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 - 毕淑敏

_8 毕淑敏(当代)
她有些不解。
我说:“请你告诉我,这次旅行,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台风。”她说,“我以前只是听说过台风,并没有亲眼见过。狂风暴雨,惊涛骇浪,太可怕了。有好几次,我真的觉得自己要死了。我以为自己是不怕死的,但在大自然的暴虐威力下,我开始珍惜自己的生命。”
我说:“还有什么?”
她愣了一下,说:“肮脏。您让我报的是比较低档的旅游团,住宿和饮食的卫生状况都比较差,又正是炎热的夏季,那么多苍蝇……在西北,我看到苍凉大漠,倒是不脏,可那是多么干旱和枯燥的所在啊。”
我说:“还有呢?”
她突然有点儿不好意思,说:“抢着吃饭。旅游团吃饭是十人一桌,每天都是在低档小饭馆吃团餐,我不敢说人家一定克扣了伙食费,但几乎每顿都吃不饱是千真万确的。每天吃饭的时候,先上一大盆米饭,让大家把肚子填个半饱,然后才上菜。盛菜的盘子很小,根本就不够吃,九双筷子蜂拥而上,每人只夹了几下,盘子就见了底儿……我哪里见过这阵势啊!拿着筷子还在那里等着你谦我让呢,还没动手,桌上就只剩下残汤剩饭了。”
我说:“这就是最基本的生存法则。”
她说:“是啊,我只好抖擞精神,加入生龙活虎的吃饭大军里去了。三顿饭之后,我就毫不示弱地争抢了;三天之后,我简直变成了一个饕餮之徒。然后,我的心情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我会在听到海鸥的叫声时露出微笑,您知道,我已经许久不会微笑了,因为我找不到微笑的理由。现在我知道了,微笑不需要多么惊天动地的理由,只要感受到清风朗月、大自然的生机,就可嫣然一笑。”
话说到这份上,真让我觉得她不虚此行。到此刻,我几乎确信,她渐渐走出了抑郁症的阴影。
她兴致勃勃地说:“大约在旅游两个星期之后,我感觉到了自己体内油然而生的变化。我不再那样百无聊赖了,也不再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了。我要感谢海南,感谢西北,这是我的再生之地。请您告诉我,当初您为什么一定要我到海南去,而且要报一个低档团,要迎着台风出发呢?”
我说:“我想让你到一个和现实生活有很大反差的地方,五官和四肢就会开动起来,古老的生存法则就开始起作用。你看到新的景物,听到新的声音,闻到不同的气味,连空气的冷暖都是不同的,机体就动员起来,不再像破抹布一样萎靡不振。特别是遇到台风这样极端的条件,挑战就更猛烈。抢着吃饭的体验,对很多人来说已经非常陌生。人生理上古老的动力是很有激情的,会调动起身体的内分泌系统开始工作,而不是先前的一潭死水、一盘散沙。”
从那以后,我再没有见过她。我祝福并相信她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个地方,快乐地生活着、旅行着。
马萨达永不再陷落
马萨达是以色列死海边高昂的头颅。
马萨达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希腊文手抄本中,在亚拉姆语中是“堡垒”之意。它位于死海西岸边的峭壁上,看不到丝毫绿色,和周围充满盐土气息的绵延小丘,没有大区别。马萨达山脚下的砂石大地上,绘有粗糙的水纹状痕迹,这位不拘一格的大手笔涂鸦者,乃是死海日复一日的咸浪。想当年这世界上最低的咸水湖,面积比现在要大,波涛汹涌。
由于气候干旱变暖,死海不断瘦身,留下了这身宽体胖时的飘逸衣褶。马萨达凭山扼海,是绝佳的制高点。站在山下遥望,想起让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的“街亭”,似乎有某种神似。这里的易守难攻不言而喻,当年的人们如何解决水源呢?它的最终沦陷,是否和缺水也有关呢?怀抱疑问,开始上山。
从山脚到山顶,有两条路可选。一是乘坐箱形缆车,然后自己再爬80个台阶,即可抵达山顶的堡垒处。还有一条是呈“之”字形的粗糙土路,名叫“蛇道”,蜿蜒曲折。我胆怯地瞄了一眼,估计以我的体力,至少要两个小时吧。
我年少时在西藏当兵,手足并用攀爬雪山落下了心理伤,凡有工具可借用时,必定偷懒。上了缆车,人们纷纷倒向右侧车厢,那一边可以看到正午时分的死海,如巨大宝镜,迸射烂银一般的强烈反光,晃得人睁不开眼。人又偏竭力想去看,个个眯缝着眼皮仄着身子,坠得缆车似乎都歪了。
马萨达海拔50米。你可能会说,原以为是壁立千寻的高山,原来不过区区50米。请注意啊,此处高度虽然以海拔标注,但周围却是低于海平面440米的死海。也就是说,马萨达高出周围海面计490米,峭壁和峡谷,刀剁斧劈般直上直下,让它显出桀骜的高耸。即使在今日,这突兀而起和与四周几乎完全断离的身姿,也属绝佳的军事要地。更不消说在2000多年前的冷兵器时代,它成为天造地设的堡垒之冠。
上得山来,马萨达的顶部倒很平坦,大约有650米长,300米宽,像一幅巨大的土黄色桌面。放眼四看,它是森严堡垒和华美宫殿的奇异混合体。堡垒见过,宫殿见过,在同一个视野中,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和绚烂华美的宫廷遗址绞缠一处,比肩而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是第一次目睹。这两组遗址的使用主人是不同的,宫殿属于残暴多疑的希律王;萧索的古战场,则属于沥血而亡的犹太勇士。
希律王时期的建筑,包括宫殿、浴室、储藏室、居室、防御工事和供水系统等等,设计精良,施工考究。残存的壁画栩栩如生、马赛克地板精雕细刻、硕大无朋的石头梁、千年不倒的罗马柱……显示着皇家的威严与工匠的鬼斧神工。有个足有几十坪的宽大浴室,还可以看到地板下预留的半尺高的悬空间隙。导游请我们猜猜这是干什么用的?我们一脸茫然,想不出它的奥秘。我觉得可能是埋藏武器的地方,希律王怕有人趁他洗澡的时候加害,故备下暗器……但不敢贸然作答,怕说错了显得很蠢。导游告诉我们,这是2000多年前用来作为蒸汽循环加热的装置,类似今天的“地暖”设备,不得不叹服帝王之家源远流长的奢靡。待走出温暖的享乐窝,扑面而来的是森冷的断壁残垣,持续向人们释放战火纷飞时储存下的杀戮之气。
一只鸽子在岩壁上用喙啄水,紫褐色的头羽点得捣蒜一般。我原以为这里有泉眼,走近来,才发现是一处如何向马萨达输水的模型,旁边放着一个矿泉水瓶子。想得很周到,游客若看不懂,可以用水瓶接了水,浇在模型的山麓上。水一洒下,等于撬动了机关,水会顺着山势,流向模型中的蓄水池。野鸽子们也深谙此道,时不时地来模型处喝水。马萨达聚水的法子,说起来复杂,其实就是将远方山脉降下的雨水,用一个复杂的集水系统收集起来,再经过暗渠,顺着辗转水道,让水最终流进峭壁西北侧的蓄水池。据说蓄水池总容积为四万立方米,可以提供丰沛的水源。
约瑟夫曾写道:“希律王在每个地方都建造了蓄水池,这样他就可以成功地为住在这里的人提供水。甚至好像在使用泉水一样。”
谈到马萨达,必须要说到约瑟夫。他是一个犹太历史学家。公元66年时,他指挥兵马,成为加利利地区反抗罗马帝国统治的犹太军队司令,不幸兵败被俘。此君后来投降了,归顺罗马军总部。就是他记录了有关马萨达的史实。
据他考证,在以色列哈希曼王朝,马萨达就修建了原始的碉堡。到了公元前40年至公元4年的希律王时期,这里开始大兴土木。这个希律王,就是圣经中记载的曾想杀害刚出生的圣婴耶稣的那个人。此君的残暴多疑,可见一斑。虽说罗马人一直庇护着希律王,不过来自朝廷内外的敌意和各种潜在的威胁,还是让希律王忧心忡忡寝食难安。他在辖区内四面八方地睃寻,最后在死海边找到了这座孤独的峭壁之山。他设计了别宫加要塞的格局,为自己备下既可以享受也可以避难的场所。至今还可以看到能够凭栏远望死海的奢华宫殿(那时的死海距离山脚比现在要近很多,景色更为壮观),还有鳞次栉比的仓储室、营房、军械库等等。天险和人工相得益彰,共同构筑了1.3公里长、3.7米厚的带有很多塔楼的城墙。
希律王死后,罗马人占据了马萨达。公元66年,在以色列加利利地区,开始兴起了反抗罗马帝国统治的运动。不堪重压的犹太教徒,组织起来,身佩短刀,在闹市潜伏着,遇到有罗马人经过,就猛地扑上去,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专门刺杀罗马人。这种短刀类似匕首,十分利于近战夜战和贴身肉搏,故此他们得了一个绰号——“匕首党”。匕首党英勇骁战,辗转迁徙,从罗马守军手中,一举打下了马萨达。反抗者开始把这座孤零零的山岭,作为反抗罗马大军的根据地,拖家带口聚集到了马萨达。其中艾塞尼派的首领梅纳哈姆在耶路撒冷被敌人杀害后,他的追随者们也逃到了马萨达。梅纳哈姆的侄子爱力阿沙尔,成了马萨达要塞的指挥官。
希律王为自己享乐和防身所度身而做的宫殿,成了犹太教徒顽强抵抗的最后据点。他们在山顶各个地方修筑工事,建造生活设施;把王室住宅分隔成很多小房子,挤住了很多人;还养了鸽子,主要是为了通讯联络;还养了鸡,那是为了改善生活。他们还造了犹太会堂、议事大厅……总之政治、军事、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公元72年,在提图斯占领耶路撒冷并且毁坏第二圣殿三年之后,罗马的军队,决定要拔掉马萨达这个眼中钉、肉中刺。希尔瓦率领大约15000人的罗马大军,包围了马萨达。马萨达是一座面积并不很大的孤山,把它合围成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铁桶,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希尔瓦刚开始没想到这会是一场持久战,他认为山上不过是乌合之众,一看到大兵压境,加上断水断粮,挨不了多久就会土崩瓦解举手投降,或许不费一兵一卒兵不血刃呢。当时马萨达要塞有多少犹太人呢?真的不多,大约1000人,其中还有很多妇女儿童。如此的寡不敌众,马萨达已是在劫难逃。
铁壁合围之下坚守的时间有多久呢?各种记载不一样,有说几个月的,也有说三年的。就人们的感情来说,更愿意相信三年的说法。顽强和不屈,就像河流,旷日持久源远流长更值得人感佩。总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马萨达严防死守巍然挺立,让罗马人伤透了脑筋。他们心生一计,逼迫成千上万的犹太犯人当苦力。驱赶他们运送泥土,沿着马萨达的西壁,修建一道攀援的坡道。用个通俗点的比方,罗马军队使用浩大的人工,堆砌起了一架斜插山顶的云梯。
站在马萨达西围墙处,迎猎猎罡风,俯瞰这处长堤,会感受到它志在必得的凶险用心。再放眼,可看到山下平坦地,有八处呈长方形或是菱形的营盘痕迹,那就是罗马大军的驻扎地。以色列的四月,正是仲春,加之死海地势低洼,类似一面凹透镜,将太阳光聚焦于此,炙热已似馕坑。此刻山风如刺刀般尖锐地刺穿耳膜,全身不由得渗出冰冷。
试想当年的马萨达将士们,也曾站在此处,目睹天梯一天天迫近山顶,那是怎样的惊觉和无奈?其实居高临下地打击修堤的犹太苦力们,并不是难事。马萨达山上有的是石头,现在还堆放着大如磨盘的石弹。抬起石块,一撒手,骨碌碌地滚下去,杀伤力肯定不小。但马萨达山顶的犹太人,觉得修堤的都是同胞,不忍下手。于是索命的长堤,就在罗马军吏的吆三喝四下,在守军眼皮子底下,一天天隆起,不断地长高,终于在某个晚上,长到就要抵达马萨达山顶了。铁打的营盘滴水不漏,土夯的巨蛇红芯吐焰,马萨达的每一个人都明白,末日近在咫尺,最后的时刻到来了。天亮时分,罗马军队必将攻占马萨达。
这一天是公元73年4月15日,也就是逾越节的前一天晚上。马萨达首领爱力阿沙尔发表了那篇著名的讲话。
“勇敢忠诚的朋友们!我们是最先起来反抗罗马的犹太人,也是坚持到最后一刻的人。感谢上帝给了我们这个机会,当我们从容就义时,我们是自由人!为了让我们的妻子不受蹂躏而死,让我们的孩子不做奴隶,我们要把所有财物连同整个城堡一起烧毁。不过一样东西要除外——那就是我们的粮食。它将告诉敌人,我们选择死亡不是由于缺粮,而是自始至终,我们宁愿为自由而死,不愿做奴隶而生!”
话语在马萨达上空激荡,如同钢铁的风铃被飓风抽打,坚硬的声响摇撼夜幕,群星颤抖。这是全体殉难的信号。但是犹太教律法规定教徒不可自杀,这就使得如何集体死去,成为一道难题。
约瑟夫在《犹太战争》中,记下了其后的惨烈过程:“他们用抽签的方式从所有的人中选择了十个人,由他们杀死其他人。每个人都躺到地上,躺在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身边,用手臂搂住她们,袒露自己的脖颈,等待那些中签执行这一任务的人的一击。当这十个人毫无惧色地杀死了所有人之后,他们又以同样的方式为自己抽签。中签的人将先杀死其余的九人,再杀死自己……那最后剩下的一个人,检查了所有躺在地下的尸体,当看到他们已经全部气绝身亡之后,他便在宫殿的各处放起火来,然后用尽全身的气力将剑刺进自己的身体,直没至柄,倒在自己的亲属身边死去。”
在马萨达遗址中,展示有最后抽签时所用的死签。是考古发掘出来11个陶片。每片上面都写有一个名字,其中一片写的是ben Yair,是首领。其余十片可能是抽签出来杀死同伴的人的名字。人们指着第二排第四块陶片说,这就是那个最后抽到死签的人。小小陶片里埋藏着多少深沉的苦痛和不屈!这该是怎样的无畏和担当!
第二天一大早,罗马人以为会遭遇马萨达守军的殊死抵抗,他们披上铠甲,搭好梯桥,对城堡发起了猛烈的袭击,不料迎接他们的只有早起的鸽子咕咕啼声。罗马人走入焦黑的城堡,没有看到一个敌人。正确地讲,是他们没有看到一个活着的敌人。殚精竭虑攻下的,不过是一座死城和960具尸骸。
我凝视着那块写着古老文字的名字,思绪溯流而上,游走到了1900多年前。
月黑风高死期已定的马萨达山顶。抽到第一次死签(实际上是暂时活着的签。不过这种活着,需要比引颈受死更大的勇气)的十人以外的所有人,和自己的妻子儿女一起躺在地上,相互拥抱,彼此感受着最后的温暖。那十个人走向大家,锋利白刃一一穿喉而过。很快,地上血流成河。在杀掉了所有人以后,他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抽取死签。那个名字排在第二排第四个的人,领受了这一艰难使命……
思绪集中在最后那个勇士身上。据记载,当时城堡中共有967个人。这就是说,第一次中签的十勇士,平均每个人要杀死将近100个人,才算完成任务。被杀的人中,不但有共同迎敌苦苦守城的同胞,还有很多孱弱的妇女和熟睡的婴童。杀敌固然是一种勇敢,杀死亲人,更是需要异乎寻常的勇敢吧?连续杀死100个人啊,看多少鲜血倒海翻江飙射而出,听多少呻吟嘎嘎作响惨绝人寰!一剑封喉,手腕不能有丝毫的抖动。动作要手起刀落干净利落,任何拖泥带水,都会增添亲人的杀痛……一串串热血烫弯了雪亮利剑,溅满了勇士残破的征衣。
当他们再次把写有自己名字的陶片聚拢在一处后,最惨烈的英雄被遴选出来了。他要继续杀人,鲜血之上,再铺新红。如果说刚才还是一支团队,这一次,他是彻彻底底孤独了,陪伴他的只有呜咽悲风。
他没有退路,只有不眨眼地杀下去,直到静悄悄的山顶,只遗有他一个人浓重的呼吸。他的工作还没有完,还需一个又一个地翻检尸体。如果有人残存一丝生机,他会毫不迟延地补刀,让所有的挣扎都湮灭在黎明前最稠厚的黑暗中。之后,他带上火种四处跑动,将一间间房屋从容不迫地点火焚烧。在火光的映照下,那满山遍野的鲜血,一定美艳如花。
一切都完成之后,天已经蒙蒙亮了吧?杀人放火,这不是简单的事情。人要一个个地杀,火要一把把地放。人要确保必死无疑,火要力求烈焰冲天。
在微茫的晨曦中,一抹猩红从死海东岸娩出,带着咸而湿的冷冽,一如渐渐暗凉下去的忠魂之血。
现在,他要完成最后一件工作了。他把短刀刺进了自己的胸膛,看着自己的鲜血喷薄而出,和天边的朝霞混为一体。按照教义,作为犹太教的教徒,自杀是不该的。他的忠勇成为叛逆。
死海的日出,有一种惊魂动魄的美。死海看起来无比清澈,水的浮力很大,手指在其中摆动,遭遇阻力,好像在黏稠的膏汁中搅动。死海比普通海水浓烈十倍的含盐量,让它成为地球上的奇特存在,你永远无法在死海沉没。在无风无浪非常平静的日子里,死海也会蒸腾似岚似雾的光影。绝不像普通水面在此刻会倒映出清丽影像。
一位摄影朋友说,死海总是莫名其妙地朦胧,在镜头中迷离。这或许因为它无时无刻不在蒸发,水汽抖动……水的盐分太高了,如同烈日下被曝射的沥青路面。
死海的日出由于这种特殊的地貌,宛如从微沸的油锅里蹿起亿万朵燃烧的火炬,惊世骇俗。无数跳跃的光芒在黏腻的海面上飞速滑行,如同金红翅膀的鲲鹏展开血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而来,俯冲着扑到了马萨达山下。无际光焰卷起滔天银浪,镀亮了山崖。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马萨达的勇士们都集体殉难了,后人如何知道这可歌可泣的故事?是不是编撰出来的?
原来,有两个妇女和五个小孩躲在一处蓄水池里,得以在集体殉难中幸免。一名妇女历尽艰辛,找到了犹太史学家约瑟夫,向他叙述了亲眼所见的故事。人们因此得知了罗马军队破城之前发生的一切。从此,犹太人亡却了家园,足迹从迦南大地上蹒跚远去,背影流散到了世界各地。
在犹太民族的历史上,马萨达于是成为英雄主义的象征。这里曾经以少抗多以弱抗强,当失去赢得宗教和政治上独立的希望之时,万众一心地选择了用死亡代替奴役的命运。这是理想主义的千古绝唱,这笔精神遗产,不仅属于犹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人类,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将永远不朽。
以色列国防军每年都会在马萨达举行庄严的仪式,以纪念英烈。在以色列,参军服兵役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男子36个月,女子24个月,谁也不能当“逃兵”。入伍后的第一课,就是到马萨达瞻仰,这里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一个新兵,必得从山脚下沿着那条我望之生畏的蛇道,以最快速度爬到山顶,然后对着飘扬的国旗宣誓。还据说,摩萨德——也就是全称为“以色列情报和特殊使命局”(它是由以色列军方在1948年成立的。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前苏联内务委员会“克格勃”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情报组织)的人员,不单要徒步攀爬这座陡峭的堡垒遗址,而且必须是在夜里,在熊熊火把的映照中起誓。
既然是宣誓,就一定有宣誓词。我听到了两个版本。第一种是:“马萨达永不陷落!”第二个说法是:“马萨达永不再陷落!”
两个版本,相差一个“再”字。我特别请教了一位希伯来语的博士,她说,那句宣誓词最准确的翻译应该是第二个——“马萨达永不再陷落!”
一个“再”字,寓意深刻。它说明马萨达曾经陷落过,但这样的悲剧,以色列人民再也不允许它发生了。他们必将用生命保卫马萨达,当然也包括整个国土。
“陷落”是一个可怕的词。世界上很多地方很多城市很多国家,都曾经陷落过。原因不外乎天灾和人祸。长安的陷落、罗马的陷落、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巴黎的陷落、南京的陷落……陷落之后是血泊和杀戮,是肝脑涂地和尊严尽失,是文化的倒退和文明的坠毁。
来自大自然所致的陷落,多因为山呼海啸。人世间的陷落,就一定源自有人前来攻占,抵抗不及,于是沦亡。如果杜绝了攻占,就不会再发生陷落。
国与国之间所有的攻伐,说到底,是为了争夺资源和空间。面对无法调和的利益之争时,如果不想进入殊死的博弈,人们通常会说——把“蛋糕做大一点”。意思就是只要利益变大变多,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可以多分到一块,可能就会化干戈为玉帛,平息争端,缓和冲突。我以前觉得这是一个好方法,各方各得其所,谁的利益都不受损失。直到2008年春夏,我买一张船票环游地球。三个多月绕地球一圈航行下来,最重要的发现却是——地球这块蛋糕,不可能做得更大了。它就那么大,没有任何法子让地球长个了。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不用走那么远的路,花那么多的旅费,只要坐在房间里用脑筋稍微想想一分钟,就彻底明白了这件事。世界上的事情,有时真是诡异。越简单的东西,越是要付出大代价,才能参透。地球上所有发生过的领土之争,说到底就是资源之争,空间之争,尊严之争。巴勒斯坦地区只有三万平方公里,大家都要有生存的权利。为了争取持久和平,为了让每一座城市都不再陷落,是所有爱好和平的人的共同愿望。人类必须找到兼顾所有人最大利益的平衡点,这个星球才能平安。那种为了自己的利益,以剥夺他人的生存权为出发点的“陷落”之战,是再也不能重演了。
我相信马萨达永不再陷落!期待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人民和地区,都永离陷落!保证这个世界“永不陷落”的支点,原本就掌握在文明人类自己手中。
廷布:寻找幸福
不丹的首都叫做廷布,不丹的首都廷布市有多少人呢?说出来可能大家会吃一惊,它只有五万人。有的朋友可能会问,这么小一个国家,这么小一个城市,究竟有什么地方打动了你,为什么会选择去这样一个地方旅行?这个问题问得好。人是需要理由的动物,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怎么想?我们为什么要这样说?其实背后都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原因。
不丹成立于1907年,历史非常短暂。对于不丹来讲,它目睹了自己邻国尼泊尔的整个发展方向,也以此为借鉴,探索自己的国民发展之路。作为国王世袭制的不丹,统治者是旺楚克家族。现在正在不丹执政的旺楚克五世是一位80后年轻国王,长得神似演员刘德华,据说,他在不丹国内受到非常高的爱戴。这位80后的国王也与自己的父辈一样,在英国完成学业,毕业于著名的剑桥大学。
不丹如今是民主制国家,国王也要接受议会的监督,如果人民对国王不满,可以通过议会弹劾国王,甚至罢免国王。2008年底,现任国王旺楚克五世加冕登基,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元首。而他的登基是他的父亲旺楚克四世主动让位的结果。在国际社会,旺楚克四世是一位引人注目的人物。他不仅推动了不丹全国的各项改革创举,而且在自己任上还政于民,使不丹从一个王国成为了现在的议会民主制国家。
他的父亲旺楚克四世是在英国的牛津大学读书。旺楚克四世17岁的时候,突然得知他的父亲生病去世了,被人从伦敦的学堂叫回了自己的祖国,加冕就任为国王。当时世界上各国媒体纷纷评论,“这个雪山小国有了一个童话般的国王”。但实际上,新即位的旺楚克四世所面对的是一个贫瘠的国家。不丹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东段,高山峻岭,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98%的土地都是丘陵和高峰,20%的国土终年在皑皑的积雪之下,真实的不丹只是一个资源并不丰富的山地小国。
年轻的旺楚克四世用两年的时间,走遍了不丹的山山水水,同时也在世界很多地方进行过考察,这让他心里充满一个新的疑问:是否要让不丹复制尼泊尔走过的道路?开放自己的国家,然后极力开采资源?这样做对于不丹,又会是福音或灾难?
经过重重的深思熟虑之后,旺楚克四世国王最终提出了关于幸福指数的这样一个概念,它的核心在于,一个国家不能以国民生产总值这样一种金钱观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而应以自己的国民是否感觉幸福作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我们在不丹旅行的 时候
常常 会听到有人说
这个高山小国
是世界上最后的 香格里拉
这几年,我对于怎样能让自己更幸福,也能让别人更幸福的这个问题有点着迷。不丹,这个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山地小国,尽管自然条件并不好,国家的收入也不高,可是,他们却提出了一套令整个世界都为之感动的幸福指数的系统。我觉得百闻不如一见,要亲自到不丹去亲眼看一看,看这个号称亚洲最幸福的国家,是否真像人们传说中说那样幸福?幸福指数是否真的能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有那种点石成金的能力,让人们没有钱也能够感受到幸福?
等到我真的下定决心要做这件事情时,才发现要去不丹并不容易。首先,不丹至今没有和中国建交。要知道,要前往一个还未曾建交的国家,我们的签证都要送到第三国去代签,出境手续十分复杂。其次,去不丹实在是一次昂贵的旅行,游一次不丹的花销比我们周游欧洲好几个国家的费用加起来还要多。不丹还对前去的旅行者实行了严格的限额制度。也就是说,不丹每年能够接受的外国旅行者的数目大概不超过一万人。如果这一年去不丹的旅行者已经到了额度,那么对不起,绝不再接受新的旅行者。而且,不丹不允许个人的自驾车游,如果旅友还憧憬着背上行囊,风餐露宿地到那里去自助旅游,基本别想,这在不丹是完全禁止的。最后,去不丹就只剩下一种选择,到旅行社组团。
去不丹需要从尼泊尔转机,再从加德满都坐飞机到不丹的首都廷布,中间只有一个多小时的飞机旅行,可是这一个多小时旅程,真是让人惊心动魄。因为当时在我们的旅行团里,突然爆发了一场严重的疾病。刚到达加德满都机场,大家就开始出现剧烈的腹泻,而且还有很多人呕吐。
大约80%的团员都感染了疾病,当时我们面临着要么留在加德满都,要么继续坐飞机飞往不丹。最后大家经过商议,决定继续前进,因为此时如果临时改签机票,手续繁琐,实在太复杂,于是这个80%成员都是患者的旅行团,毅然从加德满都起飞,前往不丹。
当飞机降落在廷布的机场时,我们去参观的第一个景点,就是不丹的医院,因为整个旅行团此刻已经几乎全被病魔击倒,当务之急就是先到医院里去看病。
这样一来,最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不丹的国立医院,他们的医生都毕业于印度或者英国的医学院,非常专业、仔细。大家应该都有过患病和治病的经验,特别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穷家富路,出门在外得了这么严重的疾病,治病的钱是绝对不能省的。所以我们一直和当时负责接洽的不丹导游说,赶快拉患者去最好的医院,用最好的药,花多少钱都没事儿。我们彼此还在商量,谁带的钱多,谁的银联卡更好用,我们已经做好心理准备要面对高额的医疗费,以确保团队的成员们能够尽快康复身体。
就这样,一行人在不丹的医院里做了一系列检查,然后输液、化验,医院各方面的治疗措施都做得非常及时。等所有检查事项都做完了之后,我们想到了交费的环节。然而让人惊讶的是,当我们和不丹的医院咨询所花药费的时候,他们非常肯定地告诉我们:“没有任何费用。在不丹的领土上,所有人的医疗是完全免费的。如果你们病情进一步恶化,将由不丹政府承付所有费用,送去国外去救治。”
听到这番话,所有人的眼睛几乎都瞪得像鸡蛋那么大。从机场前往不丹的国立医院的路程中,我们一路已经目睹了一些不丹普通居民们的生活状态,也看到了沿途的风光。不难看出,不丹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一路上看不到豪华的建筑,也没有巨大的工厂。视线所及之处,看到的是有些贫困的国家。
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不丹制定了自己的发展策略:全民免费教育、免费医疗,甚至包括国外的旅行者,只要在不丹的土地上患病,他们都全力救治,不取分文。通过这个旅行中的小插曲,我们确实亲身体会到了不丹对于生命权的尊重,以及对所有人生命一视同仁的大爱之心。
不丹并不是一个富饶国家,这个世界上比它实力更雄厚的国家数不甚数。但是我们即便去美国,也不可能享受到作为一个旅行者的免费医疗。欧洲的若干国家甚至会要求旅客在旅行之前,购买最少80万的人身保险才肯给予签证。因为如果旅客在当地一旦生病,势必要有医疗保险来支付,而他们是不可能支付的。
在不丹的国民收入里面,12%的支出比例来做全民的公费医疗。18%的支出比例来做全民的义务教育。
在不丹看到的小孩子都穿得非常整洁,他们所有的学费由国家支付,所有的杂费包括书本、文具也都由国家支付。他们还有非常漂亮的校服,而不像我们国内的孩子们总是身着那种很宽大,类似于运动服,千篇一律的校服款式。他们的在校学生冬天有冬天的校服,夏天有夏天的校服,从毛背心到鞋子,甚至女孩连佩戴的蝴蝶结头饰都是统一配发的。
我曾好奇地问过不丹的朋友们:国家为什么连这个都管呢?他们的回答也很耐人寻味。他们说,因为不丹尊重文化,希望孩子们从小就感受到上学是光荣的,不仅是一件美丽的事情,还受人尊敬。还有一份数据,也特别能够说明这个细节对整个不丹民族带来的影响。在不丹,所有到世界其他国家留学的毕业生,99%都会返回不丹,他们愿为自己的国家效力。
在后面的日子里面,我们看到的不丹人民无一不是面容祥和、性情温柔,看不到任何争吵,也没有剑拔弩张的氛围。后来我回想,对于生命权的尊重,可以在我们内心的深处引发一种安稳感。如果你是不丹的国民,无论得了多严重的疾病,都不会有那种深不见底、不知要花多少钱才能挽回自己或亲人生命的恐惧感;你知道,有一个强大的力量将帮助和支持你渡过难关。这种给予人们内在、深层次的稳定感,而由此生发幸福感,的确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去不丹的时候,恰逢合家团聚的春节。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在外面参观完了以后,返回途中,就等着收看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其中,我们团里有一个人还提议说:是不是跟在不丹的中资机构打个招呼?我们到他们的办事处蹭一下电视节目看呀,太想看春节联欢晚会了。然后,大家很快就互相提醒:哎呀,在这里哪有什么中资机构,我们国家在这里连大使馆都没有。之前已经介绍过,不丹和中国并未建交,所以当时我们心情感觉有些遗憾。在这样一个合家欢度的除夕之夜,自己却身在异乡,连中国大街小巷正在观看的春节联欢晚会都看不到。然而,当我们风尘仆仆地走回宾馆时,发现宾馆所有的工作人员都留在那里,等着欢迎我们。
后来我们才知道,不丹习俗过藏历的新年,恰好我们过除夕的那一天也是他们的除夕,大年初一那一天也是藏历的新年。对于非常注重亲情的不丹人来说,这一天也是他们合家团圆的重要节日,可是所有的工作人员却为了远道而来的我们一直等候在宾馆里。我们到了以后,他们表情有些腼腆地说,“按各位家乡的习俗今天是应该要吃饺子的,可是我们不会做,不过我们一起学着包了你们的饺子。请尝一尝,不知道合不合口味。”等服务员端上来一看,果然正是饺子。
在我看来,他们用心准备的不仅仅是一顿饭,而是一份深重的情谊。接着,宾馆的工作人员还请我们到一旁休息,说已经把电视机调好了频道,此刻正播放着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连入座的椅子都为我们摆好了。在那一刻里,我们的感动又加重了一分。经过这样一个旅行中难忘的插曲,不丹的廷布给我们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
不丹人还有一点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淳朴。我曾经在2008年的时候坐船环游世界,环绕地球一周,途中经历了几十个国家。再加上以前零零星星的国外访问,我已经去过世界上很多地方。可以特别坦白地说,没有一个不要小费的地方,即便是朝鲜和古巴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现在参加旅行团前往朝鲜,你还会看到通知书上非常清楚地写着需要交多少小费。去古巴也是如此。
唯有在不丹,我曾请一个当地人帮忙提行李,当我把小费给他时,他坚决不拿,带着一脸淳朴的笑容,不停摇头。我想可能不好意思当面拿吧,于是就把准备好的小费放在行李的拉链上。那个拉链是环状的,我把准备好的小费插在环中心,心想当他过来提行李时,搬运过程当中,可以顺便把钱收走,这样彼此都能心安理得了。过了一会儿我再去看,行李已经放在了应该放的地方,可是那一块钱仍然还在风中抖动。
早上出发的时候,我把准备的小费放在电视的遥控器上。这是我在世界各地付小费时通常采用的标准放法。如果放在隐蔽的角落,房间服务员可能会看不到;如果放在非常明显的地方,又显得对人不够尊重。放在这样一个既能看见,又不是特别打眼的地方,我想这也是对服务员的一种尊重。
但是出去旅行一天回来,我回到房间的时候,看到那一美元居然原封不动地在那儿。难道打扫房间的不丹的服务员没有看到?第二天,我特意把它放在台灯下面。宾馆的服务员每天都要擦桌子,擦拭台灯时肯定会注意到。我想这回他应该看到了吧。可是第二天回来,那个淡绿色的一美元依然还压在台灯下面。
我大惑不解,不得不去问我的邻居——团友们:你们的小费付了吗?他们说付了。我又问服务员要了吗?他们说没有。在那一刻我真的感到很惭愧,面对如此清澈的心灵,我们的想法反倒有些龌龊。
旅行团发给我们的不丹旅行册上这样写着:在不丹,不要付小费,也不要给不丹儿童糖果,那样你会毒害了他们的心灵。当时我心想这可能只是一句客套话吧,不丹有地主之谊,当然可以对来访者提出这样的劝告。但是对我们来说,出于礼貌也于心不忍,难免要表示下心里的感谢。
通过这几件事情之后,我真的觉得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有很多很多的国家,有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但唯有在不丹,才可以感受到那种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友善。我想这可能也是一个侧面的最好案例:证明不丹能够让自己的国民拥有无处不在的幸福感。人一旦拥有温饱,也会拥有尊严;人拥有安全感,就有了存在的价值,在自己幸福快乐的同时,给予别人更多尊重。
我曾在不丹国家邮局买到过一份非常珍贵的藏品——CD邮票。这是不丹的卓越之处:他们出产全世界独一无二的CD邮票。这个邮票不但可以贴在信上,把信件寄回自己的祖国;如果把邮票揭下来,就会放出非常好听的不丹民族音乐。邮局的工作人员还负责地给游客照相,然后制作非常有个性的邮票。购买时还发生了一个有意思的插曲,邮票刚做了一半,工作人员突然说,我做完这个邮票,就不做后面的邮票了。
大家很疑惑,这是为什么呢?现场有很多人还在排队等候呢。不丹邮局的工作人员非常温和地告诉我们:已经到了下班的时间,我要下班了,要回家去和家人吃饭。下午两点半的时候我再来上班,请你们那个时候再来。不丹人的生活观就是如此,不会因为很多人在排队,能够多挣一点钱,就放弃自己的休息的时间。
按照国外最新研究结果,什么是贫困?现在已经有一个很新的概念:那就是贫困不仅仅意味着没有金钱,还要看丧失了多少时间。今天的社会远比过去富裕,特别是多数发达的国家,已经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可是有多少人在获得财富的同时,也丧失了时间,丧失了自己自由发展的空间?这种新的关于时间贫困的理念,也是在向我们敲起警钟。不丹人民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视线所及之处看到的人都充满了善意,充满了一种既为人着想,又坚持自我空间的生活节奏。
旺楚克五世与王后
我们在不丹下飞机,过海关的时候,看到当地的官员全部穿着一种特别的服装,有一点像我们的藏袍。男士的叫做帼,女士的叫做旗拉,都是用那种普通的小格子布做成的。我当时以为那天是他们的节日,所以穿得那么隆重,还说:“哎,今天是不丹的什么节日呀,大家都穿上了民族服装。”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不丹规定:所有的公务员上班时都必须穿着民族服装,国王也不例外。在不丹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可以看到张贴着从旺楚克一世、二世、三世、四世、到现在的旺楚克五世国王的肖像。
再讲一个不丹的小故事。
我们曾去参观当地最大的“宗”,“宗”就是政府的意思,它是类似于布达拉宫那样的一个高大的建筑。当我们到了那儿却突然被告知:由于当天是不丹的除夕,工作人员均不办公,游客只能改日再来。当时我们觉得奇怪,以为不办公的只是看管这个宗政府的工作人员。然而并非如此,是因为这一座古迹现在仍然在使用当中,所有不丹现在的官员也都在里面办公。因为那天是节日,所以里面也不上班,大门紧闭就不能进去了。
这时,同行的一个朋友提议给我照张照片。我坐在台阶上,后面就是不丹的宗政府,明明近在咫尺却没法目睹不丹政府的内景。我觉得挺遗憾,心想怎么办才好呢。
我们团里有个朋友说想去沟通一下试一试,他找到了负责看管这个宗政府的一个卫兵。我的朋友跟他说:“你的责任是看管宗政府,但你知道你还有另外一个责任吗?”那个士兵说:“我不知道。我的责任就是看管宗政府。现在已经下班了,你们不能进去。” 于是我的这位朋友就跟他说:“你还有一个责任,是所有不丹人都有的责任,那就是宣扬不丹的文化。我们是从中国远道而来的朋友,特别想参观你们的古迹,欣赏你们的文化。你现在可以决定是要帮助我们宣传不丹的古老文明,还是让我们就这样失望地返回。”
我看到那位年轻不丹的士兵脸上露出思索的神情,过了一会儿,他对我们说:“好吧,你们进去吧。”他打开了红墙、白墙之上的一扇大门,我们最终如愿以偿地进到了这个宗政府里面。
所有经历的种种都让我对不丹无比喜爱,它是一个既有古老的文化,又有着不同凡响、崭新思维的国家。不丹的人民,既具备淳朴与温顺的品质,又有灵活与变通的思维。
在旺楚克四世国王的倡导之下,不丹的首都廷布专门成立了一个机构叫幸福指数研究所。这个幸福指数的研究所提出了一项非常缜密的计划。第一步,它设立了一份试卷,发放给全国人民,看人民对于幸福有什么看法,有什么希望,以此思考怎样才能让人民感觉到更幸福?这份试卷,一共有290个问题,当我把这290个问题都打印出来的时候,足足用了34张纸。当我把这34张纸摆在一起的时候,在那一刹那间,我仿佛感觉到,它像是藏着很多幸福秘密的一匹土布,而且是由不丹人民把它织出来的。里面有一些问题真的深深地击中了我,比如这个,你可知道你曾祖父母的姓名?
特别坦率地说,我真的不知道。我知道自己祖父母的名字,但是我不知道曾祖父母的名字。我看着这道题,心里涌上深深的遗憾。我觉得今生今世,可能很难有机会把这一个巨大的遗憾弥补起来,因为他们已经湮灭在历史的烟尘之中。或许我们心里会觉得,如果自己的曾祖父母或者高祖父母或者更高的父母,如果他们是名门望族的话,我们可能会记得,但如果像我的曾祖父母一样,都只是普通的农民,我们就会将他们淡忘。
在不丹的幸福数据统计试卷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我思考之后发现,其实它关系到我们从哪里来?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文化,热爱自己的历史,这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要有细节来支撑,要落实在很多很多这些看似不起眼却和我们息息相关的问题里。所以我觉得不丹非常有远见,“爱护我们的文化,保护我们的文化”,在此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化为了这些具体的行动。
如果有谁看到了这本书,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如果你记得这个问题,请你赶快回去,去问问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去问问自己曾祖父母的名字。他们一定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否则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生命。他们虽然是普通人,但是我们的历史、文化正是由一些伟大的人和我们父辈这样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共同缔造出来的。我想这也就是不丹这道问题给予的深刻启示。
不丹的幸福问卷里还有其他一些看起来很奇怪的问题,例如:你今年种树了吗? 看到这个问题,我愣了很久,因为今年我没有种过树。当然,我曾经种过树,可是我们是应该年年去种树。对不丹而言,它是一个山地的国家,森林覆盖率一直在60%以上,但是它仍然对人民强调绿化自己的祖国。
据说这是由于不丹在之前曾走过少许的弯路,把砍伐森林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结果当时不丹全国的森林覆盖率一下子降到了60%以下。但是在这项非常严格的恢复植被的措施作用之下,不丹现有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72%,绿化、保护水土的制度已经写进了宪法。
大家可能会好奇,不丹资源有限,森林那么多,如果不能砍伐,那不丹靠什么来维持经济呢?答案是水利。不丹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南侧,地势险峻,落差极高,河流从一个高耸的山峰,不停流动到另一个峡谷的地带,水利资源十分丰富。虽然知道水利是不丹的经济命脉之一,可是在那些天的旅行当中,我们却没有看到一处水电站。这点当然很好奇啊,我们就问了本地人,水电站都在什么地方啊?据说你们靠水力发电卖给其他的邻国,这是不丹的一个强大的收入。可是沿途为什么看不到水电站呢?
一路问过来,不断听到有人告诉我们,不丹的水电站全部建在地下。这是为了保护植被和不丹的水源。
在不丹首都廷布的周围,看着那奔腾欢畅的、无比清澈的河流,我看的时候,一种既羡慕又对我们国家水土污染的现状深深遗憾的心情油然而生,非常复杂的情感。
我想,在我们祖国的土地上,也许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当中,还有这样清澈的河流吧。但我敢说,在我们大城市的周围,再也看不到如此清澈的河流,水很深但透亮见底,里面游动着欢快鱼儿。
不丹的文件里面明确规定,由于喜马拉雅山系属于年轻山脉,不丹所处的地理环境十分脆弱,人民不得去捕捞河里面的那些高山鱼。这种鱼的生长非常缓慢。不丹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着他们的环境,爱护他们的传统文化.
不丹的幸福调查问卷里面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例如在最近一年当中,你捐款了几次?我曾看过国内一些机构组织的关于国民幸福指数的调查,但是关于慈善方面的内容,几乎没有看到。
一个国家该怎样引导自己的国民?在我们发展的过程当中,不仅要使自己快乐幸福,还要顾及到民族的文化,顾及到历史,顾及到他人,顾及到环境,我想这就是不丹所给予我们的非常重要的启示。
在不丹的时候,我看到家家户户都挂着一种门帘,觉得很漂亮。后来我特意咨询不丹的友人,上面的图案是什么意思呢?他们告诉我,最底下是个大象,在大象的身上是猴子,猴子的身上是兔子,兔子的身上是一个鸟,在鸟的上面还是一个鸟。画面上还有许多鸟,还有很多很多的树,却唯独看不到人。
我问不丹的友人,人在哪里呢?他告诉我说,这个图案代表的是不丹人眼中的一个吉祥、平和的世界。他说这个世界不仅仅是人的,而且是大象的,是猴子的,是兔子的,是鸟的,同时也是人的。我想正是由于这样一个思想的指导,不丹才能和它的山川、动物和皑皑的雪峰、清澈的泉水、碧绿的森林和谐共处。
在地球上,尤其是经济发达的国家,人们已经把国民生产总值当成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可是如果人们忘记了拥有的文化,如果污染了山川和河流,如果冷淡了彼此之间的亲情,如果已经失去了那种仁爱慈善之心,这样的发展对人类到底是一个福音还是一个灾难呢?我觉得不丹已经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不丹的这种坚守,这种特立独行地去完成人和自然的和平共处的理念,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家们的关注。在一位英国学者做的相关统计里,不丹的幸福指数在全世界排名第八,整个亚洲排名第一。我想从我这次的亲身经历里,也的确感受到了不丹人民的幸福。
1933年,英国有一位作家叫希尔顿,他写了一部小说叫做《消失的地平线》。在书中,他提出了一个香格里拉的概念。从此以后在世界上,香格里拉就代表着拥有古老的文明,又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祥和美丽的地方。我们在不丹旅行的时候,常常会听到有人说,这个高山小国是世界上最后的香格里拉。
2009年的时候,梁朝伟和刘嘉玲在不丹首都廷布举行了他们的婚礼。那一座豪华的酒店叫做乌玛酒店,我当时问不丹的友人乌玛是什么意思?
不丹的导游给出的解释是:乌玛在不丹的语言里,是大路的中央,我很喜欢这个解释。希望不丹对于幸福指数的这个理论,能够为我们人类今后的发展,开辟出一条大路。
加德满都:直面生死
中国有句俗话——远亲不如近邻。在我们祖国,有一些和我们非常亲密的邻国,比如尼泊尔。这个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旗,但是尼泊尔的国旗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一样,尼泊尔的国旗由两面三角形组成的,国旗的旗面是红色的,代表他们烂漫的国花杜鹃;国旗的边缘是蓝色,代表天空与和平,在它的上面还有一句古老的梵语,翻译过来就是——母亲和祖国重于上天。
我们从成都出发,坐上飞机前往尼泊尔的首都加德满都的时候,就开始了一次壮丽的旅行。这条航线是整个世界上唯一一条飞越珠穆朗玛峰的航线。亲爱的朋友们,如果有一天你去尼泊尔,记得一定要选择飞机右侧的座位。因为只有在那个座位上才会看到苍茫的青藏高原,才会从我们这个星球上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一侧飞过,在整个青藏高原的飞行大概需要半个多小时,可以尽情地欣赏皑皑的冰川、高耸的雪峰。
当飞越了珠穆朗玛峰以后,飞机开始急剧下降,这时空中小姐告诉我们,马上将降落在尼泊尔的首都加德满都。加德满都位于谷地,别看这块谷地的面积不大,却集中了七处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加德满都的朋友对我们说:“在我们加德满都,神仙比人还要多,庙宇比住宅还要多。”当然这话或许有一点夸张。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讯息:在加德满都将会看到各式各样的“神仙”,看到他们的庙宇。朋友们对我们说,加德满都一共有三个杜巴广场,到加德满都来一定要去看杜巴广场。我问杜巴是什么意思呢?他说杜巴的意思就是皇宫。
既然有三个杜巴广场,顾名思义,加德满都也就是有三个皇宫了。可在我的印象中应该是一个王国,对应一个国王,一个皇宫才对,皇宫的广场也应该只有一个吧?要解开这个疑惑,得从加德满都那长长的历史说起,加德满都在几百年前曾分裂为三个不同的王国,当时的老国王分别给三个儿子都分封了面积稍小的王国,所以到今天加德满都设有三个杜巴广场,最大的那个广场叫做老皇宫广场。
当我来到这个老皇宫广场,导游给我们下达的指示特别有意思,他说:“这里的神太多了,介绍不完;庙太多了,也没办法领旅行团挨个儿参观,不如就地解散,你们自己去看各式各样的庙宇,但是记得到下午四点整,一定要集合,我们将去看一位活着的女神。”
我们纷纷猜测活女神难道真的是一个人吗?尼泊尔的友人说,对啊,是一个人,而且是一个女孩。我们又追问,她真的有神力吗?他说,对啊,对我们尼泊尔人来说她就是至高无上的神。我们接着问,那这个神是怎样来的呢?他说,等你们看完了活女神之后,再来慢慢地和你们讲。就这样四点钟的时候,我们集合前往活女神庙。
这个活女神庙外表看起来并没有特别之处,它的大门很小,还有两个狮雕在门的旁边守卫着。尼泊尔的狮雕并不是那种看起来非常冷峻、威风凛凛的狮王形象,而是模样温顺,全身涂满色彩的狮子。由于年代的久远,狮子身上的原本斑斓的色彩已经褪色不少,更显出一种沧桑与温和感来。这是一座完全由木头雕刻的神庙,进去以后会让人觉得眼花缭乱,充满真心的敬佩。只有在尼泊尔,在加德满都,在那已经逝去的几百年前的岁月,才能造就这样的神奇。神庙里的一切都在向人们展现着这里曾经无比富足,这里的人民曾经生活祥和,这里的工匠心灵手巧,他们用足够的耐心把一块普通的木头雕刻得精美无比。
等啊,等啊,四点钟终于已经来到,有人告诉我们,那位活着的女神,一会儿就会出现在第二个窗口,或者第三个窗口。但她只停留一分钟,如果不仔细地看,女神就惊鸿一闪,再也看不到了。于是我瞪大了眼睛,一直专心地盯着那个窗口。四点钟的时间很快过去,我不解地问那位友人:“女神为什么还不出来?”尼泊尔的朋友说:“因为她是神,可以不遵守世间的时间。”于是我们只好又耐下心来,目不转睛盯着那个窗口。
突然,期待中的女神出现了在窗前。我们进庙宇的时候,被告知当地的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任何人不准对准女神拍照,所以我们没法拍下当时的情形。不过在加德满都的一家店里面,看到有出售活女神的图片,我就买了一张,所以大家现在可以看到这位美丽的女神。我想看到活女神的朋友们一定会惊讶:这位活女神不就是一个小女孩吗?对,这位女神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在2008年从民间选出来的,到现在已经继位了四年多的时间。尼泊尔的这种选活女神的制度,对于我们来说真是陌生又好奇。
尼泊尔的活女神是怎么选出来的呢?一共有32条标准,挑选制度非常严格:牙齿不能有一颗脱落;眼睛要像牛的眼睛一样,非常清澈和明亮;头发要非常漆黑,眉毛也要非常整齐;手指指甲都要像贝壳一样晶莹,总而言之,必须是外貌毫无瑕疵的女孩,才能够进入最后的遴选过程。活女神的生辰八字、星座也一定要和尼泊尔国王的星座相吻合。除了这些以外,这些四五岁大小的小女孩,还要经历一个非常严酷的考验:那就是必须不怕黑暗,不怕各种牛鬼蛇神,不怕巨大的声响。
怎么样考验这些女孩呢?在深夜的时候,让这些小女孩待在一个完全没有灯光的大殿之中,她们的周围摆满各种血淋淋的祭品的头颅。之后还有一些人戴上恐怖的面具,发出吓人的叫声在她周围出没。如果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面对这样的挑战时,她还能保持镇定,不哭闹也不叫喊,而且非常安静地待到天亮。这样的人才能被确认为女神。
关于活女神的传说很多,大多数都和玛拉王朝最后一位国王泽雅普拉卡施玛拉有关。相传两百多年以前,泽雅普拉卡施国王在与女神塔莱珠玩骰子游戏时,看见女神容貌美丽,谈吐睿智,心生爱慕之情,可是天上的神仙可以读懂凡人的心思,女神看出国王有不良之心,十分生气,然后放下正在玩的骰子,扬长而去,从此不再庇佑尼泊尔。从此尼泊尔年年战火纷乱,风雨交加。
这位国王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不断向上天忏悔,说:“女神呀,请你赶快回来吧,我再也不会对你动邪念了。”天上的女神听到了国王的忏悔和祈祷,决定重新返回尼泊尔,但是她对国王说,这次不再以我的真身返回,我将在释迦族的小女孩身上脱胎。你要寻找我,就去释迦族四到五岁的女孩之中去寻找我的化身。从此以后,国王就开始在全国的范围内,寻找女神的化身。
当被选出来的女神化身进入女神庙以后,她的脚从此再也不能沾到地上,所有的行动都是被仆人们抱着,按照尼泊尔历,每年九月份的时候,就会有一个盛大的节日,叫做因陀罗节。因陀罗节的时候,活女神会出现。然后向国王赐福,向整个尼泊尔赐福。看到这儿可能大家会有疑问,当选的活女神生活在女神庙里,过着如此丰衣足食的生活,那么之后呢?
活女神一旦选入宫内,她的任期是有时间界限的,就是如果这个女神得了病,或者是由于慢慢长大,到了女孩子的生理期,身上开始流血,那么她的女神生涯就结束了,必须退位。皇室的有关人员就要继续从民间去遴选新的女神。由于现在女孩子青春期的发育比原来要早。早期的活女神从入选时的四五岁算起,大约可以在位七八年,甚至更久的时间,但现在,也许12岁的时候就要退休了。
活女神是要退位的,那退下来之后的生活该怎么办?在尼泊尔两百多年活女神的历史上,那些退位的女神,其实多半境遇悲惨。第一,她们居住在女神庙里的时候,常年见不到亲人,因为她们已经是神,不能接触尘世的凡人,即使亲人也不例外。
直到近年才开始获得特别的恩准,活女神的妈妈可以每一个星期或两个星期,去看望一次自己的女儿,但也不能表现得非常亲热,因为她见到女神的时候,不能以女神妈妈的身份,而是以一个去叩拜的俗众的身份。
活女神从来没有玩伴,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化妆,然后穿上厚重的女神服,等待着去给她的民众们赐福。活女神平常不能走出这个阴暗的女神庙,因此当她退位的时候,没有掌握任何生活的技能。此时的活女神也不会和别人打交道,因为原来她一直都是高高在上,匍匐在脚下的所有人都是卑微的仆人,对她一呼百应,如同真的拥有神力一般。
当退位的活女神重新回归普通社会的时候,常常遭遇到非常大的困难。去上学只能从最低的一年级开始,因为她没有任何的知识基础。据说后来,有一位活女神的爸爸不断地给尼泊尔的皇室递信件申述,说无论如何让我的孩子在做活女神的时候,学到一点知识。于是从2000年开始,尼泊尔才决定活女神可以接受教育。退位的活女神悲惨的还不止这些,在尼泊尔的民间还有一种传说,说谁娶了退位下来的活女神,谁就将遭遇不幸,他会在六个月之内口吐鲜血而死。早期退位的女神,没有人敢做她的丈夫,然后这位女神只能终老闺阁。
对尼泊尔现行的这样一个活女神的制度,其实有很多人,特别是西方的女权主义者提出了很大的抗议,说这样对儿童的利益有所侵害,而且对女性的利益也有所侵害。鉴于此,尼泊尔已经做了很大的改进,现在活女神可以一边做着女神,一边还有老师教授各方面的知识。过去退位以后,活女神只能得到一身当女神时候的穿着的衣服和一块金币。大家不难想象,一个没知识没生活能力的女孩,又没有人敢娶她,一生真的很悲惨。
但是新政实行以后,活女神退位了回归到普通人的社会就会顺畅很多,她们可以去上学读书,其中有一位女神甚至读到大学毕业,还拿到了一个学士的学位,这在尼泊尔是大家都非常高兴的事情。
有记者曾采访这位退位的女神:从人人敬仰的女神回归普通人,到现在的大学生,还出了一本书,你怎么看这个制度?这位活女神说:我一辈子过了别人两辈子的生活。我曾经是神,可以去俯瞰众生。现在又做回一个普通人,生命因此变得很丰富。
把握 当下的生命
让自己的每一分钟 都变得快乐、有意义
大家又问她,当你12岁退位时,才从一年级上起,会不会觉得很吃力?她说真的很吃力,她说,从前我一说话一呼百应,现在却变成了一个12岁才读一年级的普通学生,心里也觉得很不是滋味,可是我父母领我去看了之前退位的一个活女神。那个女孩现在每天什么事情都不做,就是对着镜子化妆,然后回想自己当年高高在上的岁月。她说,这个真实的案例给我的感觉就是,我不能这样活,我一定要努力学习,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下面我想说的是在心中留下深深震撼的一件事情。那一天,暮色苍茫,我们整个旅行团一共有十几个人,导游说,今天傍晚,我们将到加德满都的圣河,去看尼泊尔最大的火葬场,你们将看到整个焚烧尸体的过程。听到这句话,当时我们这个团里就像炸开了锅一样。有人说,尸体的气味会不会很难闻?有人说,焚烧的场面肯定非常可怕,还有的人直接说:我不想去,坐在车上不下去,行不行?经过重重争议,最终,旅行车还是带着我们一行人向巴格马蒂河开去。
巴格马蒂河是尼泊尔的圣河,在它的河畔是加德满都最大的印度教的火葬场。它成为一个火葬场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一千多年以来,信印度教的教徒,当他们的亲人逝去后,最迟两天之内,就要来到这个火葬场,亲手火葬他们的亲人。这样的场景对未曾经历过的我们来讲,的确是个大的挑战,尤其是我们到达火葬场的时候,已经临近黄昏时分,气氛更显阴霾。当导游说到了,大家请下车吧,有一半的人见此情景抗议说不去。
我们剩下一半的人,就下车向巴格马蒂河河畔的火葬场走去。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味道,当我们就要走到河边的时候,我回头一看,已经有几个人开始恶心呕吐,摆手说真的不能去了。最后导游说,还有谁愿意跟我走?我和其他两三个人,跟着他继续走了过去。
我曾经看过巴格马蒂河火葬场的一些图片,因为拍摄于明亮的阳光之中,感觉和野外烧起的火焰没有太大的区别。可这一次我亲临现场,在沉沉的暮色之中,看到那河边一堆一堆的火焰,心里真的受到很大的震撼。在国内,当有人死亡的时候,我们眼前常常出现的色彩多数都是黑色或者白色,一种很强烈的、肃穆的对比,但在加德满都,印度教教徒的死亡仪式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有很多亮眼的金色、红色花瓣,所以看起来,并不是令人悲凄和恐惧的。我们在河边待了很久的时间,对火葬的全过程基本上有所了解。
整个焚烧的过程,首先由亲人们把逝去的人用担架抬到河边,把人(尸体)放在倾斜伸到河里面的那种有点像大搓板一样的平台上,用河水洗他的双脚,洗去人世间的尘土,然后再用河水清洗他的脸,把圣水滴到他的嘴巴和鼻子里面去,代表着洗去人间所有的烦恼。当这个步骤完成之后,就要把人(尸体)放到烧尸的台子上面,最后由家里人举行简单的仪式,然后点燃火焰。
整个过程有点像一具尸体睡在木头的床上,身边对着大块的柴草,睡在木头之上,他的身上又覆盖了很多的木头,最上面覆盖了一层茅草。这个茅草在巴格马蒂河里面沾满了水,是湿的茅草。我觉得很奇怪,我们通常用干柴烈火来形容燃烧。但为什么要把湿的草铺在最上面呢?
尼泊尔的友人对我解释说,如果没有这层湿的草像被子一样盖在上面,火焰会非常猛烈,看起来火焰凌厉冲天,其实温度并不高,但有了这层湿的草盖在上面,只有中间的部分燃烧,这样就能保持足够的温度,保证尸体充分燃烧。
这时,我想起了一点就问随同前来的导游(可能因为我当过医生,问题问得比较直接),我说:一具尸体在这样大的火焰里燃烧的过程中,他的手应该会动。导游有点惊讶地看着我:“你看过这个过程吗?”我说:“没有,我是从医学的知识来推断。”他说:“是的,手会动。”我又说:“那么我觉得尸体的脚有时候可能也会动。”他说:“是的,脚也会动。”我又问:“你看到过更大的动作吗?”他说:“有的时候,尸体甚至会从火焰里坐起来。”我说然后呢?他说:“然后他的手就不再动了,脚也不再动了,尸体坐起来之后,又继续躺下,躺回火焰之中。大概焚烧一个半小时之后,就看不到人体的形状了,再过几个小时之后,人体就全部化为尸骨。”
尽管当过二十年的医生,尽管研究过很多关于死亡哲学的思考,看过很多相关的书,我觉得在自己内心当中,对这样的场景早已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但是亲临现场的时候,仍然感受到极大的震撼。因为在那个过程中,人们可以看到在火光冲天的烈焰中一具尸体的肉身是怎样慢慢地在火焰中融化。焚烧一具尸体,大概要四到五个小时,这段时间他的亲人都一直守候在身边。四到五个小时以后,等火光渐渐熄灭了,会有人把那些尸骨捡出来,放在一个袋子里放入巴格马蒂河。古老的巴格马蒂河就载着逝者的骨灰,流向恒河,去完成一次生命的轮回。
在尼泊尔的文化里,在印度教教徒的教义中,认为人的生和死只是一种不同的生命形式。人死之后把肉身烧为灰,把骨灰直接投入到巴格马蒂河里面,让河水载着骨灰向下游流去,很快汇入恒河,这就是一种善终,是灵魂得以轮回的一种最好的方式。所以面对死亡,尼泊尔人并没有过多的悲伤,不过不难看出,面容还是有些悲凄。同行的尼泊尔友人对我们说,难过并不是因为死亡,我们可以接受死亡,难过的只是再也看不到自己的亲人了。因为分离而难过,并不是把死亡看得多么恐怖。
我目睹这个过程,觉得既有令人非常震惊的一方面,也有引发我们深思的一方面。我认识一位教授,他从理论上完全接纳这件事情,说很想目睹整个过程,但是真当走向巴格马蒂河边的时候,他走到一旁呕吐不止,我们特别能理解他,说,你要是特别不舒服,就不要去了,还是回到车上去休息吧。
我想我们这个民族谈论生更多,往往忌讳死亡,在人们心中觉得死亡是一件黑暗、恐惧,甚至是肮脏的事情,还有的人会觉得那是一个丑恶的事情。但是直面死亡,我想是每一个现代人必须面临的问题,对于每一个新生命,我们是如此欢欣鼓舞地欢庆他来到这个世间,可是每一个人必须也要面对生命终结的过程。如果把它妖魔化,看得过于凄惨,迫不得已,痛不欲生,实际上就是对生命过程的厚此薄彼。因为有生就会有死,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这样终结的过程。
当我们到尼泊尔,到加德满都,到巴格马蒂河河边,去亲眼目睹一次生命消失的过程。尽管可能会感觉到某种不舒服,甚至强烈的不适应,但是这对我们来讲也是一种不同文化的洗礼。我们会看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一些人,有一些民族,有一些人民,他们可以如此安然地接受生命的终结。
我后来问带我们去的导游:“你第一次到巴格马蒂河旁边,目睹死亡,是几岁的时候?”他说:“我五岁时。”我说:“你害怕吗?”他说:“我不害怕,在我们的文化里,从不畏惧死亡,这一次终结代表下一次新的开始。”当然,他们也是有宗教信仰的,可能和我们纯粹的唯物主义者有所不同,但是我想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对待生死,也有各种不同的阐释,比如在我们的文化里,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连生都还没有想清楚,又怎么知道死亡是怎么回事呢?孔子说得有他的道理,但是我想,我们可以把生和死放在一起来思考。
在我们生命的远方,矗立着一个不可逾越的死亡,生命都是有长度的,我们每一个人最终都会走到那一扇门前。这个道理就好像读书,从一年级读起,你知道总会有毕业的那一天。所以要思考好过程,把握当下的生命,让自己的每一分钟都变得快乐、有趣、有意义,我想这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功课,也是今世为人的责任。
当我来到加德满都广场上时,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什么?我想大家一定想不到——就是坐在那里,晒着暖洋洋的、亚热带的阳光发呆。为什么会发呆呢?因为我们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真的是太快了,但到了尼泊尔,好像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所有的人都步履缓慢,他们那种微笑显得非常单纯而友善。我找了一个地方坐下来,在我的身边都是尼泊尔晒太阳的人,我闭上眼睛,就看见眼前一片红颜色,我想这个红色,其实是血液流过了我的眼帘。我们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在阳光下,静静地享受阳光,享受和暖的风,享受这种缓慢的节奏。
那样不知道过了多少时间,一位尼泊尔友人走了过来,因为他会说中文,他就跟我说,很多的中国朋友第一次降落在加德满都的时候都会说,太不习惯了,你们这里太缓慢了,好像回到了几百年以前。你看人们走路的步伐,你看当地工作人员办事的效率。他说很多中国朋友初到加德满都的时候,头一两天都是怨言不断。但是慢慢住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之后,就会发现慢有慢的好处。只有慢下来,我们才可以倾听到内心的声音,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回溯灿烂光辉的历史,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匆匆向前,往往就容易忽略了很多美好的风光。
我在加德满都的老杜巴广场上坐着,还有另一个感受印象深刻,那就是周围实在太不洁净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可以想象各种的气味一下子全都蜂拥到鼻子里的感受。我晒了一会儿太阳,睁开眼睛一瞧,发现在我身边十平方米的范围之内,至少看到了五种动物的粪便。里面有鸽子粪,这是毫无疑问,广场上到处都飞翔着鸽子。还有一粒一粒的,是羊粪,为什么会有羊粪呢?
这里要先讲我后来不再逐个参观庙宇的原因,因为我看到一只非常美丽的小羊,它那些黑色的皮毛就像打了摩丝一样,又黑又亮,它的眼睛里那种单纯和虔诚让人动容。我问友人,这只小羊是要做什么的?他回答说这是给神的祭祀用的,马上要让这只羊成为一种牺牲品。当时我心里面就咯噔一下,然后就决定不再去看其他的庙宇了。
还有牛粪,尼泊尔的国兽就是黄牛,牛在当地非常受尊重,它们可以堂而皇之地在街上走动,所以街上随处可见牛粪。此外还有狗粪,尼泊尔有很多的狗,到处都能看到狗,本地人对狗都非常友善,所以那些狗也见了人绝不会落荒而走,而是大摇大摆地慢慢走,地上有狗粪就不足为奇了。最后,还散落着很多的猫粪便。
一辈子都没有想象到这样的场景会发生在我身上,自己可以和这五种粪便,如此安之若素地和平共处。其实在那一瞬间我也在询问内心,我们是否应该标榜洁净,我们是否应该觉得这些东西都是肮脏的?大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把所有的地方都弄得纤尘不染,要耗费大量的水源,还会造成很多其他形式的浪费,而人们却把这个定位为一种更高层次的生活。但是在我看来,在这样一种氛围内,加德满都的人民和这些鸽子、狗、牛,羊、猫等小动物,和平共处在一起的生活,也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我希望人们能去看看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并且尊重这种不同。
当我们看中国地图的时候,会看到在我们国家的东南方、西南方,有很多这样的小国,而去看世界其他一些大国的地图,寻找他们周围的亲密邻邦时,会发现他们是没有这样的小国邻居的。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友好睦邻,尼泊尔就是我们亲密的邻邦。无论从美丽的山川风光,从尼泊尔另外一侧,来看壮美的喜马拉雅山,来看珠穆朗玛峰,都如同眼睛的盛宴,会让人觉得这个旅行充满了惊奇和快乐。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