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

_2 华姿(当代)
大雨哗啦啦地说下就下。德兰姆姆把老人抱在怀里,轻轻地摇晃着她,轻轻地拍打着她,嘴里还不停地温柔地说着“没事了,没事了,不要怕。”就像一个慈爱的母亲爱抚着怀中的小婴儿那样。
其间,值班的护士几次走过来要姆姆走开,因为她抱着一个这样污秽的人站在医院门口,使一些人感到不方便,但姆姆像没听见似的,只管站在那里。后来,医院终于被姆姆的行为所打动,收下了这个奄奄一息的老人
这件事使德兰姆姆对母亲多年前说过的一句话有了深刻的领会。母亲说:“做善事不能焦躁,要有耐心。”
姆姆回去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了。她走着走着,突然发现自己迷路了。在她本来以为非常熟悉的加尔各答的街头,她迷失了方向——她走进一条狭窄混乱的巷子里了。
不断有人把手伸到她面前,粗暴地说“给我钱,给我钱。”或者说“给我食物,给我食物。”
姆姆害怕极了,她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这时却有人一把拉住了她,凶狠地问:“你走那么快干什么?你身上藏了什么吗?修女。”
修女们在修会里过的是团体生活,即便修道院很富有,而修女本人也是没有个人财产的,她们必须遵守教规规定的三大绝愿:绝财,绝色,绝意。修女个人能够自由支配的财产,就是几件极其有限的日常用品而已,
幸好这时圣玛丽中学的工人哈瑞来了。惊魂未定的德兰姆姆看到哈瑞熟悉的脸,这才安下心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哈瑞关切地问道:“还好吧?校长。”
姆姆回答说:“还好,只是没想到会这么乱。”
由此可见,对于一个长期生活在高墙内的修女来说,要走出高墙到社会上去生活和工作,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即便是像德兰姆姆这样的修女。
哈瑞说:“算你幸运,校长,他们都是一些……”
“不,哈瑞,他们只是太穷了。”姆姆立即打断了哈瑞。她知道哈瑞要说什么。姆姆说:“再说,是我还不习惯他们,我一定要习惯才行。”
那天的经历使德兰姆姆明白,走进贫民窟为穷人中的最贫困者服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仅仅有爱与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极大的耐心、勇气、顽强的个人意志,以及对贫困的了解、接纳与习惯,不过,那天的经历也使德兰姆姆获得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灵感。虽然第一所名副其实的临终关怀院直到1952年8月才正式建立,但在姆姆弯腰抱起那个病卧街头的老妇人的刹那,这个美妙的想法就在她心里迅速地萌生了。
两年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
1948年4月12曰,教皇比约十二世的批准终于寄到了劳莱德修道院。
那真是一个明媚的日子。
早晨,做弥撒的时间到了,德兰姆姆刚走到教堂门口,神父就举着一封信走了过来。神父说:“瞧,你的请求终于有了回音,如果你同意的话,我可以帮你拆开。”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姆姆当时的心情,一定是非常非常急迫的,但
她却说:“神父,让我先祷告吧。”
神父说:“如果他们同意了你的请求,那么,今天就将是你以修两个小时后,弥撒结束了,当教堂里只剩下德兰姆姆和神父两个人的时候,姆姆说:“神父,请你帮我拆开吧。无论我主怎样决定,我都会绝对服从。我是谁?难道可以跟他讨价还价吗?”
于是神父拆开了信。结果他只看了一眼,就惊喜地喊道:“哦,太好了,简直就是一桩奇迹,我主彰显了祂的旨意,你获准特例观察一年。”
这就是说,德兰姆姆将以修女的身份,而非世俗女子的身份,离开劳莱德修道院一年。而在这一年里,她在修会的身份将被保留。
神父不解地摇了摇头,说:”怎么会是这样呢?我记得我明明把你的请求改成还俗了的,完全超出了我的意料啊。”
德兰姆姆虽然也非常欢喜,但并不像神父那样吃惊,因为她每天都在为这个结果祷告,即便刚才,她也是在为这个结果祷告。她早就预感到神一定会垂听她的祷告的,在漫长的等待中,她从未怀疑过。这种坚定来自她对神的绝对信任。
姆姆郑重地从神父手中接过那封信,然后,她就跪在祭台前,做了个虔敬的感恩祈祷——姆姆一辈子过的都是感恩的生活。神的名字是应该赞美的,更是应该感激的。
在这里,我要顺便引入一个跟感激有关的小故事,有一天,有个人去拜访著名的文学家雨果,他问道:“如果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书籍都必须烧毁,只允许留一本书,大师,您认为应该留哪一本呢?”
雨果想也没想,就回答说:“《约伯记》。”
《约伯记》是《圣经》中的一本智慧书。约伯这个人一生都生活在感澈之中。当他富有的时候,他感谢神;当他贫穷的时候,他也感谢神;当他喜悦的时候,他感谢神;当他悲伤的时候,他也感谢神;当他健康的时候,他感谢神,当他浑身长满恶疮坐在尘土里痛不欲生的时候,他还是感谢神。
我们中华民族也有一个类似于约伯的人物。他就是战国时代人格完美的介之推。
走出修道院的大门
然后,她去买布。
在一大堆华美艳丽的丝绸和锦缎中,她挑选了一块最便宜的白色棉布,尽管老板再三说,这样的布料不适合欧洲女性,只有贫穷的印度妇女才买这样的粗布穿。但她要的就是这个。然后,她用这块布做了一件印度式的纱丽。正如那个老板所言,这种白色的粗布纱丽,是印度平民妇女的服装,但在她看来,穷人也是上帝珍贵的儿女,既然上帝召唤她去为穷人服务,那么,她就应该和他们穿的一样。而且在她看来,这种纱丽同样可以成为世界上最美丽的衣服。
为了提醒自己时刻牢记职责,她在纱丽的衣沿上滚了三道蓝边,然后在左肩上别了一个小小的十字架。这个十字架成了她的一个标志,使她和普通的印度平民妇女有所区别。
这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纱丽,但神父给了它最美妙的祝福,并为它洒上了圣水。从此,这件纱丽就不再是一件普通的纱丽了,在祝圣之后,它就成了一件圣袍。
水在<圣经)里具有非常丰富的含义,它既象征毁灭,又象征拯救,同时还象征永不千涸的生命。耶稣说:,谁喝了我所给的水,谁就永远不再渴。”水既是生命之源一一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创造了世界:又是救恩的标记一一耶稣亲自受约翰的洗礼,使水成了救赎世界的必要物质媒介。在天主教礼仪里,水是一种物质标记,代表死亡和新生,洗礼用的就是水,信徒进教堂时点圣水画十字,就是提醒自己已经受过洗礼皈依基督了。
神父递给姆姆一个笔记本,说:”这是主教送给你的,他希望你用这个本子记下你所经历的一切,那将是很有意义的。”
姆姆接过本子。神父又说:“如果你准备帮助加尔各答的穷人,你也许需要各方面的援助,你打算见总督吗?主教很乐意为你引见。”
姆姆连忙说:“不,我不想那样做。”
神父担心地问道:“那你从哪里入手呢?”
姆姆回答道:“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现在我必须先走出这道高墙。”
神父最后说:”你要记住,不管怎样我们都是爱你的,如果有一天你想回来,我们会随时欢迎你,修道院的大门将始终为你敞开着。但我们会为你祈祷成功的。”
神父的这番话使德兰姆姆深深地感动,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她哭了。虽然满脸都是泪水,但她依然微笑着,坚定地说:“神父,如果这是上帝的工作,就一定会成功。如果只是我的工作,那么,就不会成功。”
据说那天中午,或者是下午,她的学生们为她举行了一个热闹的告别会。事实上,是一个伤感的告别会。许多年后,有一个修女在接受记者访问时回忆道:“我们不停地唱歌,唱的都是孟加拉歌曲,很美丽,也很感伤,充满离情别意。孩子们簇拥着她,送了很多礼物给她。我们一边歌唱孟加拉的美丽,一边流泪。事实上是大家都哭了,人人都哭了。后来她就一声不晌地离开了,再没有回来。我想她是悄悄地跑进教堂,然后从那里走掉了,以后我们再没见过她。”
修女分析得没错,德兰姆姆跑进教堂,做了一个短暂的祈祷后,就从那里走了,把一群深爱她的孩子丢在了告别会上。但如果不这样走掉,她就有可能因为难舍而迈不动双脚,德兰姆姆自己也没想到,在整整两年的期待变成现实的时候,告别竟然成了一件如此困难的事,比当年离开家更令她难过。如果不是靠着对上帝的坚定信念,她是绝对没有勇气走出这道高墙重新开始的。
当德兰姆姆走出修道院大门的时候,教堂的钟声响了,这是她听了17年的钟声。恍惚中,她感觉这美妙的声音不是来自教堂,而是来自天国,是上帝的嘱咐。因此她更加坚信,上帝是一定不会让她失望的。虽然她现在孤孤单单,一无所有,但上帝不会撇下她不管。因为上帝说过:“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有了上帝,就有了一切。“主啊,请帮助我。”这个祈祷必将得到回应。
这一天是1948年4月12曰。
这一年,德兰姆姆38岁。
第四章
玛丽亚,耶稣之母,让我心如你心,
如此美丽,如此纯洁,如此完好无瑕,
充满如此的爱与谦卑,让我能在生命之粮里
领受耶稣,如你爱他一般的爱他,
在他化身为穷人中的穷人的
悲苦身形中服侍他。
——德兰姆姆和修女们的默想祷文
在圣家医院“速成”
德兰姆姆深知,在开始为穷人服务之前,必须要先掌握一些医药和护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否则服侍穷人就将是一句空话。于是,一出修道院,她就直奔火车站,坐上了一辆开往巴特那的特快列车。
巴特那位于加尔各答北部偏西的恒河边上,与加尔各答相距约500公里。美国医疗传教会在那里开设了一所圣家医院。这所由修女们打理的医院,虽然开在遥远的巴特那。但在印度全境都享有很好的口碑和极高的声誉。
时任医院院长的美国神父热情地接待了这位远道而来的修女。听完姆姆的简要陈述后,他说:“姆姆,我不得不告诉你,要学完全部课程。必须要两年时间,至少不能少于两年。”
姆姆一听就急了,她说:“两年?那我不是变成一个老太婆了?有没有什么特别速成的方法,就像我来的时候坐的快车一样。”
院长笑了,他感觉眼前这个身材瘦小的修女跟他的性情十分相似,他曾经为开一所外科和妇科医务所,弄得梵蒂冈上下不安。他说:“我很理解你的心情,但我这里没有什么速成法,不过,我会尽量为你提供方便的,”
于是姆姆自创了一种速成法:那就是减少睡眠时间,而且是减少,再减少。如果别人每天学习8个小时,那么,她便学习16个小时,甚至更多。
因此,仅仅半年,其实还不到半年,姆姆就学完了应该花两年时间学完的所有知识,包括对结核病和麻风病的护理,妇幼保健和助产技能,以及对一些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等。
但是,在饮食方面,姆姆却与修女们发生了矛盾和争执,医院提供的食物是丰富的,但姆姆却只吃米饭和盐。姆姆说:“我,还有跟我一起工作的人,必须只吃米饭和盐。因为这是穷人的基本食物,我一定要和他们一样。”
尽管修女们激烈地反对她的做法,但她依然我行我素。直到神父亲自出面干预,神父跟她说:“你这样做是一种罪。”她才不得不同意选择一点点在她看来还算适当的食物。
德兰姆姆虽然在活着时就被称为“圣人”,但在某些方面她其实是蛮顽固的,这使她更像一个平常的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我们不仅不会因此改变对她的看法,相反,我们只会更加尊敬她。
事实上,德兰姆姆在饮食上的妥协只是暂时的,在后来的大半辈子里,她始终只吃最简单的食物,她的追随者们也是这样。姆姆说:“除非你过贫苦者的生活,否则你如何了解他们?如果他们对食物不满,我们可以说我们也吃同样的东西。如果他们说热,我们也一样热。他们赤脚走路,我们也是。他们只有一桶水,我们也是。他们排长队,我们也排。我们只有降低自己,才能升高他们。如果我们能用行动证明,我们其实也可以和他们过一样的生活,那么,他们就会向我们敞开心灵。”
伟大的穷人
德兰姆姆就要离开巴特那的圣家医院回到加尔各答了。在她回来之前,我觉得我有必要跟大家分享几个穷人的小故事。因为姆姆曾经多次说:“穷人是伟大的,穷人是可爱的。”而且姆姆一回到加尔各答,就要进入一个叫摩提吉的贫民窟,跟那里的穷人一起生活了。如果我们能够带着一颗怜悯和感谢的心来读这些小故事,我想,我们就能更深刻地洞见姆姆所说的那种伟大和可爱,也能更切实地领会到这个结论的不同凡响了。
有一天,德兰姆姆在街上发现了4个无家可归的人,有一个看起来非常不妙,姆姆就对跟随她的修女说:“你们去看护那3个人,这个由我来照顾吧。”药物对这个可怜的人已经没有用了,姆姆只有用全部的爱心和所能做到的一切去努力抚慰她。姆姆小心地把她扶到床上,尽量让她躺得舒服些,然后姆姆握着她的手,抚摸她的头发和脸。这时,这个可怜的人竟然笑了,而且笑得非常美丽,非常安详。最后她紧紧地拉住姆姆的手,充满感激地说了声“谢谢你”,就闭上眼睛死去了。
这个女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以及她在死亡临到时的表现,令姆姆大为震动。姆姆说:“在她面前,我忍不住反思自己,我问自己,如果我是她,我会说些什么呢?我可能会说,我很饿,我快死了,我很冷,我浑身都疼,或者其他的什么话,总之都是抱怨和不平。但她只说谢谢,只对我微笑。她使我看到了一种崇高的爱。她教给了我很多很多。”
有一回,德兰姆姆和修女们外出工作时,看到街边的阴沟里躺着一个人,就把他救了起来。这时,她们才发现,他的半个身体都已被蛆虫吃掉了,看起来非常恐怖,也非常令人难受。但她们还是把他带到了救济所,她们给他清洗,竭尽所能地安慰他。过了不久,这个人就死去了。死之前,他说:“我像个牲畜一样在街上活了一辈子,但你们却让我死的时候像一个天使。”
德兰姆姆认为,一个活得如此卑贱的穷人,死时能说出这样的话,足以证明他的内心是伟大的,他的人格是完美的。他如此不堪地活了一生,死时却没有诅咒任何人,没有说任何人的坏话,也没有责怪社会和命运。姆姆说:“他就像一个纯洁的天使,这就是我们人民的伟大之所在。”
有一天早晨,姆姆的住处突然来了一个陌生的男子,他对姆姆说:“修女,一个有八个孩子的家庭已经断炊好几天了,请你无论如何帮帮他们。”姆姆立即装了一小袋大米,并亲自送去了。
孩子们看到修女送来大米,高兴极了,饥饿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姆姆心里一阵疼痛——这样的眼睛,她实在是太熟悉了。但孩子的母亲接过大米后,却分成了两份,然后拎着其中的一份匆匆忙忙忙地出去了。
等她回来时,姆姆忍不住问她:“你去哪里了?千什么去了呢?”
而她只是简单地回答道:“他们也在挨饿。”原来,邻居家也有几天没米下锅了。
那个母亲有八个嗷嗷待哺的孩子需要喂养,但她却把极其有限的一小袋米分了一半给邻居。这就是穷人的伟大和美丽——自己正在穷苦中,却无比怜悯那些跟他一样穷苦的人,甚至不比他穷苦的人。
而且,她的邻居还是一个穆斯林家庭。
在印度,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经常会发生矛盾和冲突,有的甚至从不来往,即便到了今天,他们的关系仍然没有明显的改善。
德兰姆姆说:“这件事深深地感动了我,但我始终没给她的邻居送过米,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让她们在相互帮助中,分享爱的喜悦和美好。”
1979年12月10曰,在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奖典礼上,德兰姆姆讲完了这个故事,然后她尖锐地问道:“我们记得我们的邻居需要我们的爱吗?我们记得吗?可是她记得,她在自己的饥饿中,却仍然知道,有人也饿。”
1983年11月的一天,著名记者简古德温来到了加尔各答,他是来采访德兰姆姆的。虽然已是冬天,但加尔各答的气温仍在摄氏30度左右,所以,无家可归的人们仍旧住在街道两边的人行道上。根据当时最保守的统计,加尔各答的流浪人数高达50万之多,而许多专家甚至认为,实际人数远不止50万。这种情形——流浪者之多,之集中,让人简直几乎无法相信这是在人间。于是,他觉得他应该做点什么。
有个修女告诉简,在加尔各答的哈拉桥下,有一个贫民窟,因为偏僻,很少有人去探访。如果简愿意,可以去那里看看。
第二天,天还没完全亮,简就到了那里,但简看到,虽然还是黎明时分,却已有许多人在那里排队等着领取食物了。有的人拿着乞讨的碗或缸,有的人甚至连个碗都没有,只拿着一张旧报纸或一个塑料袋。修女曾告诉简,在大多数的日子里,他们的等待都不会有任何结果,因为很少有人会来这里。
简找了好半天,才在哈拉桥附近的街找到了一个卖面包的小贩。简花30个卢比(相当子2.85美元)买下了小贩全部的“布瑞斯”——一种夹有蔬菜的油炸面包,一共140个。
简提着这140个面包,往哈拉桥走去。当面包的香味随风飘过去时,饥饿的人们开始喊叫和骚动。等简一走近,人们就一拥而上,把简团团围住了。有的抓他的篮子,有的扯他的衣服。而那些母亲们,则把她们的小婴儿高高举起,一直举到简的面前,希望赢得他的同情,也是提醒简不要忘了她们。
面对这种场面,简突然胆怯了。虽然他是个经历丰富的记者,见过世面,但今天这个场面,是他不熟悉更不了解的,他不知道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
而且朝他挤过来的人有增无减,一眼望去,全是挥舞臂膀呼喊乞求的人。他开始为自身的安全担忧,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应该来这里,他的照相机还挂在肩上,口袋里还有一些美金。对于这群一无所有的人来说,他显然是一个富有的西方人,同时也是一个最佳的抢劫目标。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却使简异常震惊。
尽管人们仍然像潮水一样,不断地朝他涌过来,但他突然发现,每个人的手里其实都只拿了一个面包。场面看起来是很混乱,但只要拿到了一个面包,前面的人就自动退下去了——为了让后面的人好挤上来。虽然那些伸到篮子里的手臂都非常绍瘦,一看就是严重的饥饿造成的。但始终没有人多拿一个面包,除了那些有孩子需要喂养的母亲外。
这是一群一无所有的人,但他们却能如此互相体谅,时刻想到他人,这么大度,这么无私。这使简十分惊异。
分发完了面包,简朝停车的地方走去。这时,太阳升起来了,初升的太阳照耀着这个赤贫的地方,使它渐渐明亮起来,虽然很少有人来这里探访,但太阳却依然照耀他们。
在明媚的晨光里,简看到一只大狗身旁蜷卧着4只小狗,那些小狗显然刚生下来不久。为了让这只产后的母狗和小狗们睡得更舒服些,不知是谁找来一床破毯子,垫在狗睡的地方,还在毯子底下铺了一个粗麻布袋子。而这个人自己,很有可能,连一个床铺都没有。
因为这次亲历,简从此改变了对穷人的看法,穷人没有钱,没有 地位,但并不缺少互相帮助和体谅的心。这就是穷人的伟大之所在。
一天傍晚,在加尔各答的街上,一个乞丐走过来对德兰姆姆说:“修女,每个人都奉献给你,我也想奉献给你,今天一整天我只讨到29分钱,但我想把这些钱都给你。”
姆姆当时想:“如果我收下的话,他今晚就一定会饿肚子。如果我不收呢,又一定会伤害他。”
于是姆姆伸出双手欢喜地收下了那29分钱——这29分钱对姆姆几乎无价值可言。这时,姆姆惊奇地看到,乞丐竟然笑了,而且笑得那么满足,那么灿烂。姆姆就想:“也许他发现:即使像他这么一个卑微的乞丐,如果愿意的话,原来也是可以刘他人有所帮助的。”
这个穷苦的人,在炽热的太阳底下坐了整整一天,只讨到了29分钱,却全数奉献给了德兰姆姆,这实在是一件美丽的事。29分钱虽然是如此微不足道,但在乞丐献出而姆姆接受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一笔千万巨款。因为那里面包含着很多很多的爱。
还有一回,德兰姆姆在街上捡回来一个小孩。以她多年的经验,一眼就看出这孩子很饿,只是不知道他饿了多少天。姆姆拿给他一个面包,叫他快吃。但他却吃得很慢,一次只咬一点点碎屑。姆姆说:“快吃啊,吃了就不饿了。”那孩子却瞪大眼睛直直地看着姆姆,说:“你错了,修女,不能快点吃,吃完了,我又会挨饿的。
所以德兰姆姆说:”穷人的伟大是事实,他们教给我们许多美好的习惯。也许他们缺吃少穿,甚至没有一个家,但他们都是伟大的人,可爱的人。我们必须知道他们是可爱的人,伟大的人。然后我们才会去爱他们。”
但是,有人指责姆姆把贫穷和穷人神化了,并指责她宣扬受苦有趣。实际上,德兰姆姆把修会人士的自愿性贫穷,与因社会体制的不公所导致的强迫性贫穷,一向分得清清楚楚。她说:“贫穷是你和我的创造,是我们拒绝与人分享的结果。上帝没有创造贫穷,他只创造了我们。如果我们没有能力放弃贪婪,那么,这个问题将永远得不到解决。”
姆姆还说:“贪婪——对权力的贪婪,对金钱的贪婪,对名誉的贪婪,这是当今世界实现和平的最大障碍。”
在《神曲---地狱篇》里,伟大的诗人但丁分别用豹子、狮子和母狼来象征肉欲、骄傲和贪婪,并指出,母狼(贪婪)是人类最大的危险。
后来,德兰姆姆在接受一家电视台的采访时,特别提醒那些始终是生活无忧的西方观众,姆姆说:“你们可能偶尔不吃饭,但是他们,天天挨饿,容身无所,浪迹街头,最后孤苦伶仃而死。他们日复一日所寻求的,就是活下去。这种斗争,这种勇气,就是他们的伟大之处。”
回到加尔各答
德兰姆姆乘坐着冒着蒸汽的火车回到了加尔各答。这是一个被贫穷和痛苦笼罩的城市,但正因为此,姆姆才会如此地怜惜它,深爱它。很多年前,她就知道这是她应该来的地方,也是她一定会来的地方。现在,经过几个月短暂的离别之后,她又回到了这里。
姆姆一身印度平民妇女的打扮,走在加尔各答杂乱肮脏的街道上。除了随身携带的几件日用品外,姆姆全部的财产就是5个卢比,而且还没有一个落脚的地方。在姆姆的日记里,有一章专门记述了当时的艰难:“为了找到一个住处,我四处奔波,直到累得腰酸腿疼,这时我想,穷人为了获得一口食物、一个栖身之处,在身体和精神上要承受多大的痛苦啊。”
但姆姆并不因此而恐慌。相反,她觉得这是她有生以来最快乐最自由的时刻。作为一个信仰虔诚的修女,她坚信任何时候上帝都会照顾她。
耶稣曾说:5只麻雀用两个铜钱就能买到,然而上帝一只也不忘记。就是你们的头发,也一一被他数过了。你们不要害怕,你们比麻雀尊贵多了。
这天早晨,德兰姆姆来到一幢小楼前,她犹豫了一会儿后,还是拉响了铁栅门的门环。应声而来的女主人没有认出她,以为她是上门乞讨的穷人,就说:“你怎么走到大门口来了?你应该去后门,去那里我会给你食物的。”
姆姆赶紧说明了身份和来意,女主人非常惊讶,她说:“原来是德兰修女,神父早就跟我们说过了。我以为你会穿修女服来的,没想到你穿成这样,我都认不出你了。请原谅,快进来吧,我先生已经等你很久了。”
在这之前,劳莱德修道院的范儒神父曾托付这幢小楼的主人高玛,请他替姆姆在摩提吉附近找一个住处。高玛先生一家都是虔敬的基督徒,属于神父所在的教区。
但是房子很难找。尤其是在摩提吉附近找一处合适的房子,那就更难了。于是姆姆只好委婉地提出,能否暂且住在高玛家,等找到住处后就立即搬出去。
高玛并不十分情愿,他说:“修女,你应该看见了,我家并不大,但人口不少。”
但高玛的小女儿却在一旁高声说:“爸爸,楼上的两个房间和阁楼不都是空着吗?”
小孩子就是这样的单纯,所以耶稣几次说:“你们若不变成如同小孩一样,你们决不能进天国。”“谁若自谦自卑如这一个小孩,这人就是天国里最大的。”
高玛不免有些尴尬,于是说:“好像是吧,不过,那两个房间都太简陋了,恐怕白修女住不习惯。”
姆姆赶紧说:“越简单越好,反正我也不会在家,我只是需要一个睡常的地方而已。”
话说到这个份上,高玛想不答应也不行了。
于是姆姆选择了阁楼上最小的那个房间。房间里只有一个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高玛太太说,她家里还有很多闲置的家具,如果姆姆需要,可以随时找她。
但姆姆说,在往后的日子里,她要亲自到穷人中去,专心帮助他们,她不会有时间来享用家具,更没有时间来打理它们,她不只是不需要其他的家具,即使是现有的这张桌子和这把椅子,她恐怕都很少用到。
德兰姆姆就这样寄住在这个7口之家了。但也有人说,姆姆当时并不是住在这里,而是住在由安贫小姊妹会的修女们所住持的一个安老院中。当然,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德兰姆姆期待已久的仁爱工作,马上就要开始了。
第五章
饥饿并不单指食物,而是指对爱的渴求;
赤身并不单指没有衣服,而是指人的尊严受到剥夺;
无家可归并不单指需要一个栖身之所,
而是指受到排斥和摒弃。
除了贫穷和饥饿,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和冷漠。
孤独也是一种饥饿,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
——德兰姆姆语录
穷人就是我的家人
第二天一太早,德兰姆姆就来到了摩提吉。在当时,摩提吉是加尔各答最最糟糕的一个贫民窟。
在孟加拉语里,摩提吉就是珍珠湖的意思。但谁能想到,一个名字如此美丽的地方,竟然是一个贫民窟呢?摩提吉有一个散发着异昧的池塘,所谓珍珠湖,大概就是由此而来。这里没有自来水,人们饮用和洗涤,用的都是这个池子里的水。孩子们若要玩水,也是在这个池子里。
在离池塘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巨大的垃圾堆。摩提吉的人们就靠这个垃圾堆过日子,垃圾是摩提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摩提古人赖以为生的惟一资源。
德兰姆姆走到一排破破烂烂的房屋前,这些房屋都是用一些铁皮、茅草和竹子随随便便搭建而成,也许根本就不能把这些用废品连缀而成的堆积物叫做房屋,但摩提吉人世世代代都住在里面。有一些妇女和老人坐在门口,姆姆对他们说:“你们好,我叫德兰,是天主教的一个修女,我跟你们一样穷,但我可以教你们的小孩读书,希望你们帮助我。”
没有一个人回答姆姆。这个不知从何而来,更不知为何而来的白人女性,除了让他们感到好奇外,更让他们感到疑惑。但孩子们不同,他们一看见姆姆,就纷纷围过来,喊道:“修女,给钱!修女,给钱!”一边喊,一边把乌黑的小手伸到姆姆面前。
但修女没有钱。
所以孩子们过了一会儿就都失望地散去了。只有一个孩子还跟着姆姆。姆姆不由得停下脚步弯下身子去看他,这才发现他原来只有一只腿,而另一只腿的断肢处还在流血,
当姆姆看到这个一直跟着她的男孩竟是这个样子时。她心里的难过和随之而生的怜爱是很深很深的。她立即取出随身携带的药物和绷带,要给男孩包扎。但男孩说,他不要绷带,他只要食物。看姆姆坚持要给他涂药膏,他就抓过药膏,说了声“这个给我”,就跑了。
姆姆也跟着跑过去。在一个很小很黑的窝棚里,躺着一个妇女和两个孩子。一个还是婴儿,另一个也只有五六岁,三个人都是骨瘦如柴,看上去非常虚弱。
原来这个男孩叫巴布。躺在木板上的妇女是他的母亲,因患结核病卧床很久了。那个婴儿是他的弟弟,那个小女孩是他的妹妹。
姆姆深深地哀怜他们,她很想帮助他们,但她也一无所有。于是她用孟加拉语和他们交谈了很久,临走时把身上仅有的几颗维生素丸全都给了巴布。
巴布的母亲非常感激,她双手合十向姆姆道谢,并说:“里面还有一个老人在生病,请你也看看她吧,修女。”这句简单的话里所包含的善良,给了姆姆很大很大的震动,也坚定了她要帮助他们的决心。
这一天,德兰姆姆饿着肚子连续拜访了好几个家庭,每个家庭的状况都令她深深的难过,她的午餐——不过是一块面包,也被一个男孩抢走了,当然姆姆并不怪他,她几乎是微笑着让他抢走的。
当姆姆在天黑之后回到高玛家的阁楼里的时候,她的心情和双腿一样沉重。坦率地说,她被白天亲眼所见的贫穷吓坏了。
这天她一夜未眠,
她想起小时候,母亲经常会带一些穷人回来吃晚饭。母亲总是说,那是他们家的远房亲戚。但那些贫穷的远房亲戚跟摩提吉的穷人比起来,就算不得什么了。可以说,她从没见过比摩提吉的穷人更穷的人。
小时候,姆姆就知道,所谓远房亲戚,不过是母亲为了保护那些穷人的自尊而随口编造的,他们家并没有那些亲戚。穷人饿了,不只是希望有一块面包,更希望有人关爱;穷人赤身露体,不只是需要你给他一块布,更需要你给他人所应有的尊严,母亲说那些没有晚饭的穷人是远房亲戚,而姆姆则干脆说:“穷人就是我的家人。”
梅树下的露天学校
第二天中午,德兰姆姆在探访了几个家庭后来到了一棵梅树下。这是一棵非常茂盛的梅树。姆姆决定,就在这棵树下先开办一所露天学校。
她刚一坐稳,树那边就出现了一群孩子,他们趴在那里盯着姆姆看。姆姆就笑了,招招手说:“孩子们,你们又要抢我的午餐吗?”话刚说完,有个男孩就真的跑过来把她手里的面包抢走了,其他孩子也就叫喊着,跟着跑散了。
但有个孩子没跑,他就是亚鲁,姆姆摸摸亚鲁的头,问他“小朋友,你想听故事吗?我可以讲好多好听的故事给你听,愿意吗?”
亚鲁一听说要讲故事,就眼睛亮亮地叫起来:“你会讲故事?你真的会讲故事?从来没人给我讲过故事呢。”说着就转过身去朝他的小伙伴们喊:“你们快过来,修女要给我们讲故事呢。”
第一次跑过来了两个孩子。第二次又跑过来了两个孩子,加上亚鲁,就有了5个孩子。姆姆想,有了这5个孩子,摩提吉的这所露天学校就可以正式开学了。于是她亲切地摸了摸他们每个人的头,然后握住他们脏脏的小手说:“从今以后,这儿就是我们的课堂。我不仅要给你们讲故事,我还要教你们认字和计算呢。”
很久以前,有一个英俊的王子叫珞玛,他有一个美丽的王妃叫席塔。珞玛和席塔住在一个美丽国家的一个非常漂亮的大宮殿里,但那个国家由一个讨厌的国王统治着。后来,国王囚禁了席塔,使她见不到珞玛。但珞玛非常勇敢,而且聪明,他想了很多办法来解救席塔,终于把国王杀死了,把席塔救了出来。从此,他们就过上了快乐幸福的生活,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故事,但孩子们却听得津津有昧。姆姆刚一讲完,亚鲁就恳求道:“再讲一个嘛,修女,再讲一个,好不好?”
姆姆意识到这是引导孩子们认字的好时机,就问道:“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5个孩子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是的。”
姆姆又问:“你们真的喜欢听吗?”
孩子们更响亮地回答道:“是的。”
姆姆于是说:“你们知道吗?其实你们自己也是可以讲故事的。”
亚鲁说:“可是我们不知道有什么故事啊。”
姆姆说:“你们可以看书啊,你们知道吗?书里有很多很多故事的。”
亚鲁说:“可是我们不会看书啊。”
“哦,原来是这样。”姆姆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说:“让我来考考你们,谁会读国王这个字?哦,都不会呀。好,那就让我来教你们读吧。一齐跟我念:国王。很好,就是这样。现在,让我来教你们怎么写这个字。”
说着,她就拣起一根树枝,在地上写起来。
孩子们也纷纷拣起树枝,跟着姆姆写起来。
过了一会儿,姆姆假装惊讶地说:“看吧,孩子们,你们已经学会一个字了。”
孩子们不相信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说:“真的吗?是吗?我们居然学会了。是的,我们真的学会了。我们学会了。”他们是真的很惊讶。
姆姆这时非常非常开心,她怜惜地看着这些孩子,慈爱地说:“是的,你们真的学会了。你们真了不起,不久,你们就可以认很多字,然后你们就可以自己讲故事了。”
这是极其美妙的一天。当落日金红色的光芒照射到梅树上时,梅树的叶子似乎比以前绿了很多,也亮了很多。甚至,摩提吉散发着异味的空气,似乎也变得清新甜美了。
第一天的课程结束了,姆姆拍拍身上的尘土准备离开。这时,亚鲁走过来,仰起圆圆的小脸,非常期待地,对姆姆说:“婆婆,我们明天还可以来吗?”
从此,德兰姆姆在摩提吉孩子的心目中,就升格成婆婆了,到后来,她理所当然地成了全世界孩子的婆婆。
虽然生活如此贫穷和困苦,但这些在贫穷和困苦中生长的孩子却 如此可爱。姆姆忍不住蹲下来抱住亚鲁,跟他说:“亚鲁,是的,你 们明天还可以来。不只是明天,还有后天,以及将来的每一天,你们 都可以来。我不会让你们失望的。不会,为了上帝的缘故。”
我要给大家发奖
没有多久,梅树下的这所露天学校就迅速地发展了,第一天虽然只有5个学生,很快就有了40多个学生。
姆姆一家一家地登门拜访,不厌其烦地跟那些正在饥饿中挣扎的父母讲道理,告诉他们,只有读书,才是孩子们摆脱贫穷的惟一出路。如果连自已的名字都不会写,连最简单的计算都不会运用,那么,他们的人生还会有什么希望呢?等着他们的,将是跟父辈一样黑暗的生活,甚至有可能,是更黑暗的生活。
他们都答应了姆姆。尽管他们不了解姆姆为什么要这么做,但他们相信姆姆不会伤害他们的孩子。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已经明白,只有受教育,才是孩子的惟一出路。
这天,天气晴朗,阳光照在梅树叶子上,绿光闪闪。亚鲁的母亲给姆姆送来一个木箱,说是请她当凳子用。还有个孩子的父亲给姆姆 送来了一个小小的黑板。
上课了,每个孩子手上都捏着一根小木棍,或一根小树枝,那就是他们的笔。孩子们坐在地上,面前的空地既是他们的桌子,是他们的本子。姆姆在黑板上写一个字,他们就在地上写一个字。边写边读,边读边写,一个单词很快就写会了。上算术课的时候,孩子们一边背诵加减法口诀,一边手舞足蹈,有的孩子恨不得从地上蹦起来。看的出来,学习使他们很快乐。
姆姆说:“很好,今天大家都表现得很出色,我要给大家发奖。”说着她打开一个纸箱:“这个奖品是一块肥皂。一人一个块。好啦,现在大家就拿着这块肥皂去洗澡吧,看谁洗的干净。”
这是这些穷孩子有生以来得到的第一块肥皂。他们举着它,呼喊着向池塘跑去。妇女们也纷纷跑来帮忙。大人小孩都欢笑着,像过节一样,甚至比过节还开心,
姆姆把亚鲁拉到身边,告诉大家该怎么个洗法,一边说一边在亚鲁身上做示范。每个孩子都被亮晶晶的肥皂泡包裹着。摩提吉的空气中飘荡着从未有过的肥皂的香味。
接着,姆姆不失时机地给妇女们讲授了一些卫生常识,比如刷牙、剪指甲,比如饭前洗手等等。
不只是识字和运算,德兰姆姆还期望通过她的努力,改变贫民窟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虽然生活得贫穷,但不能生活得肮脏;即便生活得贫穷,但也要努力地生活得洁净。
误解发生了
这天上午,姆姆正在上课,梅树下来了一群围观的人,男女都有。
一个男人说:“这个欧洲女人来这里干什么?她究竟要从我们这里得到什么?”
另一个男人回答道:“她在教小孩们基督教的神,她想改变他们的信仰。”
亚鲁的母亲也在人群中,她分辩道:“不,她在教孩子们识字——她只是要给孩子们一线希望,你们没看见吗?”
第二个男人说:“不,她在制造麻烦。”
亚鲁的母亲立即反驳道:“你才在制造麻烦呢,曼尼克。”
做好事也会遭到意想不到的误会和拦阻,这恐怕是德兰姆姆走出修道院之前没想到的。但她深信:在神的眼里,一切都简单明了——神对我们的爱胜过所有的冲突,而冲突终将消逝。她从不试图改变任何人的信仰。她所要做的,只是如何使大家相互了解,彼此相爱。
第二天中午,姆姆捧着一纸箱刚刚募捐到的面包走进摩提吉,就看见草堆里有个婴儿正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以为是个弃婴,就急忙跑过去把他抱在怀里。这时,一个女人突然披头散发地跑来,一把拉住姆姆,不分青红皂白地喊道:“这是我的孩子,你抱他干什么?把他还给我。”
姆姆慌忙解释道:“他一个人在那里哭,我以为他被抛弃了。”
女人粗暴地夺过孩子,说:“他是我的孩子,我没有抛弃他。”
因为怜惜那个孩子,姆姆就伸手去摸他的头,并说:“他在生病,请允许我帮你照顾他。”
女人却说:“不,我不需要你,你究竟想干什么?”
姆姆非常诚恳地回答她:“请相信我,我只是想帮助你。”
但女人根本就不信,她像疯了一样地嚷道:“我知道,你们就是想偷走我们的孩子。” 。
她的叫喊立即引来了一群男人,他们把姆姆团团围住,用孟加拉语说着一些难听的话。那个叫曼尼克的男人也来了,他揪住姆姆的肩膀,凶狠地问:“你想干什么?你来这里究竟是什么目的?你想把我们的小孩都变成基督徒吗?”
姆姆分辩道:“不是的,你们误会了。”
曼尼克更激烈地说:“误会?你想偷走他们的灵魂,难道不是吗?”
姆姆回答说:“不是你想的那样,请听我解释。”
曼尼克说:“我不想听你解释,反正是一派胡言。”
姆姆知道怎么说都没有用,只好在心里默默地祷告。
这时那个女人突然激愤地说:“她想偷走我的孩子,这个白种女人想偷我的孩子。”孩子的父亲即刻大怒,他喊叫着从腰间抽出两把刀子,胡乱地挥舞着朝姆姆刺来。“滚,从摩提吉滚出去!”他喊道。
上帝保佑,就在这干钧一发的时刻,有个身材高大的青年突然横冲过来,一掌推开舞刀的男子,并把他掀翻在地。
惊魂未定的德兰姆姆赶紧跟他道谢,但青年却双手扶地,给姆姆
行了个大礼,说:“不,应该我谢谢你。”看到姆姆满脸疑惑,他又说:“修女,你不认识我了吗?我是秋蒂,你在修道院的时候救过我。”
原来他就是那个在暴乱中受伤后逃进劳莱德修道院的小伙子,德兰姆姆曾经忍受巨大的恐惧为他止血。
秋蒂转过身对曼尼克和其他人说:“曼尼克,你们应该欢迎德兰修女来到摩提吉,至少她可以教你们那些四处游荡的孩子学点东西。”
曼尼克说:“我们不需要白种女人来帮忙。”说完他就走了,其他人也跟着走了。
只剩下姆姆和秋蒂两个人。姆姆对秋蒂说:“我该怎么谢你呢?
秋蒂,你救了我一命。”
秋蒂真诚地说:“让我有机会回报你吧,修女。”
姆姆感激地点了点头,秋蒂笑着,露出了洁白的牙齿。他笑得非常明亮。
《圣经》里说,人种的是什么,收的就是什么。事实就是这样,秋蒂不只是在这个紧急的时刻解救了德兰姆姆,他对姆姆的恭敬更消除了一部分人的误解和猜疑。而在以后的日子里,他给了姆姆很大的帮助,可以说,他是姆姆最早的义工。在仁爱传教修女会成立后,义工成为这个修会里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而秋蒂,是最早的义工。
他们惟一的错误是贫穷
这天早晨,德兰姆姆和秋蒂一起打扫着一间屋子,清扫出来的垃圾装了满满一推车,姆姆说:“我们应该把垃圾从摩提吉清理出去,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制造垃圾。”秋蒂摇摇头说:“大家不会接受你的想法的。”
姆姆感到很奇怪,她问道:“为什么?像这样多不健康,如果我们一起来清理这里,大家的生活环境不是可以变得好一些吗?”
秋蒂回答说:“不,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靠加尔各答的垃圾过日子。如果没有了垃圾,那是很难想象的,”
听了他的话,姆姆抬眼望去,只见巨大的垃圾堆上到处都是妇女和小孩。他们埋头在垃圾里,专心致志地寻找着一些废铜烂铁,一些碎玻璃,一些塑料片。远远望去,那些满身污垢的人,简直就是垃圾堆的一部分。
姆姆一下子沉默了。她帮秋蒂把推车里的废物倾倒在垃圾堆上,然后,她在那里默默地站了很久,炽热的风吹着她白色的粗布纱丽,她棕色的眼睛里全是忧伤。
就在这一天的下午,一辆市政府的清洁车轰隆隆地开到了摩提吉——他们是来清除这个垃圾堆的。随行的还有几个报社记者。市政府的官员举着喇叭高喊着:“清除垃圾是市政府的命令,希望大家理解、配合,不要违抗。”
但大家就是不理解,不配合,就是要违抗。男人们迅速地爬到了垃圾堆的顶上。他们默默地坐在那里,这使他们看起来很悲壮,但也更叫人难受。曼尼克大声说:“如果政府要清除这个垃圾堆,那就连我们一起清除吧。”妇女们则纷纷哀求官员,请他不要把垃圾拖走。
但官员根本就听不进去,这种隔膜就是德兰姆姆所说的:如果你没有同穷人一起生活过,不能与他们分苦同昧,你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他们,至于爱,那就更谈不上了。
官员生气地命令垃圾堆顶上的男人们即刻下来,否则,他就逮捕他们。
机灵的秋蒂看情势不妙,于是飞快地跑回去请德兰姆姆,但姆姆很担心,她跟秋蒂说:“场面这么混乱,我去恐怕会激化矛盾,使情况更糟。”但最后她还是去了。她不可能置身事外。对她而言,摩提吉的事就是她的事。
官员瞪大眼睛诧异地看着这个身穿印度平民服装的欧洲女性,不解地问:“你是谁?”
姆姆平静地回答道:“我是劳莱德修道院的修女,我在摩提吉工作。”
官员更不理解了,他又问道:“你跟这些贫民和游民混在一起?”
姆姆断然地回答说:“不,他们是我们的兄弟和姐妹。我们和老鼠、蟑螂一起分享这个贫民窟。”接着她转过身子,指着垃圾堆上的曼尼克,激动地说:“你了解他的情况吗?他有4个孩子和一个妻子需要养活,一直以来,他们就靠这个垃圾堆过日子。请问长官,如果没有了垃圾,他们将何以为生?”
官员回答道:“市政府这么做,也是为他们好啊。修女,你也看见了,他们把这里弄得这么脏。”
姆姆说“不,他们惟一的错误是贫穷。如果政府真的为他们着想,就应该运清洁的水来,就应该派清洁工人来这里清扫。”
官员赶紧说:“可那不是我的责任,修女。”
姆姆凝视着他说:“但你可以负起责任来呀。”
官员摊开两只手,很无奈地说:“修女,请你理解,我只是在执行市政府的计划。”
这时,姆姆蓦然合上双手,跟官员行了一个合掌礼,然后说:“那么,长官,我代表摩提吉的全体民众,请求你取消这个计划,拜托你。”
姆姆棕色的眼睛里全是深深的忧伤和恳求。一个人即便心肠刚硬得像铁石,面对这样的眼神。也无法不柔软起来。再说,官员自己也不想引起更大的纷争,于是他看了一眼垃圾堆上的男人们,说:“好吧,看在修女的份上,也为了你们的安全,这次行动就暂告停顿。”说完就启动车子离开了摩提吉。在车子驶出这个贫民窟时,他又回头看了一眼被人群包围着的姆姆,再次不解地摇了摇头。
其实,不只是官员不理解,就是摩提吉的穷人们,也不理解。他们不明白,一个欧洲女人为什么要离开美丽舒适的大房子,放弃干净美昧的食物、新鲜的空气,跑到贫民窟来过穷人的生活。而他们,每天,甚至每时每刻,想的都是如何离开贫民窟,过上好日子。虽然姆姆一再跟他们讲,她来这里是为上帝奉献,但他们仍然不能理解。
人们欢呼着跑过来向姆姆道谢。姆姆也很高兴,她深情地拥抱了秋蒂和亚鲁的母亲。曼尼克飞奔而来,他双手扶地,跟姆姆行了一个大礼,说:“修女,我误会你了!”
姆姆扶起曼尼克,慈爱地摸着他的头和脸,说:“曼尼克,别道歉了,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呢。”
以后我们会看到,用双手去触摸穷人的头和脸,是德兰姆姆经常做的一个动作。
第二天,加尔各答的各大报纸均以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件事,每篇报道的标题都很直截了当:修女在贫民窟阻止市政府清洁垃圾的工作。
我们敬爱的德兰姆姆,就这样一夜之间成了加尔各答的名人。这是她自己也没想到的。从此以后,她作为天主教会的激进分子——一个以行动传教的修女,一个满怀爱的革命家,成了世界各大媒体长期追踪报道的对象。
第六章
喜悦是爱,喜悦是祈祷,喜悦是力量。
神喜爱那些怀着喜悦给予的人,
如果你怀着喜悦给予,你将会给得更多。
一颗喜悦的心来自一颗燃烧着爱的心。
爱之功亦即喜悦之功。
快乐不须探寻:若以爱待人,旋即得之。
——德兰姆姆的演讲词
我决不后退
几个月很快就过去了,学生越来越多,而且天气酷热难耐,德兰姆姆渐渐感到体力不支。
这天,姆姆正在给孩子们上课,亚鲁的母亲匆匆忙忙地跑来,说有家人全体病倒了,特别需要帮助,但没人敢去,因为怕传染。姆姆急忙丢下手中的粉笔,跟孩子们交代了几句,就跟亚鲁的母亲赶了过去。亚鲁的母亲说,这家人是一个星期前才从别的地方搬来的,男主人正在找工作,工作还没找到,就病倒了。
在一个阴暗的屋子里。那家人全都睡在地上——地上铺着席子,整个屋子散发出一种难闻的气味,孩子们拼命地咳嗽着,像一群呱呱乱叫的小青蛙一样。姆姆惊呆了,她站在门口,突然感到一阵眩晕,眼前发黑。但她还是坚持着,走进去摸了摸每个人的额头,然后跟亚鲁的母亲说:“我们把最严重的送医院吧。”
话未说完,她就突然倒在地上,晕了过去。几个月来的工作太辛苦了,再加上经常吃不饱,睡眠不足,她病倒了。
亚鲁的母亲把姆姆送了回去。高玛先生迅速地跑到劳莱德修道院把这事告诉了神父,于是神父派了一个有医护经验的修女来照顾姆姆。
所以,当德兰姆姆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时,非常着急,她跟修女说:“不,我不能躺在这儿,我必须去帮助他们!”
但修女不许她起床,修女说这是神父的命令。事实上,她非常虚弱,根本就起不了床。
于是姆姆哭了。她流着眼泪对修女说:“我辜负了他们,我辜负了那些贫民窟的人。”
强烈的自我谴责使姆姆开始怀念劳莱德修道院,这种怀念前所未 有地急切。身体的疾病导致意志力衰退,更给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孤独、 迷惘和软弱。第一次,德兰姆姆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这真是 神要我做的吗?我真的要在这地狱般的贫民窟里度过我的一生吗?世界上有那么多的穷人,而我个人所能做的又这么有限,就好像在黑暗的地狱里,装饰出一个明亮的小角落,仅此而已,那么,我的工作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在意志薄弱和信心摇摆的时候,劳莱德修道院在德兰姆姆的回忆和怀想中,变得那么切近,那么温暖。事实上,对德兰姆姆来说,劳莱德就是全部,就是一切,就是整个世界。离开劳莱德修道院,是她平生所做出的最大最困难的牺牲。
孤独和软弱所导致的迷惘,像魔鬼的诱惑一样,使她感到从未有过的困扰。但她仍然执着地回答自己:“不,我决不后退,决不能返回修道院。我的家人就是穷人,他们的平安就是我的平安,他们的健康就是我的健康。”
她在心里默默地祈祷着:“主,由于我自由的选择,并为了爱你,我愿意留在这里,做你所需要我做的事情。主,我知道你一定会帮助我,一定会的。”祈祷终于使她慢慢平静下来。
想起贫民窟全体病倒的那家人,德兰姆姆为自己不能帮助他们而感到无比难过。但她惟一能做的只能是祈祷。虽然这对姆姆来说是最重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但她仍然感到深深的愧疚。
透过祈祷,姆姆从上帝那儿得到力量,使她即使身在困境中,仍能心怀感恩与喜悦,并在犹疑中重建信心。如果不能凭借祷告与上帝一同工作,一同安歇,她将无法面对摩提吉,更没有勇气返回摩提吉,深入摩提吉。
毫无疑问,对德兰姆姆来说,一切都是从祈祷开始的,如果到了必须结束的时候,那也一定是以祈祷结束的。她那从不动摇的坚如磐石的信心,便是建立在深奥的与不断的祈祷上。
修女看到姆姆终于停止了哭泣,就劝导她说:“你忽略了自己的健康,还在担心别人。你这么做,不是在为穷人服务,而是在剥夺自己的用处。请相信我,在这方面我是有经验的,我曾经在贫民区医院里服务过。在这种环境里工作,必须要保证三餐吃饱,睡眠充足,一天休息一小时,一周休息一天。在这种恶劣的环境里,自我的调剂是很重要的——如果你真的准备为穷人奉献的话。”
这天,德兰姆姆感觉精神好一些了,就跟修女说要上街走走。天气还是很热。她在街上没有目的地走来走去,竟然不知不觉地走到了劳莱德修道院门口,教堂的钟声这时恰好晌了,就好像是专门为迎接她的归来而敲晌的。姆姆站在那里,静静地听了很久,像一个在荒漠中跋涉的人突然饮到了渴盼已久的甘泉一样。透过门缝,她看见了熟识的草地、绿树和长长的回廊。这时候,如果她想走进去,那是很容易的。她只要推推门就行了。但她没有。
重返修道院,不仅没有动摇姆姆的信念,反而使她更坚定地相信,她的选择是正确的,她没有错。
回到高玛家的阁楼时,修女已经离去了。她给姆姆留下了一双凉鞋和一封简单的信。她在信上说:“送你一双凉鞋,相信在加尔各答酷热的天气里对你是有用的。记住圣女小德兰是穿鞋不穿袜的。祝你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成功。”
姆姆抚摸着凉鞋和信,很感动,很感动。这封简单的信给了姆姆两方面的启示。一是从那以后,姆姆就真的再没穿过袜子,二是仁爱传教修女会这个名字,就在这个夜晚被她确定下来了——几天前,当她躺在床上虚弱得不能起身时,她曾经跟修女谈起过她的远大构想。而这个时候,德兰姆姆还是孤身一人,身边一个追随者都没有。
最早的追随者
奇迹很快就发生了,在德兰姆姆最需要帮助的时候。
不久后的一天夜里,德兰姆姆正伏在桌上写她的工作日志,阁楼的门突然被敲响了。这么晚了会是谁呢?自从离开修道院后,姆姆基本上就没有访客了。一是因为她整天呆在贫民窟,二是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对她的误解——认为她在加尔各答混乱的街头乱走,就像个乞丐一样,还和贫民窟的穷人掺和在一起,一定是脑筋不正常了。谁会去拜访一个乞丐或一个脑筋不正常的人呢?
姆姆疑惑地打开门,站在眼前的竟然是美丽的苏妮塔。姆姆异常吃惊:“苏妮塔,怎么是你?你怎么找到这儿的?你来干什么?”
苏妮塔灿烂地笑着,一边往屋里走,一边回答道:“神父告诉我你住在这里。我毕业了,我是来追随你的。”
姆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睁大眼睛,摸摸自己的脸,又转过身去摸摸苏妮塔的脸,像个惊喜的孩子一样,不知道说什么好。
苏妮塔笑了,她说:“修女,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你说不出话来。”
19岁的苏妮塔是德兰姆姆的学生。她出生于加尔各答一个有名的富商家庭,是一个身材娇小意志过人的女孩子。在圣玛丽中学读书时,她就很钦佩德兰姆姆。当姆姆独自在贫民窟办学校的消息传到修道院后,她就决定放弃一切,追随姆姆,一生只爱上帝——
如果你真能深深地挚爱上帝,自然地,你就能以同样的热情来挚爱你的邻人。耶稣说,你们要彼此相爱,就像我爱你们一样。他还说,任何事,你们既然做在我兄弟中最小的那个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这就是苏妮塔所要的人生——爱贫困者就是爱耶稣。
虽然父母已经安排她中学毕业后即赴欧洲留学,但执拗的苏妮塔主意已定,她决定了的事谁也不能改变。这一点,她非常像当年的龚莎。
事实也是这样,苏妮塔的陈述使德兰姆姆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因而她坚信苏妮塔的决定并非出自她自己,而是来自上帝的召唤。于是她安慰苏妮塔:“这完全是上帝的旨意,你不必担心,我会给你的父母写信的。”
此后,苏妮塔迅速成长,成为仁爱传教修女会的中坚力量,一直在加尔各答担当重任。特别意味深长的是,德兰姆姆甚至把自己的教名艾格莉丝给了苏妮塔,她就成了艾格莉丝修女。由此可见,她是多么地珍爱苏妮塔。而苏妮塔,也没有辜负姆姆的厚望,她一生都很努力。
按中国天主教会的译法,艾格莉丝应译为依搦斯,依搦斯是公元2世纪的殉道贞女,也是天主教会的第一位女圣人。在天主教的传统里,信徒除了本名外,还有一个教名。教名在教会内称为圣名。圣名一般取自一位圣人的名字。比如德兰姆姆,她的本名是龚莎,圣名是依搦斯,即艾格莉丝,而德兰,是她的修女名。
苏妮塔不仅自己从家里跑了出来,她的勇敢还带动了她的一些学妹们。
不久后的一天,大概是1949年的12月吧,清晨,德兰姆姆和苏妮塔推开高玛家的铁门时,看到墙边有个女孩子,低头坐在行李箱上。苏妮塔走近一看,原来是玛丽亚,玛丽亚也是圣玛丽中学的学生,比苏妮塔低一届。
苏妮塔吃惊地问:“玛丽亚,你怎么在这里?”
玛丽亚看到她们,欢喜得一下子就站了起来。很显然,她找了很久才找到这里。玛丽亚没有回答苏妮塔,而是对姆姆说:“修女,拜托你,请让我跟着你。”
姆姆怜爱地看着这个只有17岁的女孩,问道:“学校和你父母怎么说?”
玛丽亚回答说:“他们要我结婚,但是我不,我要跟你一样,做一个修女。”
不等姆姆开口,苏妮塔就以学姐的身份说:“不行,玛丽亚,你高中还没毕业呢。”
但是玛丽亚也很执拗,她说:“不,我也要帮助穷人。”
姆姆摸摸她的头发,沉吟了一下,说:“不要匆忙做决定,玛丽亚,先到摩提吉看看,看那是不是你想要的人生。”
她们是德兰姆姆最早的追随者,更是她最热诚最忠贞的支持者。
就像人们不理解德兰姆姆的选择一样,人们也不能理解这几个女孩子的选择。她们都出生于很好的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美好的前程,但她们却选择与穷人一起生活。而在所有不理解她们的人中,最不能接受这个事实的,自然是她们的父母了。
有一天早晨,邮差给玛丽亚送来一封信,当她欣喜万分地拆开时,她的脸色马上就变得很难看了。苏妮塔关切地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她说:“我写信跟我父母解释,但他们根本就没拆开。”玛丽亚的父母不仅没看她的信,还把她的信给退了回来,苏妮塔连忙把玛丽亚搂在怀里,安慰道:“别担心,从今以后,我们就是你的家人。”
这些正当青春年华的女孩都和德兰姆姆一样,脱下华美的衣服,穿上了印度贫民妇女的服装——那种白色的粗布纱丽。而在仁爱传教修女会正式成立之前,她们事实上连修女的身份都没有,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神职人员,因为她们不属于任何修会组织,虽然她们一直过着信仰和神修的生活。
后来曾经有人说,如果没有圣玛丽中学的学生们做德兰姆姆最初的追随者和支持者,与她心志同一地面对重重困难,她未必就能支撑下去——尽管她顽强的个性非常人所能比。
但是,人生是没有如果的。圣玛丽中学本来就是姆姆的一亩田,是她播种的地方。现在季节到了,埋在土里的种子自然就要发芽、长叶,并茁壮成长。而且现在的绿色,日后必然还要变成光芒万丈的金色。
有了这4个学生的加入,德兰姆姆就把孩子们按年龄分咸了3个小组,由她们分别承担上课任务。听说这些好看的姐姐来自著名的圣玛丽中学,孩子们高兴极了。他们由衷地喜欢自己的新老师,就像喜欢姆姆一样。
不久,印度的雨季来了。为了平安地度过雨季,使孩子们的学习不致中断,德兰姆姆特地租赁了几件小茅屋作为校舍。虽然不过是几间简陋的小茅屋,但跟梅树下的露天教室相比,却是真正的教室了。而且,更重要的是,有苏妮塔她们给孩子们上课,姆姆就可以腾出时间来做一些别的很要紧的事了,比如照顾病人,募捐粮食、药品,等等。
有一回,德兰姆姆走进一家大药房,希望老板能够捐献一些药品。
但老板说:“很抱歉,如果你不付钱,我就不能把药给你。”姆姆只好走了。想到一般印度人对受苦者的看法——往往认为是他们自己作了孽的结果,是罪有应得的,姆姆就在心里默默地祈祷着——既为那些受苦的人,也为那些那样看待受苦者的人,为他们祈求上帝的怜悯和恩典。她一边走,一边虔诚地祈祷着。就在这时,那个药房老板却突然追了上来,他说:“哦,好吧,修女,我把药免费送给你好了。”
这是一个温暖的小故事,德兰姆姆的仁爱工作充满了艰辛,尤其是在最初的几个月里,但她也得到了很多的帮助。当然,笃信上帝的姆姆会认为这是上帝在借众人的手帮助她。但是,神的手在哪里?我们的手就是神的手,神并没有其他的手。
没有这些帮助,她真的是很难成功的。帮助她的不只是高玛先生一家。不只是苏妮塔,不只是秋蒂,不只是吴梅斯夫妇——他们是最先在物质上给予姆姆帮助的人,就在露天学校刚刚开办而姆姆只有5个卢比的时候,他们为姆姆送来了500个卢比。还有那些不留姓名默默无闻的人们,比如这个药房老板,以及其他的什么老板。
当然,还有一件更要紧的事,姆姆觉得她必须马上着手去做。事实上,在苏妮塔到来之前,她已经开始了,那就是建立一个临时的垂死者之家。
每个生命都是尊贵的
有一天,德兰姆姆去巴特拉医院请求支持一一她需要一些药品和绷带,当火车经过一棵大树时,她看到一个流浪汉靠树坐着,看样子就快死了。姆姆很想去安慰他,但又不能叫火车停下来。于是等下一站一到,姆姆就立即下车往回赶。等她气喘吁吁地赶到时,那个人却已经死去了。姆姆在那里站了很久,她当时就想,如果有个人在他临终前和他说几句话,或者握握他的手,他一定会感到很安慰,他就不会死得这么孤单这么凄凉了。
于是,姆姆决定先在摩提吉建立一个临时的临终关怀院。
但姆姆一无所有,即便是在摩提吉这样的贫民窟盖一间简陋得像猪舍的房子,也不行。后来因为高玛先生的慷慨解囊——也有人说是摩提吉部分穷人的集体捐助,姆姆才有了一间屋子。
这虽然是一间陋室,但它无疑是一个美妙的地方。
摩提吉的穷人们把这个屋子叫做等死屋。但德兰姆姆给它取了一个美好的孟加拉名字:尼尔玛?利德。意思是:清心之家,或者,净心之家,
这天中午,高玛先生带着小女儿给德兰姆姆送来了满满一箱子的医护必需品。他对姆姆说:“医院假装不晓得你的事,但是我的小梅宝说,如果拿不到绷带,就绝不离开医院。”
小梅宝就是高玛的小女儿,她抱着两卷绷带,静静地站在高玛的身后。她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女孩,头发乌黑,眼睛晶亮,姆姆走过去温柔地抱住她,说:“谢谢你,小梅宝,你真是一个小天使。”
有了这满满一箱子的医护用品,一切就准备就绪了,就连草席,姆姆都铺好了。然后姆姆找了一辆手推车,就上街去了。
在加尔各答,穷人中的穷人们因为贫病交加而死于街头,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当黑夜过去曙光初现的时候,随处都可以看到那些在深深的黑夜里寂寞地死去的人。据官方的不完全统计,类似的死者每月大概有1000人,也就是,每天超过80人,因此,每天早晨都有人推着手推车,在加尔各答的街头巷尾收集尸体,就像清洁工人收集隔夜的垃圾一样,是一种日常的清理工作。
在这种光景下,人类的同情心是很容易被消磨干净的,即便是一颗本来很敏感柔软的心,面对这种密集的苦难,都有可能变得很刚硬,或者很麻木。
所以,在德兰姆姆为垂死者服务的事迹被报道后,很多人不理解,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浪费。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很多活着的人都得不到应有的照顾,而德兰姆姆却把资源消耗在那些垂死者身上。而这些人,有的将在几天后死去,有的将在几小时后死去,而有的,甚至是即刻就死去了。
但姆姆却认为,那些即将死去的人,也是生命,而且是同样尊贵的生命。他们也有权利获得人所应有的尊严。尤其是,他们也有权利享受来自上帝的慈爱,姆姆说:“每个生命都是尊贵的,每个都很重要,不论是生病的,还是残缺的,垂死的。”
清心之家里很快就睡满了从街上收来的病人。苏妮塔和摩提吉的几个妇女每天在这里帮忙,姆姆教她们怎样给病人清洗,怎样擦药膏,或打绷带。至于初来的玛丽亚,姆姆只要求她微笑着握住病人的手,跟病人交谈,或者听病人诉说就可以了。但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刚开始,玛丽亚几乎不敢走进这间屋子,她站在门口,看着那些睡在地上的病人,或伤残的人,垂危的人,她的眼睛里全是惊惧和惶恐,她根本无法轻松地发自内心地微笑。
但很快她就做到了,姆姆牵着她的手,把她带到一个重病的老人身边,当虚弱的老人真诚地跟她道谢,并跟她微笑时,她就很自然地握住了老人的手。
只有秋蒂不肯进屋照顾病人。姆姆安排他送水,他只送到门口。
这天上午,有个老人快死了,他是一个印度教徒,姆姆需要水为他做最后的洗礼。姆姆拿了一个杯子出来,对秋蒂说:“秋蒂,里面需要水,请你把水送进去。”
秋蒂却回答道:“不,修女,我不能进去。”
姆姆很吃惊,她问道:“为什么?”
秋蒂回答说:“我是个印度教徒,我不能接近死人,那是不纯净的,只有神才能对付死亡。这是我们的禁忌。”
姆姆说:“但是,他们还没死啊。他们很痛苦,我们要帮助他们减轻痛苦。”
秋蒂却说:“身体不重要,灵魂才是最重要的。他受的苦是他的轮回,是他的命运,是他应该承受的,你不能干涉。”
姆姆有些生气了,但她还是尽量温和地说:“我尊重你的信仰,但是秋蒂,你也应该尊重我的信仰。”说完,她舀了一杯水,就进屋去了。
亚鲁的母亲看到姆姆进来,有些慌张地说:“修女,你是不是应该为他做最后的仪式了。”
她所说的最后的仪式,显然是指天主教的敷油礼。敷油仪式是天主教的七件圣事之一,它的作用是藉着覆手、敷油(于病人的额和双手)及祝祷,把圣宠赋予身患重病和面临死亡危险的信徒。敷油礼是一个美丽的礼仪,在天王教徒看来,人在世上没有常存之城,我们既然来自上帝,那么,终有一天我们也要回到上帝那里去。所以这个礼仪并非丧礼的前奏,而是永生的开始。
姆姆示意亚鲁的母亲安静,她说:“对于一个印度教徒来说,能在临终前接触到恒河的水,就是最神圣最美妙的仪式了,他还需要什么别的仪式呢?”说着,她端起杯子,把水轻轻地抹在老人的嘴上和脸上,然后,她轻抚着老人的脸,俯下身子,在他耳边轻轻地说:“现在,你已经在上主的手中了。”
这是德兰姆姆在摩提吉的尼尔玛?利德亲手送走的第一个死者。
虽然贫民窟在世界的各大城市里都有,但像加尔各答的摩提吉这样悲惨的贫民窟,也许是绝无仅有的。在20世纪初期,美国有个叫雅?A?里斯的记者兼社会评论家,曾针对纽约当时的贫民窟状况写过两本书,一本是《另一半人怎样生活》,另一本是《与贫民窟的斗争》,在后一本书里,里斯把贫民窟比喻为一个溺水的人。如果一个人溺水了,我们所要做的应该是先将他拉上来,然后再谈别的,如果没有人向他伸出援手,他是无力自救的,他只能自生自灭。
毫无疑问,德兰姆姆就是一个向溺水者伸出援手的人。我们知道那只手对一个溺水者有多重要。但也有人对姆姆的工作提出异议,甚至提出批评。有的人说她的举动很幼稚,因为这样做并不能改变整个世界;有的人认为她的所做所为客观上帮助了那些应该对贫困负责的人,使他们因为这些善良人的存在,而更加高枕无忧。还有的人说:几个被选中的地方变得比较光明了,而其他地方的黑暗又怎么办呢?
更多的人指责她只关注贫困,却不关注造成贫困的根源,比如社会体制、权势集团,以及不公平的财富分配等等。
但姆姆说:“社会的进展当然是必要的,但这并非贫苦人所需。
如果有一个人即将死去,那么我们根本就没时间去探究他为什么会落入这般田地,然后去列举一系列可以补救的社会法案。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帮助他平静而有尊严地死去。”
姆姆还说:“我们帮助的,是那些无论你为他做过什么,他在某些方面仍然必须依赖别人的贫穷者。总是有人说,与其给他们鱼,还不如教他们怎样钓鱼。我们只能回答,多数接受我们帮助的人,甚至已经没有了手握钓竿的力气。”上帝以他的大智慧聚万众于这个世界,他知道没有人能够掌控全局。所以驱使某些人耕耘这个领域,而另外的领域则由其他的人去耕耘。德兰姆姆走上街头扶起那些徘徊在死亡门口的人,而造成这些人垂死街头的社会根源,则只能由政治家们、经济学家们、教育家们以及别的权威们,去发现,去解决。
第七章
噢!主,我们相信你就在这里;
我们崇拜你,我们爱你,全心全意,
因为你值得我们全部的爱。
我们亟思像天堂诸圣爱你般地爱你,
我们崇仰你的神意所展布的一切,
我们完全顺服于你的意旨。
我们爱邻人就像爱我们自己也是为你;
我们真心宽恕所有曾经伤害我们的人,
同时请求所有我们曾经伤害的人原谅我们。
亲爱的耶稣,帮助我们,
让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能散播你的芳香,
好让我们的生命只是你璀璨光华中的一束微光。
透过我们发亮发光,同时将这亮光留驻我们身上,
好让我们接触的每一个人,
都可以在我们身上感觉到你的存在。
让他们抬头仰望时不再看见我们,而只看到你,
留在我们身边,如此我们将如你一样发亮发光;
噢,耶稣,这全是你的光亮,无一丝来自我们身上。
是你透过我们朝他人发亮发光。
因此让我们以你最喜爱的方式赞美你,
此即朝我们身边的人发亮发光。
让我们不需传道便能传你的福音,
毋需话语,只要我们立下榜样,
只要我们藉由我们的作为发散吸引人的力量
与引发共鸣的影响,
只要我们心中对你满溢的爱,
在他人眼中是如此的清楚明朗。
一一德兰姆姆和她的修女们每天念诵的祈祷文
贫民窟的天使
到了1949年的3月,有4个女孩追随德兰姆姆深入贫民窟为穷人服务的事,终于被加尔各答的主教知道了,主教很生气,他立即召来神父和院长,他说:“这成何体统?这些来自印度最好家庭的女孩,在没有任何人监护的情况下,在加尔各答市区到处乱跑,你们说,这
像什么样子?”
神父解释道:“并不是没有监护人,阁下,德兰修女是一个校长,她知道怎么保护她们。”
院长却不这么看,她说:“我同意大主教的话,这会让整个教会蒙羞的。”
主教点点头说:“我要这件事立即停止。神父,你马上去办。很显然,这个实验已经失控了。”
听了这话,神父很激动,他站起来说:“请恕我直言,阁下,应该说是我们失控了。德兰修女启发了年轻女孩,使她们愿意为最穷困的人奉献……”
主教打断他:“为什么这些有着太好前程的女孩,愿意放弃一切为穷人奉献呢?”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