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找回迷失的自己

程志良(当代)
必读网(http://www.beduu.com)整理
 第一章? 快乐是基因目的的魔咒
  你被困在哪里
  你是能够顺利过桥的人吗
  一行四人携手寻梦。
  一天,他们来到地势险要的山崖边,崖底是湍流的河水,山崖间有座只能容一人通过的独木桥。这就是通往山崖对面的通道。
  四人在岸边犹豫半天,其中三人终于鼓起勇气,一个接一个地踏上独木桥,凌空前行。
  结果呢?一人顺顺利利通过;一人在桥上摇摇晃晃,好不容易才走到对面;另外一人则在走到一半时,掉落山崖,丢了性命。
  还有一人看到桥窄、崖高、水急,就两腿发软,始终没有勇气踏上桥。最后他在桥边搭了间茅屋,开始了百无聊赖的日子。
  到底他们遇到了什么不同的情况?为什么四个同样健全的人,有的人顺利过桥,有的人命丧谷底,有的人留在原处?其实他们并没有遇到什么不同的情况,唯一不同的是,当他们人在崖边或桥上时,他们的心在哪里。心在哪里,他们的人也就将在哪里。
  顺利过桥的人说:“我的目的是过桥,险峰与我何干?急流与我何干?不看、不听、不想,专注脚下,落脚稳健就够了。”他的目的是过桥,人和心都在桥上,心身合一,自己与桥始终保持协调一致,所以他能轻松过桥。
  摇摇晃晃通过的人说:“我尽量不看山崖的险恶,不听水流的湍急,克制自己心中涌现的恐惧,一次又一次地把自己的心从谷底拉回桥上,才坚持到了最后。”他的心时而在险恶的山崖,时而在谷底的水流,时而在桥上。值得庆幸的是,他能及时把自己的心召唤回来,避免了葬身谷底的悲剧。
  那个留在原地的人说:“与其要冒那么大的风险,还不如留在原处来得稳妥。”他的心在悬崖以外的安全地带,所以他留在了原地,无缘感受桥对面多彩的世界。
  我们也许会为掉下去的那位感到惋惜,但是让他掉下桥的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是他自己。他的心始终在谷底和山崖间,是他的心把他留在了那里。
  为什么四个同样健全的人,面对同样的处境,会有不同的结局呢?其实,不同的是他们对自己心的驾驭能力。
  你也许又有了新的问题:“同样都有一颗心,为什么有的人能让自己的心送自己过桥,有的人被自己的心送到谷底,有的人被自己的心牵制在原处?”
  因为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平衡自我和现实之间关系的平衡系统。能否顺利过桥,要看我们的平衡系统如何衡量现实以及从现实中衡量到的是什么。故事中的四个人,无论从过桥这件事中衡量到的是风险,还是通往多彩世界的通道,或者是其他的什么,他们衡量现实的标准和方式,都受制于一种强大的力量,那就是基因程式。而基因程式控制我们的核心工具就是快乐。
  由父母遗传给我们的基因经过了千百万年的进化,受到原始祖先生活经历的深刻影响。在出生前由这些基因引导的发育过程,决定了我们大脑各部位的基本结构。我们出生时的大脑并非一张白纸,而是被基因编程过的。所以,我们的行为受到基因程式的制约。我们心中平衡系统的原始功能以实现基因遗传为目的。
  但是,在这个人类高度文明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实现自我价值,更需要活出自己人生的意义。我们的平衡系统能否担负起自我实现的重任,能否确保基因遗传和自我实现两种目的的协调发展,决定了我们能否顺利通过人生的每一座桥以及我们能否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成功。归根结底,能否过桥要看基因遗传和自我实现两种目的较量的结果。
  现在可以回想一下,我们曾经和谁一同走出校门,曾经和谁一起迈进同一家公司,到今天我们走了多远,顺利通过了几座桥,或者我们是不是已经在桥边搭了个茅屋过着按部就班的日子。你会发现,同样的起点,有的人活得海阔天空,有的人活得举步维艰,有的人活得碌碌无为。虽然大家都能看到人与人之间有如此大的差距,但很少有人知道产生这些差距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以及自己的现状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总之,大部分人都违背了自我意愿,在基因程式中随波逐流。
 是你要做什么,还是基因要你做什么
  从过桥的故事中,我们看到能否很好地协调基因遗传和自我实现两者的关系,是决定我们能否过桥的根本原因。虽然这种协调能力,摸不着、看不到,让我们对它的掌控无从下手,但它的确是把我们顺利送到桥对面,或是把我们推到桥下的隐形力量。
  虽然这种协调能力无法用眼睛识别、无法用手触摸、无法用耳朵聆听,但我们可以用心去感受它、认识它。因为对于心的问题,用心的方式解决是最有效的方法。
  掌握与生俱来的这种能力,将其从无意识的状态上升为有意识调节的状态,从而避免我们的人生随波逐流和混混沌沌地坠落,让从容不迫地通过人生中的每一座桥,成为我们人生中最值得做的事情。
  接下来,我们将一起结伴开始心灵的探索,用心感受那些被我们忽视的、藏在我们内心深处使我们脆弱的禁区。我们会发现所谓的禁区,只发生在自我的世界里,而不在于桥窄、崖高、水急。
  大多数人都见过用来衡量物品重量的天平。我们在天平两端的托盘中,一端放入所称物品,另一端放入砝码,以此称出物品的重量。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类似天平的平衡系统,用来衡量现实的分量。我们对现实的认识以及处理现实问题的方式,都是我们心中的天平衡量现实所得出的结果。与现实中的天平不同的是,我们心中的天平以获得快乐为原则,我们把心中这个追求快乐的平衡系统,叫做快乐天平。这个平衡系统是人类基因经过千百万年进化形成的自我保护系统。
  快乐天平的两个托盘分别是现实托盘和自我托盘,现实托盘里放入的衡量物是不断变换的现实,自我托盘里放入的是我们衡量现实的砝码,这些砝码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反应等。
  自我托盘中的砝码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们受制于基因目的,对现实的无意识或主观的认识和反应,我们称其为失调砝码,它是导致天平失去平衡的砝码。
  另一种砝码是我们以自我实现为目的,对现实作出的客观认识和反应,我们称其为快乐砝码。快乐砝码是让自我与现实保持协调一致,使快乐天平保持平衡的砝码。
  无论我们在自我托盘中加入的是失调砝码还是快乐砝码,都是为了追求快乐。只是两种砝码让我们获得的是不同的快乐。通过加入失调砝码获得的快乐,是违背自己真正意愿受制于基因目的的虚假快乐——伪快乐。通过加入快乐砝码获得的快乐,是和自己的真正意愿相一致的快乐——真正的快乐。
  面对现实事物,我们在自我托盘中是添加失调砝码还是快乐砝码,取决于我们是受制于基因的目的,还是以自我实现为目的。
  重要的是,我们大多数时候都受制于基因目的,习惯性地、无意识地在自我托盘中添加失调砝码。人类对自我保护系统根深蒂固的依赖,导致我们在基因遗传与自我实现两种目的的较量中,没能战胜基因的目的,没能让快乐砝码牢牢占据自我托盘的空间。结果是,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行为不是出于自己真正的意愿,而是对基因目的的妥协。这正是我们过得碌碌无为和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的深层原因。
  在过桥故事中的四个人,没过桥的人和掉到桥下的人,都是属于被基因力量制约的人。生活中大部分人都属于这一群体,都被基因牢牢控制,在基因程式中随波逐流、不知所为,任由自己坠落。
  在基因目的与自我实现目的的较量中,自我现实目的略占优势的是晃晃悠悠过桥的人,但他并不了解自己出现这种晃晃悠悠状况的原因。虽然这次他能勉强过桥,但不表示下座桥他也能顺利通过。生活中有些误打误撞地获得点儿成就的人,就属于这个群体。但在基因目的的驱使下,我们所获得物质的多少,并不代表一个人真正快乐和成功与否。
  那个顺顺利利过桥的人,才是真正让快乐砝码始终占据自我托盘空间的人,才是以自我实现为主导的人。他才是能顺利通过下一座桥的人,也才是真正快乐的人。
  每个人都在寻求快乐的感觉
  在基因程式里,基因设计了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对我们行为的奖罚方式——给予我们痛苦或是快乐。如果我们作出威胁到基因目的的行为,就会受到基因的惩罚——让我们痛苦;反之,如果我们作出的行为有利于达到基因目的,就会感到快乐——这是来自基因的奖励。基因以此制约我们的行为,达到它的目的。
  快乐天平会对我们所面对的事物进行衡量,这是为了确保我们的生存不受威胁,自我不受侵犯。一旦快乐天平感应到一丝“威胁”,就会立刻启动自我防御系统与其对抗,或是远离这个事物,以此来捍卫个体的安全和完整。
  在过桥故事中,没有尝试过桥的人看到悬崖上的桥,解读到的是会掉下去的危险,于是心中生起会丧命谷底的恐惧,非常痛苦。此时的恐惧和痛苦就是基因对危及个体生存的危险发出了警报并启动了防御系统。因为基因绝不允许有任何危及个体生命的行为发生,所以不敢过桥的人为保全自己的性命,在悬崖边建个窝棚住了下来。而这恰恰是基因希望我们在风险面前作出的反应。这时快乐就是保全自己不受侵犯。
  基因程式的两大功能是:首先保全自己,其次无限扩张。
  我们从现实事物中衡量到有利于个体扩张和变强大的信息时,大脑中会产生快乐的感觉。这种感觉让我们有无限的力量去开拓进取,去积极地获得比别人更多的优势以及更多的社会能量。这时快乐就是我们积极扩张的动力。
  掉到桥下的人,面对桥时衡量到的是,过桥对自己利大于弊,于是他便兴致勃勃地上路了。他踏上桥后才感受到,当下的状况对自己的生命会有重大威胁,于是心生恐惧。当他无法摆脱心中的恐惧时,痛苦便产生了。基因用痛苦对我们进行惩罚,是希望我们马上逃离险境,保全自己。在痛苦中他找不到安全的出口,持续的痛苦让他无法承受,最终葬送了自己的生命。我们生存的环境越来越复杂,有时候基因设计的“傻瓜”程式,也会适得其反地葬送基因的目的。
  摇摇晃晃过桥的人,面对桥时体会到的也是过桥对自己利大于弊。同样的,他踏上桥后才感到自己有生命危险,心中充满了恐惧。但他与掉下去的那个人的区别在于,他能抑制心中的恐惧。他在自己与基因的较量中,战胜了恐惧,最终才得以顺利过桥。
  从这三个人的状况看,他们都是没有摆脱基因程式束缚的人。让他们作出行动的,是他们从现实中衡量到的不同的快乐,岸边舒适地带的快乐和过桥可以获得更多优势的快乐。这些都是会葬送掉我们人生的快乐,这就是基因程式将我们推向的困境。
  对于我们来说,快乐的感觉到底是什么呢?它们是如何制约我们的呢?
  快乐到底是什么
  我们是捕捉快乐的工具
  早在1954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心理学家奥尔兹(James Olds)和米尔纳(Peter Milner),就在白鼠(白鼠的基因有90%与人相似)的脑中发现了主控快乐的部位是中隔核和前脑内侧束。他们把这个部位称作“快乐中枢”(Pleasure Centers)。
  在实验中他们把针状电极插入白鼠大脑的“快乐中枢”,把控制电极开关的杠杆放在鼠笼内。起初小白鼠只是无意间按到杠杆,获得快感。结果没过多久,小白鼠就学会了通过按压杠杆来获得快感。小白鼠对快感的依赖,导致它按压杠杆的频率加快,甚至达到每小时6000次。
  如果不对小白鼠进行人为控制的话,它会不知道停下来吃东西,只会累了倒地就睡,睡醒接着再按,直到在快乐中饿死或累死。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发现小白鼠是多么难以抗拒快乐的感觉,以至于不吃不喝。这岂不是很恐怖的事情?但是人类对于快乐的感觉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在人脑中同样也有控制快乐感觉的“快乐中枢”。
  人的大脑是一个化学工厂,能产生各种化学物质。比如,缓解疼痛的止痛剂、产生快感的多巴胺(Dopamine)、安定心神的血清素(Serotonin,又叫5羟色胺)等。大脑就是通过这些不同的化学物质来控制我们的感受的。
  多巴胺是使我们产生快感的最重要的一种化学物质。它参与控制我们的注意力和头脑清醒度,能提升好奇心、学习能力和幻想能力,从而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性欲。在多巴胺的作用下,我们能感觉到动力、乐观、自信和快乐。
  大脑中产生的这种快乐的感觉,能够给予我们开拓进取的力量,让我们获得比别人更多的优势。我们越强大,就会争取到越多达到基因目的的机会。人们在性爱中获得的快乐,就是基因为了实现遗传目的对我们的奖励。
  人们在性爱时,在感官刺激下,大脑的神经元“喷射”了大量的多巴胺。多巴胺作用于我们大脑的“快乐中枢”,于是我们就感觉到了妙不可言的快感。大脑奖励人类性爱行为的方式就是性高潮,这也就激发着我们不断地重复性爱这一行为。
  当进行性爱这一行为时,我们就在完成基因遗传的使命。这意味着基因已经成功地把这一行为遗传下去。基因的这种奖励机制,让我们在追求快乐的同时实现了基因遗传的目的。人或许不会为了复制基因而生孩子,但却会在寻求快乐的同时,无意识地达到基因的目的。基因用快乐引诱我们作出能使其受益的行为。这样一来,快乐就成了基因达到遗传目的的一种工具。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在我们的大脑中,也安装一个可通过按压杠杆获得快乐的装置,那么我们能否控制自己不去触碰它?
  虽然我们的大脑中并没有可通过按压杠杆获得快乐的装置,但可卡因、安非他明等毒品都是刺激大脑产生多巴胺的强有力的激动剂。
  人吸毒的时候,毒品替代大脑释放出化学物质,让人借助毒品就可以获得快感。吸毒就像小白鼠按压杠杆一样,会让人沉浸在其中无法自拔。由此可见,我们在快乐面前和小白鼠同样脆弱。
  我们的行为被局限在基因目的的程式中。我们追求快乐的本能,是人类基因在进化中形成的制约我们的工具。追求快乐的本能将我们保护在安全、快乐的生存状态,最终达到基因遗传的目的。
  快乐只是脑细胞的劲歌热舞
  斯坦福大学和加利福尼亚技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做过一个实验,他们邀请了20个志愿者来品尝五种葡萄酒。这些志愿者都是普通人,不是品酒专家。
  五种葡萄酒的标价分别为5美元、10美元、35美元、45美元、90美元。经过一一品尝,志愿者都表示喜欢标价更高的葡萄酒的味道。
  事实上,研究人员在葡萄酒的标价上做了手脚。在五种酒中,实际价值90美元的酒出现了两次,一次标价90美元,一次标价10美元。而实际价值45美元的酒,也出现了两次,一次标价45美元,另一次标价5美元。然而品尝者都没有发现这件事,而且不管怎么设计,他们都喜欢标价更高的葡萄酒。
  研究人员通过对受试者的大脑扫描进行研究发现,喝标价更高的酒时,受试者大脑的眶额叶皮质产生了更活跃的信息,而喝标价低廉的酒时,大脑皮层只反射了较少的快乐感觉。
  那么大脑的眶额叶皮质是个什么区域呢?这个部位并不直接对事物作出判断,而是将判断翻译成相应的感觉。它会对一些积极的经验作出反应。
  在这个实验中,刺激大脑产生快乐感觉的是人对酒的想法,而不是酒对其直接的作用。
  神经学家对一些停止用药的可卡因滥用者做过一个实验。实验发现,受试者描绘准备可卡因的方法和使用过程时,大脑眶额叶皮层被激活,产生了较强的反应,受试者感受到更多的快感。而神经学家在与其交谈关于可卡因的一些中性话题时,受试者大脑此部位的活动并不明显。
  受试者并没有直接接触药物,不同的谈话内容,刺激大脑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快感。这说明是否快乐很多时候并不是取决于我们所感受的客观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想法以及对事物的一些积极经验。
  在做同一件事情的过程中,当我们解决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时,情绪会高涨,感觉自己可以战胜一切,面前一片光明;可是当某一个环节无法突破时,我们又会垂头丧气,感觉面前一片灰暗,仿佛到了世界末日。
  事情依旧还是我们面对的那件事情,不管我们是否乐意面对,它都会不动声色地在那里看着我们。我们却时而欢喜雀跃,时而泣不成声,时而暴跳如雷,时而心如止水,甚至有时想要放弃自己的性命。这个世界并没有什么改变,不同的是我们的想法和感受。
  我们感觉到的是痛苦还是快乐,大多数时候取决于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很少取决于真实的事物是什么。不同的想法刺激大脑神经,使我们产生了不同的感受。
  我们倾注一生,挖空心思去追寻的快乐,只是在我们思想和感觉的伴奏下,脑细胞全身抖擞的劲歌热舞。
 快乐在人群中发生了变异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获得快乐的方式和人类的进化一样,由赤裸裸的方式进化成为用衣服掩饰起来的方式。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人,快乐体现为一种社会性的行为——自己要比别人好,要比别人强。怎么体现自己比别人好,比别人强呢?我们企图通过拥有更多的外在物质,体现自己的强大和优势。这时我们就迷失在了外在世界。
  快乐受到基因目的和社会规范的双重作用力,促使我们偏爱进步和成就。谁比别人更好,谁才能得到认可,才能拥有更多,才会有更多机会实现基因的目的。这就促使我们无限渴望做那些有利于自己的事情。比如,做个有道德的人,做个有成就的人,做个善良的人,做个更聪明的人,从而赢得异性的好感,赢得别人的认可,赢得作为社会中的人需要的能量。同时我们恐惧自己比别人差,不被别人认可,不受别人尊重。因为只有比别人好,我们才能争取到实现基因目的的机会。
  实际上,达尔文早就指出,“正是个体间无情的竞争和淘汰,才维持了生物体的诸多功能和复杂结构。”对于人来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促使我们追求成就和进步。只要我们比别人多占一点优势,与别人有一点差异,情况就会大不一样。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追求自己比别人好,就天经地义地成为我们做事的原则。但是这种天经地义,也没有逃出基因目的的魔咒,我们依旧在基因程式中打转。我们这样做也只是在争取获得更多实现基因目的的机会。
  快乐成了葬送我们人生的毒药
  快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口粮
  早在中世纪,享有“医学之王”美誉的著名伊朗医学家伊本?西那(Ibn Sina)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找来同样健壮的两只公羊,把它们分别放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一只公羊被安置在一个平静、安全,没有任何危险的草坪上;另一只公羊被安置在旁边关着狼群的动物馆。
  两只公羊同样好吃好喝,环境舒适。前一只公羊一直生活得自由自在,而后一只公羊由于经常感到狼在旁边窥视自己,在打自己的主意,终日提心吊胆,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不久便死掉了。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发现,公羊想要生存不但要有吃有喝,而且需要精神的安宁。当公羊长期处于恐惧、焦虑状态时,无论摆在它面前多么美味的食物,都难以维系它的生命。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如果不能保持一个快乐的精神状态,恐怕我们和那只羊的下场是一样的。精神世界的崩溃与生理系统的瓦解具有同样的破坏性。快乐天平的作用就是帮我们不断地从现实中获取快乐的营养,将我们保护在快乐的生存状态。
  让我们回到现实生活的情景中,看看我们的快乐天平是怎样不断地从现实中获得快乐,来维系着我们的生命的。
  在一个小型的朋友聚会上,一个男孩注意到有个漂亮女孩不断地向他这边看过来,而且两个人的眼神也不时地相遇。男孩从女孩的眼神中感觉到,她没有回避自己的意思。男孩很想上前和女孩打招呼,但始终没有勇气。
  正在男孩犹豫不决的时候,女孩起身向他这边走来。男孩心跳加快,本能地清理了一下自己的嗓子,心里准备着和女孩打招呼的台词,考虑着用什么姿势和语调接受她的问候,可以让自己显得更绅士更有魅力。
  转眼,女孩已经走到他的面前。男孩刚要开口,女孩却与他擦肩而过,走向他身后的一个男孩。
  你能想象在这种尴尬的情况下,男孩心中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吗?
  “我没有要和她打招呼;我看得出她是要走向我身后的男人;她不够吸引我……”他会作出与这些类似的有利于自己的解释。或许他能意识到自己在作什么样的解释,也或许他不知道自己作这些解释有什么用。
  不过,重要的是,他通过对这件事进行解读,很快摆脱了刚才的尴尬和不愉快,内心恢复到平静的状态。这一系列的反应看似混乱,其实都是为了解读到自己比别人好的信息,从而汲取到快乐的养分,滋长自己的优越感或避免自我感的萎缩。我们心中的快乐天平,无时无刻不在起着这样的调节作用。在基因程式中,我们就是靠这种快乐的感觉来过活的。
  如果男孩作出这样的反应:“看来我今天的形象不太好,或许我的形象本来就不好。我不够有魅力,不够有吸引力,反正是比不上我身后的那个家伙。”这种想法会不断强化他内心的冲突,让他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心理状态,久久不能恢复平静。这就是在加剧这件事的破坏性。任何一个负面想法的浮现,都是我们的基因所不允许的,因为这样的反应意味着我们承认自己不如别人。这与羊经常感到狼在偷窥自己的效果是一样的,羊的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总担心狼随时会吃掉自己,最终精神崩溃,导致死亡。
  如果不能有效地化解心中的冲突,那么我们最终的结果会怎么样?由于不能及时、有效地化解心中的冲突,长此下去,我们就会出现缺乏自信、不愿意和别人接触等问题,严重的话会出现抑郁、焦虑、自闭等精神症状。当我们无法承受这种压力时,甚至会放弃自己的生命。当我们的快乐被瓦解的时候,我们的生命也被瓦解了。
  那么是不是只要从现实中不断地解读到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就能确保我们快乐地生活呢?其实,只要是沉浸在基因程式里寻求自我的完整感或者避免自我感的萎缩,就意味着我们是在基因程式中打转,而不是看清事实,并作出积极的改变。那如何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呢?每个人都不愿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地活着,不是吗?在基因程式中,一切快乐的感觉都是短暂的,我们终究要面对这个现实得不能再现实的世界以及自己真正的意愿。当自我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当差距大到不能借由大脑的简单解读来化解时,我们离崩溃的边缘也就不远了。
  我们的平衡系统出现了巨大漏洞
  前不久,我国新完成的一项涵盖12%成年人的大型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调查显示,成年人群精神障碍总现患率为175%,也就是说约有17亿人受此困扰。其中患心境障碍的为61%,患焦虑障碍的为56%,患物质滥用障碍的为59%。对于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40岁及以上人群现患率高于40岁以下人群。这一数据只是患有精神障碍群体的数据,并不包括心理不健康的人群。
  从这次医学调查的数据来看,我们的平衡系统已经存在很大的漏洞了。我国已有17亿人从这个洞中漏了出去。如果我们不能及时阻止基因程式对我们的左右,那么下一个从这个洞中漏出去的,可能是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
  今天,我们迫切地需要对自己的平衡系统进行认识、了解,将其由无意识状态上升到意识状态;将它对我们的左右,转化为我们对它的有效利用;将它对实现基因目的的服务,转化为服务于我们的自我实现。
  快乐天平对我们的生存有保护作用。它总是能通过调节自我托盘中的砝码,使我们免于遭遇风险,将我们保护在一个安全、舒适的生存状态。在此基础上,使我们顺利地完成生命繁衍的使命,实现基因遗传的目的。这是快乐天平最原始的功能。它对我们的保护已经成为一种自动化的模式,不需要我们的意识参与,随时都在对我们进行着保护。
  但重要的是,在人类社会高度文明的今天,作为社会中的人,我们需要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和意义。我们的人生目标是自我实现,而不是在基因程式中随波逐流,平庸地荒废自己的一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快乐天平,不仅担负着实现基因目的的使命,同时也担负着我们自我实现的使命。
  当我们的人生目标是自我实现时,我们的某些行为方式就将与基因目的下的行为方式背道而驰。为了自我实现,我们需要拼搏奋斗,需要积极地面对及体验不同的事物。这样做意味着我们要去面对很多未知事物,这些不确定因素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存安全。同时也意味着我们为自己制造了更多失败的可能。失败就证明自己没有能力取得成功、自己比别人差,失败就意味着我们将会失去更多社会能量,被社会边缘化,失去更多实现基因目的的机会。我们追求自我实现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实现基因目的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一击。
  在基因目的和自我实现两股强大力量的冲突中,我们无法摆脱快乐天平自动化模式的左右,又不能对快乐天平的平衡系统进行有效地更新。在旧有的模式摆脱不了,更新又无法实现的矛盾中,我们就将自己置于了进退两难的地步。
  我们的人生目标是自我实现,而我们却以实现基因目的的方式行事。这样我们不但很难完成自我实现的目标,而且也妨碍了快乐天平对我们的保护作用。这就像现实中的天平一样,一旦使用原则和标准混乱,这个天平也就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平衡作用,结果就导致很多人游走在崩溃边缘,出现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我们的基因一定没有料到,用于实现基因目的的快乐,在我们强烈追求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的今天,会成为葬送基因目的的毒药。
  是什么让我们凿开了这个漏洞,把自己的人生漏掉的呢?那个罪魁祸首就是伪快乐。
 第二章? 被伪快乐软禁的人生
  大脑找到了获得快乐的捷径:伪快乐
  记得有这样一幅漫画,一个肥胖的女人站在镜子前,她从镜子里看到的自己却是一个身材苗条、亭亭玉立、气质优雅的女人。不要以为这只是一幅富有想象力的漫画,其实这幅画是很多人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你一定对画中的镜子感兴趣。那面镜子有什么魔力可以把一个那么胖的人,呈现得如此完美、苗条呢?其实这不是镜子的魔力,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具备的一种思想魔力。镜子之所以产生了魔力,是因为我们心中的快乐天平起了作用。
  那位女士身材臃肿的事实,就是她快乐天平现实托盘中被放入的衡量事物。如果这时她在自我托盘中添加的是快乐砝码,那么镜子里呈现的就是她自己真实的样子,而不是被美化过的完美形象。快乐砝码能促使她客观地面对自己肥胖的事实,并且会督促她针对肥胖这一现状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最终缩小她与自己理想中形象的差距,使她在得到自我成长的同时,获得真正的快乐。
  但是当她面对自己的肥胖时,却不能管住自己贪吃的嘴,抬起自己沉重的腿,实施积极的应对措施,让现状得以改善。她之所以不能通过行动来改善自己的形象,是因为积极、主动的行动,并不能立竿见影。远水解不了近渴,她不能瞬间消除由理想中的自己与现实中的自己之间的差距造成的心理冲突,改变需要一个过程。
  另外,绑住她的手脚,让她无法行动的,还有另外三个家伙,一个是胆小鬼——恐惧,一个是大懒虫——惰性,还有一个是隐形人——无意识。我们会在后面的篇章中详细介绍这三个家伙的相貌特征,以便我们能够随时识别出它们。
  长期的焦虑对我们健康的伤害远超肥胖对我们的影响。我们既不能通过积极的行动改善现状,又不能长期处于心理冲突状态,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为了让我们快速回到快乐、安宁的状态,聪明的大脑为我们找到了解除内心冲突的捷径——伪快乐。我们的快乐天平是以追求快乐为原则的。如果我们在快乐天平自我托盘中放入失调砝码,那么我们能够迅速获得快乐,但是这种快乐是伪快乐。
  那什么是伪快乐呢?
  伪快乐就是我们在自我思想的游戏中,获得的自我优越感和一切尽在掌握的良好感觉。
  当我们内心产生冲突时,不管事实到底是什么样子,仅通过对现实进行合理化解释,让自己对理想中的自己与现实中的自己之间的差距视而不见,从而快速解除心中的冲突,使自己回到快乐的状态,就是我们追求伪快乐的途径。
  合理化解释是将自己不受别人欢迎的行为,或将理想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之间的差距,解释为事情的发生有特殊的原因,或者自己是迫不得已的,又或者这些行为有其好的一面等。我们将自己理想中的形象和现实中的自己之间的差距忽略掉,以此来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达到美化自己的效果。
  镜子中所呈现出的那位女士的完美形象,就是伪快乐的真实写照。那位女士依旧是那样的体型,但她把自己肥胖的现状解读成自己还不是特别胖或者自己是有苗条潜质的女人,自己随时都可以变成镜子里的样子。这样的解释,可以使肥胖给她造成的内心冲突暂时消失,让自己对自己肥胖的事实视而不见。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从镜子中看到的自己,就是理想中身材苗条、气质优雅的样子。
  她心中的冲突虽然暂时消失了,但理想中的自己与现实中的自己之间的差距依旧存在。伪快乐可以促使她心安理得地接着吃、接着睡,但是对她来说,理想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最终成为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沉迷在伪快乐中的时候,我们只是在自我思想的世界里,玩着自娱自乐的游戏,给自己营造一种一切尽在掌握中的美好感觉。伪快乐加大了自我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使我们的人生理想遥不可及。
  当有一天我们挤进地铁车厢,忽然意识到车厢里的风扇已经被空调替代,而今天的自己和五年前的自己并没有什么两样;当我们看到迎春花又开,而自己的生活却一如既往地没有什么姿彩;当我们看着镜子里那个已经不再天真的自己,除了迷惑的眼神和不在的青春,再也找不到更鲜明的变化。我们不禁会诧异是什么把自己带到今天这个地步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我们是怎样把自己的人生一点一点消耗在伪快乐中的。
  自娱自乐的伪快乐
  无懈可击的自己
  有一个很爱玩游戏的朋友,晚上总是玩游戏到很晚,导致眼睛发炎和腰肌劳损,因而被迫停止了工作。
  我见过他玩游戏时全情投入的痴迷状态,跟他开玩笑说:“你上班时就像在点爆竹,随时要跑;玩游戏时就像在冬天沐浴着春天的阳光,心醉神迷。”
  我也曾无数次地劝过他:“这样下去对身体不好,白天已经在电脑前‘烤’了一天了,晚上还要继续,眼睛非瞎了不可。”
  你知道他是怎么解释自己玩游戏上瘾的吗?
  他说:“玩游戏可以锻炼大脑的灵活性;玩游戏是年轻人的时尚;玩游戏是排减压力的好方法……”总之冠冕堂皇的解释可以用筐盛,可以用车拉。
  如果你也有玩游戏的爱好,那么你是不是有比他更精彩的解释呢?
  一次,他搬家时我去帮忙。有张大床要搬走,但是屋子的空间比较狭窄,搬家公司的人怎么也不能把床搬出去。
  他看得不耐烦了,上去指挥那些人,居然七扭八拐地就把床抬出了屋子。
  这时,他得意洋洋地说:“看到了吧,这就是玩游戏的好处。像你这样不玩游戏的人,是不会想出这种办法的。”
  我在惊讶之余补了一句:“你要是开个搬家公司,三年后,一定可以上市。”
  虽然是个玩笑,但不难看出他是怎么处心积虑地维护自己迷恋玩游戏这件事的。他总想证明自己看到了事情积极、正确的一面,而那些质疑和劝告他的人,只是看到事情消极、错误的一面。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些坏习惯。虽然这些习惯影响了我们的身心健康,但是它们始终伴随在我们身边,从不曾被我们丢弃。我们之所以没有丢弃它们,是因为我们通过合理化解释,将这些坏习惯解释为好的,或者将它们视为不存在。
  坏习惯需要我们花费很多精力去维护。这就已经证明了,它们不像我们的优点一样让自己感到舒服,否则我们没有必要去解释,没有必要挖空心思去维护自己的这些行为。这些行为与我们理想中的自我形象产生了差距,需要通过我们的合理化解释将自己伪装成品行优良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它们带来的伪快乐。当我们费尽心机地维护自己的坏习惯时,我们就被这些坏习惯控制了。
  我们听到过嗜酒成性的人对自己酗酒行为的解释:高兴时酒可以助兴,忧愁时酒可以消愁;喝酒可以广交朋友,有利于办好公事以及私事;不喝酒就不像个男人,不喝酒就不够兄弟情义……
  如果他们承认喝酒会使自己的血脂越来越高,会引发心脏病、肝硬化或慢性胃炎等身体疾病,另外还会使他们容易情绪化,酒后驾车更是违法的事情,那么他们该怎么做呢?
  可想而知,接下来他们需要花大量的时间与酒对抗。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将是一个很难熬的过程。相对而言,对自己这些坏习惯进行合理化解释就简单得多。只需大脑作简单的反应,不费吹灰之力,他们就可以将这些恶习视为不存在。这样就可以继续享受这些恶习带来的伪快乐,同时还可以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
  我们之所以没有积极地改变这些坏习惯,是因为我们不愿承认这些行为是不好的。我们恐惧如果改变不能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反而会证实自己对这些行为无能为力,这将对自己造成进一步的伤害。承认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对我们来说无异于一种毁灭性的行为。承认自己某方面的不足或错误,会让我们感觉被否定的不是自己的一部分,而是整个自我,就好像自己真的一无是处、无可救药一样。这会威胁到我们自己一手构建起来的和谐自我。
  查?艾霍尔曾说过:“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
  我们今天之所以还这么平庸,就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合理化解释。当那些不好的行为让我们产生无助感时,我们习惯性地将其解释为好的。当现实中的自己和理想中的自我发生冲突时,我们习惯性地拥抱伪快乐,而把真实的自己抛在一边。
  我们处心积虑地为自己构建一个虚假的良好形象,把太多的精力花在合理化解释上,哪还有机会看清自己的真正需求?“好”意味着我们无懈可击,“好”也意味着我们完美无缺。既然如此,我们哪还有改的必要?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完美之处,在于能找出自身的缺点”,而我们所认为的完美,是让自己无懈可击。这些“好”就这样拦在我们迈向成功的路上,限制着我们的发展。
  我们在自己的坏习惯和不良行为中,捕捉到的伪快乐是:它们并不存在;自己可以随时摆脱它们;自己发现了这些行为积极、正面的意义。
明智之举
  你是否有过下面的经历?
  你有一份比较轻松、稳定的工作,工资除开销外,稍有富余。
  当你看到别的同学比你拿得多时,心理很不平衡,便下决心要换份更好的工作。
  你开始四处发简历,抽空偷偷去面试别的工作。忙活了几天,你发现不是对方要求太高,就是待遇和现在的差不多,要不就是需要经常加班、工作强度太大。
  经过再三衡量,你便安慰自己“小富即安”,满足于现在的稳定。你想到别的同学虽然拿得多,但他们一天到晚加班,累得要死。另外还有好多同学不如自己,他们工作超累,每月的工资刚够交房租,生活还要家里给予补贴,同学聚会很少出钱,一到结账的时候就往厕所里躲。
  为了保住自己在同学们心中的形象,同时也为了避免换工作可能让自己变得更差的风险,你选择了更安全、保守的活法——继续“坚守”原来的岗位。
  你不会承认这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你会说这是比较现实的做法,因为现在的工作比较轻松,空闲的时间还可以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事实是,直到今天你也没做过任何工作之外的其他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们很难为改变现状,而作出积极的行动,因为我们怕看清自己对现状无能为力的真正面目。我们只需对自己的选择作出解释,就可以泰然自若地继续自己按部就班的生活。那些所谓的解释,是我们为了不让自己看清自己的现状,而放出的烟雾。
  一个学员曾和我讨论过关于婚姻和事业关系的问题。他说婚姻会影响到自己事业的发展,所以他顶着来自父母的压力坚持不结婚。他解释说,老婆和孩子会占用他太多时间,以致自己不能专心于事业;结婚就必须买房子,还要养活老婆孩子,哪还有钱做事业啊?
  我问了他一个问题:“你没有婚姻、家庭的影响,而且你为事业打拼了将近十年,那你的事业一定很成功吧?”
  事实是,他的事业并不成功。这种说法只是他为自己至今还没有结婚找到的借口。他想以此来维护自我的良好形象。当我们用意志维护自己的选择时,就是在反向证明我们对自己的选择没有自信,对自己的选择表示怀疑。
  生活是个需要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对于自己的选择,我们总是能通过合理化解释证明那是自己的明智之举。我们之所以会习惯性地维护自己的选择,是因为:一方面,我们可以在其中滋生自我优越感;另一方面,我们怕否定自己的选择,会证明自己没有眼光,从而导致自我感的萎缩。
  我们在自己的选择中,捕捉到的伪快乐是:自己具有先见之明;那是自己的明智之举。
  限制来自我们的内心
  在本篇的开始先来做一道选择题,请从以下选项中,选出你认为可以回答“是”的选项:
  A.你是不是感觉没有钱,就不能做想做的事情?
  B.你是不是认为成功是少数人的事,和你没有太大关系?
  C.你是不是对其他行业不熟悉,因而不敢介入?
  D.你是不是认为自己没有高学历,就不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
  E.你是不是认为自己已经老了,就不要再奢望太多?
  F.你是不是认为自己长得不帅,就永远登不上绚丽的舞台?
  G.你是不是认为自己很内向,就不能站在讲台上演讲?
  无论你选择的是哪些选项,它们都会成为你自我实现的限制。生活中那些让我们免于付出努力的借口,我们一般会照单全收。
  很多人认为自己的某些因素限制着自己去做某事,而且也习惯性地认为有些事情不是自己所能做得到的。这样的认识让我们满足于现状,安分守己地做着现在所做的工作,不敢奢望太多。
  如果我们真的认为是自己受到了限制,而不是我们拖不动自己那贪恋享受伪快乐的身体,那么这些观念就真的会把我们禁锢在原地,让我们动弹不得。反之,我们的人生将海阔天空般地无拘无束。
  好友小安,生长在西北的一个山沟里。由于家境贫寒,没钱继续上学,初中毕业后,他便在家务农。
  小安为了不让自己的梦想就这样终结在山沟里,打算在家自学。他想了很多自学成才的出路,权衡利弊后,最终选择自学美术。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小安开始一分一分地攒钱。终于攒够买一本书的钱了,他迫不及待地跑到四十多公里外的新华书店,买回了第一本美术辅导书,开始在家自学画画。
  小安在家苦练了两年后,从外面打工回来的老乡告诉他,北京有很多公司招聘美工。这下小安可高兴坏了,心想自己的东西总算没有白学。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到北京去试试。
  一个星期后,小安拿着从朋友那借来的450元钱,踏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那年他18岁,从没出过远门,也没见过什么世面。
  小安到北京后,白天四处找工作,晚上跑回火车站,睡在候车室。他带的钱少,根本没敢问住旅馆需要多少钱,也不敢吃别的,每天只能吃四个烧饼,喝自来水。
  转眼20多天过去了,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少,可还是没有公司录用他。因为那些公司招聘的美工都需要用电脑工作,并且还要有大专文凭。小安的条件根本达不到要求。
  小安并没有泄气。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他一边在餐厅里做刷碗工,一边抽空到天桥上卖小饰品,终于攒够了800元钱。
  有了钱,小安马上报了个电脑培训班,又找了个最便宜的地下室安顿下来。这时,他手里仅剩的70元钱,是他一个月的生活费。他每天都会带上四个烧饼,一早就到电脑学校门口等着开门,一直学到晚上学校关门,他才离开。
  他拼命地学了一个月后,如愿以偿地成了一家公司的美工。在对电脑一知半解的情况下,他的工作居然还得到了老板的赏识。
  当时,国内互联网刚刚兴起。小安工作半年之后,又开始学习网页设计。随后,小安顺利地进入了一家大型的互联网公司,担任设计部主管。
  小安的人生还在不断改变。两年后,他在对传媒行业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居然开了一家广告公司。后来积累了一些资本,又进入高新技术领域。现在他又在资本市场驰骋。
  小安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本美术辅导书,从老乡的一条消息到踏上北京的火车,从睡火车站到在餐厅打工……直到如今转战资本市场。这些是小安在短短十年内所做的事情。
  一次,我们几个朋友和小安一起自驾游。经过他的老家时,我们就顺便过去看看。当小安说快要到了的时候,我就期待翻过下一个山头,就可以看到养育他的那个小山村。可是我们又拐了无数个弯,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头,还是没有到。就在我快要绝望的时候,小安指着远处的一个小山沟说:“就是那里了。”
  我远远地看着深山里那个若隐若现的小山村,心中不由得感慨,这个村子藏得好深啊,就像与世隔绝的孤岛。真难以想象小安当年是怎样从那里走出去的。
  好多人都有很好的经济、环境条件,却要找这样那样的借口来限制自己。而小安呢,他真的是一无所有。他有的就是每次都能全情投入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和一颗不受限制的心。
  也许,你会说经济、环境的限制我们可以突破,那么身体上的局限呢?身体的缺陷是很难改变的,我们怎能突破呢?
  前不久,我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视频的名字叫《无手无脚无限制》,主角力克是一个既没有胳膊也没有腿的30岁左右的男人。虽然他没有四肢,但他活得很快乐。他不但可以自己吃饭,还可以踢足球、打高尔夫、滑冰,也可以在没有任何人帮助的情况下,一个人爬上桌子演讲。
  当他连胳膊都没有的上半身立在讲桌上,慷慨激昂地作激励演讲时,他身上迸发出的超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简直让人不可思议。台下有很多观众为之感动,潸然泪下。
  我们有手有脚,却要找这样那样的理由来限制自己。真的是那些理由限制了我们吗?
  任何限制都是从我们的内心开始的。问题就产生在我们的心里。只要我们把某些因素看做是局限,那么它就会成为我们的阻碍,来限制我们的发展。
  我们所不具备的很多条件,之所以会成为我们的限制,其实是因为我们有一颗容易受限制的心。所谓的限制是自己不去做某些事的借口,是对自己在某方面无能为力、无可救药的掩饰,也是避免自我感萎缩的良方,同时还是我们因为贪恋伪快乐,而拖不动自己沉重身体的替罪羊。
  为了获得伪快乐,我们可以不用看清自己的真实面目,可以不管自己的真实感受,可以把一切和伪快乐相冲突的事情,都当做现实对自己的限制。但事实上,所有的限制只能表明我们是对自己无能为力的人。
  我们要记住,在人生的舞台上没有那么多的应该、应当、必须怎么样,只有一个规则,那就是“我要怎么样”。
  我们从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中,捕捉到的伪快乐是:那不是我自身的原因。
穿梭于时空中的伪快乐
  当年的风光
  阿凯是个阳光、帅气的小伙子。已经跨入三十岁门槛的他,感情并没有如愿以偿地偕同自己跨入人生的新阶段,他至今依旧没有找到合适的女朋友。
  他经常跟公司的同事讲述,前女友不但家庭条件非常好,而且对他也很好。阿凯和前女友的那些故事全公司的人都知道——他的女朋友会开车到公司门口等他下班,他们会去西餐厅吃饭,会一起去看大型演出,还会一起到海边漫步……他的这一切的幸福生活都结束于女朋友出国。
  后来,他公司的同事发现一个规律,阿凯和曾经交往过的四个女朋友都没有修成正果的最终原因,都是女朋友飞到了国外。其实他的女朋友都是普通女孩,也没有出国。他只是想借助过去往自己脸上贴金,不想让别人觉得他是个感情失意的人。
  很多人在描述过去的男女朋友时,都会不自觉地添油加醋,想以此来抬高自己的身份。和对自己前任男女朋友的描述一样,我们喜欢把自己过去的一切都描述得风光无限。比如,自己在学校是多么讨老师喜欢;自己在事业上曾获得过多么辉煌的成就;自己是如何吸引了异性的目光……
  我们总能积极地用自我吹捧的方式,重新构建自己的记忆,把过去平淡无奇的自己诠释得出类拔萃和不同凡响。从而暗示今天的自己依旧那么优秀和富有价值。
  我们总能记得,过去那些让自己愉快和有成就感的事情,而往往想不起那些让自己尴尬和有挫败感的事情,即便能够想起来,我们也会将其解释为好的。
  一个很喜欢弹钢琴的朋友,很有实力,琴弹得也确实不错。
  有一次,她和我聊起了参加全国钢琴大赛的事情。那次钢琴大赛她只取得了第九名的成绩。
  她说:“那次钢琴比赛的参赛选手,个个都是高手。而我没有参赛经验,过于紧张了,以致发挥失常。其实只差一点儿,我就可以杀进前三了。”
  我们往往习惯性地把失败的经历解释为“差一点就成了”,而看不到失败的事实。
  对于过去,只要能让我们的伪快乐钻进去的地方,我们就绝不放过。
  有个学员跟我说起过一件困扰他很多年的事情。他刚来北京的时候,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先到一家餐厅打工。由于他干活卖力,好学上进,得到了餐厅老板的赏识。
  工作不到两个月,倒霉的事情发生了。餐厅要被拆迁,眼看自己又要开始四处奔波着找工作了。
  这时,老板出于对他的赏识,又得知他学过会计,就想把他介绍到一个好朋友的公司去工作。
  一天,老板带他去面试,老板的朋友问他会不会电脑,这时他本能地点了点头。没想到老板的朋友当下就要求他在电脑上做个图表。他只好硬着头皮坐到电脑前,笨拙地握着鼠标,不知按哪里才好。
  他只好一脸尴尬地说:“我可以学。”
  这时,旁边一个年纪比较大的人发火了:“年轻人,不会就是不会,蒙谁啊?这么不诚实,这不是到处给别人丢人吗……”
  他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赶快找个老鼠洞钻进去。
  老板先走了,老板的朋友为了给他留点儿面子,说:“没关系!等你学会电脑再来吧!现在都用电脑做账了。”
  他回到餐厅,向老板道了个歉,然后就真的去学电脑了。后来老板全家移民到了英国,他再也没有见过他们。
  很多年过去了,在事业上他已小有成就,但他一直在为那一句谎言懊恼。
  他说那时他实在太需要一份工作了,而且他觉得电脑没什么难的,只要给他个机会,一个月就能搞定。
  他还说,如果当时是另外一种情况,也不会有那样的结局。比如,当时自己能诚实一点儿;或者去面试之前就告诉老板自己不会电脑;或者当时老板给自己介绍的是一份别的工作;或者自己能善谈一点,化解当时的尴尬;或者餐厅老板没有出国,现在还能找到他再说一声“对不起”,解释一下当时的情况……太多太多修改方案在他脑海中浮现过。他的思想一有空就跑到当时那一刻,企图篡改过去发生的一切。
  不管我们的内心有多内疚、多懊悔,都是在为自己的错误开脱。如果我们认为忏悔可以补偿过去的失误,可以使一切都有挽回的余地,那么忏悔就成了解除过去对我们的困扰的手段,同时,我们也就为自己重复过去的错误做好了铺垫。
  大部分让我们忏悔的,是那些没有得到别人赞同的事情。我们企图通过忏悔,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让自己在自我的世界里永远都是完美得无懈可击的人。我们用忏悔的方式,安慰自己是个有良知的人,解释自己所做的那些事情有当时的特殊原因。其实,再多的忏悔也证明不了我们的良好品质,而且我们也没有必要在自我的思想里证明自己的品行有多好,因为这样做根本就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过去的失误对我们的唯一意义,就是让我们下不为例。
  我们从过去的世界里,捕捉到的伪快乐是:自己是个值得爱的人;自己有潜在价值;自己是个品行良好的人。
 明天会更好
  如果我们不能靠兜售陈货来满足自我的良好感觉,那么我们就会把这种需求指向未来。“以后我会,接下来我要,明天我能……”在未来的舞台上,我们永远光芒四射。幻想未来要比篡改过去容易得多,无需事先准备脚本,一切都在我们的心中。当我们无法面对自己不尽如人意的现状时,对未来的幻想就成了我们的又一根救命稻草。我们把改变自己的希望推向未来,告诉自己明天一切都会好的。
  当我们工作业绩不好时,我们会安慰自己下次一定不会让自己失望。可是直到下次的下次,我们还在等待下一次。当我们沉迷在电脑游戏中,耽误了其他的事情时,我们会告诉自己,今天多玩会儿没关系,明天晚上会少玩会儿的。可是直到明天的明天晚上,我们还是要等到下一个明天晚上。
  好朋友阿娟是个小有成就的女孩,很能干也很聪慧。眼看着自己就要被拖进剩女的行列,心中不免有些着急,她正在四处拜托好朋友给自己介绍男友。
  一次,我们正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她的电话铃响了。她羞涩地笑着说:“不好意思!这好像是别人给我介绍的男朋友打来的。”
  接下来,阿娟问的一些问题,让我很吃惊。她说:“你来北京多久了?刚来做什么?现在做什么?有车吗?有房吗?你独立做过什么事情?”
  她挂了电话,我开玩笑地问她:“你这是在面试吗?”她笑着说:“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人自我感觉良好。他们从没有问过自己能做什么,要做什么,做过什么。有太多的人都只是在做梦。任何一个女孩,都不希望嫁给一个没谱儿的人。被我那些问题吓住的,就是被自动淘汰的,否则就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
  她接着说:“刚才那个男孩来北京十年了,没有车,没有房,没有高学历,也没有做过什么能说服别人的事情。我不是要求他有车有房,我只是想知道他能做什么。十年啊,如果他是个有心人,能做很多事情的。如果十年来他都一成不变,那能证明什么?一个对自己的人生都没法负责的人,怎么对别人负起责任?”
  虽然她的话貌似苛刻,但是不无道理。我们一直认为自己的一切会好的,即便不采取行动,问题也会自行消失的。但是,无论我们为等待找到了多么让自己心安理得的借口,我们都不是期待、等待了一天两天了。
  阿娟筛选男友时所问的那些问题,我们有勇气问问自己吗?
  对于未来,我们从信心满满的理想,到野心勃勃的幻想,再到不着边际的空想,最后到荒谬离奇的妄想,我们就是无法摆脱想象的温床。
  我们可以等待、可以想象,但是就算我们在自我思想中做的事情再多,现实中也不会有任何人或事物为我们停留和改变。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而我们却怎么也拖不动自己沉重的身体,不能在当下为自己的未来作出积极的行动。这只能表明,我们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自己的行动。我们逃避现实,企图用当下无法看到的未来美化自己。这样做只是为自己的人生多打了一张没有期限的白条。
  我们常说一句话:“有一件事我一直以来都很想去做,直到今天还是特别想去做。”乍一听,好像是我们执著于去做一件事,但其实是我们执著于去想一件事。
  就像你很希望换一份工作,可是直到今天,你也没能去做自己喜欢的工作。
  你愧疚过去没能让父母过得开心,可是直到今天,你也没做到每周去看他们一次。
  你和爱人的婚姻已经形同虚设,但直到今天,你也没作出努力去挽回或开始一段新的感情生活。
  你们结婚一年多了,想要个孩子,但你总是在等着下个月自己的烟瘾或酒瘾自动消失。
  你一直被肥胖的身体困扰着,可直到今天你也不能少吃一口……
  下一次吧,明天吧。我们不能不佩服自己的执著。我们一直坚持做着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同时又执著地想着自己期待做的事情。问一下自己到底在坚持什么。难道是在坚持中等待那些让人烦恼和不愉快的事情自动消失吗?在这点上,我们有足够的信心,我们每天都在祈祷这样的奇迹出现,而且总感觉自己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去等。我们相信在未来自己有一串一串的梦想可以收获,但我们就是不能在当下,在祈祷和祝福自己美好未来的当下,为未来的奇迹和一串串的梦想做点什么。
  我们在未来的世界,捕捉到的伪快乐是:自己在未来能实现一切美好愿望,自己的明天会更好。

必读网(http://www.beduu.com)整理
共1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