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信息力(长谷川庆太郎)

_3 长谷川庆太郎(日)
  事实上,研习历史绝非易事。举例而言,若想学习有关经济史的知识,只从纵向、横向或反向调查统计资料是不够的,还必须针对细节深入思考。经济景气时,企业实际上如何活动?当经济严重不景气时,是以何种方式倒闭?这确实是一项艰辛的作业,但是省掉此一过程,只能取得肤浅而无意义的信息。也就是说,学习历史没有捷径。
  阅读冷僻著作
  以个人学习历史的经验,比较值得一提的是,我喜欢阅读一般人不太注意的冷僻著作。
  我的书架上有许多此类书籍,例如《日俄战争时俄军的后方补给》一书,详细分析俄军在日俄战争时的子弹补给、人员补充情形。这本书是由俄罗斯陆军参谋部编纂、日本参谋本部翻译。
  详读这本书,我惊讶地发现它披露了一些内幕,使我们了解日俄战争的末期,日本军耗尽战力时,俄军的状况其实更糟。日军虽然也没有子弹了,俄军的情况更加严重。就连俄军为了防备欧洲方面的战争,随军携带的预备炮弹,也已全部投入日俄战争。所以,俄军在中国东北的沈阳会战结束时,大规模战斗所需要的炮弹已经耗尽了。
  同时,人员的补充也一样,日军苦于人员的补充,俄军也遭受了同样的困境,这些节人惊讶的事实,本书都详细记载着。
  我从一些冷僻的书籍,得到许多珍贵的史实,这是一般历史教科书无法提供的。事实上,意外而珍贵的事实,大多记载于一般人不太熟悉的书中。
  为了能发现更多深入分析史实的名著,应该大量阅读历史方面的书籍,并不断重复阅读。
  为了慎重起见,容我再强调一次,为了培养信息力,请不要忘了研读历史,特别是有关现代史的书籍,更是不可或缺。
第三章 活用信息割舍信息
第三章 活用信息割舍信息
 他人的意见不可尽信
  一位经营电器行的朋友跑来找我。
  他说:“以前乏人问津的廉价塑胶电线,最近因为石油危机而开始畅销。畅消是件好事,但是,今后是否还会发生石油危机呢?我是不是该保留一些存货?还是全部卖掉算了?我正为此而伤透脑筋。”
  这是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时的事。
  当时,我说道:“你放心,至少在80年代,石油危机不会再发生,最好趁现在把存货全部卖掉。”
  事实上,石油危机的确并未再度发生,石油的价格缓缓持续下降。当整个社会因“石油短缺”而骚动不已,我的朋友卖掉全部库存,而大赚了一笔。同时,他还用赚来的钱买进股票,进一步得到额外的利益。
  当时我之所以判断石油危机不再发生,原因之一是“我从未想从周遭寻求一致的意见”。
  当时,日本经济学家大多不看好日本的经济前景。
  “第三次石油危机一定会再来。资源稀少的日本,经济发展已经完了。”他们抱着很深的危机感说道。
  当时,经济学者大多抱着悲观的想法,主要是因为美国政府的预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当时,美国总统卡特预测:“再这样下去,到了1985年,石油价格将上涨到每桶八十五美元,甚至到1990年,还会狂涨至每桶一百美元。”感受到事态严重的美国政府,便由第一次石油危机时设立的能源部提出计划,以总额约二十亿美元的预算,在科罗拉多州兴建一座液化工厂,将煤炭转制成石油。
  美国发生石油恐慌,民众在加油站大排长龙。许多人疯狂抢购汽油,甚至发生插队的人遭排队等候的人射杀的悲剧,真是骇人听闻。当时,无论是国际舆论或日本舆论都不断大声疾呼:“石油危机、石油危机、石油危机。”
  在举世喧腾的情形下,我试着征询他人的意见:
  “我分析调查过的资料,石油危机应该不会再发生了,你认为呢?”
  “不,石油危机一定会再来,大家不都是这么说?你的判断不对。”
  得到的答案大致都是如此。
  惊人的预测
  事实上,我在1980年出版的《日本战胜石油》一书,曾强调毋需忧虑日本的石油不足,并在书中阐述第三次石油危机不可能发生。一位服务于公家机关的朋友,便告诉我:
  “你作了惊人的预测!可知道你写的是什么吗?美国政府将有何反应?你否定了美国政府所做的预测,你竟敢挑战美国政府!”
  当时,我如果随波逐流,就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不要太在意周遭的意见,信任自己从信息分析出来的结果,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信息的分析,原本就是极具个人色彩的事。
  为了正确判断、分析信息,必须具备三大要素。那就是“经验”、“记忆力”、“分析能力”。
  但是,每个人在这方面随着年岭、性别以及主题的不同,而有显著的差异。如果断言“经验”、“记忆力”、“分析能力”尚未达到一定水准,就无法作出正确判断,倒也未必如此。
  换句话说,信息的分析、判断,往往因人而异,并呈现极大的差异。对一群人发出性质、分量相同的信息,每个人对信息的解读,就会有非常大的差距。因为每个人有其独特的分析、判断。
  所以,当你分析、判断信息时,征求周边的同意无济于事。
  和而不同
  在工作上也一样。例如,企划人员提出企划,不能强求企划部全体人员都同意。换言之,作为组织的一分子,不要在意他人的看法,这与信息的正确判断、分析有很大的关系。
  事实上,组织或集团确实很容易沉溺于一致的意见之中。然而过度追求人际和谐,正确判断信息的几率就会减少。
  那么,要避免耽溺于人际和谐,应该有何具体作为呢?
  我时常说:“无论如何,请先放弃打麻将、唱卡拉OK、打高尔夫球等联谊活动。如果能够完全割舍上班族的三大娱乐,就可将多余的时间与金钱,运用在信息的搜集。”
  我也曾经是上班族,那时候我就不喜欢交际应酬,到现在仍然没有改变。
  “长谷川先生,去喝一怀怎样?”
  “对不起,我既不喝酒,也不唱卡拉OK,请原谅。”
  “长谷川先生,一起去打高尔夫球好吗?”
  “我不打高尔夫球。”
  我经常婉拒他人的邀约。
  事实上,我并非克制自己不去碰麻将、卡拉OK、高尔夫球,而是自己原本就没有兴趣。勉强自己去做,只会觉得在浪费时间!这些时间,我想用来读书。
  而且,对上班族而言,交际应酬不仅浪费时间,更是导致“意见一致”的主要因素。
  根据大家一致认同的意见来分析信息,其结果是否可靠,只要从上述石油危机的例子即可了解,与其沉溺于“意见一致”,而错过正确的信息判断与分析,倒不如放弃人情或人际交往。一旦放弃自己不擅长的交际,也比较不容易被周围的意见所迷惑。如此将可逐渐对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而且,对各种情势作出正确判断,也是一般企业人士的一大责任。对个别的企业人士而言,所面对的事情或许有轻重缓急之分,但是必须对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则是一致的。逃避责任虽然容易,但却是最可怕的事。
 透过彻底比较,加倍活用信息
  无论你储存了多少资讯,如果不能活用则毫无意义。信息放在手边而不知运用,就如同废物一般。总之,信息必须加以活用。
  那么,如何活用信息呢?
  重新思考信息的意义,则可发现信息真正发挥作用,是在信息足以作为“行动方针”的时候。也就是信息显示出合后应如何行动、如何思考之时。
  当然,并非一切信息皆可直接转化为行动方针。事实上,信息本身很少明确宣示其作用。在一般情况下,信息只是如实地传达事态或真相。
  所以,搜集到信息,应该先加以分析,而非原封不动接受讯息,必须用心探讨信息所欲传达的讯息。尽一切努力探索信息的本质,才能逐步了解自己应该如何行动、如何思考。
  那么,信息的分析、活用,该如何着手呢?从这些信息如何归纳出行动方针呢?
  问题的关键在于“变化”。不断观察变化、追踪变化,就可了解下一步该如何行动、如何思考。
  发现变化的方法就是“彻底比较”。换言之,就是信息与信息的相互比较。
  过去与现在,国内与海外,或是自己的公司与其他公司,透过各种不同角度的比较,两者的变化或差异自然就会呈现出来。在变化或差异中,隐藏着许多足以启发行动方针的事物,并显示出当前社会的潮流与事物的真相。
  掌握潮流,引进光纤
  我想以目前正被企业急速引进的光纤为例,作进一步的探讨。
  日本钢管公司的扇岛炼钢厂(神奈川县)是最早将区域网络(LAN)的线路,大幅更换为光纤的企业。
  日本钢管公司的电脑化,早就开始进行了,电脑的数量也大幅增加。工厂的建筑用地总面积高达五百五十万平方米(约为东京巨蛋的一百一十七倍),但是在引进光纤之前,工厂内盘踞着总长二万零八百公里的电缆线。平均每平方米,大约有三·八米的电缆线。随着电脑化的进行,电线也随之不断增加,除了电脑周边之外,工厂内到处都是堆积如山的电线。
  这个电线问题,因区域网络更换为光纤而得到解决。光纤每单位大约可收纳四千至五千单位的电缆线。透过光纤的引进,企业内的电脑化将进一步发展。
  如此一来,原来是企业单位采用的光纤,将会进一步扩展为社会基本的需求。然后,因特网就向世界各地扩展。
  当你得到这些信息时,如果只看表面文字,仅能得知“日本钢管公司将区域网络更换为光纤”的事实。
  但是,同样的信息如果与过去比较,因为铜线已成为过时的工具,区域网络如再使用铜线,企业内的电脑化将会受到限制。
  进一步观察社会与世界的趋势,光纤已成为世界的主流,则是非常明显的。
  洞悉事物真相
  再举一个例子,1996年2月在北海道的积丹半岛发生了隧道崩塌的事故,导致二十一人死亡。
  大众传播媒体大多将事故的原因,归咎于道路管理的疏忽,于是纷纷追究道路管理者的责任,并指出日本的道路管理面临着何等严重的问题。
  但是,如果与世界各国比较,会发现在道路管理方面,日本其实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国家之一。当然,即使日本在这方面是世界顶尖,并不表示过去就毫无问题,其实发生事故就显示管理出了问题。
  但是,只看到表象,将无法掌握事物的本质。只看到身边的一些信息,就作出“日本的道路管理十分草率”的结论,往往容易误判事物的本质。
  若无法洞悉事物的本质,其后所采取的行动也将是错误的。从“日本的道路管理十分草率”的观点出发,与从“日本的道路管理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个观点出发,两者犹如天壤之别,日后的处理方式也会有极大差别。
  总之,取得信息之后,最好不要照单全收,应该先与其他信息作比较。与过去相比又如何呢?与海外比较如何呢?从各个层面多作比较,将有新的发现。
  透过不断的比较,信息展现出新的一面,在这新的层面中,隐藏着许多事物的本质、真相,或是足以启发出行动方针的事物。当你看出此点时,也就是说,当信息显示出事物的本质,足以启发合后的行动或思考时,信息才能真正被活用。
 抛弃理论或常识的枷锁
  本世纪初的小学国语教科书中,一篇以《大阪》为题的文章,有如下叙述。
  “从前仁德天皇在大阪,他看见民家很少冒出黑烟,对于民众的贫穷深感怜悯。但是现在大阪工商业繁荣发达,大工厂也增加了,黑烟笼罩在天空。”这篇文章甚至还附了一张插图,可看到工厂的烟囱冒出黑烟。
  当时的社会倡导“富国强兵”,工厂烟囱冒出黑烟,对人们而言象征经济的发展,更可引申为国家的繁荣。城市上空黑烟袅袅,对该市居民而言,是很感自豪和高兴的。
  当时的气氛、状况或环境,有时会易名为“常识”或“理论”,深深支配着人们。教科书更是典型的“常识”和“理论”,带给人们深远的影响。“黑烟象征国家繁荣”在当时是常识,目前则已事过境迁,只要一看到黑烟,就会被认为公害。
  但是,人们被当时的常识所支配,对事物的判断往往发生错误。在提倡富国强兵的时代,“黑烟果真会为我们带来幸福吗?”抱着这种怀疑态度的人,应该非常罕见。
  这是我们解读信息时必须密切注意之处,一旦被特定的常识或理论所束缚,便容易丧失解读信息的能力,对事物产生误判。
  有时,常识或理论确实不可或缺,必须加以重视。但是,所谓“黑烟象征国家繁荣”的想法,现在已经完全行不通。常识或理论往往难以超越时空而颠扑不破。
  研究“大萧条”
  我曾研究过19世纪末期欧洲的“大萧条”事件。
  欧洲在19世纪末期,大约长达二十四年之久,历经物价持续下跌的经济萧条时代。“大萧条”时期的长期通货紧缩,对欧洲经济带来很大的影响。我希望透过这段时期的研究,了解欧洲人受到什么影响。
  但是,无论怎样调查,当时的文献都找不到有关大萧条的记载。我非常用心地调查,甚至还特别拜托专门经营外文书籍的旧书店,代为寻找相关的文献,他们花了很长的时间,依然一无所获。相关的文献完全没有保留下来,好像大萧条从未发生过。
  其实,这也是拘泥于理论所造成的后遗症。
  19世纪末期,马克思与恩格斯还活在人世。他们提出“绝对日益贫穷论”的理论。当时,他们强烈主张自己的理论,但是理论显然与现实不符。以“绝对日益贫穷论”应该无法解释大萧条,但是这两位大师却被自己的理论所束缚。他们无视空间和时间的差异,只透过自己的理论看世界,现实状况如何并不重要,凡是理论无法概括的,则无视事实的存在而完全将之抹杀。
  值得注意的是,拘泥于理论的人并不限于马克思或恩格斯。大萧条时期的人们,也同样被现代的理论所束缚,而忽略了实际的状况,这道理是一样的。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容易落入理论或常识的陷阱。
  掌握最新信息
  其实,不被理论束缚,只观察当前所发生的现象,是我观察经济动向的基本态度。观察日本或世界经济的未来动向时,如果太拘泥于理论,往往会判断错误。经济理论也因时代或环境而改变。过度拘泥于经济理论,必定会招致失败。事实上,最重要的仍旧是现实的状况,以及最新的信息。
  此外,不可被理论或常识所束缚的原则,也显示出目前各领域的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进步中。特别是工程、农业、医学等自然科学领域,更展现出日新月异的进步。不客气地说,战前接受教育的人,其知识在现代社会已经难以发挥作用。战前所使用的大学讲义,早应束之高阁了。
  在自然科学方面,医学的进步特别惊人,这很明显地表现在医学教科书上。过去医学院的教科书每四年修订一次就已足够了。现在只要两年不修订,就无法赶上技术的进步速度。新药品以惊人的速度开发,新的医疗器材也陆续问世。由于上述发展,医疗方法也逐渐产生变化。所以,医学方面的教科书,即使同为内科方面,何时写就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必须每年修订才可赶上时代的进步。
  毕竟,能够塞进教科书的资讯十分有限。教科书不可能无止境地增厚。相同地,一个人所能够储存的信息,也十分有限。就如同医学教科书不断修汀,个人所佣有的信息,也必须不断汰旧换新。
  所谓信息的汰旧换新,就是取得新信息,抛弃过时的信息。
  一个咖啡杯只容纳一杯的分量。如果要注入热腾腾的新鲜咖啡,就必须先倒掉杯里的旧咖啡。
  同样地,若想取得新信息,就必须先抛弃既存理论和常识的枷锁。
  所以,无论是为了正确判断事物、正确解读信息,或是获得新的信息,都应该从既存的理论或常识中解放出来。对于一般的常识、理论,应该先抱着怀疑的态度。如果你想在自己的工作领域或现场的第一线,不断展现佳绩,抛开既有的常识和理论,可说是必要条件。
 具有不受当下“气氛”左右的意志力
  “当时我赞成经理的企划案,不过现在我还是觉得行不通。”
  “我也这么认为。”
  从公司回家的途中,你或许也和同事作过类似的交谈。
  会议上对于企划案深表赞同,但在回家的路上,与同事轻松交谈时,却说出与会议完全不同的看法,这是值得注意的现象。
  会议有其独特的气氛。与同事在回家路上的轻松气氛,自然又与开会时完全不同。随着思考时所处环境的气氛不同,想法也会有所不同。
  根据山本七平的名著《气氛的研究》,日本人是深受“气氛”支配的民族。据说,“气氛”足以推动事物,“气氛”足以主导一切。
  日本人行事深受当时的人际关系、状况或环境所支配。举例而言,独断的总经理所说的话,不论其是否合理,部下都会回答“是”。
  山本七平在其著作中曾写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决定大和号战舰是否出击的正是“气氛”。无论是从专家的眼光来看,或是从理论上思考,大和号战舰的出击,都十分轻率。但是谁也无法反抗当时的“气氛”。在日本文化中,事物的决断并非基于明确的理论或根据,关键在于当时的“气氛”。以个人来说,碰到的事当然没有像大和号战舰出击那么严重,但我们判断事物时,往往也没有特殊的根据,只是凭感觉或依当时的气氛而决定。
  受到当时的气氛、状况、环境的影响,你对事物的判断就容易发生错误。如此一来,就难以发现事物的真相,再多的信息涌进来,也无法正确解读,并采取有效的行动。
  反过来说,要正确了解信息,洞悉事物的真相,最好能摆脱气氛的左右,或是做一个超脱状况、环境的局外人。千万不要受当时的状况及气氛所影响,对于现实应该以客观的态度来看待。
 
  活出个性
  股票投资高手常说:“人迹罕至的小巷,开满美丽的花。”人来人往的大道上,开不出美丽的花朵。在人迹罕至的小巷,却可欣赏到美丽的花儿。换言之,经常到小巷走动的局外人,才有机会欣赏到美丽的花朵。
  当然,完全依照证券公司的建议,不断买进、卖出,多少可以赚一些钱。但是,你也缴交了不少手续费给证券公司。事实上,全盘接受证券公司的意见,仍是受到当前的状况及环境影响,说不上是正确的判断。股票投资高手之所以成为高手,在于他们能以局外人的眼光,分析一切事物。
  所谓的局外人,就是“有个性的人”。一个人拥有自己的个性,就不容易受到当前的状况或环境的影响。这可进一步引申为“正确解读信息”的能力。
  事实上,隶属于企业或组织的个人,要在职场中成为局外人,表现出强烈的个性,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有时,不免遭受一些痛苦。
  但是,现在的资讯化社会,越来越强调个性。
  反过来说,在资讯泛滥的现代社会,自己如果没有建立一定的判断基准,换言之,若没有个性,则意味着将被泛滥的资讯所压垮。选择信息时,假使没有自己的标准,将会被许多无用的信息所左右。
  同时,这也是个强调个人好恶的社会。
  当资讯化社会渐趋成熟,个人选择信息的范围,将会更加宽广。个人将可随着喜好,选择适合的主题,甚至也可选择信息的形态,不仅可经由因特网取得,也可从印刷品吸收。同时,也不必受时间的限制,可即时取得需要的讯息。
  随着选择范围的扩大,个人对信息的选择,将更能诉诸自己的喜好,随心所欲地选择。
  当人能够大力主张自己的喜好、存在,也就活得更有尊严。换言之,由于资讯化社会的到来,使人能够主张自己的喜好,将为人类带来更大的生存价值。在这样的时代中生存,缺乏个性实在是件可惜的事!
  所以,若想要正确筛选、解读信息,虽然会遇到一些困难,还是要勇于发挥个性,而不被当时的气氛、状况或环境所感染。为了在资讯化社会中活出自己的风格,即使被人冷淡疏远,做个局外人也是值得的。
 资讯化社会需要忠于自己的人
  有些人对上司所说的话,如果不极力反对,就觉得浑身不自在。仿佛工作场所反抗上司,就是他们的生存价值。他们的反对大多没有明确的理由,只是讨厌对方罢了。
  我一直强调个性的重要,以及成为局外人的优点,因而常被误解为赞成上述做法。事实上,这些人对周遭环境的反抗,并没有特别的理由,不过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当然,我并不鼓励各位成为那种人,也就是任性的局外人。
  那么,资讯化社会所要求的“个性化”、“局外人”,具体说来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个性化或局外人的特质就是“忠于自己”。我认为资讯化社会所需要的局外人,也就是除了不被环境所影响之外,还要能够忠于自己。
  以日本而言,喜欢标新立异、不愿顺应环境的人,往往会被称为“怪胎”,而受到众人的厌恶。但是,我想在某种意义上,不轻易被环境或状况左右,就是忠于自己的表现。
  我想以政治家为例,将更容易理解。
  政治家的工作性质,使他很容易受环境或状况左右。如果换个方式表达,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换言之,政治家不仅需要两个舌头,必要时还需拥有数十个或数百个舌头。
  举例而言,政治家如果在农村拉票,就必须大力赞扬农会。一旦批评了农会,那里的票源就会流失。相反地,假使在都会区还大肆宣扬农会的优点,就无法取得都会的选票。
  换言之,政治家要延续政治生命,往往就得昧着良心,随着不伺场合说些违心之论。政治家这种性格,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身不由己。
  但是,在如此严苛的环境中,还是有人长期投身于政治事业,坚持只用一个舌头说话,做个忠于自己的政治家。
  排除万难,完成任务
  据我所知,佐藤荣作、大平正芳、竹下登三位前任首相,都不愿当个八面玲珑的说谎者,他们都愿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做个信守承诺的政治家。
  当然,政治家为了信守诺言,需要付出极大代价。一般政客懂得视状况说好话,而极力讨好群众。一旦言词中出现矛盾,才想到该如何掩饰,这时再想忠于自己,已经很难了。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佐藤荣作以过人的毅力,未流一滴血就收复琉球的经过。
  “只要琉球未归还祖国,对日本而言战争就尚未结束。”
  佐藤公开发表上述言论之后,就为琉球的归还祖国而奔走,花了七年多的岁月终于实现。
  佐藤荣作的努力是何等伟大,只要深入观察以色列的现况即可了解。领土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能够取得占领国的同意,将占领地归还给被占领国,可说是相当艰巨的任务。以色列同意巴勒斯坦自治,但先决条件为以色列国民的安全必须受到保障。然而,以领土换取和平,其难度实在难以沽计。
  从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人对立的历史,可明显看出领土问题的难以处理。两者的对立根深蒂固,其历史可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纳粹德国敌视犹太人是众所皆知,部分支持德国的巴勒斯坦人,也仇视犹太人。殖民统治巴勒斯坦的英国,对犹太人也十分严苛。在如此困难的处境下,犹太人为了生存,除了拿起枪枝之外,已别无选择。
  1948年,以色列于巴勒斯坦建国时,由于牵涉到宗教对立,周边的阿拉伯国家也被卷入,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人的对立越来越严重。而且,当时国际社会对犹太人并未加以庇护。
  为了国家的生死存亡,犹太人便与周边的阿拉伯诸国交战,而且必须战胜。因此,1993年9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与以色列之间的“巴勒斯坦自治协定”,可说是意义深远。
  为了踏出和平的“第一步”,历经四十五年的岁月才得以实现。从四十五年来不断的战争,就可了解到以和平手段达到领土归还的目标,是如何艰巨的任务。
  与以色列一样,要求美国将所占领的琉球归还日本,应该也是困难重重。如果急于独立并恢复主权,就必须作出重大的让步。以战败国而言,其立场应更加可悲,必将面临许多难堪的局面。但是,佐藤荣作发挥政治家的智慧、谈判能力,最重要的是他倾注了所有的心力,最后终能排除万难、克服一切。透过复杂而微妙的谈判,顺利达成任务。从另一种角度来说,他贯彻了作为个人以及政治家应有的忠于自己的执著。他不会在特定的状况或环境中随波逐流,终于达成自己的目标。
  树立风范
  值得一提的是,佐藤荣作表面看来非常直率,其实心思非常细腻。他重视老朋友,对于立场不同的人,也绝不吝于提供一切援助,因而散发出强烈的魅力。
  其实,我认为佐藤荣作的行事作风,才是资讯化社会的局外人所必备的!或许有人认为从佐藤首相的身上,似乎看不出“局外人”的形象。但是,他不受当时当地的气氛所左右,也不会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而信口开河,反而执著于理想并采取正确的行动。我认为这才是资讯化时代真正的局外人。
  局外人的另一层意义,就是不依靠他人而生存。
  比较官僚与政治家,能够以局外人的角色自在生存下来的应该是政治家!从表面上看来,政治家与官僚握有同样的权力,但是取得权力的方式却完全不同。
  官僚在某种程度上,是按照既定的轨道取得权力;政治家则必须用双手打天下,最后是否能取得权力,还是基于自己本身的实力。
  佐藤荣作具有局外人的特质,也就是“忠于自己”、不依靠别人而生存,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完成琉球领土归还的大业,并能够在困境中采取正确的行动。
  对于在资讯化社会不断选择资讯、解读信息的我们,佐藤荣作坚持忠于自己的态度,不被当时的环境或状况所左右,不轻易跟从他人,均值得我们多加学习。总之,有了佐藤荣作的处世态度,也就有了与资讯化社会相应的个性。
 从各种角度反复观看影像讯息
  假设眼前有一个咖啡杯。如果想了解这个咖啡杯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只将咖啡杯放在眼前,从固定的一点凝视是不够的。
  从正上方看,杯子呈现出圆形,无法了解其宽度及深度。从侧面观察,仅看到长方形的把手附着在上面。
  当你从上到下,再从侧面到斜角,亦即从各种角度不断观察,才可看出咖啡杯的形状为何、厚度大约多少、附着了何种花纹,然后咖啡杯本身的真正面貌,就可清楚掌握了。
  信息也与此相同,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观察同一信息,其本质才会逐步呈现。透过从上到下、再从侧面到斜面等多角度领观察,就能理解这个资讯真正想传达什么讯息。
  上述的例子,越是崭新而复杂的信息越适用。崭新的信息复杂而缺乏体系,容易受个人主观或意识形态的影响,很难判断其真伪。
  目前最复杂的信息之一,就是有线电视或录像传送的影像讯息。
  电视的资讯有益吗?我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当然有益啊!多看电视可以了解不少资讯。”我这样建议。
  影像容纳了无限的讯息,属于内容丰富而高密度的资讯媒体。随着接受者所持的不同态度,影像提供了不同的讯息。同时,电视又具有即时报道的优点,全球性的事件瞬间即可传送到各地。特别是NHK透过卫星传送的新闻节目,其中还包括了CNN等提供有力资讯的节目。
  越战的影像讯息
  影像是密度非常高的信息,以越南战争所留下来的庞大影像资料为例,各位即可深入了解。
  越战期间,越南利用三大电影机构,持续拍摄战争实况。
  美国的舰载战斗机飞到河内近郊上空进行空袭,越南防空部队连续发射高射炮迎击美机,以及飞机的坠落、坠落现场的战斗情形,在这些影片中清楚地呈现出来。
  更有甚者,连坠机的残骸碎片,以及飞行员的尸体,也真实呈现出来。
  这批影片的胶卷长度合计达一千万米,战后由越南提供给美国。
  对美国而言,这批庞大的影片当然是相当珍贵的信息。这些遗留下来的影像讯息,配合各方面的资料,成为调查美国失踪军人的有力信息来源。这些影片交给美国之后,过去记录在失踪栏位的人,陆续被移到战段的栏位里。过去大约有二千二百人被认为下落不明,透过影像讯息,只剩下八百人左右。这件事也促进了美国与越南的邦交。
  取出其中任何一卷影片来看,即可了解影像所拥有的资讯内容,其密度实在难以沽计。影片中详细记录了战场实况,两国军人于何年何月何日何时展开何种行动,结果如何,以及越南人民在国土成为战场之后的生活情形。甚至连单一的画面,都充满了无限的讯息。影像真是非常复杂的资讯媒体。
  换言之,解读影像讯息时,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我们平时看电视节目时,总有些漫不经心,事实上有许多新闻画面,应该不断重复观看,并从各个角度去观察。
  解读影像讯息
  在我家里,电视机放在客厅、卧室、工作房以及小孩的房间四个地方,不论在何处皆可观看。我觉得电视所传送的影像讯息确实很重要,为了进一步解读丰富的影像讯息,有必要不断反复观察。
  一旦确认某项信息是不可或缺的,必定反复观看。我每次看电视,都会改变角度,换言之,即从不同的观点去观察。比方说,我看波斯湾战争的节目,第一次就会先看战争的经过,第二次再从可获取何种教训的观点去看。以这种方式,彻底利用所获取的信息。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反复观看电视是件麻烦事,但是,卫星传送提供了我们反复观看的机会。以NHK的卫星节目而言,从早上五点就有一个播送五六则新闻的节目,然后到十一时以前每个钟头都以整点新闻的方式,重复播送相同的内容。所以,每天上午只要打开电视,就可反复观看。我想应该没有人不知如何使用吧!
  能够从各个角度不断观察信息,将可逐步了解信息究竟想传达什么,然后其本质也会呈现出来。即使再多的信息涌进来,也能逐一解读每一项讯息。如此,才不会被泛滥的资讯所淹没。
 日本大众传媒处理新闻的禁忌
  提到大众传播媒体,特别是当你利用日本大众传媒的讯息时,必须先掌握其特质,这是值得注意之处。不了解大众媒体的特质,就全盘接收它所发出的讯息,可能会误判实际的状况。
  日本大众传播媒体的特性之一,就是往往有很多禁忌。
  “歧视性用语”是一般人最易了解的禁忌。像“下女”这样的辞汇是禁止使用的。过去数十年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所通用的语辞,为什么现在不能使用呢?我想大概是传播界不想被冠上职业歧视之名吧!
  另外,身体残疾者、日本国际环境、共产党的丑闻、军事议题等大众传播媒体的禁忌,可说是不胜枚举。其实,上述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应该勇于面对,并根据事实作出正确的评价,然而人们都不愿担负责任,只好刻意回避。
  禁忌本身也会制造另一个禁忌。举例而言,过去每当报纸对朝鲜问题作了负面的报导,朝鲜总联(在日本的朝鲜联合总会)的反弹就非常激烈。从早到晚,抗议报社的电话就响个不停,也有人以传真表达抗议。人们在报社的大门前,利用扬声器抗议,最后报社连正常的报道都无法进行。由于事态往往十分严重,大众传播媒体对于这类麻烦的问题,就逐渐不想去碰触了。
  但是,如此畏缩不前是不对的。面对群众的抗议,必须站出来面对抗议,才可解决问题。然后,再深入探讨形成争议的症结。当你使用特定的用语,或触及特定的领域,应该进一步探讨上述问题,与妨害言论自由相比,究竟是何者比较重要?唯有从正面作相互的比较,才能理清是非黑白。
  此外,在这世界上,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可理喻的人,这点值得特别注意。“伊斯兰教基本教义派”就是其中之一。跟这些人讲理是行不通的。有时还可能会丧命。面对这样的对手,在据理力争的同时,还应确保自身的安全,最好谨言慎行、小心提防。
  危机四伏
  在此我说个题外话,那是十年前的事。
  当时,正值阿基诺夫人担任菲律宾总统,一位在菲国政府工作的男士,从马尼拉前来拜访我。
  “这次,我们计划在菲律宾举办一个研讨会,以‘日本企业家为什么对菲律宾的投资缺乏兴趣’为主题,进行专题讨论。希望你务必参加这次的讨论会……”
  菲律宾政府设立了电影局,专门负责电影行政。而这位男士,就是在电影局工作的人。
  我对他说:“你们那里潜伏着新人民军(菲律宾的反政府共产组织)分子。当他们还在马尼拉活动时,请先确认我的人身安全得到保障。我想得到确认,大概是三个月后的事了,届时如果得到安全无虞的答复,就依原订的计划进行!”
  所谓新人民军是在地下活动的恐怖分子。至于这件事为何需要三个月的时间答复呢?因为,新人民军碰到无法决定的事,必须经由几个管道传达至大本营,再下达指示,因而需要费时三个月。
  三个月后他再度来访。
  “我已依你所说的打听过了,你的人身安全果然无法受到保障。”他如此说道。
  现实上,这种事是有可能发生的。有时讲道理是行不通的。一旦碰触到禁忌,不仅企业活动受到阻碍,甚至连人身也会受到危害。原本不该发生的事,实际上却可能发生,这就是现实。因此,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务必格外小心谨慎。
  即便如此,一味回避禁忌也绝非好事。保持沉默也不会带来和平。我们对禁忌所潜藏的危机应有所认识,并随着不同的对象,采取相应的行动。
  速战速决
  那么,禁忌究竟为何物呢?
  我想举一个特殊的例子,这是1991年波斯湾战争时的事。波斯湾战争发生前数天,我和几位银行智囊团的高层人员交谈。他们大多认为:“一旦发生波斯湾战争,美军会陷入长期作战,进退两难,而成为越南战争的翻版。美国政府也应该了解到这一点,因此根本无意发动战争。目前,美国的态度只是威吓而已。”
  但是,现实与预测完全相反,波斯湾危机进一步发展为战争,而且多国军队以压倒性的优势,在短期内就结束了战争。
  换言之,对于战争的禁忌,使人变得盲目。
  除了大众传播界之外,日本人对“军事”有很大的禁忌。日本在成为和平国家之后,便深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发生战争。所以,一般人都认为不可谈及战争。这种观念使人们无法认清现实。
  实际上,波斯湾战争所带来的影响,在于原油的期货市场创下每捅下跌十美元的历史最高跌幅记录,以及东京证券市场日经平均指数上涨一千点。此讯息说明了什么?海珊的存在危害了世界的经济活动,所以如能抑制他的犯罪行为,对经济活动将有正面作用。如果只从经济的层面观察,波斯湾战争并非不可能发生。
  从军事的禁忌看来,许多人袍着“战争是不好的,绝对不容许战争再度发生”的观念,使人们除了战争之外,看不清其他的重要事实。
  禁忌以此种方式不断歪曲事实,造成错误的判断,并扭曲人们的观点。因此,任何事一旦成为禁忌,将会演变为何等恐怖的事,产生何等的错误,我们应该要有深切体认。
  日本的大众传播媒体,对许多事都抱有禁忌。若不事先了解这种情形,面对大众传播媒体所发出的讯息,就不加思考地全盘接受,自己的判断或观点也将产生扭曲。然后,自己也将被禁忌所束缚。最后,甚至无法正确掌握现实状况。
 如何阅读带有偏见的讯息
  为人父母者对自己的子女,多少都带有一些“偏见”。
  所以,自己的子女犯罪,首先会说:
  “我的小孩不会做这种事!”
  “我的孩子不会做出那么恐怖的事。”
  “一定是在无意中犯下的。”
  父母亲的反应不外乎如此。面对孩子犯下错误,父母往往会先否定事实。
  同样地,人如果被强烈的偏见包围,就无法正视事实。不愿承认的事,就不去承认,不愿看到的事,就假装看不到。如此当然无法认识事物的真相。
  其实,日本的大众传播媒体也带有偏见,而且,对象还真不少。日本的大众传播媒体所传送的讯息中,大多并未正视现实,对于不愿承认的事,就视而不见,因此在接收大众传播媒体的资讯时,必须特别注意,否则将会误判情势。
 大众传播媒体对小泽一郎的“敌意”
  具有偏见的讯息,并不只限于国际问题方面。
  1996年,新闻界对于新进党国会静坐的报道,就是显著的实例。
  1996年1月,新进党为了阻止“住宅金融专门处理法案”的通过,在国会内静坐。
  为了阻止该法案通过,透过静坐使国会流会应该是最有效的方法。事实上,静坐使三党联合政府陷于困境。当时众议院的议长土井多贺子,害怕失去选区的支持,不敢强行驱散静坐。新进党完全了然于胸,才敢采取静坐的手段。
  但是,新闻报道却隐含“新进党的静坐不妥”的立场。新进党究竟为何静坐?问题的核心没有深入探讨,只一味强调静坐的不对。
  如果一家报社只代表一种意见,则主张“静坐不妥”,并没有什么问题。在这种情形之下,大众传播媒体本来应该建议,除了静坐之外,阻止该法案通过还有哪些有效方法。
  但是,实际上当时报纸对这件事的报道,从头到尾只提到“静坐不妥”。对于如何阻止该法案的通过,一直缺乏明确的报道,法案通过之后,则不断表示难以接受。
  记者的反弹
  这种报道心态的形成,与日本报社对新进党的小泽一郎的偏见有关。至于日本报社为什么对小泽一郎会产生偏见呢?我想原因之一,在于小泽一郎对新闻记者的态度。
  有关政治人物的报道,最先取得信息的是称为“当班记者”的一群记者,他们每天早上来到政治人物的住宅门前,等候政治人物出门,然后一起乘车至国会,利用途中的三十至四十分钟听取政治人物的看法。通常是在每星期天,就已决定新闻记者的名单,若有某位记者每周皆可前往,自然与政治人物很亲近。因此,也唯有“当班记者”,能和政治家在车上亲切交谈。
  但是,小泽一郎完全不采用这种方式。他将采访缩小为每周一次,只在每星期一下午二时召开记者会。无论是电视记者或周刊杂志的记者,无论对方如何发问,他对于任何人的采访都一视同仁。然而,采访只限于记者会,当班记者则一概拒绝。
  一直习惯以“当班记者”的方式亲近采访对象的政治路线记者,面对小泽一郎的做法,不知如何应对。
  事实上,单方面改变习以为常的做法,自然会引起反弹,小泽一郎为何没有想到这点?这件事导致日本新闻界对小泽一郎越来越反感。小泽发表言论,记者就质问他是不是要将日本变成独裁国家?至于他想朝哪个方向进行政治改革,则只字未提。
  此外,新闻界对小泽一郎的厌恶,转移为对新进党的指责。
  指责并非全然不好。我并不认为大众传播媒体谴责、批评政党不对,但是,只有谴责,却不对应该如何阻止该法案通过作公开的讨论,才是问题所在。事实上,除了静坐还有哪些阻止方法,新闻媒体应站在第一线,提出各种看法和辩论。“住宅金融专门处理法案”的问题何在?责任该由哪个单位负责?此外,为了改善此问题,应该如何做才好?新闻媒体有责任表明有关上述问题的看法,却只因为对小泽一郎有偏见,而拒绝如此做。
  报纸所采取的态度,助长了日本人民对政治当权者的不信任,我想这是一大因素。
  同样地,除了对国际政治现况,日本的大众传播媒体对于国内的事务,也有许多偏见。
  所以,接触日本的大众传播媒体的讯息时,要对于资讯中的偏见有所了解。不可全盘接受,也不要误认为一切资讯都是真实的。大众传播媒体的讯息,要经常以有色的眼镜观察,阅听者必须要有这种自觉。
 
 利用传媒讯息的四大要点
  到目前为止,我一直以报纸为核心,探讨日本大众传播媒体的缺点。然而,这并不表示就可忽视日本的大众传播媒体所传播的庞大讯息。相反地,每天至少必须阅读一般报纸及经济报纸各一份;至于杂志,则是报社及出版社旗下的刊物各一册。
  此外,这些大众传播媒体的讯息,大多带有禁忌和偏见,我们该如何巧妙地利用它们呢?
  我平时也常利用日本的传媒讯息,但是,我一定会遵循一些方法。我认为以下所列举的方法,不仅可活用大众传播讯息,更能协助各位从禁忌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下我们逐一介绍:
  一、同时利用多国资讯
  就如同人有国籍,讯息也有国籍。对于同一件事,因国家的不同,其看法或思考方式也会不同。由此看来,各国媒体传送出来的讯息内容,自然就有差异。
  以有关朝鲜的报道为例,就如前面所述,日本传媒所作的报道都不敢正视现实问题。
  那么韩国传媒的表现又是如何呢?对于韩国而言,朝鲜崩溃是最棘手的事。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难民,如果从北方蜂佣而至,势必让韩国吃不消。
  于是,我们可看到韩国的传媒所作的报道往往如下:
  “现在朝鲜不会崩溃,也没有饥荒。”
  一心想着至少在讯息传播上,努力发出对本国有利的讯息。从国家的立场看来,在某种意义上,这或许是不得不然,但是,这根本无视现实,韩国人民因此无法正确了解朝鲜,也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另一方面,美国传媒的表现又如何呢?
  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等刊物为例,都对朝鲜作了详尽的报道。
  举例而言,该杂志在1996年的6月号,曾经报道中国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大约有二百万名朝鲜族人。延边自治州位于图们江流域盆地,与朝鲜相当接近。杂志甚至报道当地的贸易公司经营者,在1995年以前,由会说朝鲜话的人担任,1996年以后,则由会说英语的人担任。
  这意味着什么呢?就是朝鲜已经不再是交易对象了,因此,经营者没有必要会说朝鲜语。换言之,朝鲜已经陷入经济拮据的窘境。仅以朝鲜的问题为例,日本、韩国、美国三个国家,所传播的讯息就有如此大的差异。总之,如果只依赖某一国的大众传播媒体所传送的讯息,将无法掌握正确的事实。如果仅依赖日本的大众传媒,即使好不容易取得的讯息,也将会带有偏见。所以,只依靠一国的讯息是不够的。
  二、电视媒体活用CNN,平面媒体利用欧美的一流报纸与大型杂志
  影像媒体之中,最有力的首推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从NHK的卫星节目,就可看到CNN的新闻报道。电视节目通常我只看新闻,特别是日本的民营电视台,其新闻报道大多过于情绪化。看电视时,应该努力去除情绪化的部分,仅接受纯粹的事实。
  而且,在平面媒体方面,欧美的一流报纸及杂志,通常较少禁忌。欧美先进国家的大众传播媒体,比日本更能站在客观的立场,具有直接反映事实的报道能力。而且,目前全球经济活动正不断统合,如欲正确掌握经济动向,以日本大众传播媒体的采访能力、报道能力,往往无法逼近真相。为了掌握经济的真实面貌,就必须依赖欧美先进国家的大众传播媒体。
  在日本比较容易取得的平面媒体,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的购并企业《国际先驱论坛报》,以及英国的《金融时报》。有趣的是,《国际先驱论坛报》是在巴黎排版,再以传真送至日本印刷。由于时差的关系,日本甚至比巴黎更早分发到报纸。至于《金融时报》,日本也比伦敦较早分发到报纸。
  日本报纸常带有偏见,阅读时最好谨记此点,最好先从“确凿无误的部分”开始阅读。不妨先从资料类著手,因为报社或记者的主观想法并未加诸于上。换言之,应该从客观的事实开始阅读。
  三、利用日本的周刊
  令人惊喜的是,日本的周刊所扮演的角色,正足以修正大众传播媒体的误导。其中,《周刊新潮》所发表的大胆意见,非常有趣。周刊有时会刻意否定报纸的论调,它与报纸的观点经常是对立的,它的缺点在于过度强调戏剧性。事实上,戏剧性的事件不可能经常发生,所以对于太夸张的报道,应该加以注意。
  四、经常抱着怀疑的态度
  我想再重复一次,阅读日本的传媒讯息时,务必谨记那是充满偏见的,并受到许多禁忌的污染。对于这些信息或讯息的可信度及正确性,要经常抱着怀疑的态度。
  经常抱着怀疑的态度,就能早日从禁忌中解放出来,同时,也会逐渐培养出宏观的态度。相反地,如果缺乏怀疑的态度,自己的判断能力就会下降至与日本平面媒体相同的程度。总之,不要尽信大众传播媒体的讯息,要经常存疑,并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在信息搜集的过程中很重要。
第四章 信息力的法则
第四章 信息力的法则
 探求原因而非事物的表象
  各位不妨思考一下,你从公司回家时的心情。
  人为什么要回家呢?因为人有了家庭,会惦记着“回家”或是“如果不回家,就会……”人若没有家庭,就不会想回家。而且,假如一个人没有回家的欲望,就不会回去了。换言之,因为有家的存在以及回家的欲望,人才会回家。
  这也适用于人类的一切行动。人类的行动必定是基于一些满足自己欲望的动机。因此,无论是以个人为主体的经济活动,或者是国与国之间的互动,当某些事件发生时,其背后必定隐藏着某种原因。
  其实搜集信息时,必须注意的就是这点。
  当某人采取了某种行动,我们应注意“其背后的原动力究竟为何?”深入探讨行动的动机。当你想要理解某一行动的原动力、动机,就会努力搜集信息。
  假设你听到“韩国的黄金价格上涨”。
  这时首先应考虑的是“这讯息背后的原动力是什么?”换言之,即“黄金上涨的要因是什么?”如能牢记这个要点,就可开始搜集信息了。
  涨跌之间
  1960年,韩国曾发生黄金价格上涨,我想以此为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当时,在国际经济上,黄金是各国货币汇率的决定基准。当时,只有美国与欧洲等先进国家实行外汇自由化,所以黄金的功能比现在重要多了。无论将黄金带到何处,皆很容易脱手。黄金作为基准货币以及保值的工具,被视为非常重要的珍宝。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韩国的黄金价格上涨了。
  那么,当时黄金价格上涨的原因何在呢?这与当时韩国的政治情势不安有关。许多韩国人对情势的发展产生危机感,惧怕现金的价格下跌,为了保住个人的资产价值,不断将现金兑换成黄金。因此,韩国的黄金价格就一路往上猛涨。
  同样在1960年,南非的货币兰德持续下跌。
  因为,萨伊的独立运动产生了一些骚动。南非是世界第一的黄金产国,南非人民面对不安的情势,产生了危机感,开始将兰德换为黄金。于是,黄金价格不断上扬。换言之,兰德的市场行情相对地下跌。
  如前所述,一切事件的背后,必定隐藏着足以成为原动力的事物。因此,努力寻找原动力、探究原因非常重要。其实,探索事物的原动力、原因,才是彻底追求信息的务实做法。要根据事实不断探究原因,若没有这种态度,则无法掌握任何东西。
  利害关系
  事件的背后隐藏着原因,国与国的问题也是一样,当某一国家对他国表示关心,大多是出于利害关系。攸关本国的利益,才会对他国感兴趣。
  以最近的例子来说明,中东的小国黎巴嫩,突然逮捕了左翼革命团体“日本赤军联”成员。
  位于中东的黎巴嫩,距日本相当遥远,究竟是依据什么作判断,而采取这项行动?
  也许掌控该国的邻国叙利亚,想早日破除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恐怖主义国家”的形象。因此命令在其支配下的黎巴嫩政府,对于来自叙利亚、从事恐怖活动的一切团体,均予以驱逐,借此恢复该国在国际社会的信用。
  黎巴嫩的真正目的是想得到日本经济援助吗?或是另有他人提供援助?甚至与经济完全无关,只是为了本国的利益,提高其在国际社会的威信?各种原因都有可能。总之,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不可能没有任何利益色彩。
  要探究事实真相是非常费力的工作,有时还必须不断掌握一些崭新的说法。
  从实事求是的角度不断观察事物非常重要,在探索的过程中,难免碰到难以理解的事,然而还是要追根究底。能做到这种程序,自然就能掌握事物的真相。
  站在现实观点
  从1966年开始,历经十年之久,毛泽东在中国所领导的“文化大革命”,就是显著的例子。毛泽东推动“文化大革命”时,日本的大众传播媒体誉为“人类最伟大的社会革命”,并大力推崇毛泽东。但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实际上缘于1958年“大跃进”的失败。“大跃进”企图透过劳动力的大量投入,以提升农业生产力,结果反而招致农村的荒废。
  由于这次失败,毛泽东不得不将国家主席让给刘少奇。但是,他仍紧抓住政权不放,因为他害怕让出政权之后,不知有何后果?在这种心态下,他开始怀疑自己一手创立的共产党党员的忠诚度,便动员红卫兵攻击党政高层官员。
  这是我站在现实的观点所看到的人类行动。一旦不从现实出发,就会产生“伟大的社会革命”这样的错误认识,等于是对事物的真相作了错误的判断。
  换言之,当你搜集信息,或想把握事物的真相时,务必立足于现实,并抱着追根究底的态度。而且,为了正确了解真相,穷究事物背后的原因,可说非常重要。
 如何发现最重要的信息?
  如果孩子拒绝上学,为人父母者总会想是不是因为孩子在学校被欺负或生病。其实,要有效解决问题,最好直接查明孩子拒绝上学的原因为何?如原因是“跟不上功课”,则立即采取相应的行动,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但是,大部分的父母却往往采取多余的行动。父田不仔细聆听孩子的话,只会调查孩子是否在学校受到欺负,或斥责孩子太任性,想试探一切可能的原因。刚开始,为人父田者可能会认为这是正确的做法,甚至采取强烈的行动。然而,实际上并未掌握直接的原因,只想探究一切可能的因素,结果往往无济于事。
  其实,人们想掌握社会动向,而开始搜集信息时,经常会采取类似的做法。
  搜集信息时,光是报纸就有数十种,杂志就有数百种之多,大量的信息令人眼花缭乱,让人不知如何着手,这时许多人就采取一网打尽的做法。然而,若想正确掌握社会动向,这种做法是最无效率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信息呢?就我个人而言,除了足以影响大局的信息之外,其他无用的则加以割舍。换句话说,当你处理孩子拒绝上学的问题时,只要掌握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因素即可。同样地,如能掌握对世界潮流影响最大的问题点,即使无法掌握一切的讯息,在某种程度上,也已掌握了社会的脉动。
  切记精确掌握“最具影响力”的信息,才能发挥作用。
  分析石油危机
  我们以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为例,再作深入的探讨。
  如前所述,当时整个社会都被“油价上涨”的议题所包围,于是许多人认为造成油价上涨的最大原因,在于石油供给量不足。“地球上残留的石油量接近极限,日本大约有百分之九十九的石油必须依赖进口,这下真的完了,日本经济将会崩溃。”大家都感叹不已。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对油价上涨影响最大的,不是石油量不足,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能源局势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上主要的能源大多来自煤炭及水力发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欧各国及日本急速工业化,能源消耗量也随之大增。而且,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开发的新技术,如合成纤维、石化制品、电子工业制品等以石油为原料的新产品,也相继诞生。当然,全世界的能源消耗量也飞跃地增加。于是,为了配合消耗量的大增,世人开始积极寻求成本较低、效率更高的能源。
  石油具有液体、燃烧不留残渣、成本低等三个特性,以能源来说,石油已能充分满足世界的需求。
  于是,在此同时,随着地质勘探技术的进步,油田的开发急速进展。1945年时,世界上的石油蕴藏量据推测大约有五百亿桶,到了1975年,增加至大约二兆五千亿捅,由此可见一斑。
  换句话说,70年代成为世界性议题的“油价上涨”,并非石油供给量不足,而是全球能源供应的变化所致。理解此点,就不用担心石油不足以及由此衍生的物质不足问题。
  像这样不断追究影响现状的最主要因素,将能让你掌握社会的动向。
  我再重复一遍,搜集信息时,最应注意的是“对世界趋势产生重大影响的讯息”。换言之,就是有关大局变化的事实和讯息。
  了解这一点,就知道哪些讯息为无用之物,并将之舍弃。
  不了解这一点,其后的判断就会发生错误。因学习成绩落后而拒绝上学的孩子,以生病来处理,就没有任何意义。本来应该让他上补习班,却让他进了医院。若错误判断有关大局的情势变化,其后的行动也将发生错误。
  为了掌握影响大局的情势变化,应该不断思考“现在最重要的是什么?”这相当重要。将焦点放在对世界潮流影响最大的关键点,然后不断追究下去,才是正确掌握事态发展的有效做法。
 那是“小插曲”?或是“大趋势”?
  电视、报纸、因特网等在社会上传播大量的讯息,而且二十四小时不断传播。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生活在丰富的信息环境中,所以,只要多用心搜集信息,就能轻易掌握社会的动向。
  例如,现在的商品行情会上涨或下跌?股价会如何呢?从总体经济看来,目前的基调是通货紧缩,或者是通货膨胀呢?
  一般人似乎只要了解现状,就心满意足了。许多人用心搜集信息,固然足以了解社会的动向,但是为了培养真正的信息力,日后的观察和研究更重要。
  搜集信息的目的,就是为了正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动向。然后,以此为出发点,解读出未来的行动指南。换言之,从搜集来的信息,了解自己明天将如何采取行动,才是有意义的信息搜集。
  根据此点,只把握当时的社会动向,果真能导向正确的行动指南吗?答案是否定的。
  即使你已掌握“股票下跌”的动向,这项讯息却未必会发出“卖出持股”的指示。有时必须尽快抛出持股,有时则应按兵不动。因为,只是得知当时的“社会动向”,该如何踏出下一步,并不清楚。
  所以,在信息搜集上,重要的并不是单从讯息得知“社会动向”,而应从中理解“这个动向的属性”。以“股价下跌”来说,除了该知道“股价下跌”这个事实,还应了解“股价下跌这件事的属性”。
  那么,如何才能了解社会动向的属性呢?
  当我碰到足以显示社会动向的讯息时,我会针对此一资讯是属于小插曲或是大趋势作出判断。
  所谓小插曲,意味着短暂而局限在某范围的现象。特别是指对社会的大潮流不会带来太大影响的一时现象。另一方面,大趋势正好相反,它将会成为社会的主流。它指出过去的潮流将发生改变,而形成新潮流。
  掌握动向,采取行动
  判断某一项讯息是小插曲或是大趋势,非常重要,因为随着判定结果的不同,我们采取的行动也会有所不同。人的衣着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调整,因此冬天时穿着厚重的衣物,夏天则穿着单薄的衣服。相同地,人也随着环境的不同,而采取各种相应措施。夏天穿厚衣,可能引起中暑;冬天穿薄衣,会伤害身体。配合环境不断作调整,才能活得健康。
  经济也是如此,环境一旦改变,就应改变对策或想法,以适应环境的需求。举最单纯的例子来说明,景气过热时,政府以增税抑制景气。相反地,不景气时则借由减税以促进经济复苏。总之,必须配台当时的经济环境,采取适当的行动,才能使经济安定。
  换言之,我们必须配合社会动向的属性,采取不同的行动。如果某一事件只是个小插曲,就不必过度重视。因为,那只不过是一时的现象,过了就没事。就如同严寒的冬日,偶尔会出现春天般温暖的日子,然而过了一二天,又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因此,即使你已得到“股票下跌”的讯息,若只是小插曲,就可断定下跌只是一时的。放着不卖,价格不久又会回复过来。
  但是,如果这项信息具有“大趋势”的属性,则不可顺其自然。因为,大趋势代表社会环境将会发生决定性的改变。环境改变,与此相对应的行动或想法亦要随之改变。出于常识所采取的行动,现在已不被视为常识,所以,必须采取崭新的行动与想法,才足以适应趋势的变化。
  因此,“股价下跌”这个信息如果属于“大趋势”,表示过去虽然上涨,今后将持续下跌,最好能尽快采取相应措施。
  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时,许多经济学者认为:“第三次石油危机必定再来,日本经济完了!”他们之所以有此误判,就是因为将石油危机视为世界趋势。一旦将石油危机视为世界趋势,便产生石油价格将持续上涨的错觉。
  实际上石油危机只是小插曲。
  因此,对于社会的动向属于大趋势或小插曲,若作出错误的判断,其后所采取的行动也将大不相同。这时即使特意搜集信息,但大方向错,行动也会错。为了避免错误的判断,搜集信息、掌握社会动向时,应该经常思考其属性,究竟属于小插曲或大趋势。
  在浩瀚如海的信息中,自己应该建立何种信息应予保存、何者应该舍弃的标准。在你得到的信息之中,如果发现属于大趋势特性的讯息,应格外注意。凡是与大趋势有关的信息,都必须牢牢掌握住。然后,与此信息有关的事物,也有必要加以搜集。如果一项讯息只属于单纯的偶发事件,一切终将烟消云散,舍弃也无妨。
 掌握原理原则可预知“未来”
  医生为什么会治病?因为,医生熟知一些疾病的原理和原则。
  以糖尿病为例,整个发病过程为:体格变得肥胖--胰脏逐渐难以分泌荷尔蒙“胰岛素”--罹患糖尿病--如果症状加重将引起并发症。医生对整个过程的原理和原则,均十分熟悉。
  换言之,由于医生熟知疾病的原理原则,当某一症状出现时,其后将会发生何事,一切均了然于胸,也能预知病人大约还能活多久。
  判断信息时也可采取相同的方法,无论是用于搜集信息,或是解读今后社会的发展趋势,这个方法都十分有效。不只人的身体,任何事物都有其运作的原理和原则。当然,经济也不例外。
  在经济领域中,我举出最单纯的例子,简述死下:
  “景气好转--企业接到许多订单--因需求增加而扩充设备--对设备的投资增加--机械类的订单增加,工矿业生产进一步提高--随着物价全面上升,工资也跟着提高--资金需求增加、金融市场的利率上升--随着利率的提高,为了减轻利息的负担,企业削减存货并抑制生产。同时,抛售手中的存货--景气正式衰退。”
  如能像这样一步步思考下去,即能全盘理解所有演变过程,进而事先掌握事物的原理和原则,在某种程序上,将可预测未来的趋势。若懂得搜集信息,并能按这些原理原则去检视实际发生的事件,自然可断定其未来的动向。
  油价的变动原理
  事实上,我预测80年代的石油情势,也是应用此一原理原则。
  以下我将具体说明,如何以原理原则检视所搜集的信息,逐步导出80年代不会再发生石油危机的结论。
  石油作为一种商品,也与其他商品一样,随着几项原理而变动:
  第一是商品价格本来就是变动的。商品的供给一减少;价格就会上涨。然而,生产也将随之增加。结果,当供需取得平衡,所有的商品价格又会安定下来。
  第二是市场经济、自由经济的物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平衡关系。某处的商品价格发生了激烈的变化,使平衡关系受到威胁,那么在竞争商品之间,必将发生重大的供需变化。
  从上述的原理看来,即可了解属于能源之一的石油,其价格不可能持续上涨。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后,OPEC(石油输出国家组织)的供给的确减少了,相对的北海原油,俄罗斯、英国、挪威的石油产量却增加了。而且,由于原油价格上涨,煤炭的生产量也急遽增加。
  此外,将石油视为商品,石油就应该随着商品的原理而变动。事实上,只要观察石油公司如何处理石油,即可有所领悟。
  对于石油公司,石油是重要的赚钱来源;对产油国来说,石油是重要的外汇来源。换言之,石油就是生活的粮食。石油公司所贩卖的商品,如果只有石油一种,则绝无理由不贩卖石油。同样地,大多数的产油国只要仍采取以石油为唯一输出品的单一商品经济,就不会停止石油输出。而且,日本是重要的石油消费国。石油公司没有理由忽视客户,同样地,产油国应该也不会放弃日本市场。
  从这个角度观察,即可了解产油国对日本的石油供给,事实上不可能停止。
  因此,只要掌握原理原则,就可预测将来。当你无论搜集再多的信息,却仍对将来的动向毫无头绪时,不妨先探究其原理原则。
  然后,再以这些原理原则检视手边的信息。所以最后的判断,关键在于你是否认同“事态会依照原理而变动”这个观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