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哲学辞典

伏尔泰(法)
必读网(http://www.beduu.com)整理
《哲学辞典》
作者:[法]伏尔泰
译者:王燕生
译者前言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
面的代表人物。他战斗的一生及其思想在近代法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异常
深远,可以说超过了许多法国大思想家,有些史学家甚至说若没有伏尔泰便
不会有后来的资产阶级大革命。他才华横溢,在诗歌、戏剧、小说、历史、
哲学、散文各个方面都有杰作,而宣传启蒙思想的活动则是他战斗的一生中
最突出的一面。他并没有完整的哲学体系,但是他认为哲学家应该是战斗的
思想家,而他一生的经历就体现了他这一信念。所以他的思想在十八世纪法
国大革命前夕,影响极大,成为当时法国思想界一代宗师。
这位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先驱、卓越的文学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一生身
世曲折多变,浮沉不定。他于1694 年11 月21 日出生在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
家庭。原名弗朗索瓦一马利?阿鲁埃(Fran- Cors-MarieA
rouer)。父亲弗朗索瓦?阿鲁埃是一位公证人,后任国库税吏。他7
岁丧母,由他胞姐抚养成人。父亲拥有相当财富,因此他得以受到优良的教
育。早年就读于大路易中学,得到良师熏陶,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又加
上他聪颖过人,能博闻强记,拉丁文学造诣颇深。在这所中学里就读的都是
些贵胄子弟,他在同学中,结识了一些重要贵族人物,如达尔让松、德?西
德维勒、达让塔尔、德?黎塞留等人。在校期间,他的写作艺术和才智,大
胆思想和独特创见已经初露锋芒,引起老师们的惊异。他年甫10 岁已能赋
诗。他的教父夏托纳夫修道院长与当时社交界女名流尼农?德?朗克罗很友
好,便把小阿鲁埃介绍给当时已是90 高龄的尼农。她很欣赏这个诗童的才
华,便在遗嘱上遗赠他两千埃古银币做买书费用。尼农这一美举鼓励了少年
伏尔泰从事文学写作的志趣。1706 年,他12 岁时,夏托纳夫又好意介绍他
进入当时以言论自由闻名的圣殿修道院文艺团体、其中多风流潇洒、倜傥不
羁的文人才子。这正投其所好。小阿鲁埃在座中以谈吐锋利透辟而为人瞩目。
1711 年,他中学毕业后,老阿鲁埃要儿子进修法律,儿子却坚持要从事文学
事业。父亲见他儿子这样醉心干诗歌写作,又见他在写他的一部悲剧(《俄
狄浦斯王》),又与这些令人担心的文艺界人士往来而深为不安。1713 年便
决定送他到自己友人法国驻荷兰使节夏托纳夫侯爵那里任大使馆秘书。在那
里他爱上一位避居荷兰的法国女作家迪努瓦耶夫人的女儿。迪努瓦耶夫人心
中对于女儿另有打算,不满意这件事,便告到法国大使夏托纳夫那里,后者
立即罚小阿鲁埃禁闭,最后把他遣回法国。还写信通知他家里,措词极为严
厉。1714 年,父亲又决定送他在诉讼代理人阿兰事务所去见习。这时他年甫
20,就参加了法兰西学院举行的诗文竞赛。写了一首颐歌,因为没有得奖,
便在一部小讽刺剧《泥潭》里对拉莫特院士发泄怒气,惹他父亲大为不满。
他家友人德?科马尔丹先生对年轻的阿鲁埃处境深表同情,得到他父亲的同
意,把他带到自己的圣安热宫邸暂避。在那里少年伏尔泰遇到了老科马尔丹
先生,他是圣安热侯爵,曾任财政大臣和国务秘书,熟悉亨利四世和路易十
四王朝一切史实、宫廷秘闻。他一生所见所闻记得清清楚楚。常喜对人侃侃
而谈这些小故事,无一遗漏。少年伏尔泰获益不小,为他日后撰写史诗《亨
利亚德》和史学著作《路易十四时代》提供了许多第一手材料。就在这时他
酝酿了史待《亨利亚德》的腹稿,起草了《路易十四时代》的初稿,并且完
成了使他一举成名的第一部悲剧《俄狄浦斯王》。
1715 年他回到巴黎,又从事文艺写作。次年因为写诗讽刺当朝摄政奥尔
良公爵,被逐出京城,流放在奥尔良左近的苏利,成了爱好文学的苏利公爵
的座上客。1717 年初,摄政召他返回京城,宽恕了他。但不久在京中出现一
首题名为“我见过”的讽刺诗在暗中流传,作者在待中历述他目睹的件件蠢
事、罪行,灾难。诗的未句说:“我年甫20 就已见识了这些罪恶。”后来查
出作者原是一位名叫勒?布兰(LeBrun)的诗人。当时小阿鲁埃虽已
23 岁,但由于此诗诗句酷似他的手笔,警署便硬说是他的作品。于1717 年5
月把他投入巴土底监狱;囚禁了十一个月。他在狱中不忘写作,修改他19
岁时写的悲剧《俄狄浦斯土》,完成了史诗《亨利亚德》初稿《联盟》(L
aLigue)。次年4 月,摄政了解他无辜受冤,恢复他的自由。但是当
时法律规定,在国家监牢囚禁的人,出狱后必须放逐外地。4 月11 日他被送
往巴黎南郊夏特内流放。10 月12 日才获准返回巴黎。1718 年11 月18 日,
伏尔泰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在巴黎法兰西喜剧院首次上演,非常成功,连
演45 场,座无虚席,盛况空前。通过这出悲剧,作者显露出他杰出的文学天
才和深刻的反僧侣、反迷信的哲学思想。就是这时他才开始采用了他的笔名
“德?伏尔泰”。(伏尔泰这个名字,据传记作者孔多塞说,本是他贵族出
身的母亲的一块领地的地名。他先以“德?伏尔泰”为笔名,后来简称伏尔
泰。)从此伏尔泰脱颖而出一举成名,成为当时的风云人物。他获得摄政和
国王颁发绘他的年金。从此他在文学生涯中蓬勃发展,继续创作。先后写出
《玛丽亚纳》、《冒失鬼》等戏剧。此外他的史诗《亨利亚德》初稿《联盟》
的若干篇章也在许多文学沙龙里传诵。在《俄狄浦斯王》初获成功后,有六
七年光景,他的文学才能和声誉一直平稳上升。他经常出入于宫廷权贵之门。
1725 年9 月5 日,法国国王在枫丹白露举行婚礼,还上演了伏尔泰的《俄狄
浦斯王》、《玛丽亚纳》和《冒失鬼》三出戏。王后看《玛丽亚纳》时感动
得泪流满面,看过《冒失鬼》又使她大笑,对于作者赞许有加。同时作者还
获得15oo 里弗尔年金。眼看他就要戍为宫廷诗人,跻身上层社会,得偿少年
时代向往出人头地,一跃而为伟大人物的宿愿。当他正在踌躇满志之际,不
幸的厄运却向他袭来。前一年(1724),他住在梅宗堡,堡主是他的好友。
在那里感染了天花,几乎死去。后来幸而痊愈。便离开梅宗堡。1726 年,他
在歌剧院跟一个无耻的贵胄骑士罗昂夏勃发生口角,后者用轻蔑的口气问他
的姓名向他寻衅。伏尔泰却回答说:夏勃这个名字我不知道。两天之后,在
喜剧院的取暖室,这位骑士又问伏尔泰姓名来寻衅,后者就回答说上次在歌
剧院已经答复他的问题了。罗昂夏勃举起手杖威胁说应该用棍子回敬他。过
了三天,伏尔泰在苏利公爵家里参加宴会,罗昂指使人把他诱出饱以棍棒,
据说罗昂躲在对面一家商店里暗中指挥,还大声叫道:“不要打他的脑袋,
那里边还会出好东西呢!”伏尔泰受了这般侮辱,愤愤不平,要与这个恶棍
决斗。但是贵胄不屑与平民交锋。伏尔泰又到处去申诉。当时罗昂家族权势
之大,不是文人伏尔泰所能抗衡的。因此他到处碰壁,人家都认为他不自量
力。甚至平日的好友也对这件事置之不理。不但无处申诉,而且当局为了防
止伏尔泰再闹着要报复,4 月17 日又把他投入巴士底监狱,在狱里监禁半月。
当局为了根除后患,释放他出狱,但条件是必须离开法国。他被迫流亡异域。
5 月2 日孔代先生奉国王之命押送伏尔泰到加来监视他上船离岸。这一年5
月,他到了英国,初到英国很苦恼,因为未能复仇雪耻反而被迫去国,文学
生涯也告中断。这次的打击迫使他深刻尝到封建专制对于平民压迫的音头,
促使他从攀龙附凤跻身显贵的迷梦中猛醒,开始走上反对封建权贵和宗教迫
害的斗争道路。他虽然受到压抑,但是年轻富有活力,很快就重振精神,从
事研究英国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商业组织等等情况,研究英国语言文学。
他在英伦备受朝野推崇,与英国哲学家博林布罗克爵士有书札往还。他研究
牛顿的物理学和哲学学说,吸取了培根和洛克的理论。1726 年他在英国格林
威治登陆时,也并非是行囊空空的流亡人,手中有9000 英镑的汇票和巴黎英
国大使馆的若干介绍信,在经济方面并不拮据,所以得以安心学习。最初几
个月在旺兹沃思隐身,还访问了乡村教师们了解贵格派的情况,为他后来的
《哲学通信》(又名《英国通信》)关于贵格派公谊会的儿篇文章取得了第
一手材料。次年1 月,他到伦敦进见英国王室,受到加德林娜王后和英王乔
治二世的款待。他又结交了著名作家斯成夫特,后者为他在荷兰募集了刊行
史诗《亨利亚德》的基金,他所心爱的这部作品于1728 年在英国伦敦出版,
他还用英文写了一篇论史诗的文章(“Essayon EpicPoetr
y”),附印在正文之前。他此时为后来的作品搜集了材料,起草了一些初
稿,有拟莎翁作品的几部悲剧,依照法国趣味写出,还准备了《查理十二史》
和上述《哲学通信》其他若干篇的材料。他同时受到辉格党和托利党的接待,
与英国启蒙运动时期的著名诗人蒲柏(Alexander Pope)很友好,他对英国
人民能获得思想自由和政治平等深有感触,特别是英国对待伟大人物的态
度,赋予他们自由和荣誉,在他看来恰好跟法国令人头痛的专制制度、对文
人迫害的情况相反。特别是他觉得那里社会地位虽有区分,但人与人之间只
有才德的差别,别无不同之处。大家都可以自由地进行思考,不必担忧有什
么上帝的膺惩,这更使他赞赏。因为他身受权贵欺压,对于专制淫成有切肤
之痛。他对于英国这种自由空气感触殊深,为他日后在法国进行反封建专制、
传统成见和宗教迫害的斗争在思想上作了准备。他在英国这一段生活,虽有
一段顺利时期,结束得却像是不大愉快。也许是由于言谈失慎与一些友好如
博林布罗克等人最后反目;也许是由于患病,返国后他身体更消瘦了。而且
从1728 年11 月到1729 年2 月,他不知去向。到了3 月15 日。才有人在离
凡尔赛不远的圣日尔曼昂来发现他在那里获准返回巴黎。回到京都,他重操
旧业。1730 年上演了表现牺牲个人利益而对专制进行斗争的悲剧《布鲁图
斯》;1732 年上演了反对宗教狂热的悲剧《扎伊尔》,都被视为杰作。1733
年又发表了《趣味圣殿》,很受文艺界欢迎,但因作者在书中批判了十七世
纪各个大作家,触犯了一些权威,又有人强烈反对。次年出版史书《查理十
二史》,轰动文坛。于是伏尔泰又成了显赫一时的名人而且富有。他曾用了
五年时间积攒财富,因为他一向以为要保持个人写作自由,必须持有相当财
富,才不致为生活而鬻文,才能以自由思想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仰人鼻息,
为真理与正义而斗争。他以在英国商业界学来的各种方式进行投机,购买国
家奖券,在普隆比尔矿泉投资,又在一家造纸厂和一家包装厂投资,还由巴
里斯兄弟出面合伙走私军火。总之,作为资产阶级人物,他充分利用了一切
社会关系进行商业活动,为自己积攒了大量财产。因而引起了许多人的嫉妒
和责难,说他发财致富不择手段。由于他一贯爱写讽刺诗文,又引起物议与
当局的怀疑,为了避免再进监狱,便潜往卢昂隐身,在那里于1734 年又匿名
出版《哲学通信》(上海人民出版社有1961 年中译本),可是后来被人告发,
巴黎法院判决焚毁读书,并通缉作者,就连出版商若尔也被捕入狱。伏尔泰
此时已不留恋文人相轻、文学争论纷繁的繁华的巴黎,不再需要依靠贵人的
保护,三十六计走为上策。1733 年5 月有人把他介绍给夏特菜侯爵夫人结为
好友,这位夫人成了他的崇拜者。侯爵夫妇在香摈省西雷小镇那里有一座宫
堡。侯爵夫人便邀他同她家一道去西雷避居。伏尔泰用他积攒的钱修整了这
个别墅,在那里面修葺了令人心旷神怡的花坛,明窗净几、宽敞豁亮的图书
室与工作室、收藏丰富的画廊、招待过往友人和学者的套房住宅,伏尔泰就
在这一如意的环境里在他情投意合的女友监护下投入写作与研究的勤奋工作
中。夏特莱侯爵夫人本是德布勒特伊男爵的女儿,自动聪颖好学、长于拉丁
语文,醉心数学与形而上学的研究。夏特莱夫人与伏尔泰二人兴趣一致,两
人同时从事当时的重要研究工作。因为夏特莱夫人热衷于研究牛顿的学说,
伏尔泰便于此时写了《牛顿哲学原理》。夏特莱夫人研究形而上学问题,伏
尔泰为她写了一部《形而上学概论》。但是伏尔泰基本上是诗人哲学家,他
终于放弃了物理学的研究。他在西雷时期,虽曾从事科学研究,但仍不忘写
作文学作品。他创作了《恺撒之死》(1735)、《阿尔齐尔》(Alzir
e,1736)、《穆罕默德》(1741)、《梅娄普》(Merope,1743)
等悲剧,在当时大受观众赞赏。其中《移罕默德》一剧,不啻为反对宗教狂
热的宣言。他在西雷住了六年,间或到他处旅行。1740 年夏特莱夫妇因事赴
布鲁塞尔,伏尔泰与之同行。他顺便又去克莱夫斯会晤从1737 年一直与他书
信往来对他推崇备至的普王腓得烈二世。此行对他后来出使普鲁士大有关
系。比京事情结束后,他与夏特莱一家返国,途经里尔,伏尔泰上演了他的
悲剧《穆罕默德》。在首场演出中间,有人递给他一封普王给他的信。信中
告知他普军在莫尔成茨告捷。他当场中止了演出,向观众宣读了来临,并且
兴奋他说,“莫尔威茨的大捷也会为我带来胜利”。回到巴黎,看到一切仍
如往昔,文人相轻,佞臣当道。但是他个人情况有好转趋势。这时英奥两国
威胁着法国,法普联合最为重要。当局已经知道他与普玉交谊很厚,派人出
使普鲁士,游说腓得烈二世,伏尔泰就是最适宜的人选。1743 年他出使普鲁
士,未获法国朝廷所希望得到的结果。外交任务虽未完成,但是他回国后不
久又逢政府人事更动,他的同窗好友达尔让松弟兄二人进入内阁,长兄侯爵
担任外交大臣,弟弟伯爵掌了军政大权,伏尔泰便成了他们的合作者。加之
国王最宠爱的蓬帕杜侯爵夫人当时对朝廷影响力很大,又成了他的保护人。
由于蓬帕杜夫人的热情支持与推荐,在宫中上演了伏尔泰两部歌剧,取得成
功。1745 年4 月1 日,他便被任命为法国史宫,傣禄每年2000 里弗尔,第
二年他又获得王室侍从的职位。1747 年伏尔泰为了获得法兰西学院院士席
位,上演了《梅娄普》一剧,大获成功,观众为之倾倒,狂热要求作者出台
与观众见面。当时这还是法国剧院观众要求与一部戏剧作者见面的创举。由
于《梅娄普》演出成功,这一年伏尔泰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上。在学院接纳
他的隆重典礼上,他发表了关于法语以及为推广法语必备的条件的重要演
说。后来法语成为一种语义明确,语法严谨,修辞典雅,绝无歧义的语言,
以致以后许多国际条约也均以法语文本为准则,这首先要归功于伏尔泰对于
法语的伟大贡献。他自己的文字在这方面也已成为一代典范,至今一般法语
语文学者,还为字义的确定,常常引用伏尔泰对该字运用的范例。他本来此
时已时来运转,眼看又成为显赫一时的人物,但是因为他一贯言谈犀利,语
多讽刺,国王路易十五大为不满,他本人也有所察觉,难以再做宫廷诗人。
他的反宗教情绪也招致多方面的敌意。他在京都的显赫地位,昙花一现,很
快便成为过去。他终于离开巴黎回到西雷。1749 年,夏特莱夫人逝世,他受
到沉重的打击,又遇到观众对他在1749 年上演的《娜尼纳或波折服了的成
见》和1750 年上演的《奥菜斯特》两部悲剧喝倒采,便决定接受腓得烈二世
很久以来一直向他提出的邀请,于1750 年6 月28 日离巴黎前往柏林定居。
他在法国第二次失意,专制政体对他的这种压迫,并未能完全割断他对所谓
开明君主的幻想。他起初结识普王腓得烈二世,在克莱夫斯归来,致书友人
达让塔尔,便曾称颂这位国王的贤明,说他不啻为“北方的所罗门”,热爱
艺术,才能出众,日夜勤劳,治国不倦。初到柏林他便被任命为王窒高级侍
从,年金从丰、礼遇有加。其实这位北方的所罗门不过是个穷兵黩武、蛮横
的暴君。利用伏尔泰为他修改他的御制文章,点缀宫廷。他把伏尔泰不过看
做是一个柑桔。他说:“我需用他最多不过还只有一年罢了,柑桔一经挤于
汁水,桔皮就可以扔了。”最后伏尔泰因批评柏林科学院院长莫佩都依而与
腓得烈二世决裂,于1753 年二月27 日好不容易离开柏林。行至法兰克福,
普王却命令他在该城的代表弗莱塔克要伏尔泰交出国玉的诗稿,因为诗稿放
在托运行囊里,没有在伏尔泰手头,未能交出,便被留在他下榻的金狮旅馆
里。他的侄女德尼斯夫人赶来接他,也被监视在旅舍内。这对他是很大的侮
辱。此时他经历了他的作家生涯中最艰难的危机:巴黎嘛,回不去,因为有
人盗窃了他的世界简史手稿,由一家书商私印出版,而巴黎法院又在追究作
者。重返德国更危险。最后在签了一项声明保证归还普王诗稿和信件后,才
获准离境。英王和奥皇得知后都谢绝他入境。他又开始他所谓的犹太人流浪
生活。1753 年他先到斯特拉斯堡,后又转道到他投过资的普隆比尔矿泉住了
几天,在那里会晤了老友达让塔尔昆仲。1754 年前往科尔马,路经里昂,受
到唐森红衣主教的冷遇。在科尔马住了一年。最后方发现了他所谓的“幸福
之门”,在日内瓦郊外菜芒湖畔买下了“乐园”别墅,同他侄女德尼斯夫人
住在那里。随后1755 年又在洛桑左近蒙里雍买了一院住房;1758 年又在“乐
园”一里外买下了费尔奈宫堡和一片肥沃的土地并且长期租下了图尔内伯爵
领地连同村舍和农庄。四处合起来便成了一片很大的产业。后来因为为《百
科全书》写了一条“日内瓦”,得罪了当地人士,他便隐退在费尔奈从事耕
种和写作。晚年二十载都是在费尔奈度过。他全欧闻名,前来请教者络绎不
绝。人称他为“费尔奈教长”。晚年,他继续写作悲剧和喜剧。他自己演出,
并在巴黎上演。他还出版他多年从事撰写、修改、补充的《路易十四时代》
和《风俗论》,《俄罗斯史》,《高级法院史》,《帝国通鉴》等史学著作,
又为百科全书撰写文章。1764 年《袖珍哲学辞典》问世,这是他旅居德国时
在普王一次晚宴中提出编写计划的一部战斗性哲学著作。当时只有他认真对
待这部书。当晚在床上就思考酝酿内容,随后陆续写出“亚当”、“亚伯拉
罕”等文。该书内容最初只是一些批判圣经的文章,后来又把他为《百科全
书》和《法兰西学院辞典》撰写的词条和其他随感陆续编人,最后由伯休编
入全集,成为全集第一卷。也是在这个时期,他创作出至今仍为人喜读的哲
理小说《查第格》、《老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有四十银
币收入的人》等篇。他还收养了十七世纪伟大悲剧作家高乃依的侄孙女。为
了给她一笔嫁资,又写了《高乃依评论》。文章表达了他思考缜密的批评意
见。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代尔泰认为哲学应该是战斗的,他本人在晚年就为申
张正义反对宗教迫害而战斗。1762 年他曾为卡拉冤案呜不平。卡拉是图鲁兹
城一名商人,耶稣教徒,儿子有信仰天主教的倾向,气质十分忧郁,忽悬梁
自尽。法院硬断定卡拉为阻止儿子皈依天主教而勒死他。卡拉被判处轮碟刑,
含冤死去。1766 年又为因遭诬告未向出丧行列脱帽,被认为是亵读宗教、处
以火刑含冤死去的德拉巴尔骑士的冤案昭雪。还为其它不少冤屈事件鸣不
平、提抗议、代为申诉,为之昭雪,博得举国爱戴,成为不幸人民心目中的
唐吉诃德,赢得了崇高声誊。他与全欧各地知名人士都有书简往来,了解各
处情况,回答各种问题。费尔奈当时俨然成了欧洲舆论中心。他已是70 高龄
的老人,在那里进行哲学宣传普及工作,毅力之强,更是令人惊叹。他不断
从费尔奈发出许多各式各样的小册子抨击宗教迫害,宣传信仰自由的主张。
他认为百科全书,篇幅过巨,文章太深,不适于启蒙工作,还是他的《袖珍
哲学辞典》携带方便,任何人随手翻阅,都可得到有益的启发,起了开卷有
益的作用。他自行忖印出版,到处送阅。有时从人家门缝塞人;有时吊在人
家门铃的拉线上;在街道或公园的坐椅上,甚至在大教堂的祈祷椅凳上也都
放满了这本书;有时候在一家钟表店老板的工作台上也会出现一摞《袖珍哲
学辞典》。1778 年,巴黎喜剧院上演他最后写的一部悲剧《伊莱娜》,他应
广大观众要求亲自来巴黎指导排演,受到全场欢呼,他的光荣和随之引起的
内心喜悦达到了顶峰。此时他仍不忘他向法兰西学院建议的法语词源词典,
并为此事撰写建议书说服学院采纳他的建议,因而劳累过度吐血,后因服海
洛因止痛过量而逝世。
伏尔泰在诗歌、戏剧、历史、小说、哲学各方面都显出他是代表整个十
八世纪的伟大作家。在生前全集印行许多版,风行全欧,但是由于时代思潮
的发展变迁,他的诗歌、戏剧等名著因严峻的古典主义的唯理主义精神不易
为后世所理解与接受,不过他的哲理小说、《哲学通信》与《哲学辞典》至
今犹为人所喜读,并且继续回答着当代读者所关心的问题。凡是阅读他这些
作品的读者,都会深深感到每一页都在闪耀着灿烂的光辉。伏尔泰最令人钦
佩之处,在于他是精力充沛一生战斗的哲学家。他在哲学上虽然没有独创的
学说体系,但是他却能在他那个时代(整个十八世纪)提倡和宣传启蒙思想,
普及哲学爱好,引起人们热爱理性与真理,憎恶愚顽的传统成见与迷信(请
参阅《成见》与《迷信》二文),特别在反对宗教狂热的战斗中(请参阅《宗
教狂热》一文)成为一位伟大旗手和一座照耀思想界的灯塔。他的《袖珍哲
学辞典》(或译便携式哲学辞典)的书名以及他对这本书的看法也都足以说
明他对哲学思想所起的普及作用。上文我们已经提到这部著作最能全面反映
他的哲学思想:他坚决反对宗教迷信和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较之他所推崇的
英国经验论哲学家洛克更进一步,认为一切思维都不过是感觉的继续与更
替。他在《感觉》一文里便说,有一位伟大哲学家①曾经说过:“感觉包含着
我们的各种能力”。可是,倘若一切知识都来自感觉;那么我们对于“永恒”、
“无限”这类观念又如何能体会呢?在这一点上,他与洛克和孔狄亚克正相
反,是持存疑态度的。他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可强不知以为知。
例如他在《人类心灵的界限》一文里就表示有许多问题是超越人类心灵的界
限的。他在《灵魂》一文第11 节里说道:“人哪:上帝给了你悟性是为使你
能够行动,不是为使你深入到他所创造的事物本质里去”。他虽然反对唯心
主义的论断,并且注重使用观察作为一种认识现实真理的武器,可是他同时
却又把一切归之于两个本原:上帝与物质。他把心灵或精神作为沟通这二者
① 按指孔狄亚克(Condillac,1715—780)感觉论学派的领袖,代表作有《感觉伦》和《逻辑
学》,法兰西学院院士。
之间的中项,起着桥梁作用。他虽然并不知道物质为何物,但并不怀疑物质
的存在,并且认为物质是永恒不灭的。他是自然神论者,他在物质一文里说:
“没有一条格言比下述这一条更为世人所普遍接受的了:‘任何事物也不是
无中生有的。’因为跟这句格言意思相反的话无法理解。”他认为由神明或
上帝按照一种目的而组织了永恒存在的物质的说法并无损于宗教信仰。例如
他在这篇文章里说“我们今生有幸由于宗教信仰而得知是上帝从虚无中引出
了物质。”但是,这种关于永恒物质的学说实际上也有种种困难,而不要以
为可以克服这些难点。他在该文中就说:“物质从无中生有的学说,也并非
不是那样不可理解,应该承认这一学说而不要自诩可以解释它,哲学并不能
解释一切。”但是,照他说来,我们身在其中的这一洪荒宇宙到底是由神创
造出来的还是由神加以安排整顿就绪的,对于我们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却无
关紧要。他虽然对于有些形而上学问题持严谨的存疑态度,尤其是对于宗教
方面的所谓默启或神启,更是讥笑备至,但是遇到实际道德问题,却是毫不
迟疑地站出来主持正义维护人道,站出来保护那些被压迫的和那些无辜蒙冤
的人,竭尽全力为之昭雪。我们知道他为卡拉事件鸣不平,先后曾奔走呼吁
历十年之久。在道德哲学方面,他是实用主义者或者说是务实派。因此他认
为对于灵魂永生的信仰,为了维护人间的道德,似乎是不可少的,他甚至以
为必须有一位赏罚严明的最高主宰,才可鼓励善良人民而警顽愚。对于广大
人民群众来说,即使上帝是没有的,也必须制造一位上帝来崇奉。由此可见,
伏尔泰不是一位真正的形而上学哲学家,他也不能把他所主张的唯物主义坚
持到底,而是到了自己无力解决到底物质存在是第一义的还是精神存在是第
一义的时候,就同唯心主义和宗教信仰妥协,成为一个自相矛盾的二元论者。
他并且反对当时百科全书派的无神论。他在《无神论》一文中对于爱尔维修
的《自然体系》这一部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杰作痛加针泛,就是他的资产阶
级局限性的反映。他不仅信奉所谓“自然神”的造物主,而且在私有财产问
题上坚持私有财产是个人经营所得,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我们知道,他与十
八世纪另一位伟大启蒙思想家,民主主义的发扬者卢棱由好友反目成为对
头,而两人对于私有财产问题的看法大不相同,后者认为私有财产是人类不
平等的根源。这也说明伏尔泰的资产阶级立场是十分明确而坚定的。所以我
们认为他在十八世纪法国文坛以及西欧思想界反对封建专制和同顽固的宗教
狂热势力作斗争中是启蒙运动最坚强的先驱,但是在哲学上的唯物主义与唯
心主义的斗争中,他较之百科全书派达朗贝,爱尔维修等人却远远落后,站
在保守的唯心主义和有神论的一面。以上就是伏尔泰哲学思想的要点。
伏尔泰的这部《哲学辞典》是在最初的《袖珍哲学辞典》的基础上,陆
续编入他为《百科全书》、《法兰西学院辞典》等著作撰写的条目,以及其
它若干文章,后汇编为全集本第一卷。全书涉及的问题很广泛。例如在文学
中古今之争的问题上,他写《古人与今人》一文,坚持鲜明的厚令薄古的观
点。在《批评》一文中,尖锐地批判了那些别有用心颠倒是非的文艺批评家。
伏尔泰对中国特别推崇,在《论中国》一文以及其他许多文章里,常常肯定
中国的长处,来讽喻西方的一些在他看来是很愚昧可笑之处。我们在西方作
家中还很少发现像伏尔泰笔下这样同情中国的作家。这也是令我们特别对他
有好感之处(参阅《论中国》条目)。他根据中国戏剧《赵氏孤儿》改编为
一部法国悲剧《中国孤儿》,以成吉思汗为主角。剧情十分感人。1755 年8
月20 日在巴黎法兰西剧院首次演出,非常成功。当时的观众深为赞许,自始
至终掌声不绝。
本书主要特点有二:首先是突出地反对基督教,特别是天主教,反对宗
教狂热带来的愚昧迷信与迫害无辜;其次是强调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想,认为
只有这种一切从合理的理性出发的思想意识才能为人类带来一线曙光。阅读
这本书,从作者伏尔泰在思考问题时注意从合理的理性出发、不圃干一切固
有的成见、探索真理、敢于面对现实为理想而斗争的精神中吸取教益,对于
我们认识现实,寻求真理,采取合理行动是有裨益的。
王燕生
1982.12.1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出版说明
我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
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
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我们确信只
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
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要需赘
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
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 年至1989
年先后分五辑印行了名著二百三十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将陆续
以名著版印行。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未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一,
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共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读书界
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读这些著作,汲取其对我有用的精华,剔
除其不合时宜的糟粕,这一点也无需我们多说。希望海内外读书界、著译界
给我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出好。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1991 年6 月
哲学辞典(上册)
A
ABBE 阿贝 (修道院长)
“您往哪儿去,阿贝先生1?? .”您可知道阿贝的原意就是父亲吗?②
您若是作了阿贝,可就为国效劳了;那一定能做出一个男子能够做的最好的
事儿来;国家又从您这儿多添一个会思维的生灵。这件事倒还有点儿神圣的
意思在内哩。
可是倘若只是由于剃了发,穿一件披肩,一件短袍,终日期待着一项微
薄的收入而做了阿贝先生,那可就配不上阿贝这个称号了。
从前的僧侣是把阿贝这个称号奉献给他们所选出的院长,阿贝就是他们
教门里的父亲。日久天长,阿贝这个名称所指的对象变化多大呀。教门里的
阿贝本是一帮穷人的头儿,可是教门里那些贫苦父亲从那以后却有了二十、
四十万里弗尔③的年金了;今天在德国还有些教门里的“贫苦”父亲竟拥有一
团人的警卫队呢。
一个穷人曾经宣誓安分守贫,结果却是君王一般!我们曾经说过,还要
再说千百遍:这种情况是令人发指的。国法不容这种滥用职权的行为,教会
也为之愤愤不平,而那些无衣无食真正贫苦的人都在阿贝先生门前向天呼
冤。
但是我听见意大利、德意志、弗兰德、勃良第的阿贝先生们都说了,为
什么我们不积累些财富和荣誉呢?为什么我们不能称孤道寡呢?那些主教们
都是孤王寡人啊!他们原来也跟我们一样穷;他们发了财,升了宫,其中一
位地位比国王还高;我们也来尽量效法他们吧。
先生们,你们有理,侵占世界吧;世界是属于霸占它的强者或能手的;
你们曾经利用过无知,迷信和愚昧的时代来剥夺我们的遗产,践踏我们,用
我们的血汗来自肥。理性到来的日子,你们就发抖吧。
1 ①您往哪儿去,阿贝先生?往姑娘们那儿去? 怎么着?您模着黑儿去? 您又要去碰钉子去,明白吗?
(当时的歌谣)——乔治?阿弗内尔
② 阿贝Abbé,法语原意是修道院长;伏尔泰在“修道院”一文中曾说明这一字源;拉丁语和希腊语作Abbas,
叙利亚语和迹勒底语作Abba,由希伯来语ab 而来,ab 的意思就是父亲。本文用这个字,有双关的用意,
所以此处音译阿贝。——译者
③ 里某尔(Livre),法国古金币名称。——译者
ABRAHAM 亚伯拉罕
第一节
亚伯拉罕经历中有关神圣的事迹,我们只字也不应该提,因为圣书已经
都谈了。属于世俗历史范围的事,有关地理、时序、风俗、习惯的事,我们
也只能用恭敬的笔法来谈,因为这类风俗习惯与圣史部有联系,犹如条条小
溪,保存着它们的源泉的什么神圣的东西一样。
亚伯拉罕虽然生在靠近幼发拉底河地区,为西方人倒是开辟了一个伟大
的时代,却没有为东方人留下什么,然而他在东方本来跟在我们这里一样受
人尊敬。伊斯兰教徒只是从他们的纪元起才开始有确切的纪年。
时间科学,完全湮灭在伟大事件发生的地方,却终于来到了我们的国土,
而在我们这儿这些事情又没有人通晓。我们对于幼发拉底河、约旦河和尼罗
河一带发生的事件争论不休,现在做了尼罗河、约旦何和幼发拉底河主人的
那些人却坐享清福,无所争论。
我们所说的这个伟大时代就是亚伯拉罕时代。关于他的出生年代,我们
有不同的看法,其间相差六十年。以下就是根据记载来计算的:
“他拉活到七十岁,生亚伯拉罕、拿鹤和哈兰。”①
“他拉共活了二百零五岁,就死在哈兰。”②
下一页 尾页 共40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