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高原《自制力》完本

_5 高原(当代)
解决办法:为自己寻找一切可能找到的帮助,设法降低事情的难度,取得进展;暂时推迟自己想要放弃的心态,每天能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这一点也很符合中国学员的现状。不是人人都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所以容易产生厌倦感,也不容易定下心来完成相关的任务。他们时常想着跳槽,背叛自己的老板,也会在潜意识中对工作挑三拣四,给了自己拖延和怠工的借口。
8.“我经常自我贬低。如果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我对自己的能力的估计会越来越低,即使以后完成好了,我也认为是运气。”
解决办法:你要接受别人对于你工作的赞扬,同时,你也要自我勉励。
很多人在准备开始工作时会产生拖延的情绪,如果能把这种不良情绪压抑下来,你的心态就会愈来愈成熟。在课程上,我们重点解决拖延产生的根源,挖掘、培育人们对于工作的兴趣。总之,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才能做到用行动解决拖延的问题。哪怕只是一天甚至一分钟的时间,也不可白白浪费。确立这种思维时,我们才真正拥有了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
第八课驱除内心的无力感
无力感根源:虚弱的潜意识
我们每一个人的潜意识都是一个独立的智慧体,它是体内强大的能量提供平台,帮助我们在艰难的岁月中不断地树立信心,明确方向。但是,潜意识并不是无限强大的--当你用威力强大的意念创造了一种难以解决的局面,然后再奢望用行动去解决它的时候,潜意识会立刻做出反应:这是不可能办到的。
克拉克总是做一些奇奇怪怪的梦,在梦里有一些不可理解的事情。他说:“有时候,我发现自己被陌生人追赶。我拼命地想要逃,却迈不开步子,只好伸出手来乱抓一通,想抓住可以帮助我前行的东西,但基本上都无济于事,在梦里我虚弱无力。”
“有时候,我走到了不知道叫什么的地方,那是一片虚弱,充满迷乱的景象。我想出来的时候却找不到出路,只好绕来绕去,有时甚至分不清梦里的那个人是不是我,一会儿觉得是自己在参与其中;一会儿又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旁观者。”
学员格拉瑟也有过这种梦境,他说最近经常出现的一个梦境是感觉自己的牙齿开始松动,于是他用舌头去顶它,等到越来越松快掉的时候,索性想要用手拔掉它,费九牛二虎之力,这颗牙终于拔掉了。当他从梦境中醒来时,牙齿从牙龈上拔出的那一点撕裂的感觉,还是那么清晰。
格拉瑟痛苦地说:“这是一场煎熬,在梦中,当一颗牙齿掉下来后,满嘴的牙接连开始松掉,最后全部脱落。我张嘴一吐,一地牙齿,它们带着血丝掉了出来,十分恐怖。”
在课程交流中,克拉克继续说:“昨天又梦到了一条米色的裤子破了一个洞,想要找针线去补,找到的全是硕大的针,像竹针那么粗。我终于找到了一根稍微细一点的,还有一段白色的棉线。我穿上针线,打个结,却发现线竟然变成了很粗的黑线,比毛线还粗,我顿时崩溃了。”这些梦境触目惊心,充分展示了两个争强好胜的人是怎样陷入虚弱的无力感。在梦境中,他们对变幻的场景(事态)无能为力,处于绝对弱势的地位。现实中的无力感能这么顽强地存在于潜意识之中,以梦的形式接连出现。
一切意念向外的作用力,都会从物质层面上反作用到自己身上。所以,根本的问题是,克拉克与格拉瑟在他们的生活中出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正如他们俩说的:“很长时间以来,我都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苦恼,我发现十几年过去了,这些目标根本不可能实现!”
当你想要控制别人怎么做、怎么说、怎么想的时候,你也会开始感到沮丧和无力感,因为这是你不可能做到的。我们都有类似体验,在某个午后,我们暴躁地大叫,只因为丈夫(妻子)根本不听自己的,他(她)我行我素,像一个恶心的怪人--我们恨不得杀了他(她),然后就会虚弱无力地瘫倒在沙发上。
你会痛苦地呻吟:“我怎样才能改变现状?”在培训过程中,克拉克问我:“高,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的命运被他人牢牢地掌控呢?”这也是对命运无力感的慨叹,多数人的潜意识都是虚弱的、未加以开发的,他们都是潜意识的沉默者。你怎么样对他,他就怎么样想,所以他们只好被人牵着鼻子走。
“我太累了,无能为力!”
目前居住在杭州的孙先生给我发了一封邮件,他讲述了自己的疲惫和劳累,倾诉了在现实面前的无力感。他说:“我是一个在电子公司上班的工薪族,每个月大概能挣到三千块钱,工作不算是太累,可总觉得心很累。心累并不是说因为挣钱少,而是感觉自己面对周围的人总有很多的不满,却又不能顺畅地表达出来,都压在心里了。”
“上班的环境总钩心斗角,身边的人也都表里不一,面对一个个虚伪的人,我不得不戴着面具生活。只有当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我才能拿下面具做真正的自己,也只有这个时候我能放松下来。”
“虽然我明白这个社会就是这个样子,生活也是如此,我行动上在配合,心里却在抗拒它。我想这应该是我的问题,每个人不都是这样生活的吗?”最后,孙先生问:“我应该怎样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不用感觉这么压抑呢?”
人生中充满了问题和挑战,我们心里都明白,却总会在某个“节点”卡住,感到无力应对。然而事实呢?我们不必独自面对这些困难,你将这种压力放下,将无力感驱逐出身体,降低对于环境的要求--虽然这总是很难做到,但你必须这样做。能坚持生活的人,是因为他找到了愿意经营的人生目标。这个目标可以很低:“我只要感到幸福就可以了,至于存款和房子,我没有太大的奢求。”当你抱着易于满足的心态生活时,你就找到了心灵的支撑点。
“我什么都不想做!”
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遭受了太多挫折,就会对生活产生恐惧。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和心理症状出现在他的身上,这包括社交恐怖、场所恐怖和其他特定的恐怖,与焦虑症一样,根源都是因为惊恐。不同的是,对生活的恐惧是由某些特定的场所或者情境引起的(过去的失败经验),当他不处在这些特定场所或情境时是不会引起焦虑的。比如害怕社交场合或者人际交往(因为有过失败经历),再比如创业(有过创业失败的经历)、婚姻登记处(有过离婚的噩梦)等。
在培训中心,有一位叫蒙娜的学员,她害怕乘坐地铁或者公交车,只要乘坐上述交通工具,她就会焦虑发作,极其痛苦。为了避免焦虑发作,她不敢出门,什么都不想做。她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变得不能自制。
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想而不做”,缺乏面对的勇气。来自北京的陈先生向我讲述了他的经历,他说:“我从学校出来快一年了,拥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可是,我始终都是一种茫然状态。我换了3个工作了,都做到试用期满了就离职,我总觉得这些工作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我无法从工作中得到快乐,也无法体会到幸福感,我总能感觉一种无形的压力。最近我想了很多,我一直在想:我的明天、我的理想,我自己到底想做什么?我试着问了自己很多次,可是我总是找不到答案,我觉得自己生病了,情绪经常不稳定,高低起伏不定,我知道自己存在很严重的抑郁症,这些我自己都能够察觉到。”
“我曾经试着去看心理医生,可是考虑到现实问题我放弃了,同时我也认为自己能够克服那些问题,不管怎样我还是无法改变自己的心态,自己的行为、思想,我是如此讨厌自己,痛恨自己为什么不行!我胆小、懦弱、意志力不够坚强,这些我自己都知道,我真的感觉力不从心,无法去改变自己的弱点,无力去改变现实!我现在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感觉十分痛苦,找不到人生的目标,并且觉得自己糟糕透了。”
经过在培训中心两个月的课程练习,我们从三个方面治好了他的“病”:
1.我让他为自己的大脑更换大量新鲜的东西,让他去发现和观察比他境遇更差的生活。比如一个十几岁的失学儿童在菜市场打工。
2.让他先抽出一定的时间实现一个自己多年的愿望,陈先生的目标是买一辆代步车,而他也有这个财力,我让他不要顾及以后的金钱需求,先买了再说。结果,陈先生的状态立刻改善了。因为每一个愿望的实现都是对于我们心理能量的巨大填充,会起到积极的治疗效果。
3.放下他目前不能放下的东西,开除公职也不在乎。在我的鼓励下,陈先生放弃了一单在竞争中不占优势的业务,把项目让给了自己的同事,然后取得了同事的友情,这让他十分欣慰,他明显感受到了人际关系的改善,也体验到了“勇气”的存在。
总是差一步
“习得性无力感”的研究是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的,它表现的是人的内部动机问题,是指一种通过某种经验而形成的,会给以后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的特殊心理状态。也就是说,有了对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经验,就可能产生一种习得性无力感(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面临问题时产生无能为力感),它使得人的动机水平下降。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研究动物时提出了“习得性无助”这个概念。他用狗作了一次经典实验:起初,他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予难受的电击。在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没有逃跑,反而在电击出现前就倒在地上,开始了呻吟和颤抖。它本来可以主动地逃跑,现在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
这就是习得性无助。如果用来解决人类的行为,我们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有些人在最初的某个情境中获得了无助感(像那只实验的狗一样),在以后的情境中仍然不能从这种关系中摆脱出来,从而将无助感扩散到了自己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成为一种本能反应)。这种扩散了的无助感导致了他的抑郁,并且让他对生活不抱任何希望。
在爱情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案例,人们在即将分手的伴侣面前充满了无力挽回的感觉。“我做什么都是没用的,她铁心离开我了。”在这种感受的控制下,有些人会认为自己无能为力而不做任何努力和尝试:“我不可能成功,所以还是不努力了。”“我逃不掉的,所以干脆不逃了。”在战场上,许多俘虏即便有了机会(哪怕机会很大)也不会逃跑,而是乖乖地被带到刑场上执行枪决--他们即便被杀死,也不会冒险一搏争取生机。这些行为和反应,都是人的沮丧表现。导致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于现实的压力。比如,有些学生根本无法教育,他们天生就是“坏学生”,只知道调皮捣蛋,这会让老师产生一种无力感。这时,教师承受的压力是各方面的,经常处在焦虑之中。这些负面情绪会引起人内心的挣扎,“超我”与“自我”打了起来,于是,人变得非理性的只求自保:“我不管这些学生了,让他们自生自灭吧,我只管好自己就可以了,去把那些愿意学习的学生教好。”
对习得性无助的人来说,他们渴望外界的灵丹妙药,这就是为什么此类人极易上当受骗。那些在赚钱方面无能为力的人,最容易被传销组织**,他们往往会把传销理论奉为圣经,相信它一定能够药到病除。等到再一次的失败到来,现实无情地给予他新的打击。他不想面对现实,于是又会产生新的自我欺骗,告诉自己和别人:“我总是差一步,只要再努力一次就行了;我还需要时间,你要相信我!”这是因为,我们经常将目标设置过高,要求太完美,总是差一步就达到要求,如果每次都是这样,时间一久,就会产生强烈的无力感,认为自己对事情失去了控制。
为什么你无力改变现实
“为什么你对于现实无能为力?”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所有的课程参与者都若有所思。每个人均有对自己的生活虚弱无力的感觉。那些不甘于平庸和不满于现状的人,他们总会想着改变一些东西,每天都在寻找办法、制定计划,努力了却觉得事倍功半,生活还是老样子,自己的生活仍旧没有改观。
于是,他立刻大发感慨:“现实令人无奈,看来我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徒劳的!那我何必继续努力呢?就沉沦下去吧!”他渐渐地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久而久之,他开始习惯保持现状,不再做出尝试,因为“经验”告诉他,维持现状、什么都不做才是最安全和最稳妥的途径。
当我们的人生跌入低谷,总会走两条路,要么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要么想办法改变现状。前者抱怨社会的不公平,命运的捉弄,终日闷闷不乐、郁郁寡欢、身心疲惫,认为现实无法改变,然后一蹶不振。后者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改变世界,最终改变自己的境遇。一些人成功了,一些人失败了,如果你不去尝试,永远都不会有成功的机会。
来自北京的周妍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孩,她在到洛杉矶出差期间,与我们的课程顾问见了一面,并且应邀向学员们讲述了她的故事。她在大学学的是经济专业,毕业后,她在一家报社当了一名经济记者,一做就是6年。
突然有一天,领导通知她“自谋生路”。周妍所在的报社不景气,濒临倒闭的绝境。听到这个消息,她既伤心又难过。一下子要放弃自己喜欢的工作,起初她有点茫然,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不多久,她从沮丧的情绪中走了出来,选择到一家广播学院进修。后来,她进入了中央电视台经济部实习。刚开始时,她压力很大,总觉得别人都那么优秀,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但她并不灰心,相反,她更加努力地学习。她在央视获得了丰富的经验,改变了自己的处境,半年后她就在一家知名媒体应聘成功,当上了该媒体的记者部主管,成为炙手可热的职场红人。
在今天竞争激烈的现实生活中,想实现自身的价值有太多的困难。我们无力推翻这个世界已经形成的准则,却有足够的能力改变自己对于现实的认识。当你有勇气改变自己时,你一定可以从中吸取到新鲜的力量--它源于我们体内改善的思维活力,以及我们在自我管理方面的良好进步!
第九课掌握时间
规划做起来为何这么难
时间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话题。对于每天都在无意识浪费时间的人来说,提及这个词就如同针刺一般:“对,我连自己的时间都掌握不了,我不能规划自己的生活--它像一团乱麻,所以拜托不要再提了,就当什么都没有发生。”
许多人靠自我麻醉来欺骗自己,这样,他们陷入一种怪圈式的循环:不停地制定规划,发誓要利用好时间,管控时间,但每次都无疾而终。就像有些学员对我说的:“做规划类似于一种毒品,每次都像打了一针兴奋剂,想象着未来多么美好,几天后就索然无味,于是从头再来。”
如何使我们的时间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是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如果你连自己的时间都控制不了,又怎么控制好自己的人生呢?
怎样才能有效地掌控自己的时间呢?
爱德华在伊州一家著名的传媒公司工作,当我问他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时,他用双手捂着脸,一脸痛苦之相:“哇,请您别问我,”他恳求道,“首先,我对掌控时间感到害怕,并不是我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而是我认为自己对它的重要性的感悟还不够深。”
他对时间的敬畏深深地感动了我,但他继续说:“我属于那种没有时间概念的人,不看表就不知道时间。在我的脑海中,一个钟头就如同几千秒的集合一样,每件任务我都要花上比我预期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另外,我又是一个十足的拖延者。”
我说:“是吗,可否举一些例子?”
爱德华犹豫了一会儿答道:“有时我的工作压力非常大,需要集中注意力,但我的注意力总是不自觉地被周围的杂志、电脑和不相干的报纸分散,工作往往拖拖拉拉到最后才完成。那些应该用于工作的时间就这样流失掉了,最后我发现自己的工作需要花费掉两倍甚至三倍以上的时间。”
对此,他曾经用“大脑过分活跃”的想法聊以**:“可能我的思维是极度发散型的。”他笑道。尽管爱德华在审判自己时的态度十分认真和严肃,但在时间掌控上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人们喜欢规划,爱德华也钟情于规划,结果是绝大多数的规划都被闲置了,根本没有时间去完成。那么,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呢?在时间课程的一开始,我首先向学员强调了一个事实:在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没时间”这回事!如果你跟很多人一样,也是因为“太忙”而没时间完成自己的工作的话,那请你一定记住,有很多人比你更忙,却完成了更多的工作。
原因在于,虽然他们并没有比你拥有更多的时间,但他们懂得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时间。他们是能够掌握时间的成功者,充分把握了利用时间的技巧,而不是只去学习做规划的能力。就像开车一样,学习打方向盘有什么困难的呢?问题是你能不能准时将车开到目的地。
时间管理课程将帮助你达到两个目的:
1.不要成为时间的奴隶,而是利用时间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2.成功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就像可以控制自己的左右手一样。
在自制力的时间课程中,我们创建了一套有效的系统,它正在帮助成百上千万人更加有效地利用生命中的分分秒秒,从而更好地掌握自己的人生掌控权。我们并不是告诉人们如何在生活中减少那些不必要的动作,并在最短的时间里、用最精练的流程来完成手头的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动作。这样做意味着人们要事先对每一个动作仔细斟酌、思考,然后将其简化为一系列的机械行为。这只会使你的生活变得十分枯燥,你甚至可以说,这种过于程序式的极端行为会使我们的每一项活动都毫无生趣。我们只是鼓励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更多的思考,用精确的思考去合理把握时间,制定规划并有效地执行。
根据我的建议,你能更多地考虑如何利用时间,可以从大量的工作中跳出来,以轻松的心态审视它们。这样,工作时你也无须那么辛苦,而且可以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更好地享受自己的生活。
在掌握时间时,我们应当关注“效能”。这是许多人难以实现规划的秘密所在--人们通常更多地关注了投入度,而不是效能,随着投入的无限增加,他们的精力再也难以支撑越来越沉重的时间任务。一个讲求效能的人,则会从所有可能的任务当中选择最重要的,并通过最有效的方式来完成它,而不是每件事都争取完成。
现在你应该清楚,在如何应用时间这件事情上,做出正确的选择要比更快、更好地完成手头的工作更加重要。虽然讲求效率和追求结果是一件好事情,增加投入度也是一种必要之举(包括金钱和其他资源),但在我看来,效能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效率。
有学员问:“先生,请用一句话告诉我,效能到底是什么?”
我说:“效能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自己做出最重要的选择,并且把最宝贵的时间用于最重要的事情。”
这就是时间管理的**。在练习中,其中的一些技巧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也可能会让你感到很不适应--如果你习惯了拖拖拉拉。比如说,你还有十分钟就要去参加一场聚会。如果你像大多数人一样利用时间的话,你可能就会想办法来把它消磨掉,听音乐,看小说,或者上网玩会游戏。但我建议你:“不要这么干!想想还有什么事情比聚会还重要!”
假如这十分钟能充分利用起来,你可能开始一项前几天一直都在拖延的工作。比如与客户的一份重要合同的拟定;几个被延迟许久的重要电话--出于某种原因你始终没来得及与他们沟通。这时你可以把这些工作捡起来,抓紧完成。
这表明,本节课程还将帮助你彻底改掉拖拉的习惯,并让你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直到你的工作得以完成。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相同的,我们每个人每天的时间都是24小时,不可能再多了,也不会减少。即便上帝,它也无法给你更多的时间。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本节的时间课程帮助自己更有效地利用这些固定的时间。
“提示”有用吗
时间管理并不等于事件提醒。这是你需要记住的第一个原则。
许多人都会进入这个重大误区,他们以为管理自己的时间,就是制定和启动一个“事件提醒”的程序。比如他们在头一天晚上临睡前或者当天早上起床后,先想想这一天里要做哪些事情,什么时候适合自己去做或者有可能去做,然后逐条添加到日历上,再设置好提醒闹钟,以免到时候忘掉了。
然后每到这一时刻,闹钟就会响起,或者手机就会奏响音乐,提醒自己“某件事情”的时间到了。这种方式确实能帮助我们避免一些因遗忘和疏忽造成的失误和损失,所以很受人们的欢迎,并认为这就是最好的时间管理方式,也是协助人们自制的有力工具。
但是,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拖延仍然在发生。要知道,关掉闹钟只需伸出一根手指就行了,对于一个在睡梦中幸福地打滚的人来说,这简直轻而易举--而且是他乐意做的,甚至这是人的一种本能。
假如你的工作和生活中都是一些琐碎的事情,没有多少主次之分,你每天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完成这些事情,使用这种常见的“日历+闹钟”的方式基本上就足够了。就像早上6点提醒起床,8点提醒去上班,中午12点提醒吃午饭,下午6点提醒下班,晚上10点半提醒要睡觉了,或者是安排下个星期某一天给好友买生日礼物……诸如此类的事情,没有什么主次之分,也没有必要花时间去安排先后顺序,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完成,别忘了哪件事就好。
有很多事情都是在某个特定时刻要去做的,这类事件完全可以设定为重复事件,每天定时提醒,养成习惯以后也可以不需要外界提醒,人体的生物钟自动会叫我们去做这件事情。
目前还有不少人使用这样的方式来安排自己每一天的日程。在我看来,它只能控制你生活中的琐碎细节,以及那些本该由“本能和习惯”来管理的事情。对于一个不断追求进步、时刻想要提升自制力和取得更大成功的人来说,这样的方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应该及早进行调整。
1.提示会让你总是与时间赛跑。
拿刘易斯来打个比方,他在什么时候跑得最快呢?当然是比赛的时候。假如刘易斯时时刻刻都要求自己跑得最快,他早就累死了。与时间赛跑也是同样的道理,假如你偶尔遇到航班即将起飞而你还在半路堵车的情况,这个时候与时间的赛跑就变得尤为重要。
你会焦急地告诫自己:“我要赶上时间,这是我计划中的一部分!”然后你想尽一切办法赶到机场,为了完成制定的计划,兑现对自己或者对他人的承诺,这时你就要激发潜力,或者飞速开车、闯红灯,或者绞尽脑汁寻找一条近路。
偶尔与时间赛跑并不是一件坏事,这意味着你的大部分时间比较轻松,因为重要工作在那段被压缩到极致的时间内完成了。然而,长时间与时间赛跑就容易造成身心劳损,得不偿失。它最大的问题是神经紧张,生怕无法完成规定中的计划。在潜意识中,事件提醒模式成为一种充满煎熬的“上帝丧钟”。在身心很疲累时,提示响起,人们会情绪低落:“啊,丧钟敲响了,我此时并不想做,或者没必要做,却要完成这道程序!”
这样一来,就很容易把人带入与时间赛跑的死循环。时间永远在不断地前进,这是它的特点,它不停地奔跑,自动流逝,并一点也不感到劳累,人却不可能一直沿着一条事先预计的道路向前奔跑。人总会遇到变数,在路上总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变化和影响。当变化越来越多时,事件提醒的工具就成了一种增加压力和促使你失控的“负面因素”。
2.由“提示”构成的日程表会自动扩张,直到你无力完成。
几乎没有人能够确切地统计出我们每一天会闪现出多少个想法,并把它们加进日程计划,绝大部分的想法只是一时之念,过会儿就忘了。但人们还是会试着把它记下来,列为“提示”的一部分。
换句话说,人们每天都有大量的想法加进日程表,把它变得臃肿。现在很多人的口头禅都变成了:“最近太忙,我没时间!”他已经没有能力完成所有预想中的计划,开始的时候是少部分提示成为“闹铃”,慢慢地就是大部分,最后他一件也完不成,提示完全成了摆设,用来装点面门,告诉别人他是一个自律和按计划活着的人,其实他的生活是完全失序的。
怎么理解“我的时间”
在课程上,我问道:“时间是什么?请马上回答我!”台下超过两百名的参与者举手抢答,结果所有的人都回答错误。几乎没有一名学员真正理解时间的含义。
爱因斯坦说:“时间并非实在之物,只存于人主观观念中。”没错,这就是时间的本质。我们进行时间管理的重心并不是时间,而是“事件的优先级”。“我的时间”就是“我可以用来有序处理事件的时间”,而不是数学上的24小时的累加。
如果你每天想要做的事情太多,而你的时间又十分有限,为什么不能进行筛选呢?任何一件占用时间的事情都需要我们认真考虑:是否值得让它占用一些时间?
我对学员的建议是,在做自己的时间管理的时候,可以借鉴一些公司的考核机制--将自己当作一家公司进行管理,要节省时间就要控制任务,我的时间必须是“有效时间”。优秀的公司在招聘时,会遵守一个原则:可考核人数增加时,我就使劲往下刷!同理,想法太多了,你就应该使劲淘汰,剔除那些不重要或者不切合实际的想法和冲动,在自己时间允许的范围内,保留一些真正重要和值得去做的事情。
比如,一些当前看来不那么重要或者不值得马上安排时间去做的事情,你可以先把它放在一边。在不远的将来,如果你的时间充裕,可以再看看这些事情是否值得一做。千万不要将这些还无法清晰判定的事情放在最前面,因为仅仅是一个判定的过程,就足以耽误掉你漫长的时间--这个过程中,不知有多少已经明确重要性的事情被耽误掉。
我们不可能完成一天中所有的想法,就像公司在招聘时不可能满足每一位求职者的愿望。公司招聘者只要把最出色的几个求职者录取进来,然后培养成为可以对公司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就尽职尽责了。
那么,你每天都完成或者推进了那些极少数却最重要的事情,即使有太多的想法没能付诸实施,成为了“思维的炮灰”,在时间的流逝中变得一文不值甚至完全被你忘记了,这又有什么呢?重要的是你已经完成了最重要的事情,使得“我的时间”充满了极高的效率。
设定步骤不如确立重要性
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如何规划自己的时间(时间安排),划分事件的重要性。换言之,优先级设置决定了你对时间的利用效率。一般来说,对我们的事业(生活中的重要目标)有很大帮助而且不能迟疑的事情,它的优先级应该是最高的;其次,能够推动自己的发展(对解决事情有重大帮助)却需要一个漫长过程的事情,它们可以列在次要位置或第二顺序;安排为低优先级的事情,则是那些无足轻重的内容(虽然值得一做或必须去做,但价值并不太高)。
重要性确立的原则:二八定律。只有20%的事情在对我们的生活起着80%的推动作用,其余80%的事情只能起到20%的作用。根据这个原则来分析重要性,你就会发现,把大量的时间安排给那20%的事情是有充分根据的。
问题是我们如何判定,因为事件之间的优先级的区分不可能总是泾渭分明,重要的事件也不会在上面贴着标签,主动告诉你它相当重要,需要安排在第一位。在很多时候,当我们面对一大堆想要完成的事情的时候,似乎很难排出一个名次来,不知道到底谁该先谁该后,恨不得所有事情一起做。这是多数学员都经历过,他们为了不耽误、不漏过重要之事,会同时做很多事情,因此变得不能专注,也很难做好,结果都没有做好。
假如你也遇到了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我认为你不妨把这一难题交给自己的潜意识,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直觉”。方法很简单:
1.你可以将所有的事情清单暂时从眼前或者脑子里拿开,也就是忘掉它们;
2.在大脑变得一片空白后,问问自己首先想起来的是哪件事,一定要在第一时间,不要有过多思考,让潜意识做主;
3.最重要的事情往往就是你想起来的第一件事,它被潜意识找到,然后再逐渐往后排,找出次优先的事情。
这种方式未必能够具备100%的精确性,但对于经常举棋不定的人来说,它值得一试。当我在课程上向学员推荐这一方法时,一个月后收到的反馈证明,它相当有效,而且起到了帮助学员建立正确的判断机制的作用。通过这一方式,学员开始认识到如何来分析事情的重要性,怎样来确立做事的优先等级。
一份合理计划表:应对外界干扰
时间必须计划,这是我给你的最重要的一个建议。我们必须每天给自己一个“黄金时间”,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不会交换这段时间。然后要做什么?制定一份计划表,合理的规划这些“黄金时间”。
人的差别就在于对时间的利用,比如,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八点到十点之间在做什么,以及他利用这些时间的效率。人的命运还决定于他对于自己时间的判断:“一天只有24小时,我怎样来安排它们?如何才能让自己不感叹过去如流水,不惋惜昨天自己的稀里糊涂?”
当我意识到时间必须充分利用时,我为自己制定了第一份时间计划:每晚抽出两个小时来阅读、思考或与同事进行有意义的讨论。开始,我并没有明确的目标,比如从七点到九点,还是从八点到十点,计划起初是笼统的。有时我把工作放到九点半,有时则提前到六点半或七点,坚持一周后,我为自己找到了规律:每天傍晚七点到八点半,是我最佳的工作时间。
任何人都必须经过这个阶段,只有去尝试、与自己磨合,才能尽可能让这份时间计划变得合理。然后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正在发生改变。在坚持数年之后,成功会向你招手。到时你就能感受到自己体内发生的巨大变化。你不再每天抱着游戏、电影、肥皂剧或者微信奋斗到凌晨都舍不得休息,而是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且拥有一种积极生活的心态。
你的计划必须尽可能摆脱干扰。“干扰”是什么?除了自身不坚定的意志力之外,更多的干扰来自于外界。比如当你正想开始一项重要的计划时,有人来找你帮忙:“嘿,凯利,我遇到麻烦了,快开车来救我。”当你火速赶到时,发现不过是一个“**”:朋友正举办一场聚会。当你正准备按照计划进行一小时的阅读时,妻子却强硬地叫你到阳台帮她晾晒衣物、孩子拿着玩具跑过来让你帮他拆开,看看里面的机关,或者陪他一起到楼下踢足球--这类事情经常发生。
有时,即使心里再有怨言,我们也不可能拒绝别人所有的“干扰”。这是人际关系的基本特点,一旦你关闭了别人来“干扰”你的通道,也就关闭了你去“干扰”别人的通道。我们每个人都无法保证自己不需要别人,所以,我们很难控制这种复杂的局面。我给你的建议是,既然没有办法屏蔽自己与外界的互动,无法彻底消除“干扰”,那你就必须在制定自己的时间计划时,将此因素考虑在内。
首先,找到合理的应对方案,去应对那些外界不可预知的干扰。
这些干扰与我们个人的时间管理相克相冲,你必须找到合理的应对方案才可能使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够坚持下去,并成为一种正确的习惯。否则,你安排好的时间总是被外界的干扰打乱,成为一份无用的计划,那你为什么还要花时间来做这份没有价值的规划呢?
这份应对方案中,你必须遵守两个原则:
1.抓大放小:在计划的进行中,事先考虑到可能的干扰因素都有哪些,并筛选出哪些意外值得自己暂停计划,哪些干扰必须置之不理。
2.方向不变:如果计划很重要,就必须坚持方向,任何干扰都不能使自己的安排作废。换句话说,你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意志力,能够对干扰说“不”。“不行,艾里克,我正在做一项很紧急的方案,所以很抱歉,我不能帮你这个忙了。如果你愿意等一等,我可以明天上午九点抽出半小时来帮你解决问题。”多运用这种变通的拒绝方法,来维持自己的计划正常进行。
其次,心态最重要。
如果你具备一个良好的心态,就能保持不急不躁,面对棘手的问题也可以更有思路和方案,在关键问题的处理上也能够更加果断和精准。心态很差的人经常因为某一处变化影响了自己对全局的掌控和把握。意外出现时,他们就急躁不安:“为什么会这样?我真是倒霉!”一点小的干扰就能毁掉他“伟大”的计划,让他的努力功亏一篑。时间一长,心态差距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命运差别就显现出来了。所以你一定要具备从容不迫的应变能力,不管发生什么意外,都不能乱了方寸。
怎样建立良好的心态?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正确地看待这些外界的干扰。将“干扰”简化为“变化”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你必须理解这一点:宇宙间万事万物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只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变化”本身。不过,我认为这样还远远不够。我们对于“不变”的期盼永远不会变化,我们的恒心和意志力不会改变,决心日益强大。当你准备为自己建立一种稳定的心态时,你可以在潜意识中对自己灌输一个命令:“我早就想到了这一点,所以它的出现是我意料之中的,接下来我就会十分迅速地解决这些干扰。”这样你就能使自己在面对任何干扰时,具备足够的心理准备,也就容易做到处变不惊。
最后,不要刻板地去安排计划,必须制定一份可以灵活变化的日程表。
无论我们什么时候进行时间管理,都不可能奢望这一天内所有的事情都按自己预先的设想按部就班地进行。每个人都无法预测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情,就像你正在使用因特网或书写电子邮件,你根本无法保证过一会儿网络会不会断掉,会不会让你已经写完的邮件在发送时突然消失--这意味着你大半天的工作可能白忙一场。
你会生气吗?如果你对此愤怒,说明你在十分刻板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我必须把邮件发送出去。”或者:“网络必须是好的,不能有意外!”既然世界总是在不停变化的,你为何还如此刻板呢?因此,在进行时间管理的时候,当你看到安排好的日程表,首先要告诉自己的是:“这份日程肯定是会有变化的。”只有当你提前准备好了,安排出缓冲空间,在真正地遇到干扰和变化的时候,才不会显得慌乱和沮丧。你已经预先知道会有变化,而且变化也如你安排的一样出现,你也因此有了足够的时间和预案来解决这些变化产生的阻碍。
管理时间的重点并不是时间,而是确定事情的重要性和优先顺序,以免在遇到问题和变化时手足无措,进而产生情绪的失控。一份合理的计划安排,要针对重要的事情有意识地留出缓冲时间。比如商业宴会6点开始,从你家到宴会地点只有40分钟的车程,你也要把出门时间安排到4点半左右甚至更早,因为你要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堵车”。对这些空出来的时间,我不会建议你发呆或开小差,你可以在这些时间内做些次重要的事情,比如一旦发生堵车,你可以听听音乐,给一些客户打电话,沟通你们昨天没有谈妥的合同。
当然,要想给自己留出一些缓冲时间不那么容易,这需要技巧和环境的允许。我认为更关键的是,如果你想这么做,你对自己的工作效率和专注力就必须有足够的自信和把握,否则很容易因为时间安排不当而造成失控。如果你不能给自己留出缓冲区,这也不打紧,你可以退而求其次,把那些计划在列但是不重要的事情当作预备缓冲的区域--如果实在需要拿出备用时间,就暂时牺牲这些在顺序表上排在后面的事情,来保证重要事情的完成。
最后,我并不会要求你每天都把日程表上所有事情都完成了才能**睡觉,而是只要最紧急最重要的事情完成,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有了一定的进展就可以安心了,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可以考虑“外包”给别人去做,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可做可不做,或许过两天当你回头检查时,对这些当初制定的目标你看都懒得看它一眼。
第十课压力从何而来
**:我们所生存的世界
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生存。要生存,就必然遇到竞争;只要有竞争,就必然会有压力。所以,在这节课程开始的时候,我对学员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只要你选择了活着而非死亡,你就注定要承受生存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压力。”活着的**是什么?学员埃森向我诉苦说:“我买不起房子,月薪只有两千美元,我甚至买不起一辆中等私家车。看着富人醉生梦死,我充满嫉妒。我拼命工作,几乎没有任何休息时间。有时我想,我快要崩溃了,我该怎么办?我敢肯定,自己的心态已经出了问题。”
埃森在超市上班,这是一份收入微薄的工作。他每天都面对着巨大的压力,为了生存奔波,还要和同事钩心斗角。埃森有时会冒出去抢银行或贩卖毒品的冲动,这十分危险。在我看来,这正是一个人无法释解压力必然会产生的现象:为了满足竞争的需求,为了转移压力,人们难免会在自己的生活中采取失控的行动,从而使得体内的自制力体系土崩瓦解。
富人难道没有压力吗?学员理查德说:“我每天都要说骗人的鬼话,这让我有时感到迷惑:这个世界怎么了?我所希望的生活绝非如此,这与我大学时制定的梦想背道而驰,我不想过着虚伪又自私的生活,但我无能为力,因为我不这样做,就没有办法维持现在的生活质量。”
理查德是一家金融机构的负责人,他的工作很精彩,但总结出来只有一条:运用自己丰富的骗人经验,去把客户的钱骗到手。他经常为了下一次如何欺骗客户绞尽脑汁,再将骗来的钱交给公司。世界上所有的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公司和银行)大抵都可以总结为类似的工作流程。理查德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住着大别墅,开着豪华汽车,每年都有两个月的带薪假期,和家人一起去海外旅游。但他并不快乐,他的压力没法释解。所以,他发现自己的情绪是不健康的,出现了自制力衰退的问题。
他说:“征兆就是,我上周对老板发火了,将一个文件夹狠狠地摔在了地上。老板竟然没有生我的气,他将文件夹捡起来,慢慢地交回我的手上,然后很无奈地看着我,耸耸肩,什么都没有说。难道他没有面对与我类似的问题吗?我想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压力的奴隶。”
没错,这就是世界,一个由压力组成的密闭空间,你无法逃脱,也永远当不了它的主人。但你一定能够做回自己的主人!当你了解到了世界**,准备承受压力困扰的时候,你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呢?
1.认识到压力的必然性。
在这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如果你天真地期待自己能够置身于乌托邦式的环境,那就是白日做梦。现实就是如此,我们只能直面现实。你不可能逃避,也无法视而不见。只有承认现实,接受现实,你才有机会融入现实,将压力释放出去。
2.认识到压力的必要性。
压力太大了不行,但没有一点压力也不可以。如果没有压力,人的内心就会变得空虚,惰性的一面会开始膨胀。这同样是失控的前兆。必要的压力能够成为潜能释放的催化剂,让我们以积极的状态对待自己的生活。
3.你必须弄清自己最主要的压力源。
压力的表现形态是大同小异的,比如埃森和理查德的表现就完全不同,前者是外向型的(他几乎要去抢银行),后者则是内向型的(他用发火的方式来压迫自己)。但是,每个人最主要的压力源又有所不同。要减压,就要找到自己最主要的压力源。找到形成压力的最主要、最关键的因素,进而解决它,内心过重的压力才有可能得到缓解。如果你的压力总是无源之水,不清楚它来自哪里,因何形成,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因为你根本不知道怎样才能切断它的根源,任何解决的尝试都是治标不治本,又岂能见效呢?
4.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并调整价值观。
压力通常与我们的能力有关,又与我们的价值观相关。埃森的情况属于前者,理查德则明显属于后者。对前者来说,能力越强的人,他的压力感就会越小,反之亦然。比如开车,一个会开汽车的人认为倒车是小事一桩。但不会开车的人不这么认为,他对如何将汽车启动起来都感到困惑无比,更别说灵活自如地将车倒进车库了。所以,埃森需要提高自己的赚钱能力,来释放因为缺钱导致的压力。
理查德呢?当现实生活与价值观发生冲突时,这种压力往往比前者更危险。在许多情况下,压力不仅来自于我们对事物本身的不熟悉,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于一些事物和一些现象的不认可。一旦自己的生活和眼中的世界违背了内心的价值观,人们就会感到异常痛苦(那些以自杀结束生命的人经常处于这种情况)。这时,你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去融入现实,改变价值观;要么离开现实,去寻找与价值观相符的生活。所以我对理查德的建议是后一种:“如果你确信自己对现在的工作无法容忍,那么立刻辞职,另寻符合你要求的事业。”理查德拥有这样的资本,他即便失业在家,银行的存款也能让他后半生无忧,因此他完全可以放弃压力源,去真正掌握自己的未来。
5.善于向体外传递压力。
不要由自己扛起压力,没有人是无所不能的“英雄”,这也不是可以效仿的榜样。你要学会把压力分解、传递到你所在的团队或者其他人身上。相信我,这绝不是推诿,也许别人正想帮助你、正想分担你的压力。总之,别认为你是唯一能够做好这项工作、承担这件事情的人。
6.做回自己的主人,控制压力。
你无法掌控压力,你却是自己的主人。你要来安排做事的时间,而不是由事情来占满你的时间。如果由你来安排做事的时间,你便是工作的主动者,一切将由你支配和掌控,你可能很忙碌,时间也很紧张,但你不会感到特别劳累,也不会感受到那么大的压力。只有做回自己的主人,才能从忙碌中享受到乐趣。如果由事情占满你的时间,你成为了压力的奴隶,你只有一个结果:在忙碌中疲于奔命,巨大的压力就充满了你的内心。
在极限之前止步
你千万不要以为只有自己才是这个世界上压力最大的人,这也是人类目前普遍存在的心态。人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自己的痛苦看作是全世界最大的痛苦,把自己的不幸当成最大的不幸。
“还有比我更倒霉的人吗?肯定没有!”你会自哀自怜地叹息。这是压力下的自我放弃。
还有人说:“我目标高远,没人比得上我;我在挑战极限,别人却庸庸碌碌。”这是自我加压。
我们肯定有压力、有烦恼,但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具备这些,比你的压力大、烦恼多的人不可胜数,比如你在被老板解雇后,可能第二天就听说他因为股价暴跌跳楼了。这时你还会像昨天一样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同情自己的遭遇吗?如你能这样想,你会突然感到内心一阵轻松。
千万别去追求什么完美。完美只是一种理想境界,我们只能去接近极限状态,但不可能做到。比如在工作中、在你的事业上,如果你总是苛求一种完美状态,就不可避免地面临超出负荷的压力。你总是觉得自己还差一点:“我还要再努力一下,否则根本不能令自己满意。”如此一来,你既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也不能让自己快乐!
罗斯福作为美国前总统,他坦然地向公众承认,如果他的决策能够达到75%的正确率,就达到了他预期的最高标准了。这说明罗斯福对于工作拥有淡定平和的态度,他不苛求自己一定做到最好。一位伟大的总统尚且如此,你又何必追求旁人难以超越的最高境界?
人们每当完成一项工作以后,都习惯总结和反思一下不足。这当然是好事,值得鼓励,但你不要因为一点缺憾就感到自责。工作的教训可以汲取,压力却需要及时释放。当你因过分追求完美而陷入自责的怪圈时,你一定没有太多的精力和良好的心态去改进工作,而且这对你的自制力体系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我对来自上海的朱小姐说:“只要你按时到达目的地,很少有人在乎你开的是劳斯莱斯还是手扶拖拉机。”
朱小姐是一位优秀的女士,她擅长主持、表演、唱歌、跳舞等,在国内曾经被誉为“千面女郎”。她在23岁时就获得了才艺电视大赛的冠军,随后成为了一家电视台的频道主持人。她十分兴奋,在日志中写道:“我看到自己的梦想就在前方,我要成为全国最棒的主持人。”
为此,她没日没夜地工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至少半年),她每天只睡三个小时(有时还会通宵达旦)。超负荷的工作压力,最终诱发了情感性精神病,朱小姐被送进了医院。在住院期间,还踢伤了一位前来看望的同事,并差点将另一位女主持人从16楼的窗口推下去。
朱小姐的父母听说我们的自制力课程后,带着她来到了美国。我们为她安排了一间卧室,就让她住在培训中心,每天对她进行两个小时的治疗。整个治疗的核心只有四个字,我们要向她的大脑输入这个新的命令:快点放弃!
1.放弃不该吃的水果
“拿起桌上的苹果,你想吃吗?”我问。
朱小姐回答:“想吃,我有点渴了。”
我说:“半小时前你刚吃了一根香蕉。现在你可以把它扔掉,然后等到饭点,我们再一同进餐。”
朱小姐犹豫了一下,咬了一口,才把它放回桌上的盘子里。在第二天,她发生反复,当培训顾问要求她放回水果时,她失去自制,突然冲上来跟他厮打。但是第三天,她就平静下来,当提出同样的要求时,她毫不犹豫地把苹果扔了回去。
放弃不该吃的水果,意味着什么?她的潜意识会在这一进程中告诉自己:“我已得到满足,不再需要多余的水果,我占有它们没有任何意义,不如对它视而不见。”水果代表着**,朱小姐的肠胃已达到极限(半小时前刚按计划吃完了水果)。反复的训练会改善她潜意识的工作模式,从而使她具备抵抗多余**的能力。
2.得失心问答:拥有不一定带来幸福
我们要学会放弃,为得到而放弃。这是我们在进一步的治疗中对朱小姐灌输的命令,以唤醒她内心的知足感与平和心态。我们提供了四道题对朱小姐进行问答练习:
第一道题:“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得到的多,还是失去的多?”
朱小姐答:“失去的多。”
第二道题:“我得到的是什么?”
朱小姐答:“得到的全是痛苦,压力每时每刻都让我痛苦。”
第三道题:“我失去的是什么?”
朱小姐答:“失去了一切,亲情,爱情,友情,自我,全都失去了。”
第四道题:“在将来的生活中,我应该放弃什么?”
朱小姐答:“放弃我的事业心,我希望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
很显然,造成她当前困境的罪魁祸首,就是她的内心对于“拥有”的追逐。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想的,人们的心里都在想如何更多地“拥有”,比如面子、金钱、地位、权力、信任、知识、经验、能力、学历、人际关系。这些仿佛一样都不能少,什么都要做到最好。
人们妄图追求极限,激发全部的潜能,占据更多的物质,获得更大的成就感。结果是什么呢?想拥有得越多,心理的包袱就越大,压力也就越重。如果抗压能力不够强,早晚有一天会崩溃,就像朱小姐这样。
我们必须拥有一些对自己来说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必须放弃一些对自己来说是不那么重要也不那么必要。只有谨守这个原则,我们才能轻装上路,建立压力的释放机制--将那些次要目标定期剔除掉。
“我这样就很好”
威斯康汀州的海伦女士和来自国内杭州的吴先生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栽在了自己内心的“贪婪”上。海伦的生活“死”于去年的股市波动,她全部的财产都投注到了证券顾问为她量身打造的几只股票上,却一夜间血本无归;吴先生则是自作聪明地跑到伦敦做期货交易,将自己与妻子十几年积累起来的几千万财产变成了一堆废纸。
海伦说:“我被丈夫逐出家门,因为投资股票是我一个人私下的决定,未与他协商。因此现在只能由我独自承担债务。”
吴先生表示了同样的遭遇:“我离婚了,而且要赔偿给妻子五百万分家费。我现在是没人理睬的孤儿,没有一个朋友愿意接我的电话,因为人们都信任强者,愿意帮助强者,而不是对一个失败的弱者表示半点的同情。”
他们在抱怨和哀叹的同时,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真正的问题。在这个世界上,许多道理极其明白和简单,但有很多的聪明人偏偏想不通,想不透,永远无法改变。人心的贪婪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失败的根源就是自己太不满足于目前的生活,企图得到更多,在为自己的潜意识制造压力的同时,也使身体的自制力体系处于了完全无用的状态--身体完全没有办法发挥正常作用,来控制这些不合理的欲望。
在这一课程中,你必须明白,欲望不可以放纵,心意也不可以完全满足。任何东西都有一个边界,唯独一个人的欲望和追求是没有边境的,自己不控制,它就会像一辆失控的汽车,速度越来越快,不停地向前飞驰,而你的双手早已离开了方向盘,直到在需要拐弯的时候,车毁人亡。
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减少自己欲望,控制欲望,你要告诉自己:“我这样就很好了,我已经拥有了幸福的家庭,可爱的孩子,还有数目不菲足够让我的家庭衣食无忧的存款,我还缺什么呢?我什么都不缺。我拒绝去冒险,不对任何一种冒险行为投入全部的财力。”
你必须为自己立定一个界限,到了这个界限,就马上停止和收手。在这个点上,你要马上意识到:自己已经工作够了,该休息了;已经埋怨够了,该闭嘴了;已经竞争够了,该收手了!
在试图迈出脚步跨越这个界限时,你应在内心重复这句话:“听着,我已得到了足够的赞许,我已收获了巨大的荣誉,我已认识到生活知足才能常乐,我不能成为压力的棋子,因为我要获得真正的幸福,而过度索取无益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当你将这一祈祷变成习惯时,你内心欠缺成就感的阴影就会消失,就能摆脱压力对你的控制。
低下头,在应该服输的时候
在该认输的时候,我们就得低下头表示服输。这意味着你可以退出与压力的赛跑。你觉得没有胜出的希望,所以及时退出,并不是懦弱无能的表现,而是一种真正的智慧。通过这种认输的方式,正视内心的失望,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才能释放出内心的压力。
心理学家也认为,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获得成功,需要具备两点:第一,必须具备不服输的品性;第二,必须懂得认输的重要。
人们大都具备第一条,就像埃森在培训课上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我不想认输,我必须向命运挑战,要么赢,要么死。”他将“死亡”理解为最后的失败,那意味着他在这个社会上沦为垃圾阶层,逼迫他走上与社会和自我对抗的道路。像埃森这么固执向前的人到底有多少呢?我们在全美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78%的美国人认同奋斗到底的理论。即,如果自己在竞争中失败,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继续竞争,直到分出胜负。
但是,第二条是十分稀有的品质。22%的美国人同意可以适时撤退、向命运服输的选项,他们大多表示,他们选择认输并不是由于看淡了结果,而是因为看不到胜利的希望。这样的心态仍然是不健康的,这说明压力仍然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了伤害。我们不但要选择在合适的时机认输,还要懂得认输的本质是不进行无益的竞争。这种良好的心态将使我们避开锋芒,避免无谓的浪费,从而以退为进,赢得潜心发展的主动权。懂得认输,需要我们对于胜负和压力有更新的观点。
在培训课上,我对学员说:“认输并不代表我们是懦弱和沉沦的,而是一种清醒的理智。我们不会争取对自己没有价值的东西,哪怕它代表着无穷的财富,但只要得到它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并会伤害我们的心灵健康,那它就是无益的,是值得我们放弃的。”
我的一位朋友是非常棒的榜样,他一直在国内生活,没有周游世界的经历,但他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他年轻时十分喜欢读书,但在经历两次高考、两次落榜后,他果断地对自己的父母说:“我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