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众哲学

_11 艾思奇(当代)
这样,我们可以看出,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真正的可能性一定是能转变有多么
密切的关联了。真正的可能性,一定要性实现成能够转变成现实性。例如寻找职
业的人,说自
己要找一个教师的位置是有可能性的,那他的意思一定是说:他自
己有做教师的能力,如果真正有了这一个位置的时候,他可以担任
下来,而不至于失格。这就是能够转变成现实性了。如果他是一个
目不识丁的人,要说自己有做教师的可能性,那我们一定要笑他,
说他所谓的可能性是假的,因为这种可能性是不会转变成现实性的。
故可能性不能和有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常常把可能性和
开分性实现现实性完全分隔开,以为两者是完全没有关
系的,他们常说:“所谓可能性,只不过是指我们头脑里想得通的
事罢了,不必一定要可以实现的。如做店员学徒的人,认为自己也
可以变成慕沙里尼,因为慕沙里尼是人,自己也是人,这不是很想
得通的吗?又譬如说,自以为可以象美国的福特一样地做一个汽车
大王,因为福特是人,自己也是人,这不是也很想得通的吗?“

153
是,这一类单只想得通的事情,要实际做起来却做不通!换一句话
说,就是不能够转变成现实性的。有些人以为这也是可能性,其实
这并不是真正的可能性,只是抽象的可能性,只是假的可能性了。

抽象的可能性是把可能性和现实性完全隔抽象的可能性就是和现实性开了,
只看见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对立,看不见开分的了两者的统一。我们在前面《两种
态度》那一篇
讲话里,已经说过,凡是只看见对立而看不见统一的,就是观念论
的态度。所以抽象的可能性是陷入观念论的错误了。但另一方面,
又有一种机械论的态度,是只看见统一,而看不见对立的,这种见
解,以为可能性和现实性已经完全是一个东西,以为凡是有可能
性的,也都是现实性的,这也是我们所要反对但可能性和现实仍不是一件东
西,的一种错误。其实可能性虽然和现实性有着密两者仍有对立切的关系,但两
者还是对立的,可能性并不就
是现实性。因为有可能性的事情,不一定全实现,自己有了做教师
的本领,不一定就真的会有教师的职业,读书虽然有帮助认识的可
能性,然而读书的人不一定都能够使认识社会的目的实现出来啊。
为什么呢?因为可能性的本身是矛盾的,是有几方面的。读书
在一方面有帮助认识的可能性,另一面也有读成书呆子的可能
性,更一方面还有受邪说欺骗的可能性。后因为可能性有矛盾,故不一定两
方面和前一方面就是矛盾的,不把后两方能够成为现实性面消灭克服,就不能把
前一方面转变为现
实性。自己有做教师的本领,就有了做教师的可能性。然而社会生
活的不安,又会使人有教师位置也找不到的可能性。不把社会生活
的不安克服了,职业问题的解决也是不能完满实现的。再拿革命运
动来说,一种革命运动的发生,一方面有成功的可能性,而另
154
一方面也有失败的可能性,这是谁也容易明白的。要把成功的可能
性变为现实性,不是也要先克服了那失败的可能性吗?
现在明白了:可能性并不就是现实性,要使可能性成为现实性,必须打破要
使可能性转变成现实性,必须要把阻碍的阻碍盾和矛可能性打倒了或克服了才行。
怎样才能做到
这一步呢?这一方面要客观事实上的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又要有
主观的努力。还是先用读书的例子来说吧:要借读书认识现实,一
方面必须要可以找到好书来读,这是客观事实方面的条件,另一方
面要自己有好的读书方法,和认真的努力,能够选择,不至于误读
了坏书,这是主观方面的努力。这两方面都全备了,帮助认识的目
的才可以实现。再说到革命运动的问题吧,革命的成功,一方面社
会的发展中必须具备成功的条件,必须要有广大的民众不满于现状
而要求革命,同时旧制度的维持者也缺乏维持的力量了,这些都是
必要的客观条件。然而单有这些客观条件,还是不行的,最重要的:
是另一方面这些广大的革命民众还得要有一个正确的领导,积极地
起来努力向着正确的道路走去,这是主观的努力,没有这主观的努
力,客观的条件无论怎样好,还是不会成功的。
旧社会必然要没落,新社会必然要产生,新社会虽然有可能性,但不是坐着
这是社会科学证明了的。然而因为是必然要产等待就可以实现的生的,我们就可
以坐着不动地来等待吗?如果
我们不积极地起来努力,旧社会的保守的可能性不是就要加强,而
新社会产生的可能性不是要减弱了么?我们切不要因为兔子多而
容易捉,就想打“守株待兔”的主意啊!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一九三五年十月
《读书生活》一卷)
155
关于《哲学讲话》
(四版代序)

《清华周刊》第四十四卷第一期里,有一篇“书报介绍”,批
评到我这本书,开头就有这样一段话:
“这本书很流行,不用我再来介绍它内容的大概。流行的主
要原因并不如有人所想的一样,在它写得通俗,而是因为它出
现在这学生运动的时候。受了友邦的恩赐,学生不能安心埋头
开矿。他们在皇宫里的金色梦被打断了。不愿睡下去再做梦,
而跑出去冒刀枪水火和风雪。他们遭受的待遇是‘治安’法,
谋害法,绑架法,及‘无法’。最初是少数分子感觉到不能再
一味忍受友邦恩赐而无一点生人所应有的反应,顷刻间大多数
的学生都相当的觉醒了。醒了过来便发觉教科书对于生活上急
待解决的问题毫不中用,他们要求开一开眼光的理论知识。这
本书恰好遇着这机会,就大为学生所欢迎。……现在并不是没
有人能写出更好的同类的书,而是没有去努力。……“
虽然全是攻击的意味,然而对于本书所以要写作的目的,却也
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是的,我写这本书的时候,自始至终,就没有
想到要它走到大学校的课堂里去。如果学生还能“安心埋头开矿”,
“皇宫里的金色梦”
没有“被打断了”的时候,如果他们没有“醒过
156
来“”发觉教科书对于生活上急待解决的问题毫不中用“的时候,
那我只希望这本书在都市街头,在店铺内,在乡村里,给那失学者
们解一解智识的饥荒,却不敢妄想一定要到尊贵的大学生们的手
里,因为它不是装璜美丽的西点,只是一块干烧的大饼。这样的大
饼,在吃草根树皮的广大中国灾民,虽然已经没有能力享受,但形
式粗俗,没有修饰剪裁,更不加香料和蜜糖,“埋头”在学院式的
读物里的阔少们,自然是要觉得不够味的。
不幸竟“受了友邦的恩踢”,他们竟“要求开一开眼光的理论
知识“
,而“这本书恰好遇着这机会,就大为学生所欢迎”了。这
不但是出乎我自己的意料,也是使一般卖西点的人很不高兴的事。
街头的大饼也竟把他们认为应该埋头在经典里的好学生也夺去了,
这还了得么!
于是有些学院君子们就起来加以攻击,你说这大饼不
卫生,他说这质料太粗劣,不好消化,又一个人大叫着说:“有毒,
最好不要吃它!“
我的《哲学讲话》就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被打得体
无完肤,更加上各种环境的不良,甚至于连名字也要改了。
我也承认“现在不是没有人能写出更好的同类的书”,但因为
谁也“没有去努力”
的缘故,事实上也只好让《哲学讲话》在文化
市场上大大地散布它的“毒素”,才不过出世五个月,已经就是四
版,倘若真是毒药的话,那现在应该有几万的人被毒死,并且也得
要有更多的人发生戒心,不敢尝试了。事实上却好象相反,人们总
是爱把这“毒药”
当做滋养吸收,而且愈吸愈多。这不但使关心世
道人心的学院君子们头痛,就是我自己,也应该透彻地反一省下了。

不错。
一本被广大的读者所接受的书,如果真的包含着毒素的
157
话,应该是作者的很大罪过,读者愈更广大,作者的责任也愈更沉
重。《哲学讲话》的出版,在我自己,没有把它当做一件了不得的
事,然而现在既有很多的人来读它,就应该把它的内容审慎地检查
一番。我承认我的哲学知识不过是比普通的读者多懂得一点,并没
有在我身上解决了几千年来的一切哲学问题;错误和缺点,是一定
不免的。就象我自己还需要不断的进步一样,对于《哲学讲话》,
也得要不断地把它改善才行。我决不能固执我自己的意思,使这本
书的缺点,没有改善的机会。因此,自出版以来,就注意着各方面
的批评。
一直到现在,公开的和私人的以至于信件上的批评都接得
了不少。有许多是好意的批评,也有许多恶意的攻讦。好意固然值
得感激,恶意虽然令人不快,也应该虚心承受。因为《哲学讲话》
的写作本来是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每一种批评都有促我反省的价
值。趁这四版的机会,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对这本书的内容加以一
番检查;同时有许多被人误解的地方,也在这里解释解释,这总不
会没有意义吧。
为什么《哲学讲话》的写作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最大的
一个原因,是因为这种通俗的体裁还没有人尝试过,甚至是没有人
屑于这样尝试的。以我自己生活经验的贫乏,文字的拙劣,研究的
浅薄,要求把它写得很具体,很现实,自然是要耗费极大的气力,
而且不会做得好的。其次还有的是环境的困难,要说的话不能说,直
要用的字不能不用别的字代替,要举的例子也只好不举。这使得本
书应该更丰富更具体更现实的内容,也不能不停止在现有的状态之
下了。这种情形,是别的人所不了解的,许多好意的误会,也就因
此发生。例如,有人疑心我为什么不把例子举得更现实一点,却
用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来说明。这种不满,就是由于不了解写作
158
当时的困难,我也不能怪批评者,我只能在这里加以解释而已。
又例如,《哲学讲话》除绪论以外,是分做本体论认识论和
方法论三章,有许多朋友觉得这样分法不对,尤其是第四章方论,法
里面所讲的其实是“唯物辩证法的诸法则”。唯物辩证法的法则,
在新哲学者看来,不但是方法论,同时也是世界观,甚至也是认识
论,倩之先生在《读书与出版》里曾这样指出过,我是十分赞的。

其实我的原意也并没有把这分法认为很恰当,所以要这样做,也正
是为着出版便利的缘故。同时也因为我在第十三节《天晓得》的末
了已经说明“我们的论理学同时又可以算做我们的世界观”。相信
这一句话也可以解释得了误会,所以就决定用方法论的章名了。
自然,我也不能否认这是我的疏忽或错误,这样的章名究竟是
会引起误会的。现在全书改名《大众哲学》出版,趁此机会,把旧
的三个章名取消,放上我原来所要用的名字。对于我的分类方面有
所批评的朋友们可以在这里得到答复了。

现在得要对于这本书的写法说几句话。批评本书的朋友都说它
写得不简洁,重复,没有剪裁和布置。不简洁,重复和不加剪裁,
这一点我是承认的,并且甚至在写作的当初故意要这样做。这有两
个原因,第一是我顾虑到本书的读者对象,我以为要使更多的水准
较低的读者了解,是应该把每一个问题反复申说才对的,水准较低
的读者和修养很高的读者不同,后者认为累赘麻烦的,前者反而觉
得是恰到好处。这是很多人都有的经验。因此,我常常把前一节说
过的,拿到第二节再略说一下;我常常把同一个例子,反复地用在
几个问题里。对于初读者,每一个问题用一个新的例子,实在
159
不如同一个例子用在几个问题里好,这样可以不分散他们的注意,
给他们一个连贯的认识。第二个原因,是这书的每一节,在《读书
生活》上发表的时候,为要使它自成段落,不必依赖上下节,也可
以成为独立的读物,因此不能不把上节说过的,拿到下节来略说一
说,使读者不至于摸不着头脑,这也是重复的一个原因。
因此,重复和不加剪裁,也是我顾虑到读者的接受力,而故意
这样做的。虽然现在有许多批评者不赞同,然而这批评不是直接来
自广大的读者,我还不相信这种写法一定就是失败。因为据我们几
个努力做通俗化的朋友的经验,都认为普通读者的胃口,和那修养
很高的批评者的胃口不一定相同。不知许多批评的朋友以为如何?
至于说到没有布置,这批评我却不很赞同。实际上我自己在未
写之先,已经就把书的内容计划过布置过,并且是尽可能地依着
新哲学的最近成果来布置的。对于这布置问题的一部分批评者,与
其说他们是为了本书没有布置而批评,不如说是由于他不赞同这样
的布置。譬如叶青,他虽然标榜“物质论”,却对新哲学的最近最
具体的成果怀着敌意,自然也就同时敌视着我这一种布置。他的门
徒王一知对我的“没有布置”
所加的攻击,正是从这样的立场出发
的。
“本质和现象”“形式和内容”的问题,本来是唯物辫证法
的根本法则的具体化,也就是唯物辩证法的法则之一,这是新哲学
的新成果上所公认的,而王一知偏要认为这是属于“本体论”
的范
围。
“法则和因果”“必然性和偶然性”
“目的性,可能性和
现实性“
也是法则之一,而王一知又要说这是“宇宙论”中的问题。
这样的反对论,并不是由于布置的有无,而是由于王一知心目中的
布置和我的布置不同,也就是由于叶青心目中的布置和新哲学的果成
160
有所不同。这是用不着多说的,不过他已公开的这样来攻击,我就
不能不辩解一下,免得有一部分的读者会被蒙蔽了真相。

现在要说到本书的理论内容了。
在理论上我也承认我的书有些缺点。就整个来说,因为书的分
量很少,小品式的文章又无法写得经济,所以,第一就如倩之先生
所说的一样,对于问题不能够透彻发挥。其次,因为本书是在《读
书生活》上按期登载一节,二十四节是经过了一年的长期间才写成。
在这一年中,我自己的知识也加多了一些,因此,比较后写的后半
部的十几节都写得比较充分,而前半部的十几节却不免差一点。
譬如在认识论的那一章里,我就没有充分说明人类认识的运
动。人类认识的运动,是从感性的认识前进到理性的认识,又由理
性的认识升扬到更高的感性认识;或者换一个说法,就是从活生生
的感觉,前进到抽象的概念,又由抽象概念,回复到实践(新的感
觉)。这一点,在书里虽然概略地说明过,然而说得很不充分,并
且很容易引起误会。我把从感性到理性又由理性到实践的过程,当
做一个“抬杠”的过程,这虽然已经指出了它们中间的互相推移和
转化,然而太强调了“抬杠”的方面,很容易使人误会,以为理性
和感性是全然不相关联的只会抬杠的东西,这一是个很大的疏忽。
理性认识虽然和感性认识不同,虽然会和感性的认识抬杠,但它的
本身,仍是由感性认识发展而成的,没有感性认识做基础,也没有
理性认识。举例来说,从来没有看过卓别麟罗克以及其他滑稽角
色的影片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构成一个“滑稽大王”的概念,滑
161
稽大王的概念决不是凭空而来的。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更高的感性
认识)也是一样,没有理性认识做基础,感性认识也不会走到更高
的阶段。关于这一点,读者如果要知道详细,请参看一下《读书生
活》四卷二期的读书问答《认识论问题》,再读一读米定等主撰的
《新哲学大纲》里《认识的过程》一章,就可以明白得更详细些,
这里没有篇幅多说了。
其次,关于本书第十三节《天晓得》里我给论理学(指辩证法,
不是形式论理学)下的定义也得要改正一下,我下的定义是:“研
究认识运动法则的学问,就叫做论理学。“有一位朋友就写了一篇
文章,这样指正说:
“这个定义,是不确切的。一般说来,论理学是研究自然
社会和思想(认识)的运动法则的学间。研究认识的运动法则,
不能概括论理学的全部。而且,认识的运动法则,乃是根据于
自然和社会的运动法则。艾君曾说得很对:“思想的运动也就
是外界事物运动的反映。……思想的运动法则,同时就是反映
着外界事物的运动法则。‘惟其是如此,所以,论理学如果只
成为‘研究认识的运动法则’,那末,论理学(辩证法)就成
为架空的学问,把足和脑袋倒置了。诚然,艾君是不会有这样
的见解的,然而艾君有些部分说明的不清楚地方,有时就不免
不自觉地陷入于这样的模糊。比如,在另一个地方,艾君又这
样写道:“……动的逻辑本来是研究思想的变化和发展的法则
的。不过思想的变化发展,也是反映着世界的变化发展,所以
动的逻辑里所研究的法则,也不仅仅能应用在思想上,它同时
也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法则。‘前一句话显然是偏颇的说法,后
面的补充虽则是重要的,但对于辩证法研究的根本对象,还不
162
是清楚的说明。
“辩证法之所以被看成认识论,不但因为它是研究认识法
则的学问,而且也正因为它是研究自然和社会历史的法则的学
问。特别是关于后者,我们有强调的必要,因为后者乃是辩证
法(认识论)的基础。“
这一个批评,我是应该接受的。还有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的问题,这位朋友也有说到一点,我也认为很对,特再转录如下,
以供读者诸君参考:
“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问题,艾君写道:”……在
内容上说来,我们的真理始终是绝对的;凡真理,都有绝对的
内容,相对的形式。‘把’绝对的内容,相对的形式‘来了解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我也认为是不确切的。我们接近真理,
但我们并不能一下子认识了真理的尽头,而且真理的发展,也
不能有一个绝对的尽头,所以,我们接近的真理,只能是相对
的,有条件的。另一方面,我们之所接近的真理,是反映着那
在发展中的现实,而且是绝对真理的一部分,是认为绝对真理
的更进一步,这又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人们认识的发展,依
赖于人们实践的发展,也依赖于客观事物的发展。世界并没有
永远固定的事物。相对真理的存在,不但是由于人们认识的程
度,而且也是由于被认识的事物之自身,因为事物是在不断地
发展。这样,事情是很明白的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之差别,
并不是真理的内容和形式之差别,而是表现着人们认识真理之
矛盾的发展,同时又是表现着客观真理之矛盾的发展,所以,
凡真理,在其内容和形式上,就一方面来说,都是相对的,就
另一方面来说,又都是绝对的。“
163
此外还有王一知的许多批评,本想在这里讨论一下的,后来又
觉得:他的批评并不是站在同一理论原则上的批评,而是从另外的
理论立场上来对我攻击,所以应该另外用专文给他一个反批判,在
这里来答辩,是不适当,而且也不需要的。
因为有以上的几个缺点,我本来想把原书透彻地修改一番,但
为了小品文形式的限制,不能在短时间内做到,而重版的时间又非
常迫促,所以只能写这样一篇序,作为一个补正。同时,我还要说:
我这本书只是入门书,分量又很小,读者读过了以后,只能得到初
步的知识,不要以为这就满足了。若要更进一步地研究,应该再读
几本别的书,甚至于还要读一些社会科学的其他方面(如经济学)
的书,这样对于各种问题才有更具体更深刻的了解。然而,要读什
么书才好呢?
有许多读者曾这样问过,并且要求开一个书目,我在
这里不能详细答复,但我可以推荐《读书生活》二卷全卷里连载着
的《如何研究哲学》(李崇基先生作,实价一角五分),里面对于
书目有系统的介绍。
艾思奇
一九三六年六月三十日于上海
著者第十版序
《大众哲学》出版到现在,差不多到了两年的时间。从印行的
数目来计算,它已经有了两万以上的读者。两年来的世事的变迁,
以及作者个人认识的增进,使自己早就感觉到这本幼稚的读物有
164
修改的必要。但因为各种事务的牵制,总不能如愿实行;在作者的
心里,长久地成为一个重担。
现在算是有了一个机会来把它重看一遍,并且大致修改了一下
了。这修改的工作,在开始的时候,简直觉得无从着手!我感觉到
我的书好象和自己离得很远。才不过两年,从平常的时间上来算,计
不能说是了不得的长远了吧?然而从它的内容来说,我们的国家
社会,以及个人的生活中间,是起了多么大的变化了!我们所处的
时代,变化得多么激烈!
我可以想象到我们的许多读者,在本书初
版的时候,还能够在相当稳定的环境里来苦斗着学习着,虽然已
经是生活难了,然而总还不会象现在这样,在敌人的炮火下,弄得
颠沛流离,弄得无家可归。良善的青年同胞们的苦痛,现在不知要
增加到若干倍了;然而也正因为这样,他们不能再苦闷了,他们要
在民族和个人的生死关头上作最坚决的挣扎和抗战了。
倘若这本书之所以能够获得广大的读者,是因为“受了友邦的
恩赐“
,是因为青年同胞们想在这里找到一些“开一开眼光的知识”

倘若这本不成样子的小书也竟负着这样大的任务的话,那么,在目
前,在“友邦的恩赐”更千百倍于两年前的情况之下,它如果不更
具备着千百倍丰富的内容,怎能对得起成万的青年读者们的厚望
啊。然而我在开始写它之前,却没有也不可能顾及得到这样激烈的
世变,没有顾及得到两年后的今日的需要。当时我所写的这本《大
众哲学》和现在我所理想的《大众哲学》,已经远离了不知多少里
程了,要想将这样一本东西,彻底改变成我理想中的读物,是不可
能了。
我自己现在也是处在新的环境里。打算根据许多新的经验,
165
写成一本更丰富更生动,更有实践意义的哲学读物。倘若这一件
工作能够完成,就可以真正解除几分自己心中沉重的责任的担子。
但这一件工作,不是一下子可以成就的,我还需要相当时间的学习。
而现在《大众哲学》又急待重版,无论如何不能把它再照着原样送
在读者的手里了,我只能尽力把它修改一下,改正了几处已发见的
错误的地方,第四版序里所指出的几处错误,也加以改正。这算是
在目前可能的情形之下尽了我的一点责任。
这一本书始终是简陋的入门的读物。在实践中,特别是今日的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中,在更深刻的理论的钻研里,读者还有
更进一步地深造的机会。——要抱着这样的态度来读这本书,而不
要抱着夸大了的奢望,那么,它对于读者也才会有它适当的用处。
作者
一九三八年二月
166
首页 上一页 共11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