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罗马人的故事

_8 (当代)
当罗马的使者求见女王的时候,她正亲自督战围攻伊萨岛。她有一个远大的——说好听一点——理想,就是将伊利里亚周围的希腊城邦全部纳入她的统治之下,使整个亚得里亚海和伊奥尼安海的东岸连成一体,从而开创一个新纪元,而伊萨岛便是她的第一个进攻目标。踌躇满志的窕塔高傲地接见了来自罗马的使者,心不在焉地听完他们关于海盗的申诉后,回答说,意大利商人所遭受的痛苦与我们政府无关,那些都是个人的私掠海盗船的行为。我们伊利里亚的国王们没有干涉这种个人行为的习惯,也不会制止他们的私掠致富行为,你们的商人应该多加小心才对。对于这种近乎无耻的推托,使者团中有个年轻气盛的使者愤然声辩说,我们罗马有个优秀的传统,那就是,国家有责任惩罚犯罪的个人,保护那些被犯罪所伤害的人。我们将在众神的帮助下尽最大的努力,以最快的速度迫使你们改变这种愚蠢的习惯。女王那里受得了这样的言辞,立刻就将罗马使节们赶了出去。
罗马人的船离开后,窕塔越想越不痛快,最后竟然派出船只追赶,并将哪个敢于冒犯她的尊严的年轻使者杀害了,于是终于事情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罗马开始召集军队准备出征。
公元前229年春,马其顿的狄密多留二世驾崩,留下一个只有九岁的王位继承人——腓力五世,由于马其顿新丧,忙于自己的事物,所以暂时无力帮助伊利里亚。但是被自己的野心驱动的女王窕塔则丝毫没有改变自己远征计划的意思,她派出了更多的兵力,一举征服了科西拉岛,并围困了南部重镇提累阿基姆。
公元前229年夏,罗马以200艘战舰,两万步兵两千骑兵的兵力开始侵入伊利里亚,第一次伊利里亚战争爆发。伊利里亚的海军不过以二、三十条战船就可以号称当地的海军强国,而希腊同盟国这时能够驰援的战船不过十几艘而已,所以罗马的兵力给他们造成的震动是难以表述的。随后的战事实在没有可言之处,唯望风而降四字足矣。
首先投降的是镇守科西拉岛的狄密多留,此人与马其顿王狄密多留二世同名不同人,也没有亲缘关系。在狄密多留的引导下,罗马军兵不血刃,连降科西拉岛、阿波罗尼亚和提累阿基姆。围城的伊利里亚军见漫天而来的大军和舰队,根本就没有任何抵抗的企图,轰然而散。于是在罗马军的威吓之下,伊利里亚军从奥特朗托海峡一带逃了个精光。罗马军因为对伊利里亚内陆没有什么兴趣,所以掌握了德林河的东岸南岸后不再前进。海军则继续北上,兵不血刃地占领了伊萨岛、法鲁斯岛和科尔丘拉岛,以及岸边的一些城镇。女王窕塔则在少数亲兵的陪同下逃亡内陆。
公元前228年春,窕塔终于明白自己不是罗马人的对手,转而向罗马求和并接受了罗马的和平条件:放弃所有罗马占领的岛屿和城市;支付罗马战争赔款;每年向罗马进贡;不得同时派出两条以上的船只出海;任何武装船只不得超过利苏斯城以南。从意大利通往希腊的海上航线的安全因此得到确保。罗马将法鲁斯岛和周围的几个岛交给降将狄密多留管理,使他成为封锁伊利里亚的钉子。
这一战,罗马虽然是以窕塔的海盗行为为起因出兵,但他们的目光绝没有短视到只看到窕塔的海盗行为。战争的结局使罗马人第一次登上了东方的土地,在那里建立了桥头堡,同时确保了通往希腊航路及亚得里亚海通往地中海的战略要地奥特朗托海峡,在以后可能发生的与东方各国的冲突中布下了重要的一步棋。
地图:伊利里亚
第七节 哈士杜巴
西班牙。
名将哈密尔卡的死没有给那里的迦太基军带来混乱,因为继承哈密尔卡地位的是他的女婿哈士杜巴。
在迦太基,哈士杜巴这个名字非常普通,历史上有名的将军里至少先后有八个人名叫哈士杜巴。我们现在所说的这个人,早在第一次布匿战争的时候,就是哈密尔卡的强有力的支持者。尤其是在迦太基的政界,哈士杜巴是哈密尔卡的不可多得的同盟者。特别是当他与哈密尔卡家联姻之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更为密切。公元前237年,哈士杜巴随哈密尔卡出征西班牙,在西班牙的征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哈士杜巴的性格正直、勇敢、谦逊而又有教养,人还英俊潇洒,深受迦太基军将士的拥戴,大家都尊敬地称他“英俊的哈士杜巴”,所以他的继任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哈士杜巴十分理解哈密尔卡对罗马的战略,清楚西班牙的战略地位。他继任后积极推动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西班牙东岸建设一座港口,并起名叫新迦太基,以取代加的斯港。原来的加的斯港是迦太基的远征基地,但是却面向大西洋,从那里出发前往非洲迦太基并不方便。新城的所在地原来是希腊人建立的殖民城,面向地中海,从这里去迦太基十分便利,而且附近有储量丰富的银矿,是迦太基人主要的财源。哈士杜巴将希腊人建的旧城完全拆毁后重建新城,精心的规划和高超的工艺,使新迦太基城成为当时最先进的港口,城内拥有先进的造船厂,有技术最好的伊伯利亚铁匠,为迦太基军队提供精良的武器装备,波利比乌斯称赞此城是“帝国的不会枯竭的宝库”。从此新迦太基就成为西班牙的首都。
哈士杜巴的军事行动带有为哈密尔卡的复仇成分,也同时是哈密尔卡的战略计划的延续。他们从东部西班牙内陆向北进军,连下十二座城池,使迦太基人的势力扩展到了瓜的亚纳河的上游和苏克罗河流域以南。当然哈士杜巴并非将所有精力都用在战争上,行政建设和外交也是不可忽视的。
完全用军事力量是无法建立一个稳固的基地的,无论在什么时候,外交手段都是不可或缺的,哈士杜巴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不是一个头脑简单的武夫。在西班牙,伊伯利亚人是屈指可数的大部落,他们居住在苏克罗河与埃布罗河之间的地区,与迦太基人的势力范围相邻。与这样的一个大部落进行全面军事对抗一定会旷日持久而损失惨重,这是哈士杜巴所不愿意付出的代价。他利用自己非凡的才能和富有魅力的性格,一定还有花言巧语,渐渐得到了伊伯利亚王的信任,最后竟然娶了伊伯利亚王的女儿作二房,从而使伊伯利亚人成为自己的可靠的同盟。这个婚姻当然不止是给哈士杜巴带来一些家庭乐趣,更使迦太基的势力一举向北扩张到了埃布罗河中下游流域。
随着哈士杜巴不懈的努力,不少当地的部落也都纷纷加入了迦太基的阵营,这些民族成为迦太基极为重要的兵源,使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军队达到了空前的势力:步兵5万、骑兵6千、战象数百。
对于迦太基势力的迅速扩张,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希腊殖民城越来越感到不安。希腊人早就在这一地区建立了许多殖民城,随着迦太基势力的扩张,南部的一些城市相继陷落,就连新迦太基城也是建立在一个希腊殖民城的废墟之上的,剩下的希腊殖民城肯定会有唇亡齿寒的感觉,其中以马塞最为不安。马塞是希腊人在西地中海的重要贸易中心,许多在西班牙的城市都是马塞的贸易基地或友好伙伴。看到自己的贸易路线在迦太基的扩张中不断缩小,烦躁不安的马塞于是就再次向罗马求援,希望罗马能够控制迦太基无限制地扩张。
罗马这时还有自己的困难,那就是北方的高卢人不稳,随时都有可能南下进犯,所以不能为自己的盟友而在西班牙投入任何兵力。但是罗马也决不甘心让迦太基在西方无限制地发展,罗马的算盘是尽量稳住和限制迦太基势力的扩张,使自己能够专心对付高卢人。公元前226年,罗马派出使者来到西班牙,向哈士杜巴提出交涉,要求哈士杜巴不要越过埃布罗河。从地理环境上来看,西班牙的界线显然是在比利尼斯山一线,罗马将哈士杜巴的活动范围限制在埃布罗河以南,目的是争取足够的缓冲空间。事实上,这个区域后来给汉尼拔造成的损失是相当巨大的。
哈士杜巴同意了罗马的要求。对哈士杜巴来说,自己虽然将势力范围扩大了不少,但是西班牙的中部、北部和西部仍然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下,自己也没有可能在这时对埃布罗和以北采取任何行动,与罗马的这个约定反而等于让罗马承认自己在西班牙半岛的权利,使他可以放手消化这个地方,这对于哈士杜巴以及迦太基来说都是足够的了。
对于哈士杜巴与罗马签定的这个条约--埃布罗条约,迦太基元老院是知道并批准了的。迦太基人并不希望与罗马发生任何冲突,无论是农业派还是海外贸易派,和平的环境是获得最大利润的先决条件,特别是面对象罗马这样的强国,任何冲突都会带来严重的损失。巴卡家族在西班牙的扩张事业也渐渐得到了迦太基人的广泛支持,因为那里为迦太基带来了巨额的收入,不但有银矿和农庄的收入,还有广大的贸易市场。三分之一的西班牙利润被上缴迦太基国库,这也说明巴卡家族在西班牙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国王,而是经过迦太基认可的总督。这些财富收入使迦太基很快就从第一次布匿战争的创伤中恢复了过来,并比以前更加富有,可以说西班牙就是迦太基发现的一棵摇钱树,所以迦太基人不会为了图一时之快而牺牲自己在西班牙的地位。
哈士杜巴显然使是很清楚地知道和战的利弊的,他在西班牙扩张过程中,小心地避免与罗马发生不必要的冲突。在埃布罗河南方,有一个小城市叫萨干坦,那里的居民与马塞是盟友和贸易伙伴,他们担心迦太基人的势力会威胁到自己,就向罗马寻求保护,罗马当然答应了。哈士杜巴虽然在西班牙东部占领了几乎所有的城市,却没有与萨干坦为难。当罗马与哈士杜巴达成埃布罗协定时,没有提及这个小城的归属,给人的印象是罗马人为了解除自己的后顾之忧,放弃了自己在埃布罗河以南的盟友,也可能是为了得到哈士杜巴不越过埃布罗河的承诺而作出的让步。尽管如此,哈士杜巴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都没有去征服这个城市,使它成为西班牙东岸的一块飞地。这个城市将会成为罗马与迦太基较量的导火线。
公元前221年,哈士杜巴被一个不满的奴隶暗杀。在他领导的这八年里,他将哈密尔卡开创的基业巩固和扩大了,为迦太基今后在这里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这一年,在东方的中华大地上,秦国的大军攻入了齐国国都,随着这个最后的战国的灭亡,中国进入了大一统的秦朝。
图:哈士杜巴
第八节 高卢入侵
现在让我们将目光再转回意大利北部。
意大利北部的波河流域是意大利半岛最大的平原,南面是亚平宁山脉,北面是阿尔卑斯山脉,在两座山脉之间形成一个向东开放的三角形。那里水量充沛的大河和肥沃的土地孕育了丰富了农产品,便宜的价格使过往的客人都不会自己携带干粮,客栈里的食物价格是按人头计算,而不是按量计算,这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助餐了吧。
这一带原来居住着伊托鲁里亚人,后来他们渐渐衰弱,北方的高卢人就慢慢地占据了波河平原。罗马人将居住在阿尔卑斯山脉南麓波河流域的高卢人称为下高卢人(cispadane Gaul),居住在阿尔卑斯山脉北麓的则被称为上高卢人(transpadane Gaul)。按说那里本来是个安居乐业的风水好地,可是由于高卢人还没有进化到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本性使他们无法在一个地方长久地经营下去。
当罗马决定出兵占领撒丁岛的时候,下高卢人开始向南渗透,并发生了一些小摩擦。公元前236年,下高卢部落波伊族与上高卢的利格里亚族合谋共同入侵意大利,由于两族之间意见不和,还没有南下就自己内战了起来,令罗马人虚惊了一场。
波伊人并没有就此善罢甘休,他们不断地派出使者往来阿尔卑斯山脉南北,纠合上下高卢人一同对付罗马。对此罗马也早有所察。公元前226年,当马塞要求罗马关注一下迦太基人在西班牙的扩张时,罗马正思虑着如何解决高卢问题,没有精力顾及那里的情况,只是派使者与哈士杜巴匆匆签订了埃布罗条约,以解除后顾之忧,使自己可以专心对抗高卢人。
罗马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公元前225年,波伊人与波河流域的最大部族印苏布莱人结盟,同时说服了附近的若干部落,并用金钱雇佣了大批上高卢佣兵准备共同入侵意大利,平分掠夺的战利品和占领的土地。有的部落对入侵大国的冒险表示犹豫时,他们就用当年高卢人的祖先是如何如何英勇地击败罗马人占领罗马城的故事来说服他们。在两族的鼓动下,他们终于集结了五万步兵,两万骑兵和战车,开始南下侵入意大利。
当波伊人和印苏布莱人忙于召集兵力的时候,罗马就已经得到了情报。他们立刻行动起来,征集储备粮草,调动军队前往北意大利设防。执政官伊密利乌斯·巴佩斯带领着自己的军队前往阿里密侬驻防,因为那里与高卢接壤,如果高卢人沿平缓的亚得里亚海岸南下,必然要首先攻占此城。一位副执政官带领一个执政官军前往伊托鲁里亚中部设防,提防高卢人由第勒尼安海岸南下直扑罗马城。这一年,另外一个执政官阿提略·雷加鲁斯和他的两个联合军团已经被派往撒丁岛平定那里反抗。同时,罗马人没有忘记当年罗马城陷落后的悲惨,另外召集了两个执政官军防守罗马城。在意大利北部与罗马有良好关系的安布里亚、威尼提亚、孙诺曼尼等地也都进入了警戒状态,时刻提防高卢人的入侵。
罗马人的布置十分合理。他们兵分三处,在监视防守广泛的区域的同时,还可以相互呼应。不过,高卢人却没有按常理出牌。他们的大军沿亚得里亚海岸南下不久,就转向西,进入了亚平宁山区,越过重山峻岭后,从东面侵入富饶的伊托鲁里亚地区,避开副执政官的军队,一直南下到克鲁新城,在罗马的三只大军的中间毫无阻挡地进行大规模的抢劫。
沿罗马修建的道路,从克鲁新城前往罗马只需短短的三天时间,罗马城内的紧张气氛可想而知,求援告急的信使被火速派往各军。位于伊托鲁里亚中部的副执政官离高卢军最近,他接到高卢人已经穿插突破罗马军防线的消息后,立即拔寨起程,全速南下追击。同时,驻守阿里密侬的巴佩斯也开始率领自己的军团翻越亚平宁山而来。
高卢人得知罗马军南下的消息后,决定北上迎敌。当天傍晚,高卢军便与副执政官的军队碰了头,双方各自安营扎寨,等待来日的鏖战。
夜晚,高卢人留下所有的骑兵守寨,其余的步兵则押送着战利品悄悄地向北撤离。到了拂晓时,罗马的岗哨发现大队的高卢骑兵从营寨里奔出,向北方急驰而去。副执政官见高卢的骑兵没有步兵跟随,立刻就明白了高卢人已经逃走,于是马上集合全军,开始向高卢人退去的方向追击。罗马军一路追的上气不接下气的时候,不曾想那没开化的高卢人会用计,头天晚上先撤走的步兵在途中设伏,等罗马军一到,伏兵四起,前边的骑兵也杀转回头,罗马军顿时就乱成一团。副执政官拼命镇住慌乱的士兵,渐渐组织起队伍突围,在折损了六千人马后终于冲出高卢的包围,逃往附近的一个高地上。高卢人对他们发动了多次的进攻,都被训练有素据险死守的罗马军击退。
傍晚时分,经过一夜一天的行军和作战,高卢人已经十分疲劳,于是决定停止进攻,扎寨休息,等待来日决战。正在这时,巴佩斯率领的罗马军团到达了附近,并发现了高卢人,于是便在附近扎寨,准备第二天的战事。巴佩斯的宿营篝火照亮了周围的树林,被围困在小山上的罗马军发现了,于是他们知道了援军的到达,便派出信使趁夜色穿过树林,与友军取得了联系。巴佩斯这才知道前面还有战败被困的罗马军,觉得不能再拖延时间,就决定拂晓时里应外合一同发动攻击。
罗马军营寨的火光也使高卢军得知了罗马援军的存在。在各部落头领参加的紧急作战会议上,他们很快就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当务之急应保护已经抢夺到手的财宝全身而退,将货物全部送回之后,便没有了顾虑,那时再轻身返回,与罗马大战一场。于是高卢人再次在夜晚悄悄撤出了战场,带着抢夺的财物向西退去,准备沿第勒尼安海岸北上返回故乡。
第二天拂晓,巴佩斯的罗马军奋勇杀向围城的高卢营寨,却发现那里早已经人去灶凉了。在顺利地救出了被围的罗马残部后,两军合并,一同沿高卢人退去的方向追去。巴佩斯见高卢人声势浩大,加上罗马军新败,所以不敢冒然与高卢人交战,只是远远地跟随,等待时机。这时,双方都不知道另外一支罗马军的存在。
原来,在撒丁岛的罗马军也接到了高卢人大举入侵的情报,他们在执政官雷加鲁斯的率领下乘船返回意大利,在比萨港登陆后,便沿海岸的大道南下赶往罗马。当他们行至泰拉蒙附近时,雷加鲁斯发现了一小队高卢骑兵,并将他们全部捕获。原来这是高卢大军的侦察队,他们没有想到前面会有罗马军的大队人马,所以大摇大摆地放马驰骋,随便看看环境地形而已。经过审问高卢俘虏,雷加鲁斯了解了罗马军的情况,并知道他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将高卢军夹在了两支罗马军的中间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雷加鲁斯当机立断,命部下火速抢占前面的一个平缓的制高点,占据有利地形阻击高卢军。
过了预定的时间许久都不见侦察队返回,高卢军的统帅不安了起来,他担心后面的罗马军是否会从别的路线赶到了自己的前方,对自己实行包围战术。他细看四周,见前方有一个平缓的高地,就派出一部分士兵前往,想控制有利地形以备万一。
高卢军比罗马军稍微晚到了一步,制高点已被罗马军占领,双方顿时短兵相接。高卢军吃了地形的亏,不久就被罗马军击退。这里的战斗引起了尾追高卢军的巴佩斯的注意,他立刻派出探马前往,并与雷加鲁斯军取得了联系,于是双方决定协同作战,就地围歼高卢军。
高卢军见决战无法回避,就将全军分成两半,背靠背排出两列战阵,分别面向南北两个罗马军,他们的战阵两翼则由优势的骑兵镇守。为了打开退却的通路,高卢军首先以优势的骑兵对雷加鲁斯发动了强攻,试图攻占罗马占领下的高地。雷加鲁斯依靠地形的优势,集中所有骑兵拼死抵抗,在激战中雷加鲁斯阵亡,首级被送往高卢统帅处示众,以激励士气。但是,罗马军的投射的标枪对没有像样盔甲护身的高卢士兵造成了相当的伤害,他们的骑兵和战车兵终于被击溃,于是高卢军的两翼暴露无疑,南北两面的罗马军不失时机地完成了对高卢军的合围。面对训练有素的罗马士兵,高卢人表现出了大无畏的英勇气概,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赤膊上阵,挥动着劣质的刀剑,前仆后继地冲杀。剑弯曲了,他们用脚将它扳直,刀卷刃了,就将它更高地抡起猛砍。渐渐地,罗马军的包围圈越来越小,连续的盾牌象一面墙一样将高卢士兵推压到了一起,他们失去了活动的空间,没有尖锋的刀剑既无法刺伤敌人,也没有地方挥动。罗马士兵则从盾牌后面将精炼的短剑象毒蛇吐信般地连续刺出,四万高卢人便这样阵亡了,其中有些是见大势已去自刎身亡的,高卢军统帅也力竭战死。另外一万人被俘。罗马军也由于高卢人的殊死抵抗而损失惨重。
尽管罗马军的损失非小,巴佩斯依旧带领余部追击逃走的敌兵,一直追杀到波伊人的故乡。当年秋季,他返回罗马。市民和元老院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凯旋式。
危机虽然过去,罗马人依旧对高卢人不放心,决心彻底解决高卢问题,以消除后顾之忧,于是接连数年对高卢发起全面进攻。前224年,两个执政官都被派往高卢作战,波伊人迫于压力,不得不与罗马签订了和平条约。前223,222两年,罗马全军对 印苏布莱人连续出击,元老院顽强地拒绝印苏布莱人的求和请求,直到他们在罗马军的猛攻下无条件投降。随后罗马向居住在下高卢的各高卢小部落施加军事压力,迫使他们也纷纷归顺罗马。到了220年,阿尔卑斯山以南的意大利半岛全境都落入罗马的掌控之下。
为了巩固新的势力范围,罗马在那里修建了两个殖民城——普拉孙提亚和克列摩那。修建从罗马通往北方重镇阿里密侬的大道——弗拉米尼乌斯大道,和通往科萨的第勒尼安海岸大道——奥列里大道。还修建了两个军港——卢那(Luna)港和贞努亚(Genua)港。至此北方暂时平定。
在罗马人忙于消除内患的时候,在远方的西班牙,迦太基的势力按部就班地扩展,这时已经羽翼丰满。下高卢基本上平定后,罗马人也渐渐有了余力介入西方的事务,双方的对抗势在难免,一场史无前例的战火即将点燃。
地图:北意大利
图:高卢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11 19:57:45编辑过]
第九节 四头幼狮
公元前221年,西班牙。
哈士杜巴遇刺身亡后,在西班牙的迦太基军和伊伯利亚人都推举汉尼拔为西班牙总督。他们的请求被迦太基元老院批准,使汉尼拔成为巴卡家族在西班牙的第三位统治者。这时汉尼拔才25岁。以现代人的眼光看来,25岁的人实在太年轻了,但是对于25岁的汉尼拔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困难可以使他退缩的了。
哈密尔卡有四个儿子,长子汉尼拔,以下是小哈士杜巴、玛哥和汉诺。这些都是迦太基人十分常见的名字,但是他们都不是普通的迦太基贵族子弟,在父亲的调教下,他们都成为优秀的军人和统帅,大家称他们兄弟几个是“四头幼狮”。
在这兄弟四人中间,汉尼拔无疑是最出类拔萃的。他九岁那年便跟随父亲哈密尔卡出征西班牙,哈密尔卡将他随时带在身边,让他见识几乎所有的决策过程,连作战时也不例外,至于其他的文化教育和武技训练,则是由哈密尔卡请来的家庭教师或部下来承当,当然这些教育和训练都是相当严酷的。七、八年下来,远不满二十岁的汉尼拔就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军旅经验和实战经验,同时也通晓了迦太基和希腊的文化。哈密尔卡知道,单有军旅经验是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领袖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经验也十分重要。于是,他就把汉尼拔送回了迦太基,使他能够得到更系统的文化教育和接触迦太基政界的上层人物。这大概是哈密尔卡阵亡前一、两年。
六年后的公元前224年,汉尼拔应姐夫哈士杜巴的邀请,重新返回了西班牙,被哈士杜巴任命为自己的副官。领导才能和服从命令能力很难同时在一个人身上同时体现,但汉尼拔则完美地拥有这些才能和美德。汉尼拔的军事才能和准确地完成任务的能力立刻就淋漓尽致的发挥了出来,很快就使汉尼拔深得迦太基军将士和哈士杜巴的信赖,成为哈士杜巴不可多得的左膀右臂,以至于此后的重要军事行动几乎都是汉尼拔执行的,而哈士杜巴则因此可以分出更多的精力去进行外交活动。双方的默契配合使迦太基的势力在西班牙迅速扩张。
对当年的老兵们来说,最初看到的汉尼拔有和当年的小毛头没有本质区别的幼稚的面孔,同样的眼神,他们从中不难发现当年哈密尔卡的影子,他们象以往一样喜欢这个小孩子,同时也将自己对哈密尔卡的信赖惯性地寄托在了汉尼拔的身上。可是汉尼拔的才能很快就将全军将士的注意力吸引了,他用行动向这些叔伯辈的老兵们显示自己不用依靠父亲的威名,而是用自己的才能证明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将领。在汉尼拔的指挥下,将士们从来没有如此地自信和大胆。对此,罗马的三大历史家之一的李维评论道,汉尼拔坦然自若地面对危险;奋不顾身地投身于危险;没有什么困难可以使他退缩,也没有什么困难可以扑灭他的热情,严寒和酷暑无法使他有丝毫的动摇。饮食仅仅是为了身体的需要,从不是为了享受;睡眠仅仅是为了解乏,从不受日夜时刻的规范。公事之余的睡眠无须柔软的床铺和安静的环境,无时不能随遇而安。将士们常常可以见到他身盖自己的披风,于士兵们一起躺在硬冷的地上酣睡。从服装上无法区别汉尼拔和他的士兵们,但他的武器和战马却是最引人注目的。他是全军最好的骑手和行军者。马上马下他都是一个优秀的战士,每次都是他一马当先冲入敌阵,也每次都是最后一个撤离战场。
这些描述准确地刻画出了汉尼拔的坚韧的性格,这些在我们以后的故事中都可以一一印证。作为一个热情的罗马共和国的爱国者,李维当然也不会忘记往汉尼拔身上吐些口水:汉尼拔是比一般迦太基人更加无耻的人,他更加没有信用,更加残忍,更加无义。这些则恐怕是不实之词,大家姑妄听之。
汉尼拔接替哈士杜巴成为西班牙总督的时候,经过哈密尔卡和哈士杜巴的苦心经营,他们在西班牙已经牢固地站稳了脚跟。他们军队的士兵可以在西班牙募集;他们的财政不仅可以依靠西班牙农业可矿业维持,而且还有多余的支援祖国迦太基的建设;他们还拥有绝对的指挥权,在西班牙的军事行动不必一一通过迦太基元老院和长老会。当然,在签定条约,就任总督和和战事宜等大事上,还是要通报迦太基,并征得元老院得批准才行的。由于巴卡家族在迦太基元老院中的势力很大,所以但除了巴卡家族的对头汉诺一人不时有些反对意见之外,几乎所有的元老都认可巴卡家族的决定,以至于后来有些历史学家们干脆将西班牙说成是巴卡家的王国。总而言之,当年哈密尔卡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所遇到的难题,都在西班牙得到了解决,而迦太基的政治体系没有发生丝毫变化,这也许是最方便快捷的方法了吧。这种绕过本质问题的捷径解决方式所留下的隐患,要到很久以后方能显现。
汉尼拔十分清楚地知道巴卡家族与罗马人的恩怨。早在公元前237年,当罗马无理地强行占领撒丁岛并要求迦太基对根本没有发生的战争支付战争赔款时,幼小的汉尼拔就开始知道谁是自己的敌人了。六年后,自己的父亲在西班牙奋战时,罗马人又派出使者过问迦太基人在西班牙的事务,虽然哈密尔卡巧妙地回避了罗马人的干涉,但这件事清楚地表明了罗马对迦太基的不信任态度。到了公元前229年,在哈士杜巴的领导下,迦太基人的势力在西班牙快速扩展的时候,罗马人再次干涉,要求哈士杜巴不得越过埃布罗河,以图限制迦太基人在西班牙的发展。从罗马一系列的举动中,汉尼拔深深地感受到了罗马人的不友善,甚至可以说是恶意,因此也极为不信任罗马人,使他更加理解了自己的父亲厌恶罗马人的原因。
当然,汉尼拔不是街头不要命的小痞子,一时心血来潮就可以和别人玩命,与任何一个优秀军事家一样,他对与罗马人抗争所面临的巨大困难也十分清楚。首先,迦太基没有制海权。要想将西班牙的军队投入意大利战场,最快速便利的途径就是从地中海直接运送。没有制海权的汉尼拔是没有办法走这一条路的。其次,走陆路前往意大利,沿途由无数穷山恶水的阻挡,成败难料。另外,不能期待迦太基的任何援助。以自己的数万人马深入敌阵,其风险之大难以想象,最关键的是所有给养物资都无法依靠后方的支援,必须以战养战,就地解决,“取用于国,因粮于敌”,但这又谈何容易。最后,汉尼拔没有宣战权,与罗马发动战争是要经过迦太基元老院的批准的,而迦太基人的和平倾向和与罗马人进行战争的困难使他们很难认可这种战争。
这些难题并不是都能由汉尼拔控制和解决的,所以他必须等待和把握时机。时机往往会来自对方的失误。
图:汉尼拔
第十节 上兵伐谋
公元前221年,汉尼拔接任西班牙总督,并得到迦太基元老院的批准。上任后,他立刻就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希望能以最快的速度征服和稳定埃布罗河以南的西班牙地区。首先他对西班牙西南部和塔加斯河流域的一些不服部落发动进攻。在他的猛攻下,那里的局势很快就得到了稳定,然后他回到新迦太基城越冬。
公元前220年春,汉尼拔带兵从新迦太基城出发,先沿塞拉摩勒那山脉向西进军,然后北进,对位于杜罗河中游的发卡西伊族地区发起突然袭击。发卡西伊人毫无准备,当地的主要城市阿波卡拉和萨拉曼卡两城相继被汉尼拔占领。汉尼拔在这一带的突然出现,使附近的部落觉得自身安全受到了威胁,特别是位于发卡西伊地区和迦太基势力范围之间的卡彼坦尼人最有唇亡齿寒之感。于是他们纠集了附近的奥尔卡德人和从萨拉曼卡逃出来的人一道共约十万余众,抵抗汉尼拔的进攻。
汉尼拔征服了发卡西伊地区后,便移师东南,侵入卡彼坦尼地区。当他们到达托利多附近的塔加斯河畔时,发现自己的必经之路的塔加斯河渡口已经被卡彼坦尼的联合军控制。汉尼拔当即命令停止前进,并开始修筑坚固的营寨,一副要来日决战的劲头。卡彼坦尼人也放心在营寨里养精蓄锐,等待来日的决战。夜晚,汉尼拔命部下虚点营火,全军则悄悄出发,沿塔加斯河逆流而行,在上游水浅处渡河,然后再返回渡口,在天亮之前,在渡口的南岸布阵完毕。
天亮后,卡彼坦尼联合军发现汉尼拔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到了对岸,一时大为不可思议。不过他们没有看出汉尼拔的计谋,却认定汉尼拔是因为人数不够而怯战,所以想偷偷渡河而逃,于是他们大举渡河与汉尼拔决战。汉尼拔没有宋襄公那么迂腐,当对方的士兵半渡时,汉尼拔便下令骑兵出击。汉尼拔的骑兵居高临下冲击对方正在涉水的士兵,使他们失去平衡,被急流冲得七零八落。岸上的轻装步兵一齐对水中的敌军投出标枪石块,侥幸能逃脱迦太基军的攻击的人狼狈地游过岸上时,立刻就被早已等待在那里的战象往来践踏,死伤无数。渐渐地渡河的敌军完全失去了队形,每个人都在凭着自己的感觉盲目的试图渡河,汉尼拔见时机已到,便将骑兵招回,命重装步兵以密集阵型渡河,而骑兵则在其两翼和后侧助攻。混乱的卡彼坦尼联合军无法抵抗这种高度组织化的进攻,在留下无数的尸首后,纷纷做鸟兽散了。
汉尼拔以少胜多,一时威震西班牙,各处犹豫不定的部落纷纷望风而降,于是西班牙半岛几乎全部被汉尼拔控制。在接任西班牙总督后短短的两年里,汉尼拔就迅速地平定了几乎整个西班牙,初步显示了他那过人的军事才能。
在这两年激战的同时,他在财政和外交方面的作为也充分发挥了过人的智慧,其贡献决非头脑简单的武夫所能为。在财政方面,他推动技术改进,开发新银矿,使白银的日产量达到了300多磅;外交上,他极力笼络人心,巩固自己在西班牙的地位。他象自己的前任一样娶了一位西班牙人的女子为妻,向西班牙人表明自己是属于西班牙的,极大地加深了西班牙人的信赖感。同时,他还不断地派出使节秘密前往上下高卢,联络那里的反罗马势力,等待时机相互呼应。
罗马人也没有闲着,他们利用萨干坦的特殊地位,挑动萨干坦与附近的亲迦太基部落托博力提(Torboletae)人的冲突。
萨干坦的地位很有意思,他原来是马塞的盟友,一个并没有太大战略意义的小城。每当有需要时,罗马会出面请马塞关照萨干坦。而萨干坦位于埃布罗河的南部,按照罗马与迦太基签定的埃布罗条约,萨干坦应该归迦太基管。由于萨干坦与罗马的特殊关系,迦太基却也一直没有招惹他,双方基本上相安无事。
公元前225年,罗马人战胜了高卢人的大举进攻进攻后,开始有了剩余精力顾及东方事务。迦太基在西班牙的不断扩张使罗马越来越感到不安,罗马便开始利用萨干坦,希望可以借此相对消弱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影响。罗马的方法是挑动萨干坦与亲迦太基的托博力提人发生冲突,自己则不断给萨干坦人支持和鼓励。这里面的如意算盘是,如果托博力提人不堪烦恼而归顺了萨干坦,则再找下一个目标,如此不断蚕食消弱迦太基人的势力;如果汉尼拔介入,则罗马就以保护自己的盟友为名目出面制止。这样就使萨干坦成为一个十分特殊的城市:一方面罗马承认迦太基有在西班牙半岛任意扩张的权力——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唯一合法政权,另一方面,却又在西班牙半岛里面设置了一个例外,并利用这个例外来达到消弱迦太基势力的目的,同时又不必自己亲自动手。
罗马的算计虽然完美,但是有时人算不如天算。公元前220年,出乎罗马人的预料,当年罗马安插在伊利里亚的钉子法鲁斯岛的狄密多留突然反叛,攻占了许多在罗马控制之下的伊利里亚城市和希腊城市,于是第二次伊利里亚战争爆发,罗马不得已再次准备向东方派出军队以平定反叛。
伊利里亚反叛的消息传来,汉尼拔立刻就明白了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这时的汉尼拔已经基本上控制了全西班牙半岛,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他早就看出萨干坦问题中的厉害关系,明白自己在这个问题上即不能示弱,也不好过早地惹翻罗马人,招致不必要的战争。所以他是托博力提人的坚强后盾,支持他们与萨干坦对抗,同时避免自己亲自出面介入。现在,罗马东方有乱,一定无暇西顾,不趁此良机一举解决萨干坦问题更待何时?于是他就将萨干坦与托博力提人冲突的现状与形势向迦太基元老院汇报,并请求批准尽快解决萨干坦问题。迦太基元老院长老会在审议了汉尼拔的请求和对照了埃布罗条约后认为可行,便容许汉尼拔在此事上便宜行事。
公元前219年春,罗马全军在两位执政官的分别指挥下开始集结并向伊利里亚进发。同时,汉尼拔也集中自己的全部兵力向萨干坦进军。汉尼拔到底投入了多少兵力无人可以断言,古代历史家李维说有15万,则肯定是夸张,而且只有弹丸之地萨干坦恐怕也容不下15万人同时作战。
萨干坦城,建立在离地中海海岸约一公里半的一个陡峭的小山顶上,山高约100到120米,山顶面积狭长,三面是陡峭不可攀登的悬崖,只有西面的山坡稍缓,有路入城。但是那里的宽度最窄,只有约30余米左右,城墙却最坚固厚实,而且筑有一个巨大的塔楼护卫,是个难攻易守的地方。
汉尼拔原来想用自己声势浩大的军势来威吓萨干坦,诱使他们投降,以达到和平统一西班牙的目的。可是萨干坦却有恃无恐,他们认为自己有难攻易守的地势、高大坚固的城墙、储量充足的粮草、还有训练有素的军队,更加上有打遍世界无敌手的强国罗马的撑腰,可谓占尽地利、人和,哪里理会汉尼拔的威胁?况且他们的求援特使早已派往罗马,以罗马人的一贯作风,断然没有拒绝盟友求援的道理。所以只要自己据险而守,想那汉尼拔不可能在短期内奈何得了自己。说不定汉尼拔会明白攻城的困难和罗马的威胁,从而知难而退。即使汉尼拔强行进攻,也会在攻城过程中损兵折将,大伤元气,等罗马援军一到,在里应外合的攻击之下定会溃不成军。萨干坦的谋算基本上没有错误,不过没人知道他们是否将天时也算了进去,即罗马能否在出兵东方的同时兼顾西方。
汉尼拔见威胁没用,当即修筑工事,将萨干坦围困了起来,自己则指挥主力从城西开始进攻。萨干坦人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几个星期过去,汉尼拔不但毫无所得还损失了不少将士。在一次突击中,汉尼拔身先士卒奋勇向前,被城上塔楼上射下的箭雨击中,不得不卧床数日,暂缓攻城。此后汉尼拔改变方法,修建了许多攻城器械和攻城塔楼,采取步步为营的方式蚕食而进。当他们终于接近城墙时,汉尼拔命令所有的机弩投石器向城头发射密集的石块和箭雨,将一段城墙上的守军驱散,然后让士兵从那里登上城墙。然而,好不容易才登上城墙的士兵顿时就遭到了来自城内塔楼上和两侧的夹击,转眼间就又被赶了下来。有时候他们甚至已经破坏了一小段城墙,但在汉尼拔能够扩大战果之前,又被萨干坦人将缺口封死。山头城下那狭小的空地使汉尼拔无法迅速地一次性投入大量的兵力。双方就这样你来我往地对峙了几个月,在冷兵器时代要想攻破一座城池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对汉尼拔突然大规模的进攻萨干坦,罗马可能并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他们原来只是想利用萨干坦来削弱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影响,并没有想以此挑起与迦太基的全面战争,加上此时自己的全兵力都已经派往伊利里亚,所以既不愿意也没有可能马上派出人马介入西班牙。对于萨干坦的求援告急,罗马只是派出了一队使节前往西班牙,准备要求汉尼拔停止对罗马盟友的攻击,认为这个嘴上无毛的小伙子不会不给罗马人面子。
然而,出乎罗马人意料的是,汉尼拔根本不打算听罗马使者罗嗦。罗马使者的船只一靠岸,汉尼拔和几个自己的部将在码头上对他们控诉一番萨干坦如何挑衅,如何民愤极大,萨干坦周围的居民是如何痛恨萨干坦人,如果他们知道罗马人是来为萨干坦说情的,那么汉尼拔没有办法保证这些使者的人身安全,然后口气强硬地劝他们马上离开西班牙,并让部下护送他们上船。汉尼拔就这样软硬兼施地把罗马使者打发了。
罗马使者一无所获,没法交差,就改道前往迦太基,希望能够说服迦太基政府,通过他们阻止汉尼拔的进攻。
对于罗马使者的要求,迦太基人感到十分困惑。按照埃布罗条约,萨干坦城不属于罗马的管辖范围,而迦太基则有权处理埃布罗河以南的西班牙的事务。这种要求使迦太基人迅速产生了对罗马的不信任感,认为罗马没有诚意实践自己的诺言,遵守双方的条约。同时也使他们联想这些年来罗马人的所做所为:乘人之危夺走撒丁岛、不断干涉和限制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发展,现在竟然提出违反双方条约的无理要求,这些都使迦太基人更加怀疑罗马的真正目的:他们这不是有意利消弱迦太基人的势力嘛。迦太基元老院明确地陈述了汉尼拔的行动的合法性,表示这个问题应该是迦太基的内政问题,罗马人没有理由横加干涉。迦太基也是一贯地遵守双方条约的,自己没有过问或介入埃布罗河以北的事务,也希望罗马不要介入埃布罗河以南的事务。遭到拒绝的罗马使者并没有什么有力的依据说服迦太基人,只好返回罗马向元老院汇报去了。
在罗马使者往来奔波的时候,汉尼拔丝毫没有放松对萨干坦的攻势,经过八个月之久的奋战后,219年11月,汉尼拔终于摧毁了萨干坦城西的塔楼,并占领了外城,汉尼拔见胜利在望,就以十分苛刻的条件要求萨干坦投降。城内的萨干坦居民们始终不见罗马援军的到来,知道大势已去,但是仍顽强地拒绝了汉尼拔的劝降,他们有的将自己的财宝和值钱的东西堆在广场上,一把火尽数焚毁;有许多贵族和元老也纷纷投入火堆自焚。在这冲天的火光和悲壮的气氛中,迦太基士兵们终于突破了最后的城防,他们象潮水般地呼啸着涌入城区,开始了抢劫和杀戮。许多市民为了逃避沦为奴隶的命运,在绝望中将自己的房屋点燃自焚,不久全城在熊熊烈火之中化作一堆砖石的废墟。汉尼拔将劫获的大量财物和奴隶送往迦太基,极大地兴奋了迦太基人的神经,就连一贯主张和平的农庄主们也开始对汉尼拔的海外战争另眼相看了。
萨干坦的悲惨结局使罗马的态度陡然变得强硬,以同盟为基础的罗马无法接受盟友被消灭而见死不救的指责,因为这样的先例一开,自己的立国之本便不复存在。于是双方从暗中的谋略转化为公开的执争,战神的阴影开始笼罩地中海。
第三章 侵掠如火
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而变者也,故其疾如风, 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 霆,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 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孙子
第一节 运筹帷幄
公元前218年3月,罗马的全权特使团到达了迦太基。这个特使团由五位有名望的元老组成,从他们那坚毅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他们所肩负的使命是多么重大。去年汉尼拔攻克萨干坦的消息传来后,罗马元老院所面临的选择就不多了,所幸的是,罗马已经预料到事态的发展,所以派往伊利里亚的罗马军的行动极为迅猛,他们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就击破了狄密留斯的反叛势力,狄密留斯本人逃亡马其顿。当罗马军主力完成作战任务返回罗马时,萨干坦陷落的消息刚刚传来。
罗马特使团在迦太基元老院里陈述了罗马对汉尼拔攻陷萨干坦的看法,认为这是严重违反第一次布匿战争的停战协定,即不攻击对方的盟国,而萨干坦正是罗马的盟友。对此迦太基元老院有责任交还萨干坦,释放所有被俘的居民,并将战争的魁首汉尼拔交给罗马审判。
迦太基人一听这种论调,气就不打一处来,这简直就是岂有此理嘛。当年签定停战条约时,萨干坦根本而就不是罗马的盟国。当哈密尔卡和哈士杜巴控制了西班牙东岸的许多地方时,萨干坦处在迦太基势力的包围之中,无异于迦太基的囊中之物。那时因为他们感到有威胁所以才向罗马寻求保护,而罗马人只不过口头上答应了萨干坦的要求,并没有付出任何实际行动。不仅如此,公元前226年时哈士杜巴与罗马签定了埃布罗河条约,里面已经明确规定了埃布罗河以南是迦太基的势力范围,而且那个条约里面并没有提到萨干坦是例外,所以萨干坦当然应该属于迦太基。更何况迦太基对萨干坦的进攻是因为萨干坦不断对迦太基的盟友发动进攻在先,迦太基的攻击不过是自卫反击罢了。
在众口一词的反驳声中,只有巴卡家族的夙敌大汉诺一人持反对意见。他认为如果迦太基人在萨干坦问题上坚决不让步的话,无论从法律的角度上谁是谁非,与罗马的战争就难以避免。他希望大家冷静地考虑一下后果。这种冷静的意见本来可以得到一定的认可,但是大汉诺在发言中对汉尼拔及其所属的巴卡家族进行猛烈的人身攻击,其结果使人不禁想起他们之间的矛盾,认为这与汉诺的一贯作为相同,不过是利用一切机会消弱巴卡家族势力的企图而已,加上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汉诺的行为,使他的意见更难以得到大家的信任。
在大家七嘴八舌地辩解时,罗马特使团的一个元老站了起来,他走到大厅的中间,冷笑着将自己的长袍下摆用手抄起,然后指着这个布兜对迦太基的元老们说:
“我这里面给诸位带来了两样东西,一个是和平一个是战争,你们要哪个?”
谈判要是说到这个地步就成为威胁了,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变得态度强硬起来,迦太基元老院也不例外,他们大声地叫道,
“悉听尊便!”
“那么我就给你们战争!”罗马元老大声喝道。
“奉陪到底!”迦太基元老院里轰响着。
第二次布匿战争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对迦太基人来说,和平固然重要,但如果在萨干坦一事上退让,就会使自己很快失去对西班牙的影响力,这是迦太基人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因为那里是迦太基的重要经济命脉,他们不会为了战争而牺牲西班牙的利益,但绝对会为了维护自己在西班牙的利益而战。
从后世的人们的眼里看来,罗马在宣战一事上的理由并不充足,这一点连罗马人自己也意识到了。罗马的历史学家们甚至不惜掩盖事实的真相,为罗马发动的这场战争提供依据。恶劣的如阿庇安,在他的《罗马史》中竟然说萨干坦位于埃布罗河北岸,所以汉尼拔是越过了埃布罗河去攻击萨干坦的,这样就违反了罗马与迦太基的埃布罗条约。这当然不置一驳。就连以严谨出名的波利比阿斯也声称,早在汉尼拔进攻萨干坦一年前,罗马就口头警告过哈士杜巴不许攻击萨干坦,否则就是对罗马宣战。这种毫无证据的主张无从考证,很有可能就是后来罗马元老的伪造,而波利比乌斯则是听信了他们。更何况这种口头上的东西从来就不具有法律效力。
从公元前219年11月萨干坦陷落,到公元前218年3月罗马才派出特使团,中间有四个月的空间,漫长的令人不解,特别是这段期间是冬季,罗马除了进行每年一度的大选,不可能有什么重大的事情脱不开身。从后来的事实上看,罗马在这期间里对和战一定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并从最坏的结果出发,做了充分的战争准备工作,而那五人特使团也被授命有宣战权。
的确,公元前218年3月罗马派出特使团在迦太基向他们宣战时,罗马已经完成了作战部署,那个宣战是有备而发的。可见一切有效的和平谈判都是在作好战争准备后才能进行的,否则和谈就很容易变成单方面的投降。
这一年罗马一共征集了三个执政官军,共六个联合军团,还有庞大的海军。虽然征兵人数比往常多了50%,但从这个人数上看,罗马显然没有预料到即将展开的战争是怎样的激烈,所以基本上还是按照第一次布匿战争时的规模筹划的。
罗马军分三个方面部署,首先北方的高卢刚刚平定,需要建设殖民城并监视不稳定的地区和部落,这个任务由副执政官卢西阿斯·曼利阿斯执行,他带领一个执政官军前往高卢,麾下一万八千步兵,千六百骑兵;主战场则定在西班牙,由执政官帕布利阿斯·科尼纽斯·西庇阿指挥,统两万两千轻重步兵和两千两百骑兵,外加60艘五列战船,前线基地定在离西班牙最近的友邦马塞;第二战场定在非洲,非洲远征军由执政官提比略·塞姆普罗纽斯·隆加斯指挥,旗下有步兵两万四千,骑兵两千四百,并有海军主力,五列战船160艘,三列战船20艘。作战基地定在西西里,非洲远征军即时起程前往西西里,并在那里准备入侵非洲,直扑迦太基。
对于罗马人的征兵活动、罗马元老院关于和战的讨论情况、以及后来的罗马军的数量部署,汉尼拔都了如指掌。汉尼拔手下有庞大的情报机关,他的谍报人员甚至渗透到了罗马城内,并在那里居住了许多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军事史上数一数二的名将汉尼拔对此是身体力行的。所以,他不必等待罗马迟迟派出特使团,也不必等待他们在迦太基元老院里唇枪舌剑地争论,汉尼拔就已经知道对罗马的战争是难以避免的了,而汉尼拔自身也没有要避免战争的意思,向罗马人复仇是他隐秘不宣的目的,由罗马人向自己宣战乃是正中汉尼拔的下怀,因为让汉尼拔以复仇为目的向罗马宣战是不可能得到迦太基元老院的批准的。
进攻是最大的防御,为避免象第一次布匿战争那样在迦太基的领土上作战,汉尼拔决定将战火烧向意大利,让对手饱受战争的痛苦。为此汉尼拔必须克服许多困难,首先,没有制海权的汉尼拔无法通过海上运送军队和给养,而从陆地上前往意大利必须跨越阿尔卑斯山脉,优秀的向导和沿途的支持是不可少的;到达意大利后,由于后方的遥远和缺乏制海权,汉尼拔必须在意大利建立根据地,一切需求和补给都要就地解决。
由于波河流域的高卢人与罗马不和,将根据地首先建立在那里是最理想的。汉尼拔的密使早就与他们进行了长期的联络,得到他们的支持应该不成问题。由于罗马多次介入东方事务,与伊利里亚进行战争,并占领了亚得里亚海沿岸地区,这就马其顿感到了威胁,埋下了双方冲突的火种。汉尼拔早就看到了这一点,他开始与马其顿联系,希望他们能够加入自己的战线。如果这个联合战线成立的话,那么汉尼拔由西向东,马其顿由东向西,夹击罗马,胜算更大。公元前218年,汉尼拔已经得到了上下高卢的一些部落的答复,他们表示欢迎汉尼拔,并愿意与他合作。
对于来访的高卢使者,汉尼拔除了热情款待之外,还详细地询问了当地的情况,如地形、气候、人口、兵力以及合适的进军路径。高卢人也很直率地告诉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地方的道路极为险峻。不过,高卢人认为那也并非不可逾越,因为他们的数百年来一直往来大山南北,直到最近上高卢的军队还越过阿尔卑斯山与下高卢人会师,并一同攻打过意大利。一些商人更是经常性地往来。
综合所有的情报后,汉尼拔决定出征。他的兵力部署也分三个方面。
首先组建一支意大利远征军,由八万两千名步兵,一万两千名骑兵,还有37头战象组成。这些战象主要是用来威吓沿途的土著,因为这点数量不会对罗马人起任何作用。与迦太基人的一贯做法不同,这支远征军完全由汉尼拔亲自训练和挑选的精兵组成,没有一个佣兵。
再组建一支西班牙守军,由汉尼拔的弟弟小哈士杜巴指挥,麾下有步兵12600名,骑兵2550名,战象21头,战船57艘。其中37艘战船是配置了全数的海军,另外20艘则是后备。其中20艘战船用来骚扰意大利沿岸,另外派25艘骚扰西西里,如果条件许可,则试图收复利利俾。
最后调遣一万四千西班牙兵前往西非镇守,防止罗马军在非洲登陆。这些士兵是一些比较刺儿头的,汉尼拔在的时候不会有问题,但如果汉尼拔出征意大利,则担心他们会比较难以统制。将他们调往远离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西非后,即使有变,也不会立刻对全局产生什么影响。汉尼拔另调原来镇守西非的4000名训练有素的佣兵前往迦太基城协助防卫,这些兵是汉尼拔雇的,他们只会听命于雇主,所以不会受到迦太基政局的影响,这样汉尼拔就不用担心一旦迦太基政局有变,而影响到首都的防卫,从而使自己陷于被动。
最后,汉尼拔将自己的西班牙籍妻子和幼子送往迦太基,以消除自己的后顾之忧,汉尼拔与家属的再会要等到16年之后了。
就这样,罗马和汉尼拔各自在三条战线--意大利、西班牙、非洲--上部署停当,单等时机一到开始撕杀了。
公元前218年5月30日,一切准备终于就绪,汉尼拔带领着他亲手组建的意大利远征军离开了新迦太基城,开始了惊天动地的大远征。从此人类的军事史和军事教材将要翻开新的一页,地中海将要见证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战。
这一年,汉尼拔29岁。
图:小哈士杜巴
第二节 兵贵神速
一支军队的优劣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除了优秀的统帅和训练良好的士兵外,优秀的后勤和支援部门是不可或缺的。象所有的军队一样,汉尼拔的意大利远征军中不仅有战斗员和将官,还有许多后勤人员。有负责筹办和分发粮草的军粮部门、负责运送给养和装备的的运输部门、分配粮饷的会计部门、刺探敌情情报部门、还有人医兽医医疗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工兵队,技艺精湛的测量绘图工程师等等。名将手下无弱兵,汉尼拔的手下各部门也是极为优秀的,医疗队中有流传青史的一代名医;测量部门可以绘制当时最精确的地图,令罗马人的地图相形见绌;至于汉尼拔的情报系统更是出类拔萃,他们拥有当时地中海地区最大的间谍网。
7月15日,汉尼拔的远征军到达了埃布罗河畔,对岸是卡塔罗尼亚区,那里不再是迦太基的势力范围。居住在比利尼斯山区的卡塔罗尼亚居民相当强悍,他们对所有的外来者有着天然的抵抗感,历史上许多试图征服这一带的人都会饱尝挫折。对于汉尼拔来说,这却是必须掌握的地区,因为如果没有比利尼斯山的阻挡,从北方南下的敌军就会毫不费力地侵入西班牙。为此,汉尼拔将全军分成三队,每队约三万余众,扇形展开,分三处渡河,一举侵入比利尼斯山区各地。东路军由汉尼拔指挥,沿地中海海岸北上,一路上攻克沿岸的个大小城镇。同时,汉尼拔的运输船也贴着海岸与汉尼拔的军队同行,全军的大部分辎重都随汉尼拔军行动。中路军由上游约40公里处渡河,从那里侵入卡塔罗尼亚的中心地区;西路军沿西科里斯河谷攻入。
汉尼拔在这个地区遇到了相当的抵抗,在耗时两个月,折损兵力达一万三千后终于征服了这一地区。考虑到要攻克许多城池,控制大片山区,这个速度已经时相当迅速了。9月中旬,三军在越过比利尼斯山后重新会师,汉尼拔留下步兵一万骑兵一千,交给自己的弟弟小汉诺指挥,让他镇守卡塔罗尼亚地区。望着渐渐远去的家乡,汉尼拔的士兵中有些人开始不安,特别是从来就没有远离过家乡的西班牙籍士兵,他们不知道汉尼拔到底要将自己带到什么地方,要多久才能返回家乡。汉尼拔敏锐地觉察到了士兵的心理,考虑到路途的遥远和目标的艰巨,少数的动摇者无疑会对全军产生无法估量的冲击,另外,在过去的长途征战中汉尼拔也极为仔细地观察着自己的士兵,这时汉尼拔决定将不适合远征的八千余人遣返西班牙,于是汉尼拔手中的兵力剩下步兵五万,骑兵九千。兵在精不在多,虽然汉尼拔的兵力大为减少,但是所剩的都是精神状态极佳、意志极为坚强、并且是久经沙场的精兵,真正优秀的指挥官并不需要人海战术。
越过比利尼斯山脉的汉尼拔没有继续沿着海岸线行进,因为那样会再早期与罗马的盟友马塞和罗马军遭遇,使自己在到达意大利前消磨殆尽,所以汉尼拔开始偏向内陆行进。在这一带汉尼拔没有遇到抵抗,一路顺风地到达了罗讷河边的罗魁矛勒,时间是九月22日。
此时,罗马执政官西庇阿带领着自己的军队和舰队抵达了马塞,他所得到的消息令他大为吃惊:汉尼拔已经越过了比利尼斯山。按西庇阿的计算,汉尼拔应该还在卡塔罗尼亚一带与当地人奋战。他既不知道汉尼拔的准确兵力,也没有料到汉尼拔会兵分三路迅速制服卡塔罗尼亚人。令他更为不安的是越过比利尼斯山的汉尼拔失踪了,依罗马的估计,汉尼拔会沿海岸东进袭击马塞,所以西庇阿不曾料到汉尼拔会深入内陆。西庇阿到此时还以为汉尼拔的目标是马塞,只不过是想从上游秘密渡过罗讷河,从背后突袭马塞。为了防止汉尼拔得逞,西庇阿立刻派出300名骑兵沿罗讷河北上侦察。
当西庇阿在马塞忙乎的时候,汉尼拔的大军在罗讷河右岸紧张地进行着渡河的准备工作。当地的高卢人对汉尼拔军十分支持,不过对岸的高卢部落则因为不明白汉尼拔的目的,态度极为强硬,他们联合了许多部落的兵马陈列左岸,准备阻止汉尼拔渡河。罗讷河河面宽阔,水深流急,在这种条件下强渡,代价非小。在抵达罗讷河后第三天傍晚,汉尼拔派出一队精锐骑兵悄悄前往上游四十公里处渡河,命他们三天后从后面突袭左岸高卢人。
三天后,汉尼拔命全军列阵,准备渡河。对岸的高卢人也大举集中,一起鼓噪起来。就在这时,远处高卢人的村庄起火,冒起了滚滚浓烟。高卢人一时不知所措,无法理解事态的变化。汉尼拔则早就等待着这个信号,一声令下全军将士争先恐后地跳上船只,驶向急流。汉尼拔的步兵乘坐小艇,骑兵则分乘几条大船,他们人不解甲,马不卸鞍,只见那些船只还没靠岸,汉尼拔就纵马跃入水中,一马当先地冲向岸边,他手下的骑兵们紧随其后向高卢人杀去。与此同时,汉尼拔早先派出的精兵在放火焚烧了高卢人的村庄后,也杀向岸边的高卢军。高卢人腹背受敌,登时一片混乱,转眼间就被汉尼拔军驱散。到了傍晚十分,汉尼拔的大队步兵和骑兵都已经平安渡河完毕,几乎没有损失。
第二天,汉尼拔得到了西庇阿已经抵达马塞的情报,一切都在汉尼拔的预料之中。为了吸引西庇阿的注意力,汉尼拔派出500努米底亚骑兵沿罗讷河南下侦察,给他们的命令是只许败不许胜。同时,命还未渡河的战象和少数部队停止渡河,虚插旗帜,并将船只送回西岸,造成汉尼拔仍未渡河的假象。当一切准备工作完成后,9月29日一早,汉尼拔命步兵先行出发,沿罗讷河东岸北上。
汉尼拔派出的500骑兵出发后第二天就与西庇阿的300骑兵遭遇,双方进行了激烈的交战,罗马骑兵损失140骑,努米底亚骑兵则死伤被俘200余人,其余的一溜烟地向北方逃奔。努米底亚骑兵是号称地中海世界最优秀的骑兵,罗马骑兵本是弱项,这次竟然可以将优势敌兵杀退,顿时就使罗马骑兵勇气横生,虽然自己也损失惨重,但依旧奋勇地追了过去。在汉尼拔的步兵出发后不久,罗马的骑兵追到了渡河地点。他们望着对岸锦旗招展的营寨,和岸边大量的船只,立刻就以为发现了汉尼拔主力和渡河地点。罗马骑兵队立刻回头,飞奔回马塞向西庇阿报告去了。
罗马骑兵走后的第二天,也是汉尼拔到达罗讷河的第八天,汉尼拔的战象部队花费了一整天的时间,终于将战象也运送过了罗讷河。第九天,汉尼拔一把火将所有渡河舟船全部放火焚毁,表示自己一往直前的决心,然后带领战象和骑兵离开了渡河地点,开始追赶先行一步的步兵去了。
罗马的骑兵侦察队在发现汉尼拔的渡河地点后,当天就奔驰回到马塞,向执政官西庇阿报告了敌情。从马塞到汉尼拔的渡河地点罗魁矛勒需要大约三天的行军路程,西庇阿料想汉尼拔的大军渡河仍需数日的准备时间,决定统帅全军两万余人和一部分战船沿罗讷河一同前往。虽然他接到情报后立刻行动,但是全军还是花费了三天的时间拆营装船,和布置城防事宜。
三天后,西庇阿的大军终于浩浩荡荡地启程北上,这时西庇阿还在希望可以在汉尼拔渡河之前赶到罗魁矛勒,以占据有利地形阻止迦太基军渡河。在这六天的准备和行军中,西庇阿没有继续派遣探马侦察汉尼拔的动向,等到大军终于到达罗魁矛勒的时,西庇阿发现汉尼拔已经渡河完毕,全军不知去向,再次被汉尼拔的神速所震惊。实际上汉尼拔的殿后部队早在三天前就已经离开了那里,营寨是人去灶凉,只有那里虚置的旗帜还在秋风中翻舞,仿佛是在嘲笑西庇阿的动作缓慢一样。
令西庇阿的吃惊远远不单是因为汉尼拔行动的神速,更是因为他一路北上而来并没有发现汉尼拔军的踪迹。如果汉尼拔的军队不在罗讷河以东罗魁矛勒以南的话,那么他的目标就不象是马塞。西庇阿紧张地思考着,如果汉尼拔绕开马塞,则他的目标就只可能是意大利了。从这里前往意大利要么沿地中海岸东进,要么翻越阿尔卑斯山脉直奔波河流域。在地中海沿岸到处是罗马的盟友和罗马的殖民城,绕开马塞东进的汉尼拔随时都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西庇阿认为汉尼拔没有攻打马塞就说明他不会取道海岸线前往意大利。那么汉尼拔就一定是准备翻越阿尔卑斯山前往波河流域了,翻越阿尔卑斯山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西庇阿知道上高卢人的军队就不止一次地翻越群山入侵意大利。加上波河流域的高卢人刚刚被平定,人心未稳,汉尼拔的大军一到,他们定会积极响应,给罗马造成相当大的困扰,而汉尼拔也会得到他们的资助。
如何才能最有效地阻止汉尼拔的计划是西庇阿最大的课题,追击汉尼拔是不可能了,因为阿尔卑斯山脉地形复杂,没有向导很难找到合适的入山路径,而西庇阿则毫无这方面的准备。如果他继续前往西班牙执行原有的任务,在北意大利便只有副执政官曼利阿斯的不到两万人马防守,他们原来的任务是建设殖民城和监视、威吓不稳的高卢人。一旦汉尼拔出现在北意,将会使曼利阿斯难以应付。如果自己带领大军前往波河流域,必将行动迟缓,未必能够及时阻止汉尼拔进入意大利,而且将会无人执行进攻西班牙的任务。
西庇阿思前想后,最后决定由自己的弟弟带领自己的军队前往西班牙,以图断绝汉尼拔的后路。而自己则带领少数亲随轻装前往北意,在那里调动曼利阿斯的军队前往堵截汉尼拔,争取在他翻越阿尔卑斯山后与下高卢人合流之前,给他以最沉重的打击。他将自己的计划快马送往罗马元老院请求批准,同时要求元老院向北意增兵。在中了汉尼拔的计谋浪费了一个星期之后,西庇阿开始知道速度的重要,他不等元老院的回话,当天处理完所有的事务,就带领少数亲兵登上了返回意大利船只。
西庇阿的庙算相当有战略眼光,因为他不仅看到了自己所面对的问题,更加注重全局的事态发展。可惜智者千虑,难免一失,西庇阿没有料想到北意的事态远远比他想象的要糟糕。下高卢人一听说汉尼拔已经开始远征意大利,顿时就激动了起来,他们迫不及待地揭竿而起,对曼利阿斯指挥的罗马住军发动了突然袭击。曼利阿斯卒不及防,全军溃败。这些都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地图:汉尼拔入侵意大利
第三节 智取督岔山
由于历史的久远和原始资料的失散,如今人们已经很难断定汉尼拔到底是从那一条路径翻越阿尔卑斯山脉的了。当年汉尼拔出征的时候,象亚历山大远征时那样也随军带有记录人员,他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虽然如今都失散了,但当时的历史学家波里比阿斯(Polybius)和大约一百年后的李维都是读到过的。古罗马历史家李维的描述常常富有戏剧性,但却不顾事实,给后人带来了无穷的困扰和混乱。他是个死肯书本的人,认为既然已经有那么多的书了,何必再去做什么实地考察呢?波里比阿斯则是个十分严谨的学者,他读过汉尼拔的战记,还亲自到阿尔卑斯山上走了一圈,所以他的记录应该是相当可信的了。但他写的历史是为了给他的希腊同胞们看的,而希腊人对于西方内陆的地理详情是毫无概念的,因此波里比阿也就尽量不去罗列那些对自己的同胞们来说十分陌生的地名山名和河流的名称了,那条大河、一个村庄,这样的描述是不容易准确地定位的。所以,后人对汉尼拔的进军路径的考证和猜测就可以写出厚厚的专著来,而且还没有定论。两千多年前,人们对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脉的路径只有有两种说法,现如今竟然发展成有六种可能。最近自己也到阿尔卑斯山去看了看(2000年11月),着实被那气势和突然的风雪所震慑,十分佩服汉尼拔的勇气,但却不会有精力去考证两千年前的路径问题。这里我就不去追究那些考证了,选取一个比较说的通的、基本上是建立在波里比阿的基础上的观点来讲述我们的故事。
汉尼拔离开渡河地点后,全军沿着罗讷河北上。所过之处,汉尼拔尽量用金钱和好话说服当地的部落,使他们明白汉尼拔的目的不是他们的土地,而是远方的罗马人,从而使他们让自己的大军平安通过。一旦语言不起作用,汉尼拔便毫不留情地使用武力粉碎任何试图阻挡他的势力。
在西庇阿目瞪口呆地赶到罗魁矛勒的第二天,汉尼拔就已经平安渡过了伊塞勒河。在伊塞勒河和罗讷河之间的地带居住着印苏拉人,汉尼拔在这里没有遇到任何抵抗的企图,却发现那里正在内战,兄弟两个为了争夺王位而自相残杀。汉尼拔还了解到,兄长布兰古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喜爱和支持,于是汉尼拔就主动与布兰古结为盟友,并利用自己的兵力帮助他击败了自己的弟弟,顺利地登上了王位。布兰古自然对汉尼拔感激涕泠,不但答应给汉尼拔带路,让他在印苏拉地区通行无阻,还向汉尼拔提供了大量的军需物资、小麦、衣物和鞋子,特别是那些适合在山区使用的温暖的衣物和鞋子对汉尼拔来说简直就是无价之宝。
汉尼拔在印苏拉地区做好了翻越阿尔卑斯山脉的准备后,10月12日,在布兰古的亲自带领下,从维恩讷向东进发。一路上平安无事,很快就到达了上游罗讷河边,平原地带在这里结束。远处是蔓延起伏的阿尔卑斯山脉,在群山之前,已经近在咫尺的督岔山象守卫群山的卫士一样,端重地屹立在不远的前方。在这里布兰古告别了汉尼拔返回自己的王国,而汉尼拔则沿着进山的道路继续行进。
督岔山隘口夹在两座山峰之间,通往隘口的道路狭小曲折,右手边,也就是南面,是耸高如云的督岔峰峭壁,左侧是约30余米高的小石山。沿着督岔山峰峭壁开凿出来的道路就从两座山峰之间通往险峻的隘口。居住在督岔山东面的阿罗布罗基族高卢人听说汉尼拔的大军要从自己的地盘通过本来就有些紧张,与布兰古争夺王位失败的印苏拉人逃到这里后也向他们极力鼓吹汉尼拔的危险。于是他们就决定双方联手在督岔山隘口阻挡汉尼拔的军队。
当汉尼拔大军来到隘口下面的时候,发现督岔山隘口已经被高卢人占领,而且那里地势险峻,道路狭窄,大军根本施展不开。汉尼拔正在发愁的时候,有探子来报说,因为督岔山隘口地方狭小,所以到了晚上高卢人并不在那里过夜,而是退到后山腰比较平缓的地方,等到天亮时再上来。汉尼拔一听便计上心来,命令全军安营扎寨,并准备来日攻打隘口的器械。山上的高卢人见迦太基军在下面忙碌着安营和准备器械,一时半时也完不了,看样子今天是不会攻打隘口了。于是都放下心来,傍晚十分就都退到山后休息,等候来日的决战去了。
天刚擦黑,汉尼拔就命令一队精选的勇士轻装摸黑爬上了隘口制高点。那时候没有夜视仪,更不能明火执仗地打着火把走,夜晚行军偷袭是极为困难的,更不要说攀登险峻的山峰了,所以当年亚历山大远征时就从来不敢使用夜袭。汉尼拔的精兵勇士没有让汉尼拔失望,他们毫无抵抗地占领了隘口,同时还控制了路北侧的30米高的小石山,在那里布置了最好的弓箭手,确保了通过隘口的道路不会受到威胁。
拂晓时分,当高卢人重返隘口时,惊讶的发现双方调换了位置,汉尼拔已经占领了隘口和所有有利地形,上面的弓箭手乱箭射下,根本无法接近。
天亮后,汉尼拔的大军开始源源不断地越过隘口。高卢人心有不干,道路的制高点虽然被汉尼拔占据,可是下山的道路依旧夹在两山之间,于是高卢人就占据了沿途路左侧的山坡和一些制高点,准备一路阻击汉尼拔。
下山更比上山难,通过隘口的汉尼拔发现,下山的道路是修建在比西坡更为陡峭的山坡上,经过无数之字形的曲折,绵延地向山下延伸。更为糟糕的是,沿途左侧的山坡和制高点都被高卢人所占据,他们一起吼叫着,居高临下投下大量的碎石和标枪。在没有热兵器的时代,这样的地势是致命的,难以扭转的。更何况汉尼拔的军队在险峻狭小的山路上本来就立足不稳,不要说组织进攻,就连找一块藏身之地进行自卫都十分困难,特别是走在前面的辎重车队更是遭到了高卢人的集中进攻。
汉尼拔看到自己的处境不妙,丢失辎重将会对自己未来的艰难旅程造成无以弥补的损失,于是就亲自登上隘口左侧的小石山,带领昨夜偷袭隘口的那队精兵,沿着山脊一路攻打下来。虽然他们是居高临下地攻打而且各个勇猛异常,但是高卢人依仗着人数的优势拼死抵抗,双方在山脊处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山脊上毕竟没有藏身之地,处在低处的高卢人渐渐被汉尼拔的猛烈攻势所压制,向下且战且退,在折损了大量兵力后,被汉尼拔从山脊地带驱逐。于是汉尼拔的大军终于可以平安通过督岔山,到达山下的平地。
汉尼拔命全军在山下休整一天后,前往攻打阿罗布罗基族的首府张伯立城。在山上大败之后,张伯立城几乎没有什么做抵抗就开了城,汉尼拔在这里得到了一些军马和牲口,还有可供全军三天的小麦和草料。不仅如此,这个峡谷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也为汉尼拔带来许多意外之喜。
但是,除了胜利的喜悦之外,汉尼拔的士兵们也第一次看到了阿尔卑斯山脉的气势。锯齿般的高峰从北到南绵延不断地刺向万里晴天,占据了人们的整个视野。山顶已经冠雪,洁白细腻的冰雪在阳光下反射着寒光,使那些山峰倍显锋锐。迦太基士兵们从来都没有见过这样的景色,不仅如此,想到他们还要翻越这些险峻的山峰,不免顿生犹豫。
汉尼拔在例行的集会上没有按照以往的严格的形式进行,而是与大家一道散漫地站着讲话。他用乐观轻快的口吻赞赏了全军的过去的勇猛,同时也表示后面的路程会稍微难一点,不过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因为那些都是高卢人经常翻越的山路,他们都能行走的道路,没有道理我们的意大利远征军会有困难。大家一听,觉得不错,于是顿时放下心来。
经过短暂的休整之后,汉尼拔的远征军开始向东南方向行进,大约4天之后,他们到达了伊塞勒河畔。伊塞勒河畔也是一个十分富饶的河谷,实际上,许多阿尔卑斯山区的河谷地带都是气候温和土地富饶的地方,他们夹在高山之间,不受寒潮的直接冲击,而且有水量充足的河流,那山上的积雪为这些河流提供了不衰竭的源流。
汉尼拔一进到伊塞勒河谷就见到了许多使者,他们都是来自居在河谷地带的各个部落。他们拿着桂冠、带着粮草、有些还主动向汉尼拔献出人质,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表示不会与汉尼拔为敌,也请求汉尼拔不要伤害他们。他们解释说,他们耳闻目睹汉尼拔智取督岔山的神勇和打破张伯立城的武功,自认不是汉尼拔的对手,决不敢与他为敌。汉尼拔没有见过这样的景象,心中颇有疑虑,不大相信他们的话。不过他认为自己反正不会与他们打什么交道,转眼间就会通过他们居住的地区,无论他们心中是否真诚,这层纸还是不必捅破的好,免得无谓地刺激他们。于是他象征性地留下一些礼物和一些向导,好生安抚他们说自己只是路过,不会在这里停留,让他们不必多虑。随后,汉尼拔就带领着自己的大军沿着伊塞勒河谷向东方进发。
罗马。
元老院得知了北意大利的失败,高卢人的起兵使他们认识到罗马人不得不两面同时作战时,元老院决定增招一个联合军团前往北意大利,以应付突然发生的事变。同时他们也讨论并同意了西庇阿的提议,允许他指挥北意的战事,以平定高卢和阻击汉尼拔的入侵。罗马的增兵数量并不大,因为元老院认为冬天将要到来,汉尼拔即使到达北意大利也不可能在冬天前有什么大的军事行动。
第四节 艰苦的路程
阿尔卑斯山脉,伊塞勒河谷。
汉尼拔沿富饶的伊塞勒河谷逶迤东进,一路上没有遇到任何阻挡,进展顺利。四天之后的10月25日,大军就抵达了小伯纳山脚,小伯纳山是这条翻越阿尔卑斯山脉路途中的最高峰,海拔3842米。这里是一个三角地带,三面都是山,伊塞勒河沿这个三角地带的底边流过,在这个三角形的顶角是进入小伯纳山的山口。山口正面有一块白色的巨石阻挡,入山的道路绕着这座巨石的右侧延伸,巨石的左侧则是一条在悬崖下的小河,让我们称它为白石口应该十分恰当。在这里,汉尼拔的担心变成了事实。
原来居住在伊塞勒河谷的各个部落知道与汉尼拔正面交锋不会讨到便宜,于是就一面假意向汉尼拔表示友好,一面暗中相互联合,结成优势的军队,等他进入险要地带毫无防备的时候对汉尼拔发动了突然袭击。
当汉尼拔的大军进入白石口的时候,汉尼拔赫然发现自己陷入了险地,前面是险峻狭窄的山路,后面是突然从西面八方涌出的蛮族大军的追击,自己没有足够的空地可以展开兵力与之对抗。对于汉尼拔来说,眼下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尽量避免与土著浪费时间,迅速地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所以他倒没有兴趣与敌人全面交战。汉尼拔将一部分重装步兵布在山口的巨石之前,在岩石之上则布下弓箭手,以此来拖延蛮族的进攻,使自己的大部队能够有时间爬过狭小的山口道路。
蛮军被汉尼拔的殿后军阻击,一时也拿汉尼拔没有办法,于是他们中间一些勇敢的士兵就从山口道路两侧的山坡攀爬上去,然后居高临下地对正在行进中的汉尼拔军施加攻击。一时间,乱石和弓箭象雨点般地飞射下来,其间夹杂着巨石轰鸣着滚落,巨石的轰鸣和士兵的惨叫在峡谷中回荡混杂使人毛骨悚然。汉尼拔眼看着自己的士兵陷入了巨大的混乱之中,一些运送辎重的牲口受到惊吓而四散逃奔,往来相撞,给本来就已经十分混乱的军队造成更大的混乱。在敌人的攻击下,人畜纷纷倒下,却没有任何抵抗手段,大军随时都有全军覆灭的可能。
汉尼拔在混乱中发现两侧的高地地势极为险要,没有可能在敌人居高临下的攻击下强行攻占,同时能够攀爬上去的敌军数量也因此不多。他们的攻击对行动缓慢的步兵来说威胁甚大,但对行动稍快的骑兵则作用有限。好在辎重运输部队和战象和骑兵走在队列的最前面,在高卢人的攻击全面开始之前,他们已经差不多走出了比较险要的地带。虽然在后来的攻击中损失了相当的运输骡马,但他们还是很快摆脱了两侧夹击,走到前面去了。
汉尼拔的步兵就没有那么好运,他们在两边的夹击下几乎寸步难行、狼狈不堪,不得不经常地躲藏在岩石的后面回避滚落下来的石块。他们等待时机,在矢石的间隙从一个藏身点移到另外一个藏身点地缓慢行进,每一次移动都伴随着死伤。汉尼拔自己没有跟随骑兵冲出峡谷,而是随着步兵一点点地移动,一边躲避敌人的攻击一边还要观察战场的情形指挥军队的进退。天黑后汉尼拔的步兵仍未能走出危险地段,而两侧的蛮族虽然已经看不到下面的情况,但依旧不停地将碎石抛下。汉尼拔军现在更糟,他们只能听见滚石的轰鸣却无法确认落石的方位去躲避,汉尼拔不得已命全军在突起的岩石下过夜。
拂晓时,在两侧山上折腾了一晚的高卢人个个筋疲力尽,他们觉得已经将汉尼拔杀的毫无还手之力了,而且看汉尼拔的确没有与他们为敌的意思,便充满了胜利喜悦地满足地散了。对他们来说,这种战争本来就没有什么明确的战略目的,有所斩获便是胜利,至于敌人的目的也不在他们的关心范围之内。好在汉尼拔的目的也不是他们,当他见到敌人退去后,便重新开始了行军,与自己的骑兵和辎重部队回师后不久,汉尼拔的部队就渐次登上了小伯纳山的隘口。汉尼拔在这条路上损失的人数没有准确的记载,如果当初他的确有五万余人马的话,那么他在这里至少损失逾万。
意大利,比萨港。
西庇阿一行的船只刚停稳,港口就活跃了起来。士兵们紧张地从船上卸下行李和马匹,立刻就开始做长途行军的准备。西庇阿在这里得知了北意高卢人的反乱,罗马军损失严重,殖民城已经失去秩序的消息。他没有多停留,飞身上马,和随身的亲兵一道,立刻就向亚平宁山脉方向奔驰而去,时间就是一切。
小伯纳山隘口。
小伯纳山隘口海拔约三千米,有那里一片相对平缓开阔的乱石地,是这附近仅有的适合宿营的地方,汉尼拔的意大利远征军便在这里驻扎休息了两天。一些惊散的牲口也沿着山路回到了汉尼拔的营寨。使汉尼拔的疲惫的军心多少受到安慰。这是时值十月底,阿尔卑斯山上早已开始降雪,漫天飞舞的雪花,银白无暇的景色,冰封的众湖,这些都使从温暖地带过来的士兵们充满了莫名的敬畏和惧怕的情感。一路上的苦难和对未知畏惧,使这些肉体上已经十分疲劳的将士们越发无精打采,他们没有欢笑,默默地做着份内的工作,拆除营寨、收拾行装、拖着沉重的双腿机械性地重新踏上旅途。他们的眼里没有希望的光辉,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苦难到底何时方能结束。
与士兵同甘共苦的名将汉尼拔再次敏锐地觉察到了士兵们的心理变化,他策马向前,站上一个高台,对自己的远征军说,“我的将士们,”他伸手指着东方,波河平原应该在的方位,
“在这群山之后,那里便是那温暖肥沃的波河平原,从那里到罗马没有任何事物可以阻挡我们,只要到达那里,整个意大利就掌握在了我们手中,包括所有沃土和财宝。我们的确已经经历了千辛万苦,现在我们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返回西班牙,那么我们将会重新体验一遍所有的困难,而且将一无所得;另一个是继续向前,去夺取我们应得的荣耀和财富。”
“诸位,我们现在站在阿尔卑斯山脉的最高点,从此以后我们无须再攀登险要的山峰。一路下坡难道会比我们已经承受过的更难吗?不,只要我们勇往直前,无须多久我们就会出现在意大利,一两场会战之后,我们就是意大利的主人!”
全军将士听罢,希望再次充满胸怀,10月29日,他们打起精神重新上路。虽然有时会有小股土著的骚扰,但对汉尼拔的军队都不是什么威胁,也不再带来什么损失。然而,登过山的人都会知道,下山更比上山难,汉尼拔远征军所要面对的困难只不过刚刚开始。
远征军重新开始行军不久,就遇到了更大的困难,他们发现一段约300米的道路已被滑坡摧毁,应该是道路的地方变成了一片碎石和冰雪混成的陡坡,十分不安定,没有人可以立足。十月底的阿尔卑斯山早已降过多次雪了,高山上的日照相当强烈,日夜温差十分大,积雪被阳光温暖,表面开始融化,到了夜晚温度降低,融化的雪有会重新冻起,几经反复,便会形成一层坚硬冰。加上寒风的吹磨,那表面更是无比的光滑,不要说行走,就是站在上面被风一吹都会立足不住。这倒也算了,看见冰时人还有防备,最可怕的是新的降雪覆盖在这层光滑的冰面上,看上去毫无问题,一脚踏上,便顺着光滑的斜面一直滑落到万丈深渊了,就算有那幸运的在中途碰到巨石或残木而停了下来,由于山坡的陡峭和冰雪的光滑,他们也再不会有机会重新爬上来,他们的战友们也爱莫能助,只好放弃任何救援的企图。随着接连不断的惨叫声,踏上陡坡的士兵和牲畜纷纷滑落,汉尼拔的远征军终于停止了前进。
汉尼拔查看了地势,看来不宜强行通过,便派出一队精壮士兵在周围寻找新的路径,希望可以绕过滑坡区。但是经过一整天的探索,所有可能的途径都被发现是走不通的,全军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汉尼拔当然是不会因此而退缩的,他命全军就地宿营,同时将士兵分成几班,架起火堆,开始轮班突击抢修道路。他们烧化冰雪,清除碎石,打下木桩稳固不安定的坡面,遇到巨石阻挡,还要凿石开路。工程在险要的地段上缓慢地开进,汉尼拔则一直在最前方亲自指挥。在紧张的工作中,人们渐渐习惯了有人失足滑落的惨叫,不再探头无助地观望那倒霉的战友,只是一味地将道路向前推进,因为大家都明白,着条道路将会是他们的生命线。经过一整天的奋战和付出了数以千计的性命,汉尼拔终于开出了一条狭窄的道路,他立刻就命运输辎重的牲口队先行一步,在前拉后推的努力下将自己的粮草和物资送过了险区。
接下来的一天,汉尼拔的士兵付出了更多的辛劳和牺牲将路面拓宽,将那些胆小的战象也送了出去。剩下的步骑兵就容易的多了,汉尼拔看着自己的远征军都通过之后,才随殿后部队离开了险区。
翻过了小伯纳山的远征军很快就进入了多拉巴提河谷地区,在那里虽然依旧有起伏,但基本上没有了行军的困难,三天之后,汉尼拔全军就进入了自己的同盟者印苏布莱人的居住区。这时已是11月1日,距汉尼拔离开新迦太基城五个月,距远征军进入阿尔卑斯山区一十五天。远征军的兵力只剩下一万两千非洲籍步兵、八千西班牙籍步兵和六千精锐骑兵,共两万六千人。他们完成了令人惊叹的奇迹,也付出了与之对应的代价。这样的大远征后人不敢冒然尝试,要等到两千年后才有另外一个军事天才再次挥师踏破阿尔卑斯山,他就是带领法国军队侵入意大利的拿破仑。
也许有人会事后诸葛亮地说汉尼拔出发的太晚,否则早两个月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话根本就不会付出那么多的代价。此话虽然不错,但是西班牙的雨季到四月中后才结束,受雨季和冰雪消融的影响,西班牙的几条大河都水深流急,六月之前恐怕根本无法渡过。而罗马与迦太基的埃布罗河条约更是使汉尼拔多付出两个月的时间来征服卡塔罗尼亚地区。如果没有汉尼拔的军事天才,迦太基人恐怕是绝对无法在冬季到来之前进入意大利的了。可见罗马人当年所定的条约还是有相当远见的,否则迦太基军的进击会轻易的多。
这样的远距离奔袭本是兵家之大忌,不仅将士疲惫如强弩之末,而且漫长的补给线也会成为致命弱点。能够成就这样的远征的中国有孙子,奔袭1500里,出奇兵翻越当时仍未开发的大别山,一举攻克楚国首都;马其顿有亚历山大,统区区三、五万兵,平埃及灭波斯,横跨欧亚大陆。至于蒙古人的远征不过是举族迁徙,逐水草而及远,从军事角度上是无法与前两者相比的。但是由于长途奔袭而败走华容道的可就多不胜数了。
经过一千八百公里长途跋涉的汉尼拔也深知自己的困难和弱点,在他面前的道路依旧漫长。
图: 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