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林特特 着

_2 林特特(当代)
夹一筷子鸭血粉丝时,总觉得前方有西窗等着我,而我已身在西窗前,怀念着正在发生的努力和经历。
现在,无疑那时希冀的西窗也已成过去。
小齐说得对,我也经常被提醒,只要餐桌上有一盘鸭血或一份粉丝。22
人总要兜兜转转才能找到真实、正确的人生目标吧。
为实现那些目标,我们常需要自我激励,我们用一些象征物作心理暗示,暗示自己一定能挺过去,一
定能到达彼岸;等真的挺过去,站在彼岸,这暗示的影响力仍在,鸭血粉丝也好,北京、摇滚也罢,
我们曾在它们身上汲取力量,再一次遇见时,又情不自禁地向过去的奋斗和梦想致敬,而奋斗也是有
惯性的。23
当郭芙蓉想起佟湘玉
五年前,我在单位的走廊里碰到兰粟粟。 她精神抖擞,穿一件黑色皮衣,走起路来生风,像
一颗随时准备发射的子弹。那时我在总编室做行政,和她的第一次接触就是用扫描仪帮她扫图片。
半年后,一次职称培训,我和她坐在最后一排聊天。 她一面听一面点评,俨然业内资深、成功人
士的意见让我频频点头;课间休息,我和她谈起我想过的几个选题,她歪着头,一手托着腮,对我说:
“我试着要你过来吧。”
在此之前,是我人生的迷茫期——在这家以古籍影印起家的老社,学近代史的我,无所适从:
句读、通假、异体字,弄得我头昏脑涨;地方志、琴谱、各种经卷,整理编校的过程只让我感到晦涩
枯燥。
总编室的工作也让我烦恼,每一天都很忙,年终总结时却不记得做了什么、学到什么。而兰粟
粟是社里引进的人才,以做文史类畅销书见长,去她的部门,对我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
我就这么成了她的兵。
她对属下要求极严。
每个周一,我们几个捧着小本子坐在她面前挨个汇报工作,她在笔记本、日历上边听边写边做
标记,她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全神贯注,有些事,你刚想含混过去,她已猛地抬头,“你的什么什么
好像还没完成?”你若不给她一个合理答案,便会被继续诘问,“为什么效率这么低?”继而上纲上
线,“什么叫职业精神?”
被训过几次,我便学了乖,后来,我们分开,她曾提起对我最初的印象,“聪明,但散漫”,
说这话时,以及以后,我已从某种程度上变成另一个她——直至今天,我仍保持着她留给我的习惯:
每个早晨列出当天要做的事,再按重要程度重新排序,做一件画一个勾,勾画完才意味着今夜好眠。
她做事直接,并教我直接。
一日,我和一位作者通电话,我说,你可以模仿“谁谁”——“谁谁”是我的文字偶像。
电话说完,兰粟粟已立在我身边,她说,如果你喜欢“谁谁”的风格,就直接联系他,而不要
试图找人模仿他。
“可人家是成名的作家,会搭理我吗?”我忐忑。
“不试怎么知道,”她斩钉截铁,“要学会用最直接的办法解决问题。”
我几乎被逼着写下平生第一封约稿邮件,在邮件中,我“直接”表达了仰慕之情,“读书时,
我每晚看您的文章入睡,当编辑后,我的职业目标就是做您的责编。”
我不抱希望,但第二天就接到“谁谁”的回信。
他说他被我感动了,在之后的交流中,他表示,有多部书稿可以与我合作。
“谁谁”与我合作的第一本书,就获得了当年的国家级图书奖项。“直接,要多主动就多主动”,
初战告捷,我满怀欣喜冲进兰粟粟的办公室,她就关于如何当编辑,对我总结。
那段时间,我们非常忙碌。
每个人同时做几本书,每本书从无到有——市场调查、策划、约稿、编辑,盯排版、设计,和
印制、发行沟通及后期宣传都由责编一个人完成。
就在那时,我学会了如何最有效地工作。兰粟粟自己动手制了一张表,关于工作流程,精细到
每一天该干什么。这张表广为流传,传到我的案头,同时做几本书的责编时,我甚至能精细到每个小
时该干什么,一旦有一两个小时的空闲,便和她一样实行“自我奖励”,逛街、购物、喝茶、唱歌……
不知为何,忙里偷闲的快乐竟大过真正的、纯粹的闲时。
那段时间,办公室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
其实,那段时间,我们不是很顺。
工作做得好,不意味着就能得到承认,尤其在一个论资排辈,怕改革,怕新鲜事物的老单位。
来自上层,来自周围的种种言论变成实质性的干扰和阻碍,对此,我至今感激兰粟粟的应对方式,因
这方式最终变成了我面对逆境时的态度。
她还是那句话,“要有职业精神”。
她总是说,事情要像它该有的样子进行。
所以,即便没有人支持你,总有人反对你,攻击你,你仍要按时保质地完成你的工作,因为那
是你在工作,“卖大白菜,我也要比别人优秀”,她在稿子上圈圈点点,突然扔了红笔。
她把自己变成一个品牌。
一次图书订货会,我在现场,有江浙的订货商赶来,只因“听说兰粟粟在这里”。而这些人追随着她,
从 A 社到 B 社,已十来年,不认社,只认她。
最不顺时,她开始写作,“别让自己闲着”。
那时,正热播电视剧《士兵突击》,她号称“突迷”,在百度贴吧连载她家里几个老兵的故事,打开
办公室门,外面是血雨腥风、各部门的混战;关上办公室门,她绘声绘色、眉飞色舞地告诉我,今晚
要写到哪一章。
等我最终决定离开,转行去报社时,兰粟粟也找到新去处,那是她事业的一个新高度。
临别,我说,出版是微利,没有理想的人坚持不下来;她不理我这茬,只动情地说:你们都走了,都
离开这行了,就剩我一个在这儿奋战。
她送我一本书,正是最不顺时,她闲来涂笔最终成集的小说,书名叫《我和我的兵》。
若干年后,我在电视前欣赏由这部小说改编成的电视剧《葵花绽放的声响》,剧中人念着她写的台词
“永远争第一”,我笑笑又想哭,“卖大白菜,我也要比别人优秀”,其实后来我也一直这么想。
我还是哭了。
一个朋友要出新书,就如何宣传,带我和她的责编见面商讨。
我们讨论了几种方案,我掏出小本子,翻到电视台、电台、各报纸书评版编辑及做易拉宝、海报人的
联系方式,又找出一张纸列一二三四、时间节点、谁来负责。那位编辑由衷地说,在我们单位,我只
管看稿子,没人教我这些——这话的背后,我看见她的不自信,五年前,我便如此。
我才知道我受教之多。
不只是技术,不只是内容,是思路、行事方式,是兰粟粟常说的“职业”带来的胸有成竹。
我喜欢这样的自己。
那晚,我打车回家,车行在高架桥,月亮又大又圆,我离它很近。
我忽然泪流满面,我知道今时的我、我的核由谁重塑。
我发了一条短信给兰粟粟:“有一天当郭芙蓉回到家,过起自己的小日子,她会想念佟湘玉对她的帮
助吧,如我想念你。”
写信是独处的一种方式
小叔高考落榜后,从县城来到合肥,在一家工厂上班。
每周总有那么几天,他来我家吃晚饭,有时离开饭尚有一段时间,他便伏在书桌上——写信。
信总是写给那几个人。据说他们有“四兄弟”,皆来自高中同一个班,为拜把子,曾正式杀过一
只公鸡。小叔年纪最长,排老大,于是,剩下三位的难和烦纷纷找他疏导、解决。
可那时的小叔自顾尚且不暇,我曾偷看过他的信,“届时”“有朝一日”“等我们……”频繁出现
在文字间,与其说他鼓励众兄弟,不如说,他在鼓励自己。
赵老二在扬州上大一、张老三在珠海打工、孙老四选择复读……同龄的年轻人在不同机缘和选择下
从此分道扬镳,他们的交集仅限于信,每个人都在与另外三个人通信。
小叔写信时,背微驼,伏着,在我眼中,少白头越发明显。
我总是想,平日几乎不说话,一开口脸憋得通红的他哪有那么多事儿可写?24
果然,一日,我发现他并没写信,只是在一叠废增值税表的背面抄着《罗兰小语》,“不写信了?”
我问,“练好字,信才写得好看!”
许多年后,我才意识到,写信之于小叔是释放,是梳理,更是一项审美活动。
彼时,我已在大学,我最好的朋友王娟每逢大课必写信。
她总是展开信纸,在第一行写一个“郜”字,打冒号——“郜”是她远在蚌埠、另一个闺蜜的姓。
开头千篇一律,有区别的不过是“我在思想品德课堂”或“古代汉语课堂”,接着,交代近况,
看了什么书、电影,有什么新鲜想法。
沙沙沙。
大课将尽,她把头拔出来,那一瞬间的神情,如孙悟空的精魂刚归位肉身, 于四周有片刻的疏离。
我总有些妒忌——
作为最好的朋友,她有什么不能跟我说,非得给别人写信?
好几次,她给我看信,我又问,跟我说过一遍的事为什么还要告诉别人?
我写在纸条上,推给她,少顷,她推回来,“给郜写信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习惯借此排空自己”。
“想象一个理想的读者——你最信任、令你最放松的人坐在面前,你说给 TA 听。”写作课上,
老师道,我忽然想起王娟每每写下“郜”,打上冒号时一脸的平静。
让你写信写到习惯的人,想来也是人生之理想的读者吧?25
很快,我也找到了理想的读者。
在自习室、图书馆、循环播放广告歌曲的西式快餐店,我拔掉笔帽,铺开信纸, 固定一个称呼,
报告一切。
又在细节上做功夫——
在小卖部翻检、挑选印着不同图案的信纸,将邮票倒贴在信封右上角,学着把信叠成心形、蝴蝶
形……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一如当年,小叔放下笔,总有些错愕,“啊,开饭了?”
寄出的信无法计算,至毕业,我将收到的信塞满一个枕套,打包进行李。
一去近十年。
前几天,一位女友提及她写的一封信。
写给她已分手、仍留情的前男友,“写到第二页,泪水打湿了信纸”,我关心那位男士的反应,
女友的焦点却在她写信时的纠结。
“好多年没写信了”,女友说,“提笔时,竟不知该如何称呼,只在写完后, 填上他的名字。”
是啊,好多年没写信了。
我看着她,想象一灯如豆,提笔泪流的情状——她在其中获得的伤痛多还是快乐多,写完信,是
更纠结还是更趋于平静?
“他也许会感动”,女友终于提到对方可能的反应,“但这已与我无关, 信写完,我这里已画上
句号。”
我们写过的信也大多如此吧。26
我们借之排空、厘清,堆积在胸口大团的情绪随文字潺潺流出,写完的刹那即为上一个自己画上
句号。我们在理想的读者面前说、笑、哭、闹,以笔一对一,是交流方式,更是一种独处方式。
物是人非,知交零落,但消磨过、享受过的美好时光真实存在,于纸端, 我曾拥有一个静谧的世
界。
首页 上一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