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接纳孩子

_2 小巫(当代)
  
为何宝贝如此“没礼貌”
靓靓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是个聪颖可爱的漂亮姑娘。靓靓妈妈就像所有生下漂亮闺女的母亲一样,喜欢把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出门在外,无论熟人生人,往往会止步惊叹小靓靓“这么漂亮”“这么可爱”。靓靓妈妈则催促女儿:“靓靓,叫阿姨!快叫阿姨好!”分手的时候再催促女儿:“说,阿姨再见!”
  靓靓呢,原来倒挺乐意配合,见到谁都是一脸灿烂的笑容。不会说话的时候,只要妈妈抬着她的小手,她就一晃一晃着打招呼;说“拜拜”的时候,她会飞吻、挥手道别。所有的人都忍不住夸奖她:“这孩子,真懂礼貌!”靓靓妈妈心里好得意。
  有一天,靓靓带着心爱的小自行车到院子里玩耍,那是妈妈送给她的两岁生日礼物。刚下楼,碰见住在同院的妈妈同事黄阿姨。这个阿姨平常最喜欢逗靓靓玩了,这会儿凑过来:“靓靓,这车子好漂亮哎!谁给你买的啊?是你的吗?给阿姨骑骑好不好?”说着,伸手就去拿车。靓靓突然大叫一声“不行!”把身子扑在车上,紧接着用脚去踢黄阿姨。靓靓妈妈和黄阿姨对此毫无准备,都愣了一下,妈妈马上劝靓靓:“给阿姨看看你的车。”黄阿姨也应声说:“阿姨逗你呢,给阿姨看看吧。这样吧,你叫我,叫阿姨,我就松手了。”
  谁知靓靓干脆放声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使劲儿去掰黄阿姨抓住车的手。黄阿姨悻悻地放开手,靓靓妈妈感觉很丢面子。
  哪曾想到,从此之后,再见到谁,无论妈妈怎样督促“叫啊,叫爷爷!”“说啊,阿姨好!”靓靓都沉着小脸儿躲到妈妈身后,紧闭着小嘴儿,不肯开口。妈妈只能自我解嘲:“这孩子!越大越不懂事儿了。”
  大多数家长都很在意孩子在外人面前的表现,尤其在“礼貌”方面,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遵从成年人制定的“礼节”:见了人要叫。为此,家长们教导、敦促、提醒乃至强迫孩子,而孩子们呢,却很少跟家长配合,往往表现得不尽如人意。家长们很困惑:孩子为什么这么别扭啊?我怎样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彬彬有礼的人呢?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父母们犯了操之过急的错误。首先,对于一个小小的孩子来说,一个高大的陌生成年人,很容易形成身体和精神方面的威胁。孩子看着陌生人,心里十分恐慌,本能地要以沉默来保护自己,我们督促他假装欢喜地去“叫”这个人,是不是强人所难?在孩子面前,大人平时就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向孩子示范社交场合的礼节,比如见面打招呼、分手道再见等。平时在家里,家人之间要注意使用文明语言,如“劳驾”“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别客气”等等。孩子吸收性的心智,会将这种礼貌内化,日后时机成熟,他自己准备好时,会自然融入行为当中。
  其次,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并不理解“礼貌”的重要性,不知道为什么要“叫”人。这个陌生人也许对父母来说很重要,但是跟孩子自身却毫无关联。幼儿天性只对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发生兴趣,而对一个不知是谁的陌生人展示笑脸,不是一个自然、自发的行为。因此在他人面前,要把孩子当作一名与成年人平等的人,介绍给对方,比如:“这位是某某阿姨,她是妈妈的同事;这位是我的儿子某某。”这样既能让他人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也能帮助孩子熟悉、接纳对方,有助于孩子放松下来,自然地流露礼貌。
  另外,孩子也不能理解自己的表现对父母“面子”的重要性。他们不懂得怎样做是给父母增光的,怎样做是丢脸的。这些都是成年人的感受,跟孩子本身没有关系。因为孩子没有达到礼貌标准而批评他,给他施加压力,不仅是不公平的,也往往适得其反。如果不杜绝那些看上去友善的“逗”,对孩子就是一种伤害。孩子对自己的财产有一种本能的保护意识,对陌生人有戒备心,这是正常的,应当得到鼓励。成年人说要把他们心爱的玩具拿走,孩子不懂得这是开玩笑,而是信以为真,因此会奋起反抗。总是这样挨逗,孩子会对他人失去信任,产生严重焦虑和社交障碍。一旦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温和地制止对方:“请不要这样逗孩子!”  
  
多接触才不认生
我的孩子现在一岁半,白天爷爷奶奶、阿姨带,晚上下班主要我带。
  他最大的问题是不与同龄小孩子互动。在家里你问他今天跟谁玩了,他会说出邻居小孩的名字,还会说要拥抱×××,可是出去了却绝不允许别的小孩碰他一下。他会远远地指着说出小朋友的名字,可是拒绝过去跟别人玩;如果你逗别的小孩玩,他会拽着你离开,否则就不高兴;如果你要他跟别的小孩握手,他会藏起自己的手说“不”,然后叫你一起离开;以前玩玩具有小孩抢走,他就找大人,现在只要有小孩稍微接近他(不管是有意无意、善意恶意),他就会飞快地躲开……
  总之给我的感觉就是他心理上还是对小孩子感兴趣的,却惧怕同小孩子交往。但是他和老人、成年人一点不认生,可以称呼别人,聊天,小区的人都很喜欢他。你认为我儿子在与人的交往上有问题吗?
  我知道孩子受到了爷爷奶奶、阿姨的过度保护,也许我有些地方也做得不够好,那么是不是到了晚上我再按照对他有利的方式去引导他呢?这样孩子会不会矛盾?
  如果这些方式都不可行,那我是不是就把他送去幼儿园?我该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隐藏在你自己的描述当中:“他和老人、成年人一点不认生,可以称呼别人,聊天,小区的人都很喜欢他。”显而易见,你儿子平时接触的成年人过多,和同龄人相处的时间过少。如果我们用鹅与鸭来分别形容成年人与儿童的话,就是你们家这只小鸭子,因为总是跟成年鹅朝夕相处,也误把自己当作一只鹅了,见到同类小鸭子,反而因为缺乏经验,而显得失去了交流交往的能力。
  另外,我猜测你们家老人和阿姨可能在他与同龄人接触的时候,出于过度保护的心理,曾经无意间给过他一些负面的信息,让他对其他小朋友产生恐惧。这里边的情况我们无法了解,但是你儿子对同龄人的这种过激反应,总归还是事出有因的。
  你说得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方面对同龄儿童感兴趣,另一方面他们只会“平行游戏”,而不会“合作游戏”。孩子社交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至关重要,关联到他们情商的发育以及未来的幸福。你目前的焦虑是有道理的。
  如果有可能,尽量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人。可以先挑选两三个比较合得来的家长和孩子,互相到家里拜访,周末一起外出游玩,让孩子们之间互相熟悉,在接触当中观察并意识到对方的需求和情绪。不要强求孩子具备成年人的道德标准,比如分享、谦让、合作,每次都准备好充足的玩具和食品,不至于让他们抢起来。
  这么小就送去幼儿园的做法不可取。一岁半的孩子首先要建立和父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他的黏人表现其实是正常的。他目前处于严重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经验的极端,如果你贸然将他送去幼儿园,他则处于面对众多(比他大的)小朋友的另一极端,这样做,对于他的正常发展来说,适得其反。
  
单亲的孩子更怕生吗
我是单亲妈妈,两岁的女儿乖巧可爱,白天姥姥带,晚上和周末我自己带。孩子好像非常胆小,在家里行走自如,在外面玩时,有她感兴趣的事物或者在我的鼓励诱导下,她会自己走路。除此之外,只要出门就要求抱,见到生人或者人多的地方更是如此。有时见到生人会表现出很紧张的样子,玩熟了才会好。我认为我给了她足够的安全感,在我面前,她的要求我都会满足她,在姥姥那也是尽量满足的。经过不断的自我调整,我自己的心理比较稳定,自认为没有对孩子有过多负面影响。我担心孩子是否有心理问题,请教。谢谢!
  从来信看,你女儿的表现都很正常。到了陌生的地方、看见生人就有戒备心,是人类生存本能的表现,孩子必须具备自我保护意识,才能防患于未然。玩熟了就能放松,说明孩子的安全感建立得挺好,并且能够识别什么是没有危险的地方和人。想象一下,如果孩子对陌生地方或者陌生人的反应,跟对熟悉的地方和熟悉的人的反应毫无差别的话,那我们才真是需要担心呢。
  两岁的孩子,身心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一方面表现得具有反抗心,另一方面又比以前更加黏人,这些都是正常的。你能够尽量满足她,相信她会成长得很健康。
  你对孩子的担心,恐怕来自于单亲母亲普遍的一种焦虑,生怕单亲环境给孩子带来心理阴影,有时候甚至过分补偿。如果像你说的那样,你不断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情绪比较稳定,那么孩子也不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有些孩子天生内向
我的宝宝现在已经1岁9个月了,可是仍不会说话,社交能力很差,让我非常苦恼。宝宝的情况大概是这样的: 早产,体重不足,但都不严重(36周,49斤),5个月头才抬得好,10个月才会爬,1岁两个月会走,整体发育滞后。5个月前的早教做得不好,但在医院做了评估后就比较注意平时的教育。
  他看上去非常内向,从小就每天带他在小区里接触其他孩子,但一直以来他都不敢和其他孩子玩,有孩子走到他身边他都会害怕地走开或哭着要抱。别人拿了他的玩具不敢要回,给回他也不敢接,平时自己走路会避开孩子多的区域。曾经上过早教课,每次都在课堂上大哭,只好“退学”。8个月到1岁时,最喜欢玩圈圈类的东西,反复地转,反复地扔了又捡。有段时间特别迷恋瓶盖,睡觉都拿着,没有瓶盖就好像心神不宁。现在特别喜欢气球,但也只是扔和捡。
  我总觉得宝宝是一个特别害怕失败的孩子,总是没有安全感,这是为什么呢?我真的不知道怎么改善他的“问题”。小巫老师,你能帮帮我吗?
  看了你的描述,没有看到一个“问题”多多的孩子,反而只是看到一个相对正常的孩子,他无非比较内向害羞容易胆怯而已,这样的孩子有很多。跟开朗外向的孩子相比,他们更加安静,更喜欢独处,不愿意融入集体活动,对他人戒备心更强,也更容易感觉受到威胁,更容易流露出恐惧情绪,等等。
  你的孩子刚刚1岁9个月,他还没有太多跟同伴交往的需求,即使在一起玩儿,也不大会出现合作游戏,而更多是平行玩耍,也就是说,各玩儿各的。他目前的黏人、怕生、躲避人多的地方,都是他这个年龄段正常的表现。兼之他生性内向,有些标志性行为在他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仅此而已。
  上天既然给了你这样一个孩子,比其他孩子看上去“弱”一些,那么既来之则安之。他是独一无二的,他需要你的接纳和保护,而不是盯住他的“问题”不放,总是想去纠正他。所以你也需要放松下来,好好地接纳、爱护、抚养你的孩子,按照他独特的需求和独特的成长轨迹去满足他,而不是要求他跟其他外向孩子都一样,更不要给他贴标签,比如自闭症、害怕失败、社交能力差,等等。
  你可以帮助他循序渐进地进行改善,但是不要期待立竿见影的效果。他目前最需要的还是确认亲人对他的爱,他需要首先建立家庭的安全感,才能将注意力投向外界。你也需要看到他这种性格的优势,恐惧、谨慎、怕生,都是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有些孩子对危险更加敏感,所以显得比较拘谨,不愿意做没把握的事情。这样的孩子从成年人那里需要更多的鼓励、更多的耐心,也需要更多的宽容和理解。儿童社交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开发完善的,而是需要在无数次的反复体验当中掌握,害羞的孩子则往往需要更长时间和更多经验。他们不能马上接触很多人,而是首先要跟少数比较熟悉的朋友小范围接触,感觉有把握之后,才能接触更多人和环境。因此,与其带他去院子里随机接触邻居小朋友,不如将一两个比较熟识的小朋友请到家里来,在他比较熟悉而放松的环境里,跟为数有限的同龄人进行互动。等他掌握一些技巧和规律之后,再扩大交往的范围,也不要一下子人很多,一次五六个足矣,慢慢地等他再大一些,再成熟一些,可以接受更热闹的场合时,再带他去人多的地方。
  相信孩子,也相信你自己吧。只要你放宽心接纳他,一般来说,婴幼儿时期害羞的孩子到了学龄期就会有很大改善。
  
孩子有进攻行为在所难免(1)
我的儿子4岁多,特别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每天吃完晚饭就到花园去找小朋友。在游戏时小朋友之间会有一些碰撞、拉扯,也会跌倒摔跤,儿子的膝盖和手肘伤痕累累,但他毫不在乎,我要看他的伤口也不让我看,还说“会好的”,爬起来继续嬉戏打闹。但当他把别的孩子撞到或打倒时,其他的孩子(特别是女孩子,比他年龄大的女孩也会这样)就会大哭,然后家长就会跑过来理论是非,当然觉得哭的一方是弱者,语气严厉地指责儿子:“每次都是你!你不要和她玩了!”还教训自己的孩子:“哭有什么用?他打你你就打他!”其实儿子并不是打人,也从没想过要打人,大家只是在玩耍。所以这时他会非常伤心,觉得受了委屈,自己走开,我叫他他也不理我。我就只有跟着他走,坐在花园的凳子上把他抱住安慰他。不过他一会儿就没事了,不再伤心。
  我知道男孩子和女孩子在感情表达方面差别很大,男孩对于自己喜欢的人肢体动作要多些,而且有时候出手也会比较重,这就会引起有些家长的误会,总以为儿子在欺负小朋友,要打人,实际上他是一心一意在和小朋友玩耍。我知道他并没有做错,在玩耍的时候也难免会有纠纷,我想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但别的家长总是要出面,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吃了亏受了欺负。
  孩子不可能不出去玩,我很担心儿子以后在玩闹时又把那个爱哭的女孩弄哭了怎么办?儿子最喜欢那个爱哭的女孩,一看见她出来就马上过去找她,而那个女孩的妈妈又特别紧张自己的孩子,听不得孩子的哭声,所以也不喜欢我儿子和她女儿玩。面对这种情况,我该怎样处理呀?
  你对儿子行为的理解非常到位,的确他属于那种身强力壮、活泼好动却又一不留神就引起别人误会的儿童。我自己也因为有一个跟你儿子相似的儿子,经历过目前你正在经历的一切烦恼。我不知道你是否看过我的书《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里边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解说。为了这里的读者方便起见,我摘抄一部分相关论述如下:
  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发现,在儿童社会交往,也就是玩耍的过程当中,无论是哪个国家、哪种文化,进攻性行为都在所难免。攻击性行为在社交游玩当中浮现,越是能打架的孩子,越具备社交能力,也越精明强干。事实上,能够显示一些进攻性或许是儿童社交发展的必经之路。
  儿童交往当中,大约10%的游戏行为是roughandtumble play,两个或者多个孩子纠结在一起,身体冲撞,扭打摔跤。在这种游玩当中,孩子们体验自己的力量,发现自身的强度和限度,增强自信心,并且发展友谊,排出并调整“啄序”。
  一个人,身体感觉越猛烈,情感的反应越强烈,情绪的发展也越健康。人类大脑的发育,首先发育的是感官,是各种生理感觉,尤其是触觉的发展。身体接触帮助儿童接触自己的情绪,体验、感受自己的情感。
  一个什么东西都不摸、什么人都不碰的孩子,会变得没有感情,冷漠畏缩,无法和他人交流。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做家长的,不仅需要经常拥抱孩子,也应该多跟孩子进行扭打游戏,有助于孩子发现自己、找到疆界、建立自信。孩子们也喜欢互相拥抱,并且热衷于身体冲撞。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孩子有进攻行为在所难免(2)
扭打碰撞对于男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因为男性大脑的发育、荷尔蒙的分泌,需要身体方面的冲撞接触。可以这样说,离开了扭打,男孩子的大脑就不会正常发育。另外,男性对感情的表达和抒发,与女性大相径庭,他们互相之间根本不会通过温柔的抚摸和甜蜜的话语来表示友好,一个美国妈妈这样说:“男孩子是用扭打、推搡、碰撞来表达温情的。”
  Roughandtumble play具有普遍性,从幼年期到青春期,在世界各地——无论是印度、墨西哥、冲绳岛、非洲的卡拉哈里沙漠,还是菲律宾、英国、美国——的孩子们身上都会体现。
  我想,对于儿童行为的理解,你是没有问题的。你目前的烦恼在于如何应对其他家长的误会、指责和“算账”。你想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但是并非所有家长都这么开明;况且,自己解决问题对于强势儿童来说比较容易,对于那些弱势——不一定是天生的弱势,很多时候是家长保护过度而人为制造出来的弱势——儿童以及他们的家长来说,就不那么容易接受这种态度了。当你面对一个不允许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并且态度比较强硬的家长时,最好别再坚持“自己解决”这个原则,找一些迂回的办法,保护好自己的孩子。
  我建议你做这样几件事:
  细心找几个不怕“打”的孩子及其家长,让你的儿子多跟他们交往,周末组织一些外出活动,大家多在一起玩儿。让你的儿子多跟强势儿童在一起互动,增进他们的友谊,从而淡化他跟其他弱势儿童的情感纠结。在缺少批评的环境中,让他接纳自己的天性,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正常的。
  当弱势儿童的强势家长气势汹汹找来时,保护好你自己的孩子。如果他们大声呵斥,你对他们道声歉,并且解释一下:“我儿子不是故意的,他还小,不知道轻重,很抱歉……”然后带孩子离开。你安慰孩子的举动很正点,孩子受了委屈,的确需要妈妈的同情和安抚。同时,妈妈坚信自己的孩子没有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心理财富。
  你说儿子很喜欢那个爱哭的女孩,如果的确无法暗暗地将他们分离,那么你这个妈妈就要委屈一下,跟对方妈妈搞好关系。你不妨带着儿子去给那个小姑娘买点儿小礼物,送给对方,搞一些“笑脸外交”,并且在他们碰撞的时候,提醒儿子“轻轻的,别使那么大劲儿,她不喜欢你这么用力”。并且对小姑娘解释:“他不是故意的,他是太喜欢你了。”借此帮助他人理解你的儿子。小姑娘哭的时候,你也抱抱她,安慰一下,多赔些礼,礼多人不怪嘛!记住,你道歉并不等于在批评孩子,你可以只道歉,不批评;对方虽然此时占据了道德高地,但是长远来看,这样教育孩子的后果是弊大于利的。
  我再次强调一下:在这种环境中,保护好你自己的孩子是第一重要的。你的确会承受很多压力和委屈,但是你的内心力量终究比孩子的大,你的肩膀比孩子的强壮,你需要为他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让他感到自己是一个正常的儿童。用不了多久,你现在的付出就会得到回报——你会为这个世界抚育出一个开朗活泼独立自信具备强大人格魅力的人。
引言 
近年来,很多父母接触到“爱和自由”的育儿理念,并付诸实施。有些父母在实施的过程中产生了困扰:给孩子自由,是不是意味着不“管”孩子?如果约束孩子,是不是意味着我没有给他足够的自由?孩子受到约束后,哭闹得厉害,我是不是伤害他了?
  的确,我们大多数人从小到大都没有享受过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没有享受过真正的自由,没有和父母以及他人建立起健康的心理疆界,所以当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爱和自由的度应该怎样把握。
  简而言之,爱和自由不意味着对孩子有求必应、包办孩子的生活、听任孩子为所欲为。爱和自由不意味着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只要一哭闹,家长立刻乖乖“投降”,顺从孩子的一切要求。这不是自由,而是娇宠,这样“惯”出来的孩子散漫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真爱需要我们保护孩子,保护的措施之一就是让孩子过上有规律、有规则的生活。
  自由不是放纵,而是与责任相辅相成,有多大自由就要担负多大责任。大自然的安排是合理的,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他的“破坏力”成正比:孩子很小的时候,力量薄弱,不能对他的环境造成多大的损失,这恰是他到处爬到处摸的探索时期,我们在保护他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他自由探索。孩子大一些,“破坏力”提高了,相应的规则也需要逐步引进,让他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儿童需要成年人树立规则,因为规则给儿童安全感。曾经有人做过以下两个测试,生动地说明儿童对规则的需求。
  围栏的测试——孩子们需要规则:一个校园里有非常宽阔的草坪,草坪的外围是学校的院墙。但是,成人发现孩子不会到很远的墙壁旁边去玩,而是集中在离教学楼更近的地方。当成人将墙挪近一些的时候,孩子们才开始放心地到草坪上去玩。这个测试说明规则对儿童至关重要,他们需要生活中存在明确的疆界,知道自己可以自由活动的范围,而不是没有限制。疆界让孩子感觉安全,否则,他的世界就会变得茫然、混乱、难以控制。
  纸墙的测试——规则要严格执行:一个房间里,几面墙都是纸糊的,当孩子在房间里玩耍时,发现那些墙一推就倒,孩子们立刻对这个房间失去了安全感,这就如同父母给孩子的规则不够稳固一样。当孩子遇到规则,他可能会反抗父母,去推那堵墙,如果那堵墙是坚实稳固的,孩子就获得了安全感,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受到规范和保护的,知道规则是恒定的,而不是变幻无常的。如果墙是纸糊的,一推就倒,孩子就不知道边界在哪里,就会慌张失措。所以规则要坚定而温和地执行,不能因为孩子的哭闹,这面墙就轰然倒地:父母不是妥协就是大发雷霆,以武力和要挟来逼迫孩子就范,孩子也就失去了安全感。
  即便坚持原则,态度也很重要,墙倒了不仅指父母妥协这一种情况,父母发脾气、威胁孩子,好像坚持了原则,但在孩子看来,这墙仍然是纸糊的,父母没有足够的内心力量去承受孩子的“推”,一推就崩溃。因此父母这堵规则的“墙”,必须在坚定之上给孩子温暖的感觉,才能真正起到保护孩子心灵的作用。
  树立规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全家生活有规律,吃饭、睡觉、游戏都有固定的时间和节奏。注意这里不是说只让孩子生活规律,成年人可以随心所欲,开夜车、睡懒觉。全家生活有规律,孩子才能真正过上有规律的生活。规律的生活赋予儿童安全感,规律的生活是规则的基础,生理周期稳定,帮助孩子规范行为、理解规则。
  其次,不要把孩子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不要看到孩子的某种行为不合己意就要求孩子立刻改正,否则就感到是自己做父母的失败;也不要听到孩子的哭声就心如刀绞、内疚自责,想办法哄住孩子、讨好孩子。父母和孩子划清疆界,让孩子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同时父母也需要面对自己的内心恐惧,看看到底自己在担忧什么。
  最重要的一点是:父母必须以身作则,遵守规则。孩子是在模仿中学习的,单纯要求孩子遵守规则是没有用的。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自己首先要做那样的人。
  
选择有规矩有原则的抚养人
我的儿子今年两岁,之前一直是奶奶带着的,我和他爸爸只能在下班后陪着他。奶奶很疼孙子,事事都宠着他,他只要一哭,奶奶就说:“行行行行!”出去玩的时候也从不让他独立地玩,总是抱着他,以至于他不爱和小朋友玩,自己的玩具也不能和别的孩子分享。而且他特别依赖奶奶,谁一说他,他就说:“民民找奶奶。”这时奶奶也立刻把他抱过去,让他对我们的教育视若无睹。我和婆婆沟通过多次,都没有效果,婆婆说她不能说孩子,舍不得。
  在无奈之下,我把孩子送进了幼儿园,把孩子的姥姥接来带孩子了。姥姥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是很严格的,看到孩子现在这样,认为孩子的问题很严重,也逐渐地引导孩子、鼓励孩子。刚开始奶奶走的时候孩子闹了几天,现在已经在逐渐地进步了。可是昨天奶奶来看他,今天早上他又开始哭闹了。我真不知道是应该让婆婆回来,还是应该耐心地和姥姥共同去改造孩子,先不让婆婆来看他呢?这样的孩子该怎样教育啊?
  我想,你自己已经给出答案了,就是“耐心地和姥姥共同去改造孩子”。如果孩子在姥姥和你的共同努力之下,已经逐渐地进步了,那么你目前的问题,就不是你来信最后问的“这样的孩子该怎样教育啊”,因为你还是知道怎样教育他的。
  你的焦虑,恐怕在于怎样处理和孩子奶奶之间的关系。毕竟在头两年的生命里,奶奶是孩子的首要抚养人之一,祖孙之间感情很深,同时孩子对奶奶有强烈的依赖。对孩子来说,奶奶意味着一切都有人包办了,自己不需要经历任何负面情绪,只要一哭,奶奶就妥协,就能达到目的。这样做,不利于孩子的发展,但是孩子意识不到这一点,他只是习惯了并且很享受和奶奶的这种关系。
  我认为的确不应该再将孩子的首要抚育权交还给奶奶,而是应该牢牢地把握在你和孩子姥姥手里,对孩子的健康发展来说,这是最上乘的选择。奶奶当然有权利来探望孙子,比如每个星期有一天的时间,在你和丈夫的陪同下,一起跟奶奶相处。这样你既可以及时制止奶奶的一些溺爱行为,也可以掌握儿子情绪起落的原因。
  不要担心儿子见到奶奶后会有一些情绪上的波动,给儿子一些时间来适应新的秩序:妈妈和姥姥跟他的时间最长,她们树立的规矩,他必须遵守;奶奶跟自己的时间短,对他的影响小。慢慢地,奶奶在儿子那里不是最重要的人,他习惯于遵守你们制定的规则,奶奶偶尔的宠溺,就不会给他带来长久的破坏。他还小,纠正一些习惯是很容易的。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特别谨慎把握的,是你们家与奶奶之间的关系。我不知道原来奶奶的过度溺爱孙子、拒绝接受你们的意见,是否包含了对你或者你丈夫的不满情绪?你们之间是否存在一些矛盾并且通过对孩子教养手段的对立而体现出来?你需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看一看当初在对待孩子态度矛盾的背后,有没有更深层的原因?如果有,需要你去解决。即便没有,只是两代人对教育的认识差异,你也需要关注一下奶奶的感受,不要让奶奶感到你们“剥夺”了她享受天伦之乐的权利,从而产生或者加深家庭内部的矛盾。你作为儿媳妇,不要和婆婆起正面冲突,多让你丈夫参与跟她的沟通。
  
树立规则从家里开始
儿子两周岁,一个多月来经常出现拍人、挠人脸的行为,而且稍不如意就朝人吐口水。如在车上他用力掰开小哥哥扶他椅背的手、在公园里小朋友来摸他正在踩的水泥彩球他就想一脚踩去等,这些我还能够理解为他感受到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威胁,会帮助他用语言而非行为来表达自我感受。有时他会毫无来由地舀起饭粒放到邻座小朋友衣领里、就餐时突然拍打邻桌陌生阿姨、我捉住他手说不可以之后他吐人一身、坐公交车上他想扯前座人的鬈发、我说不可以之后他又想吐口水……我们平时在家里对他挺宽松的,但这些确实伤害了他人的行为我总不可能不制止吧?我倒不会介意别人说俺们没家教而对他大动肝火,顶多也就是平静地说“不可以”,在道歉之后抱离而已,但我不知道他这样的行为是正常的还是我们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据老师说幼儿园常有家长投诉说孩子被他欺负之类的情形,所以我一放寒假就请了假自己带着,希望多观察来了解问题的根源。可是我真的迷惑了,有时候看他这样我也很难过,除了等待和倾听、共情,我还能怎么做?
  看了你的描述,有些情况还是不大清楚。比如,孩子对家里人也是这样吗?在外边发生“情况”时,当你把孩子抱离之后,他有什么反应?你说“不可以”之后有否跟孩子解释为什么这样做是错误的?制止他行为之后有没有告诉他怎样做才是恰当的、被人接受的?有些时候孩子连续做出不恰当举动,是因为我们忽视了指导他并向他示范:怎样的行为才是恰当的。仅仅告诉孩子“不可以”还不够,还需要对他解释为什么,同时示范什么是“可以的”,不然他还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做。
  实际上,对一个两岁的孩子直接说“不”(不可以、不要、不行)并非上策,因为他们尚不能理解这个字眼,也不能很好地化解因行动受阻而产生的负面情绪。最佳方式是因势利导,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用另外一件可以做的事情替代不可以做的事情。
  不少父母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孩子两岁左右,突然变得喜欢“打人”、喜欢招惹或者攻击他人、喜欢恶作剧,甚至吐口水、说脏话这些令我们既震惊又尴尬的不良行为居然也频频出现。这是他们在这个年龄段普遍发生的变化,进入生命第三年,大部分孩子已经走得比较稳,不再趔趔趄趄容易摔跤,也逐渐学会用“我”来称呼自己而不是沿用成年人对他们的称呼,这是他们身体和精神的一个飞跃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并且发展,真正把自己和他人分离开。然而,他们还不能确切地理解他人的感受,也没有把握很多社会交往规则,比如,前座阿姨头上的鬈发在你儿子看来就是一个好玩的东东,他就是想揪一把,却并不知道这是无礼的行为、阿姨也会感觉疼甚至因此而生气;把饭粒塞到小朋友衣领里,在他看来是很好玩的试验,却不知道小朋友不喜欢他这么做。
  至于吐口水,这只是他不计一切想达到目的的最“狠”手段,既然手被捉住不能动,就让嘴来帮忙(咬人也是一种办法),而且往往能够引起别人最强烈的反应。有些孩子在公共场合举止“粗鲁”,是因为家人要求他做“乖宝宝”的压力过大,他明知故犯,以获得关注。这个原因在你这里不成立,因为你说家里对他比较宽松,那么我想很有可能是宽松过了头,从描述看,好像不良行为都是发生在外边,我猜测可能家里没有给他及时树立一些行为准则。
  这些年来我发现,不少奉行“爱和自由”理念的家长容易忽视树立规则的必要性,或者感到难以把握自由与规则的度。孩子在外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冲突、如何化解受到挫折时的负面情绪,都需要首先在家里跟父母多次练习,才能掌握其中的技巧和原则。孩子在家,难免与父母发生冲突,父母怎样巧妙地对孩子说“不”,怎样坚持原则而不被孩子的情绪所左右,怎样不用自己的情绪胁迫孩子就范,怎样用语言、倾听和共情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是价值观),都给孩子在外如何表现树立了榜样。有些父母在家对孩子宽松,孩子怎么折腾都行,到了外边,出于对环境和面子的考虑,要求孩子彬彬有礼、遵守秩序,这未免给孩子带来混乱。社交原则的树立,应该始于家里,在外边不被允许的行为,在家里也不能大行其道。内外一致的准则,让孩子容易接受和遵守。
  我猜测你的儿子属于那种精力旺盛、爱玩爱动的活泼儿童,养育这样的孩子,需要家长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血,也的确需要练就一张“厚脸皮”。这并非意味着我们不用管孩子,只需坦然承受外人的非议就行了。你不当着他人的面训斥孩子,这很好,但仍需要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式向孩子说明什么样的行为是被他人接受的。比如他拍打别人,你可以一边轻轻地握住他的手,一边说:“你喜欢阿姨是不是?看阿姨穿的衣服好漂亮,咱们轻轻地摸一摸,先问问阿姨能不能让我们摸啊?”我相信这个陌生阿姨不会拒绝你们的,你可以趁机握住孩子的手轻轻摸一下,对他示范什么是对他人恰当的接触。在公交车上,你握住他的手之后,说:“阿姨的鬈发特好看是不是?可是她不喜欢别人扯她头发,她会疼哦。你看,窗户外边那个小朋友在干什么?”转移视线之后,你还可以想别的办法来吸引他的注意力,比如你们一起说说歌谣什么的。至于那个被塞了饭粒的小朋友,你可以请孩子帮助你一起把饭粒清理出来,并告诉他这样做让小朋友很不舒服。
  孩子到了3岁左右,这些办法可能不如以前见效,如果他还有“明知故犯”的时候,在排除其他因素之后,可以在家里设立一个“反思角”,当孩子出现不恰当行为的时候,停止他正在进行的活动,将他抱到反思角,要求他在那里平静地坐5分钟。同时也告诉他,为什么现在要坐反思角。他坐反思角的时候,你全程陪伴他,因为这不是对他的惩罚,只是中断了活动让他平息下来,认识到什么行为是不被允许的。这样在家里得到应有的训练,会有助于他在外的表现。
  
慎用“time out”
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问题就来了。在很多育儿书中都会提到一个惩罚叫time out。在我儿子小的时候,每当他脾气无法控制时,我常用这个方法,很灵。现在儿子6岁了,他倒过来学会把这个方法用在我们的身上。 每次我们批评他, 或做了让他不高兴的事情, 他会马上跑到自己的房间或洗手间,把门关上,等一段时间才出来,如果出来后我们还说话, 他又把关门时间延长。如果事情是发生在街上,他会跑开,不肯跟我们在一起。听说一般小孩到青春期会跟父母有隔阂,会叛逆,像他这样的性格到那个年龄会反应更强烈吗?会喜欢离家出走吗?作为父母的我们,在他还年幼时要怎样教育和引导,才会尽可能避免事情向严重的方向发展?
  希望我是在杞人忧天, 还望小巫老师指点指点。谢谢!
  我不知道你以前用time out时,是怎样的情形。你表现得很生气吗?你把他关在门里不让他出来吗?你有没有用这种办法要挟他,强求他必须马上遵从你的意见?另外,你怎样对他解释这样做的道理?事后他明白吗?
  关于是否应该对小孩子使用time out(或者我们称为“坐反思角”),各路育儿专家意见并不统一,有些门派坚决反对使用这种办法。的确,time out运用不当,会令孩子感到他在受惩罚,往往他并不明白为什么受罚。有些家长没有了解time out的意义和正确的使用方式,在孩子折腾或者哭闹的时候,自己感到心烦意乱,于是把孩子生硬地推到一边儿,甚至关进小房间,“让他哭去吧”,试图用这种方式逼迫孩子就范,中止哭闹,听话乖巧。事实上,孩子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一方面,独处一室令他感到恐惧,父母拒绝陪伴他,更令他感到恐怖,所以很多父母发现这一招的后果是孩子哭得更厉害,没有几个父母能够忍心听下去,大多数都赶紧把孩子“解救”出来,time out宣告失败;另一方面,孩子并不会因此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只是感觉自己被父母从情感上抛弃了。那些“识时务”的孩子,出于求生本能,不禁马上埋没自己的感受,乖乖投降。
  然而久之,孩子得到的信息是:负面情绪是不好的,父母不喜欢我的负面感受,我的感受是错误的,必须压抑下去。孩子为了承欢父母,就会抑制自己的感受,从而抑制自己的成长。表面上看,这种办法似乎见效,却为将来埋下隐患。当孩子大一些,体力更强的时候,这个法子会失灵。事实上,任何惩罚手段都不会取得长远的效应,反而容易令父母引火烧身,自食其果。
  如果需要运用time out,恰当的方式是如我在上边那个问题里指出的,父母不要离开孩子,而是全程安静地陪伴他,等待他平息。这样的time out,就不带有惩罚意味,而仅仅是在出现不良行为的时候,中止当时的活动,从而中止不良行为。
  我不知道你当初是如何运用time out的,因此也无法判断你儿子现在的“反将法”是什么性质。如果儿子并不是用这个办法来要挟你们,迫使你们妥协,而真的是想自己安静一会儿,那他这么做,倒也不是很坏的事情。不高兴了,就自己呆一会儿,是一个很好的消气办法,强于当面大吵大闹;等心情平静了,再相处,有利于化解矛盾、修补双方关系。
  关键在于他出来的时候,你跟他说什么了。是接着说你们的道理(从而让他感到很不耐烦)呢?还是笑脸相迎,欢迎他重现,并且理解他说:“你刚才很生气,是吧?”或者在他将自己关起来的时候,隔着门对他说:“妈妈和你的观点不一样,你感到很生气,没关系,你自己呆一会儿吧,等你不那么生气的时候再出来,妈妈等着你。”如果他已经认字了,你也可以写一个温馨的小纸条,画一个大大的红心什么的,总之,让他明白你们之间的关系没有破裂,即便吵架了,你也还是爱他的。然后你耐心等他主动来找你。当你确认他不在气头上,你自己也平静下来之后,你们再好好谈谈。
  如果是在外边,一定要注意他的安全。不必亦步亦趋地跟着他,有一段距离也行。总之让他知道,父母不会因此就不理他,甚至抛下他自己走掉。
  如果你的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学会处理矛盾和冲突,到了青春期,他就不必使用极端的手段来反抗你们了,而是会采用更加建设性的方式。
在生活中调整
我女儿现在两岁半,吃饭说话思考生活自理等各方面都发展得很好,但是让我们发愁的,就是两件事。
  一个是她出门总让抱着。现在她体重是33斤,抱着挺费劲的,但是她就是不肯走,或者走一会儿就说累了,尤其在她姥姥那里。可是跟她爸爸在一起的时候就能坚持自己走路。我们觉得她是在撒娇,但是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改变。
  二是她总是要到晚上10点半以后才肯睡觉。如果周末玩得比较兴奋,没有睡午觉,晚上9点就会睡着。但平时在幼儿园中午睡2个半小时,回了家就总是很精神。我记得这个年龄的孩子需要14个小时的睡眠吧,她现在平均只有11个小时,会不会对身体有不好的影响呢?
  怎么才能让她养成定点早睡的习惯呢?
  关于第一种情况,其实这个现象挺普遍的,很多孩子在这个年龄段都喜欢被抱着。大部分孩子在学步期,也就是一岁到两岁之间吧,因为正在学习或者刚刚学会走路,都特别热衷自己走,摇摇晃晃,跌跌撞撞,踉踉跄跄,刻苦练习,乐此不疲。无论成年人怎样拉着拦着,都阻挡不了孩子挣脱我们怀抱向前冲的力量。很多父母或者老人担心孩子摔跤,主动要求抱,可宝宝却不领情,挣着扭着踢着踹着要下地自己走。由此可见,儿童在学习新鲜事物方面,具备强大的热情和坚韧的毅力。然而一旦学会了走路,走得挺稳的了,成年人好不容易松口气,不用弯腰费力扶着拽着拉着扽着了,也不用时刻担心他会不会摔倒了,小家伙又改章程了:你们抱!
  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走路这门技巧,就不那么全神贯注地去练习走路了,而是把那一部分注意力转移到跟父母的亲密关系上来。
  不知道你们拒绝她的时候她会怎样表现,还是她一哭你们就妥协?每次她要求抱的时候你们都会抱怨她,流露出不耐烦或者无可奈何的神态吗?如果你们对这件事情很焦虑,她会将这个行为保持下去的。不妨跟孩子爸爸取取经,看看他是怎么让女儿坚持走路的。平时你们还可以多带孩子出去奔跑、爬山、做体育运动,锻炼孩子的体能。走路的时候,察觉到孩子可能会撒娇了,就想办法跟她做做游戏,扮演小动物追逐或者赛跑,或者看谁走路姿势最好玩什么的。这样你不必直接拒绝抱她,而是巧妙地避开令人为难的境地。
  关于第二种情况,孩子如果在幼儿园午睡两个多小时,回家肯定睡得晚。你们可以跟幼儿园协商一下,缩短孩子的午睡时间,不知道这所幼儿园能否接受这种提议?有些孩子觉多,有些孩子觉少,睡多少个小时倒不一定需要那么教条,只要孩子睡够了就行。规律的睡眠对孩子的健康很重要,最好晚上9点以前入睡。
耐心地等一等
我女儿今年3岁多点,上幼儿园也已经1年多了。她晚间睡觉时还是要大人陪着。我们在她身边,她自己在小床上睡。我想锻炼她自己一个人睡。应该怎么办?现在应该和孩子分开房间睡么?她的胆子很小。
  对这个问题,不同学派有不同见解,我说说自己的看法,供你参考。我认为3岁多的孩子在入睡的时候需要成年人的陪同,是很正常的,不必急着改变她的这种习惯。如果你的孩子属于那种比较敏感的类型,怕生人、怕黑暗、怕独处,那就更不能着急让她自己睡觉了。在不影响你们夫妻关系的前提下,可以保持目前这种家庭房(family room)的状态,即孩子自己睡小床,你们夫妻睡大床。耐心等一等,等到孩子准备好独自睡觉的时候再让她搬出去。每一个孩子都会逐渐需要自己的空间,不必日夜都受父母的“监控”。
  如果你想在培养孩子独睡的方面做一些工作,可以先给孩子腾出一间卧室,跟孩子一起布置房间,把她的玩具和用品都挪过去,也搭一张床在那里,告诉她这是她自己的屋子。平时可以引导孩子在那间屋子里玩,如果孩子还有午睡习惯,周末不妨让她在那里午睡,你们可能仍然需要陪伴她入睡。孩子逐渐熟悉了这间屋子,就会乐意多在那里消磨时光。当你认为孩子可以尝试在自己的卧室里单独睡上一夜时,不要一下子让她自己睡,而是陪伴她入睡;在一开始,如果孩子夜里醒来叫你们或者跑过来跟你们睡,不要在半夜她心情沮丧的时候断然拒绝她,而是耐心地接受她,把她带回小房间,陪伴她再次入睡。
  这样,慢慢地等待她过渡到可以自己单独睡一夜、两夜、三夜……直至可以完全自己单独睡觉。即使到那个阶段,孩子仍然需要很多鼓励和支持。你们可以在一周挑出一两天来,比如周末,让孩子跟你们在大屋子睡。
  每个孩子秉性不同,习惯独处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同,根据孩子的情况调整你们的作为。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晚上父母耐心的陪伴,都会让孩子在黑暗中感到更加安全。
  
不必戳穿“假话”
我的女儿4周岁,经常爱说一些假话,比如她要玩水,她爸爸不让,她就会很委屈地找我,说爸爸打她,不让她玩水。这算不算说谎呢? 我很担心。怎么才能改掉这个毛病呢?
  这里所谓的“说假话”,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撒谎。这个年龄的孩子,并不理解说真话的重要性,也不理解说“假话”的道德意义。她只是利用家里的条件,服务于自己的目的。如果编一个小谎言能让她达到目的,那么这就是一样很有效的工具。你不必戳穿她,对她说教,而是温和地理解她:“哦,爸爸不让你玩水,你心里难过了,是吧?还对爸爸有些生气,是不是?走吧,咱们跟爸爸商量商量,听听他的意见,为什么不让你玩水。”而后你们三个进行一场平等的交流,如果真是不能做的事情,跟孩子说明白道理,也允许她表达失望和难过的感情。
  另外,我也想知道:为什么不让孩子玩水呢?水多好玩啊,每个孩子都爱玩水。
  关于儿童“撒谎”,我在《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里“孩子真的不会‘撒谎’吗”一章里有更加详尽的论述,这里摘抄一部分相关文字:
  我们大家习惯上认为,儿童是天真的、纯洁的、无邪的,他们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思想,看到什么就说什么、不喜欢谁就大声宣布出来,毫不顾及对方的面子;甚至童言无忌,敢于揭露“皇帝的新装”,因此他们肯定不会“编瞎话”。于是,对孩子说出来的话,我们往往坚信不疑。
  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皮亚杰说,撒谎的倾向是一种自然倾向,它是如此自发、如此普遍,我们可以将其当作儿童自我中心思维的基本组成部分。
  根据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斯特恩的研究,儿童直到七八岁,都不能完全陈述事实。他们并非要欺骗谁,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扭曲现实。
  这种“撒谎”无关乎我们成年人心目中的道德理念,而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经之路。一方面,他们的经验和记忆有限,会错误地诠释某个事件,也会为了博取成年人的关注而“捏造事实”;另外一方面,他们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的特性,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顾及事实真相,以为成年人不知道,就没什么大不了,比如当他打碎了碗,会告诉妈妈是小狗狗打碎的,以此来保护自己。
  既然他们不能区分“事实”和“谎言”,他们也就不知道说真话的重要性,更不明白“撒谎”的严重性。
  给家长的建议:
  1.切记,成年人眼中的“实话”和“诚实”,幼儿不一定能够理解得了。面对孩子杜撰的话语,不要一味地批驳为“谎言”。假如我们所有的人只能说真话,那么世间所有的童话、故事、小说,都是在“撒谎”啰。
  2.当孩子的叙述和事实不相吻合时,不要急于结论他在“撒谎”,站在他那个角度看一看,他这样说,是不是有很好的理由?比如,假如他“吹牛”了,那么,他是不是希望自己能够飞翔?是超级英雄?比其他小朋友跑得快?老师表扬了他?
  3.当你发现孩子为了逃避责任而编了“瞎话”时,不要急于揭穿他,更不要刑讯逼供。给他一点时间和空间,让他帮助你收拾“残局”,将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事件本身,而不是你的情绪反应上。
  4.营造一种温馨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觉到,即便“闯了祸”,说出真相来,并不会给他带来灾难。当孩子确认说实话没有坏处时,他们会本能地更加乐意做一个诚实的人。相反,如果他认为说实话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不如掩盖事实更能让他逃脱,那么他就不会自动选择诚实了。
  5.向孩子探索事实真相,是一门需要掌握的技巧。记住,你问话的口气、态度、声调,都会影响孩子的回答。孩子会说出你所期待的答案,因为,对于他来说,讨好你,或者摆脱受讯的折磨,比所谓的“真话”更加现实。
  6.如果你发现孩子的确经常“撒谎”,那么在评判孩子有道德问题之前,最好反省一下:是不是对孩子过于严厉?是不是让孩子感觉到撒谎的必要性?
  7.当孩子承认事实时,不论他所承认的“错误”有多么严重,都不要再惩罚他。鼓励孩子拥有诚实的品格,比惩罚他打碎了珍贵的花瓶,更加重要。
  8.培养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家长不仅要做到对孩子坦诚相待、从不撒谎、言而有信、遵守诺言,也要在孩子面前对所有的人都做到以上这几点。
  最后,千万不要逼迫孩子承认错误。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愿意在家长面前承认自己做错了,让他们进行口头检讨,是极大的羞辱。不要为了满足自己成年人的尊严感,而去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不要过度认同孩子的痛苦
我是一名幼儿园的管理人员,孩子现在5岁零3个月,也在我们这所幼儿园入园。每天我是早上8点上班,孩子则是9点由外婆送入园。但他入园后就不让外婆送入班,而是强烈要求我送进班,我也会尽量地满足他,也是在他的要求下,我和他的告别仪式特别长:要抱7下,举4下,亲7下,飞吻9下,这一连串的动作完成后他才会不舍地一步三回头地进入教室。
  可到了小朋友做操或下来进行户外活动时他就会跑到我的办公室里,要求我陪他玩或做早操,如果我拒绝他,他就会呆在办公室里不愿意走,并且还打扰我的工作。中午吃饭时他也不愿意和小朋友们一块吃,总会自己拿着碗走到教职工这边来和我坐在一起吃,下午接送孩子时,孩子总要求我第一个接,可孩子放学时我们还没下班,接他下来他就会打扰我的工作,如有家长咨询我园内的事情时他还会大声说:“你不要和他说话,你只能和我说话。”如果我不理他的话,他就会尖叫。如果我最后一个接,他就会说,我不再爱他了,别人的家长都接走了。
  尊敬的小巫老师,面对孩子的这种情况的我实在不知如何处理。我试过告诉他请他不要打扰我的工作,但一天的时间像他做操、吃饭、接他等全部加上的话我起码要说上N次“请不要打扰……”,而且我发现我这样做了之后,孩子就会表现得很沮丧,感觉妈妈总是在拒绝他,会认为我不再爱他了。可是如果我不拒绝他,我就完全被他控制住了,每天要和他腻在一起,我也根本没办法工作,没办法面对家长,我到底该如何处理我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关于你的问题,我特地请教了一些幼儿园的管理人员,询问了相关的行规和具体的操作规则。的确有一些幼儿工作者是跟孩子在同一个幼儿园,业内的规则是,孩子不应该在妈妈执教的那个班里,而是应该在另外一个班。这项规则不适用于你,因为你是管理人员。
  不过,相通的一点则是,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必须给孩子树立行为准则,并且严格遵守。在你工作期间,孩子绝对不能打搅你;在孩子应该和小朋友进行活动的时间内,他也绝对不能搞特殊化,离开集体来找你;在你和家长沟通的时候,他不可以打断你,更不可以阻止你和家长的谈话。其实,即便不在工作的场合,你和别人说话的时候,他也不能蛮横地打搅你,如果有急需你关注的事情,他必须有礼貌地说:“妈妈,对不起,请你先来看看我这里……”
  孩子并不能完全理解你工作的意义和要求,他认为既然你在那里,就应该每时每刻都能马上关注他。如果你拒绝他,他的确会感到沮丧和难过。这时就看你自己内心的感受了:你认为孩子遭到妈妈合理的拒绝感到难过,是正常的甚至是必须的,还是每当看到孩子难过的样子,你于心不忍,感到十分内疚,乃至痛苦万分?如果是后者,那么你需要花一些时间来调整自己,和孩子划清心理疆界,不过度认同孩子的痛苦,让自己能够坦然面对孩子的伤心。
  你可以先和孩子共情:“看到妈妈,却不能让妈妈陪伴,的确让你感到沮丧。其实妈妈心里也希望能够时时刻刻陪伴你。”其次跟他讲讲道理:“妈妈工作期间,不能受到打搅,否则妈妈就做不好事情了,这样会令妈妈感到很烦恼,同时对其他小朋友、对他们的家长来说是不公平的。工作就是工作,你工作的时候,妈妈也不能打搅,对不对?”同时对他确认:“妈妈在工作期间不能陪伴你,并非意味着妈妈不爱你了,妈妈永远都爱你。相信妈妈的爱,即便妈妈不陪伴你的时候,妈妈的爱也在陪伴你。”最后可以给他一个选择:“如果你总是打搅妈妈,那么妈妈只好让你去另外一个幼儿园了。你愿意每天看到妈妈呢,还是等妈妈下班之后去接你?”
  另外,你需要在业余时间多陪伴孩子,多跟他进行亲子沟通。孩子的安全感可能建立得不够牢靠,也许是因为你总是感到愧疚吧。
  执行规则的时候,你需要同事的配合。大家的意见要统一,态度也要坚定而温和。孩子“闹”几次之后,看到妈妈和老师都坚持原则,就会自觉遵守规定的。
  
大人放开了,孩子才放得开
女儿是我的最爱,因为她是我在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才怀上的,我很爱她。为了她我辞去了工作一直把她带到1岁,然后就把她送到了幼儿园,因为我认为这样对女儿的独立有好处。
  几年来她都一直和我睡,早在读小班的时候我就要求她自己在一个房间睡,她说自己还小要等到上中班才自己睡,我就随着她;到了中班,她又说大班才自己睡,我仍随着她;到了大班,她又说要上小学才自己睡,我仍然随着她。
  今年9月她就要上小学了,我专门装修好一个房间给她,但是她仍然不能一个人睡,无论多晚都要等我。平时,她也很爱缠着我,无论什么事都要找我,从来不找别人,甚至她的爸爸。我经常跟她说,你已经长大了,要有自己的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了,有些事情还要学会自己去处理,不能什么事情都找妈妈。但她依旧是老样子。我想尽了很多方法(包括打、骂、恐吓)都无法改变,我应该怎么办呢?是不是我把她宠坏了?
  我想,你说的第一句话“女儿是我的最爱”和最后一句话“是不是我把她宠坏了?”已经道出了问题的根源。这两句话互相关联、互为因果。你对女儿的爱,已经超出了有利于她健康发展的范围,不是在满足她作为一个儿童的需求,而是在满足你作为一个妈妈的心理需求。从你的描述,我有一种印象,其实并非你随着你女儿,并非她不肯独立,而是你舍不得让她独立。你需要她依赖你,这种心理需求十分强大,而儿童为了满足父母的心理需求,会牺牲自己的发展,来迎合父母。你女儿对你的纠缠,恰恰迎合了你内心对她的期待,尽管在表面上,你会坚决否认这些期待的。
  你经常告诉女儿“你已经长大了,要有自己的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了”,我建议你先问问你自己:女儿已经长大了,不需要时时处处都由我来插手,而是需要独立了,我内心真正舍得吗?除了照顾女儿之外,我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吗?我给丈夫的关注足够维系一个健康的婚姻关系吗?当我鼓励女儿独立的时候,是鼓励她独立解决她这个年龄力所能及的事情吗?还是随着我的心情,乐意帮助她的时候就一切包办,感觉累了烦了的时候就借着“独立”的名义把她推开?我自己对于“独立”有什么样的定义呢?我是不是一个很独立的人呢?
  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十分关键。也许你是因为恐惧自己内心对孩子的依赖,也许是因为其他同龄孩子的独立使你感觉不安,而强迫自己的孩子独立,那么孩子很难真正地脱离你,成长为独立的个体。如果你不是一个独立的人,那么孩子会模仿你的行为和个性,因为她没有其他榜样可以参照。所以你需要首先面对自己,解决你内心的依赖性,对孩子,做到真正地放手,并且帮助她逐渐地学会自理自立。
  打、骂、恐吓孩子,并不能促使她独立,而是会适得其反,孩子以为你要抛弃她而死死地抓住你不放,更加卖力地曲意逢迎你,以期得到确认你还是爱她的。她找你,你愉快地接受,然后跟着她,在一旁鼓励她自己做一些事情,她的每一点进步,都需要你真诚的赞赏。耐心一些,允许她以自己的速度,慢慢地独立。
  以独立入睡为例,你可以让她先每周自己睡两天,你每次陪她入睡后再离开。尔后逐渐增加她独立睡觉的天数,直到她可以大部分时间自己睡,每周末可以“奖励”她跟你睡一晚。
  我再次强调,这些“办法”不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问题,在于你的内心。你先调整自己,然后再去调整家庭作息。
引子
相信所有的父母在孩子来临之时都会面临这样一个探询:“男孩还是女孩?”生男or生女对父母乃至其分别的原生家庭来说都是一件大事,有些家庭甚至在怀孕前就采取措施,希望通过人工干预选择孩子的性别。
  的确,排除极其偶然的染色体变异,所有的宝宝还在娘胎里就已经确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质:性别。不是男孩,就是女孩。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特质,我们作为父母,难以选择也无法改变。
  男孩和女孩在生理方面有差异,在性格方面有差异,在行为方面有差异。今天我们笃信*上男女平等,但并非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或者抹杀男女之间天然的差异。恰恰相反,我们更加需要认可并且研究这些差异,因材施教,对待不同性别的孩子,给予适合他们性别的养育。
  同样的,所有的孩子在降生的时候,都会面临至少两个成年人——父亲和母亲,男人和女人。包括单亲家庭,父亲即便不在场,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父亲和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带有天然的性别差异。母亲与儿子,母亲与女儿,父亲与儿子,父亲与女儿,都会形成符合他们性别特色的个性化关系。
  孩子从同性父母那里学习怎样做有性别特色的人,也就是说,女孩子从妈妈那里学习怎样做女人,男孩子从爸爸那里学习怎样做男人。同时,他们从异性父母那里看到异性的榜样,从父母的互动模式那里学习怎样处理婚恋关系。在他们成年之后,潜意识里会以父母为参照寻找相应的配偶。简言之,父亲是什么样,直接影响女儿将来寻找什么样的丈夫;母亲是什么样,直接影响儿子将来寻找什么样的妻子。无论翁婿或婆媳相似与否,正面心理指向与负面心理指向都是受到异性父母无形的影响。
  那么,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就不能忽视这些因性别而带来的特色。即便我们不愿意面对一些涉及“性”的话题,孩子的自然发展机制也不允许我们对其视而不见。当孩子脱离尿裤、可以控制排泄的时候,即两岁左右,他们开始对“性别”发生兴趣,要弄明白男女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男人和女人在社会关系当中,尤其是婚姻关系、血缘关系等之中,各自扮演什么角色;他们也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体,在探索的过程中,会做出让成年人感到不可思议甚至难为情的举动。
  事实上,儿童在一开始对“性”的探索,更多牵扯到“性别”之差,而不带有男女性关系的意味。我们成年人往往不能恰如其分地理解他们,往往把他们想“歪”了,尔后端着道德评判的架势去教训他们。
  对待孩子关于“性”的问题与行为,我们既不能扮演鸵鸟,视而不见,也不能扮演清教徒,压制打击,而应认真做好他们的引路人,坦然面对,让他们感到这些都是正常的、自然的、充满爱意和温馨,而不是肮脏的、下流的、充满羞耻和罪孽。我们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一生的婚恋关系,影响到他们今后的“性”福。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孩子的发展过程充满个体差异。有些孩子性意识觉醒得早,有些则晚一些。孩子性意识的觉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婚姻关系的质量。因为我们会将自己潜意识里对待婚姻满意与否的态度,直接带入我们对待孩子的养育行为里。因此在面对孩子涉及“性”的举止时,不要仅仅想着怎样去应对孩子,而是退一步,审视一下自己的婚姻,以及自己对待异性、婚姻,以及性的观念和态度。
怎样处理孩子吃奶摸生殖器的问题
我的孩子现在一岁半,还在母乳喂养,不过他在1岁左右每次吃奶的时候就摸自己的生殖器,我知道不能强迫他不摸,每次都是引开他,让他跟我拍拍手,可是下次他还是会摸。
  另外,从半个月前开始,孩子吃奶的时候会拿着我的*看半天再吃,有时候也会试探着咬一下,同时他还会吃着一边的奶,另一只手揪着另一边的*,这让我很不舒服。刚开始的时候我没有阻止他,后来因为我很不舒服,我就每次喂奶的时候自己用手捂着另一个乳房,让他摸不到,但是我觉得这也不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我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让我的孩子这样?是不是在他这样的时候应该断奶?我很想喂到他2岁,可是这个问题又让我很矛盾……
  我推测你的孩子是穿开裆裤的,否则他不会接触到自己的生殖器。所以戒断这个行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不穿开裆裤。如果孩子尚未自知大小便,请给他戴上尿布或者纸尿裤;如果孩子已知大小便,则给他穿上封裆裤。一旦生殖器不再暴露于外,他也没什么可把玩的了。
  关于第二个情况,我有一些不明白:你每次喂奶的时候,两个*都暴露在外吗?一般来说,给学步儿喂奶,妈妈撩起一边的衣服就行了,如果做得隐蔽,旁人什么都看不见,更遑论让孩子揪到另一边的*了。对于这个问题,你只需要把衣服整理好,让孩子摸不到就行了。
  至于是否让孩子摸妈妈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我个人的意见是:*是妈妈身体隐私的一部分,在一段时期内,是孩子的“口粮库”,但绝对不是孩子的玩具。孩子需要学会尊重妈妈的身体,进而学会尊重自己的身体、尊重别人的身体,就不能随意地把玩身体的器官。我一般建议妈妈坚决制止,不许孩子触摸玩弄。尤其是妈妈感觉很不舒服的情况下,更是要制止孩子的动作。
  我想,只要你做好上述几件事,就不必给孩子断奶。
  关于孩子对生殖器的好奇心,摘抄《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中的相关文字,供你参考:
  1.杜绝开裆裤、禁止未到时期强行把便,以免引起生殖器受损。暴露生殖器既不卫生又不安全也容易污染环境,不利于让孩子从小建立对自己身体隐私部位的尊重。随手可以触摸到的生殖器,更容易引发他们的好奇,也不易制止他们抚摸玩弄。
  2.几乎所有的孩子在“发现”自己的*之后的一段时期内,都会饶有兴致地抚弄它,因为这是他们身体的一部分,触摸这部分会让他们有感觉,所以这是很正常的行为。来自家长任何过激的反应——呵斥、训骂或者打掉孩子放在器官上的手——都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让他/她更加念念不忘自己的生殖器,并且产生羞耻感,甚至对孩子将来的排泄行为与性生活遗留长远的心理问题。
  3.建议父母对孩子抚弄生殖器的行为采取接受和平淡的态度,可以平和地告诉他,这是你的*/小便处,是撒尿用的,但它不是玩具,而且比较娇嫩,所以不要玩弄它,以免弄坏了或者弄脏了。只要家长态度得当,孩子就会把它当作眼睛鼻子这样的器官一样,没什么大不了的。
智慧地面对宝宝的游戏
女儿两岁半,近来喜欢穿我的高跟鞋,我每次上洗手间都要跟着我去玩水。还喜欢穿和我一样的衣服,扎一样的辫子,问我有没有毛毛。自从她愿意站着淋浴,我就让她和我一起洗澡,她看到我身上的一些毛毛,还问我她自己有没有毛毛。有一天她竟然指着外婆的私密处问外婆有没有毛毛哦,搞得外婆好难为情。前两天她竟然弄两个乒乓球放在胸前说是奶奶,要我们吃。
  这些行为需要专门去引导吗?如果需要应该咋引导啊?
  首先请你放心,你女儿的这些表现是符合她年龄段的正常行为。一般来说,孩子在2—3岁开始注意到人的性别,开始关注两性之间的外表差异,也开始探索自己(有时包括别人)的生殖器,一方面是因为在这个时期,大部分孩子已经能够自主大小便,从而脱离了尿布或者纸尿裤。以前他们摸不到自己的生殖器,现在则垂手可得;以前对隐私部位的感觉不那么显著(因而无法控制大小便),现在这个部位的括约肌已经趋向成熟,感觉也更加灵敏和强烈,因此孩子们开始对这些器官发生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是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开始与父母分离,他们开始关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比如血缘关系、婚姻关系这些与他们关联最密切的关系等等。
  我想,你需要做好思想准备,从现在开始,你的女儿会提出一些让你感觉不好意思的问题,而你对待这些问题的态度和回答,则决定了她对待自己性别和身体的态度,也直接影响她未来与男性的关系,和她在婚恋中的“性”福与幸福。
  阅读你的来信,短短几句话,对女儿的问题用了两个“居然”,我猜测你可能对于这些问题感觉比较糟糕。其实你女儿是无辜的,她提出来的问题也是很正常的,在孩子眼中,*和乳房就像手和脚一样,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她对这些部位好奇,并不认为这是什么值得难为情的事情。如果家长对孩子的问题流露出尴尬、紧张、害羞或者恼怒的情绪,孩子会认为这些部位是坏东西,她会对自己的身体产生羞耻感,也不能坦然接纳自己的性别,将来青春期到来,她对自己身体的变化会感到惶恐和羞愧。这都是我们需要避免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孩子问你关于身体毛毛的问题时,你可以坦然地告诉她,每个女人到了一定的年纪都会长出这种毛毛来,她长大了也会有的。外婆有没有呢?当然有了!
  当孩子用两个乒乓球当作乳房时,你可以愉快地问问她,是不是要扮演妈妈呀,抱起一个小布娃娃来,当作宝宝吧,扮演哺乳。让孩子觉得这一切都是自然的,欢快的。作为国际母乳会哺乳辅导,我在这里多啰嗦一句:我认为对于女性的哺乳教育,的确应该从小做起。我很高兴看到你女儿认为妈妈给宝宝哺乳是天经地义的,这远远强于她拿着玩具奶瓶去喂娃娃!祝福她将来有了孩子后母乳喂养成功。
  关于父母是否应在孩子面前裸露身体,这里说上一些看法:各个父母根据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自在程度来掌握。我个人认为,在6岁之前的孩子面前坦然地暴露身体,有助于打消孩子对人体的神秘感,让孩子自然地发现男女身体的区别。6岁之后,孩子自己也会产生隐私感,不愿意在异性父母面前袒露身体。同时父母也可以平静地告诉孩子:“你长大了,我在你面前袒露身体不恰当,也让我感到不自在。”对于6岁以上的孩子,建议异性父母在如厕、洗澡、更衣时关好门,回避孩子。在孩子面前衣冠整洁,不敞胸露怀、随随便便,以身作则,让孩子建立对他人身体和自己身体的尊重。
宝宝摸乳房没有性意味
我家儿子整3岁,母乳喂养只到3个月,出生到现在大多数时间跟姥姥睡。两岁左右开始他总是喜欢在睡觉时用手不断地蹭姥姥的后背,我们就有意在他手中塞一些玩具,管用了一阵,后来再大点(几个月前)就不起作用了,他还是坚持要蹭或要求姥姥用后背压着他的手才能入睡。最近更是发展到经常要求摸一摸姥姥(胸口位置)或是要用脚踹一踹姥姥,不允许就折腾半天睡不着觉。甚至白天也经常凑过来要摸。姥姥不知如何制止他好,有时只好吼他吓唬他说不理他了,可越是这样他越有兴趣。
  这些日子我跟他睡得比较多,发现他夜里在睡着时也会经常凑到我旁边,手往我衣服里伸,不让摸就很烦躁,只能赶快握住他的手抚摸几下。我们也试过给他做睡前按摩,但都不管用。
  我理解这是小孩的正常需求,也不方便问姥姥在小孩第一次摸时她采取了怎样的态度,其实就算知道了,我也不知道正确的反应应该是什么。我的儿子是最近才开始有这个习惯的,不是从小这样,也早断奶了。我很犹豫,觉得不能轻易开这个“同意”的头,真不知如何是好。
  很明显,孩子的这种行为在你们成年人那里引起了恐慌,不仅仅是身体方面的不舒服,情感方面你们也难以接受,但是孩子对这件事情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快之感,所以说,这是你们的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
  我很好奇你说的这句“我也不知道正确的反应应该是什么”,信中你说得挺清楚,你和姥姥都不喜欢他摸你们的敏感部位,为什么不能直接告诉孩子呢?孩子并不知道你们的感受,在他看来,这是他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并不带有“性”的意味,他不知道这种方式会让你们不舒服。无论姥姥在孩子第一次摸的时候采取了怎样的态度,她目前的情况是想制止,但是她制止孩子的方式欠妥,吼叫和恐吓孩子(威胁过后并不履行——她怎么可能不理会孩子呢?做不到的事情最好不要当作要挟的砝码,这样只能让孩子不相信她)显然并不起作用,孩子不明白姥姥为什么要拒绝他。而且对于孩子来说,越是被强硬地制止的行为,越会得到强化。强迫孩子停止某种行为,往往适得其反,会在孩子和家长之间展开权力斗争。
  我想这个问题的焦点并非性教育,而是成年人能不能坦然面对自己的感受并且开诚布公地告诉孩子。刚才说过,孩子的举动没有“性”的意味,是你们母女给它贴了“性”的标签,并因此而感到难受。对于孩子来说,亲人温暖的身体,尤其是女性亲人柔软的乳房,摸上去很舒服,又帮助他入睡,何乐而不为呢?而对于你们母女来说,乳房又是性器官,被抚摸会使你们产生*,但是这种*是由儿子/外孙引起的,你们未免感到羞耻,*变成了恶感,所以姥姥会吼,你会焦虑。我想这倒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教会孩子尊重他人的身体。
  如果被孩子摸让你们感到不爽,那么就直接告诉孩子吧,“我不喜欢别人摸我的乳房,请不要摸了”。也可以同时给孩子提供不那么敏感的身体部位,比如胳膊和手,来慰藉孩子。孩子当然会闹一闹,如果太爽快地答应,那就不是孩子的正常反应了。这时候就看你跟孩子的心理疆界是否划清了,是否能够平静地对待他因失望而产生的负面情绪,是否能够认清你不必对这种情绪负责,是否相信他最终会接受现实,平静下来。也许他会闹几个晚上,但是如果你的态度很坚定(并且温和),孩子没有理由继续闹下去。
  另外,孩子大概是确缺乏亲人温暖的怀抱,的确在肌肤相亲方面有很多饥渴。你们平时要多拥抱、亲吻孩子,多给他接触你们非敏感地带肌肤的机会,这样也有助于满足他对触摸你们的渴望。
  泛泛而谈,关于是否让孩子抚弄母亲的乳房,这是很多妈妈面临的困惑,不同的专家也有不同的说法。我个人的意见是,最好从一开始就拒绝孩子。大部分妈妈不能坦然接受孩子抚摸乳房这个动作,但又担心拒绝孩子会对孩子产生伤害。实际上,乳房本身就是妈妈隐私部位,拒绝别人抚摸是妈妈的正当权益。有些妈妈不在意孩子抚摸,但是比较难办的是孩子会在公共场合伸手就摸,这会令人感到难为情,那个时候告诉孩子不能摸,孩子也不明白,反而当场会闹。所以,我认为比较妥善的办法就是不开这个口。平静而干脆彻底地拒绝孩子抚摸,不要动摇,因为孩子会体察到你内心的不稳定,并且乘虚而入。妈妈的矛盾心理更会加重孩子的负罪感,同时更难以控制他的行为。
  
女孩子喜欢漂亮女生是在学做女人
我的女儿今年三周岁半,长得很漂亮,又非常聪明,但是由于她的漂亮聪明,使得她在整个家族十分受宠,因此她十分任性,脾气很坏。我们家庭条件不错,她的一些物质方面的要求我们通常都会满足。
  老公是个还不怎么懂得做父亲的男人,常常喜欢在她身上拍拍打打以示宠爱,导致她非常喜欢动手打人,而且不管是谁,只要她不开心,就喜欢动手。我不知道要怎样纠正她的这种坏习惯,因为我想如果我也打她的话,会不会让她更爱打人呢?
  她很小的时候,我就告诉她她是女生,换衣服或者洗澡上厕所等的时候不能让男生看到,她现在便有很强的性别意识。昨天带她去学溜冰,她居然不要男教练教,换了个女教练,也不要,偷偷跟我说她要长头发的漂亮女生,她这么小就会以貌取人,是不是很不好?要怎样纠正呢?
  还是昨天学溜冰的时候,她耍赖,在地上哭闹,被我凶了,我跟她说她下次再这样,我就不喜欢她了,把她送人(我第一次这样说,我知道这样说不好,我老公喜欢这样吓唬她),结果,她居然停止哭,跟我说:“妈妈,你以后不要说这样的话!”我没想到她会这样跟我说,就问:“为什么不要跟你说这样的话?”她说:“因为,你说这样的话,我很烦!”
  这个孩子是不是智商有些超群?这样的孩子我该如何教育呢?
  这封信看下来,我有一种感觉,就是你们全家没有把你的女儿当作一个人,而是当成一个宠物。比如,她在整个家族十分受宠的原因是她漂亮聪明,(想想看,如果她既不漂亮也不聪明,你们家还会宠爱她吗?)她在物质方面的需求你们通常会满足,(那么她在精神方面的需求你们是怎样满足的呢?)你先生常常喜欢在她身上拍拍打打以示宠爱(这的确是对待宠物的态度),你们夫妻在她哭的时候吓唬她“不喜欢你了!把你送人!”(这也是人们对宠物的态度,不听话就不再受宠,失宠了,就送人或者丢弃)。
  所以,我想对你们提的第一个建议就是:请学会尊重孩子。爱她,是因为她就是她,她是独一无二的,而不是因为她漂亮、聪明、听话,供你们带出去炫耀。
  你可以跟孩子父亲沟通一下,让他不要再拍打孩子,而是拥抱她,陪伴她,跟她一起玩儿,给她讲故事,满足她亲子依恋方面的需求。看信中的描述,在目前这种家庭氛围里,你女儿很难建立起牢固的安全感。
  一个3岁的孩子具备强烈的性别意识,是这个年龄段正常的表现。你告诉她洗澡和上厕所的时候不能让男士看到,也是非常及时的教导,让孩子从小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她要求女教练来教她,是因为她需要同性的榜样。女孩子是从同性成年人那里,以模仿的方式,来学习怎样做女人。她要求长头发的漂亮女生,也是孩子审美观使然,她可能从你们那里获得过一些信息,就是女孩子有长头发才是漂亮的(我猜测你们给她梳的就是长发)。但是你担心她“从小以貌取人”并且想“纠正”她,未免误解了孩子。你在这里给她施加的,是成年人的标准,她这么小,还不明白什么是以貌取人,也不知道这有什么不好。对于孩子来说,要求物品和人在外表上美观、完整,是他们道德感发展的必经之路。人类儿童天生趋向完整美观的东西,不喜欢有瑕疵的、破损的东西,这种对完美的追求就是他们道德感的基础。
  非常有趣的是,你们成年人不知道怎样恰当地对孩子表达感受,不是宠溺,就是拍打,或者吓唬,你女儿却无师自通地掌握了表达她内心感受的正确方式:直接说出来。“你这样说话,让我很烦!请不要这样说了!”多么难能可贵啊!我想,你可能需要向女儿学习,也学会这样表达自己:“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可你哭的时候,我就听不清楚你到底要什么。请你起来吧,咱们好好商量商量怎么办。”这么说话,是不是比吼她吓唬她更能让她接受呢?
  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要问我孩子是不是智商超群,你是希望她智商超群吗?如果超群又怎样?如果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你又做何打算呢?
  有很多思考题,留给你好好想。
首页 上一页 共2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