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想问您,据说呢,当时提出这样一个并购的方案是以(杨 元庆)为主的这样一个以管理层提出的方案,而且他们说服了
你,你现在回头来看这个选择,你怎么来评价它?
柳传志
应该讲这是一招险棋,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讲,这个将来呢,在 MBA 的教材上肯定是要书一笔,因为IT 业务领域里边,并购成
功是极其鲜有的,更何况是这么一个中国企业并购一个美国企 业,一个小的企业并购一个大的企业的组成部分,你想这个困
难肯定是很多的,但是这招险棋的成功做成了,将会给联想的 发展,有一个飞跃,甚至对中国企业摸索往前走的道路上,也有
一定的作用,所以还是非常值的。今天看来呢,我不敢说这步险 棋已经肯定说成功,但却是走上了顺利的规范。
第70节:柳传志:关于他的另一个"联想"(8)
杨澜
在这之前,李东升的TCL 在法国并购制造的厂家,遇到了很多 的困难,比如说工会、当地的法律等等,联想并购IBMPC 也遇到
了很多困难,比如说有人在政治上的舆论的制造,也有管理文 化上的差异,也有比如说IBM 跟你们使用他们商标的年限实际
上是非常之短的,而且现在又出现了一些定单的流失,你怎么 看待这些遇到的麻烦?
柳传志
当时我们自己把这个风险其实呢归纳为三大类,就刚才说的这 些可能都还不是主要的,最大的一类风险应该讲是我们进入以
后,品牌还被不被承认,因为我们为什么并购IBM,像海尔、TCL 等,他们自己出去做,就要用海尔的牌子打响,这中间会带来非
常多的困难。这个我们在并购中已经感受到了,所以呢这个像 IBM 的笔记本是一个非常响的品牌,当股东换成中国人,是这么
一家叫联想的公司拥有这个品牌的时候,人家还买不买东西, 这是一个担心,第二个担心就是人工,因为我们购买的是一家
不是固定资产的公司,而是购买的一个运作体系,购买的是人, 那么服务,核心的员工部分却怎么样?这是第二件,第三件就是
我们进去以后,中美员工能不能很好的磨合,业务的磨合,文化 的磨合对这三大块,当时就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查和研究,所以
呢,总体上讲,前两块基本上稳定住,尽管丢了些定单,但是总 体上情况还是不错。这个现在看来业绩呢就是我们购买的第一
年,就是征并的第一天,其实利润是大幅下降了,原来我们没购 买以前,我们的利润大概是1.6 个亿美元,但是另一年就降到
了大概几千万美元等等,这个呢,肯定的是说,要有一个过程, 到了再过了一年,我们换了CEO,内部性调整等等,一切基本稳
定,那么营业额呢,这个逐步上升,现在市场份额比以前扩大 了,利润已经稳步回升到了1.6 亿美元。
杨澜
你是说在海外的全球的份额?
柳传志
全球的,当然是全球的,那么现在逐渐的就是越走越好。
第71节:柳传志:关于他的另一个"联想"(9)
杨澜
所以您总体上会怎么样的评价,您觉得这一次的并购是比较成功,为时尚早还是说怎么样?走向反面?您现在会怎么评价?
柳传志
走上了成功的道路,应该讲比较成功,还强一点,但是也没敢把话说满。
杨澜
是没敢把话说满,还有就是心里就是觉得还的确需要一些时间来考虑。您觉得这仅仅是一个语言的技巧吗还是?
柳传志
语言技巧成分多。
杨澜
其实你是认为比较成功的,就是成功的那种肯定性更强一些,
柳传志
应该讲是这样的。
杨澜
在这个过程中,您看到杨仁庆和他的团队最让您惊喜的是什么?他们有给你带来惊喜吗?
柳传志
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就是当时他们跟我们讨论,就是说能让 我们下决心去做的时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杨元庆对这个行业
的管理本身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就是在谈判之中,我已经逐渐 了解到IBM 他们是怎样管这个企业的,他们的经营战略是什
么,跟杨元庆进行对比,也就是说在业务上,我们完全有很深刻 的把握,就是能站在一个制高点,不会说,因为业务磨合,如果
你比人家低,你根本不懂,然后你还想去,那真的是不行,所以 有了这一点以后,再加上,比如说什么三个词的方针,坦诚、尊
重、妥协,通过妥协然后稳住让他观察清楚,然后进行处理等这 些就有了基础,如果你根本什么都,你真的,你再妥协也没用, 妥协完了就什么也都丢了。所以总体上……
杨澜
所以还是对自己实力的一种表现?
柳传志
对对对,就是这个意思。
杨澜
这个国际团队的形成实际是过去联想团队80%的副总裁都换了 人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因为从高层管理往下都换了,你
有没有看到他们有这种矛盾,自己觉得难受的时候,因为这个 文化不管你怎么妥协,总是有顶牛要碰撞的时候。
第72节:柳传志:关于他的另一个"联想"(10)
柳传志
如是说,根本有。
杨澜
肯定有,当然会有了。
柳传志
现在CEO比如说,他有他自己的人脉,发展进了很多人,那么有些地方呢,中国员工的作用是不是能得以充分发挥。
杨澜
而且他的薪水肯定比原来的薪水要高。
柳传志
要高等等。这些东西确实是,那么董事长杨元庆就要跟这个CEO 互相来把话放桌面上说,来进行讨论,重要的问题,也可能董事会就要表示态度等等。这些都很正常。
杨澜
就是杨元庆也到纽约去洋插队了。
柳传志
那是。
杨澜
真的,我觉得其实对于中国企业家,文化也是对于个人生活的一个
很大的挑战。
柳传志
你跟杨元庆不知道怎么样,英文的水准可是非同一般啦。
杨澜
对。
柳传志
真是。
杨澜
那也是给逼出来了。
柳传志
逼出来,再一个不仅董事会上发言讲话完全,而且底下进行个人交流的时候,要能够比较准确的表达意见,这个难度就更大。
杨澜
您听的出来他的英语好,您自己的英语水平呢?
柳传志
我呢,就是怎么说呢,没吃过猪肉,但是看见过猪跑。
杨澜
其实也挺高兴的,看到了自己下面的年轻人这样的成长。
柳传志
那当然,不仅是他,我说他是个代表,同样的,你想他下面的人,他 都这样,下面的人不逼着要提高英语水准嘛,所以很多中国员工在
跟美国员工讨论的时候,由于语言吃了很多亏,提意见发言等等的 插不上话,到后来能插入上话了,最后也能够吵架,当然这个水准
肯定都有很大的提高,这也,就是中国企业将来走向国际化的时候 一个必要的课程,你说它重要吗?应该讲很重要,但是呢,它不同于
别的事情,就是它必须要花大量的钱,提前做准备,因为企业的员 工如果临时到时候,像- -
第73节:柳传志:关于他的另一个"联想"(11)
杨澜
急不出来了。
柳传志
联想毕竟还是一个高科技企业,所以所有的员工英语基础还是 不错的,在这种基础上很快改还行,还有很多企业比如还不是
高科技的,比如这个行当,员工的素质本身还差一些,那就会更 困难一些。
杨澜
能不能在您觉得适当披露的程度之内给我讲一个这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碰撞和矛盾。
柳传志
我说了以后,然后看看这个话语允不允许说,应该讲应该是可 以,就是比如说联想就非常强调说到做到,因为在以前联想每 年、每个季度、每个月在预算的时候,CEO
要预先跟各个部门的 负责人进行讨论,认为要做多少,有什么条件,答应了做不到是 不行的,基本上人们要把各种情况都考虑,而原来IBM 的工作习
惯就是往下派了,往下说你要做多少多少,而那个部门的负责 人美国人,就那个不能说,全是说就是原来的公司在那儿,立刻
毫不犹豫就接下来,接下来以后,一个季度的业绩,到了一个月 就要修改指标,往下压,说明有什么困难,到了一个半月,修改
得更多,到第三个月完全就修改得一塌糊涂,而且屡次这样,这 是我绝对不能忍受的。
杨澜
罚站去。
柳传志
不仅是罚站,这是一种文化,但所耗呢,新的总裁来了以后,新的 CEO 来了以后,他跟这边联想是一样的,他们是非常也是强调说到
做到的,所以从此把这个就有了变化,要不然这个会开得还有什么 意思。
杨澜
大家都可以去像放火箭了,是吧?
关键词:"联想"诸葛亮得到的启示
不管是不是一种有意识的角色转换和形象重塑,柳传志都取得了"以进 为退"之奇效。他在完成了一个炉火纯青的战略退却的同时将自己的接
班人扶上马背,扛起联想大旗,而自己则退居幕后指点五虎上将攻城略 地,决胜千里之外。
杨澜
有人说柳传志的智慧就是他能够审时度势,而且能够在自己还 没有糊涂的情况下,已经把后面的梯队安排得很好,现在当然
有人说这个下面是五家公司也好,五虎上将也好,无非指的都 是这个方面,就是他们都能够独当一面了,在培养人材的角度
上来说,听说你受诸葛亮的启发还挺大的,能不能跟我们说得 详细一点?
第74节:柳传志:关于他的另一个"联想"(12)
柳传志
我跟我们公司的老退休的同事一起去武侯祠的时候呢,我在 车上发表敢想,我觉得诸葛亮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
在为了达到目的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超人的智慧,但是最后他 没有达到目的,他的目的实际上是想让曙国来统一天下,没有
达到目的的这个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生命到了尽头,也就是 说,后面人接不上班,因此培养接班人,怎么样培养接班人这
是重要问题,诸葛亮不是完全没有注意,他不是也注意了提拔 姜微,但是方法上,有些问题,方法上有什么问题呢,就是诸葛
亮在提拔姜微以后在书语描写,他还是事无巨细,都要自己亲 自来做。
杨澜
事必躬亲?
柳传志
事必躬亲,而正确的方法呢,实际上应该是由姜微来操作,他在边 上进行指导,由指令性的领导方式,变成指导性,最后变成参与
性,相连接,最后由他们来做,在边上看,到那个时候,姜微也能独 立做事了,这时候你就放心了,你也不至于那么累。因此呢,领导
人过于不放心,要亲自去操作,这是个大的问题。
杨澜
我记得在《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里面是说,凡是罚20 军棍以上的他都必须亲自批阅,真的是鞠躬尽瘁把自己给累死了。
柳传志
是是是。
杨澜
但是我想说,一个人当你自己觉得自己做得很好的时候,突然退下 来,让另外一个年轻经验不足的人里做,这手痒痒不痒痒,老想行
了行了,我给你说的工夫还不如我自己来干呢,你有没有这种尴尬 的中间过渡阶段?
柳传志
联想在这个整理自己的文化,形成了文化内容的时候呢,把文 化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就是联想的思维方式,是文化的一
部分,那思维方式中有几个特点,有一个就是目的性极强,我 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先把目的考虑清楚,当我把目的讲
清楚之后,我就不会……我就不会手痒,我手痒这个干什么, 我要的是联想成为百年老店,要以后有长远的发展,要他们来
做,我图这个过程的快乐干什么呢?所以这一点就不会这样, 所以我就没有这种感觉。我有这个要求就是说那天跟其他的
同事讲,你们在选拔人的时候,要注意一开始做哪个事做的不 合适,你可以去帮一把,然后跟他研究方法,最后由他们提出
来怎么做,你再去指导,如果还不行,你换人,绝不允许自己在 上手,只能是这么做。
第75节:柳传志:关于他的另一个"联想"(13)
杨澜
就逼着大家,把团队组建起来。
柳传志
把团队建设起来,甚至到后来,就是方案都是由他们自己提,你可以提出意见,进行引导,但是不可以亲自提方案。
杨澜
这其实也是能够把领导者越来越多的提到一个更高的战略的 高度,能够看到大局,就像您说的看一幅画,需要稍微站的远一 点,不能凑在面前看,看不清楚。
关键词:老柳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杨澜
正好《杨澜访谈录制》六周年的时候,我们请各位接受过采访的嘉宾,写一写给一百年后的人讲一讲,2007年我们在做些什么,您写的是属于非常长的一位。
柳传志
最长了。
杨澜
我们要求三百字,我觉得您这一千五都有了。
柳传志
没没没,我数了数将近三千字。
杨澜
三千字了,哇!那我还数得不对了,但是给我的一个非常深刻的 印象就是您把今天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包括信仰,您
都谈到了一点自己的感受,好像很少有来宾,超过自己的专业 范围,写的这么广阔的,可能这也是跟您这些年的一些思考有 关系吧?
柳传志
是,因为我自己总是觉得很幸运,原因就是呢,我是生活在这个 时代的转折点,就是在改革开放到现在20 年,我认为是一个时
代的转折点,在这以前呢,中国贫困耻辱等等,这个将近几百年 的历史了,不止150 年了,生活在这个转折点的人应该真的感
到幸福,从此以后,中国也许会好,一百年也许会变得更好,那 么我就特别想把这个转折点是个什么样子,告诉后面的人。
杨澜
所以就给他们描述得比较仔细,其实转折点也有两种,一个是生逢其时吧?
柳传志
对对对。
杨澜
另外一点你也创造了很多的可能性,所以有一种说法,说与其预测未来不如创造未来。
柳传志
没错没错。
杨澜
第76节:柳传志:关于他的另一个"联想"(14)
其实联想也是在不仅在创造着一种企业的一个传奇,也是在为中
国的整个这样一个社会当中也是在创造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柳传志
其中呢,我说了这么一句话,说我是一个企业家,是一个叫做联 想的企业的主要创始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就想一百年后真
的有没有联想,我就不知道了,如果真要有联想,噢!原来当时 他是这么称呼自己的。
杨澜
对我也特别注意到了这一点,我觉得虽然从语言的表达上蛮谦虚的,但是我觉得其实这个后面还是有一种信心。
柳传志
希望这样。
杨澜
但是你也说道,总体上我感到现在的社会空寂是相当干燥的,不小心就容易着火的,所以您在另外一个场合提到希望我们空气湿润一点。
柳传志
对对对。
杨澜
能不能解释一下什么叫湿润一点?
你看那个街上经常有两个人为了点小事就打起来,就是动肝火,那就是干燥,为什么?都有不顺心的事。
杨澜
压力大。
柳传志
压力大,湿润一点呢就是打高尔夫球,两个人一个突然间他不该把 球飞到我脚下很危险,这时候我跟他说:"你可别这样"。那边说:
"对不起,对不起"。心情都很好,来玩嘛,因此呢,这个社会上很多 人觉得生活不如意,他就容易干燥,所以我希望整个的社会大家能 够都觉得如意吧。
杨澜
你最后想的一个问题,说如果这一百年间,不会有大的战争或 者自然灾害,给中国甚至是世界带来毁灭性的打击,那么中国 在2107
年在世界上是不是真正的强国,排第几,这是你给未来 人提出的问题。
柳传志
对啊。
杨澜
你很渴望知道这个答案?
柳传志
那当然,因为现在咱们大家努力,不都是老想让中国富强吗?对 吧,老想到一百年之后是不是真的做到这样,今天我们老说是
个转折点,真的就转折了吗?这点心里还是不放心。
第77节:柳传志:关于他的另一个"联想"(15)
杨澜
还是不放心,好,最后那我们要进入剑南春互动时间,是一些网
友和观众给您提的问题。您可以非常简短地回答。
杨澜
北京网友李莉问道,听说您原来喜欢足球,现在喜欢高尔夫,但据 说您打得不怎么好,看来您也有做得不好的事啊。这有点幸灾乐 祸,终于找到了一个名人的弱点。
柳传志
我怎么会打得不好让别人都知道,我确实感到很惭愧,确实高尔夫 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快乐,比如每天早上我在六点多钟,就会跟我太 太两个人去打9个洞。
杨澜
真的啊?
柳传志
真的,然后打到八点多钟,然后回来,到九点半开始在办公室坐下,这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快乐。
杨澜
所以就是说打得不好没关系,主要是跟太太在散步。
柳传志
散步,另外礼拜六、日跟朋友打,这里边,大家互相较劲呀什么的,也挺高兴得。
杨澜
人老了也会还较劲吧?
柳传志
那当然,像我这样的人,还很喜欢较劲的。
杨澜
真的,还是很认真?
柳传志
很认真,很认真,这个非常的严肃,要不就不好玩儿了。
杨澜
要不就不好玩儿了。第六个问题,山东济南有位叫陈亮的朋友 说:"听说您过去脾气大,现在脾气好了,但是呢,又听说呢,只
有您夫人说您脾气坏,这是怎么回事?"连家里事都知道了。
柳传志
那就是因为,就是在家里边,男的要尽量少管事,尽量享受成 果,一管事,像我们老副总退休以后呢,我都建议他们,赶快家
里头都用保姆,为什么?要不你也下厨房,你太太也下厨房,结 果你的水平一定比你太太低,她永远比你棒,这时候就要发生 矛盾,你还不能发火。
杨澜
对对对,而且厨房一直是太太的境地,你进去瞎搅和什么。
柳传志
没错没错,而且她做的不管好吃不好吃,你都要说好吃是多麻烦的事啊,所以家里头最好还是请人帮忙,你自己多去打球,多到外边去聊天,顶多陪太太定期出去散散步,这个就会很和谐。
第78节:柳传志:关于他的另一个"联想"(16)
杨澜
所以您太太并没有抱怨您的脾气坏?
柳传志
有的时候也有争执,一有争执他就说我,你脾气真的不那么好
嘛。
杨澜
但是在企业里为什么现在脾气好了呢?
柳传志
这个呀,你不知道这故事?
原来呢因为,一个是90 年代我在第一线,第一线一个是很急处 理,现在我处理的事基本上都是重大的事,而且不是急迫的事,
急迫的事我提前都拐大弯处理了,这是一个原因,处理的事性 质不同,第二个就是在90 年代初的,是我亲耳听到了,当时我
们公司的一个年轻的一个负责人吧,曾经跟别人讲说柳总的魅 力在于发脾气。那时候他脾气也很大,听这了话以后我非常的
吃惊,后来我决心,这是我决心控制住不再发脾气,后来这个整 个风气就会好了很多。
杨澜
您记得您上次接受我访问,说早年曾经有一次在深圳做一个投 资啊,人家把钱给你蒙了,不给你了,然后你说我真想抄块板砖 去找他是吗?
柳传志
对对对,那你说你能不急吗?
杨澜
那是生存状态。
柳传志
生存状态,还有你比如那个由于员工的一些过错,造成那么大 的损失,当时一个小公司,你的职业在管,那你会不着急吗?有
一次,我记得有一次,差点把桌子给推翻过,就这样,挺生气,当 时也不知加以控制,还没想到什么个人修炼。
杨澜
修养啊。
柳传志
先把这个事先做完再说,当企业逐渐做到一定程度,他就会注意这些事。
杨澜
好,最后一个问题,有辽宁省大连的位网友叫王琳的,她说在各种著名的企业家,还有很多的理论书籍当中,你觉得自己最欣赏的是谁,为什么?
柳传志
企业家?
杨澜
企业家,还有一些企业管理的书啊,你最欣赏哪一本,您最欣赏
哪个人?
柳传志
企业管理,不企业管理的行吗?
第79节:柳传志:关于他的另一个"联想"(17)
杨澜
可以啊。
柳传志
那天我看王蒙写的自传,我觉得挺有意思,我都很想请王蒙吃回饭,跟他谈谈,因为主要这个自传的好看。
杨澜
不同的经历。
柳传志
不是,自传的好看,比如一般的很多人写自传,好多他文笔好,或者像你的自传里边接触了很多很多的人,怎么接触他们的,有的人他就写他自己的成长,但是他文笔写的很好玩,像冯小刚、宋丹丹都这样。
杨澜
噢,您这个都看?那些书挺杂的呀。
柳传志
我什么书都看,我干吗要去看那些书,我不太爱看企业管理的书,但是我一看王蒙的书的时候呢,他实际上当过右派,解放前的时候,小孩就参加过革命,
杨澜
到新疆呆了很长时间。
柳传志
然后又当了文化部长,然后我就自己把自己成长和共和国的这 种天翻地覆呀连在一块儿了,这时候这书本身写出来就有意
思,就好看,也容易跟我的一些想法能够很合拍,另外他说话的 时候他也挺含蓄,挺有意思的,这样的书我觉得挺好看的。
杨澜
世面上有很多关于联想关于您的书,你自己正儿八经的请人写过专集或者写过自传吗?
柳传志
不会。
杨澜
为什么不会?
柳传志
一方面就是我还想做事,想做事的人还是不愿意说这些话,因 为在谈我的这个生活中的事情的时候,你说比如念书的时候,
其实跟普通人没什么不同,当做了企业之后,这里边还是有很 多很多的冲突什么的,这种写书才有意义,不写就没意思,但是
我永远不是太愿意让他们再写出来,这里边总是有很多当时一 个去就许多了,你对我对,有很多事又不对,有很多事是我不
对,但是有很多事实是我对的,写书的人都是容易把自己当成 对的事写出来,其实真的就不必了,没有太大意义。林志军写了
一本叫《联想风云》,这本书呢,是联想支持写的,这里边他大量 的调了联想档案库里的史料,采访了很多人,我觉得这以后描
述了当时的状况,就足够了,我将来可能为了自己过过笔瘾,写 点什么东西给我的子孙万代看看,这就自己家里人看着挺好 玩,这个可以,我就不想发表说点什么了。
第80节:柳传志:关于他的另一个"联想"(18)
杨澜
开头一句是?
柳传志
开头一句说我是你们柳家的,我是第18 代的长子长孙,我父亲是第17 代,据说如果柳家是皇帝的话,就传到我这儿了,我这儿一直是长子长孙。
杨澜
福建省福州市一位叫刘雪春的网友,向您提出这样的问题,说:"中国古人说富不过三代,联想继续辉煌的保障是什么?"
柳传志
就是说我们想做一个没有家族式的家族企业,这个呢,就是想 把他变成一种我们运行的机制,我们选的人要有事业心,然后
我们要有条件保证它个人的利益跟企业的利益是合在一块的 等等,也就是说通过机制的方式努力来做,试试看行不行,因为
所谓家族企业,是能够往前走,能够有事业心,他主要也是一种 机制,家里抚恤儿子这是一套积蓄。
杨澜
亲情的凝聚力。
柳传志
这也是一种机制吧,我们想通过一种机制保证人的利益关系组织结构,同时还有文化,这几件事情合在一块,能够让企业长期做下去。
杨澜
第二个问题,黑龙江齐齐哈尔一位叫王国新的朋友问,据说呢中国企业领袖级人物的标准是要有传奇性、要有魅力、要有自己的思想,你同意这种标准吗?
杨澜
要有魅力。
杨澜
要有传奇、魅力、思想,大概可能我想这是某一个媒体所提出来的,应该是。
柳传志
首先我真的没敢说自己是企业界领袖什么这样的,不敢说,真的要是- -
杨澜
你觉得什么样的人应该是堪称企业界的领袖呢?他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一些特征呢?
柳传志
要有思想肯定是很重要的,我觉得主要是要有更高的追求,一 个企业发展的好坏,头一条就是企业家的追求、利益多高,那么
中国企业本身呢,我非常希望它是一种信心向上、向荣的一种 力量,这也是个正派的一种力量,那么这种力量本身呢,就是一
些企业聚合在一起,希望好的企业表现出来,就是有更高的追 求,就是说要把自己的企业做好,同时也要做好的基础上,要能
为民族做事情,这就是一种追求,有了这种追求它思想就会有 思想。
杨澜
好,非常感谢你,柳总。
第1节:陈可辛:诚实的梦想家(1)
陈可辛:诚实的梦想家
他是电影《甜蜜蜜》的导演,他是《见鬼》、《金鸡》、《三更》等数十部电影的监制,他在香港电影圈摸爬滚打24年。
杨 澜 印 象
《甜蜜蜜》让我们看到他的温柔细腻; 《投名状》让我们看到他的狂野壮烈。而 当他坐在我面前时,就像一个稚气未脱 的大男孩。一只透明的水晶球可以折射 各种颜色。
在外界看来,陈可辛是一位电影风格的多面手,他既拍过像 《双城故事》、《甜蜜蜜》这样的文艺片,也拍过《如果·爱》
这样的歌舞片,此外他还拍过恐怖片、喜剧片。最近,他又 召集了李连杰、刘德华和金城武这三位大明星,共同来制作
一部战争动作片《投名状》,差异如此巨大的风格转换,真是 让人们惊叹。陈可辛真可谓是一位百变导演了,但是他自己 却说,其实他拍来拍去讲的都是同一个故事……
从1991年的《双城故事》开始,导演陈可辛就在不同的电影类型 中游走,而且成绩不俗,许多演员通过陈可辛执导的电影获得了演艺
生涯的第一次,文艺片《双城故事》让演员曾志伟第一次成为金像奖 影帝;2002年的《三更》让演员黎明第一次成为金马奖影帝;
2005年的歌舞片《如果·爱》又让演员周迅第一次成为金像奖影 后;而他在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拍摄的电影《甜蜜蜜》,更是
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等九项大奖,创造了至今无人打 破的纪录。
杨澜:非常感谢你接受《杨澜访谈录》的访问。
陈可辛:你好!杨澜。
杨澜:十年前拍《甜蜜蜜》的时候,那时候很少有人会用两个内地 人的眼光来拍香港的故事。而且那个时候处于一个政治的敏
感期,港人对内地人也有很多的偏见,对不对?可你为什么 会选择用这样一个角度来讲故事?
陈可辛:怎么讲呢?其实我最早其实根本没有想到,就是说我真的要 拍内地人来香港,或者是怎么样的吗?我只是很想拍小镇的
人去城市的感觉,因为我住过泰国,我看过一些……小时候 看过一些泰国电影,是一些从乡下来到曼谷的人,我觉得那 些故事……就是基本上他在同一个文化里面,但是你都觉得
他是连根拔起的,有一种来到城市里面一切都不适应的…… 那种慌,很慌的感觉。
杨澜:没有安全感。
陈可辛:没有安全感的感觉,那么我觉得在一种这个状态之下,去产 生了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会特别好看,而且也是一 个社会最低层的一个--
我们不是说,你自己底层,那么你 就可以站在一个很多人都接触不到的新移民的层面的那种社 会状态-- 但是后来,把这个故事写成内地人来到香港的时
候,就忽然间觉得有点像以前我去别的地方,比如我去美国 念书-
第2节:陈可辛:诚实的梦想家(2)
杨澜:其实那些故事都是一样。
陈可辛:对的,都一样。
杨澜:就是离开你?
陈可辛:可能香港人那个时候移民……其实你说我拍两个内地人来香 港,倒不如说……真的,我是拍当年香港人离开香港去别的
地方一样,当然可能故事会不一定完全一样,但心态上是一 样的。
杨澜:每一个导演都有一部自己最想拍的电影,你呢?
陈可辛:我一直都有一部电影最想拍,可一直都还没拍的,就是我父 母那一代,就是华侨回国建国的故事。因为我觉得- -
杨澜:你这些题材好棒啊。
陈可辛:它其实是跟《甜蜜蜜》是有伸延的。《甜蜜蜜》之后我就想 拍,但是剧本一路写不好,因为他们都是那些对祖国、对自
己的民族很有理想的一种人。但是问题是说,我们中国人移 民的时候,我们的包袱太重。我们去到哪里都叫他们不要学 当地的语言,不要被当地的文化所改变……
杨澜:同化?
陈可辛:同化,永远都……尤其是以前,每个人都跟孩子说,你们是 中国人,但结果这些孩子在不同的国家长大,都说要回来,
但是其实回来之后,他们就理解到,其实他们已经有一大半 没有了中国的文化。
杨澜:他们之中很多人的价值观已经变了。
陈可辛:他们整个个人的认知都找不到。其实到我这一代,其实也是 受他们那一代的影响,到现在我去了那么多地方,结果也不
知道哪里才是真正的家,但是我觉得那一代拍出来一定特别 好看,就我爸、妈那一代……其实有很多人,都是在1951到 1956年回国的……
杨澜:对。
陈可辛:那么他们现在- -
杨澜:他们真的是放下一切就回来了。
陈可辛:放下一切回来,有人是为爱国,个人爱国,有些是父母爱国, 自己根本不懂,有些是犯了事,要跑回来,有些是男朋友爱
国,她跟着男朋友回来,什么故事都有……那么这些人回来 之后呢,有些要回去,可是回去是回不到的。这样子就二、 三十年跟家里所有人都断了音讯。二、三十年……那么这些
故事我有三、四十个,这些老人家,现在都还活着-- 所以 这些故事我蛮想拍的。
杨澜:我觉得这个故事肯定很好,而且其实你看,说来说去,还是 这样的一个故事,不同的地方之间的漂泊。
陈可辛:对,不同地方还是一样。
杨澜:然后有理想,然后再看到现实残酷的那一面。
陈可辛:对。
杨澜:有人这样评论说,看你的影片- -他用"无非是"-- 无非 是大概三个人,两个男的,一个女的,他们一定是在两个城
市之间漂泊,游走,一会有缘分了,一会又错过了-- 在这 彷个之间徨,无奈。这样的描述你觉得还比较准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