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肯尼斯•克利斯汀(美)
觉得这些状况很熟悉吗?
也许,真正的敌人,是你自己。
正文 目录
目录
你,到底怎么了?
在你空虚枯竭之前……/想改变,但不知该怎么做/一个“放水”的文化/谁来评断你的“成就”?
I 这是你要的自己吗?
为何我们习惯自我挫败
你是不是这种人?/不跳舞的舞者,没写作的作家/逃避,真的可以换来永远的自在吗?/放弃机会,你敢保证将来不后悔?/故意选择“低成就”的人/就这样,你困住了自己/勇敢面对人生的问号
孕育平庸的摇篮
培养出一种新的“惯性”/一个迷人的微笑,就能争取到便利/你觉得你是谁?/离家,学习到怎样的第一步/这样的教育,败事有余/每个人多少有点叛逆/别被标签害了你/故意“不尽力”的人/编织借口,成了一种新兴习惯
你的魔法怎么不见了
魔法不再的时刻/关于工作的12个愿望/你该追寻什么样的工作?/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当业务员/自己当老板,在家当SOHO/选择走自己的路/8种上班族,有没有你的影子/总是彩排中的人生/什么?朝九晚五?溜吧/关键,就在细节/理财一团糟,没耐性也不切实际/老是累得跟狗一样/美好的人际关系/你是不是个好情人?/小心“后悔”这种感觉
Ⅱ 你变了!
谁说本性难移
放下你心中的抗拒吧/改变的秘密真理/三个管家的故事/珍惜改变的代价/你正在哪个改变的阶段?
改变,就是这么简单
地上的一条线/四脚朝天又怎样/咦,你怎么搞的?/找个可以商量的人/学习新知,会让你活力十足/想象一下,假如你是鲁滨孙/秩序,将带给你惊喜/太规律,就不好玩了?/失序会让你的生活一团糟/劈柴、提水的艺术/真正的效率,就是正确地“投资”时间/床这种东西,就留给睡眠与做爱吧/故意做些让你很烦的事/时间,以及“5分钟定律”
你准备好了吗?
任务1:先找乐趣,快乐是不能省的东西/任务2:一件梦想很久,却没有付诸行动的事/任务3:下定决心,并且坚定到不近人情/任务4:在洪流中学习规划时间/任务5:想清楚,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任务6:自己有这些“弱点”吗?
6000次!你敢不敢!
任务7:从现在起,别再自我设限/任务8:重复6000次,建立新习性/任务9:改变你说话的模式/任务10:看一看,自己进步了吗?/任务11:打造一份梦想计划书/任务12:订立目标,别再“这样就可以了”/任务13:失误率不可能是“零”,拟好备用方案吧/任务14:使出浑身解数,选择并完成一个计划/任务15:终极大跃进
Ⅲ 成长的惊异之旅
与挫折面对面
放心,挫折是一定会发生的/坚持走在“正轨”上/别让自己故态复萌/太棒了,我进步了!/别被“意外的成功”吓到/不要光想着“美化”你的人生/极端目标/利用延迟的力量/慎防“没有智慧的野心”
生命,就是一所学校
活出自己的风格/专注每分每秒的每件事/尊重时间,就是提升生活质量/你是不是个“出卖时间”的人?/让自己充分休息与睡觉/学习,能带来不凡的能力/理财,得抛开“乞丐变富翁”的怪念头/没天分又不会怎样/让你的心,有个可以“呼吸”的空间
正文 前言:你,到底怎么了?(1)
前言:你,到底怎么了?
我正在开车回家的路上。周末刚参加完朋友小马的婚礼,在他们家待了整晚叙旧。我上大一时就认识小马了,这些年来大家的感情也日渐深厚。
那个下午,我们衷心祝贺小马和他的新娘苏珊,但我却老想着小马的小弟彼得退缩的模样。认识彼得时他才六年级,但大家都认定他将来会成就非凡。那时,他聪明伶俐,好动活泼,骨子里满溢对生命的激情,让家人和朋友深深着迷。他上学时连跳几级,功课门门优异,一年到头都有时间在篮球场上厮杀。
自从彼得家搬到东岸之后,我和他渐渐失去了联系。虽然如此,我还是从小马那里得知了彼得不如意的生活——以差强人意的成绩从高中毕业,之后又从大学休学,只因他挣扎着想“追寻自我”。这场婚礼,是多年后我第一次再见到他,原本还期望看到一个满脸朝气、光芒四射的青年,但我压根没想到,见到的会是这样一个委靡不振的彼得——笼在他身上的那道光芒已经消失了。
在排演婚礼晚宴时,彼得始终与众人保持距离。我试着找他说话,他却以有事要张罗为由躲进了房间。隔天他出席了无法推脱的结婚典礼,在接待时他象征性地应酬交际,却一直避开我的视线。以往总是众人焦点的他,现在看起来既僵硬又了无生趣。他表面依然谈笑风生,但当他跟亲朋好友谈到未来的计划和自己的近况时,却给人一种力不从心之感。
我心里知道,他并没有长大。随着时间的飞逝,他身上的光芒已经消失了,但他还假装世界就在他脚下,而我却从他身上看到了一种“心死”的状态,或许是因为我意识到,这个世界已经遗弃他了。那个野心勃勃、极富想象力、总是令人惊艳的小孩,那个在夏日夜晚陪我到湖边散步、一起去吃冰淇淋、在我还没拿到学位就开始叫我“博士”的小孩,已经不见了。
婚礼隔天,我把彼得叫到一旁,想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变故。一开始他言辞闪烁,当我把对话转移到这几年的生活时,他紧咬着嘴唇,低头强忍住泪水,终于说出了实情。
“我知道自己完蛋了!没想到我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彼得支支吾吾地道出了他的故事。他们搬家的前一年,他决定不再做个“完美的学生”。他深信只要自己愿意,随时都可以在中学时将功课搞定。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我老是告诉自己,明年再好好念书,但总是做不到。”他说,“明年来到时,又觉得全身心念书很不值得。一段时间后我干脆告诉自己,结果糟透了,但我根本不在乎。”
正文 前言:你,到底怎么了?(2)
彼得不明白的是,当一个人放弃某件事之后,想要回头是如此不容易。当他决定不再当个乖学生后,便开始偏离常轨,没过多久就不记得自己姓甚名谁了。“篮球”是他唯一还在乎和拿手的东西,但他再也无法靠天赋从比赛中脱颖而出。高三时,和他一样优秀,却比他更努力的对手出现了。尽管如此,当年他还是郡内得分排名第三的主力球员。
但是后来,他竟然眼睁睁让一件毁灭性的事情发生。高中的球队晋级州冠军赛时,彼得这位主力前锋却因为成绩不佳,政治课挂了红灯。他的老师破例给他一次机会,只要他写出两页任何和宪法有关的文章,就让他及格。
可惜的是,他却无动于衷。
“最让我痛苦的是,我并没有决定不写,但莫名其妙地就让期限过去了,之后自己也无法解释原由。教练找人替代我,但球队在第一轮就被刷了下来。我让每个人失望——球队、家人,还有我自己。”
篮球失利之后,彼得变得畏惧、退缩,但没有试图振作自己。
他第一次直视我的眼睛。“告诉我,医生,什么样的人会做出这种蠢事?”
我回答不出来,只能深吸一口气,继续聆听。
整段谈话中,彼得始终显得相当困扰。我开始建议他接受治疗——虽然这是制式的回应,但我还是感到很不自在。身为一个心理医生,我了解这样的情况,认为治疗并不会有什么帮助。现在,连我也感受到那种痛楚了,他的绝望感染了我。
在你空虚枯竭之前……
在开车回家的路上,我回忆了像彼得这样的案例,其实大有人在。我想到前年来接受治疗的文森,他的故事和彼得的不尽相同,但本质上一模一样。
文森不是众所瞩目的明星,他不像彼得那样拥有天生的魅力。他虽然聪明伶俐,但看起来却很迷惘,跟彼得一样垮着张脸。此外,他身上似乎还有些什么东西,是我无法触及的部分。我记得他温顺地陷在躺椅中,注视着地毯,年纪轻轻,神情看起来却非常老态。他诉说着破碎的梦想和自己的不顺遂——他做的事,没一件成功的。他错失了许多机会,一切都迂回往返,徒劳无功。
正文 前言:你,到底怎么了?(3)
我还想到了跟我谈过心的爱丽丝。她原本生活一帆风顺,但进入法学院的第一年,她突然认为一切都没有继续的价值,因为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放弃学业之后,她以为花点时间旅行,可以帮助自己理出一点头绪。但后来她发现,自己一无所长,也找不到想去做的事。很快地,爱丽丝感到生活毫无目标,对自己产生极大的怀疑,她觉得自己已经过了人生的高峰,正在走下坡路了。
我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回到公司开始翻阅旧档案。一个个像彼得、文森和爱丽丝这样的人,来找我时都是一样的失神憔悴。为了找出这些人的关联性,我开始寻找他们童年生活的相似度,然后,我想到了克蕾莉莎。她是我女儿的幼儿园同学,对学校生活充满热情,虽然讲话有点结巴,但她很聪明,并没有任何学习上的障碍。身为康复中心的咨询顾问,我见过很多有严重学习障碍的案例,而克蕾莉莎没有这样的情况,我也找不出任何事会影响她的热情和专注。但像彼得、文森和爱丽丝一样,她就是退缩了,也不想做任何努力。
我浏览了一堆案例,包括小孩以及他们的父母,并了解我所看到的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现象。我的对象是由大人、夫妻和家人组成的。80%的父母将他们十来岁的孩子带来,大都是担心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他们有些就像彼得,潜力十足却渐渐天资荒废。我成功帮助了一些儿童,但有些结果我并不满意。他们到底有什么不同?他们需要什么?我不知道,我想别人也无从知晓。
合上档案时已经很晚了,我并没有找到彼得的答案。除了对彼得以及其他人的关心之外,他们的挣扎也触动了我,我决定要为他们做点什么。然而,我知道从表面着手,大都徒劳无功,于是我想要和这些人——这些和我档案里的案例一样处境的人一一接触,在他们变成像彼得、文森那样空虚枯竭之前,将他们从泥沼里拉出来。但是,该从何处着手呢?
接下来的数周,我试图从科学研究调查里寻找答案。以前我曾做过关于自我价值的研究,这些研究集中于人们所重视的东西,还有他们用来衡量自己的标准、对自己的信仰,以及周遭环境对这些目标和行动的影响。我相信这些议题是层层关联的。
然而,我发现之前关于“低成就”(underachievement)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外在行为或学业成绩的表现,而不是个人内在的体验。大家对这类主题的兴趣,于上世纪70年代曾经达到一个高峰。理论上的概念和方法交互影响,日趋成形,心理治疗的标准模式也应运而生。但是因为没有确实可信的结论,影响力很有限。“团体治疗”效果不错,但关于“家庭群体治疗”,并没有成功的先例。
正文 前言:你,到底怎么了?(4)
我将搜寻范围扩大到其他领域,最后找到社会心理学上的“自我挫败行为”(self defeating behavior):有些人会有种莫名的倾向,面临机会时故意放弃努力而招致失败。终于,我找到了一丝线索。
潜能无法发挥,这是一个大议题。只要父母、老师、治疗师,大家一起努力,就可以找出希望和解决之道。我从“自我挫败行为”研究开始延伸,发展出一套关于低成就的全景视点,希望能找出各种导致低成就的诱因。为了完成这项实验,我们把小孩放到心理研究机构中,父母则到家长互助团体中,全面展开家庭治疗,并在四个半月当中,和学校以及老师密切联系。以此方法,我提出了“极限潜能计划”(Maximum Potential Project),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孩子们改变了对生活和学校的基本认知,他们变得活力十足,并且能够全心投入。
想改变,但不知该怎么做
我在旧金山国家公共广播网接受专访,谈论这个“极限潜能计划”。我本来以为关切这个议题的会是家长,但听众的发言却渐渐变成“您刚才描述的人就是我,我就是那种不交作业、喜欢跟学校作对的学生,直到现在还是浑浑噩噩。我想要改变现状,但不知道该怎么做”。
那天晚上打进热线的听众,有一半以上并非求救的父母,而是想要改变自己的成人。接下来几天,我和同事开始研究如何帮助彼得、文森、爱丽丝,以及像他们一样无法发挥潜力的成人。我想要看着他们从槁木死灰,变得活力十足,全心投入新的生活。
我当然知道很多成就低的人,是甘于平凡庸碌的。但更多的人就跟彼得、文森和爱丽丝一样,坠入漫长而自我折磨的过程,深深感到失望、痛楚和后悔。了解了他们面临的问题之后,我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这些人身上出现的问题,几乎是世界上大多数人的通病。
我发现人们总是对自己的生活设限。事实上,人们似乎觉得拥有梦想是很尴尬的一件事;他们比较倾向捣毁梦想,而不是追求梦想。对于自己不足的地方,他们勇于承认,但却不敢面对内心真正的向往。明明心里想做得更多,但还是消极以对。而且,越来越多人定好计划后,很快又以各种形式退缩。总之,低成就是日常生活中“惯性堕落”的延伸,例如看不完一本书、老是拖延减肥计划、无法按时回信,等等。
正文 前言:你,到底怎么了?(5)
更糟的是,这个世界并不怎么重视在逆境中力争上游,或是坚持个人理想、长远奋斗这类的价值观。我们更喜欢有趣、快速和容易的事情。我们对天才和奇人比较感兴趣,而不是一步步朝向目标迈进的人。电影电视剧中的超级英雄,也都是靠时髦科技或超能力取胜,从不需要吃苦耐劳。
为了避免辛勤耕耘的劳苦,于是我们降低了标准。从公司机构到公共政策,甚至细微到日常生活,我们任由这样的低标准俘虏自己。广告商老是告诉我们,要年轻并跟得上时代,就不要去管什么历史、文学或世界大事,而且要提防所有对这些知识有兴趣的家伙。在一届美国参议院大选时,一位毕业于长春藤盟校的参选人说他从没听过怀特(E. B. White,美国20世纪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评论家),用这招来凸显自己的“平民”特质。
一个“放水”的文化
最后一个可以看出纵容低成就的地方,就是学术界。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这一百年来在学院常规教育上逐渐衰微,几乎所有知名大学对于学士学位的标准都有“放水”的倾向,如很多大学的英文系不再需要研读莎士比亚。更荒谬的像是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规定大一英文系的新生每周写一篇散文,主题有两种选择,除了指定文学之外,就是他们“最爱的电视节目”。学校公开谴责学位泛滥的问题,但是尔湾分校的教授们被告知,不管学生表现如何,尽量让他们通过考试,不然他们可能会进不了研究院——你应该猜得到为什么,因为,其他大学也在“放水”。
在低标准的环境中,我们理所当然地降低对生活的期待和情感上的向往,降低对人际关系、自我认知、学识教养,以及个人成就的期待和需求,几乎无人不受影响。
大众文化崇尚时髦科技,凡事给你省时省力的承诺,远大的理想将变得不值钱,连英雄也开始追求流行。当我仔细检视自己的生活,发现自己有时也会拖延一些曾经很重要的事,把它们延到“未知的将来”,压抑自己的梦想。
于是我意识到,不论人们最后多么成就非凡,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所有人在成功的过程中,都会遭遇到犹豫怠惰或是其他障碍。事实上,成功者和失败者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选择面对困难的态度。无法突破个人障碍或社会氛围的人,渐渐变得麻木疏离,安于较低的品质,习惯于“有就好”的妥协。就如柏拉图所提到的“无知群众”,满足于和内心认知相似的暧昧阴影。
很不幸,有潜力创造成就的人,通常会遭到低成就人群的非议、批评,结果不只是个人受伤害,更是整个社会的损失。低成就现象可能导致吸毒、暴力举动或是其他重大问题,但它潜在的影响才是我们最大的损失,远胜于表面所见的乱象。我们流失了多少哲学家、艺术家和发明家?有多少多才多艺的人因而放弃了自己?
正文 前言:你,到底怎么了?(6)
谁来评断你的“成就”?
有人会问:“何谓‘成就’?由谁来评判?是谁说每个人都可以达到某种程度的成就?评判一个人‘低成就’的标准又是什么?还有,是谁说‘低成就’就是个问题?”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提供了几种方法,让大家思考由于潜力无法发挥可能引发的问题。我承认这个过程是主观的,因为成就的高低多少牵涉到等级问题,而且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
掌握这些要素之后,我和同事将一些低成就者组成一个焦点小组(focus group),方式包括上课、实用技巧传授、团体成员交流,以及自我探索。结合上述这些方法,由我同时担任指导员和心理治疗师的角色,就如同一家拥有数百名员工的工厂,由我来引导他们提高产能。这整个过程,就是本书的基础。
如果上述提到的行为,对你来说似曾相识,或是你在兄弟姐妹、父母、子女……任何人身上见到的话,我强烈建议你继续看下去。你选择了这本书,表示你想要改变,或是希望你亲近的人能有所改变。改变是可能的,然而光是“想要”改变是不够的,你至少需要表明决心,并且承诺会持续努力一段时间。
很不巧,会自我限制成就的人,通常会习惯性地避免这种承诺。为了发挥最大潜能,你一定要摒除积习,学习新的技巧。明确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依计划循序渐进,就一定会成功。否则,就像一直撞玻璃的苍蝇一样,永远都会遭遇无形的障碍。
本书是一张地图、一套计划,也是一整组的工具。它是“极限潜能计划”所有技巧的精华呈现,包括了研究成果,以及超过20年的临床经验。它提供了实用、有效率的方法,让你可以突破障碍,了解自己的内在潜能。
不想发挥自己的潜力,只让它维持在最低限度,这就是一种退缩,也等于是放弃了自己的最大权益。相对来说,“成就自我”不只是人生的主要任务,它也可能是你一生中最惊险刺激的探索旅程。
正文 你是不是这种人?(1)
I 这是你要的自己吗?
Chapter 1 为何我们习惯自我挫败
人都一样。将目标设低,然后达成期望。
——帕屈克•怀特《佛斯》
Patrick White,Voss
圣诞节的前两天,下午三点半,我刚认识的新朋友奥古斯特,好心开车载我穿越巴黎市区。我刚到这个城市,一切都还不熟悉,我租的房子要先油漆后才能搬进去,油漆师傅特别指定要某种特别的颜料,一定得去巴黎北边的商店购买。他希望在圣诞节过后动工,所以我们的任务是以最快的速度把颜料漆准备好。
塞车很严重,花了一个多小时我们才离开市中心。奥古斯特诙谐有趣的言谈,让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过了一个路口后,我发现他的情绪突然转变,他懊恼地说,我们应该在之前就转弯,现在他不确定还能不能开得回去。我说可以帮忙查看地图,他说自己一时疏忽,把地图留在家里了。
接下来的五分钟变得很漫长,我们完全动弹不得。终于,奥古斯特打破沉默,说不知能否在店家关门前到达。当时我还没意识到严重性,轻松地说一定没问题。那时才四点半左右,就算巴黎的商家都很早关门,假设六点好了,还有一个半小时,应该绰绰有余。
我们继续以龟速移动。突然间奥古斯特刹车停住,不发一语地冲下车,穿过车流到前面的出租车去问路。他回来时神情开朗了不少,直说出租车司机帮了大忙。我们在下个路口转弯,终于远离堵车长龙。然而,没过多久,我们迷路了。奥古斯特把车停在某个地铁站出口,研究看板上的地图,试图保持镇定。然后,我们往另一个方向出发。几分钟后,不像靠近目的地,反而有越来越远的感觉,我们是真的迷路了。
他拦下一个遛狗的女人询问,聆听,点着头。沿路又问了一个在路边修车的人、路上的行人、两个警察、骑摩托车的人,还有另一个出租车司机。每个人的指示都不同,唯一相同的是,他们都保证我们离目的地不远了。整个过程他都只是专心聆听,点头表示知道,并没有抄下任何东西。奥古斯特试图依照着他的记忆前进,但就是到不了。离六点差十分时,他打电话给店家,看有没有人可以等我们一下。没有人愿意带路、没有任何理由、没有同情……今天是假日,我们必须关门了。
奥古斯特感到万分抱歉,浪费了那么多时间,却没有达成目标。这天下午,变成了一堂四个半小时关于“捷径诱惑”、“理想落差”的学习课。
下面是似曾相识的一个例子:一个叫查理的病人曾告诉我,他宁愿问人家十次路,也不愿花工夫带地图。查理聪明、迷人又热情,是我遇过最有魅力的男人。他凡事喜走捷径,在电脑刚开始兴起时,他以专家和组装博士自居,既没有看书也没去上课,在别人迷惘退缩时不顾一切地挺进。在他的大胆尝试下,发明了许多神奇的方式来破解电脑问题,但却无法解释出个所以然。他的太太和朋友渐渐发现,虽然他暂时解决了电脑问题,但电脑却无法像之前一样良好运作。他自己的电脑也时常死机、硬件烧坏,花了他更多时间修理。
正文 你是不是这种人?(2)
像查理和奥古斯特这样聪明伶俐的人,循规蹈矩对他们来说是很无聊的,他们习惯省略自认为不必要的步骤,但却可能会引发更多的问题。
比方说:如果刷油漆前不先在地上铺好布,完事后就必须花时间整理地板。
再比方说:不注意财务平衡造成超支,之后就要花更多时间收拾残局。
奥古斯特亲切又聪明,在各方面都很有成就。按部就班规划路线,对他来说绝不是问题。但他似乎比较相信,除了地图之外,他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到达想去的地方,虽然有时会晚点,但一路上总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如果迷路,他马上寻找救援;如果让别人久等,他总是打从心底里感到愧疚,魅力十足地道歉,诉说着沿路的有趣故事让等他的人消气。同样的,查理一味将问题归咎于电脑不稳定,却没有检讨自己的方法。
笃信简便方法虽然不时会让查理和奥古斯特任务失败,但对他们来说,创新大胆的方法更具可行性。成功了,就佩服自己的天才;失败了,他们的态度是“真遗憾,不过人生很难十全十美”。
省略步骤的处事策略,可能会导致自我设限的行为模式。如果你不愿在必要时耐心且有系统地做事,那么,你就不会努力打拼,宁愿坐享其成。再伟大的事情都有它琐碎的部分,省略步骤绝对是不可行的。
“高潜质族群”(High Potential Persons,简称HPPs)习惯于自我设限,导致他们无法发挥天赋。在本章中,我将勾勒一个HPPs的基本形象,以及他们自我设限的情况,列举低成就者的人格特质,并描述自我挫败、抑制潜能等行为模式。另外我要强调,自我设限的习惯绝对是可以改变的。
你是不是这种人?
这说的是你吗?
■凡事力求简便,只做最低程度的努力,即使是很重要的事情。
■花很多时间“准备”工作、或找别人“代替”你的工作,但就是不“投入”工作。
■做事不持久,常常徒劳无功。
■无法乐在其中,即使是面对你人生中重要的活动或人际关系。
■犹豫不决,无法作决定。
■“订立”计划、“谈论”计划,但就是无法“贯彻”计划。
正文 你是不是这种人?(3)
■无法达成任何长期目标,因为缺乏适当的计划和持久度。
■总是对新鲜事物感到兴奋莫名,当新奇感消失后便开始失望倦怠。
■追求目标的动机错误,变动频繁。很快感到无聊,总是渴望开始新的事物。
■无法完成重大计划,无论是不是自己喜欢的事情。
■接近成功的时候,就萌生放弃的念头。
■做事拖拖拉拉。
■只参与低于你真正能力的工作,因为这样不必全力以赴。
■常被非传统的事物吸引,一心回避传统、按部就班的工作计划或老板的命令。
■有些事情你认为一下子就会过去,却老是深陷其中。
■总是害怕无法达成自我或他人的期望。
■总是担心自己是虚有其表,而且即将被拆穿。
■无法力争自己内心真正向往的东西,因为你不想失望或失败。
■对于“成功的先决条件”的认知不切实际。
■避免作出重大承诺,因为想要有更多选择。
■老是分不清“机会”和“冒险”的差异,习惯性承担无谓的风险,或是太过害怕失败,或是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
■把失败归咎于运气不好或是他人过失,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
■觉得自己有社会适应不良症,认为自己落后于同辈,无法实现远大的理想。
■总有一种“快没时间了,自己却还没开始”的感觉。
■常陷入沮丧的情绪中。
正文 不跳舞的舞者,没写作的作家
不跳舞的舞者,没写作的作家
上面是HPPs的特质摘要,主要是从我辅导过的人身上,归纳出的自我设限的惯性模式。你的答案可以提醒你,你正用什么方法限制自己的天赋。你回答Yes的次数越多,代表你可能已经深陷泥沼。
别担心,你并不孤单。自我挫败的习惯、退而求其次的期望,搭配二流的努力,其实是很常见的。有太多舞者放弃跳舞、太多作家停止写作、太多运动员原地踏步——有才华的人总是太容易放纵自我,身上的光芒转瞬即逝,这种人太多了。在会议室、卧室,在高档酒吧,从运动场到医学院,不同的年龄层,不同的活动种类,不分人种民族、社会经济地位……人们成就的远比所能成就的还要低,或是直接放弃他们真正想追求的东西。
如果你在这份清单中看见了自己,也不代表你正在走下坡路,或是被判出局、一事无成。用外人的眼光看来,搞不好你的表现还不错呢。然而,你可以做得更多,不要安于“未满”的状态,或因袭简单、传统、取巧的方法,也不要放弃寻找让自己热血沸腾的梦想,或是把梦想弃置在一旁。
也许你多才多艺,而且很早就已显现出来;在学校时学习的速度比别人快,在舞蹈、诗歌、体育、音乐等方面,表现得比同龄人突出;也许别人勉强才能完成的事,对你来说却是轻而易举。你有成就的潜力,然而,一路走来,事情就变成这样了:在工作、创意、人际关系或某些重要活动中,你就是无法完全发挥;关于你的目标和追求的方法,感觉就是少了些什么。
哪些东西不见了?有哪些内在潜能尚未被开发,阻挠着你成功?“才华”本身是否变成了你的负担,甚至造成你的成就不足?或是你的内心有种恐惧,让你不敢发挥天赋,实现梦想?
可惜的是,当我们深入探讨个中原因,发现越有天赋的人,越容易陷入这样的情境,成为低成就的族群。针对高中优等生做调查,很让人惊讶的是:50%的学生在大学表现不佳,这样的统计数据令人错愕和不解。
当天赋异禀的人在无意间挥霍他们非凡的才能,浑浑噩噩地生活时,难免引起人们的关注。你可能听过某人EQ很高,大学一帆风顺,也漂亮地完成了论文,就快要拿到博士头衔,只剩下口试这一关,但他在最后关头却放弃所学,成日放荡不羁。或是你可能听过才华横溢的作家或天才音乐家,也是这样挥霍天赋。大部分的人都会说,当初只要再努力一点,就可以做得更好,觉得自己已经完全发挥潜能的人,几乎少之又少。
正文 逃避,真的可以换来永远的自在吗?(1)
逃避,真的可以换来永远的自在吗?
辛蒂今年37岁,约会频繁,却从不考虑结婚。除了一次撑过三年的恋情之外,其余的交往都不超过一年半。
一直以来,她等待着Mr. Right的出现。最近,那个人现身了,她的危机却也浮出台面。对方多才多艺,很关心她,她也深深被他吸引着,但这种陷入的感觉,却在辛蒂的内心引发强烈冲击,她开始对以往的感情关系进行省思。辛蒂自认在她的人生中,尚未成就什么有意义的事。她的房地产事业起起伏伏,虽然算得上是一个成功的业务员,但那却不是自己的兴趣。她知道该是改变的时候了,自己正身处抉择的十字路口。
而另一个主人公——雷诺,此时正注视着窗外,眼神阴郁,他摸着胡子说,也许当初不应该放弃想当教授的念头。他有点激动地说,当初他以为那是他的天职,他喜欢那样的工作环境及氛围。然而,上学的时候,他发现博士课程非常狭隘,而且教授都非常自大。
他换了几次主修科目,数度休学,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在他眼中大有问题,这让他觉得困扰。停下来再次评估自己的目标后,他决定从事可以体验真实人生的工作——在维京群岛当酒保、在丹佛开出租车、担任泰国和柬埔寨团的导游。他始终相信,旅行是最好的学习,大街小巷处处是教材。他随时写日记,想象着有一天他的经历可以成为旅游纪录片的题材。
在短暂的医学预科课程中,他认识了护理系学生蒂娜,进而相恋。为了节省开销,他们开始同居,然后结婚。之后,蒂娜的工作支付了大部分的开销,让他们可以自在生活。但他渐渐感觉到她的不耐烦,连他自己也感到不如意,他觉得自己应该要走得比现在更远、混得更好才是。
为了支付学生贷款,他接下了药厂业务员的工作,却老是和内科医生畅谈人生哲学,没有积极地去签单。他从没放弃回去深造的念头,但心里更清楚,这样一来将会耽搁更多时间,累积更多债务。38岁的他感到沮丧万分,他希望以往累积的人生经验,可以在某方面派得上用场。
再来看下46岁的史黛西,她非常有魅力,朝气十足。她是个素食者、有机园艺家,经常运动健身。十几岁的时候,前方有无限可能在等着她,她是个好学生、才华横溢的画手、优秀的体操选手,游泳和潜水的表现都非常突出,舞也跳得很棒,但她却慢慢荒废了这些才艺。举例来说,她放弃体操,只因不想参加正式比赛。为了要继续学舞,她晚了一年上大学,但之后有专业舞团邀请她加入,她却突然放弃,转而跑去念大学。后来她休学了,20年没再回学校。搬到圣地亚哥后,她换了许多工作,像是空姐、酒吧女招待、房地产经纪人、有氧运动教练,并以销售护肤产品和食疗养生品为副业。非常会做菜的她曾经认真考虑开家素食餐厅,但到最后关头又因为太费时费力而作罢。40岁那年她搬到湾区,断断续续在健身中心工作,规划包括营养菜单和按摩治疗的完整课程,但从没发展成专职。只要她开始着手的事,几乎都可以做到顶尖,但她的兴趣从不持久。
正文 逃避,真的可以换来永远的自在吗?(2)
深入访谈之后,史黛西坦承她长久以来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舞蹈家。尽管一直从事舞蹈相关工作,但她从未达成这个目标。当我问她为什么时,她将手放在胸前小声地说:“如果,到最后我才发现自己根本不是那块料呢?”
史黛西的生活从不乏色彩。她选择了自己的路,并从中累积了许多经验,但她一再地在人生的重要关头,选择用安全的方式逃避,时至今日她才有所醒悟。她想结婚吗?生小孩会不会太晚?要不要拥有自己的事业?她明白自己再也不能闪避这些问题了。
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必须下赌注或作出重大承诺的时候。面临这些考验时,辛蒂、雷诺和史黛西一再选择退却观望,最后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曾经听过一个惊人的事实,艺术学院的毕业生中,大多数人最后一次的创作,居然就是他们的毕业展作品。离开学校之后,远离了教授、作业压力、课业期望、同行竞争,以及支持他们创作的环境,他们便停止创作。该如何解释他们放弃了近乎生命中心价值的东西呢?他们最后都告诉自己天分不够?或是从“艺术系学生”到“艺术家”这条路本来就是令人气馁的?
有些艺术家、运动员、作家、音乐家或数学家放弃了他们的天赋和热情,因为他们选择追求其他更重要的东西,或是改变表达的形式。但更普遍的原因是,他们面临抉择,却选择逃避下一个阶段的承诺,因此放弃了这些在不知不觉当中丰富他们人生的兴趣或天赋。
正文 放弃机会,你敢保证将来不后悔?
放弃机会,你敢保证将来不后悔?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面临抉择。该追求更深入和主导的人际关系,还是满足于当下流于表面却比较安全的关系?应该接下责任更重大的新职位,还是维持现状?
面临重大抉择时,选择观望、退缩其实是人之常情,甚至是合理的反应。你会告诉自己,你就只有这么多时间、精力,为什么不走轻松一点的路呢?更何况,人本来就无法在各方面都出类拔萃。有时你必须重视现实甚于热情。而且,如果你投入了心力,结果却失败了,那该怎么办?反正你就是想得出一堆理由来说服自己,为什么要当个工作狂?为何不好好享受人生?
一旦有了这种想法,下次面临抉择时,你会用同样的理由说服自己。然后你会养成习惯,选择比较不用付出太多、比较不具威胁的路,一次又一次地放弃机会,无形中限制了自己的满足和幸福,生命也渐渐失去光彩。如果你惯性放弃那种追求过程中才有的愉悦,不去学习对你有意义的东西,到最后你会变得呆滞无神。许多中年危机都源于自我认知而产生的焦虑,后悔当初错失了多少机会,不明白为什么就这样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有时你需要一段时间,才会了解自己有多么随波逐流、避重就轻。你甚至很享受抗拒命令的感觉,觉得可以躲掉工作是很聪明的事,自认足智多谋,脑筋比那些埋头苦干的人更灵活,嘲笑他们枯燥乏味的人生。有些HPPs进入中年之后,还会滔滔诉说着自己曾经躲过什么事、用了哪些花招骗过什么人,好像那就是他们人生的精华了。
面对想要启发他们的人,HPPs常常表现出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很多大企业投注心力在员工训练或奖励制度上,但是后来发现这些激励鼓舞的方法,对于HPPs成效有限,有时还会引起反效果——激起他们的抗拒心态。
因此,试图帮助他们的人最后都放弃努力,抱着模糊的期待,希望这些人可以获得帮助,重新站起来。其他人则干脆放弃,把HPPs定义成“没救的人”。例如,福特汽车公司曾选择花钱请这些聪明却低成就的员工离职。
如果你常被密切提醒“具有某种天赋,应该有所作为”,那么,你也可能拒绝改变。有时候我们很难分辨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什么是不想要的,因为这牵涉太多外在的期望和压力。然而,你必须在心底有条明确的界线,一旦厘清了,你就会像其他人一样渴求改变,朝着目标挺进。
不管你现在走到哪里、已做了哪些尝试,本书提供了帮助你真正进步的必要步骤。想要有显著的转变,就要先了解自己真正的敌人。
正文 故意选择“低成就”的人(1)
故意选择“低成就”的人
并不是所有的HPPs都会变成低成就者,有些人或多或少还是发挥了潜力;但更多的HPPs故意选择低成就的人生,或是在无意中为人生设限。本书针对的,就是这类因为自我设限,导致低成就的高潜质族群(Self-limiting High Potential Persons,简称SLHPPs)。
你在各方面都限制自己发挥的程度。就算通过考试,或是经由专家肯定了你的才华,你也不去发展这项天赋,成为一个创意十足的厨师、优秀的技工、厉害的运动员或是杰出的教师,这种行为就叫作“自我设限”。没做好“自己可以做得好”的事,就是一种自我设限的行为。
自我设限的行为是一种“选择”,这个结论可能和你的人生经验完全相反,你甚至觉得被扣上了罪名,想不出自己曾经做过任何自毁前程的决定。你可能也觉得,现在的情况绝非自己所愿,你相信自己已尽了全力追求成长,只是运气不好或环境不佳。也许,这两者都是真的,但今天的不如意,跟你当初的“选择”密不可分。
首先,你不一定知道或意识到“选择”的存在,你可能已经做了选择却不自知,甚至当你决定不去选择时,也是一种选择。
你可以做一个测试,试着把手表拿下来,戴在另一只手上,维持一整天,看看会不会不自在,感觉有什么不同。当然,手表戴在哪一边,只是习惯问题,跟你的天性无关。你不妨观察自己擦护手霜或刮胡子的方式、洗澡时进出浴缸的方式,并试着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看看自己感觉如何。我要强调的重点是:你会持续一些没用的、自暴自弃的习惯,只因习惯成自然;也会拒绝一些有益的转变,只因为它们一开始感觉很怪。
不论是不是天性使然,限制你自己、不做完全努力,就是一种自暴自弃的行为。前面我们已经看过奥古斯特和查理的例子,以下还有更多自我设限的例子:
确信自己化学期末考试一定过不了关,奥菲利亚决定不花时间准备。当然,她也真的没过。
克里斯非常痛恨上台,因此拖了很久才完成重要提案的幻灯片,他没什么准备就上场了,报告当然很烂,也没机会再来一次。接下来的员工考评中,这件事被记上一笔,他被要求交出一份自我改进的报告。年终奖金也低于他的预期。
戴蒙今年19岁,即将转学到一所新大学就读。他必须在六分钟内跑完一英里,这样才有机会加入水球校队。从未在七分钟内跑完一英里的他,有三个星期的时间准备,却始终没上跑道好好练习。他妈妈曾是游泳选手,这给他很大的压力,所以他宁愿把水球当作兴趣。
正文 故意选择“低成就”的人(2)
在棒球上的优异表现,让艾德得到全额的运动奖学金,进入著名的大学。但他在第一个球季开始前就休学了,因为他和教练闹翻了,也不喜欢校园的感觉。他放弃奖学金转学他校,才知道转学条款限制他出赛一季,非常生气的他不想等了,再度转学。一年后,当他注册进入一间两年制的大学时,他还是一事无成,也没参加过半场比赛。
长期失业的丹是个电脑工程师,他抱怨面试时受到不平等待遇。在治疗过程中我发现,靠太太的收入过活虽然让他感到很不安,但他仍不确定是否要回去工作。不想改善自己的心情,也不想跟太太讨论,他就这样一直拒绝一些小公司的邀约,同时告诉自己和太太,他一定会再找个工作。丹自暴自弃,企图让太太相信他是受到误解,现在找不到工作,不是他所能控制,或许是因为那些公司不能赏识他的才能。事实上,她了解他的矛盾,以及他想要掩饰的心态,但他从不坦诚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已经危及两人的关系。
像丹这样的自暴自弃,是一种在不知不觉中引发的危机。有些自我设限的后果立刻显现,有些则要经过一段时间才看得出来。以下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自我设限的模式:
■他们隐约感觉到,有些东西好像不见了,他们感到空虚和失落,但并不深究原因、找出解决方法。有些人就是不想深入探索自己的好奇心、兴趣、雄心或天职。因此他们的生活失去力道与重心,没有使命,也没有热情。
■有些人觉察到自己的愿望,但将它束之高阁,变成一种“假设的可能”,仿佛拥有梦想就足够,真要付诸行动,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一位好友三十年来的梦想就是去南极旅行,他老是兴致勃勃地谈论着捕鲸台和破冰船,一直说哪天能亲眼见到该有多好。但梦想永远停留在“要是能去南极,不知该有多好”的阶段,从未往前跨出过一步。
■有些人跨出了一些,他们研究过追求梦想的可能性,但很快便放弃游学、学吉他,或像傻瓜般捏陶器等心愿。他们没有坚持下去,将抛弃梦想视为“长大成熟”和“落入实际”的象征。或是以年纪太大或太轻、已婚或未婚、胆量不够为理由,放弃追求梦想。
■有些人非常确定,也许现在还做不到,但等到“环境允许”,他们就会行动。但环境的压迫一波接着一波,因为种种原因,永远都不是“最好的时机”。他们从来没有放弃,只是从未“开始”。
黛儿翠今年42岁。四年来,每季她都会拿着市民艺术课程目录,把“初级绘画班”的项目圈起来。连续十六期她都计划报名参加,但每次都让期限过去。有一次她甚至已经汇出学费,但最后关头还是退缩,要求退款。
正文 故意选择“低成就”的人(3)
相反的,有些人是成功了,但他们靠的是天赋和服从,而不是凭借热情。他们不必太投入,生命不必太有意义,也不一定要完全发挥潜力,就可以平步青云。
吉姆是个大学教授,已婚。他说:“我已经快45岁了,从来没有尽全力完成过一件事,因为那都不是我想做的事。我克服困难,达成别人对我的期望,但我怀疑是否曾经为自己活过一天。该是改变的时候了,我希望找到一件可以激发我热情的事。”
下一页 尾页 共4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