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鲁迅全集

_224 鲁迅(现代)
  〔7〕 转轮 意即变革。原为佛家语,即转法轮,《法华文句》:
  “转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法轮。”
  〔8〕 桓桓 威武的样子。《诗经·周颂·桓》:“桓桓武王,保有厥士。”
  〔9〕 三大自由 指孙中山所说的“人民之集会自由、出版自由、思想自由”(见《
民权初步·自序》)。
  〔10〕 索虏 原是南北朝时南朝对北朝的蔑称,《资治通鉴·魏纪》文帝黄初二年
:“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元代胡
三省注:“索虏者,以北人辩发,谓之索头也。”
  〔11〕 台隶 原为古代奴隶中的两个等级,这里泛指被奴役的人。
  〔12〕 番番良士 《尚书·秦誓》:“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番番,
勇武的样子。
  〔13〕 白水等语,出于屈原《离骚》:“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居马。忽反
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陟胞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白水,神话中的水名
,据说源出昆仑山,人饮其水不死。
辛亥游录〔1〕

  三月十八日,晴。出稽山门可六七里,至于禹祠〔2〕。老藓缘墙,败槁布地,二三农
人坐阶石上。折而右,为会稽山足。
  行里许,转左,达一小山。山不甚高,松杉骈立,沏〔3〕木棘衣。
  更上则沏木亦渐少,仅见卉草,皆常品,获得二种。及巅,乃见绝壁起于足下,不可以
进,伏瞰之,满被古苔,蒙茸如裘,中杂小华,五六成簇者可数十,积广约一丈。掇其近者
,皆一叶一华,叶碧而华紫,世称一叶兰;名叶以数,名华以类也。微雨忽集,有樵人来,
切问何作,庄语不能解,乃给之曰:“求药。”更问:“何用?”曰:“可以长生。”“长
生乌可以药得?”曰:“此吾之所以求耳。”遂同循山腰横径以降,凡山之纵径,升易而降
难,刚其腰必生横径,人不期而用之,介然成路,不荒秽焉。

  八月十七日晨,以舟趣新步〔4〕,昙而雨,亭午乃至,距东门可四十里也。泊沥海关
前,关与沥海所隔江相对,离堤不一二十武〔5〕,海在望中。沿堤有木,其叶如桑,其华
五出,筒状而薄赤,有微香,碎之则臭,殆海州常山〔6〕类欤?水滨有小蟹,大如榆荚。
有小鱼,前鳍如足,恃以跃,海人谓之跳鱼。
  过午一时,潮乃自远海来,白作一线。已而益近,群舟动荡。
  倏及目前,高可四尺,中央如雪,近岸者挟泥而黄。有翁喟然曰:“黑哉潮头!”言已
四顾。盖越俗以为观涛而见黑者有咎。然涛必挟泥,泥必不白,翁盖诅观者耳。观者得咎,
于翁无利,而翁竟诅之矣。潮过雨霁,游步近郊,爰见芦荡中杂野菰,方作紫色华,得数
本,芦叶伤肤,颇不易致。又得其大者一,欲移植之,然野菰托生芦根,一旦返土壤,不能
自为养;必弗活矣。
  〔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一二年二月绍兴《越社丛刊》第一辑,借署“会稽周建人
乔峰”。原无标点。
  辛亥,一九一一年。当时鲁迅在绍兴府中学堂任教,经常利用课余时间采集植物标本。
  〔2〕 禹祠 夏禹的祠庙,在绍兴东南会稽山下。
  〔3〕 沏 刺的古字。
  〔4〕 新步 地名,在绍兴东北镜塘殿附近。
  〔5〕 武 我国古代一种计算距离的单位,一般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
  〔6〕 海州常山 马鞭草科的一种药用植物,通称“臭梧桐”。海州,即今江苏连云
港一带。
一九一三年
○播布美术意见书〔1〕
一 何 为 美 术
  美术为词,中国古所不道,此之所用,译自英之爱忒
  (art or fine art)。爱忒云者,原出希腊,其谊为艺,是有九神〔
2〕,先民所祈,以冀工巧之具足,亦犹华土工师,无不有崇祀拜祷矣。顾在今兹,则词中
函有美丽之意,凡是者不当以美术称。
  希腊之民,以美术著于世,然其造作,初无研肄,仅凭直觉之力,以判别天物美恶,惟
其为觉敏,故所成就者神。盖凡有人类,能具二性:一曰受,二曰作。受者譬如曙日出海,
瑶草作华,若非白痴,莫不领会感动;既有领会感动,则一二才士,能使再现,以成新品,
是谓之作。故作者出于思,倘其无思,即无美术。然所见天物,非必圆满,华或槁谢,林或
荒秽,再现之际,当加改造,俾其得宜,是曰美化,倘其无是,亦非美术。故美术者,有三
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理,三曰美化。缘美术必有此三要素,故与他物之界域极严。
  刻玉之状为叶,髹漆之色乱金,似矣,而不得谓之美术。象齿方寸,文字千万,核桃一
丸,台榭数重,精矣,而不得谓之美术。几案可以弛张,什器轻于携取,便于用矣,而不得
谓之美术。太古之遗物,绝域之奇器,罕矣,而非必为美术。
  重碧大赤,陆离斑驳,以其戟刺;夺人目精,艳矣,而非必为美术,此尤不可不辨者也。
二 美术之类别
  合于此,则无间外状若何,咸得谓之美术;如雕塑,绘画,文章,建筑,音乐皆是也。
区分之法,始于希腊柏拉图〔3〕,其类凡二:
  (甲)静美术 (乙)动美术柏氏以雕塑,绘画为静,音乐,文章为动,事属草创,为
说不完。后有法人跋多〔4〕区分为三,德人黑智尔〔5〕承之。
  (甲)目之美术 (乙)耳之美术
(丙)心之美术
  属于目者为绘画雕塑,属于耳者为音乐,属于心者为文章,其说之不能具是,无异前古
。近时英人珂尔文〔6〕以为区别之术,可得三种,今具述于次;凡有美术,均可取其一以
分隶之。
  (一)(甲)形之美术 (乙)声之美术美术有可见可触者,如绘画,雕塑,建筑,是
为形美;有不可见不可触者,如音乐,文章,是为音美。顾中国文章之美,乃为形声二者,
是又非此例所能赅括也。
  (二)(甲)摹拟美术 (乙)独造美术美术有拟象天物者,为雕刻,绘画,诗歌;有
独造者,为建筑,音乐。此二者虽间亦微涉天物,而繁复腠会,几于脱离。
  (三)(甲)致用美术 (乙)非致用美术美术之中,涉于实用者,厥惟建筑。他如雕
刻,绘画,文章,音乐,皆与实用无所系属者也。
三 美术之目的与致用
  于利用有无,有所牴午。主美者以为美术目的,即在美术,其于他事,更无关系。诚言
目的,此其正解。然主用者则以为美术必有利于世,傥其不尔,即不足存。顾实则美术诚谛
,固在发扬真美,以娱人情,比其见利致用,乃不期之成果。沾沾于用,甚嫌执持,惟以颇
合于今日国人之公意,故从而略述之如次:
  一 美术可以表见文化 凡有美术,皆足以征表一时及一族之思惟,故亦即国魂之现象
;若精神递变,美术辄从之以转移。此诸品物,长留人世,故虽武功文教,与时间同其灰灭
,而赖有美术为之保存,俾在方来,有所考见。他若盛典事〔7〕,胜地名人,亦往往以
美术之力,得以永住。
  一 美术可以辅翼道德 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
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物质文明,日益曼衍,人情因亦日趣于肤浅;今以此优美
而崇大之,则高洁之情独存,邪秽之念不作,不待惩劝而国爸安。
  一 美术可以救援经济 方物见斥,外品流行,中国经济,遂以困匮。然品物材质,诸
国所同,其差异者,独在造作。美术弘布,作品自胜,陈诸市肆,足越殊方,尔后金资,不
虞外溢。故徒言崇尚国货者末,而发挥美术,实其本根。
四 播布美术之方
  美术之用,大者既得三事,而本有之目的,又在与人以
  享乐,则实践此目的之方术,自必在于播布。播布云者,谓不更幽秘,而传诸人间,使
与国人耳目接,以发美术之真谛,起国人之美感,更以冀美术家之出世也。兹拟应行之事如
次:
一 建设事业
  美术馆 当就政府所在地,立中央美术馆,为光复记念,次更及诸地方。建筑之法,宜
广征专家意见,会集图案,择其善者,或即以旧有著名之建筑充之。所列物品,为中国旧时
国有之美术品。
  美术展览会 建筑之法如上。以陈列私人所藏,或美术家新造之品。
  剧场 建筑之法如上。其所演宜用中国新剧,或翻译外国著名新剧,更不参用古法;复
以图书陈说大略,使观者咸喻其意。若中国旧剧,宜别有剧场,不与新剧混淆。
  奏乐堂 当就公园或公地,设立奏乐之处,定日演奏新乐,不更参以旧乐;惟必先以小
书说明,俾听者咸能领会。
  文艺会 当招致文人学士,设立集会,审国人所为文艺,择其优者加以奖励,并助之流
布。且决定域外著名图籍若干,译为华文,布之国内。
一 保存事业
  著名之建筑 伽蓝宫殿,古者多以宗教或帝王之威力,令国人成之;故时世既迁,不能
更见,所当保存,无令毁坏。其他若史上著名之地,或名人故居,祠宇,坟墓等,亦当令地
方议定,施以爱护,或加修饰,为国人观瞻游步之所。
  碑碣 椎拓既多,日就漫漶,当申禁令,俾得长存。
  壁画及造像 梵刹及神祠中有之,间或出于名手。近时假破除迷信为名,任意毁坏,当
考核作手,指定保存。
  林野 当审察各地优美林野,加以保护,禁绝剪伐;或相度地势,辟为公园。其美丽之
动植物亦然。
一 研究事业
  古乐 当立中国古乐研究会,令勿中绝,并择其善者,布之国中。
  国民文术 当立国民文术研究会,以理各地歌谣,俚谚,传说,童话等;详其意谊,辨
其特性,又发挥而光大之,并以辅翼教育。
  〔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一三年二月北京《教育部编纂处月刊》第一卷第一册,署
名周树人。原为句读。
  〔2〕 九神 古希腊人所崇奉的九位女神,她们分别主管历史,音乐和诗歌,喜剧,
悲剧,舞蹈,抒情诗,颂歌,天文,史诗。
  〔3〕 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 古希腊哲学家。著有《对话集
》。
  〔4〕 跋多(C.Batteux,1713—1780) 法国教士、学者。著有
《各种美术归结到一个原则》、《文学教程》等。
  〔5〕 黑智尔(G.Hegel,1770—1831) 通译黑格尔,德国哲学家
。著有《逻辑学》、《精神现象学》、《美学》等。
  〔6〕 珂尔文(S.Colvin,1845—1927) 通译科尔温,英国文艺
评论家,剑桥艺术大学教授,大英博物馆印刻画和素描部负责人。著有《回忆录》等。
  〔7〕 事 重大事件。
一九一五年
  《大云寺弥勒重阁碑》校记〔1〕大云寺弥勒重阁碑,唐天授三年立,在山西猗氏县仁
寿寺。全文见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2〕。胡氏言,今拓本多磨泐,故所录全文颇有阙
误,首一行书撰人尤甚。余于乙卯春从长安买得新拓本,殊不然,以校《丛编》,为补正二
十余所,疑碑本未泐,胡氏所得拓本恶耳。其末三行泐失甚多,今亦不复写出。
  〔1〕 本篇据手稿编入,原无标题、标点。鲁迅手写的《大云寺弥勒重阁碑》释文前
署:“乙卯(按即一九一五年)十一月十八日以精拓本校”。
  《大云寺弥勒重阁碑》,碑文共三十四行,行六十五字至六十八字不等,正书。题“前
校郎杜登撰”,“前AAAA县荆师善书”。《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载初元年(689)
“秋七月,……有沙门十人伪撰《大云经》,表上之,盛言神皇受命之事。制颁于天下,令
诸州各置大云寺,总度僧千人。”大云寺碑文称:“天授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准制置为‘大云
寺’;至三年正月十八日,准制回换额为‘仁寿寺’。”
  〔2〕 胡聘之 字蕲生,清代湖北天门人。《山右石刻丛编》,四十卷,共收后魏正
光四年(523)至元代至正二十七年(1367)间山右(今山西)石刻七百余通。前有
胡氏光绪戊戌(1898)、辛丑(1901)序及缪荃荪光绪戊戌序。《大云寺弥勒重阁
碑》全文,见于该书卷五。
一九一六年
  关于废止《教育纲要》的签注〔1〕案《教育纲要》虽不过行政首领对于教育之政见,
然所列三项〔2〕,均已现为事实,见于明令,此后分别修改,其余另定办法;〔3〕在理
论上言之,固已无形废弃,然此惟在通都大邑,明达者多,始能有此结果。而乡曲教师,於
此种手续关系,多不能十分明了。《纲要》所列,又多与旧式思想相合,世人乐於保持,其
他无业游民亦可藉此结合团体(如托名研究经学,聚众立社之类),妨害教育。是《纲要》
虽若消灭,而在一部份人之心目中,隐然实尚存留。倘非根本取消,恐难杜绝歧见。故窃谓
此种《纲要》,应以明文废止,使无论何人均不能发生依庚之见,始于学制上行政上无所妨
害。至于法令随政局而屡更,虽易失遵守之信仰,〔4〕然为正本清源计,此次不得不尔。
凡明白之国民,当无不共喻此意。一俟宗旨妒定,发号施令均出一辙,则一二年中信仰自然
恢复,所失者小,而所得则甚大也。
  周树人注。
  〔1〕 本篇据手稿编入。约写于一九一六年八月间。原无标题、标点。
  《教育纲要》,一九一五年初袁世凯任大总统时制订,分“总纲”、“教育要言”、“
教科书”、“建设”、“学位奖励”等五项,凡二十五款。
  它以“尊孔尚孟”为宗旨,规定“中小学校均加读经一科”,提倡“各省各处设立经学
会”。(载一九一五年二月《教育公报》第九册,原题《整理教育要目》)袁世凯复辟帝制
失败后,教育部参事室为“厘定学制,确定方针起见”,对《纲要》的存废问题进行讨论,
一九一六年八月三日将《纲要》制订以来实际存在的问题和讨论中的分歧意见整理成“说帖
”,发给各司和各视学征询意见。鲁迅为此在“说帖”上签注了这个意见。
  〔2〕 指“说帖”列举的《教育纲要》中业经施行而事实上发现的三项困难:“一、
中小学学制问题(总纲第四条)。二、各校读经问题(教科书第二款)。三、经学会问题(
建设第七款)。以上三款,均明令公布(一二两款见之于国民学校令及施行细则、预备学校
令,第三款见之于批令)”。
  〔3〕 指“说帖”列举的讨论中三种不同意见之一:“取消已经施行各款。(理由)
政事堂片交之件(按即《教育纲要》),虽有奉行之责任,然与明令公布之件不同。《纲要
》所载多理论而少事实,此时但须就前述各款已明令者为之分别修改或废止,于理论上及计
划上并未施行之款,此后另定办法,不再依照原议,即已无形废弃。准此而论,似无明文取
消《纲要》之必要。”
  〔4〕 指“说帖”列举的“主缓议者”所持的“理由”:“法令随政局变更,易失遵
守信仰之力。”
一九一七年
会稽禹庙窆石考〔1〕
  此石碣世称窆石,在会稽禹庙中,高虑丘尺〔2〕八尺九寸,上端有穿〔3〕,径八寸
五分,篆书三行在穿右下。平氏《绍兴志》〔4〕云:康熙初张希良以意属读,得二十九字
,寻其隅角,当为五行,行二十六字。王氏昶《金石萃编》〔5〕云:“惟‘日年王一并天
文晦真’九字可辨”。此拓可见者第一行“甘王石”,第二行“A乾并A天文晦彳”,第三
行“AA言真AA黄AA”,十一字又二半字。其所刻时或谓永建,或又以为永康,俱无其证。《
太平寰宇记》引《舆地记》〔6〕云:“禹庙侧有石船,长一丈,云禹所乘也。孙皓刻其背
以述功焉,后人以皓无功可记,乃覆船刻它字,其船中折”。
  阮氏元《金石志》因定为三国孙氏刻。〔7〕字体亦与天玺刻石极类,盖为得其真矣。
所刻它字,今亦不见。第有宋元人题字数段,右方有赵与胞题名〔8〕,距九寸有员峤真逸
题字〔9〕,左上方有龙朝夫诗〔10〕,颇漫患。王氏辨五十八字。〔11〕俞氏樾又审
仞其诗,止阙四字,载《春在堂随笔》中。〔12〕今审拓本,复得数字,具录如下:“AA
AAA九月A一日从事郎龙朝夫因被命AAAA瞻拜禹陵此诗以纪盛A云 沐雨栉风无暇日 胼胝还?ス汀」虐夭翁霢元气 梅梁赴海作波涛 至今遗迹衣冠在 长A空山魑魅号 欲觅A陵寻
窆石 山僧为我剪蓬蒿”。上截旧刻灭尽,有清人题字十余段,旧志所称杨龟山题名〔13
〕,亦不可见矣。
  碣中折,篆文在下半。《绍兴志》云:“下截为元季兵毁”,殊未审谛。《舆地志》言
长一丈,今出地者只九尺,则故未损阙矣。《嘉泰会稽志》引《孔灵符记》〔14〕云:“
始皇崩,邑人刻木为像祀之,配食夏禹庙。”又云:“东海圣姑从海中乘石船张石帆至,二
物见在庙中。”盖碣自秦以来有之,孙皓记功其上,皓好刻图,禅国山,天玺纪功诸刻皆然
。岂以无有圭角,似出天然,故以为瑞石与?晋宋时不测所从来,乃以为石船,宋元又谓之
窆石,至于今不改矣。
  〔1〕 本篇据手稿编入,原无标题、标点。当写于一九一七年上半年。
  会稽,旧县名,隋代分山阴县置,治所在今浙江绍兴。一九一二年与山阴合并为绍兴县
。城东南有禹庙,为梁代所建,窆石在庙之东南。
  〔2〕 虑丘尺 又称建初尺,系东汉章帝建初六年(81)所造铜尺;一尺约等于二
三·五八厘米。
  〔3〕 穿 指石碑、石碣上端的洞孔。
  〔4〕 平氏 即平恕,清代山阴人,官日讲起居注官、詹事府少詹。《绍兴志》,即
《绍兴府志》,清代乾隆五十七年(1792)由平恕总修,共八十卷。该书卷七十五《金
石志》“汉刻禹庙窆石题字”条:
  “国朝康熙初,浙江督学张希良曾稀之,以意属读,得二十九字,盖汉代展祭之文。寻
其隅角,当为五行,行十六字。其下截为元季兵毁。依韵求之,则其下当阙六字也。”按张
希良撰有《窆石汉隶考》,见引于清代杜春生《越中金石记》。
  〔5〕 王昶(1724—1806) 字德甫,号兰泉,青浦(今属上海)人,清代
金石学家。《金石萃编》,金石目录,共一六○卷。窆石残字释文见该书卷十一。
  〔6〕 《太平寰宇记》 地理总志,宋代乐史撰,原二百卷,现存一九三卷。所引《
舆地记》语,见该书卷九十六“江南东道八·越州·会稽”,鲁迅引文中的“它”,原作“
之”。《舆地记》,疑即《舆地志》,南朝梁顾野王撰,原本三十卷,已佚。现有清人辑本
一卷。
  〔7〕 阮元(1764—1849) 字伯元,江苏仪征人,清代学者,官至体仁阁
大学士。《金石志》,即《两浙金石志》,金石目录,共十九卷。
  该书卷一转述《太平寰宇记》所引《舆地记》语后说:“据此,为三国孙氏刻审矣,《
嘉泰志》称直宝文阁王顺伯复斋定为汉刻,来之得也。”
  孙氏,指孙皓(242—283),三国吴最后一个皇帝。下文的天玺刻石,指孙皓于
天玺年间(276)所立的“禅国山碑”(在江苏宜兴)和“天玺纪功碑”(原在江苏江宁
,已亡失)。
  〔8〕 赵与胞 宋代嘉兴(今属浙江)人,宝庆二年(1226)进士。他在窆石上
的题名为隶书,一行十二字:“会稽令赵与胞来游男孟握侍”。
  〔9〕 员峤真逸 即李倜,字士宏,号员峤真逸,元代河东太原(今属山西)人。官
至集贤侍读学士。他在窆石上的题字为正书,二行十四字:“员峤贞逸采游皇庆元年八月八
日”。
  〔10〕 龙朝夫诗 此诗刻共九行,行十四字,正书。杜春生《越中金石记》:“此
刻年代无考,然从事郎阶惟宋元有之,明改为从仕郎矣。今姑置元末。”〔11〕
 王氏 指王昶,他对龙朝夫诗的释文,亦见所著《金石萃编》卷
  十一。
  〔12〕 字樾(1821—1907) 字荫甫,晚号曲园老人,浙江德清人,清末
学者、文学家。著有《春在堂全书》。《春在堂随笔》,笔记集,十卷。俞樾对龙朝夫诗的
释文见该书卷二。
  〔13〕 杨电山(1053—1135) 名时,字中立,号龟山先生,宋代南剑将
乐(今属福建)人。官至龙图阁直学士。著有《龟山集》。
  《嘉泰会稽志》卷十一:“禹葬于会稽山,取此石为窆。……宣和中杨时有题名。”
  〔14〕 《嘉泰会稽志》 地方志,宋代施宿撰,陆游序,南宋嘉泰元年(1201
)成书,二十卷。所引《孔灵符记》语,前一条见该志卷六,后一条见卷十三。《孔灵符记
》,即孔灵符《会稽记》,原书已佚,鲁迅有辑本一卷,收入《会稽郡故书杂集》。孔灵符
,名晔,南朝宋山阴人。官至辅国将军。
《A肱墓志》考〔1〕
  右盖云“齐故仪同A公孙墓志”。志云:君讳肱,勃海条人。祖,仪同三司,青州使君?8福羝锎蠼峭荆辛炀>曰式ǘ曛沼诮舻诶铮蹦昃潘辍L焱扯
暝嵊谮弊夏爸簟V诩野衔模嘁浴肮铩蔽希蛞呻攀锹运铩!玻病橙宦裕∪恕
玻场常胫狙浴安L跞恕闭卟缓稀V靖恰肮弊稚嫌锌崭瘢剖Э唐湫铡T牡痹啤捌牍
室峭彻锬怪尽币病0幢逼胩焱骋郧埃L跞宋炀撸毂<溆衅角赝豕檠濉玻础常
焱吵跤卸酵踬病玻怠场!段菏椤じ吆吩疲汗檠澹涠羝锎蠼峭
荆熘荽淌罚蚕蚕乜小S衷疲焊富眨牢踔性街荽淌罚蛴胫局扒嘀菔咕辈
缓稀S帧侗逼胧椤す檠宕吩疲阂蕴趾罹肮Γ獬だ挚す炀蠼炀哟螅怨
檠迨肌6驹啤爸辛炀薄!侗逼胧椤の涑傻奂汀吩疲汉忧逶昵锲咴拢街荽淌罚角赝
豕檠寰萃练矗笏韭矶紊兀究章占魄苤?
  乙未,斩归彦并其三子。而志云“威名方盛”,皆不合。俨,亦领军大将军,又武成帝
子,更非其人。《魏书·高湖传》又有仁〔6〕,皆赠仪同三司,青州刺史。仁子贯〔7
〕,不可考,入齐以后不可知。子永乐,弼,《北齐书》有传,皆不云为中领军。〔8〕
然志云“勃海条人”,又云“龙子驰声”,又云“终于晋阳”,“葬于邺”,皆似北齐帝室
。其时领军归彦以河清二年二月解,〔9〕俨于天统二年始见于史,〔10〕其间四年朔不
知何人。
  故终疑肱为高氏,而史阙有间,不能得其祖父之名,姑识所见于后,以俟深于史者更考
焉。
  〔1〕 本篇据手稿编入,原无标题、标点。写作时间未详。
  《A肱墓志》,出土于河南安阳。志石已佚,盖则犹存。志铭共十八行,行十八字,正?椤H娜缦拢?
  君讳肱字如肱海人也门资磐石之固世保维城之业祖仪同三司青州使君秉德含弘来讨
在物父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中领军专总禁闱威名方盛观夫珠潜溟海璧润荆山不有高深孰
蕴灵异君神情桀立崖岸恢举龙子驰声凤雏飞誉曹童测赔之妙未为通识王孺鉴虎之奇谁云智勇
思叶风云调谐金石进退有度容止可观雅俗靶其风规家国俟其梁栋而垂天未效奄从不秀以皇建
二年十一月廿六日终于晋阳之第里时年九岁天统二年二月廿五日葬於邺北紫陌之阳嗟乎居诸
互始屡移岸谷寒暑交谢每易荣枯是用勒石
泉扃庶遗芳不朽乃为铭曰
  璧出荆山玉自蓝田虽云重宝不雕不妍岂如令质其锋迥出问望堂堂德音是称孺子实
通理辩日未俦论月非拟鹏翰渐就豹变垂成南山砍下北海将征忽为异世奄轶泉扃
千秋万古空挹余声
  〔2〕 关于A肱为公孙氏的说法,如清代端方《袋斋藏石记》卷十二:“按《魏书·?胺系郾炯汀罚浩仗┒辍露〕螅渔羝锎蠼⒈被荽淌饭锫砸峭尽!杂涉
羝锎蠼右峭荆腚鸥钢倜缀稀R呻鸥讣绰浴!毖钍鼐础度晒锒∥旖鹗稀罚骸啊
嬉峭厩嘀菔咕告羝锎蠼峭局辛炀皇樽妗⒏钢嘟鹗淅
0础段菏椤す镥浯罚骸鑫钩纸凇捕⑶嘀荽淌贰抛嫠萍雌淙恕!?
  〔3〕 按鲁迅手稿中“人”字前空二格,当是待补的地名。
  〔4〕 归彦 高归彦,字仁英,勃海条(今河北景县)人。北朝魏宁西将军、凉州镇
都大将高湖的曾孙,北齐武帝高欢的族弟,于北齐宣帝天保元年(550)六月封平秦王。
  〔5〕 俨 高俨,字仁威,北齐武成帝第三子,《北齐书·高俨传》:“初封东平王
,拜开府、侍中、中书监、京畿大都督、领军大将军、领御史中丞,迁司徒、尚书令、大将
军、录尚书事、大司马。……
  武成崩,改封琅邪。”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