肝刚绝深,如是重损病者气,以故加寒热。所以后三日而当狂者,肝一络连属结绝乳下阳明,⑤故络绝,开阳明脉,阳明脉伤,即当狂走。后五日死者,肝与心相去五分,故曰五日尽,尽即死矣。
注①索隐跗,方符反。
注②索隐适音释。共音恭。案:谓山跗家适近所持财物共养我,我不敢当,以言其人不堪疗也。
注③集解徐广曰:“一作‘散’。”正义王叔和脉经云:“平谓春肝木王,其脉细而长;夏心火王,其脉洪大而散;六月脾土王,其脉大阿阿而缓;秋肺金王,其脉浮濇而短;冬肾水王,其脉沉而滑:名平脉也。”
注④正义素问云:“血气易处曰不平,脉候动不定曰代。”
注⑤正义素问云:“乳下阳明,胃络也。”
齐中尉潘满如病少腹痛,①臣意诊其脉,曰:“遗积瘕也。”②臣意即谓齐太仆臣饶﹑内史臣繇曰:“中尉不复自止于内,则三十日死。”后二十余日,溲血死。病得之酒且内。所以知潘满如病者,臣意切其脉深小弱,其卒然合③合也,是脾气也。④右脉口气至紧小,⑤见瘕气也。以次相乘,故三十日死。三阴俱抟者,⑥如法;不俱抟者,决在急期;一抟一代者,近也。故其三阴抟,溲血如前止。⑦
注①正义少音式妙反。王叔和脉经云:“脉急,疝瘕少腹痛也。”
注②索隐刘氏音加雅反,旧音遐,邹氏音嫁。正义龙鱼河图云:“犬狗鱼鸟不熟食之,成瘕痛。”
注③集解徐广曰:“一云‘来然合’。”
注④正义卒音葱忽反。卒,一本作“来”。素问云:“疾病之生,生于五藏。
五藏之合,合于六府。肝合气于胆,心合气于小肠,脾合气于胃,肺合气于大肠,肾合气于膀胱。三焦内主劳。”
注⑤正义上音结忍反。
注⑥正义如淳云:“音徒端反。”素问云:“左脉口曰少阴,少阴之前名厥阴,右脉口曰太阴,此三阴之脉也。”
注⑦集解徐广曰:“前,一作‘筋’也。”
阳虚侯相赵章病,召臣意。觽医皆以为寒中,臣意诊其脉曰:“迵风。”①迵风者,饮食下嗌②而辄出不留。法曰“五日死”,而后十日乃死。病得之酒。
所以知赵章之病者,臣意切其脉,脉来滑,是内风气也。饮食下嗌而辄出不留者,法五日死,皆为前分界法。③后十日乃死,所以过期者,其人嗜粥,故中藏实,中藏实故过期。师言曰“安谷者过期,不安谷者不及期”。
注①集解迵音洞。言洞彻入四支。索隐下云“饮食下嗌辄出之”,是风疾洞彻五藏,故曰迵风。
注②集解音益,谓喉下也。
注③正义分,扶问反。
济北王病,召臣意诊其脉,曰:“风蹶胸满。”即为药酒,尽三石,病已。得之汗出伏地。所以知济北王病者,臣意切其脉时,风气也,心脉浊。①病法“过入其阳,阳气尽而阴气入”。阴气入张,则寒气上而热气下,故胸满。汗出伏地者,切其脉,气阴。阴气者,病必入中,出及瀺水也。②
注①集解徐广曰:“一作‘黾’。”
注②索隐瀺音士咸反。正义顾野王云:“手足液,身体汋。音常灼反。”
齐北宫司空命妇①出于②病,觽医皆以为风入中,病主在肺,③刺其足少阳脉。臣意诊其脉,曰:“病气疝,客于膀胱,难于前后溲,而溺赤。病见寒气则遗溺,使人腹肿。”出于病得之欲溺不得,因以接内。所以知出于病者,切其脉大而实,其来难,是蹶阴之动也。④脉来难者,疝气之客于膀胱也。
腹之所以肿者,言蹶阴之络结小腹也。蹶阴有过则脉结动,动则腹肿。臣意即灸其足蹶阴之脉,左右各一所,即不遗溺而溲清,小腹痛止。即更为火齐汤以饮之,三日而疝气散,即愈。
注①集解徐广曰:“一作‘奴’。奴盖女奴。”
注②正义命妇名也。
注③集解徐广曰:“一作‘肝’。”
注④正义邹*[云]*:“厥阴之脉也。”
故济北王阿母①自言足热而懑,臣意告曰:“热蹶也。”则刺其足心各三所,案之无出血,病旋已。②病得之饮酒大醉。
注①集解徐广曰:“济,一作‘齐王’。”索隐案:是王之奶母也。正义服虔云:“乳母也。”郑*[云]*:“慈己者。”
注②索隐言寻则已止也。正义谓旋转之闲,病则已止也。
济北王召臣意诊脉诸女子侍者,至女子竖,竖无病。臣意告永巷长曰:“竖伤脾,不可劳,法当春呕血死。”臣意言王曰:“才人女子竖何能?”王曰:“是好为方,多伎能,为所是案法新,①往年市之民所,四百七十万,曹偶四人。”②王曰:“得毋有病乎?”臣意对曰:“竖病重,在死法中。”王召视之,其颜色不变,以为不然,不卖诸侯所。至春,竖奉剑从王之厕,王去,竖后,王令人召之,即仆于厕,③呕血死。病得之流汗。流汗者,*(同)*法病内重,毛发而色泽,脉不衰,此亦*(关)*内*[关]*之病也。
注①集解徐广曰:“所,一作‘取’。”索隐谓于旧方技能生新意也。
注②索隐案:当今之四千七百贯也。曹偶犹等辈也。
注③索隐仆音赴,又音步北反。
齐中大夫病龋齿,①臣意灸其左大阳明脉,即为苦参汤,日嗽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得之风,及卧开口,食而不嗽。
注①正义上丘羽反。释名云:“龋,朽也。虫啮之,缺朽也。”
菑川王美人怀子而不乳,①来召臣意。臣意往,饮以莨耸②药一撮,以酒饮之,旋乳。③臣意复诊其脉,而脉躁。躁者有余病,即饮以消石一齐,出血,血如豆比五六枚。④
注①索隐乳音人喻反。乳,生也。
注②正义浪宕二音。
注③索隐旋乳者,言回旋即生也。
注④索隐比音必利反。
齐丞相舍人奴从朝入宫,臣意见之食闺门外,望其色有病气。臣意即告宦者平。
平好为脉,学臣意所,臣意即示之舍人奴病,告之曰:“此伤脾气也,当至春鬲塞不通,不能食饮,法至夏泄血死。”宦者平即往告相曰:“君之舍人奴有病,病重,死期有日。”相君曰:“卿何以知之?”曰:“君朝时入宫,君之舍人奴尽食闺门外,平与仓公立,即示平曰,病如是者死。”相即召舍人*(奴)*而谓之曰:“公奴有病不?”舍人曰:
“奴无病,身无痛者。”至春果病,至四月,泄血死。所以知奴病者,脾气周乘五藏,伤部而交,故伤脾之色也,望之杀然黄,①察之如死青之兹。觽医不知,以为大虫,②不知伤脾。所以至春死病者,胃气黄,黄者土气也,土不胜木,故至春死。所以至夏死者,脉法曰“病重而脉顺清者曰内关”,内关之病,人不知其所痛,心急然无苦。若加以一病,死中春;一愈顺,及一时。其所以四月死者,诊其人时愈顺。愈顺者,人尚肥也。奴之病得之流汗数出,*(灸)**[炙]*于火而以出见大风也。
注①集解徐广曰:“杀音苏葛反。”正义杀,苏亥反。
注②索隐即蚖虫也。
菑川王病,召臣意诊脉,曰:“蹶上①为重,头痛身热,使人烦懑。”②臣意即以寒水拊其头,③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病旋已。病得之沐发未干而卧。诊如前,所以蹶,头热至肩。
注①正义时掌反。蹶,逆气上也。
注②正义亡本反。非但有烦也。
注③索隐拊音附,又音抚。
齐王黄姬兄黄长卿家有酒召客,召臣意。诸客坐,未上食。臣意望见王后弟宋建,告曰:“君有病,往四五日,君要胁痛不可俛仰,①又不得小溲。不亟治,病即入濡肾。及其未舍五藏,急治之。病方今客肾濡,②此所谓‘肾痹’也。”
宋建曰:“然,建故有要脊痛。往四五日,天雨,黄氏诸倩③见建家京下方石,④即弄之,建亦欲效之,效之不能起,即复置之。暮,要脊痛,不得溺,至今不愈。”建病得之好持重。所以知建病者,臣意见其色,太阳色干,肾部上及界要以下者枯四分所,故以往四五日知其发也。臣意即为柔汤使服之,十八日所而病愈。
注①正义上音免。
注②正义濡,溺也。病方客在肾,欲溺,肾也。
注③集解徐广曰:“倩者,女貋也。”骃案:方言曰“东齐之闲,貋谓之倩”。
郭璞曰“言可假倩也”。正义倩音七姓反。
注④集解徐广曰:“京者,仓廪之属也。”
济北王侍者韩女病要背痛,寒热,觽医皆以为寒热也。臣意诊脉,曰:“内寒,月事不下也。”即窜以药,①旋下,病已。病得之欲男子而不可得也。所以知韩女之病者,诊其脉时,切之,肾脉也,啬而不属。啬而不属者,其来难,坚,故曰月不下。肝脉弦,出左口,故曰欲男子不可得也。
注①索隐谓以熏熏之,故云。窜音七乱反。
临菑泛①里女子薄吾病甚,觽医皆以为寒热笃,当死,不治。臣意诊其脉,曰:“蛲瘕。”②蛲瘕为病,腹大,上肤黄麤,循之戚戚然。臣意饮以芫华一撮,即出蛲可数升,病已,三十日如故。病蛲得之于寒湿,寒湿气宛③笃不发,化为虫。臣意所以知薄吾病者,切其脉,循其尺,④其尺索刺麤,而毛美奉发,⑤是虫气也。其色泽者,中
注①索隐泛音凡。
注②集解徐广曰:“蛲音饶。”索隐音饶槚,旧音遶遐。正义人腹中短虫。
注③集解音郁。索隐又如字。
注④正义王叔和云:“寸,关,尺。寸谓三分,尺谓八分。寸口在关上,尺在关下。寸﹑关﹑尺共有一寸九分也。”
注⑤集解徐广曰:“奉,一作‘奏’,又作‘秦’。”索隐循音巡。案:谓手循其尺索也。刺音七赐反。麤音七胡反。言循其尺索,刺人手而麤,是妇人之病也。徐氏云奉一作“奏”,非其义也。又云一作“秦”,秦谓螓首,言发如蛴螬,事盖近也。
齐淳于司马病,臣意切其脉,告曰:“当病迵风。迵风之状,饮食下嗌辄后之。
①病得之饱食而疾走。”淳于司马曰:“我之王家食马肝,食饱甚,见酒来,即走去,驱疾至舍,即泄数十出。”臣意告曰:“为火齐米汁饮之,七八日而当愈。”时医秦信在旁,臣意去,信谓左右阁都尉②曰:“意以淳于司马病为何?”曰:“以为迵风,可治。”信即笑曰:“是不知也。淳于司马病,法当后九日死。”即后九日不死,其家复召臣意。臣意往问之,尽如意诊。臣即为一火齐米汁,使服之,七八日病已。所以知之者,诊其脉时,切之,尽如法。其病顺,故不死。
注①集解徐广曰:“如厕。”
注②索隐案:阁者,姓也,为都尉。一云阁即宫阁,都尉掌之,故曰阁都尉也。
齐中郎破石病,臣意诊其脉,告曰:“肺伤,不治,当后十日丁亥溲血死。”即后十一日,溲血而死。破石之病,得之堕马僵石上。所以知破石之病者,切其脉,得肺阴气,其来散,数道至而不一也。色又乘之。所以知其堕马者,切之得番阴脉。①番阴脉入虚里,乘肺脉。肺脉散者,固色变也乘也。所以不中期死者,师言曰:“病者安谷即过期,不安谷则不及期”。其人嗜黍,黍主肺,故过期。所以溲血者,诊脉法曰“病养喜阴处者顺死,养喜阳处者逆死”。其人喜自静,不躁,又久安坐,伏几而寐,故血下泄。
注①索隐番音芳袁反。
齐王侍医遂病,自练五石服之。臣意往过之,遂谓意曰:“不肖有病,幸诊遂也。”
臣意即诊之,告曰:“公病中热。论曰‘中热不溲者,不可服五石’。石之为药精悍,公服之不得数溲,亟勿服。色将发臃。”遂曰:“扁鹊曰‘阴石以治阴病,阳石以治阳病’。夫药石者有阴阳水火之齐,故中热,即为阴石柔齐治之;中寒,即为阳石刚齐治之。”臣意曰:“公所论远矣。扁鹊虽言若是,然必审诊,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合色脉①表里有余不足顺逆之法,参其人动静与息相应,乃可以论。论曰‘阳疾处内,阴形应外者,不加悍药及镵石’。夫悍药入中,则邪气辟矣,②而宛气愈深。③诊法曰‘二阴应外,一阳接内者,不可以刚药’。刚药入则动阳,阴病益衰,阳病益箸,邪气流行,为重困于俞,④忿发为疽。”意告之后百余日,果为疽发乳上,入缺盆,死。⑤此谓论之大体也,必有经纪。拙工有一不习,文理阴阳失矣。
注①集解徐广曰:“合,一作‘占’。”
注②索隐辟音必亦反,犹聚也。
注③索隐愈音庾。
注④集解徐广曰:“音始喻反。”
注⑤索隐按:缺盆,人乳房上骨名也。
齐王故为阳虚侯时,病甚,①觽医皆以为帇。臣意诊脉,以为痹,根在右胁下,大如覆杯,令人喘,逆气不能食。臣意□以火齐粥且饮,六日气下;□令更服丸药,出入六日,病已。病得之内。诊之时不能识其经解,大识其病所在。
注①集解徐广曰:“齐悼惠王子也,名将庐,以文帝十六年为齐王,□位十一年卒,谥孝王。”
臣意尝诊安阳武都里成开方,开方自言以为不病,臣意谓之病苦沓风,①三岁四支不能自用,使人瘖,②瘖□死。今闻其四支不能用,瘖而未死也。病得之数饮酒以见大风气。所以知成开方病者,诊之,其脉法奇咳言曰“藏气相反者死”。③切之,得肾反肺,④法曰“三岁死”也。
注①索隐沓音徒合反,风病之名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一作‘脊’,音才亦反。”索隐瘖者,失音也,读如音。
又作“厝”。厝者,置也。言使人运置其手足也。
注③集解徐广曰:“反,一作‘及’。”
注④集解徐广曰;“反,一作‘及’。”
安陵阪里公乘项处病,①臣意诊脉,曰:“牡疝。”②牡疝在鬲下,上连肺。
病得之内。臣意谓之:“慎毋为劳力事,为劳力事则必呕血死。”处后蹴③踘,④要帇寒,汗出多,□呕血。臣意复诊之,曰:“当旦日日夕死。”⑤□死。
病得之内。所以知项处病者,切其脉得番阳。⑥番阳入虚里,处旦日死。一番一络者,⑦牡疝也。
注①索隐案:公乘,官名也。项,姓;处,名。故上云仓公之师,元里公乘阳庆,亦然也。
注②索隐上音母,下音色谏反。
注③集解徐广曰:“一作‘□’。”
注④正义上千六反,下九六反,谓打球也。
注⑤索隐案:旦日,明日也。言明日之夕死也。
注⑥索隐脉病之名曰番阳者,以言阳脉之翻入虚里也。
注⑦集解徐广曰:“络,一作‘结’。”
臣意曰:他所诊期决死生及所治已病觽多,久颇忘之,不能尽识,不敢以对。
问臣意:“所诊治病,病名多同而诊异,或死或不死,何也?”对曰:“病名多相类,不可知,故古圣人为之脉法,以起度量,立规矩,县权衡,案绳墨,调阴阳,别人之脉各名之,与天地相应,参合于人,故乃别百病以异之,有数者能异之,①无数者同之。然脉法不可胜验,诊疾人以度异之,乃可别同名,命病主在所居。今臣意所诊者,皆有诊籍。所以别之者,臣意所受师方适成,师死,以故表籍所诊,期决死生,观所失所得者合脉法,以故至今知之。”
注①索隐数音色住反。谓术数之人乃可异其状也。
问臣意曰:“所期病决死生,或不应期,何故?”对曰:“此皆饮食喜怒不节,或不当饮药,或不当针灸,以故不中期死也。”
问臣意:“意方能知病死生,论药用所宜,诸侯王大臣有尝问意者不?及文王病时,①不求意诊治,何故?”对曰:“赵王﹑胶西王﹑济南王﹑吴王皆使人来召臣意,臣意不敢往。文王病时,臣意家贫,欲为人治病,诚恐吏以除拘臣意也,②故移名数,左右③不修家生,出行游国中,问善为方数者事之久矣,④见事数师,⑤悉受其要事,尽其方书意,及解论之。身居阳虚侯国,因事侯。侯入朝,臣意从之长安,以故得诊安陵项处等病也。”
注①集解徐广曰:“齐文王也,以文帝十五年卒。”
注②集解徐广曰:“时诸侯得自拜除吏。”
注③正义以名籍属左右之人。
注④索隐数音“术数”之“数”。
注⑤正义上色庾反。
问臣意:“知文王所以得病不起之状?”臣意对曰:“不见文王病,然窃闻文王病喘,头痛,目不明。臣意心论之,以为非病也。以为肥而蓄精,身体不得摇,骨肉不相任,故喘,不当医治。脉法曰‘年二十脉气当趋,年三十当疾步,年四十当安坐,年五十当安卧,年六十已上气当大董’。①文王年未满二十,方脉气之趋也而徐之,不应天道四时。
后闻医灸之即笃,此论病之过也。臣意论之,以为神气争而邪气入,非年少所能复之也,以故死。所谓气者,当调饮食,择晏日,车步广志,以适筋骨肉血脉,以泻气。故年二十,是谓‘易□’。②法不当砭灸,砭灸至气逐。”
注①集解徐广曰:“董谓深藏之。一作‘堇’。”索隐堇音谨。
注②集解徐广曰:“一作‘贺’,又作‘质’。”
问臣意:“师庆安受之?闻于齐诸侯不?”对曰:“不知庆所师受。庆家富,善为医,不肯为人治病,当以此故不闻。庆又告臣意曰:‘慎毋令我子孙知若学我方也。’”问臣意:“师庆何见于意而爱意,欲悉教意方?”对曰:“臣意不闻师庆为方善也。意所以知庆者,意少时好诸方事,臣意试其方,皆多验,精良。臣意闻菑川唐里公孙光善为古传方,①臣意即往谒之。得见事之,受方化阴阳及传语法,②臣意悉受书之。臣意欲尽受他精方,公孙光曰:‘吾方尽矣,不为爱公所。③吾身已衰,无所复事之。是吾年少所受妙方也,悉与公,毋以教人。’臣意曰:‘得见事侍公前,悉得禁方,幸甚。意死不敢妄传人。’居有闲,公孙光闲处,④臣意深论方,见言百世为之精也。师光喜曰:‘公必为国工。吾有所善者皆疏,同产处临菑,善为方,吾不若,其方甚奇,非世之所闻也。吾年中时,⑤尝欲受其方,杨中倩⑥不肯,曰“若非其人也”。胥与公往见之,⑦当知公喜方也。其人亦老矣,其家给富。’时者未往,会庆子男殷来献马,因师光奏马王所,意以故得与殷善。光又属意于殷曰:‘意好数,⑧公必谨遇之,其人圣儒。’⑨即为书以意属阳庆,以故知庆。臣意事庆谨,以故爱意也。”
注①索隐谓好能传得古方也。正义谓全传写得古人之方书。
注②集解徐广曰:“法,一作‘五’。”
注③索隐言于意所,不爱惜方术也。
注④正义上音闲,下昌汝反。
注⑤索隐案:年中谓中年时也。中年亦壮年也,古人语自尔。
注⑥索隐倩音七见反,人姓名也。
注⑦集解徐广曰:“胥犹言须也。”
注⑧索隐数,色句反。谓好术数也。
注⑨索隐言意儒德,慕圣人之道,故云圣儒也。
问臣意曰:“吏民尝有事学意方,及毕尽得意方不?何县里人?”对曰:“临菑人宋邑。①邑学,臣意教以五诊,②岁余。济北王遣太医高期﹑王禹③学,臣意教以经脉高下及奇络结,④当论俞⑤所居,及气当上下出入邪[正]逆顺,以宜镵石,定砭灸处,岁余。
菑川王时遣太仓马长冯信正方,臣意教以案法逆顺,论药法,定五味及和齐汤法。高永侯家丞杜信,喜脉,来学,臣意教以上下经脉五诊,二岁余。临菑召里唐安来学,臣意教以五诊上下经脉,奇咳,四时应阴阳重,未成,除为齐王侍医。”
注①集解徐广曰:“一作‘昆’。”
注②正义谓诊五藏之脉。
注③集解徐广曰:“一作‘龋’。”
注④正义素问云:“奇经八脉,往来舒时,一止而复来,名之曰结也。”
注⑤正义式喻反。
问臣意:“诊病决死生,能全无失乎?”臣意对曰:“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之。败逆者不可治,其顺者乃治之。心不精脉,所期死生视可治,时时失之,臣意不能全也。”
太史公曰:女无美恶,居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故扁鹊以其伎见殃,仓公乃匿夡自隐而当刑。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后宁。故老子曰“美好者不祥之器”,岂谓扁鹊等邪?若仓公者,可谓近之矣。
【索隐述赞】上池秘术,长桑所传。始候赵简,知梦钧天。言占虢嗣,尸帇起焉。仓公赎罪,阳庆推贤。效验多状,式具于篇。
正义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尺,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凡人食,入于口而聚于胃中,谷熟,传入小肠也。*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肠*(小)**[大]**肠,谓受谷而传入于大肠也。*大四寸,径一寸半,长二丈二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故肠胃凡长五丈八尺四寸,合受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此肠胃长短受水谷之数也。*甲乙经“肠胃凡长丈六尺四寸四分”,从口至肠而数之。此径从胃至肠而数之,故短也。*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肝者,干也。于五行为木,其体状有枝干也。肝之神七人,老子名曰明堂宫,兰台府,从官三千六百人。又云肝神六:童子三,女子三。*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心,纤也,所识纤微也。其神九,太尉公名曰绛宫,太始﹑南极老人﹑员光之身,其从官三千六百人。又为帝王,身之王也。*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里)**[裹]*血温五藏,主藏意。*脾,皨也。在助气,主化谷。其神云光玉女子母,其从官三千六百人也。*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魂魄。*肺,孛也。言其气孛,故短也,郁也。其神八人,太和君名曰玉堂宫,尚书府。其从官三千六百人。又云肺神十四:童子七,女子七也。*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主藏志。*肾,引也。肾属水,主引水气,灌注诸脉也。其神六人,司徒﹑司空﹑司命﹑司录﹑司隶校尉﹑尉卿也。*胆在肝之短叶闲,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胆,敢也。言人有胆气而能果敢也。其神五人,太一道君居紫房宫中,其从官三千六百人也。*胃重二斤十四两,纡曲屈申,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胃,围也。言围受食物也。其神十二人,五元之气,谏议大夫也。*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回积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肠,畅也。言通畅胃气,牵去秽也。其神二人,元梁使者也。*大肠重三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半,当齐,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大肠□回肠也。
其回曲,因以名之。其神二人,元梁使者也。*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九合。*膀,横也。胱,广也。体短而又名胞。胞,虚空也,主以虚承水液。*口广二寸半。唇至齿长九分。齿已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也。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舌,泄也。言可舒泄言语也。*咽门重十两,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咽,咽也。言咽物也。又谓之咽,主地气。胃为土,故云主地气也。*喉咙重十二两,广二寸,长一尺二寸九节。*喉咙,空虚也。
言其中空虚,可以通气息焉。心,肺之系也,呼吸之道路。喉咙与咽并行,其实两异,而人多惑也。*肛门重十二两,大八寸,径二寸太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肛,釭也。言其处似车釭,故曰釭门。□广肠之门,又名*(瞋)**[□肠]*也。
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一手有三阳,两手为六阳,故云五六三丈。*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中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两手各有三阴,合为六阴,故云三六一丈八尺也。*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合四丈八尺。*两足各有三阳,故曰六八四丈八尺也。*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两足各有三阴,故云六六三丈六尺也。按:足太阴﹑少阴皆至舌下,厥阴至于项上。今言至胸中者,盖据其相接之次者也。*人两足蹻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脉长一十六丈二尺也,此所谓十二经脉长短之数也。*督脉起于胲头,上于面,至口齿缝,计此不止长四尺五寸,当取其上极于风府而言之也。手足各十二脉,为二十四,并督任两蹻四脉,都合二十八脉,以应二十八宿。凡长十六丈二尺,营韂行周此数,则一度也。*寸口,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也。*太阴者,脉之会也。肺,诸藏主,盖主通阴阳,故十二经皆手太阴,所以决吉凶者。十二经有病,皆寸口,知其何经之动浮沉滑濇逆顺,知其死生之兆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十二经,十五络,二十七气,皆候于寸口,随呼吸上下。呼脉上行三寸,吸脉下行三寸,二十七气皆逐上下行,无有息时。*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营韂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二十五度。
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终始,故法于寸口也。*人一息行六寸,百息六丈,千息六十丈,一万三千五百息合为八百一十丈。阳脉出行二十五度,阴脉入行二十五度,阴阳出入行二十五度,阴阳呼吸覆行周毕度数也。脉行身毕,即水下百刻亦毕。谓一旦夜刻尽,天明,日出东方,脉还得寸口,当更始也。故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终始也。*
肺气通于鼻,鼻和则知臭香矣。肝气通于目,目和则知白黑矣。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心气通于舌,舌和则知五味矣。肾气通于耳,耳和则闻五音矣。五藏不和,则九窍不通;六府不和,则留为痈也。
史记卷一百六 吴王濞列传 第四十六
吴王濞①者,高帝兄刘仲之子也。②高帝已定天下七年,立刘仲为代王。
而匈奴攻代,刘仲不能坚守,□国亡,闲行③走雒阳,自归天子。天子为骨肉故,不忍致法,废以为合阳侯。④高帝十一年秋,淮南王英布反,东并荆地,劫其国兵,西度淮,击楚,高帝自将往诛之。刘仲子沛侯濞年二十,有气力,以骑将从破布军蕲西,会甀,⑤布走。荆王刘贾为布所杀,无后。上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以填之,⑥诸子少,乃立濞于沛为吴王,⑦王三郡五十三城。已拜受印,高帝召濞相之,谓曰:“若状有反相。”心独悔,业已拜,因拊其背,⑧告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邪?⑨然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反!”濞顿首曰:“不敢。”
注①索隐案:澎濞字也,音披位反。
注②集解徐广曰:“仲名喜。”
注③索隐谓独行从他道逃走。闲音纪闲反。
注④索隐地理志冯翊县名,在合水之阳。音合。正义合阳故城在同州河西县南三十里。
注⑤索隐地名也。在蕲县之西。会音古兑反。甀音锤。
注⑥索隐填音镇。
注⑦集解徐广曰:“十二年十月辛丑。”
注⑧索隐拊音抚。
注⑨集解徐广曰:“汉元年至景帝三年反,五十有三年。”骃案:应劭曰“克期五十,占者所知。若秦始皇东巡以厌气,后刘项起东南,疑当如此耳”。如淳曰“度其贮积足用为难,又吴楚世不宾服”。索隐案:应氏之意,以后五十年东南有乱,本是占气者所说,高祖素闻此说,自以前难未弭,恐后灾更生,故说此言,更以戒濞。如淳之说,亦合事理。
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其民。吴有豫章郡铜山,①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益)*[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②
注①集解韦昭曰:“今故鄣。”索隐案:鄣郡后改曰故鄣。或称“豫章”为衍字也。正义括地志云:“秦兼天下,以为鄣郡,今湖州长城县西南八十里故章城是也。”铜山,今宣州及润州句容县有,并属章也。
注②集解如淳曰:“铸钱煮盐,收其利以足国用,故无赋于民。”正义按:既盗铸钱,何以收其利足国之用?吴国之民又何得无赋?如说非也。言吴国山既出铜,民多盗铸钱,及煮海水为盐,以山海之利不赋之,故言无赋也。其民无赋,国用乃富饶也。
孝文时,吴太子入见,①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②于是遣其丧归葬。
至吴,吴王愠③曰:“天下同宗,死长安□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病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称病不朝,验问实不病,诸吴使来,辄系责治之。吴王恐,为谋滋甚。及后使人为秋请,④上复责问吴使者,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以故遂称病。且夫‘察见渊中鱼,不祥’。⑤今王始诈病,及觉,见责急,愈益闭,恐上诛之,计乃无聊。唯上□之而与更始。”于是天子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⑥卒践更,辄与平贾。⑦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佗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⑧如此者四十余年,⑨以故能使其觽。
注①索隐姚氏案:楚汉春秋云“吴太子名贤,字德明”。
注②索隐提音啼,又音底,又音弟。
注③正义于问反,怨也。
注④集解应劭曰:“冬当断狱,秋先请择其轻重也。”孟康曰:“律,春曰朝,秋曰请,如古诸侯朝聘也。”如淳曰:“濞不得行,使人代己致请礼也。”索隐音净。孟说是也。应劭所云断狱先请,不知何凭。如淳云代己致请,亦是臆说。且文云“使人为秋请”,谓使人为此秋请之礼也。
注⑤集解张晏曰:“喻人君不当见尽下之私。”索隐案:此语见韩子及文子。
韦昭曰“知臣下阴私,使忧患生变,为不祥。故当赦宥,使自新也”。
注⑥索隐按:吴国有铸钱煮盐之利,故百姓不别徭赋也。
注⑦集解汉书音义曰:“以当为更卒,出钱三百文,谓之‘过更’。自行为卒,谓之‘践更’。吴王欲得民心,为卒者顾其庸,随时月与平贾,如汉桓、灵时有所兴作,以少府钱借民比也。”索隐案:汉律,卒更有三,践更、居更、过更也。此言践更辄与平贾者,谓为践更合自出钱,今王欲得人心。乃与平贾,官雠之也。正义践更,若今唱更、行更者也,言民自着卒。更有三品:有卒更,有践更,有过更。古者正卒无常人,皆当迭为之,是为卒更。贫者欲顾更钱者,次直者出钱顾之,月二千,是为践更。天下人皆直戍边三月,亦各为更,律所谓繇戍也。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不可人人自行三月戍,又行者出钱三百入官,官给戍者,是为过更。此汉初因秦法而行之,后改为鼟,乃戍边一岁。
注⑧集解徐广曰:“讼音松。”骃按:如淳曰“讼,公也”。正义讼音容。言其兼容禁止不与也。
注⑨正义言四十余年者,太史公尽言吴王一代行事也。汉书作“三十余年”,而班固见其语在孝文之代,乃减十年,是班固不晓其理也。
□错为太子家令,得幸太子,数从容言吴过可削。数上书说孝文帝,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孝景帝□位,错为御史大夫,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故王駆子悼惠王王齐七十余城,庶弟元王王楚四十余城,兄子濞王吴五十余城:封三庶駆,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蜔,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乃益骄溢,□山①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三年冬,楚王朝,□错因言楚王戊往年为薄太后服,私奸服舍,②请诛之。诏赦,罚削东海郡。因削吴之豫章郡、会稽郡。及前二年赵王有罪,削其河闲郡。③胶西王卬以卖爵有奸,削其六县。
注①索隐案:□山,山名。又□者,就也。
注②集解服虔曰:“服舍,在丧次,而私奸宫中也。”
注③索隐案:汉书作“常山郡”也。
汉廷臣方议削吴。吴王濞恐削地无已,因以此发谋,欲举事。念诸侯无足与计谋者,闻胶西王勇,好气,喜兵,诸齐①皆惮畏,于是乃使中大夫应高誂②胶西王。无文书,口报曰:“吴王不肖,有宿夕之忧,不敢自外,使喻其驩心。”
王曰:“何以教之?”高曰:“今者主上兴于奸,饰于邪臣,好小善,听谗贼,擅变更律令,侵夺诸侯之地,征求滋多,诛罚良善,日以益甚。里语有之,‘舐嗳及米’。③吴与胶西,知名诸侯也,一时见察,恐不得安肆矣。
吴王身有内病,不能朝请二十余年,尝患见疑,无以自白,今胁肩累足,犹惧不见释。窃闻大王以爵事有适,④所闻诸侯削地,罪不至此,此恐不得削地而已。”王曰:“然,有之。子将柰何?”高曰:“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同利相死。今吴王自以为与大王同忧,愿因时循理,□躯以除患害于天下,亿亦可乎?”王瞿然骇曰:⑤“寡人何敢如是?今主上虽急,固有死耳,安得不戴?”高曰:“御史大夫□错,荧惑天子,侵夺诸侯,蔽忠塞贤,朝廷疾怨,诸侯皆有倍畔之意,人事极矣。彗星出,蝗虫数起,此万世一时,而愁劳圣人之所以起也。⑥故吴王欲内以□错为讨,外随大王后车,彷徉天下,所乡者降,所指者下,天下莫敢不服。大王诚幸而许之一言,则吴王率楚王略函谷关,守荥阳敖仓之粟,距汉兵。治次舍,须大王。大王有幸而临之,则天下可并,两主分割,不亦可乎?”王曰:“善。”高归报吴王,吴王犹恐其不与,乃身自为使,使于胶西,面结之。
注①集解韦昭曰:“故为齐分为国者胶东、济北之属。”
注②索隐音徒鸟反。
注③索隐案:言舐嗳尽则至米,谓削土尽则至灭国也。
注④正义张革反。
注⑤索隐刘氏瞿音九具反。又说文云“瞿,远视貌”。音九缚反。
注⑥索隐案:所谓“殷忧以启明圣”也。
胶西髃臣或闻王谋,谏曰:“承一帝,至乐也。今大王与吴西乡,弟令事成,两主分争,患乃始结。诸侯之地不足为汉郡什二,而为畔逆以忧太后,非长策也。”
①王弗听。遂发使约齐、菑川、胶东、济南、济北,皆许诺,而曰“城阳景王有义,攻诸吕,勿与,事定分之耳”。②
注①集解文颖曰:“王之太后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尔时城阳恭王喜,景王之子。”
诸侯既新削罚,振恐,多怨□错。及削吴会稽、豫章郡书至,则吴王先起兵,胶西正月丙午诛汉吏二千石以下,胶东、菑川、济南、楚、赵亦然,遂发兵西。
齐王后悔,饮药自杀,畔约。济北王城坏未完,其郎中令劫守其王,不得发兵。
胶西为渠率,胶东、菑川、济南共攻围临菑。赵王遂亦反,阴使匈奴与连兵。
七国之发也,吴王悉其士卒,下令国中曰:“寡人年六十二,①身自将。少子年十四,亦为士卒先。诸年上与寡人比,下与少子等者,皆发。”发二十余万人。南使闽越、东越,东越亦发兵从。
注①集解徐广曰:“吴王封吴四十二年矣。”
孝景帝三年正月甲子,初起兵于广陵。①西涉淮,因并楚兵。发使遗诸侯书曰:“吴王刘濞敬问胶西王、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赵王、楚王、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故长沙王子:②幸教寡人!以汉有贼臣,无功天下,侵夺诸侯地,使吏劾系讯治,以僇辱之为故,③不以诸侯人君礼遇刘氏骨肉,绝先帝功臣,进任奸宄,诖乱天下,④欲危社稷。陛下多病志失,不能省察。
欲举兵诛之,谨闻教。敝国虽狭,地方三千里;人虽少,精兵可具五十万。寡人素事南越三十余年,其王君皆不辞分其卒以随寡人,又可得三十余万。寡人虽不肖,愿以身从诸王。越直⑤长沙者,⑥因王子定长沙以北,⑦西走蜀、汉中。⑧告越、⑨楚王、淮南三王,与寡人西面;⑩齐诸王与赵王定河闲、河内,或入临晋关,⑾或与寡人会雒阳;燕王、赵王固与胡王有约,燕王北定代、云中,抟胡觽⑿入萧关,⒀走长安,匡正天子,以安高庙。愿王勉之。楚元王子、淮南三王或不沐洗十余年,怨入骨髓,欲一有所出之久矣,寡人未得诸王之意,未敢听。今诸王苟能存亡继绝,振弱伐暴,以安刘氏,社稷之所愿也。敝国虽贫,寡人节衣食之用,积金钱,修兵革,聚谷食,夜以继日,三十余年矣。凡为此,愿诸王勉用之。能斩捕大将者,赐金五千斤,封万户;列将,三千斤,封五千户;裨将,二千斤,封二千户;二千石,千斤,封千户;千石,五百斤,封五百户:皆为列侯。其以军若城邑降者,卒万人,邑万户,如得大将;人户五千,如得列将;人户三千,如得裨将;
人户千,如得二千石;其小吏皆以差次受爵金。佗封赐皆倍军法。⒁其有故爵邑者,更益勿因。愿诸王明以令士大夫,弗敢欺也。寡人金钱在天下者往往而有,非必取于吴,诸王日夜用之弗能尽。有当赐者告寡人,寡人且往遗之。
敬以闻。”
注①集解徐广曰:“荆王刘贾都吴,吴王移广陵也。”
注②集解徐广曰:“吴芮之玄孙靖王着,以文帝七年卒,无嗣,国除。”骃案:
如淳曰“吴芮后四世无子,国除。庶子二人为列侯,不得嗣王,志将不满,故诱与之反也”。
注③集解汉书音义曰:“故,事也。”正义按:专以僇辱诸侯为事。
注④正义诖音挂。
注⑤集解音值。
注⑥索隐服虔云:“直音值。谓其境相接也。”
注⑦集解如淳曰;“南越直长沙者,因王子定也。”索隐案:谓南越之地与长沙地相接。值者,因长沙王子以定长沙以北也。
注⑧正义走音奏,向也。王子,长沙王子也。南越之地对长沙之南者,其民因王子卒而镇定长沙以北,西向蜀及汉中,咸委王子定矣。
注⑨集解如淳曰:“告东越使定之。”
注⑩正义越,东越也。又告东越﹑楚﹑淮南三王,与吴王共西面击之。三王谓淮南﹑衡山﹑庐江也。
注⑾正义今蒲津关。
注⑿索隐抟音专。专谓专统领胡兵也。
注⒀正义今名陇山关,在原州平凉县界。
注⒁集解服虔曰:“封赐倍汉之常法。”
七国反书闻天子,天子乃遣太尉条侯周亚夫将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遣曲周侯郦寄击赵;将军栾布击齐;大将军窦婴屯荥阳,监齐赵兵。
吴楚反书闻,兵未发,窦婴未行,言故吴相袁盎。盎时家居,诏召入见。上方与□错调兵□军食,上问袁盎曰:“君尝为吴相,知吴臣田禄伯为人乎?今吴楚反,于公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曰:“吴王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豪桀,白头举事。若此,其计不百全,岂发乎?何以言其无能为也?”袁盎对曰:“吴有铜盐利则有之,安得豪桀而诱之!诚令吴得豪桀,亦且辅王为义,不反矣。吴所诱皆无赖子弟,亡命铸钱奸人,故相率以反。”□错曰:“袁盎策之善。”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愿屏左右。”上屏人,独错在。盎曰:“臣所言,人臣不得知也。”乃屏错。错趋避东厢,恨甚。上卒问盎,盎对曰:“吴楚相遗书,曰‘高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错擅适过诸侯,①削夺之地’。故以反为名,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削地,则兵可无血刃而俱罢。”于是上嘿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
盎曰:“臣愚计无出此,愿上孰计之。”乃拜盎为太常,②吴王弟子德侯为宗正。③盎装治行。后十余日,上使中尉召错,绐载行东市。错衣朝衣斩东市。
则遣袁盎奉宗庙,宗正辅亲戚,④使告吴如盎策。至吴,吴楚兵已攻梁壁矣。
宗正以亲故,先入见,谕吴王使拜受诏。吴王闻袁盎来,亦知其欲说己,笑而应曰:“我已为东帝,尚何谁拜?”不肯见盎而留之军中,欲劫使将。盎不肯,使人围守,且杀之,盎得夜出,步亡去,走梁军,遂归报。
注②正义令盎为太常,以示奉宗庙之指意。
注③集解徐广曰:“名通,其父名广。”骃案:汉书曰“吴王弟子德侯广为宗正”也。
注④正义以亲戚之意辅汉训谕。
条侯将乘六乘传,①会兵荥阳。至雒阳,见剧孟,喜曰:“七国反,吾乘传至此,不自意全。②又以为诸侯已得剧孟,剧孟今无动。吾据荥阳,以东无足忧者。”至淮阳,问父绛侯故客邓都尉曰:“策安出?”客曰:“吴兵锐甚,难与争锋。楚兵轻,③不能久。方今为将军计,莫若引兵东北壁昌邑,以梁委吴,吴必尽锐攻之。将军深沟高垒,使轻兵绝淮泗口,塞吴饟道。彼吴梁相敝而粮食竭,乃以全强制其罢极,破吴必矣。”条侯曰:“善。”
从其策,遂坚壁昌邑南,④轻兵绝吴饟道。
注①正义上音乘,下竹恋反。
注②正义言不自意洛阳得全,及见剧孟。
注③正义遣正反。
注④正义在曹州城武县东北四十二里也。
吴王之初发也,吴臣田禄伯为大将军。田禄伯曰:“兵屯聚而西,无佗奇道,难以就功。臣愿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会,此亦一奇也。”吴王太子谏曰:“王以反为名,此兵难以藉人,藉人亦且反王,柰何?且擅兵而别,多佗利害,未可知也,①徒自损耳。”吴王即不许田禄伯。
注①集解苏林曰:“禄伯傥将兵降汉,自为利己,于吴为生患也。”
吴少将桓将军说王曰:“吴多步兵,步兵利险;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愿大王所过城邑不下,直□去,疾西据雒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毋入关,天下固已定矣。□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吴王问诸老将,老将曰:“此少年推锋之计可耳,安知大虑乎!”
于是王不用桓将军计。
吴王专并将其兵,未度淮,诸宾客皆得为将、校尉、候、司马,独周丘不得用。
周丘者,下邳人,亡命吴,酤酒无行,吴王濞薄之,弗任。周丘上谒,说王曰:
“臣以无能,不得待罪行闲。臣非敢求有所将,愿得王一汉节,必有以报王。”
王乃予之。周丘得节,夜驰入下邳。下邳时闻吴反,皆城守。至传舍,召令。
令入户,使从者以罪斩令。遂召昆弟所善豪吏告曰:“吴反兵且至,至,屠下邳不过食顷。今先下,家室必完,能者封侯矣。”出乃相告,下邳皆下。周丘一夜得三万人,使人报吴王,遂将其兵北略城邑。比至城阳,①兵十余万,破城阳中尉军。闻吴王败走,自度无与共成功,即引兵归下邳。未至,疽发背死。
注①正义地理志云城阳国,故齐,汉文帝二年别为国,属兖州。
二月中,吴王兵既破,败走,于是天子制诏将军曰:“盖闻为善者,天报之以福;
为非者,天报之以殃。高皇帝亲表功德,建立诸侯,幽王、悼惠王绝无后,孝文皇帝哀怜加惠,王幽王子遂、悼惠王子卬等,令奉其先王宗庙,为汉藩国,德配天地,明并日月。吴王濞倍德反义,诱受天下亡命谸人,乱天下币,①称病不朝二十余年,有司数请濞罪,孝文皇帝宽之,欲其改行为善。今乃与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卬、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约从反,为逆无道,起兵以危宗庙,贼杀大臣及汉使者,迫劫万民,夭杀无罪,烧残民家,掘其丘頉,甚为暴虐。今卬等又重逆无道,烧宗庙,卤御物,②朕甚痛之。朕素服避正殿,将军其劝士大夫击反虏。击反虏者,深入多杀为功,斩首捕虏比三百石以上者皆杀之,无有所置。③敢有议诏及不如诏者,皆要斩。”
注①集解如淳曰:“币,钱也。以私钱淆乱天下钱也。”
注②集解如淳曰:“卤,抄掠也。宗庙在郡县之物,皆为御物。”正义颜师古曰:“御物,宗庙之服器也。”
注③正义置,放释也。
初,吴王之度淮,与楚王遂西败棘壁,①乘胜前,锐甚。梁孝王恐,遣六将军击吴,又败梁两将,士卒皆还走梁。梁数使使报条侯求救,条侯不许。又使使恶条侯于上,上使人告条侯救梁,复守便宜不行。梁使韩安国及楚死事相弟张羽为将军,②乃得颇败吴兵。吴兵欲西,梁城守坚,不敢西,即走条侯军,会下邑。③欲战,条侯壁,不肯战。吴粮绝,卒饥,数挑战,遂夜礶条侯壁,惊东南。条侯使备西北,果从西北入。吴大败,士卒多饥死,乃畔散。于是吴王乃与其麾下壮士数千人夜亡去,度江走丹徒,保东越。④东越兵可万余人,乃使人收聚亡卒。汉使人以利啖东越,⑤东越即绐吴王,吴王出劳军,即使人鏦杀吴王,⑥盛其头,⑦驰传以闻。吴王子子华、子驹亡走闽越。吴王之□其军亡也,军遂溃,往往稍降太尉、梁军。楚王戊军败,自杀。
注①正义在宋州宁陵县西南七十里。
注②集解徐广曰:“楚相张尚谏王而死。”正义按:羽,尚弟也。
注③集解徐广曰:“属梁国。”正义宋州砀山县,本汉下邑县。
注④正义东越传云:“独东瓯受汉之购,杀吴王。”丹徒,润州也。东瓯即东越也。东越将兵从吴在丹徒也。
注⑤集解韦昭曰:“啖音徒览反。”
注⑥集解孟康曰:“方言‘戟谓之鏦’。”索隐鏦音七江反。谓以戈刺杀之。
邹氏又音舂。亦音“从容”之“从”,谓撞杀之也。
注⑦集解吴地记曰:“吴王濞葬武进县南,地名相唐。”索隐张勃云“吴王濞葬丹徒县南,其地名相唐”。今注本云“武进县”,恐错也。正义括地志云:“汉吴王濞頉在润州丹徒县东练壁聚北,今入于江。吴录云丹徒有吴王頉,在县北,其处名为相唐。”
三王之围齐临菑也,三月不能下。汉兵至,胶西、胶东、菑川王各引兵归。胶西王乃袒跣,席焒,饮水,谢太后。王太子德曰:“汉兵远,臣观之已罢,可袭,愿收大王余兵击之,击之不胜,乃逃入海,未晚也。”王曰:“吾士卒皆已坏,不可发用。”弗听。汉将弓高侯颓当①遗王书曰:“奉诏诛不义,降者赦其罪,复故;不降者灭之。王何处,须以从事。”王肉袒叩头汉军壁,谒曰:“臣卬奉法不谨,惊骇百姓,乃苦将军远道至于穷国,敢请菹醢之罪。”弓高侯执金鼓见之,曰:“王苦军事,愿闻王发兵状。”王顿首膝行对曰:“今者,□错天子用事臣,变更高皇帝法令,侵夺诸侯地。卬等以为不义,恐其败乱天下,七国发兵,且以诛错。今闻错已诛,卬等谨以罢兵归。”将军曰:“王苟以错不善,何不以闻?*(及)**[乃]*未有诏虎符,擅发兵击义国。以此观之,意非欲诛错也。”乃出诏书为王读之。读之讫,曰:“王其自图。”王曰:“如卬等死有余罪。”遂自杀。太后、太子皆死。胶东、菑川、济南王皆死,②国除,纳于汉。郦将军围赵十月而下之,赵王自杀。济北王以劫故,得不诛,徙王菑川。
注①集解徐广曰:“姓韩。”
注②集解徐广曰:“一云‘自杀’。”
初,吴王首反,并将楚兵,连齐赵。正月起兵,三月皆破,独赵后下。复置元王少子平陆侯礼为楚王,续元王后。徙汝南王非王吴故地,为江都王。
太史公曰:吴王之王,由父省也。①能薄赋敛,使其觽,以擅山海利。逆乱之萌,自其子兴。争技发难,②卒亡其本;亲越谋宗,竟以夷陨。□错为国远虑,祸反近身。袁盎权说,初宠后辱。故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山海不以封。
“毋亲夷狄,以疏其属”,盖谓吴邪?“毋为权首,反受其咎”,岂盎、错邪?
注①集解言濞之王吴,由父代王被省封合阳侯。省音所幸反。索隐省音所景反。省者,减也。谓父仲从代王省封合阳侯也。
注②索隐谓与太子争博为争技也。
【索隐述赞】吴楚轻悍,王濞倍德。富因采山,衅成提局。憍矜贰志,连结七国。婴命始监,错诛未塞。天之悔祸,卒取奔北。
史记卷一百七 魏其武安侯 列传第四十七
魏其侯窦婴者,孝文后从兄子也。父世观津人。①喜宾客。孝文时,婴为吴相,病免。孝景初即位,为詹事。②
注①索隐案:地理志观津县属信都。以言其累叶在观津,故云“父世”也。
正义观津城在冀州武邑县东南二十五里。
注②正义百官表云“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也。
梁孝王者,孝景弟也,其母窦太后爱之。梁孝王朝,因昆弟燕饮。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从容言曰:“千秋之后传梁王。”太后驩。窦婴引卮酒进上,曰:
“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上何以得擅传梁王!”太后由此憎窦婴。窦婴亦薄其官,因病免。太后除窦婴门籍,不得入朝请。①
注①集解律,诸侯春朝天子曰朝,秋曰请。正义才性反。
孝景三年,吴楚反,上察宗室诸窦①毋如窦婴贤,乃召婴。婴入见,固辞谢病不足任。太后亦臱。于是上曰:“天下方有急,王孙宁可以让邪?”②乃拜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婴乃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所赐金,陈之廊庑下,军吏过,辄令财取为用,③金无入家者。窦婴守荥阳,监齐赵兵。④七国兵已尽破,封婴为魏其侯。诸游士宾客争归魏其侯。孝景时每朝议大事,条侯、魏其侯,诸列侯莫敢与亢礼。
注①索隐案:谓宗室之中及诸窦之宗室也。又姚氏案:酷吏传“周阳由,其父赵兼,以淮南王舅侯周阳,故因改氏。由以宗室任为郎”。则似是与国有亲戚属籍者,亦得呼为宗室也。
注②集解汉书曰:“窦婴字王孙。”
注③集解苏林曰:“令自裁度取为用也。”
注④正义监音甲衫反。吴王濞传云“窦婴屯荥阳,监齐赵兵”也。
孝景四年,立栗太子,①使魏其侯为太子傅。孝景七年,栗太子废,魏其数争不能得。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士说之,莫能来。梁人高遂乃说魏其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今将军傅太子,太子废而不能争;争不能得,又弗能死。自引谢病,拥赵女,屏闲处②而不朝。相提而论,③是自明扬主上之过。有如两宫螫将军,④则妻子毋类矣。”⑤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请如故。
注①正义栗姬之子,后废之,故书母姓也。
注②正义上音闲,下昌汝反。
注③集解徐广曰:“提音徒抵反。”索隐提音弟,又音啼。相提犹相抵也。论音路顿反。
注④集解张晏曰:“两宫,太后、景帝也。螫,怒也。毒虫怒必螫人。又火各反。”索隐螫音释。谓怒也,毒虫怒必螫人。又音火各反。汉书作“奭”,奭即螫也。正义两宫,太子、景帝也。
注⑤索隐谓见诛灭无遗类。
桃侯免相,①窦太后数言魏其侯。孝景帝曰:“太后岂以为臣有爱,②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③自喜耳,多易。④难以为相,持重。”遂不用,用建陵侯韂绾为丞相。
注①集解服虔曰:“刘舍也。”
注②索隐爱犹惜也。
注③集解徐广曰:“沾,一作‘怗’。又昌兼反,又当牒反。”
注④集解张晏曰:“沾沾,言自整顿也。多易,多轻易之行也。或曰沾音幨也。”
索隐沾音襜,又音当牒反。小颜音他兼反。幨音如字,又天牒反。幨音尺占反。
武安侯田蚡①者,孝景后同母弟也,生长陵。魏其已为大将军后,方盛,蚡为诸郎,②未贵,往来侍酒魏其,跪起如子姓。及孝景晚节,③蚡益贵幸,为太中大夫。蚡辩有口,学盘盂诸书,④王太后贤之。⑤孝景崩,即日太子立,称制,所镇抚多有田蚡宾客计筴,蚡弟田胜,皆以太后弟,孝景后三年⑥封蚡为武安侯,胜为周阳侯。⑦
注①索隐扶粉反。如“蚡鼠”之“蚡”,音坟。
注②集解徐广曰:“一云‘诸卿’。时人相号长老老者为‘诸公’,年少者为‘诸卿’,如今人相号为‘士大夫’也。”
注③索隐按:谓晚年也。
注④集解应劭曰:“黄帝史孔甲所作铭也。凡二十九篇,书盘盂中,所为法戒。
诸书,诸子文书也。”孟康曰:“孔甲盘盂二十六篇,杂家书,兼儒﹑墨﹑名﹑法。”
注⑤集解徐广曰:“即蚡同母姊者。”
注⑥集解徐广曰:“孝景后三年即是孝武初嗣位之年也。”
注⑦正义绛州闻喜县东二十里周阳故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