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十月围城前传

郭俊立(当代)
【楔子】
也许在1906年10月15日黎明前夕,从儿子调慢他陀表的那一刻起,李玉堂的时间就再也没有走准过。
快起来的时候,急水流年,急管繁弦,1906年10月15日的事件时间,带着强大的命运力量旋裹着他,他的家族,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乃至整个中国,波诡云谲毫无喘息地在历史吊诡的半个世纪间一路仓惶奔走。
慢起来的时候,则如雨后的檐前长滴水,不能入眠的漫漫夜,那几日泛黄的沧桑过往,会在他苍老的目光里被反复摩挲,放大延长。陀表缓慢的嘀嗒声,穿越时间的潮汐,穿越那一堵堵心墙,以独特的方式讲述着1906年10月15日的事件故事,空谷足音在当年每个人心中的那座城,余音绕梁,荡气回肠……
第一章 慈禧伪照门
“咳,咳……”喉咙口好似有几条毛虫般蠕蠕而爬,反反复复,岑春煊咽了无数次口水,却再也忍不住,终于咳出声来。他赶紧用马蹄袖捂住嘴,同时悄没生息地挪了挪酸麻得几乎要失去知觉的腿。
他在养心殿东暖阁已经跪了近一个时辰,但垂帘后的慈禧就像睡着了般,一点动静也没有。就连一旁侍立的太监李莲英也像入寐一般,眼帘微垂,那张皱纹丛生的老脸上看不出一丝表情。不独养心殿东暖阁,整个紫禁城都是朽老帝国的时间,不但走得慢,更多的时候甚至是倒着走。
这岑春煊四十有五,身形微胖,皮肤白腻,略略发福的脸上,一双任何情势下不露声色的细长眼睛,再加下巴上精心修饰过的髯须,让原本相貌平常的他别有一种气势。
出身官宦世家的岑春煊生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其父岑毓英曾任云贵总督。少年时放荡不羁的他,与瑞澄、劳子乔被并称为“京城三恶少”。
从恶少,到权倾朝野的一品大臣,到贪腐官员谈之变色的“官屠”,也许他的成长只是一夜之间,甚至是瞬息之间的事。
光绪九年至十一年(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这场中国惨败的战争,因与京城的距离遥远,原本对像岑春煊这样还处在嬉戏玩闹阶段的“恶少”而言,并无什么实质影响,但由于他的姑父阎肃战役之初便为国捐躯了,不多久,姑母岑氏悲伤过度而亡,于是,他们的遗孤——十七岁的阎孝祖和十二岁的阎孝国被托付给了岑毓英。
阎氏兄弟原本就家教甚严,习文练武,素有报国之志。尤其是十七岁的阎孝祖,虽不及岑春煊年长,却远比岑春煊成熟。父亲为国捐躯后,被寄养在岑府的两兄弟严格律己,愈加勤勉。
两兄弟初进岑府时,岑春煊大为高兴,以为多了两个斗鸡斗狗的玩伴,颇有想带两个土包子弟弟满京城玩乐开眼的想法,不料阎氏兄弟很礼貌但很干脆地拒绝了他,毫无回旋余地。
这一拒绝不要紧,却大大伤害了岑春煊的自尊心并勾起其“好胜”之心,一来二去,他由邀请变纠缠,更变侮辱与挑衅。终于,阎孝祖和岑春煊动起了手——说是两人动手,其实是岑春煊一个人在挨打。当时,阎孝祖只用一只手,而他拼尽全力,却连阎孝祖的衣角也没有碰到,自己反倒被对方借力打力,摔了无数的跟头,鼻青脸肿。事实上,他不独完全不是阎孝祖的对手,就连与小他十岁的阎孝国也不是一个级别的——阎孝国也只用单手便解决了他。
当他羞愧难当地又一次栽倒在地,爬都爬不起来的时候,小他十岁,当时只有十二岁的阎孝国,指着他的鼻子毫不客气地呵斥道:“若大清国的男人都像你这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知斗鸡斗狗,喝酒看戏,那亡国呀,就-在-眼-前!!”
岑春煊就这样给骂醒了,从此开始发奋读书。有一段时间,只要他想起阎孝国,想起当时个头比他矮一大截,年纪比他小十岁的阎孝国,用还带着童音的声音,义正辞严地呵斥自己的那段话,哪怕是半夜,他也会披衣而起,执灯苦读到天明。
光绪十一年(1885年)他中了举人,任候任郎中。光绪十五年(1889年)父亲岑毓英去世,他以荫得五品京堂候补,光绪十八年(1892年)补授光禄寺少卿,旋迁太仆寺少卿,署大理寺正卿。
光绪二十年(1894年),他一生的知己,益友良师——阎孝祖捐躯于中日甲午海战,令岑春煊伤心得大病一场,随后的《马关条约》、《中俄密约》更让岑春煊痛心疾首,日思夜虑。戊戌变法期间,岑春煊与诸多维新派人士暗中交往。百日维新进入高潮之后,岑春煊更屡屡上书条陈变法事宜。如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务使人历一官,皆有职守之事,不至虚设一位,徒糜厚禄”——这道主张对冗滥官员进行彻底裁汰的奏折,令光绪大为赏识,岑春煊因之被擢升为广东布政使。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与光绪出逃,时任甘肃布政使的岑春煊最先从兰州率马步兵二千余人赶到北京“勤王”;慈禧、光绪西逃时,岑春煊又率部赶到南口“护驾”,因此大获慈禧的好感。
自己从此升迁迅速也是因为这个吧?!——跪着的岑春煊再次艰难地动了动自己僵麻的腿,微微苦笑起来。洋务派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在甲午海战一败涂地,一心报效国家的阎孝祖连尸首都没有找到;维新派变法图强,但仅仅百日,他看着“戊戌六君子”血洒菜市口;八国联军攻占京城,以及随后签订的《辛丑条约》,岑春煊知道大清国付出的是什么代价。
因“勤王”功授陕西巡抚,后历任山西巡抚,四川总督,两广总督,所到之处,他岑春煊皆严肃吏制,大举弹劾腐败违纪官员,以致被时人送绰号“官屠”,与“士屠”张之洞、“人屠”袁世凯并称“清末三屠”。
能成为“官屠”,很大原因是有慈禧太后的宠信吧,岑春煊很明白这一点,不独勉力维持慈禧太后对他的信任,连太后面前的红人太监,如李莲英等,他都努力结交,苦心经营着自己的权力通道。
他毫不留情地弹劾并处罚了一大批买官而来的官员,尤其是逼令荷兰引渡裴景福、查办广州海关书办驻比利时公使周荣曜,这两案令他名震朝野,但也因此开罪了大批官员,以及某些官员的后台庆亲王奕劻。
奕劻权高位重,立时发难。岑春煊也是个硬气之人,毫不退让,一方面继续借重慈禧对他的信任,另一方面审时度势,联合军机大臣瞿鸿禨,与奕劻及其党羽袁世凯对抗,自此大清朝廷这两派党争不断。
所谓党争,那就是个权力角逐与争斗,跪着的岑春煊眯细了眼睛,喉头又一阵强烈的烦痒,忍不住又干咳了两声,自个争什么呀,不就是争个“立宪”,争个几十年前被阎氏兄弟骂醒的“不亡国”呀。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革命党兴风作乱,因之立宪,在他岑春煊沧桑阅历,风云过往的眼里,只怕是这个腐朽得摇摇欲坠的大清帝国唯一的得救之道了——这是他的政治选择,这是他宦海沉浮愿意付出一切去争取的东西。
光绪三十年(1904年),他上书请求立宪;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又摒弃党争嫌隙,同袁世凯、张之洞等人共同上书请求废止科举。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他支持张謇等人在上海组织预备立宪公会,其幕僚郑孝胥即将出任会长,岑春煊一时俨然成为立宪运动的领袖。
一切似乎都在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一张伪照,一张小小的伪照却彻底打断了他的阵脚。
年前,一张他本人与著名保皇党人梁启超、麦孟华的所谓合影,最先出现在中国香港,接着又由香港流向南洋、美洲。那里的保皇党人看见后,以为岑春煊是他们同党,遂大肆称道这张“合影”,并在当地报刊发表。不多久这些内容又被国内报纸频频转载。
慈禧太后生平最恨保皇党,尤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甚,康有为曾在《清议报》上撰文,痛骂慈禧不过是先帝遗弃的一个小妾,慈禧怒极,只恨鞭长莫及,不能取两人首级。
这张合成的岑春煊、梁启超、麦孟华伪照很快被奕劻等敌党利用,辗转进入慈禧视线,而仿佛约好般,广东御史弹劾岑春煊的折子也不早不迟地恰好送到朝廷,老佛爷这下雷霆大怒。岑春煊素来与堪称慈禧权力一部分的大太监李莲英保持良好关系,但李莲英这次也不敢为其辩说半句。于是岑春煊被罢免两广总督,责令回京述职。
岑春煊的苦心经营迅速瓦解,就在他百口莫辩几乎要绝望的时候,他的好兄弟阎孝国给他出了一个险招。岑春煊大喜过望,立刻着手准备。为官颇为清正的他,变卖了一部分家产,拿出纹银二十万两打点李莲英。李莲英看在两人过往的交情,乃至纹银二十万两的份上,总算点头答应帮岑春煊走了这步险棋。
刚刚传入中国不久的照相术,一般人都不知究竟,那张给岑春煊带来极大麻烦的所谓联座合照——岑中坐、梁居左、麦在右,实系翻拍之后合成的。阎孝国出的险招则是以毒攻毒,他找照相馆翻拍了慈禧本人和李莲英的合影,照片上,慈禧如观世音般端坐中间,李莲英则化身韦陀侍立一旁。
李莲英拿到照片后不禁大笑,随后便伺机把这张照片呈给了慈禧,并道:“老佛爷,奴才何曾与您照过这样的照片?这不过是民间的雕虫小技罢了!就像岑春煊和梁、麦二位奸人的合照一样,那都是恶诈之人设计陷害岑春煊的呀!”
慈禧看了这张自己和李莲英的“伪照”,惊怒之后倒也哑然失笑,随即宣岑春煊入宫觐见。然而岑春煊入宫之后,慈禧却一言不发,任由他跪了一个多时辰。
自从当年与阎氏弟兄动手被摔得鼻青脸肿之后,岑春煊一直习武不辍。他虽健壮,但这近一个时辰跪下来,也不禁有点吃力。他微微抬头,用眼角瞄了瞄李莲英这位所谓的“莫逆之交”,接着在心里又开始咒骂起来——骂陷他于如此境地的那张伪照,骂伪照的制造者和由之而来的攻讦者;骂收受了他白花花二十万两纹银的李莲英;更骂垂帘后的所谓老佛爷——这位让他怕之恨之,但又不能不利用之借重之,从“辛酉政变”开始实际执掌大清政权,迄今已经四十余年的慈禧太后。
整个大殿一点声息都没有,凝重而压抑。不知不觉,又一个时辰快过去了。时值深秋,虽然紫禁城早已寒意浓浓,然而养心殿东暖阁却因为一直烧着炭火,颇为暖热。岑春煊背上的补服汗湿了一大片,两条腿早已经跪得没有任何知觉,但他仍勉力支撑着,表情顺服谦恭,不带一丝一毫的愤怨。事实上,当一阵阵潮水般的咒骂在心底发泄完之后,他的情绪也确实平息下来,千般念头又转到了自己随身带的那份有关立宪具体事宜的奏折上。
“李公公,急电,急电……”一个一脸稚气的小太监,双脚急步如轮,跌跌撞撞地跑进来,总算打破了大殿死寂般的沉闷。“放肆,急什么急,没看见老佛爷在休息?”李莲英压低嗓子,两眼一瞪。小太监吓得一缩头,赶紧跪下,哆哆嗦嗦地双手把电文呈上。
李莲英颤巍着手地接过电文,扫看了一眼,脸色一变,朝慈禧方向望去,正犹豫着不知如何是好,慈禧自个两眼微微睁开,拉长声调道:“怎么了?”“启奏老佛爷,接密报逆匪孙文不几日将从日本启程去香港……”李莲英手捏电文,轻声禀奏道。
慈禧的眼睛在瞬间睁大——惊惧,怨毒伴着杀气一掠而过。接着她再次微眯上了眼睛,但只一会儿,就又睁开了眼,似笑非笑道:“岑大人也跪够了吧,何不把身上那份快捏出水的立宪折子呈上?让哀家看看是怎样一份了不起的千秋功业,居然可佑我大清万世不绝。”
岑春煊立刻明白了自己在这里跪了两个时辰的缘由。他一边呈上折子,一边掩饰性地咳了几声,然后把话题转到其实应该已经没什么要紧的伪照上:“太后明察,臣忠心耿耿,赤诚一片,伪照之事实在冤枉……”
“好了,好了”,慈禧挥挥手打断他:“照相这玩意,本就是洋人的奇技淫巧罢了。至于岑大人,你一向激进,只怕有些事情也不是空穴来风。”慈禧仍旧含沙射影地敲打着他。
“实属空穴来风,实属空穴来风。太后,立宪非激进之举,乃大势之所趋也,天佑我大清,万世基业就在这立宪上面……”岑春煊憋着一肚子话要说,但眼角却扫到李莲英背着慈禧冲他微微摆手,他当即不动声色地住了口。
慈禧一目十行地扫着他的折子,看也没看完就把折子合了起来:“此事再议,哀家自有分寸。逆匪孙文为何能到港?到港何事?”慈禧直截了当地转了话题。
“太后,光绪二十二年逆匪孙文被港英当局十年禁止入港,现在……”,岑春煊略略一算:“到今年,也就是这几日,禁令即将解除。至于何事……”岑春煊突然没说下去,眼神却寒利如刀。眼前的这位专制贪权的老佛爷自然是大清国立宪的一个大障碍,但逆匪孙文,则不仅仅是障碍这么简单了,他是一包炸药,一包随时会把整个大清国从基底炸得分崩离析的炸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他岑春煊苦心经营立宪大业的最大敌人,不是面前的老佛爷,不是奕劻、袁世凯之类的政敌,而是孙文,孙文这包随时会把这个世界炸得翻天覆地的顶级炸药。
“到底何事,说——”慈禧的声音急促起来。
“启禀太后,据臣掌握的情报,孙母病重不治,逆匪孙文欲归家探望。此外另有线报称,各地逆匪似有在孙文的主导下,纠集聚合武力共同谋反的动向。香港目前是英人管制,鱼龙混杂,多藏污纳垢之处。故臣认为,逆匪孙文赴港绝非探母这么简单,不是在寻找资金就是在纠合谋反势力。”岑春煊字斟句酌道。
慈禧没有做声,半晌抖着手去揉自己的眉心骨,苍老的手合着满布细密皱纹的脸,加上一脸疲倦黯败的表情,让这个翻云覆雨,权倾天下的女人瞬间看上去枯槁无比。
“杀-无-赦!!”半炷香的功夫,慈禧终于轻飘飘从牙齿缝里吐出这三个字,同时脸上已经恢复了一贯的母仪天下的端庄和克制,即使这端庄和克制已经如此苍老和不堪一击,她继续语气缓缓重复道:“杀无赦!能亡大清者非西方外强也,非义和团草民也,而是这些打着共和旗号,煽动氓民的革命乱党。”
岑春煊心里忍不住暗暗多了几分佩服,接过慈禧的话头道:“太后所言极是。臣也如此日夜担心,故立宪一事,恳请太后早做定夺,万不可使革命党以共和名义夺了先机。”他不失时机地把话题又转到了宪政方面。
“哀家本身对立宪没有什么太深的成见,哀家在意的只是君权不得受到损害,服制不能更改,辫发不能变,典礼不可废”,慈禧再次打开岑春煊的奏折,指着其中两句话道:“‘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此意甚好。载泽等考察日欧后归国已久,戴鸿慈、端方联名所上《请定国是以安大计折》亦颇多立宪良策,以此疏和你今日奏折为基础,不日可正式发布‘仿行宪政’上谕。”
岑春煊闻言大喜过望,匍匐在地,几乎泪都要落下:“太后,这立宪的千秋根基就由您在这打下……”不料他话未说完,慈禧森森的警告已经截断他的感慨:“逆匪孙文决不可留,一如五年前的杨衢云,须处理得天衣无缝,既不要惹得港英政府抗议,也不要激起民变,方无后患。故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不管付出怎样的代价,必须一切都在香港了结!!”
慈禧森森的话音一落,岑春煊便似乎听到某个命运之轮的绞索开始吱吱嘎嘎地转动起来,许多人的时间似乎瞬息就开始“嘀嗒”、“嘀嗒”地倒计时。岑春煊打了一个寒战,最后看了一眼仍旧将紫禁之城、权力之城牢牢捏在手心的慈禧,后背带着无限寒意,终于躬身告退了。
第二章 十二岁的少年
杨衢云被刺的时候,是香港一个普通的温暖的黄昏。街道上熙熙攘攘的过往人群,此起彼伏拖着长音的亲切叫卖声,尤其是氤氲在这个城市中的某种气息,某种平凡但浓烈的生活气息,让前来执行暗杀任务的阎孝国颇有点感慨,甚至让一直羁旅在外,四处奔波的他忍不住暗生羡慕。
杨衢云,前兴中会会长,惠州起义的主要领袖,这个年仅四十岁的男人,文气而儒雅的男人,照例在清脆的下课铃声后被一群学生簇拥着从教学楼里走出来,有说有笑,有问有答,其乐融融。
“民主这个词其实是源于希腊文,demos,是人民的意思。从字面看,民主就是人民统治,换句话说,民主也就是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杨衢云边走边耐心解释着,解释完后又看看周围那些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微笑道:“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可以继续提!”
“杨教授——”又是这个女学生,已经踩点五日的阎孝国,是第三次看到这个妙龄女学生用崇拜的眼光仰视着杨衢云发问,这次她似乎有些不好意思,但咬咬嘴唇终于微红着脸问了个私人问题:“您的妻子漂亮吗?”
学生们听到这个问题都“哄”地笑了起来,杨衢云也笑了:“漂亮,非常漂亮。”“那怎么从来没听您说起过她?”那女学生脸涨得通红,但接着大着胆子问了下去,估计这些问题在她心里埋了好久了。
“乙未年九月初九广州起义之后,我被清政府通缉,独自流落香港,从此与我妻儿隔海相望。想他们的时候我只能看这张照片。”杨衢云说着从怀里拿出一张全家福照片:“同学们,我盼望跟妻儿再见面的那一天。等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真的希望我们国家彻底摆脱了贫穷,摆脱了封建专制,成为真正民主的、自由的国度。”
他的回答由注视着手中照片时的温柔,很快变得慨然,到最后几句话甚至变得高昂。学生中情不自禁响起一片掌声。然而就在这时,一个消瘦的年轻人来到杨衢云面前,拦住了去路,并掏出一只手枪,对准了杨衢云的额头!
学生们都惊呆了,一时间惊呼声一片。倒是杨衢云很镇定,甚至往前走了一步,拍拍年轻人的肩膀:“你……很年轻!……”年轻人汗流满面,眼中满是惊恐,颤抖的双手几乎拿不住手枪。虽然这是没怎么出意料的一幕,但在对街十余米处屋顶埋伏的阎孝国,看在眼里仍旧暗暗咒骂对方的熊包样。
即使是枪被顶着额头,杨衢云仍旧温颜微笑:“孩子,我只是一个教书匠。我的人头,不值纹银十万两,也不值得你拿自己的命来赌!”
他话音未落,只听“砰”的一声枪响,即额头中弹,向后栽倒!扣动扳机的阎孝国可以清晰地看到杨衢云手中,那张沾满了鲜血的全家福照片。
人群发出一阵惨呼,年轻刺客溅了满脸血污,神情十分惊诧,因为他手中的短枪并未发射。然而,愤怒的学生和群众并未察觉其中的区别,他们一拥而上,将这个年轻刺客扑倒在地,夺过手枪,对着他拳打脚踢……
趁着人群骚乱,并在大头绿衣吹着警哨奔来之前,阎孝国已将长枪收入金线制成的瓦金色枪套,施展轻功,几个起落,安然离开了现场,第二日就从罗湖关口离开了香港。
不出他的所料,他觅得的刺客,那个曾经有过革命经历,摇摆不定的懦弱年轻人被愤怒人群当场击毙——“杨衢云遭枪杀,枪手被当场击毙”这个标题的新闻不几日全国登得到处都是。
这个年轻人不但做了替罪羊,而且其曾经的革命经历亦被清政府控制的报纸大肆渲染,演变成了革命党内哄。这个论调与革命党控制的报纸言论,即清府暗杀的新闻,刚好斗了一个旗鼓相当,颇为有效地缓解了舆论压力。
杨衢云之死——这只是他做得漂亮的十余起暗杀中的一件而已。
当暗杀成为他职业的一部分时,有时候他自己也会有些诧异,甚至不满。但仔细想想,又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是为了他的抱负,他的人生选择和政治选择——即辅佐表兄岑春煊成就君主立宪的千秋基业,拯救多难的大清帝国于水火之中。
“孝国,你又在想什么?”岑春煊向他举举酒杯,关切地问道。岑府今夜被一种克制的喜悦所笼罩,在密室设下的酒宴,只他们兄弟两人执杯痛饮。
“没什么,只是有点走神。”阎孝国掩饰性地拿起酒杯一饮而尽。
其实他在想那张照片,那张溅满鲜血的杨衢云全家福,那次刺杀已经过去了五年多,但他有时候仍会在眼前浮现那张照片,还有杨衢云临终前的那席话,有时候,他忍不住会想,其实他们在骨子里都是一样的人,一样为了这个国家愿意抛头颅洒热血,付出一切的人,只是大家在相同的人生选择前面,彼此的政治选择很不一样,乃至势同水火。
“老太婆此次立宪,到底有几分诚意?”阎孝国接着刚才讲了一半的话题道。
“诚意?她能有几分诚意?哈哈,‘哀家在意的只是君权不得受到损害,服制不能更改,辫发不能变,典礼不可废’”,岑春煊怪声怪调地学着慈禧的那番话,继而语带不屑道:“老太婆四十余载大权在握,哪里就肯轻易地放手,只是当下局势,她即使再不情愿,也要做出立宪姿态了。我们便是利用她的姿态,朝廷以‘三权分立’为原则改革中央机构,地方以‘自治’为内核,广兴教育、清理财务、整饬武备、普设巡警。一旦建制完成,机构确定,老太婆自然就会识时退让。更何况……”
“更何况,她已经一把年纪,行将入土!”岑春煊没说完,阎孝国便把话头接了过去,这话一出口,两人不禁相视大笑。
阎孝国忍不住畅快地又饮了一杯:“当今圣上是明主,当日‘百日维新’令人扼腕,一旦老太婆归西,圣上必可力挽狂澜,大展宏图。”
“此言极是,此言极是。不过这老太婆也真是个厉害角色”,岑春煊说着取出那张从报纸上剪裁下的伪照置于桌上:“她居然将这纸照片赐予我,还令我装裱挂墙,简直是……”他一时间无语只能摇头了。
阎孝国也叹息摇头,岑春煊抿了一口酒,接着审视着这张伪照悠悠道:“其实……我自己倒不反感这张照片,诸如康梁之士皆是我生平仰慕之辈,只是情势不允许结交而已。话说回来,能想出如此招数之人必不是等闲之辈,奕劻、袁世凯手下确实颇多一流谋士啊!”
眼见岑春煊自然而言地把这笔账算在了政敌身上,阎孝国迟疑了一下,还是实话实说道:“其实非奕劻、袁世凯所谋,我已经查明,此事乃香港革命党人陈少白一力策划推动。”
“陈少白?那个曾与你有师生之谊的革命党人陈少白?”
“正是此人。”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岑春煊改署两广总督,甫一到任,即奏参籍没了当地官吏裴景福等数十人,牵连颇广,裴景福虽外释逃往澳门,但终被引渡发配新疆。稍后岑春煊又逮捕了粤中巨绅黎季裴、杨西岩等人,抄家问罪。一时间两广地区官商皆人人自危,一些富商巨贾甚至选择避居香港,并在坊间放言,悬赏重金将岑春煊赶出广东。后又由于广州铁路建造事宜,岑春煊坚持国有官办,更成为主张商办商营之保路运动中的众矢之的,于是将他赶出两广的坊间赏金不断提高。
屠官是岑春煊的一贯作风,铁路国有亦是他的一贯政治主张,而借官商勾结的名义广泛打击两广巨商,则是为了削弱这一地区革命党人筹措资金的渠道,陈少白即是在这种情势下出手策划并推动了整起伪照事件的。
听完阎孝国讲的来龙去脉,岑春煊哈哈一笑,不怒反赞道:“人才,人才啊,此人才若能为我大清所用……”一听这话,阎孝国暗暗松了一口气,立刻道:“多谢兄长海量,我与陈少白当年半师半友,交情不浅。此次抵港,必得与此人交手过招,我当尽量将他降服,带回京城。”
“如此甚好。但若不行……”岑春煊眼中寒光一闪,做了一个“咔”的手势:“这类人都是劲敌,不能用就不要留着!”阎孝国愣了一下,随即重重地点了点头。
即使与最亲密的表兄密室对饮,他阎孝国仍旧身形笔挺地坐着。一道浅长的刀疤斜掠过他的额角,一道深短的刀疤割烙在他的下巴,连带嘴唇右下方。这两条刀疤让阎孝国原本英俊的容貌平添了几分阴鸷与杀气。岑春煊端详着这两条熟悉的疤痕,心头突然一阵酸楚:“孝国……这次刺杀孙文结束之后,你……你一定得成个家了,娶妻生子,延续宗祧。”
“匈奴未灭,何以为家”,阎孝国刚硬地一挥手:“况且已有卫疆、卫社两个孩子,香火之事,当不足为虑。”卫疆、卫社是阎孝祖的孩子,岑春煊看得出阎孝国对这两个侄子异常喜爱,但却很克制得并不与他们过多亲近,某种程度上,选择刀口舔血生涯的阎孝国,桀骜刚冷,似乎不愿为情所羁绊,不论是亲情还是男女之情。
“逆贼孙文时隔十年到港,只怕也不会是普通的防卫。此次刺杀行动,你有几分把握?”半晌,岑春煊闷闷地换了一个话题,不知怎么,他原本高涨的情绪忽然被一种离愁和担忧所代替。
“几分?当是十分,十分把握!我已经做了周密部署,务使孙文在港一命归西”,阎孝国慨然道:“逆贼孙文事关大清存亡,此次赴港,我就是豁出命来也要拿下他。不成功,便成仁。”
“不成功,便成仁”这六个字,阎孝国说得掷地有声。岑春煊原本想说服他换一个人去执行此次暗杀,不必亲自出马,身涉险地。然而此情此景,他已经到嘴边的话也只能咽了下去,当下把两人的酒杯注满,与阎孝国大力一碰,仰起脖子一饮而尽。
兄弟俩差不多聊到夜半,阎孝国才起身告辞。岑春煊执着他的手一直送出老远,心中有千万嘱咐的话,却不知说哪一句才好。倒是阎孝国微微一笑,拱拱手简洁道:“家中一切都托付兄长了。”所谓家中一切,即他的寡嫂和两个还未成年的侄子,他语毕即干脆地转过了身。
岑春煊却忍不住叫住他,脱口而出道:“孝国,你多保重,我自努力,在我心里,你……”他想说的话终未能说出口,泪倒先自流出。眼前这个刚冷如铁的三尺健硕男儿,在他心里,却永远,永远是那个指着他鼻子将他骂得幡然醒悟的十二岁少年。
孤雁声穷,一弯冷月斜挂天空。阎孝国也不禁眼睛一酸,但仍旧未回头,只略停了停,随即大踏步离去。
第三章10月10日清晨
“《十年禁足之约到期》”——这是1906年10月10日,香港《中国日报》的头版头条: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孙文广州举事失败,即被清廷急令通缉,迫流亡于日。次年10月,港英当局应清府再三促请,终以“危害邻国良好关系”为由,宣布十年之内,禁止文涉足香港。今十年弹指一过,禁令将除。彼大陆政治风云四起,格局难定。故此十年禁约之到期,必将……
李玉堂草草看了几眼,就把报纸丢在了红木睡榻边,眉头还微微皱起。自接手中国日报社以来,他似乎平添了无数麻烦。
差一分即将九时。
李玉堂扫了一眼红木睡榻边的陀表,刚要拿起,却不知怎么觉得有些奇怪,那紧挨报纸的陀表,嘀嗒声似乎在瞬间响了起来,迫切而急促,迫切而急促!那让岑春煊的后背带着无限寒意的绞索,某个命运之轮绞索的“吱吱嘎嘎”转动声,森然而隐约地也在他耳边响起。
李玉堂颇为讶异地四下看了看。
多年后的李玉堂隔着遥远的时光看过去,看着当年的自己,拿起陀表在耳朵边晃了晃,却似乎也没觉出什么太大异样,于是定定神,接着像往常一样慢条斯理地戴上了这只陀表。
嘀嗒!
嘀嗒!嘀嗒!!
嘀嗒!嘀嗒!!嘀嗒!!!
迫切而急促,迫切而急促!
事实上,陀表的声音的确是在那瞬间发生变化的,带着强大的压迫感和紧张感,向10月15日黎明时分的李玉堂呼啸着狂奔而来。
只是那时的他并没有太大察觉。那时的他刚刚六十出头,鼻如悬胆,国字脸上一双老于世故的细长眼睛,高高的个头,虽是香港数一数二的富商,但通身上下并无一丝一毫的商贾之气,反而透出一种难言的威仪。
他的宠妾月茹,在帮他穿好做工考究的长衫马褂后,正仔细地卷挽着他的袖子。那一年的月茹虽然已经三十五六岁,且一向不施粉黛,却仍旧风韵动人,不仅五官秀丽,肤如凝脂,那双清媚的眼睛仿佛不留时间痕迹般,一如李玉堂初见她时那般的盈盈如水。除却容貌外,月茹尤善解人意,温柔体贴,故虽过门已经好几年,但李玉堂对她依旧宠爱有加。
“老爷,客人都到齐了”,门外传来管家谭九的轻声禀告。接着还加了一句:“少爷也准备好了。”谭九干干瘦瘦,不过五十多岁,却已经跟随李玉堂差不多三十个年头,深得李玉堂的信赖。
穿戴齐整的李玉堂,俯身拿起桌子上的一个镜框——独生儿子李重光的美国耶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一丝连他自己也没有察觉的笑容很自然地出现在了唇角。
待他走出门来,眼见着谭九一旁的儿子,那个穿着一件中式长衫规规矩矩地侍立在门口的儿子,他嘴角的那丝笑容不知怎么立刻就消失了。李玉堂严肃地看着儿子,点点头,然后又伸手一指,跟在他后面的月茹,立刻会意地上前,将李重光长衫的上衣扣小心扶正。
“上洋学堂,还是穿洋装好。”端详了好一会的李玉堂,突然对低着头的儿子冒出这么一句。李重光一愣,抬头看了李玉堂一眼,很不自在地摸了一下自己的衣服。“是!父亲。”李重光再次低下头,拘谨地回答一声,随即匆匆回房去了。
李重光其实颇像父亲,五官出众,个头亦高高,肤色则是广东人典型的黝黑,但不知怎么,却完全没有李玉堂通身的那种气派和神采,尤其在李玉堂面前,束手束脚,好像手脚不知道放在哪里才好,木木然的一双眼睛,几乎不与父亲对视,基本只看着地面。每次看到这样一个像自己却又不像自己的儿子,而且是唯一的儿子,李玉堂忍不住眉头就会皱起。
目送着儿子有点不情不愿回房换衣的身影,李玉堂微微地叹了口气,月茹一边上前接过裱着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镜框,一边柔声缓气道:“老爷,今天是个大喜日子,怎么都是好的,况且重光年轻精神,穿什么都合适呢。”李玉堂看看面前这个知冷知热体贴入微的温柔女人,轻轻地“哼”了一声,总算不再说什么了。
李府富丽堂皇,宽敞阔达的客厅里,吊式电扇“嗡嗡”地转着,十几张桌子次第摆开,装束体面的男男女女们分桌坐着打麻将。下人们穿梭于各桌麻将之间,端茶送水,一派热闹嘈杂景象。
“胡了,我胡了。”一桌麻将前,香港警界的大红人总警司史密夫正好胡牌。他是李府麻将桌上的常客,每次胡牌前,必先推倒别人的牌,再叫自己胡牌,弄得即使知道他脾性的人也又好气又好笑。
史密夫四十出头点,方头大耳,满脸精明,最引人注目的当是他唇上的两撇八字胡,剪饰考究,用蜡抹得顺溜光亮的八字胡,让他这个其貌不扬五短身材的华人,平添了几分英国派头。
“恭喜李老板!贺喜李老板!……”李玉堂带着李重光走进来的时候,众人纷纷起身道贺,恭喜声、贺喜声连成一片。已经换穿上西服,但却留着辫子有点不伦不类的李重光,越发拘谨不自在起来。
李玉堂一边应和着拱手还礼,一边示意众人坐下接着玩。乱哄哄好一阵客套后,“哗哗”的麻将声总算继续响起。李玉堂则带着手托录取镜框的儿子来到偏厅。
偏厅里候着好些香港商界有头有脸,且多与李玉堂有商业往来的富商。一进偏厅,恭喜贺喜声再次响成一片,李玉堂径自走到居中的主位坐下,亦步亦趋跟在他后面的李重光,随即微低着头侍立在他身后,同时把手里的录取镜框托托正。
“玉堂兄,恭喜啊恭喜!”
“说起来玉堂兄中年方得子,可一生就生出来一个人才呀!”
“重光今年才十七吧,啧啧,不知哪家姑娘有福气啊!”
“重光年纪轻轻就状元及第,不,比状元还状元,真是虎父无犬子啊!”
……
众人恭维声不绝于耳,不料李玉堂突然脸一沉:“虎父无犬子?”众人当下住口,忍不住脸带诧异地看着李玉堂。“十七岁那年我可是两手空空出门去给人做学徒呀。不但是做学徒,而且三个月下来一分钱都没挣到。人家欺负你不识字,说合同就是这么写的”,李玉堂看看众人,亦看了一眼身后悄没声息的儿子,“哼”了一声接着道:“同样是十七岁,我离乡背井,他远渡重洋,我大字不识,他已经要念洋书了!——虎父生虎子我都不能答应。虎父必须要生龙子!”
李玉堂这席话一说完,众人轰然叫好,纷纷鼓起掌来。唯独侍立在他身后的李重光,除了嘴角很不舒服地紧绷了绷,反应一如刚才的平淡,父亲对自己的高要求和高期待早已让他习惯,甚至漠然。
“子承父业,李公子将来绝对是香港第一个华人大班。”和顺堂的黄老板这句恭维话脱口而出,旁边的人连连附和。李玉堂眯细了眼睛看看大家,突然把身后的李重光拉到前面,指着他手里的镜框道:“美利坚的耶鲁大学。刚离任的菲律宾总督跟重光是校友。听说要竞选美国总统了。重光,他叫什么名字?”“William Howard Taft!父亲。”李重光仍旧微低着头,眼睛木木然看着地上,一副上不了台面的样子,让李玉堂忍不住瞪眼,好在他嘴里吐出来的英文倒是异常字正腔圆,才让李玉堂克制住没有发作。
原本这干人的恭维好些只是场面话而已,待到“威廉?霍华德?塔夫脱”出现,各人的表情立刻大不一样,虽然并没什么人知道“威廉?霍华德?塔夫脱”,但美利坚总统的身份大家都是懂的,于是好一阵感慨,新一轮更肉麻的恭维和称赞就此开始。
基本还算满意的李玉堂倒已经听够这些话了,当下开始谦让地摆摆手,接着总算对儿子李重光挤出一丝笑,拍拍他的肩膀道:“好好学!这么多叔叔伯伯看着你呢!”“是,是……”李重光愈发拘束,只垂着眼睛连连点头。李玉堂不再理睬儿子,接着开始招呼众人:“大家坐!大家坐!聊聊正事。”
众人总算纷纷落座,仆人们随后鱼贯奉上香茶小点。李重光暗暗吁出口气,退后一步,颇为烦闷地继续侍立在父亲的身后。
第四章“聊聊正事”
所谓“聊聊正事”,即是谈生意,尤其是各人目前合作的生意。落座的一干人等,一边送上带来的贺礼,一边穿插着生意上的各种问题。
“玉堂兄,这是特意为李公子请的一尊玉佛,开过光的。不成敬意!”恒基号的唐老板笑嘻嘻地送上一只锦盒。李玉堂一边口中谢着,一边打开锦盒取出那尊玉佛漫不经心地把玩起来。众胜堂的黎老板凑过去问道:“现如今时局这么不好,朝廷朝令夕改,咱们在广州铁路上的股本和投在边上的那块地没问题吧。”
提到这个话题,李玉堂眼睛细了细,立刻有点激动,但只几秒钟便平静下来,抬头微笑看着黎老板,一字一句道:“有问题!我们折腾了这么四年多,朝廷最后居然还是把广州铁路的修筑权给了洋人,说是战争赔款,抵那庚子赔款的亏空。”
此话一出,众皆哗然,因为基本上在场的每个人都对广州铁路及边上的那块地,投了钱入了股,几个看好这个投资的人,投进去一半甚至更多身家。
广州铁路原先说是官建,但允许民间参股投股,当时两广地区,包括香港,好些巨贾踊跃地将钱投了进去。此事在全国亦算开了先河,无数人叫好。可原定铁路的开工日期已经过了好久,官方这里却毫无动静,打听下来却是官持股份的这笔资金到位遥遥无期。原先入股投钱的商贾简直傻了眼,如李玉堂这般的数十位大股东赶紧私下会集,几经商议总算约定好了一个方案。
他们一边轮番申请退款给官方以压力,一边在包括京城等方面积极活动,争取将广州铁路完全商办,即完全民间投款兴建并主理日后经营。就这样折腾了好一段时间,清廷总算一纸公文下来,批准广州铁路完全商建。
面对这天大的好消息,香港、两广地区无数商贾踊跃投资,包括李玉堂等原先那些大股东更是纷纷追加投资,广州铁路兴建资金迅速膨胀,开工已经指日可待。
然而就在这个当口,时任两广总督岑春煊却半路杀出来,坚持铁路国有国营,拒绝出让任何股份,不管是对民资,还是外资。在此情势下,一场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就此开始,针尖对麦芒地又斗争了一年多,两广总督岑春煊亦做了让步。广州铁路总算变成了官商合建合营。
“上个月不是才定下来官商合建合营的吗?怎么会变成这样?家门口的铁路,居然还要洋人骑在我们头上拉屎吗?”
“这是什么狗屁朝廷,狗屁政府?我们保路运动保了半天,居然保给洋人啦?若是什么国有,官建官营,还能勉强让人咽下一口气,可现在居然给了洋人……”
“莫非又是岑春煊这狗贼捣鬼,娘的,这次我们索性放出赏金取他颈上人头算了……”
偏厅里一脸焦虑的众人,七嘴八舌地嚷嚷起来,好些个性子急的人甚至站起来跳脚骂娘。
“坐!坐啊!”众人的反应丝毫不出李玉堂所料,因此他也不怎么当回事地将这些看在眼里,只神色如常地招呼着:“都坐下,急什么,还有我李玉堂在。”他接连说了好几遍,众人这才长吁短叹地勉强坐下,几个脾气暴躁的即使坐下,嘴里依旧骂骂咧咧,气愤不已。
“其实说起来,这次倒不关那位岑总督的事了,那也是个耿直人,怎么说官建官营也比给洋人强,这个事呀,还得怪北面”,李玉堂说着一脸不屑地手朝北面方向指指:“那个地方,芯子烂了,根烂了,全烂了,不可救药啦!”
“那现在可怎么办呀?到底怎么办呀,我可是投了一半身家进去呀?”性子急的黎老板简直又要跳脚。
“有什么怎么办的?凉拌!这岑春煊算已经让我们给赶走了。下面来的总督是谁还不知道,只能看一步走一步了!”李玉堂想到陈少白从暗房里拿出来给他看的照片,那张翻拍的岑春煊、梁启超、麦孟华的伪照,嘴角就忍不住露出一丝好笑,这陈少白真是个鬼才。他嘴角带笑,可周围的人却一点也笑不出,听着李玉堂刚才说的这几句话,众人简直都傻了眼,面面相觑,白花花的银子难不成就这样白白打了水漂?
李玉堂“哼”了一声,环顾着众人,停了一会才摸着下巴慢条斯理道:“我说了,这事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不过还好,我把尖沙咀的地都买下了。我这个圈子里的人,也就是你们,仍旧可以每人入一份股。”一听这话,众人忍不住都一脸疑惑,再次面面相觑。唐老板按捺不住,首先发问:“尖沙咀呀,那么荒凉的地方——”
李玉堂傲然一笑,回答道:“明年年底,英国人把铁路修到九龙以后,还荒凉吗?”
一听这话,众人惊呼连连,兴奋难掩,一时间叫好声、鼓掌声不绝于耳。太平药业的冯老板呵呵笑道:“我就是说呀,在香港跟李老板合作,好处太多了。这最大的好处呀,就是消息灵通!”
“消息就是金子呀!”
“李老板不愧是财神爷,金利源那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聚宝盆!”
众人纷纷点头附和,一时间现场气氛又开始逐渐升温,乃至变得热烈,尽管众人仍旧眉头不能完全舒展,但多少脸上都有了点笑意。只除了仍旧侍立在李玉堂身后,站得两腿发麻的李重光——对李重光而言,眼前的这一幕可实在是太无聊了,什么保路运动呀,简直是与虎谋皮,那路还没开始保,他就知道完全不可能保住。李重光不时地往门外张望,只盼有什么机会可以悄悄溜走。
家仆乐福捧着一支点燃了的大香烛,经过李重光身边,朝他挤挤眼,接着往门外奔去。李重光做了个鬼脸,接着孩子气地踮脚向门外看去,恨不能自己亲手去放那些炮仗。
第五章“我很激动!”
李府上上下下焕然一新,门外更是张灯结彩,金利源的招牌在阳光下格外耀眼。乐福手搭凉棚,看看时辰已经差不多了,便很快以大香烛点燃了挂在门外两边的万响鞭炮——立时鞭炮噼啪声不绝于耳,来往行人纷纷驻足观看。
与此同时,李府的下人们进进出出,满头大汗地穿梭往来将米包摆在门口,准备派米。在偏门已经候了很久的病残老弱以及乞讨者,在那里拥拥挤挤地排着长队。
1906年,香港经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风暴,无数人流离失所,街上的饿殍骤然多了起来。一向乐于慈善的李玉堂在府前派米的次数也比往年大为增加,更借着家中或大或小的好事,尽可能多地增加派米次数。
风清云白,太阳朗朗地照着。排着长队的人们,眼睛自觉不自觉地都被李府门口停着的一辆黄包车所吸引。这辆标有“金利源”标识且被擦得干干净净的黄包车,车轮辐条上皆缠着彩色绸条,车顶还有一只五彩风车,正在迎风转动。绸条和风车的五彩颜色并不使这辆车显得花哨,反而将之衬得生气勃勃。
车夫阿四,光着一双大脚,腰间别着一卷报纸,正蹲在地上怡然自得地做着另一只风车。二十出头的阿四五官清秀端正,即使经常在外拉车,日晒风吹,可仍旧皮肤白皙,不过他的眉间有一块巨大的淡淡疤痕,连左耳也掉了半个,颇为可惜地有点破相。因为他白皙的皮肤,阿四常常会被问是哪里人。可惜阿四自己也不知道。他原是个街头晃荡会些拳脚的孤儿,在一个冰雪交加的夜晚,是李玉堂把冻病交加几乎半死的他,捡回了金利源。病好后,原本以打架为生,桀骜不驯的阿四成了金利源一名忠心耿耿的车夫。
派米终于开始了,等候的人群立刻一阵骚动。阿四见状,立刻放下风车,起身维持秩序——“大家不要挤,老板今天高兴,米管够,虽说只准拿一次,可一次能拿多少拿多少,所以大家都不要挤呀,好好排队,人人都有份……”
他一边吆喝着,一边颇有分寸地动手把队伍里几个乱挤的人“塞”进去,很快便秩序井然了。
“今天是什么好日子啊?”一个小脚老太瓮声瓮气地问着。阿四一边帮她抓起米袋,一边客客气气地回答道:“阿婆啊,我们家少爷考上洋学堂了。”
“洋学堂呀,稀罕呀,稀罕……”
“阿婆,走慢点啊!”阿四拿着米袋送了老人十几米远,才又回来,结果刚回到派米的地方坐下,就看到一只巨大的手伸过来,一下子拎起了十几袋的米,阿四吃了一惊,顺着手看过去,结果抬眼看到一个身高两米的大个子。
这大个子拿着十几袋米,毫不吃力地正准备离开,不料一低头看到阿四皱着眉头拦在他面前。大个子看看手里的十几袋米,再看看阿四,多少有点不好意思,半晌嘿嘿笑道:“光派米,不派肉啊!”
阿四没好气地白了他一眼:“还不够啊,还想派肉?”大个子讪讪地笑了,绕开阿四走了。阿四想拦他,但又觉得没什么理由,心不甘地狠狠瞪了这个大个子几眼,只好算了。
可万万没想到,这个大个子没有走多远,阿四就大为惊讶地看到他把手里的米袋,陆陆续续分给了那些一次拿不了多少米的残疾老幼,还耐心帮他们两个袋子对绑好,背在背上。
“原来倒是个好心人呢……”阿四挠挠脑袋,忍不住笑着喃喃评价起来。
“隆兴源麦老板白璧牡丹一对!”
“恒顺通单老爷字画一幅!”
“德兴酒楼三滴香二十坛!”
……
日上三竿,李府门口越发热闹起来。派米的队伍还排着老长,仆人们搬着把各式礼物往后院抬。管家谭九又是登记又是招呼,忙得不亦乐乎:
“恒祥商号张老爷张太太这边请!”
“冠通园胡太爷这边请!”
“呦,陈社长,您这边请,这边请,老爷等您好久了!”
中国日报社的社长陈少白,西装革履,风度翩翩地走进李府大门,一边走还一边回头看,一路上,他老觉得后面有人在跟梢,可屡屡回头却又看不到什么。
这陈少白已经年近五十,但看上去却只有四十出头的样子,相貌堂堂,气质却非常复杂,儒雅中混合着英气,痴气,甚至少许痞气。他一身白色名牌西服,手里却很随意地拿着个布包,名士派头十足地施施然进了李府。
富丽堂皇的大堂门口,李玉堂、李重光正和宾客们合影留念。随着“嘭”、“嘭”的声音,镁光灯频闪。陈少白进来,绕开这热闹的一幕,直接沿着回廊上了二楼。
好容易端着照完了十几张的合影,李玉堂一边放松着肩膀,一边走回大堂,客厅里依旧麻将声阵阵。月茹坐在麻将桌前刚打出一个五万,史密夫“哈哈”一笑,先是推倒月茹的牌,接着开心地把自己的牌推倒:“胡了,我又胡了。”
李玉堂不觉好笑,拍拍史密夫的肩膀:“你本来能胡一条龙的。沉不住气啊!”史密夫回头一看是他,接着哈哈大笑:“你不懂,我就喜欢这样赢牌,安全,安全。说起来金利源真是我的福星啊!每次来都赢钱……”
李玉堂没答话,笑着摇头踱步离开,继续去应酬其他桌上的客人。月茹接过史密夫的话题,笑盈盈道:“说起福星,您才是呢。没您这个总警司帮助,少爷能考上洋学堂?是不是,Smith先生?”
史密夫心里大为受用,面上却摆着手道:“哪里,哪里,给李老板帮忙是应该的,四太太真见外!呵呵,而且跟你说多少遍了,我不是老外,我姓史,叫密夫!”
李重光始终跟在父亲后面应酬,一上午赔笑下来,简直脸都要抽筋了,正烦闷得忍无可忍之际,阿四远远地隔着大门,向他做了一个手势,接着指指二楼。李重光大喜,赶紧瞅了一个空子,趁父亲不注意就溜上了二楼。
“陈先生,陈先生。”李重光上楼一边奔向陈少白,一边开心地压着嗓子唤他。陈少白一扭头看到李重光,也很高兴,待李重光奔到他跟前,他宠爱地拍拍自己心爱学生的背脊,又摸摸李重光的衣服:“不错,不错!就是辫子有点怪!”
李重光低头扫了一眼自己的打扮,撇撇嘴,接着毫不客气地伸出手:“礼物呢?”陈少白刮了一下李重光的鼻子,这才笑着将布包放到李重光的手上。李重光则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布包,一本边角有点磨损的《孙逸仙伦敦蒙难记》呈现在他面前。李重光惊喜地叫了一声,脸上立刻绽开了灿烂的笑容。
陈少白赶紧把手指放在唇边“嘘”了一声,李重光调皮地吐了吐舌头,赶紧把书藏了起来。陈少白呵呵笑了起来,视线却转移到了楼下大堂,看着李玉堂还在那里应酬,不禁有点着急起来。
李重光明白他的心思,立刻道:“我去吩咐人叫,您稍等!”“那本书当心点啊!别让……你父亲看见啊!”陈少白忍不住叮嘱道。“放心,放心!”李重光笑着,朝气蓬勃地奔下楼去。
楼下大堂里,史密夫一边摸牌,一边很随意地对刚好又经过他身边的李玉堂道:“玉堂兄,从菲律宾发来的那批药材我已经给海关总署打过电话了。货你随时可以去提。”李玉堂点点头,刚要说话,一个仆人快步上前,向他耳语起来。
李玉堂面色一怔,随即向史密夫拱拱手,人就接着上楼了。史密夫看着李玉堂的背影,嘴角不自觉地绷了绷,那两撇八字胡也连带着翘了翘。他刚要接着起身,众胜堂的黎老板带着一个胖子走过来,凑到史密夫跟前:“给您介绍一下,这位是缅甸华人富商邓友林。这位是香港总警司史密夫先生。史密夫可是我们华人的骄傲啊!”
“你朋友?”史密夫一边受着奉承话,一边看着冯老板问道。这冯老板连连微笑点头。史密夫大大咧咧地看着他们两人,拍着胸脯,一脸豪气道:“在香港,有什么麻烦事,尽管找我!”
“哎哟哟,史密夫先生真是豪爽人,幸会,幸会。”
……
虽说在应酬着,可史密夫眼睛始终盯着上楼的李玉堂,他眼看着李玉堂上了二楼回廊,陈少白的身影一闪,然后两人一起进了二楼的小客厅。和史密夫一桌打牌的月茹见状,当下对着女仆轻轻招手,很快,这女仆引来另外一个太太,替下了月茹。
二楼小客厅里,陈少白一脸激动地对着李玉堂,竟然好几分钟都没有说话,李玉堂也许对陈少白这个架势早已经习惯,也不先开口,不动声色地看着陈少白。
“玉堂,我现在很激动!”陈少白在不大的空间里连着转了好几个圈子,最后人总算站定了,双手上举,对着李玉堂兴奋地说道。李玉堂看着他,微微一笑:“你每次都很激动!”
陈少白眼见李玉堂不够兴奋,忍不住上前凑到李玉堂很近的地方,眼睛盯着李玉堂直接放电,且加重语气,一字一句道:“孙先生要来了!”
李玉堂像没有听到“孙先生”这三个字一样,仍旧很平静地对视着陈少白,且直奔主题问道:“这次又要多少钱?”
陈少白根本没有听进去他说什么,兴奋得如舞蹈般连着又转了几个身,挥舞着手继续道:“知道孙先生为什么要来吗?玉堂,每年全国各地那么多的起义、暴动,为什么清廷还没有灭亡?是清廷强大吗?不是!是因为各地的起义者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规划。孙先生这次来,就是要会见同盟会十三省的代表,把几十股分散的力量拧成一股绳,筹划明年、后年、大后年的起义。不是一个地方,而是要在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几个省同时发动。”
李玉堂无动于衷地对着陈少白的长篇大论,脸上还是没有任何表情,半晌,刚要开口,不料,陈少白手臂一挥,慷慨激昂的演讲再次开始:“云南的蔡锷、广东的许雪秋、江西的李烈钧、湖北的黎元洪都会派代表来香港跟孙先生共商大计,黄兴、宋教仁他们也会来!革命之火就要成燎原之势了,到时候,整个中国都会地动山摇!一个崭新的世界就要到来!……玉堂,你想想看,这么伟大的行动,发源地就在我们这里,而你!就是其中一分子啊!”
“要多少钱?”李玉堂还是没有任何表情地看着陈少白,只是从牙缝里再次挤出这四个字。陈少白叹了口气,总算停止了演讲,但心情仍旧丝毫不受他的影响,神采奕奕道:“我已做了周密的安排,请各界的朋友保护孙先生此次来港——三万,港币三万。”说着他还伸出三个手指,在李玉堂面前晃了晃。
“给我一周时间。”
“一天。”
“一周”,李玉堂微露烦躁情绪:“最近资金周转有些问题。”陈少白一愣,他大约从来没想到过李玉堂会有资金周转的问题,沉吟片刻后退让道:“也行!那你明天下午到中国日报社来一趟,帮我撑个场面——”
李玉堂怫然不悦:“陈少白,我跟你说多少次了,我只出钱,不出面!”“可你现在没钱。”陈少白张口反诘。李玉堂没料到陈少白会说话这么直接,当下略有点尴尬地看着陈少白。陈少白什么也不管,上前握住李玉堂的手热切道:“孙先生这次来太重要了!玉堂,你到就是钱!”
……
月茹已经叮嘱了管家谭九,这会老爷在二楼谈重要的事情,不要让人去打搅,所以很快仆人们以各种方式友好地“清场”了,二楼一时间清静了许多。月茹原本已经返回一楼大堂,可想想还不放心,当下又折回二楼。
结果没走几步,就看到二楼拐角一个人影晃过,一个异常熟悉的人影晃过,月茹心里咯噔一下,咬咬嘴唇,定睛再看,果然看到了那个人——沈重阳,即使烧成灰她也不会看错的沈重阳。
沈重阳头戴斗笠,面色黑灰,因为一路鬼鬼祟祟跟踪陈少白的缘故,一脸贼样,虽然那俊朗的五官犹在,可哪里还有当年半点的英气和神采。
两人目光一对视,沈重阳先是目光闪烁了一下,接着毫不客气地回瞪着月茹。月茹一点也不退让,那双清媚的眼睛寒冰一般冷冷地直视着他。
两人谁也不说话,互相对视着,半晌,沈重阳败下阵来,他鼻子里轻哼一声,终于扭头走了。他走得很快,就在要转过回廊的时候,一个刚睡醒的四岁小女孩——李府的小千金念慈,抱着一个绿色小娃娃迷迷糊糊地走出来,差点被沈重阳撞到。
沈重阳反应很快,一个箭步躲了过去。还不等小女孩反应过来,已经从回廊尽头开着的窗户跳了出去。小女孩不明所以,“哇”的一声哭了起来。月茄快步上前抱起女儿:“念慈!不怕,不怕,妈妈在。”
念慈停止大哭,缩在母亲的怀里继续呜呜咽咽,月茹抱着她走到窗户跟前,看到沈重阳已经站在大街上了。两个人隔着街道对看,一如刚才,只是这次沈重阳瞪她,又瞪瞪她怀里的女儿。念慈原本在呜咽,但泪眼朦胧地看着沈重阳一脸凶相地瞪着她,“哇”的又大声哭了起来。
一见孩子又大哭,沈重阳当即厌烦地戴上斗笠,扬长而去。月茹一边哄拍着孩子,一边目送着沈重阳走远,一丝不屑,一丝她刚才强烈控制着的不屑,终于在她眼睛里流露出来,只是对这个男人的不屑,她一直不愿意有更不愿意承认的不屑,是以她自己多年痛苦为代价的——月茹的眼泪终于悄没声息地落了下来。
第六章方家班和女武生
高升戏院的露天戏台灯火通明,叫好声此起彼伏。
台上一身箭衣的女武生方红,在一串干净利落的连续小翻后,稳稳落地,人未转身,却似背后长眼一般,左右手轻扬,两枚拴着彩带的飞镖,色若花蝶,势如飞鸿,直贯靶心。
“好,好!”
立时,轰然叫好声四下连成一片。在热闹的看众中,李重光一边含蓄文气地鼓着掌,一边也在轻轻地喝着彩——虽然这喝彩声只有他自己能听见。
台上是他喜欢的女孩子,已经喜欢了两年多的女孩子,他甚至还没有与她说过话,一直一直都是远远地看着她,在一两个月才能有一次的机会,看着她在台上表演。
这是个奇特的女孩子,在台上唱做念打,身手利落,顾盼生姿,尤擅武戏。台下呢,目光清冷淡漠,永远是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架势。不知是不是为了保护自己,一年四季一直是套灰扑扑的中性行头,天气稍凉,便会戴上顶说不清颜色,半毡半呢的护耳帽,愈发从头灰到脚。
她完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女,五官分开来看,并无十分出众的,可组合在一起,却有种极特殊的神采,这种特殊的神采加上南方地区极少看到的白肤,白到几乎有点透明的皮肤,还有她带点叛逆的眼神,合在一起是种独一无二的光华——就是这种藏匿在她灰扑扑的行头下独一无二的光华,让偶尔路过高升戏院的李重光过目难忘,待看到台上的她,那个身手帅气,唱做俱佳的女武生时,李重光真是彻底沦陷了。
他从来没把她当做戏子,一如他内心里从来没把自己当做金利源的大少爷。父亲的教养极严,起初他只能在不多的机会里,来到高升戏院,到后来,他索性在白日“路过”高升戏院,他很快弄清楚了这个女孩子的出门习惯——半下午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她常常会出门买些日常家用的东西。
于是黄昏,课业结束后的黄昏,有许多次,他会“偶遇”她,“偶遇”这个通身灰扑扑却气质独特的女孩。
慢慢他知道她的名字——方红,知道她是戏班班主的女儿,知道方家班是漂洋过海,从天津辗转来到香港的,所以这个很少说话的女孩,一张嘴则是口非常好听的带点磁性的北方官话。
在许多次的“偶遇”里,他们的视线碰在一起,方红看人从来没有女孩子的忸怩,永远是直视,清冷带着遥远距离的直视——两年下来,他们成为了“熟悉”的陌生人。
在收到耶鲁大学的录取通知后,李重光第一反应是可以接触新文明新思想了,第二反应则是他会很久很久看不到这个女孩子了。
从那天起,他的衣袋里一直带着亡母的玉镯——并不怎么值钱,只是母亲寒微时拥有的嫁妆,但却是他自己奉若至宝的纪念品——希望能有机会送给这个女孩子。
然而,在这段时间更频繁的“偶遇”里,他还是没有任何机会,或者说没有任何勇气和这个女孩子搭话,更别提把玉镯送出。只是由于这段时间次数明显增多的“偶遇”,尤其是他欲言又止的神态,让这个女孩与他的对视多了点内容而已,从淡淡好奇到淡淡探究,再到淡淡戏谑。
也许自己再也没有机会了,李重光也暗暗嘲笑自己。一如今夜,在曲终人散后,很快就要离港去美国的自己,再也不会有机会了。
观众开始鱼贯散场,方家班兄弟已经在门口挂上“今天演毕”的牌子,李重光夹在小小的人流里,满心惆怅要离开时,却看到老师陈少白乘着黄包车在高升戏院门口停下。李重光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有上前打招呼,心情复杂地径自回家了。
陈少白下了黄包车,疑神疑鬼地四下看了好一会,确定没有人跟踪,才抬脚走进高升戏院。他进去不过几分钟,沈重阳就出现在了他刚才张望的地方,一边打着哈欠,一边低声咒骂,咒骂陈少白这么晚了还在外面,害他盯梢盯得如此辛苦。
高升戏院的后台,刚从台上下来的演员正在卸妆,还有一些人在收拾衣物。也许和普通戏班最不一样的就是他们的衣箱——衣箱底层全是各种兵器。冷硬兵器的寒光在柔软戏服折叠取放的过程中时不时寒光乍现,正在卸妆的方红眯细了眼睛,突然觉得异常疲倦,角落里,那个一身白西服的男人正在和父亲压低着嗓子说话,他们的说话声有一句没一句地飘进她的耳朵。
“方将军,时间已经确定,15号的上午9点。孙先生准备从天星码头上岸。”陈少白一脸肃穆。方红的父亲方天,方家班班主,刚刚卸妆,连戏服还没来得及脱便急急问道:“我需要清廷杀手的情况——谁领队?多少人?”
“我们只知道那帮杀手已经受命出动,至于人马多少,我们在广州的同志正全力打探,一有消息,我马上通知你”,陈少白停顿了一下,加重语气道:“孙先生这次来,我已经找了洪门的人保护。不过你也知道,硬碰硬的,我还是要靠你们这些军人。所以,洪门在明,你们在暗,全力保护孙先生的安全。事成之后,我会安排你们到澳门暂避——中国的前途系于孙先生一身,方兄,拜托了!”
“其实我们比你更着急!”方天一拍大腿,语多感慨:“六年前,我领着兄弟三百多人离开天津,被清廷穷追不放,万里逃亡来到香港,兄弟就只剩三十多人……清廷不灭,我们到死都要背着叛军的骂名!”
两人商议了好些细节问题,足足一个半小时以后,陈少白才起身告辞。方天将陈少白送走后,一进屋,就看到戏班所有的男人都聚在主屋等他。
“兄弟们,15号的行动,不管付出什么代价,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方天一拳头砸在桌子上。
“大哥,听你的!”
“他奶奶的,好好干一场!!”
“说我们是叛军,我们就他娘的叛到底了。”
……
三十多个汉子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方天痛惜地看着这些跟他腥风血雨一路闯来的兄弟们,眼睛一阵湿润。半晌,他手一挥,吩咐大家都坐下,然后开始布置任务。就像从前打仗时那样,他拉开全港地形图,针对15日孙文的途经路线,作了初步的商议,对明日白天就必须开始的路线现场勘察和踩点,分人头做了详细的布置,包括勘察和踩点后必须交上来的手绘草图,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商议分派这些事情直弄到半夜才结束。
众人散去后,方天仍在地图上筹划。旁边房间的方红看着他亮着的灯再也忍不住,推门进去。方天扭头一看是宝贝女儿,立时宠溺道:“丫头,你怎么还不睡觉——”
“爹,我们……为什么来香港?”一直在隔壁房间努力忍耐的方红脸涨得通红,终于克制不住先打断了他。方天一愣,一时间不知如何回答,方红的脸上半是倔强半是埋怨,不依不饶地连珠炮般问下去:
“我娘为什么会死?
“为什么别的孩子都能读书,我不能?
“那人,那个什么孙先生,跟我们有何关系?有吗?有吗?什么都没有,你为何要执意卷进去打打杀杀?
“你答应过我的,不去做那些危险的事情,你说过,和我,和你的兄弟们一起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你忘了吗?忘了吗?”
听着这一句句像箭一样射过来的质问,方天心头一阵伤痛,想说话安慰这孩子,却怎么也张不开口。“六年跑了十五个地方,这两年多好不容易安顿下来,又要跑?爹,我累了,我真的累了,我只想过点安生日子。”方红带着哭音的话一说完,转身就想走。
“孩子……孩子,跑是为了能回家。等能回到天津老家,就再也不用跑了。”方天脱口而出,一边说,一边心痛地扯住正要跑开的泪光莹然的女儿。
“这话你讲了多少遍了?骗人!”方红使劲一甩手,只听“喀喇”一声,袖子倒被拉着她的父亲扯破了。方红更生气了,眼泪瞬间落下,她使劲地一甩手,甩开父亲转身跑走,出门时,更是发泄般狠狠地把门带上。
那“咣”的带门声重重地落在方天心头,他心情复杂地对着女儿离去的身影,又是内疚又是难过。
方天原是绿营千总,1900年,八国联军先是血洗天津,接着进犯北京。他是天津人,所辖的兵士也大多是天津人,八国联军血洗天津后,许多兵士家破人亡,严重的甚至全家一个丁口都不剩。
原本想借义和团力量打击外敌的慈禧,随着战局变化,国策再次由战变降,继而惩处主战大臣。方天属于不愿降者,他所辖兵士,许多有着血海深仇的兵士也不愿降,宁可死战到底。在八国联军再次血洗天津郊区王庆坨村,并将之全部烧毁后,方天抗命作战,最终引兵哗变,乃至成为大清国“叛将”。
他的爱妻,惨死在被追杀的途中,当他找到妻子尸体的时候,她背上如刺猬般皆是箭镞。女儿,当时只有十岁的女儿,被母亲以身躯阻挡箭雨,护抱在身下,虽然毫发无伤,但扑在他怀里那撕心裂肺的哭声,令方天痛如啮骨,终身难忘。
女儿十岁起跟着他颠沛流离,没享受过一天安生日子,无数次身临险境。从跟着他流浪的那天起,他就严格地训练女儿,女儿的一身武艺,其实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活下去。
女儿从来没有喊过苦,只是默默地咬牙坚持下去。方天带着越来越少的弟兄,为了逃避追杀,也为了生存,做过许多营生。即使这相对平静的两年,幸存的几十号兄弟的吃穿用住都需要他操心。
他忽视了自己的女儿吧,方天心里一阵绞痛,他只知道管她吃饱穿暖,催督她习武,他从来没有关心过女儿的内心,他甚至,甚至想都没有想过,女儿会一直有读书的愿望。十岁前在家里,作为秀才女儿的妻子,倒是琴棋书画都教一点给女儿的。可怜的女儿,真是打十岁起,就从以前安静而美好的生活里被完完全全地连根拔起……
睡梦中的女儿,眼角泪痕犹在。方天凝视了女儿良久,终于叹口气,拿起那件被扯坏袖子的衣服,回到自己的房中,挑亮灯烛,然后戴上老花眼镜,开始笨拙地给女儿缝补衣服。缝了几针,看看手里灰扑扑的衣服,忍不住又叹了一口气,除了上台,女儿真是一年四季都是这类灰扑扑的衣服,毫无任何色彩。
整条街都是暗的,甚至,整个街区,整个香港这会都是暗的。独独这里一寸烛光,方天一针一线地密密缝补着女儿的衣服,虽然针脚粗大,但他耐心地来回走着针,一边缝,一边心里细细思量,等过了眼前的这个关口,他一定要设身处地在女儿的角度好好考虑,好好和女儿沟通,送她去她应该是一直想去的学堂,送她去学她真正喜欢的东西,对了,还一定要让她穿这个年龄女孩应该穿的衣服,美丽的,鲜亮的……
第七章10月11日清晨
“嘀嗒,嘀嗒……”
李玉堂的陀表不动声色地加速着,同时暗暗窥视着新一日的动静。似乎在李玉堂并没有明显察觉之前,倒是他的陀表,在屏息观察着一切,倾听着一切,尤其是那吱吱嘎嘎的命运之轮的绞索声,那来自遥远京城的命运之轮的绞索声,已经近在咫尺,开始迅速收紧了。
天还没亮透,李家下人就开始忙忙碌碌地搬运、整理药材。饭厅那边,一家妇孺,包括李玉堂的妾室们,则在安静地等着李玉堂从账房过来吃饭。而账房内已经坐了一个多小时的李玉堂,则拧着眉头,一脸不满意地把账本翻得哗哗直响。谭九垂手站在一旁,大气也不敢出,间隙给他递换本新账本。
“不是还有一笔南洋的象牙款吗?什么时候到?”
“老爷,半个月前已经填中国日报社的亏空了!”
“上海新乐百货的投资还差多少缺口?”
“老爷,我上次听胡股东的口气,还差不少呢,不过具体得等谢老板从上海回来才有准信。”
李玉堂脸色越发难看,谭九看看他,小心翼翼问道:“老爷,先不说广州铁路边那三千亩地里砸进去的钱,既然朝廷现在把广州铁路的修建权给了洋人,那我们在广州铁路上投进去的股本总得悉数退回吧,这朝廷总不见得吃干抹净,一点道理也不讲吧?”李玉堂阴沉着脸,不说是也不说不是,只继续哗哗地翻着账本,一言不发。谭九看看他,只好自顾自继续问下去:“福祥商贸的刘老板还在等您的回话。中国日报社那块地十万港币卖不卖?”“你说呢?”李玉堂终于受不住了,“啪”的一声合上账本,拍着胀痛欲裂的脑袋,起身便气哼哼地走了出去。
“我怎么知道?”谭九愣愣地看着李玉堂的背影,半晌挠着脑袋对自己憋出这几个字。看看桌上摊着的账本,他的脑袋也胀痛欲裂——钱,钱,好些个项目都有资金缺口,这些时日银根真是紧张啊,难怪李玉堂心烦。
精美的瓷器一字罗列开,食物却异常简单——粥、咸菜。一家十几口人都耐心地候着,他四岁的女儿念慈站着打盹儿,倾斜着都快睡着了。
李玉堂阴沉着脸走进来,也不说话,直接坐下开始吃饭。待他开始动了筷子,一家妇孺才纷纷坐下,开始吃饭。李玉堂吃了几口,一抬头,却看到对面一个位子空着,立刻眉头皱起:“他人呢?”
清晨一家齐聚吃饭是李府的规矩,一时间,众人都没敢回答,他最宠爱的四姨太月茹犹豫了一下,怯怯接口道:“老爷,少爷……在书房用功呢。饭已经送过去了。”
李玉堂把筷子往桌上“啪”地一放,刚要起身,但想想又没有动,转头对续弦瑞卿道:“上次你说的那门亲事怎么样了?重光岁数已经不小,不如在他去美国前把亲事定了。男人呀,成了家才能立业,才有责任心,才懂规矩!!”
“老爷,仁中堂胡老板家独女挺合适。胡太太上次来打麻将的时候,口风也有这个结亲的意思。前几日我去绸缎店,刚好也看到了胡家小姐,这胡小姐生得斯斯文文,很有礼貌,一点没有富家独养女儿的骄横。”五十多岁,端庄富态的瑞卿恭恭敬敬地回答着他。她本就是李玉堂商业联姻才娶进门的,自然懂他的心思。她口中提到的结亲对象仁中堂,与金利源一样,同是经营药材的,胡家的叔伯兄弟在广州还有点官府背景。
“岁数呢?”
“岁数比重光大两岁。其实胡家提亲的人挺多,胡老板就是想找个合适的人家,尤其他家又没有儿子。”瑞卿又强调了一下这点。
“岁数大点好,早点生养。”李玉堂总算脸色稍缓,微微点头,又开始吃起饭来,众人见状都暗暗松了口气。
不料没过一分钟,李玉堂吃了几口饭,一抬头又看到那个空位,忍不住再次皱眉,一边站起一边骂道:“真是没有规矩。”众人大气不敢出,眼看着李玉堂气哼哼地走了出去。
回廊上,阿四正端着碗吃饭,一眼瞄见李玉堂面色不善地往二楼走去,赶紧起身转到大厅一角,摇动起藏在暗角处的一条绳子。
伏在书桌前的李重光,正对着那本《孙逸仙伦敦蒙难记》读得入神。书柜后侧隐藏的铜铃声急急响了十几次,他才惊醒般抬起头,赶紧把手头的书藏起,换了另外一本课业书放在面前。
他刚把书换好,李玉堂已经气呼呼地推门走了进来。即使知道父亲要进来查岗,他还是被父亲毫不尊重别人私隐的举动吓了一跳,全身一震。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忍着激烈的心跳,克制着起身,向父亲请安,随后垂手站立。
扫了一眼书桌上儿子“正在读”的书,李玉堂一进门火气就消了一半。他看着儿子,一时间不知道该跟他说什么,半晌才咳嗽一声道:“你在看书?”
“是!父亲。”
看着儿子拘谨木然的神态,李玉堂一时无语。李重光脸上沾了一粒米,李玉堂看在眼里,很想伸手替他去掉,可不知怎么又把手收回去了。
“你……你娘的祭日快到了!”李玉堂半天才憋出这句话。“是!父亲。”李重光仍旧头也没抬,声调毫无起伏,恭敬而呆板地回答着。
李玉堂也语塞,再也想不出该说什么话题,同样尴尬地停了一会,只好转身离开。在迈脚出门的时候,他背对着李重光才又说了三个字:“你的脸!”
陪出门的李重光一愣,目送着父亲走远,百思不得其解,待回房看到镜中自己脸上,才不禁有点哑然失笑,赶紧用手胡乱地擦了擦,把那米粒擦掉了。
警报解除,李重光又摇了摇刚才的铃,很快,阿四就出现在了他面前,两人相视嘻嘻一笑。阿四到李府已经六年多了,和李重光算是一起长大,私下里两人就像兄弟一样相处着。
“少爷,我听他们说,老爷……商量着要给你定亲呢!”阿四迟疑了一下,还是把刚听来的“情报”告诉了李重光。定亲应该是一件喜事,可是按照他对李重光的了解,李重光应该并不高兴这件事,但这又是一件大事,他阿四不得不第一时间就告诉李重光。
果不其然,原本笑嘻嘻的李重光,脸色一下子就黯淡了——抗拒、愤怒、伤心,甚至还有一点点脆弱和无助复杂地在李重光年轻的面孔上交织着。
阿四很是担心地看着李重光,不料,仅仅几十秒钟,李重光脸上的表情就被淡漠和无所谓代替了,他甚至没有任何兴趣知道定亲的对象,只是像往常一样拿出识字本,淡淡道:“来,阿四,我们今天再学三个字。”
第八章小情歌和有惊无险
五彩的风车碌碌地转动着,在黄包车的顶上惬意而招摇。载着李玉堂,踩着一双大脚的阿四拉着黄包车,穿街过巷,走一阵跑一阵。他的心情不自觉地便欢畅起来,晴天的风像一群鸽子般钻进他布制的白褂宽裤,快乐地拍着翅子。
几个月前的那场大风暴,摧毁了好些原本不怎么结实的建筑,街上至今还有一些参差的倒塌建筑,可似乎转眼间,更多的新建筑便顽强地矗立起来。
带着浓烈殖民地风格的大街两边,全部是新新旧旧、大大小小的广告招牌,有些更是中英文对照的。阿四看着野眼,费力地辨看着他认识的那些字,每认出一个,他心里就会小小地欢呼一下。清晨的路边摊照旧热闹非凡,有卖早点的,有卖药油的,有卖手表的,有路边理发的,有晒海味的,一家热气腾腾的施粥铺前更是挤挤挨挨长龙般排着队伍……
一串清脆的铃铛声响起——几个年轻的黄包车夫从阿四身边奔过,与阿四相熟多年的包十等人,回头冲阿四笑着摇铃示意。阿四也忍不住咧嘴笑,回应般摇摇自己的铃铛。他很想与他们赛一程,但跑了几步,想想车上的李玉堂还是放弃了,于是转眼间包十等人便一阵风似的不见了踪影……
李玉堂坐在黄包车里闭目养神。阿四放慢脚下速度,扭头看看他笑着道:“老板,晚上的戏票冯老板已经派人送到了。冯老板说,一定要看,全是光着大腿的女人。他去年在英国看过。”“那叫芭蕾舞!”李玉堂用带点好笑的口气眼也没睁回答道。
“芭——蕾——舞——”阿四一脸好学的样子,一字一句地喃喃重复着,继而问道:“老爷,是不是那个什么‘大英帝国’?”听到这话,李玉堂倒一愣,微微睁眼,恰好看到阿四腰间的报纸,那露在外的版面上的标题立刻映入眼帘——《大英帝国皇家芭蕾舞团首次香港演出》——粗黑的字体格外醒目。
“阿四,你开始识字了?”李玉堂多少吃了一惊。阿四嘿嘿一笑:“少爷教了一百五十三个字……少爷功课太忙,我又太笨。”
“好小子,你想读书?”李玉堂说着嘴角露了微笑。
“是!老爷。”阿四有点不好意思,继而补充道:“我……我一直想学呢。识字多好啊,能看报纸,能知天下事。”
“回头让谭九给你找个先生。”李玉堂很干脆地说道。
“不……不要找先生,我……太笨。少爷教了我快两年,我才认识一百五十三个字。”
“傻小子,笨什么笨,天下就没几个笨人,只有不用心不努力的人,想当年”,李玉堂神情悠悠起来,又是感慨,又是自豪:“想当年,我在你这个年纪,还大字不识一个呢!现在,现在我李玉堂英文合同也能看下去!阿四,你好好学,不会比任何人差!”
“是,是,老爷,我好好地学……”阿四笑得像脸上绽放了一朵向日葵,开心地一边说,一边拉着李玉堂向右边的小街拐过去。
阿四转向这条小街的时候,脚步就开始有意识放慢,街角的“大有记”照相馆门前,那个清美秀丽的少女阿纯正熟练地在算账收钱。门口悬挂的几张大黑白广告照片格外引人瞩目,其中的一张就是这个女孩阿纯,那双未经世事的清亮眼睛,无邪地注视着街上来来往往的人流,包括几乎每日都会从这里经过的阿四。
阿四经过“大有记”门前的时候,脚步愈发放慢,他的目光腼腆但热烈地投向阿纯,还有阿纯旁边的那只彩色小风车,他亲手制作的小风车。伴着极轻微轻微的“辘辘”声,那风车正快乐美好地停停转转,就像阿四心里一直唱着的小情歌。
就在阿四快走过“大有记”门口的时候,阿纯总算恰好抬眼望向街面。两人目光瞬间相接,阿纯对阿四报以灿烂羞涩的一笑,双颊霎时一片绯红——阿四心中的小情歌刹那变成了响亮的欢唱。
“当心!”柜台内的阿纯突然发出一声惊叫——分神的阿四的黄包车与迎面而来卖臭豆腐的大个子,那个在派米时一次抓走十几袋,接着分给老弱的大个子,眼看着就要面对面地撞到了一起。
要相撞之前,阿四在分神含情脉脉地看阿纯,这个大个子呢,在分神兴致盎然地看路边的小孩子嬉玩——两个都在走神的人眼见着就要撞到了一起,大个子推车上滚滚热油变得格外刺目,阿纯急着就想往这边奔,因为这一撞,路边离得极近的几个孩子肯定会被打翻的油锅烫伤。
阿四吃了一惊,赶紧回过神,脚下使劲,提起车把,身体柔韧性极好地半旋过去,只盼这样能撞得轻一些,哪怕烫着自己也不要烫着那些小孩子。但他丝毫没料到,眼前的这个大个子,身高差不多有两米的大个子,推着卖臭豆腐的车,居然同样灵巧地交叉换脚,接着推车一个漂亮的腾空提举加后撤急转!
两人同时施展着功夫,电光火石间避开了原本完全不可能避开的相撞。半空腾转之间,大个子挑子里油锅里的油快洒了出来。阿四单手从腰间掏出报纸,迎着油甩出去,油点子全溅在报纸上。而就在报纸即将落在身边小孩身上的时候,大个子迅疾伸手抓住了报纸。
有惊无险——二人惊奇地互相打量了一下,继而报以惺惺相惜的一笑。“我叫阿四,你呢?”阿四忍不住开口询问。那大个子迟疑了一下,也报出了自己的名字:“你好,阿四!我叫……王复明!”两人停住车,一边互相报着姓名一边彼此伸手对拍了一下,算是正式认识了。
柜台内的阿纯看着这一幕,拍着胸口总算松了一口气。倒是正在闭目养神的李玉堂吓了一跳:“阿四,小心看路!”“是!老爷!”阿四有点难为情地咧咧嘴,不敢再走神,当下放开腿脚,专心赶起路来。
车轮转动,李玉堂像有着约定一般,在另一条街口睁开了眼睛。十米开外的大烟馆前,倒卧着一个身形高大但神色萎靡的乞丐,那乞丐肮脏得甚至看不太清五官,只隐约看见他闭着眼睛懒洋洋地侧躺着,面前放着一个空空如也的破碗。
李玉堂微叹口气,从怀中摸出一枚银元交给阿四,阿四熟稔地把银元向这个乞丐掷去。这乞丐并未睁眼,只靠听音辨形便迅捷地伸手将银元接住,眼皮也未抬一下,慢慢起身,打着哈欠向大烟馆内走去。
守门的大烟馆伙计见到这个乞丐进门,一点也不惊奇,立时开门对内拉着长腔高声喊道:“刘公子到,廊前自烧!”
“刘公子,刘……刘郁白。”阿四喃喃地又一次说出这个一直以来都记得的名字,然后像往常一样目送着这个乞丐“刘公子”走进烟馆——虽微微佝偻着背,但不知怎么,仍旧让人感觉是颇有腔调地走进了烟馆。阿四好半天才把视线收回,扭转头来,嘴巴张了张,继而想了想,还是把每次都想问的问题咽了下去,拉着李玉堂继续赶起路来。
穿过一条颇多英国旗帜随风飘荡张扬的街道,他们终于来到了中国日报社。报社门口今天似乎异常热闹,十几个洪门小喽啰在门前或坐或站地闲聊。而洪门老大们的到来,似乎带动了周边的人力车生意一般,不远的街角,刚刚超过阿四的包十等好些人力车夫,三五一群地蹲在那边等生意。
瘦高的包十远远地看到阿四,乐呵呵地冲他吹了声口哨,阿四听到哨声,一抬眼看见那么些熟人,立刻一脸兴奋。
“阿四,一小时后来接我!”李玉堂一甩衣摆,踱着步子,架势十足地进了报社。“好嘞!”阿四乐呵呵一边回答,一边拉着车向包十他们奔去。
“吃糖,吃糖!”阿四一放稳车,就从怀里掏出一把糖分扔给众人。这些都是他相交好几年的“兄弟”,甚至和他年纪相仿的包十,更是打小就在街上一起流浪相伴长大的。再兼大家都是整天拉着车在街上跑营生的,三天两头地见到,阿四和这帮家伙的感情实在很好。
“哎,这糖归我。”
“不行,归我,上次你就多吃了个水梨!”
“得了,得了,我一口吃了,省得你俩争来争去!”
……
小伙子们孩子般争抢着糖,嬉笑打闹着。阿四乐呵呵地把口袋里的糖全都分光后,兴致盎然地吆喝道:“大伙赛一局?”“赛一局?可天要下雨了呢。”包十一边说着一边手搭凉棚地抬眼看看天空,刚刚还灿烂的太阳,突然间躲进云层,微凉的丝丝小雨已经开始下了起来。
“下雨好,舒服!”阿四挤挤眼睛,接着激将道:“怕啦?怕雨天也输给我?”
“来啊,来啊!谁怕谁呀?兄弟,上次那是我让你!”
“哈哈,吹牛吧你,这次你别让我,我一样赢你啊!”阿四说着脱掉鞋,拉起车撒欢就跑。
“你小子,耍赖抢跑呀,兄弟们,上啊!”包十赶紧起身,拉起黄包车就跑。“快点,快点,别让阿四又赢了!”他周围的那帮黄包车夫一边笑叫着,一边开始憋着劲你追我赶起来。
阿四一路领先,他年轻的身体里仿佛有使也使不完的力气,夹着凉风的雨丝,像快乐的小蝌蚪一样,麻麻痒痒地在他身上游曳着。
“嘿,拉车的——阿四!”
“嘿,大个子——王复明!”跑到半程,迎面又过来了那个卖臭豆腐的大个子,两个人开心地打了个照面,互相喊出刚刚知道的对方名字,相视笑了起来。
“卖臭豆腐喽——加油!”王复明冲着这群欢跑的车夫们,鼓劲般吆喝了一声。
“买臭豆腐喽——加油!”回应般,阿四学着他的腔调——明显的北方口音——也吆喝起来,紧随其后的包十和那帮车夫,一听都笑了起来,跟着学舌般吆喝起来,一时间快乐的吆喝声连成一片,连过往的人都被逗乐了,纷纷驻足观看。
在那些被逗乐的路人注视中,阿四和包十他们跑得更起劲了,他们车辐上缠着的彩色布条,即使在湿雨中却依旧鲜亮醒目,伴着每个人飞转的车轮,如雀跃的乐符,如年轻生命的欢歌,一路向前唱着奔去……
第九章被一锅端的洪门
报社的会议室里,墙上一张大大的地形示意图格外引人注目,从中环码头就开始的地形示意图上,密密麻麻地被标注着记号。陈少白和数名报社同仁,包括容开和黄世仲,神情严峻地与七八名洪门首领,对照着地形图逐段逐段地讨论着:
“15日一早,孙先生乘船从天星码头上岸,先到辅仁文社祭拜杨衢云。皇后大道是闹市,他们不敢轻举妄动”,陈少白指着地图道:“只需要守住这儿就可以——三十人足够。”
“五十!”一脸络腮胡子人高马大的洪门山主刘权,黑道气势十足地手一摆,接着在地图上从天星码头开始,沿着皇后大道一路指点到辅仁文社道:“这里,这里,还有这里,都是危险极大的攻击点,不能不防!”
陈少白一惊,额头微汗,还没说话,就听刘权毫不客气地补充道:“洪门做事,一向稳妥。出了差错,谁担待?况且是孙文这等清廷重点暗杀人物。”“好。就按你说的,五十。”陈少白不再犹豫。
李玉堂踱步进了报社,还没来得及进会议室,半透过布帘,刚好听到这一段,他犹豫了一下,索性驻足,站在门口继续听了下去。
“半个小时后,孙先生从辅仁文社出发,回家看望老母。这儿!从辅仁文社到孙母家,有两条岔路。我们选择这条路!这一段路肯定会受到对方重点攻击。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有人在天台上把风,随时通报情况。”陈少白继续对着地图一边讲一边比划。
“没问题!我会派五个兄弟把风。”
“这一路也需要加派人手,五十人怎么样?”
“不行,一百!”
“孙母家出来,就是我们中国日报社。这段路有很多小巷——”陈少白停顿了一下,深吸一口气指着地图这一区域道:“如果我是刺客,我会在这儿,这儿,这儿,还有这儿安插杀手。这几个位置都是地形复杂,易攻难守的地方,刘兄,怎么办?”
刘权眯细了眼睛,差不多把脸都凑到地图上了,看毕倒吸一口凉气,沉吟半晌方道:“他们有多少人?”
“明天才能有他们的消息。可能很多,所以要做最坏的打算。”
“那就把洪门剩下的兄弟全安排在这一站——我们里三层外三层把孙先生的车围住,同时这几个攻击点,我们在前一夜就用人海战术把它先‘占’下来,你看怎么样?”
“那……那就按照刘兄所言行事吧!”对于人海战术,陈少白多少有点为难,但安全第一,他很快就松口点头了。
“洪门一共二百七十五名兄弟。一人一百五十港币不多吧。”刘权说着扭头对身后的弟子:“算算一共多少?”
“一共港币四万一百二十五。”
“孙文一代人杰,提着脑袋对抗清廷,保护他也自是应该”,刘权爽气道,“零头抹去,港币四万,今日付现。”
陈少白一下子傻了,不能付现已经很麻烦,可没想到居然还差这么多钱。在门口驻听的李玉堂这个时候不再犹豫,立刻手挑门帘走了进来。
他一出现,让洪门的人颇为意外——金利源的李玉堂竟然专门为这件事情上门了。为首的刘权急忙起身迎上前抱拳道:“李老板好。”
李玉堂颔首还礼,含笑问道:“刘香主,西环码头的生意怎么样了?”西环码头本就属于李玉堂所有,而且不独西环码头,香港大半码头都与李玉堂有点关系,李玉堂素来对刘权照应,除却自己的码头,亦帮刘权引荐了许多码头,日积月累,这些码头的雇工、搬运等“生意”基本由刘权吃下。
“全指着您的关照。李老板吃肉,我们也跟着沾光。”刘权说得毕恭毕敬。
李玉堂点点头,不紧不慢道:“我做生意,可能赚,可能赔。你贴着我,旱涝保收。今日之事,给我个面子吧。”
刘权一时间没反应过来,不明白李玉堂为何会插手此事:“不是!我是跟陈社长——”李玉堂剪裁地打断他:“说起来《中国日报》也是我的,陈社长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啊!”
刘权是个聪明人,一听这话,立刻脸上露出一个恍然大悟的表情,笑道:“好!李老板,就照陈社长原来说的,港币三万,事毕再付。”
陈少白大大松了口气,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同时佩服地朝李玉堂看了一眼。李玉堂却正不紧不慢地与刘权扯着闲篇,说些码头上不大要紧的事情。
几分钟后,他便很适当地结束了聊天。刘权忙不迭地拱手告别,他带来的几个洪门首脑也纷纷站立,向李玉堂、陈少白等抱拳告辞。
陈少白和李玉堂也起身跟着出门送客。门外的小雨已经停了,檐前雨点以一种奇怪的节奏一点一滴落下,陈少白一个没留神,好大一滴凉得瘆人的雨滴不偏不倚地正好落在他的眼睛里,他吓了一跳,继而却很开心地抹去,眼见这件大事搞定,他一边擦着眼中如泪淌下的雨滴,一边兴奋地看着李玉堂,偷偷地竖起了大拇指。
“不至于吧,感动得眼泪都出来了?!”李玉堂也心情不坏地开了一句玩笑。陈少白的大拇指依旧在那里竖着:“玉堂,在香港,没有你摆不平的事儿。”
“有!”李玉堂用手指点点陈少白:“就是你!”一听这话,陈少白当下呵呵笑了起来,刚要把这个玩笑继续开下去,却一眼瞥见李玉堂眉头深深皱起,而原本走在他们前面几步的刘权等,全堵在了大门口处,停步不前。
陈少白吃了一惊,几个快步走上前,还未出门,就看见门口一大班警员守在那里,将刚出门口的刘权等一众洪门首领和小喽啰们团团围住。
“抓起来!全都抓起来!”几米开外带队的何维德何警司大声宣布道。这瘦瘦小小的何警司三十出头点,是史密夫眼前数一数二的亲信,与李玉堂也是相熟的,这会儿冷冷地接住李玉堂的视线,微微挑了一下眉毛,便不再理睬他了。李玉堂吃了一惊,心中立时疑窦四起。
在包围圈里的刘权一听这话嗤之以鼻,他像没有听见一般,气势十足地一步步走到这个何警司面前,一脸瞧不起状地发问道:“凭什么抓人?知道我们是什么人吗?”
何警司一点也没有被刘权的身板块头所震慑,傲慢地出示着拘捕令:“你就是那个刘权吧,看见没?香港警察司有令,你们涉嫌纠党闹事,扰乱治安!全部带回去接受检查!”
“你放屁!”刘权火气一下子窜上来,仗着个子高大,他挑衅般自上而下对着瘦小警官,鼻子抵鼻子地较着劲:“你动我试试看?”
他话音未落,何警司身边一名凶悍的大头绿衣,手执粗棒毫无征兆地重重挥打在刘权的头上,刘权怪叫一声,饶是他身高马大,也在这猝不及防的重重一击下,手捂着头轰然倒下,乌红的血顺着他的手汩汩而下。
一见刘权这般倒地,他身边的一票人一下子都红了眼,嗷嗷叫着,也顾不得围着他们的警员人数远远超过自己,一拥而上与这些警员在湿润的泥地上动手厮打起来。
陈少白一点也没料到在自家门前居然会发生这种事情,当下跳着脚在后面叫道:“住手,住手,香港哪一条法律规定不许私人会客?”然而场面混乱成一片,惨呼声、叫骂声、殴斗声、棍棒击中肉体声不绝于耳,哪里听得到陈少白声嘶力竭的喊声。李玉堂眼见架势不对,赶紧把陈少白拖住,以免他在乱斗中受伤。
刘权手下的人甚是凶悍,有两个还抄起了随身带着的家伙,虽然人数远低于警员,但包围圈却有一两个地方很快就要被突破了。那在殴斗开始时挨了好几下,随后捂着脑袋退到后面的瘦小警员,一见局势不大对,当即示意身边一个拿着长枪的警员,对着刘权手下最彪悍,差不多是以一当十的大个子,而且是带着短刃的大个子的腿部开了一枪。
“砰”的一声枪响,伴着随后那个大个子的一声惨呼,何警司接着大声喊叫道:“蹲下,洪门的人,蹲下,不许动,都不许动,谁动我就打死谁!”
洪门的人一时间惊呆,没料到居然连火器都用上了,眼见最彪悍的兄弟抱着腿在地上惨呼,反抗瞬间停了下来。趁此机会,警员们立刻把洪门的人分隔开,并开始依次捆绑。
陈少白再也忍不住,挣脱李玉堂,一个箭步冲上前,冲到那个何警司面前,眼睛像要喷出火一般盯着他,义正辞严地大声问道:“凭什么抓人呀?香港哪一条法律规定不许私人会客?”
何警司正眼也没有看陈少白一下,一把推过去就把陈少白推倒在地:“干什么呀你,想一起被带走吗?”陈少白又惊又怒,跌坐在刚下完雨的湿地上,一时间爬也爬不起来。
李玉堂一边上前扶陈少白,一边冷冷地看着何警司,何警司仍旧不睬李玉堂,一边手抚着头上刚才冲突时被打的一个肿包,一边恶狠狠冲旁边的警员使了一个眼色。旁边几个手执大棒的警员会意,立刻上前毫不留情地抄起大棍,狠狠击向刚才几个凶悍反击但此时已经毫无还手能力的洪门子弟!
一时间,伴着皮肉受到重击乃至骨头折裂的声音,痛楚的惨叫声不绝于耳。
李玉堂饶是见过世面的人,也不禁有点心惊胆战,“好汉不吃眼前亏”,他拉住陈少白,并且用手阻挡着那些已经很冲动的报社社员。洪门的人这时候开始被陆续押走,满头满脸都是血的刘权,在一瘸一拐被带走的那一瞬间,扭头刀子般盯了李玉堂一眼,李玉堂还不知道为什么,一股凉气便从背后升起,半天才对这刀子般的眼神回过味来。
第十章史密夫的城
史密夫好暇以整地在自己的公馆等着李玉堂,如果他预计得没有错,李玉堂会很快亲自登门拜访。想到“登门拜访”,史密夫就忍不住胡子翘翘,面带得意之色打量着自己的居所,属于自己的“城”——这是他十年内换的第三处居所,从狭小逼仄的公寓到这个半山腰的临海别墅,他只用了十年时间,别墅里的陈设和装修都是真正英国式的,奢华而低调——这种不显山露水的低调奢华是他最近两年才又有的心得,他一直苦心揣摩追求英伦派头的最新心得。
书房西面的一整方墙上都是装帧精致的银质相框,里面是史密夫十九岁投身警界,从大头绿衣开始做起的历年照片,包括升职、嘉奖、与各界名流乃至与香港总督的各种合影。史密夫自己最钟情那张在不明显位置的大头绿衣照,他并不忌讳自己的出身,从一个大头绿衣坐在到现在这个炙手可热的位置上,不但在华人也在英人的圈子里混得开,是他颇为自得也是颇为自傲的历史。这发迹靠的是什么?不单是靠他刻苦自学的英文说得溜,也不单是靠发迹过程中遇到包括像李玉堂那样的贵人,这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他会察言观色,审时度势,在香港复杂的地界取得一种平衡。
史密夫一边把玩着手里的雪茄,一边打量着自己的城,自己一手缔造的世界。在他的发迹史上,李玉堂助过他一臂之力,他史密夫不是一个忘恩之人,所以在这个关口,他要提点一下李玉堂,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李玉堂一直是他史密夫维系平衡上的一个重要砝码,他可不希望李玉堂因为一时糊涂而造成日后可能的失衡。
两辆轿子还在十几米开外,史密夫家的大狗便汪汪地叫了起来。看了一下手表,居然比他预料得早很多,史密夫立刻便对接下来场面的把控更有了信心。
果然不一会儿,在仆从的引领下,李玉堂便走进了书房。客厅里趴着的那只巨大的牧羊犬,一见李玉堂进来,汪汪叫得更厉害了。
“Sit! He is my friend!”史密夫最喜这样卖弄英文,一面拍着狗,一面客气地把李玉堂往里面引请。在仆人用精美瓷器送上茶点的时候,他派头十足地拿出银质打火机,点上了其实他打心眼里厌恶,但一直在场面上不得不充当道具的雪茄。
李玉堂一坐下,开门见山地就直接说道:“老弟,你害我啊!明天一早,香港满大街都会议论,洪门跟李玉堂会面后被抓。”
史密夫哈哈一笑:“李老板,你我的交情你应该知道,我是在帮你。”
李玉堂“哼”了一声:“早不抓晚不抓。我前脚跟洪门见面,你后脚把他们抓了。你是帮我吗?”
“这个世界,有些事能碰,有些事不能碰。孙文就不能碰,懂吗?”
“前天我得到消息,清政府还是把广州铁路的修建权给了洋人。这条铁路先说是官建,再说是商建,再折腾了好一阵官商合建,到头了可好,我们保路运动保了半天,居然还是保给洋人了”,李玉堂简直是越讲越气,忍不住拍着桌子道:“我在那里投资的三千亩地眼看又要完蛋了,还有在广州铁路上的大笔资金,天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返还!当年我为什么从广东来香港?还不是因为清廷腐败,害得我一夜间倾家荡产。到了香港我重新创业……我今年六十岁了,死过一次还能东山再起那是我命大。老弟,我没有三条命,折腾不起了。”
“所以你现在不投资地,你改投资人了!”史密夫说出了他一直以来的猜测。他从来都不认为李玉堂这样满脑子都是精刮算盘的人,会是什么革命党。
下一页 尾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