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拒绝平庸 周鸿祎和他的创士记

_6 李正曦(当代)
苹果二代在市场上的巨大成功,使得苹果公司在创立4年后旋即上市,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成为美国资 本市场耀眼的新星。
这让IBM公司非常不爽! IBM是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老牌公司,创始人老托马斯沃森和销售天平、磅秤、打 孔制表机等产品早年,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努力,发展成了一家制造大型计算机的行业巨头,其计算机产品主要服 务于大型企业和行业客户。在苹果二代出来之前,IBM就已经在微型计算机的市场上输给了数字设备公司。 而苹果二代则是面向个人用户的产品,简称PC (个人电脑)。
不同于没有键盘、机箱、声音和图像的计算机电路板苹果一代,诞生于1977年4月的苹果二代是有史以来第 一台具有彩色图形显示功能、键盘、电源和造型的个人电脑产品,也是第一台在市场上进行销售的个人电脑。 苹果二代在夏天刚刚上市,公司的产值便迅速突破了 100万美元。
一年后,苹果成为当时美国发展最快的计算机公司。1980年底,苹果公司上市,上市当天就产生了4个亿万 富翁和40多个百万富翁。乔布斯为此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他的故事叫“不尽财源滚滚来”。
而事实上,苹果公司这“意外的成功”本身就预示着一种颠覆式创新。只不过它颠覆的未必是技术,就像数 字设备公司的微型计算机在技术层面根本没有突破IBM的大型计算机,反而简单多了。它颠覆的是市场,是用户。
面对苹果公司,IBM当然不能掉以轻心,他们因为数字设备公司已经吃了苦头。于是,IBM公司宣布也跟随苹 果公司推出个人电脑,其产品简称IBM-PC。
由于苹果二代在个人电脑市场具有先发优势,市场认同度很高,粉丝众多,IBM祭出一个法宝——开放个人 电脑的体系架构,允许其他厂商生产兼容机,借以冲击苹果二代的市场份额。
IBM之所以敢这样做,是因为它有利润丰厚的大机(服务器)业务,对个人电脑市场哪怕先把水搅浑,随便 逮几条边鱼也能满足。而苹果公司则不能这样做,因为它的生存与发展完全依赖个人电脑市场。
与IBM对个人电脑市场采取的开放战略相反,苹果公司采用了封闭技术体系的战略,以防止其他兼容机厂商 进来分一杯羹。
IBM个人电脑的开放战略很快奏效。包括美国、日本、中国在内的大量新兴IT公司不断加入到兼容机的生产 行列,如数字设备公司、富士通、联想、LG、康柏、戴尔等。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降低制造成本,IBM和这些兼 容机的同行们纷纷展开了外包行动,把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零部件外包给报价低的供应商。
IBM公司甚至把个人电脑的核心软件——操作系统外包给了一家叫作微软(Microsoft)的小公司。 在随后的十多年,围绕在IBM个人电脑周围的兼容机、计算机零部件和外设的厂商因分工推动的专业化程度 迅速提高,成就了惊人的规模效应:产品的价格持续降低、性能不断提高、产能急剧提高,一个庞大的个人电脑
产业生态得以形成。
除了CPU (中央处理器)和硬盘等高附加值的零部件,绝大部分计算机配件被转包到了进入改革开放年代的 中国进行制造。
为了与IBM及其产业生态同盟抗衡,苹果公司在乔布斯的带领下转入艰苦卓绝的封闭式创新。在苹果二代之 后,1984年推出的新产品麦金托什电脑首次在业界引入鼠标,采用图形操作界面。
由于图形操作界面所需的配套应用软件和硬件的性能要求与字符操作界面相比有巨大提高,光凭借苹果公司 一己之力进行软硬件全包,其开发难度可想而知,最后导致麦金托什系列产品一度难产。
为了集中精力带领研发团队进行技术创新,乔布斯为苹果公司找了一个职业经理人:百事可乐的斯卡利 (Sculley)。谁能料到他在入职一年后居然联合董事会炒了创始人乔布斯的鱿鱼。
而IBM通过授权建立了一套庞大的基于IBM兼容机的个人电脑产业链的同时,也几乎被自己的创造物毁灭。这 有点儿像小说《化身博士》中的情节:化学家制造出了弗兰肯斯坦,但弗兰肯斯坦却毁灭了化学家的生活。1993 年,IBM处于巨额亏损的境地,不得不邀请饼干厂厂长郭士纳来做首席执行官。结果,IBM不再成为个人电脑产业 链的主导者,反而被ffintel (Windows与Intel的商业联盟)所左右,最终不得不通过转型进化才获得了新生。 公司和人是一个道理。人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化,才能够发展。公司靠的是创新,市场需求和商业模式上的创新。
而颠覆式创新往往就隐藏在那些“意外的成功”中,只有极敏锐的人才能看到。 周鸿祎做了什么?
完成第一轮融资后,周鸿祎出任奇虎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重新确立公司业务发展方向,在社区搜索之外投 身于安全领域。2006年7月27日,奇虎正式推出360安全卫士,以反流氓软件为切入口进入互联网安全领域。
这一来,安全领域的一池春水很快被搅得翻天覆地,因为这个行业新人随身携带了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免费。
说到周鸿祎对免费的体验,可以追溯到他在北大方正工作的时期。从新疆回到北京那段时间,他第一次体验 到互联网免费的好处,下载了很多软件。
其实差不多就在那时,有一个人已经将“低价”屠刀挥舞得风生水起了,那就是黄光裕及其国美电器。“薄 利多销”这柄中国商人自古就会使用的利器一路披荆斩棘,护佑着一个北京珠市口的小门店从传统零售领域的旋 涡中杀出,到2006年,这家店已是如日中天。
可黄光裕再猛,也不敢免费。敢做免费的,只有互联网的各位“大拿”。
之前有邮箱的免费、搜索的免费,后来有腾讯QQ的免费,现在,周鸿祎把免费的旋风刮进了互联网安全领 域。但事实上,当时360安全卫士之所以免费,并不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好像周鸿祎就是个非得破坏行业规则的疯子。
首先,360安全卫士只是一个软件工具,不是主营业务。奇虎当时主要的收入来源是社区搜索,360安全卫士 只是周鸿祎用来补救以前的过错的。其次,当时的360安全卫士很简陋,功能只有一个,就是查杀流氓软件,不 是免费不免费的问题,而是根本上就不是安全软件,要收钱根本不可能。
谁能想到这么个东西会成大器?周鸿祎自己也没想到。
但他从这一"意外的成功”中立即意识到了其可能的颠覆力量。在温习谷歌和腾讯成功的逻辑之后,他才得 出一个结论:免费是互联网之本。互联网上每个人都需要用的应用,像邮箱、通信、聊天都是免费的。如果没有免费的优质服务,互联网是不会发展成现在的样子的^
所以后来他一直强调,颠覆式创新都是马后炮,放了才知道。
他的幸运在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当免费成为互联网的一种精神、文化,同时也是一种 很重要的商业模式后,很多企业家还没意识到这一点。互联网安全领域当时的大佬们在认识上就晚了不止一点儿,他们当时所做的只是狠狠地批评周鸿祎这种不合行规的行为,苦口婆心地劝他回头。
周鸿祎这样愈挫愈勇的人怎么愿意收敛,于是太晚意识到的企业很多就被埋葬了。那个卖软件的时代,随着 谷歌、互联网的崛起,早已经过去了。
以前大家选操作系统只有一个选择就是Windows,后来有了Linux。谷歌推出Graail邮箱之后,很多中小企业 都不用买邮件服务器了。有了谷歌Docs办公套件就可以在线编辑表格和Word文档,对普通人来说,不需要 用上正规Off ice软件的上万个功能,就不需要花钱买这款软件了。Adobe公司最成功的产品不是Photoshop,而是免费的Flash。
实际上,马云的淘宝免费,腾讯的网上聊天免费,最开始并没有几个人看出其价值。恰恰是这样的一些免费 服务,成了互联网的一项基础服务,造就了中国互联网很多个第一名,但安全领域的厂商还在按传统模式卖软 件。作为一个互联网老兵,目睹了这么多兴衰成败,周鸿祎抓住了这个机会。
1996年,他意识到免费的好处,但还没想到做一些事情。10年后,他领悟到这是一种精神和文化,便去追寻 这种精神和文化。
360安全卫士一开始采取全免费形式替用户查杀流氓软件,也许只是出于周鸿祎的补救心理和软件本身的不 成熟,但其掀起的风暴已经非同凡响,因为它第一个干掉的,就是自己一手打造的3721 (后改名为雅虎助手)。
这让雅虎怒从心头起,一纸诉状把周鸿祎告到法庭上。
2006年8月16日,雅虎中国宣称将起诉周鸿祎侵犯其名誉权。周鸿祎立刻反击,隔天,奇虎公司发布消息称 周鸿祎起诉雅虎中国侵犯其名誉权,索赔360万元人民币。一年后,发展成一出闹剧的互讼案最终被法院驳回。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认定:“双方言论虽有过激,但均未对对方构成名誉权损害,对双方诉讼请求均不予支 持。”
对于反流氓软件将遭遇的骂声,周鸿祎早有准备,却没料到雅虎中国反应会如此之大。周鸿祎直言不讳地表 示:“搞乱雅虎中国其实有很多方法,这样做(指用反流氓软件的方法)并不划算。”
"当然,我的动机也不是很高尚。”周鸿祎自述关于“反流氓”的三个目的是,"我本人得以正名、奇虎扩 大知名度、为我投资的公司寻求出路”,并不是只为跟雅虎过不去。
“做流氓软件的不只雅虎一家,被我端掉的是几百家流氓软件企业,里面很多人是我的好朋友、旧同事、老 部下,抬头不见低头见,都在靠流氓软件挣钱。我得罪了无数人,如果单纯为了打击雅虎,我完全没有必要做这 样一件事情,风险太大,成本太高。”
周鸿祎重视用户数量的观念又一次为他赢得了胜利。如今看来,周鸿祎的三个目的至少前两个已经达到了。 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媒体的不断热炒让周鸿祎高调完成了从“流氓软件教父”到“网络安全卫士”的转变。
周鸿祎甚至声称:"奇虎能有今天要感激马云。”事实上,这其中的意味非常值得人回味。 2005年7月,原3721团队公开挑战杨致远的内幕被爆半年后,周鸿祎宣布将在当年8月底辞职。2005年8月11 日,雅虎以“雅虎中国+ 10亿美元”的代价换得阿里巴巴集团40%股权——曾经有意收购3721的马云绕了一圈之 后终于得偿所愿,而且价格还高出许多。
周鸿祎没有出席签约仪式,据说在宣布并购消息的员工大会上,他当着全体员工的面要求马云“善待我的员 工”。可是马云接手后,雅虎中国先是砍掉门户业务——这是周鸿祎在雅虎做得最好的业务——调整组织结构, 接着又把3721网络实名改成阿里巴巴实名,把3721上网助手改成了雅虎助手,没多久,周鸿祎的痕迹就被擦得干干净净。
离开雅虎后的周鸿祎先是进入IDGVC,半年后退出单干,一年后带着他的奇虎卷土重来,拉开了这场热闹非 凡的两虎骂战。
无论周鸿祎一开始单纯的补救心理后来有没有掺杂复仇情绪,这一回合中,周鸿祎的表现更加抢眼,360安 全卫士的攻势也更具市场性。被各种流氓软件欺负了好几年的中国网民,没有理由不选择免费还好用的互联网安 全软件。百度、CNNIC、雅虎等公司旗下一大批根深蒂固的插件瞬间被安全卫士杀得片甲不留。
但这只是周鸿祎征途和“骂战”的开始。首先,流氓软件杀完了,他势必要开辟新领域。其次,他断了不少人和公司的财路,注定一路要被唾沫包围。举个简单例子。在艾瑞咨询的调查报告中,2004年3721收入约为2亿 元左右,2005年翻了一番达到4亿元,但是2006年赢利开始下滑。
另据时任雅虎执行总裁的田健介绍,当时阿里巴巴雅虎收入前三名的业务为:3721、短信增值、搜索竞价。 360安全卫士面世后不久,3721就再也没能带来可观的流量。试想,雅虎中国当时能不急眼吗?
周鸿祎想到了什么?
免费模式的颠覆性
尽管免费模式已谈了很长时间,但很多人对此还有认识误区。
周鸿祎觉得“免费”是互联网的基因和血液,如果某项服务是大家都需要的,就一定要免费,比如搜索、即 时通信等;但增值服务不是每个人都要用的,就可以收费。比如玩游戏,你不愿意花钱,就在里面磨时间;有的 人则直接买一把剑就笑傲江湖,所以,卖道具可以成为增值服务。
克里斯安德森总结的免费理论和长尾理论都建立在巨大的用户群基础上,否则就没法起作用。中国和美国在互联网世界里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还拥有最多的人口,传统个人电脑网民有3亿,手机网民将来能达到6亿 7亿。所以,在中国可以找到很好的免费模式的例子,比如腾讯和360,以免费服务获得巨大的用户群之后,再接触到用户的成本几乎为零。像腾讯如果推出新产品,只需要在自己 的用户中作个介绍,一夜之间就有很多人去用。除了增值服务收费外,对市场成本的节省以及巨大的品牌价值, 是免费模式得来的无形资产。
周鸿祎曾经跟张朝阳说过做输入法挺好,张朝阳说不挣钱,但是他通过免费的搜狗输入法可以建立起品牌和 知名度,这比花同样的钱去打广告效果要好得多。
像蒙牛、伊利这些传统企业每年花大钱在央视做很多广告,但真正跟360、迅雷这些互联网公司比,最后谁 接触到的人群多?拥有了巨大用户群,后续的营销就进入良性循环,基本上没有了营销成本。
但免费模式看起来简单,并不是谁都能做。如果进入一个已经存在巨头的市场,竞争激烈,往往需要很大的 投入。比如360在几年前进入安全市场,那是因为他们有几千万美元支撑,否则真的免费去做安全软件,跟瑞星 它们竞争,很难坚持下去。不过从美国的情况来看,Web 2.0的时代有很多创意先期投入并不大,包括推特 (Twitter),但前提是你要有特别的创新,要新到两年之后大家还看不懂推特究竟是怎么回事。
往往大家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拿已有的商业模式来套新的应用。比如,雅虎是做旗帜广告,所以谷歌就不
敢经营,而是做关键字广告,这是商业模式的颠覆。到了脸谱网出来时,很多人就会用搜索引擎的观点分析它应 该做定向广告,事实证明,广告模式在这里行不通,脸谱网的收入主要靠增值服务,这有些像腾讯的模式。
再看推特,这是一场未来的革命,它可能对整个互联网包括谷歌都是一种颠覆,这种颠覆今天正在进行之 中。我们不能用传统门户的商业模式去看推特,否则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推特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既不是“一对一”,也不是简单的“一对多”,而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当推特的 终端不再限于网站,有可能涵盖电视、手机等时,这对互联网就是颠覆。到那时,如今的很多互联网产品就会彻 底失去用武之地,它可以葬送一个旧产业,这就是革命的力量!
因此,周鸿祎认为新浪微博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推特,它的商业模式就注定是新浪原有的媒体模式,做广告 或者跟运营商分账。
颠覆式创新是小公司的唯一出路
市场上已有的规则是大公司制定的。规则是别人的制度,你如果进到那个套子里,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能 立足的办法只有两种:在套子外面不进去,或者把套子戳个洞。
美国的商学院里有专门讲颠覆式创新、破坏式创新的课程,但在中国,这两个词都是负面的。破坏和颠覆,都是打破平衡的坏东西。很多人一边喊着创新,一边对破坏和颠覆破口大骂。实际上,他们所喊的创新,是改良 型创新。
改良型创新也是创新的一种:比别人做得好一点点。这种创新更适合于大公司,不断地改良,很适合于稳 定、成熟的市场。但对于探索全新市场或者全新领域,它很难真正发挥效力。
全新市场和领域的发展靠的是不断地颠覆和被颠覆,比如动漫。至于所谓的平衡、和谐,更多的是厂商互相 之间希望达成的状态。但凡成功者,都希望自己的公司可以垄断市场很多年,谁都希望市场一成不变,但这对于 整个社会的发展是负面的。
美国硅谷为什么总有这么多的创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文化就是不断地颠覆、创新。颠覆,就 像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一样,不断地把老的旧的没有活力的公司从行业中挤出去,让那些新鲜血液能够沸腾。所以 在美国,颠覆式创新基本上成了硅谷的一个象征。
当然,这种颠覆可能会有受害者,受害者就是那些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老的领先者。但是最大的受益者, 不仅仅是新起来的颠覆者,更多的是用户。
所以周鸿祎有个观点,颠覆也好破坏也罢,说什么“伤害” 了整个行业都没有意义,最重要的道德评价是: 你做完这件事,是不是真的能带来技术和产品的进步,最后给消费者创造更大的价值。
《创新者的窘境》、《创新者的解答》、《创新者的转机》⑴这套书讲的就是颠覆式创新、怎样衡量颠覆 式创新。其中指出了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你是否能让人们需要花很多钱才能做的事变得便宜了;你是否把人们很 困难很麻烦才能做成的事变得简单了。
比如苹果开创的个人电脑时代就叫颠覆式创新。其电脑当时的性能和功能都很差,但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 它让人们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电脑。
再比如施乐当年发明了复印机,后来被佳能颠覆了。因为施乐的复印机是大型复印机,人们要复印东西得跑 到复印中心,还得别人帮你完成复印。佳能做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台式复印机,质量明显不如大型复印机,但唯一 的好处就是方便。方便就迅速赢得了市场,赢得了市场之后就可以迅速改善性能。
今天个人电脑的性能和功能远远超过20年前的大型主机,今天复印机的性能也已经把那些缺点改善了。 所以,颠覆式创新,是所有的创业者都应该思考的。
(1)《创新者的窘境》、《创新者的解答》、《创新者的转机》中文版已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编者注
第十四章 颠覆是由一个个微创新完成的
很多人喜欢宏大叙事,但周鸿祎更倾向于见微知著。他相信,这种改变数字工业的革命,并不是高瞻远嘱、行思缜密的战略规划使然,而 是微创新的必然结果。在国内,他是最早鼓吹微创新的,但他从不掠美,一直强调微创新的鼻祖应该是乔布斯。
周鸿祎看到了什么?
1997年7月某个工作日一大早,因连续5个季度亏损,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阿梅里奥告别离开。几分钟后,穿 着短裤、运动鞋、蓄短胡须的乔布斯走进来,他坐在旋转椅里缓慢地转着:"告诉我这里发生了什么? ” 这是乔布斯传记中的一个小细节,标志着他的回归。
1985年被外聘的首席执行官扫地出门时,乔布斯被很多人认为只是一个微观管理者,他曾经倡导的那些花哨 的创新和变革、他所坚持的全面控制也带来很多问题。但12年,足够让一个男人从“而立”走向“不惑”了。
当时外界普遍不看好他,他的第一个回应居然是与微软联盟。此前,苹果和微软已经在各种版权和专利问题 上争斗了 10年。此后,乔布斯设计了创意非凡的品牌广告、取消授权业务、精简产品线,让苹果努力回到好产品、好营销和好分销这些最基本的思路上。两年的巨额亏损后,苹果终于在1998年实现了3. 09亿美元的赢利。但 好景不长,2000年后苹果业绩再次下滑。
苹果真正的二次崛起是从2003年iPod音乐播放器的面世开始的。将苹果拉回上升轨道的,是一次真正的微创新。
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了,纳斯达克指数比最高时下降了超过50%,数字领域也蒙上了一层阴影。当年1 月的“超级碗”大赛上,只有3家科技公司投了广告,而上一年这个数字是17家。与此同时,通货紧缩更加严 重。苹果公司也好不到哪里去——专家们预测个人计算机的核心地位即将结束,这可是苹果的撒手锏。谁也没想 到乔布斯这时候会宣布一项新的重大战略:进军音乐领域。
2000年那会儿,人们热衷于把音乐从CD拷贝到计算机上,或者从文件分享服务商那里下载音乐,然后把自己 挑选的音乐刻录进空白CD。美国当年空白CD销量达到3. 2亿张,其总人口还不到3亿人。 “我就像一个笨蛋。我们错过了,所以必须要努力追上去。”
结果,这一新战略不仅改变了苹果,也影响了整个技术产业。“苹果计算机公司”改成了“苹果公 司”,"计算机”这简单的三个字的剥离,使整个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接下来的10年中,苹果公司成 为各种新潮数字产品的中心。
乔布斯年近30岁时曾作过一个关于唱片的比喻:“人们被卡在这些固有的形式中,就像唱片中某一段固定的 凹槽,他们永远无法摆脱出来。当然,有些人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永远有一颗孩子般的心,可惜这样的人太 稀少了。”
人在30多岁后往往会变得思维僵化、缺乏创新意识,乔布斯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45岁时,他对自己的那 个“套子”也产生了警惕,并最终鼓起勇气跳了出来。
从iMac到iPod,从iPod到iPhone,从iPhone到iPad,这一系列数字产品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一个值得 琢磨的问题。周鸿祎没有见过乔布斯,没有机会跟他直接交流,因此他只能从现成的产品入手,以瞎子摸象的方式找寻其中的逻辑,为自己的创业新历程汲取营养。
他首先看到,乔布斯的二次创业是从一个普遍需求开始的,这是他成就一个伟大事业的基础。 有人说,乔布斯善于创造需求,周鸿祎觉得这不是关键。在周鸿祎看来,没有人能够创造需求,对音乐的需 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乔布斯所做的,只不过是通过iPod把听音乐的体验做到了极致,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iPod之所以能够流行,首先在于它一流的设计,跟其他MP3音乐播放器相比鹤立鸡群。再一个是微创新,里 面的东芝小硬盘,号称可以存储1万首歌,一辈子都听不完。
从iPod开始,一个个微小的创新,成就了一个伟大的产品。在iPod中加入一个小屏幕,就有了iPod Touch的雏形。有了iPod Touch,任何人都会想到,如果加上一个通话模块打电话怎么样呢?于是,就有了iPhone。有了 iPhone,把它的屏幕一下子拉大,不就变成iPad了吗?
然而,一切看似眼花缭乱、万象丛生的东西,无一不是从那个“一”开始的,那个‘‘一”就是iPod。 要知道,当苹果推出iPhone的时候,iPod在全球的销量已经超过了 1亿部。这1亿多部iPod不仅为苹果创造了 口碑,树立了品牌,而且也为苹果捕捉了不少消费者的体验。没有这个台阶,如果乔布斯一下子上来就做 iPhone,也不见得会成功。
那么,360的那个“一”又在哪里?
周鸿祎做了什么?
浏览器作为周鸿祎及奇虎360微创新的鲜活脚注再恰当不过了。
在一般人的认知里,奇虎是个“安全、杀毒企业”,而浏览器只是一个上网工具,跟杀毒看似八竿子打不 着。他是怎么一脚跨进浏览器领域的?
360浏览器高级总监陶伟华在接受《经理人》杂志采访时回忆:“那时候挂马很猖厥,挂马网站也特别多,当时我们拿到的数据统计是,70%的木马是通过挂马网页传播的,因为那个速度最快。以前通过U盘、发邮件传 播木马多慢啊,现在通过网页一访问就中招了。挂完马就把你的机器当‘肉鸡,了。”
一般情况下,这对用户的电脑没有太大的影响,木马只是利用你的电脑去攻击别人。但是,有些木马可能是 因为写的代码不过关,就会把用户电脑搞瘫痪。这种情况多了之后,上网的安全问题就很严重了。
这就是奇虎最早做安全浏览器的缘由。奇虎公司上下并没预料到,这款产品后来会成为公司创收的核心基 石。周鸿祎曾说过浏览器根本不是什么战略布局。之所以能够崛起,在某种意义上完全是无心插柳。
360浏览器早期在公司内部并不具有战略地位,自然也无法获得资源倾斜。其实,周鸿祎对于所有早期项目 都是一个态度,不会重金投入。
他刚开始都会给你一些资源,但最终要看阶段成果。既然是微创新,你一下子说要100人,他肯定给不了 你,他会先给你10个人。如果你带着10个人能做出原型、能有不错的市场反馈,那他就信任你,给你更多资源。
陶伟华他们最早甚至连浏览器也没打算做,而是做了个“360网盾”,以插件的方式直接嵌入IE浏览器之 中。那时候90%的用户在用IE,如果保护好了,大部分用户就算保住了。这便是360浏览器的“原型”。
这样做起来其实会更舒服一些。他们把很多安全上网的功能内置在其中,这样整个系统都能控制住,不让那 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进来干扰。
众所周知,360浏览器借着360安全卫士的巨大用户渠道,装机量在此后几年里持续上升。但很多人不知道, 在360推出浏览器产品的前几年,腾讯就开发过一款TT浏览器,并且内嵌在QQ客户端软件中。
按理说,QQ的用户基数远大于360安全卫士,腾讯TT浏览器的装机量应该也很强大才对,但事实上却远不及 360浏览器,其市场占有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为什么腾讯TT浏览器没能做起来?
这大抵与产品思维有关。由于QQ足够强大,国内二三线城市的普通网民上网入口大部分都是从QQ开始的。有了这个巨无霸入口之后,QQ做浏览器的动力就没那么强烈了。
TT刚推出的时候,借助QQ的巨大用户基数,市场占有率也一度超过10%,但由于品质不过关,速度很慢,这 些问题又长时间没有攻克,用户体验不好必然会被大规模卸载。一旦在用户心中形成这种思维定式,腾讯就很难 再扭转局面了。
虽然360跟QQ都有强大的渠道,但互联网上是用鼠标投票的^产品本身没做好的话,再怎么强推都没有意 义,因为拼到最后还是拼产品。渠道强大只能说明机会多一点儿,但不代表最终能取胜。
相反,360浏览器最初虽然也有不少问题,但他们从用户体验的角度不断地做各种微小的改进。微小的改进 可能一夜之间没有多大效果,但坚持做下去,每天都改善1%,甚至只是0.1%,一个季度下来,效果也很明显。 这些持续性的微小改进在某一天就会产生质的飞跃,变成一个微创新,让那些不是很懂电脑的人用浏览器的时候觉得很舒服。
有些东西用户不能及时知道,他们就做及时提醒,比如邮件通、微博提醒、网银插件等等。一些控件比如网 银,很多人使用起来很不习惯,没注意到浏览器上方的黄条提醒可能就用不了。他们就做了一个功能,用户打开 网银页面时如果检测到你没装控件就直接弹一个框出来,问你要不要一键安装。
这样的新功能肯定会遭遇抵制,最多的抵制不是来自用户,而是来自网银。比如支付宝当时就要求客户不要 用360浏览器,用的话会导致支付宝无法支付。
360产品经理觉得问题比较严重,就查找原因。后来又有消息说,用户向支付宝反馈说用IE浏览器支付也不 行。这就说明问题不应该出在360浏览器身上,但是他们还是继续调查原因。
他们请支付宝把一些反馈用户转到自己这边,自己负责去联系用户。联系过程很痛苦,因为打电话过去用户 老觉得你是骗钱的,听明白了也懒得配合,说没时间。他们后来好不容易找到一些人,请到公司来,在公司电脑 上一操作,没发现异常情况。后来他们就请人把电脑搬过来,现场操作现场查看,最终查出来是JS引擎被反注册 了。技术人员做了一个修复工具,它会自动帮助用户修复这个问题,反馈马上减少很多。
估计是用户以前安装了某个软件把机器搞乱了,然后不小心把JS引擎给反注册了又没恢复。这个软件的问题 导致大量的浏览器用户报故障,因为支付宝跟钱有关,所以在支付宝那里反馈就比较集中。
像这种问题他们每天都在处理,但和其他公司不同,他们不是处理完就丢了,而是将所有出现过的问题汇总 生成动态数据库。他们没想到这直接推动了后来的“浏览器医生”这款产品,很多问题自动得到了修复。
根据艾瑞数据,到2011年二季度末,360浏览器用户量突破2亿大关,用户渗透率由原来的48%上升至52%, 极速浏览器也在极短时间超过千万用户。从无到有,短短三年360就跃居国产浏览器市场占有率第一,仅次于 IE。
而基于浏览器,360不仅实现了赢利,更重要的是,这个平台开始孕育其他的微创新,甚至连最初被当 作“失误”扔到角落里去的搜索,也得以复兴。这也是周鸿祎没有预料到的。
周鸿祎想到了什么?
周鸿祎对乔布斯的拿来主义深有感触。
1997年乔布斯重返苹果之后,苹果在核心技术上全面采用了拿来主义的策略,也就是说苹果产品上的很多东 西,核是别家的,或者是收购的,然后在外面加了一个壳。比如,iOS操作系统和Safari浏览器都是在别人的核 心上加了一个苹果自己的壳。这是乔布斯对过去的自己的“反叛”。
在他看来,这就是拿来主义。从乔布斯的技术和产品思路来看,拿来主义就是不再重复发明轮子。 相比之下,微软做东西是很累、很辛苦的。比如,Windows操作系统是微软自己从底层做起的,再加上自己 的很多应用软件,要考虑跟老版本保持兼容,还要考虑支持各种硬件驱动。
乔布斯之前跟微软竞争得厉害,但重返苹果后,苹果放弃了之前什么都自己做的路线,转而采用拿来主义的 策略,比如iPhone上的不少模块就是现成拿来的,包括多点触摸屏技术。苹果既没有试图去占领技术制高点,也 没有非要建一套通信标准,它只是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就将手机市场搞了个天翻地覆。
过去,不少人有一个观点,认为从底层做出来的原创才叫作创新,认为做出核心来很重要,在核心上做什么 反而不重要。但是,他们不明白,在某种程度上,壳比核还重要。用户体验好不好,都体现在壳上,都反映在你 在核心上做了什么。苹果从2001年开始推iPod,这种MP3播放器并没有什么核心技术,但是苹果持续多年在壳上 下功夫,追求极致,创造出一流的用户体验,这是决定iPod畅销不衰的基础,同时也创造了苹果进一步改变数字 工业的条件。
乔布斯的拿来主义值得我们反思。拿来主义告诉我们,并不是什么都自己做,才叫作高科技。过去,很多技 术公司千辛万苦做出一件产品,觉得用户看不明白,没有热烈欢迎,就要去教育市场,教育消费者,高调宣传其 中的核心技术。
相反,苹果并没宣传哪些技术是自己十年磨一剑磨出来的,但是用户只要一用就上瘾,就觉得好。所以,技 术这东西,不管是不是自己原创的,只要有能力给用户带来比别人好的、一流的体验,那就是在创新,这种创新 与做出核心技术相比,同样重要。
其实,乔布斯也吃过技术的亏。他离开苹果后,创办了NeXT公司,也是比较偏重以技术主导驱动市场,结果 市场并不买账。本质上,乔布斯并不是搞技术出身的,但正是因为乔布斯不是搞技术的,所以在他眼里技术不是 产品的根本。
很多技术出身的人过于迷信技术,变成为了技术而技术。技术本来是手段,结果成了目的。为了技术而技 术,结果就忽略了消费者。所以,周鸿祎也经常告诫技术人员,包括他自己,做好产品,服务消费者才是根本, 用谁的技术、用什么技术都是手段而已。
所以,乔布斯重返苹果,带着一种对时代的新认识,这是他离开苹果之后不断反思的结果。如果他早5年重 返苹果,未必能如此成功,在当时不太可能成为主流。今天的苹果产品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流畅的感觉,当时的软 硬件即使能支持,也非常昂贵。但摩尔定律发展到今天,软硬件的条件具备了,用户体验时代来临了,于是乔布 斯趁势而起,一发而不可收。
这种“拿来主义”在某种意义上和当初开启个人电脑时代一样,是一种颠覆式创新,但这种颠覆式创新是在
一次次的微创新基础上实现的。
很多人喜欢宏大叙事,但周鸿祎更倾向于见微知著。他相信,这种改变数字工业的革命,并不是高瞻远瞩、 行思缜密的战略规划使然,而是微创新的必然结果。在国内,他是最早鼓吹微创新的人,可能也是嗓门最大的, 但从不掠美,一直强调微创新的鼻祖应该是乔布斯。乔布斯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微小的创新可以改变世 界。”
一提到微创新,很多人认为就是通过一点一滴的改进,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就能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然 而,要改变市场格局,微创新一定是从冷门开始,从大公司不注意的角落开始。在热门中进行微创新,无法到达革命的彼岸。
乔布斯在1997年重返苹果之后,在最初的三年也曾经在热门的个人电脑上进行微创新。比如,他设计了一些 苹果机彩壳,一时间争取到了眼球,但并没有成功,卖个人电脑卖不过戴尔,卖系统卖不过Windows。没办法, 乔布斯只好从大公司看不上的MP3播放器开始。
从2001年做iPod开始,乔布斯带领苹果重新踏上了创业的道路。iPod是一款MP3播放器。对于微软、戴尔这 样的大公司来说,MP3播放器没有前途,没有价值。
以事后诸葛亮的方式来看,乔布斯做iPod,实际上是打了一场侧翼战,避开了当时主流竞争对手的主战场,通过微创新,达到了颠覆市场的目标。
现在,乔布斯和苹果成了不少人崇拜的对象,大家开始学乔布斯做手机、做AppStore (应用商店)、做各 种“Pad”。但齐白石说过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抄袭商业模式表面上来看最省劲,但简单抄袭肯定死,真正学到精髓的才可能生存。所以,如果要学习乔布 斯,就要学习他的精髓,那一定得从iPod学起。机械地学习乔布斯,肯定是舍本求末。
现在,大家觉得AppStore简直是神来之笔,但AppStore根源是在iTunes (数字媒体播放应用程序)——既然 能在iTunes上卖歌,那么为什么不能在AppStore上卖软件和游戏呢?乔布斯的战略不是大跨步的战略,他是一步 一步地走,每一步都是在不断地捕捉当前的用户需求和市场状态。
像每一个创业者一样,乔布斯进入这个未知领域,刚开始一定是没战略的。一些咨询公司做战略规划,往往 是针对一个成熟的行业,是对一个已有的成熟套路的总结和改良。但是,当进入到一个未知领域,刚开始一定是 摸着石头过河,什么都是未知,只得凭着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去把握每一步。
对于苹果来说,这种直觉和经验就是做1亿部iPod所积累的成功经验,以及它多年来做苹果电脑时积累的失 败教训。因此,直到苹果做iPhone,咨询公司的那套战略规划模式才会有效。
在此之前,苹果都是在摸索,没什么战略。奇虎360也一样,每一件事都是做成了再总结。
第十五章 创业是一种生存方式:为自己奋斗
创业有很多种形式,不是只有自己办公司、自己当老板才叫作创业。当你的人生还处于起步阶段,你还不具备足够的经验和能力时,就需 要给人当学徒,需要学习和积累,其实这个过程也是创业。但创业精神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需要的,其核心就是:为自己奋斗。
周鸿祎看到了什么?
周鸿祎最钦佩的两位企业家,一位是乔布斯,另一位是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
2006年360初创的时候,华为已经很辉煌了。华为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原因当然很多,不少人也写了 书。但从中可直接借鉴,且最容易在取得点儿成绩后就失去的,是它的创业精神。
初创时期的艰苦奋斗大家都容易理解,企业既弱又小,不拼连活命的机会都没有。但IT泡沫破灭后华为活下 来了,很多人以为这是因为它翅膀硬了,技术先进了才扛住的。其实恰好相反,正是落后救了它。因为落后,它 没有能力追赶技术驱动的潮流,幸运地躲过了追赶时的盲目投入和扩张。但那些吃了亏的西方公司吸取了教训, 将对技术的盲目竞赛转化为基于客户需求的创新,这个时候的华为再落后可就没那么好追了。
同时,信息产业已不再是昨日的朝阳产业,激烈的竞争已经迫使它转向了低毛利率、规模化的传统行业。为 了应对这种挑战,有实力的电信设备厂商都在进行或准备进行兼并、整合。华为当时相对还很弱小,又信奉不结 盟原则,必然面临更艰难的环境。
当然,企业规模的确大了。可企业大了,竞争对手也变了。那些全球发达国家的世界级企业可不比国内同时 起步的土狼,它们有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经验积累,有数百年以来发展形成的产业环境和工业基础,有商业底蕴 的传承和完善的金融系统,有世界一流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研发体系,有世界级的管理体系和运营经验,有覆盖全 球客户的庞大的营销和服务网络——这一切铸就了全球知名的品牌、深厚的可信度和坚实的市场壁垒。 面对这样的竞争格局,谁不怕?
华为在1998年就获得了GSM (全球移动通信)全套设备的入网许可证,此后8年,投入了巨额的研发经费,投 入了不计其数的研发工程师、销售工程师,可是在国内无线市场仍没抢到多少份额,连成本都收不回来。
2G的市场机遇就在眼前,华为也拼命去抓了,可仍然硬生生错过。华为并没有趴下,认栽后又在3G上展开了 更大规模的研发和市场开拓,这回是每年近10亿元的研发投入,可坚持了七八年,还是收不回成本,最后不得不 到海外寻找生存空间——历经千辛万苦,一点一点地争取到订单和农村市场,再把收入都拿出来投入到研发上。 十多年过去了,华为的销售收入在2005年首次突破了50亿美元,可是与通信巨头的差距仍然巨大。
而且就在此后不到一年时间里,业界发生了几次大兼并——爱立信兼并马可尼,阿尔卡特与朗讯合并——诺 基亚与西门子合作,一下子又把已经缩小的差距拉大了。表面上风光无比的华为还来不及喘息,就开始了更加漫 长的艰苦跋涉。
华为的高层领导都是身经百战的斗士,意志坚强,但他们都没有领导和管理大企业的经历,企业越大越是战 战兢兢,诚惶诚恐。任正非和很多高管甚至长期受抑郁症困扰。
华为的一线员工就更辛苦了。创立之初,全球最激烈的战火就烧在自己家门口,不得不艰难求生;迫不得已 走出国门,人生地不熟不说,放眼一望,目之所及的良田沃土早被抢占一空。就算那些偏远、动乱、自然环境恶 劣的地区,他们也得动作迅速、全情投入,才能抓住这仅剩的机会。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出国旅行记住华为当地 的电话和地址比记住大使馆的电话和地址管用。
其实,硅谷那些高科技企业在初始阶段也无不充满艰辛。由于受《硅谷热》的影响很大,周鸿祎每次去美国 都要去硅谷。在他看来,那些一说要学硅谷,就把办公室装修得跟谷歌一样,办公室里搞得很花里胡哨的人,和 真正的硅谷精神八竿子打不着。事实证明这只是表面,并不是真正的硅谷精神。在周鸿祎的感受里,硅谷的精髓 实际上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创业家精神,一个是风险投资。而创业家精神除了创新、颠覆、用户体验和产品为王 这些东西之外,还有一个基础就是奋斗。没有奋斗,这些就都是白日梦。而奋斗与否,和办公环境没有必然联
所以任正非一直强调:艰苦奋斗未必带来繁荣,但繁荣后不再艰苦奋斗,必然失去繁荣。 周鸿祎做了什么?
3721之前的几次创业实践就不用说了,都是自己深一脚浅一脚走过来的。在北大方正打工期间,周鸿祎其实 生活很拮据,业余时间还得去外面挣外快。
一有时间他就偷偷溜到中关村的电子市场去攒电脑,再以每台200300元的辛苦附加费出手。这活儿如今看 起来很低档,但他那时候几乎天天混迹在电子市场。
但这也有收获:可以接触一些一线销售人员,向他们学习怎么推销产品;而托他攒机器的人就是用户,他们 的需求在哪里周鸿祎也比较清楚。再加上他还总捡那些别人看不上的琐碎活儿干,所以对用户和市场的了解反而 加深了。这比天天坐在办公室里面对着那些精英有用。
也正是因为一直奋斗在最底层,周鸿祎在创建3721后也没把自己供起来。他带着妻子和大家挤在一起住,不 管是技术、产品、销售还是最后的融资,他都参与得非常深入。早期人员少,伙伴们技术上还不成熟,他有时候要亲自去看代码,然后帮他们测试。甚至有一部分模块是他亲自写的。
后期的产品销售他更是亲力亲为,比如当年跟电信的合作。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样,以为他们在电信集团 总部有多好的关系,其实他们一开始完全不熟悉,是一个城市一个城市谈来的。
当年每个城市都有信息港,163拨号上网的时候,信息港还是当地挺大一个信息门户。他们当时最早连省会 都做不下来,先得跟一个二级城市做,跟一个信息港谈。如果用户打破了域名,他们就用那个域的方式把微软的 地址栏给统计过来,然后在这上面给用户一个域名纠错,同时在这一页上可以给3721的搜索结果以推荐。
这个模式后来百度一直用。当然,现在这个模式也被做烂了。但他们当时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做,城市做得 多了就把一个省拿下来,然后再去拿更多的省。3721当时有一个很庞大的电信合作部。
现在很多3721的老员工偶尔碰在一起聊天,还会回顾和感慨那个团队当年多有战斗力。各个产品线几乎都在 他的感召下拼命干,加班加点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长假7天,他们只休3天,剩下4天就开会。每年年初要讨论, 每个季度都讨论,开各种各样的会。他们的态度就是一直往前冲。
和雅虎合并之后,达到业绩要求才能拿到后面50%的钱,能不拼吗?虽然没有了生存压力,但职业经理人的 日子除了艰辛,还有无尽的纠结。从一个创业者变回一个高级打工者之后,周鸿祎要向上汇报、与上沟通、从总 部争取资源,还得激励和安抚下属的情绪。转换角色以后他开始理解了高管和中层的困难。后来在一次会议中,
他长叹:我终于理解你们当时跟我争取资源的时候有多痛苦了。
到了奇虎360阶段,周鸿祎刚开始因为是投资人身份,所以涉入不是很深。但自从2006年3月正式进入企业之 后,针对“豪华创业”出现的问题,周鸿祎重新将这种创业精神强调了再强调。而他自己就以一个“产品经 理”自居。
每周开会,他第一件事情不是听汇报、看成绩,因为那样容易形成报喜不报忧、拍马屁的风气。那听什么、 看什么?用户对360的反馈。那个社区搜索虽然不是很成功,但自己用来做用户反馈倒是极好。他们每天把用户 博客和论坛里新发的东西用“蜘蛛”程序抓回来进行研究和分析。
另外,他个人对360产品的试用体验非常重视,在《IT龙门阵》那个节目里他也讲过:因为工作的关系,他 经常要出差或者上咖啡店去接受采访,有时候采访完了一看咖啡店老板就在旁边上网,瞄一眼,发现人家电脑里 没装360,他就非得给人家装上。
除了咖啡店,机场、会所、朋友家里,只要看到没装的,他统统不放过。不仅给人下载软件装上,他还给人 家做系统查杀,进行演示。据说一些大佬电脑出问题了,不是找技术人员,而是直接召唤周鸿祎前去解决。
最典型的例子是某个高尔夫球具店的故事。他买完球具之后发现店里两台电脑都没装360,他就开始给装。 没想到那两台电脑上有很多木马,弄得他装了半天也没装进去。不得已,只能先手工杀毒再装急救箱,整整折腾了两个小时,把晚上一个会都给耽误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一旦进入这种状态,我就跟着了魔似的。
因为帮机场贵宾休息室的公用电脑优化软件环境,把上飞机给耽误了的事也有过。于是就流传着一个段子: 全国机场贵宾室的电脑,如果装了360,那一定是周鸿祎干的。
周鸿祎给人修电脑,当然不是为了多几个360的安装量。为别人优化电脑,周鸿祎让自己进入一个陌生的软 件环境,了解一个普通用户是如何使用软件、使用360的。为了理解普通用户对软件的要求,他还专门订了给初 级用户看的杂志,比如《网友》。这是因为周鸿祎认识到互联网不再是极客时代了,互联网服务成了大众的快速 消费品。只有俯下身子,从草根的角度去看问题,才能真正知道互联网的主流用户到底有怎样的需求。
无论飞扬电子邮件还是3721,都是工具型的软件。他对此前的成败作过深刻的反思,因此在360产品的用户 体验上一直采取矫正措施,强调从用户角度出发,建立尊重用户体验的产品文化。
“拜用户教”是360内部员工对于自己组织的称谓,通过“红衣主教”的坚持不懈,360把用户体验的重视程 度提升到“信仰”的层面。
话说回来,周鸿祎修电脑确实修出来了东西。360安全卫士的开机加速,就是缘于周鸿祎修电脑的时候,发 现用户反映电脑速度慢其实不是硬件问题,而是安装的很多软件加载了开机启动程序,有的甚至加上了系统服务。
这就好比一个人去旅行,身上却背着家里的桌椅衣柜。一些只是偶尔使用的软件,为了自己的商业利益,默 认设置为开机启动,用户又不知道其中的原委,所以不仅开机慢,还拖慢了整体运行速度。
针对这些问题,周鸿祎设计了一种可视化的进程管理,让所有用户都能看懂每个进程。但后来他还是不满 意,又进一步设计了一键开机优化,让普通用户只要点一下,就能让电脑启动时间控制在1分钟之内。
当然,周鸿祎修电脑也不是每次都成功,有时也会闹出一些笑话。有一次在董事会上,周鸿祎给一位董事的 笔记本电脑做优化。“优化” 了半天,电脑反而变得更慢了,弄得他十分尴尬。
不久,他去香港出差,抽空买了台同型号的笔记本专门研究,哪个该关,哪个不该关,直到完全熟悉它的各 种进程服务。周鸿祎事后对此深有感触:“当你拿到一个不熟悉的东西,如果照搬以往经验,结果很可能适得其 反。”
周鸿祎说,360—直以来的盟友只有一个,就是用户。当然,任何将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的公司都会得到这 个最忠实的盟友。但是,这个盟友却是需要永不消退的创业精神去获得的。因为好的产品不是一个点子就行的, 用乔布斯的话来说:也许要5000个好点子才可能完成一款好产品。这注定是一个长征。需要了解不同系统和不同 人群的需求,保持一种学习的态度,才能积小胜为大胜,从量变到质变,最终赢得用户。
360之所以能发展得这么快,不是靠周鸿祎一个人的奋斗。但他是360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他的气质和个
性不可避免地投射到360上,就是有些“二”,不怕打。
他从小性格属于比较硬的那种,个子小,也很瘦,老受人欺负,但他不会被打服,个性使然。因为是70年代 生人,小时候看的多是战争片,到处是战斗英雄,他岁数虽小但却雄心勃勃地要“拯救世界”》这些教育现在看 起来可能已经不合时宜,但会给人的骨子里注入理想主义色彩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梦想。后来,他还喜欢看硅谷的 故事,喜欢看奥威尔的《1984》,喜欢看《黑客帝国》、《兄弟连》、《肖申克的救赎》》社会主义的中国战斗 英雄和资本主义的美国个人英雄混合起来,就馄搭成他这种互联网里不愿意受巨头欺负,不想依附巨头生活的英 雄主义情结。
360上市以后,很多人跟他说:你的企业都做这么大了,你可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了。他想来想去,真的是左 右为难。确实,自己在一些方面不成熟,不善于平衡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有些企业家包装得特别好,是年轻人 顶礼膜拜的对象。可周鸿祎是干安全这一行的,本来就是惹是生非的行业,再加上不讨人喜欢的个性,有棱角, 刺儿头,他无论再怎么努力,都没法把360包装成一个完美的、高大全型的公司,在中国语境下很难成为一种成 功企业的典范。
后来,他干脆就进行阿Q式的精神按摩,心想,在中国的互联网公司都努力奔向完美公司的时候,如果有一 个像360—样优缺点明显的,其实也挺好。再说,世界上哪里有完美的公司?当一个公司看起来完美的时候,其
实就是一个平庸的公司了,没有了颠覆的野心,没有了创新的冲动。
"我觉得我们更愿意做一个真实的公司,我们更愿意像初生的婴儿,光着屁股,看起来浑身缺点,但是它好 奇,它会成长,它有活力。所以,我想,360还是做真实的、与众不同的公司更好些吧。”
周鸿祎想到了什么?
你是你自己的创业者。如果你想成功,不管在哪里,都请为自己而奋斗。 周鸿祎在一次内部讲话中说: 我这个人喜欢说真话,不喜欢说漂亮话,因为漂亮话没用。但说真话,大家可能不爱听。这里就用我自己为例说一下这个问题:你到底想 获得什么?
首先,一定得在360学到本事才行吧。
因为你将来要行走江湖,要扬名立万,靠的就是能力和本事。你们中的大多数跟我一样,旣不是高干子弟,也不是富二代,都是平民子 弟。不少是第一代来北京的移民,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的双手和头脑。你要想成功,本事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虚的。
公司有没有名气、午饭有没有鲍鱼、给你什么头衔,都是虚的。头衔这玩意儿最骗人了,你真要想有个好头衔,我建议你回家自己开一个 公司,自己就是首席执行官啊!可能还会有人说上班开不开心很重要,但在公司最艰苦的时候谁都可能不开心。所以,最重要的是:你在360 能不能学到东西,能不能锻炼出能力。
同时,也只有有能力的人才能得到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舞台。换句话说,360只是一道门,它向你打开,但你能走多远,要看你自己能锻 炼出怎样的脚力。至于混日于的,只把年龄混大了,能力没有提升,那么人生道路会越来越窄,也丧失了最好的学习机会。
所以,如果你不喜欢360,你一定要尽快换,尽快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找到一件值得自己去投入的事情,至少你不会浪费自己的生命。 想想,你再能混,能港我多少钱啊?你一年混我20万,5年一共也才混我100万啊,这对我来说没什么,但是你在这里白搭了自己5年的时 间。你5年的青春值多少钱?难道只有100万吗?
即便你不是来到360,你去别的地方,这个问题也值得思考。
再看看你的周围,是不是也会发现有混日子的人?有些人在那里混,混得都离不开公司了,结果丧失了竞争力。要知道,靠省吃俭用掼工 资,是攒不出一个人生来的。在360发财不是没可能,前提是有本事。
努力奋斗了,迅速成长了,除了发財以外,你还能收获影响力,给自己带来好声誉。现在,即使敌人提起我,也都会说周鸿祎做产品很 牛。现在互联网上做客户端做得好的,除了QQ之外,不是我做的,就是我手下做的。如果我手里没东西,就天天在这里吹,说老周是中国最会 做客户端的人,打死你都不会信。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