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20150716065325287

_2 所罗门(美)
做)。一些学生说他们愿意为“耶稣”献出生命,但却不清楚在何种场合才需要做这种牺牲。有几个老兵曾经说,他们愿把生命献给自由,但越战之后,他们非常怀疑什么才算是为自由而战。值得注意的是,在我的班上,极少有同学写他们愿意为“荣誉”等献身。然而苏格拉底这样做了,他的绝大多数希腊同伴也会宁愿死也不愿被同胞看不起。许多学生都说,他们不愿意为任何东西付出生命。这对于他们的价值说明了什么?他们认为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2.如果你只有几分钟(几天、二十年)可以活了,那么你将怎样利用这段时间?
有一则古老的谚语说:散兵坑里没有无神论者。这就是说,当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都会寻求一些终极的东西来支撑自己。当然,散兵坑这个例子既可以象征绝望和恐怖,又可以代表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一些潜在的宗教冲动,但许多情况都表明,正是对死亡的思考才使我们每个人都成了哲学家。你最后的想法会转向上帝吗?为什么?会转向你最好的朋友?你的家庭?你的工作?你已经落空了的雄心壮志?未竟的事业?性?最后一顿饭?最后一次听最喜欢的音乐?或是向世界说再见?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部电影《心之王》(The King of Hearts)中,男主人公惊恐地说:“我们只能再活三分钟了!”而女主人公却兴奋地喊道:“整整三分钟,真是棒极了!”
3.人的生活拥有哪些在牛或昆虫那里无法找到的目的?你的生活目标是什么?
“生活的意义”问题也许是哲学中最大的问题。同一只蚊子相比,我们料想人的生活意义一定有很大的不同。但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呢?一种可能的回答是,在上帝的创造中只有人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但这是怎样一种角色呢?我们怎么能确信蚊子就没有呢?即使我们来自上帝的创造,我们的生活就有意义吗?个人怎样知道他被指派的角色是什么呢?
如果没有上帝,生活可能有意义吗?
有些人认为,人的生活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与牛和昆虫不同,我们是有意识的。但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又能说明什么?难道有意识——甚至是有思想和有哲学气质——就能保证生活一定有意义吗?当我们问及生活的“目的”或“意义”时,我们追问的到底是什么呢?
4.你信仰上帝吗?
大多数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不会有什么困难,甚至是那些想法不甚明确的学生也会马上回答说,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信仰什么。在所有哲学问题当中,
44
也许这个问题是被思考得最多的,因为它显然是如此重要(即使与我们生活中所关心的大多数事物相比,它显然是哲学上的)。但远为困难的是说清楚我们为什么相信以及我们所相信的是什么。许多人都会承认,他们之所以信仰七帝是因为他们就是这样被教育的。但这是一个关于信仰的正当理由吗?许多美国人似乎都认为,相信上帝的理由在于它能使自己更快乐或更安心——这个理由可能会令早期的基督徒惊恐万分。这是一个理由吗?如果是,那么只要能快乐,信仰什么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你信仰上帝,这对你的余生又意味着什么?自3世纪以降,基督教中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争论,即信仰上帝的重要性到底是一个信仰问题(比如哲学家奥古斯丁就持此种看法),还是一个通过善行“挣得”上帝恩典的问题(与奥古斯丁同时代的修道士伯拉纠[Pelagius(354-418),修道士和神学家,他的的神学体系被称为伯拉纠主义,主张人的本性是善的,人在精神拯救过程中起主要作明,从而与奥古斯丁的理论完全对立。他的学说被斥为异端,他本人也于417年被教皇英诺森一世逐出教门]就这样认为)。如果你信仰上帝,这是否意味着他人也应当如此?你是否有义务去说服他们这样做?或者信仰上帝是你个人的事情而与他人无关?如果你信仰上帝,那么你怎样解释世界上存在的大量的恶与痛苦?如果你不信仰上帝,你还会认为生活有什么最终的意义吗?事实上,如果你不信仰上帝,宇宙的存在还会有什么理由吗?
ps希波的奥古斯丁(354-430)出生于北非,是世界上第一部传记《懊悔录》的作者,他对基督教和西方哲学的整体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下面哪种东西最“真实”——是你所坐的椅子,构成这张椅子的分子,还是当你坐在上面时的感觉印象?
我们倾向于认为,所谓“实在”,就是那些相当于我们的感官最真实、最显然和最清晰的东西,但有时对感官来说是清楚和显然的东西却是一种不真实的幻觉。科学家告诉我们,说椅子是一种坚实的东西其实是不对的。他们说,椅子实际上是由无数看不见的粒子——处于各种排列的原子和分子,以极高速度飕飕旋转的电子,外加更多的虚空——组成的;而哲学家或心理学家可能会告诉你,那种相对于你的感官如此明显和清晰的东西其实并不是椅子本身,而是你的感
45
觉(特别是视觉和触觉),你正是由此来推出某种造成这种感觉的东西存在的。
6.你怎样证明你的确有思想和感觉,的确有一个“心灵”?
哲学中有一种基本然而却颇具争议的区分:一方是我们那些物理的、可触的,通过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知识可以解释的身体层面;另一方是那些不得不与我们的心灵打交道的精神层面。问题在于,精神的事件和过程——比如我们的感觉和思想——只能为拥有它们的人所直接知晓,而我们的物理特征却几乎能被所有人观察到。这样一来,如果一个人所能观察到的只能是另一个人的身体,那么他如何知道这个人除了身体以外还有一个心灵呢?诚然,我们通常假定一个人身体的可以看到的活动(他的行为、举止、讲话)是不可见的精神过程的表达,但如何来证明这一点?你将怎样向一个并不认为身体活动是精神过程之表达的人证明你有一个心灵(思想和感觉)?你又将怎样去说服一个宣称你(或他)没有心灵的人呢?
7.假如只有你一个人相信地球是绕太阳转的而非相反。你所相信的是真的吗?
曾经有一段时间同,大约是五百多年前,当时只有少数几个人认为地球是绕太阳转的,其中最著名的是哥白尼,他的理论现在已为所有的科学家所接受了。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日常的谈话方式中仍然充斥着像“日出”、“日落”、“夏天的星座”等等这样一些语词和惯用语,就好像地球实际是静止的一样。事实上,即使是在当今这样的科学氛围中,绝大多数学生也无法给出任何令人信服的理由,说明为什么要相信哥白尼理论而不是相信很显然的感觉证据。如果你并非置身于一个人人都坚持地球是绕太阳转的社会里,你能给出什么理由让人们相信它?
但你却仍然固执己见。你所相信的——与所有其他人的观点相对立,与绝大部分常识相对立——是真的吗?其实,这取决于我们所说的“真”是什么意思。
ps尼古拉?哥白尼(1473-1543)是波兰天文学家。他认为大阳是宇宙的中心,行星则以简单的圆轨道围绕太阳旋转,这一理论在当时被判为异端。他的理论不仅成为近代天文学的基础,而且还沉重打击了一种人类所自诩的观念,即宇宙是围绕地球或我们旋转的。
46
如果“真”指的是“事物实际存在的方式”,那么无论有多少人懂得它或拒绝它就无所谓了。但如果“真”的意思要部分取决于人们所相信的东西和所达成的共识,那又将如何?比如说,一个英文词的意思不可能只有一个人知道,一个语词之所以有英文含义,是因为说英语的人就这种含义(多少)达成了共识。算术真理——比如“2+5=7”——部分程度上就取决于约定,取决于对某种符号(例如“2”和“+”)的意思所达成的普遍共识。这对于描述世界的科学理论也是真的吗?
8.假如你觉得这样一种想法是可能的或至少是可以设想的:你此刻仍然还在床上睡着觉,只不过是梦见自己在读一本哲学书。你该怎样向你证明这不是真的,你其实正醒着?
长期以来,这一直是为哲学家们所使用一个标准问题,用于检验其知识理论的严格性。或如法国哲学家笛卡儿在其《第一哲学沉思集》中所表述的:
我夜里曾经不知多少次梦见自己在这个地方,穿着衣服,靠在火炉旁边,虽然我是光着身子睡在床上!
当然,很少有哲学家会真的说他们现在正在做梦,但不得不对此给出证明却迫使他们对知识是什么、实在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才能真正知道某种东西进行澄清。比方说,如果你说实在就是在任一时刻“你所经验到的”或“你所相信的”东西,那么也许就无法证明你当下所认为的实在不是一场梦。
这个问题与你所相信的其他事物有什么牵连?
9.把你当成小说中的人物描述一下自己。
为我们自身寻找一种恰当观念这一问题部分是指,我们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从内部去看我们,而不是像他人那样从外部去看。然而,从内部去看很容易看不清楚自己。当我们第一次见到某个人时,他的举止和言行往往会给我们留下一种强烈的印象,但是从内部看就无法做到这一点。正因如此,当我们从影片上亲眼看到自己的影像,或从磁带上亲耳听到自己的声音时,我们往往会感到震惊。事实上,许多人思考自己的时候就好像处于白日梦中,想到的内容(在其他任何人看来)可能几乎与关于他们的一些最明显的事实毫不沾边。这个练习旨在起到纠偏的作用,让你像其他人看你那样审视一下自己,试着说说你的哪些方面是本质性的。同时它也可以帮助你弄清楚,你最看重自己和他人的哪些方
47
面。你羡慕什么?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有一位德国哲学家曾经说过,你羡慕谁就是对你是谁的检测。你羡慕运动员胜过艺术家吗?你羨慕那些拥有财富和权力的人吗?你羡慕一个为坚持自己的信念而最终成为殉道者的人吗?你羡慕一个人,会不会是因为你希望自己长得像他(或她)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有些人羡慕运动员,是因为比赛看起来很带劲,但这些人并不会亲自去效仿他们。有些人羡慕耶稣,主要不是因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此我们知道得很少〉,而是因为他是上帝的儿子。如果你羡慕的是一些迥异于你的人,那么这些人有可能使你感到自愧不如。一个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羡慕别人是为了激发灵感或是为自己提供一种标准吗?抑或仅仅是因为好玩?还是为了使自己泄气?要成为一个你会羡慕的人,你必须做哪些事情(你准备好了吗)?
为了看清我们看重自己什么,我们认为什么样的人是理想的,列出一串美德(参见第八章中的亚里士多德的清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当然,假定你不会像一个保育员那样去思考,在他看来,一个人所有的优点就是静静地坐着,不去做任何打扰别人的事)。试着对你的清单排序,把最重要的美德排在前面。比如说,诚实是否与体谅他人同样重要?既不麻烦人也不帮助人是否与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一臂之力同样重要?谨慎是否与勇敢同样重要?礼貌是否与使人愉快或富有感染力同样重要?
10.你怎样向一位外星来客解释你是谁?
类似“一个在校大学生”这样的回答显然是无济于事的(那个怪物将在它的美国词典中查“大学”和“学生”,但这又能告诉它什么呢)。你说:“我是一个人。”这是什么意思呢?那个怪物掏出这样一件武器,你猜测可能是激光枪,于是连忙试图劝阻它不要把你杀了。你会怎么说?你能给出什么样的非个人原因(也就是说只有你和像你这样的人才能够理解的原因,比如“我两天后必须进行期中考试”,或者“我还拿着从图书馆借的书呢”)?身为人、身为一个学生以及身为你各有什么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11.你愿意跨进快乐箱吗?
这个问题的含义显然是清楚的。哪些东西是你所看重的?如果是享受和惬意,你当然应当进入箱子(享受和惬意与“快乐”是一回事吗);而如果你认为生活是与他人的关系、实现抱负和做事情,那么你当然不应进去。但话又说回来,
48
如果你爱自己的朋友或情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会使你感到愉快,如果你渴望胜利和成功的原因是因为它们会给你享受,那么为什么不直接进到箱子里去?在那里你会找到真正的快乐和享受,没有别人的打扰,不必工作、流汗或担心失败。毕竟,这难道不是你真正想要的吗?
12.—个好人必定会快乐吗?生活最终是公平的吗?
我们看待世界的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就是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信念。当然,事实上并不都是如此。虽然政府竭力追捕和惩罚罪犯,但这并不总能成功。生活中有许多事情的确是惩恶扬善的,但不幸的是,这样的事情并不经常发生。从某种角度来说,正是为了这个信念,众多信徒才搬出上帝(或因果报应)来保证世界终将是公平的。即使在基督教神学中也有这样的问题,即我们能否相信上帝的确履行了这一职责(参见第三章中“恶的问题”)。但即使没有什么来保证最终的赏罚,也不能由此推出没有理由为善(或者不去做恶)。比如说,希腊人并不相信最终的赏罚,但他们的确相信荣誉的重要性,而这,我们或可说,就是它自己的报偿。
13.你相信杀生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错误的吗?
提出这个问题的两个背景是颇具争议的堕胎问题和古老的战争难题。但这个问题还引发了另一个关于道德本性的问题。道德原则是在一切情况下都成立吗?假如你有一个机会可以通过牺牲一个无辜儿童的生命来拯救一座城市(正如在古希腊悲剧《伊菲戈涅亚》中,勇士阿伽门农牺牲了自己的女儿伊菲戈涅亚来确保特洛伊战争的胜利),或者假如上帝对你说——就像他告诉亚伯拉罕的那样——他想让你通过牺牲你的孩子的生命来证明你的信仰,你该怎么办?此外,人为地延长一个饱受癌症折磨的人的生命是正确的吗?生命本身要比其他任何东西都重要吗?当我们面对其他社会时,我们是否有权把我们的道德规范强加给那里的文化(即使在我们看来是绝对正确的)?如果有一个食人族部落长期以来都遵照这样一种传统风俗来生活,即把他们中间最孱弱的人杀了吃掉,我们是否有权说他们是错的?你不能只是说,“是错的,因为杀人是不道德的”,既然你已经承认这条规则是有例外情况的,那为什么还要对可怜而饥饿的食人族横加指责呢?
14.你是否曾做过一个完全属于你自己的决定?
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就“完全”一词展开讨论的。有些人说:“当然,没有完全
49
属于我自己的决定。”他们都认为每种决定都至少要受到某些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来自家庭和朋友、最近读到的文章,潜藏的压力、不安的心情或者某种虽然遗忘了大半但却仍在起着作用的童年的恐惧。但没过多久,这些意见就分成了对立的两派。一方学生认为,所有这些影响加到一起就完全决定了最终的选择,也就是说,他们不可能再有他种选择方式,任何一个熟悉这些的人都会承认这一点;而另一方的学生则认为,无论一个人所受的影响有多大,他也总是能够自由选择的。如果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我们总能做出与他人期待正好相反的选择,甚至单纯为了证明我们能够自由选择,我们也总可以违背自己的原初意愿进行选择。
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哲学中最受争议的问题之一。它通常被称为自由意志与决定论问题,许多哲学家都把这个问题当作自己整个哲学世界观的中心问题。有些哲学家把自己称为决定论者,他们相信任何已经发生了的事情,甚至连那些我们业已经过深思熟虑的(显然是)自由选择的行为,也完全是由一套先决条件和影响所引起或“决定的”。这意味着没有“自由选择”这回事,因为没有人曾经“选择”过尚未被决定的事情;而另一些哲学家则相信,即使是出于被迫,一个人也总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在这些思想家中,有些人称自己为存在主义者,他们会说,一个惊慌失措的士兵在某种意义上是选择了惊慌,他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另一些持自由意志观点的哲学家们认为,自然的因果律中存在着“间隙”,以致无论有多少原因作用于我们的决定,我们也至少有一处空间可以进行自由选择或对决定负责。还有一些人注意到,由于像量子力学这样的一些现代科学分支建立在关于实在的概率模型之上,从而并没有预设决定论,所以就认为我们不再有任何理由认为科学与自由意志不相容了。
在决定论者看来,我们是超出我们控制能力之外的力量的受害者;而在自由意志论者看来,我们总是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的。从这两种观点的争论中,哲学的一些最重要的差别出现了。
15.自由总是一件好事吗?
假定有这样一个社会,那里的人们必须遵照一个统治者的命令去行动,但他们遵守起来很快乐,而且整个社会运行平稳,完全没有那些困扰现代社会的许多问题,比如犯罪、失业、经济匮乏等。唯一的问题在于没有人(可能除了统治者以外)是自由的。在那里没有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每一个人都在同一种宗教
50
里被培养长大,而且任何形式的反常、与众不同的行为或信仰所得到的惩罚都是严厉的(通常是死刑)。你怎样去说服这样一个社会中的成员意识到他们失去了某些重要的东西?一如问题14,这个问题的含义在于,我们已经习惯于在不理解或根本不试图去理解“自由”是什么意思的情况下就对“自由”大加褒杨,以致当我们不得不给出理由时,我们发现自己所能说的只能是一再坚持“自由是好的”。但相对于什么是好的?对于幸福或一个运转良好的社会来说,它并不是必需的。我们很容易找到或想像一个社会,那里的人民快乐富足,但在我们的意义上却不是自由的。可是什么叫“在我们的意义上”?这样说总有意义吗?自由是产生快乐和富足的一种方式吗?抑或自由本身就是目标,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人类生活的这一特征也要加以维护?为什么是这样?如果自由是某种有害的东西怎么办(比如不系座椅安全带的自由)?如果一个人的自由威胁到他人的自由怎么办(比如纳粹支持者鼓吹暴力和不容异说的讲演自由,或者一个反复无常的、具有潜在危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由)?
16.你想要孩子吗?为什么?
大多数人都是因为糟糕的原因才要孩子的(或者根本没有任何原因)。他们要孩子是为了使关系得以维系,要孩子是因为自己一时很孤单,要孩子是因为忘了使用避孕措施或是错算了月份。但要不要孩子是一个人所能做出的最重大的决定之一,这项决定会给个人带来一连串影响深远的结果,并且可以揭示出我们与世界打交道——或不打交道——的许多方面。我们是想为自己家族的未来进行筹划吗?为什么?是需要更多的帮手来处理家庭杂务吗(不要过多指望)〕是希望对某人具有绝对权威吗?(持续不了多久。)是需要有人在我们死后继承王位吗(这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不现实)?是认为要孩子会给我们一种不朽的感觉吗?或是仅仅出于一种好奇?一种空虚?是打算牺牲自己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吗?或者丝毫也不把这看作牺牲?
我们可以看看另一篇苏格拉底对话,这次的对话是在苏格拉底和一位想像中的女智者“狄奥提玛”之间展开的,苏格拉底假装在和她说话。这里的对话选自柏拉图的《会饮篇》:
狄奥提玛:一切人都有生殖冲动,苏格拉底,都有身体的生殖冲动和精神的生殖冲动。到了一定的年龄,他们本性中就升起一种迫不及
51
待的欲望,要生育孩子……这整个过程是件神圣的事情,可朽的人具有不朽的性质,就是靠着孕育和生殖。生殖是一个可朽的人通往永恒和不朽的最便捷的途径。
苏格拉底:狄奥提玛,真就是这样吗?
狄奥提玛:不用怀疑,苏格拉底,你只需放眼看一看世间人的雄心大志就能明白这个道理了。你会觉得它毫无理性,除非你彻底了解了我所说过的话,想通了他们那样奇怪地利欲熏心,是因为要成名,要“流芳百世”。为着名声,还有甚于为着子女,他们不怕铤而走险,倾家荡产,忍痛受苦,甚至不惜牺牲性命。如果他们放眼看一看荷马,就会欣羨他身后留下的一群子女,即伟大的诗作《伊里亚特》和《奧德赛》,它们替父母赢得了不朽的荣名。
参考书目与阅读建议
柏拉图的《会饮篇》现在有了A.Nehamas 和&111识Paul Woodruff的一个不错的新译本(Hackett,1989)。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集》是许多哲学导论课的标准起点,可参考D.Gress的译本,4th ed.(Hackett,1998)。关于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他的被捕、审判、监禁和被处决——柏拉图在《申辩篇》、《克力同篇》和《斐多篇》中进行了描写,所有这些著作的翻译都可以在G.M.A.Gruhe的《苏格拉底的审讯和死》(The Trial and Death of Socrates,Hackett,1974)中找到。关于哲学问题的一般导论,有一本有趣但非常偏颇的书可以参考,即Bertrand Russell的《西方哲学史》(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Simonand Schuste,1945)或者同一作者的稍短但更为困难的《哲学问题》(Problems of Philosoph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12)。或者参考Robert C.Solomon和Kathleen M.Higgins的《哲学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Philosophy,Oxford,1996)。
53
第二章生活的意义
“也许,我过去生活得不对头吧?”他脑于里突然出现了这个想法。“但是又为什么不对头呢,我做什么都是兢兢业业的呀?”他自言自语道,接着便立刻把这唯一能够解决生死之谜的想法当作完全不可能的事,从自己的脑海里驱逐掉了。——列夫?托尔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
开篇问题
1.填空:“生活是”
例如:
生活是一盘棋,只是你不知道这盘棋最终将是什么样子,甚至不知道你是否已经拿到了所有的棋子。
生活是一个迷宫,只是你总试图避开出口。
生活是一场扑克游戏。(它需要运气,你既可能以大对子胜出,也可能以一手清一色的牌落败。)
生活是输赢。少数人是赢家,大多数人是输家。
生活是一场冒险。
生活是一种学习经历。
生活是一种恩賜。
54
生活是受苦。
你的答案是什么?你对自己是怎样看的?你最终的目标、期待、希望和恐惧是什么?
2.假定一个天使正在云瑞注视着人类的活动,就像我们端详一窝蚂蚁终日忙个不停。天使会怎样评价这种忙碌的生活?在天使眼中,这种生活是什么样子?
3.举出三四种你不希望今生无法了结的事情。在这些事情中,有多少是你已经做完的或已经开始的?哪些事情是你现在本可以做却没有做的(为什么没有)?
4.哲学家阿尔贝?加缪认为,生活就像希腊神话英雄西西弗斯的使命,他被罚把一块石头滚上山,到了山顶石头又会重新滚落,于是一切都要从头再来,直到永远。生活真的像这样吗?为什么?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最难回答、最需要回答同时又是最模糊不清的大问题。认真的读者往往会回避正面作答,因为他们知道这个问题是很难说清楚的。“意义”一词的意义本身就是不明确的,因此,对它的回答并不总是一种字面上的真理,可以用论证和理性加以辩护。然面,正是理性才使回答成为可能,才使对这个问题的追问成为必然。
意义的意义
对于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来说,生活意义的问题最可能在我们情绪低落或命运多舛的时候产生,这个时候,我们的头脑大都处于混乱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不对事情进行哲学思考或一般性思考的时候,生活似乎充满了意义。我们有试要考,有汽车的滤油机要更换,有宴会要参加,有数天后的一次重要面试要准备等。然而,一旦我们有时不得不进行抽象思考,就会清楚地发觉,这些小的目标和期待无一能够担负起生活的意义。于是,我们的精力开始转向那些更大的事情——快乐、事业、成功、权力和爱情。然而好景不长,《传道书》的预言隐隐传来:“力事皆空。”于是,我们开始超越生活本身来寻找生活的意义,这也是哲学的最终问题。
55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首先,我们必须清楚这里的“意义”是什么意思?有的时候,某种东西(一个标记、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所指向的某种超越自身的东西。“小心狗”这个标记可能指向某条看不到的很大很凶的狗,“苏格拉底”就是苏格拉底的名字。如果以这种方式来现解意义,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每个人生活的意义就是他的生活所指向的无论什么东西。但这会是什么呢?有些人可能会说,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指向周围的其他人(家庭、朋友、同事等),所以生活的意义就
Ps生活的意义:选自《传道书》
  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人一切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万事满有因乏,人不能说尽。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己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我心里说,来吧!我以喜乐试试你,你好享福。谁知,这也是虚空。我指嬉笑说,这是狂妄;论喜乐说,有何功效呢?我心里察究,如何用酒使我肉体舒畅,我心却仍以智慧引导我;又如何持住愚昧,等我看明世人,在天下一生当行何事为美。我为自己动大工程,建造房屋,栽种葡萄园;修造园圃,在其中栽种各样花木树;挖造水池,用以浇灌嫩小的树木。我买了仆婢,也有生在家中的仆婢;又有……后来,我察看我手所经营的一切事和我劳碌所成的功,谁知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在日光之下毫无益处。我转念观看智慧、狂妄和愚眛……我便看出智慧胜过愚昧,如同光明胜过黑暗。智慧人的眼目光明;愚眛人在黑暗里行。我却看明有一件事,这两等人都必遇见。我就心里说,愚昧人所遇见的,我也必遇见,我为何更有智慧呢?我心里说,这也是虚空……我所以恨恶生命,因为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事,我都以为烦恼,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这些事都已听见了。总意就是敬畏神,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因为人所作的事,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神都必审问。
——《传道书》1:2-9;2:1-17;12:13-14(犹太-希伯来《圣经》,公元前3世纪,无名氏)
56
是他人;还有人认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指向更大的共同体、国家或整个人类;也有人主张,生活所指向的是我们的造物主,所以生活的意义就是上帝。但“指向”的概念在此处显得很是单薄,人们完全可以反驳说,生活并不指向任何东西,生活就是生活。但这似乎并未给我们提供问题的答案,也许,问题出在把意义当成它的所指上。
我们可以说个别的词和标记有所指,但这必定是在某种语境或意义共同体之内才是可能。“pepino”[西班牙语,黄瓜]对于一个不说西班牙语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意义,“fore”[打高年夫球时警告前面的人以免被球击中所说的话,即“前面当心!”]在一个不打髙尔夫球的人听来也是不知所云。指向要涉及语境,生活中也莫不如此。我们每一种特定活动的意义可以由习俗和它的目的来解释(“他这样做是为了给招聘者留下深刻印象”,或者,“他这样做是为了发出左转弯的信号”),但我们能以类似的方式解释全部生活的意义吗?不错,极少数人可能确实会把他们的全部生命奉献给唯一的目标,比如赢得革命的胜利,或者寻找癌症的治疗办法等。然而大多数人却不可能如此一心一意,他们的生活并不能像这样简单地加以规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生活缺乏意义。我们可以在语言学中问“pepino”一词的意思是什么,但我们却不能从理智上对整个语言的意义发问,比如像“西班牙语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追问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活的意义是没有意义的,但这似乎说明我们不可能给出这一关键问题的解答。
然而,当人们问及生活的意义时,他们头脑中所想到的往往正是这些外在于生活的超越的东西。这些东西可能极为重要,甚至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但需要指出的是,在某种意义上,这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而只是把它延后了而已。有四种回答值得说一说:即认为自己的孩子是生活的意义,认为上帝是生活的意义,认为来生是生活的意义,以及在绝望中忙不迭地认为生活没有意义。
孩子作为意义
许多人会说,生活的意义在于他们的孩子以及他们孩子的孩子。然而,只要我们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这种回答会导致一个很奇特的推论。如果生活的意义不在于我们自己的生活,而在于他人的生活,那么什么才能使他们的生活有意义呢?——他们的孩子。但什么又给了他们孩子的生活以意义呢?——他
57
们孩子的孩子,依此类推。人们总是试图以这种方式为将来抽象地谋划一个全然安宁快乐的地方——哲学家们称之为乌托邦,这就是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孩子的孩子,或孩子的孩子的孩子生活的样子。但这又怎样使他们自己的生活有意义呢?对于那些快乐地生活在乌托邦中的远亲来说,生活的意义又是什么呢?问题依然存在。成功的配偶往往会一起回首他们共同奋斗过的岁月,并且都认为那才是他们所度过的最美好的时光。难道快乐本身就显然是生活的意义吗?
上帝作为意义
对于生活意义的一种传统回答是:上帝。事实上,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种观点,对于那些信仰上帝的人来说,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成其为问题,在上帝的存在受到怀疑之前,生活的意义从不会成为困惑。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大哲学家、最虔诚的基督徒奥古斯丁问这个问题的次数要多于任何无神论者;马丁?路德,还有在他之前和之后的许多基督教思想家也是如此。认为单凭信仰上帝就回答了生活的意义,这只是又把问题回推了一步。上帝为什么要创造我们?他指望我们什么?他创造我们是为了什么?有些人认为,上帝把我们创造成为某种特殊的东西,我们不仅是“按着他的形象造的”,而且也是为了代他完成使命而来到地球。然而,如果他是无所不能的,那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是为了证明什么吗?(向谁证明?)是为了满足虚荣心吗(《旧约》中的耶和华首先是一个不容违抗的丄帝,可能也就是一个虚荣的上帝)?我们为什么要认为,自己之所以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实现某种特殊的使命或目的?如果事实的确如此,那么什么才是这个使命或目的?正如基督教的大思想家们早已认识到的,问题还停留在原处。什么才是我们生活的意义?信仰上帝似乎只能使问题显得更为棘手,而并没有解决它。
来生作为意义
有些人认为,生活的意义可以在作为今生之回报的来生中找到。然而,不论你是否相信有这样一个“来生”,这种形式的回答总是很奇怪的:认为今生今世只是相对于来生才有意义,这就等于说——就像《传道书》中所说的那样——今生是无关紧要的和没有意义的。然而,在这个无足轻重的今生中,我们应当如何行事才能使来生得到报偿呢?仅凭信仰?善行?尽情享受生活?发掘我们的艺术潜质或社会潜力?使异教徒皈依?学习烹饪?问题又一次在原地打转。我们
58
可以这样逬行追问:如果今生是如此无关紧要,那么,什么才能保证来生更有意义呢?是此世短暂,彼世长久吗?但如果生活本身——哪怕只是其中的几分钟——是无关紧要的,那么永恒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一堂课上了一个小时你仍然兴致勃勃,那么即使课还要再上十个小时,你也不会感到厌倦。另一方面,基督教思想家,特别是过去几个世纪的基督教思想家们常常认为,只有对于那些尽情享受今生的人来说,来生的报偿才是可能的。于是,我们的问题又出现了:怎样才算尽情享受生活?发现今生是有意义的是什么意思?
没有任何意义
此外,还有一些哲学家——以及今天的许多学生——持另外一种意见,他们会说,生活其实没有任何意义。用于表达这种看法的用语通常是荒谬。“生活是荒谬的。”他们会这样说,也就是生活并无意义。而且这也是信仰或不信仰上
ps西西弗斯的神话(加缪讲述)
诸神处罚西西弗斯把一块巨石不断地推上山顶,石头因自身的重量又从山顶上滚落下来。他们有某种理由认为,最可怕的惩罚莫过于既无用又无望的劳动。
如果说这神话是悲壮的,那是因为它的主人公是有意识的。如果每一步都有成功的希望支持着他,那他的苦难又将在哪里?今日之工人劳动,一生中每一天都干着同样的活计,这种命运是同样地荒谬。
因此它只在工人有了意识那种很少的时候才是悲壮的。西西弗斯,这神的无产者,无能为力而又在反抗,他知道他的悲惨状况有多么深广。他下山时想的正是这种状况。造成他的痛苦的洞察力同时也完成了他的胜利。没有轻蔑克服不了的命运。
登上顶峰的斗争本身足以充实人的心灵,应该设想,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阿尔贝?加缪,《西西弗斯的神话》,1942
59
帝的人都会持有的一种看法,尽管最极端、最彻底的表述均源自那些不信仰的人。例如,法国哲学家阿尔贝?加缪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说,荒谬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共同感受:
在任何―条街的拐角,荒谬感会袭上毎一个人的脸孔……
有时候布景倒塌了。起床,电车,四小时办公室或工厂里的工作。吃饭,电车,四小时的工作。吃饭,睡觉,星瑚一二三四五六,总是一个节奏,大部分时间里都轻易地循着这条路走下去。仅仅有一天,产生了“为什么”的一问,于是,在这种带有惊讶色彩的厌倦中一切就开始了。
ps
阿尔贝?加缪1913年出生于阿尔及利亚。他是一个直言不讳的新闻工作者,在政治上终生采取一种艰难的中立立场,这种立场的一边是激进派和改革旅,另一边是纳粹的严酷统治和殖民地的不公正待遇。他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局外人》使其在欧洲一举成名。直到今天,它仍是美国大学校园里最流行的小说之一。加缪的哲学基于他的如下观点:生活本质上是“荒谬”的,宇宙永远也不会满足我们对于意义和正义的期盼。然而,这样回答并不是说生活就不值得过了,而是我们必须通过反抗这种荒谬性,通过拒绝参与世界的这种不公,尽情地享受生活来使生活值得过。1960年,他不幸在一场车祸中丧生。
需要指出的是,在一个人的生活中,这些答案中的每一个可能都是无比重要的。就像许多人所做的那样,个人当然可以全身心致力于培养自己的孩子,把生命全都奉献给上帝也是可能的(尽矜人们通常说得多,做得少)。然而,这些体面的回答并未解决我们的问题,因为它们仅仅是把问题沿着原有方向推进了一步而已。我们孩子的生活意义是什么?人应当怎样服务于上帝?我们需要的答案是在自己的生活之中,而不是在它之外。
对于那种认为生活毫无意义或荒谬的看法,同样的话也是适用的。加缪有
60
时会基于自己的无神论来为这种观点辩护:如果没有外在的意义,那就不会有任何意义。但外在的意义末必就是生活的意义,况且由上帝的不在场(如果他果真不存住的话)并不能推出生活就没有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语言学家们现在认为,意义必须在语境中才能找到。一个词之所以有意义,并非仅仅是因为它的所指,而更是因为它在语言中的含义。于是,我们也可以通过类比的方式说,生活的意义只有在我们的生活情境中才能找到,而不能诉诸生活以外的什么东西。对于一个真正为上帝活着的人而言,把自己献给上帝回答了生活的意义;对于一个真正为孩长活着的人而言,孩子回答了生活的意义。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只要一个人能够真正把生活致力于生活毫无意义这一命题,把人们通常赋予生活的有时是自以为是的错误而有害的意义清除掉,那么虚无主义——即认为生活毫无意义——同样可以赋予生活一种意义。加缪似乎就是以这种方式活着的。
ps
生活的不能承受之重
最沉重的负荷——假如有个恶魔在某一天或某个夜晚闯入你最难耐的孤寂中,并对你说:“你现在和过去的生活,就是你今后的生活。它将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绝无新意。你生活中的每种痛苦、欢乐、思想、叹息,以及一切大大小小、无法言说的事情都会在你身上重现,而且均以同样的斓牛顺序降临……”
你听了这恶魔的话,是否会瘫倒在地呢?你是否会咬牙切齿,诅咒这个口出狂言的恶魔呢?你在以前或许经历过这样的时刻,那时你回答恶魔说:“你真是神明,我从未听见过比这更神圣的话呢!”倘若这种想法压倒了你,恶魔就会改变你,说不定会把你碾得粉碎。“你是否还要这样回答,并且一直这样回答呢?”这是人人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你最沉重的负菏!或者,你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人生,均愿安于现状,放弃去追求比这最终的永恒更为热烈的东西吗?
——尼采,《快乐的科学》,1882
61
生活的各种意义
生活就像奥林匹克赛会;聚到这里来的人们通常抱有三种目的:有些人摩拳擦掌以折桂,有些人做买卖以赢利,但还有一些人只是单纯做旁观者,冷眼静观这一切。
——毕达哥拉斯,公元前6世纪
生活就像公开演奏小提琴,在演奏的同时学习这门乐器。
——塞缪尔?巴特勒,英国诗人,1612-1680
生活是一碗樱桃。[Life is just a bowl of cherries.这是一首老歌的名字,意思是说,一碗樱桃里总是有酸有甜,生命也是苦乐兼备]
——无名氏
生活是一碗果核。[这是对前一句话的曲解,为笑谈]
——罗德尼?丹杰菲尔德[Rodney Dangerfield(1921-),美国喜剧演员],20世纪喜剧演员
生活的意义问题不是那种需要或能够给出确切答案的问题。的确,它更像是一则不可或缺的隐喻或是对生活的看法和洞察,从中你可以看出自己正扮演着何种特定的角色,有着哪些合理的期待。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你对它的看法从多方面决定了你未来生活的走向。比如说,你抱着生活就是“狗咬狗”和人人为我的态度去经商或上学,那么你就会把所有人都当作自己的威胁和对手;你不会做到完全诚实,而且无论如何都不会从与他人的交往中得到乐趣。人们会逐渐觉察到你的竞争敌意,开始不信任你,甚至会偶尔用一些让你恼火的行为来检验你的意图。于是,你不久就将发现自己的确身处一个“狗咬狗”的气氛中——这种气氛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你自己造出来的。所以生活意义的问题并非只是发现的问题,它也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活动。你自己的哲学仅仅在部分程度上是对你已有世界观的表述和澄清,因为你所提出的哲学也将为这种世界观
62
的形成助一臂之力。于是,有些对世界持一种晦暗的悲观情绪的哲学家,会故意把他们的哲学表述得甚为欣喜和乐观,这不是为了欺骗自己,而是为了改变自己,其中的确有一些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正是我们对生活的看法决定了我们在其中所能发现的意义。于是,你对开篇问题1和4的回答将对你可能持有的生活态度给出一个相对清楚的说明,即使你的答案显得滑稽或富有诗意(正是在戏剧和诗歌中,以及做严肃哲学的时候,我们的看法才变得明晰起来)。如果你认为“生活是一场游戏”,那么你的意思是说,生活不应当非常严肃地对待(不论你自己是否严肃对待了),生活最终不会增添任何东西,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去享受它;而倘若你认为“生活是上帝的恩赐,应当明智地加以利用”,那么你的意思是说,生活实际上是严肃的,它多少有着确定的使命(这一点你必须去领会),而且何谓成功、何谓失败(在上帝面前)也是比较清楚的。下面,我将简要描述几种关于生活的主要看法,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学生的试卷中,这些看法都时常出现。当然,这张清单不可能完整,你也可以把自己的某些看法加进去,它们说不定会比我列出的几种还要好。
生活作为一场游戏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如果生活是一场游戏,那么它就不会被严肃地对待。游戏是一种自足的活动,即使它的确增添了某种东西(比如打篮球提高了你的协调能力,跑步提高了你的耐力等),游戏的意义也在于玩本身(“游戏的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去玩。”)。不过,有人因此便会以狂热的竞争眼光来看待游戏(所以才有文斯?隆巴迪[Vince Lombardi(1913-1970),美国职业橄榄球教练。1959年就任格林贝包装工队主教练和总领队,使这支习惯于输球的队伍在1961至1962年和1965至1967年荣获全国橄榄球联盟比赛冠军]那句著名的话:“胜利不是一切,而是唯一!”)。以这种方式来看待生活,就是把生活当作一场不间断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因此,如果你认为生活是一场游戏,那么追问一下这种游戏属于何种类型也是重要的。有些游戏仅仅是为了消遣,有些游戏是为了证明你的优越(摔跤),另有一些则是为了消磨时间(单人纸牌);有些游戏则具交际性(桥牌),有些则是有意制造紧张(下髙赌注的扑克游戏);有些旨在伤害对手(拳击),有些则是为了帮助别人(比如借助游戏来资助慈善事业,看看谁能为了同一目标筹款最多)。许多作家都曾把生活看作一种游戏,比如三十多年前,排在畅销书榜首的
63
就是埃里克?伯恩[Eric Berne(1910-1970),美国心理学家,他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了心理分析理论(TA)用于心理治疗。写于1964年的《人们玩的游戏》是TA理论的奠基著作之一,出版后大受欢迎,极为畅销,使得TA理论闻名于世]的《人们玩的游戏》(Games People Play)。有些哲学家也认为,语言、经济学和哲学本身都是游戏,认为生活是场游戏,是要用一种特殊的眼光对其进行考察,避免把它看得太过严肃,同时也是为了强调一些东西,比如对规则的遵守、“生活要精彩”、享受生活、要尽力争取成功等。然而,我们却往往以一种危险的方式来谈论“胜败”。比如当我们将世界足球队亚军——它刚刚输掉了超级杯——称为一帮“败将”时,我们给自己定下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生活作为一个故事
“生活是对艺术的模仿。”相对于柏拉图的“艺术是对生活的模仿”,英国剧作家和散文家奧斯卡?王尔德曾这样针锋相对地写道。显然,我们的生活并不是断断续续的,也不是朝向唯一一个大目标的,而是因循着某个相当详尽的剧本、故事或传记不断展开着的,我们(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一边前行,一边构造着这个剧本。故事的轮廓以及我们所扮演的角色可能首先是由我们的家庭和文化所赋予的,其次是由我们身处的环境赋予的。把生活当作一个故事,就是以一种特殊的时间方式来思考生活,把生活看成不断展开的情节和个性的连续发展(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称生活为一种“教育小说”,即一个青年人在经历生活中的各种追求、失望和发现的过程中的个人发展)。当我们做出生活中的决定时,我们经常发现自己所使用的标准也正是评价文学作品或电影时所采用的标准:它有趣吗?令人厌烦吗?有悬念吗?是否得体?时机选得如何?是否过分?这种做法符合主人公(即你自己)的性格吗?美国小说家约翰?巴斯[John Barth(1930-),美国作家。其小说将辛辣的讽刺,犀利、粗俗的幽默与深奥、复杂的哲理融为一体,并以此闻名。他的许多作品描写在一个没有绝对价值的世界里,人似乎不可能选择正确的行动]在《路的尽头》(The End of the Road)中暗示,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中的主人公。他这样写道:“波洛纽斯这个人物并不认为自己是《哈姆雷特》中的一个小人物。”《哈姆雷特》可以从波洛纽斯的角度加以重写,正如剧作家汤姆?斯托帕德的确已在其《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去》(Rosenkrantz and Guildenstern Are Dead)[Tom Stoppard(1937-),捷克裔英国作家。他的作品,特别是根据莎士比亚《哈姆
64
雷特》剧中人物所写的《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去》一剧突出表现了作者卓越的语言技巧、精心的动作安排和巧妙的戏剧结构。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特恩本是《哈姆雷特》中受篡位国王之命,陪伴被认作疯人的哈姆雷特去英国的两个朝臣。斯托帕德将这段情节加以放大,两个弄臣反配为主。其作品的主题是,人只不过是一个处于更大系统之中的、由不可理解的力量所主宰的小角色而已]一剧中从两个更不重要的人物的角度重写了《哈姆雷特》。当然,《哈姆雷特》是一部悲剧,但有些人是按照喜剧或闹剧的方式生活的,还有一些人则按照冒险故事的方式——选择那些有挑战性的工作或危险的嗜好——来生活。他们不失时机地做一些富有戏剧性的事情,为的是给自己的光辉履历添上几笔。在这种观点看来,赋予生活以意义的不是终极的目标或生活的结局,而是故事的质量、个人生活以及扮演角色的质量。如果选错了角色(选择了不适当的或高于自己能力的角色),或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角色,或者扮演了多个相互矛盾的角色,都会毁掉一个人在生活中所发现的意义。
生活作为悲剧
毫无疑问,我们每个人都会死。但这个事实往往会被忽视,死亡会被看成一件倒霉事、通往来生的路或最终的灾难。如果我们把自己的生活看得少一些戏剧性,视之为《哈姆雷特》、《麦克白》、《奥赛罗》或《浮士德》的稍逊一些的版本,那么就会发现,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悲剧的一些关键要素(某些悲惨的缺陷、判断的错误、严重的矛盾等),它们伴随着我们的一生,直到最后与死亡同归于寂。在小说《局外人》的结尾,哲学家加缪让一个角色说出了这样的话:“人人皆为兄弟,等待他们的是同一个结局——死亡。”与游戏隐喻相反,悲剧隐喻把生活变成了一个严肃的、不愉快的过程,尽管偶尔也会碰上一些快乐的事情,但生活终将有一个不可抗拒的悲惨结局。在这种观点看来,活得好意味着把一个人的悲剧角色扮演好——英雄式地承受它,也许时而孤独地发出几声哀鸣。
生活作为喜剧
“生活是一个玩笑。”也许并非如此,但相对于把生活当作悲剧,这样想或许能使人重新振作起来。长期以来,笑作为生活中的一个要素,甚至是作为好生活所特有的要素,是备受忽视的。关于笑,柏拉图没有费多少笔墨,不过在其苏格拉底对话中,他确实赋予了幽默以很深的含义。16世纪的荷兰哲学家伊拉斯谟
65
ps《局外人》节选
[默而索(Meursault)在狱中等待被处决]
白天,我就考虑我的上诉。我估量我所能获得的效果,从我的思考中获得最大的收获。我总是想到最坏的一面,即我的上诉被驳回。“那么,我就去死。”不会有别的结果,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谁都知道,活着是不值得的。事实上,我不是不知道三十岁死或七十岁死关系不大。当然喽,因为不论是哪种情况,别的男人和女人就这么活着,而且几千年都如此,总之,没有比这更清楚的了,反正我总得死去,现在也好,四十年后也好。此刻,在我的推理中使我有些为难的,是当我想到还要活四十年时心中所产生的可怕飞跃。不过,在设想我四十年后会有什么想法时(假如果真要到这一步的话),我尽管把它压下去就是了。假如要死,怎么死,什么时候死,这都无关紧要。所以(困难的是念念不忘这个“所以”所代表的一切推理)我的上诉如被驳回,我也应该接受。
——阿尔贝?加缪,1942
(Erasmus)写了本有关人类生活的非常深刻的书,名曰《愚人颂》,即是对人的愚蠢进行颂扬。尼采所虚构的先知查拉图斯特拉被(他的动物朋友)教诲不要太过严肃,要享受欢笑与无常。当然,幽默有各种各样的。既有好的,也有糟的;既有令人不快的,也有冗长杂乱的。有些思想家可能会强调幽默所含深意的重要性,但另一些人会说,笑本身就是重要的,而不应是笑声背后的东西。不过,笑话应当在短时间内就能奏效,一个花费过长时间去讲笑话的人(“逗乐者”)很容易使人觉得乏味。然而也有一些更为严肃的喜剧,它们不是一个劲地做诙谐独白,而是关于抱负与挫折、欲求与失望的一个个故事。它们没有用加缪所说的“荒谬”进行加工,而是赋予荒谬以一种幽默的含义,悲剧和喜剧可以在“黑色幽默”或讽刺中融合起来。在由亨佛莱?鲍嘉[Humphrey Bogart(1899-1957),美国著名电影演员,以在银幕上饰硬汉角色而闻名]任男主角,约翰?休斯顿[John Huston(1906-1987),美国电影导演]任导演兼编剧的影片《碧血金沙》(The Treasure of Sierra Madre)的结尾,那位老人(由约翰?休斯顿的父亲沃尔特?休斯顿扮演)失去了一切,但他却突然放声大笑,并鼓励其他人也这样去做。对于这样一个关于贫婪、失
66
望与死亡的故事来说,这也许是唯一可能的“欢乐收场”。无可否认,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更多地使用一些幽默,但不是用在我们的生活中(电影已经提供得够多了),而是用在我们对生活的态度上,用在我们审视自己弱点和不足的方式上。
生活作为一种使命
基督徒经常教导说:生活是一种使命,是一种把他人也变成基督徒的使命。然而,把生活当作一种“召唤”的并不仅仅是基督徒。比如,德国诗人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就把自己生活的使命描述为诗歌创作,以使德国人获得一种文化身份;哲学家黑格尔(大致与歌德同时)则把法国大革命之后用哲学来澄清世界的意义当作自己的使命;政治激进分子经常声称,自己生活的使命就是解放被压迫的人民,或是反抗自己国家的暴政;科学家有时会认为自己的使命就是增加人类的知识或治疗某些可怕的疾病;有了孩子的人经常认为,他们的使命就是好好培养自己的孩子,尽力使他们也活得更好;如果一个人的使命首先是道德上的,那么这种使命就会依据其道德哲学进行表述。一个像边沁那样的功利主义者,会把一切行动都基于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祸这一目的之上;而一个像康德那样的伦理理性论者则会说,我们的目标成当是培养我们的道德人格,通过履行理性所规定的义务来使世界变得更好。
生活作为艺术
“把你的生活当作一件艺术品去过。”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这样写
ps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1832)至今仍然被认为是德国最伟大的作家。此外,他还是一个科学家、律师、艺术家、冒险家、物理学家和政治家。他在植物学上做出了重大发现,还就牛顿的物理学写了不少文章。从简单的情诗到复杂的鸿篇巨制,歌德的著作实际上涵盖了所有文学体裁,其中最著名的当数他花费六十余载写成的《浮士德》。他曾经主张要“让诗歌讲德语”,后来黑格尔在哲学上继承了他。这两位伟人都把自己的著作基于生长的生物自然观,从而与牛顿之后在很大程度上占支配地位的机械自然观相抗衡。
67
道。他所认为的生活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件像像雕塑那样的艺术品。人的生活就是为自己打磨出一个形体,“塑造性格”,发展出所谓“风格”那样的东西。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冯?谢林把全部生活都视作上帝的艺术品(我们实际上就是上帝的学徒)。艺木家经常把生活的使命感简单地描述为“创造”,但在他们看来,创造活动本身与他们的努力结果是同等重要的。大致说来,这种看法就是主张要活得漂亮,即使无法做到,也至少要活出风格,活出“格调”。由是观之,生活应被当成一件艺术品来评价——或令人感动、激动人心、设计合理、富有戏剧性、色彩斑斓,或粗俗不堪、冥顽不化、让人留不下记忆。
生活作为一次冒险
无论是把生活看成艺术还是一个故事,这都是令人振奋的,但这样一来,生活的价值就成了文学作品或雕塑的价值——它们的形态、合不合潮流、对旁观者的吸引等等。但生活不必总是考虑整体的形态或在观者看来是什么样子,也可以富有美感和令人激动。“尽情享受”生活、听天由命、迎接挑战和刺激也会令人心动不已。把生活当作冒险就是如此,一个人活着可以甘冒风险,让自己沉醉于各种技巧和不确定当中,这当然不是生活在所有人心目中的形象(中国有
ps
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1900)是德国哲学家。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攻击基督教和基督教道德,还做出了一些关于女性的尖刻评论。他宣称自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并且转而强调生活的审美价值。不过,他仍被公认为所有时代最伟大的道德哲学家之一(参见第七章)。
弗里德里希?冯?谢谢(1775-1854)是德国哲学家,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诗歌的热情支持者和崇拜者。因此,他的哲学罕见地强调了创造力的重要性和艺术的中心地位。他所阐释的上帝不仅是一个创造者,而且从根本上说还是一个体大的艺术家,至今仍在通过我们创造这个宇宙。谢林是黑格尔最要好的大学同窗之一,他们两人共同发展了他们的哲学,直到后来发生争吵而分道扬镳。
68
一则古老的诅咒语说:“祝你生话在有趣的时代!”[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s!这是一句经常出现在美国的报刊封面和各种讲演中的流行语。乍一看,有趣的时代应当是活起来更舒服的,然而,我们的时代虽然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选择机会,但过多的选择对人也是一种折磨和压迫,这一点我们都深有体会,所以才有了这句极富讽刺意味的诅咒语。不过这句话其实并非来源于中国,而很可能是第一个说这话的人为了显示其神秘而故意归之于中国的]但在那些的确这样对待生活的人看来,这也许是唯一的生活方式,任何其他方式都是乏味的和令人厌倦的。与把生活看作艺术或文学作品不同,把生活看作
ps
生活的意义:尼采
在一切时代,智慧的人对生活都做了相同的判断:它毫无用处……无论何时何地,从他们嘴里听到的总是同一种腔调——一种充满怀疑、充满忧伤、充满对生活的厌倦的腔调……连苏格拉底似乎也厌倦了生活——这表明什么?这指点人们走向何处?——从前人们会说(哦,人们确实说了,而且理直气壮,我们的悲现主义者带的头!):“这里无论如何有点东西是真的!智者的一致证明了真理。”我们今天还要这样说吗?我们可以这样吗?“这里无论如何有点东西是患了病的。”我们这样回答。这些历代最智慧的人,人们应当首先就近观察他们!也许他们全都不再站得稳?都迟暮了?都摇榣欲坠了?都颓废了?也许智慧之出现在世上,就像一只闻到腐尸气息而兴奋的乌鸦?
倘若一个人不得不把理性变成暴君,如苏格拉底所为,那么必是因为有不小的危险,别的什么东西已成为暴君。这时,理性被设想为救星,无论苏格拉底还是他的“病人们”都不能随心所欲地成为有理性的:这是严格规定的,这是他们的狐注一掷。整个希腊思想都狂热地诉诸理性,这表明了一种困境:人们已陷于危险,只有一个选择:或者毁灭,或者——成为有荒谬理性的人——无论如何必领理智、清醒、明白,向本能和无意识让步会导致崩溃。
——《偶像的黄昏》,1889
69
—次冒险不会预先规定一个恰当的结局。如果它要完结,那就完结好了。
生活作为疾病
如果说把生活看作悲剧还有某种庄严意味的话,那么把生活当成疾病就很悲惨了。比如弗洛伊德曾多次讲过一个古已有之的看法,“全部生活的目的就是死亡”。数十年前,美国新弗洛伊德派哲学家诺尔曼?布朗[Norman O.Brown(1913-2002),美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说“人是一种疾病”。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描写现代生活、西方文明和资本主义导致疾病的书层出不穷。但“疾病”首先就预设了“健康”,对于那些认同这一隐喻的人来说,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堤:什么才是健康的生活?是不朽吗?是像蚂蚁那样高的社会生产率叫?纯粹的快乐?丝毫不含敌意的绵绵爱情?这些当然都令人向往,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它们的生活就是一种疾病。然而,我们今天的大部分语言都受到了这类“健康”隐喻的感染(另一个表示类似观点的词是“自然的”;自然的就是健康的,非自然就意味着疾病或畸形)。我们谈论一种“健康经济”,把以往称呼游戏的词叫作“锻炼”以增进健康。透过这种健康隐喻来看,生活本身必定像是一种致命的疾病,至少最终是这样,因为它似乎无药可救。
ps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出生于奥地利,他通常并不被看作哲学家。作为现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改变了我们关于自己和心灵的观念,甚至还抛弃了为大多数哲学家所津津乐道的一些假设,这些成就丝毫不比任何一位正统哲学家逊色。例如,他认为像笛卡儿那样的哲学家所谈论的明晰的自我知识可能往往是一种幻觉,我们绝大多数的观念和欲望实际上都是无意识的产物。当我们自以为知道得很清楚时,那些被禁止的冲动和欲望其实是被压抑和扭曲了。然而,弗洛伊德仍被看作一个伟大的理性思维的维护者,他曾经写道,其心理分析的全部技巧都不过是为了把无意识变得有意识起来,从而把无意识的内容置于理性理解的范围和控制之内。
70
生活作为欲望
把生活看作欲望,往往会同西西弗斯神话把生活看成连续不断的受挫联系起来。希腊寓言中的这类形象是坦塔罗斯[Tantalus,坦塔罗斯是宙斯之子,因泄露天机被罚永世站在上有果树的水中,水深及下巴,口渴想喝水时水即减退,腹饥想吃果子时树枝即升高](“干着急”[tantalizing]一词就来源于此),众神罚他永世被捆在一串葡葡的不远处,他老想去接近它,却总是无法得到。这个故事的近代版本是浮士德,近代的一些最伟大的剧作都是因他而写的,其中包括英国作家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1564-1593),英国伊丽莎白时代诗人和英国戏剧中莎士比亚戏剧的最重要先驱,尤以在戏剧中确立无韵诗形式而著称。其最著名的剧本是《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于1589年所写的《浮士德博士》,另一个是前面已经提到的歌德的《浮士德》。浮士德为了他的欲望而活着,当一个欲望被满足时,它马上就会被另一个欲望所替代。生活就是这样一个接一个无休止的欲望。一个只求“挣钱能够养家糊口”的人最后会发现,他其实还想要更多的东西,于是这又成了新的生活目标,直到它被满足为止;但到时又不够了,他发现自己还想要更多的东西,于是只好这样无止境地走下去。这并不是说生活就是受挫,因为这些欲望通常都能得到满足,而是说生活就是永无休止的欲望,人不可能最终获得满足。正是欲望和欲望的满足才赋予了生活以意义,没有欲望便是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生活作为涅槃
与生活是欲望相对立的看法是,生活是不去欲望或克服欲望。弗洛伊德在其早期的心理分析著作中,把这称为“恒常性原则”,后来又称之为“涅槃原则”。在他看来,生活的目标在于尽可能达到一种无欲无求的宁静状态。“涅槃”一词来自佛教,在梵语中的意思是“处于平和状态”。佛教的目标是减少我们对于欲望的执著,使我们达到一种没有东西能够打扰的宁静状态。佛教徒甚至说涅槃和死亡非常接近(因此,涅槃包含一种直面死亡时的镇定),弗洛伊德有时也把他的这一原则称为“求死的愿望”。在西方哲学中,宁静的感觉有时会被擢升为哲学活动或沉思(不断地学习和思考)的目标。
生活作为利他主义
利他主义是指,即使对一个人自身没有任何好处,也要为他人的利益而行
71
ps
我们在这里是为了什么
我们被置于这个地球来帮助别人,但别人为什么要在这里我却说不出。——W.H.奥登.英国诗人和剧作家,1907-1973
动。有些人认为他们身处地球,就是要帮助那些处境不如他们的人。这种生活观有着非常确定的使命感,对于成功、失败以及应当怎样行事也有着相当明确的看法。对于某些人来说,利他主义的生活一定是单向的。他们帮助别人是为了赋予自己的生活以意义,他们并不期待能够换回什么;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利他主义的生活是一个普遍的理想,他们希望有朝一日,每个人都会无私地帮助其他所有人。
ps
你最看重什么?
不要把你的孩子、生活或任何其他东西看得比善更重。——苏格拉底,《克力同篇》
生活作为荣誉
荣誉是一个随时间而不断变化的概念。在荷马的《伊利亚特》中的希腊人看来,生活本质上是真正做到无愧于集体的期待,在战斗中证明白己,不以任何方式使自己丢脸。这并不是说你不能有不佳的表现:当国王把阿基里斯最宠爱的一个女奴从他身边夺走时,阿基里斯像小孩一样在帐中生起了闷气。但当他返回战场为其最好的朋友复仇时,他又重新赢得了荣誉。对于那些希腊英雄来说,荣誉是比生命本身更重要的东西,如果需要在光荣地死去和不光彩地活着之间做出抉择的话,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但荣誉的概念并非仅限于军事英雄。苏格拉底也是为荣誉而死的,但不是在战场上,而是在牢狱中,为的是表明他重视原则甚于自己的生命。然而,我们的荣誉概念却并不如此清晰。美国士兵当然也是带着荣誉而死的,但在美国的日常生活中,更一般意义上的(能够充当生活的指导原则的)荣誉感肯定不像古代雅典那么突出。不过我们的确有一种义务感,许多人会说,无论怎样,生活的意义都在于尽你应尽的义务——无论是
72
为了上帝、国家、家庭、朋友还是你的雇主。
生活作为学习
有一种常见的看法是把生活当作一种学习经历。当然,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所有这一切的确是个问题,但至少有些学习本身就是让人满足的。也许,这种满足
ps
斯多葛哲学
斯多葛哲学是一种兴盛于公元前300年(距亚里士多德的死不久)到公元四五世纪左右(接近罗马帝国灭亡)的哲学。斯多葛派把人类的大多数欲望和情感都视为非理性,主张为了与宇宙和谐统一,我们需要控制自己的激情,过一种正直的、有责任的简朴生活。生活在尼禄皇帝宫廷中的塞涅卡(前4-65)是晚期斯多葛派最著名的代表。像苏格拉底一样,他也是由于自己的名望和观点而被判处了死则。这个学派还包括一位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121-180)以及其他数以百计的人,这些人当时都是他们那个时代强有力的代言人。绝大多数斯多葛派并不像塞涅卡的命运那样悲惨,但事实上,他们都强调要看重一个人的荣誉感和正义感甚于变化无常的生活。
本身就是学习生活的全部意义所在。只要有了什么糟糕的经历(比如失恋、由于吸烟被学校开除等等),我们就会把它们“记录在案”。有些人感到有必要经历尽可能多的东西:“什么东西都要至少试一次”,仅仅是为了知道它是怎么回事。在他们看来,“尽情地享受生活”就意味着什么都做一遍。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说法对于不同的人有着非常不同的含义:把生活当作一种使命的人尽情享受生活的方式是尽一切可能来实现自己的使命;把生活当作悲剧的人会把这种说法理解为相当程度地受苦。时下有一则流行的比喻说,生活是一种“成长经历”,活着就是“开发你的个人潜力”。大约两百多年前,这种生活观曾在德国流行过,我们也能在古希腊哲学比如亚里士多德那里找到这种说法。我们学习是为了什么?由来已久的答案是,学习出智慧,相应地,沉思的生活自古以来就是哲学家的建议。
73
ps
佛教的“四圣谛”
1.苦谛:生活是苦。
2.集谛:苦源于欲念。
3.灭谛:欲念可以被消除。
4.道谛:人可以通过遵循“正道”来消除欲念。
生活作为受苦
我们可以在这里重提一下西西弗斯的故事,他把石头滚上山,换来的只不过是石头又重新滚落。我们有时看到生活正是一遍遍地重复,最终什么也没有增加。有一个现代小说中的人物,当她看到自己的牙刷,并且意识到自己今后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刷牙时,她自杀了。不错,有些事情猛然回想起来,的确是显得没有意义。有时你虽然定出了某个计划,但你很清楚不久以后又会把它打破。你第十七次学会了做某样事情,但你知道自己一个星期后仍会把它忘掉。你争取高中文凭是为了上大学,是为了拿到学士学位,为了进医学院,为了拿到硕士学位,为了实习,为了学习外科,为了动手术,为了过你在高中时梦想的生活,但你那时年纪已经很大,工作太忙,以致不能享受它了。有些人会以同样的方式说,生活是荒谬的。但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加缪认为西西弗斯的任务具有荒谬性,但他的生活还是有意义的,因为他以一种蔑视反抗着自己的命运。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东西?伟大的悲观主义者阿图尔?叔本华也认为生活是受苦,我们的欲望终将是非理性的和无果的。他认为,出路在于通过审美的沉思冥想或禁欲的自我否定达到一种超然状态。叔本华的解答类似于古代的斯多葛哲学,这种学说认为,我们的绝大部分激情都是非理性的,运用理性的超然智慧可
ps
自杀问题
于是,加缪这个现代的斯多葛派以这样一句惊人的话开始了《西西弗斯的神话》:“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生活是否值得过,这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余的……都在其次……必须首先给出回答。”
74
以最好地使我们免受它们的干扰。
生活作为一次投资
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以商业为主导的社会里,所以我们有时会很自然地把生活看成一桩买卖(“美国人民的主要事务就是做生意”,卡尔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1872-1933),美国第30任总统,1923年到1929年在任]这位有幸当上总统的商人如是说)。以这种方式看待生活,是把我们的有生之年看作为取得回报而在各种事业中——职业、上学、婚姻、孩子——所投入的资本。由于回报的东西并不都那么清楚,所以投资成败的标准颇受争议。一位父亲可能会由于他的儿子决定要当一个诗人,而认为他“浪费了自己的才能”(也就是做了坏的投资);而儿子却有可能指责父亲“唯利是图”,其实是在背地里打他的如意算盘。这则隐喻很容易同它最突出的表现混淆起来,即认为一个人一生赚的钱和积累的财产才是检验成功的标准。然而稍加考虑就会发现,这并不总是一条可靠的衡量标准。如果一项好的投资要用一个人最后得到的东西加以衡量,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非常真切的问题:这种生活之外的东西怎么可能是生活的意义?
ps
亚里士多德论友谊和善
杰出的人用心很专一,他的全部灵魂都欲求同样的东西。卓越的人对待他的朋友就像对待自己一样,朋友是他的另一个自我。因此,友谊似乎是好的生活的一个特征。
生活作为各种关系
关于爱情、婚姻和友谊,我们还没有谈多少。但在许多人看来,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以及使生活获得意义的显然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身为人类的一员或国家公民那种抽象意义上的关系,而是一个人与另一个或另几个人之间达成的非常特殊的关系。因此人们会说,生活中真正重要的是友谊或爱情。但值得指出的是,“关系”这个隐喻性的术语有一个奇特之处。为什么我们会用这样一个平淡的词来形容如此重要的东西?为什么我们会认为两个人的结合就是两个分离的存在者发生了“关系”,而不是先从结合开始思考?的确,我们语言中关于“关系”的大部分内容都呈现给我们这样一幅令人难堪的图景,即两个孤
75
独的灵魂试图相互“理解”,彼此“沟通”或者“打破壁垒”。然而,另一幅图景是更加使人振奋的,即如黑格尔所主张的,我们所有人都业已被一种无所不包的精神联系了起来。根据这种观点,正是我们之间的距离而非亲密才是偏离常规的东西。生活的意义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网;理想地说,生活的意义就是爱。
篇末问题
1.根据你的偏好,对下列关于生活的看法排序。用1-5给它们打分,5代表你完全赞同,1代表你几乎完全不赞同。有没有一些尽管你并不喜欢(比如说,生活作为疾病或受苦)但仍认为有道理的条目?如果有,就用X标出。除此之外,你还可以任意添加你自己的看法。
生活是
一种游戏
一个故事
一个悲剧
一种使命
喜剧
艺术
―次冒险
一种疾病
欲望
涅槃
利他主义
荣誉
受苦
一次投资
各种关系
76
2.假如你的一个朋友对你说,生活的意义不过就是“尽量争取属于你的东西”。对于这种观点,你会怎么看?你会试图告诉他,这种生活观是自私的吗?你将怎样去做?
3.美洲印第安人有一则传统的谚语说:“当你找到它时便离开这个地方。”[ “Leave the earth as you found it.”意思是不要把世界污染和毁坏了]与此相对照,许多美国人都认为,他们应当“在世界上留下标记”[“Make their mark on the world.”意思是为社会贡献些什么,它是一种与前一句非常不同的生活态度]。这是两种极为不同的思维方式,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你会怎样试图调和这两者?它们分别给出了什么样的“生活意义”?
参考书目与阅读建议
《传道书》(Ecclesiastes)我用的是King James Version[英文钦定译本]。歌德的《浮士德》(Faust)有多个译本,其中Walter Kaufman的晚近译本(Doubleday,1961)可以选用。尼采关于生活作为艺术的观点始于他关于希腊人的一本研究著作《悲剧的诞生》(The Birth of Tragedy, Walter Kaufman,Random House,1967);他对苏格拉底和理性生命的攻击在《偶像的黄昏》(The Twilight of the Idols)中得到了最好的概括,读者可以参见《维京袖珍尼采著作选》(The Viking Portable Nietzsche, Walter Kaufman,Viking,1954)。加缪的《西西弗斯的神话》(Myth of Sisyphus, Justin O’Brien,Vintage,1955)是当代文学中荒诞主义传统的经典著作之一,把它与加缪另一本出色的短篇小说《局外人》(The Stranger, Stuart Gilbert, Vintage,1946)结合起来读,可以相得益彰。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在其《悲观主义研究》(Studies in Pessimism, Thomas Bailey Saunders,Macmillan,1908)中得到了阐述。弗洛伊德对生活的看法可能在其经典著作《文明及其不满》(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1962)中得到了最好的表述。关于对生活意义的不同看法,可以参见David R.Cheney和Steven Sanders的《生活的意义》(The Meaning of Life,Prentice-Hall,1980)。优秀的通俗读本可以参见Thomas Moore的《灵魂的呵护》(Care of the Soul,Harper Collins,1992)。
79
第三章上帝
[虽然本章所说的神(God)并不单单指基督教的上帝,但由于习惯的原因,也是为了行文的方便,我们将尽量把文中出现的God都译为“上帝”,除非显然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神”]
我是耶和华你的神……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出埃及记》20:2-5
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约翰福音》1:18
“我”为祭祀兮,“我”为牺牲……
“我”为此世界父,母,保护,先祖
为唯一当知者,为清净化者……
为道,为天,为主
为见证,为居所,为皈依处,为同心侣
为始作,为坏散,为存住……
“我”为永生兮,又为死
“我”乃万是兮,又为非是
——《薄伽梵歌》[《薄伽梵歌》是印度教经籍,也是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第6篇的一部分。“薄伽梵”词义为“世尊”,即对至上神的尊称。其体载是武士阿诃那王子与为他驱车的友人黑天(毗湿奴大神的化身)对话。共有梵文诗偈700首,分为18章。这里的译文选自徐梵澄先生的译本],9:16-19
80
除真主外,绝无应受崇拜的。——《古兰经》,III
开篇问题
1.你信仰上帝吗?
如果你回答“信”,那么你就是一个有神论者(无论你信仰的是何种意义上的上帝)。
如果你回答“不信”,那么你就是一个无神论者。
如果你回答“我不知道”,那么你就是一个不可知论者。
2.上帝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即使你是一个不可知论者或无神论者,这个问题也同样重要。弄清楚你不相信的是什么,或者不知道的是什么,这并不是无关紧要的。也许你并不相信一个如父亲般关照着我们的上帝,但你可能确实相信存在着某种必不可少的力或“第一推动者”,比如最初正是他使宇宙动起来的。)
上帝是无所不能(全能)的吗?
上帝是无所不知(全知)的吗?
上帝创造了宇宙吗?
上帝关心人类吗?
上帝有感情吗?
如果有,那么有哪些?

嫉妒
生气(愤怒)
仇恨
报复
仁慈
其他
上帝与他所创造的世界截然不同并且相互分离吗?上帝对我们来说是可知的吗?
81
他能否表现为或曾经表现为人的样子?
3.你为什么信仰上帝?或者为什么不信?
信仰上帝
在大多数人的哲学中,是否信仰上帝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正是上帝使得宇宙最终可以理解,使生活有了意义。比方说,如果我们相信生活应当是公正的,那么相信有某个强大的存在者能够使一切以一种公正的方式呈现出来——不在今生,便在来世——就是很重要的。信仰上帝会给人这种信心,否则便无从得之。因此,法国哲学家加缪虽然热情地相信正义,却感到由于自己是一个无神论者,正义是得不到保障的,甚至没有什么实现的可能。于是,他通过抗议的方式来为“荒谬”做辩护,如果没有上帝,那就不会有正义,而如果没有正义,生活就不会有意义。
而另一方面,许多人之所以会信仰上帝,却是因为他们无法在宇宙中找到任何最终的正义。尽管生活虽然是“荒谬”的,但正是上帝才使一切有了意义。《约伯记》有力地表明了这一点,丹表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曾用它来证明“荒
ps
索伦?克尔凯郭尔(1813-1855)是近代以来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通常被称为存在主义之父。他一辈子生活在哥本哈根。在体验了短暂的放荡生活,并在一次短暂的婚约宣告失败之后,他全身心地致力于阐明“身为基督徒意味着什么?”这项工作。他的基本观点是:成为宗教信徒,意味着做出一种激情的个人抉择,要置一切证据甚至理性本身于不顾,来实现“信仰的飞跃”。信仰有时是私人的,它与教义、教会、社会团体或仪式无关。
关键是要理解我自己,理解上帝真正希望我做什么;关键是要找到一条对我来说为真的真理,找到那种我愿意为之生和为之死的理念。——克尔凯郭尔,《日记》(作于22岁)
82
谬”是真正信仰上帝的前提,而不会导致无神论。
相信上帝存在并不等于信卯上帝。比如18世纪的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他相信一个作为物理学假说的上帝。伏尔泰相信宇宙就像一座大钟,由牛顿的
ps
我对宗教持什么看法?
我之所以会这样看待宗教,是因为:
1.我已经思考过,并且向自己论证过。
2.它赋予了我的生活以意义。
3.它对别人来说似乎还不错。
4.我从未真正考虑过它。
5.不舒服,厌倦或者气愤。
当我参加一个宗教仪式时,我感到:
1.敬畏而且感情强烈。
2.平静与喜乐。
3.舒适与安心。
4.没什么特别的感觉。
5.不舒服,厌倦或者气愤。
当我听到或读到有关“精神性”的内容时,它让我:
1.久久地思考它的含义。
2.想起真正重要的东西。
3.觉得说话者或作者意志薄弱。
4.感到厌烦。
5.发狂。
有组织的宗教和宗教团体:
1.是精神价值唯一真实的传播手段。
2.体现了一个共同体的精神特质。
3.是重要的社会团体,而非精神团体。
4.与真正的宗教观念相抵触。
5.是社会中不担负责任的、寄生的团体。
83
运动定律统治着,因此必须要有某种初始力量把宇宙发动起来。但伏尔泰也说过:“说上帝是公正的或道德的,就像说他是蓝的或方的一样。”换句话说,上帝对伏尔泰的生活观和他对生活价值的看法没有影响。上帝与正义或赏罚无关,与道德的原则无关,与生活的意义也无关;而《约伯记》和克尔凯郭尔的哲学也明确指出,信仰上帝并不必然与对正义和赏罚等观念相关。即使生活并不公平,信仰上帝也会赋予生活以意义,但这种意义必须到一种深刻而热烈的信仰中寻找,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相信某种超自然的东西存在着这一事实之上。这清楚地表明,作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信仰上帝并不只是相信上帝存在着,它也是信仰某种特定想义的上帝,这个上帝以某种方式影响着我们,而我们也在某种意义上影响着他。
Ps
伏尔泰(1694-1778)是法国最重要的启蒙哲学家。他是一个技巧高超的批评家和热忱的政治改革者。他利用自己与欧洲法院和英法贵族的社会关系热情宣扬宗教宽容和其他启蒙改革,持续不断地与法国天主教会进行斗争。尽管他不是一个无神论者,而是一个自然神论者,但他把基督教斥之为―个社会机构,并曾自诩说:“我已经听厌了那十二个人是怎样建立起基督教的,我倒想说,仅凭一个人就可以摧毁它。”
男女众神
宇宙在我们看来不仅是一个它,还是一个你。我们不知道这种感觉从何而来,但它却迫使我们通过固执地相信有神存在着(尽管不这样做无论是对我们的生活来说,还是对我们的逻辑来说都很容易),而觉得自己正在尽可能为宇宙提供最热忱的服务。这似乎是宗教假说的活生生的本质的一部分。——威廉?詹姆士,《宗教经验种种》,1902
当有人声称自己信仰或不信仰上帝时,我们通常可以认为,这里的上帝就
84
是《旧约》或《新约》中的那个尚未严格定义的最高存作者。根据这种传统的观念,神是一个精神的存在,他智慧无限、法力无边、无所不知(包括未来将要发生的任何事情)、无所不能,比如改变历史的进程,让太阳停住不动、使人起死回生、把红海的水分开、扮成一个凡人进入尘世等。
为了帮助我们理解我们自己的宗教信仰,有必要看一看历史上曾经有哪些男女众神满足过宗教需求。有些宗教——比如说佛教——并不包含我们所理解的上帝概念;还有一些宗教更看重仪式和集体活动,而不像我们这种沉思型的、以誓约为导向的宗教;也有一些宗教把我们所信奉的上帝的种种能力分配给了许多神,比如古希腊人、罗马人和北欧的条顿人的各种男女众神。
ps
希腊神 罗马神 条顿神 司职
宙斯 朱庇特 奥丁 王
赫拉 朱诺 弗雷亚 女王
阿瑞斯 玛尔斯 提尔 战争
雅典娜 密涅瓦 智慧
阿佛洛狄特 维纳斯 弗里亚 爱
波塞冬 尼普顿 海
赫尔墨斯 墨丘利 托尔 雷
杰纳斯 海姆达尔 开端
在某些古代宗教中,“你信仰哪个神?”这个问题有着非常明确的含义,那就是你最常祷告和特别信赖的神是哪一位?这也许要取决于你住在哪里,因为每一座城镇都有自己的守护神;它还可能依赖于你的家庭和生计,农民往往崇拜丰收女神,铁匠则倾向于崇拜锻冶之神(在罗马神话中是武尔坎[Vulcan])。在打仗的时候,诸神都有自己的立场,比如在特洛伊战争中,根据荷马的说法,有些神站在了希腊人一方,一些神则站在了特洛伊人一方。他们经常会对战斗进行干预,把箭对准某个目标,或是为某一方提供支援或进行阻拦。无论如何,宗教一直是正义的一个来源。
85
在犹太-基督教传统和伊斯兰教传统中,神只有一个,而不是几个(这被称为一神论,与此相对,计多其他文化则被称为多神论)。但在过去的两百年里,我们关于这个神的观念己经大为改观,《圣经》中所展示的神的观念也已经在它成文的一千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对于人应当怎样与神建立联系的看法甚至变动得更为激烈。因此,仅仅说一个人“信仰上帝”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知道他所信仰的是什么观念的上帝。
西方关于上帝的传统观念
以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眼光审视我们自己关于上帝的传统观念是绝对必要的。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永远也不能相信他的上帝就是“真正”的上帝,但这的确意味着一个人不应当宣称只有他自己的观念才是唯一可行的。宗教信仰也有其特定的起源、社会利益的考虑以及独特的文化维度。
ps
上帝看上去是人形的吗?
据人民(People)杂志报导,在最近的一次民意测验中,有55%的读者说上帝看起来是人形,有27%的读者说“绝对不是”,只有18%的读者承认他们“不知道”。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