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每天学点投资学2

_2 丹阳(当代)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持有“投资是有钱人的专利,与自己的生活无关”的观念。他们普遍认为,每月固定的工资应付日常开销就差不多了,哪里还有余钱进行投资。其实,没钱不是理由,根本原因是没有投资意识。思想观念陈旧及个人投资方式滞后,将导致财富的匮乏与生活水平的降低。所以,我们首先应当做的是,树立正确的投资意识,做好投资规划,在勤俭节约的基础上,通过投资的方式获取更多的财富。
从800元到500万,距离并不遥远
看到这个标题,有些读者可能会频频摇头:800元到500万,距离还不遥远吗?有的人甚至会感叹,500万,这可是我这个工薪阶层想都不敢想的数字。事实上,两者之间,距离并不遥远,通过投资就可以把800元变为500万,甚至更多。
比如,你现在30岁,预计在30年以后退休,也就是你60岁的时候。你想在自己退休的时候,为自己准备500万元的退休金。那么,从现在开始进行投资,每月投资800元,选择年回报率在15%以上的投资工具,看看30年之后,你将得到的收益。
表1 每月投资800元,退休变成500万
如果你能够再节省一点,每月多储蓄400元,用1200元进行投资,并将这1200元投资在一种(或数种)年回报率在15%以上的投资工具,30年后,你就能储备700万元的退休金,给自己更舒适的退休生活。
表2 每月投资1200元,退休超过700万
投资箴言:
单纯靠打工能够达到的财富级别是十分有限的,只有通过有效的投资,让自己的钱流动起来,才能较快地积累起可观的财富。
钱进银行,只会越存越少!
以前,提到理财,人们的观念就是存钱,人们习惯手头一有闲钱,就往银行的定存账户里头放,有时候甚至连利率是多少都不关心。然而,现在的情况是,钱存银行,只会越存越少。
很多读者或许会感到纳闷,钱存在银行,定期拿银行的利息,而且年底拿到手的数字确实多了,这怎么能说越存越少呢?比如说,1万元存进银行,按当前2.25%的年利率计算,年底一共可以拿到10225元。从表面上看,钱的总数的确是增加了,那么,为什么说钱会越存越少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个概念——消费者物价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通俗地说,现在我们吃的、喝的、用的一些物品,很多价格都在涨,那到底涨了多少呢?这就需要统一的标尺来衡量,这个标尺就是CPI。
CPI作为一个固定的价格指数,不反映商品质量的改进或者下降,对于新产品也不考虑,它所考量的只是和居民生活相关的一些商品及劳务的价格。
当CPI升幅过大的时候,表明居民生活成本较之以前变高,如果你的收入没有增加,那么相对社会大环境来说你的收入实际是降低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说去年你得到100元没有花掉,而今年CPI上升了6%,那么,你现在的这100元其实只能买到相当于去年94元就能买到的商品及劳务。
众所周知,钱是有时间价值的,存款利率是对储户支付的时间报酬。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储户所得到的利息报酬应该高于同期的CPI。如果利率高于CPI,我们就说利率是正利率,这时候,才能说存进银行的钱是真正意义上变多了;如果利率低于CPI,也就是负利率,这时候,存进银行的钱只是表面上变多了,但事实上,同样的钱的购买力已经降低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5月份CPI同比增长3.1%,对比现在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2.25%,我们不难发现,把钱存银行已经是负利率了。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把钱存进银行,不仅不能增值,甚至还要赔钱。
除了CPI在侵蚀你的银行存款外,还有一种针对小额存款征收的管理费也在侵蚀着你的银行存款。
家住广州市五羊新城的姚先生,有一个建行的储蓄账户已经一年多没有使用了,他清楚地记得里面还有40元存款。可是当他拿着存折到银行注销的时候,却意外地被告知里面的钱不仅没有了,而且还要补交4元的费用。
建行工作人员解释,存款低于400元每季度要扣3元管理费,加上该账户还办理了银行卡,每年要收取10元的年费。这样,这个账户每年缴纳的费用为22元,因此,该账户目前还倒欠着银行费用。
无独有偶,叶先生为了鼓励女儿存钱,以女儿的名字在工商银行开办了一个存折,用以存女儿每年春节拿到的压岁钱。后来,由于女儿的积蓄越存越多,叶先生就帮女儿办了一个数额较大的定期存款,原本的存折中剩下200多元。但是女儿近期拿着存折到银行进行补登时却发现被扣去了总计12元的费用,存款竟然越存越少。
事实上,许多储户都可能有银行小额存款“越存越少”的遭遇,因为现在大部分银行都已经开始收取小额账户管理费。目前共有工行、建行、农行、中行、交行、招行、深发展银行等9家银行收取小额账户管理费,仅有民生、光大、兴业、中信、浦发、华夏、邮政储蓄银行暂未收取这项费用。
表3 中资银行小额账户管理费收取一览
这些林林总总的费用加在一起,虽说不多,只是百分之几点几,但已经超出了同期银行的利息。这样一来,你存在银行的钱就等于是在不断缩水。这就是为什么钱存银行,会越来越少的原因。
投资箴言:
储蓄虽然是积累财富的第一步,不过只会存钱的“守财奴”很快就会发现:通货膨胀侵蚀获利的速度比利率上涨的速度要快得多,把钱存进银行,只会越存越少。
在21世纪,复利的威力胜过原子弹
钱该怎么赚?这个问题,比起微积分、三角函数来更能让人想破脑袋。还记得你毕业踏入社会第一份工作的薪资吗?根据一份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签约的薪资调查报告来看,目前大学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的薪资持续下降,一般在2000元左右。就业市场供需失衡的情况使得大学生的签约薪资处于绝对弱势,同时也限制了一般在职人员的薪水上涨空间。在消费成本逐年上涨的前提下,上班族如果要靠一份薪水来致富,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由于现在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很多毕业生甚至开始接受零月薪的工作。虽然零月薪并不代表着一辈子的工作都是零月薪,但至少可以说明,想单纯依靠工资来致富已经变得非常困难了。
李嘉诚说:“30岁以前人要靠体力、智力赚钱,30岁以后要靠钱赚钱。”《穷爸爸富爸爸》的作者罗伯特?T.清崎也认为,只有从“人赚钱”晋级到“钱赚钱”的阶段,才能获得财务自由。
“钱赚钱”比“人赚钱”迅速、简单的关键即在于“复利”效应,这个被爱因斯坦称为比原子弹还要具有威力的工具,简单地说就是“利上加利”,其计算公式是:
本利和=本金×(1+利率)n (n:期数)。
举个例子来看:假如每年投资1万元在年报酬率10%的投资工具上,第一年的本利和就是11000元;第二年的投资本金就是1万元再加上第一年的11000元,也就是将第一年的获利1000元并入本金继续投资,因此第二年的本利和就是21000元×10%=23100元;第三年再以33100元继续投资。如此周而复始,20年后本利和将达63万元,以本金总和20万元来看,20年间的投资报酬率逾300%,与最初每年投资报酬率10%相比较,复利的威力由此可见。
根据该公式的演算模式,若以每年投资14000元、投资报酬率提升20%、投资年限拉长40年来计算,则本金总和56万元在40年后就可变成1亿元。复利效应在时间拉长及投资报酬率提高下,其财富膨胀的效果更为明显。
投资大师约翰?坦伯顿告诉投资者:要想利用复利的神奇魔力,就必须懂得节俭,也就是说,你必须挪出一半的薪水,作为个人在投资时的第一桶金。
拥有了投资的第一桶金,剩下的就是选择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复利效应的投资产品。具有复利效应的投资工具,除了最常被提及的定期定额或单笔投资基金外,股票也是其中之一。只要锁定一个基本面良好的个股,在大盘长线向上的情况下,该个股的投资报酬率在时间的累计下,获利将十分可观。
不过,投资者也要注意,投资报酬率越高,代表的风险也就越高。因此,投资者最好能够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也就是利用高低风险不同的投资工具搭配投资,最常见的就是股票与债券进行搭配,或是混合型基金搭配波动较大的股票型基金,这样既能保证获利也能防范风险。
此外,最重要的一点:复利实践,请自脚下始。在利用复利投资时,除了报酬率之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决胜因素——时间。华尔街有个说法:“你如果能在股市熬十年,你就能不断赚到钱;你如果熬二十年,你的经验将极有借鉴的价值;如果熬了三十年,那么你定然是极其富有的人。”这段话充分说明了时间对投资的重要性。“股神”巴菲特的平均年增长率不过是20%多一点,但是由于他连续保持了40多年,因而当之无愧地戴上了世界股王的桂冠。
数十年坚持20%的年平均投资收益,一般人是难以企及的。但只要能进行投资,即使回报率再低些,只要能长期坚持,也能创造投资上的奇迹。
1626年,荷属美洲新尼德兰省总督花了大约24美元的珠子和饰品从印第安人手中买下了曼哈顿岛。到2000年1月1日,曼哈顿岛的价值约2.5万亿美元。假如当时的印第安人会投资,使24美元能够达到7%的年复合收益率,那么,到375年后的2000年1月1日,他们的收益为2.5万亿美元,他们完全可以买回曼哈顿岛。
这就是复利的时间效应。在复利模式下,一项投资所坚持的时间越长,带来的回报也就越高。在最初一段时间内,得到的回报或许不是特别理想,但只要将这些利润进行再投资,那么资金就会像滚雪球一样,变得越来越大。经过年复一年的积累,你的资金就会攀上一个新台阶,这时候你已经在新的层次上进行投资了,你每年的资金回报率也已经远远超过了你最初的投资。
在计算复利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到本利和=本金×(1+利率)n这个复利计算公式。虽然这个公式并不难懂,但如果期数很多,算起来还是相当麻烦,有一个简单的“七十二法则”可以取巧。
所谓的“七十二法则”就是“假如按1%的复利来计息,那么,经过七十二年以后,你的本金就会变成原来的一倍”。这个公式好用之处就在于它能以一推十,比如:利用5%年报酬率的投资工具,经过约14.4年(72÷5)本金能变成一倍;利用12%的投资工具,则要六年左右(72÷12),就能让一块钱变成两块钱。
利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假设,如果你手中有100万元,运用了报酬15%的投资工具,经过约4.8年,你的100万元就会变成200万元。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希望在未来十年内将50万元变成100万元,就该找到报酬率至少为7.2%以上的投资工具,只有这样的报酬率,才能帮你完成你的梦想;如果你想在七年内让本金翻倍,那么,你要选择的投资回报率就至少要为10.3%才行。
虽然利用七十二法则不像查表计算那么精确,但也已经十分接近了,因此当你手中少了一份复利表时,记住简单的七十二法则,或许能够帮你不少的忙。
了解了复利的神奇力量后,能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1. 要进行投资。
收益率太低,会大大影响复利的效应,所以,保持比较高的收益率是关键。怎么办呢?要进行投资,唯有进行投资,才可能有比较高的收益率。
2. 要尽早投资。
时间越长,复利效应就越大。我们要利用这种效应,就应该尽早地进行投资,而且越早越好。正确的做法是,如果有条件,从有了工资收入后,就应该有投资的计划。
3. 要防止大的亏损。
复利的收益只有连续计算才有神奇的效应。这期间,如果有一两年收益平平还不要紧,就怕严重亏损。如果出现严重亏损,不但前功尽弃,而且复利的效应戛然而止,一切都得从头开始。要想利用复利的原理致富,就要谨记,千万不能有大的亏损。
4. 要保持持续稳定的收益率。
复利的原理告诉我们,即使不高的收益率,假以时日,同样也能够致富。但是,一定要保持持续稳定的收益率。
投资箴言:
追逐财富的过程,不是短跑,不是长跑,而是在更长的时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跨度上所进行的耐力跑。只要坚持复利原则,即使起步资金不是很多,也能因为足够的耐力加上稳定的“小利”而漂亮地赢得比赛。
你知道自己属于哪种类型的投资人吗?
人的个性与行为模式往往互为因果,例如,急躁的人走路比较快,说话像机关枪一样停不下来;温吞的人比较容易拖拖拉拉,很难下决定。对照在投资方面,胆小的人害怕赔钱,所以显得保守谨慎;胆大的人想要多赚一点,所以变得冒险;中庸的人则采取稳健的方式,追求稳定成长。
在投资过程中,很多投资者搞不清楚自己属于哪种类型的投资者,用错了投资方法,选错了投资工具,最终,不是血本无归就是认赔出场。
小王大学毕业以后,留在广州工作。他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人,每月的工资,除了日常生活开销以外,剩余的钱几乎都存银行了。钱存在银行,虽说比较安全,但只拿固定的利息,始终赶不上CPI上涨的脚步,等于说,钱存在银行,是在不断缩水。
于是,小王也琢磨着把积攒下来的钱用于投资,这样获得的收益肯定会比银行的利息高。小王的同事们,都是在投资市场上“混”的人,也乐得为小王指点迷津。
在同事们的建议下,小王决定购买股票作为此次投资的工具。刚开始,股市走势良好,小王也满心欢喜,心想,投资的收益就是比银行的利息多。但没两天,股市大跌,小王的股票也一改往日的良好态势,开始走下坡路。
这下,小王可没心情跟银行的利息比了,一心只计算着,自己亏了多少钱。几天后,这支股票没有丝毫好转的前兆,无奈,小王只好忍痛把股票抛了。
小王是个比较保守的人,对于他来说,股票是一种比较冒险的投资工具,并不适合他。但由于不了解自己属于哪种类型的投资者,没有选择与自己类型相适应的投资工具,小王得到的结果也只能是认赔出局。
因此,在投资前,投资者只有先了解自己属于哪种类型的投资者以后,才能在投资过程中减少风险,获得财富。你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简易的选择题,了解自己属于哪种投资类型:
1. 你去专卖店买衣服,看中一款上衣,但你喜欢的颜色缺货。导购告诉你,在其他连锁店肯定有,不过现在是打折季节,这件不能为你特别保留。你会:
A. 马上赶到另一家连锁店
B. 买下手中其他颜色的那件上衣
2. 你去买正在上映的某知名电影的电影票,你要买8点30分的票,服务人员却告诉你票已经卖完了,只剩下午夜场的票。她还告诉你,8点45分在小厅有一个新电影上映,不过你没有听过那部新电影的名字,你会:
A. 购买新电影的票
B. 买午夜场的票
3. 你选购冰箱,选好品牌后,店员告诉你,如果你买销售展示用的冰箱可以打8折,全新的冰箱是没有折扣的,你会:
A. 选择打8折的冰箱
B. 选择全新的冰箱
4. 你即将有14小时的飞行旅行,而包里只放得下一本书。你想从两本书中做选择,其中一本是热门畅销书,可除了畅销以外,你对这本书一无所知;另一本书是你最喜欢的作者的书,但他最近出版的书却令你相当失望。你会:
A. 选择畅销书
B. 选择你喜欢的作者的新书
5. 你失业1年后终于获得两个工作机会。其中一个薪水一般,但工作却相当轻松;另外一个薪水比以前要高许多,但要承受非常大的压力,而且工作要求很高,你会:
A. 选择高薪,压力大的工作
B. 选择低薪,压力小的工作
分数计算:每道题选A给分,选B不给分。问题1:1分;问题2:1分;问题3:5分;问题4:1分;问题5:10分。最低分0分,最高分18分。
11分~18分为投机型;5分~10分为投资型;0分~4分为储蓄型。
储蓄型:
存住每一分钱,避开所有风险是你的首要目标。如果你即将在近期内动用手中的现金,就必须做一个储蓄型的人。比如,你计划在近期买房,就不应该将购房款投资在任何具有风险的投资产品上,抱着再赚一点的幻想。你的投资领域只限于国债和储蓄。
投资型:
你愿意承担相当风险,以获取比储蓄更高的利润。你的成功在于:维持一段长时间的固定持有,好让投资目标的价值增长。一般而言,投资时间越长,越有机会获得较高的利润。你应该以中度风险的投资品种为主,如股票和债券。
投机型:
你愿意冒较大的风险,以求短期内获得预期的巨额利润。你应当尽快熟悉期货、黄金、不动产等高风险的投资产品,积极参与进去。
投资者在投资时,最重要的是先了解自己属于哪种投资类型,然后依照自己的投资类型,作出适合自己的投资规划、资产配置,这才是正确的投资观念。
投资箴言:
在投资市场上,没有最好或最差的投资工具,只有适合或不适合自己的投资工具。投资者在了解自己属于哪种投资类型之后,选择与之相应的投资工具,这才是最正确的投资态度。
没有数字化的投资规划,等于毫无规划
对于投资规划,很多人常常有这样的疑问“到底怎样设定投资规划呢?”如果你问这些人:“你的投资规划是什么,期望达到什么目的?”几乎大部分的人都会回答“成为百万富翁”。但是这种回答太含糊笼统了,你想成为百万富翁,那么你的百万富翁的标准是什么,是100万,500万,还是800万?这种缺乏明确数字的投资规划,在实施的时候,几乎很难实现,空浪费了规划的时间,没有具体操作的基础。所以,在制定投资规划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数字化,也就是说,把每一项投资目标用具体的数字表示出来,并且按部就班地去执行,这样才能让你美梦成真。
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数字化投资的六个比例和三大公式。投资者在制定投资规划的时候,可以把这些作为参考依据。
1. 六个比例。
(1)投资股票“不超过30支”。
虽说不能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但篮子太多也不利于财富的积累。如果想获得较高收益,买股票最好不要超过30支,因为超过30支的组合,其平均收益与大盘基本没有区别,还不如去买更便宜又不用费脑筋的指数基金。
(2)股票投资比重。
股票投资适当比重=(100-年龄)/100。风险与报酬成正比,对一个30岁的年轻人,追求成长,适当地投资股票比重是七成(100-30)/100;一名70岁的退休者,股票投资就不宜超过三成(100-70)/100。这个法则是国外教科书推荐的法则,在中国,我们应把100变为社会平均生活年龄,比如80岁或75岁。
(3)保险“10定律”。
保险是家庭的必需品,但总有这么一个现象:要么花了太多钱买保险,要么保额不够。那么,应该买多少保额,负担多少保费才恰当?很简单,记住两个“10”:保险额度大致为家庭年收入10倍,总保费支出为家庭年收入的10%。
(4)活期存款6个月生活费。
活期存款利息极少,存多了浪费,存少了又怕不够家庭应急。一般来说,活期存款是个人或家庭6个月的生活支出最为合适。
(5)房贷“1/3收入法则”。
一个家庭一个月可以负担多少房贷?从银行审核房贷额度的观点来看,通常会以每月房贷不超过家庭所得的三分之一作为发放贷款额度的重要参考。
(6)金融资产:固定资产=1:1。
家庭金融资产(存款、基金、股票、债券等)和固定资产(房产、汽车、商铺等)的比例最好为1:1。
2. 三大实用公式。
(1)投资足球队阵型=4、3、2、1。
公式解读:借鉴足球阵型,对投资份额进行分配,能够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
攻略:为了分散风险,可以将自己的投资转变为“4、3、2、1”阵型,以基金为例,即40%的资金购买股票型基金,30%的资金购买混合型基金,20%的资金购买货币市场基金,10%的资金购买债券型基金。在业内专家看来,四种类型的基金风险递减,资金投入也随之递减。
(2)投资=50%稳守+25%稳攻+25%强攻。
公式解读:一半资金购买低风险投资产品用来保本,一半资金投资股票及基金获取风险收益。
攻略:当有一定积蓄后,可以将一半资金放在人民币投资产品和货币市场基金等低风险投资产品上;剩下的一半资金,将其分为“稳攻”和“强攻”两部分:对于前者,可选择一些波动幅度较小,收益较稳健的投资产品,如大盘蓝筹股等;另外25%可投入成长型股票和股票型基金中,大风险也有更高的收益率。
(3)支出=收入-储蓄。
公式解读:先省钱,再消费。
攻略:无计划地花费,会令每月积蓄少得可怜,因此,需要果断地将“储蓄=收入-支出”的投资方式转变为“支出=收入-储蓄”。在每月初,将收入的30%作为强制性储蓄,剩下的钱作为当月可动用的全部资金。这样,“小金库”才能逐渐庞大。
投资规划必须明确、可行,不要虚无缥缈地画大饼、开支票,因为这种没有数字化的投资规划,即使你花费时间制订了,实现的概率也是非常小的。所以,从看完本节开始,你就可以准备一张纸、一支笔,花20分钟时间好好沉思一下,按照上述建议,把短期、中期、长期的目标具体化地写下来,如果有图表更好,如此将有助于你进行成功的投资规划。
投资箴言:
投资规划必须精确,不能虚无缥缈,没有数字化的投资规划,即使你花费时间制订了,也没有可实现的基础,这样的规则就等于没有规划。
向大师学投资
——投资,观念决定成败
投资者想在投资市场成功获利,你可以向已经成功的投资大师学习,复制他们已经被验证的成功获利的模式。那些能够在市场中长期生存、获利的投资大师必有过人之处,向这些典范学习,你会成长得更快!
如何做一个成功的投资者
每个人都想投资成功,都想实现自己的财富梦想,但一个投资新手从门外汉到最后成为一个颇有心得的成功者,其中一定要经历几番摸索、磨炼、失败与挣扎,这期间至少需要数十年的时间。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呢?
巴菲特说,一个成功的投资者,最重要的特质不是智力而是观念。具体说来,就是需要投资者拥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和毅力、敢作敢为的魄力、理性的分析判断能力和不为外人所动的自信。这些观念是一个成功的投资者所必须具备的。
被誉为“新兴市场教父”的马克?莫比尔斯博士曾经管理过一只投资于泰国新兴市场的基金。该基金在1997年6月成立之初就不幸遇到了亚洲金融风暴,可谓“生不逢时”。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泰国股票指数下跌了40%,该基金从发行时的10美元面值跌到了最糟糕时候的2.22美元,陡然减少了近80%。
但是投资该基金的陈先生却在这次投资中克服了风险,获得了收益。他是怎么做的呢?陈先生在该基金发行日办理了定期定额投资计划,每个月固定投资1000美元。亚洲金融风暴爆发后,该基金最低跌到2.22美元,很多投资者看到这种情形,纷纷认赔抛售。但陈先生却一直坚持定投。两年后,虽然该基金净值只回升到了6.13美元,距离最初投入时的10美元依然相距甚远。可是,令大家吃惊的是,陈先生的这次投资不但没有任何损失,还取得了41%的投资回报!
这其中的奥秘就是陈先生选择的定期定额投资的一大功能——平均成本法。通过每月固定时间申购相同金额的基金,自动达到涨时少买、跌时多买,不但可以分散投资风险,而且平均成本也会低于市场平均价格。在基金净值为10美元的时候,陈先生1000美元获得的份额是100份,但是当基金净值跌倒2.22美元的时候,陈先生能获得的份额大约450份。由于长时间的坚持,陈先生的平均投资成本仅为4美元。
持之以恒的耐心和毅力是投资者应该具备的首要条件,巴菲特把这一点做到了极致。“拥有一只股票,期待它下个早晨就上涨是十分愚蠢的。”这是巴菲特的口头禅。他还告诫投资者:“不要频频换手。”有人曾做过统计,巴菲特对每一只股票的投资期限没有少过8年。而普通投资者,总是一相情愿地怀着高收益的强烈愿望,一路追涨杀跌,到头来只是为他人做了奉献,自己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正如美国知名基金经理彼得?林奇所说,炒股和减肥一样,决定最终结果的不是头脑而是毅力。
敢作敢为的魄力也是一个成功的投资者需要具备的重要特质。巴菲特向来是该出手时就出手。2008年,经济危机的阴霾还没过去,很多投资者还处于胆战心惊的状态,巴菲特却再次出手,投资18亿港元,认购比亚迪2.25亿股股份,他的大胆行为让很多人心生疑惑。但2009年10月,巴菲特以154.35亿港元的账面收益终结了人们的疑惑。
所以,在投资中,如果发现了绝佳的投资机会,就一定要紧紧抓住。但现实中,一些投资者往往已经发现了好的投资机会,却总是患得患失,徘徊不前,最后与丰厚的利润失之交臂。当然“胆大”的前提是“艺高”,胆大绝对不是盲目乐观的胆大。投资者只有对所投资的产品了如指掌,才能一举投入大笔资金,否则胸无丘壑,将是非常危险的。许多投资者,尤其是一些新入门的投资者往往在对投资产品不了解的情况下,听信一些小道消息,认为赚大钱的机会到了,于是,将辛苦赚来的钱投到市场上,结果亏损的几率远远大于获利的几率。这种盲目的冒险是极为不可取的。
自信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也是一个成功的投资者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巴菲特就强调:“成功的投资在本质上是内在独立自主的结果。”投资者在经历了理智分析的前期准备阶段、敢作敢为的迈进阶段,最后能否有耐心和毅力长期持有,获得最终收益,还取决于投资者是否有足够的信心,相信自己的选择,不受外界的干扰。很多投资者之所以频频换手,根本原因是他们对自己的眼光和判断不够自信。
人们常说,观念决定命运,从以上分析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观念同样决定投资。投资者具备了正确的观念,就如同航海者掌握了一流的航海知识,乘风破浪的日子已经近在咫尺。
投资箴言:
一个成功的投资者靠的不是智力而是观念,投资者只有具备了正确的观念,才能在投资中真正获益。
安德烈?科斯托兰尼:投资的“十律”与“十戒”
安德烈?科斯托兰尼是德国最负盛名的投资大师,有“德国的沃伦?巴菲特”和“证券界教父”之称。
安德烈?科斯托兰尼是犹太人,1906年出生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早年学习哲学和艺术史,后来父亲送他到巴黎学投资,他的大部分时间在德国和法国度过,娴熟的金融商品和证券市场的一切,被誉为“二十世纪的股票见证人”、“本世纪金融史上最成功的投资者之一”。他的成功被视为欧洲股市的一大奇迹,他的理论,被视为权威的象征。
安德烈?科斯托兰尼一直以投机者自居,且深以为傲。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科斯托兰尼获利不浅;二战之后,他大量投资于德国重建,稍后的经济复苏令他拥有大量财富。虽然他在35岁时就赚得了足以养老的金钱,不过这不代表他的投资都是一帆风顺的,恰恰相反,他还因为投资不慎破产过两次。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在连续遭遇两次重大打击之后,他依然能够东山再起,乃至被称为“投资神话”。
科斯托兰尼不吝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智慧结晶,他一生共写了13本有关投资、证券、货币、财富、证券心理学的书。2004年他出版了生前最后一本书——《一个投机者的告白》,这本书是他投资智慧的精华,书中除了有他对各个投资、投机市场拨云见日的透彻剖析,还有他一生经典的投资案例。他在书中,提出了现在被众多投资者奉为真理的投资心得——投资的十律与十戒:
1.十律:
(1)有主见,三思之后再决定:是否应该买进?如果是,在哪里?什么行业?哪个国家?
(2)要灵活,并时刻考虑到想法中可能有错误;
(3)如果相信自己的判断,就必须坚定不移;
(4)要有耐心,因为任何事情都不可预期,发展方向都和大家想象的不同;
(5)如果看到出现新的局面,应该卖出;
(6)要有足够的资金,以免遭受压力;
(7)只有看到远大的发展前景时,才可以买进;
(8)不时查看购买的股票清单,并检查现在还可买进哪些股票;
(9)即使自己是对的,也要保持谦逊;
(10)考虑所有的风险,甚至是最不可能出现的风险,也就是说,要时刻想到意想不到的因素。
2.十戒:
(1)不要想把赔掉的再赚回来;
(2)不要跟着建议跑,不要想能听到秘密信息;
(3)不要躺在有价证券上睡大觉,不要因期望达到更佳的指数而忘掉它们,也就是说,不要不做决定;
(4)不要相信卖主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卖,或买主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买,也就是说,不要相信他们比自己知道得多;
(5)不要在情绪上受政治好恶的影响;
(6)不要考虑过去的指数;
(7)不要在刚刚赚钱或赔钱时作出结论;
(8)不要不断观察变化细微的指数,不要对任何风吹草动作出反映;
(9)获利时,不要过度自负;
(10)不要只想获利就卖掉股票。
投资箴言:
对于“十律”与“十戒”,只有经常翻开来复习,认真思考其中的真谛,才能将其真正活学活用在投资领域。
彼得?林奇:长期投资才能获得高回报
在美国投资界能与沃伦?巴菲特媲美的人屈指可数,彼得?林奇无论如何也算这些凤毛麟角中的一位。这位被称为“世界第一基金经理”的投资大师说:“在投资市场中,涨涨跌跌是很正常的,即使在长期的大牛市行情中,出现下跌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不必为了暂时的涨涨跌跌而频繁进出。”所以,他的操作原则是坚持长期投资。
林奇建议投资者,只要所投资的公司业绩好,大可以持续投资五年到十年不变,他说:“我的投资组合里最好的公司往往是购股三五年后才利润大增,而不是在三五个星期之后。”
在美国股市,1996年春天、1997年夏天、1998年夏天、1999年秋天,连续4年每年的主要股指都下跌10%以上。尤其是1998年8月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14.5%,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股指跌幅排名第二位的月份,可是因为美国国内经济总体转好,林奇并没有失去对股票投资的信心,而是静观其变。仅仅9个月之后,标准普尔500指数就止跌反弹,涨幅后来超过了50%。
林奇认为,只要你是用富余的钱进行的投资,就不必在行情不好的时候患得患失,你完全可以相信,只要长期投资就能获得更高的回报。
林奇在从麦哲伦基金公司急流勇退之后,继续在各种基金会和慈善机构的投资委员会中任职,他的投资风格依然是坚持长期投资。
林奇举例说,假如,你在1994年7月1日投资l万美元买股票,5年内一直没动,那么5年的1万美元就会变成3.4万美元。可是如果在这5年内,你只持股30天就把股票卖掉了,即使你持股的这30天是5年内股价涨幅最大的时期,你这1万美元最多只能升值到1.5万美元。正是因为这样,所以,直到现在,林奇手中还有几只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就持有的股票。他说,因为这些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很好,股价也相对合理,所以也就一直没舍得卖出。他甚至幽默地说:“一旦把这些大牛股卖出,我就要把收益的20%向美国国家税务局纳税,这相当于遭受了一次股价下跌20%的熊市打击。”
当然,林奇手中长期持有的并非全部都是这种价值非常大的股票,他还有一些垃圾股,这些股票的价格远远低于当初的买入价,而且业绩很差,甚至被严重套牢。但他也没打算卖出,这主要是因为,他经过调查,发现这些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还相当不错。所以,他相信这些股票以后一定会有翻身的机会。
另外,他还强调说,在投资市场中,投资者没有必要要求每一只股票都赚钱,一个投资组合中如果有10只股票,只要有6只能赚钱,那么投资者最终的收益也不会差到哪儿去。再说,一只股票的价格怎么跌,最多也不过跌到0,可是股价要往上涨,那可是“上不封顶”的。
所以,长期持有看好的股票,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股价的涨跌,就总会赢利的。
投资箴言:
由于经济景气不断波动,投资市场的起伏是很正常的现象,真正的赢家是从头到尾都在投资市场中的人。
沃伦?巴菲特:追求简单,避免复杂
沃伦?巴菲特已经80岁了,多年来,他一直坐在布拉斯加州中等城市奥马哈一栋很不起眼的大楼内的办公室里平静地阅读和思考。
巴菲特从6岁开始涉足投资市场,在70多年的投资生涯中,他经历了许多大风大浪。对于投资的成功秘诀,他说:“追求简单,避免复杂。”“追求简单,避免复杂”可以说是巴菲特投资理念的核心部分。这其中包括两部分:买什么投资产品和以什么价位买。美国著名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说过:“如果一个投资人不能在30秒内说出他们的投资对象是从事怎样的业务,那么他们的投资很难成功。”
但在投资市场中,投资者仿佛都有一种通病,就是对那些自己不太明白的事物,都有着一种天生的好奇,似乎这样的产品更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所以,有些投资者在挑选投资对象时也常常盯住那些复杂的、自己根本不懂的产品。比如说,有的人看到高科技迅猛发展,于是一头扎进了高科技投资领域,但对于这些公司生产的产品的科技含量、运用范围、市场需求、获利前景都一头雾水。这样的投资,获利的可能性将非常小。
巴菲特经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是:“我们喜欢简单的企业。”他投资的企业或者卖饮料、或者卖报纸、或者烤面包、或者生产家具,其所属行业都是大家一目了然、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但就是这些简单的企业给巴菲特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巴菲特那“简单”的投资方法,不用学习电脑方程式,也不用去看一些复杂的图表分析,简简单单就能掌握。那就是注重对公司的分析研究,阅读大量的年刊、季报和各类期刊,了解公司的发展前景及策略,仔细评估公司的投资价值,把握好投资的最佳时机。
但不少投资者认为公司的定期报告或临时公告不可靠或者不可信。其实随着我国投资市场的逐步发展,监管层的监管能力在逐步增强,并加大了保荐人、会计师事务所、律师等中介机构的处罚力度,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目前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定期报告是值得信赖的。投资者只要认真研究,是可以作为投资参考依据的。最起码比听小道消息可靠得多。
在巴菲特“简单”的投资原则中,第一步就是要确定买什么投资产品。巴菲特在选择投资产品的时候,本着全方位、多角度的原则对上市公司进行评估,并从中选出值得投资的优秀企业。比如,巴菲特在股票投资中,最感兴趣的企业只有两种:消费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前者指生产名牌产品的企业,如可口可乐;后者是指能提供不可或缺服务的企业,如某地唯一的报纸传媒企业或证券公司。
巴菲特投资原则的第二步是以什么价位买。也就是说,投资者要筛选出要投资的企业的股价低于其内在价值,这样的企业才值得买。
另外,还要掌握住买入和卖出的时机,等待时机是投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巴菲特对买入和卖出的时机掌握得恰到好处,即使偶尔亏损,也从不考虑止损,因为他坚信自己选择的产品有良好的质地。同时他更坚信自己选择的正确性,他认为自己手中持有的产品一定能获取利润,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巴菲特在投资市场中取得的巨大成绩,还得益于他简单而有效的分析模式。他坚守的这个分析模式并非深奥难懂的理论,而是一般人都能理解的知识。他认为选择一个投资产品,就应该考虑该产品背后的企业是否简单且易于了解、获利情况是否够好、能为投资者创造多少利润、是否有稳定的经营史、是否能长期发展、经营阶层是否理性、该企业有多少实质价值、能否在市场低于其实质价值时买进、是不是能够紧随市场的脚步走。
其实,这些因素,多数投资者也会考虑,只是一旦到了实践中,他们就会忽略这些,而去关注短期的价位变动、资金的聚散、人气的起伏以及种种技术指标的分析。巴菲特针对这种状况说:大多数投资者,在投资市场中,并没有一个具体的、长远的打算,只是抱着赚一笔是一笔的投机心理,不停地买来买去。像这种目光短浅的投资者,是不可能在市场上长久立足的,最终将被市场的大潮所湮灭。
投资箴言:
简单而理性的投资理念是投资的法宝,谁坚持了这种理念,谁就能在投资市场上取得超额的利润。
李嘉诚:当所有人都冲进去的时候赶紧出来,
所有人都不玩了再冲进去
2009年2月5日出炉的《福布斯》香港富豪榜上,李嘉诚再度毫无悬念地蝉联香港首富。
李嘉诚最常用的词汇就是“保守”。或许正是因为保守,这个80岁老人总是能够比年轻人更敏锐地捕捉到风险的气息。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早在2006年,他就提醒和记黄埔的高级管理团队,要减少债务、准备好应对危机;而在2007年5月,他以少有的严肃口吻提醒A股投资者,要注意泡沫风险,就在半个月之后,“5?30”行情开始拖累A股一路暴跌。
2007年8月,“港股直通车”刺激市场出现非理性飙涨,李嘉诚再次发出忠告,香港股市与内地股市均处于高位,投资有风险。也正是在此时,他公开提醒投资者要留意美国的次贷问题,而此时大规模的次贷危机还远未爆发。当时,一些股评家曾尖锐地批评李嘉诚“不懂股票市场”,但最终事实证明了孰对孰错。
比起在金融危机中栽了跟头的华尔街银行家们,李嘉诚的明智并不是来源于任何深奥的理论。恰恰相反,他用了一种过于朴素的语言来解释自己对投资的认识:“当所有人都冲进去的时候赶紧出来,所有人都不玩了再冲进去。”这和巴菲特的“当别人贪婪时恐惧,当别人恐惧时贪婪”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这是对投资者心态的考验,谁的心态最好,谁就能获得超额的利润。
所以,投资者在操作的时候,应该尽量遵守愈买愈少的原则,当市场冷清的时候买入;当市场开始上扬之后,如果看不准,就不要再加码。此时,投资者可以先试探一下,确信市场走势良好,才可买进,但量一定要小。大部分投资者都有从众心理,从众心理会造成投资市场极端火暴,但过犹不及,火暴程度达到顶峰之后,就一定会冷却下来,这时候,人们就又开始纷纷撤出。
由于大多数投资者没有做好投资的充分准备,对投资市场的现状也不做更多的研究,只是盲目跟风,结果导致出现在人气最弱时不敢买入,等到大家疯狂抢进时才跟随进去的现象。而实际上,买入的最佳时机是在市场低迷的时候,这时候,所需的成本最小;股市火暴、价位走高时是卖出的最佳时机,这时候可以获得最大的利润。在低位时买入的风险很小;逢高买入的风险很大,可能还会血本无归。
投资箴言:
俗话说,过犹不及。尤其是在投资市场上,火暴之后一定是冷却。投资者应该做的就是找到那个冷却点,进入市场,这才是进入市场的最佳时期。
比尔?盖茨:别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沃伦?巴菲特曾评价比尔盖茨说:“如果他卖的不是软件而是汉堡,他也会成为世界汉堡大王。”言下之意,并不是微软成就了盖茨,而是其商业天赋成就了这个世上最富有的人。
对于投资,盖茨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套。盖茨说:“千万别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对微软公司前途的信心使盖茨把财富的绝大部分都投在公司的股票上。不过精明的他也会在好的价位上适当地套现一些股票。股市交易记录显示,2010年4月盖茨在公开市场出售了100万股微软股票,获得收入近2700万美元;盖茨在1995年建立了一家投资公司,据了解,该公司管理的投资组合价值100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投入了收入稳定的债券市场,主要是国库券;盖茨在投资时并不排斥传统经济,尤其看重表现稳定的重工业部门。盖茨曾通过自己的投资公司收购纽波特纽斯造船公司7.8%的股份,后来这些股票几乎上涨了一倍;他对加拿大国家铁路公司的投资也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在不到一年内股价就上升了大约1/3;此外,盖茨也喜欢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很强的公用事业公司投资;而盖茨对科学创新的兴趣,也使他把医药和生物技术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投资方向。
“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在投资领域已经被奉为经典。以投资股票为例,仅买一只股票,如果这只股票大涨,你会赚很多;如果这只股票大跌,你同样也会损失很多。但如果你同时买十只股票,当然,这十只股票,虽然不太可能每只都大涨,但也不太可能每只都大跌。照这样计算,十只股票涨跌互相抵消之后,结果一般会是小赚或者小赔。如此一来,分散投资使得结果的不确定性变小,这也就意味着风险降低了。
分散投资的目的是进行风险抵消,享受更安全的平均收益。分散投资可以是投资工具上的分散,也可以是投资区域的分散,还可以是投资时点的分散。
1. 投资工具的分散。
要达到风险抵消的目的,只是多购买几种投资工具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购买联动性小的资产。实际上,资产间的联动性才是影响投资组合风险的重要因素,而且,随着投资工具种类的增加,资产间的联动性对整体投资组合的风险影响将越来越大。
比如说证券投资,一些人为了分散投资,用十万元买了十几种基金,但是买的都是股票型基金,这就没必要了。因为股票型基金本身就是高风险基金,买十几种就好比买了很多不同品种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看似品种不同,但由于太过相似而没有了区分的意义,最终所能达到的分散风险的效果将是有限的。因为所有投资的联动性很大,投资组合中基金A下跌时,很可能基金B和基金C也一起下跌。
但如果我们同时投资的对象包括:股票、债券、货币市场工具、房地产等,分散风险的效果会好很多。也就是说,在分散投资的时候,选择的产品之间的联动性越小,分散风险的效果也就越好。
2. 投资区域的分散。
你可以将眼界放开点,最好是适度投资一些另类基金和海外基金。所谓另类基金是指投资石油基金、农产品基金、黄金商品基金、房地产信托基金等;海外基金指的是投资海外市场的基金,比如美国市场、亚太市场、欧洲市场、南美市场等。通常不同市场的运动方向常是不一致的,比如新兴市场与已发展多年的成熟市场、美元区市场与欧元区市场,由于各市场内在推动因素不同,它们的表现常常关联度低。所谓东边不亮西边亮,这至少可以防止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而降低风险。
对个人投资者而言,量化地评判资产间联动性是非常困难的,而且从长期来看,资产的联动性还会随时间而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人可以利用基金的专家优势,让基金专家去评判各资产类别及一个资产类别中的各投资工具间的联动性,进行合理的搭配,以减少整体投资组合的风险。
3. 投资时点上的分散。
在投资时点的分散方面,如果是大额投资,且投资对象是高风险的投资工具,最好不要一次性买进或者卖出。择时是非常困难的,即使对专业投资者来说也是这样,对一般投资者而言就更加困难。如果恰巧买在高点或者卖在低点就很麻烦,分批买入则可以大幅降低风险。买基金有一种定期定额的投资方式,就是通过长期分散投资来降低风险,在认识到短期市场波动风险之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入定期定额的行列。
当然,投资绝不仅仅是在基金一个方面,以上仅仅是抛砖引玉,投资者可以举一反三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
投资箴言:
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并不单纯指的是购买不同种类的投资产品,而是要购买相互之间关联性小的产品。
索罗斯:承担风险无可指责,但永远不能做孤
注一掷的冒险
在东南亚经济危机之后,索罗斯的名字与“金融大鳄”画上了等号。他从一个侥幸躲过纳粹屠刀的匈牙利犹太儿童,到带着5000美元和离奇梦想闯荡华尔街的热血青年;从安侯公司一个不合群的普通雇员,到创立量子基金、老虎基金,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经理人”;从步步为营的投资试验到一掷亿金的资本豪赌;从小心翼翼地研究一家公司,到周旋于最上层政治家之间并雄心勃勃地挑战一个国家甚至国家集团,索罗斯最终成长成了一个让世界都瞠目结舌的投资神话制造者。但即便是这样一位敢冒大风险,令世界都瞠目结舌的神话制造者,依然为我们留下一句警告:“承担风险无可指责,但永远不能做孤注一掷的冒险。”此语对投资者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已经告诉投资者,风险和收益是一对矛盾共同体。风险大,收益大;风险小,收益同样也会变小。在2006年、2007年股市一路高歌的环境下,投资市场动辄翻番的年度净值回报率令投资者们倍感“甜蜜蜜”,而自2008年投资市场的一路下滑以来,多数投资者在体验了大跌后感到“最近有点烦”。
源于索罗斯的“永远不能做孤注一掷的冒险”对投资风险的认识,投资者在投资的时候,要对风险有清醒的认识和心理准备,要给自己留有一定的余地,能承担多大的风险,就去冒多大的风险,千万不能做过了头。
在这里,组建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组合就成了投资者的首要任务。在投资者组建的投资组合中,首先要选择一批核心的投资产品,这批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与投资者的收益预期和风险承受能力一定要是吻合的。激进型的投资者可选择风险相对较大的期货作为核心配置,稳健型投资者可选择混合型或配置型基金作为核心配置,而保守型的投资者可选择保本基金或债券型基金作为核心配置。当然,除了核心资产配置外,不同类型产品的多样化配置也能帮投资者获得更稳定的回报。
被誉为经典冒险家的索罗斯,在高风险的市场运作中,取得过巨大的成功,也遭受过惨重的失败,但最终他没有成为匆匆过客,除了他具有敏锐的眼光,理性的分析以外,更重要一点是作为一个投资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善于保护自己的能力。承担风险无可指责,但同时要记住不能作孤注一掷的冒险。
投资箴言:
享受收益就必须要承担风险,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投资者要记住,承担风险并不是不顾一切的冒险,而是要在保护自我的前提下,承担必要的风险。
本杰明?格雷厄姆:无法控制情绪的人不会从
投资中获利
谁是华尔街最有影响力的人?答案是本杰明?格雷厄姆。尽管他已逝去,但他所创立的金融分析学说和思想在投资领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几乎三代重要的投资者都将其作为考量投资的第一标准。当代“股神”沃伦?巴菲特出自其门下,现在活跃在华尔街的数十位上亿的投资管理人自称为他的信徒,他是“华尔街教父”,价值投资第一人。
在华尔街长期投资实践和以后的教学研究中,格雷厄姆说,无法控制情绪的人不会从投资中获利。作为经历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华尔街精英,他切身体会过情绪对投资至关重要的影响。当投资者对利益的疯狂或对市场的恐慌一旦出现并蔓延,整个股市必然会经历一次不正常的剧烈波动,情绪越强烈,波动越剧烈。据此,格雷厄姆在那本著名的《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写到:一名真正的投资者,要做的是规避风险,但更重要的是坚决规避情绪波动对投资的影响。
以股市为例,在牛市行情中,投资者最容易受到行情的鼓舞,继而开始期望一个持久繁荣的投资时代,从而逐渐失去了对股票价值的理性判断,一味追涨。当他们遭受到股市暴跌带来的巨大冲击时,就会认为购买股票仅仅是一次投机,于是人们憎恨甚至诅咒股票投资。由此,投资一次次变成投机,情绪一次次代替理性,被情绪绑架的投资,让投资者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这一点在A股市场再次得到了验证,从2010年4月15日的3181点下探至7月2日的2319点,沮丧的情绪再次成了资本市场中的绝对“主角”,主导了一路向下的市场趋势。
作为一位聪明的投资者,应始终保持一种平静心态,不要被市场情绪所误导,坚持用理性思维分析各种机会和风险,获取自己所能理解和把握的收益。另外,投资是一种长期行为,聪明的投资者应该坚信,如果把一生作为投资周期,那么,在投资市场上的投资收益将取决于投资者做到了多大程度的风险规避,而非多少次获取了高风险的超额收益。这是投资者的长期生存之道,也是这位世界首富巴菲特的老师,对所有投资者的忠告。
投资箴言:
聪明的投资者应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不被市场情绪所误导,要用理性来分析各种投资机会和风险,以期获取自己所能获得的收益。
艾略特:波动是投资市场永恒的规律
波浪理论是投资市场上非常重要的原理之一,它的核心是:投资产品的价格不可能一直上涨,也不可能一直下跌,而是围绕其内在价值不断地涨涨跌跌进行波动。波浪理论是技术分析大师拉尔夫?纳尔逊?艾略特发明的。艾略特认为,任何投资产品的价格波动,都与大自然的潮汐、波浪一样,一浪跟着一波,周而复始,具有相当程度的规律性,展现出周期循环的特点,任何波动均有迹可循。因此,投资者可以根据这些规律性的波动预测市场未来的走势,在买卖策略上实施适用。关于波浪理论,投资者主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 波浪理论的四个基本特点:
(1)上升和下跌将会交替进行。
(2)推动浪和调整浪是价格波动两个最基本形态,而推动浪(即与大市走向一致的波浪)可以再分割成五个小浪,一般用第1浪、第2浪、第3浪、第4浪、第5浪来表示;调整浪也可以划分成三个小浪,通常用a浪、b浪、c浪表示。
(3)在上述八个波浪(五上三落)完毕之后,一个循环即告完成,走势将进入下一个八波浪循环。
(4)时间的长短不会改变波浪的形态,因为市场仍会依照其基本形态发展。波浪可以拉长,也可以缩短,但其基本形态永恒不变。
总之,波浪理论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八浪循环”(如右图)。
2. 波浪理论其关键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波浪的形态;
(2)浪间的时间间距;
(3)浪与浪之间的比例关系。
这三者之间,浪的形态最为重要。波浪的形态,是波浪理论的立论基础,所以,数浪的正确与否,对成功运用波浪理论进行投资时机的掌握至关重要。数浪的基本规则,只有两条。但如果投资者能在平时对这两条基本的数浪规则坚守不移,那么就可以说,你的投资已经成功了一半。
3. 数浪的两条基本规则:
(1)第三浪(第三推动)永远不是3个驱动浪(第一、三、五浪)中最短的一个。在股价的实际走势中,通常第三浪是最具有爆炸性的一浪,也经常会成为最长的一个浪。
(2)第四个浪的底部,不可以低于第一个浪的浪顶。
除了以上两个在数浪时的铁律外,还有两个补充规则,这两个补充规则并非是牢不可破的铁律,它主要是帮助投资者更好地判别浪型,协助正确数浪工作。
?譹?訛交替规则。
如果在整个浪形循环中,第二个浪以简单的形态出现,那么第四浪多数会以较为复杂的形态出现。第二浪和第四浪就性质而言,都属于逆流行走的调整浪,而调整浪的形态有许多种子类型。这条补充规则,能较好地帮助投资者分析和推测市场价格的未来发展和变化,从而把握出入的时机。
?譺?訛市场在上升一段后进入调整期,尤其是当调整浪乃属于第四浪的时候,多数会在较低一级的第四浪内完成。通常情况下,会在接近终点附近完结。这条补充规则主要是为投资者提供调整的终结点,从而使投资者了解在调整临近终结时,应注意做多、做空时的策略,避免投资者的操作犯方向性的大错,铸成不可逆转的局面。
4. 波浪理论的缺陷:
(1)波浪理论家对现象的看法并不统一。
每一个波浪理论家,包括艾略特本人,很多时候,都会受到一个问题的困扰,那就是一个浪是否已经完成而开始了另外一个浪呢?有时甲看是第一浪,乙看是第二浪。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看错的后果足以使人损失惨重。
(2)怎样才算是一个完整的浪。
对于这个问题,也没有明确的定义,在市场的涨跌次数绝大多数不按五升三跌这个机械模式出现。但波浪理论家却曲解说有些涨跌不应该计算入浪里面,数浪完全是随意主观。
(3)波浪理论有所谓伸展浪,有时五个浪可以伸展成九个浪。
但在什么时候或者在什么准则之下波浪可以伸展呢?艾略特却没有明言,使数浪这回事变成各自启发,自己去想。这就使波浪理论实用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
总而言之,波浪理论是一套主观性非常强的分析工具,不同的分析者对浪的识别和判断也会不同,对浪的划分也很难准确界定,这就要求投资者具有很丰富的经验。
投资箴言:
波动是投资市场永恒的规律,投资者不可能消灭这种波动,能做的就是研究这种波动的规律,运用规律掌握投资的关键时机。
第三章
投资理财
——心态比方法重要一万倍
在投资市场中,投资者比拼的不仅仅是资金、技术、信息,更重要的是在比拼谁的心态更稳定、更健康。相信真正能够在投资之路中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一颗平常心的人,就一定能够笑傲市场,赚取可观而稳定的收益。
心态创造财富——想成为赢家,首先要有赢家的心态
有这样一种说法,在投资市场中,十个人中大概七个人输,两个人平,一个人才能赢。如果考虑到这是对整个市场参与人员的估计,那么剔除在市场中呼风唤雨的投资机构,剩下的投资者中,真正能称之为赢家的,比例还可能会更小。
虽然成为赢家的概率不高,但成为一个赢家的诱惑却是巨大的。因为十个人中有七个输家,有那么多垫背的,一个赢家的战利品想来是非常可观的。就如古时的战场,谁都知道战争的风险是巨大的,但战争胜利的诱惑也同样是巨大的。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上场的可能成为“枯骨”,但一旦“功成”,扑面而来的将会是无尽的财富,无比的荣耀。
但是,由于投资市场的残酷性,就注定了这条赢家之路是一条荆棘之路,是一条崎岖之路。能最终走通这条道路的,总要付出巨大的精力,而且光是有努力、智慧还不一定能成功,关键还需要赢家的心态。
心态在战场上、球场上能左右胜负,在投资市场上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从本质上讲,投资就是一场“心态的交易”。
那么,想成为一个赢家,你需要具备赢家的哪些心态呢?
1. 戒“懒”。
懒主要表现为不劳而获的心态。虽然人人都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绝大多数人还是想获得免费的午餐。于是他们就不能从心里准确回答下面的问题:
(1)投资是一项事业还是一种赌博?
对于那些想不劳而获的人来说,投资就是一场赌博,虽然他们未必嘴上承认,但在心里都会把投资当成是一种赌博。
(2)如果把投资看做是一项事业,那么你投入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做投资的准备工作?
如果一个人想当数学家、物理学家、电机工程师或者医生、律师等等,那么你第一要做的事,一定是去上学以获取最必要的基础知识。投资比上述各项专业难度更高,因为潜在的高回报率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但是,又有多少人付出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投资的学问呢?
(3)内部消息真的能够保证你在投资中获利吗?
大多数人总是想从朋友、证券商或其他各种渠道打听所谓内部消息,或者十分注意报纸上所谓的投资新闻。但事实上,这些所谓的消息大部分都是不准确的。
总之,不劳而获的心态有多种,甚至可以说是无所不在的。但是,投资者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真理,那就是,任何东西不付出艰辛的劳动,是不可能获得相应的回报的。美国著名的投资家江恩说:“如果你想获得成功和赢取利润,你就必须着眼于更多的了解,无时无刻的学习,永远不自满。如果你没有知识,你会失去你积累或继承的全部财产,而如果你掌握了知识,便可以用很少的钱赚取更多的钱。”
2. 戒“愿”。
“愿”就是一相情愿的心态。它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输了不认赔,还要加码。
很多投资者在明知道已经输了的情况下,还不愿意承认,总认为自己还是有机会把输掉的钱赢回来,就像赌徒上了赌桌,不扳回来绝不死心,这种心态造成的结果,只能是越输越多。
(2)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
人的本性有一种倾向,只愿意相信自己潜意识中愿意相信的事,而不管这些事情是不是真实的事;只愿意听到让自己感到舒服的话,而不管这些话是否是真实的。有经验的投资者都知道,一个成功的投资决策往往就是一个选择过程,在选择的过程中,不要只注重那些让自己感到舒服的方案,或许那些让你感到不舒服的方案才是真正能够为你赢利的。
(3)寻求对自己有利的消息。
投资者从自己的利害得失出发,往往对市场走势有一种主观上的期盼,因而特别愿意得到对自己有利的小道消息。实际上,经验丰富的投资者都知道,市场上绝大多数所谓“新闻、消息”都是为了某个特别的集团的利益而散布出来的,一相情愿的心态之所以是失败者的心态,就在于它是着眼于眼前的事物,而市场永远是只关心未来的。投资人如果对市场的观察不能客观,便已经输了先手。
3. 戒“贪”。
人人都知道贪不是好事,可是绝大多数人却戒不了贪欲。人人都期盼在投资市场上一夜暴富。在这种巨大利润的驱使下,他们会忽略相对应的巨大风险的一面,铤而走险。
要想成为真正的投资市场的赢家,首要前提就是戒贪。
戒贪,就要做到不要过于频繁的交易。投资者由于贪念的驱使,往往患有一种华尔街称之为“市场症”的病症。就是说每时每刻都有想交易的冲动。如果哪天没进行交易,就会觉得坐立不安。频繁交易,即使表面看上去,投资者像是赢利了,但事实上,投资者赢利的机会远远不及那些长期持有的人赢利机会多,而且那些频繁交易的投资者即使赢利,也是小利,永远不能成大气候。在这方面,投资者要谨记,要坚持长期投资,只有长期投资才能使你成为最大的赢家。
4. 戒“怕”。
“怕”是指大多数普通投资者的“怕”。其实,经验丰富的投资家也有“怕”,只是他们的“怕”和普通投资者的“怕”正好相反。投资家“怕”市场,但不怕自己。他们对市场十分“敬畏”,但对自己却十分自信。普通投资者正好相反,他们对市场毫不畏惧,因此往往在最高点买进,在最低点卖出。但是他们也有“怕”,那就是怕自己。在市场一涨再涨接近最高点的时候,他们怕自己误了末班车而不怕市场已经十分脆弱;而在市场一跌再跌已经接近最低点时,他们怕世界末日来临而急于抽身逃跑。所有成功的投资者也“怕”,只不过他们的“怕”和普通投资者的“怕”正好相反,他们在普通投资者贪的时候“怕”,而在普通投资者“怕”的时候贪。
普通投资者的“怕”还表现在投资决策时既犹豫不决又容易冲动,这是同一弱点的不同表现。而且普通投资者的“怕”是非常容易相互感染的,从而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群体性。当人们的情绪相互感染时,理智便不复存在。
“懒、愿、贪、怕”是人性的表现,要完全克服这种心态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它们的表现程度是可以控制的。成功的投资家能够把它们控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不使其影响自己理智的思维。
要想战胜市场,成为赢家,首先就要具备赢家的心态,在心态上不能占上风的投资者是不可能在投资市场上取得最后的成功的。
投资箴言:
如果在投资过程中,你能时刻都抱有赢家的心态,那么,在关键时刻,这种赢家的心态就会发挥出其独特的魅力,帮你成为真正的赢家。
投资并不意味着一夜暴富
“投机,天下最彻头彻尾充满魔力的游戏。但是,这个游戏愚蠢的人不能玩、懒得动脑子的人不能玩、心理不健全的人不能玩、企图一夜暴富的冒险家也不能玩。这些人如果贸然卷入,最终将是一贫如洗。”这是大名鼎鼎的杰西?利弗莫尔的著作《股票大作手操盘术》开篇之语。
确实,无论是巴菲特还是彼得?林奇,或者是国内诸多著名投资人,没有人能够在投资市场上实现一夜暴富。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越想在投资市场上一夜暴富的人,就越难以达成致富的梦想。
很多初涉投资市场的投资者往往抱着一夜致富的梦想。但事实上,在投资市场上一事无成,也总是这类人。因为世界上还没有哪个人聪明到只靠一夜投资就能致富的人。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获得了不菲的收益,但事实告诉我们,这些在短时间内获利颇丰的人总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他们那些神奇的传说只是水中月、镜中花。
所以说,对于那些想要成功的投资者来说,首先应该制定一个合适的投资策略,不能盲目投资,不要期望值过高,想着一买入就能赚大钱,这些都是盲目的,常会让投资者损失巨大。因为真正的财富积累途径是通过“适当”(既不高也不低)的常年平均回报率加上时间的“复利”作用而实现的,并不是短期内进进出出的投机或梦想一夜暴富的赌博之类的东西。
有专家曾对此做过科学的研究:同样一种投资产品,你持有1年的话,负收益的可能性占到22%;持有5年的话,负收益的可能性为5%;而持有10年的话,负收益的可能性为0%。其中的原理就在于:任何投资都存在一定风险波动,如果你持有的时间越长,风险的波动就会更趋近于它的长期均值,也就是说你的风险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被中和掉一部分。当然,前提是你要选对真正有价值的产品。比如,在中国的投资产品中,购买银行或者业绩十分出色的国际企业的股票或基金就更有利于你长期受益。而这就需要我们多了解一些关于投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不断地寻找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
被誉为股神的巴菲特在他的一本书里介绍说,他6岁开始储蓄,每月30块,到13岁时,已经有了3000块钱,他用这3000块钱买了一只股票。年年坚持储蓄,年年坚持投资,数十年如一日。现在80岁的巴菲特,以470亿美元的资产位居2010年《福布斯》富人排行榜第三名。
另外,有投资专家经过长期观察和调研也发现:即使投资那些风险很高的产品,但如果能坚持长期持有,照样能够获利颇丰。当然,这和他们对投资产品的深入研究,同时具有长期持有的信念和决心是分不开的,无论市场波动多么剧烈,这些人始终采取长期持有的策略来应对。
不仅仅是风险程度高的投资品种,风险程度略低的品种亦是如此,据有关报道称,曾经有基金公司发起过寻访公司原始持有人的活动。调查的结果是,就该公司单只基金的收益来看,原始持有人的获利普遍超过了200%,远高于那些提前赎回或者中间多次交易的投资者的回报水平。
所以说,在投资中,你一定要知道,投资不是投机,而是细水长流、相对稳健的财富积累,如果你指望着靠投资而一口吃成个胖子,那么,最后只能欲速则不达,甚至适得其反。
对投资者来说,并不只是具备了投资的意识就够了,投资要讲究循序渐进,稳中求升。投资,既需要智慧,更需要耐心。
投资箴言:
投资不是投机,所以不要指望投资能够让你一夜暴富。投资追求的是细水长流,只有坚持长期投资,才能实现财富的稳定增值。
控制情绪是投资的第一步
“价值投资之父”、“股神”巴菲特的导师格雷厄姆曾说过:“无法控制情绪的投资者是不会从任何投资中获利的。”作为亲历过1929年大崩盘和经济危机的投资者,格雷厄姆深谙情绪对投资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