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四书五经合集(白话注释版)

_18 (古典)
  “直”也有讲究
  【原文】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①,其父攘羊②,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 中矣。”
  【注释】 
  ①直躬者:直率坦白的人。②攘羊:攘,偷。③证之:告发他。 证,告发。
  【译文】
  叶公对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一个直率坦白的人,他父亲偷了 羊,他便告发父亲。”孔子说:“我的家乡直率坦白的人与你所说 的不同: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直率坦白就在 这里面了。”
  【读解】   
  按照孔子的看法,一个人不能一味地直率坦白。换句话说,直 率坦白也有一定的讲究。比如说在父子关系上,有一个孝与慈的 问题。所以,父亲有什么问题,从孝的角度出发,做儿子的就应 该替他隐瞒,而不应当告发他。反过来也是一样,儿子犯下了什 么过错,从慈的角度出发,做父亲的也应该替他隐瞒,而不应当 告发他。
  这样说来,也就不应当大义灭亲了。甚至,在法律面前,父 子之间也就可以作伪证而相互包庇了。圣人的思想显然不合于法 治的精神,而是从伦理道德的礼法角度思考问题的。这也就是他 在《泰伯》篇里所说的“直而无礼则绞”。直率而不符合礼就会尖 刻伤人。所以,一切都要以礼作为规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儿子告发父亲虽然直率坦白, 但因为不符合孝的礼制,因此仍然是错误的。反过来说,父亲为 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虽然都不直率坦白,但却符合慈与 孝的礼制。
  ------------------
  士的标准
  【原文】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 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 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
  【注释】 
  ①硁硁(keng):浅薄固执的样子。②斗筲(shao)之人:”指器量狭 小的人。斗,古代量名;筲,竹筐,容量不大;斗、筲喻度量的狭小。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士?”孔子说:“做事有羞耻 之心,出使外国能很好地完成国君的使命。这样的人可以称得上 是士了。”
  子贡说:“敢问次一等的。”孔子说:“宗族称赞他孝顺父母, 乡亲们称赞他尊敬兄长。”
  子贡说:“敢问再次一等的。”孔子说:“说话一定守信,做事 一定有结果,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啊!或许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 的士吧。”
  子贡又说:“现在执政的那些人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 器量狭小的人怎么能算得上呢?”
  【读解】   
  “士”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个特殊阶层,与近代文化中的知 识分子相近。在商周时代,士属于贵族中的下层,到春秋时代,则 成了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的一个特殊阶层。孔子生活在这个时代, 他本人也是这个阶层中的一页。所以,他和他的学生们对士有过 各种论述。比较著名的如《里仁》篇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 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又如《泰伯》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 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 乎?”这些论述,都近似于我们今天说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一样, 对“士”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赋予了社会历史的重任。在本篇中, 孔子又与子贡讨论了不同层次的士的标准。
  子贡与孔子讨论的第一个层次的士是参与国家大事的“入 仕”的士,或者说是“用之则行”,“达则兼善天下”的士。子贡 与孔子讨论的第二个层次的士是在乡赋闲,没有在朝廷做官的士, 或者说是“舍之则藏”,“穷则独善其身”的士。子贡与孔子讨论 的第三个层次的士是拘泥固执,不知通权达变的“任任然小人 哉”的士,这种士是勉强可以称得上的,实际上不太够格的士。这 里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言必信,行必果”的品质。不少格言、 座右铭一类的书籍都把“言必信,行必果”作为孔子的格言而加 以传播推广,可孔子却明明说这种“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是 “硁硁然小人哉!”孟子说得更为清楚:“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 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孔孟的论述一反一正而现 点却一脉相承,都是反对一味地“言必信,行必果”,要求“惟义 所在”,一切用“义”来衡量。只要合乎“义”,也就‘唁不必信, 行不必果”了。这种通权达变的思想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一方 面,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孟子也说 这:“君子不亮(通“谅”,即信)。恶乎执?”(《孟子·告子下》) 君子不讲信用,怎么能有操守?孔子、孟子对“信”的论述都是 很多的。但另一方面,又的确不能拘泥固执于“信”上而不知变 通。这正如孔子与叶公谈论关于“直”的问题一样。叶公认为父 亲偷羊儿子告发是“直”,孔子却认为应该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这才是“直”。这是用孝、慈的礼数来变通。同样的,在“信”的 问题上也一样,应不应该“言必信,行必果”,要用“义”来变通。 比如说你对你的敌人也讲信用,那岂不是太书呆子气了吗?
  所以,我们既要讲信用,又要根据实际情况,用“义”的原 则来进行变通。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超脱出来,不做“硁硁然 小人哉”的读书人,而做一个通权达变的人。所谓“世事洞明皆 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实际上也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在内。
  ------------------
  狂者与狷者
  【原文】
  子曰:“不得中行①而与②之,必也狂捐乎!狂者进取,狷者有 所不为也。”
  【注释】 
  ①中行:依中庸而行的人。②与:交往。
  【译文】
  孔子说:“得不到言行合于中庸之道的人相交,那就必然是和 狂与狷这两种人相交吧!狂的人具有进取精神,狷的人有所不为。”
  【读解】   
  狂者、狷者是相对于“中行”的人而言的。“中行”的人是合 于中庸之道的人,是圣人心目中最理想的人,也是很难遇见的人, 所以圣人说很难得到这样的人相交。于是便退而求其次,与狂者 和狷者相交。狂者是进取的人,狷者是有所不为的人。孟子对孔 子在这里所说的狂者和狷者都曾作过解释,在孟子看来,狂者是 志向远大,言语夸张而不切实际的人;狷者是洁身自好的人。 (《孟子·尽心下》)这两种人都有各自的缺点和毛病,但我们常 常所遇见的,或者说见得最多的,却又正是这两种人。所以,也 就只有和他们相交了。
  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这两种人各自的缺点和毛病,从而用 “中行”的标准来加以调节,使之不走极端而接近“中行”。说到 底,还是一个“过与不及”的问题,狂者太过,狷者不及。
  你周围的人是狂者多还是狷者多呢?或者,你本人是狂者还 是狷者呢?无论是你还是你周围的人,是不是都应该用“中行”的 标准来加以调节呢?
  ------------------
  恒心的重要性
  【原文】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①。’善夫!”
  “不但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注释】 
  ①巫医:古代用禳祷之术替人治病的人。不像后来分为卜筮的巫和治病 的医。②“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见《周易·恒卦·九三爻辞》。或,常; 承,受。
  【译文】
  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如果没有恒心,不可以做巫 医。’这话太好啦!”
  《周易·恒卦》说:“没有恒心坚持德行,就会受到羞辱。”孔子说:“这是告诉不守德行的人连卜也不必占了而已。”
  【读解】   
  在《雍也》篇里,孔子说:“颜回嘛,他的心长期不违背仁道。 其余的学生就只有在短时间里做到了。”这是赞扬颜回有恒心坚持 德行,而这种能够坚持德行的人又太少了一点。所以,孔子在这 里继续强调恒心的重要性。
  人没有恒心,连做个巫医都不行,那还能做什么呢?又如 《易经》所说,没有恒心坚守德行,就一定会有羞辱降临。所以, 没有恒心的人连占卜都难以进行。一方归结起来,没有恒心将一 事无成。相反,只要有恒心,铁棒磨成针。这是人所共知的简单 道理。联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实际,谁都会有这方面的体会可 以验证。因此,认识是不会难的,难还是难在行动上的实践。所 谓“贵在坚持”,“坚持就是胜利。”无一还是强调恒心的重要性。 古往今来,道理都是一样的。   
  ------------------
  “和”与“同”的根本区别
  【原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
  孔子说:“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却不和谐 相处。”
  【读解】   
  和是互相补充配合但不失去自我;同是完全一样没有自我。用现代哲学的话来说,和是矛盾的统一,同是绝对的同一。   
  好比五味调和,油盐酱醋等互相补充搭配但不失去自我才能 调出有盐有味的食物,否则就是一味的酸,一味的咸,令人不能 下咽。
  好比八音和谐,高低长短徐疾强弱互相补充配合但不失去自 我才能奏出悦耳动听的音乐,否则就是一高到底,一低到底,令 人神经衰弱,心脏病发。
  好比夫妻和美,卿卿我我,你依我依但依然是“我泥中有你, 你泥中有我”,否则就是大男子主义或全频道肥耳朵气(妻)管炎 (严),无爱情和美可言。
  齐景公问晏子:“梁丘据这个人与我算得上是和吗?晏子回答 说:“只能算是同,算不上和。为什么呢?君说可以的事情,如果 其中有不可以的地方,臣就应该提出不可以的意见加以完善;君 说不可以的事情,如果有可以的理由,臣就应该提出可以的意见 加以修正。梁丘据则还是可以的。君说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君 说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就好像水与水做成的汤,有什么味 道呢?又好像五音只有一种,有什么听头呢?”(《左传-昭公二 十年》)
  梁丘据阿谀附和,盲目苟同,唯齐景公之意见是从,因此只能算是“小人同而不和”,而不能算是“君子和而不同。”
  君子小人,和同区别。?
  ------------------
  好恶不等于是非
  【原文】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 严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 恶之。”
  【译文】
  子贡问道:“一乡的人都喜欢他,怎么样?”孔子说:“还难说。” 子贡又问:“一乡的人都厌恶他,怎么样?”孔子说:“还难说。不 如一乡的人中好人喜欢他,坏人厌恶他。”
  【读解】   
  一乡的人都喜欢他,他可能是一个好好先生,用孔子、孟子 的话来说,可能是一个乡原先生,因此,不一定是好人。   一乡的人都厌恶他,他可能是一个特行独立,鹤立鸡群的人, 因此,不一定是坏人。
  只有当好人喜欢他,坏人厌恶他时,我们才可以肯定他是一 个好人。
  所以,好恶不等于是非,群众意见也不是绝对正确。正因为 如此,孔子才在另一个地方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 焉。”(《卫灵公》)要求对舆论必须分析考察,坚持是非标准,而 不可简单盲目地从众。
  我们今天考察干部,任用人才,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时候, 是不是也应该特别注意这一点呢?
  ------------------
  君子易事而难悦
  【原文】
  子曰:“君子易事①而难说②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 人也,器之③。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 人也,求备④焉。”
  【注释】
  ①事:侍奉。②说:同“悦”。③器之:量才而用。④求备: 求全责备。
  【译文】
  孔子说:“在君子手下做事很容易,但却难以讨他欢喜:不用 正当的方式去讨他欢喜,他是不会欢喜的;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 却总是量才而用。在小人手下做事很难,但却容易讨他欢喜:用 不正当的方式去讨他的欢喜,他也会欢喜;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 却总是求全责备。”
  【读解】   
  君子平易近人,善解人意,所以比较容易相处,共事也比较融洽。但如果您一心要想取悦于他,那就难了;尤其是想通过不 正当的手段去取悦于他,那就更难了。不过,虽然你不能取悦于他,但他用人时还是会量才录用,不会给你小鞋穿的。
  小人心胸狭窄,为人忌刻,难以伺候,所以不易共事。但如 果您一心要想取悦于他,那也很容易,给他一点好处,甚至只需 要顺着他来,稍稍迎合他一下,都会使他高兴。不过,高兴归高 兴,轮到他用人的时候,照样会百般挑剔,求全责备。做这样的 人的手下,那可就惨了。
  孔子分析人情世故,入木三分,非常深刻。我们今天衡量领导,选择做事的公司或单位,不也应该注意你的上司到底是君子还是小人吗?
  ------------------
  泰而不骄
  【原文】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
  孔子说:“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泰然自若。”
  【读解】   
  在《颜渊》篇里,司马牛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 不惧。”不忧不惧就能做到泰然自若,心平气和。相反,心胸狭窄, 矜己傲物,装模做样,色厉内荏,貌似骄傲内心却比惧交加,患 得患失,永远不得安详宁静。
  平生未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
  凡事保持泰然处之的心境是最重要的。  
  ------------------
  刚毅木讷,近于仁德
  【原文】
  子曰:“刚、毅、木、纳,近仁。”
  【译文】
  孔子说:“刚强、果敢、质朴、沉默寡言,这几种品质近于仁 德。”
  【读解】   
  这实际上是一个男子汉的形象,海明威笔下的硬汉或日本影 星高仓健所塑造的形象。
  有意思的是,这些现代的硬汉,少男少女们心中的偶像,居 然也是圣人在两千年前就赞扬的形象。
  这是不是古今一理,圣人与平常人平常心相通的一个例证呢?
  ------------------
  宪问第十四
  本篇内容较多,也较杂,包括道德、政治、学问等各个方面。 还有不少对人物的评论,通过对人物的评论表现出孔子的政治、伦 理观点。全篇原文共 44章,本书选 19章。
  读书人不要怀恋温柔之乡
  【原文】
  子曰:“士而怀居①,不足以为士矣。”
  【注释】
  ①怀居:怀,怀恩,留恋;居,家居,安居。
  【译文】
  孔子说:“做了读书人却怀恋家居,那就不配做读书人了。”
  【读解】   
  在《学而》篇里,孔子已经说过:“君子食无求他,居无求安。” 在《里仁》篇里又说过:“士忠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 也。” 曾子也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 孟子说得更为严重:“上天要把重大使命放在某人身上,必定 先使他的意志受到折磨,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 挨饿,使他备受劳困之苦……”(《孟子·告子下》) 因此,儒学虽不是苦行禁欲主义,但却主张艰苦奋斗。所谓   “头悬梁,锥刺股”,正是这样的典型。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晋公子重耳流亡到齐国的时候, 住进了好房子,又有大小老婆陪侍左右,于是便不想再走了。他 老婆姜氏骂他说:“行也!怀与安,实败名。”这其实也正是孔子 的意思。 所以,如果你是读书人,就不要去贪恋家居的温柔之乡。
  ------------------
  治世和乱世的言行
  【原文】
  子曰:“邦有道,危①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②。”
  【注释】
  ①危:正。②孙:同“逊”。
  【译文】
  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正直地说话,正直地做事;国家政 治黑暗,正直地做事,说话却要谨慎。”
  【读解】   
  政治清明说话办事都无所顾忌,可以畅所欲言,放心做事。
  政治黑暗则需要有所顾忌,尤其是说话,往往祸从口出,招 致危害。
  这是孔子教我们处世的艺术。不是滑头,而是生活的经验,保全自己的基本原则。
  ------------------
  有言者不必有德
  【原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 不必有仁。”
  【译文】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仁猛的人一定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读解】   
  这几句话说来都很好理解。一个人有德行,有修养,就一定 会有好的言论、好的著作传世,可是反过来,一个有好的言论、好 的著作传世的人却不一定就很有道德、修养。勇和仁的关系也一 样。一个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这种勇气是指大智大勇,而不 是打架斗狠的匹夫之勇。反过来说,一个有勇气的人却不一定有 仁德。
  这里面最值得注意的是“有言者不必有德”一句。它成了后 世说“文人无行”的理论依据。一个文人,一个著名作家,他当 然是非常“有言”的了,有的甚至是“著作等身”,但却并不一定 有好的道德修养。这就是所谓“文人无行”的现象。
  当然,说“文人无行’”并不是说所有的文人都没有德行。这 正如说“有言者不必有德”的“不必”是不一定一样。不一定有 德,也就不一定没有德,所以,也有“有言者”又有德的情况。
  勇与仁的关系也是这样,“勇者不必有仁”,也不排除勇者也 有仁的情况存在。
  从愿望来说,我们当然是希望有言者又有德,有勇者又有仁的了。
  ------------------
  不要溺爱,不要愚忠
  【原文】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译文】
  孔子说:“爱他,能不使他知艰难困苦吗?忠于他,能够不教 诲他吗?”。
  【读解】   
  爱他也罢,忠于他也罢,都要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为他好. 所以,爱他,但不能溺爱;忠于他,但不能愚忠。
  尤其是我们今天教养独生子女,太宠爱孩子反而是害了孩子。 比如说什么都不让他(她)做,结果是使他(她)毫无生活能力, 长大一事无成。、当然,“劳之”并不仅仅局限于使他(她)劳动, 而是要让他(她)认识、体会生活中艰难困苦的一面,增强对生 活的理解和应变能力。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说的其实就是 这样的道理。
  对孩子是这样,对朋友也是这样。“忠之,能无诲乎?”既然 是真正的“忠”,那就要做分友,看见他不对或有不妥当的言行时, 就应当劝勉他、教诲他,使他改正,做一个更完美的人。这才是 真正忠于朋友,爱护朋友的做法。
  ------------------
  贫富都作等闲看
  【原文】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
  孔子说:“贫穷却没有怨言,很难;富贵却不骄傲,这倒比较 容易。”
  【读解】   
  在《学而》篇里,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孔子回答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所以,孔子 在这里依然说:“富而无骄,易。”富有了,成了“大款”却不趾 高气扬,骄傲自满,这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难以做到的是“贫 而无怨。”贫穷却没有怨言,心平气和,也就近乎“贫而乐”,亦 即安贫乐道了。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孔子“饭疏食,饮水,曲 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能够做到这一点。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雍 也》)也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是不是也能做到这一点呢?
  “当然,凡事先易后难。对于正在奔小康的当今国人来说,能够做到“富而无骄”,那也就很不错了。
  说到底,钱财只是身外事,贫富都作等闲看,那也就可以超脱一些了罢。
  ------------------
  什么是完人?
  【原文】
  子路问成人①。子曰:“若臧武仲②之知,公绰③之不欲,卞庄 子④之勇,冉求之艺,文⑤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 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6)不忘平生之言,亦 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
  ①成人:等于说完人,完善的人。②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著 名的聪明人。③公绰:鲁国大夫孟公绰,孔子认为他清心寡欲,《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说他是孔子所尊敬的人。④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以 勇敢著称。⑤文:文饰,修饰。(6)要:同“约”,穷困,困顿。
  【译文】
  子路问什么是完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的智慧,孟公绰 那样的不贪心,卞庄子那样的勇敢,冉求那样的多才多艺,再用 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称为完人了。”又说:“现今的所谓完人 又哪里一定能如此呢?看见利益能想到是否合乎义,见到危难敢 于献身,久处困顿之中能够不忘记平时的诺言,也就可以称为完 人了。”
  【读解】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以,圣人所论的完人也 有相对性。
  照通常的抽象的标准而言,完人是智、仁、勇、才艺兼备而 又具有礼乐修养的人。但面对现实,这样完美的人又哪里能够找 得到呢?所以,孔子又退而求其次,提出了现实中所谓完人的标 准。这个标准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具体而易于实践。直到今天,也 加可以用来检验我们周围的人。比如说见利思义的问题,在市 场经济体制下,利益成了最尖锐最突出的社会现象,是见利忘义、 唯利是图还是见利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成了检验一个 人的试金石。又比如说见危授命的问题,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在 各种各样政策放宽的探索中,难免会遇到挫折,遇到阻碍,有时 地会触及到个人利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在危难的时候,我们 是挺身而出,见危授命还是东推西卸,不承担子,不负责任,这 些都是检验一个人的标准。至于说在困顿中不忘平时的诺言,坚 劳节操,坚持探索与追求,就更是我们在人生的程途上必不可免 的了。谁能够保证自己一生就一帆风顺,不遇到困顿与挫折呢?关 键是要有一颗不畏困顿,不怕挫折,勇于追求的心。   所有这些,并不是说要你全部做到,成为一个完人,而是说 我们可以用圣人关于完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在人生的程途上尽 力做得好一点,使自己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
  恰到好处
  【原文】
  子问公叔文子①于公明贾②曰:“信乎?夫子③不言,不笑,不 取乎?”公明贾对曰:“以④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 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 岂其然乎?”
  【注释】
  ①公叔文子:卫国大夫公孙拔,卫献公的孙子,谥贞惠文子。②公 明贾:卫国人,姓公明,名贾。③夫子:先生,这里指公叔子。 ④以:此。
  【译文】
  孔子向公明贾打听公叔文子,说:“当真吗?他老先生不讲话, 不笑,不获取吗?”公明贾说:“这是传话人说过了头。他老先生 在时机恰当的时候讲话,因此别人不厌烦他所讲的话;高兴了出 后才笑,因此别人不讨厌他笑;该获取的才获取,因此别人不厌 恶他获取。”孔子说:“原来是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
  【读解】   
  圣人虽然对公叔文子是否真是这样做还有所怀疑,但对这样 做的正确性却是没有怀疑的了。
  公叔文子的做法概括起来说就是恰到好处。该说话的时候就 说话,快乐的时候就笑,该获取的时候就获取。反过来说,不该 说的时候就不说,比如说,在法西斯主义的淫威下,你说什么呢? 在封建专制的文字狱下,你写什么呢?不该笑的时候就不笑,比 如说,在人家被车撞了的时候,在人家不小心摔了一跤的时候,你 笑什么呢?在光着屁股却自认为穿着美丽的新衣的皇帝面前,你 笑什么呢?尤其是,不该获取的时候就不要获取。“手莫伸,伸手 必被捉。”(陈毅)贪污受贿,贪赃枉法,这些都是获取不得的,所 以不要获取。
  归结起来就是,凡事都有原则,言笑都有分寸,而其调节的 杠杆便是恰到好处。
  当然,最大的难度也正是在这“恰到好处”四个字上。不然 的话,圣人怎么会对公叔文子是否做到了还心存怀疑呢?
  ------------------
  看人看大节
  【原文】
  子贡曰:“管仲①非仁者与?桓公②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③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④ 管仲,吾其被⑤发左衽(6)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7)也,自经(8)于沟 渎(9)而莫之知也?”
  【注释】
  ,①管仲:齐桓公的宰相,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原本是公子纠的家臣, 公子纠与齐桓公争位被杀后,他归服了桓公,辅佐桓公成就了霸业。② 桓公:即齐桓公,齐国的国君。他与公子纠是兄弟,因为争夺君位而杀死了 公子纠。③匡:正。④微:假若没有的意思,用于和既成事实相反 的假设句之首。⑤被:同“披”。(6)左衽:衣襟向左边开。披 散头发,衣襟向左边开是当时落后部族的打扮。(7)谅:信,这里指小节 方面的诚信。(8)自经:自缢。(9)沟读:小沟渠。
  【译文】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能为 主子而死,反而做了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做桓公的宰相, 辅佐他称霸诸侯,匡正天下,老百姓到现在还受到他的恩赐。如 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也都像落后民族那样被散着头发,衣襟向 左边开了吧。难道真要像普通男女那样拘于小节小信,自缢于沟 渠之中而没有人知道才好吗?”
  【读解】   
  关于这个问题,子路也提出来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 纠,与管仲一起做公子纠家臣的召忽为公子纠而死,管仲却不死。 这是不是不仁呢?”孔子说:“齐桓公九次会盟诸候,不动用兵车 武力,都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他的仁,这就是他的仁啊!” (《宪问》)
  孔子回答子贡与子路显然都是同样的看法。这就是从大处着 眼评价人。
  管仲虽然没有为公子纠尽忠,以身相殉,但他辅佐齐桓公立 了大功,名流青史,也就不能用对一般普通人的小节小信来要求 他了。说到底还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问题。我们不能对任何人都求全责备,而应该看他的主流,看他的大节。   事实上,齐桓公也正是因为不究细节,不计私仇,原谅了差 点要了他的命的管仲而加以重用,才取得了“霸诸侯,一匡天 下”的丰功伟绩。
  所以,齐桓公的认识也是合于圣人的思想的。我们今天正当 用人之际,是不是也应该用这种看大节、看主流的思想来衡量人 才呢?
  ------------------
  用人之妙
  【原文】
  子言卫灵公①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③不丧?”孔 子曰:“仲叔圉④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6)治军旅。夫如是, 奚其丧?”
  【注释】
  ①卫灵公:卫国国君,卫献公的孙子,名元,在位42年。②康子: 即季康子,鲁国的权势人物。③奚而:为何,为什么。④仲叔圉 (yu):即孔文子,卫国大夫,名圉。⑤祝鮀(tuo):卫国大夫,字子鱼。 祝本为宗庙官名,他是以官名为姓氏。③王孙贾:也是卫灵公的大臣。
  【译文】
  孔子谈论卫灵公的昏乱无道。季康子说:“既然如此,怎么没 有败亡呢?”孔子说:“他用仲叔国主管外交,祝鮀主管祭龙王孙 天主管军队。既然如此,怎么会败亡呢?”
  【读解】   
  卫灵公虽然昏乱无道,不是个好国君,但他的干部选拔得很 好,用了一批得力的大臣,内政、外交、军事都有人抓起来,所 以不仅没有败亡,反而当了 42年的国君,比许多勤政廉洁的国君 都当得长。
  这就是用人的艺术了。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据说当韩信很得意地去问汉高祖能 的少兵时,汉高祖回答说:“我不会带兵,但我善于带将。”汉 高祖的回答是非常深刻的。事实上,会当领导的人只需要抓住几 个得力的助手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做国君如此,做一个单 位的领导,一家公司的老板也都是如此。范围有所不同,道理却 是一样的。
  这也是与事必躬亲相对的领导艺术。
  正因为勿需事必躬亲,所以灵公才能昏乱而不亡国。这就 是用人之妙的功效啊!
  ------------------
  大言不惭,为之也难
  【原文】
  子曰:“其言之不怍①,则为之也难。”
  【注释】
  ①怍(zuo):惭愧。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大言不惭,那他实践起来一定很困难。”
  【读解】   
  说者容易做者难。
  所以,一个人说话一定要注意,大言不惭,夸夸其谈,把牛 皮吹出去了却收不到口口,不能兑现,往往被人看白了。   孔子关于言与行关系的论述在《论语》中收得很多,其基本 思想还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多做少说,先做后说。说到做到, 不放空炮。
  ------------------
  为谁而学?
  【原文】
  子日:“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
  孔子说:“古代的学者学习为了充实自己,今天的学者学习为 了沽名钓誉。”
  【读解】   
  古今学者,学风有别。 为人为己,一字之差,经渭分明:为己者,但求自我充实,尽 得风流,“人不知而不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为人者,装 腔作势,借以吓人,故作深刻博学,巧言令色以悦人。 圣人概括古今学风,是就一般情形而论。事实上,古代树 林尽是为己,现代学者也不全是为人。无论哪个时代,总是为 人为己的学者都有,这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更应该注意的是你自己,学习到底是为人还是为己呢? 用我们做学生时的通俗的问法:到底是我要学还是要我学呢? 我要学是为己,要我学是为人。 说到底还是一个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问题。
  ------------------
  思不出其位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政事。”
  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不越出自己的职位。”
  【读解】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话,在《泰伯》篇里孔子已经说过。 之所以在这里重复出现,是因为它与“君子思不出其位”有着密 切的关系。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那么,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了。
  不过,谋其政也应“思不出其位”,不越出自己的职位范围考 虑问题。
  说穿了,还是做冬瓜就考虑冬瓜的问题,做西瓜就考虑西瓜 的问题。
  或者如鲁迅先生的冷嘲热讽:
  “奴隶只能奉行,不许言议;评论固然不可,妄自颂扬也不可, 这就是‘思不出其位。’……一乱说,便是‘越俎代谋’,当然 ‘罪有应得’。倘自以为是‘忠而获咎’,那不过是自己的糊涂。” (《且介亭杂文·隔膜》)
  若要找这样“糊涂”的人,那可真是比比皆是,很多人为此 丢官葬送前程自己还不知道是为什么哩。
  ------------------
  胸襟宽广而明察
  【原文】
  子曰:“不逆①诈,不亿②不信,抑③亦先觉者,是贤乎!”
  【注释】
  ①逆:预先揣度。②亿:同“臆”,猜测。③抑:可是。
  【译文】
  孔子说:“不预先揣度别人的欺诈,不凭空猜测别人的不诚实, 却又能及早发觉欺诈与不诚实。这样的人是贤者了吧!”
  【读解】   
  不轻易去猜测揣度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是胸襟宽广的表现; 却又能及早发觉欺诈与不诚实是明察秋毫的睿智。
  能够做到这两方面,当然是贤者了,而且是大大的贤者哩。
  从实际情况来看,太明察的人往往疑心重多忌刻,凡事都对 人防一手,容易把人想象得很坏,所以显得心胸不够宽广。而一 般心胸宽广的人又往往把人想象得太好,对人缺乏心计和防范,所 以不够明察。
  这两方面的矛盾在圣人的论述中被统一起来了,这当然是高 标准严要求,我们一般人是望尘莫及,难以做得到的。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也就只有努力提高修养,争取做得好 一点罢了。
  尤其是做领导人的,更应该朝这方面的修养而多下功夫。
  ------------------
  人才的品质更重要
  【原文】
  子曰:“骥①不称其力,称其德②也。”
  【注释】
  ①骥:古代良马的称呼,即千里马。②德:指马训练有素,驾驭时 能顺人意。
  【译文】
  孔子说:“对于千里马,不称赞它的力气,要称赞它的品质。”
  【读解】   
  尚德不尚为,重视品质超过重视才能。
  这是儒家的人才思想,也是我们今天选拔干部和人才的一个 原则。
  我们的确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人如果品质不好,能力 差也用算了,危害还不会好大。恰恰是一个能力非常强,智商非 常高的人,如果品质败坏,野心很大,那他所造成的危害就会非 常大,有时候甚至会达到致命的程度,断送一个单位、一家公司, 甚而至于一个国家、一朝江山。
  反过来说,一个人品质很好,能力虽然差一点,但他只要虚 心好学,提高自己,也就会逐渐有所进步,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
  所以,人才的品质更比能力重要。这是我们在考察干部、选 拔人才时不能不遵循的原则。当然,也不能因此而走向另一个极 端,忽略人的能力,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
  比较全面地说,应该是德才兼备最好,二者不能得兼时,德 重于才。如果完全没有才,则已不在我们所讨论的范围内了。因 为我们的话题本来就是在千里马的问题上展开的。
  ------------------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原文】
  或曰:“以德报银,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 德报德。”
  【译文】
  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又用什 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读解】   
  《老子》第六十三章说:“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报怨以德就是以德报怨,周恩德回报怨恨。最典型最极端的 说法是基督教《圣经》上所说的,你在我左脸上打了一记耳光,我 不仅不还手,不躲避,反而再送上右脸让你打一记耳光。或者用 我们中国的说法,就是唾面自干。《新唐书·娄师德传》记载,当 娄师德的弟弟要到代州去做官时,他教导弟弟要学会忍耐。弟弟 说:“这没问题,比如说有人向我脸上吐口水,我把它擦掉就是。” 可娄师德却说:“擦掉也不对,因为这样还是会显露出你对他的做 法不满,所以,应该让它自己在脸上干掉。”这样的修养功夫就是 以德报怨,一般人真是很难做到。同时,我们也看到,孔圣人并 不赞成这样的做法。他虽然没有正面回答有人提出的这个问题,但 却很艺术地说,以德报怨,那又用什么去报德呢?所以他主张以 直报怨,以德报德。要用正直的行为去回报别人的怨恨,用恩德 去回报别人的恩德。所谓用正直的行为去回报别人的怨恨,那就 并不排除对那些恶意怨恨的反击,善恶是非还是应当恩怨分明。总 而言之是“投桃报李”或“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而不是一 味地送来顺受,不讲是非原则地以德报怨。
  当然,圣人也并不主张以怨报怨。你不仁,我不义;你打我 一举,我踢你一脚。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无休无止地斗下去, 那也就没有意思了。
  ------------------
  不怨天,不尤人
  【原文】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①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注释】
  ①尤:怨恨,责怪。
  【译文】
  孔子说:“没有人知道我啊!”子贡说:“为什么没有人知道您 呢?”孔子说:“不怨恨上天,不责怪别人,下学人事而上达天命。 知道我的,大概就只有天吧!”
  【读解】   
  所谓“天才知道!”圣人的感慨是很沉重的。
  我们在《里仁》篇里已经说过,不被人知道,不被人了解,这 是圣人终身未能解开的一个“情结”。虽然他曾多次说过“人不知 而不愠”(《学而》)之类的话,反复中说不被人知道没有什么关 系,在这里又再次明确说自己“不怨天,不尤人”,只管“下学而 上达”,但他毕竟还是在感叹“没有人知道我啊!”所以,说圣人 完全不在乎有没有人知道自己的确是不合于实际的。
  事实上,古往今来,哪个读书人又完全摆脱得了“名”的羁 绊呢?
  君子不言利,两袖清风,一生廉洁的读书人倒是见得不少,可 完全不在乎名,不计较别人是否知道、了解自己的读书人却是难 以见到。
  追本溯源,就是圣人也未能心如止水,全然超脱啊!
  ------------------
  历史车轮不可阻挡
  【原文】
  公伯寮①愬②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③以告,曰:“夫子④固有 惑志⑤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6)。”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 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注释】
  ①公伯寮(伯。):姓公伯,名寮,孔子的学生。愬(su):同“诉”, 毁谤。③子服景伯:姓子服,名何,字伯,谥景,鲁国大夫。④夫 子:这里指季孙。⑤惑志:疑惑之心。(6)肆诸市朝:肆,陈列死尸, 诸,“之于”的合音;市朝,街市与朝廷,这里指街市。
  【译文】
  公伯寮在季孙面前毁谤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孔子, 说:“季孙虽然已被公伯寮迷惑了,但我的力量还可以把公伯寮杀 了陈尸街头示众。”孔子说:“大道如果将会实行,这是天命;大 道如果将被废止,这也是天命。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读解】   
  公伯寮背叛老师,毁谤同学,子服景伯打抱不平,要帮助老 师除掉这个害群之马。可孔子却不同意。孔子的意思是说,我们 所奉行的是治国平天下的大道,能不能行得通,自有天命主宰。这 里的天命实际上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历史的车轮,至于公伯寮 个人的捣乱,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所谓历史的车轮不可阻挡,螳 臂挡车,谈何容易。所以,孔子并不同意对公伯寮采取过激的行 动。
  反对暗杀,反对暴力,坚信道义的力量,坚信历史发展的客 观规律。这既反映出圣人思想、意志的坚定,又体现出他博大的 胸怀和高远的见识,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
  ------------------
  知其不可而为之
  【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①。晨门②曰:“奚自?”子路日:“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
  石门:鲁国都城的外门。②晨门:早晨看守城门的人。
  【译文】
  子路在石门过夜。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 孔氏那里来。”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 吗?”
  【读解】   
  “明知不可而为之”,这对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 很。显然,这个守城门的人并不是一个等闲之辈,而是一个修养 很高却隐身于市朝的大隐士。
  回到“明知不可而为之”这句话本身来看,这是一个理想主 义者的形象勾画。一个人知道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是可望成功的,于 是坚持干下去,最后果然取得成功他固然是一个成功的人,但 说来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了不起。而一个人明智自己所从事的事情 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还可能取得成功,但他不是一丝不苟地坚持 做下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自己的信念和 理想而献身。这就非常不易而难能可贵了。就像愚公移山,又像 西绪福斯把石头推上山坡,圣人何尝不知道“克己复礼”任重而 道远,但却周游列国,“累累如丧家之犬”而精神不改,晚年退居 讲学,仍然以礼乐文化为核心内容,为推行“仁道”而贡献力量。 正如曾子所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正是这一方面的精神,突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特征,与知其 不可而不为的道家大相径庭。
  ------------------
  儒学的进修纲要
  【原文】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①。”曰:“如斯而已乎?”曰: “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 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注释】
  ①敬:严肃谨慎。
  【译文】
  子路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而形成严肃谨慎 的品质。”子路问:“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而使 家人安乐。”子路又问:“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 而使百姓安乐。不过,修养自己而使百姓安乐,就连尧舜都还感 到力不从心哩!”
  【读解】   
  刘宝楠《论语正义》解释说:“修己就是修身,安人就是齐家, 安百姓就是治国平天下。安人安百姓都建立在修身的基础之上。”
  这么说来,《大学》所列的修、齐、治、平进修阶梯,实际上 上已由孔子在这里亲口说出来了。
  那一段是不是儒学进修的纲领性文字呢? 这当然也不是发现了什么新大陆。 不过,从我做起,首先解放自己,然后是家人,然后是全社 会的人,这倒正是儒学的进修历程。
  一言以蔽之,由内而外,由己及人,修身正己而天下平。
  ------------------
  卫灵公第十五
  本篇以论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内容为主,其中专论君子的 就达10章。所以本篇中名言名句非常之多。全篇原文42章,本 书选 30章。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原文】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①。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 子曰:“君子固②穷,小人穷斯滥矣③。”
  【注释】
  ①兴:起。②固:固守,安宁。③穷斯滥矣:斯,就。滥,泛 滥,指胡作非为。
  【译文】
  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愤 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 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读解】   
  君子安贫乐道,达观知命,如孟子所说,虽然“无恒产”,但 “有恒心”,所以能够安守穷困,“贫贱不能移”。小人既“无恒 产”,又“无恒心”,所以,一旦穷困,就会“被辟邪侈,无不为 已”(《孟子·梁惠王上》)——穷斯滥矣!
  本章文字很有文学色彩。
  “莫能兴”三字,摹写孔子一行困厄,累累如丧家之犬的情形, 非常生动。“子路愠见”,一个“愠”字,突现子路性格,使我们 如见其面,如闻其声。“君子亦有穷乎?”的“亦”(也),道出千 般委屈,而孔子答“君子固穷”的‘固”,与“亦”相对,不愧长 者风范。《史记·孔子世家》在“子路愠见”之前还有“孔子讲诵 弦歌不衰”的记载,刻画出圣人高邈的风情,使我们目睹“君子 固穷”的风度,更是印象深刻。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里说孔子“在陈绝粮”,固然指的是经 济穷困,但我们理解这段文字却不应仅仅局限于经济穷困方面,举 凡人生挫折,事业坎坷,人到了穷途末路,都可以理解为“穷”的 范围。而凡是到了这些关头,君子都应该具有“固穷”的胸襟和 气度,既来之,则安之,走出困境。而不应该“穷斯滥矣”,胡作 非为,铤而走险或投机取巧,甚至屈态变节,苟且偷生。
  说到底,不过是一个人应当如何战胜逆境,走出困境的问题。 自古雄才多磨难,圣人尚有断粮饿饭的时候,我们受一点穷困又 算得了什么呢?
  ------------------
  无为而治
  【原文】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①正南面②而已 矣。”
  【注释】
  ①恭己:使自己庄严端正。②正南面:坐北向南临朝。
  【译文】
  孔子说:“自己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就只有舜吧? 他做了什么呢?不过是庄严端正地坐北向南临朝罢了。”
  【读解】   
  一般认为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可在这里孔子也提出了无 为而治的问题。
  实际上,孔子与老子所讲的“无为而治”虽然字面相同,而 实质却不同。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以虚无,清静为基础,既反对 道德修养,又反对举贤使能。一而孔子所说的无为而治却并不是说 领导者真正什么事都不做,完全不管,一放任自流。而是包含了如 下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强调领导者“为政以德”。从修养自身入 手来治理国家和天下,如《吕氏春秋·先己篇》所说:“昔者先圣 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或者如《中庸》一里面所说: “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君子笃恭”也就是孔子在这里所说的 “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孔子所说的无为而治还有一层意思是说,作 为领导者,切忌事必躬亲,而应该举贤授能,群臣分职,也就是 《子路》篇所说的“先有司,举贤才”。《大戴礼记·主言》曾说: “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新序·杂事三》也说: “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所以,儒家所说的无为而治实质上是一个领导艺术的问题,从 根本上说是积极有为的态度,与道家主张虚无清静,顺其自然的 无为而治思想是有根本区别的。换句话说,儒家的无为而治是个 领导战术问题,道家的无为而治则是个社会战略问题。
  ------------------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