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科技想要什么

_3 凯文·凯利 (美)
情形三
万物的复杂性能达到的程度是没有限制的。一切事物都在经历长期复杂化过程,向着极限复杂性的终点前进。建筑物中的砖块将会智能化,手中的汤勺将配合我们抓握,汽车将像今天的喷气式飞机一样复杂。我们一天中使用的最复杂物品将超出任何人的想象。
如果必须进行选择,我会在一号情形上下注,同时认为二号是不大可能发生的。科技的主体将保持简单或近乎简单的特色,而小部分则继续在复杂化的道路上大步前行。我认为1000年后我们的城市和住所仍将是可以想象的,而不是不可辨识的。只要那时我们的躯体和现在差别不大—高度在两米之内、重量为50千克上下,围绕我们的科技主体就没有必要疯狂地提高复杂性。而且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尽管人们对基因工程抱有热情,但我们的身体大小会保持不变。奇怪的是,我们的躯体规格几乎恰好属于宇宙万物的中等规格。已知的最小物体几乎比我们小30个数量级,而宇宙中最大的结构体差不多比我们大30个数量级。我们中等规格的身躯与目前宇宙物理法则的可持续弹性相适应。更大的身躯会导致行动僵化,更小的身躯则导致生命短暂。只要我们拥有躯体,(有哪种快乐的生物不希望拥有特殊的外形
呢?)下面这些已有的基础设施建造技术就将继续发挥作用(总体而言):石块铺成的路、木材和泥土加工后搭建的房屋,使用的基本成分与2000年前人类城市和住房的建筑材料没有多少区别。举个例子,有些具有远见的人也许会想象未来出现复杂材料修建的住宅,这样的住宅有些可能会成为现实,但多数普通建筑的材料不太可能比我们现在使用的木材更加复杂。没有这个必要。我认为存在“足够复杂”的限制。未来技术不必为了有用武之地而变得更加复杂。计算机行业发明家丹尼·希利斯曾经表示,他相信很有可能1000年后计算机仍然可以运行今天的程序代码,例如UNIX系统内核。它们几乎必然是二进制的。如同细菌和蟑螂,这些低水平的技术保持简单本色和生命力,是因为它们有效,不需要提高复杂性。
另一方面,技术元素加速发展,可能加快复杂化步伐,导致那些地位等同于细菌的技术也会进化。这就是情形三描述的前景,在那样的情况下,整个科技领域的复杂性都会迅速提升。这不是天方夜谭。
不论前景怎样,我们可以创造的最复杂事物是没有上限的。我们将在多个方向上创造新的复杂事物,其复杂程度甚至会令我们自己也惊叹不已。这将进一步使我们的生活复杂化,但我们会适应,绝不会倒退。我们会用具有美感的“简单”界面遮盖这种复杂性,使它就像橙子的球形外表一样精致。而在这层遮盖膜下面,我们的创造物将比橙子的细胞和生物化学机理更加复杂。为了适应这种复杂化过程,我们的语言、税收制度、政府机构、新闻媒体和日常生活也会更加复杂。
这是值得我们期待的趋势。复杂性的长期轨迹在进化开始前就出现了,贯穿40亿年生命发展历程,现今在技术元素领域继续延伸。
多样性
宇宙的多样化过程从时间诞生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在大爆炸后的最初几秒钟里,宇宙中只有夸克,数分钟内它们开始组合成亚原子粒子。到第一个小时结束时,宇宙中出现了数十种粒子,但只有两种元素—氢和氦。在之后的3亿年间,移动的氢原子和氦原子聚集起来构成不断膨胀的星云团,最后坍塌为燃烧的恒星。恒星的热核反应产生了数十种原子质量更大的元素,于是,宇宙在不断进行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提高了多样性。最终,一些“富含金属”的恒星爆炸形成超新星,将重元素喷射到太空中,这些物质又经过数百万年重新聚合为新恒星。经过类似于泉涌的运动,第二代和第三代恒星炼炉释放更多中子融入到金属元素中,产生其他类型的重金属,直到全部约100种稳定金属都出现。元素和粒子的多样性不断提高,还引发了更多种类的恒星、星系和轨道旋转行星的诞生。有些行星表面覆盖着活跃的地壳板块,在这些行星上,地质力量改造地表,将各类元素重新分配到新的晶体和岩石中,一段时间后就会形成新型矿石。地球上结晶矿物的种类数量增加到细菌种类数量的3倍。有些地质学家相信,除了地质过程,生化过程也是今天我们发现的4300种矿物中绝大多数种类的成因。
生命的出现大大加快了宇宙多样化进程。从40亿年前的极少数物种开始,地球生物物种的数量和种类经过地质时期的剧烈增长后,现在已发展到3000万种。这样的增长在几个方面表现出不均衡性。在地球发展史的某些时期,来自太空的大规模干扰(例如小行星撞击)彻底摧毁了多样化过程的成果。有时生物的一些特定分支在多样性方面没有多少进展,甚至出现短暂的倒退。但是总的来说,整个地质时期,生命—作为一个整体—的多样性得到了扩展。实际上,从恐龙时代开始,仅仅2亿年间生命类型的多样性提高了一倍。生物的差异从总体上看呈现指数级的扩大趋势,可以在脊椎动物、植物和昆虫这些领域发现这种火箭式的增长。
技术元素使多样性趋势进一步提速。科技发明的物种数量每年都在加速上升,要精确统计科技发明的数量很难,因为技术创新不像大多数生物那样具有确定的繁育范围。我们可以统计理念,这是所有发明的基础。每一篇科学论文至少提出一个新理念,过去50年期刊文章的数量经历了爆炸式增长。每一项专利也代表了一种理念,最后的统计结果显示仅在美国就有700万项专利申请,这个数字还在呈指数级增长。
技术元素内部随处可见多样性的扩展。诸如长达70英尺的潜水艇这样的水下人造物种类似于蓝鲸这样的生物有机体。飞机与鸟类相仿。我们的住所不过是更好的巢穴。但是技术元素还会探索生物从未冒险进入的领域。我们知道没有生物使用无线电波,而技术元素创造了数以百计的各类无线通信物种。虽然鼹鼠在地球上打洞的历史已有数百万年,但是与它以及其他任何生物相比,双层隧道挖掘机个头大得多、速度快得多、被坚硬岩石阻遏的情况少得多,以至于我们可以认为这些人造鼹鼠占据了新的地球生态位。X光机具有在生物界还未发现的视觉能力。再举几个例子,没有任何生物具有素描刻蚀、夜光电子表和航天飞机的相应能力。技术元素的多样性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找不到对应物,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因此可以说技术元素的确扩展了多样性。
技术元素的多样性已经超出我们的认知能力范围。每个人都有这么多种不认识的事物。认知能力研究者发现,现代生活中大约有3000种为人熟知的名词类别。这项统计包括人造物品和生物有机体,例如,大象、飞机、棕榈树、电话和椅子。这些是不加思考就可以辨识的事物。研究人员得出3000这个估计数字,依据的是下面几条线索:词典里的名词数量,普通6岁儿童的词汇量包含的事物数量,初级人工智能学习机可以识别的事物数量。他们估计,平均每种名词类别含有10个经过命名的条目。普通人也许会举出10种椅子、10种鱼、10种电话、10种床。因此大部分人的生活中会接触到的事物粗略估计有3万种,或者说至少有3万种事物是能够辨识的。即使我们知道一类事物的名称,也叫不出遇到的大多数生物和科技发明种类的具体名称。我们能认出鸟,但可能不知道是什么种类的鸟。我们知道草,但叫不出草的名称。看到手机,我们知道那是手机,但不知道是哪种型号。用手按压,我们可以区别厨刀、瑞士军刀和枪尖,但不一定能分辨燃油泵和水泵。
在技术元素的某些分支,技术的多样性正在降低。今天,灭火集尘器、马车鞭、手摇织布机和牛车的创新越来越少。我怀疑过去50年是否有人发明过新式奶油搅拌器(尽管很多人仍在发明“更好的”老鼠夹)。手摇织布机总是以艺术品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牛车并没有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只要世界上还有牛出生,牛车也许永远不会消失。可是因为牛车功能与过去完全相同,所以显然属于稳定的技术,历经岁月而保持不变,如同马蹄铁。大多数采用几乎要被淘汰的技术的人造制品都显示了相似的恒定性。同时扩张中的技术元素的其余部分源源不断地诞生技术创新、理念和制造品,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活水将淹没上述科技死水区。
在线零售商Zappos销售9万种不同类型的鞋子。美国的一家五金器具批发商McMaster-Carr在产品目录上列出了超过48万种商品,仅木螺钉一项就可以找到
2432种(是的,我数过了)。亚马逊公司销售85000种不同的手机和手机配件。迄今为止人类拍摄了50万部不同内容的电影和大约100万集电视剧,录制的原创歌曲至少有1100万首。化学家记录了5000万种化学品。历史学家戴维·奈宣布:“2004年,福特销售的F-150型皮卡有78种不同配置,变换部位包括驾驶室、底盘、发动机、传动系统、装饰件以及内饰件和车漆颜色。一旦某辆车被售出,车主可以进一步改装,使之真正成为独一无二的类型。”如果以目前的发明速度继续下去,2060年将会有11亿首原创歌曲问世,120亿种不同类型的商品在市场上销售。
一些反潮流人士相信,这种超级多样性对人类有害。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BarrySchwartz)在其著作《选择的悖论》(TheParadoxofChoice)中论述道,现在超市里出售的285种甜饼、175种沙拉酱和85种品牌的薄脆饼干让消费者无所适从。顾客走进商店寻找薄脆饼干,看见一面墙前方堆满了各式薄脆饼干,令人眼花缭乱。当他试图作出理智选择时,却不知所措,最后两手空空走出商店。“当人们决定进入拥挤的杂货店或者挑选大学课程的论文题目时,选择越多,就越难作出选择”,施瓦茨说道,在尝试选择有数百个选项的医疗保健计划时,很多消费者放弃机会,因为选择的复杂性使大脑停顿,于是他们转而退出该计划,另一方面,那些包含默认选项(可以不作决定)的计划参与率要高很多。施瓦茨总结说:“当选择的数量增多时,负面效应也在逐渐增强,直到超出我们的承受能力。此时,选择不再为人们带来自由,而是削弱自由,甚至可以说对人们施加暴政。”
诚然,太多选择也许招致遗憾,可是“没有选择”更加糟糕。文明就是稳步远离“没有选择”。与往常一样,解决科技产生的问题—例如选择的多样性使人茫然,需要的是更好的技术。超级多样性的解决之道将是“帮助选择”技术,这些更好的工具有助于人类在眼花缭乱的选项中作出决定。这就是搜索引擎、商务推荐系统、电子标签和大量社交媒介的全部意义所在。事实上,多样性本身将产生应对多样性的工具。(驯化多样性的工具就存在于疯狂提高多样性的数量庞大的专利中,按照当前速度,预计2060年美国专利局登记的专利将达8.21亿项!)我们已经知道如何使用网络信息和网页增加选择(谷歌就是这样的工具),但是借助实物和特殊媒介实现选择的增多则需要用到其他知识和技术。在网络时代初露端倪时,一些非常聪明的计算机科学家宣布,利用关键词搜索对10亿网页进行筛选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今天我们日常搜索的网页达到1000亿。没人要求减少网页搜索量。
不久之前,典型的未来科技景象是:标准产品,全世界千篇一律,强制的统一性。然而矛盾的是,某种形式的统一性可能释放出多样性。标准文字系统(例如字母表)的统一性释放出意想不到的文学多样性。没有统一的规则,需要逐字逐句编造,因此人们的交流只能限于本地,效率低下,使人产生挫折感。但是借助统一的语言,人们可以大范围地交流足量的信息,这样新词汇、新短语和新观念可以被人们理解、接受和传播。字母表的刚性对激发创造力的贡献比任何疯狂的头脑风暴式发明都要大。
英语的26个标准字母创造了1600万部内容不同的英文图书。当然,文字和语言仍会发展,但是它们的进化以保守的和公认的基本原则为基础:可以激发大脑创造力的(短期)固定字母、拼写方法和语法规则。技术元素将逐渐与几条普适标准融合,这些标准也许是基础英语、现代音乐符号、公制度量系统(美国是例外)、数学符号,以及被广泛采用的技术协议—从公制度量系统到ASCII(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和Unicode(统一字符编码标准)。今日世界的基础结构建立在由上述标准串接而成的共享系统之上。这使得人们可以在中国订购南非工厂使用的机器零件,或者去印度研究在巴西上市的药品。这种基础协议的融合也是现在年轻人可以通过10年前还不可行的方式与他人直接对话的原因。他们使用运行通用操作系统的手机和上网本,也使用标准缩略语,并且通过下列各种方法建立越来越多的共同文化标准:观看相同的电影,欣赏相同的音乐,在学校学习相同的科目和课本,衣兜里装有相同的技术产品。共有普适观念的同一性以一种奇怪的方式传递文化的多样性。
在这个全球标准趋同的世界,少数民族文化再次产生了这样的恐惧,即它们的定位差异将会消失。他们无须担心。事实上,日益普遍的全球通信工具可以为他们的差异提升价值。这些部落—例如亚马孙丛林的雅诺马马人和非洲的布须曼人—独特的食物、医疗技能和养育后代的方法过去只限于当地使用的封闭知识。他们的特殊生活方式体现的差异性在部落之外没有影响,因为他们的知识与其他人类文化隔离。可是一旦与标准公路、电力系统和通信工具结合,他们的差异就会对外人产生潜在的影响。即使他们的知识仅适用于当地环境,从更广泛的角度了解这些知识也会有所裨益。富人去哪里旅行?保留异域风情的地方。什么样的餐馆吸引消费者?有突出特色的餐馆。什么商品在全球市场流通?蕴涵新奇理念的产品。
如果这样的本土差异在与外界结合时仍然能够保持独特性(这里要加一个大大的问号),那么这种差异的价值在全球体系中将不断提高。当然,维持和而不同的平衡是一项挑战,因为这种文化差异和多样性很大程度上来自外界的分离,而在新的混合体中这些文化不再与世隔绝。摆脱隔绝状态而繁荣的文化差异(即使它脱胎于此)随着世界的标准化将融合各种价值观。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就是一个例子。在与当今世界连通之后,富裕的、与众不同的巴厘岛文化似乎有了新的发展。与其他生活在新旧文化中的人一样,巴厘岛人也许将英语作为第二通用语,在家里则说本地语言。他们在早晨举行献花仪式,下午去学校学习科学知识。他们演奏加麦兰①,使用谷歌搜索引擎。
可是,扩展的多样性怎样与前述的同样具有渗透力的趋势结合起来:各种技术的必然序列和技术元素会以特定形式聚合吗?从表面上看,技术元素目前的发展模式会阻碍它向新方向扩展。如果全球范围内科技向单一的创新技术序列聚拢,那么又如何推动科技的多样化进程?
技术元素的内部序列与有机体的成长过程相似,后者要按部就班地经历一系列阶段。例如,所有人的大脑都会经历从幼年期到成熟期的成长模式,可是在这个过程的任何时刻大脑都有可能产生明显的思维多样性。
全世界将在最大程度上统一科技的使用,但偶尔也会有群体或亚群体发明和改进仅对边缘群体有吸引力或者仅具有边际效用的技术和技能。这样的概率极小:边缘多样性跻身主流社会并超越现有模式,从而有利于技术元素继续提高多样性。
人类学家皮埃尔·彼得勒坎(PierrePetrequin)曾经注意到巴布亚新几内亚的MeervlakteDubele和Iau部落很多年来一直使用铁斧和铁项链,但这些技术并没有传播到距离他们“只有一天步行路程”的Wano部落。今天情况仍是如此。日本人对手机的使用在广度、深度和更新换代速度上都远超过美国人。然而为两个国家生产手机的是同样的工厂。两国民众对汽车的使用与此类似,只是情况刚好与手机相反。
这种模式古已有之。自从有了工具,人类就因为非理性原因偏爱某些技术。他们也许避免使用某种工具的变体或某项发明—即使它们表现出更高的效率或生产率,仅仅是出于认同心理:“我们的族人不这么做”,或者“我们的传统是这样的”。人们也许无视显而易见的技术进步,即使这样的改进提高了实用性,因为新方法让他们感觉不妥或者不舒服。科技人类学家皮埃尔·勒莫尼耶(PierreLemonnier)回顾了历史上科技发展进程的局部中断情形,评论道:“人类对技术的使用屡次表现出违背物质生产效率或进步逻辑的行为。”
数千年来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安加部落一直在狩猎野猪。为了杀死重量可能与人相当的野猪,安加人设置陷阱,用木棍、藤蔓、石块和重力捕获猎物。随着时间的流逝,安加人不断完善和改进陷阱技术,使之与当地地形相适应。他们发明了三种常用陷阱。一种是在深坑里插上几排锋利的树桩,坑顶用树叶和树枝伪装。一种是将一排削尖的木桩隐藏在低矮的屏障后面,屏障的作用是保护诱饵。还有一种是被称为悬挂死神的陷阱—将重物悬挂在小路上方,野猪路过时踢到绳索,重物落下砸倒野猪。
此类技巧不受阻碍地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西部高地的各村庄之间传播。一个村落掌握的技能,所有村落都知道(传播时间如果不是几个世纪,至少也是数十年)。人们不需要等待很多天就可以感受到知识的变化。大多数安加村落可以按需要设置三种陷阱中的任何一种。可是,有一个特殊群体—兰吉玛人不接受悬挂死神的共有知识。按照勒莫尼耶的说法,“这个群体的成员可以轻松说出悬挂死神这种陷阱的10个组成部分,讲述它的功能,甚至可以制作粗略的模型,但是他们就是不采用这样的装置。”河对岸可以看到邻居门耶部落的房屋,他们使用这种陷阱—非常有效的技术。从兰吉玛人的家园步行两小时就能到达卡帕部落,他们也使用悬挂死神,而兰吉玛人选择说“不”。正如勒莫尼耶所说的那样,有时“人们主动忽视被充分证明的技术”。
兰吉玛人并不是落后分子。在兰吉玛人的北边,一些部落制作木质箭头时不装倒钩,选择性地忽视了兰吉玛人使用的杀伤性倒钩这一关键技术,而事实是,安加人“有大量机会在敌人向他们射出带钩箭头时观察这种装置的卓越性能”。不论是这些安加人可以收集到的木材类型,还是他们能够狩猎的野兽,都不能解释这种部落特有的弃用现象。
各种技术都具有超越纯机械性能的社会属性。我们采用新技术,主要考虑的是它们的用途,但也有部分原因是它们对我们具有什么意义。我们经常因为相同的理由而拒绝一项技术:放弃使用这一技术会以某种方式强化或塑造我们的个性。
如果研究者仔细分析古代和现代的技术传播模式,都会发现群体采用的模式。社会学家注意到萨米人的一个分支拒绝使用两种已知的套索捕猎驯鹿技术中的一种,而其他拉普兰人则使用这两种技术。一种特殊的横轴水车在摩洛哥得到广泛使用,在世界其他地区却不见踪影,虽然各地水车的物理原理是相通的。
我们应该预期人们将继续表现群体偏好和社会偏好。团体和个人排斥各种技术先进的发明,仅仅是因为他们可以这么做。或者是,因为其他所有人都使用这些发明,因为它们与他们的自我概念冲突,因为他们不介意花更多精力做事。人们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会拒绝或舍弃某些全球标准技术。这样,当全球文化悄悄地朝着技术趋同的方向运动时,数十亿科技用户的个人选择却呈现差异化,因为他们渐渐倾向于选用更小型、更具特色的产品。
多样性为世界的发展提供动力。在生态系统中,多样性提高是健康的征兆。技术元素也要借助多样性的力量。从生命的黎明开始,多样性的大潮越来越磅礴;在可预见的未来,它将继续向四面八方奔腾,永不停息。
专门化
进化主体从一般向具体转移。最早出现的细胞是具有一般功能、像生存机器一样的凝块。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进化的打磨下,一般性转变为多种特殊性。在初始阶段,生命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温暖的水池。但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区都是极端环境:火山和冰川。进化创造出擅长在沸水和寒冰中生存的细胞,还有专门吞食油污、分离重金属的细胞。专门化使生命得以开拓这些重要的但地形多变、环境极端的栖息地,并且占领了数百万个生态位—例如其他有机组织的内部或者空气中尘埃的凹坑。很快,地球上每一种可能适合生命的环境都出现了相应的生命形式,在那里繁衍生息。现在,除了极少数配置医院设备的临时场所,这个星球上不存在无菌之地。生命细胞不断专门化。
专门化趋势也适用于多细胞有机组织。有机体内的细胞进行了专门分工。人体内有210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包括肝和肾的特别细胞。人体具有独特的心肌细胞,与骨骼上的普通肌肉细胞不同。发育为各种动物的原始的全能卵细胞分裂成具有更高专门性的细胞,经过不到50次有丝细胞分裂,你和我最终成为由1015个骨骼细胞、皮肤细胞和脑细胞构成的统一组合物。
在进化过程中,最复杂的有机体中细胞类型数量显著增加。事实上,这些有机体的某些部位更加复杂,因为那里包含了更加专门的细胞。因此,专门化过程追随复杂性的轨迹。
有机体本身往往也会经历深层次的专门化。举个例子,在漫长的岁月中,藤壶(由50种专门细胞构成)进化出特殊能力:身披6块壳板的藤壶适合生活在潮汐运动剧烈的地方,那里每个月会被潮水淹没几次(潮水也带来了食物)。蟹奴藤壶只栖息于活蟹的卵袋内。鸟类长出特殊的喙,专吃种子:纤细的喙吃小种子,肥大的喙吃坚硬的种子。有几种植物(我们称之为野草)是机会主义者,会侵占任何扰动土,而大多数植物生存技能的用武之地是某些特定的生态位,例如阴暗的热带湿地或干燥多风的山峰。众所周知,树袋熊专吃桉树叶,熊猫偏爱竹子。
生命的专门化趋势受到一场“军备竞赛”的推动。更多专门化的有机体(例如蚌依靠进食深海暗处的火山口喷发的含硫物质长大)为竞争者和捕食活动(例如螃蟹以食硫蚌为食)提供更多专门化条件,这导致更多专门化的生存策略(例如螃蟹里的寄生虫)和觅食方法的出现,最终孕育出更多专门化的有机体。
这种专门化动力也扩展到技术元素领域。猿人的原始工具是一边被砸开的圆形石块,具有刮擦、切削、捶打多种功能。一旦被现代智人采用,这种工具就变身为专门化工具:单独的刮刀、切刀和锤子。专门化分工增加,久而久之导致工具的种类也增加。缝衣物需要针,缝兽皮需要特殊的针,缝织物又需要其他类型的针。当简单工具与复杂工具结合组成混合工具(细绳+树枝=弓)时,专门化程度提高了。今天人造物品令人吃惊的多样性主要是由复杂设备的专用器件需求推动的。
同时,就像有机生命的情况那样,工具通常在刚出现的时候具有多种用途,后来演变为特定任务专用。第一台使用胶卷的相机发明于1885年。一旦有了雏形,相机的设计思路开始专门化。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发明家们研制出微型间谍相机、超大全景相机、复合透镜相机和高速闪光相机。现在专用相机达到数百种,包括在深水区和太空真空环境使用的相机以及可以捕捉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相机。虽然人们仍然可以购买(或制作)早期的多功能相机,但是它们在相机王国的领地越来越小。
这种从一般到具体的顺序体现在大多数技术上。汽车开始时集各种功用于一身,经过一段时间进化出各种专用车型,而那种多功能车则渐渐消失。人们可以选择迷你车、大型货车、跑车、轿车、皮卡、混合动力车等。剪刀的功能也分为剪发、剪纸、剪地毯、剪渔网和剪花。
展望未来,专门化的程度将继续提高。第一代基因排序装置的工作对象包括任何基因。下一步是为研究人员制造专门针对人类DNA或者其他物种基因—例如老鼠—的排序装置。那样我们将看到针对不同人种基因组(如非裔美国人或中国人)的专用排序装置,除此之外,还有极其轻便的排序装置,或者速度极快、可实时排序的装置,让人们知道自己的基因现在是否正遭受污染物损害。第一代商业虚拟现实控制仪提供任何类型的虚拟现实服务,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虚拟现实控制仪将发展为专门化版本,配置专用于模拟游戏、军事训练、电影预演或购物的设备。
现在,计算机似乎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成为前所未有的通用机器,具备越来越多的功能。计算装置和网络设备承担全部工作,并成为操作人员的工具。计算机已经综合了计算器、电子表格、打字机、电影播放器、电报收发装置、电话、对讲机、指南针、六分仪、电视机、收音机、唱机转盘、草案表、混音台、战争游戏、音乐工作室、铅字铸造车间、飞行模拟器以及其他许多设备的功能。通过观察某人的工作场所就能识别其职位的方法不再适用,因为这些场所如出一辙:一台个人电脑,90%的员工使用相同的工具。这张桌子是首席执行官的,还是会计、设计人员或者前台接待的?这种趋同现象被云计算放大了,借助这种手段,所有员工统一在网上完成实际工作,手边的工具不过是进入工作状态的通道。所有门户都化身为最简单的窗口:某种尺寸的扁平屏幕。
这样的趋同性是暂时的。我们仍然处于电脑时代—说智能时代更合适—的前期阶段。现在我们在任何地方施展个人才智(也可以说,我们在任何地方工作和休闲),就是同时在运用人工智能和集体智慧,全面检查我们的工具,彻底改变我们的预期。我们已经使记账、摄影、金融交易、金属加工、飞机导航以及其他数千种工作实现智能化。我们计划通过电脑自动处理汽车驾驶、医疗诊断和语音识别。在向大规模智能化飞速前进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配置多功能电脑,其中包括批量生产的微处理器、中等尺寸的显示器和网络连接设备。这样所有的日常事务都由同样的工具处理。要让所有工作都实现智能化,也许还需要10年。我们要给锤子、牙刮匙、铲车、听诊器和煎锅注入人工智能,尽管现在听起来很傻。所有这些工具将借助网络的共享智慧获得新的能力。而当新近增添的功能显露无遗时,它们将转变为专门化工具,就像第一代iPhone、Kindle电子书和上网本。当显示屏和电池技术经过追赶与芯片技术同步时,无处不在的智能化人机界面将呈现多样性和专门化。士兵和其他体格强壮的运动健儿想要大尺寸、有外包装的显示器,而经常出行的人需要小尺寸的。游戏玩家希望他们的显示器待机时间最短,读者希望显示器最适合阅读,徒步旅行者希望显示器防水,孩子们希望显示器永远完好无损。作为计算装置或网络设备的一部分,交流工具的专门化程度十分明显。键盘就是其中之一,它不再是唯一的信息输入工具,语言和手势将发挥重要作用。眼镜显示器和用眼球控制的显示屏将带来新的灵活界面。
快速成型技术(一经要求,机器可以大量生产某种物品)的出现,将会使专门化进程跳跃式发展,最终任何工具都可以根据个人要求和愿望进行定制。高度用户化的功能可能会产生只为某个特定任务而组合、任务完成后即分解的装备。过于专门化的人造制品也许只存在一天,就像蜉蝣。市场商机和个人定制的“长尾”①不仅是信息传播媒介的特征,而且也是科技进化过程自身的特征。
我们可以对今天几乎所有投入使用的发明进行预测,想象它们进化出数十种专门化功能。科技带着通用性出生,成年后就具有了专用性。
普遍性
生命领域以及技术元素领域的自我繁殖产生了推动普遍性的内在动力。如果有机会,蒲公英、浣熊或者火蚂蚁将不断繁殖,直至遍布地球。进化赋予了繁殖过程某种技巧,使之在任何约束下都能实现传播范围的最大化。可是因为现实资源有限,而竞争无限,没有物种可以达到完全的普遍分布。然而所有生物都渴望朝那个方向发展。科技,也希望无处不在。
人类是科技的父母。我们大量生产各类制造品,传播理念和文化基因。因为人类数量有限(目前只有60亿人存活),而等待传播的技术种类或文化基因有数千万种,因此很少有发明能够达到100%的分布,尽管有一些接近这个比例。
我们也不希望所有技术都具有普遍性。在人造心脏替代人类心脏的问题上,更可取的是通过改变基因、服用药物或者控制饮食这些手段,减少人造心脏的使用需求。同样,碳封存这种补救技术(从大气中清除碳)理论上绝不会普遍推广。更好的举措是首先推广使用低碳能源,采用光子技术(太阳能)、核聚变技术(核能)、风能和氢气。补救技术的问题在于一旦它们建立了地位,就失去了发展方向。疫苗在获得普遍成功后,就不再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长期而言,为其他技术开启大门的具有生命亲和力的技术往往最快达到普遍化。
从地球生物圈的视角来看,地球上最具普遍性的技术是农业。高质量农业食品的稳定盈余产生了强有力的可扩展性,因为这种盈余为文明提供保障,并且孕育数百万种技术。农业的传播是地球上最大规模的工程。地球1/3的陆地面貌被人类的大脑和双手改变。本土天然植物被农作物取代,土壤成分发生变化。被深度开垦的陆地有一半经过修整成为牧场。最剧烈的变化—例如特大农场里连绵不绝的土地—在太空就可以看到。以平方公里计算,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泛的农作物有5大类:玉米、小麦、稻米、甘蔗和供奶牛食用的牧草。
普遍性列第二位的技术是公路和建筑物。绝大部分是简单空地的土路将它像根一样的触角伸向大多数流域和纵横交错的山谷,直至高山脚下。人们修建的公路网编织起一件镂空的外套,包裹住世界各大洲。一连串建筑物沿着公路的树状分支排开。这些人类创造物的材料是自由采伐的纤维(木材、茅草和竹竿)和塑形泥土(黏土、砖块、石块和水泥)。在各个交通枢纽,矗立着宏伟的用石块或沙土砌成的大都会,这些大型城市改变了物质的流向,致使大量的技术在其中流通。源源不断的食品和未加工的原料流入,废弃物流出。一个居住在发达城市的成年人每年消耗20吨物资。
有一种技术,也许不容易察觉,但在全球范围内更加普遍,这就是火的使用。含碳燃料—特别是煤炭和石油—的受控燃烧改变了地球的大气层。从总量和结果的一致性来看,燃烧装置(沿公路运动的汽车发动机是一种常见形式)无法与公路相提并论。尽管从规模上看,作为运动场所的公路以及作为燃烧场所的住宅和工厂更大,但这些小型的得到控制的燃烧装置可以改变厚厚的地球大气的成分。也许,人类集体使用的燃烧设备虽然占用空间小,但对地球的影响却是最大规模的。
接下来要谈到我们经常接触的物品。在日常生活中,给几乎无处不在的技术列一份清单,其中将包括棉布、铁刀、塑料瓶、纸和无线电信号。这5种技术是现在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获得的,不论你是在城市,还是最偏远的乡村。它们都可以产生数量巨大的新机会:纸—廉价书、印刷品和钱;金属刀—艺术、手艺、园艺和屠宰;塑料瓶—烹饪、水和药物;无线电—通信、新闻和团体。紧随这些几乎无处不在的物品的是金属容器、火柴和手机。
百分之百的普遍性是所有技术的发展目标,但从未达到过。不过,对一项技术进行切实可行的推广,使其采用率接近饱和状态,这足以释放它的活力,使之提升到新的层次。在各国城市中,新技术正加速传播,向着普遍使用的目标前进。
经过75年的努力,90%的美国居民才享受到电气化的便利,而手机仅用了20年就达到了同样的使用率。传播速度正在加快。
在追求普遍性的过程中,更多的技术出现了差异化,一些新鲜事发生了。几辆汽车在公路上兜风,这种情形从根本上有别于几辆车为大众服务,不只是因为噪声和废气排放量增加。10亿辆使用中的汽车导致了一个自然形成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自我推动。大多数发明都是如此。第一代相机属于新鲜事物,它们的作用主要是剥夺画家记录时代的职责。但是,随着摄影技术愈来愈简单,相机的大众化创造了竞争激烈的新闻摄影行业,最终孵化出电影技术和好莱坞的另类现实世界。相机便宜到每个家庭都有一台,它的推广促进了旅游业、全球化和出国旅行。手机和其他数码产品设置拍照功能,使照片得以广泛共享,于是人们确信事物必须被相机捕捉到才算真实,并且产生这样一种感觉:镜头之外的世界无关紧要。相机被进一步置入人类环境中,在城市各个角落和所有房间的天花板上执行监控功能,提高社会的透明度。最后,人类世界的表面将布满监视器,每一台监视器都会承担眼睛的角色。当照相机具有完全普遍性时,一切事物每时每刻的动态都将被记录下来。我们将拥有共同的意识和记忆。从相机单纯取代绘画开始,到这些由普遍性导致的后果,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普遍性,一次又一次改变一切。
1000辆汽车让人们拥有了机动性和隐私,为参与冒险提供工具。10亿辆汽车使市郊形成,限制冒险机会,清除人们的狭隘思想,同时也产生停车难、交通拥堵的问题,此外,住宅建设过程中也不再只考虑人的体形大小。
1000只24小时工作的通电摄像头可以防止小偷威胁市区的安定,记录闯红灯者和警察的不正当行为。10亿只24小时工作的通电摄像头可以监控社区,记录社区的点点滴滴,它们使外行能够承担监控工作,让人们重新认识隐私的概念,减少政府的权威性。
1000座交通站有助于假日旅游业的兴旺。10亿座交通站将解决上下班通勤问题,重新勾画全球化蓝图,提出新的宏伟愿景,同时产生远距离运输晚点的缺陷,消除民族—国家的界线,使人们不再拥有隐私。
1000次人类基因排序将大力推动个性化医疗方案。每小时10亿次基因排序使基因受损的实时监控成为可能,并且还会颠覆制药行业,重新定义疾病,让基因谱系跟上时代潮流,推行“超纯净”生活方式,使器官看上去羸弱不堪。
1000块超大荧屏是好莱坞的生存动力。10亿块随处可见的荧屏将成为新的艺术,创造新型广告媒体,让城市的夜晚焕发激情,加快电脑处理屏幕栅格的速度,激发普通人的活力。
1000台仿人机器人将为奥林匹克运动带去新意,推动娱乐公司的发展。10亿台仿人机器人将极大改变就业结构,在引入新式机器奴隶的同时也会引发抗议,使现有宗教的重要地位岌岌可危。
在进化过程中,每一种技术都要面临同样的问题,如果实现普遍化,如果人人采用,将会产生什么后果?
通常,被普遍采用的技术面对的结局是退出历史舞台。1873年现代电动机发明之后不久,整个制造业都在推广这种设备。每一家工厂都在原来摆放蒸汽发动机的位置安装了一台超大型的价格昂贵的电动机。这台电机驱动一个由轴杆和传送带构成的复杂系统,从而带动遍布工厂的数百个小型机器运转。这股旋转动力从单一来源出发,飞速穿过整个厂房。
20世纪前10年,电动马达不可避免地开始进入家庭。人们改造这些设备,使之服务于家务劳动。它们与蒸汽机不同,不会冒烟,也不会喷气或流水。这个5磅重的“大块头”只会有节奏地发出嗡嗡声。就像工厂的情况一样,这些独挑大梁的“家用电机”被用于驱动家中所有机械设备。1916年美国咸美顿公司(HamiltonBeach)的“家用电机”装有控制6种速度的变阻器,工作电压为110伏。设计师唐纳德·诺曼(DonaldNorman)指出,西尔斯·罗巴克公司产品目录上家用电机的广告价格是每页8.75美元(相当于今天的100美元)。这种轻便的电机将驱动缝纫机转动,也可以将它与搅乳器和搅拌机连接(广告词“你将发现多种用途”),或者连接缓冲装置和研磨机(广告词“对很多家务活十分有用”)。风扇“可以与家用电机快速连接”,还有打蛋器,可以搅拌冰激凌和鸡蛋。
100年后,电机实现了普遍化,并被置于机器内部,从外面看不到。一个家庭不再只有一台家用电机,而是有数十台,每一台都很难看到。电机现在不再作为独立设备,而是成为很多电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驱动家电产品,充当这些人造自我的肌肉。它们无处不在。在写作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对所处房间里所有内置电机进行了非正式统计:
5块旋转的硬盘。
3台模拟磁带录音机。
3台照相机(去掉变焦镜头)。
1台摄像机。
1块手表。
1只闹钟。
1部打印机。
1台扫描仪(去掉扫描头)。
1台复印机。
1台传真机(去掉纸)。
1台CD播放机。
1台地板辐射供暖系统泵。
这是我家一个房间里的20台家用电机,一座现代工厂或办公楼里有数千台。我们不会想到电机,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即使我们依赖于它们的运转。它们很少失效,却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也没有意识到公路和电的存在,因为它们无处不在,通常不会出现故障。我们认为纸和棉布不属于技术,因为它们无处不在,稳定可靠。
除了深嵌性外,普遍性还会产生确定性。新技术的优点总是不明朗。第一代创新技术复杂烦琐、难以使用,是“某种现在还不能完全发挥作用的东西”—这里又重复丹尼·希利斯关于技术的定义。新型的犁、水车、马鞍、灯、电话或汽车只能提供不确定的优点,却会带来确定的麻烦。即使某项发明得到优化,当它首次被引入新地区或新文化时,仍然需要保留旧习惯。新型水磨也许可以减少工作所需的水量,但是还需要不同类型的难以寻觅的磨石,否则将磨出不同质量的面粉。新型犁也许能加快耕种,但需要后撒种子,这样就破坏了古代传统。新型汽车也许可以行驶更远距离,但稳定性降低;也许油耗效率更高,但最大行程缩短,这改变了驾驶和加油方式。新技术的首版几乎总是仅仅略微强于它想要取代的旧技术。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只有少数热情的先驱倾向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因为新技术将带给使用者的主要是麻烦和未知后果。随着创新技术的改进,它的益处和先进程度将被前期用户挑选出来展示给大家,同时不确定性减小,于是这项技术得以传播。这样的推广既不是立刻发生的,也不稳定。
因此,每一种技术的生命周期内都有这样的阶段:因该技术而受益颇多的人和无缘该技术的人并存。有些个人或社会第一个冒险接受未经验证的枪、字母表、电力、激光眼科手术,他们获得的确定收益是循规蹈矩者所无法获得的。这些收益的分配也许取决于财富、特权、幸运的地理位置以及欲望。兴盛期和衰落期的划分最近也是最显而易见的一次展现发生在20世纪末,当时互联网方兴未艾。
互联网发明于20世纪70年代,起初产生的收益极少。它的主要用户就是它的发明者,一小群精通编程语言的专业人士。它的作用就是自我完善的工具。从诞生那一刻起,互联网的建设目的就是为了使这些专业人士谈论互联网理念时有更多实质性内容。同样的,第一批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广播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非专业无线电通信的探讨;早期民用波段无线电台全是关于民用波段的讨论;最早的博客交流的是如何写博客;微博出现的前几年里,用户都在研究如何使用微博。20世纪80年代早期,掌握了网络协议的深奥指令的技术先驱们为了找到有兴趣探讨这种工具的同道中人,移师到处于萌芽状态的互联网上,并告诉他们的书呆子朋友们。可是互联网被其他所有人忽视了,他们认为那不过是少数青春期男孩的业余爱好。互联网的连接费用不低,打字需要耐心和技能,处理难以理解的技术语言需要强烈的意愿,除了执著于此的人,几乎没有其他人在线。它对大多数人都缺乏吸引力。
可是一旦早期使用者修改和完善这种工具,赋予它漂亮的外表和点击式界面(万维网),它的优势就越来越明显,吸引力逐渐增大。当数字技术的巨大收益逐渐浮出水面时,如何解决一部分人无法享受这种收益的问题给人类提出了挑战。这项技术仍然价格高昂,需要个人电脑、电话线、按月交费,但是使用者从网络分享的知识中获得了力量。专业人士和小企业抓住了它的潜力。从全球范围看,这种向世人传播力量的技术的初期用户是具有其他很多相同条件的人群:汽车、和平生活、教育、工作和机会。
作为提升个人素质的工具,互联网的影响力越明显,数字鸿沟就越显而易见。一项社会学研究认为,有“两个美国”并存。一个美国的公民是穷人,无钱购买电脑,而另一个美国的公民是配备了个人电脑的富人,他们是数字技术的受益者。20世纪90年代,当时像我这样的科技拥护者正在推动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经常被问到:如何面对数字鸿沟问题?我的答案很简单:顺其自然。我们没有必要做任何事,因为诸如互联网这样的技术的自然发展历程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享受不到科技收益的人暂时处于劣势,但是科技力量将会解决这个问题(而且不止于此)。让其余地区连通网络将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利益,这些地区也热切盼望加入全球网络,以至于他们为电信建设支付的费用已经超过数字技术发达地区(前提是他们可以获得此类服务)。而且,计算机和网络接入的成本正在逐月下降。当时,美国多数穷人拥有电视机,按月支付有线电视费用。购买电脑并联网的花费不再昂贵,很快就低于电视支出。10年间,全部的必需费用下降到只要100美元就可以购买笔记本电脑。过去10年出生的人一生当中将会见证某种电脑(说具体点,就是带有网络连接器的电脑)只需5美元的时刻。
按照计算机科学家马文·明斯基的说法,这不过是“先有和后有”的问题。技术先行者(早期用户)为几乎无法工作的初期劣质技术版本付出了太多代价。这些先行者购买首批稀奇古怪的新产品,用自有资金为后期用户提供价格更低廉、性能更优良的版本,后者将在不久后获得极其便宜的产品。从本质上说,先行者代替后来者为技术进化提供资金支持。富人提供资金,为穷人研发便宜的技术,这难道不应该吗?
我们看到这种“先有和后有”周期在手机领域表现得更为明显。最早的手机比砖块大,极其昂贵,性能一般。我记得一位很早使用手机的技术员朋友花费2000美元购买一部早期的手机,他外出时,会将手机装在专门定制的手提包里。我不太相信所有人都会为了一个看似更像玩具而不是工具的物品花费这么多钱。当时,很难想象20年内会出现下述情况:这台2000美元的装置将便宜到可以用后即弃,体积小到可装入衬衫衣兜,普及程度高到印度环卫工人也会拥有一台。当连接互联网对加尔各答的街头流浪者而言尚属遥不可及时,科技固有的长期趋势已朝着网络普遍使用的目标前进。事实上,这些“后有”国家的手机普及状况在很多方面优于美国的“先有”系统。于是,手机成为“先有和马上就有”的例子,在这样的例子中,后期使用者更快地获得了移动电话的理想收益。
对技术最激烈的批评仍然集中在暂时的技术鸿沟上,不过这个脆弱的界线给社会造成了困扰。常见事物和普遍事物之间、后期使用和“全体使用”之间的分界是科技发展的重要起点。当批评者质问我们这些互联网的捍卫者,我们计划怎样解决数字鸿沟问题时,我回答“顺其自然”,然后回击道:“如果你们想要表现自己的忧国忧民,不要担心那些现在还不能上网的人。他们会蜂拥而至,速度比你们想象的还要快。相反,你们应该担心我们如何面对人人都上网的情况。当互联网的60亿用户同时发送电子邮件时,当没有人下线、不分日夜时刻在线时,当一切都实现数字化、不存在线下事物时,当互联网无处不在时,我们应该怎么应对。那将产生值得担忧的预料不到的后果。”
今天,面对DNA排序、卫星导航定位、极为便宜的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汽车甚至营养问题时,我会说同样的话。不要担忧那些没有通过光纤电缆与自己学校的网络连接的人,要担忧人人都这么做时会发生什么情况。我们过于关注那些食物匮乏的人,却忽视了思考人人食物充足的情况。一些鲜有人问津的技术可能表现过它们的主效应,但是除非这些技术渗透到某个文化中,否则次级、三级效应不会显现出来。科技的大部分让我们感到恐慌的意外结果通常后来被普遍接受。
大多数正面事物也是如此。人们认为,在下面这些具有生命亲和力的可扩展技术中,内嵌的普遍性趋势是最常见的:通信、计算、社会化和数字化。它们的后续可能性似乎无穷无尽,可以融入到物质中的计算内容和通信内容似乎是无限的。迄今为止,人类的发明没有一项可以达到我们所说的“足够智能”的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此类技术的普遍性永远无法满足。它不断地朝着普遍存在这一目标延伸,与其他所有技术一道在通向普遍性的轨道上前进。
自由
与其他事物一样,我们的自由意志不是独一无二的。潜意识的自由意志下的选择存在于动物的原始行为模式中。每种动物都有基本需求,它们会作出选择来满足这些需求。可是自由意志甚至先于生命出现。一些理论物理学家—包括弗里曼·戴森(FreemanDyson)—认为自由意志在原子似的粒子中出现,因此自由选择诞生于大爆炸的高温中,自那以后持续扩展。
戴森提到一个例子:亚原子粒子衰变或改变自旋方向的那一刻应当被视为自由意志控制的行为。这有可能吗?嗯,那种宇宙粒子的其他微观运动绝对是由之前的位置或状态预设的。如果知道粒子在什么位置以及它的能量和运动方向,就可以精确无误地预测下一次运动中它将出现在哪里。这种完全遵循前态预设路径的规律是“物理法则”的基础。然而粒子自发分解为亚微粒子、放射能量是不可预测的,也不是物理法则预先决定的。我们往往把这种衰变为宇宙射线的现象称为“随机”事件。数学家约翰·康威认为,随机数学和决定论逻辑都不能合理解释宇宙粒子的突发衰变或改变自旋方向,他还出示了相关证据。唯一能解释这种现象的数学或逻辑选择只有自由意志。粒子的选择方式与自由意志产生的最细微的量子位何其相似。
理论生物学家斯图尔特·考夫曼认为,这个“自由意志”是宇宙神秘的量子本质的产物,具有这种本质的量子粒子可以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或者同时表现波粒二象性。考夫曼指出,当物理学家向两道并排的极小狭缝发射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光子时(这是一项著名实验),光子或者以波的形式或者以粒子的形式通过狭缝,但不能同时以这两种形式通过。光子必须“选择”它要展现的形式。但是这个被多次操作的实验反映出不可思议、颇具说服力的现象,即波粒二象性只是在光子穿过狭缝并在另一端测量到之后才选择表现形式(要么光波要么粒子)。根据考夫曼的解释,原子从未定状态(被称为量子脱散)转变至既定状态(量子相干)是一种选择,并且是人类大脑的自由意志的来源,因为这样的量子效应出现在所有物质中。
约翰·康威写道:
有些读者也许反对我们使用“自由意志”这样的词汇描述粒子反应的非决定论。我们将自由意志赋予基本粒子的刺激性言论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因为我们的理论断言,如果实验具有某种自由性,那么粒子也具有完全相同的自由性。是的,我们自然认为后一种自由性是我们的最终解释。
粒子固有的量子选择产生的微粒被生命导致的组织数量的剧增所放大。宇宙粒子自发的“遵从意志的”衰变也许会发生在细胞中,并且很快引发细胞DNA分子的高度有序结构的变异。假设这样的衰变将一个氢原子赶出了胞嘧啶的基地,接着偶然意愿(生物学家用以指代随机变异)可能产生新型蛋白质序列。当然,大多数量子选择只会加快细胞死亡,不过幸运的是,变异将赋予整个有机体生存优势。由于有利属性被DNA系统保留并利用,因此自由意志的正面效应可以累积起来。受到意志控制的宇宙射线还会导致神经元突触放电,将新信号(意识)引入神经系统和脑细胞中,其中一些信号随机地推动有机体完成各种任务。这些细微的被动“选择”也被复杂的进化体系捕捉、保留和放大。粒子的自由意志产生的变异相互融合,在数十亿年里使有机体进化出更多感觉器官、更多分支和更多自由度。与往常一样,这是良性的自放大循环。
随着进化过程的深入,“可选择性”也在增加。细菌有几个选择—也许移居到食物上,也许自我分解。浮游生物更加复杂,细胞机体更健全,选择也更多。海星可以挥舞它的胳膊,摆脱敌手或与之搏斗,选择猎物或伙伴。老鼠一生中有100万个选择,它拥有更多可运动的身体部位(胡须、眼球、眼睑、尾巴、脚趾)和更广泛的展示意志的环境,生命也更长久。更高的复杂性增加了潜在选择的数量。
一个大脑自然是选择工厂,不断创造新的选择。“有更多选择,就有更多机会,”哈佛大学科技哲学家伊曼纽尔·梅塞纳(EmmanuelMesthene)断言,“机会越多,自由就越多;自由越多,我们的人性就越丰富。”
制造廉价的、普遍存在的人造大脑的一个重要影响是给人类创造的环境注入更高层次的自由意志。当然,我们已经给机器人安装了大脑,但是我们还会给汽车、座椅、门、鞋子和书本添加简单的自主选择智能装置。这样的举措将扩大有自由选择能力的事物的范围,即使这些选择只是粒子级的。
有自由选择的地方就有错误。在我们将无生命物质从世世代代死气沉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赋予它们选择能力的同时,也给予了它们犯错误的自由。我们可以认为人工智能的每一次新进展都为错误的产生提供新途径,诱使它们做傻事、犯错误。换句话说,科技教会我们如何制造过去不能制造的新型错误。事实上,问问我们自己,人类如何制造全新的错误,这也许是发现新的选择机会和自由的最好衡量标准。为人类基因组排序势必产生新型错误,因此表明我们达到了自由意志的新层次。改造地球气候的行为可能也会引发新的错误,但随之而来的将是新的选择。通过手机和网线实现普遍的实时连接将展现自由选择的新影响力,但这样的举措同时也具有难以置信的犯错可能性。
所有的发明拓宽了可能事物的范围,从而增加了产生选择的因素。而同样重要的是,技术元素创造了可以展现无意识的自由意志的新机制。无论何时发送电子邮件,数据服务器上看不见的复杂程序决定了邮件以最短延迟时间和最大速度沿着全球网络快速传送的路径。量子选择也许与这些选择无关。确切地说,影响它们的是10亿个相互作用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很难阐明这些因素,所以那些选择实际上是网络的自由意志的决定,互联网每天都要出现数十亿个这样的决定。
基于模糊逻辑的电子设备产生真实的选择。它们的微芯片大脑会权衡相互冲突的因素,然后模糊逻辑电路以一种非确定性方式决定何时关闭干燥器或者把米饭加热到什么温度。很多类型的自适应复杂仪器—例如驾驶波音747的由计算机控制的高端自动驾驶仪—产生了人类和其他生物不具备的新能力,扩展了自由意志的范围。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台试验机器人可以运用自己的脑和手抓取网球,比人类的脑手组合反应速度快几千倍。当这台机器人决定将手放在什么位置后,它的移动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我们的眼睛无法捕捉到它的动作。在这里,自由意志提升到新的速度等级。
当你在谷歌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字时,它搜索1万亿份网页后才选择(“选择”这个词用在这里正合适)它认为你想要的网页。没有人可以列出地球上全部物质。这样,搜索引擎赋予自由意志超越人类能力的广度。过去,我们的机器在我们刚想到某种可能性时就将其转化为现实,现在它们无须等待我们的指引就可以这么做。
在未来世界,自动停车的高科技汽车作出的自由意志选择将会像现在我们停车时的选择那样多。科技将在高于今天的层面上实践不同程度的自由意志。
技术元素首先扩展可行选择的范围,接着扩展选择主体的范围。新技术影响力越大,它展现的新自由就越多。倍增的选择与倍增的自由紧密联系,世界上具备大量经济选择、通信资源以及教育机会的国家往往在自由的可获取性上也排名较高。但是这样的扩展也包括可能出现的偏离。使用每一项新技术都意味着可能产生新错误。技术元素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增加了选择的自由。
共生性
这个星球上超过半数的生物是寄生生物。也就是说,它们生命中至少有一个阶段需要依靠其他生物生存。同时,生物学家相信每种生物体(包括寄生生物本身)至少是一种寄生生物的宿主。这使得自然界成为共生的温床。
寄生现象只是广泛的共生统一体的一个方面。这个统一体的一端是任何生物都依靠其他生物(直接依靠父母、间接依靠非血缘生物)的事实,另一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物互惠共生,例如藻类和真菌,它们共同构成地衣。在两端之间的是多种多样的寄生状态,其中一些对宿主完全无害,还有一些(例如蚂蚁和合欢树丛)情形中,寄生物能够帮助宿主。
逐渐加强的共生现象有三个方面贯穿整个进化过程—或者称为共同进化过程。
1.当生命进化时,各种生物间依赖性越来越强。最古老的细菌从无生命的岩石、水和火山灰中竭力汲取维持生命所需物质。它们接触的只是无生命物质。后来,出现更复杂的微生物,例如大肠杆菌,一生都在人的肠内度过,被我们的生命细胞包围,进食我们下咽的食物。它们只接触生命物质。随着时间的流逝,生物的栖息环境向有生命的系统转化。整个动物王国就是这种趋势的典型例子。如果可以从其他生物那里偷取食物,何必费劲从各种元素中自制食物呢?从这个意义上说,动物比植物更具共生性。
2.当生命进化时,自然界为物种之间产生依赖性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机会。每一种成功地为自己建立生态位的有机体也为其他物种(所有潜在的寄生物种)提供潜在的生态位。我们以高山草场为例,蜜蜂作为区域内新增物种,长期为番红花授粉,从而丰富了草场的共生状态。新物种的出现增加了所有草场生物之间可能的关系。
3.生命进化时,同一物种的成员相互合作的机会增加了。蚁穴或蜂巢这样的超级有机体是物种内部合作和共生的极端例子。有机体之间更深入的社交是进化过程的防倒退棘轮。一旦产生社会性,就很难再消除。
人类生活体现了上述三种共生现象。首先,我们的生存显然依赖于其他生物。我们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其次,地球上没有其他物种像人类一样利用生物的多样性和数量来维持健康和繁荣。最后,我们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需要同一物种的其他成员支持自己,从他们那里学习如何生存,保持神智健全。因此我们具有深刻的共生性,寄生在其他生物内部。技术元素进一步加深了这三种共生状态。
今天的大多数机器从来不会接触泥土、水或空气。我现在用一台个人电脑敲出这些文字,在这台电脑中心跳动的微芯片心脏与古人所说的这些要素①隔离,被其他人造制品完全包围起来。这种微型人造品依靠巨型涡轮发电机产生的能量(晴朗的日子里由屋顶的太阳能电池板供电)运转,向其他机器(我的电影播放显示器)输出内容。如果幸运,它报废后会转化为宝贵的要素,被其他机器吸收利用。
大量的机器零件从未与人手接触。它们由机器人制造并装入各种设备(例如汽车水泵的轴承),这些设备再组合成更大型的科技产品。不久之前,我和儿子拆开一部老式CD播放机。我确信,当激光器保护罩被打开时,我们成为首批看到内部错综复杂的零件的非机械生物,而在那之前只有机器接触过。
技术元素正在不断加强人类和机器的共生性。这是令人战栗的好莱坞科幻大片的主题,但在现实生活中它也表现于100万个细微之处。很明显我们正在创造与网络和谷歌式技术共有的记忆。当谷歌(以及某个后来者)能够理解普通的口头提问并被置入我们的服装中时,我们将迅速吸收这种工具,使之成为思维的一部分。我们将依赖它,它也会依赖我们—都是为了继续存在,不断提高智能水平,因为使用这种技术的人越多,它的智能化程度就越高。
有人认为与技术共生的状态是可怕的,甚至很恐怖,其实它与我们在长除法运算中使用纸和铅笔没有多少不同。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没有其他技术的帮助,计算多位数除法是不可能的。我们的大脑可没有与计算机连接,无法仅凭自己的力量完成这样的运算。我们利用书写技术和算术技巧除、乘或以其他形式处理大数或多位数。我们可以凭借脑力做这些事情,但方法必须是想象自己在一张大脑虚构的纸上写出要计算的问题。我妻子伴随着珠算长大。算盘是有着4000年历史的模拟计算器,一种比使用铅笔更快的计算工具。当周围没有算盘时,她还会做相同的事:用手指模拟算盘珠运动,以此得出结果。不知何故,完全依赖科技产品进行加减法运算不会让我们害怕,但完全依赖网络来记忆有时会令我们恐惧。
技术元素也在推动机器之间的共生关系。世界远程通信业务的主体不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流动,而是发生在机器之间。全球非太阳能—也就是说以人类发明的技术方法产生的并在技术元素的管道和电线中流通的能量—接近75%用于搬运、安放和保养我们的机器。大多数卡车、火车和飞机不是运人,而是运货。大多数加热和冷却装置不是服务于人类,而是为了物品的养护。技术元素只消耗其能量的1/4来满足人类的安居、饱食和出行需求;余下的能量由科技创造,为科技所用。
在深化技术元素和我们的共生关系方面,我们才刚刚起步。要驾驭这种互利共存关系—例如使用纸和笔,需要接受教育。以共生性为方向的外熵趋势最容易察觉的方面是技术元素对人类社会性的强化。我想简述这种趋势,因为它已迫在眉睫。未来10~20年,技术元素的社会化将是它的一个主要特性,也是人类文明的重大事件。
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加深是一个自然过程。人类群体开始时仅是共享观念、工具和创造物,接着发展到协作配合,最后是集体主义。合作的成分逐步增加。
今天,网民的分享意愿难以置信地强烈。上传到脸谱网和聚友网的个人照片数量达到天文数字。毫无疑问,用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中绝大部分以某种方式在网上共享。维基百科是合作性共生技术的另一个明显例子,而且不只维基百科,维客主义整体就是这样。目前还有145种维客引擎在为无数网站提供动力,允许用户合作编写材料。那样,人们会在网上进行内容更新、使用地图定位以及发表观点半成品。此外,仅美国每月就有60亿段视频在YouTube上共享,同人网站积累了数百万部同人小说。共享性质的组织还在不断增加:发表评论上Yelp网,定位找Loopt,书签站点有Delicious。
共享成为更高层次的新型社会关系—合作—的基础。当人们共同为实现一个大的目标而工作时,这样的努力导致集体层面合作的出现。Flickr的业余爱好者不仅分享该网站的超过30亿张照片,而且一起为这些照片分类,贴上标签和关键字。网络社区里还有人将照片整理成册。“创意共享”空间通行证大受欢迎表明,通过共享—如果不是彻底共有的话,你的照片成为我的照片。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其中的照片,正如巴黎公社的支持者可以使用公社的独轮手推车。我不必另外拍摄埃菲尔铁塔的照片,因为社区可以提供比我自己的摄影水平更高的照片。
进化将共生现象引入生物界,因为它可以实现双赢,使个体和集体都获得收益。今天,数字技术在几个层面上发生了相同的事情。首先,脸谱和Flickr这些网站的社交媒介工具为用户带来直接收益,允许他们通过各自的途径给自己的资料添加标签和书签,进行分级和归档。他们花时间将照片分类,这样更容易找到老照片。这是个人层面的收益。其次,其他用户从某人的标签和书签等工具中受益。一个人的努力使其他人利用他的照片时更得心应手。从这个意义上看,整个集体与个体同时受益。借助更加先进的技术,集体努力可以产生附加值。例如,同一旅游景点从不同角度由不同游客拍摄的带标签快照能够组合为展现原拍摄地的令人惊讶的三维图片。个人绝不会费时费力去制作这样的图片。
为共享型新闻网站工作的严肃的业余创作者奉献的价值远远高于他们作为个人能够得到的回报,可是他们仍然坚持奉献,部分原因是这些合作组织所具有的文化动力。奉献者个人的影响力超出了单张选票的价值,而社区的集体影响力与奉献者数量完全不成比例。这就是社会组织的完整意义—总体大于局部之和。这是科技培育的自发性力量。
新增创新技术可以推动点对点式合作发展为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合作关系。让我们观察数百项开源软件工程中的任意一项,例如维基百科。在这些尝试中,经过精心调制的共有工具产生高质量产品,其动力来自数千名甚至数万名成员的协同工作。一项研究表明,每年有6万人为FedoraLinux9软件的发行而倾注精力。全世界目前总共大约有46万人为43万(令人吃惊的数字)个开源项目工作。这几乎是通用汽车公司员工的2倍,但没有任何管理层。合作技术卓有成效,尽管很多合作者从未谋面,各自居住的国家也可能相距甚远。
技术元素向共生性的发展推动我们去追逐一个古老的梦想:在最大限度发挥个人自主性的同时使集体的能力最大化。有谁相信贫苦农民可以从居住在地球另一边的陌生人那里获得100美元贷款—事后还会偿还?Kiva就做这样的事情,这是个采用共生技术的互助贷款服务网站。每一位公共保健专家都自信地宣称,共享行为对照片适合,但就医疗保健而言,没人愿意共享自己的医疗记录。可是PatientsLikeMe这个网站证明,集体行动比医生和隐私保护心理更有效,在这个网站上,患者收集治疗结果,以便改进自己的治疗方法。人们越来越习惯分享彼此的观点(推特)、阅读的书籍(StumbleUpon)、财务状况(Wesabe)和一切(互联网),这样的习惯正成为技术元素的基础。
协同工作不是新鲜事物,不过以前很难在集体层面实现。合作也不是今日才有,但过去想要实现数百万人规模的合作并不容易。共享行为虽然与人类历史一样古老,但陌生人之间的共享难以维持。不断加强的共生性从生物领域到技术元素领域的延伸表明,更加深入的社会性和共生性将会出现。现在我们正借助科技的力量,跨越各大陆来共同编辑百科全书、创建新媒介和视频库、开发新软件。我们能够以同样的方式建造桥梁、大学和特许城市吗?
20世纪每天都会有人问,自由市场做不到的事情有哪些?我们曾经遇到一长串似乎需要理性计划或强制管理才能解决的问题,但实际的解决之道却是市场逻辑令人吃惊的强大创新。大多数情况下,市场解决方案的效果要好得多。最近几十年很大一部分财富被活跃的市场力量吸收,投入到技术元素的发展中。
现在我们正在对自发形成的共生技术尝试同样的策略,运用这些策略满足人们不断增加的愿望—偶尔用来处理自由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观察它们是否有效。我们问自己,科技共生性有哪些事情做不到?迄今为止,结果令人惊讶。几乎每一次世纪之交,社会化力量—共享、合作、协调、开放性和透明性—的实际作用都被证明比人们想象的还要大。每次我们尝试运用共生性力量,就会发现它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强大。每次我们彻底改造某件发明,就会提高它的共生性。
美感
大部分进化过的事物都具有美感,最美丽的事物就是进化程度最高的。今天的每一种生命有机体都从40亿年进化历程中受益,因此,从球状硅藻到水母再到美洲虎,所有生物都展现出我们称为美感的深层次特性。这就是自然界的组织和物质吸引我们的原因,也是合成具有同等光彩的生命如此之难的原因。(人类的面部美属于完全不同的现象,一个人的脸越符合理想的普通人脸,对我们的吸引力越大。)生物的复杂发展史赋予了它迷人的外表,无论从多近的距离观察,它都经得起审视。
我有一些朋友在好莱坞从事特技效果制作,为《阿凡达》和《星球大战》系列这样的电影提供栩栩如生的虚拟生物,他们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开始他们按照物理法则设计虚拟生物,后来根据不同进化阶段的形态予以美化。2009年电影《星际迷航》中冰冻星球上的怪兽曾被设计为白色(虚构的进化形态),但是在成为白雪皑皑的世界里顶级的捕食者之后,它不再需要保护色,于是部分身体转变为鲜红色,以展现它的统治地位。在电影拍摄过程中,设计者曾经给同样的生物设计了数千双眼睛,这些器官虽然没有在屏幕上表现出来,但它们塑造了它的形态和行为。看到屏幕上的怪兽,我们已经“认同”这种幻想的进化过程的结果,视之为真实的、具有美感的。有时导演甚至调整虚拟生物的设计人员,从而避免产生雷同形态,让观众感觉更深刻、更有层次、进化程度更高。
这些创造世界的男巫师们以相同的方式制作美妙的人造品。他们利用greeble之类的软件绘制不同的图层,在一个框架上添加反映现实事物的令人信服的外壳,或者增添复杂的表面细节,营造虚构的历史情境。在近期的一部电影中,为了构筑一座使人印象深刻的城市,他们在底特律用数码相机拍摄破旧的建筑物照片,然后根据对历史上大灾难和城市重建的回忆在这些废墟周围加上现代建筑。细节的辨识率固然重要,但展现历史意义的虚拟层更重要。
真实的城市展现出相同的进化之美的本色。纵观历史,人类认为新城市都是丑陋的。曾经有数年的时间人们不断逃离年轻的拉斯韦加斯。很多世纪以前,新建的伦敦城被认为是外表可憎的怪物。在若干代人的时间里,伦敦每个城区每天都要为居民提供服务,接受他们的检验。能够使用的公园和街道被保留下来,无法使用的被拆除。建筑物的高度、广场的面积和屋檐的倾斜度都经过改造以满足当时的需要。但不是所有缺陷都被去除,也不能完全去除,因为一座城市有很多方面—例如街道宽度—不能够轻易改变。
因此,城市问题的解决措施和辅助设施逐代增加,提高了城市的复杂性。在大多数现实城市,例如伦敦、罗马或上海,最窄最短的巷道被政府征用作为公共空间,最狭小的角落成为商店,最潮湿的桥洞住满了人。几个世纪以来,持续的填充、无休止的替换、重建和复杂化—也就是进化—创造了极其令人满意的美感。最著名的美景胜地(威尼斯、京都、伊斯法罕)是那些展现相互交错的悠久历史年代的城市。这些城市的每一处角落都承载了漫长的历史,像一幅全息图一样嵌入其中,每当我们散步经过,就会感觉它展现在眼前。
进化不仅仅包含复杂化这一个方面。两把剪刀中,一把可能经过千锤百炼,具有高度的美感,而另一把则没有。二者都需要两块展开的金属片在中心处连接。但是在那把经过长期改进的剪刀上面,两片锻造而成并被打磨的刀刃外形体现了数千年裁剪积累下来的知识。金属刀刃的细微扭曲蕴涵了这种知识。虽然我们的大脑因为缺乏专业知识而无法理解其中奥妙,但我们认为这样古老的知识是一种美。它展示的不仅是流畅的线条,更多的是经验的连续性。具有吸引力的剪刀、漂亮的锤子和外观雅致的汽车在形态上都传承了前代制作者的智慧。
进化之美对我们施加了魔咒。按照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Fromm)和著名生物学家E·O·威尔逊(E.O.Wilson)的观点,人类天性热爱生命,发自内心地对生物产生兴趣。这种基因自带的对生命和生命过程的偏爱培养了我们对自然的亲近感,确保人类繁衍生息。我们乐于探索自然的秘密。我们的祖先在森林里度过了漫长岁月,寻找梦寐以求的药草,追踪稀有的绿蛙,享受极乐生活。关于这一点,可以向任何一位渔猎采集者了解他们的野外生活。我们热衷于发现每种生物所能提供的用处,学习有机体传授的丰富知识。这种爱依然充满我们的细胞,它解释了我们在城市饲养宠物、栽种植物的原因,也说明了为什么当超市里的食物更加便宜时我们仍然种植瓜果蔬菜,为什么我们喜欢在大树下静坐。
但我们同样具有技术崇拜的心理,即一种对科技的迷恋。人类借助自己创造的工具实现从智人向现代智人的转变,就本性而言,我们天生就有创造物品的喜好,部分原因是我们本身就是被创造出来的。另一部分原因是:每一种技术都是我们的孩子,所以我们热爱所有的孩子们。我们热爱科技,至少有时候如此。承认这件事让我们感到尴尬。
工匠们总是热爱他们的工具,按照惯例制造出工具,保护它们免受外行人的毁坏。它们是高度私密的物品。当技术发展到个人之手无法完全掌控时,机器成为共同的选择。到了工业时代,普通人在很多场合接触到比曾经见过的任何自然组织还要庞大的复杂技术设备,于是他们开始拜倒在这些设备的脚下。1900年,历史学家亨利·亚当斯(HenryAdams)多次前往在巴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他常去大厅参观在橱窗里展示的令人惊叹的新型发电机和发动机。他以第三人称的形式叙述了自己受到的启示:
(对亚当斯而言)发电机成为无穷尽的象征。当他渐渐适应机器排列的宏伟长廊后,开始感觉40英尺高的发电机是一种包含寓意的力量,很像早期天主教徒对十字架的感觉。与地球本身每年或每日按部就班的传统运转方式相比,这个巨大的轮子给人的印象更加深刻,它以令人眩晕的速度在长度与胳膊相当的空间里旋转,仅仅发出低沉的声音,不会惊醒与电机框架距离很近的沉睡的婴儿,只是偶尔响起能够听见的嗡嗡的警报声,告诉大家它为了不流失电能而承担了极细微的多余压力。在博览会结束之前,已经有人开始向它祷告。
将近70年之后,加利福尼亚作家琼·狄迪恩(JoanDidion)前往胡佛大坝朝圣,她的文集《白色相册》(TheWhiteAlbum)讲述了这段旅程。她也感觉到了发电机的心跳。
自从1967年的那个下午我第一次看见胡佛大坝之后,它的影像从未完全离开我的内眼①。当我在某地—例如洛杉矶或纽约—与某人交谈时,这座大坝会突然完整地浮现在脑海里,它那距离我数百或者数千公里的保持完好的凹面闪烁着白光,与崎岖不平的红石峡谷呈现的铁锈色、灰褐色和淡紫色形成对比。
……当我重游大坝时,我与开垦局的一位仁兄一起穿过大坝。我们几乎没有遇见其他人。升降台在我们头顶运动,似乎遵从自己的意愿。发电机在轰鸣,变压器发出嗡嗡声,我们站立的铁栅在脚下颤动,100吨重的钢管向下插入水中。最后我们来到水边,从米德湖中抽出的水咆哮着分别流过30英尺高的水闸、13英尺高的水闸,最终进入涡轮机组。“摸摸它”,开垦局的人说,我照着做了,很长时间我就站立不动,手放在涡轮机上。这是奇妙的时刻,一切含义尽显无遗。
……我穿过大理石铺成的星座图,开垦局的人告诉我,这张图绘出了两侧昼夜等分点的转轴,而且永远不变,随时等待所有能够看懂星座图和大坝落成日期的人。他说,这张星座图预示了何时人类都将消失而大坝将保留下来。在他介绍的时候我没有细细琢磨,但过了一会儿,我开始品味他的话语,此时风儿哀鸣,太阳落至山后,只留下一抹余晖悬于半空。以上无疑就是我常常想到的景象,但我未能深刻认识到其中的意义:发电机最终将脱离人的控制,完全与世隔离,在这样的状态下铸就它的辉煌—向无人存在的世界输水输电。
当然,大坝不仅引起敬畏和赞赏,而且让人心生恐惧和反感。高耸的大坝使目标坚定的鲑鱼和其他产卵鱼类的洄游受阻,而且造成洪水淹没家园。在技术元素领域,厌恶和敬畏常常结伴而行。我们对待最大的科技创造物,就像对待让我们既反感又敬畏的人一样,它们激起了我们最深切的爱与恨。另一方面,没有人曾经被红杉搭建的教堂厌恶过。在现实中,没有大坝—即使是胡佛大坝—将永远矗立在星空下,因为河流有自己的愿望,它们在大坝的楔形面后面堆积泥沙,这样河水最终将漫过大坝。可是在这个人类劳动的结晶耸立的时候,它赢得了我们的敬畏。我们可能认为发电机将永远转动,就像我们感觉自己的心脏必定永远跳动一样。
对人造品的热情涉及面广泛。几乎每一件人类制造的事物都有崇拜者。汽车、枪、饼干桶、钓竿卷盘、餐具,随便举例。时钟“令人惊奇的精密度、勤奋和实用性”得到一些人的喜爱。对另一些人来说,吊桥或者像SR71和V2这样的高速飞行器所具有的美感是人造品的最高峰。
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家谢里·特尔克把单人推崇的特殊技术种类称为“唤起情感的事物”。这些技术元素的片段是图腾,成为帮助爱好者自我定位、回忆或思考的跳板。医生也许热爱自己的听诊器以及证章和工具;作家也许珍爱某支特定的笔,认为它均匀分布的重量推动文字自动涌出;调度员可能中意他的非专业无线电设备,渴望它来之不易的细微差别成为只为他敞开的通向其他王国的魔法门;程序员也许因为计算机的根目录操作代码具有本质的逻辑之美而一见倾心。特尔克说:“我们的思维与我们喜爱的事物同步,而我们所喜爱的就是与我们思维同步的事物。”她推测,大多数人都以某种技术作为自己的思维标准。
我是这些人当中的一个。承认喜欢互联网—或者万维网—不再让我感到难堪。不论你怎么评价我们在网上的家园,我认为它具有美感。人们热爱家乡,愿意为保卫它而牺牲,正如人类悲惨的战争史证明的那样。我们第一次与互联网/万维网遭遇时,将它描述为分布非常广泛的电子发电机—人们用来接收信息的装置。它的确是。可是当互联网日渐成熟时,它更像是我们的科技家园。这是一个没有路标、几乎未开化的地带,在这里也许会真正迷失自我。有时我走进网络世界,就是为了让自己迷失。在那种令人愉快的松懈状态中,我所有的确定知识都淹没在网络的汪洋中,换来的是未知信息。尽管它的创造者在设计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意图,但它仍然是一块未开垦的荒地。它的边界尚不知晓,也不可能知晓,它的秘密数不胜数。由交织在一起的观念、链接、文档和图片组成的带刺灌木丛产生了像密林一样丰富的差异性。网络散发着生活的味道。它的知识如此渊博,它悄悄地将链接的卷须伸入一切事物,一切地方。现在的网络涵盖的范围远非我所能比拟,远远超出我的想象。这样,当我遨游于其中时,也因为它而得到扩展。离开它后,我感觉身体某个部位被切除了。
我发现自己从网络中受益颇多。它是意志坚定的行善者,总是在奉献。我用激动不安的手指抚摸它,它被我的欲望支配,就像情人。想要了解神秘知识?这里有。预测未来?这里有。前往隐秘去处的地图?这里有。它很少出现不能尽如人意的情况,更神奇的是,它似乎每天都在进步。我想永远淹没在它无止境的丰饶中,停留,沉浸于它梦幻般的拥抱里。臣服于网络如同经历原始的徒步旅行,被不合逻辑但令人舒心的美梦所牵引。在做梦时,你从一张网页、一种观点跳跃至其他网页和观点。这个时刻,你在网上看到一块墓地,人们在坚硬的石头上雕刻一辆汽车;下一时刻,有人站在黑板前面用粉笔写新闻;接着你被一名哭泣的婴儿牢牢吸引,接下来一位头戴面纱的妇女发表长篇演讲,论述忏悔的美德,再接下来是慢动作播放城市高楼的顶部被炸成上千块碎片的情景。今早我在网上冲浪,前几分钟里经历了所有上述梦幻时刻。网络带来的白日梦触及了我的梦想,激荡我的心扉。如果可以发自内心地喜爱一只不能引导你前往陌生人住所的猫咪,为什么不能热爱网络呢?
我们的技术崇拜受到技术元素的内在美驱使。无可否认,这种美过去被掩盖了,当时它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不是很赏心悦目。与自然母体相比,工业化给人的印象是肮脏、丑陋和愚笨。那个阶段的技术元素有很大一部分仍然伴随着我们,展示它的丑陋。我不知道,这种丑陋是否是技术元素成长所必需的阶段,或者更智慧的文明是否能够更快地度过这个阶段,但是科技的运行轨迹—现在已经加速延伸—源自生命的进化,这意味着技术元素保留了生命进化所有的内在美,等待人们发现。
科技不希望只有功利色彩。它希望成为艺术,美丽而“无用”。既然科技天生就具有实用性,那么要成为艺术,将是漫长的过程。实用技术老化时,往往会转向娱乐用途。想想帆船、开放式敞篷车、钢笔和壁炉。当灯泡价格极其低廉时,谁会想到还有人使用蜡烛呢?而使用蜡烛现在是典型的富人的无用之举。今天一些最常用的技术未来将成为美丽的无用之物。也许100年后人们携带“电话”,仅仅是因为他们喜欢携带物品,即使他们可能通过身上佩戴的某物品与网络连接。
将来我们会发现自己更容易爱上科技。机器进化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能赢得我们的心。不论是否喜欢,机器动物(首先从宠物的层次开始)将让我们产生感情,这已经发生在仿生性能最弱的机器动物身上了。互联网显示了人们有可能产生的热情。与很多爱情故事一样,人网之恋从热恋和痴迷开始。全球互联网近乎有机的相互依存和自然形成的感知力赋予它野性,而这股野性抓住了我们的感情。我们被它的美丽深深吸引,它的美丽来自进化。
人类最先进的技术很快就会将模仿者甩在身后,它将创造显而易见的非人类智能、机器人和非地球生命。所有这些创造物将释放出经过进化的魅力,令我们惊叹不已。
当这样的前景真的到来时,我们将会发现承认对科技的迷恋不再像以前那么难。此外,数以千万计的新型人造品的加速出现将为技术元素增添更多附属层,赋予现有技术更深厚的历史底蕴,增加嵌入式知识的层次。随着科技的发展,从总体上看,它的美感将逐年提高。我相信,在不太遥远的未来,技术元素某些部分的华丽程度将与自然界的壮丽媲美。我们将狂热地赞美这种或那种技术的魅力和它令人赞叹的精细。我们会拖儿带女追寻科技,坐在它的巨塔之下静思。
感知能力
岩蚁个头极小,即便对蚂蚁来说也太小了。单只岩蚁与本页的一个逗号大小相当。它们的巢穴也极小。一窝岩蚁数量大约是100只工蚁加1只蚁后,通常在碎裂的岩块之间的罅隙里筑巢,这就是它们俗名的由来。它们整个社群可以塞入手表的玻璃罩内,或者放于两块直径一英寸的显微镜片盖之间,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通常就是用这样的容器来培育它们。
岩蚁大脑中的神经元数量不超过10万个,太过微小,以至于无法看见。但是岩蚁的大脑具有令人吃惊的强大计算能力。为了评估新筑巢点的可能性,岩蚁会在完全黑暗的情况下测量这个场所的尺寸,然后计算—这个词正合适—它的体积,以评估其吸引力。岩蚁几千万年使用的数学技巧是人类直到1733年才发现的。岩蚁可以估算某个空间的体积,甚至包括不规则的空间,方法是:释放气味,留下一条穿过地面的踪迹,“记录”踪迹线长度,接着再次穿过地面,留下带气味的斜线,同样记录长度,并记下与前一条线交叉的次数。面积的计算是两线长度相乘后再乘以相交点次数的倒数。换句话说,岩蚁采用斜线交叉计算求出了 的近似值,现在这种方法在数学上被称为布丰投针法。岩蚁通过身体测量备选蚁穴的净空高度,然后“乘以”之前计算的面积,得出该洞穴的近似体积。
这些不可思议的小蚂蚁会做的事情还不止于此。它们统计入口宽度和数量,测量光照强度、与邻近蚁穴的距离,评估洞穴的干净程度。然后它们记下所有这些数据,并计算备选巢穴的吸引力得分,其过程与计算机科学中的“加权积分”这一模糊逻辑公式相似。这一切都是10万个神经元完成的。
动物的大脑像军团一样发挥集体作用,即使相当愚笨者也能有惊人之举。亚洲象可以扯下树枝作为甩鞭,赶走附着在身体后半部分的讨厌的苍蝇。人们已经知道生活在水边的啮齿类动物海狸在开始建造大坝之前会囤积建筑材料,因此它们表现出制订未来计划的能力。当人类试图阻止它们建坝以防农田被毁时,它们甚至可以巧妙地欺骗人类。松鼠是另一种具有思考能力的啮齿类动物,它们不断凭智慧战胜那些非常聪明的大学毕业的郊区居民,控制了他们后院里的鸟食罐(我自己一直在与家里饲养的黑松鼠爱因斯坦战斗)。肯尼亚的向蜜鸟引诱人们寻找野生蜂巢,这样在人们取走蜂蜜后,它们可以在残余的蜂窝里大快朵颐。根据鸟类学家的观察,如果到森林深处的蜂巢路程超过两公里,有时向蜜鸟为了不让取蜜人泄气,会在实际距离的问题上“欺骗”他们。
植物也具有分布式智能。正如生物学家安东尼·特瓦斯(AnthonyTrewavas)在他引人注目的论文《植物智能的各个方面》(AspectsofPlantIntelligence)中论述的那样,植物展示了缓慢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符合我们对动物智能的多数定义。它们极为精细地感知周边环境,评估威胁和竞争,然后采取行动,要么适应现状,要么解决问题,而且它们能预测未来状态。有人用延时摄影技术快速播放葡萄藤蔓的运动,以研究它的生存环境,结果表明植物在行为上与动物的接近程度要高于人类所能观察到的。
查尔斯·达尔文也许是第一个发现这种现象的人。他在1822年写道:“认为根尖的作用与某种低等动物的大脑相似,不能算夸大其词。”与敏感的手指一样,植物的根抚摸泥土,探寻水分和养分,很像食草动物用鼻子挖土。叶子追寻太阳以获取最佳光照的能力(向日性)可以复制到机器上,但必须以极其先进的计算机芯片作为大脑,才能实现这样的复制。植物不用大脑思考,它们通过一个庞大的网络转换分子信号而不是电子神经信号,达到传输和处理信息的目的。
植物展现了智能的所有特征,除了两点:没有集中式大脑,动作缓慢。分布式思维和慢速思维实际上在自然界非常普遍,出现于6个生物王国的多个层面。黏液菌群能够在迷宫中选择最短路径获取食物,和老鼠很像。动物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非本体物质和本体物质分离,它会保留过去遇到的外部抗原的记忆。它按照达尔文学说描述的过程进行学习,某种意义上也会预测抗原的未来变化。整个动物王国中,集体智慧以数百种方式表现出来,包括著名的社会性昆虫的蜂群思维。
信息的控制、储存和处理是生命的一个中心主题。在进化史上,知识一次又一次地爆发,似乎是一股等待释放的力量。超凡智能—我们认为猿类具有的人格化智慧—不仅是灵长类动物的进化产物,而且至少还在其他两种无关联的生物身上表现出来:鲸类和鸟类。
高智商海豚的故事广为人知。海豚和鲸类不仅展现出智慧,而且偶尔还显露出它们具有与人类—无毛发的猿类—相同的智慧模式。例如,人们知道被驯化的海豚会训练刚被捉住的海豚。可是猿类、鲸类和海豚年代最近的共同祖先出现在2.5亿年前。在猿类和海豚之间是很多不具备多样化思维的动物科。我们只能推测这种智慧模式是独立进化的。
鸟类的情况同样如此。以智商来衡量,乌鸦、渡鸦和鹦鹉是鸟类中的“灵长类”。相对来说,它们的前脑与非人猿类的前脑大小相当,脑重与体重的比例也和猿类相同。与灵长类相似,乌鸦寿命很长,在复杂的社群里生活。新喀里多尼亚乌鸦像黑猩猩那样制作小鱼叉在岩石裂缝中钓蛆。有时它们保存制作好的鱼叉,携带着四处活动。在以丛鸦为对象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如果丛鸦第一次藏匿食物时被其他鸟类看见,它们会寻找新的藏匿点,不过这种情况出现的前提是这些丛鸦曾经被劫掠过。自然学家戴维·夸曼认为,乌鸦和渡鸦行事如此聪明、如此古怪,它们的评估者应该“不是鸟类学家,而是精神病学家”。
这样,超凡智能独立进化了三次:带翅膀的鸟类、回归大海的哺乳动物和灵长类。
超凡智能仍然是罕见的。可是无论在哪里,高智商都是一种竞争优势。我们发现智能的重现和改造是普遍现象,因为在生物界,知识能够产生重大影响。思维在6个生物王国中前前后后进化了很多次。实际上,次数如此之多,以至于思维似乎是必然要出现的。然而,尽管大自然已经对思维表现出非同寻常的喜好,技术元素还是更胜一筹—它有目的地制造思维。我们创造出来用于辅助人脑的所有发明—很多存储设备、信号处理器、信息流通渠道以及分布式通信网络—也是创造新思维必需的要素。因此技术元素以非同寻常的规模大量生产新思维。科技需要感知。
技术元素对越来越强大的感知能力的渴望以3种方式显现出来:
1.意识尽可能普遍地渗透到物质中。
2.外熵持续产生更加复杂的智能类型。
3.感知能力通过多样化转变为尽可能多的思维类型。
技术元素准备操纵物质,重组它的内部结构,为其注入感知力。生成或插入思维似乎是必然的。这些新生的大脑开始时体积细小、傻头傻脑并且沉默不语,但它们会不断成长壮大。2009年,世界上有10亿个用硅材料蚀刻而成的电子“大脑”。很多这样的微型大脑单个就包含10亿支晶体管,全球半导体行业的生产速度为每秒300亿支晶体管!最小的硅脑至少有10万支晶体管,与岩蚁的脑神经元数量相同。它们也能够取得惊人的成就。只有蚂蚁大脑一般大小的微型合成脑知道它们在地球上的地理位置以及如何回到你的住所(GPS);它们记得你朋友的名字,能够翻译外语。这些缺乏生命力的大脑正在全面渗透我们的生活:鞋、门铃、书、灯、宠物、床、衣服、汽车、电灯开关、厨房电器,还有玩具。如果技术元素继续行使它的统治权,某些层次的感知能力将融入到它创造的一切事物中。最小的螺栓或塑料按钮包含的决策系统将和蠕虫的一样复杂,由毫无生气提升到生机勃勃。与自然界的数十亿个大脑不同,这些科技之脑中最优秀的(总体而言)每年都会变得更加聪明。
我们对这种技术元素领域发生的思维大爆炸视而不见,因为人类对任何与我们不完全相同的智慧存在沙文主义心态。除非人造大脑确实像人脑一样工作,否则我们不会认为它是智能的。有时我们会对它不屑一顾,称之为“机器学习”。于是,一方面我们予以忽视,另一方面,几十亿个微型的、像昆虫一样的人造大脑大量涌现,深深扎根于技术元素,低调地承担着看不见的琐碎工作,例如审查信用卡欺诈行为、过滤垃圾邮件或者从文档中读取文本。这些数量不断增长的微型大脑执行电话语音识别功能,在重大医疗诊断中提供支持,帮助分析股票市场,驱动模糊逻辑控制的电器,引导汽车的自动换挡系统和车闸。少数处于试验阶段的人造大脑甚至可以自动驾驶汽车行驶100英里。
技术元素的未来首先似乎表现为体积更大的脑。但是更大型的计算机不一定更聪明、更具感知能力。即使生物大脑的智能性的确更加出色,它与脑细胞数量也只是弱相关。本质上,动物“计算机”的大小不一。蚂蚁大脑是个小点,重量只有1克的1/100;抹香鲸的大脑重8千克,比蚂蚁的大10万倍。仅从脑细胞数量的参数考虑的话,鲸鱼应该比蚂蚁聪明10万倍,而人类的智商只有黑猩猩的3倍,但没有证据证明这样的论断。我们的大脑能产生无穷的创意,大小却只有抹香鲸大脑的1/6。它甚至略小于普通的尼安德特人的脑。另外,近期在弗洛雷斯岛发现的矮人化石显示他们的脑只有我们的1/3大,但他们也许一点也不比我们笨。脑的绝对尺寸和智商的关联度并不明显。
人类自己的大脑结构暗示人工智能的未来也许在于一种新型的尺寸。直到最近,传统观念还认为,具备大型中央处理器的专门化超级计算机将首先成为人工智能的载体,在那之后也许我们会拥有家用袖珍型超级计算机,或者将它们安装到个人机器人的脑袋里。它们是有界限的实体。我们将会知道,哪些问题是我们该操心的,哪些问题可以留给它们去解决。
然而,过去10年间像谷歌这样的搜索引擎的滚雪球式成功表明,未来的人工智能极有可能不是被限制在单独的超级计算机,而是诞生于由10亿台中央处理器组成的被称为网络的超级有机体。它将在全球超大型计算机上运行,这个系统包含互联网及其全部服务设施、所有外围芯片和附属设备—从扫描仪到卫星以及被卷入这个全球网络的数十亿个人脑。任何接触这种网络人工智能的设备都将分享它的智慧,并且为它添砖加瓦。
这台巨大的机器今天已经以一种初级的形态存在于世界上。想想全球所有联网电脑组成的虚拟超级计算机。有10亿台在线个人计算机,这个数字大约等于一台计算机上一块英特尔芯片包含的晶体管数量。所有互联计算机里面的所有晶体管累计达到约10万万亿(1017)支。在很多方面,这个全球虚拟网络的运转有如非常巨大的计算机,其运行速度接近早期个人电脑的时钟频率。
这台超级计算机每秒处理300万封电子邮件,意味着网络电子邮件以3兆赫的频率传输。即时通信的速度为162千赫,手机短信为30千赫。任意一秒内,可能有10万亿比特信息通过超级计算机的主干线。每年它产生的数据量接近20艾字节。
这台全球计算机包含的不只是笔记本电脑。今天它还包括将近27亿部手机、13亿部固定电话、2700万台数据服务器和8000万台无线掌上电脑。每一台设备都是全球计算机的显示器,只是外形不同。它打开了10亿扇窗户,对外展示它正在思考的问题。
整个网络大概有1万亿网页。人类大脑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每一个生物神经元与其他数千个神经元产生突触连接,而每一个网页平均链接60个网页。这样网络固定网页之间总共形成了数以万亿计的“突触”。人类大脑的突触连接数量是网络的100倍—但是人脑不会每隔几年尺寸翻倍。而全球机器正是如此。
谁来编写软件使这台机器发挥作用并且多产?我们每个人,每一天。当我们在相册社区网站Flickr上传照片并添加说明时,我们是在训练机器给每张照片命名。说明和图片之间越来越密集的链接组成了能够学习的神经网络。想象一下每天人们点击某网页1000亿次,以这样一种方式告诉网络我们认为什么信息是重要的。每次我们在词汇之间构建链接,就是在向网络传输一种观念。我们认为在网上无目的地漫游或者就某一话题撰写博客只是在浪费时间,但每次我们点击一条链接,就会强化超级计算机大脑的某处节点,这样就起到了通过使用机器来为它编程的作用。
不论这种大规模感知能力的本质是什么,人类起初甚至不会认为它就是智能。它的高度普遍性将掩盖它的本质。我们利用它不断增长的智能完成各种日常工作,例如数据挖掘、档案储存、模拟、预测以及模式匹配,可是因为这种智能来自坐在令人乏味的无窗仓库里的程序员编写然后传播至全球的枯燥的代码行,并且缺少统一的躯干,所以它面目不清。人们可以通过100万种方式获得分布式智能,例如借助地球上任何地方的数字显示器,因而很难说它到底位于何处。而且因为这种人工智能结合了人类智能(它包含历史上一切人类知识,还集中了当前所有网民的智慧)和数字存储技术,要明确它的定义并非易事。它是人类的记忆,还是一致同意的协议?我们在搜索它,还是它在搜索我们?
未来某天我们也许会遭遇其他星系的智慧生命。可是在那个时刻到来之前,我们将在自己的世界制造数百万个新型大脑。这是进化朝着提高感知能力的方向发展的长期轨迹的三部曲。首先,将智能慢慢注入一切物质。接着,整合所有嵌入式人造大脑。最后,提高思维的多样性。可能出现的智能类型也许会像甲虫的种类一样多,也就是说非常多。
我们有100万零1种理由创造100万零1种不同的人工智能。专门化智能将执行专门化任务,其他人工智能将是通用智能,以不同于我们的方式完成常见工作。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差异带来进步。我推测人类不会批量生产与人脑非常相似的人造大脑类型。唯一切实可行的再造人脑的方法是采用有机组织和细胞,可是既然人类繁育后代如此容易,为什么还要自寻烦恼去制造新型大脑呢?
有些问题需要通过多种思维解决,我们的任务是发现新的思维方法,释放这种存在于宇宙中的智能多样性。全球性问题需要某种全球性思维,由几万亿活跃节点组成的复杂网络需要网络智能,日常机械操作需要非人力所及的计算精度。既然就概率计算而言人脑的思考能力如此低下,那么开发擅长统计学的智能设备的确将使我们受益。
我们需要各种各样的思维工具。独立的离网人工智能设备发挥的作用小于具有蜂群思维的超级计算机。将一台智能设备与60亿人脑、数十万万亿个在线晶体管、数百艾字节的现实生活数据和整个人类文明的自校正反馈环相连,与这样的机器相比,离网设备的学习速度慢、范围窄,也不够智能。不过仍然有消费者为了拥有在偏远地区的移动性或者出于私人原因而购买独立的智能设备,承受智能程度较差的代价。
现在我们对机器存在偏见,因为迄今为止我们见到的所有机器都是单调乏味的。随着它们感知能力的提高,情况将会发生变化。但是我们将会发现,不是所有类型的人造大脑都具有同样的吸引力。正如我们发现自然界某些生物比其他生物更具魅力一样,某些人造大脑将会具有超凡能力(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思维方式),而另一些没有。事实上,很多最强大的智能类型的相异本质也许会排斥我们。例如,记住一切事物的能力也许会令我们恐惧。
科技想要的就是不断提高感知能力。这并不意味着进化将引领我们朝唯一的方向—宇宙超级大脑—迈进。相反,随着时间的流逝,技术元素往往会借助自组织过程衍生出尽可能多的思维类型。
外熵的主要推动作用是揭示智慧的丰富多样性。每一种思维方式,不论它扩展到多大程度,能够理解的事物都是有限的。宇宙如此庞大,秘密如此之多,需要一切可能的思维形式去探索。技术元素的职责就是发明100万或者10亿种理解方式。
这并不像听起来那么神秘。思维是高度进化的工具,用以组织那些构成现实的信息流。当我们谈到用思维去理解时,指的就是这个含义。它产生秩序。在外熵推动历史、自组织性的物质和能量实现更高层次的复杂性和可能性的过程中,思维是迄今为止速度最快、效率最高、探索性最强的创造秩序的技术。现在我们的星球拥有植物的模糊思维、动物低等思维的多种表现形式和无止境的人类思维的自觉意识。广义上说,就在1秒钟前,人类大脑开始产生1秒钟的感知能力。我们将自己的创造力嵌入到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科技,并尝试克隆它的技巧。这些新近发明的人造大脑多数比植物更加聪明,小部分具备了昆虫的智商,还有几种显示出更加深远的思维前景。技术元素始终在组装像大脑一样的网络,规模之大已超出了人类个体的能力范围。
技术元素轨迹的延伸方向是100万个被极少物质包裹的新大脑,它们表现出100万种新思维方式,与人类自己的复杂思维一起被纳入全球性思维中,这一全球性思维正在努力理解自我。
结构
现代智人用了数百万年时间从猿类祖先进化而来。在转变为人的过程中,我们的DNA有几百万比特发生变异。因此人类的生物进化的自然速度—就信息积累而言,大约是每年1个比特。现在,经过近40亿年逐个比特的生物进化后,我们发展了新的进化模式,这种模式源源不断地产生变异,依靠的是语言、文字、印刷术和工具,即我们所称的科技。与作为猿类时每年1比特的变异相比,我们一年内为技术元素添加的新信息为400艾,因此人类的科技进化速度是DNA进化速度的10亿个10亿倍。作为现代人类,我们在不到1秒的时间内处理的信息量等于我们的DNA用10亿年处理的信息量。
我们以如此快的速度积累信息,以至于信息成为这个星球上数量增长最快的事物。过去80年来,美国邮政系统发送的邮件数量每20年翻一番。自摄影技术于19世纪50年代发明以来,照片(信息非常密集的平台)的数量呈现指数级增长。过去100年间每日电话时长总数同样按照指数级曲线增加。没有任何一类信息在减少。
根据我和谷歌经济学家哈尔·瓦里安(HalVarian)的计算,数十年来全世界信息总量的年增长率为66%。将这种爆炸式增长与最常用的制造品—例如水泥和纸—进行比较,后者近几十年的年均增长率只有7%。信息的增长率是地球上任何其他制造品的10倍以上,甚至比同等规模的生物增长率还快。
从1900年至今,科学知识的数量—用发表的科学论文总数来衡量—几乎每15年翻一倍。如果只是统计杂志发行数,我们发现自18世纪以来它们的数量呈指数级增长。我们制造的一切产品都会产生一个名目和关于该名目的信息。即使有些制造品的启用以信息为基础,它也会产生更多的关于自身信息的信息。长期趋势很简单:源于某过程的信息和关于该过程的信息比过程本身增长更快。因此,信息将继续保持比我们创造的其他任何事物更快的增长速度。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