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

_25 (古典)
  仲裁者公开表明态度,站到争执的某一方,这时他的角色发 生了变化,变成了争执的参与者。最叫人气不打一处来的是,仲 裁者表面上装出公允,显得没有参与,实№上却暗中为自己谋 取好处,又不给他人留下任何作弊的把柄。想要指控他偏袒,但 拿不出任何证据,他甚至还可以对你假惺惺地表示理解和同情。
  要知道什么叫阴险,伯州犁的做法就是示范。这种人如同隐 藏在阴暗角落的敌人,危害性比公开拿枪站出来的敌人要大得多, 更让人痛恨。因此,锋芒所向,不应仅仅指向贪婪者,更应指向 阴险的作弊者。
  ------------------
  蔡声子论晋用楚村(襄公二十六年)
  ——人才在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原文】
  初,楚伍参与蔡大师子朝友①,其子伍举与声子相善也(2)。伍 举娶于王子牟③。王子牟为申公而亡,楚人曰:“伍举实送之。”伍 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与食④,而 言复故⑤。声子曰:“子行也,吾必复子。”
  及宋向戌将平晋、楚(6),声子通使于晋,还如楚。令尹子本与 之语(7),问晋故焉,且曰:“晋大夫与楚孰贤?”对曰:“晋卿不如 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妃押皮革(8),自楚往也。虽楚有材, 晋实用之。”子木曰:“夫独无族姻乎(9)?”对曰:“虽有,而用楚材 实多。归生闻之: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0。赏僭,则惧及淫 人;刑滥,则惧及善人。若不幸而过,宁僭,无滥;与其失善,宁其利淫。无善人,则国从之。《诗》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11)。’ 无善人之谓也。故《夏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12)。’惧失 善也。《商颂》有之曰:‘不僭不滥,不敢怠皇。命于下国,封建 厥福(13)。’此汤所以获天福也。古之治民者,劝赏而畏刑(14),恤民不 倦(15)。赏以春夏,刑以秋冬。是以将赏为之加膳,加膳则饫赐(16),此 以知其劝赏也。将刑为之不举(17),不举则彻乐(18),此以知其畏刑也。 夙兴夜寐(19),朝夕临政,此以知其恤民也。三者,礼之大节也。有 礼,无败。今楚多淫刑,其大夫逃死于四方,而为之谋主(20),以害 楚国,不可救疗,’所谓不能也(21)。子丁之乱,析公奔晋(22)。晋人置 诸戎车之殿(23),以为谋主。绕角之役(24),晋将遁矣,析公曰:‘楚师 轻窕,易震荡也。若多鼓钧声(25),以夜军之(26),楚帅必遁。’晋人从 之,楚师宵溃。晋遂侵蔡,袭沈(27),获其君(28),败申、息之师于桑 隧(29),获申丽而还(30)。郑于是不敢南面(31)。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 雍子之父兄谮雍子(32),君与大夫不善是也(33),雍子奔晋。晋人与之 蓄(34),以为谋主。彭城之役(35),晋楚遇于靡角之谷(36),晋将遁矣,雍 子发命于军曰:‘归老幼,反孤疾,二人役,归一人。阅兵搜乘, 秣马蓐食,师陈焚次(37),明日将战。’行归者而逸楚囚(38),楚师宵溃。 晋降彭城而归诸宋,以鱼石归(39)。楚失东夷(40),子辛死之(41)”,则雍子 之为也。子反与子灵争夏姬(42),而雍害其事(43),子灵奔晋。晋人与 之邢(44),以为谋主,捍御北狄,通吴于晋,教吴叛楚,教之乘车、 射御、驱侵,使其子狐庸为吴行人焉(45)。吴于是伐巢,取驾,克棘, 入州来(46),楚罢于奔命(47),至今为患,则子灵之为也。若敖之乱(48), 伯贲之子贲皇奔晋(49)。晋人与之苗(50),以为谋主。鄢陵之役,楚晨 压晋军而陈,晋将遁矣,苗贲皇曰:‘楚师之良,在其中军王族而 已。若塞井夷灶,成陈以当之,栾、范易行以诱之(51),中行、二 必克二穆(52),吾乃四萃于其王族(53),必大败之。’晋人从之,楚师大 败,王夷师僭(54),子反死之。郑叛、吴兴,楚失诸侯,则苗贲皇之 为也。”子木曰:“是皆然矣。”声子曰:“今又有甚于此者。椒举 娶于申公子牟(55),子牟得戾而亡(56),君大夫谓椒举(57):‘女实遣之。’ 惧而奔郑,引 南望曰:‘庶几赦余!’亦弗图也。今在晋矣,晋 人将与之县,以比叔向(58)。彼若谋害楚国,岂不为患?”子木惧,言 诸王,益其禄爵而复之。声子使椒 逆之(59)。
  【注释】
  ①伍参:伍奢的祖父,伍子胥的曾祖父。子朝:公子朝,蔡文公的儿子, 为蔡国太师。②伍举:伍奢的父亲。声子:子朝的儿子。③王子牟: 楚国公子,又称申公子牟。(4)班:铺垫。⑤复故:返回楚国的事。 (6)向戌,宋国大夫,又称左师。平:讲和。(7)子木:屈建,楚国令尹。” (8)杞、梓:楚国出产的两种优质木材。(9)族姻:同族子弟和有婚姻 关系的人。(10)僭(jian)::越,过分。滥:过度,无节制。(11)这两句 诗出自《诗·大雅.瞻印》。殄瘁:艰危,困窘。(12)《夏书》已失传。这 两句话见于《古文尚书·大禹漠》。不经:不守常法的人。(13)这四句诗出 自《诗·商颂·殷武》。怠:懈怠。皇:今《诗经》作“逞”,意思是闲暇,指 偷闲。封:大。(14)劝:乐,喜欢。(15)恤民:忧民。(16)饫(yu)赐: 饱餐之后把多余的酒菜赐给臣下。(17)不举:不举行盛宴。(18)彻:同 “撤”。彻乐:撤去音乐。(19)夙兴夜寐:早起晚睡。(20)谋主:主要谋 士。(21)不能:不能任用贤人。(22)子丁:楚国大臣斗克的字。析公:楚 国大臣。(23)戎车:指国君的战车。殿:后。(24)绕角:蔡国地名,在 今河南鲁山县东。(25)钧声:相同的声音。(26)军:进攻。(27)沈:诸 侯国名,在今安徽临泉县北。(28)君:指沈国国君沈子揖初。(29)桑隧: 地名,在今河南确山县东。(30)申丽:楚国大夫。(31)不敢南面:不敢 向南亲附楚国。(32)雍子:楚国大臣。谮:中伤,诬陷。(33)不 善是:不喜欢这个人。(34)蓄(XU):晋国邑名,在今河南温县附近。 (35)彭城:在今江苏徐州(36)靡角之谷:宋国地名,在彭城附近。(37) 陈:列阵。次:营帐。(38)归者:指应放还的老幼孤疾。逸:释放。 (39)鱼石:逃到楚国的宋国大臣。(40)东夷:亲楚国的东方小国。(41)子 辛:楚国令尹公于工大,被楚共王杀掉。(42)子灵:楚国宗族。夏姬:郑 穆公的女儿,陈国大大御叔的妻子。(43)雍害:阻碍,破坏。(44)邢:晋 国邑名,在今河南温县东北。(45)行人:外交使节。(46)巢:楚国的属国,在今安徽巢县东北。驾:楚国邑名,在今安徽无为境内。棘:楚国邑名, 在今河南永城南。州来:楚国邑名,在今安徽△台。(47)罢:同“疲”。 (49)若敖:指楚国令尹子文的氏族。(49)伯贲:楚国令尹斗椒的字。 (50)苗:晋国邑名,在今河南济源西。(51)栾、范:指栾书、士燮统率的中 军。易行:指简易行阵,以诱惑楚军。(52)中行:指晋国上军佐。二 郎:指晋国上军统帅 琦和新军佐 至。二穆:指楚国左军统帅子重和右军 统帅子辛,两人都是楚穆王的后代。(53)四萃:从四面集中攻击。 (54)夷:受伤。僭(jian):火熄灭,这里比喻军队溃败。(55)椒举:伍举。 (56)戾(li):罪。(57)君大夫:国君和大夫。(58)叔向:晋国上大夫。 比叔向:使他的爵禄可与叔向相比。(59)椒 :伍举的儿子,伍奢的弟弟。 逆:迎。
  【译文】
  当初,楚国的伍参与蔡国太师子朝相友好,伍参的儿子伍举 也与子朝的儿子声子相友善。伍举娶了王子牟的女儿做妻子,王子牟 当申邑长官后获罪逃亡。楚国人说:“伍举一定护送过他。”伍 举逃亡到了郑国,打算再逃亡到晋国。声子要到晋国去,他在郑 国都城的郊外碰到了伍举,两个人把荆草铺在地上坐著一起吃东 西,谈到了伍举回楚国的事。声子说:“您走吧,我一定要让您回 楚国。”
  到了宋国的向戌来调解晋国和楚国的关系时,声子到晋国去 当使节,回国时到了楚国。楚国令尹子木同声子谈话,问起晋国 的事,并且还问:“晋国的大夫和楚国大夫比谁更贤明些?”声子 回答说:“晋国的卿比不上楚国,但是它的大夫却很贤明,都是做 卿的人才。正像杞木、梓木和皮革,全是从楚国去的。虽然楚国 有人才,实№上却是晋国在使用他们。”子木说:“难道晋国没有 同族和姻亲当大夫吗?”声子回答说:“虽然有,但是使用楚国的 人才的确很多。我听说过:善于治理国家的人,赏赐不过分,刑 罚不滥用。赏赐太过分,就怕赏赐到坏人头上;滥用刑罚,则怕 惩罚到了好人。如果不幸越过了限度,也宁愿赏赐过头,而不要 滥用刑罚;与其失去了好人,还不如有利于坏人。没有好人,国 家就会跟著遭殃。《诗·大雅.瞻印》中说:‘贤能的人没有了,国 家就将遭受危难。’这话说的就是国家没有好人。所以《夏书》上 说:‘与其杀害无辜的人,宁可放过犯罪的人。’这是担心失去了 好人。《诗·商颂·殷武》中说:‘不要过分不滥用,不可懈怠偷 闲懒,上天命令我下国,大力建树福和禄。’《就是商汤获得上天 赐福的原因。古代治理百姓的人,喜欢赏赐而惧怕刑罚,为百姓 忧心而不知疲倦。赏赐在春天和夏天进行,刑罚在秋天和冬天进 行。因此,在将要行赏时要为它加餐,加餐后把多余的酒菜赐给奔命 臣下,从这里可以知道他喜欢赏赐。将要用刑时则要减餐,减餐 时要撤去进餐时的音乐,从这里可以知道他惧怕用刑。早起晚睡, 早晚亲自上朝处理政事,从这里就可以知道他为百姓忧心。喜欢 赏赐、惧怕刑罚、为百姓分忧这三件事,是礼丁的大节。有了礼 丁就不会失败。现在楚国经常滥用刑罚,楚国大夫逃亡到四周的 国家,成了那些国家的主要谋士,危害楚国,无法挽救和医治,这 就是说楚国不能任用贤人。子丁的叛乱,使析公逃到了晋国。晋 国人把他安排在国君的战车后面,让他做主谋。绕角战役,晋国 准备逃跑,析公却说:‘楚军心里轻浮急躁,容易被动摇。如果多 处同时发出击鼓声,趁夜色发动进攻,楚军一定会逃走。’晋国人 听从了析公的话,楚军在夜里败逃了。晋国接著侵袭蔡国,偷袭 沈国,俘获了沈国国君,在桑隧击败了申、息两地的楚军,抓住了为 了楚国大夫申丽后回国。郑国从此不敢向南亲近楚国。楚国失去 了中原诸侯的亲附,这全是析公的主意。雍子的父亲和哥哥诬陷 雍子,国君和大夫也不喜欢雍子,雍子就逃亡到了晋国。晋国人 把畜邑封给他,让他当主谋。彭城一仗,晋军和楚军在靡角之谷 遭遇,晋军准备逃走,雍子却向军队发布命令说:‘把年老的和年 轻的人放回去,孤儿和有病的人回去,一家有两人参战的回去 一个。精选兵士,检阅兵车,喂饱战马,饱餐一顿,摆开阵势,烧 掉营帐,明天决战。’晋军让该回家的人走了,放走了楚军战俘, 结果楚军夜里溃败了。晋军降服了彭城,把它还给了宋国,带著 俘获的鱼石回国。楚国失去了东方诸国的亲附,子辛也为此被杀, 这都是雍子干出来的。子反和子灵争夺夏姬,子反破坏了子灵的 婚事,子灵逃到了晋国。晋国人把邢邑封给他,让他当主谋,抵 御北狄,使吴国和晋国通好,教吴国背叛楚国,教吴国人乘战车、 射箭、驾车、驱车进攻,派他的儿子狐庸担任吴国的使者。吴国 便在这时攻打巢地,夺取驾地,攻克棘地,侵入州来,楚国疲于 奔命,到现在吴国还是楚国的祸患,这都是子灵干出来的。若敖 氏叛乱,伯贲的儿子贲皇逃亡到晋国。晋国人把苗地封给他,让 他当主谋。鄢陵之战,楚军早晨逼近晋军并摆出阵势,晋军打算 逃走,苗贲皇说:‘楚军的精锐部队只是中军的王室亲兵。如果填 井平灶,摆开阵势抵抗他们,栾书、士燮两军减缩行阵以引诱楚 军,l 部B 琦和 至一定能战胜子重和子辛,我们再集中兵力 从四面进攻他们的亲兵,必定会把他们打得大败。’晋国人听从了 苗贲皇的话,楚军大败,楚王受伤,军队溃散,子反自杀。郑国 叛离,吴国兴起,楚国失去了诸侯的亲附,这都是苗贲皇干出来 的。”子木说:“这些都说对了。”声子说:“现在还有比这些更厉 害的。伍举娶了申公王子牟的女儿做妻子,子牟获罪而逃亡,国 君和大夫们对伍举说:‘确实是你让他走的。’伍举因为害怕逃到 了郑国,他伸长脖子望著南面说:‘但愿能赦免我!’但是楚国并 不考虑。现在伍举在晋国,晋国人准备封给他县邑。使他的爵禄 可以和叔向相比。如果他来策划危害楚国,难道不会成为祸患吗?” 子木感到害怕,对楚王说了,楚王增加了伍举的爵禄并让他回到 楚国。声子让椒 去迎接伍举。
  【读解】
  自己的人才没有为自己效劳,却被敌手利用来挖自己的墙角, 危害自己,的确发人深省。这一篇专论“我材他用”的文字,显,得十分独特,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思索。
  人才出逃的根本原因,在统治集团内部的勾心斗角,尔虞我 诈。作为一国之君,不能正确运用赏罚手段,不讲公平的原则,自 然会造成自己内部的分化。这一重大责任要由自己来承担,可以 叫做自己种下的苦果自己尝,怪不到别人。
  当然,实№当中也可能出现敌手寻机主动来挖人才的情形,或 者用利诱的手段,或者用离间的阴谋,比如现代间谍战中常见的 双重乃至多重间谍。
  不管是哪种情形,我们都可以看出人才在竞争中的重要价值 和决定性作用。德国人奥本海姆出逃美国,使美国人造出了原子 弹,从而掌握了在二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一张王牌。类似的事 例还可以举出很多。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商场和科技竞争之 中,一个优秀人才往往可以使局面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使掌握和 使用人才的一方占 制高点,掌握主动权和控制权。因此,竞争,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才的竞争。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无论在 古代,还是在现代,得人才者,得天下。
  话说回来,自己的人才在严绘无情的竞争中被敌人利用,所 造成的后果是十分可怕的。自己人最了解自己家的事,自己的长 处、短处,自己的家底,自己的致命之处,全被了若指掌。这样, 就应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个古老的致胜原则。
  敌手自己做不到的事,由自己人帮助他们做到了;敌人无法 掌握的情况,轻而易举地被掌握了。处于这样的境地,哪有不败 的道理?人们常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自己人被他人、敌 手利用,不也是一种从内部攻破堡垒的方式吗?
  不懂得珍惜人才和使用人才的统治者,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愚 蠢的统治者。如果不仅不懂得珍惜和使用人才,反而设置各种  碍和网罗加害于人才,这样的统治者便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是 自己在为自己挖掘坟墓。历史上的这类悲剧不少,而在实№中人们又一再犯这样的错误,的确让人难以理解其中的原因。是嫉贤 妒能的心理在作祟?是惧怕能人对自己构成威胁?是看不出人的 才能所在?是奉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信条?是误信了奸 佞小人的谗言?还是根本就不把国家、百姓的兴旺发达放在心上, 只图个人的安乐淫逸?
  愚蠢倒也罢了。国君愚蠢,而握有实权的臣子们不愚蠢,也 可以混下去。并非愚蠢,而是误中他人圈套,还可以谅解和补救。 既不愚蠢,也不是上当受骗,而是玩弄权术,专横暴虐,有意陷 害,这就是违背天意的自己作孽,活该遭受厄运。
  能够充分利用敌手的人才,来打击敌手的要害部位,瓦解敌 手的士气和阵营,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可以算是天赐的福份,也 是聪明智慧的表现。这当中有机遇问题,也有敌手的愚蠢、过失。 残暴而白白送上门来的时候,但是,最主要的是自己行得正,走 得端,具有宽阔的胸襟,高尚的情操和德行,站在道义和真理一 边,人才才可能前来归附。如果与对手同样愚蠢、专横、暴虐,谁 会来归附?得道多助,自身的优势所形成的强大吸引力,应当是 人才前来归附的根本条件。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凰总把高枝占。谁都不会效命 于无德无才、贪婪自私的主子。除了吸引力之外,还要懂得珍惜 和使用人才。优厚的礼遇必不可少,只讲道义不讲实惠肯定也是 不行的。委以重任的信任,更能使被使用者心里踏实。既然要用, 就放心大胆地用;如果心存疑虑,不如不用。古人说,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用人成功了,事情也就成功 了一半。
  人才难得,优秀的人才更难得。自己的人才不要轻易放走,对 手送上门来的人才一定要牢牢抓住。成功的统治者总是这样做的。
  ------------------
  季札观乐(襄公二十九年)
  ——听乐观舞论德政
  【原文】
  吴公子札来聘①。……请观于周乐②。使工为之歌《周南》、 《召南》③,曰:“美哉!始基之矣(4),犹未也,然则勤而不怨矣(5)。”邶 为之歌《邶》、《庸》、《卫》(6),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 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7),是其《卫风》乎?”为之歌《王》(8) 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为之歌《郑》(9),曰:“美哉! 其细已甚(10),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为之歌《 》,曰:“美哉, 泱泱乎(11)!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12)?国未可量也。”为之 歌《豳》(13),曰:“美哉,荡乎(14)!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15)?”为 之歌《秦》,曰:“此之谓夏声(16)。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 旧乎!”为之歌《魏》(17),曰:“美哉,风风乎“!大而婉,险而易行(19); 以德辅此,则明主也!”为之歌《唐》(20),曰:“思深哉!其有陶唐 氏之遗民乎(21)?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22),谁能若是?”为 . 之歌《陈》(23),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26)!
  为之歌《小雅》(26),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 I 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27)!”为之歌《大雅》,曰(28):“广哉!熙 熙乎(29)!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为之歌《颂》,曰:“至矣 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32);迁而不淫,复 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33);用而不匾,广而不宣;施而不费, 取而不贪;处而不底(34),行而不流。五声和(35),八风平(36);节有度(37), 守有序(38)。盛德之所同也!”
  见舞《象箫》、《南龠》者(39),曰:“美哉,犹有憾!”《见舞《大 武》者(40),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见舞《陬 》者(41), 曰:“圣人之弘也,而犹有惭德(42),圣人之难也!”见舞《大夏》者(42), 曰:“美哉!勤而不德(44)。非禹,其谁能修之(45)!”见舞《陬箫》者“, 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47),如地之无不载也!虽 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注释】
  ①吴公子札:即季札,吴王寿梦的小儿子。②周乐:周王室的音乐 舞蹈。③工:乐工。《周南》、《召南》:《诗经》十五国风开头的两种。以 下提到的都是国风中各国的诗歌。④始基之:开始奠定了基础。⑤ 勤:劳,勤劳。怨:怨恨。(6)邶(bei):周代诸侯国,在今河南汤阴南。 庸:周代诸侯国,在今河南新乡市南。卫:周代诸侯国,在今河南淇县。 (7)康叔:周公的弟弟,卫国开国君主。武公:康叔的九世孙。(8) 《王》:即《王风》,周平王东迁洛邑后的乐歌。(9)郑:周代诸侯国,在今 河南新郑一带。(10)细:琐碎。这里用音乐象征政令。(11)泱泱:宏大 的样子。(12)表东海:为东海诸侯国作表率。大公:太公,指 国开国国 君吕尚,即姜太公。(13)豳(bin):西周公刘时的旧都,在今陕西彬县东 北。(14)荡:博大的样子。(15)周公之东:指周公东征。(16)夏:西 周王跷一带。秦:在今陕西、甘肃一带。夏声:正声,雅声。(17)魏:诸 侯国名,在今山西芮县北。(18)风风(feng):轻飘浮动的样子。(19)险: 不平,这里指乐曲的变化。(20)唐:在今山西太原。晋国开国国君叔虞初 封于唐。(21)陶唐氏:指帝尧。晋国是陶唐氏旧地。(22)令德之后:美 德者的后代,指陶唐氏的后代。(23)陈:国都宛丘,在今河南淮阳。 (24)郐(kuai):在今河南郑州南,被郑国消灭。(25)讥:批评。(26)《小 雅》:指《诗·小雅》中的诗歌。(27)先王:指周代文、武、成、康等王。 (28)《大雅》:指《诗·大雅》中的诗歌。(29)熙熙:和美融洽的样子。 (30)《颂》:指《诗经》中的《周颂》、《鲁颂》和《商颂》。(31)倨: 傲慢。国嗝:同“逼”,侵逼。携:游离。③荒:过度。囫处: 安守。底:停顿,停滞。(35)五声:指宫、商、角、微、羽。和:和谐。 (36)八风:指金、石、丝、竹、翰、土、革、本做成的八类乐器。(37)节: 节拍。度:尺度。(38)守有序:乐器演奏有一定次序。(39)《象箫 (xiao)》:舞名,武舞。《南龠)(yuee):舞名,文舞。(40)《大武》:周武 王的乐舞。(41)《陬 》:商汤的乐舞。(42)惭德:遗憾,缺憾。 (43)《大夏》:夏禹的乐舞。(44)不德:不自夸有功。(45)修:作。 (46)《陬箫》:虞舜的乐舞。(47)帱(dao):覆盖。(48)蔑:无,没有。
  【译文】
  吴国公子季札前来鲁国访问……请求观赏周朝的音乐和舞 蹈。鲁国人让乐工为他歌唱《周南》和《召南》。季礼说:“美好 啊!教化开始奠基了,但还没有完成,然而百姓辛劳而不怨恨了。” 乐工为他歌唱们《邶风》、《庸风》和《卫风》。季礼说:“美好啊,多 深厚啊!虽然有忧思,却不至于困窘。我听说卫国的康叔、武公 的德行就像这个样子,这大概是《卫风》吧!”乐工为他歌唱《王 风》。季札说:“美好啊!有忧思却没有恐惧,这大概是周室东迁 之后的乐歌吧!”乐工为他歌唱《郑风》。季札说:“美好啊!但它 烦琐得太过分了,百姓忍受不了。这大概会最先亡国吧。”乐工为 他歌唱《 风》。季礼说:“美好啊,宏大而深远,这是大国的乐 歌啊!可以成为东海诸国表率的,大概就是太公的国家吧?国运 真是不可限量啊!”乐工为他歌唱《南风》。季札说:“美好啊,博 大坦荡!欢乐却不放纵,大概是周公东征时的乐歌吧!”乐工为他 歌唱《秦风》。季礼说:“这乐歌就叫做正声。能作正声自然宏大, 宏大到了极点,大概是周室故地的乐歌吧!”乐工为他歌唱《魏 风》。季礼说:“美好啊,轻飘浮动!粗扩而又婉转,变化曲折却 又易于流转,加上德行的辅助,就可以成为贤明的君主了”乐工 为他歌唱《唐风》。季礼说:“思虑深远啊!大概有陶唐氏的通民 在吧!如果不是这样,忧思为什么会这样深远呢?如果不是有美 德者的后代,谁能像这样呢?”,乐工为他歌唱《陈风》。季札说: “国家没有主人,难道能够长久吗?”再歌唱《郐风》以下的乐歌, 季礼就不作评论了。
  乐工为季札歌唱《小雅》。季礼说:“美好啊!有忧思而没有 二心,有怨恨而不言说,这大概是周朝德政衰微时的乐歌吧?还 是有先王的遗民在啊!”乐工为他歌唱《大雅》。季礼说:“广阔啊! 乐工为他歌唱《颂》。季礼说:“好到极点了!正直而不傲慢,委曲 而不厌倦,哀伤而不忧愁,欢乐而不荒淫,利用而不匮乏,宽广 而不张扬,施予而不耗损,收取而不贪求,安守而不停滞,流行而 不泛滥。五声和谐,八音协调;节拍有法度,乐器先后有序。 这都是拥有大德大行的人共有的品格啊!”
  季札看见跳《象箫》和《南龠》两种乐舞后说:“美好啊,但 还有美中不足!” 看到跳《大武》时说:“美好啊,周朝兴盛的时候, 大概就是这样子吧。”看到跳《陬 》时说:“圣人如此伟大, 仍然有不足之处,看来做圣人也不容易啊!”看到跳《大夏》 时说:“美好啊!勤于民事而不自以为有功。除了夏禹外,谁还能 作这样的乐舞呢!”看到跳《陬箫》时说:“德行达到顶点了!伟 大啊,就像上天无所不覆盖一样,像大地无所不容纳一样!虽然 有超过大德大行的,恐怕也超不过这个了。观赏达到止境了!如 果还有其它乐舞,我也不敢再请求观赏了!”
  【读解】
  这世上的事情,真如地覆天翻,此一时,彼一时也!季礼如 此严肃正经、板著面孔一律称为“美好”,的音乐、舞蹈,对今天 的多数人来说,恐怕是不忍卒听,不忍卒观。同样,要是季札听 见今日的《同桌的你》一类的流行歌曲,看见迪斯科一类的舞蹈, 真不知要气死几回!
  毕竟,观念之间有了天壤之别。
  在季扎的时代,虽有民间小调、自娱自乐的歌舞,却是登不 了大雅之堂——宗庙和朝廷。平民百姓既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 更没有“懂得音乐的耳朵”、“懂得舞蹈的眼睛”去接受、欣赏、感。 受那些大乐大舞。他们是边缘上的人,永远无缘进入到、参与到 V 达官贵人们的乐歌和乐舞之中去。也只有达官贵人君子公卿们才 会像季札那样把音乐舞蹈看成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了不起的大 事,才会那么一本正经、恭敬严肃地加以对待。
  其实这也不奇怪。在他们的心目中,音乐舞蹈是礼丁的一部 分,是政治上的等级统治的辅助工具,作用就是维护等级制度和 政治统治,如同奴仆必须为主子效力、服务一样,因而作歌现舞、 只在宗庙和朝廷这两种场所中进行。老百姓即使削尖了脑袋,也 不可能进得去。
  我们无法说这样对待音乐和舞蹈有什么好或不好。这是历史 的本来面目,那时拥有话语权力的人的观念就是如此。他们这样 认为,也就照此去做。做了之后还要大发议论,一定要从中挖掘 出深刻的含义来。比如《诗经》中的那些“国风”,不过是西周时 各地方上的民间歌谣,平民百姓在劳作之余有感而发,率兴而作, 哪里想得到什么圣人天子、治理下民、德行仁政之类!男女之间 倾诉爱慕之情,征夫怨妇抒发内心的忧伤,辛勤劳作的农民表这 对剥削者的不满和愤恨,同君子大人们心中所想的有什么必然联 系?所以,季札的评论,以及后来儒生们的评论,不过是他们自 己以自己的观念,先入为主地附会而已。一首《关睢》,本来在这 的是男欢女爱的爱情追求,却被解释为赞美“后妃之德”!
  这在我们今天看来是触目惊心和可笑的。照我们的观念,再 也不可能像季扎那样去理解音乐和舞蹈,不可能板著面孔拿它们 作说教的工具。政治制度的好坏,同音乐舞蹈没有什么必然的联 系。懂音乐舞蹈的人当中有好人,也有坏人;不懂音乐舞蹈的人 当中也有好人和坏人。世事人情的复杂多变,哪里有固定不变的 模式可去硬性框定?
  我们更愿意相信,音乐和舞蹈是人们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它 们让人们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它们也让人通过自娱自乐来获得 精神的轻松和解脱;它们也可以表达我们对天地人的思索;它们 也可以表达我们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探索和追寻。阳春白雪当然 使我们高雅,而我们也不拒绝下里巴人。
  ------------------
  子产坏晋馆垣(襄公三十一年)
  ——对傲慢无礼还以颜色
  【原文】
  公薨之月①,子产相郑伯以如晋②,晋峰以我丧故,未之见也。 子产使尽坏其馆之垣而纳车马焉③。士文伯让之,曰④:“敝邑以政 刑之不修,寇盗充斥,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⑤,是以令吏人 完客所馆,高其阚闳(6),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今吾子坏之,虽 从者能戒,其若异客何?以敝邑之为盟主,缮完茸墙(7),以待宾客。 若皆毁之,其何以共命(8)?寡君使訇请命(9)。”对曰:“以敝邑褊小, 介于大国,诛求无时(10),是以不敢宁居,悉索敝赋,以来会时事(11)。 逢执事之不闲,而未得见;又不获闻命,未知见时。不敢输币(12), 亦不敢暴露(13)。其输之,则君之府实也,非荐陈之(14),不敢输也。其 暴露之,则恐燥湿之不时而朽蠢,以重敝邑之罪。侨闻文公之为 盟主也,宫室卑庳(15),无观台谢(16),以崇大诸侯之馆,馆如公寝(17); 库厩缮修,司空以时平易道路(18),污人以时幂馆宫室(19);诸侯宾至, 甸设庭燎(20),仆人巡宫,车马有所,宾从有代,巾车脂辖(21),隶人、 牧、圉,各瞻其事(22);百官之属各展其物;公不留宾(23),而亦无废 事;忧乐同之,事则巡之,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宾至如归,无 宁淄患(24);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今 缇之宫数里(25),而诸侯 舍于隶人,门不容车,而不可逾越;盗贼公行。而天厉不戒(26)。宾 见无时,命不可知。若又匆坏,是无所藏币以重罪也。敢请执事, 将何所命之?虽君之有鲁丧,亦敝邑之忧也。若获荐币,修垣而 行,君之惠也,敢惮勤劳(27)?”文伯复命。赵文子曰:“信(28)。我实 不德,而以隶人之垣以赢诸侯(29),是吾罪也。”使士文伯谢不敏焉。
  晋侯见郑伯,有加礼,厚其宴、好而归之(30)。乃筑诸侯之馆。 叔向曰:“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产有辞,诸侯赖之,若之何 其释辞也(31)?《诗》曰:‘辞之辑矣,民之协矣;辞之绎矣,民之莫 矣(32)。’其知之矣。”
  【注释】
  ①公:指鲁襄公。薨(hcog):诸侯死去叫薨。②相:辅佐。郑伯: 指郑简公。③坏:拆毁。馆垣:宾馆的围墙。、④士文伯:晋国大夫 士訇。让:责备。⑤属:臣属,属官。在:问候。(6)阚闳(han h6ng)。指馆舍的大门。(7)完:同“院”,指墙垣。茸:用草盖墙。 (8)共命:供给宾客所求。(9)请命:请问理由。(10)诛求:责求,勒索 贡物。无时:没有定时。(11)会:朝会。时事:随时朝贡的事。(12)输 币:送上财物。(13)暴露:露天存放。(14)荐陈:呈献并当庭陈列。 (15)卑庳(b i):低小。(16)观:门阙。台:土筑高坛。(17)公寝:国君 住的宫室。(18)司空:负责建筑的官员。平易:平整。(19)圬人:泥水 工匠。幂(m i):涂墙,粉刷。(20)甸:甸人,掌管柴火的官。庭燎:庭中 照明的火炬。(21)巾车;管理车辆的官。脂:指加油。辖。车轴头的挡铁。 (22)隶人;清洁工。瞻:看管。(23)不留宾:不让来客滞留。(24)淄: 同“灾”。(25) 缇(dT)之宫:晋侯的别宫,一在今山西沁县西南。 (26)天厉:天灾。不戒:无法防备。(27)惮(dan):怕。(28)赵文子:晋 国大夫赵武。信;确实,可信。(29)垣。这里指房舍。赢:接待。(30) 加礼:礼节特别隆重。宴:宴会。好:指宴会上送给宾客的礼物。(31)释 辞:放弃辞令。(32)这四句诗出自《诗·大雅·板》。辑:和顺。协:融洽。 绎:同“怿’,喜悦。莫:安定。
  【译文】
  鲁襄公死去的那个月,子产辅佐郑简公到晋国去,晋平公因 为鲁国有丧事的缘故,没有接见他们。子产派人把宾馆的围墙全 部拆毁,把自己的车马放进去。晋国大夫士文伯责备子产说:“敝 国由于政事和刑罚没有搞好,到处是盗贼,不知道对辱临敝国的 诸侯属官怎么办,因此派了官员修缮来宾住的馆舍,馆门造得很 高,围墙修得很厚,使宾客使者不会感到担心。现在您拆毁了围 墙,虽然您的随从能够戒备,那么对别国的宾客怎么办呢?由于 敝国是诸侯的盟主,修建馆会围墙,是用来接待宾客。如果把围 墙都拆了,怎么能满足宾客的要求呢?我们国君派我来请问你们 拆墙的理由。”子产回答说:“敝国国土狭小,处在大国的中间,大 国责求我们交纳贡物没有一定时候,所以我们不敢安居度日,只 有搜寻敝国的全部财物,以便随时前来朝见贵国。碰上您没有空, 没能见到,又没有得到命令,不知道朝见的日期。我们不敢进献 财物,又不敢把它们存放在露天。要是进献上,那就成了贵国君 王府库中的财物,不经过进献的丁式,是不敢进献的。如果把礼 物放在露天里,又怕日晒雨淋而腐烂生虫,加重敝国的罪过。我 听说文公从前做盟主时,宫室低小,没有门阙和台榭,”却把接待 宾客的馆舍修得十分高大,宾馆像国君的寝宫一样。仓库和马棚 也修得很好,司空按时平整道路,泥水工匠按时粉刷馆舍房间;诸 侯的宾客来到,甸人点起庭院中的火把,仆人巡视客舍,存放车 马有地方,宾客的随从有代劳的人员,管理车辆的官员给车轴加 油,打扫房间的,伺养牲口的,各自照看自己份内的事;各部门 的属官要检查招待宾客的物品;文公从不让宾客们多等,也没有 被延误了的事;与宾客同忧共乐,出了事随即巡查,有不懂的地 方就指教,有所 要就加以接济。宾客到来就好像回到家里一样, 哪里会有灾患啊;不怕有人抢劫偷盗,也不用担心干燥潮湿。现 在晋侯的 缇别宫方圆数里,却让诸侯宾客住在像奴仆住的房子 里,车辆进不了大门,又不能翻墙而入;盗贼公然横行,天灾难 防。接见宾客没有定时,召见命令也不知何时发布。如果还不拆 毁围墙,就没有地方存放礼品,我们的罪过就要加重。斗胆请教您 ,您对我们有什么指示?虽然贵国遇上鲁国丧事,可这也是敝 国的忧伤啊。如果能让我们早献上礼物,我们会把围墙修好了再走, 这是贵君的恩惠,我们哪敢害怕辛劳?”士文伯回去报告了。 赵文子说:“的确是这样。我们实在不注重培养德行,用像奴仆住 的房舍来招待诸侯,这是我们的过错啊;”于是,他派士文伯前去 道歉,承认自己不明事理。
  晋平公以隆重的礼节接见了郑简公,宴会和礼品也格外优厚, 然后让郑简公回国。晋国接著建造了接待诸侯的宾馆。叔向说:“ 辞令不可废弃就是这样的啊!子产善于辞令,诸侯靠他的辞令 得到了好处,为什么要放弃辞令呢?《诗.大雅.板》中说:‘言辞 和顺,百姓融洽;言辞动听,百姓安宁。’子产大概懂的这个道理吧。”
  【读解】
  仅仅 因为国君没有接见,就动怒拆毁了该国客舍的围墙,还 以巧妙动听的言辞,说得对方连赔不是,不仅国君出来接见,而 且还礼遇有加,满意且满载而归。初看起来还有点过分,有点儿 太“那个”了,犯得著如此大动肝火,做出如此大胆的事儿来吗?
  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了这件表面上看来有点儿荒唐的事情的背景。 晋国是个大国,强国,诸侯盟主,一方霸主。国君不出来接见 客人,是在摆谱儿,那架子,耍弄人,那藏而不露的意思是 要让人下跪,乞求,被愚弄。郑国是个小国,夹在大国当中受气, 此行是进去献贡物,是去“朝圣”,表示对盟主的恭敬和孝顺。
  明白了这个背景,我们就不得不对子产的所作所为令眼相看, 肃然起敬,佩服他的勇气和骨气。他的举动真有点儿犯上作乱的味道:你想捉弄我、拿架子摆谱儿?哼,没门儿!我就不吃这一 套,我比你更厉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于是,就大胆地、公开的、理直气壮把围墙给拆了,还批 得敌手理屈辞穷,态度陡 然一转。
  这是讲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不分大小,地不分东西南北, 人不分多寡,财富不分贫富,大伙儿一律平等,以礼相待,、以诚 相待。这应当是国与国交往的前提。咱们现在的“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不也包含这方面的内容吗?
  这个原则也可以扩大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当中。人不分男女 老幼,黑白胖瘦,身份地位,权力大小,名气高低,大伙一律平 等,人人享有受人尊重的权利,也有尊重他人的义务。相待以诚, 相待以礼,相敬如宾,相互尊重,是起码的做人准则。上帝没有 赋予谁有特权可产藐视他人、愚弄他人、傲慢无礼、为所欲为、无 法无天、视他人为草芥。
  俗话说,人穷志不短。上天赋予人的权利是平等的,并没有 对某某人另眼相看。四海之内,普天之下,大伙都同样头顶一片 废天,同样脚踏一方土地,生来是人,死了变鬼,没有谁更优越。
  ------------------
  子产不毁乡校(襄公三十一年)
  ——民心可疏导不可左右
  【原文】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②。然明谓子产曰③:“毁乡校,何 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④,以议执政之善否。其 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 之?我闻忠善以损怨⑤,不闻作威以防怨(6)。岂不遽止(7)?然犹防川(8): 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9),不如吾闻而 药之也(10)。”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11)。小人实 不才(12)。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13)?”
  仲尼闻是语也,曰(14):“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注释】
  ①乡校;古时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 ②执政:政事。③然明:郑国大夫融蔑,然明是他的字。④退: 工作完毕后回来。⑤忠善:尽力做善事。损:减少。(6)作威;摆出 威风。(7)遽(jv):很快,迅速。(8)防:堵塞。川:河流。(9)道: 同“导”,疏通,引导。(10)药之:以之为药,用它做治病的药。(11)信: 确实,的确。可事;可以成事。()12)小人:自己的谦称。不才:没有才能。 (13)二三:这些,这几位。(14)仲尼:孔子的字。(孔子当时只有十岁, 这话是后来加上的。)
  【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 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 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 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 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 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 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 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 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 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 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仁, 北打下如估”
  【读解】
  春秋时的乡校,让我们联想到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民主政治。在 希腊、罗马凡,自由民,都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乡校自由地议论 政治,与希腊、罗马的情形有些相似,但有一个重大差别:乡校 的平民百姓虽然可以议政,却无权参政,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因此,二者有实质性的差别。
  不过,考虑到中国传统等级制度之下的政治专制,能移开一 个口子让老百姓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地议论统治者,真是 要很 大的气魄和开阔的胸襟。真的,能做到这一点,在几千年的传统 社会中,即使不是绝无仅有,也算得上几十年、几百年才会见到 一次。
  完全可以设想到老百姓议政的内容,比如国家的繁荣昌盛,社 会的风习,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施政方针,一直到 宫廷秘闻,某个官员乃至国君的私生活。不管是什么样的话题,平 民百姓中横挑 子竖挑眼、鸡蛋里面挑骨头的人,毕竟是少数,而 大多数人的。目中都有相对公平的衡量尺度,他们眼睛盯住的是 统治者的施政实绩,而不是统治者的夸夸其谈。
  可以打个比方,老百姓的评论,是统治者所作所为的无情的 镜子。统治者可以用高压手段迫使百姓保持沉默,却无法使人们 不在心里估价,无法左右人心的向背。所以,沉默并不意味著顺 从;相反,沉默中蕴含著可怕的力量。
  ------------------
  子产论为政宽猛(昭公二十年)
  ——胡萝卜和大棒都不可少
  【原文】
  郑子产有疾,谓于太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1)。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 民狎而玩之(2),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崔苻之泽③。大叔 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崔苻之盗(4),尽杀 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⑤;猛则民残,残 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6),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 劳止,讫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7)。’施之以宽也。‘母从诡 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8)。’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达, 以定我王(9)。’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竟不俅,不刚不柔,布政优 优,百禄是遒(10)。’和之至也。”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11):“古之遗爱也(12)。”
  【注释】
  ①猛:严厉。②狎(xia):轻视,轻忽。③取:同“聚”。人。 指强盗。崔苻(wan fu):湖泽的名称。(4)徒兵:步兵。⑤纠:矫正。 (6)济:帮助,调节。(7)这四句诗出自《诗·大雅·民劳》。汔(qi): 也许可以。康:安。中国。指京城。绥。安抚。四方:指四方诸侯国。 (8)这四句诗出自《诗·大雅·民劳》。从:同“纵”,放纵。诡随:狡诈行骗 的人。谨:管束。遏:制止,禁止。寇虐:指抢劫行凶的人。惨:曾,乃。明: 法度。(9)这两句诗出自《诗·大雅’民劳》。柔:安抚。能:亲善。 (10)这四句诗出自《诗·商颂·长发》。竞:急。求:缓。优优:温和宽厚的样 子。道:聚集。(11)涕:眼泪。(12)遗爱:流传下来的慈惠的人。
  【译文】
  郑国的子产生了病,他对太叔说:“我死了以后,您肯定会执 政。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够用宽和的方法来使民众服从,差一 等的人不如用严厉的方法。火的特点是猛烈,百姓一看见就害怕, 所以很少有人死在火里;水的特点是柔弱,百姓轻视而玩弄它,有 很多人便死在水里,因此运用宽和的施政方法很难。”子产病了几 个月后就去世了。
  子大叔执政,不忍心严厉而用宽和方法施政。郑回的盗贼很 多,聚集在叫做崔苻的湖沼里。子太叔很后悔,说:“要是我早听 他老人家的话,就不会到这种地步了。”于是,他派步兵去攻打崔 符的盗贼,把他们全部杀了,盗贼才有所收敛。
  孔子说:“好啊!施政宽和,百姓就怠慢,百姓怠慢就用严厉 措施来纠正;施政严厉,百姓就会受到伤害,百姓受到伤害就用 宽和的方法。宽和用来调节严厉,严厉用来调节宽和,政事因此 而和谐。《诗·大雅·民劳》中说;“民众辛苦又勤劳,企盼稍稍 得安康;京城之中施仁政,四方诸侯能安抚。’这是施政宽和。 ‘不能放纵欺诈者,管束心存不良者;制止抢夺残暴者,他们从不 惧法度。’这是用严厉的方法来纠正。‘安抚远方和近邻,用此安 定我王室。’这是用和睦来安定国家。又说:‘既不急躁也不慢,既 不刚猛也不柔,施政温和又宽厚,百种福禄全聚 。’这是宽和达 到了顶点。”
  等到子产去世,孔子得到了消息,流著眼泪说:“他是古代传 下来的有仁爱的人。”
  【读解】
  凡事都有两面,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一直注意 并提倡在相反的两个方面之间寻求平衡。按照传统的观点,失去 平衡,偏重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事情就会出毛病。阴阳调和, 刚柔相济,事情就会1烦利发展,兴旺发达。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种观点陈旧过时了,总在讲寻求平衡的中 庸之道,为什么就不可以偏激一点,极端一点?为什么不可以矫 枉过正?
  当然可以。但不要忘记,极端到底,就会了引起强烈的反作用。 正如弹簧,用以压迫的力越大,反弹就越高,反作用力就越大。认 真想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仍是受著平衡律的支配。因为平 衡律是宇宙间的一条普遍规律。
  宽大仁慈,并不意味著软弱。它实№上既体现了胸襟和气度, 也体现了涵养与明智。宽大为怀,是为了征服人心,使人心服,也 是自信心的表现,可以当作笼络人心的“胡萝卜”。
  威猛严厉,也不意味著残忍。它所体现的是决心和力度,为 的是以强硬手段迫使越轨者和不法之徒循规蹈矩,遵纪守法,平 等竞争。
  过分的宽大仁慈容易使人误以为软弱,从而得寸进尺,变本加 厉;过分的威猛严厉容易导致残暴,从而引起强烈反抗,法纪 大乱。所以,宽和与严厉相互补充调节,可以避免走极端造成的 不良后果,让人们心服口服地遵纪守法。
  ------------------
  晏婴叔向论 晋季世(昭公三年)
  ——末世是一个巨大的黑洞
  【原文】
  候使晏婴请继室于晋(1)......
  既成昏②,晏子受礼,叔向从之宴,相与语。叔向曰:“ 其 何如?”晏子曰:“此季世也③,吾弗知。 其为陈氏矣(4)。公弃其 民,而归于陈氏。 旧四量:豆、区、釜、钟(5)。四升为豆,各自 其四(6),以登于釜(7),釜十则钟。陈氏三量皆登一焉(8),钟乃大矣(9)。 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10)。山木如市,弗加于山;鱼盐蜃蛤(11),弗 加于海。民三其力(12),二人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13),而三 老冻馁(14)。国之诸市,履贱踊贵(15)。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16),其爱 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17)。欲无获民,将焉辟之?箕伯、直柄、 虞遂、伯戏,其相胡公、大姬(18)”,已在 矣(19)!”
  叔向曰:“然。虽吾公室,今亦季世也。戎马不驾,卿无军行(20); 公乘无人,卒列无长。庶民罢敝(21),而公室滋侈。道处相望(22),而 女富益九(23)。民闻公命,如逃寇仇。奕、邵、肯、原、狐、续、庆、 伯(24),降在皂隶(25)。政在家门,民无所依。君日不悛(26),以乐滔忧(27)。 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谗鼎之 》曰(28):‘昧旦丕显(29),后世犹 怠。’况日不悛,其能久乎?晏子曰:“子将若何?”叔向曰:“晋 之公族尽矣(30)。鹅闻之,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31),则公从之。 鹅之宗十一族(32),唯羊舌氏在而已。鹅又无子(33),公室无度,幸而 得死,岂其获犯。”   
  【注释】
  ① 侯:即 景公,名杵臼。晏婴: 国大夫,字平仲。继室:续娶。 ②成昏:定婚。③季世;末世,末代。(4)陈氏:指 国人夫陈 完的后代宗族。⑤豆、区(ou)、釜、钟: 国的四种量器。(6)各自 其四;各用自身的四倍。(7)登;成,升进。(8)登一:加一,指由四进位 增加为五进位。(9)钟乃大矣;指钟的增加不止一个 旧量(一釜)。 (10)家量:私家用的量器。公量: 侯的量器。(11)蜃蛤(shen ge):蛤蜊, 这里指代海产品。(12)三:分成三分。力:指劳动所得。(13)聚:聚敛 的财物。朽蠹(du):腐烂生虫。(14)三老:泛指老人。馁:饥饿。(15) 踊:假腿。古时受过别刖刑的人所穿。(16)或;有人。燠休(yu xu):安抚病痛的声音。(17)如流水:像水流动一样自然迅速。(18)箕伯、直柄、虞 遂、伯戏:四人都是陈氏的祖先。胡公:以上四人的后代,陈国开国君主。大 姬:周武士的女儿,胡公的妃子。(19)已在 矣:指陈氏祖先已在 受祭 了。(20)公室:诸侯及其政权。军行(hang):军队。(21)罢(bi)敝: 疲病。(22)殣(jin):饿死的人。(23)女;指国君的宠妃。尤:多出。 (24)栾:栾枝。卻:卻缺。胥:胥臣。原:原轸,先轸。狐:狐偃。这五人 都是卿。续:续简伯。庆:庆郑。伯:伯宗。这三人都是大夫。(25)皂隶: 官府中的差役。(26)日:一天又一天。悛(quan):悔改,改过。(27)慆 (tao):隐藏,掩盖。(28)谗鼎:鼎的名称。 : 文。(29)昧旦:黎 明。丕:大。显:明。(30)公族:与国君同姓的子弟。尽:完。(31)枝 叶先落:像枝叶一样首先坠落。(32)宗;同一父亲的家族。族:氏,宗以 下的各个分支。(33)无子:没有好儿子。
  【译文】
  景公派晏婴请求晋国国君继续娶 国的女子......
  订婚之后,晏婴接受了晋国的宴宾之礼。叔向陪他一起参加 宴饮,互相交谈起来。叔向说:“ 国怎么样了?”晏婴回答说: “现在是末代了,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国恐怕是陈氏的了。国君 抛弃他的百姓,使他们归附陈氏。 国原来有豆、区、釜、钟四 种量器。四升为一豆,各自以四进位,一直升到釜,十釜就是一 钟。陈氏的豆、区、釜三种量器,都加大了四分之一,钟的容量 就更大了。陈氏用私家的大量器借出粮食,而用公家的小量器收 回。山上的木材运到市场,价格不比山里高;鱼盐蛤蜊等海产品, 价格也不比海边高。百姓把劳动收入分成三分,两分归公家,一 分用来维持自己的衣食。国君聚敛的财物已腐烂生虫,老年人们 却挨冻受饿。国都的各个市场上,鞋价便宜而假腿昂贵。百姓有 了痛苦疾病,有人乘机去安抚。百姓拥戴陈氏如同父母一样,归 附陈氏像流水一样。想要陈氏不得到百姓拥戴,哪里能避得开?陈 氏远祖箕伯、直柄、虞遂、伯戏,他们随著胡公和大姬,恐怕已 经在 国接受祭祀了。”
  叔向说:“是的。就是我们的公室,现在也到了末世了。兵车 没有战马和人驾驭,国卿不率 军队;国君的战车左右没有好人 才,步兵队伍没有好长官。百姓疲病,但宫室更加奢侈。道路上 饿死的人随处可见,而宠姬家的财物多得装不下。百姓听到国君 的命令,就像逃避仇敌一样。栾、卻、胥、原、狐、续、庆、伯 这八个大家族的后人已经沦为低贱的吏役。政事由私家决定,百 姓无所依从。国君一天比一天不肯悔改,用行乐来掩盖忧愁。公 室的衰微,还能有几天?《谗鼎之 》说:‘天不亮就起来致力于 政绩显赫,子孙后代还是会懒散懈怠。’可况国君一天天不悔改, 国家能够长久吗?”晏子说:“您打算怎么办?”叔向说:“晋国的 公族全完了。我听说,公室快要衰微时,它的宗族就像树的枝叶 一样首先落下来,公室跟著就衰亡了。我的一宗有十一族,只有 羊舌氏一支还在。我又没有好儿子,公室没有法度,能够得到善 终就是万幸,难道还会指望得到后代的祭祀吗?”
  【读解】
  人类既无法和天地抗争,无法同命运抗争,也无法和自己抗 争。阴阳盛衰的交替的确是人的意志不可扭转的。
  当一个朝代达到鼎盛的时候,也就意味著即将开始走下坡路。 “日中则昃。”太阳升到中天之后,就开始向西偏斜。传统等级制 度的专制,使它无法靠自身的运转来为自身提供必 的活力。它 是一个封闭型的结构,原本积存起来的能量,在自身的运转中不 断被消蚀,直至全部能量消耗殆尽,这时就该寿终正寝了。忠臣 也好,义士也好,直谏也好,都如杯水车薪,挽救不了颓势。
  末世到来时,再聪明、再能干的人都只有眼睁睁看著衰落下 去。你可以把一切看得清楚透彻,可以把一切分析得头头是道,但 就是没有回天之力,只有做大树倒下时四散逃命的猢狲。 在这种时候,麻木迟钝也许比敏感清醒要好得多。麻木了,就 不去看,看见了也没有反应;也不去想,脑子心灵完全处在停滞 状态,因而也就没有了痛苦。由清醒敏感所带来的痛苦,恐怕是 最让人难以承受的,你要思索,要探寻究竟、要仰问苍天,而任 何结果都不可能得到。再说,生性清醒敏感的人,即使想要麻木 迟钝,也做不到。真的就是“难得糊涂”啊。
  改天换地的力量是来自外部。制度本身是个巨大的漩涡,是 一个具有无限引力的黑洞,进入它之中的一切都将被无情地吞没。 令我们感到惊异的是,一直被人们当作是近代产物的末世感, 竟会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如果说末世感也具有“现代 性”的话,那“现代性”就不应以时间远近来衡量。
  ------------------
  伍员奔吴(昭公十九年、二十年)
  ——奸佞小人如耗子屎
  【原文】
  楚子之在蔡也①,矍阳封人之女奔之②,生大子建③。及即位,使伍奢为之师④,费无极为少师⑤,无宠焉,欲谮诸王③,曰:“建可室矣(7)。”王为之聘于秦。无极与逆(8),劝王取之。正月,楚夫人 赢氏至自秦(9)。
  楚子为舟师以伐濮(10)。费无极言于楚子曰:“晋之伯也(11),迩于诸夏;而楚辟陋(12),故弗能与争。若大城城父(13),而置大子焉,以 通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王说,从之。故大子建居于城 父。(以上昭公十九年)
  费无极言于楚子曰:“建与伍奢将以方城之外叛(14),自以为犹 宋、郑也, 、晋又交辅之,将以害楚,其事集矣(15)。”王信之,问 伍奢。伍奢对曰:“君一过多矣(16),何信于谗?”王执伍奢,使城父 司马奋扬杀大子。未至,而使遣之。三月,大子建奔宋。王召奋 扬,奋扬使城父人执己以至(17)。王曰:“言出于余口,入于尔耳,谁 告建也?”对曰:“臣告之。君王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 不能苟贰(18)。奉初以还(19),不忍后命,故遣之。既而悔之,亦无及 已。”王曰:“而敢来(20),何也?”对曰;“使而失命,召而不来,是 再奸也(21)。逃无所入。”王曰:“归。从政如他日。”
  无极曰:“奢之子材,若在吴,必忧楚国,盍以免其父召之。 彼仁,必来。不然,将为患。”王使召之,曰:“来,吾免而父。” 棠君尚谓其弟员曰(22):“尔适吴,我将归死。吾知不逮(23),我能死,尔能报。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亲戚为戮(24),不可以莫之 报也。奔死免父,孝也;度功而行,仁也;.择任而往,知也;知 死不辟,勇也。父不可弃(25),名不可废(26),尔其勉之!相从为愈(27)。”伍尚归。奢闻员不来,曰:“楚君、大夫其旰食乎(28)!”楚人皆杀之。
  员如吴,言伐楚之利于州于(29)。公子光曰(30)“:“是宗为戮,而欲 反其仇(31),不可从也。”员曰:“彼将有他志(32),余姑为之求士,而 以待之(33)。”乃见  设诸焉(34),而耕于。(以上昭公二十年)
  【注释】
  ①楚子:指楚平王。②矍(jue)阳:蔡国地名,在今河南新蔡,封人;。管理边境的官员。奔:不按礼而娶,即姘居。③大子建:太子建,即 王子建,楚平王太子。④伍奢:伍举的儿子,楚国大夫,伍尚、伍员 (yun)的父亲。⑤少师:教导和辅佐太子的官。(6)谮(zen):诬陷, 诬告。(7)室:娶妻,成家。(8)与逆:参加迎亲。(9)楚夫人:指 原先为楚太子建礼聘的秦女。(10)舟师:水军。淄;南方部落,在今湖北 石首。(11)伯:同“霸”。(12)辟陋:偏 简陋、(13)城:筑城。城父: 楚国邑名,在今河南宝丰东四十里。方(14)城:地名,在楚国北部边境。 (15)集:成。(16)过:一次过错。(17)城父人:城父大夫。(18)苟 贰:随便怀有二心。(19)奉初;接受头一次命令。还(xuan):周旋。 (20)而:你。(21)奸:犯。(22)棠:楚国邑名,在今河南遂平西北。尚:伍 尚,当时任棠邑大夫。员:伍员。(23)知:同“智”。不逮:不及。(24) 亲戚:至亲,指父亲。(25)父不可弃:兄弟二起逃走就是弃父。(26)名 不可废:兄弟一起殉父,无人报仇,就是废名。(27)愈:胜过。(28)旰 (gan)食:晚食,不能按时吃饭。(29)州于;吴王僚。(30)公子光:吴 王夷昧的儿子。(31)反其仇:报其仇。(32)他志;别的用心,指想杀僚夺位。(33):乡野。(34)见:引见。 (zhuan)设诸:吴国勇士。
  【译文】
  楚平王在蔡国的时候,蔡国矍阳边境官员的女儿私奔到他那 里,生下太子建。到平王即位时,便派伍奢当太子建的老师,派费无极当少师。费无极得不到宠信,想要诬陷太子,说;“太子建可以娶妻了。”楚平王从泰国为太子建聘得女子。费无极参加了迎 亲,却劝说楚平王自己娶这个女子。正月,楚平王的夫人赢氏从秦国来到了楚国。
  楚平王组建了水军以攻打濮人。费无极对楚平王说:“晋国之 所以能够称霸,是因为靠近中原;而楚国偏 狭小,所以不能同 晋国争雄。如果扩大城父的城墙,把太子安排在那里,以便和北 方各国交往,君王会已收取南方,这样就可以取得天下。”楚平天 很高兴,听从了费无极的话。因此,太子建就住在了城父。
  .......
  费无极对楚平王说。“太子建和伍奢准备率 方城以外的人反 叛,自己认为像宋国和郑国一样, 国和晋国又一起帮助他,将用他来危害楚国,事情就成功了。”楚平王相信了他的话,就责问伍奢。伍奢回答说:“君王有一次过错就够严重了。为什么还要听 信谗言?”楚平王把伍奢抓了起来,派城父司马奋扬去杀太子建。 奋扬还没有到城父,便先派人送去了太子建。三月,太子建逃往 宋国。楚平王召来奋扬,奋扬让城父大夫把自己抓起来送到国都。 楚平王说;“话出自我的口中,进入你的耳朵,是谁告诉了太子建?” 奋扬回答说:“是臣下告诉他的。君王曾经命令臣下说:‘事奉太子建要同事奉我一样。’臣下不才,不能随便有二心。臣下照当初 的命令对待太子,不忍心照后来的命令做,所以送走了太子。不 王 久臣下又后悔这样做,但已经来不及了。”楚平王说:“你还敢来 见我,为什么?”奋扬回答说:“接受命令而没有完成,再召见不 来、就是第二次犯错误了。臣下就是逃走也无处会容纳。”楚平王 说:“回去吧,还像从前一样处理政事。”
  费无极说:“伍奢的儿子很有才能,如果他们到了吴国,必定会使楚国担忧,为什么不以赦免他们父亲的名义召他们回来呢?他们很仁义,一定会回来。要不然,他们就会成为祸患。”楚平王派 人去召他们回来,说:“只要回来,我就赦免你们的父亲。”棠邑 大夫伍尚对他弟弟伍员说:“你到吴国去,我准备回去送死。我的 才智比不上你,我能为父亲而死,你能为父亲极仇。听到可以赦 免父亲的命令,不能不赶快回去;亲人被杀戮,不能没有人报仇。赴死而使父亲得到赦免,这是孝顺;掂量成功的可能性而行动,这 是仁义;选择重任而前往,这是明智;明知必死而不躲避,这是 勇气。父亲不可以抛弃,名誉不可以毁掉,你努力而为吧!这样 总比两个人跟在一起好。”伍尚回去了。伍奢听说伍员没有回来 说:“楚国君王和大夫恐怕不能按时吃饭了!”楚平王把伍奢和但 尚都杀了。
  伍员到了吴国,向州于说明攻打楚国的好处。公子光说:“这是他的家族被杀戮而想报私仇,不能听信他的话。”伍员说:“他是别有用意,我姑且为他寻求人才,在乡间住下等待机会。”于是,他把 设诸推荐给公子光,而自己却在乡下种田。
  【读解】
  谄佞小人,真的就像耗子屎,掉到汤锅里,把好端端的一锅 汤给搞坏了。这个故事中的费无极,便是这样的耗子屎。伍奢一 家被弄得家破人亡,伍员出逃后助吴伐楚,十七年之后差点儿为 楚国灭掉。几句谗言,就搅得天翻地覆,国家和百姓不得安宁。
  不能小看了奸佞小人。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他们的身影 凡是有利可图的时候,他们就会不择一切手段往里钻;甚至就多 既无好事又无利可图、与他们毫不相干的时候,他们也会把臭脚 伸进水中。
  奸佞小人往往有很大的能量,对此不可低估。他们善子看风 向,嗅气味,找弱点,搞伪装,下毒手,借刀杀人,金蝉脱壳。多 数时候他们活动的目的是为名为利为权,而也有时候纯粹为了发 泄不满和妒忌。他们的内心阴暗得绝对不可透进阳光,散发著 腐霉烂的气息。他们的所作所为也从来是不可告人,在暗地里进行的。
  奸佞小人永远不可能消失,就好像上帝在造人的时候就让人 带上了人性的弱点一样,上帝他老人家也同时造出了好人和坏人, 天使和恶魔。让这两种相对立的东西同时存在,彼此斗争。
  是啊,小人无处不在,防不胜防。人们都相信光明总会战胜黑暗、人正不怕影子歪。但是,这种说法过于乐观。我们虽然不 必悲观到怀疑光明终将战胜黑暗,好人不会永远不幸。但也不能 不承认我们有时很难战胜小人,小人得志的时候也很多,况且双 方交锋是一个过程,不是好人占上风,就是小人占上风。这是客 观现实,也是过往的历史告诉我们的,所有的历史都是由善和恶 组成的,没有清一色的善的历史,也没有清一色的恶的历史。
  我们虽然无法使奸佞小人从地球上消失,但提防他们总是可以的,一旦发现,与他们斗争总是能做到的,绝对讲不得半点儿 客气。
  ------------------
  晏婴论和与同(昭公二十年)
  ——和是万物人事的最高境界
  【原文】
  侯至自田(1),晏子待于遄台②,子犹驰而造焉③。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 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④,以 烹鱼肉,燀执以薪⑤2宰夫和?6), 之以味(7);济其不及(8),以泄 其过(9)。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 献其否以成其可(10);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 政平而不干(11),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嘏无言。时靡有争(12)。’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13),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14)、二体(15)、一三类(16)、四物(17)。五声(18)、成 律(19)、七音(20)、八风(21)、九歌(22),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 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 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23)’。今据不 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 能食之?若琴瑟之一专,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注释】
  ① 侯。指 景公。田:打猎。这里指打猎处。②遄(chuan)台:  国地名,在今山东临淄附近。③子犹。 国大夫梁丘据的字。造。到。 往。④羹:调和五味(醋、酱、盐、梅、菜)做成的带汁的肉。不加五 味的叫大羹。醯(XT):醋。醢(hai):用肉、鱼等做成的酱。梅:梅子。 ⑤燀(chan):烧煮。(6)和:调和。(7) :调配使味道适中。。 (8)济:增加,添加。(9)泄;减少。过:过分,过重。(10)献:进言指 出。(11)干:犯,违背。(12)这四句诗出自《诗·商颂·烈祖》。戒:具 备,意思是指五味 全。平:和;指味道适中。 (zong):通“奏”,进献。 嘏(gu):通“假”。至:指神灵来到。无言:指肃敬。(13)济。这里的意. 思是相辅相成。五味:指、甜、苦、辣、咸五种味道。五声:指宫、商、角、 徽、羽五个音阶。(14)一气;空气,指声音要用气来发动。(15)二体:指 舞蹈的文舞和武舞。(16)三类:指《诗》中的风、雅、颂三部分。(17) 四物:四方之物,指乐器用四方之物做成。(18)五声:即五音。(19)六 律:指用来确定声音高低清浊的六个阳声,即黄钟、太簇、姑洗(xian)、蕤 (rui)宾、夷则、无射(yi)。(20)七音:指宫、商、角、微、羽、变宫、变 微七种音阶。(21)八风:八方之风。(22)九歌;可以歌唱的九功之德, 即水、火、木、金、土、谷、正德、利用、厚生。(23)这句诗出自《诗· 豳风·狼跋》。德音:本指美德,这里借指美好的音乐。瑕:玉上的斑点,这 里指缺陷。
  【译文】
  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著车赶来了。 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协啊!”晏子回答说: “梁丘据也不过是相同而已,哪里能说是和协呢?” 景公说:“和 协与相同有差别吗?”晏子回答说:“有差别。和协就像做肉羹,用 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烧煮。厨工调配 味道,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太重就 减少调料。君子吃了这种肉羹,用来平和心性。国君和臣下的关 系也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里下进言 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以的,其中也 包含了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因此。 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丁,百姓没有争斗之心。所以《诗·商颂· 烈祖》中说:‘还有调和的好羹汤,五味 备又适中。敬献神明来 享用,上下和睦不争斗。’先王使五味相互调和,使五声和谐动听, 用来平和心性,成就政事。音乐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样,由一气。二 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各方面相配合 而成,由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迅速、高下、出 入、周疏各方面相调节而成。君子听了这样的音乐,可以平和心性。心性平和,德行就协调。所以,《诗·豳风·狼跋》说:‘美 好音乐没瑕疵。’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 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如果用水来调和水,谁 能吃一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听得下去?不应当相同 的道理,就像这样。”
  【读解】
  晏婴在这里所发的议论,是抽象的哲理。看来,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还是有知书识理的人,还是有人沉下心来思索社会。 人生、宇宙的一些重要问题。就这一点而言,我们这个浮躁轻慢 的时代,是不是也可以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呢?莫非现代化就是让 大伙儿急功近利地全往一条觅食的道上去挤吗?莫非我们真像动 物一样只知道吃饭穿衣?莫非我们除了物质、金钱以外,就什么 也不知道,什么也不关心了吗?
  话说回来。
  晏婴所讨论的“和”与“同”,很典型地代表了咱们国人的思维特点和方式。
  和与同,表面上看起来很相似,它们的表现有一致性,。但在 实质上,它们完全不同。同,是绝对的一致,没有变动。没有多样性,因此,它代表了单调、沉闷、死寂,它也没有内在对活力和动力,不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东西,也不符合宇宙万事万物。 起源、构成、发展的规律性。
  和,却是相对的一致性,是多中有一,一中有多,是各种相 互不同、相互对立的因素通过相互调节而达到的一种统一态、平 衡态。因此,它既不是相互抵消、溶解,也不是简单地排列组合, 而是融合不同因素的积极方面结成和谐统一的新整体。它保留了 各个因素的特点,又不让它们彼此抵消,因而是一个具有内在活 力、生命力、再生力的整体。
  和的观念,既是宇宙万物起源、构成、发展的规律之一,同 时也是咱们祖先对事物的独特理解。换句话说,和的内涵,既包 括了自然规律,也包括了人的理智对秩序的追求,即人为的秩序。
  和的观念被付诸实践,就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国 家兴盛的理想状态是和谐:君臣之间、官民之间、国与国之间、朝野之间,相互理解、支持、协调,利益趋于一致;文学艺术的最 高境界也是和谐:有限和无限、虚与实、似与不似、刚与柔、抑与扬等等因素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补充,相互调节;人们 处理事务、人№关系也崇尚“和为贵”,用自我克制来消除矛盾、分歧,用相互切磋来发扬各自所长,通过寻找利益的一致之处,把各方的不同之处加以协调。
  我们还应注意到,“和”的最终旨归,是人的内心的心性平和, 也就是说,“它的最后落脚点,还是人自身的生存状态。因此,它是内向的,而不是外向的;是人本的,而不是物质的。
  ------------------
  鱄设诸刺吴王僚(昭公二十七年)
  ——刺客的赌博游戏
  【原文】
  吴子欲因楚丧而伐之①,使公子掩余、公子烛庸帅师围潜②,使延州来季子聘于上国③,遂聘于晋,以观诸侯。......吴公子光曰:“此时也,弗可失也。”告 设诸曰:“上国有言曰;‘不索。何获?’ 我,王嗣也④,吾欲求之。事若克,季子虽至,不吾废也。”告 设诸曰:“王可弑也。母老、子弱⑤,是无著我何?”光曰:“我,尔 身也(6)。”
  夏四月,光伏甲于堀室而享王(7)。王使甲坐于道,及其门。门、 阶、户、席,皆王亲也(8),夹之以铍(9)。羞者献体改服于门外(10),执 羞者坐行而入(11)。执铍者夹承之,及体(12),以相授也。光伪足疾,人 于堀室。 设诸置剑于鱼中以进,抽剑刺王,铍交于胸(13),遂弑王。 阖庐以其子为卿(14)。
  【注释】
  ①吴子:吴王僚。因;乘机。楚丧:指楚平王之死。②公子掩余、公子烛庸:吴王僚的同母兄弟。潜;楚国地名,在今安徽霍山县东北。③ 延州来季子:即吴公子季札。上国:指中原各国。④王嗣;王位的继承 人。⑤弱:幼小。(6)身:自己。(7)崛(ku)室:地下室。享;宴 请。(8)王亲:国君的亲兵。(9)铍(pi):用刀鞘装的剑。(10)羞者: 进献食品的人。献体:脱光衣服。(11)坐行:用双膝著地而行。(12)及 体。意思是剑尖挨著了身体。(13)铍交于胸:剑从两旁交叉刺进胸部。 (14)阖庐:即公子光。
  【译文】
  吴王僚想乘楚国有丧事的机会去攻打它,他派公子掩余和公子烛庸率 军队包围潜邑,”又派季札去访问中原各国,接著又去 晋国访问,以观察各诸侯的态度……吴国的公子光说:“这正是时 机,不要错过了。”他告诉 设诸说:“中原各国说过这样的话:‘不去索取,哪里能得到?’我是王位的继承人,我想得到王位。如 果事情成功了,季札即使来了,也不能废除我。” 设诸说:“君王是可以杀掉的。但我母亲老了,儿子还年幼,我该怎么办才好 呢?”公子光说。“我就是你自己啊。”
  夏天四月份,公子光在地下室里埋伏下武士,同时宴请吴王僚,吴王僚派武士坐在道路两旁,。一直到大门口。门口、台阶、里门和坐席上全是吴王僚的亲兵,都拿著剑在吴王两旁护卫。进献 食物的人在门外脱光衣服,改穿别的服装,再跪著膝行进去。拿 剑的人在两边用剑夹著献食物的人,剑尖一直挨著献食者的身体, 然后把食物递给端的人送上去。公子光假装脚有病,进入地下室。 设诸把短剑放进鱼肚子里端了进来,他抽出剑来刺杀吴王僚, 两边吴王亲兵的剑同时交叉刺进了 设诸的胸中,就这样刺杀了 吴王僚。接替的吴王阖庐封 设诸的儿子做了卿。
  【读解】
  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由产生弑君念头,到刺杀成功,一 切都发展得那么快,出人意料,干净利落,如同足球场上的单刀赴会。
  在那个时代,弑君是目无王法的弥天大罪,后果自不必说。敢于产生这样的念头,可以说是胆大包天。不过,这在宫廷之中是家常便饭,政变随时都可能发生,什么王法不王法,规矩呀,礼丁呀等等,全是针对外人和百姓的,宫廷内部的皇亲国戚,全不 把它们放在眼里,为了争权夺利,什么都可以做出来。宫廷之外的平民百姓把宫廷内的一切都看得那么神圣和神秘,其实远不是 如此。
  设诸算是运气好,虽然自己也成了刀下鬼,到底还是让阴谋得逞了,成功了,成功后坐上了王位的人,又会像前任一样,做出 对祖先、神明恭敬的样子,板著面孔教训平民百姓,照样征收赋 税、派遣劳役。权力的更迭,多数时候对平民百姓没有什么意义,百姓的生存状况多半不会有多大改善,仅仅是宫廷内部一些人因 此发达了,一些人因此遭殃了。
  不过,有时候宫廷权力的更迭,也可能对历史进程产生影响。比如,倘若荆柯刺秦成功了,历史就将改写。鸿门宴上,如果刘邦真被杀了,历史将是另一种样子。
  历史中充满了各种偶然因素,很多偶然因素都可能改变历史进程,甚至产生深远影响。可以找到的例证太多了,它们表明,历 史发展并非直线式的,也并非每个历史转折都是必然的,可以预 料的。
  人生也是如此。暗杀政敌本身是一种冒险,一场赌博,其中也充满了偶然性,决定胜负往往在一刹那,在一些小小的细节之上。倘若 设诸动作慢一点,公子光将是另一种下场;但他胜了, 胜者为王,命运出现了转折,上天把天平倒向了他一边。
  ------------------
  申包胥如秦乞师(定公四年)
  ——为臣以尽忠为天职
  【原文】
  初,伍员与申包胥友①。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②。” 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及昭王在随(3);申包 胥如秦乞师④,曰:“吴为封豕长蛇⑤,以荐食上国(6),虐始于边楚(7)。 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8),使下臣告急曰:‘夷德无厌(9),若邻于 君(10),疆场之患也(11)。逮吴之未定(12),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 之士也。若以君灵抚之。也以事君。’”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 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13) 下臣何敢即安(14)?”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15)。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注释】
  ①申包胥:楚国大夫,包胥是字,申是他的食邑。②复:同“覆”, 颠覆。③昭王:楚平王的儿子,名壬。随:诸侯国名。④如:去到, 往。⑤封:大。豕:野猪。(6)荐:多次。食:侵食。(7)虐:侵 害,残害。③越,流亡。③夷:指吴国。德:这里指贪心。厌:满 足。(10)邻;接邻。(11)疆场:边界。(12)逮:及,趁。(13)所伏: 藏身之地,安身之地。(14)即安:到适当的地方去,指“就馆”。(15) 《无衣》:《诗·秦风》中的篇名。
  【译文】
  当初,伍员和申包胥是朋友。伍员出逃吴国的时候,对申包 胥说;“我一定要颠覆楚国。”申包晋说:“努力吧!您能颠覆它, 我就一定能使它复兴。”到了楚昭王在随国避难的时候,申包胥到 秦国去请求出兵,他说:“吴国是头大野猪,是条长蛇,它多次侵 害中原各国,最先受到侵害的是楚国。我们国君守不住自己的国家,流落在荒草野林之中,派遣臣下前来告急求救说:‘吴国人的 贪心是无法满足的,要是吴国成为您的邻国,那就会对您的边界造成危害。趁吴国人还没有把楚国平定,您还是去夺取一部分楚 国的土地吧。如果楚国就此灭亡了,另一部分就是君王的土地了。 如果凭借君王的威灵来安抚楚国,楚国将世世代代事奉君王。’”秦 哀公派人婉言谢绝说:“我听说了你们的请求。您暂且住进客馆休 息,我们考虑好了再告诉您。”申包胥回答说:“我们国君还流落 在荒草野林之中,没有得到安身之所,臣下哪里敢就这样去客馆 休息呢?”申包胥站起来,靠著院墙痛哭,哭声日夜不停,连续七天没有喝一口水。秦哀公为申包胥作了《无衣》这首诗。申包胥 连著叩了九个头,然后才坐下。于是。秦国出兵了。  
  【读解】
  我们在这里见到了另一种游说方式:动作表演。在言辞游说 不起作用的时候,就用动作来表演,并且坚持不懈,终于感动了 “上帝”,成功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我们不得不佩服中包胥的表 演功夫,竟然可以哭上七天七夜,连水都没有喝一口。这个说法 虽然论人怀疑有添油加醋的夸张成分,但申包胥的这种精神,也够让人感动的了。
  这种做法,也可以叫做不择手段达到目的。申包胥对秦哀公 说的那番话,本来就是假托楚昭王的名义编造出来的,算得上是 “瞒天过海”。他在秦庭的痛哭,说不定也是灵机一动想出来的,叫 做“随机应变”吧。以一国之大夫的身份,顾不得什么脸面啦,体 统啦,身份啦,大胆放肆而又坚持不懈地在外国政府的官府中大 哭特哭、滴水不沾,是不是也有点“苦肉计”的味道?
  目的很简单:击败吴国,保住楚国,即“借刀杀人”。身为一个臣子,并未受国君之托,敢于如此胆大包天地擅自行动,确实 表现了为臣的忠诚不移的美德,也可以说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吧。哪个国君有了这样的巨子,都是一种幸福,何愁成不了大事!
  可惜的是,这种表里如一、当面背后一个样儿的赤胆忠心的巨子太少了——不是没有,而是太少。
  ------------------
  齐鲁夹谷之会(定公十年)
  ——圣人知礼而有勇
  【原文】
  十年春,及齐平。
  夏,公会齐侯于祝其(1),实夹谷。孔丘相(2)。犁弥言于齐侯曰(3):“ 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4),必得志焉。”齐侯从之。 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5)!两君和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6), 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偪好。于神为不祥 ,于德为愆义(7),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闻之,遽辟之(8)。
  将盟,齐人加于载书曰(9):“齐师出竟而不以甲车三百乘从我者(10), 有加此盟!”孔丘使兹无还揖(11),对曰:“而不反我汶阳之田、 吾以共命者(12),亦如之!”
  齐侯将享公。孔丘谓梁丘据曰(13):“齐、鲁之故(14),吾之何不闻焉? 事即成矣,而又享之,是勤执事也。且牺、象不出门(15),嘉乐不野合(16) 。飨而既具(17),是弃礼也;若其不具,用秕稗也(18)。用秕稗, 君辱;弃礼,名恶。子盍图之!夫享,所以昭得也(19)。不昭,不如 其已也。”乃不果享(20) 。
  齐人来归郓、讙、龟阴之田(21)。
  【注释】
  (1)公:指鲁定公。齐侯:指齐景公。祝其:即夹谷,地名,在今山东莱芜 夹谷峪。(2)相:担任傧相,负责主持会议仪节。(3)犁弥:齐国大夫。(4) 莱:诸侯国名,姜姓,在今山东黄县,被齐国灭掉。(5)士兵之:命令士兵们拿起 武器冲上去。(6)裔夷:华夏地域以外的民族。(7)偪:同“逼”。偪好:逼迫友好 。愆:伤害。(8)遽(ju):迅速,紧急。辟:同“避”。(9)载书:盟约。(10) 竟:同“境”。出竟:指出境作战。(11)兹无还:鲁国的大夫。(12)共:同:“ 供”。共命:供给齐国之命。(13)梁求据:齐景公的宠臣。(14)故:从前的典章制度。 (15)牺、象:即牺尊、象尊
  ,都是古时的酒器,外形像兽形。不出门:意思是只在朝会和庙堂使用。(16)嘉乐:指钟、磬等乐器。(17)具:齐备。
  (18)秕(bi):不饱满的谷物。稗(bai):像禾的杂草。(19)昭:发扬光大。(20)果:实现。(21)郓(yun)、讙(huan)、龟阴:都是鲁国的邑名,全在汶水的北岸,即“汶阳之田”。
  【译文】
  鲁定公十年春天,鲁国同齐国讲和。
  夏天,鲁定公和齐景公在祝其会见,祝其实际上就是夹谷。孔子担任傧相。犁弥对 齐景公说:“孔丘懂得礼仪,但是没有勇气,如果派莱人用武力劫持鲁侯, 一定能够如愿。”齐景公听从了犁弥的话。孔子带着鲁定公往后退,并说:“士兵们快拿起武器冲上去! 两国国君友好会见,而华夏之地以外的夷人俘虏却用武力来捣乱,这不是齐国国君命令诸侯会合的本意。华夏 以外的人不得图谋中原, 夷人不得触犯盟会,武力不能逼迫友好。这样做对神灵是不吉祥的,对德行也是伤害, 对人却是丧失礼仪,国君一定不会这样做。”齐景公听了这番话后,急忙叫 莱人避开。
  即将举行盟誓时,齐国人在盟书上加上了这样的话:“一旦齐国军队出境作战, 鲁国如果不派三百辆兵车跟随我们,就按此盟誓惩罚。”孔子让兹作揖回答说:“ 如果你们不归还我们汶水北岸的土地,却要让我们供给齐国的所需,也要按盟约 惩罚。”
  齐景公准备设享礼款待鲁定公。孔子对梁丘据说:“齐国和鲁国 从前的典礼制度, 您怎么没听说过呢?盟会的事已经结束了,而又没有设享礼款待,这是让办事人 辛苦了。再说牺尊和象尊不出国门,钟磬不能野外合奏设享礼而全部具备牺象钟磬,这是抛弃了礼仪;如果这些东西不备齐,那就像用秕稗来款待,是国君的耻辱;抛弃礼仪则名声不好。您为什么不好好考虑一下呢?享礼是用来发扬光大德行的。 不能发扬光大,还不如不举行。”结果齐景公没有举行享礼。
  冬天,齐国人向鲁国归还了郓邑、瓘邑和龟阴邑的土地。
  【读解】
  犁弥以为孔子“知礼而无勇”,实在是大大的看错了人。孔子何许人也? 大成至圣先师,岂会像蓬蒿之辈所估量的!可惜那时的人都瞎了眼,有眼不识泰山,竟然轻贱、冷遇咱们的圣人。如果不是这样,孔夫子在春秋末年的日子要好过的多 。尽管他的日子也不算差,能够经常有肉吃,多亏他在学园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孔子的人格和思想的光辉,是人们后来逐渐认识到的他不仅提出了仁、义、礼、 智、信的学说,而且自己躬行实践,为子子孙孙树立了典范。这个故事中,孔子大义凛然 ,与妄自尊大、恃强凌弱的齐国军臣针锋相对,的确让我们肃然起敬, 油然而生景仰之情。
  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孔夫子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竟然以言辞喝退 夷人他凭的是什么?凭的是君子心中的浩然正气,是心中对道义的坚定的信念。 能够如此,死又有什么可怕?即使做了刀下鬼,精神也依然如苍松翠柏,万古长青。正如他老人家所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不,他在危难之际掩护鲁侯,喝退众夷兵,不是为他自己的言论作了最好的注解吗?
  至于动武之外的雕虫小技,就是不在圣人的话下,只需凭三寸不烂之舌, 便可一锤定音,使对手低头称服,不敢再有所造次。
  孔子对付齐国军臣无礼的事迹,给我们以巨大的启发。那些外表上貌似强大、不可一世、骄横跋扈的人,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他们没有三头六臂,内心很虚弱, 只有凭借恐吓、强权、阴谋来获取不义之财。因此对付他们并不太难,最简单最有效得到方法,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绝不在关键时刻表现出软弱,首先在心理和气势上 战胜对手,其他的便是水到渠成了。
  但是这也不是闹着玩的儿戏。内心空虚,没有道义、真理的依凭,只有表面上的强硬,那就成了蛮横,内心充实,才会有外部行为上的光辉。孔子的勇气来自哪里? 来自他的“知礼”“有勇”是“知礼”的自然和必然的结果,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 的。所以,切莫忘记了这个教训:知礼而有勇。
  ------------------
  伍员谏许越平(哀公元年)
  ——穷寇不可不猛追
  【原文】
  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1),报檇李也(2)。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3) 使大夫种因吴大宰嚭以行成(4)。吴子将许之。伍员曰:“不可。臣闻之:‘树德莫 如尽(5)。’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鄩(6),灭夏后相(7)。后缗方娠(8),逃出自窦(9), 归于有仍(10),生少康焉。为仍牧正(11),惎浇能戒之(12)。浇使椒求之(13),逃奔有虞(14), 为之疱正(15),以除其害(16)。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17),而邑诸论(18) 。有田一成(19),有众一旅(20),能布其德而兆其谋(21),以收夏众,抚其官职。 使女艾谍浇(22),使季杼豷(23),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24)。 今吴不如过,而越大于少康,或将丰之(25),不亦难乎?勾践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 不弃劳。与我同壤,而世为仇雠(26)。于是乎克而弗取,将又存之,违天而长寇仇,后虽 悔之,不可食已(27)。姬之衰也(28),日可俟也。介在夷蛮而长寇仇(29),以是求伯(30),必不行 矣。”弗听。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31),而十年教训(32),二十年之外,吴 其为沼乎(33)!”三月,越及吴平。
  【注释】
  (1)夫差:吴王阖庐的儿子。越:诸侯国名,姓姒,国都在会稽,即今浙江绍兴。夫椒:越国地名,在今 江绍兴北。(2)檇(zui)李:越国地名,在今浙江绍兴北。吴王阖庐在这里被越国打败,受伤而死。 (3)越子:越国国君勾践。楯:同“盾”。甲楯:指全副武装的士兵。会稽: 山名,在今浙江绍兴东南十二里。(4)种:文种,越国的大夫,楚国人。嚭(pi) :伯嚭,伯州犁的孙子,吴国的太宰,楚国人。(5)这两句话后被收入《古文 尚书.泰誓》。滋:长,多。尽:彻底。(6)有过:古代的国名,在今山东掖县北。 浇:有过国的国君。斟灌、斟鄩:夏的同姓诸侯。(7)夏后相:夏朝的国君, 夏朝第五代君主。(8)后缗:相的妻子。娠:怀孕。(9)窦:洞,孔。(10)有仍: 古代诸侯国名,后缗的娘家,在今山东的济宁。(11)牧正:管理畜牧的官。(12) 惎:忌恨。戒:提防。(13)椒:浇的臣子。(14)有虞:古代诸侯国名,姓姚, 在今山西永济。(15)疱正:管理膳食的官。(16)除:避免。(17)二姚:指有虞国君 虞思的两个女儿,虞是姚姓国,所以称二姚。(18)邑诸纶:把纶邑封给他。纶 在今河南虞城东南。(19)成:十平方里为一成。(20)旅:五百里为一旅。 (21)兆:开始。(22)女艾:少康的儿子。豷(yi):浇的弟弟,戈国国君。(24) 旧物:指夏代原来的典章制度。(25)丰:壮大。(26)同壤:同处一方,国土相连。 (27)食:消除。(28)姬:指吴国。吴国为姬姓国家。(29)介:处在...... 中间。夷蛮:指楚国和越国。(30)伯:同“霸”。(31)生聚:养育人民和积聚 财富。(32)教训:教育和训练。(33)外:后。为沼:变为湖沼,意思是国家灭亡。
  【译文】
  吴王夫差在椒山打败了越军,报了檇李战役吴国战败之仇。接着,吴军进入了越国,越王勾践率领五千名全副武装的士兵退守到会稽山, 并派大夫文钟通过吴国太宰伯嚭去请求讲和。吴王夫差准备同意越国的请求 。伍员说:“不可答应。臣下听说:‘树立德行不如越多越好,去去除病痛不如 越彻底越好。’从前有过国的国君浇杀了斟灌后又去攻打斟鄩,消灭了夏朝君主相。 相的妻子后缗正怀着孕,从墙洞里逃出去,逃回娘家有仍国,在那里生下了少康。少康长大后当了有仍国的牧正,他忌恨浇,又时刻提防着浇的迫害。浇派大臣 椒去抓少康,少康逃到了有虞国,在那里当上了疱正,得以避开了浇的杀害。 有虞的国君虞思这时把两个女儿嫁给少康为妻,并把纶邑封给了少康。少康 有方圆十里的土地,有五百名士兵,能够广施德政,并开始谋划复兴国家,收罗 夏朝的遗民,按抚属下的官员。少康派女艾去刺探浇的情况,派季杼去引诱 浇的弟弟豷,结果灭掉了过国和戈国,复兴了夏禹业绩,祭祀夏朝的祖先并 祀享天帝,恢复了从前的典章制度。现在是吴国比不上有过国的强大,而 越国却比少康强大,如果越国再壮大起来,岂不是很难对付吗?越王勾践 能够爱护人民,注意施行恩惠,施行恩惠不会失掉人心,爱护民众而不 忘掉有功的人。越国同我们国土相连,又世世代代有冤仇。在我们战胜越国时不把它灭掉 ,却要保存它,这就违背了天意,助长了仇敌,日后即使后悔,也无法消除 祸患。吴国的衰亡,已经为期不远了。吴国处在夷蛮之间又助长仇敌, 想用这种办法去谋求霸权,必定行不通。”吴王夫差没有听从伍员的话。伍员退出来后 对别人说:“越国用十年的时间养育了人民和积聚财富,用十年的时间对 人民进行教育和训练,二十年之后,吴国大概会变成荒凉的湖沼了!”三月,越国和吴国讲和了。
  【读解】
  读了这个故事,很让我们疑心,这是否是后来添加上去的,因为伍员,也就是伍 子胥,真的是料事如神,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竟然 就在二十年后灭掉了吴国,应了伍子胥的预言。当然,这个故事没有造假,不是假冒伪劣 产品,而是真实的历史事实。
  这样我们的确要佩服伍子胥的眼光和头脑了。他是清醒的政治家、军事家,具有理性的精神和现实主义 态度。他识破了越国在兵临城下之时媾和来保存实力的意图,援引历史教训来 告诉吴王夫差,却未被采纳。
  这又一次告诉我们: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发展虽然不是重复循环的,但 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不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确乎要栽大跟头。夏朝 第六代君主少康的“少康中兴”,就是一面镜子。国家虽然亡了,但留下了复仇的种子, 为日后的复兴提供了火种。星星之光,可以燎原。少康就真的从小到大,由弱到强, 灭掉仇敌,光复了祖先的业绩。
  教训之二,是对陷入困境的“穷寇”,要穷追猛打,直至彻底消灭,不留任何祸根, 不时敌手有任何东山再起的希望,也就是要灭掉“种子”。还是毛主席英明, 他老人家早就手过:“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鲁迅先生也极力倡导 通打“落水狗”的精神,即使狗儿落入水中做出哀求的可怜状,也要通打之, 否则,它一旦爬上岸来,又会咬人的。古人也总结过不能纵虎归山,要不然会遗 害无穷。从这个方面来说,吴王夫差放过越王勾践,实在是养虎遗患,玩火以至 自焚。
  教训之三,从越王勾践的角度说,在明知对手强大时,及时的表示屈服,要求媾和, 以便保存实力,另图东山再起,卷土重来,是迫不得已最好的选择。识时务者为俊杰。 勾践不愧为识时务者,在即将亡国灭种的关键时刻,甘拜下风,屈居人下,以屈 求神,保住了复仇的种子。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教训之四,要有坚韧不拔地坚持下去的毅力,事业终将成功。君子报仇,十年不 晚。勾践大概是牢记住了这一点,并且再退一步,加上十年,用两倍的时间来为复仇作准备。 这个过程也够漫长的,其中的屈辱辛酸,非局外人所能体验。以国君的身份, 卧薪尝胆,这要有超出常人的毅力。在长期的艰难困苦之中,人的精神随时都会有 崩溃的可能,随时都可能因挫折而彻底的放弃希望和努力。但是勾践坚持下来了。 因此我们也要敬佩勾践,佩服他的坚韧不拔地向目标挺进的毅力。
  ------------------
  楚国白公之乱(哀公十六年)
  ——宫廷之争难说清
  【原文】
  楚太子建之遇谗也,自城父奔宋;又辟华氏之乱于郑(1)。郑人甚善也。又适 晋,与晋人谋袭郑,乃求复焉。郑人复之如初。晋人使谍于子木(2),请行而期焉(3)。 子木暴虐于其私邑,邑人诉之。郑人省之(4),得晋谍焉,遂杀子木。
  其子曰胜,在吴。子西欲召之,叶公曰(5):“吾闻胜也信而勇,不为不利。舍诸 边竟,使卫藩焉(6)。”叶公曰:“周仁之谓信(7),率义之谓勇(8)。吾闻胜也好 复言(9),而求死士,殆有私乎(10)?复言,非信也 ;期死,非勇也(11)。子必悔之!”弗从,召之,使处吴竟,为白公。
  请伐郑,子西曰:“楚未节也(12)。不然,吾不忘也。”他日又请,许之。未起师,晋人伐郑。楚救之,与之盟。胜怒,曰:“郑人在此,仇不远矣。”
  胜自历剑(13),子期之子平见之,曰:“王孙何自历也(14)?”曰:“胜以直闻,不告女,庸为直乎(15)?将以杀尔父。”平以告子西。子西曰:“胜如卵,余翼而长之。楚国,第我死(16),令尹、司马,非胜而谁?”胜闻之,曰:“令尹之狂也!得死(17),乃非我。”子西不悛(18)。
  胜谓石岂曰(19):“王与二卿士(20),皆五百人当之。则可矣。”岂曰:“不可 得也。”曰:“市南有熊宜僚者,若得之,可以当五百人矣!”乃从白公而见之(21)。与之言,说。告之故,辞。承之以剑,不动胜曰:“不为利谗(22),不为威惕(23),不泄人言以求媚者。”去之。
  吴人伐慎(24),白公败之。请以战备献(25),许之,遂作乱。秋七月,杀子西、子期于朝,而劫惠王(26)。子西以袂掩面而死(27)。子期曰:“昔者吾以力事君,不可以弗终。”抉豫章以杀人而后死(28)。石岂曰:“焚库、弑王。不然,不济。”白公曰:“不可。弑王不祥,焚库无聚(29),将何以守矣?”乞曰:“有楚国而治其民,以敬事神,可以得祥,且有聚矣。”何患?”弗之。
  叶公在祭,方城之外皆曰:“可以入矣。” 子高曰:“吾闻之,以险徼幸者(30) ,其求无餍(31),偏重必离(32)。”闻其杀齐脩也(33),而后入。
  白公欲以子闾为王(34) ,子闾不可,遂劫以兵。子闾曰:“王孙若安靖楚国,匡正王室,不顾楚国,有死不能。”遂杀之,而以王如高府(35)。石乞尹门(36) 。圉公阳穴宫(37),负王以如昭夫人之宫(38)。
  叶公亦至,及北门,或遇之,曰:“君胡不胄(39)?国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盗贼之矢若伤君,是绝民望也,若之何不胄?“乃胄而进。又遇一人,曰:“君胡胄?国人望君,如望岁焉(40),日日以几(41)。若见君面,是得艾也(42)。民知不死,其亦夫又奋心,犹将旌君以徇于国(43),而又掩面以绝民望,不亦甚 乎!”乃免胄而进。遇针尹固帅其属(44)将于白公(45)。子高曰:“微二子者(46),楚不国矣。弃德从贼(47),其可保乎?”乃从叶公。使于国人以攻白公,白公奔山二缢,其徒微之(48)。生拘石乞二问白公之死焉(49)。对曰:“余知其死所,而长者时余勿言(50)。”曰:“不言,将烹!”乞曰:“此事克则为卿,不克则烹,固其所也,何害?”乃烹石乞。王孙燕奔頯黄氏(51)。
  沈诸梁兼二事(52)。国宁,乃时宁为令尹(53),使宽为司马(54),而老于叶(55)。
  【注释】
  (1)华氏之乱:指宋国华定、华亥等杀宋群公子,劫持宋元公一事。(2)谍:侦探,间谍。子木:太子的字。(3)期:约定。指约定袭击郑国的日期。(4)省(xing):察看。(5)叶公:即沈诸梁,字子高,楚国的大夫。(6)卫:保卫。藩:篱笆,这里指边境。(7)周:符合。(8)率:遵循。(9)复言:实践诺言。(10)殆:恐怕,大概。私:私心。(11)期死:必死,意思事不怕死。 (12)节:法则。未节:没有走上正轨。(13)厉:同“砺”,磨。(14)王孙;胜事楚平王之孙。 (15) 庸:岂,难道。(16)第:如果。(17)得死:得到好死,得到善终。(18)悛:发觉,觉悟。(19) 石乞;白公得党徒。(20)二卿士:指令尹子西何司马子期。(21)从白公:让白公跟着。(22)谄:动心。(23)惕:惧怕。(24)慎:楚邑,在今安徽颖上西北。(25)战备:战时得装备。(26)惠王:楚昭王之子,名章。(27)袂(mei):衣袖。掩面:表示自惭。(28)抉(jue):拔起。豫章:树名,樟树。(29)聚:指物资(30)儌幸:侥幸。以险儌幸:靠冒险而侥幸成功。(31) 餍(yan):同“厌”,满足。(32)偏重:不公平 。离:离心。(33)管脩:楚国得贤大夫,管仲的七世孙。(34) 子闾:名:启,楚平王的儿子。(35)高府:楚国的别府,即正宫以外的宫室。(36)尹门:守门,看门。(37)圉公阳:楚国的大夫。穴:打洞。(38)昭夫人:楚昭王的妻子,惠王的母亲。(39)胄:头盔,这里的意思是带上头盔。(40)望岁:盼望收成。(41)几:同“冀”,企盼。以几:盼望你来。(42)艾:安心。(43)旌:表扬,宣扬。循:遍告,通告。(44)针尹固:楚国的大臣。(45)与:助。(46)微:要不是。二子:指子西和子朝。(47)德:有德的人,指子西,子朝。贼:指白公。(48)微:藏匿。(49)死;指尸体。(50)长者:指白公胜。(51)王孙燕:白公胜的弟弟。頯黄氏:吴国的地名,在今安徽宣城境内。(52)兼二事:兼任令尹和司马二职。(53)宁;子西的儿子。(54)宽:子朝的儿子。(55)叶:叶公的采邑,在今河南叶县。
  【译文】
  楚国太子建遭到诬陷时,从城父逃到了宋国,又去郑国躲避宋国华氏之乱。郑国人待他很好。后来他又去了晋国,与晋国人谋划袭击郑国,为此他请求回郑国去。郑国人让他回来,仍像当初一样待他。晋国人派间谍去了太子建那里,间谍请求回国时与他约定了袭击郑国的日期。太子建在他的封邑里很暴虐,封邑的人告发了他。郑国人来查问,抓住了晋国间谍,于是就杀了太子建。
  太子建的儿子名叫胜,住在吴国。子西想召他回国,叶公说:“我听说胜这个人狡诈而又好作乱,叫他回来恐怕有害吧?”子西说:“我听说胜这个人诚信而勇敢,不做对别人不利的事。把他安排到边境上去,让他保卫边疆。”叶公说:“符合仁义叫做诚信,遵循道义叫做勇敢。我听说胜这个人喜欢诺言,并且寻求不怕死的兵士,大概事有野心吧?实践诺言并不是诚信;期望去死并不是勇敢。您一定回后悔的!”子西不听,吧胜召了回来,热闹感他住在靠近吴国边境的地方,称为白公。
  胜请求讨伐郑国,子西说:“楚国的政事还没有走上正轨。如果不是这样,我不会忘记这事。”过了些日子,胜又请求伐郑,子西同意了。还没有出兵,晋国人就去攻打郑国。楚国去换救郑国,并和郑国结盟。胜大怒,说:“郑人救在这里,仇人离我不远了。”
  胜亲自在磨剑,子朝的儿子平看见了,说:“王孙为什么亲自磨剑?”胜说:“我胜以爽直而闻名,不告诉你,不告诉你怎么能算得上事爽直呢?我要用这剑来杀你父亲。”平吧这话告诉了子西。子西说:“胜像蛋一样,我用翼护着他长大。在楚国,如果我死了,任令尹、司马的人,不是胜还会事谁呢?”胜听到了子西的话,说:“令尹太狂妄了!他要得到好死我就不是我。”子西仍没有察觉。
  胜对石乞说:“楚王和两个卿士,用五百人 对付,就可以了。”石乞说:“这五百人是找不到的。”又说:“市场南面有个叫熊宜僚的人,如果得到他,可以抵的上五百人!“胜跟着石乞去见熊宜僚,同他谈的很高兴。胜吧来意告诉熊宜僚,熊宜僚拒绝了。胜把剑放到他的脖子上,他一动不动。胜说:“这人不为利禄所动,不为威胁而惧怕,不以泄露别人的话去讨好别人。”说完就离开了。
  吴国人攻打楚国慎邑胜把吴国人打败了。他请求把武器装备送到郢都献纳,楚王同意了,于是胜趁机叛乱,秋天七月,胜在朝廷上杀了子西和子朝,并劫持了楚惠王。子西用衣袖遮着脸死去。子朝说:“从前我凭勇力事奉国君,不能有始无终。”他拔起一棵樟树,用他杀死敌人后死去。石乞说:“烧毁仓库,杀掉惠王。不这样就不能成功。”胜说:“不行。杀掉惠王不吉利,烧毁仓库没有了物资,拿什么来防守呢?”胜没有听从。
  叶公住在蔡地 ,方城以外的人都说;“可以进兵国都了。”叶公说:“我听说,靠冒险而侥幸成功的人,他的贪求不会满足,做事不公平必定会使百姓离心。”听说胜杀了齐国的管脩的消息,叶公才进入郢都。
  胜想把子闾立为楚王,子闾不答应,胜就用武力威逼他。子闾说:“王孙如果能安定楚国,扶正王室然后庇护百姓,这就使我的愿望,怎么敢不服从呢?如果只顾私利而使王室倾覆,不顾楚国,那么我 宁死也不服从。”于是胜杀死了闾,带着惠王去了高府。石乞看守大门。圉公阳在宫墙上挖了一个洞,背着惠王到了昭夫人宫中。
  叶公也到了,走到北门,有人遇上他,说:“您为什么不戴头盔上头盔?国人都盼望着您,就像盼望慈父慈母一样。如果叛贼的箭伤了您,就不怕百姓绝望了,为什么不戴上头盔呢?”于是叶公戴上头盔前行。他又碰上一个人,说:“您为什么戴了头盔?国人盼望您就像盼望一年的收成,天天都盼望您来。如能见到您的面容,就会安心了。百姓知道还有生的希望,就会有奋战的决心,还要宣扬您的功绩,并通告全城,但您却把脸遮上让百姓绝望,不是太过分了吗?于是叶公脱掉了头盔往前走。他遇上针尹固率领着部下,准备去帮助胜。叶公说:“如果没有子西和子朝二位,楚国就不成其为国家了。背弃有德行的人去跟随叛贼,难道可以保身吗?”针尹固便跟随了叶公。叶公派他和都城的人去攻打胜,胜逃到了山上吊死了,他的部下把尸体藏了起来,叶公活捉了石乞,向他追问胜的尸体的下落。石乞回答说:“我知道藏他的尸体地方,但胜叫我别说出来。”叶公说:“不说就煮了你!”石乞说:“这种事成功了就做卿,不成功就被煮,这本来是应有的结果,有什么关系?”于是叶公就煮了石乞。王孙燕逃到了頯黄氏。
  叶公兼任令尹和司马两个职务。国家安宁之后,他就让宁当令尹,让宽当司马,自己便在叶邑养老。
  【读解】
  我们在这里目睹了一场宫廷叛乱从开始到平息的全过程,多少叶了解了一些王公贵族们纷争和彼此残杀的内幕。白公胜的叛乱原因很简单,不过是由于复仇的要求未被答应,于是便闹得国无安宁,自己最后也是上掉自杀了。
  谁得到了好处?谁叶没有得到好处。有道是,神仙打仗,百姓遭殃,神仙们自己叶同样遭殃。稍有不满,便随心所欲地大动干戈杀得血肉横飞。
  谁代表着正义、道义?恐怕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谁叶不代表一个人拥有道义仁德,野心家、阴谋家同样可以具有这样德特点。这话算说到了点子上。比如石乞,宁死不说出主子的尸首下落,算得上是诚信和勇敢了吧?二他正是这场叛乱德罪魁祸首之一。白公胜也够得上直率坦诚,敢于公开张扬他得企图,他却是叛乱得始作得俑者。
  这确实让我们好好得反思忠孝、仁义、诚信、勇敢、无畏一类经常受人称赞得品德。从白公胜得叛乱看,这些品德本身应当是中性的,并不表明一个人是好是坏,是天使还是恶魔。具备这些品德是一回事,用他们来做 什么又是一回事。大致上说,具备当然比不具备要好;但是具备这些品质,可以成为好人,做好事;也可以成为坏人,做坏事。好人为了追求理想,坚持道义,做人表率,未百姓谋利益,言出必行,心怀宽广,勇于献身,慷慨扑死,用诚信、勇敢来成就自己的事业和理想。坏人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谋一己私利,也会履行诺言,不怕去死,甚至也会慷慨从容地死。
  当然,这是从理论上说。在现实当中,坏人中地绝大多数是不讲诚信,也不勇敢的。他们往往躲在阴暗的角落里,见不得天日,行动起来反复无常,翻云覆雨,奸诈欺骗,诡计多端。为了保存自己,他们可以出卖朋友、同伙,甚至是自己的亲人。遇上危险、灾祸、生死关头,他们比兔子跑的还快,不到万不得已,他们绝不会挺而走险。见到有利可图,他们会削尖了脑袋往里钻,会不顾一切手段,也会自相残杀。这样的寡廉鲜耻、丧尽天良之徒,自古以来就不少,尤其是在官场、商场这类名利场中,时常可以看见他们的身影,有时是偷偷摸摸的,有时是大张旗鼓的,有时加以包装,说人话,做鬼事,或者装出老实诚恳的样子,内心却比谁都狠毒。
  不过,从宫廷之争的角度看,像石乞这样的人大概是可以让人佩服几分的。他在做出选择之前,一定经过深思熟虑,把各种可能性和结果都想到了。一旦做出选择,就坚定不移地去做,对主子,忠心耿耿,鞍前马后,敢于充当马前卒,并且能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宁可被煮,也不改初衷。他们地目的不国是想做一个卿。这说起来似乎有点不好听。不光彩,不正当。认真地想,凭世袭得来得管位就正当、就光彩、就神圣不可侵犯吗?在官场中厮混得人,谁不想当管,谁不想管当得越大越好?否则他就不会呆在官场中了。以一个低微的百姓而在官场中平步青云,或一夜暴发的人,历来也不少,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当初是个连饭都吃不起的穷光蛋儿,后来竟成了“天子”,这是他妈当初生他时无论如何梦想不到的。成为天子之后,谁又能把他怎样,不也是伟大光辉起来了吗?,谁还敢说他半个不是?唯一的区别在于,他成功了,历史就要有他来左右;而石乞一类的人失败了,似乎就要口诛笔伐,当作败类。这不是明显不公平吗?
  叶公这样的人,也很难说他有多高尚,他是胜者,成功者,自然可以心平气和。甚至气壮如牛地说话。他处死石乞地手段,处死前所说的话,倒是有些不寒而粟,哪里还会想到他有什么仁德。用什么办法处死敌手不行呢,比如用刀,用剑,乃至绞刑,却要用沸水来煮。他那短短几个字的问话,足见此君是个铁石心肠的人。再说,他不也是在主子面前奔忙,鞍前马后,竭尽了全力吗?
  所以,我们从局外人(实际上也永远是局外人)的角度,来观看宫廷中的权力和利益之争,如同看戏,拉开了同那些神仙们的距离,出乎其外,说不上喜欢谁,不喜欢谁,也没有君权神圣一类观念的束缚,只是胡言乱语而已。
  多少年了,宫廷、官场的争斗,何曾中断过。是非恩怨,到随时间推移而顺水东流。它其实是一本巨大的糊涂帐,谁敢说自己是法官,夸口自己的评断是绝对真理、绝对权威的结论?
  一切都去了,休说矣。
  ------------------
  ==========================
  礼记
  目录
  《礼记》简介
  敖不可长  ——做人治学的准则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  ——生命与孝道之间的选择
  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  ——引咎自责的敬业精神
  曾子寝疾  ——事于小处见精神
  子夏其子而丧其明  ——劝诫忠告是爱心的体现
  子柳之母死  ——君子不取不义之财
  成子高寝疾  ——生死都要对人有益
  晋献公之丧  ——非礼不听是君子
  吴侵陈  ——师出必须有名目
  知悼子卒  ——进谏规劝的艺术
  陈子车死于卫  ——制止殉葬的“黑色幽默”
  卫献公出奔(1)   ——一碗水难以端平
  战于郎  ——规则也有灵活用时
  孔子过泰山侧  ——从镜子中照见人类的丑恶
  鲁人有周丰也者  ——身教重于言教
  齐大饥  ——做人不食嗟来之食
  晋献文之成室   ——以子之矛,陷子以盾
  季孙之母死   ——借外包装通行天下
  阳门之介夫死  ——最难对付是同仇敌忾
  赵文子与叔誉观平九原  ——为官清廉者有几多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  ——圣人的能耐有多大
  发虑宪  ——使人们变聪明的利弊
  玉不琢 不成器  ——学习是为了开发潜能
  虽有嘉肴  ——实践出真知
  古之教者  ——用制度确保教育的是实施
  大学始教  ——做官从上学开始
  大学之教也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
  今之教者  ——对症下药治弊端
  大学之法  ——方法是成功的保证
  学者有四失  ——心理状态是过失的根源
  善歌者  ——鼓动性来自魅力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  ——选择师长必须慎重
  凡学之道  ——师道何日再尊严
  善学者  ——响鼓不用重捶
  记问之学  ——读死书者不配为师
  良冶之子  ——循序渐进才匝得下根
  古之学者  ——于平易中见深刻
  大德不官  ——立足根本才可随心所欲
  凡音之起  ——音乐以情感为中心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  ——音乐表现情感而不是形象
  礼以道其志  ——音乐是治国安邦的工具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音乐可以察知世事人心
  乐者,通伦理者也  ——文艺是一种工具
  乐由中出  ——以礼约取代兵刑
  乐者,异文合爱者也  ——礼乐当随时代而变化
  乐者,天地之和也  ——以礼乐维护秩序与和谐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  ——乐是论功行赏的奖品
  天地之道  ——教化如同春风化雨
  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   ——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  ——音乐随情感的变化而变化
  土敝则草木不长  ——淫乐如洪水猛兽
  德者,性之端也  ——不可尽信“乐为心声”
  钟声铿,铿以立号  ——君子听音与众不同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  ——君子以礼乐安身立命
  夫乐者乐也  ——中正和谐是乐的准则
  ------------------
  《礼记》简介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光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据传,《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选录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原则上采用选文的首句作标题,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
  ------------------
  《礼记》简介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光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据传,《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选录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原则上采用选文的首句作标题,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
  ------------------
  敖不可长①
  ——做人治学的准则
  【原文】
  敖不可长②,欲不可从③,志不可满,乐不可极(4)。贤者狎而敬之(5),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迁(6)。临财毋苟得(7),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8),分毋求多。疑事毋质(9),直而勿有(10)。
  【注释】
  ①本节选自《曲礼》上。《曲礼》记录了先秦儒家关于各种礼仪制度的言论,目的在于继承和发扬礼教,使人们的言行符合礼教的规范。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讲做人和治学的态度。②敖:同“傲”,傲慢。③从:同“纵”,放纵。④极:达到顶点。⑤狎(xia):亲近。(6)安安:满足于平安的境遇。迁:改变。(7)临:遇上,面对。苟:苟且。(8)很:争论,争执。(9)质:判定,证明。(10)直:明白。
  【译文】
  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享乐不可达到极点。对于贤能的人要亲近并敬重,要敬畏并爱戴。对于所爱的人要了解他的恶德,对于憎恨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能积聚财富,但又能分派济贫;能适应平安稳定,又能适应变化不定。遇到财物不要随便获得,遇到危难不应苟且逃避。争执不要求胜,分派不要求多。不懂的事不要下断语,已明白的事不要自夸知道。
  【读解】
  古代儒家思想的最大特点是凡事保持中间态度:既不能不及,又不能太过。这种态度叫作“中庸”。
  做人,保持中庸尤其重要,而且具有很大的实践价值,也是修身养性的主要内容。内心要庄重矜持,但又不能过分,过分便成了傲慢。欲望可以得到正当的满足,过分则走向放纵。在任何时候,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能达到顶点,不能走向极端。这样,才能在上下左右的关系中和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站稳脚跟,有所作为。
  这种观念体现了儒家对人生的基本态度。它是积极的、现实的、进取的,同时又是谨慎的、保守的。千百年来,它对塑造我们民族的人格心理起过重要作用,产生过深远影响,是人生修养的重要思想资源。
  无论我们现在如何来评价这种人生态度,事实上它已深入到了我们人格心理的深层结构之中。我们已习惯于按这种方式来待人接物,习惯于寻找历史的和现实的例证来证明傲慢、纵欲、自满、享乐的有害,以及保持中间状态的成功。我们也习惯于以此来品评他人,要求他人。这种传统,恐怕难以改变。
  ------------------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
  ——生命与孝道之间的选择
  【原文】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2)。公子重耳谓之曰③:“子盖言子之志 于公乎(4)?”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 “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5)。天下岂有无 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6)?”使人辞于狐突曰(7):“申生有罪,不念 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 少(8),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9)。伯氏苟出而图吾君(10),申生 受赐而死(11)。”再拜稽首(12),乃卒(13)。是以为恭世子也(14)。
  【注释】
  ①本节选自《檀弓》上。“檀弓”是前首人物的姓名,编者用作篇名。全 篇内容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们讨论丧礼的言论,富有文学色彩,风格独 特.②晋献公: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晋国国君,姓姬,名诡诸。世子:太 子.③公子重(chong)耳:太子申生的同父异母弟弟。后来当上晋国国 君,称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④盖(he):同“盍”,何不,为什么 不。⑤弑(Shi):臣子杀国君,或儿子杀父亲叫弑。(6)行:这里指 逃奔。如;连词。之:往,去。(7)辞:告别,狐突:申生的师傅,字伯 行,所以又称“伯氏”。(8)子:指骊姬的儿子奚齐。(9)图:策划,谋 划。(10)苟;如果,倘若。(11)赐:恩惠。(12)再拜:连拜两次。稽 (qi)首:古时叩头敬礼。(13)卒:死去。(14)恭:人死后按其生前敬顺 的事迹给予的称号,即谥(Shi)号。
  【译文】
  晋献公想要杀掉他的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告诉申生说:“你为 什么不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对父亲说呢?”太子说:“不行。父亲有 骊姬才得安乐,我说出来会伤他的心。”重耳又说:“那么为什么 不逃走呢?”太子说:“不行。父亲会说我想谋害他。天下哪里有 没有国父的国家?再说我能逃到哪里去呢?”于是申生派人向狐突 告别说:“我申生有罪,没有听从您的忠告,以至于只有去死。我 不敢贪生怕死。虽然如此,但我们国君年纪老了,爱子年纪又小。 国家有许多忧患,您又不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如果您肯出来 为国君出谋划策,我就得到了您的恩惠,甘愿去死。”申生再拜叩 头行礼,接着自尽身亡。因此,人们送他溢号称“恭世子”。
  【读解】
  太子申生在父王欲杀自己时,既不愿对父王表露心迹,又不愿逃走,最后自尽以成孝道。这事在古代儒生看来可歌可泣,值得赞美,但在今天看来,自尽并非最好的选择。
  杀身以成仁,为了某种理想和价值追求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本身的确值得赞颂。它体现了人类超越肉体生命的一种追求,体 现了古人对生命存在的一种深刻领悟:肉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 仅仅在于肉体本身,更在于它与某种精神意义的联系。换句话说, 活着应当有意义和价值——一不管这种意义和价值的具体内涵是什 么。
  申生所看重的是人伦纲常中的孝道。他的角色定位是儿子,是 本可以继承王位的特殊的儿子——太子。他由此而来的职责和义 务是无条件地服从父亲和国君,不能有超越角色和职责义务的言 行举止。对此,他有高度的意识和自觉性,所以不惜生命的代价 、来换取他所笃信的价值和理想。对于他来说,可谓是生命诚可贵, 孝道价更高。若为孝道故,生命可以抛。
  如今恐怕很少有人会这样去做,因为我们不仅看重生命本身, 价值取向已全然不同。我们也可以做到献出生命,但不会为孝也 无论是父母还是别的什么人,我们可以尊重他们,认真听取他们 的意见和建议。如果出现意见分歧,可以通过对话的方式来解决, 也可以寻求第三方的调解。即使到了矛盾不可调和的地步,也完 全没有交出生命的必要。 传统孝道的大部分内涵早已失去了存在的必然根据,除了敬 重长辈之外,所剩无几。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