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高原《自制力》完本

_4 高原(当代)
很多时候,我们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耿耿于怀,其实就是抱着烦恼不放,是在增加自己的内心障碍,不仅解决不了问题,也让自己的未来过不好。
也许你在来培训中心的前一天,刚刚跟你的上司吵了一架,他辱骂了你的业绩,羞辱了你的能力,并且当着许多同事的面大声对你吼叫:“你就是一个笨蛋,还不如底特律大街上的一条流浪狗!”
没错,这真是非常恶劣的羞辱,一定会给你留下心理阴影,严重时甚至会造成一种心理障碍,让你对自己产生怀疑。再想到这个人以前对你的所作所为,想到他的一贯作风,你心里更加生气了。
然后,你开始设计一个报复计划,设想自己要是哪一天遇到他,该怎么做。不理他,还是给他一点颜色?你继续想,若是他也报复你怎么办呢?在这家公司还能待下去吗?总之,你想得十分全面,将所有的精力都用到了这上面,甚至想到了将来有一天你自己当上部门经理时,怎么修理他。你从过去想到未来,始终带着愤怒的情绪。两天后,你因为走神在工作中犯了大错,被他再次抓住--你被解雇了!
对你来说,你从这段灰色的过去中得到了什么呢?你拥有的只是痛苦的记忆。当你愤怒地计划报复时,或许对方根本没有放在心上,正开心地享受自己的生活。
灰色的过去就是我们自己的阴暗面,它总是令人如鲠在喉。如果为了过去的错误,惩罚自己和周边的人,就像为了一根堵住咽喉的鱼刺,愤而割断了自己的脖子。
我要告诉你的是,所有对过去的苛刻,都是对于未来的恐惧。在潜意识中,人们因为不敢面对未来,才对过去念念不忘,纠缠不休。其实,你根本就不需要对未来害怕,只要你能卸下过去的包袱!现在你应该明白了:实现理想中的自我,靠的是当下的行动,而不是对过去的质疑和对未来就在不远处的恐惧。
退缩的本能
在研究中我发现,当一个人运用他坚强的意志去做某件事的时候,他的潜意识往往会有一个退缩的过程。在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渴望发现自我,但当他真正有机会发现自己时,往往会出现潜意识层面的退缩,使“内我”与“显我”发生冲突。
比如,很多人在爱情降临或进入深层的相处时会本能地想要退缩、规避。在心理学上,它被称作“亲密恐惧症”。他们控制不了自己,害怕进一步发展关系,然后会采取一些拖延和消极的行为,为自己重新找到安全和自信的感觉。
来自华盛顿的哈蒂夫说:“我和珍妮恋爱了,三个月后,我们的关系突飞猛进,到达订婚的阶段。是不是太快了点呢?我也是这么觉得,而且我感觉害怕,不知道为什么,在某一天夜里,我没有回复她的短信,第二天早晨我又挂断了她的电话。我想,我真该好好考虑一下,不希望这几天她来打扰我,我也不敢去找她。”
哈蒂夫害怕什么?听听珍妮的观点:“他是一个懦夫!”珍妮很不满,“他突然就不来找我了,没有任何理由!我认为他根本不想跟我结婚,他只想一个人单身下去。”
在交流中,我对珍妮说:“听着,珍妮女士,也许你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想想,哈蒂夫或许也很担忧?”
“哦,他有何担忧?”
我说:“他即将完全交付自己的身心,把未来的生活托付给另一个人,这意味着现状将完全改变,他将进入一种全新的生活,人在此时,一定会产生某种惧怕,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
珍妮恍然大悟:“请告诉我应该怎么办,如何打消他这个胆小的念头?”
我建议珍妮不要采取任何行动,他不回复短信和电话,就让他不回复好了。但是,时间不应过长,珍妮可以将两人的亲密关系冷置两个礼拜。如果哈蒂夫还没有自己想通,她就可以采取对策了。
“你去敲开他的房门,狠狠地修理他,告诉他你对于这段关系的真实想法,打消他的忧虑。那时,他一定会突然发现自己的幼稚,从而消除内心的犹豫和退缩,而且他对你的爱意会更加浓厚!”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类生来就惧怕两件事情。第一件是很大的噪音,那么你知道第二件是什么吗?就是这种“坠落感”。我们从母体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害怕坠落就成为一个人潜意识中的本能了。在距离成功很近时,我们也会产生这种感觉,会有一个声音突然对你叫停。
战胜退缩,需要你“再坚持一会儿”。
在99℃的基础上再加1℃,水才会沸腾。如果你的努力只坚持到99℃时就放弃,那么你永远也不能烧开这一壶水。再坚持一会儿,才能达到目的;如果就此放弃,你的工作成果和0℃没有区别。
就拿戒烟来说,在我的课程中心待过两个月的罗德教授显然不懂得这个道理。倘若他早知此理,自然会免遭那使他致命的肝癌带给他的痛苦,并且多活上几年。在所有戒烟成功的烟民中,有多达80%的人故态复萌,重操烟火,比如罗德教授。而那些可以坚持到底的烟民,都可以戒除烟习。不幸的是,这里面并不包括罗德。
一旦你做出承诺,你就要信守对自己的承诺,然后坚持下去,最终达到成功。否则,你就会进入一种“肯定--冲突--否认--倒退”的循环状态,产生自我障碍,进而推翻之前的一切努力。
当罗德来同我讨论他的戒烟问题时,他已经坚持了三周,正处于非常痛苦和矛盾的阶段。他需要克服自己的矛盾心理,遗憾的是,他没有度过这个阶段。罗德曾在临终前发来一封邮件,对此进行忏悔:
“如果你不曾明确决定戒烟,无论你用再好的戒烟办法,你都不会成功。请汲取我的教训,要想真正改变一些事情,必须态度明确和坚定。”
怎样制止自己继续往脚下扔石头
一个人偶尔在生活中自我设障,也许没有太大的问题,甚至可能有些好处,比如面对不可能逾越的障碍时选择这种方式停止前进,可以暂时缓解一下压力,保住自己的面子。但是,如果习惯性地自我设障和为自己找借口,不仅会妨碍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还不利于发挥自身潜能,极大地影响心理健康,削弱你的自制和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
就像不停地往自己脚下扔石头一样--偶尔扔些石子,可以训练自己躲避和战胜障碍的能力,但扔得太多了,这些石子就会堵住道路,让你无法前进,进而导致你人生的失败。所以,我们必须防止习惯性的自我设障,制止频繁地往自己脚下扔石头的这种行为。
首先,你要接纳自我,拥有一种健康的“自尊体验”。
我们对于自己的感受,是一种自我肯定及自我信赖的情感体验。健康的自尊体验,则可以使人适度坚持自己的想法、欲求和需要,欣赏自己的行为,从而正确地评价自己。
为了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了解自己现在的感觉:“我希望自己做出什么改变?”然后制订计划,实施行动,达到改变自我的目标。接纳自我,就要求你尊重自己当前的状态,而不是充满压抑和焦虑。如果你接纳了现在的自己,你的举止也会去强化这个事实,从而促使别人感受到你的自信,善待并尊重你。
举例来说,当你不小心做了错事时,你会怎么办?逃避和否认就是一种设障的行为,面对问题、分析原因,才是接纳自我的表现,后者能够帮助你收获自尊体验,促进自我发展和别人对你的尊重。
健康的“自尊体验”要求我们既不可过度自尊,也不可盲目地妄自尊大。这两种极端都会导致一个人更加在乎“面子”,也更容易形成自我设障,在自责或自恋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很难走出来。
其次,先调整好你的认识,再去挑战那些不合理的信念。
如果你的脑子里有不合理的信念,它们会妨碍你的心理与行为的恰当反应,从而导致自我设障。因此,要先调整好自己的认识,再把那些不合理的信念去除,改变原有的错误的认知和行为。
1.检验大脑中的不合理信念的存在,经过分析,认识到自我设障并非来自于某一事件或者情境,而是由于自己对这些事件或者情境的不合理看法。
2.与自己这些不正确的认识进行对峙,通过理性思考将它们澄清,改变内心的这种不合理信念。
3.寻找替代的正确的观点,做到明确具体,然后以合理的信念代替它们,加强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训练,比如换位思考和正反论证,从而避免自我设障。
具体操作中,许多学员的身上都存在大量的不合理信念和错误的价值观。比如绝对化的要求--他要求自己“必须十全十美”;过分概括化的思维--他偶遇失败便认为自己是“彻底失败的人”。这些都属于不合理信念。
在课程中,我们首先让学员认识到了这些想法的不合理性,然后引导他们通过自我论辩和对质,改变它们,建立新的认识--“我可以追求完美,但不必苛求十全十美”“偶尔的失败不等于永远的失败”。当他们拥有了这种新的认识时,就变得比较容易接受自己,也就可以减少心理上的自我设障了。
最后,我们必须懂得怎样进行“自我肯定”。
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自我肯定”的经验能降低自我设障的动机和倾向。自我肯定可以使一个人积极的特征更加明显,使他更容易战胜自卑、自责和焦虑等不良情绪,让失控的自我重新回到良性轨道。
当一个人专注于自己成功的经验时,就很难同时去想失败的经验。他们就能从过去中多汲取积极的力量,而不是被负面信息**。如果人能够表现自己的积极特征,就会很少自我设障,并且能够承受外界对自己能力的评价。他会说:“我不在乎别人的批评和否定,因为我心里清楚,我在某方面具备很专业的经验,不需要由他们来评判。”他就不会因为外界的质疑而产生心灵障碍。
你要具备“自我肯定”这一特质,就必须进行自我肯定训练。
第一步,是进行认知训练。针对不恰当的思考模式和自我设障内容,描述问题情境,了解自己的思考方式,然后帮助自己澄清问题,确认认知目标,练习应变思考能力。
第二步,学会从积极的方面看待自己。出现了问题,你要想:这只是某一个环节还不够完善,前面的工作我是成功的,我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解决它们,而不是为自己设置障碍来逃避它们。
第三步,是进行行为演练。安排一些活动,让自己进行角色扮演,使活动情境更加逼真。在练习时,应先从容易的活动开始,然后以渐进的方式,逐步练习较为困难或者较为复杂的活动。在每次练习后,都给予正面强化,比如给自己一个适当的奖励,从而增强自我肯定的程度。
沟通和倾诉
寻求支持,来建立社会支持系统,这对于一个急需恢复信心的人来说格外重要。在倾诉中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也可以找回自己的优势与自信。最重要的是,沟通能够使人变得理性,而不是盲目地单打独斗,妄图由自己解决一切问题。
胡先生是一位预约后从大连来到美国进行课程培训的年轻人。他刚刚30多岁,却已经有了自己的一个不小的公司。初步沟通后,胡先生这样诉说自己的故事:“我大学毕业不久,就辞去了工作,出来闯荡快十年了。现在的公司不大,在好的年景每年有100万的利润,这让自己很不满意。我是个特想干大事的人,总是渴望着更大的事业,因为那样才能够证明自己,才是成功。我常常想,不成功,毋宁死。以自己现在的目标,怎么也得挣到一个亿。我觉得自己是个有能力的人,也不怕挫折,可是,现在却遇到了困扰。”
当我惊讶地问他希望得到什么帮助时,胡先生叹着气说:“我现在就是感到压力很大,心里很不安,对未来有一种莫名的不安。”
随后,我让他加入了培训中心的沟通平台,介绍他认识了许多学员,多与人交流沟通,去倾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交换彼此的无助和不快。一周后,胡先生变得十分轻松,他对我说:“我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从现在起,我首先要降低自己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搬开心里的障碍。”
交流是释放压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通过与他人交谈,可以迅速地获取心理支持,增强自信心。
我们的障碍沟通课**正做到了“心灵的沟通,真情的倾诉”。在每一名前来参加第五课的学员中,我们首先设置了一个“无障沟通平台”,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地坐下来,面对面、没有压迫感地交流彼此的心声:
“我很笨。”
“我害怕事情发生。”
“我迈不过去。”
“我不敢面对。”
没关系,只要说出来,就有人在倾听。当倾听发生时,我们就在从内心的窗口往体外扔石头--它们是有害的垃圾,正堵塞你的精神,杀死你的意志力,让你失去控制,冲出车道。
这就是最有效的方法,在现实中却最难获取支持。来自国内的学员陈小姐说:“在我居住的小区有上千户邻居,在我的部门有几十名同事,没有一个人愿意坐下来听我倾诉五秒钟。”
没错,这就是问题,你发现了吗?第五课不仅帮助你发现了隐藏的自卑,挖掘自我设障的原因,而且告诉了你永久的解决之道。
第六课把欲望装进笼子
抵制**是艰巨的工作
每个人都会遇到**,包括我在内。**是各种各样的,例如金钱、美女、房子和娱乐游戏等,甚至在某些关键时刻“让我停下歇歇吧”之类的惰性也会成为危害极大的**,它们防不胜防,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冒出来,破坏我们正常的生活节奏。
一个人能抵得住**,他就有了做大事的基础。一个人能走多远,关键在于他能抵得住多少**。**像一位漂亮性感的女郎,她风情万种,让你心猿意马、浮想联翩。同时她又对你说:“想走得远些,就离我远点。”可是,人们还是忍不住多看她几眼,甚至停下脚步,飞蛾扑火,投向**的怀抱,成为她的奴隶。所以我们会看到,在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只能在原地踏步,碌碌无为,因为他们对**的抵抗能力非常差。
面对**,人们必须具备良好的自我控制力,这对成功至关重要。有良好自制力的人往往更受欢迎,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也会更加成功。比如那些能够战胜短期利益的**、坚持长远计划的人,他们在创业时成功的概率就会更高。
自我控制力较低的人往往成就也低。不幸的是,尽管人们都知道将为此付出代价,但是自我控制力还是很差,其中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人们高估了自己抵制**的能力。
“我肯定能战胜香烟!”--两周后你发现他还是一位优秀烟民。
“我已决定告别花花世界!”--但你仍然看到他不停地出入夜店。
虽然自我控制力可以逐渐形成,就如肌肉的生长一样,但是你也需要做恰当的精神训练,比如你参加我们的课程,来了解欲望是怎么形成的,以及我们怎样发现欲望的弱点。在这里我会告诉你,练习自我控制力,即意味着你要拒绝一个坏的习惯,就像你必须戒除香烟和美酒一样。
另外,根据我们的案例显示,超过68%的人在由自己主导的没有计划的练习中失败了--他们缺乏课程的引导和一份合理的计划。当这些人前来参加课程时,他们普遍向我们反映:在放弃之后,他们发现自己更加糟糕,因为向**屈服增加了自己再次“堕落”的倾向,让他们变得很难再次制定抵抗**的计划、找回意志力和鼓起向**挑战的决心。
永不满足是一种癌症
在大量的案例研究中,人们对于欲望的需求和执着常让我感到震惊。欲望从来不会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人们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的追求之欲,是如此的顽强,以至于不论在哪儿,不论是生前还是死后,人们都会被不同的欲望包围,用不断满足的欲望来打发自己短暂的人生,并且无比坚定地认为自己的追求是正当的。
当学员向我解释他们的“正当性”时--有一位公司总裁认定他追求金钱的盈利目标是永远正当的--即便我假设了一个前提:“你需要放弃70%的财富去拯救人类,你愿意吗?”他的回答仍然是毫不犹豫的“No”!我对他说:“听着,我不能说你的观点是错误的,但它会在根本上改变你的生活,让你患上一种欲望的癌症,永远无法治愈。一旦我们的冲动得到了满足,在享受到片刻的满足后,立刻会被无聊取代,直到另一个欲望抓住你。生活在这种永无止境的饥渴中,难道不是一种痛苦吗?”
对一部高档手机来说,它70%的功能是没用的;一款高档车,它70%的速度是多余的;一幢豪华别墅,70%的面积是空闲的。也就是说我们平时只能用到它们的30%,余下大量的功能和空间,不过是用来点缀生活的摆设,它们并不具有不可舍弃的重要性。
结论就是:我们的生活简单明了,要想享受人生,只要守住你的30%就可以了。根据禅经的观点,人类的本质是精神属性的,不管你拥有多少物质,实现多少欲望,都不可能真正地填补内心的空虚。
分清虚假的渴望
在我询问杜鲁特是否怀有虚假的成功渴望时,他郑重地提醒我:“高,我和别人不一样!”但是,是否真不一样呢?杜鲁特在过去的一年制定了许多令人兴奋的计划:戒掉烟酒、赚到自己的第一个100万、为父母在夏威夷买一栋房子……这些都没有实现,相反,他的公司还遇到了严重的危机。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采取了一些过激政策,所以赔了许多钱。”杜鲁特仍在为自己辩解,他不承认是虚假的渴望导致了自己不佳的现状。
或许你和杜鲁特一样,也具有想要成功的欲望。不管是婚姻带来的责任,为人父母的义务,渴望新居、汽车,或者做成一笔大生意,这都要靠你努力,你需要做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只凭借和依靠一股想要成功的念头并不够,因为对于成功的渴望分为两种,其中有一种是虚假的,它们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就像杜鲁特制定的那些超过承受能力的目标一样。
大凡怀有虚假欲望的人,他们会不停地告诉家人、上司、自己:“我很渴望成功,我一定能成功。”他也会阅读所有找得到的自我帮助的书籍,从阅读别人成功的事迹中得到快感,就好像有人通过阅读色情书籍得到快感一样。
遗憾的是,他们只是在想象中参与别人的生活和行为,就像看客一样,只看不做。或者说,他们即便做了,也因方法不正确在很短的时间内宣告失败。对这类幻想家来说,明天才是最伟大的日子。事实是,在他们的生活中,这个设定中的“明天”永远不会来临。
当我在揭示这个**时,课程上的许多学员都感到不适。我告诉他们:“请别在意。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有一些虚假的欲望。我们向他人许诺,向自己许诺。我们心中明白它是无法兑现的,也没有意识到这种谎言对我们自身人格的伤害。今天是你改过自新的机会。不要再做虚假的承诺,不要再朝令夕改,不要再欺骗自己了。”当你按照我们的课程中心提供的计划进行时,你才会渐渐地发现一个重要的真理:没有任何人比你更有潜力,你必须控制这种能力,而不是让它泛滥到使你分不清真假。
如果你只是坐在那儿,告诉世人,明天开始你将变得多么伟大,那么你永远不会成功。因为你会被这种膨胀的欲望和虚假的渴望埋葬,从而缺乏行动力,并迅速地失去明天的机遇。总有一天,你最好的朋友离你而去,你的房东会宣布中断租约,把你赶出房门,你的客户对你的承诺不屑一顾,你的家人会痛心地望着你。你必须做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要么对自己的渴望采取谨慎但又坚定的行动,要么就控制心智,理性面对内心的冲动,在众人面前免开尊口。
装上杀毒工具
人体就是一台最精微的仪器,大脑是指挥这台仪器行动的信息发射器。欲望就像病毒,它在大脑内部产生,得不到及时遏制的话,就会迅速扩大,让大脑中毒。这台仪器同电脑一样编有大量的复杂程序--它就是人在后天养成的各种习惯,程序的功能基础则是由人的思维认识决定的。
根据自己的习惯、是非观念和观察力的不同,人们对同样一件事情会有多种不同的看法及处理方式,又因为看法不同、处理方式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命运大相径庭。
和电脑一样,人脑在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病毒。不良欲望就是其中最厉害的病毒,它是人的所有不良习气的总和,会为我们的人生指出一个错误的方向,挖下一个让人万劫不复的陷阱。
当我们发现电脑病毒的时候,一个共同的做法就是杀除病毒,让系统重新恢复良性的运行状态。电脑杀毒很容易,选择扫描确认杀毒就可以了。但人脑想杀毒、想杀灭不良欲望,没有电脑那么容易操作--我们要想为自己杀毒,就必须学会自我管理,发现不良欲望时,不但把它驱逐出身体,还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容不得半点懈怠和迟疑,否则它就会在你的体内卷土重来。
欲望是被自己一点一点放纵出来的。只有学会了控制和管理自己,才能为自己装上强力的杀毒软件,防止它再次利用人体的惰性和自私的弱点乘虚而入。
台湾著名的漫画家蔡志忠说:“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又会抱怨小。而我拿到了小橘子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会感谢它是大的。”
如果你不控制欲望,必然为欲望所控制。人生是如此简单,快乐也并不复杂,一切都要看我们自己。对欲望的控制,是体内的自制力体系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部分。在与欲望的搏斗中,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过挣扎、无奈、痛苦,要是你不能驾驭与操控自己的欲望,你就走上了一条十分艰辛的人生之路。
第七课解决拖延症
“我还有一些时间!”
亲爱的读者,在这一节课,自制力训练中最重要的一个障碍“拖延症”将搬上我们的讲台。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拖延现象,它指的是非必要、后果有害的推迟行为,或大或小,或严重或轻微地在我们的身上存在着。目前,这个词语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心理学或医学术语,但严重或经常的拖延行为,却是深层问题的表现。也就是说,拖延现象已经成为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将之前的事情放到明天,今天什么都不做。”这是个十分普遍的心理,即便是那些以自律著称的大人物,也无法避免自己的生活中出现这种问题--偶尔开小差或扔开工作沉浸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中。
它总是表现在各种小事上,而不是特别重要的大事上。如果你只是盯着宏观问题,可能就会错过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拖延症诊断。这些琐碎的问题,就像一粒粒微小毒素,在体内日积月累,最后将小事变成大事。一个经常拖延的人,他在某天早晨醒来,突然发现因为自己的拖延已经将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化作乌有--失去耐心的客户给他发来一封电邮,措辞强硬地解除他们的合作。
对于个人的发展和团队的工作,这真是非常有害的症状!
一个人认为自己七天可以做完一件事情,所以在离期限还有20天的时候一点不着急,直到最后,他突然发现时间只剩七天了,才开始工作。这种紧迫感和焦虑感交织在一块,冲击他的能量库,促发他的斗志。这让他觉得,只有在压力状态下自己才有做事情的状态。
尤其是,当他最后检查自己的工作成绩时,发现做得还不错,他内在的拖延心态会被强化。他会想:“哇,我很适合在短期高压的状态下工作。”之后,他对自己的行为不断地自我暗示,直到拖延症越来越严重,就像绷紧的弹簧一样,在最后突然崩断。下面这五种现象中,如果你符合三条以上,那我必须“恭喜”你,你的身上已经有很严重的拖延症了。
在自己的工作清单中总选择那些最不重要的事情进行处理,越是重要的反而越拖延,越是临近时间点,就越想去做其他不相干的事情。
每次开工都要整点开始,一点半、两点,如果不是整点,就选择继续懒惰,并告诉自己:“还不到点。”事实上,这项工作已经很紧迫了。
在静下心来做事之后,还要先跑去冲杯咖啡,或者泡上一杯茶,总在等待“好心情”或者“最佳状态”,否则绝不动手。
不容许任何人侵占或浪费自己的时间,结果最不珍惜时间的那个人反而是自己。
在执行一项工作的过程中,一旦有什么想法或突发事件,就抛下手中工作不管不顾,转而去处理其他事情。
我们怎么详细地总结这种失控的症状呢?拖延实际上是对自身过高甚至不切实际的期望,只是大多数人对自己的期望太高。更可怕的是,还有很多拖延的人,他们并非不想按计划做完工作,而是十分享受紧急赶工的感觉,渴望体验高强度的冲刺、完成工作后突然放松的感觉。所以,他们有意识地拖延,然后集中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工作处理掉。这样,他们会在事后表扬自己的效率。
“我必须开始节食,但……今天就算了。”
那么多的事情堆在眼前,却怎么也提不起精神去做。明明已经焦躁不安,却还要“死撑”着待一会儿,再待一会儿……“我必须开始减肥了,这太重要了。可是,我今天不行,从明天开始,今天我想再放纵一天。”这是学员莉莉的想法,她现在体重90公斤,已经是一个大胖子了,年龄32岁了还没有找到结婚对象,男人都觉得她太胖了,但她仍然以各种借口拖延自己的减肥计划。
类似于莉莉的现象并不鲜见,在我看来,地球上每五个人中间就有一个人有这种习惯,没有任何种族可以避免,不管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日本人还是欧洲人,都存这种现象。在不同国家的人中间,拖延的人占的比例差不多。
而且,在研究中我还发现,拖延症并非由外界环境产生,而是属于人类的本能。人们天生就喜欢拖延,在无意识中就会为拖延提供条件,并将这种拖延的命令发送到潜意识,随时采取拖延行动,成为自己人生的常态。
你总是拖到最后一分钟才开始工作;
你属于典型的月光一族,信用卡长期透支,总是还不上,而且感觉钱不够花,每天都在告诉自己需要制定财政计划了,但迟迟没有行动;
本来想放松一下,早点睡觉,但到了晚上十点,你又精神勃发,开始熬夜上网;
一直想减肥,总是挫败,比如莉莉。
如果你具备上述的现象,那么,这节课很适合你,你可以瞪大眼睛,看看拖延症如何摧毁你的生活,让它变得一团糟糕。当你认识到改变的必要,并从中发现有效的方法时,你就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
有些人减肥很神速,有些人却减肥很慢。莉莉并不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因为在我的课程中心有数千名和她一样的学员,在制定减肥计划后就立刻执行的人少之又少。难道减肥也会让人疲乏、容易患上“拖延症”吗?他们尝试过减肥,但屡减屡败。他们开始从心理上恐惧或者焦虑,采取拖延的办法来降低这种“伤害”。结果是,伤害没有减轻,焦虑感日益严重。
拖延的后果让人害怕。比如,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花在网络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而人的注意力极容易被分散,这些人的拖延症便由此而生。
后果是什么?手里的工作一拖再拖,心里又非常担心没能及时完成工作任务受到上司或客户的责备,由此而形成的工作压力让很多人不堪重负,进而导致了一系列的恶性连锁反应。
消极拖延和积极拖延
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安莉对我说:“拖延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拖延,一种则是消极拖延,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情形属于后者。”在为我的课程撰写的教程中,她详细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并将拖延状态分为两种。
她的观点是:积极拖延者往往更喜欢在压力下工作,这样他们可以做出更深思熟虑的决定,并及时实行;消极拖延者则属于逃避工作,不敢正视自身的能力。
另外,除了内在的焦虑和逃避控制,常与拖延联系起来的,还有完美主义。某些拖延行为并非拖延者缺乏能力或者不够努力,而是某种形式的完美主义或者求全观念的反映,他们共同的心声是:“如果能多给我一些时间,我可以做得更好。”
在拖延课程上,我们定义了三种基本的拖延类型:
鼓励型:或者说找刺激型,他们盼着最后几分钟忙碌带来的快感。
逃避型:他们回避失败的恐惧,甚至害怕成功。实际上,他们非常关心别人怎么看自己,他们更希望别人觉得自己不够努力而不是能力不足,不够自信。
决心型:他们没法下决心。不下决心,就可以回避对应对事情的拖拉。
消极拖延常常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消极拖延背后的帮凶是人们的情绪推断。
A:“我觉得自己出息不大,是一个无价值的人,所以,我努力也没有用。”
B:“今天没心情做事,所以,我最好躺在床上,不想出门。”
C:“我很烦你,因为你对我不好,你总是想利用我,我才不会上当呢,我就是坐在这里不干活。”
一个又一个的消极情绪推断,带来的后果,就是拖延的出现。与积极的拖延行为相比,消极拖延对人的危害最大。当一个人的消极感情控制了自己的情绪,就会产生过分的心理依赖;情绪推断的副作用就是感情用事,最终结果就是出现拖延。
比如,你从超市购物回家后,看着桌上和地下一堆堆的书籍,突然想起来,自己该打扫房间了。你一直想着去整理,给自己计划了好几次行动方案。周三的时候就计划着周末必须要打扫书房,到了周末呢,面对仍然堆满杂物的桌子,一地杂乱的图书,你的消极情绪开始产生:“哇,这么杂乱无序的房子,要想把它清理干净简直是不可能的,到下周的时候我再打扫吧!”结果呢,一拖又是几个月。
如果你发现房间应该打扫,没有任何的计划和想法,当即卷袖上阵,二三个小时过去,竟把书房清理得干干净净。这时,你就会在惊喜之余发现:原来事情不像想象的那么麻烦。
这时,我们应该明确:到底是谁操控了我们内心的消极情绪推断?
在心理学家看来,“极度的懒散”“拖延”将要执行的任务,是人们对抗焦虑的一种方法。而且,拖延的温床就是建立在缺乏自我管理的基础上,无论是情绪,还是时间。人们肆意地纵容着消极情绪,用拖延来迎合自己、愚弄自己,用拖延来对抗内心的焦虑。
这种内心焦虑的产生,大多出现在接受或执行一项任务时,内心充满着压力,不知能否**完成任务。面对事情把握不大,举棋不定,这时,不断的拖延就成为了助力器。所以,要战胜拖延症,为自己减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你可以结合我们的压力课程,进行综合练习与提升,进而从根本上断绝拖延症的复发。
顽固的本能
拖延是一种顽固的本能,它的主要根源是什么?科学家和心理学家进行了长期的研究,致力于找出它的生理学根源,最后发现,拖延的产生与大脑前额叶皮层的功能有关。这个脑区负责大脑的执行功能,比如计划、冲动的控制和注意力,它还能起到过滤器的作用,降低来自其他脑区分散注意力的刺激。
如果前额叶皮层受到了损伤或者活动性降低,就会导致过滤纷杂刺激的能力降低,进而使处理任务的组织能力变差。
1.自我评估的失败。每次完成任务都达不到自己最高的能力,所以慢慢失去自信,对自我能力的评估会越来越低。
2.太忙了?这是另一个隐性根源,有些人一直拖着工作不做,是因为他“太忙”。他的确很忙,但多数事情一点也不重要,甚至毫无必要。
3.顽固的意志力。他不喜欢有人催他,越有人催促,他的内心越会产生强大的对峙意志:“你催我?我反而不做,必须等我完全准备好了才开始做!”
4.操控别人的意识。他们一点不着急,是因为别人都在着急地催他,所以他享受这种感觉:“我的选择在操控他们。”
5.对抗压力。因为他每天的压力都很大,要做的事情一直被拖下来,否则他认为压力会更大。
6.受害者心态。他认为自己无能,或者不知道原因。别人都会做,他却做不了。那么,索性就当一名合格的受害者:“我就是不开始。”,以加强这种受害者体验。
来自奥斯汀的威廉说:“我每次打开跑步机决心锻炼减肥时,就觉得应该先弹一会儿琴,打开琴,又觉得光弹琴不写歌实在不够完美,于是打开电脑;在互联网玩一个小时;脑子被搅乱了,我就上楼吃饭,吃完饭又觉得自己必须睡一觉,等醒过来,再次重复上面的事情。”
威廉的自述不但代表了学员共同的心声,也是一些知名人物的经历。达·芬奇因为患有拖延症,遗留的未完成的画稿占到他作品总数的三分之二;雨果为了克服拖延症,只好采取极端的方法:他强令自己赤身裸体地写作,让自己无法外出,不受外界的干扰,来保证工作的完成。
我们的统计显示,有拖延症的人占人口的70%以上,这次调查包括了全美60座大中城市,囊括了1640岁之间的人群。人们的回馈表明,常人总有或大或小的拖延症,自己的心理对此有着明确的认知。
在学生群体中,这个比例更高,达到80%95%。他们都有拖延的毛病,有些学生的拖延影响到了正常生活,甚至不能完成学业,痛苦不堪。究其根本,他们没有从自己的身上寻找原因,总是将责任归咎于外界,始终无法找到解决的途径。
拖延症的具体表现:
1.20%的人认为自己是长期拖延的人。对他们来说,拖延是一种生活方式,虽然并不适应它。这种状态在他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他们不能按时付账单,他们忘了买音乐会的门票,他们直到圣诞前一天才去买礼物。
2.人们在无意识中把它当作一种自我调节的问题,所以意识不到拖延的严重。通常人们能轻易接受别人拖延的借口,这也是问题的根源。因为反过来,他们也会宽容自己。
3.拖延并不是时间管理或者计划方面的问题。它并不因个人对时间的估计能力而不同,虽然这些人会更乐观一些。
4.拖延是从周围的人学来的,环境影响很大,但并不直接。它可能来自于某种强权的家教、某些严厉的上司,拖延甚至可能是一种反抗的形式。同时,周围的人对于拖延者的宽容会助长这种习惯。
5.拖延者大多喜欢饮酒,他们会有更高的酒精需求量。研究发现,这是自我调节有问题的表现。
6.拖延者会对自己撒谎。比如他们会说:“我更想明天做这件事”,或者“我在有压力时才能做好”,实际上并非如此。拖延者的另一个谎言是时间压力会让他们更有创造力,这只是他们的感觉而已,实际上,他们是在挥霍时间。
7.拖延者会不断地寻找可以消遣的事情,特别是自己不需要承诺什么就能参与其中的事情。比如工作中的人查看电子邮件就是绝佳的目标--顺便浏览一下网页,附带看一看自己喜欢的网站。久而久之,这样的事情就成为他们调节情绪(比如害怕失败)的一个途径。
8.拖延者绝非都是一模一样的,他们有不同的原因,也有不同的表现,比如我们在本书中定义的三种拖延症的特征。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理由和表现,都认为自己是“无辜”的。
9.拖延会带来巨大的损失,不仅是工作上的,健康损失更大。它也影响人的情绪,会破坏团队协作,造**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10.拖延会改变人的行为,但不会耗费多少精神力量。也就是说,拖延症患者在表面上看起来,都是充满活力的。因此,它很难治疗,必须通过高度规范的认知行为练习来解决。
课程中心的拉法教授认为,劝导和监督两种方法对拖延症患者来说,作用微乎其微。他们严重地不守时,毫无时间概念,不把别人的时间当时间。这属于本能层面(意识层面)的原因,越是劝导和监督,他们就会越容易产生对峙情绪。
“如何解决呢?”拉法教授说,“关键还要靠他们自己下定摆脱拖延惯性的决心,这需要很大的精神动力才能完成。我们的课程就是要提供这种动力,让他们真正意识到拖延的害处。”
最后三分钟
一位叫作科雷尔的加州学生即将从高中毕业,这真是一个好消息,但坏消息是,他还没有开始申请大学。他拖延成瘾,经常在最后熬夜赶工、在交作业当天的下课期间赶作业,他已经挂掉了许多科目,严重影响他的成绩。
他以“拖延真的会让我死掉”为由向我求助。在求助中,他还在本能地狡辩:“我其实很聪明,只是不用功而已。有时我觉得只要最后三分钟就能解决问题了,所以我总是在迫不得已时才开始学习。”
“但是,”我说,“重要的并不是聪明,而是时间与计划。因为到最后,你因时间紧急而做不到的话,聪明与否又有什么不同?你已经失去了挽回的时间。”
为此,我向科雷尔提供了四个步骤的改进计划:
1.意识到自己的拖沓,先确立这个基本原则:我已严重拖沓,必须马上着手观变。
2.把拖沓的原因一条条写出来,每一条都不能漏过。把它们写在纸上,而不是记在心里。必要时,将它们贴在墙上,时刻都能看到。
3.一条条克服这些原因,把每一种原因背后的所有不利条件全部解决。记住,是逐条解决,而不是妄图一起解决--这只会导致新的拖延。
4.以一个全新的自我开始做事,体验从不拖延的成就感,并将之列为新的体验,总结出经验,贴在墙上,仍然作为每时每刻的提醒,形成牢固的习惯。
有些人喜欢将工作拖到最后“三分钟”,是因为他在自己的决定中没有自信。当决定了做某件事的时候,往往因为不确定是对的还是错的而烦恼。这样一来,事情就一拖再拖。这并非因为他懒惰,而是由于每次都不能付出行动。所以,人们会说他办事的效率不高。
对于此类拖延,在我们的课程中十分常见,这是由于不安感或隐性懒惰引起的拖延症。要把它解决掉,你必须去除不安感。你要告诉自己:“选择是属于我的,我将承担责任,别人没有权利说三道四,也没有任何资格指责我的对错!”然后坚定地走下去,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很多时候,人们认为决定错误,只是由于自己没有做出另一个决定。正是因为没有亲身经历,所以他永远无法感受其中滋味--或许另一个决定才是对的?他们总会这样想。因此,才会产生不安感。
谁在操控你的“行动”
你每时每刻都有很多繁重复杂的事务需要处理,如果你此刻正受到懒惰和拖延的影响,你不妨就碰见的事情着手--什么事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突破了无所事事的恶习。我对这一方法的总结就是四个字:立刻行动。
当你面临拖延的困境时,采取“立刻行动”,可以直接打破拖延的神经对自己的操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你想回避某一项事情,你就应该从这项事情入手,而且要立即进行。否则,事情会不断地困扰你,使你觉得烦琐无趣而不愿意动手,并陷入严重的拖延的泥潭。
比如在工作中,如果你需要打一个电话给客户,但由于拖延的习惯,你没有打这个电话。你的工作因这个电话而延误,公司的业绩也可能因这个电话而蒙受损失,更糟糕的是,如果你的思想还停留在消极拖延的状态,你根本不会意识到由此造成的损失。当上司找你谈话时,你可能还会怪罪于他,认为上司是在故意整你。
“我没做错什么,一定是他想找我的事儿。”事实上,正是你的延误让公司蒙受了一次不该出现的损失。
在任何时刻,当你感到拖延的恶习正悄悄地向你靠近,或迅速地缠上你,使你动弹不得之际,你需要用“立刻行动”这四个字来提醒自己。遗憾的是,对大多数人来说,此时此刻他们总能感受到“行动”并不是由自己来决定的,拖延症就像一个力量强大的魔鬼,变成了行动的主宰者,就像我们在开车时突然发现油门失灵一样。
如果想让改变习惯的计划,在很长一段时间过后仍然在你身上起作用,就需要找出具体原因,包括那些有可能让行动停止的原因。然后,你还要对它进行微调和剪裁,以适应自己的具体情况。
操控行动的“罪魁祸首”:
1.“这太难了!”
解决办法:先降低事情的难度,再从自身的能力中寻找自信,从最容易的环节做起,一步步积累自信。
2.“这太耗时间了!”
解决办法:把浪费时间的环节去掉,让自己找不到借口,然后发现和明确事情的重要性:“这是一件即使耗时间也要去做的事,我不能再抱怨,必须马上行动。”
3.“没有相关知识技能啊!”
解决办法:首先,如实回答自己:“我真的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吗?”如果确实如此,那么调整目标和计划;如果不是,正面问题,不要逃避,参考第一步的方法,从最容易的环节开始处理。
4.“我害怕别人知道我做不好!”
解决办法:为什么害怕呢?先找出惧怕的原因,然后改变内心的焦虑。要让自己明白一个道理:有些事情即便害怕也要去做,它的成败与别人无关,只与自己有关。当你成功时,没人真正向你喝彩;当你失败时,也无人有资格嘲笑你。
5.“我是完美主义者。所有事情都要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我要一次做好,所以不愿意匆匆忙忙开始,必须万事俱备才行。”
解决办法:对自己说现在的状态已经很好了,可以开始了。每有一点进展,都要鼓励自己。意识到一点错误都不犯是不可能的,那些伟大的成功者也都是在相当长的过程中完成他们的事业,自己当然也是如此,没有例外。
6.“我充满抵制与敌意。上司对我的态度太差了,所以我不高兴做他布置的工作。”
解决办法:你要意识到,不完成工作受害的是自己,而不是你的上司。你不能因为一位上司的态度而影响到自己的前途。对于这种心理,必须转换思考角度,才能彻底清除。
7.“我容易颓废。别人都不做的事情为何让我做?我不能忍受持续做这件事情,等明天再做吧。”但是明天到了,他心里还是不高兴做,又继续往后推迟。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