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信息力(长谷川庆太郎)

_4 长谷川庆太郎(日)
 已公开的信息还是很管用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纽约的股票大暴跌,即所谓的“黑色星期一”。当天,我正好在德国的法兰克福。
  翌日,回到成田机场,一路上想着这事严重了。走出海关大门时,《文艺春秋》的记者已等候多时,一看到我,立即迎上前来。他表示急着赶报道,希望我能接受访问。隔天或其他时间皆可,硬是不放过我。
  但是,我又无法立即决定何时接受访问,因为当时确实很忙,结果我就在回家的出租车上,接受他的采访。
  在如此紧迫的时间内,是否能说出一些有益的建言,取决于我当时的信息力。也就是当时我取得了多少最新信息,事件的起因我是否已明确掌握。以一般的信息量,绝对难以应付,或哑口无言。
  因此,为了应付这样的紧急事件,以及面对时时刻刻都在改变的社会,我经常吸收大量的信息。
  首先我尽可能每天上网。至于报纸,我每天都会阅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读卖新闻》、《日本经济新闻》、《产经新闻》,然后再粗略地阅读《国际先驱论坛报》、《金融时报》。
  此外,我每周至少阅读日本报社旗下的周刊、出版社旗下的周刊、经济方面的专业周刊各一册。然后,为了获得更详细的报道,欧洲、美国的周刊,如《经济学人》、《商业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经济评论》、《外国报道》、《新闻周刊》、《财讯》等,我也会看。
  当然,上述的报纸杂志,要我从头到尾逐页读过,时间一定不够用。因此,我会先大致浏览一遍。以每页数秒的速度看过去。发现重要之处,稍后再花时间慢慢阅读。
  有时我会因太忙而无法这么做,这时我会仔细阅读杂志目录。如此一来,日后需要的时候,就知道如何取用相关信息。
  凡是必要的资料或必须牢记的重要数字,需反复阅读。举例而言,如《东洋经济》的统计月报等,我都重复阅读。下过这些功夫,一旦被问到某个问题,就能对答如流。
  这虽然要花一番功夫,但就我个人而言,只是“觉得有趣”而去做。浏览各种报纸和杂志,有人或许认为负担太重了,但我这个人,对于无趣的事,是不会投入的,而且不做违背本性的事。总之,我完全是出于乐趣才去做的。
  东西冷战结束
  有人认为所谓“信息力”,就是指搜集某种特别的、不为人知的信息。
  信息力确实也包含了这层意义,然而绝对不限于此。如何有效使用已公开的大众传播资讯,才是最重要的。
  换言之,不论大众传播资讯有多公开,只要具备分析信息的能力,就能成为你的基础信息。从报纸或杂志详细搜集资料,随着不断的累积,就能发现在各种信息的潜流中所流动的特性。
  只要不断用心累积信息,当你进行分析时,即可归结出完整的答案。这确实是高度知性的作业,不过只要认真去做,一定会有成果。
  实际上,我运用上述的方法,得出如下的结论:“无论是美国、苏联,都已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战争,美国军队没有子弹,苏联的军队缺乏士兵。结果,东西冷战将在西方获胜的情形下结束。”我导出结论的整个过程,全部收录在1983年出版的《世界效法日本的日子》一书。然而,我写这本书所用的资料,皆取自公开刊行的文章。特别是刚才所提到的周刊,它所刊载的信息,正是我主要的信息来源。
  如前所述,当信息登上大众传播媒体、成为众人皆知的消息时,它的价值就降低了。但是,只要具备充分的分析能力,初看毫无价值的信息,有时也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如能具备信息的累积与分析这种知性的创造力,失去价值的信息也会在你手中复活。借由对资料的累积、分析,将可产生新信息。这意味着如果具有分析力,信息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所以,即使是已公开的信息,也有充分利用的价值。要诀在于如何从单纯的“认知”,走向更高层次的运用。
 活的信息是经常流通的
  大约十年前,东京都政府的办公大楼准备从东银座搬到新宿,于是开始兴建新办公大楼。
  京王广场饭店正好在工地附近,所以我曾经从饭店窗户观察了新办公大楼的施工情形。我每次一发现工程上的创新,好奇心就会油然而起,迫不及待想前去探视,这时我就会跑到京王广场饭店仔细观察。
  我看了一下施工情形,就有了新发现。我发觉办公大楼的工程,并未使用夹板。新的都政府当然是钢筋水泥的建筑。依照过去的做法,首先架好钢架后,再框上夹板组成梁柱,然后放置钢筋,再将混凝土灌入其中。夹板是用来固定混凝土的外框,当混凝土凝固之后,则可将夹板拆除。换言之,采取一般的工程手法,夹板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这里并未使用夹板。
  建筑工程不使用夹板,在当时是前所未闻的。钢筋水泥建筑理应使用夹板,那次工程却未如此做。那么,混凝土究竟是如何固定的呢?我虽觉得不可思议,却无从问起。
  我心中一产生疑问,就无法置之不理,这是我的个性。不马上查清楚就无法安心,于是我立即前往负责兴建新办公大楼的大成建设公司,向他们打听为何不使用夹板。不使用夹板,建筑工程如何进行?
  结果他们告诉我,新办公大楼的建筑工程是以镀锌铁板取代过去的夹板。因为,镀锌铁板在处理上比较方便,而夹板在混凝土凝固之后,必须拆除。据说,省下拆除动作可缩短工期。而且,以夹板作为外框,结束后只能丢弃,从环保的观点,使用镀锌铁板也比较理想。我感到惊讶的是,这么具有开创性的做法,在工地现场已不知不觉被采用了。在我们察觉不到的情况下,许多事物已不断改变,技术的进步非常迅速。
  其实,技术进步的基础在于“信息的流通”。企业如想提升技术,就必须汲取各种信息。负责技术开发的人应该对流入的信息不断进行选择、分析,并应用于开发上。
  所以,信息的挑选、累积,对于技术的发展贡献很大,信息的流通对技术的进步不可缺少。
  相反地,没有“信息流通”的地方,技术不可能进步。信息流通一旦停止,技术力也将停滞不前。而且,原有的信息也形同废物。
  新想法新观念
  信息未必只限于以文章或资料等“一般的资讯形式”出现。事实上,信息经常改变形态而交相出现。
  如以电脑软件的新产品发售为例,竞争企业必定会购买此项产品,检视其品质或功能。然后分析其所采用的技术,不断吸收自己公司可利用的部分。这并不仅限于如电脑般运用具体技术的产品。举例而言,糖果制造商或旅行业者等的产品,都必须融入创意或时代趋势的商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他们的产品同样也受到竞争对手的密切注意。换句话说,制品、商品本身正成为“讯息”,而在社会上流通。
  当然,无论是制品或商品,并不只限于信息的一种形式。信息有时成为文字或数字,或以影像的形态出现,有时还会以耳语形式出现!
  由于“信息的流通”,各行各业每天才能产生新制品、更新旧商品。换言之,随着信息的流通,带来技术的进步,以及新想法、新观念的产生。
  如前所述,当信息成为每日的行动方针时,信息才真正被活用。不过,当信息成为技术进步的原动力时,也能充分发挥其价值。
  信息之所以能发挥力量,正因为它是流通的。
 水不流则腐的“信息法则”
  那么,信息的流通一旦停止,情形将会如何呢?
  信息不再流通,就是指一般人无法自由取得信息,或是信息的取得只在非常有限的范围。
  我曾深刻地感受过,信息的流通一旦停止,会有什么后果。
  1966年在冷战正盛的期间,我曾单独访问保加利亚,已在第一章叙述过。当时,我也参观了一家电脑工厂。
  我受到特别的关照,连平时谢绝访客的部门,都允许我参观、考察。
  当时有二三位日本人,也在工厂的研究室工作,令我非常意外。或许是因为很久没有讲日语,对日本非常怀念,不久我就开始和他们谈笑。经过询问之后,才得知富士通特别派遣他们前来保加利亚传授电脑技术。而且来保加利亚已经好几个月了。
  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对于工厂的认识,仅限于研究室的相关事务。至于隔壁的研究室正在做什么事?工厂的规模有多大?主要在制造哪些产品?整个工厂如何运作?这些问题一概不知。来自资本主义国度的日本人,都被视为企业间谍、经济间谍,因此,他们在研究室只能得知与传授技术有关的事务。
  信息如停止流通,最后将会腐朽。唯有来者不拒、去者不俱的“自由流通”,信息才能存活下去。
  当新的信息不再流通,则工厂的信息也将渐渐腐朽。所以,保加利亚的工厂限制提供信息给日本的技术人员时,日本的技术人员就不会提供必要以外的信息。
  换言之,信息缺乏沟通、交流,必将走向死亡。信息唯有透过流通,才会产生价值,才是活的东西。由于信息完全停止流通,保加利亚的工厂在技术上当然无法进步。
  最高机密
  信息若不流通,技术则无法提升,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军事技术领域。从军事技术的特性看来,其技术周边的信息,往往容易被视为机密。
  事实上,东西冷战的时代,美苏两国都把本国的军事事务列为最高机密。两国军备中心的原子武器、洲际弹道导弹、核动力潜艇等武器,都不流入市场。
  除了武器之外,有关军事技术,美苏两国也列为最高机密,严格防止其外泄。
  但是,信息如果不流通,就会逐渐腐朽的“信息法则”,在此也适用。由于把军事技术列为机密,导致开发先进军事技术所需的资讯流通渠道完全被阻绝。
  结果,从未将重点放在军事技术开发的日本,反而最可能取得最新的军事技术信息,实在是一大讽刺。日本准许军事技术信息的流通,因而在所有的军事技术中保持超越美苏的高水准。
  信息流通是提升技术的一大前提,也是信息本身存在的重要条件。
  但是,日本企业也遭遇过类似保加利亚的电脑工厂、美苏的军事技术保密一样的情形,信息流通有停止的倾向。
  很久以前,我曾访问某大企业的副社长。当时我并没有预约,只是到附近随便走走,顺道进入这家公司。
  当时,前来接待的秘书对我说:
  “长谷川先生,实在很抱歉,本公司从上个月起,如果要会见公司以外的人员,都要通过公关部门。”
  那位副社长是我从前就熟识的人,交情够深,并不需要透过公关部门预约才可会面,所以当时在半强迫的情形下,我请秘书传话。
  见到他时,我生气地说道:“你我是认识多年的朋友,为什么见面还要特别向公关部门申请?如果再这样下去,你的公司会一塌糊涂!”
  在此之前,这家公司对于访客并无限制,也没有特别的规定。“信息”的流通十分自由。所以,公司里充满了活力。但是,进入公司的访客如需一一受到调查,信息就不容易从外面流入。看来这家公司马上会走向僵化。
  据说是董事会决定公司员工要与外人见面皆须通过公关部门,对于新闻从业人员特别严格。凡是大众传播媒体的采访,不通过公关部门,均不受理。“秘书大概认为你是新闻从业人员吧?”副社长说道。
  这就与保加利亚的电脑工厂或美苏的军事技术开发完全一样,俱怕因采访而使公司的信息流出。
  上述“信息法则”也适用于企业。换句话说,企业若不公开信息,新的信息就不会进来。公司内部的信息无法循环,终将成为废物。信息马上变旧,而走向僵化,技术将停滞不前,创意从此消失。企业一旦僵化,下场也就不难想像了。
 要提升信息力,竞争不可或缺
  动物的世界是弱肉强食的世界,动物在此展开激烈的生存竞争。
  企业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也面临相同的情形。强而有力的企业不断提升业绩、持续成长,弱小的企业则走向衰退。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竞争。
  事实上,竞争促进了企业技术的提升。每一项技术的进步,都借由信息的流通而提升了产业界的技术。随着竞争的渐趋激烈,技术也将不断发展。这里所说的技术,包括科学技术或管理技术等一切有关企业生存的技术。
  各位是否还记得木原光知子?她是东京奥运会(1964年)的日本游泳选手。她在高中一年级时,就在自由式一百米的游泳比赛中,创下一分三秒八的日本全国记录。
  但是,她所创下的这个光荣记录,现在她所指导的高中生已能轻易打破。她虽然曾是日本游泳记录的保持人,却不能大声对学生夸耀过去的光荣记录。
  当然,这个进步或许和高中生的体格转变有关,但是,与三十年前比较,游泳的技术、泳装的性能有飞跃的进步,才是隐藏在背后的主要因素。
  为了在竞争中继续赢得胜利,每天都必须提升技术。更何况在奥运会等国际比赛中,运动员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这种激烈竞争,促使选手以练习或分析的方式,不断提升技术。
  同样地,社会没有竞争,技术就无法提升。不仅如此,没有竞争的社会一定会走向衰败。只要观察计划经济体制,即可明白其中的道理。
  在计划经济下的企业,没有倒闭这回事,经营再不讲经济效益、效率再差,也不会去改变。甚至赤字累累,经营失败,也没有人会被追究责任。一切都由中央政府负担。另一方面,经营者为了获得原料或劳动力的有利分配,而汲汲从事于幕后的官商勾结。最近日本官僚的腐败情形,完全与此现象相符。也就是说,没有竞争不可能提升技术。
  我在前面讲过,技术提升的前提,在于“信息的自由流通”。信息没有流通,技术就无法提升,相反地,技术要提升,信息就得自由流通。换言之,信息的流通与技术的提升,可说是一体两面。
  技术透过竞争而提升。那么,我们可注意到“竞争”也捉进了信息的流通。也就是说,“竞争”具有提升信息力的作用。
  电子游戏业的活力
  目前最有活力的产业之一,首推电子游戏软件业。这行业不断有新人才投入,因此新的信息不断涌入,然后,新产品就不断诞生。
  在这行业内,信息的新陈代谢极佳,主要是因为电子游戏软件业一直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而且,竞争不限于国内的企业间,甚至还超越国界,成为国际间的竞争。为了生存,每天展开激烈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克敌制胜,必须提升技术。其间必然会产生信息的新陈代谢。
  电子游戏软件业之所以充满了活力,政府无法管制,可说是主要的原因,也是它的最大特色。政府总是严格管制有形的事物,对于无形的事物则无法置喙。举例而言,通产省管辖有关电脑的一切产品,但是也只能管到硬件。由于没有外界的多余干涉,电子游戏软件业者的竞争特别激烈,同时信息的流通也更加顺杨。日趋激烈的竞争,无形中提升了业界的信息力,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根据某位在美国研究DNA的大学教授的说法,在美国作研究,每天都处于激烈的竞争之中。美国的研究环境非常严格,已经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国家也只支付五年左右的研究经费,其间如提不出具体的研究成果,研究费的补助就会停止。所以,他们每天都非常认真地研究。
  这位大学教授每天从早到晚与研究助理们埋首于研究室内,经常询问同伴:有新的发现吗?他的研究室与世界著名的研究所,经常作研究成果的竞赛,处于非常严酷的竞争环境之中,所以,必须保持不断接收资讯的姿态。然而,置身于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其信息力也随之提升。
  这样的“竞争”提升了信息力。
  个人要提升信息力,也应勇于参与竞争,并和有同样目标的伙伴竞争,看谁能取得真正有益的信息。
  参与竞争的人,吸收讯息的触角将会变得更敏锐。有这么多人同时搜集信息,信息的搜集时间也将随之缩短。借由竞争所带来的相乘效果,信息的品质也将提升。每位竞争者会有很大的收获。
 人的流动提升了企业的信息力
  信息自由流通,才能发挥作用,此理也适用于个人。
  人是企业或社会的基本单位,没有人,就没有企业、社会。
  但是,对于企业或社会,人不只是基本单位。如果将企业、社会比喻为人体,那么人就是企业、社会内所流的血液。人体内因有血液的流动,营养才能输送全身。血液如果停止流动,人体的机能将会丧失。同样地,企业、社会也因为人的流动,而能保持健康的体质。
  因此,企业或社会能呈现活力,人的流动是绝对而必要的条件。
  在美国从未听过“行政改革”一词。这并不表示美国的行政已经完美无缺,而是因为美国的行政经常以“变化”为前提。
  举例而言,美国国会大约有四百三十五位议员、两万名职员。一旦执政党更替时,议员、职员等都将大幅换血。有时人员的更替高达三千人。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时,美国所设立的能源部,在某段时期职员高达两万人之多,但是目前在该部工作的人,只剩下八百人。美国对于人事整顿,经常采取断然的措施。行政一旦发生问题,需要大力变革,总统随时都可实行。只有像日本这样僵化的官僚体制里,官员的地位才会比部会首长还伟大。
  如前所述,人员的更替使美国的行政充满活力。时常接受变化的弹性体制,对行政革新很有帮助。
  东德崩溃前夕
  与美国议会的体制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前东德。东德在国家即将崩溃前夕,当人的流动停止,即明确显示出企业或社会即将崩溃的态势。
  柏林墙倒塌的前几个月,东德的总书记库连茨,曾要求当时的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派遣全部的铁路部队及卫生部队前来支援东德。
  我听到这消息之后,就有预感在不久的将来,东德将会崩溃。要求铁路、医疗人员的支援,显示东德的铁路及医疗机构已形同瘫痪。铁路及医疗系统停止运作,则是国家崩溃前的征兆。交通机关的停止运作,如以人体比喻,犹如血液的停止流动;而医疗机构的停摆,则相当于白血球的死亡。换言之,这表示国家已陷入极端危险、濒临灭亡的状态。
  那么,为什么东德的重要铁路、医疗系统,会陷入完全停摆的窘境呢?
  如果要先说出结论,我想主因是东德的社会完全缺乏人的流动。人的固定化导致东德的崩溃。
  当时,东德的火车都是蒸汽火车。蒸汽火车与电气火车不同,不能只靠司机一个人驾驶,需要司机与烧锅护的工人通力合作。缺少其中一人,蒸汽火车都将无法行走。
  以前在东德,火车司机与烧锅炉工人一旦形成措档,就是永久的措档。甚至可以说,此一组合将持续至其中一人辞职为止。
  一天八小时,两人合力工作。如果是寿命较长的人,这种合作关系将长达三十年以上。当然,工作上的密切配合,使两人成为心气相通的亲密伙伴。
  蒸汽火车有一些特色,例如启动时的加速较慢、爬坡力也较弱。启动后要能顺利加速,在出发之后就应尽量多加煤炭,使蒸汽大量冒出。由此可见,蒸汽火车的处理方式有其特殊之处。多年来共同工作的搭档,对于蒸汽火车的特色必能了若指掌,彼此也了解对方的个性。两人的意气相投,使工作的进行十分有效率。
  但是,工作的有效进行,只限于不变的蒸汽火车以及固定的搭档。他们只有在固定的蒸汽火车和特定的工作伙伴一起工作时,才能发挥能力。一旦遇到特性完全不同的蒸汽火车,或尚未建立默契的火车司机和烧锅炉的工人,就无法顺利进行工作。
  人员流动
  在东德,人完全被固定化。换言之,人员的替换停滞。搭档的一方缺席了,别人无法取代。因此,缺了其中一个人,火车就完全停摆而无法运作。
  在和平时期,这种局面还可以应付。人的生活安定时,总还能忍受。一旦情势变得不安定,大家纷纷逃往国外,事态必定恶化。
  医疗方面也一样,无论是医生与护士,或是X光技师与行政人员,都必须互相搭配才能开始工作。而且,都是长期编在同一小组中,小组内的工作进行得有效率。护士马上理解医生的下一项要求,并且立即作出回应。无论医生作出何种指示,护士都知道怎么做。一旦工作团队中缺少一位成员,整个小组就无法运作。
  过去,共□党□家之中,人员完全不流动,当然也没有所谓的人事异动。人员完全固定化。
  以人的身体来说,脑的血液流通一旦停止,则形成脑便塞;心脏的血液流通如果停止,则形成心肌梗塞。唯有血液流通,才能使人体有效地发挥作用。血液若停止流动,将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企业或社会也是一样,人的流动若停止则产生故障。人若固定化,企业或社会则无法充分发挥功能。
  在企业中的人应该使他们流动、循环,流动才能将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并可有效地活用人力。如果结合企业、社会的活泼化,将会朝更正面的方向发展。
 重要的是软件的充实,而非硬件的扩充
  为了使公司充满活力,应该使人事渠道畅通,不过就现实而言,人无法如棋子般可以任意移动。即使运用人事异动等方法,其效果也十分有限。
  事实上,以企业而言,即使未作具体的人事异动,还是有方法达到近似效果。这就是企业内的信息自由流通。公司内若有充分的信息流通、循环,将与人的流动产生同样的效果。
  为了使公司内部生气蓬勃,最好将资讯的取得甚至发出予以制度化。换言之,即建立信息自由流通的体制。
  要建构制度使公司内资讯有良好的流通,首先要作的是软件的充实。
  一般公司内部要让资讯自由流动,首先想到的是硬件的建立,诸如设置新电脑、增加电脑的台数等,着眼点局限于公司内部的资讯设备。然而,增设再多的硬件,利用硬件的软件系统若不够完备,信息还是无法充分流通。
  举例而言,某个企业过去只依赖一台大型电脑,目前正推动电脑的小型化,将利用因特网构筑公司内部的区域网络(LAN)。因此,每一部门至少会设置两台个人电脑,借此建立一般职员也能轻松取得资讯的环境。
  然而,实际上公司内部的区域网络正式使用时,却禁止一般职员利用因特网,禁止发送电子邮件,只有经理级以上的人才可对外发出信息。这就犹如在一条便利的大道上,设立了多重关卡一般,虽然宽敞的道路就在眼前,却无法轻易使用。
  因此,无论硬件如何完备,软件部分若不完备,公司内部的信息还是无法流通。即使拥有最新的硬件设备,也无法发挥作用,如同英雄无用武之地。事实上,企业内部的软件建构,其重要性远超过一般人的认识。
  监视无所不在
  很久以前我去了一趟新加坡。
  新加坡可说是个名副其实的警察国家。在马路上乱丢烟蒂、垃圾,就会被课以高额罚金。我一到新加坡的友人家,他便对我说:
  “从你入境新加坡到进入我家为止,中间曾在何处进行哪些活动,在数小时内,就能够确实查核出来!”好像在向我说明新加坡是怎样的一个警察国家。
  当时,我只是默默无闻的旅客,新加坡却能从头到尾监视我的行动。
  “新加坡这个国家地狭人稠,因此监视体制建立得相当完备!”
  真是令人不寒而栗的警察国家。这是独裁体制的国家才得以实施的制度。事实上,新加坡的独裁体制,已成为“信息流通”的重大阻碍。通行全球各地的因特网,还是可进入新加坡。但是新加坡政府对一切信息都会加以检查,借此筛检信息。国民取得信息的自由完全被政府剥夺,犹如在资讯的道路上,设立了多重的关口。资讯流通的软件部分完全被忽视。
  这些国家只能提供资讯流通的硬件,信息流通当然无法顺利进行,其成长自然有其限度。提供的硬件再完善,若无法提供相当完善的软件,则终将走向衰退。
  令人意外的是,日本的信息流通,目前也面临相同的状况。日本虽未施行信息检查制度,也绝非到处监视个人行动的警察国家,但是软件部分未达完备,则与新加坡完全相同。
  世界上资讯化最进步的国家是美国。美国的光纤网络在1994年总长已达到六十亿公里。但是,形成此巨大网络的光纤,大部分是日本制造的。换言之,日本在构筑硬件方面,佣有十分高超的技术。但却未能充分利用硬件,建立信息流通体制。日本在软件部分已经成熟的说法,事实上并不正确。
  仅从通信费用看来,就可知道一般国民能够充分活用信息的环境,至今仍未形成。虽然资讯化社会的口号高唱入云,软件部分的建构依然落伍,日本尚未成为十分完美的资讯化社会。要实现真正的资讯化社会,应先重视软件部分。硬件再多,若无法相应地提供软件,国家的成长迟早会停止。
  容纳不同意见
  企业也一样,要使企业活泼成长,软件部分的建构不可缺少。
  但是,我认为企业软件部分的充实,并不是那么难的事。因为企业中软件最基础的部分,就是“企业内允许意见不同”。
  人多的地方,一定会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意见正足以表明职业场上活跃的工作气氛,以及员工的积极态度。同时,不同意见的交流,才是真正的“信息流通”。
  所以,应该鼓励不同意见的对立,不因年长或官大而扼杀不同的意见。一旦认可不同的意见,表示公司内部的言论自由受到保障,便可引申为信息的自由流通受到保障。
  因此,要建构公司内部信息流通的软件部分,首先应创造一种气氛,使全体员工把公司内部的意见对立视为理所当然,然后再创造一个交换意见的场所。公司内的区域网络等硬件设立之后,即可作为意见交换的场所,广泛加以活用。
  进一步就个人层次而言,个人要建构软件更容易办到。具体地说,就是要抱着倾听不同意见的态度,即使自己的意见与周遭的意见不同,也要清楚地表达出来。这有助于个人信息力的培养,以及企业内部的软件构筑。假使企业的全体成员都能抛开年品及地位的束缚,致力于信息力的累积,这个企业必定会充满无限的活力。
结束语 培养信息力的五项要诀
结束语 培养信息力的五项要诀
 人人必备信息力的时代
  “赚钱、不断赚钱,赚钱真令人欲罢不能!”
  日前,一位统筹电子游戏软件制作流程的男士对我这么说。他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小伙子,同时,也是年赚数亿日元的创业家。电子游戏软件的制作,是先决定软件的内容,再针对内容作细密的分工,然后分头同时进行各项作业,而非采取从头至尾逐步制作的方法。
  负责统筹整个制作过程的他,就是负责协调工作内容。为了完成软件的内容,除了影像之外,连声音都是零星发包制作。最后,再将完成的部分衔接起来,创造出完整的游戏软件,这项工作需要独特的直觉力和技术。
  目前最热门的行业之一,就是担任电子游戏软件的统筹制作者。我这位朋友是在高中二年级开始接触电脑。结果从中发现无限的乐趣而难以自拔,最后甚至无心去学校上课。他本来想退学从事电脑方面的工作,然而导师劝告他:“高中三年级退学,太可惜了!”这句话使他读完高中。
  高中毕业之后,他立刻向电脑公司毛遂自荐,也立即被录用。然后,他在实际的工作之中,发觉电脑越来越有趣,终于决定自行创业。
  从电子游戏业界这个实例,就可发现时代的巨大变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打破过去经验或常识的事例,今后将会层出不穷。举例而言,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子,也能活跃于最热门的产业。这表示企业拔擢人才时,学历并没有任何意义。重要的是如何发掘有潜力的年轻人,并将经营的重任托付给他。
  这一连串的变动,正足以显示在这个变化激烈的时代,个人的信息力将越来越重要。而且,在这变化激烈的时代中,竞争将会带来自然淘汰。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信息力不可或缺。
  到目前为止,我已从各种角度不断反复说明,要培养信息力应该如何去做。许多人认为倍养信息力绝非易事,我想这种看法应该颇具代表性。
  为了培养真正的信息力,在某些方面必须孜孜不倦地努力。轻易获得的信息力,往往很不管用。巨树历经漫长的岁月,缓缓将根深植于大地,就不会轻易倒塌。同样地,经由努力而获取的信息力,也将结出丰硕的果实,成为可长久使用的宝库。“欲速则不达”也适用于信息力的建构,经过长久不断的努力,确实可培养出真正的信息力。
  最后我再度列举培养信息力的重点,为本书作一总结。在竞争激烈时代,这可作为生存求胜的参考。
  一、强烈而广泛的好奇心
  我已不断反复说明,培养信息力所不可或缺的,首推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周遭所发生的崭新变化,应该经常保持敏锐的反应,并对一切充满兴趣。
  如果你做任何事都是出于义务,自然会画地自限。处理信息时也一样,一旦将之视为义务,自然就难以突破。如果将读书或个人电脑的学习视为逃不掉的义务,则容易限定信息的形态,只将平面媒体或影音媒体上呈现的的文字视为信息。但是,信息的形态绝不只限于此。人的言行坐止、商品的流通,乃至建筑物或商店本身也是信息来源。如能密切观察这些事物,将可成为卓越的信息搜集者。
  换句话说,若想培养真正的信息力,则不要将一切学习视为义务,也不要设定范围。从信息的搜集方法,到信息的形态、范围、主题等,都不可画地自限。其实关键就在拥有强烈的好奇心。
  如要进一步具体说明好奇心,我想主要就是拥有广泛的兴趣,然后以具体的行动去亲近感兴趣的事物。举例而言,感兴趣的杂志或报纸,立即买来看。碰到喜欢的书,即使没有时间马上阅读,无论如何先买回家放着。觉得某人的想法很有趣,就直接去和他见面;觉得有点新奇的事物,就亲自去验证。对于信息,你不能守株待兔。一切要从好奇心出发,再设法自己去取得。
  二、不要吝惜金钱的投入
  信息是高价的东西,然而日本人对此仍有欠认知。“免费”的.信息几乎已经不存在了。想从他人身上获取有益的信息,则应相应地提供信息给对方。
  相反地,“免费”取得信息时,更要格外注意。因为信息的提供者一定是得到某些好处才会这么做,这时信息的接受者可能背负着很大的风险。
  信息的搜集,必须自己亲力亲为,才能培养出明辨信息可信度和对象的能力。
  三、对“变化”要敏锐,自己也要“求新求变”
  搜集或判断信息时,最应该注意的是“变化”。这点本书已反复阐述过,在此再度重申。
  书店里有关电脑的书籍或杂志十分可观,充分显示出电脑的普及程度相当惊人。那么,究竟哪一个年龄层最亲近电脑?我想应该是小学生吧!他们比任何人更精通电子游戏软件,而这也可说是电脑软件的一种。
  等到他们从学校毕业,正式踏进社会时,对于电脑的操作已经相当熟练,这时熟悉电脑或许不再是一种附加价值了!
  届时,只是心惊于时代的变化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新世代的想法或行动,对社会的动向影响很大。新一代的想法鱿行动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将会使社会产生何种变化呢?我们必须尽早掌握新世代的特质,才能洞悉一切。
  同时,“变化”也要求人们在想法上要有所改变。在瞬息万变的时代,过去的常识或经验完全无用,更有甚者,过度拘泥于过去的常识或经验,反而会招致失败。过去的成就反而形成阻碍。
  总之,对“变化”保持机敏的反应,并配合变化改变自己的想法,在当今可说相当重要。这也是在搜集、判断信息时必备的态度。
  四、具有国际视野
  日本人在接触信息时,常犯的错误是只注意日本国内的资讯。
  从现实的角度思考,日本是世界上的一个国家,而且和他国的关系十分密切。日本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当然会带给日本极大的影响。
  然而,现实的状况是,站在国际立场所作的日本现况报道,并未在日本国内流通。而且,日本国内的信息,在内容上大多带有偏见。
  所以,外国的媒体资讯有必要详加阅读。举凡杂志、报纸,或其他任何信息皆可。浏览外国的资讯是很重要的。
  如此说来,或许有人会说:“那么,开始学习英语吧!”不过我奉劝诸位不妨从“阅读外国的信息”开始。我认为先致力于信息力的提升,再增强英语能力是比较有效的做法。
  五、彻底研究历史
  历史可说是过去人类活动的总结,充满了先人的教训以及事物的原理原则。
  碰到新的局面,不知如何采取行动时,一定可从历史得到启示或可供参考的教训。历史的学习绝对是必要的,当你分析、判断所搜集的信息时,历史的素养是不可或缺的。
  不妨先从简易处着手,或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时代开始。彻底搜集有关历史的书籍,然后广泛地浏览。了解历史所遗留的教训、原理原则,你在判断信息时会更加正确!
后记
  本书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是我个人的自传。因为,在过去的生涯中,经常使我满怀兴趣,并以认真的态度不断追求的就是“信息”。比较夸张地说,如果去掉信息,我的生涯将无从谈起。
  搜集、活用、分析信息,然后再发出新的讯息,并以信息为基础,探索全球变化的原动力,这些工作为我带来生命的意义。当我执笔撰写本书时,再度感受到自己的幸运。
  此外,我与信息结下不解之缘的契机,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这件事。只受过军国教育的我,随着年岭的增长,内心深处感到十分空虚。我直觉得日本的情势正日益恶化,却又对日本怀着天真的期待,认为或许可以再撑下去。当时,甚至无法看出日本的战力已完全消耗殆尽、无力再战。所以8月15日的投降,完全是突如其来,带给我非常强烈的冲击。我无法忘记那一天。
  强烈的冲击,在我心中演变成“为什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会战败”的深切疑问。然后这个疑问,决定了我一生所走的道路。如果想解答这个疑问,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日本历史、日本的对外作为、当时的国际情势,以及20世纪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都必须通盘理解。于是,我展开广泛而多角度的学习。
  但是,战败带给我的不止于此。我在日本投降前后失去了父亲,负起扶养母亲、祖母、五位兄弟姐妹合计七位家人的责任。那时日本很贫穷,家庭生计十分窘困,现在回顾起来,那是精神上、经济上都非常艰苦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要持续学习,绝不是件轻松的事,是身心两方面极大的负担。
  对我来说,学习既是“努力”,同时也是“我渴望做的事”。我从学习得到强烈的满足感,甚至在完全没有回报的情形下,仍觉得学习是一大乐事。
  于是,在不知不觉间,学习成为我的工作,最后才发现“信息”伴随着我走过人生。
  本书总结我过去的学习经验,希望读者能够了解,学习不是为了某个目的,学习本身就是目的。学习本身一旦成为目的,就成为自主、自发的学习。
  最后,本书能够出版,受到Sunmark出版社总编辑植木宣隆及编辑部同仁的协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1997年3月
  长谷川庆太郎
首页 上一页 共4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