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让生命拥有一切可能:活出自己

许宜铭 (当代)
=================
书名:让生命拥有一切可能:活出自己
作者:许宜铭
备注:
如果你曾经对自己的生命投注了许多心血,但却仍有些关卡无法穿越,或许本书能帮你有所顿悟,生命因此而豁然开朗、突破障碍……
==================
☆、目 录(1)
借着读书读自己
四色笔读书法
借着读书读自己读书会
前言
第一章 生命潜能
——在仅有一次的生命里, 活出自己最大的可能
本单元让你触动自己无限的可能性,从而激发“我能更好,我要更好”的信念
第二章 我是一切的根源
——在自己的世界里,一切现状都源于自己
本单元通过阐述因果律,让你了解:内因与外在环境(他人的刺激)这个外缘结合后所创造出的种种“果”——婚姻、事业、人际、亲子关系等
第三章 觉察与觉醒
——一个觉醒的人,他的名字就叫佛
一尊迷失的佛,他的名字就叫人
作者将为你阐释发挥无限潜能的唯一途径——“觉察”的真貌,如何做到不偏不颇,既能享受生命,又能在与身边人的互动与生活中,让自己成长和开发无限潜能
第四章 智慧的殿堂
——用勇气去接触生命中的每一个真实的发生
知识是资讯的堆积,智慧是生命中心的经验,知识常是对立冲突的,智慧则是和谐的。在此你将看见智慧的殿堂,并为跨入智慧的殿堂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五章 烦恼即菩提
——生命所经历的每一次痛苦,都将引领你走进智慧的殿堂
当你开始生命潜能之旅时,你将发现自己的无限潜能竟然是蕴藏在成长过程中的制约、烦恼与痛苦中,是卡在自己过去避开的、压抑的、否认的自我当中
第六章 原罪(意识、存在和我)
——执著于自己世界里的是非对错,你将沉沦于人生的苦海
社会上确立的许多标准、制约会成为我们心中的鞭子,它们会不停地鞭打真实的自己。当我们达不到那些外在的标准时,就会让我们无法真正的爱自己、欣赏自己
第七章 真爱
——爱他,如他所是,并非如自己所想
你就是最美的,除非你能真正的爱自己,否则不会有人真的爱你
第八章 成长与转变
——随着对自己的行为、思想、感觉、情绪等模式的觉察,自己变了,你的世界也就随之改变了
如果你将自己的不足当作敌人,那你只会想击毁它或逃开它,然而生命的能量是永远不会被摧毁或被压抑的,它会转到其他更深的层面影响着你
第九章 拥舞自然
——接纳和欣赏生命中每一个春夏秋冬
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无法比自然做的更好。当欢笑要走时,想要留住它,那就是痛苦;当悲伤、挫败来临时,想要赶走它,那也是痛苦。作者将和你走入自然,进行头脑和内心的统合,拥舞自然
第十章 如来
——我健康,是因为累了我睡、渴了我喝、饿了我吃
当你心中已有信念,即使周围有人反对,也无法动摇你的抉择;当你眼前有片美景,你能刹那间抛开自己完全被折服,无我的融入,你就进入了如来的境界
附:许宜铭先生演讲录
谈心灵成长、自我成长和潜能开发
☆、目 录(2)
后序
见证与分享
借着读书读自己
用四色(荧光)笔划下自己读书时的想法、念头、感觉、情绪等状态,来探索自己的生命经验,从而更加了解自己。
四色笔读书法的应用
用红色,代表这些语言打动我心,我很认同;
用黄色,代表我对这些语言不以为然,有抗拒;
用蓝色,代表我对此有困惑,想进一步了解;
用绿色,代表我的意识在此无法专注,想跳过去,头脑恍惚了。
借着读书读自己读书会
我们将在全国二十个以上的城市开办系列心灵成长读书会,你可以凭《活出自己》免费参加,大家可以共同分享“借着读书读自己”的种种感受。例如,你认同书中的某部分文字,你可以在读书会的“分享”中协助他人对无法专注的这部分产生阅读的兴趣;也许你抗拒的部分,正是他人想进一步了解的,可能会因此继而引起你的兴趣……总之,这里是思想碰撞的盛宴,是经验分享的平台。
☆、前言(1)
本书已经酝酿了好几年。许多学员上完课,在感动之余,不停地问我,为什么不将这些资料整理成文字?
这几年来,一直觉得生命的经验是属于个人的,而我无法用语言文字将之传达出来的原因是:一方面,总觉得语言文字没办法真切地表达出智慧的领域和对生命的经验与体会;另一方面,也担心如果大家只通过阅读文字而让自己对这方面的理解停留在头脑、知识层面,反而会形成自我成长、心灵成长、开发潜能的障碍,这会使得许多人自以为已经懂了、明白了,但事实上却无法真正进入自己的生命,反而耽误了和自己更真实的接触;再者也因过去常觉自己不是专业出身,因此总不敢提笔。但这八年来我为自己的成长投入了难以言喻的专注:我曾与一万多名学员共同修习生命潜能的课程,几乎每周都参与二至四天的工作坊,所带的工作坊也已超过五六百场,更带领过数千场三小时的迷你型工作坊。再加上自己每个月都赴日本参加为期三年的完形(Gestalt)心理治疗师的培训,每年也到美国进修数次,所以渐渐摆脱了自己“非专业”的桎梏。这八年来自身渐进的成长,使我看到了“本质”,而不是表象的“专业”,因而,确信自己已可超越许多“专业”人士所看重的“知
识”与“学术”。再加上直到最近,我重新对人性、对人本质的智慧有了更深的信任,自己也能越来越随缘,生命的领域也更加宽广,这才逐渐消除了这种担心。
另外,许多人对“潜能开发”存有误解,单方面地发展自我催眠、自我暗示,认为这些就是开发潜能,从而对人造成莫大的伤害。近几年来,也有许多在传销公司、企业组织里负责培训的主管来学习,但他们的目的只是要学会这些技巧,将它们用在组织的发展上,而不是抱着真正敬重人心、热爱生命的心理。我非常担心这种被带出去的“模仿”会对人造成伤害,因此,更觉得有责任要把“生命潜能”概念清楚地介绍给大家,让更多人了解在发展潜能的路上,该如何保护自己。同时,这本书也是为早期的学员们提供一套更完整的支持系统,让我们重新一起再向前迈进。
也盼望此书的问世,能协助更多人在心灵成长、潜能开发的道路上,在成就自己生命、发展自己人生的过程中,能得到更多的自在,真正得到自由、快乐与智慧。
这本书并不是我个人的创作,而是在描写生命中本来就存在的真相。我只是通过生命的体验,把这八年来自己习得的和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历如实写出来,它是宇宙间本来就存在的,只不过是通过我的生命,将其呈现在读者眼前罢了!而事实上,它也是属于你生命的一部分。
如果你曾经对自己的生命投注了许多心血,但却仍有些关卡无法穿越,或许本书能帮你有所顿悟,生命因此而豁然开朗、突破障碍;或许有人在无意间翻到这本书,从而成为他想探索智慧殿堂和更真实认识自己的契机。纵然对某些人而言,这本书或许只会停留在头脑层面,变成他们的知识,但如因他们的散播而使更多人下定决心要朝学习、成长的路子走去,这也很好;也或许有人看了这本书会不以为然,心里有抗拒,但我相信:凡走过的必留下脚印,这些抗拒与冲突对他们未来的生命和智慧必然也会带来影响。
☆、前言(2)
盼望这本书能协助你窥探生命潜能的奥秘。不过我只能在头脑知识的层面上给你文字的介绍,如果你想真正与自己生命中无限的潜能接触,只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是不够的,盼望你不只是了解它,而是向更深、更内在的方向去探索,从而成就你生命的大智慧。
祝福你,开始迈向生命的旅程。
☆、生命潜能(1)
在仅有一次的生命里,活出自己最大的可能
我生长在一个美丽的乡村。
小时候,每当在一片宽广的空地上,搭起一座帆布做的彩色房子时,就是所有小孩子最兴奋的时刻。当许许多多在天上飞的、地上跑的生物聚集到我们这个小地方时,全家大大小小都会赶到这个彩色、巨大的帆布房子里,看它们表演。
这个表演团里,一定有一种身体巨大的动物,它们有两片大大的耳朵、粗壮的身体、四条腿和长长的鼻子,还有一对极长的牙齿。它们有着巨大的力量,可以做许多不同的表演。然而在它们没有表演的时间里,我们可以看到它们被一根麻绳绑在木桩上,很温驯、很乖巧地被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活动。
回头想想:这种动物原本应该在它生长的地方——非洲的一片大草原里自由地活动。可是在它大概只有一岁的时候,人类为了捕捉它、把它卖给马戏团,而设下了重重陷阱追捕它。终于,它掉进了陷阱。虽然那时候它的身体比现在要小几十倍,力量也比现在要小几百倍,可是现在在它脚上的那根麻绳,在当时无论如何是绑不住它的。即使在它幼小的时候,人们也必须要用粗大的铁链、借着深埋在地下的木桩才能绑住它。虽然如此,只有一岁的它,因为拥有本质上的自由动力,所以纵然知道脚上的铁链无法挣脱,它会一次又一次不停地向前冲,怒吼着、哀号着、挣扎着,一天、两天、三天,它腿上最坚韧的皮肤迸出了鲜血,但是向往自由的天性使它依然要挣脱那巨大的铁链。一天又一天,鲜血不停地流,声音也喑哑了,它放弃了挣扎,用它整个身体和头脑记住了脚上的疼痛及挣扎的无奈,然后它放弃了!从此在每一个日子里,为了要得到食物、得到赞赏、得到人类的一些抚慰,它学会了许多表演动作,最后它加入了这个表演团,做出许多让我们开心、欣赏的动作。现在只要一根细细的绳子就能绑住它,让它在麻绳所限制的有限范围内活动。它忘了自己的身体已经是从前的几十倍大,力量也比以前强了好几百倍,它也丝毫没有觉察那根麻绳根本就绑不住它。
此时,绑住它的究竟是脚上那条有形的绳子,还是它小时候用身体、头脑、整个生命所记住的那条无奈、无助与痛苦的无形绳索呢?
心理学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把一只饿了将近一个礼拜的老鼠放入迷宫,在迷宫的出口处放一块它最喜欢吃的饵。因为饥饿的驱使,它会循着迷宫的道路找到出口。当它看到那块饵时,会迅速向前冲。实验者在出口处布置了一个电击区,因为电是无形、看不到的,这只老鼠向前冲时,受到电击,老鼠痛得大叫,迅速地向后退。可是因为电是无形的,它看不到任何使它痛苦的东西,再加上饥饿的驱使,这只老鼠再一次向前冲,它又受到电击,再次吱吱大叫地向后退。然后它开始犹豫,可是饥饿使它依旧向前冲。经过这样数次电击后,这只老鼠终于放弃了,它张着嘴巴,呆呆地望着那块饵,它不敢再往前冲,因为痛苦的感觉已经超过了饥饿的需求。生命的本能,存在的本能,害怕死亡、害怕不存在的本能,已经迫使它放弃自己的饥饿。
☆、生命潜能(2)
几个月后,再一次让这只老鼠饿一个礼拜,然后再让它跑同样的迷宫,在相同的出口处,放着同样的饵。这只老鼠受到饥饿的驱使,它仍会继续寻找出路,找到那块饵。跑在相同的道路上,它心里渐渐升起一种熟悉的感觉,当它走到出口的地方时,这一次在电击区里并没有通电,也没有任何障碍,可是聪明的读者,你知道老鼠能吃到那块饵吗?
这个实验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老鼠到达出口时,即使电击区里并没有任何东西,然而过去的经验、痛苦与恐惧在它到达出口时,从它生命最深处升起,和上次一样,它停下来,只呆呆地望着那块饵,什么东西都吃不到。这是心理学上一个很有名的“制约”实验。
人类有一种“敏感递减法”,是用来保护我们自己免于接受太多痛苦,而使自己生存下来的保护系统。所谓“敏感递减法”是指同样的经验,当我们经历过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的时候,我们的敏感会逐渐降低。在生理上,我们可以用五杯同样分量的水来做实验:第一杯水里加入一勺糖,第二杯内加入两勺,第三杯内加入三勺,第四杯内加入四勺,第五杯内加入五勺。将它们搅拌均匀之后,从第一杯开始喝,在嘴内含两分钟左右将它咽下,再喝第二杯,同样也含两分钟后再咽下……这样喝完这五杯糖水,你会发现第一杯虽然只加了一勺糖,但是喝起来却是最甜的。
同样的,在生命里如果有很多次失恋的经验,我相信第一次和第五次、第十次的经验会有很大的不同。你对第一次的失恋感到非常痛苦,慢慢地,随着每一次失恋,你不再感到那么难过,甚至到了第十次,你可能不需几分钟就能避开那些痛苦。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摆脱痛苦的方法。
佛家谈到佛陀能在第一次看到一朵鲜花和在第五百次看到时有同样的惊喜,我们称这个能力为能够“活在当下”,它是能够抛开过去经验的一种能力。可是大多数人仍然活在“敏感递减法”里,因为它是与生俱来保护我们的一种本能。所以我们六岁以前的记忆,大部分都已经忘了。可是如果读者有兴趣,不妨做个实验:去买一块纸尿布,今天晚上就包着那块纸尿布睡觉。临睡前,先在纸尿布里尿尿,如果你能睡得着,我会很佩服你。能坚持十分钟,我都觉得非常了不起!我们长大成人,并在经过无数次的“敏感递减法”之后,对这种情况仍然感觉如此的难受,更何况我们可曾想到,在成长经验里,我们已经经历过多少次这样的情况!
生命中第一次的痛苦感觉,通常都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我们选择不要记着它,将它深深地埋在潜意识的深处,但是那种不舒服的感觉却会在我们的生命里一再重现。比如小时候当你有所需求,或是你觉得孤单、害怕、难过,或需要有人陪伴的时候,你试着去找父亲或母亲,可是那时候他们正在谈话,当你试着去请求他们,却受到了责备或是惩
罚,或者他们曾经大声地向你吼叫。这样一个经验,可能就成为你生命的一个制约——虽然我们已经忘记了当时自己是如何害怕、如何恐惧,但是这样的一个制约却跟着自己的生命,所以当你长大成人后,虽然有急事要找朋友,刚好他在和别人谈话,你就会不知该如何介入才比较妥当,也不知该如何处理自己当时的焦虑和烦躁,然后总觉得有一股莫名的、坐立不安的感觉卡在你的心里,使你无法介入别人的谈话中。
☆、生命潜能(3)
心理学者也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让一个小孩子去接近一只小白兔。刚开始他接近小白兔时,是很愉快的,可是当他刚要碰那只小白兔时,实验者在旁边很用力地敲了一声锣,小孩子被吓得大哭起来。一两个礼拜后,再让他接近那只小白兔,这次他没像上次那么迅速地过去,他有一些犹豫,可还是鼓起勇气去接近那只小白兔,当他快接近时,一声锣响,又把他吓得哭了起来。再过几个礼拜,再让这个小孩子和小白兔在一起,这次他不敢接近。当小白兔接近他时,他会吓得哭起来。再过几个礼拜,让白胡子的老爷爷来接近他,或者有一些白绒绒的东西靠近他的时候,他都会害怕。
生命中的制约,可能是因为一些很单纯的事件而起,而在当时,我们却因为那些事件受到伤害而痛苦,这样的制约还会转移到生命中更多相似的地方。
大多数人都忘了自己十岁以前的事情,尤其我们几乎都不记得六岁以前所发生的事。我认为每一个生命都是经过精挑细选,都是具备成为生命所有的可能性而来到这个世界,数千年来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宗教家,都提出了这样的看法。
佛教里有这样的说法:佛陀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右手指天,左手指地,一生下来就能够走路,走了七步以后,脚下浮起一朵莲花,然后说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告诉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如同佛陀一般,我们是带着佛的本质来到这个世界,我们都拥有佛性。《圣经》中《创世记》也告诉我们,人是照着神的形象所创造的。换句话说,在我们的生命里早已有了神性。
一个正常男人在一次性行为射出的精液里,蕴含着约三亿到七亿五千万个精子,请你试着去想象:三亿多个精子,这是什么样的场面,而我们是在这三亿多个精子里,最有毅力、最迅速、最强壮、最有力量的,也是最有智慧的,我们都曾经是冠军、第一名,才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今天能够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经过精选的,都是最棒的。我们都曾经带着无限的可能性,无限的潜能和神性,我们都曾是一个佛。但是如同马戏团里的大象、那个实验室里的老鼠,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在我们所忘掉的十岁以前,甚至六岁以前的许多成长经验里,我们的生命受到许多制约。为了生存下来,我们在许多痛苦、无助、挣扎的状态里,在心灵最深处的地方,记住了这许许多多的制约。
许多人总觉得生命中有一种无力感,觉得自己被环境、被现实限制住。事实上,环境与现实就如同大象脚上那条外在、有形的绳索,绑住我们的并不是那些外在、有形的现实与环境,而是烙印于内心深处、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许多无形的制约。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小的时候,有一天在园子里砍倒了一棵父亲辛辛苦苦种了数十年的樱桃树。父亲回来时,看到大树倒在地上,非常生气地大叫:“是谁砍倒了我的樱桃树?”华盛顿告诉父亲:“爸爸,是我砍倒的!”结果华盛顿没有受到惩罚,他的父亲反而赞美他是一个勇敢又诚实的孩子。我依稀记得小学念到这篇课文时,老师说:“华盛顿总统就是因为这么诚实、这么勇敢,所以后来才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那时候真的好羡慕他能具备这种诚实又勇敢的品质。然而随着年事渐长,我终于发现,并非华盛顿是一个伟人,而是他很幸运地有一位愿意欣赏他的诚实、正直与勇敢的父亲。我想各位读者可能和我一样,在我们小时候,不要说砍断了爸爸心爱的樱桃树,或许不小心打破了父亲心爱的茶杯,或折断了母亲栽培已久的花草,都有可能受到惩罚,而不是得到赞美。
☆、生命潜能(4)
人是世界上所有生物中对父母依赖时间最长的动物,长达十几、二十多年,而很多动物刚一出生就会走路了。但人是最接近灵性的动物。当一个幼小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时,必须要依靠他人才能生存下来。对我们来说,父母和其他大人们就好像是神一般,他们满足我们所有的需要。当我们与他们有了冲突,他们的情绪、愤怒,甚至他们的责打、惩罚、责备,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恐惧。为了让自己快乐生存下来,我们学会了说谎,我们学会了不再那么勇敢、不再那么诚实。
在生命潜能的领域里,经过这么多年的成长,我渐渐懂得感谢在过去生命中所曾经自认的所有缺点。我也渐渐地能够了解那些缺点是我为了要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为了要生存下来而学会的,谢谢它们曾经陪伴我走过了数十年的岁月。同时也渐渐发现自己不再像小时候那么无助,知道身体已经是以前的数十倍大,由各方面学习所得来的一些成就,所综合起来的力量,也超过了小时候的数百倍。也慢慢懂得:当我在外界的环境与现实中碰到限制与捆绑时,要向自己的内在去看。到底绑住我的是外界的现实环境,还是我自己内在的一些成长经验?如果可能的话,试着在当时拿出一些勇气、冒一些险,去突破自己生命的制约。如果那个内在的恐惧太过于巨大,也会懂得暂时允许自己目前还不具备突破生命里各种制约的能力。
是的,今天你所有的一切,无论是有意识的、无意识的,都是生命最高的智慧为你做的选择;此时你所呈现的一切面貌,都是生命的潜能为了生存下来所做的抉择,这不是你不好,而是在这环境、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你已经做了你所能做到的最佳选择。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个退缩、没有自信的人,那么回想一下在生命的某一段过程中,退缩曾经是你最好的选择;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很难与别人接近的人,那么也可以回头看看自己的成长过程,或许不与别人接近,是你曾经所能做到的最佳选择;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容易放弃、很难去坚持的人,你也可以回头看看,你曾经有过因为坚持而换得更痛苦结果的经验,为了不让自己受到更大的挫败,你学会了留在安全的地方,你选择了放弃。
但是,现在你的身体已经是以前的几十倍,你的力量已经是以前的几百、几千倍了,你有了更多生存的能力,你可以在自己的生命里重新再做不同的选择。而这本书,就是为了要协助更多的人能够在生命里开创他自己更多的选择,在自己仅仅只有一次的人生里,活出一个最大可能性的自己。
☆、我是一切的根源(1)
在自己的世界里,一切现状都源于自己
了解了生命过去的经验对我们的影响和制约,对我们的捆绑与限制后,接着要继续看一看这个章节——我是一切的根源。
在喧闹的街头,我们经常看到,两辆汽车相互碰撞时,或许从车内出来的司机一下车就破口大骂对方:“你是怎么搞的,会不会开车!有没有长眼睛!怎么把车开成这样子!”他不会去想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对他来说,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先发制人、破口大骂;当然也有些司机一下车就先检查自己的车子有什么损伤,然后心里盘算着大概又要花多少修理费,这个月的薪水大概又要花掉多少,或者该怎么样向保险公司报这笔账;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些人一下车,二话不说先找附近的交通警察,或去报案请警察来处理;也有些人一下车,会先打量一下对方,以对方身材的大小、长相来决定要用什么态度与对方应对;也会有一些人下车后,会先问对方有没有受伤。面对同样的车祸,不同的人表现出了各种不同的反应。
曾经听过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有一位老鞋匠,四十多年来一直在进入城镇必经的道路上修补鞋子。有一天,一位年轻人经过,正要进入这个城镇,看到老鞋匠正低着头修鞋,他问老鞋匠:“老先生,请问你是不是住在这个城里?”老鞋匠缓缓抬起头,看了年轻人一眼,回答说:“是的,我在这里已经住了四十多年了。”年轻人又问:“那么你对这个地方一定很了解。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要搬到这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城镇?”老鞋匠看着这个年轻人,反问他:“你从哪里来,你们那儿的民情风俗如何?”年轻人回答:“我从某个地方来,我们那里的人哪,别提了!那些人都只会做表面文章,表面上好像对你很好,私底下却无所不用其极、勾心斗角,没有一个人会真正的对你好。在我们那里,你必须很小心才能活得很好,所以我才不想住在那里,想搬到你们这儿来。”老鞋匠默默地看着这个年轻人,然后回答他说:“我们这里的人比你们那里的更坏!”这个年轻人哑然离开。
过了一阵,又有一个年轻人来到老鞋匠面前,也问他:“老先生,请问你是不是住在这个城镇?”老鞋匠缓缓抬起头,望了这个年轻人一眼,回答他?:“是的,我在这里已经住了四十多年了。”这个年轻人又问?:“请问这里的人都怎么样呢?”老鞋匠默默地望着他,反问:“你从哪里来?你们那儿的民情风俗如何?”年轻人回答:“我是从某个地方来,那里的人真的都很好,每个人都彼此关心,每个人都急公好义,不管你有什么困难,只要邻居、周围的人知道,都会很热心地来帮助你,我实在舍不得离开,可是因为工作的关系,不得不搬到这里。”老鞋匠注视着这个年轻人,绽开温暖的笑容,告诉他:“你放心,我们这里每一个人都像你那个城镇的人一样,他们心里都充满了温暖,也都很热心地想要帮助别人。”
同样的一个城镇、同样的一群人,这位老鞋匠却对两位年轻人做了不同的形容和描述。聪明的读者一定已经知道?:第一位年轻人无论到世界的哪个地方,都可能碰到虚伪、冰冷的面孔;而第二位年轻人,无论到天涯海角,我想到处都会有温暖的手、温馨的笑容在等待他。
☆、我是一切的根源(2)
在生命潜能里,第一个哲学就是:我是一切的根源。两千多年前,佛陀就说过,“万法唯心造。”整个世界是我们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佛家很喜欢谈因果关系,现在我们也借着因果来看一看“我是一切的根源”,看看我们生命里过去的经验、我们的潜能、我们许许多多的制约为我们创造出什么样的世界。在潜能开发的领域里,我们又该如何协助自己创造生命里更大的可能性。
在因果关系里,有“因”、有“缘”,还有“果”。在生命潜能里同样也有“因”、“缘”、“果”。当我们接收到外界的一个刺激时,所做的一些反应,都会记录在潜意识里。所做出的这些反应并没有经过意识层面的思索,而是有一些依循的模式,它们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为了适应外界而产生的。这些模式有许多种类,有属于行为的模式,有属于头脑的思考模式,有属于情感的感觉模式、情绪模式,还有左右着我们价值观的一些体系。换句话说,这些记录在我们生命里的东西就是所谓“因”。而“缘”就是在我们皮肤以外的世界上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情,我们称之为“外缘”。当这个“因”与“缘”结合之后,就产生了“果”,正如那个老鞋匠的故事所说。
由于生命中的许多经验——那些“因”,是在我们的皮肤之内,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中,它和我们对事件的反应模式共同形成我们今天生命里总的“果”,所以,有些人会觉得在自己生命里到处都碰到一些和自己对立或者利用自己的人;也有一些人无论到哪里,都能结交到一些知心朋友;而有一些人总觉得自己可怜;有些人总觉得自己不被人所爱;有些人总觉得自己的命苦。这一切的外在结果,包括人际关系、事业成败、亲子关系、夫妇情感、情侣恋爱,所有我们肉眼所见、自己生命里所看到的结果,根本原因都在自己身上,这就是“我是一切的根源”。
佛家谈到“万法唯心造”,每一个人的心,都为自己创造出自己的世界,每一个人眼中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同的。在佛学里谈到第八意识——阿赖耶识。“阿”在梵文里指的是“心”,“赖耶”(Laya)在梵文里是“积”。喜马拉雅山的“拉雅”(Laya)与阿赖耶的“赖耶”在梵文里是相同的。“喜马”则是“雪”之意,所以喜马拉雅山的意思是“积雪之山”。阿赖耶识就是心所积存的一种意识,也就是心理学所谓的“潜意识”或“无意识”。我们从母亲的子宫里,一直到刚才那一刹那、那一秒钟为止,所有生命中所记录的经验全部都已进入我们的潜意识层面,进入我们的第八意识——阿赖耶识,也就是所谓的“因”。
“凡人怕果,菩萨惧因。”大多数人都担心在生命里会碰到一些不好的现象,碰到一些不顺畅的人际关系,担心呈现出来的结果是不好的;但是菩萨却害怕“因”,他会看到自己的起心动念,然后会去省悟这些发生,这些属于自己生命的部分与外缘接触后,为自己的生命创造出什么样的结果。
我想你一定有这样的经验:当你正在恋爱时,所看到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到处都是光明的,人生充满希望,你看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如此可爱,身边人所做的许多原来你不能接受的事情,你也都能够一笑置之。可是当你遇到挫败时,同样的人、同样的事、同样的物却变得如此无法忍受!其实世界可能仍是相同的,只是因为你内在感觉的不同,因此所看到的将是不同的世界。“我是一切的根源”,你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你为自己所创造出来的,而那一切的根源就是你自己,也就是你潜意识里从小到大所有的经验。如果你愿意,不妨让你匆忙的人生脚步停下来,好好觉察在你生命里有哪些模式,为你创造出什么样的结果?下一章里我们将详细地谈“觉察”,因为这是生命潜能开发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没有觉察,就不会有改变,也不会有自我的成长,更不会有潜能的开发。
☆、我是一切的根源(3)
生命潜能的一切研修也是根源于“觉察”。当我们迷失在人生匆忙的脚步里,迷失在外面世界的潮流中,就失去了觉察的能力;生命的脚步越匆忙,你将越没有能力去觉察。我想假如你曾经有在高速公路开车的经验,会发现当车速越快,视野将会变得越狭窄,时速超过一百二、一百三时,你只能看着眼前的一个定点,完全无法看见两边的风景;可是车速渐慢时,你会发现视野逐渐宽广;当车子完全停下来时,眼前的一切完全浮现在视野里,你可以尽情浏览视野里所有的风景。所以参加自我成长、潜能开发课程,或者训练工作坊的人,最重要的就是给自己两三天的时间,停下来看一看在你眼前、身边的风景到底如何?停下来看一看这些结果与你生命里的经验、与现在、与你经验中的自己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有一对年轻夫妇,先生的父亲是比较传统的大男人,他童年的经验是父亲每天下班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让自己好好休息一下。而他的母亲,正好也是一个很传统的女性,当父亲回家后,母亲会先把父亲侍候好,不让孩子们吵他。父亲休息了一会儿,可能才开始注意家里有没有他可以帮忙的事情。而这位先生的太太却是生长在另外一个不同的家庭环境里,她的爸爸是一个非常体贴、会照顾家里的人,每天下班回家,放下公文包,就先帮着太太把家里的事料理好,把孩子照料好,甚至会帮忙做晚餐,然后和妻子、孩子一起用餐。
这对年轻夫妇在恋爱时,因为被对方吸引,所以看不到对方的缺点,结婚之后,热情逐渐消退,你可知道一天里,他们最容易发生争吵的时间是在什么时候吗?——当然是每天先生下班回家的第一个小时。
这对夫妻彼此带着自己生命的经验相互结合。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对“先生”、“爸爸”各有不同的观念、不同的看法。只有他们俩结婚吗?我想不是的,他们两人的父亲都跟了过来。也许这对夫妻一辈子都不了解真正引发争吵的症结在哪里?他们总是在外在行为上认为一个人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有时候先生用许多理由、借口不做家务,很可能当他做家务时,在潜意识更深的地方就觉得自己不像个男人,不像一家之主。在这种情况下,太太不会很愉快,她可能压抑了许多不满、委曲和愤怒。有时候太太不停唠叨着自己所处的境况,而她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先生帮忙做家务。可能她一直都不知道她也在期待着先生成为她父亲的样子,因为她觉得必须要这样才是一个男人!当然,当先生因屈服而帮忙时,他一定也会压抑许多不满、委曲,甚至愤怒。
不知道有多少夫妻可能都不自觉地这样相处了一辈子,所以,很多夫妻刚开始时是相拥而眠,渐渐的两人开始平躺,当那些不满与委曲开始累积时,他们就背靠背,慢慢累积得更多了,他们就分床睡,然后分房间,最后很可能就分房子了。所有外在的距离都是开始于我们内在先有了距离!
每一个人在现在的生命里,所有结果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现在所有的读者在看这本书,但是每一个人所看到的都是一本不同的书,虽然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一样的,可是因为你是不同的,所以接受的结果也不同。
☆、我是一切的根源(4)
禅学里有个苏东坡与佛印的公案。有一天苏东坡和佛印辩论,他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看了看东坡,回答说:“像个佛。”苏东坡又问佛印:“你知道在我眼中,你看起来像什么?”佛印笑着问他?:“你看我像什么?”苏东坡说?:“你看起来像堆牛粪!”佛印笑而不答。苏东坡很得意地以为他赢了,回家告诉苏小妹:“今天我终于辩赢佛印了。”苏东坡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妹妹。聪慧的小妹听完后对哥哥说:“你还是输了。佛印因为心中有佛,所以他看你像个佛。”当然下面的话她就不用再说了。
每当我演讲时,常会对一些父母们谈到“我是一切的根源”。一些父母问我:“孩子偷钱的时候,该怎么办?”当你看到一个孩子偷钱,或许你看到的是一个行为、一个事件,可是我所看到的却是一个渴望得到某样东西的孩子。我看到他想要某样物品的欲望是如此强烈,我也看到很可能因为他没有一些东西所伴随而来的挫败感、失落感,或者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孩子害怕这样的感觉。或许我也会看到这个孩子曾经向父母表达过他的需求,可是却被拒绝的那些伤痛经验,因为那个经验已超过了他的欲望,所以为了要避开再一次被拒绝的痛苦,也为了要满足他的需求,他选择了偷钱的方式。也许这个孩子在偷钱时,心中有无奈、冲突、害怕,甚至很深的自责、罪恶感,也许那个时候他也瞧不起自己。
我常告诉父母亲们,如果自己内在的世界变了,如果你了解“我是一切的根源”,假如你和我能同样看到这个孩子内在的世界,可能与这个孩子相处的方式就会不同。你的反应不同,当然你所面对的孩子、孩子与你之间的关系也将会不同,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了解“我是一切的根源”,开始看自己的内在世界的重要性。
许多父母看到孩子回家晚了,会直接责问:“你怎么这么晚才回家?我告诉过你多少次,放了学要马上回来,你怎么老是不听话!”同样地,如果了解“我是一切的根源”,如果你也开始走上“觉察”这条路,你会先看看自己内在的世界到底有些什么发生,有了觉察之后,或许你就会对孩子说?:“你比以前回来晚了,我一直很着急地等你,放心不下。那是因为我关心你、爱你,我很担心你在外面会发生什么事情。因为我对你的关心,才让我变得那么着急、烦躁。”
所以,我们常常以为玻璃是透明的,以为自己看到的是真相。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看到的都是自己,整个世界都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你所处的四周都是镜子,那不是透明的玻璃。如果你讨厌一个人,就会看到他许多缺点,然而那个人在一百个不同的人眼中,他就会是一百个不同的样子。
外面的世界都只是一个外缘,都只是一面镜子,反射出我们内在的因——生命里的许多经验。如果我们想要成就自己的生命,想有一个更高可能性的自己,首先要接受“我是一切的根源”这样的观念,停止要求外在世界来符合我们的需要,把所有曾经浪费过的那些精力,用回到自己身上。
停下脚步,去觉察一下自己生命里所有的模式、潜意识和在成长过程中所学会的一些方式。那些都是幼小时候所学的,都是内心里无形的绳索,当我们重新觉察后,也可以重新再做选择,这是改变的开始,也是潜能开发的第一步,而重点就是“我是一切的根源”。
☆、我是一切的根源(5)
我想当我们的内在发生改变时,我们也将会看到不同的世界,因而我们将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反应,从而创造出不同的结果,同时生命也将因此而改变。
当然,“觉察”并不是理论,它必须要下许多工夫,去和更宽广的世界接触。我们将会在下一章里更详细地讨论这个主题。
☆、觉察与觉醒(1)
一个觉醒的人,他的名字就叫佛
一尊迷失的佛,他的名字就叫人
了解“我是一切的根源”以后,接着就要踏入生命潜能之旅最重要的课题——觉察。觉察有两种形态:一是Insight,我译为“洞察”;另一种是Awareness,我译为“觉醒”。
洞察是一种顿悟、一种很客观的觉察,是一种“啊哈!”的经验。人类本质存在一种想要从所有资讯里,理解并整理出一个自己能够了解、也能积极参与的世界,然后再去说明、解释这个世界所有的现象。这样的本能、这种了解与洞彻,我们称为洞察,它是属于理性的、头脑的、思想的。
另一种是“觉醒”,它是一种复苏。换句话说,它是我们内在、皮肤以内的世界,也是情感的、感官的、情绪的世界。例如当身体感觉有一点疲倦,你就停下来开始“洞察”,寻找可能的原因,也许是三天前感冒还没有复原,也许是这几天的工作太累了,也许是昨夜没睡好,所以现在感觉有点累。这是属于头脑层面的理解,我们就称为“洞察”。而“觉醒”则是,当你觉得累的时候,在那一刹那,就全然去感觉那个“累”,与自己的“累”在一起,然后让这个“累”布满全身的每块肌肉、每个细胞,整个人或许会垮下来,甚至连一声“我好累”都懒得说,整个人都被疲倦所席卷。这个时候你的“累”苏醒了,这就是“觉醒”,换句话说,它是伴随着情感和感觉的一种觉察。
为了让读者更明白这两者的差别,我们列举两位在自我成长和修行这条道路上知名的人物,就会更清楚知道它们有什么不同。我认为释迦牟尼与济公是这两个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释迦牟尼是全然的洞察,他很客观地观照这个世界。洞察本身就是一个观照,让自己从事件中完全跳开,自己就是一个全然的观照,客观地看这个世界发生的所有事件,甚至包括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它是一种成熟的智慧,不带任何判断、不去分别是非、只是“如其所是”地看这个世界,看所有发生的一切。
自己本身不存在,跳开来看是洞察最明显的一个特征。而觉醒则刚好相反,例如济公,他活在自己身上的每一个发生里,和自己的情感、感觉全然在一起: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大喜大悲、大起大落,无论自己内在有什么发生,都让自己成为那样的状态。所以,在一般世俗的眼光看来,济公就是“疯癫”的代名词。他紧随着自己身上的每一个变化,他能全然的与变化在一起。他属于孩子的世界,属于自然的、情感的、情绪的世界,他充满着生命力、活力和能量。
如果将“佛”的梵文意译成中文,就是“觉醒”或“觉察”。换句话说,当一个人觉醒之后就是佛。无论是“洞察”或“觉醒”,这两条道路都可以让我们走向生命里最高的智慧。不管我们选择哪一条道路,重要的是要做到“全然”——全然地洞察或是全然地觉醒。
以我个人的经验,如果在这两个领域里无法做到全然,那么无论走哪一个方向,都会很危险。因此,在开发生命潜能这个领域里,我们将洞察与觉醒都视为觉察的主要途径,同样地重视它们。一个人如果只有觉醒,不停地复苏于自己内在的世界、不停地与自己的情绪在一起,而且将它不停地呈现出来,必然会干扰到许多人,因为只要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会有许多关系——与父母、伴侣、子女、同事、朋友等种种关系。如果我们只重视觉醒而忽略了洞察,就有可能成为一个非常情绪化、歇斯底里的人,而这也可能使自己陷入一个更不利的成长环境中,招来更多的阻碍,在自我成长的路上遇到更多伤害和更大的挫败。
☆、觉察与觉醒(2)
同样地,如果只重视洞察,很可能就像某些人学禅,到最后却成为“枯禅”。因为最终他只剩下理性和头脑,变成一个只会与人辩论而忽略人类许多本能、否定生命里所有情感与情绪的部分,变成枯木一般,没有生机,没有感情。事实上,禅是充满生机的、能随时和每一刹那的变化、发生及每一个当下在一起的。可是有些人,只重视洞察,而忽略了自己内在的情感世界、自己的生命力与情绪,很可能他就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生命力和对生命的热情。他不再怨恨,不再愤怒,可是也同时失去了爱与温暖的能力,这也是危险的。
我们并不是要离开这个世界去独自修行生命潜能这条路,而是要一面享受当一个人,活在自己的生命里,另外也在所谓的“关系”里,不停地觉察自己,以“我是一切的根源”这个观念,去探索所有的结果、所有外缘的刺激,去探索在我的生命里,我自己的反应模式到底是什么。觉醒与洞察在生命潜能的旅途中,是同等的重要。
觉察并不是一个点,也不是一个平面,它是存在于三度空间之内的。第一度空间是它的宽广度,第二度空间是它的深度,第三度空间则是它的时间。
学习觉察首先要看我们是不是觉察到所有的宽广面?有没有将自己的觉察扩散到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我们在这个单元里谈到的每一个觉察,都包括洞察与觉醒。觉察像是一个探照灯,你照到哪里,它就会在哪个地方觉察到更多的东西。譬如:你现在正在看这本书,你很可能会忽略身边许多声音,所以现在请你合上书,用一分钟时间仔细去听听周围的声音……
当你再次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我相信在刚才那一分钟里,你已经听到当你在看书时未曾觉察到的许多声音,它们或许是外面的车声,或许是小鸟的叫声,或许是一些人声,或者是嘈杂的声音,甚至于天花板上老鼠在走动的声音。同样地,现在再请你合上这本书一分钟,去觉察你的身体……
当你再一次打开书本时,我相信在那一分钟你开始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两只手里有许多力量,也有许多感觉,它一直都在那里,只是未曾觉察到它,就如同我们现在要你在四周找六样黄色的东西,我相信当你离开这本书三分钟,就可找到六样黄色的东西。它们一直都在那里,只是我们没有觉察到而已。同样地,在我们生命里也有许多东西是一直都在那里、一直都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里,我们是不是将自己觉察的焦点移到每一个地方了呢?因此觉察是有选择的,我们经常选择去觉察自己想要觉察的东西,这样的方式我们称之为“强化”。
听说过这样的故事吗?有一个女人怀疑先生有外遇,于是每天都在先生的衣服里找证据,有时候找到一根长头发,就开始哭,认为先生已有了外遇;有时候找到一根短头发,也开始哭,她也认为是其他女人的头发。有一天,她找遍了先生每一件衣服,一根头发也没找到,这时候,她又放声大哭,丈夫问她?:“你到底怎么了,连一根头发都没有,你也哭。”太太哭泣着回答:“我没想到你连秃头的女人都会喜欢。”这虽然是一个笑话,但它却很明显地告诉我们:觉察是有选择的,当你的内在执著于某一件事情时,你会拼命去钻那个牛角尖,你会搜集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讯息,然后从这些讯息中挑出某些东西来证明自己内在的那个根源、那个想法是正确的。
☆、觉察与觉醒(3)
因此,在觉察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要觉察那些我们平常避开的、逃避的、不愿意看的、不愿意面对的、不愿承认的。当然在这种觉察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许多痛苦,然而美丽的鲜花往往是开在劣境中,因此觉察需要极大的勇气。
春秋战国时,一个郑国人丢了一把斧头,他怀疑是邻居偷的,可是并没有把怀疑说出来。然后他开始仔细观察邻居的行动,他看到邻居鬼鬼祟祟,看人的时候眼睛眨来眨去,无论怎么看,都像个小偷。就这样观察了一个月,每天都觉得他的邻居就是一个小偷。直到有一天,他无意中在自己的柴房里发现了遗失的那把斧头,从第二天开始,再看到邻居时,怎么看他都不像小偷。我们生命里,常常会有这样选择性的觉察,当我们自觉是个温和的人时,就可能避开自己的不满、委屈与愤怒;当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时,就可能会避开自私、我的需要和欲望。也许在生命里,我们觉察的宽广度一直都被自己锁定在自己想觉察的地方,所以,觉察的第一度空间就是觉察自己平常所避开的,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课。
觉察的第二度空间是深度。潜意识就像一座冰山,无限宽广而且无限的深。冰山所露出来的一角,仅仅是表面上我们看得到的一个行为——当然也有很多人连自己的行为模式都没有觉察到。所以觉察要向深处去探索:首先你要觉察到自己的行为,然后再看看自己的行为之下还有些什么样的思想模式,造成你这样的行为;在思想的下面还有所谓的感觉,比感觉更深的地方有情绪,比情绪更深的地方有所谓的伤害,比伤害更深的地方有害怕、恐惧。而在比恐惧更深的地方有渴望、欲求的失落与满足,而再往下还有我们的价值体系。举例来说,每当有人误会你的时候,你就离开那个人,你觉察到自己这种行为模式,就可以向更深的地方去看,当你离开的那一刹那,你头脑中浮现什么念头?或许在那一刹那间,你头脑里浮现的是:“唉,再讲下去也没有用,算了吧!”这句话在你生命里是否也是一个思想模式,它是否经常在操纵着你的许多行为,总是浮现在许多重要的关头,然后影响着你的行为、你的抉择呢?
当你觉察到这样的思想模式时,或许可以更深入地去看,伴随这个声音出现的是什么感觉。也许当你身体离开这个人,头脑浮现“算了,再讲下去也没有用”的时候,可以觉察到自己有无奈、不满、委屈、无可奈何、挫败,等等的感觉糅合在一起,同样你也可以再去检查自己的生活里是不是常出现这些感觉?你对它们是不是很熟悉,它们是不是在你成长过程中,一直紧紧伴随着你?当然你也可以到更深的地方,可能会发现其实你有愤怒、有一些生气、有一些难过、有一些悲伤,你也可以更进一步去感觉一下这些是不是在你平常生活里都很难表达出来,你总是让它们留在生命里,甚至扩散到许多其他的领域和人际关系中。这时候,你已经进入了情绪的深度,也许不只是觉察到你会离开误会自己的人,你也听到自己内在的声音:“算了,有什么好说的,说了也没用!”同时也感觉到自己的无奈、无力、无助,想要放弃的感觉,你也感觉到自己悲伤、难过、愤怒的情绪。其实这也是一种伤害,一种不被了解、不被接纳、不被认同的伤害。如果是别人误解你,也许你不会有这么深的痛,但是如果你曾经为这个人付出许多,你这么关心他,这么在乎他,所以当他误解你时,你的伤害就特别深。或许你可以进入更深的地方去看看自己的害怕,你害怕:“他会以为我是这样的一个人。”你害怕被误解,害怕当他误解你时,可能会失去这个朋友,自己可能会变得孤单,也可能你害怕的是孤单。
☆、觉察与觉醒(3)
因此,在觉察中非常重要的,就是要觉察那些我们平常避开的、逃避的、不愿意看的、不愿意面对的、不愿承认的。当然在这种觉察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许多痛苦,然而美丽的鲜花往往是开在劣境中,因此觉察需要极大的勇气。
春秋战国时,一个郑国人丢了一把斧头,他怀疑是邻居偷的,可是并没有把怀疑说出来。然后他开始仔细观察邻居的行动,他看到邻居鬼鬼祟祟,看人的时候眼睛眨来眨去,无论怎么看,都像个小偷。就这样观察了一个月,每天都觉得他的邻居就是一个小偷。直到有一天,他无意中在自己的柴房里发现了遗失的那把斧头,从第二天开始,再看到邻居时,怎么看他都不像小偷。我们生命里,常常会有这样选择性的觉察,当我们自觉是个温和的人时,就可能避开自己的不满、委屈与愤怒;当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时,就可能会避开自私、我的需要和欲望。也许在生命里,我们觉察的宽广度一直都被自己锁定在自己想觉察的地方,所以,觉察的第一度空间就是觉察自己平常所避开的,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课。
觉察的第二度空间是深度。潜意识就像一座冰山,无限宽广而且无限的深。冰山所露出来的一角,仅仅是表面上我们看得到的一个行为——当然也有很多人连自己的行为模式都没有觉察到。所以觉察要向深处去探索:首先你要觉察到自己的行为,然后再看看自己的行为之下还有些什么样的思想模式,造成你这样的行为;在思想的下面还有所谓的感觉,比感觉更深的地方有情绪,比情绪更深的地方有所谓的伤害,比伤害更深的地方有害怕、恐惧。而在比恐惧更深的地方有渴望、欲求的失落与满足,而再往下还有我们的价值体系。举例来说,每当有人误会你的时候,你就离开那个人,你觉察到自己这种行为模式,就可以向更深的地方去看,当你离开的那一刹那,你头脑中浮现什么念头?或许在那一刹那间,你头脑里浮现的是:“唉,再讲下去也没有用,算了吧!”这句话在你生命里是否也是一个思想模式,它是否经常在操纵着你的许多行为,总是浮现在许多重要的关头,然后影响着你的行为、你的抉择呢?
当你觉察到这样的思想模式时,或许可以更深入地去看,伴随这个声音出现的是什么感觉。也许当你身体离开这个人,头脑浮现“算了,再讲下去也没有用”的时候,可以觉察到自己有无奈、不满、委屈、无可奈何、挫败,等等的感觉糅合在一起,同样你也可以再去检查自己的生活里是不是常出现这些感觉?你对它们是不是很熟悉,它们是不是在你成长过程中,一直紧紧伴随着你?当然你也可以到更深的地方,可能会发现其实你有愤怒、有一些生气、有一些难过、有一些悲伤,你也可以更进一步去感觉一下这些是不是在你平常生活里都很难表达出来,你总是让它们留在生命里,甚至扩散到许多其他的领域和人际关系中。这时候,你已经进入了情绪的深度,也许不只是觉察到你会离开误会自己的人,你也听到自己内在的声音:“算了,有什么好说的,说了也没用!”同时也感觉到自己的无奈、无力、无助,想要放弃的感觉,你也感觉到自己悲伤、难过、愤怒的情绪。其实这也是一种伤害,一种不被了解、不被接纳、不被认同的伤害。如果是别人误解你,也许你不会有这么深的痛,但是如果你曾经为这个人付出许多,你这么关心他,这么在乎他,所以当他误解你时,你的伤害就特别深。或许你可以进入更深的地方去看看自己的害怕,你害怕:“他会以为我是这样的一个人。”你害怕被误解,害怕当他误解你时,可能会失去这个朋友,自己可能会变得孤单,也可能你害怕的是孤单。
☆、觉察与觉醒(4)
当你再更深地觉察时,当看到自己的渴望落空时,这会使你担心将要失去别人对你的关心,会失去很多很多你生命里深深渴望的需求。当然你也可以更进一步去觉察,自己生命里是不是一直在用各种方法去找寻这些被认同、被需要、被赞赏、被尊重的需求。当然,你也可以向更深的地方去觉察,你的价值观告诉自己:必须要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好人,你才是一个好人,才有存在的价值。然而,你生命中的这些价值体系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因此,我们便可看出觉察的第二度空间有多么深。有些人只有觉察到某一范围的深度,譬如当他觉察到愤怒时,就把自己的怒气表达出来:“哼,我现在很生气,我就是不想和你说话!”这种深度不够的觉察,很可能会破坏一些人际关系,所以训练自己觉察的深度非常重要。在刚才的例子里,如果你能向对方说:“刚才你误会我了,我很难过、很生
气,也觉得很委曲,那是因为我很在乎你。对我而言,你是一个重要的人,我很珍惜我们的关系,所以我觉得受到伤害。我也害怕你真的就以为我是这样的人,我害怕会失去你这个朋友、失去你对我的认同,我也害怕变得孤单。我想在我的生命里,被别人认为是好人,对我的存在来讲很重要。以前我不了解自己,脑子里总是想‘算了,再讲下去也没有用!’然后就让自己离开,可是现在我想试着向你表达这些感受,希望你能知道这些。”如果你的觉察能够做到这样,而且也试着去做完整的表达,我想你整个生命会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所谓觉察的第二度空间——觉察的深度。
觉察第三度空间是时间,也就是说,当你和外缘接触时,是否留一只眼睛看自己生命里的发生?我们称这种觉察为无间的觉察。
看到一个让你不舒服的人,你是否在当下就能停下来看一看“我这个不舒服到底是什么感觉?他的哪个部分、什么特质让我不舒服?那个不舒服的感觉想要我做些什么?我对这种感觉是不是一直都很熟悉?”就像这样,在平常的生活里,碰到每一个发生、每一个外缘的刺激时,都能保留一份能力和一份觉察来看看自己,而不是立刻武断地认定对方是一个讨厌的人,以为自己看到的是一个事实。而真正的事实是,它只是自己生命里的一个投射,它可能与你生命里的某一段经历有关系。
不论在吃饭、走路、工作甚至是吵架时,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能随时与自己的内在发生在一起,就是无间的觉察。所以,觉察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觉察有宽广度、深度和无间性。如果你开始向生命潜能觉察的领域里走,请试着不停地拓展自己的宽广度,勇敢地接触过去所避开、所没有觉察到的部分,经历更深的地方,去觉察更深层、更深处的内在,从行为进入自己的思想、感觉、情绪、伤害、害怕与渴望需求的失落,直到更深的价值体系,把握住生命的每一时刻、每一个机会,去做无间的觉察。
觉察是无法速成的,只有下更多工夫,才能觉察得更广、更深、更加的无间。觉察的目的就是要深入自己的潜意识,去看清楚自己更多的模式。当你了解自己的模式以后,你也可以更进一步去看看到目前为止,它们在你的人生里,在哪些时候、哪些场合,为你带来创造性的、好的、是你所要的结果;或者哪些模式、在哪些时候为你带来破坏性的,让你不满意、不舒服、限制你生命的结果,然后重新看一看,会发现这些只是你在成长过程中学会的生存方式当中的一种反应模式,然而现在你可以开始做不同的选择了。[作者在近年的讲学中已将觉察发展为五度空间,请详见本书附录演讲中“觉察力的五项修炼”。]我们不会再像过去那样,被自动化的反应所控制。换句话说,我们将逐渐成为自己的主人。
☆、觉察与觉醒(5)
没有觉察的人,生命就好像机器人一样,这个机器人里面的程序,就是他的潜意识,从小到大所累积的经验,就是他的软件设计师。他身上有许多按钮,如果碰到了解这个程序的人或是所谓的“专家”,只要按一下红色钮,这个机器人就开始生气;按下黑色钮,就开始悲伤难过;按下灰色钮,就开始沮丧。有太多没有觉察的人,他们的生命就像这个机器人,被过去的经验控制着,当外界的某一个刺激,触碰到他的某一个点,就会起自动化的某一种反应。
生命潜能之旅从觉察开始,将逐渐深入自己的潜意识,重新做选择——带着意识、带着觉察来做选择,我们将逐渐感觉到身为一个人的尊严,而不是像个机器人,总觉得生命里有许多无奈,不得不做些什么,因此,当你走上觉察之路,踏上生命潜能之旅,开始锻炼觉察能力后,你会发现自己的生命有越来越多的选择,越来越多的可能性,而更多的选择将为你带来更多的自由与自在。而一个拥有真正自由的人,了解自己生命里的每一个结果都是经过他自由意识的选择,这样的人,将不再怨天尤人,不再将责任推给环境和别人,他会为自己的思想、情绪、人际关系、生命里的每一个结果负起责任,这样一个负责的人,也不会让身边的人感到压力,这样不但他自由了,身边的人也自由了,与这样的人在一起是轻松的,所以“觉察”是生命潜能这条道路的一个起点。
☆、智慧的殿堂(1)
用勇气去接触生命中的每一个真实的发生
你是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今天上算术课时,老师告诉你一加一等于二、一加二等于三、二加二等于四,你学会了。放学回家时,在校门口碰到校长,他问你:“小朋友,今天上学开不开心啊?”你说?:“很开心!”校长又问你?:“今天有没有学到些什么啊?”你会说?:“有啊,今天老师教我们算术。”校长说:“那我问你,一加一等于多少?”你很高兴地回答:“一加一等于二。”突然,校长沉下脸说:“胡说,一加一怎么会等于二?一加一应该等于三!你是哪一个老师教的?”在这一刹那,你会有什么反应?请用你是第一天上学的那个小孩的心情而不是用现在的你去想象这个画面。我猜想,刹那间你很可能会陷入一片愕然、混乱、不知所措。“奇怪,今天老师明明教我们一加一等于二,怎么校长告诉我是等于三呢?到底哪一个才是对的?我到底要听谁的才好?我该怎么办?”甚至头脑一片空白,不知该如何是好。可是如果让你回到现在的你,有人告诉你一加一不等于二,而是等于三时,你会很肯定地告诉他:一加一不是三,而是二。你不会有那种无所适从、彷徨、疑惑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
我经常在研修课程中告诉学员们:生命潜能不是理论、不是技巧、不是知识,而是一种智慧、一种经验——一种你要重新回到自己本身存在的经验。这是一门向自己本身的存在、向自己的经验去学习、去觉察的研修课程。我也经常告诉学员们:如果你要学习的是理论、是知识与技巧,那么,花这么多天的时间,花这样高的代价到这儿来太可惜了。如果你想成功,只要到书店买一本“成功之道”;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想要改善人际关系,随时可以到书店,花几十元买一本“如何成为快乐的人”或一本“如何建立人际关系”的书读读,那里面会告诉你所有的方法、技巧和理论,而不需要参加生命潜能的研修课程。
如果问一个小孩:“小朋友,你知道一个人要怎么样才会成功?”他一定会说:“一个人要有恒心、有毅力、有自信、不怕失败、勇往直前才会成功。”这是连十几岁的孩子随时都可以回答的问题,但是为什么世界上成功的人,快乐的人,却是如此少呢?这使我想起一句话:“三岁小孩都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到。”我们可以回头看看在现代的教育制度下,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我们现在的教育偏向于知识的收集、资讯的累积与技巧的学习,主要教孩子学会怎样在外面的世界去寻找,怎样去看外面的世界,而很少教孩子向内自省,和自己的存在在一起。整个时代的价值观和文化,都教我们如何修饰外在的自己,偏向外在的价值,在外在的世界寻找我们所要的;而没有一个教育系统告诉我们,其实我们的内在才是最丰富的宝藏,我们存在的每一个刹那才是真实的。
记得小时候和邻居小孩一起玩儿,碰到意见不同或有冲突的时候,我就已经学会告诉对方“我爸爸怎样说,我妈妈怎样说”。用大人所说的来证明自己说的是对的。再长大一些,上学了,回到家里,和家人意见不同时,就开始会说“老师怎样说”。再长大一些,我们从更多的人、更多的地方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会开始说“孔子说、孟子说、某某人说怎样”。甚至我曾经看过两个小孩在玩游戏之后,有一个小朋友不认账,另外一个小朋友告诉他:“孔子说不可以耍赖。”我不记得孔子说过这句话。或许这是一个笑话,但是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就一直活在“别人怎么说”的世界里,却很少回头看看自己的感觉是什么?自己的需要是什么?自己的想法是什么?我们总是要借着外面的世界和许许多多别人的经验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我们学会了累积许多知识与技巧,总是要用“别人觉得那是对的”来证明自己是对的,而这就是知识与经验最大的不同。
☆、智慧的殿堂(2)
在真实的人生里,我们经常像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脑子里装的都是一些知识,都是一些别人告诉我们所谓“对的”情况。可是有一天,突然另一个人告诉我们“不,这是错的,应该那样才是对的”时,刹那之间我们会陷入困惑、迷惘、挣扎而无所适从。因为在我们的内在没有自己生命的经验作为智慧的根本,在我们生命里没有觉醒、没有洞察。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才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我们一直依附在这个社会和历史的一些人物上。当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和现实环境产生冲突时,就开始有了挣扎和冲突;当我们所学的“好坏对错”与他人所学会的“好坏对错”发生对立、冲突时,就会产生人和人之间的冲突与对立。像这些只在脑子里的学习, 它没有经过生命的经验,没有经过自我的洞察、觉醒,都只是属于知识层面的。
如果那个刚念小学一年级的你,当天没有碰到校长,回到家里妈妈给你一个苹果,爸爸下班回来又给你一个苹果,加起来刚好是两个,你开始用自己的经验去证实了一加一等于二。在此后的人生里,你用自己生命的经验一次又一次学会了一加一等于二,所以直到现在,当有人告诉你一加一不等于二的时候,你不会再感到迷惘、困惑,反而会认为这个人不正常。如果我们的生命里有了洞察、觉醒的智慧,那么,我们将不止存在于知识的领域中,更能开始拥有生命的智慧。
智慧是伴随着经验、觉察而产生的,如果你此时觉察到自己内心有悲伤、难过或生气,而你又开始敬重自己生命里的智慧,那么,无论多少人告诉你这些悲伤、愤怒、难过是应该或不应该、是对或是错,你会坚定地认为它都存在,那是一个事实。从这一刹那开始,你便跨入了智慧的殿堂,开始了解生命的如其所是,所谓的菩提,所谓的智慧、真如、真相就开始产生。所以,智慧是跟着觉察而来,而知识只是接受他人告诉你什么是对、错、好、坏;知识是属于眉毛以上三寸的东西,而智慧则是你用自己的生命、灵魂去学习,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也是为什么在生命潜能研修中我们特别着重于内在的一些觉察以及和自己接触,了解自己这一刹那在想些什么?我有些什么样的行为?什么样的感觉?什么样的情结在我内心深处、在我灵魂深处正在发生?当下我的生命里发生了什么?我正在经历的是什么?
然而,有许多人活在知识的技巧和方法的领域里,他们不但未曾用自己的生命经验去理解、去充实自己生命的智慧,反而用他们所学会的一些方法和理论去教导别人。我记得几乎每年高考时,电视台或一些报纸媒体,为了鼓励考生,总会找些知名人士给考生一些勉励。我最常听到的就是他们告诉考生:“最重要的是要有平常心。如果能以平常心去应考,就可以发挥实力,得到好成绩。”我常想:要做到把持“平常心”是何等困难。当然在知识的领域来讲,这三个字说起来非常容易,但是在智慧的领域里,我想花上三四十年都很难做到“平常心”这三个字。我听过对“平常心”最好的解释就是:假如有一块长二十米、宽三十厘米的木板摆在地上,你当然能很轻松地从上面走过;但是如果同样的木板是架在悬崖上,下面是万丈深渊、嶙嶙巨石,这时,如果你也能从这块木板上走过去,就如同在平地上一样安稳、一样从容,这个时候你便可以说你做到了“平常心”。像吴清源、林海峰、曹熏铉这样的围棋高手,也是在围棋的领域里磨练了三四十年,才能在重要的一子胜负的关键时刻,保持了平常心来下那一盘棋。
☆、智慧的殿堂(3)
我也经常看到当一些人碰到困难和挫败,求助于别人时,有许多所谓的“老师”会告诉他们:“看开一点嘛,想开一点就好了,只要你把心里面现在的感觉放下了,不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吗?”像这样知识性的教导何其多,但是他们真懂得“放下”吗?他们真的用自己的生命经验了解了“放下”吗?他们真的具备“放下”的智慧吗?什么是“放下”?连释迦牟尼这样有智慧的人,也花了六年的时间不停地求道、不停地追寻,用尽努力,但是最终仍然绝望了——什么都没有。他灰心至极,拖着疲惫的身体渡过恒河,在菩提树下静坐四十九天。刹那间,他抬头看到天上的星辰,他得道了,这时候他真的懂得什么叫“放下”。这个“放下”是释迦牟尼花了六年的努力,终于决定放弃的那一刹那,在他生命最深的地方了解了什么叫“放下”。我想生命的智慧是要用自己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经验,带着觉察,而逐渐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所以没有经历过追寻的人,不懂得什么叫“放下”;没有经历过生命里大悲伤的人,不懂得什么叫慈悲;没有经历过害怕、软弱的人,不知道什么叫勇敢。我们将在下一章——烦恼即菩提——这个生命潜能基本的哲学观中更详细地讨论它。
有勇气去经验自己生命里的每一个发生、去看每一个存在的事实,才能在生命里开始拥有智慧。跨入智慧的殿堂之后,你将会发现整个世界和以前我们活在知识领域里所看到的表象是不同的。你将看到许多事物存在的本质,你看到的是一个跳脱分别心、差异心、“如其所是”的世界,这时你对生命的本质有洞见的智慧而不只看到它存在的表象。就如同刚才我们所说的,当你感觉悲伤、生气的时候,无论有多少人告诉你那是不应该的、不对的,可是他们都不能改变这样的事实,因为你了解那个悲伤的存在,不是任何人可以否定的。这时候你便逐渐成为一个有智慧、有大勇气的人,会去承认、去看整个世界的真相。你看到的不仅是小孩子偷钱这个表象行为,你开始可以看到他更深层的存在,而你之所以可以看到这个孩子内心深处的存在,是因为你曾经勇敢地经历过充满欲望的自己,所以你才能看到世界上这些存在着的真相,而不迷惑于表面行为的好坏对错。因为存在的事实是没有好坏对错的,它就是如此。
(部分略……)
我经常在上课时告诉学员:如果你要的只是一个表象的快乐,如果你觉得只有快乐才有价值,那么你一定会痛苦。生命潜能是一个跨入智慧殿堂的旅程。首先,你要学会用极大的勇气去面对所有生命里存在的真相。刚开始时会有极端的痛苦,这是因为在过去的生命里你所学会的安全、随波逐流和生存在他人所谓的“正确”观念里,两者间有很大的冲突,所以你会害怕、混乱和恐惧,这个时候或许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阶段。但是,也就从这一刻起,你已跨入智慧的殿堂,开始寻找真理——生命的真相。慢慢地,你将度过这个时期,当你开始逐渐不但能看到,甚至能接纳每一个生命的真相,并和它在一起时,就会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只有智慧的人,才能有真正的喜乐。
☆、智慧的殿堂(4)
快乐要走的时候,想要强留它的人会有痛苦;痛苦来时,想要赶走它的人,却会经历更深的痛苦;痛苦来时,能够和它在一起的人,才是一个自由自在的生命。一个开始跨入智慧殿堂、不仅存在于知识领域的人,才会开始懂得接纳生命里的每一个发生。
智慧是和洞察、觉醒紧密相连的,唯有开始觉察,才能开始具备生命的智慧。在这里,我试着鼓励读者跳开外面世界,进入智慧的殿堂,去勇敢面对生命里的每一个发生,即使在这个过程中会有痛苦、混乱和挣扎,但那才是生命的价值。自己的存在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浮现出来,最后你一定可以真正感觉到自己是一个“人”,活着真好。
你开始认同了世界的每一个“存在”不是好坏对错,而它就是存在,就是有它的价值,然后进一步不但对自己能这样,对身边的人、对整个世界也能做到这一点,我想那就叫做“慈悲”。没有批判、没有论断,只是能够允许整个事件如其所是,那个时候就叫做“菩提”,而那是一种更深层的智慧。
(部分略……)
☆、烦恼即菩提(1)
生命所经历的每一次痛苦,
都将引领你走进智慧的殿堂
记得去年一个为期一年的完形(格式塔Gestalt)成长团体中,有一位女学员在和自己接触、自我探索的过程里,触动到多年来在大家族中所经历到的一些不愉快的经验,这个过程中有婆婆和她的冲突、先生对她的不谅解、不支持,还有妯娌姑嫂间相处上的困难。所以在整个触动的过程中,她所感受到的,是深藏许久且无法表达的挫败感、愤怒以及委屈。她知道自己有太多的需求不被满足,然而,现实的情况却又不是她所能改变的,在无力解决它的情况下,多年来,她积压了大量的情绪。
待触动过程结束后,我不禁问她:“你通常如何处理这些感觉?”她毫不思索地回答:“时间自然会解决一切。”当下的我,即刻有很深的难过。我想起了自己在踏上生命潜能之旅前的数十年生活,那时候我不总也认为事情过去就算了,碰到无力解决的事,总是以“事情终会淡化”来安慰自己;遇到伤害,则告诉自己“时间是最好的疗伤良药”。然而多数人都未能觉察到,在自己做这种选择的同时,同样的那一刹那,伤害并不会因此而自然不见,相反的,它会跑到生命中更深层的地方,或者扩散到生活中的每一个层面,甚至还会将对象转移到他人身上。
曾经听说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家贸易公司的总经理事业有成,住在阳明山上,拥有两辆豪华车。遇上他心情好时,他会选择自己开比较喜欢的那辆豪华跑车,平常的时候,则请司机开着奔驰车送他上班。有一次,因为在前一天刚好过完愉快的生日,得到妻子与孩子的诚挚祝福,所以早上醒来心情特别愉快,再加上起床的时间也比以前早很多,于是就打电话告诉司机今天不必来接他,他打算自己驾着跑车上班。然而,当他一路自仰德大道飞驰而下时,在半山腰突然遇上了讨厌的堵车,让他在山道上白白耗费了将近一个小时,堵车的焦虑渐渐地消磨了他愉快的心情。看着手表,想起今天早上和一位外国客户的商务会谈也即将迟到,心头更是越加着急起来。好不容易前面的事故被排除,终于跑到山下,他的跑车停在红灯信号的最前方。因为焦虑,他此时十分着急,心想等信号灯一变,他一定要飞奔向前。果然,信号一闪,他踩足油门,飞似地冲了出去。没料到,就在这一刹那,左边有辆汽车居然闯红灯,朝他冲了过来。他迅速踩下刹车,轮胎和地面摩擦发出尖锐的声音。所幸车子还是及时被刹住,那辆汽车从他眼前飞似地奔了过去,两车间仅有几寸的距离。
此时平时修养极好的他,碰到刚才堵车的焦虑、烦躁和紧急刹车的惊恐,再也按捺不下情绪,忿忿地摇下车窗,对着那人大骂:“王八蛋,你到底会不会开车?”然而,这样的破口大骂并没有稍减他的愤怒。随着时间的过去,他的焦虑越来越强烈,使他更加快车速赶到公司。
一到公司,就看到他的女秘书早已焦急地等在门口。这位女秘书跟着他已经十几年了,她的心里一直就很爱慕这位老板,同时也一直没有结婚。她非常关心总经理的事业,所以当她看见总经理来了,便十分着急地趋前询问:“总经理,你难道忘了今天和客户的约会吗?”这个总经理平时总是很和颜悦色地对待她,然而在经历刚才的焦虑后,他就用力地将皮包丢到女秘书身上,说:“我知道了!嗦什么?老处女!”
☆、烦恼即菩提(2)
“老处女”这句话深深地伤害了这位女秘书。她回到办公室后,伤害仍不停地在心里打转。这时,公司的业务经理走来,以极为习惯性的方式将公文丢到女秘书的桌上,并对她说:“这份公文有空拿给总经理看一下。”女秘书正好一肚子火,于是便大声地对经理吼:“你不会好好地放?为什么要丢呢?你以为你是总经理的亲戚,有他做靠山就可以这样?”这句话也深深伤了业务经理的心。因为他一直认为大家似乎并不肯定他的工作能力,总以为他只是凭着总经理是他的姐夫而爬到今天这个位子,所以他经常怀疑别人在背后批评他。
这位女秘书在愤怒的状况下,将这份情绪转移到业务经理身上。业务经理回到座位后,一颗心难过得无法平静下来,那句话一直在他脑中浮现,就连同事们打电话谈笑间偶尔眼睛瞟向他时,他也会紧张得不知所措。“怎么办?他们一定又在取笑我,说我是靠着裙带关系吃饭。”这些声音、这些画面不停地在他眼前打转,他再也无法待在公司里,所以请了病假,回到家中。
一回到家,打开家门,正巧看到今年高考落榜的儿子正躺在沙发上,悠闲地看电视、吃零食。平常他也是位好爸爸,看到儿子这模样,最多只会问一句:“怎么了?功课做完了没?”可是今天因为他自己心绪不宁,看到儿子这样,不禁火冒三丈,大声地对儿子吼?:“老子在外面受了多少屈辱,辛辛苦苦地养育你,你大学没有给我考上,还好意思在这儿看电视,你这样做对得起我吗?”儿子莫名其妙地被骂了一顿,也不敢顶嘴,只好回到自己的房间。那些转移后的伤害,现在全部停留在这个孩子的身上。
儿子有只心爱的小猫。小猫看见自己的小主人走进房间,不禁兴奋地跑了过来,撒娇似地依偎在小主人的脚边。如果是平时,这位小主人一定会抱起小猫好好疼它,抚慰一番,然而今天,这位小主人却忍不住抬起了脚,向小猫的身上一踹,猫咪“喵”的一声,撞上了墙壁,被送到兽医院后发现骨折,必须住院一个月。
借着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这只猫和总经理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而在我们的生活里,经常有一些情绪、有一些伤害,但在受伤时,由于我们无法将这些不满、委屈直接发泄到事情关系人身上,导致了类似上述例子中的转移状况。如果,我们另有一些生活的渠道,比如艺术、文学、诗歌、戏曲等等,帮助我们得以纾解,也会创造出不少的伟大作品。因为有许多伟大的艺术创作,就是由于艺术者本身在内心深埋着无数的创伤,无法得到纾解,所以才会通过创作的渠道,将内在的伤痛表现出来,得到慰藉。
可是,大多数的我们,毕竟无法拥有像他们这种升华的渠道,所以只能将所受的伤害,转移到对自己生命的自责、否定,或者将之呈现出来,伤害到身边更多无辜的人。
本章开始提到的那位女学员在经历这样的一个自我探索过程后,感受到自己那些积压多年的情绪,长久以来并未消失,也未能升华,她顿时猛然觉醒:“原来,以前我总认为已被时间带走的阴影,它至今依然滞留在我心中。不但如此,还有一部分甚至早已爬到我的脸上,让我很难去展露开朗、欢乐的笑容。”她发现自己很不公平地让先生每天和一张臭脸一起生活;让自己的儿子见到一位情绪化的母亲;而她本身,更因此而逐渐丧失原有的热情、欢笑,而误以为生命实际上是一种负担。
☆、烦恼即菩提(3)
从前的不满与委屈,有些早已进驻了她的脑子,让她变得多疑、恍惚,且精神不易集中;有些早已渗透了她的身体,造成她的背痛、脖子僵硬,以及全身无力。然而现在,当她清楚地分辨整理了这些症状的来龙去脉后,她决定要以全新的心情,勇敢地面对以前的委屈,表达心中所需要的支持与谅解。
现在,她的生命正逐步迈向另一个崭新的层面。随着她勇敢地面对这些烦恼,渐渐地在烦恼里得到了许多智慧和成长。她的生命渐渐富有了生命力,也越来越自由和开朗。
当然,在我们生命里面的伤害有无数种,而它在每个不同的生命体内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转移到无数个不同的层面甚至他人身上。有些人会选择用合理化或淡化的方式来避开生命里的烦恼与伤害,他会告诉自己:“事情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也许对方这么做有他的理由。”等等,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这样做,伤害会进入他生命里更深层的地方,并且还会变换成各种不同的面貌出现。这其中包括:生病、酗酒、吸烟、吸毒、说谎、赌博、纵欲、对宗教的狂热、工作狂、紧张、焦虑、烦躁、郁闷、肥胖、精神过敏、恍惚、注意力无法集中、拒绝性、追求性、追求亲密的关系、逃避亲密的关系等等。
有人认为必须断烦恼才能修菩提心。但是,在生命潜能里,我却认为烦恼是无法被切断的,唯有觉醒,勇敢地面对这些烦恼和伤害,穿越这些伤害之后,才能到达我们生命潜能的深处,无限自在的地方。所以我认为,烦恼本身就是菩提,烦恼之外别无菩提可寻。
去年一趟新西兰之旅,在由南岛前往汉莫特温泉的途中,我意外地发现在峡谷的桥上,一群人正围着做高空蹦极运动。一时兴起,于是便前往尝试。刚开始还没有什么感觉,但在填写自愿书时,看到上头明文约定:“过程若有问题或意外,一切自行负责。”这让我想起了医院开刀手术前所填写的自愿书,顿时心情变得有点紧张。轮到我时,我慢慢走到桥上,待双脚系上绳索后,站在起跳处向桥下一看,“天哪!这么高。”我暗叫着。突然之间头脑一阵晕眩,看着两边的岩石,湍急的河流,几乎让我有种即将窒息的感觉,好像整个人即将要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中似的。一阵巨大的恐惧刹那间笼罩了全身,脸部发麻、苍白,双腿发软、颤抖,几乎已无法站立,只得两手紧抓着栏杆。这时,心里突然升起一种声音说:“算了!不要跳了!”而在身边的指导教练却一直不断地鼓励着我,告诉我:“你可以的,你会做得很好,你要跳!”
可惜教练们所说的话对我一点影响也没有,因为我本身精通心理,知道这是一种催眠,而我的潜意识也正抗拒着它,所以在我面前,这一套根本发挥不了效用。我知道此时唯一能帮助我的只有我自己,只有我才能决定究竟是跳还是放弃。当我正在做这项选择时,旁边却又传来两个女儿和妻子的呼唤声:“老公!算了,不要跳了,太危险了。”“爸爸,别跳了。”听到她们的声音里充满了着急,更带有一些呜咽,让我有更多的理由可以放弃。然而,此时在我心底突然浮现从前带领成长团体时的情景。还记得,每回带着学员们做完一场自我探索后,我会邀请一些学员们上台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感觉,但有些人偏偏不管周围同学和我怎样鼓励,他就是不敢上台。当时我很难理解他们究竟害怕些什么,所以我往往会鼓励他们:“上去试试看!请相信我,无论你冒多少险,当你讲完以后,你一定还活着。”回想自己在鼓励同学时,是如此的轻松。但是现在,我也明白跳下后自己还会活着,可是无论如何就是跳不下去。这一刹那,我总算能同理这些同学们的感觉了。
☆、烦恼即菩提(4)
想到这里,我决定放弃刚才妻子和女儿给我的最佳理由,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如果今天我没有办法跳出去,将来当我在工作坊里带领团体时,我将再也没有能力去鼓舞别人要拿出勇气去面对恐惧。所以,这一刹那,我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跳!
虽然已经决定要去跳了,但当松开双手准备向下跳时,又是一阵巨大的恐惧袭向我,让我又重新抓住栏杆,双腿发软,还是无法跳出,一次又一次,越来越害怕。这样的恐惧大约经历了五分钟,最后,终于做了“死亡”的抉择。
纵身一跃,刹那之间脑际一片空白,直到降到底部,绳索回拉的那一刻,脊椎的拉扯所带来的疼痛让我恢复了知觉。当发现自己还存在时,不禁尖声呼叫,周围也传来阵阵的欢呼和掌声。事后,两个女儿告诉我,她们真的很高兴有这么一个勇敢的爸爸。回来之后和朋友分享这段经验,朋友问我:“在过程中最宝贵的经验是什么?是否是决定跳下去那一刹那所带给你的勇气?”我细细地思索,觉得那股勇气和抉择,真的非常可贵。而那个抉择的勇气,直到现在仍深深地影响着我,让我越来越勇敢地去面对许多生命中原本逃避的问题与困难。但再仔细地思索,我却觉得,在这经验里最珍贵的,该是那五分钟里,我所经历到的无助、恐惧与退缩的自己。
一直到现在,我还是无法理解当时的那股恐惧,到底在害怕些什么?害怕死亡?害怕消失?我无法回答。我只能感觉到它是来自生命中最本能、最深处的地方,是如此单纯、如此巨大,以至完全无法用理智去说明。
回顾自己过去数十年的生命,大概从三四岁起就学会了保护自己,不再和害怕、恐惧接触,因为它是如此巨大,唯有不去理会它,我才能生存下来。我总让自己在安全的范围内冒险,这数十年的人生,无论在事业上、感情上,总是能避开让自己无助和恐惧的事件与感觉,但这样却也错过了许多生命深处更珍贵的经历。没有想到在这次毫无防备的状况下,埋藏在生命里数十年的恐惧情感却复苏了,再一次看到自己的内在是那么一个害怕、无助、需要照顾、需要支持、需要更多人来爱。
从这个事件后,我更能经常地触动到和敏锐地感受到自己的无助感、孤单、害怕和恐惧,而当接触的时候,也更能够在周围的环境里寻求保护和支持。
烦恼即是菩提,如果我未能经历过自己内在的恐惧,就无法发现生命的智慧,无法看到自己过去一直避开的那个孤单、无助、需要被支持和谅解的自己。我可能永远不知道我需要照顾自己心灵深处的那个自我,为它寻找更多的爱、更多的支持与谅解;我也可能永远无法同理和了解身边的人害怕和担心时候的心情。如此,我便无法给予他们真正的支持、帮助和谅解,我只能用头脑告诉他们:“只要你去做就好了,不用害怕,拿出勇气来。”
在这次的经验里,我很高兴自己因烦恼而学习到许多智慧,得到许多菩提,同时也想到佛陀所谓的“慈悲”二字。“慈悲”二字中有一个“悲”字,也就是“悲伤”。换句话说,我真正地领悟到:一个未曾经历过生命大悲伤的人,他是无法具有慈悲心的,因为他无法了解别人的悲伤。
☆、烦恼即菩提(5)
在生命潜能的旅途上,不是要你去断烦恼、修菩提;不是要你无视于自己的软弱、害怕、伤害、苦恼,而只是一味地向积极、正面的方向去走。因为每天对着镜子告诉自己“我很好”、“我很帅”,不断地告诉自己“我会成功!”,而忽略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些无奈、无助、孤单,将只会造成自我的疏离以及自我的分裂,让自己离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远。
(部分略……)
生命里所有的伤害和烦恼就如同黑夜,我们生命潜能里的真善美、菩提、智慧,就犹如天上的星辰。天上的星辰在白天时仍旧存在于天空,只是白天我们看不到它们罢了。要看到它们就得等到黑夜来临,夜越深、越黑,天上的星星就越加闪亮。
(部分略……)
生命潜能研修中心创办八年多来,有一万多人在我们研修中心里走向生命之旅,而这之中,更有数百人已达到了“烦恼即菩提”的境界,他们正在勇敢地面对着生命里每一种实相,用生命去理解“闻过则喜”,“烦恼即菩提”早已成为他们生命里的一部分,成为他们的智慧。
☆、原罪(1)
执著于自己世界里的是非对错,你将沉沦于人生的苦海
很久以前,整个世界尚处于混沌初始的阶段,只有一男一女——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生活得非常快乐,没有烦恼,整个世界就像天堂般自由,充满欢笑。
直到有一天,夏娃遇见蛇,它诱惑夏娃,告诉她在伊甸园里有一棵“善恶树”,吃了树上果子的人会变得非常聪明。于是,夏娃便摘下了那个果子,与亚当一同分享。当他们吃下果子的那一刹那,他们的智慧开了,开始有了羞耻之心,开始懂得分辨是非善恶,于是他们再也无法住在天堂般的伊甸园,只能出来受苦。
有许多人认为他们因违背神的旨意,所以会吃了那颗禁果,带着原罪继续繁衍生命。可是,我在《圣经》的《创世记》里却看到另一层更深的寓意,那就是人类之所以会受苦,是因为那个果子带来了所谓的聪明才智,而人类受苦和烦恼的根源,则来自于我们的好坏对错、是非善恶的观念。
在中国也有一个很古老的传说。有一个名叫李耳的人,一出生便很老很老,后来有人称他为“老子”。老子一辈子生活在自然当中,是个平凡又不起眼的人,据说他活了一百六十岁。有一天当他出关,正要走出关口时,被守卫认出,他就是那位最有智慧的老子,于是希望他能留下一些话。
老子向来执著“道可道,非常道”,他一直认为“道”是不可说的,世界的真相只要一说出来,便失去了它真实的面貌。可是,最后这位守卫的诚心打动了他,所以他便留下了五千个字,这也就是后来著名的《道德经》的来源。
在《道德经》里有一句话,那就是“大道废,有仁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一生都在追寻回到子宫里的感觉,因为在那个地方,我们不需要呼吸、不需要做任何努力就能从母亲那里得到生命的资源而存在,并且获得满足。
当我们存在于母亲子宫内时,丝毫没有“我”的感觉和意识。我们和整个宇宙融合在一起,和外界也没有分界线,是那么自然、简单地存在着。然而当离开母体的那一刹那,我们却立刻有了“存在”的意识,五官开始发挥功能,开始与外面的世界接触。每一个接触、每一个讯息使我们开始有了感觉,感觉到自己和这世界是分开的,而且认为“我是个单独的个体”。这时,“我”和“存在”两个名词便进入了意识层面,分别心、差异心、我执也在这一刹那在这个意识里开始萌芽。从此,我们离开了天堂,来到人间受苦。
不论是基督教里所谓的“原罪”,或是老子所说的“大道废,有仁义”,甚至佛陀所提到的“我执”、“分别心”、“差异心”,以及心理学上的“意识”、“存在”和“我”等等,都是相同的。意识是如此宽广,它和宇宙一样无垠。通过五感,我们的意识也不停地滋长、扩散着。大量的意识逐渐累积,有些在日后甚至进入了我们的潜意识,或者无意识之中。
每一个人在这世上都经历到他独特不同的经验,就如同在这世上没有两朵完全相同的花、没有两个相同纹路的贝壳、没有两个人的指纹是相同的一样,我们每个人学会了不同的仁义礼智,不同的是非善恶,于是烦恼和痛苦的根源开始了,就像是《创世记》中所言,我们开始了受苦的一生。
☆、原罪(2)
当我们和身边的人相处时,如果对方所学得的仁义礼智和我们相同,我们和他就能相处愉快,成为朋友,相知相惜;然而换言之,当我们所学的观念和对方完全不同时,由于我们无法抛开对“我”的执著,于是,我们会试着想去改变环境或改变他人,让心中的“我”感到舒服些。可是,有时候他人是无法改变的,所以,我们只得开始受苦,和环境、他人之间也开始有了许多冲突与对立。
在自己的内在深处,我们另外又为自己建立了一个是非对错的选择。“我”应该怎样做才是对的、好的;我必须是什么样的人才是好的、是对的;除非不去觉察,浑浑噩噩过日子,否则当我们意识发挥功能,看到自己所为所行,和生命深处的“我执”不同时,便开始自责。
至此,或许有人会感到疑惑:难道一个人懂得是非善恶、好坏对错是不对的吗?我也曾经一直依存在好坏对错、是非善恶里;我也曾经非常害怕脱离自己认为是好的、对的“自己”;我担忧如果人类的生活没有一个准绳,那么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我曾经非常不相信人性是善良的,也曾以为人性是需要被许多教条规范,人们才能活得相安无事,否则天下就要大乱。因为当我们真的静下心来,好好地看这世界的真相时,我们将会发现,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那些生命相比,自认为文明的人类竟是最残忍的。人称万兽之王的狮子,看来兽性极强,极为残暴,但它除非饥饿至极,否则绝不会残害同类。但是人呢?天下大概只有人类不是为了自己需要,有时甚至只为想法理念的不同,或是享乐而去杀害其他生物或同类。可是,就因此而认定人性的丑陋吗?不!相反地,我坚信人类的本质是神性的,是佛性的,是充满着慈悲与善良的。
然而,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那就是所谓的“原罪”。我们每一个人在不同的背景下成长,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观念,而人类最悲惨的一点就是,我们总是害怕离开自己的“我执”,因为我们将自己的存在依附在这个“我执”之上。所以,当面临要抛弃“我执”时,心中自然会产生某种恐惧,且更进一步希望能巩固那个“我执”,给予自己肯定的感觉。就因为这样,在人与人接触时,我们很难抛开自己的价值观,即使抛开了,也仅限于很浅的层面。大多数时候,要我们抛开“我执”,我们宁可去改变别人,试图去扭转他人的“我执”来符合自己的观念,于是,生命的痛苦也就这样开始了。
相信许多已婚的妇女都曾有这样的经验:在踏上红地毯的那一端之后,渐渐地才发现丈夫竟有许多行为实在很难符合自己的观念,于是便想尽一切办法想改变对方。在古代,有“一哭、二闹、三上吊”;在现代,就是用温柔或其他各种技巧,总之,无非就是希望对方做到自己的期望。同样地,在丈夫的心中也有一个完美妻子的模型,而他时时刻刻期待妻子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对父母而言,有个模范孩子的标准;对上司而言,有个模范员工的标准。而这一切一切的标准,我们总是等待着对方来符合,当对方做到时,我们眉开眼笑;倘若对方做不到,则所有的愤怒、埋怨、指责就此聚集,使我们痛苦不堪。
☆、原罪(3)
(部分略……)
下一页 尾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