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比特币:一个虚幻而真实的金融世界

_5 李钧(当代)
当一个攻击者控制了全网50%以上的算力,从他掌握控制权的那一刻起,他能够:
修改自己的交易记录,这可以使他进行双重支付。
阻止区块确认部分或者全部交易。
阻止部分或全部矿工开采到任何有效的区块。
他无法做到的是:
修改其他人的交易记录。
阻止交易被发出去(交易会被发出,只是显示0个确认而已)。
改变每个区块产生的比特币数量。
凭空产生比特币。
把不属于他的比特币发送给自己或其他人。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51%攻击已经不算比特币的一个大问题了。
第一,51%攻击是比特币世界最古老也最著名的攻击方式,每个人都在关注,而且知道相应的应对措施。
第二,矿机的出现使得比特币挖矿的算力获得了大幅提升。在当前超过100T的算力下,任何个人或机构都几乎不可能制造51%攻击。
综合上述情形,潜在的51%攻击只可能来自于某个政府机构,集全国之力秘密造出一台超级计算机,以期击溃比特币,挽救自己的货币发行体系。但这依然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事。并非所有政府都天然对比特币怀有敌意,即使某个政府拥有了51%攻击的能力,它会发现使用该能力进行挖矿便可垄断比特币的发行权,其收益远远大于击溃比特币,攻击动机也就不复存在。
山寨币会取代比特币吗
比特币是一种开源的P2P货币,基本没有技术门槛。因此,在比特币成名后不久,大量仿制品问世,试图在密码学货币市场中寻得一席之地。这些仿制品在圈子内被称为山寨币。那么,有朝一日,比特币是否会被一种新的、更好的山寨币取代?
山寨币本身各有特点:有的对比特币的算法进行了改良(如莱特币);有的则是纯粹的模仿,只求短期套利(如中国币)。在这里,我选择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山寨币进行说明。
支付网络Ripple及其XRP币理念
/什么是Ripple/
在日常生活中,熟人之间互相借钱,可能并不会打欠条。有时几位朋友互相借钱,还可能视亲疏远近,尽量调整相互间的债务(权)关系。比如长人原欠宋欢平4元,宋欢平又欠睡空空4元。由于长人和睡空空比较熟,3人一商量,很可能就直接让长人还钱给睡空空。其实不光是熟人之间,即使对很多店铺来说,还会允许熟客赊账。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更乐意跟自己信任或熟悉的人有债务(权)关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网络,资金在其中顺畅地流动。
这是发生在现实世界的人与人之间的金钱网络。假如这一切发生在互联网世界呢?这就是Ripple试图在互联网中实现的货币流动体系。
Ripple是一个开放的支付网络。而在网络中,你和你信任的朋友的关系转换为你与信任的网关之间的关系。网关就是网络与现实世界的接口,犹如银行柜台,将你的人民币现金转换成你账户里的一串数字;也好比是拉卡拉充值点,将你存在银行里的钱转成支付宝里的金额。
当你通过信任的A网关将100元人民币换成A网关发行的CMY(设想的一种货币单位)后,你的Ripple账户里就会多出100CMY的金额,你可以将这100CMY通过网关转给一个陌生人埃米,而埃米则可通过A网关将这笔钱换成现实世界的人民币取出来。在整个过程中,债务(权)的变化情况如下:
1. 你将100元存入A网关,A网关欠你100元人民币,并给了你一张100CMY的借条;
2. 你将100CMY的借条通过A网关传递给了埃米,此时A网关不再欠你的钱,而欠埃米100元人民币,埃米则持有了A网关的100CMY的借条;
3. 埃米通过A网关将借条兑现成100元人民币。
整个流程中,你跟埃米都只是分别与A网关建立了信任关系,而你和埃米之间不需要建立信任关系。
/XRP币的作用/
那么,XRP币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其主要功能是用来支付交易费用。
XRP币本身是内嵌在Ripple系统里的一种加密货币。与比特币不一样的是,Ripple在创立的时候就发行了1 000亿XRP币,且总额将不再增加,也就是说,它是一种预挖矿的货币。每笔交易(比如你将100CMY转给了埃米)都需要支付少量的XRP币,而支付的这部分XRP币将被直接销毁。同时,XRP币还被用来当作保证金,当你开设一个Ripple账户时,需要在里面放置50个XRP币。
Ripple的发行与维护公司OpenCoin表示,在1 000亿个XRP币中,200亿个会给予投资人和创始人;在剩下的800亿个里面,500亿个会被免费派发给大众(即在一段时间内开设账户是免费的),另外的300亿将由OpenCoin持有,不定时地抛售以获得利润。OpenCoin坦承,持有及抛售XRP币是其赢利的唯一途径。
/Ripple能否取代比特币呢/
Ripple诞生之初,传言四起。很多人声称,Ripple更符合现实中货币的运作方式,未来必将取代比特币。
但事实上,现在判断Ripple体系能否成功尚为时过早。Ripple刚刚开始运作,很多问题已经暴露出来,包括其安全性并没有官方宣传的那么好。
而且,Ripple本身是一个新兴的货币流通体系,而XRP币的本质则是协助体系内货币流通的润滑剂。如果这个体系有朝一日成功了,也只会对比特币的流通产生正面影响。说Ripple能取代比特币,其实就相当于说,支付宝能够取代人民币一样:一个是支付体系,另一个是货币,两者并不是同一类东西,没有可替换性。支付宝的出现为人民币的支付和流动提供了便利。同样,Ripple体系如果成功,其作用也只是促进比特币的支付和流通。
莱特币
/什么是莱特币/
莱特币是2011年10月7日发布的、目前市值最高的山寨币。和比特币相比,莱特币具有如下特点:
1.速度更快。莱特币的生成速度是平均2.5分钟一个块,比比特币快3倍,15分钟就可以完成6次确认。这是为了方便商户交易而设定的。
2.总量是比特币的4倍。莱特币的生成总数为8 400万枚。
3.采用Scrypt算法。
这是莱特币与其他纯粹模仿的山寨币最大的不同之处。Scrypt算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在运算中不能单靠CPU的算力,而需要大量的内存支持。目前,市面上的专业比特币矿机在莱特币挖矿方面都没有显卡挖矿有优势,因此,莱特币目前的矿工大部分都是依靠显卡挖矿。莱特币的发明者认为,这种设定可以让莱特币的挖矿权分散在大量散户手中,而不是像比特币那样,逐渐集中、垄断在大型矿机的拥有者手中。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设置是一把双刃剑,在避免挖矿成为少数人参与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同时,显卡挖矿导致的总算力偏低问题也使莱特币相较于比特币更易遭受51%攻击。
/莱特币会取代比特币吗/
在比特币发明之后不久,怀疑的声音就已层出不穷。其中的一个就是,发行密码学货币没有门槛,任何人都可以发行山寨币。这些山寨币的通行最终势必会取代比特币,导致密码学货币的通货膨胀,最终摧毁比特币和其他密码学货币。所以,对于每一种山寨币的出现,都有人问:它能够取代比特币吗?
这个问题其实包含两个小问题:该山寨币能成功吗?该山寨币能取代比特币吗?
目前对于莱特币的一个观点是,它最终将存活下来并成为比特币之外的辅助货币。莱特币官网有一句著名的口号:“比特币是金,莱特币是银。”
另一种观点从逻辑角度论证莱特币和其他山寨币不可能成功:如果山寨币成功的话,就会出现更多山寨币,而山寨币泛滥将导致价值崩溃,人们最终发现还是比特币保值;如果山寨币不成功,那么将不会有模仿者,失败的山寨币也会最终消失。
笔者倾向于认为,密码学货币最终将成为世界主流货币的重要成员,而其中不一定只有比特币,就像现实生活中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共存一样。密码学货币不会只有一种,但也不会有无数种共同存在于世界上,最终将只有比特币和另外2~3种山寨币能够存活下来。
实际上,最终取决一种开源货币是否能存活下来的关键是大众对它的信心,而信心来自长期而稳定的使用。莱特币从发明到现在的两年时间里,正在逐步建立公众对其的信心。这个信心能否维持下去,目前还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其中一个就是莱特币相对于比特币,更容易遭受51%攻击。之前,与莱特币采用同样算法的FTC(羽毛币)已遭受51%攻击,并导致公众信心的崩溃,FTC实际上正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能否抵挡51%攻击并存活下去,是莱特币必须解决的问题。
而对于莱特币能否取代比特币这个问题,也许应该更进一步:有没有一种山寨币能够最终取代比特币?答案很简单:不能。
将来的世界很可能存在多种密码学货币,但任何一种山寨币都取代不了比特币的主流地位,无论它的算法与比特币相比是多么优秀。
我们必须承认,与很多山寨币相比,比特币并不完美。它的确认时间长达10分钟,对于交易来讲确实耗时长;51%攻击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一直悬在头顶;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挖矿耗费的能源几乎白白浪费了。因此,很多新出现的山寨币都声称自己的优势就在于弥补比特币的缺陷。
但是,比特币本身的缺陷有一部分并不是真正的缺陷。或者说,这些缺陷是其发明人在权衡利弊之后刻意保留下来的,比如51%攻击的根源在于比特币这种P2P货币本身的分布式挖矿特点。而Ripple的XRP币倒不必担心51%攻击的问题,也无须耗费大量的能源进行挖矿,但其依赖信任网关进行交易及中心化发行货币的模式意味着,它极易被政府机构控制。
此外,即使有些山寨币的设计确实更加巧妙,我们也要了解一个事实:一个产品,无论其各方面的指标多么优秀,都不能保证它能击败竞争对手,获得成功。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见到很多例子。许多最早开发的产品并不完美,但却一直占据行业的主流地位。最好的例子莫过于我们日常使用的QWERTY键盘。研究表明,使用这种键盘进行文字输入的效率非常低下。比如,大多数打字员惯用右手,但使用QWERTY时,57%的工作是由左手承担的;两小指及左无名指是最没力气的指头,却需要频频使用;排在中列的字母的使用率仅占整个打字工作的30%左右,因此为了输出一个字,时常要上下移动指头。事实上,QWERTY键盘的设计本身就是为了降低打字员的打字速度,因为就早期的打字机而言,如果打字速度过快,很容易卡键。这种设计可以将常用的组合字母分散在键盘的各个角落,有效放慢了敲键速度。时至今日,卡键的问题早已不复存在,而这种效率低下的键盘设计却保留了下来。无论后来者提出的新设计方案多么高效,都无法取代QWERTY键盘的绝对主导地位。
这个例子的背后就是著名的路径依赖理论,即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和QWERTY键盘一样,比特币目前也进入了某种依赖路径,这使得其他山寨币难以有取代它的机会。比特币发展至今,已有大量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投入在各种相关应用上。这就意味着,转向另一种密码学货币的转向成本会越来越大。而且当用户已习惯使用比特币之后,由于人性中普遍的安于现状、不愿改变的心理,很难因为其他山寨币的小创新而放弃比特币。
路径依赖理论确实也存在例外的情况,比如此前的相机胶卷。在爱迪生时代,胶卷的画幅被定义为24mm×36mm。后来的人们提出了各种新方案,试图重新定义胶卷画幅,但都徒劳无功,因为全世界使用旧有规格胶卷的相机保有量实在是太大了,人们不可能为了节省几毫米的胶片而扔掉自己价值上万元的相机。直到数码相机的发明重新定义了摄影,新的画幅标准才被普遍接受。这似乎表明,能够取代比特币的不是任何一种山寨币,而是另外一种划时代的创造。这种创造不一定跟货币有关,但其必然是某种能够为人类社会的运行方式带来革命性改变的东西,以至于在这种创造面前,任何货币都已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显然,目前来看,任何一种山寨币都难以担此重任。
从当下的情况看,要断言密码学货币在未来会成为主流货币似乎还为时过早,尽管其发展前景一片光明。然而,假设10年后密码学货币果真与美元、人民币一道,跻身世界主要货币行列,那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笑到最后的肯定是比特币。
如果政府宣布比特币违法怎么办
政府会打击比特币吗
从比特币发明之日起就有人宣称,比特币在未来必将遭到各国政府的打压,并被宣布为非法货币。其依据是,比特币的进一步发展将会威胁传统货币的利益,而统治者不会把权力拱手让给密码学货币。
一旦各国政府宣布比特币非法,其价格在短期内会产生剧烈波动,甚至可能崩盘。同时,政府会强制关闭比特币交易平台,那么比特币就只能私下流通变现,其兑现能力必将遭受严重打击。
政府究竟会不会取缔比特币?这个问题几乎是所有比特币持有者最担心的问题,就像永远悬挂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比特币就因被政府宣布违法而一夜之间变成了废“纸”。这种恐慌一直无法消除,所以经常看到某些相关的负面新闻被过度解读,比如Mt.Gox的某个外汇账户被关闭,市场就谣传成首席执行官被捕。因此,这是一个所有比特币爱好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但即使很多人都有这个担忧,却很少有人真正去深入思考,包括:政府为什么要打压比特币?政府依靠什么手段来打压比特币?
并非所有政府都有这个动机
政府打压论的理论基础在于,认为货币是政府控制权力的有效工具,因此政府定会将货币发行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然而,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美国,都允许私人发行货币。2006年,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伯克希尔区域,就有一家私人公司发行过一种私人货币——BerkShares币。这种货币在伯克希尔区域流通,目前已有370多家商户接受这种货币。BerkShares币的汇率与美元保持同步,但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将汇率与当地商品的价值挂钩,以免美国经济的波动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发展。
因此,并不是全世界的政府都有天然的动力去打压私人发行的货币。退一步说,即使有一些国家的政府决心控制货币发行权,禁止任何私人货币在本国流通,但要从技术上取缔比特币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法律与技术障碍
仅从操作层面讲,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政府拥有通过法律来限制一个公民记住两串字符串(公钥和私钥)的权力。而且,从技术角度讲,关闭一个P2P网络根本就不是人力所能完成的事。P2P本身的性质决定了,一个项目一旦启动,就无法被关闭。
对于51%攻击的问题,前面已经分析过,即使某个政府拥有了51%攻击的能力,它会发现使用该能力进行挖矿便可垄断比特币的发行权,其收益远远大于击溃比特币,攻击动机也就不复存在。
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政府要废除比特币,所面临的困难都是极大的。
因此,比特币存在的关键不在于政府是否封杀它,而在于爱好者们是否能一直保持对它的信任,只要信任存在,比特币仍然有价值,仍然无法阻止人们使用它来兑换法币或交换物品。
大而不倒
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人们都熟悉了一句话:大而不倒。这是指一个金融系统越庞大,它就越有保障。因为越大越有价值,越有价值,倒闭的破坏力越大,使得连政府都不得不想方设法阻止它的倒闭。对于比特币系统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它的稳定程度取决于是否有足够数量的公民财产及足够多的公司财团进入这一领域。进入系统的财富越多,政府封禁时要面临的阻力越大,甚至不得不估量封禁后的严重后果。
从2013年4月以来,风险资金积极涌入比特币创业领域,说明部分资本已经开始向比特币系统倾斜。同时值得高兴的是,比特币最活跃的国家——美国,对于比特币一直持比较开放包容的态度。正如FinCEN所说:我们对虚拟货币并无成见,只希望比特币能够接受适当的监管,以便打击洗钱、非法交易等同样存在于法币世界中的违法行为。
德国政府则通过法律,判定持有比特币一年以上者免收增值税。也就是说,德国认为比特币并不违法。
事实上,由于比特币本身跨国境的性质,世界上只要还有一个政府不禁止比特币,比特币消亡一说便无从谈起。在比特币尚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已有两个重要的国家(美国和德国)给予其肯定的态度。这或许可以使我们对比特币面临的未来政策风险少一些不必要的担心。
自律自强
前面从国家以及法律与技术难点的角度分析了比特币被封禁的可能性,并得出了乐观的结论。然而这些都是外因,比特币能否持续发展壮大、茁壮成长,更多的是基于内因,包括它是否有价值,是否被用到了正确的地方。否则外因再有利,比特币自身无价值或比特币社区不自律,比特币也无法获得光明前景。
对于比特币的价值,在前面我们已经长篇累牍地进行了讨论,在后面的章节中还会继续深入探讨。而在自律自强方面,现状也正朝着对比特币有利的方向发展。世界上最大的比特币交易所Mt.Gox已向FinCEN提出注册申请,获得了MSB牌照。Bitstamp也规范了充值和兑现操作,以避免洗钱和非法交易。
而FBI对于“丝绸之路”的查封行为并未引起比特币社区的过分担忧,为此叫好的也大有人在,这说明许多人都清楚:无论比特币是多么伟大的创新,拥有基本的法律和道德底线都是必须的。同时,比特币社区对于创新也一直秉持非常积极的态度,许多创意公司获得筹资的火爆程度是法币世界所无法想象的。自律、宽容、互信和民主必将更加充分地凸显比特币的价值,而如前所述,只要有价值的东西,就很难被封禁。
总之,在政府是否会封禁比特币这件事情上,我们没有必要杞人忧天。
06 辨是非
挖矿有意义吗
“挖矿”这个名词其实源于中本聪所谓的“计算散列值并对算出最终结果的人给予比特币奖励,该行为类似于挖掘黄金”的比喻。这个形象的比喻便于人们理解整个比特币系统的货币产生过程。但同时,这个比喻也产生了一些误解,使很多人认为挖矿的关键动作在于“挖”,其目的是发行新的比特币并将其注入这个金融系统。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
对于比特币系统而言,“挖矿来获得比特币”只是一个相对次要的目的,更重要的目的是通过这些计算来确保比特币的正常交易并防止重复支付,简单来说就是防止有人作弊。挖矿的关键动作不是挖而是维护,产出比特币只是一个副产品而已,仅仅是为了奖励那些为维护比特币金融系统做出贡献的人。所以,矿工的比喻其实并不准确,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印钞厂的工人、银行员工、银行大堂里的保安和每次跟着押钞车一起来的荷枪实弹的押运武装人员。
所以,挖矿的意义并不是白白消耗电力和磨损硬件来做无意义的计算以获得比特币,而是通过大量计算防止作弊,维护整个比特币系统的安全。
中本聪对此也有一个侧面的说明,即早期的矿工收入来源于新增的比特币,而到了2140年,所有的比特币都挖掘出来后,矿工的收入则来源于交易的手续费。也就是说,矿工前后的收入方式是有变化的,这也就证明了挖或者说发行比特币不是一个永恒的行为,真正永恒的行为是维护。当然,中本聪的这个说法也是有偏差的,因为现在比特币用户传输过大或过小金额的比特币时,系统是要抽取手续费的,即矿工目前的收入已经是两种方式并存了,只是后者所占的比例将会越来越大,最终达到100%。
因为比特币的发行量是每4年减半,大概11年后,近94%的比特币将被开采出来。所以在这11年里,你仍然可以暂时将矿工视为矿工或者印钞厂的工人,但2024年之后,这个观念就必须转变了。
比特币是合理的金融系统吗
所谓的合理,就是维护该系统运转的成本是否划算,即手续费是否合理。比如,一个金融系统整体货币的流通量是100,而该系统内货币流通的手续费是10%,周转10次后,系统内的钱就全部被中间机构收走了,这显然不合理。然而,这并不是说手续费越低越好。道理很简单:一个镖局押10万两黄金的镖,但因押镖收费极低,镖师只能雇用两个镖师,这趟镖的安全性将大打折扣。同样,你到银行存款,大概也不会在一家看起来破破烂烂的银行开户吧。
所以,一个合理的金融系统应该收取一定的费用,但这笔费用如果太高会不利于资金流转,若太低则不安全。那么,究竟多少才算合理呢?在现实经济中,银行业是维护现有货币系统正常运行的主体,矿工群体也可以认为是比特币系统的维护者。我们可以与银行业做个比较。2012年,中国银行业净利润为1万亿元,总收入应该有4~5万亿元,M2(反映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指标)则为100万亿,相当于4%-5%的年运营成本。4%~5%的比例看起来很高,但这是年运营成本,如果在这一年里资金流转了10次,那么平均每次只需要0.4%~0.5%,这其实和我们的汇款手续费差不多。
再来看看比特币系统。2013年5月,粗略估算当天全网算力为90 000G(因为全网算力和矿机价格一直在大幅变动,所以难以精确),网上1G计算力设备大概需要700美元,即全网设备价值为6 300万美元左右。
6 300万美元的设备按两年折旧,每年损耗3 150万美元,算上电费和利润,矿工群体的总收入大致是5 000万美元,这即是比特币全网的运行成本。现在的比特币系统内共有1 000万个比特币,价格大致为100美元/个,共计10亿美元的总市值。计算一下便可知全网年运行成本相当于市值的5%,和我国的银行系统差不多。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还可以推出一个比较违反直觉的结论:比特币世界要想安全,就要尽快扩大规模,又因其新增货币量每4年就会减半,所以要扩大规模就只能把价格推高,即其币值越高,系统越安全。
市值越高,就有越多的矿工或者硬件设备来维护该系统。如果最终比特币形成一个1 000亿美元的金融系统,那么就会有成本为总量5%,即有约60亿美元的硬件设备来保持其运转,要与这样的设备总量抗衡并发动51%攻击,难度就大大增加了。这和我们的直觉恰好相反,我们总觉得比特币币值太高会不稳定,实际上这样的思维是错误的,或者精确地说,短期内是对的,长期则恰好相反;对投机者是危险的,对投资者而言却是利好因素。
另外,现在对于51%攻击,大家普遍比较在意全网算力,但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全网挖矿设备的总价格,因为无论全网算力有多高,如果一台超强的矿机只需很低的价格就能买到的话,想要实施51%攻击的人也可以廉价获得大量算力。从这点来看,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使比特币的总市值尽快增加到足够大的规模。
比特币有价值吗
这个问题大概是目前争议最大的问题,黄金派、信用派和比特派各执一词,不相上下。黄金派的观点是,货币就应该是商品货币,没有价值支撑的货币都不是好货币。信用派的观点是,货币只要有政府强权来支撑并强制使用就可以,它是用国家信用做担保的。比特派的观点是,比特币几乎符合货币理论里对货币的所有定义,同时还优于黄金和信用货币。
所以,在贴吧、论坛和QQ群里常能看到三家互相批驳、互不相让的情形。比特派跟黄金派谈信任的时候,黄金派称信任再强也敌不过由国家军队的飞机大炮支撑起来的国家信用;跟信用派谈价值的时候,信用派称那些纯粹是无意义的数学计算只浪费电而已,再有价值也比不上黄金5 000年沉淀下来的价值。
既然如此,那么使比特币良好运行的内在机制又是什么呢?那就是:
1. P2P分布式结构使其无比顽强,除非互联网被关,否则它会一直存在;
2. 数学算法设定的发行上限使其天然具有保值功能;
3. 写入算法里的天然防伪功能;
4. 基于互联网的支付往往匿名、自由、安全;
5. 造币成本为零且无磨损;
6. 可无限分割。
比特币合理的内在机制使其无需外力也可运行。甚至更进一步,良好的系统与参与者的道德水平、精神面貌关系不大,这是由其内在机制决定的。实际上,比特币系统是如此强大、独立、自信,根本不需要信任、理解甚至热爱这些温情的玩意儿来粉饰自己。
回顾历史,之前无数信用货币都因其所依靠的政权的垮台而灰飞烟灭。而作为非信用货币,黄金在发展之初也曾遭受过质疑和拒绝,在灾世还遭受过唾弃,甚至在几十年前还曾被法律禁止过,可最终它历经数千年而屹立不倒。良好的货币系统是有其顽强的内在生命力的,它不会随人的意志而转移。所以,不要去看这个货币背后的支撑力量有多强大,而应该关注这个货币自身是否强大。
比特币价格大起大落好吗
在分析之前,用两个小故事作为理论依据:一个叫刻舟求剑,一个叫小马过河。故事大家肯定都听过,但不知有多少人真正思考过。刻舟求剑讲的是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发展的事物,看不到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小马过河是说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知。
再说回比特币。优质的货币不应该大起大落,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只是缺了一个定语——“成熟的”。一个应用广泛的货币当然不应该大起大落,但问题是,现在的比特币成熟吗?即便不考虑比特币现在所处的阶段,就套用货币最终阶段的表现——不大起大落,这种静止的观点不仅是对比特币的苛求,而且否定了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实反问一句就能看出问题:如果现在比特币不大起大落了,你就会拿它当货币交易吗?你会在菜市场跟小贩一人抱一台笔记本或者手机用比特币做交易吗?显然不会,用钞票多方便!由此可以看出,比特币现在明显还处于很原始的阶段,缺乏相应的金融服务,缺乏足够多的商家支持,缺乏足够多的用户。最糟糕的是,这还是个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必须要有更多商家支持才有更多人使用,但商家也只有更多人使用了才会选择支持,这就成了一个循环等待的过程。
所以,指望比特币现在就成为主流货币并起到普遍交换的作用是不现实的。现实情况是很多人都在做波段赚差价,或者被人赚差价。但也就是这些投机者把比特币的总市值从零推到了10亿美元。因此,对于比特币来说,务实的态度是承认投机者的积极作用,并且争取吸引更多投机者。
从这个角度来看,比特币现阶段的大幅波动并非全然是坏事。大量比特币交易者就是从投机开始,慢慢的就接受了它、承认了它,甚至习惯了它。当交易者越来越多,比特币的总市值越来越大,相应的金融衍生机构逐步增多,其使用愈加便利,更多的商家开始考虑接受并支持它,基于比特币的生态系统也随之逐渐繁荣,最终,我们就有可能将其作为货币使用。这样的发展路径不需要使用者有多么高尚的理想或者自觉性,对财富的追求和恐惧反而会帮助比特币向成熟之路迈进。
另外,我们之所以认为货币,如美元是稳定的,前提在于这个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商品和服务都是以美元计价的。要想在短期内使美元剧烈波动,就必须让所有这些商品和服务的标价也同时剧烈波动。美元不是自己在战斗,要想使美元波动,便要对抗整个商品和服务体系。与此类似,要让比特币币值稳定,就需要尽量多地让其与现实世界的商品和服务挂钩,即用比特币给商品和服务标价。挂钩的商品和服务越多,比特币越稳定。
所以,比特币的波动问题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它唯一需要的就是时间,慢慢的让越来越多的商品和服务以比特币标价,它就会越来越稳定。
手续费、块链大小和转账速度
随着币值的升高,比特币的转账手续费会越来越贵;如果手续费率是固定比例,那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多,块链体积就会激增;而且,转账速度因为算法限制,有时候确实比现有金融系统慢很多。
很多了解比特币技术的人对上述问题比较担心,并因此认为比特币最终难成大器。事实上,这并不难解决,只要我们允许中心化的比特币银行出现,即可实现瞬间转账和内部交易,同时还不占用区块链。
那么,这是否和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理念相矛盾?比特币的去中心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行基础去中心化,它是由无数平等的网点组成的P2P网络,没有中心节点;二是货币发行去中心化,没有一个央行来控制发钞。中心化的银行不违反后者,但会影响前者,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确实存在一定矛盾,但这种矛盾可以带来诸多好处,可以说是自由与代价之间的折中选择。
当出现中心化银行时,愿意使用比特币系统的人还是可以继续使用比特币系统,只需交纳手续费和忍受较慢的转账速度便可实现匿名的全球转账;希望快速转账而且不愿意安装和使用客户端的用户可以选择比特币银行。其实,这样也同时实现了比特币全网良好的资源配置,随着手续费的提高,让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选择。换句话说,自由和匿名是有价的,这反过来也意味着,只要你愿意花钱,就可以买到自由和匿名,而这在以前是难以做到的。
比特币是通缩货币吗
虚拟货币常被人诟病的一个方面是:机构超发虚拟货币怎么办?但和其他虚拟货币不一样,总量不超过2 100万个的比特币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不够了怎么办?这个“不够了”其实包括两个问题:一是流通所需的数量不够,二是通货紧缩。
关于流通所需的数量不够的问题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若大家都习惯用纸币交易而不是银行转账,那对纸币的需求量必定会增加。但对于电子货币不存在这个问题。它就是一串数字的转移,不涉及持有的“货币实体形式”。
我们也不要被2 100万个的“个”字误导了。比特币不是实体货币,不可切割拆分来使用。2 100万张1元货币,没法解决支付0.5元,或者2 101万人需要持有的问题。但是电子货币不需要物理拆分,只需要发明更小的单位或者借助小数点就行了。
对于通货紧缩的问题,虽然比特币可能存在很多缺点,但是通货紧缩特性绝对不是其中之一。瑞典海盗党派主席理查德·法尔克维奇认为,我们对通货膨胀已经深有感触:货币越来越多,央行超发货币获得铸币税,我们手里的货币却在贬值,但是我们对通货紧缩似乎并不熟悉。其中最常见的一套说辞是这样的:如果商品会在将来变得更便宜,那么就没有人愿意在当前使用货币进行消费;而当未来的物价下跌时,由于物价还会变得更加便宜,因此人们还是不消费。所有人都将无限期地节制购买欲望,以等待物价下跌。
但事实或许不是这样的。反过来想,如果我们因为某种商品明天就要涨价,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将手中的钱花出去。那么,我们就会立刻购买所有我们能够购买的商品,这看起来是不是很荒谬?
虽然经济体从整体看来没有经历过通货紧缩,但是在某些行业,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通货紧缩。假想一下,如果某种商品在3个月之后将比现在便宜得多;而再3个月之后,价格还会继续下降。那么你是不是就会一直等下去呢?
电子产品行业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一直处于通货紧缩状态。大部分电子产品在几个月后肯定会变得更加便宜;如果你愿意等上两年,甚至可能会变得一钱不值。这就是通货紧缩——价格逐步下跌,而你的钱变得更加值钱。
此外,稳定的通货紧缩只会发生在无弹性货币体系中,比如黄金、比特币,通货紧缩非但不会破坏经济,反而会促进经济发展:如果货币体系回归诚实货币,不具备金融市场投资知识的人们,以及没有能力聘请投资顾问的人们,只需要简单地持有诚实货币,即可实现一定程度的投资收益。因为在那种货币体系中,随着社会财富不断积累,币值会稳定反应物价上涨幅度,不存在货币贬值的问题。当然基于个人投资能力高低,优秀的企业家和投资者将获得更合理的回报。而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在纸币系统中的,持续的通货膨胀和失控的货币体系将慢慢夺去人们积累的财富。
如何正确看待比特币的发展
比特币仅仅用了4年多就拥有了10亿美元的市值,同时还成立了交易平台、股票市场等相关金融机构,那么未来比特币还会有哪些发展呢?我们不妨用回归历史的方式预测未来,就如同2D(二维)人通过投影的方式分析3D(三维)物体那样去分析4D(四维)世界的一些几何性质。
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1961年,加加林代表人类第一次进入太空;1969年,阿波罗11号首先实现了载人登月。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孩子们在那个时代肯定会浮想联翩,相信自己在不久的将来一定有机会进入太空。哪怕是20~30年后出生的我们也一样,看着七八十年代写成的科幻小说,憧憬着20~30年后发达的人类社会,相信人类会大规模进驻太空站、移民月球或者漫游星际。
而出人意料的是,这几十年我们真正发展起来的是微处理器、软件和互联网。这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明确的人类发展方向的启示,即人类改变了几千年来一直遵循的更高、更强或者更远的进化方向,而选择了更快、更智能。从现阶段的发展看,人类越来越倚重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它把人类像大脑细胞一样组织起来,形成了更高级的智能。可以说,人类正在大规模地由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转移,我也相信,不管我们是自愿的还是相互胁迫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将走向《黑客帝国》而不是《星球大战》。
我们是从向外界索取物质变为向内在深入挖掘自身潜力的方向发展。其实宅男腐女的现象并非我们所看到的那么简单,为什么以前的时代没有这么多,我觉得这代表着虚拟世界在大量地替代原来实体世界能够实现的功能,所以宅在家里依然能够过上正常的生活。
改变未来的经济形态
如果你能接受人类社会将越来越倚重虚拟世界的观点,那么在全面进入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虚拟世界足够安全吗?互联网曾因其分布式结构赋予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受人称赞,但是互联网上的一些重要资源——例如DNS(域名解析系统)根服务器和云服务器——分布过于集中,展现出中心化的弊端。最近的棱镜计划则显示了当前互联网对于隐私、自由和安全的保障何其脆弱。
比特币的运作方式告诉我们,所有的交易记录可以被分散化存储,那么DNS是否同样可以呢?如果真的可以,从此互联网世界将彻底打通,任何网站都无法被彻底屏蔽。如果服务器空间变成一种P2P去中心化的全球云,所有的网站内容都可以放在上面而不用担心网站会在一夜之间被关闭。
这看起来似乎有些不太现实,可实际上这些服务大部分早就实现了,比如域名系统在Tor里已经实现,而且Tor还采取P2P互联的方式让各个客户端之间相互帮忙传递流量,从而使得网络无法被封锁。电驴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网络硬盘,它早期还要依赖服务器,后期有了KAD(一种分散式的P2P通信协议)网络后差不多就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全球下载站;BitTorrent之后的很多新P2P下载技术,比如磁链,也开始慢慢向去中心化的方向发展。既然早就有了,为什么我们还要说比特币系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呢?
说到底,上述的Tor和电驴之类的P2P服务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即它们都是依赖谦谦君子和道德楷模的系统,对使用者的道德和自觉性要求极高,内建的激励机制并不强,所以大部分人都是用的时候开启客户端,用完就走人,特别是BitTorrent下载,每次充当“种子”的人都要呼吁希望大家留种。但是反观比特币的矿工,根本没有人要求他们购置硬件、消耗电力甚至忍受巨大的散热风扇的噪音,可他们依然踊跃地去做这些事情,就是因为有巨大的物质刺激。
如果把比特币的这种思路嫁接到自己身上,上述这些服务将会获得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人会长期挂Tor,因为可以赚Tor币;有人会专门买硬盘阵列来当“种子”或者做电驴共享,因为可以赚驴币(电驴官方奖励用产的网络积分)等。当然,最后他们也许会发现,直接使用比特币的技术框架来实现这些功能最简单,流通性也最强。
再推而广之,这种引入激励机制的去中心化P2P服务将会横扫一切不需要人力参与的第三方服务行业。保险业是需要人为鉴定的,所以无法用算法和互联网取代,但对于支付宝这类第三方中介,使用一个简单的纳什均衡就可以解决,并不需要真正的第三个人来充当中介,去中心化交易平台NashX就在做这样的尝试,如果成功就可以解放大量的人力,极大地降低社会成本。
所以,比特币思想及其系统本身对未来的影响之深远有可能是今天的我们无法想象的。它甚至有可能从货币领域影响经济领域,最终改变整个人类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格局。
比尔·盖茨说过,人类总是高估3年内的变化,却低估10年内的变化。所以已经走过4年的比特币将在未来6年开始对全球产生真正的第一阶段的影响,其标志就是某个产业或者国家正式宣布全面支持它。而我们唯一需要的就是再多一些耐心。
把比特币仅仅看作一种货币,而不是一种革命性的思想或者一整套交易生态和架构,那显然是小看比特币了。即使把它的影响限定在更广的金融领域,也未必是合适和恰如其分的。但是就目前来讲,比特币的货币属性还是被无限放大,虽然人们很少思考货币本质的问题。
在公众的常规理解中,比特币既非法币,也非具备物理形态的稀有贵金属,更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信任(至少暂时如此)。其流通的范围和影响力均有限,通常只能被归于虚拟货币的一种。如果全球货币系统是广袤的大地,那么充满神奇色彩的比特币仅仅是一粒细小的流沙,虚拟货币大概是流沙集。但是,这个流沙集的潜在核心是否是比特币尚待观察,虽然许多人对此充满渴望。
这些命题很自然地就会引出一些疑问:虚拟货币和我们常说的货币或者法币有什么区别?其产生、流通、发展的基本逻辑是什么?比特币与其他虚拟货币有什么区别?它有没有长久生命力?
07 虚拟货币体系中的比特币
货币简史
从实物货币到符号货币
货币并非是天然产生的,而是源于物品交换的需要。原始社会时,人类生活状态为自给自足,偶尔零星的交易通过直接的物物交换即可达成。随着历史的演进,人类社会产生分工,物物交换的弊端日益明显,必须存在双重巧合才能达成交易: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物品,且待交换的物品价值正好大致相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逐渐采用某种具体的物品作为特殊商品,以其为中介,先把自己的物品交换成一定数量的特殊商品,然后使用该特殊商品购买自己想要的物品。
这种特殊商品就是货币。由于特定区域的不同生产条件和生活方式,早期货币形式多种多样,如我国夏商时代的海贝、古印度的牲畜、古巴比伦人的大麦、美洲的可可豆和烟草等。伴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交换的范围日益扩大,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包括:便于携带、储存、计量,不易磨损,价值稳定等。金属(如金、银、铜、铁等)在这些方面存在较大的优势,导致形形色色的货币类型都逐渐向金属货币集中,取代了自然货币和其他材质的货币。
金属货币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一直伴随着两种演变:由贱金属(如铜、铁)向贵金属(如金、银)演变,由称量货币向铸币演变。前者使得货币的材质更加集中,后者使得货币的发行成为一种权力。这两种演变在西方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公元前后的古罗马帝国,恺撒实施了金本位,奥古斯都则把金币与银币的铸造规定为皇帝特权。
但金属货币有重量过重、磨损较高、携带不便的缺点,逐渐也不适合频繁的大范围交易环境,作为金属货币象征符号的纸币就此产生。我国南宋时期的交子、欧洲17世纪的银行券都是早期的纸币。早期欧洲纸币和我国的银票相当于金属货币持有凭证,以金属货币为基础,与金属货币可以自由兑换,二者可同时流通。
19世纪末,西方经济出现了速度空前的膨胀与发展,纸币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但仍然以贵重金属储备作为发行保证,历经银本位、复本位和金本位的演变。约同一时期,工业化国家先后禁止商业银行发行银行券,并把权力集中于中央银行。当时与银行券同时流通的还有一种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纸质货币。有的国家所称的“纸币”(paper currency,paper money)专指这种钞票。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后,任何形态的金本位都不复存在,代替它们的是不兑换银行券制度。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为应对金本位消失后的货币兑换比率问题,曾短暂实行过金兑换本位制。“二战”末期,美国占据世界经济中心地位,44个国家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了美元的含金量,其他各国货币按其含金量与美元定出比价。
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停止向各国政府及其中央银行按照官价兑换黄金,这实际上意味着绝大多数国家的货币与黄金切断了最后一丝联系,全面进入纸币本位制时代。国家不规定纸币的含金量,也不允许纸币与金(银)兑换,纸币作为主币流通,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中央银行通过信贷程序发行纸币,纸币成为信用货币。各国一般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纸币发行量,并对其实行严格的管理,称为“有管理的通货制度”。
简要回顾货币历史,可以发现,货币的发展表现出3个典型特征:货币材质去实体化、货币价值虚拟化和货币职能符号化。
货币材质去实体化
从各种各样的天然货币(如牲畜、粮食、贝壳等),到金属货币(金、银、铜、铁等),再到纸币,货币的材质一直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与经济规模的扩大、交换范围的扩大、交换频率的大幅度提高相适应,便于货币货币职能的发挥。
195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富兰克林银行率先发行银行信用卡,标志着一种新型商品交换中介的出现。美洲银行从1958年开始发行美洲银行信用卡。1973年,罗兰德·莫诺发明了IC卡,作为电子货币的存储介质。1982年,美国组建了电子资金传输系统,随后英国、德国也相继研发了类似系统。以银行卡为代表的电子货币迅速流行,占据当今货币形式的主流。
电子货币使得货币彻底去实体化了,虽然我们仍然会使用卡片作为电子货币的载体,但是卡片本身并不是货币,真正的货币是卡片里存储的数字。如同早期纸币对应于金库中相应价值的黄金,早期电子货币也对应于银行中相应数额的纸币。但是随着各国货币的发行转向电子化,电子货币也日益与纸币脱离,成为纯粹数字形态的货币。
据媒体报道,瑞典有可能成为全球第一个无现金的国家。2012年3月,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显示,纸币和硬币只占瑞典货币量的3%,与之相比,纸币和硬币在欧元区国家占9%,在美国占7%。在瑞典大多数城市,公交车不接受现金,车票钱必须预付或用手机短信支付。连一些小公司都只接受银行卡,很多银行的分支机构已经完全停止处理现金业务,通过电子交易业务进行支付和转账。
货币材质的去实体化有利于货币的携带、储存、使用和流通,尤其是随着无卡支付的盛行,货币甚至不再需要银行卡承载,在网上即可使用支付、转账等大部分的货币流通功能。较之传统的实物材质货币,电子货币具有如下优点:
便于携带和使用,无法损毁(卡坏了不代表卡里的资金不在了);
中转快,便于流通,省却了纸币印刷、清点、搬送、运输、回收的费用;
易于防伪和管理;
打破地域限制,只要商家愿意接受,消费者可以较易获得和使用多国货币。
由于发行成本低廉,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之外的非金融机构都拥有了发行货币的可能性,例如机构货币、社区货币等,虽然这些货币的流通范围有限,但是在特定领域内,它们确实可以承担货币职能。
这些便利大大降低了货币的发行与使用成本,为社会带来额外收益。例如瑞典的银行抢劫案已从2008年的110起骤降至2011年的16起,这是该国有记录的30年内最低。但与此同时,电子货币存在严重的网络安全隐患。根据瑞典全国预防犯罪委员会的报告,包括隐瞒收入在内的网络欺诈案已从2000年的3 304起上升到2011年的近2万起。
货币价值虚拟化
与货币材质去实体化相伴的是货币价值的虚拟化。天然货币,例如牲畜、粮食,具有切实的实用价值,可以役使、充饥。早期金属货币使用的铜和铁可以打造农具、器械、兵器,同样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当货币的材质由贱金属过渡到贵金属,货币本身的实用价值已经大大降低——金、银虽然也可以用来铸造器物,但人们看重的只是其观赏价值(工业价值则是很久以后的事情)。
纸币本位的出现,意味着货币本身价值基本消失。纸张即使再昂贵,与其票面价值相比也可以忽略不计。而货币的电子化则导致其实用价值的彻底消失。从铸币和纸币的国家化发行开始,货币本身价值的缺失由国家信用填充。大部分国家增发基础货币时,均有政府资产(或债务的收益权)作为抵押,基础货币相当于政府向全国国民的借债,但至于借债是否能被偿还,乃至政府资产是否有价值,只取决于人们对政府的信心和政府自身的信用。
这就是当前绝大部分货币被称为“信用货币”的由来。基础货币发行之后,由银行借贷所产生的货币乘数效应,把政府的债务逐级放大。政府和金融系统是否真有能力清偿如此庞大的债务,无法得到实际验证。如果人们可以自由评估国家信用,自发选择是否接受由此国家信用支撑的货币,这一体系并无太大问题。但是,各国政府普遍规定了货币只能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法币的流通,导致人们并无自由选择的权力。此时政府信用的好坏乃至有无并不重要,货币变成供需决定的产物,成为经济调节工具。
货币价值的虚拟化源于材质的虚拟化,在货币材质本身失去任何实用价值,并与货币生产的实际成本脱钩之后,货币的价值已经无从度量。这种变化一方面意味着拥有货币发行权力的机构获得了凭空创造财富的能力,同时也意味着货币的价值支撑未必要与实物相联系。
货币职能符号化
货币的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和支付手段,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并不需要有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在实物货币时代,这种观念上的货币以足值的实物为基础, 在商品价值量一定和供求关系一定的条件下,商品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充当足值货币的实物的价值大小。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则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它可以是不足值的。
在非实物货币(包括纸币和电子货币)环境下,货币的所有职能都符号化了,货币成为一个记账单位。例如,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货币只意味着某种大致的、难以量化的购买力,一种商品的价格是否合理,取决于两个因素:与其他商品相比,该商品的价格是否合理;购买者主观上认为该价格对于满足其需求是否合理。实际上这意味着货币丧失了直接的价值尺度职能,作为标尺,它存在较大的弹性和主观性。
执行流通职能的货币已经无法区分清楚现实与观念,它只是一串数字(符号),资金的变化只表现为数额的增减。只是这一数额的增减必须发生在某个物理系统之中,例如银行的账本或数据库中的记录。
货币职能的符号化是货币材质去实体化和货币价值虚拟化的必然结果。这种结果导致货币的面目日益模糊,它成为货币发行机构免费生产的商品。该商品无内在价值,其价值更多取决于供求关系,即如果货币发行机构生产的商品数量过多,其价格便下跌,产生通货膨胀;若生产的数量过少,其价格上升,产生通货紧缩。由于货币的生产成本极其低廉,发行机构的产量并未受到真正的制约,仅由发行政策决定。
货币职能符号化直接导致虚拟经济的兴起。例如,评估科技公司的价值,大多既不以其固定资产、人力资产作为估价依据,亦不以其盈利能力作为估价依据,而是通过某种曲折的手段——例如该公司的产品有多少用户、未来每个用户可能为公司带来多少营收——来估值。这些价值当前不存在,未来也不一定存在,但是估值一旦完成,该公司便具备了相应的票面价值,投资蜂拥而来,票面价值变成银行账户里的现金。此时货币的数目增加了,但是现实世界里的实际价值并没有任何增加。如果该公司破产,与此相关的超发货币并不会消失,这在实物货币的时代难以想象。
货币职能符号化的利弊问题牵涉过广,难以尽述。它带来的另外一个结果是:我们实际上需要的并不是货币,而是一个总账本。如同质量的单位是千克,长度的单位是米,我们根本不需要千克和米的实物,我们需要的是国际千克原器、国际米原器这些能够衡量质量和长度的标准实物。与此相反,货币已经没有实物,也就失去了作为标准的含义,它可以仅作为获得共识的记账单位存在。
如此一来,个人财富的变化将表现为总账本下对应个人账目的变化,货币流通过程表现为总账本下对应买卖双方账目的同时变化。在此假设下,如果我们允许不同人群使用不同的记账单位,就意味着他们在使用不同的货币。在某种程度上这相当于回到了原始时代,人人都可以自由选择商品交换的媒介。
虚拟货币的产生
传统虚拟货币的形成和虚拟社区的发展息息相关,而虚拟社区的发展无疑是互联网的普及和人类需求相匹配的结果。虚拟社区包括社交网络、商品交易网络、在线游戏网络等多种形式。大家对此早已熟悉并且可能早就深陷其中了。社交网络包括人人网、QQ、微博、微信等,商品交易网络包括淘宝网、当当网、亚马逊等,虚拟游戏社区包括《魔兽世界》、《梦幻西游》、《征途》等。此外,还有知识网络社区,比如新浪爱问、百度文库、维基百科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当这些服务网络和货币联系起来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Q币、当当的购物积分、游戏点卡?甚至连人大经济论坛都需要虚拟货币。在某些情况下,这些虚拟社区通过创建并流通自己的数字货币来交换他们所需的商品和服务,从而为特定的虚拟社区提供一种交换媒介和记账单位。
当然,虚拟货币不仅仅在于创造一个新交换媒介和新记账单位,它的产生原因是多样化的。首先,它是商业模式的一部分,方便收取增值服务费用,同时也为虚拟社区的服务提供便利的小微密集支付服务,而不是把社区置于繁复的金融体系之下,它是灵活经营模式的必要部分。其次,它们往往可以为客户提供财务激励,以使用户继续参与其中,比如航空公司通过里程积分兑换提高客户黏性。最后,虚拟货币产生的沉淀资金(若非双向兑换流通)还可以为社区带来时间收益和残值收益。当然,最重要的支撑是这些虚拟货币的发行和分配是在虚拟社区的控制之下的。
而不管从逻辑还是实践上讲,比特币及其追随者都不直接与特定的虚拟社区相关,也不是为了购买虚拟社区的服务而产生,或者说,不需要特定虚拟社区的服务为其价值背书:它依赖的是互联网点对点产生的协议信任,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包括支付、保护私人财产在内的庞大价值。
虽然比特币的初衷未必是获得货币地位——甚至可能没想过成为货币,但其运行结果导致自己成为法币的直接竞争者。它是在本源上不限制自身流通范围,也不绑定特定的服务。正是因为这样,它必定与去中心化、总量恒定联系在一起,虽然后者是一个既定事实而非推论。否则,要是存在一个不受控制的发行方,又如何获得信任呢?而去中心化和总量恒定则意味着不存在严格的发行和控制方。[4]
这种去中心化和不嫁接某项服务的设计使其不存在受益的发行方。虽然最初开始挖矿的矿工有更多机会获得比特币,但是那与他们为建立和维护比特币系统做出的贡献相匹配。比特币的产生基于一种理想化的愿景——建立高效、便捷、低成本、点对点的现金支付系统。其创始人中本聪虽然受到多方关注,但事实上,他甚至无法对比特币体系施加任何影响。中本聪也从未用货币来形容比特币。就比特币的发行来讲,仅仅是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景,而不是一种商业模式。基于比特币的商业模式都是后来延伸出来的,与比特币的产生并无直接关系。
虚拟货币的分类
先援引一下欧洲央行对虚拟货币的定义和总结:一种不受监管的数字货币,通常由其开发者发行和控制,为特定虚拟社区的成员使用和接受。这些虚拟货币既和货币类似,又和它们专用的零售支付系统伴随、相关。
“货币”这个词太扎眼了,而且可能与各国法律相悖,所以有时候这些虚拟社区的经营者习惯把它称为“储值账户”,就好比健身卡、饭卡。这里面的界限比较模糊,虽然未必符合货币的所有定义,却承担了某些类似货币的职能,尤其是那些流通范围不局限在特定虚拟社区,且能和法币实现双方兑换的虚拟货币。这里暂时把它们统称为虚拟货币。
显然,欧洲央行因为对比特币的了解不够深入,才会把虚拟货币定义为“由其开发者……控制”,“专用于某个零售支付系统(倒也并非某个虚拟社区)”,同时却把比特币归为虚拟货币,因此我们需要对欧洲央行的虚拟货币定义做一些延伸。
这种延伸事实上是要为传统虚拟货币和新型虚拟货币做一个界定。假如把中心化的、流通领域限于特定(支付)范围的虚拟货币称为传统虚拟货币。新型虚拟货币则可以用这么几个核心概念来定义:去中心化,不受其开发者或者其他人完全控制,总量恒定;流通领域不受限制,只取决于使用者的意愿。
事实上,还没有人对虚拟货币做如此划分。或许有人会说:你干脆把虚拟货币分为比特币和非比特币好了。我的回答是:不对,应该是比特币及其追随者(例如莱特币等)和其他虚拟货币。毕竟在这种思想下,新型虚拟货币可以不止有比特币一种形式,虽然目前来看比特币是相对完美的一种。
对分类的界定与研究者的角度设定有关,没有定式。逻辑可以分为多个角度和标准分类,和其他研究一样,我们也只选其一。我们只是认为这样的分类方法更能揭示一些本质性的东西。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