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人的潜能和价值

_4 马斯洛(美)
1.坎农的体内平衡概念,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罗普的 自满论(complacency theory),等等。
①译自 Maslow,A*H + r Motivation and Perso^at Jty, t chap. f .
②参哲Freud,S., Ci^iliafltion and its 1930fc
178
2.爱好,或自山选择,或自助餐厅的实验。
3.利维的本能满足实验,以及他评论母亲过份溺爱孩子的 著作。
4.各种心理分析研究的发现,指出对孩子大小便训练的过 分要求和急于给孩子断奶的有害影响。
5.大跫的观察资料使主张循序渐进的教育家、幼儿园工作 人员、以及应用儿童心理学家在接触儿童过程中倾向于实行一种 更宽容的制度^
6 .罗杰斯非指示疗法所依据的概念体系。
7.由活力论若,突生进化论者,现代实验胚胎学者,以及 象哥尔德斯坦这样的整体论者提供的大量祌经病学和生物学的资 料,涉及到机体在遭受损坏后自发的再调整^
这些和其它即将提到的一些研究,都强有力地主张我们的机 体远比一般所认可的更值得信赖,有更强的自我保护、自我指 导、自我控制的能力。此外*我们还可补充一点,各神新近的发 展已表明有必要从理论上假定机体内有某种积极生成或自我实观 的倾向。这种倾向不同于机体内岛我保存、自我平衡或体内平衡 等倾向,也不同于适应外界刺激的倾向。这种生诠或D我实现的 倾向,巳经由亚里士多德、柏格森和其他许多哲学家以一个又一 个模糊形式所假定过。在精神病学家、心理分祈家,以及心理学 家中,哥尔德斯坦,兰克,荣格、霍尼,弗洛姆,梅,罗杰斯, 都感到有必要提出这神假设,
然而,也许赞同重新考察本能理论的最重要的影响还是来自 心理治疗家的经验,特别是心理分析学家的经验。在这一领域, 尽管看起来各种事实有些模糊不淸,但事实的必然联系是准确无 误的。治疗者不得不把更基本的愿望同不太基本的愿望(或需 要,或冲动)区别开来。问题很简单:菜些需要遭受挫折会产生
179
病态I而另一些却不会。某些需要的满足会产生健康,另一些却 不会。这些更为基本的需要不可思议地“顽固”,难以对付。它 们反对所有的奉承、取代、贿赂和削弱,没有任何通融的余地, 它们只要求适当的内部满足。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寻求满足这种 需要。这些需要表现得恰如顽固的、不可削弱的、不能再分析的 终极的事实,只能作为既定的事实或不可怀疑的基点几乎精神 病学、心理分析、临床心理学、社会工作或儿童治疗等每一学 派,无论它们相互间有怎样的分歧,都假定了某神有关本能或类 似本能需要的学说,这一印象是难以磨灭的。
这些经验明确地提醒我们应考虑到种族的特性,考.虑到素 质,以及遗传,而不是肤浅的简单操作的联系。只要必须在这两 难抉择中作出任何一种选择的话,治疗者总是宁肯选择本能來作 为基石,而不是选择条件反射或习惯。这当然是不恰当的,因为 我们将看到,有另外一些居间的、更恰当的可供选择的对象f从 中我们可以作出更令人满意的选择。这就是说并非二者必居其 0
然而,根据一般的动力论要求来看,本能理论,特别是麦独 孤和弗洛伊德提出的本能理论,具有某些当时并未被充分理解的 优点,这似乎是很清楚的。它们未被充分理解,这大概也是由于 它们的错误太明显^本能论承认以下事实,人是自我促动的,人 自己的本性和他所处的环境都有助于决定他的行为;人自己的本 性给他提供先决的目的、目标、或价值体系;在良好的条件下, 为了避免疾病,他意欲的常常就是他所需要的(对他是有益的东 西)I全人类形成一个独一无二的生物族类I除非一个人理解其 行为的动机和目标,否则行为就是盲目的;总的说来,机体依赖 自身的资源,经常显现出一种生物性的功能或智慧,那是需要做 出解释的180
二本能理论的失误
我们的看法是:本能理论家的许多错误,尽管根深蒂固,应 该反驳,但绝不是本质的或必然的,而且,不少锴误是本能论者 和他们的枇评者典同具有的0
1,语义上和逻辑上的错误最为明显。由于本能论者特意创 造一些本能去解释他们不能理解或不能确定其本源的行为,他们 的确应受到指责。但自然,flp接受了适当的瞀告,也无须认为 这些本能都是实有的,不必士‘称与事实相混淆,也不必进行无 效的三段推论。今天,我们对语义学已有极多的了解。
2,我们现在已有更多的人种学、社会学和遗传学的知识, 因而能够避免粗陋的种族中心论,阶级中心论,以及庸俗化的社 会达尔文主义。这些都曾导致早期本能论者的失败。例如,这与 神经学的势态就形成了对比。在这方面我们掌握的证琚几乎不比 当时的本能论者多。例如,我们尚不知道爱的需宋是否由下皮层 神经中枢控制。
我们也必须清楚g识到,本能论者当时从种族学的天真幼稚 处回转过身时太极端,太彻底,以致这一行动本身就造成一个错 误,即:文化相对论D这一学说在过去二十年中曾很有影响,得 到广泛认可,但现在却受到广泛的批评。的确,象本能论者以前 做过的那样,寻求跨文化的种族的特性,如今是值得重新予以重 视的。显然,我们必须(也能够)既避免种族中心主义又避免极 端的文化相对论。例如*是工具性行为(手段)而不是基本需要 (目的)与地方文化决定因素的关系更密切,这一点十分清楚。
3, 二十年代及三十年代的大多数反本能论者,例如伯纳 德、华生、郭任远等,批评本能论的根据是,本能不能根据待定 的刺激,反应概念来描述。简言之,就是指责本能不符合简单的 行为主义理论。这是真的,本能的确如此。然而,动力心理学家
JS1
现在并不看重这种非难。他们一直认为,仅仅用刺激-反应概念 是不能解释if $重要的人类完整品质或完整活动的。
这样一图只能引起混淆。把反射与标准的低等动彻本能 混淆起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前者是纯粹运动神经的动怍,后 者除此以外还有更多的特点,例如,先定的冲动,表现性行为, 竞争性行为(Coping behavior),目的物追求,以及感情。
4 .甚至仅仅从逻辑上来看,我们也没有理由一定得在完全 的本能(各部分都充分发展的本能)与非本能之间进行取舍。为 什么不能有残存的本能,不能有类似本能的某种尚属行为的东 西,不能有程度的不同,不能有不完全的本能呢?
有不少低劣作者不加区别地使角本能这个词代表需要、目 的、能力、行为、知觉、表现、价值、以及感情的伴随物,有时 取其中单独一项的含意,有时代表几项的结合,结果就形成了不 精确用法的大杂烩,正如马莫尔和伯纳-指出的那样,几乎每一 种已知的人类反应,都被这个或那个作善描述为本能。
我们主要的假说是:人的?或亭+f學至少在某种显见的 程度上是先天给定的。那壁与A士关晶合;“能力,认识或感情 则不一定是先夭的,而可能是(按我们的观点)经过学<1或引导 而获得的.或者是表现性的(当然,人的许多或f_强有力 地为遗传所决定或由遗传提'供可能,例如,色发能力等 等,但它们与我们这里讨论的问題无关这就是说,基本需要的 遗传成分可以看成是简单的意动性需求,与任何固有的追求目的 的行为无关,就象弗洛伊德的本我(id)冲动的盲目、无定向的 需求一样(我们将在下面看到,满足这些基本需要的因素,似 乎也可以由某种方式确定为内在固有的)。追求目的的行为(竞 争行为)是必须依靠学习才能达到的a
本能论者和他们的反对派的严重错误都在于用非此即彼的两 nz
分法而不是按程度的差别来考虑问题。一整套复杂的反应,怎么 能够说耍么完全是由遗传决定的,要么完全不是由遗传决定的 呢?任何一个结构,无论怎样简单,不可能是只具有基因的决定 因素,更不用说任何完整的反应了。即使是孟德尔的甜豌豆也需 要空气、水以及食物。谈到这一点,可以说基因本身也需要一个 环境,即邻近的基因。
在另一极,同样明显的是,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完全脱离遗传 的影响,因为人也是一个生物族类。这一由遗传决定的事实,是 任何人类行为、能力、认识能力等等的前提,即,正因为他是人 类的一员,他才能做人类所能做的各种事情。而这一人类成员的 身份是一个基因问题。
这一站不住脚的两分法形成的一个混乱的后果是出现了一种 倾向:只要有任何习得的迹象显露时,就断靑这是非本能的,或 若相反,假如有一丁点遗传影响的证据,就判定这是本能的&既 然对于大多数萏至全部冲动、能力或情感来说,证实这两种看法 都是容易的,这样的争论必然永远不可能解决。
本能论者和反本能论者都走极端&当然,我们不必如此,这 完全是一个可以避免的错误。
5.本能理论家所使用的范例是动物的本能。这导致各种错 误。例如,不去寻找人类独有的本能。然而,从低等动物研究中 得出的最有害的经验酿成了这样一个原理t本能是强大的、牢固 的、不可更改、不可控制、不可压抑的。但是,这对鲑、蛙,北 极的旅鼠来说也许是真实的,对人类却并非如此。
我们认为,基本需要有显见的遗传基础,伹假如我们仅用肉 眼去寻找本能,只是当一种本质显然而确实独立于环境,并且比 全部环境力量更强有力时,才认为它是本能的,那么,我们就很 可能会犯大错误。负什么就不会有虽然类似本能但仍然较容易受
1B3
压抑或控制的需要呢?为什么就不会有容易为习惯、暗眾、文化 的压力、内疚等等掩饰、更改、甚至抑制的需要呢(例如,爱 的需要似乎就是如此)?也就是说,为什么就不会有-本能呢? 也许,推动文化论者攻击本能论的力量主要来自k样的误 解,即把本能等同于不可抗拒的力量。任何一个人种学家的经验 都同这种看法相抵触,所以攻击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假如我们 对文化和生物两种因素都有恰当的尊重(笔者就是这样的),并 且,假如我们进一步考虑文化是比类似本能的需要更强的力量 (笔者就是这样想的),那么,笔者的下述主张就不是谬论而是 理所当然的了:如果我们要使柔弱、微薄的类似本能的需要不被 更强、更有力的文化所吞没的话,就应该保护它们,而不是相 反。它们很有可能被吞没,尽管这些类似本能的需要在另一种意 义上说是强大的,亦即它们顽强地坚持要汞获得满足,一旦受 挫就会产生严重的病态后果。
6.只注意动物的本能还导致另一个更严重的错误。由于某 些也许只有清醒的历史学家才能解释的不可思议的原闼?西方文 明已普遍相信,我们身上的动物性,是一种恶的动物性,我们大 多数的原始冲动是邪恶的,贪婪的,自私的,敌意的
神学家把它叫做原罪,或攆鬼。弗洛伊德主义者把它叫做本 我。哲学家,经济学家,以及教育家,也用各种各样的名称来称、 呼它a达尔文是如此赞同这种观点,以致他只看到了动物界的竞 争,完全忽视了同样普遍存在的合作,没有注意到克鲁泡特金曾 轻而易举地观察到的这一点。
这种世界观的表述方式之一,就是杷我们的动物性看成与 狼、老虎、猪、秃茸,或蛇的本性一样,而不是用稍好些或至少
①參看M.E., The mental J94T*
184
温顺些的动物,如鹿、象、狗1或猩猩来比较-这种表达方式是 “将我们的内在本性解释力恶的动物性”,但应指出,如果;
从动物类推到人的话,我们最好选择那些与我们最接近的动 例如类人猿6总的说来,既然这些动物是令人愉快的、可爱的, 同我们分享许多善良的特性,那么比较心理学也不会支持恶动物 性这种说法0
7 .芜于遗传特性不会变化、不可更改的假定,我们还必须 牢记另一种可能:纵然一种特性最初就被甚因遗传所决定》它仍 然可能改变P甚至如果我们在发现过程中运气不错,这种特性也 许很容易改变和控制a如果我们假定癌有一个牢固的遗传成分, 也没有必要阻止任何人寻求一种方法来控制它,假如仅根据演绎 的理由,我们也得承认有可能证实智商既具有显著的遗传因素, 同时又可以由教育或心理治疗改进。
8*与本能论者相比,我们必须容许本能有更多变异的余 地0认识和理解的需要似乎只对聪明的个体才是敁然奋力量的^> 对于低能者来说,它们似乎并不存在,至少发展不完全&利维已 经证明,母性冲动在妇女中的差异是极大的,以致从某些妇女那 里很难看到这种冲动。音乐、数学等方面的特殊天才,很可能具 有基因的决定因素,而大多数人却没有这种基因的决定因素。
类似本能的冲动可以全部消失,而动物本能却显然不会消失。 例如,在变态人格身上,爱和被爱的需要已经丧朱了,而且如我们 戽前所知,这是一种永久性的丧先,也就是说,这种变态人格是 已知的任何精神治疗术医治不好的。我们还有更皁的关于奥地利 以及苏格兰失业研究的例子。这些例子表明,长久的失业会严重 地损伤心理,以致摧残一些需要。对有些人来讲,这些需要甚至 在环境巳经变好时仍不能恢复。从纳粹集中营里,也获得了类似 的材料。巴特森和米徳关于巴厘人的观察或许也是中肯的。成年的
18S
巴厘人不是我们西方意义上那种善爰的人,他们也不必如此。在 巴厘岛拍摄的电影表明,婴儿和儿童对爱的缺乏表芾痛苦的不 满,我们由此只能推断出:这种爱的冲动的喪失,是一种后天的 丧失。
9.我们巳经看到,本能与对新事物灵活适应和认知适应的 能力,在种系的阶梯上往往是相互排斥的。我们对其中一个发现 得越多,对另一个可以期待的就越少。这样一来,一个致命的甚 至是悲剧性的错误(考虑到历史后果)很早以前就酿成了,这种 错误把人类的本能性冲动与理解力载然分开。很少有人想到,对 于人类来说,本能性冲动和理解力可能都是类似本能的。更重耍 的是,它们的结果或隐含的目标可能是同一的、合作的,而不是 对抗性的。
我们的论点是:认识或理解的冲动也许与归属感和爱的需要 一样,是意动的。
在一般的本能-理性的两分法或对比中,本能和理性的相互 对抗是一种定义的错误&如按照现代知识来正确地划分,它们就 不会被看成是相互对立或对抗的。作为今天来定义的徤康的理性 与健康的类似本能的冲动,在健康人那里并不互相排斥,而是指 向同一个方向(虽然对不健康的人而言,它们是互相对立 的)。当前已获得的所有科学资料指出,保护、■ k待' 爱、尊重 儿童,在精神病学上是合乎需要的e这也正是儿童〈本能地)所 希望的。正是在这种非常明确的、在科学上可检验的意义上,我 们断言类似本能的需要和理性是合作的而非敌对的。它们表面的 对抗是只注意病态而产生的假象。假如这一论点成立,我们因此 就将解决一个古老的难题:本能与理性,谁应该是主人?其实这 就象另一个问题一样陈腐:在一个良好的婚姻关系中,应该为主 人的是丈夫述是妻子?
166
10.在本能理论得到理解的全盛时期,产生了许多具有最保 守甚至反民主性质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推论。正如巴斯托尔 在他对爱独孤_桑戴克(笔者愿竞加上荣格,或许还有弗洛伊 徳> 的分析中特别做出的总结性的推论那样。这些推论的产生是 由于错误地将遗传与命运等同起来,看成是无情的、不可抗拒 的、不可辦的&
我们将会看到,这个结论足错误的。柔弱的本能需要要求一 个慈善的文化孕育它们,使它们出现,以便表现和满足自己^它 们很容易被恶劣的文化环境所摧残。比如在我们的社会,必须苻 相当大的改进,柔弱的遗传性的需要才能指望得到满足。
无论如何,巴斯托尔把遗传与命运等同起来的相互芜系已表 明不是固葙的。最近巳揭示出有必要使用两个而不是一个连续统 —体来说明问题。甚至在科学的问题上,开放一保守连续统一体也 已让位给社会主义一资本主义和民主一专制两个连续统一体^现 在也许还有环境论一专制一社会主义,或者环境论一民主一社会 主义,或者环境论一民主一资本主义。
总之,认为个人和社会之间、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存在 着固有的对抗,是一个可怕的未经证明的论证前提。它的主要借 口是,对于病态的社会和个人来说,实际上就倾向于这些对抗。 但正如本尼迪克特所证明,事情并非只能如此。在良好的社会 中,至少在她所描述的那神社会中,这不可能是萁实的。健康社 会状况¥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是合作的而不是对抗的3仅仅由 于在恶劣的个人条件和社会条件下有对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错 误看法,不正确的两分法才依然存在^
1U正如大多数动力理论一样,本能理论的缺陷还在于,它 没有认识到冲动是在一个强度有差异的层级序列里能动地互相连 系的。如果孤立地对待每一个冲动,形形色色的问题一定得不到
187
解决,许多似是而非的问题就会产生。例如,动机生命在本质上 的一元性或整体性被抹煞,形成罗列动机的无法解决的问题。此 外,价值或者选择原则也被忽略了,而它们恰恰是我们决定一个 需要比另一个需要更髙级、更重要、或者更基本的重耍尺度。
(与整体化相对的)动机生命原子化的最为重要的一个后果就是 给本能敞开了通向涅槃、死亡1静寂、体内平衡、自满、稳定的 大门,原因在于,孤立看待的需要所能做的-了的事情就是迫切 要求满足,这就是说,要汞它自身的湮灭。.*
这就忽视了一个明显的事实;任何一个需要的满足,随着它 的逐渐平息,其他曾被挤到一旁的较弱的需要就登上突出地位, 力陈各自的要求<> 需求永不停息^ —个需要的满足产生另一个需 要。
12.在将本能解释为恶的动物本能的同时,人们认为,在精 神错乱者、神经病患者、罪犯、低能者、或孤注一掷者身上,这 些恶的动物本能会表现得最为明显。这种情况很自然地产生于这 样的学说:良心、理性、以及道德观不过是一种后天的虚饰,与 被掩盖的内容在性质上截然不同。前者于后者,恰如手铐之于罪 犯。这个误解使文明及其所有机构,包括学校、教堂、法庭、立 法机关等等都被说成是抑制恶的兽性的力量。
这个错误十分严重》它酿成种神悲剧,也许从历史的重要性 来看,可以将它与这样一些错误相比:崇信王权神圣^逑信某一 宗教,否认进化论1或者相信地球是平面的。任何一种使人们不 信任自己、不信任他人的想法,任何不现实地对人类各种可能性 抱悲观态度的想法,都必须对每一场战争,每一次种族对抗,每 —次宗教冲突负部分责任。
很奇怪,直至今日,本能论者以及反本能论者仍然竖持这 种错误的人性论。那些希望人类有更光明的前景的乐观主义者、
人道主义者、自由主义者、激进主义:—般的环境论者,以及 拥护统一政治的人,都一致抵制这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本能论。因 力这种错误的解释毕竟还是把人类判为非理性的,诅咒人类永远 摆脱不了战争,摆脱不了充满分裂和对抗的弱肉强食的世界。
本能论者同样怍出错误的解释,怛把绝与不可回避的命运抗 争,他们不过耸耸肩膀就一般地放弃了乐观主义。迅然,有些人 是非常渴望抛弃乐观主义的。
这使我们联想到那些陷入洒精中毒的人,他们当中有些对此 非常热衷,珣些则很不情愿,然而最终的效果往往相同a难怪人 们发现在许多问题上弗洛伊德与希特勒同属一个阵营。难怪一种 恶的动物本能论能迫便象桑戴克和麦独孤这样的非凡人物转向汉 密尔顿主义和反民主的结论。 -
认清类似本能的需要并不是恶的,而是中性的,或者是好 的,许多似是而非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仅举一例:对孩子的培养将会来一场革命,在培养他们时甚 至用不着说一句含有教训意味的丑话。当我们转而承认合理的动 物需要时,会促使我们去满足这些需要,使我们更加宽容。
在我们的文f七里,一个丧失了部分天真,但尚未被彻底同化 的儿童,即,其健康的动物性需要尚未被完全剥夺的儿童,总是 以他所能发明的每一种方式,不断地要求赞许,要求安全、自 主、爱等等&对此,复杂的成年人的一般反应却是> “喔,他不 过是在卖弄、炫耀。”或者说:“他只是想引人注意。”于是, 就把孩子从成年人跟前轰走a也就是说,这个诊断通常被理解为 一道禁令:不要满足孩子的追苯,不要注意、不要赞许、不要喝 彩。
然而,如果我们逐渐将这些对承诺、爱、以及赞许的恳求视 为合理要求,就象对待孩子对饥、渴、寒冷、或疼痛的抱怨一
139
样,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满足者而不是挫伤者。这样做的唯 一后果就是给孩子和父母都增添了乐趣,在一起时更愉快,因而 也就必然增进相互的爱。
这不应理解为无限度的,亳无分寸的宽容。某种最小限度的 文化造型,即:通过培养使孩子获得外界文化所要求的习惯,仍 将是必要的,^^虽然在基本满足的气氛中,这种外界人为制 造的收获不应引起什么特别的麻烦。另外,吸毒需要,习惯的需 要,熟悉的需要,固恋,或其它任何非类似本能的需要,是不能 放任自流的。最后,我们再次绕过有笑挫折、灾难、不幸等等有 益效果的问题。
类似本能的基本需要
前述所有考虑促使我们提出这样的假设:从某种意义说,基 本需要往某种可察见的程度上是由体质或遗传决定的。S前,不 可能直接证明这个假设,因为所需的遗传或神经学的技术尚未出 现。其它分析瑕式,例如行为、家庭1社会、人种则大都被用来 反驳而不是证实这个遗传假设,只有很明确的情况才是例外,而 我们的假设绝不是很明确的。
以下我们尽可能搜集并提出一些可以利用的资料和理论上的 研究来支持类似本能的假设。
1.提出新假设的主要理由是由于旧的解释的失畋。本能论 被环境论和行为论联合起来罢黜了。这两种理论几乎完全依仗联T 合学习来作为蕋本的、几乎是全能的解释工具。 ,
总的看来,可以很有理由说,这种研究心理学的方法不能解 决动力问题,例如动机问题,动机的满足与挫折,以及由此引起 的后果,如健康状况、心理病态、心理治疗等。
190 ,
因而,没布必要进行一场洋细的辩论来证实这个结论。只要 注意以下这点就够了;临床心理学家、粮神病U上、心理分析 家、社会工作者、以及所有其他临床工作奢,几乎从不采用行为 主义理论。他们固执地以一种特别的方法在并不充分的理论基础 上营造一个庞大的实用结构&他们往往注重实践而不莛注茧理论& 值得注意的是,就临床工作者所使用的垣论而肓,它总足一种粗 糙的、非系统的动力论,其中本能总适扮演眷重要的角色,这就 是弗洛伊德的理论。
一般说来,非临床心理学家在确定类似本能的心理冲动方而 意见一致。他们认为只有诸如饿、渴等心理冲动才算喿类似本能 的。据此,再借助于条件作用,从而假定所冇高级耑要都是耵天 获得或学得的。
这就是说,我们学会爱父母是因为他们供给我们吃的,以及 在其它方断满足我们。根据这个理论,爱是满足或交品的副产 品,或者如那些登广告者所说,是顾客的满足。
据笔若所知,没有一个实验曾成功地证明这种理论对于爱、 安全、归厲、尊茧、理解等需要的解释是事实。它不过是没冇进 一步论证的假设。实际上,人们从未对这些理论作过严格的考 察,这或许就是它得以生存的唯一原因。
条件作用的沦据当然不支持这个假设,相反,这类谣要表现 得更彖条件作用最初赖以为基础的无条件的反应,而不象次级条 件反应&
其实,II有一般观察力的人也可以看出这个理论漏洞百出。 母选力何如此热切地满足一切要求?她自己又有些什么报酬呢? 怀孕的损害和分娩的痛苦有何益处?如杲这种关系本质上就是一 种交站,那么母亲又为何要做赔本的买卖?冯逬,为什么临床工 作者一致坚持说^婴儿不仅需要食物、温暧、良好的护浬以及其
191
它诸如此类的满足,而且也需要爱,好象爱是这类满足以外的某 种东西?难道爱不过是多余的东西吗?@满足孩子但对孩子没有爱 的母亲难道会比穷困但却慈祥的母亲能更多地获得孩子的爱吗? 还有其它一些需要澄清的问题。到底什么是满足——甚至包 括生理上的满足?我们不得不假定它是一种生理快感,因为该理 论试图证明一切其它快感都派生于生理快感。但是得到温柔的拥 抱、不被粗暴地对待、不被突然摔在地上,不受惊吓等等,这些 安全满足难道是生理满足吗?为什么当对幼儿喁喁细语、温柔微 笑、或把他抱在怀里,或对儿童表示关注,亲吻、拥抱他们时, 他们却显膊很快活呢?给予孩子、满足孩子、.喂养孩子、为孩子 牺牲,从何种意义上讲是有益于给予者的呢?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满足的与满足本身一样有效,这 对满足的概念有什么意义呢?喂养A是期与可靠满足了饥饿的 需要吗?或者是一些其它因素?允诺所满足的又是哪一种需要 呢?尊重孩子的需要所满足的又是哪一种需要呢?当孩子需要 时,对他断奶或进行大小便训练又满足的是哪一种需要呢?为什 么收容所里的孩子们无论受到多好的照顾,即生理上得到很好的 满足,他们仍常常出现病态发展呢?假如爱的饥饿最终是对食物 的要求,为什么它不能为食物所平息呢?
墨菲的疏通作用的概念?在这一点上是非常有用的。他指出 任意的联系可以在无条件刺激和任何其它剌激之间发生,因为 后一种任意的剌激只是一种信号,而不是满足物本身。当一个
人要满足生理需要时(如饥饿:>,寧亏干等學早,WMWrf 足本身才达到目的。只有食物才能雀鏟杬碰。i一f相-稳虫必 ■ + # + ???? ? *?
世界中,信号学习将会产生并起作用,如象餐铃之类但更为重
①参货Murphy, G.p PersonalItyp 1^7* 192
要的学习是疏通作用,而不仅仅是联系作用。也就是说,应学习 哪些东西是适当的满足物,哪呰不是I在这些满足物中,又由于 某种原因哪些是最令人满意的或最值得选择的。
笔者所观察到的与我们的论点有关的是:爱的需要、尊重的 需要、理解的需要,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需要的徤康的满足,是 由于疏通作用,亦即内在的适当的满足,而不是任意的联系。凡 是任意联系出现的地方,我们就认力是神痉病态,是病态的需 要,例如物恋^
2.本能的常规生物学标准不会给我们多少帮肋,这部分地 是因为我们缺乏材料,也因为我们现在必须允许组己杯疑这些标 准本身(参看豪威尔斯的挑战性论文①③^他提出了回避这一困 难的新的可能性
如以上我们所看到的,早期本能论者的一个严重错误是过分 强调人与动物世界的连续性,而没有在同时强调人种与所有其他 物种的深刻区别。我们至今还可以在他们的著作里看到这种自信 的倾向:在一般动物的意义上来解释和罗列本能,以便使每一本 能都适应于任何一种动物。由于这个原因,任何K在人身上有而 在动物身上没有的冲动都被认为是非本能的。当然,任何在人和 其它动物身上发现的冲动或需要确乎都因此被证实为本能的, 无须进一步的证据。但是,这并不能杏定这样一种可能性:一 些类似本能的需要只有人才有,或者由人与动物界中的黑猩猩 所共有,如爱的冲动。通倩鸽、鲑、猫等等,都有自己特殊 的不同于其它物种的本能。为什么人种不能有自己特殊的本性 呢?
流行的理论认为,当我们进入种系层级上的髙级需要阶段
① HowelU,Psychol.Rev., 1945,52, Z3—34.
@ Howells, T‘H + , 1,Abnorm,Social Psychol., 194035* 537 — 5J8,
J93
时,本能会逐渐消退,而被一种适应性所取代,这种适应性逛以 大大改进了的学习、思考,以及交往的能力为基础的。假如我们 用低级动物标准来解释本能,把它说成是由先夭决定的冲动、感 知的冲动、工具行为和技能,以及目标对象(崧至是表达感情时 的伴随物,如東我们能找到观察它的方法的话)枸成的混合物, 那么,这种理论似乎是真实的。在白鼠中,根据这种鮮释,我们 发现了性本能、母性本能、喂养本能(还有其它本能)^在猴子 那里,母性本能仍然苻在,喂养本能巳经改变并可继续吏改,性 本能则已消先,只剩下类似本能的欲望。猴子要选择性配偶,有 效地完成性行为必须通过学习。人类没有留下这些(或其他)本 能中的任何一种。性和喂养欲望(urges)倮留下来,甚至大概 还有母性欲望,尽管很微弱&但是工具行为、技能、选择性知 觉、目标对象等等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主要是在疏通意义上 的学习)。人类没有本能,只有本能残余以及本能原基。
随着这种进化的发展,当我们在种系阶梯中上升时,我们 会逐新发现新的(更高级的)欲望,发现另一种本能,它i + 质上是类似本能的,即在强弱程度上蕋由机体结构和作用所决定 的。我们说,是由于虽然我们大胆提出了我们的假设,怛实 际上,对低.又类的动物身上的高级欲望我们述是一无所知,这 给未来留下了一个饪务,即确定在什么程度和意义上,老鼠,狗、 猫、以及猴子显承出对安全、归属、爱、尊重、自主、自信、好奇、 理解、或美的欲望(再次提请大家注意;我们这儿论及的是类 似本能的或亨罕,而f亨先定的工具行为、能力、或满足方 式,即,;羞本^)二 ',
有一组实验表明,这是一个可验证的假设。克劳福徳?,耶
①M.P.+ Comp. Fsjchoi,Monogr., 1937* 14, No,68^
194
基斯马斯洛⑧已证明,幼小的黑猩狸是一秤利他的1非控制 欲的、友奸的、有抚爱能力的动物。这也是所有同他们一起工作 的入的印象。沃尔夫在罗猴、猕猴身上重复了克劳福徳的这一实 验,发现它们不是这样^那么,眼下我们可以说,在动物界的所 布物种之中,人与黑猩猩才有利他、友好、爱等一类行为 (也许根据普—观察,狗应该包括在内〉。其他这一类的需 要,即,在人那里比在其他动物那里罕罕巧吟需要,是对信息、 对理解、对美的需要〈或者是对于对‘、&序、完美的需要等〉。 当然,没有人会否认,这些欲望在人身上是向高峰发展,而不是 趋向衰退。人是所有动物中最富有科学、哲学、神学、以及艺术 精神的。而且,几乎毋庸置疑,至少对某些人来说,这些都是象 安全、爱等等一样的需要。不过,它们是本能的原基,而不是本 能的残余。
不幸,关于这些需要,我们实际上没有实验的或临床上的资 料,虽然它们显然是很重耍的。
可以根据演绎理由假定:这些欲望的外在的、后天的决定因 素虽然无疑是存在的,但也同样无疑是极微弱的。大多数理论家 认为或假定,爱的需要是以生理需要的满足为基础通过条件作用 形成的,例如,我们去爱,是因力接受我们爱的人过去是食 物一温暧一保障的给这样,这种派生需要说就不得不坚持 这样的主张:知识、理解和美的需要是以生理需要的满足力基础 通过条件作用形成的,即,它们过去和现在都是代替食物的信 号。可是通常的经验几乎根本不支持这种论点。不难看出,它比 类似的爰的后天获得论更不可信,
? 参见Ycfces,R.M*t Amer.Naturaiist, 1039, 73, 97 — 112, (g)参 JEMaslow, A*H, j Social Psf thol*, 1940,11,313 一 324.
195
3.本能的文化标准(我们现在说到的这种反应是独立于文 化的吗?)是一种决定性的标准,但不幸资料目前尚不明确D笔 者的看法是,就其本身而言,它们支持我们考虑的理论,或者与 我们考虑的理论一致。然而,必须承认,换一个人审阅同样的材 料,完全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
由于笔者的现场经验仅限于与一群印第安人有过短暂接触, 而且由于问题取决于人类学家未来的发现而不是心理学家的发 现,这儿我们将不再进一步考察这一问题。
4 ,我们已经谈到过基本需要本质上是类似本能的原因。这 些需要受挫会导致精神疾病,这是所有临床工作者都同意的^然 而,对于神经质的需要,对于习惯、吸毒、对熟悉事物的偏爱1 以及对于工具性需要来说,这不是事实,只是在某种特殊的意义 上,这对完成行动的需要和表达才智能力的需要来说才是事实 (至少,对于这些形形色色的需要根据实用或实效来区别, 并且应该基于理论和实际的原因来jin以迗别
* ?
假如社会创造出价值观念,并使人接受它们,那么,为什么 只有某些价值观念在受到挫折时会导致精神疾病?我们学会一曰 三餐,道谢,学会使用叉匙、桌椅,我们穿着衣服、鞋子、夜晚 睡在席上,说英语。我们吃牛肉、羊肉,而不吃狗肉、猫肉,我 们保持清洁,为等级竞争,对金钱朝思暮想。然而,这一切强大 的习惯在受到挫折时可以没有痛苦,甚至间或还有积极的结果a 在某些情況下,例如在泛舟或野营时,我们通过轻舒一口气抛开 这一切,承认它们的非本质性质。但对于爱、安全或尊重,却半 不可能如此。 ‘
m * *
因此,很明显,基本需要占有一个特殊的心理学和生物学的 重要地位。它们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谁要是否认这一点,就得拿 出证据说明它们不属于类似本能的需要,
1^6
5,基本需要的满足会导致各种各样的后果:产生有益的、 良好的1健康的、自我实现的效应。有益的与良好的这两个词是 从生物学的意义而不是先验的意义来说的_可以用操作来给它们 下定义。只要条件允许,健康的机伴本身就倾向于选择并为获取 这些结果而努力。
茌论及基本需要的满足问题的章节里已经概述过这些心理上 和身体上的结果,这里没有必要再进一步考察,只是仍需要指 出,这一评判标准并无奥秘或非科学之处。可以很容易地以实验 甚至工程为根据来验证这个标准,我们只须记住,这与为一辆汽 车选择合适的汽油并无多大差异。假如一辆汽车使用了某种汽油 发动得更好,这种汽油对于这辆汽车就比别的汽油更适用9普遍 的临床发现是,当安全、爱、以及尊重得到满足时,机体就发挥 得更好:感觉更敏锐,智力的使用更充分,更能使思维达到正确 的结论,更有敎地消化食物,更少患各种疾病,等等P
6.基本需要满足物的必需性使它们自身与其它需要的满足 物区别开。出于本性,机体自己指明了满足因素的固有范围,这 是不能由他物替换的*,而这对于习惯需要,甚至神经质需要却是 可能的。也正由于基本需要满足物的必需性,最终将需要与满足 物联系在一起的是疏通作周而不是任意的联系。
7,心理治疗的效果对我们的目的相当有利。在笔者舂来, 似乎所有主要的心理治疗方式都培育、促进、巩固,了我们称为基 本的、类似本能的需要,同时削弱或彻底消除了所谓神经质的需 要,直到这些治疗获得了成功,
特別是对那些直截了当地宣称使患者复归自己内在本质的人 的疗法,例如罗杰斯、弗洛姆、霍妮等人的疗法,这是重要的事实。 因为,这意味着,人格本身具有某种固有的本质,它,不是由治疗 家新创造的.,而是由他解放出来,以便按它自己的风格成长、发
1S7
展。如果核悟和压抑的解除会使反应消失,那么就有理由认为这 个反应是异质的,不是内在固有的。反之,如果顿悟使反应更猛 烈,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本质的。同样如霍妮所推论,假如解除焦 虑使患者变得更富有感情,而更少敌意,这难道不表明对于人的 本性来说,爱是基本的,而敌意则不是吗?
关于动机、自我实现、价值1学习、一般认知、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文化适应与反文化适应等等理论,从原理上讲肯定会有 许多宝贵的资料。遗憔的是,这些有关治疗变化含义的资料还没 有积累起来。
8.对自我实现者进行的调査以及理论的耕究清楚地表明基 本需要的重要地位。健康的生活取决于这些需要的满足而不是其 它。并且,很容易看出,如类似本能假设所要求的,自我实现者 是接受冲动而不是控制冲动的。总之,我们应为这类研究说话, 它还须深入下去,就象研究治疗效果一样。
9.在人类学中,最扨对文化相对论不满的抱怨来自现场调 查工怍者。他们感觉到,文化相对论夸大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差 异,把这种差异说成是极其深刻而不可调和的,实际情况却并非 如此。笔者在一次旅行中获得的第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印第安 人首先是人,个体,人类,然后才是黑足印第安人。虽然区别的 存在无可置疑,但与典同点相比,差异是表面的。不仅印第安 人,而且历史文献中记述的所有种族几乎都有自豪感、愿意受人 喜爱、追求尊重和地位、回避焦虑,再者,我们自己文化中可观 察到的素质上的差异,在全世界都能观察到,如智力的髙低,意 志的强弱,活动性或惰性,沉静或撖动等等。
甚至在可以见出区别的地方,也可以证实这种人类共性。因 为这些区别往往可以马上为人所理解,被认为是任何人在同样情 况下都会有的反应,如对失败、焦虑、居丧、胜利、以及临近死
19S
亡的反应那样。
就算这种感情含混不清、不能确定,很难说是科学的吧。然 而,如果我们考虑到上文已经提出和下文还要提出的假说,例 如:类似本能的需要的微弱声音I自我实现的人出人意料的起然 与自主力,以及他们对文化习俗的反抗;健康概念和适应概念的 可分性等等,那么,对文化与人格的关系的重新考察,从而更加 重视机体内部力量的决定权,看起来就是富有成效的,至少对于 较健康者是如此0 '
假如一个人在成长时并不考虑这一结构,他的确不会折断骨 头,也不会立即出现叨显的病态&然而,得到大家一致公认的 是,或迟或早,或隐或显,病态将会出现^可以引用普通成年人 的神经症作力说明早期对机体内在C虽很微弱)需求蹂躏造成有 害后果的例子,这并非太不确切。
那么,人出于保护岛己的完整性和内在本质而对抗文化习俗 就是,或应该是心理学以及社会学中一个值得尊重的研究领域。 急切地屈服于自己文化中的摧残力量的人,即适应性强的人,也 许还不如那些违法者、罪犯、神经症患者徤康,这些人也许正是 以自身的反应显承了他们有足够的胆量反抗折断自己精神脊梁的 文化。而且,从同一考虑中还出现了一个乍看起来似乎是颠倒黑 白的反论。教育、文明、理性、宗教、法律、政府统统被大多数 人解释为本质上约束本能的灰制力量。但是,假如本能惧怕文明 比文明惧怕本能更甚这一论点是正确的,我们就应从相反的角度 看待这个问题(假如我们仍希望产生更完善的人、更美好的社会 的话)^教育、法律、宗教等等至少应起这个作用,即,保护、 促进、鼓励类似本能的需要的表达和满足,
许金声译
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
〔美〕马斯洛
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之间的各种差异
这一章将要论述那些被称为“髙级的”与“低级的”需要之 间存在的真正心理上以及作用上的差异。这样做是为了证实有机 体自己规定了价值的不同等级。这是科学的观察者的记录,不是 他们的创造。由于许多人仍旧认为,价值不过是作者根据自己的 趣味:偏爱、直觉、未经证实或不可证实的假设所做的任意规 定,这样,就有必要论证清楚这一问题。本章的后半部分将要引 出论证的结果。
从心理学中排除价值,不仅削弱了心理学,阻碍其全面发 展,而且使人类陷入超自然主义,或陷入道德相对论^但如果能 证实有机体在先与后、强与弱、高级与低级之间进行着选择,就 不能认为一件好事与任何其它好事价值相同,或者在任何恒久的 基础上进行选择是不可能的。第五章已阐述了这样一个选择原 则,基本需要在潜力相对原理的基础上按相当确定的等级排列。 这样,安全需要比爱的需要更强烈,因为当两种需要都受到挫折 时,安全需要在各种可坪实的方面支配有机体。在这个意义上, 生理需要(它们被安排在更低的一个层次〉强于安全霈要,安全 需要强于爱的霈要,爱的需要又强于尊重的需要,而后者又强于 个人特质的蒲要——我们称之为自我实现的需要。
①译自A.H. t Motiviiticm and Personal5ty, 1954, Chap. 8 ? ZOO
这是选择或者说优先权的顺序。但同时也違这一章所列举的 各种其他意义上的由低级至髙级的顺序。
和一切生*“具,有?食?物4的.需?要?,_也.许_与?髙’级?类猿?共.有_爱的需 要。而自我实现的需要〈至少借助创造力)是人类独有的。越是 高级的需要,就越力人类所特有。
2 .亨竿-考考亨亨吟|甲等亨吟$号。任何个体一出生就
显出有生企谇/ 二式显示有安全需要。 比如,它可能会受到恐吓或惊吓,当它依靠的世界显出足够的规 律炷与秩序时,它也许会更好地成长。只有在几个月以后,婴儿 才初次表现出有与人亲近的迹象以及有选择的喜爱感。再晚些, 我们可以相当清楚地看到,除对安全以及父母爱的需要外,婴儿 还表现出对独立、自主、成就、尊重,以及表扬的要求。至于自 我实现,甚至莫扎特式的人物也要等到三、四岁。
^体的其它能力。例如,人们对于安全的需要比对于尊重的需要 更偏执、更迫切。剥夺髙级需要不象剥夺低级需要那样引起如此 疯狂的抵御和紧急的反应。与食物、安全相比,尊重是一种非必 需的奢侈。
4.蛊活在髙级需要的水平上,意味着更大的生物效能,更
f,f 心身研究者多
mk! 爱必長4^4乏44,?‘促成不良的心理 后果外,往往还造成不良的生理后果。
5 . f宇?。它们较
不容易被wi被嵌‘,_ 佘、? i者错误的
201
信念和习惯而与其它酹要混淆。能够辨清自己的需要,即知道自 己真正想要什么,是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就。对于高级需要更是如 此。
幸搞感,+0 蠱,_
只产生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无论如何它们不能产生象爱的满足 那样的幸福的热狂与心醉神迷,或宁静、髙尚等效果。
7.料的料f料打辦轉,
脱离心理矗憙晶二......
4** ■??■***
8 , 。遗传占优势的需要
必须在髙瀹点沒彘一点就足以说明这一 间題。因此,爱的需要在意识中的显露,要比安全需要的出现依赖 于更多的满足。在更一般意义上可以说,在高级需要的层次上, 生活是更复杂了。寻求尊重、地位与寻求爱相比,涉及更多的 人,窬要有更大的舞台,更长的过程,更多的手段和分段的目 标,以及更多的从属步骒和预备步骤。轮到爱的霈要与安全需要 比较时,同样存在上述差异。
9. 要让人们彼此
相爱,而未ai▲士廠龠i^ri合晶硃境条件(家庭、
经济、政治、教育等等)。
feWd
?,而且iwi云受低级需要满足的丧失。倒如,他们将比较容 易适应禁欲生活,比较容易为了原则而抵挡危险,力了自我实现 而放弃钱财和名声。对两种蘅要都熟悉的人,普遍地认为自我尊 重是比填满肚子更髙更有价值的主观体验。
li,需要的层次越髙,爱的趋同范围就越广,即,受爱的趋
202
“i,_ 矗同斋 i 融合为
—个单一需要的优势层次。当然,这是程度问题。两个相爱甚笃 的人会不加区别地对待彼此的需要。对方的需要,的确也就是他 自己的需要。
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越髙级,就一定越少自私,饥饿是以我力中 心的,它唯一的满足方式就是让自己得到满足,但是,对爱以及 尊重的追求却必然涉及他人,而且涉及他人的满足e已得到足够 的基本满足继而寻求爱和尊重(而不是仅仅寻找食物和安全)的 人们,倾向于发展诸如忠诚、友爱,以及公民意识等品质,并成 为更好的父母、丈夫、教师、公仆等等。
如我们承及i贏k^K m," ‘此以
外,它还意味着,对于那些在高级需要层次上生活的人,我们可 以期望发现他们有更多更髙的趋向自我实现的品质。
实的个性J k^mkkkmmmmk^m0,前i矗“述Ai,’ 4 * .* * *
活在髙级需要层次意味着更多的爱的趋同,即更多的社会化。不 管听上去是否符合逻辑,它却是以经验为根据的现实,实际上, 生活在自我实现层次的人既是最爱人类的,又是个人特质发展得 最充分的人。这完全支持弗洛姆的论点,即,自爱C或不如说是 自尊)与爱他人是协作性的而不是对抗性的。他关于个体性、自 发性、自动化的见解也是中肯的?。
15,慊要的层次越髙,心理治疗就越容易,并且越有效。而
①参见Fromm_ E" Escape from freedom, 1941。
203
。例如,心理治
士未 mi 長 mi_.............
i6.科释tf科轉科科、m f.饥和遏嘉ik4^4i轟AiAi#多,? Mim依
i带有躯体性。另外,低级需要的满足远比髙级需要的满足更可 蝕知或更可观察。而且,低级需要之所以更有限度,是从他们只 须较少满足物就可平息这种意义上来说的。我们只能够吃这么一 点食物,然而爱、尊重、以及认识的满足几乎是无限的。
上述区别的一些后果
上述观点可以概括为两点:(1)髙级需要和低级需要具有-不同的性质t (2)这样的髙级需要与低级需要一样必须归入 基本的和给定的人性储备中〈而不是不同或相反)。这一定会 在心理学和哲学理论上引起许多革命后果。大多数文明同它们的 政治、教育、宗教等等理论一道,一直是建立在与这一信念正好 对立的观点之上的。总的看来,它们假定人性原始的以及动物的 方面严格地限制在对食物、性之类的生理需要上6追求真理、
爱、美的髙级冲动,被假定为在内在性质上不同于这些动物性需 要。而且,这些兴趣被假定为相互对抗、排斥,为了优势地位而 不断发生冲突。人们是从站在高级需要一边而反对低级需要这个 角度来看待所有文化及其工具的。所以,文化必然是一种控制因 素和阻挠因素,充其量是一种不幸的必需品,
认识到高级滞要恰如对食物的箔要一样是类似本能的和动物 性的,这必然具有很多影响,我们可以列举几种如下。
1.也许,最重要的是要明了,认识和意动的两分法是错误 的,是必须予以澄清的。对知识的窬要,对理解的需要,对哲学 204
沉思生活的需要,对理论参照系统的霈要,对价值系统的需要, 这些本身都是意动的,是我们原始的动物本性的一部分(我们是 非常特珠的动物)。
既然我们也丁解我们的需要并不完全是盲目的,了解它们为 文化、现实,以及可能性所更改,那就可以进而推出,认识在它 们的发展中扮演了一个值得注意的角色。约翰*杜威主张,需要 的真实的存在和界限是依对现实、对满足的可能和不可能的认识 而定的。
如果意动在本质上也是认识的,如果认识在本质上也是意动 的,那么它们的分歧就是无角的,并且必须抛弃&
2 ?许多古老的哲学难題现在必须重新对待了^它们中有些甚 至会被看成是建立在对人类动机生活误解基础上的假难题,例如, 这可能包括自私和不自私的一般区别这样的问题。假如我们类似 本能的爱的冲动,使我们从注视我们的孩子吃好吃的东西,比我们 自己吃能得到更多的个人的“自私的”偷快,那么,我们应怎样解 释“自私”,怎样把它与“不自私”相区别呢?假如对真理的需 要与对食物的需要一样具有动物性,那么,为真理而冒生命危险 的人比为食物而冒生命危险的人更少一些“自私”吗?
假如从食物、性、真理、爱、或尊重的满足中能同等地得到 动物性快感、自私的愉快和个人的愉快,那么,快感理论就显然 需要改正&这意味着,髙级需要的快感在低级需要快感衰落的地 方,很可能坚持下去。
古典浪漫主义的酒神与太阳神的对立必宠会解决。至少就它 的某些形式来说,它同样是建立在不合理的动物的低级需要与反 动物的髙级需要的分裂之上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必然要对理性 与非理性的概念,理性与冲动之间的对立,以及作为本能生活对 立物的理性生活的一般概念,作很大的修正。
205
3 .伦理哲学家有许多东西要从对人的动机生活的严密审查 中得来。假如我们最髙尚的冲动不是被看作勒马的缜绳,而是看 作马本身I或者相反,假如我们的动物性需要被看作具有象我们最 高的需要一样的性质,它们之间明晰的分歧又怎么能够坚持下去 呢?我们怎能继续相信它们可以有不同的来源呢?
进一步说,假如我们清楚而彻底地认识到,这些高尚而美好 的冲动的存在和日益强大从根本上说是首先满足更迫切的动物性 爾要的结果,我们当然应该更少谈到自我控制以及禁止1法律等 等,更多地谈到自发性、满足,以及容许等等。在窜任的严厉声 音与享乐的轻快呼唤之间,对立似乎比我们预料的要更少。
4 .我们的文化概念以及关于人与文化的关系的概念必须沿 着本尼迪克特称之$ “协同作用v的方向改变。文化显然是,或 者至少应该是满足需要的,而不是禁止锚要的。此外,它不仅是 为人类的需要而创造的,而且也是由人类的雒要创造的。文化-个体的分歧需要重新审金。应该更少强调它们的对抗,更多强调 它们的合作。
5,认识到人的最好的冲动盛然是内在固有的,而不是偶然 的和相对的,这对于价值理论一定包含着极大的意义。比如,它 意味着根据逻辑来推断价值,或试图从经典和启示中找到它们, 都不再是必要的或合乎需要的。很明显,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观 察和探索。人性自身就具有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我怎样才能成为 善?我怎样才能幸福?我怎样才能富有成就?当由于病态而这些 价值被剥夺时,机体就告诉我们它需要什么(从而也就告诉我们
#
它珍视什么)。
6.对这狴基本需要的一个研究表明,虽然它们的性质在 一个显见的程度上是类似本能的,在许多方面它们却不象我们如 此熟悉的低级动物的本能。所有区别中最重要的是一个意外的发
20S
现,gp,与本能是强大的,令人厌恶和不可改变的这样一个古 老假定相反,我们的基本需要虽然是类似本能的,却是较弱的。 作为意识到的冲动,了解我们真正渴望爱、尊重、知识、哲理、 自我实现等等,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难得的心理成就。 不仅如此,基本需要越高,它们就越弱,越容易被改变和茁制。 最后,它们不是坏的,而是中性的或好的。我们用一个反论来概 括,就是:我们人类的本能是如此弱,以致它们需要提防文化、 教育、学习的干扰,一句话,需要保护并防止改变0
7 .我们对心理治疗(以及教育1抚养孩子,一般意义上良 好性格的塑造)的目标的理解必须大大改变。对于许多人,它们 仍然意味着受到一整套对固有冲动的禁止和控制。纪律、控制、 镇压,是这样一种管理制度的口号。但是,如果我们的治疗意味 着一种旨在打破控制和禁戒的力量,那么我们新的、关键的词语 将是自发性1释放、自然真实、自我认可,对冲动的觉知、满 足、容许。如果我们的本能冲动不是被理解为狮子而是理解为羔 羊,如果我们的本能冲动与其说是棹夺性的不如说是表达爱的, 与其说是使人憎恶的,不如说是令人赞美的,我们当然应给它们以 自由,让它们充分表现自己,而不会将它们禁锢在用于犯人或疯 子的约束衣之内^
8 .假如本能是较弱的,高级需要在性质上是类似本能的》 假如文化比本能冲动更有力,而不是更弱;假如人的原始冲动最 终被证明是好的,而不是坏的t那么,人性的改进也许可以通过 对类似本能的倾向的培养,也通过促进社会改革来实现。的确, 改善文化的意义就在于给予人们内在的生物倾向以一个更好的实 现自身的机会。
9 .由于发现高级需要层次上的生活可以相对地不受低级需 要满足的支配〈甚至不受高级需要满足匮乏的限制〉,我们就可
207
能有一个办法来解决神学家们的古老难题。他们总是感到有必要 努力调合肉体和精神,天使賴魔鬼——人类有机体上高级和低级 的东西,却没有一个人找到过满意的方法。髙级需要生活的机能 自主似乎就是答案。髙级需要的发展只有建立在低级需要的基础 上*但最后一旦牢固建立,就可以相对地独立于低级需要??
许金声译
①参肴Allpcrt,G. W*?The Nature of PftfSonAlity^ 1950 203
超越性动机论? 价值生命的生物基础
〔美〕马斯珞
xiiis kk*^ —
-“超越性动机” (Metamotivations)-的驱动。
这焱4谥,_ A们具有一种归属感和充实感,门淦的需要得
到了满足,他们有朋友,得到爱的温暖,感受到爱的价值,在生 活中有自己的地位箝空间。他们具有理性的价值感和自尊感。如 若我们反过来说〈亦即用这些基本需要受挫的术语和病理学的术 语来表述),那么,自我实现的人也就是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感到 焦虑、空虚和孤寂,也不会有自卑或卑微等不徤全的感情的人。
当然,还可以用其它方式来表述,而且我已这祥做过。臀 如,要是将人的基本需要假定为人类个体唯一的动机,那么就可 以说,自我实现的人不过是“非驱动”的人,在某些文章里已使 用过这一术语。这样一来就把自我实现的人与东方哲学把健康看 作是超越执着和欲求的观点联系起来了。
也可以用表现式而不是用复写式的方法来描述自我实现的 人,这就是强调,自我实现的人是恬然自发,天然情真的人,他
①评自Chiang H.-M.and Maslow, A.H. 2C9
们比其他人更易于把握自己的真性。
上述祌种表述,在个别研究场合有其分析作用。但最好还是 进一步提出问题:“是什么动机激励着自我实现的人? ”
显然,我们必须将居于自我实现层级以下的人(这些人是由 基本需要驱动的)的原始动机与那些基本需要巳得到充分满足因 而不再为基本補要所驱动的人的动机明确地匡别开来,因为这些 人更多是由“更髙层级”的动机激励的0力方便起见,我们把自 我实现的人的这些更高层级的动机和需要称之为K超越性需要” 我觉得,基本需要的满足,对超越性动机来说并不是充足条 件,这是不言而喻的,尽管它可能是一个必需的先决条件。在我 治疗的一些病人身上,表面上的基本需要的满足就与“生存性神 经疲”、无聊、无价值之类的东西捧合在一块。现在看来,超越 性动机并不是在基本需要满足后就能自然而然地得到保证。因此 必须提出“维护超越性动机”的附加定义。这就是说,为了交流 和理论建设的需要,须对自我实现的人作一些补充规定,他们不 仅(1>是完全健康,没有疾病的人I (2>是基本需要已充分 满足的人丨(3)是能主动积极地运用自己的能力的人!而且 C4)是为一些他们所为之奋斗,为之求索并奉献忠诚的价值所 激励的人,
210
对工作的深厚感情,人们完全可用天职、召唤、使命等等古老的 词汇去描述它们。甚至可以用注定或命运这样的词汇去描述。我 还曾把它比作宗教意义上的祭献,即为了某一特殊使命、某一超 于个人之外的事业或比个人更为重要的事业,为了某些不夹杂私 利、某种与个人无关的事业而牺牲自己或把自己奉献给“圣 坛”。
我想进一步来好好谈谈注定或命运这样的概念。它实际上是 用不太恰当的词来比拟一种感受,这种感受往往是人们在听到自 我实现的人(和其他人)谈及自已的工作或任务时会有的。人对 自己所热爱的职业会有这种感受,进一步对那些干起来非常“自 如的”事也会有这种感受,对适合于他去做的事、他有义务去做 的事、甚至他似乎天生就应承担的事,也会有这种感受^
可以说,上述道理也适用于我的女受试者,尽管在意义上有 所不同。我曾借用过一位女受试者。她完全献身于做母亲、做妻 于、做家庭主妇、尽女族长的义务。她的天职(我们完全有理由 用这个词)就是带孩子、使丈夫幸福,把一大家子亲戚和睦地维 系在一个亲友关系网中。她干得十分出色,与我所描述的那种精 神几无二致,她对自己的行为也感到由衷的愉悦。她完全是以整 个身心热爱U己的命运,我甚至可以说,她从不羡慕份外的任何 东西,只是艽分发挥自己的全部能力。其他女受试者虽有不同的 家庭生活和家庭之外的职业,但都能积极热忱地献身于家庭生活 和社会工作,把它们当作同样重要和有价值的事去热爱。我简直 想说,布一些妇女,至少在某一时期里,她们最充分的自我实现 就是“带一个孩子”。
最为理想的例子是,内在的需求与外在的要求契合一致,
211
辨学“f轉”。
?義奇以各描种决定性的因素,在作这种描绘时, 我常常动情。内痒的需求可以说是人内心的反应,例如:0我爱孩 子,或我酷爱绘画,我热心于搞研究,我热衷于政治权势胜过世 界上任何事情,我对它充满幻想……我奄无保留地献身于此…… 我需要它……”。这都可称为“内在的需求”,是人内在地感觉 到的一种与责任完全不同的自我沉迷。它与“外在的要求〃不 同,不可混为一谈。外在的要求是主体对环境的反应,对他人的 命令的反应。诸如起丁火“要隶”扑灭》孤弱的孩子要求有人照 料他,明显的不合理的事要求正义来裁判等等。在这种情形下, 人所感到的是职责感、义务感和责任感,不管他是被安排着去 完成还是真正主观希望去完成,他都必须义不容辞地作出反应。 在此,更多的是我必须,我应该,我不得不……,而不是我意欲”。
理想的情形是:“我意欲”也就是“我必须”,这类情形我 有幸碰见过不少。
我有些吃不准该如何称呼它,姑且叫做“目的性” (Purposefulness) ,因为,它也可以说是出于意志、目的、决定和策 划之类,但同时这个词又不足以表明那种卷入禊流的主观情感, 那种自愿而热切献身的主观情感或屈从于命运而又愉快幸福地承 受命运的主观情感。在理想的情形中,一个人也会自己的命 运,而并不仅仅是为命运所左右、所规定、所裁决:二个人认识 自己的命运时,仿佛是在不知不觉中等待着它。也许用“斯宾诺 莎主义者”或“老庄”的道、决择、目的、甚或意志等术语来表 述会更好。
与那些对此尚未直觉领悟的人交流这些感情最好的方法就是 用“沉迷于爱”为例说明这与执行职责或作些明智的合逻辑的事 是显然不同的。如果非要提到“意志” 一词的话,那也是在极特
ZIZ
殊的意义上来使用的a当两个人完全相爱时,那么双方都会僅得 什么叫磁和铁一般的感觉,什么叫双方共同同时感受到的东西。

卑微臝J.................._
? _ ?
这一模式也有助于表达用语言难以交流的东西,也就是表达 他们的幸运感、幸福感、必要的感恩感> 表达对这一奇迹竟会出 现的敬畏感,对他们竟会被命运选中的惊异感;表达那种骄散中 襦染着谦卑的奇特的复杂感受;那种在幸运的爱侣身上可以感觉 到的为他人的不幸而惋惜的傲慢感。
当然,这种幸运和成功的可能也会引起各种神经质恐惧、卑 微感、反向价值(codiitervaliies)、约拿综合症等各种不同的行 动。在以整个身心接受最高的价值之前,必须克服这些妨碍我们 自我实现的种种最大可能性的障碍。

........
诚然,我们可以说,这样一种具有真正意义的人,就是他正 在成为他自*己那一类人,也就是成为他自身,就是实现了他的真实 自我的人。抽象地说,根据对这种最髙的完善的理想的考察所 做出的推断也许可以这样比拟:对某一特殊职业来说,某人是这
213
世界上最合适的人,而这一特殊职业对这人的天陚、才能、趣味 来说也是最合适的。他就是这职业,这职业就是他。
无疑,只要我们同意这一点并体验到我们所说的东西,那么 我们就可以进而讨论另一个领域——存在领域,超越领域。现 在,我们只能用存在语言(B「la吨uage,神秘水平上的交徉 等〉来谈论。比如,对自我实政的人来说,工作和娱乐之间通常 的习惯上的分裂已完全被趦越了,这一点非常显明。那就是说, 在自我实现的人那里,在这样一种情境中,工作与娱乐没有明显 的区别了。他的工作就是娱乐,他的娛乐就是工作Q如果一个人 爱他的工作,从中得到愉悦,这世界上再没有任何其它活动可与 它相比e他热切地追求它,每次休息后都急切地回到它那里去, 那我们怎么能说“劳动”是违反某人的愿望强迫他去干的事呢?
_ ? ^果有又土a'pgii现燊又/kkx^士人,
“你是谁? ”或“你是干什么的? ”郅他通常会以自己的“使 命”来作答:“我是律师”,“我是母亲”,“我是精神病学 家”,“我是艺术家”等等。
假如有人问他,“我想恐怕你不是科学家c或教师,或飞机 驾驶员),那你是干什么的呢? ”或者会这样问:“我想,你大 概不是心理学家吧? ”在我的印象中,自我实现的人这时的反应 会表现出困惑、思虑、吃惊,也就是说会做出一个毫无准备的回 答。他的反应也许会十分机智,开一个玩笑。但实际上,他的回 答却是要'是我不是一个母亲(或一个人类学家、一个实业家),
ZU
那我也就不会成其为我了。我也许就成了另一个人。我筒直无法想 象我会成为另一个人,”
这种回答与对下面这句提问的含糊回答不相上下:“我想, 你也许是一个女人而不是男人。”
探讨性的结论是;在自我实现的主体那里,他们所倾爱的工 作逐渐取得了自我的特征,与自我同一,溶合起来,成为一体。 成为一个人的存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m,
.........
对自我实现的人来说,职业似乎并非是独立自存的,它宁可 说是某种最高价值的载体、工具和化身o对自我实现的人来讲,律 师这一职业就意味着公正的目的,而不是律师本身的目的。也许我 可以通过表达我的感受来让人体会到这一点上的^妙荖别。对某 个人来说,热爱法律是因为法律即公正,而在另一个人看来,亦 如在一个纯粹的非价值观的技术人员看来,热爱法律不过就是出 自本能地爱规范、先例和程序,而不顾及目的或运用这些规范、先 例、-程序时后果。

这些内在的价值与存在价值交织在一起,它们简直可以说合
215
二为—了。
* * _ _
我感到急需用我的存在价值(B—values)这一描述,不仅是 因为理论上贴切,而且因为它在众多不同的描述方式中是最恰当 实用的描述。这就是说,存在价值一词是在经历了种种不同的探 索之后最终找到的。在各种不同的道路上〈诸如教育、艺术、宗 教、心理治疗、髙峰体验、科学、数学等),人们逐浙猜测到在 它们之中有某种共同的东西。如果确囊如此,我们也许坯可以加 上一条通向终极价值的道路,这就是“事业”、使命、天职,也 就是自我实现的人的“工作”。?

f (VffV. Wa>
mkkk0...................
■ # * *
存在价值或超越性动机不再仅仅是心理内部的或机体的了。 它们旣是内在的又是外在的。超越性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是内在 的,但它追逐的一切却是外在的。内在东西和外在东西的区分在 人那里变得模糊起来,也就是说,它们逐渐溶合了。
在这里,单纯的自私自利确乎是被超越了。因而必须从更髙 的层次上来给它下定义。比如,我们知道,有的人从他孩子吃食 物那里能得到比自己亲口吃更大的愉悦(这是自私?还是无私?)o 他的自我已扩展到自己孩子身上。伤害他的孩子就等于伤害他。■ 自我确乎不再与(由心脏流出沿着血管奔涌的血所支撑着的> 自身 的生物体是一码事了。心理学上的自我显然比自己的肉体大得多。
216
价值与自我的一体化还有一个重要结论。比如,你热爱这世 界上或这世界上某一个人的公正和真理,当你的朋友接近真理和 公正P会使你感到幸搞,而当他们离开真理和公正时就感到悲 戚^ k一点不难理解^但试想一下,你看到你自己向真理、公 正、美和美德靠近时又如何呢?你当然可能发现,在一神特殊的. 对自己个人的超然和客观的态度中(这在我们的文化中是没有地 位的)你会爱恋并赞美你自己。这种健康的自爱弗洛姆早在1&47 年就描述过了你会尊重你自己,赞美你自己,温柔地关怀你 自己,嘉奖你自己,感受到自己的美德值得爱,值得尊重。你可 以把自己当作责任,当作不是你自己,就如一个孕妇那样,她的 自我这时就可以定义为包含着一个非自我^所以,一个人也可以 用自己过人的天陚来卫护这天賦和他自己,仿佛他是某种同时旣 是他自己又不是他自己的东西的载体。可以说,他可以成为他自 己的监护人。
.............
生涯、职业或工作这些一般性的范畴也可以作为满足其它各
①弗洛拇在《自为的人》(Man for Kim^lf)—书中0专门讨论了自爱。本 译文槊选译了该书较重要的二节^——编者
217
种动机的渠道,这不是指纯粹的习惯、习俗或机能自主之类。这 —切可能满足或徒劳地寻求满足某一或全部基本箝要以及各种神 经质需要。它们也可以成为达到“演出”的渠道,或者成为迖到 “防御性”行为以及真实满足的渠道。
这一切各种不同的习惯、决定因素、动机、超越性动机都同 时活跃在一个异常复杂的模式中,而这一模式又偏重于以某一种 动机或意图为中心。也就是说,我们所知的达到更髙发展水乎的 人由超越性动机激励的程度要高得多,他们与一般的或发展水平 不髙的人比较起来,受基本需要驱动的程度要小得多。
十―
.......
如果我们要对真实的自我、人自身〈identity)或说真正的 人的最深、最真、最本质的各基本方面下定义的话,我们就会发 现,.由亍它们过于广泛,我们不仅要囊括人的体质和气廣,囊括 解剖学、心理学、精神病学、内分泌学,妻括他的各种能力、生 理上的待质以及他基本的内在固有的需要,而且还得囊括存在价 值,这也是他自身的存在价值。
" 释神啊科钟|轉符明利,料科,A
\\ I ?.?,、C2>'
‘。_ i由卒内在?价_值_超?越性需i的忐吳imm
_ +? ■■暑 _隹《
218
以称之亨超越性病态(Metapatliologies)。“最高的”价值,
圭m: .............
那些由于存在价值(或超越性需要,或存在的事实)的丧失 而引起的“病态”还是一个新问题,尚未被诸如病理学这一类的 学科描述过,而只是被含糊地提到过,比如弗兰克尔在1966年曾 通俗地概括地描述过?,没有以研究的形式去处理。一般说来,这 些问题多少世纪以来一直是由宗教学家、史学家和哲学家们把它 们作为精神上的或宗教上的缺陷来探讨的,而不是由生理学家、 科学家或心理学家作为精神病上的、心理上的或生理上的“病态” 或发育 +不全或萎缩来研究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有些东西也与社 会学和政治学上的混乱纠缠在一起,诸如“社会病理学”之类4 我将把这些“病态”(或者更确切挂说,人性的萎缩)称之 为“超越性病理现象”,把它们确定为存在价值(不是一般的存 在价值就是个体特殊的存在价值)丧失的结果。
或物质的需要所驱动的。
我的看法是,这种行为很可能是校期追畀某种可信仰的东西
? Franklt V Self-transccndencc a.s a humau phenomeaon. Journal of Humaui^lic Pijchologyt 1Q66, G i 97——106D
219
与失望的懊恼的混合物。(我曾见过一位青年对存在价值的g年 本身感到巨大的失望。) *
当然,这种受挫的理想主义和不时产生的失望感也部分地受 到那种种遍及全球的狭隘昏愦的动机理论的影响。且不谈行为 主义和实证主义理论〈它简直箅不4:理论)如何简单粗暴地拒绝研 究这一问题,耽是精神分析学家也否认这一问题^这些理想主义 的青年男女们又有什么办法呢?
不仅整个十九谊纪的官方科学和正统的经院心理学没有给青 年人提供任何东西,就是大多数动机理论也没有给青年人提供任 何东西。靠这些动机论生活,大多数人都会被引向抑郁症或犬觭 主义弗洛伊德主义者也不过是关于人的髙级价值的还原论者, 起码在他们的正式著作中(而不是在那些有益的治疗实践中)是 如此。他们认为最深层最真实的动机是危险的、龌龊的,而人的 最高价值和美德则完全被当作欺骗,当作u深层、黑暗、污浊” 的东西的伪装教条。我们的社会科学家们在主要问题上恰恰是令 人失望的。极端的文化决定论至今仍是许多或大多数社会学家和 人类学家公开的、正统的信条。这一信条不仅否定A的内在的高 级动机,有时还明显接近于“否定”人的本性自身。经济学家们 从根本上说都是些实利主义者,不仪西方的经济学家如此,东方 的经济学家也是如此D我们不得不这样苛刻地来评说经济“科 学它不过是人的需要、价值的完全错误的理论的一种精巧髙妙 的技术上的运用罢了,它着眼的仅只是低级的需要或物质的鞯 要。
这怎么能叫青年们不失望,不頹丧呢?青年们不仅被理论家 们而且被父母和教师们的传统思想以及广告商们那些显然乌七八 糟的谎言牵着典子走,到头来获得了一切物质上的和动物般的满 足后,仍然得不到幸搞。这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7 220
那么,“永恒的寘理”又如何呢?终极真理又如何呢?社会 上大多数人都赞成把它们转手移交给教堂,交给敎条化、制度 化、习俗化了的宗教组织。这岂不就是对人的最髙本性的否定 吗!据说青年的一代在寻汞真理时*肯定在人的本性中什么也找 不到。他不得不到非人的非本性的地方去寻求终极真理D当今聪 明的、有头脑的青年人当然会怀疑或拒绝这一非人的非本性的探 求方向a
十四
也是S于“们kL、“条*
畴* 丨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不仅被迫丧失了价值而成为病理琛常 的人,我们还对内在于我们的和外在于我们的最髙价值感到惧 怕^我们既受到吸引,也感到畏惧、吃惊、颤栗、胆寒o这就是 说,我们逐渐陷入内心矛盾和冲突。我们甚至抵制存在价值。压 抑、否弃、反抗结构一也许弗洛伊德主义的一切防御机制都可用 来抵御我们心中的最高价值,一如它们被建立起来抵御我们心屮 最低级的冲动一样。谦卑和无价值感会使人逃避最离价值。怕被 无数淹没价值的恐惧感也会造成同样的结果(我在1967年的一篇 文章里称这种恐惧感为约拿综合症,并作过更详尽的描述)。
十五
基本需要的系统比超越性需要力量强些c
221
基本需要和超越性需要是在同一个整合的系列之中,也就是 在同一个连续统一体中,属于同一探讨的范围。它们都有“被需 要”(即对人来说是必须的、有益的)的共同的基本特征。正是 在这个意义上,它们的丧失才产生病态”和萎缩,它们的吸收 才有助于培养完满的人性,获得更大的幸福和怏乐,达到心理上 的“成功”,促发更多的高峰体验,并且一舣地说常在存在的水 平上促进生活。这就是说,它们都是生物性的欲求,都能促进生 物性的成长。但是,它们也有明显的不同。
首先,整个基本需要系列比超越性需要力量强些,或者换一 句话说,超越性需要比基本需要后生效,不如基本需要那么急 切,要求要弱一些,这一点很明显,我这里说的是就一般的统计 意义而言,实际上,我发现有些个别特殊的人有一种独特的天 賦,对真、善、美有独特的敏感。在这些人身上,超越性动机显 然更重要、更迫切。
再者,基本需要可称为匿乏性霈要,这些需要的种种特征早, 已描述过了。而超越性需要似乎还有更特殊的特征。它们可称之 为“生长性动机” (growtli-iuotivations) 6
- 十六
岛i#排A士..................
我所能够举出的超越性需要(或说存在价值、存在事实)并 不是依饵势层级排列,一般看来,它们都是同样的强烈。关于这一
222
问题的另一种说法是,每一个体依其自己的天陚、气质、技能、 才能等有他自己的超越性需要的重点、层级或优势,这种说法就另 一方面的目的看是有益的。对某人来说,美比真更重要,但对他的 哥哥来说,这可能是间等统计可能性的倒过来的比较0
+七
令咅舍4^舍奉‘吾令。_ iff
这就是说,要给真下一个充分的完全的定义,就得这样说:真 是美、善、完美、公正、单纯、有序、合法、生动、易解、一 致1超越分歧1松弛、娱悦(“真,完整的真、纯真”这一公式 是不适当的h美的完满定义是;真、善、完美、生动、单纯等,
十八
mmm, fj|a
mk^Lo 斤Am/
精神生命是人的本质的一部分,从而,它是确定人的本性的 特征,没有这一部分,人的本性就不完满。它是真实自我的一部 分,人卒身的一部分,人的族类性的一部分,完满的人性的一
223
部分。一个人的自我或纯粹的自发性所纯粹表现的程度,也就是 超越性需要的表现程度。“消除抑制的”疗法、老庄式疗法、存 在疗法、言语疗法或“本体论的”疗法都将揭示并增强超越性需 要和基本需要。
深层诊断和各种治疗术最终将揭汞这些超越性动机,因为, 我们的“最髙本性”很可能就是我们的“最深层的本性”。价值 生命与动物生命并不是两个互不搭界的领域,这在大多数的宗教 和哲学那里才是如此,在古典的,非人化的科学那里也是如此 1精神生命(沉思的、“宗教的”、哲学的或价值的生命)是在人 的思维的权限之内,原则上说是可以靠个人自己的努力去获得 的。尽管它们被传统的、非价值的,模仿物理学的科学逐出了现 实的领域,我们仍可断言,精神生命是人道主义科学的研究和技 术的对象。
让我更详尽地发挥一下i超越性动机是遍及全人种的,从而 是超文化的、人人其同的,并不是文化随意创造的。由于这一点 注定要引起误解,让我这样来说吧:超越性需要在我看来是类似 本能酌,这就是说,它有明显的遗传上的遍及全人种的定性。但 它们是潜在性的,而不是现实性的。要实现这些潜在的精神生 命,文化是绝对不可少的。可是,文化并没有促进它们的实现,的 确,这恰恰是有史以来大多数已知的文化的实际所作所为,因 而,这里所指的超文化因素是能从外部来评判任何文化的,也就 是说,根据文化促发或压制自我实现、完满人性和超越性动机的 程度来进行这种评判。
k
所谓精神的(或超越的、价值论的〉生命明显地椬根于人种 的生物本性中。这种“髙级”动物性是以健康的“低级”的动物 性为前提条件的。这就是说,它们是一个整合的t而非互相排斥
224
的)系列。但是,这种高级的、精祌的“动物性^过于怯弱和柔 嫩,很容易丧失,很容易为强大的文化势力剥夺,因而在一 个促进人的本性的文化中,它才能广泛地实现,从而得“充分 的发育。
十九
乐。
*
存在价值,亦即超越性需要的满足是最高的偷悦或我们所知 道的最大幸福a
我以前曾在另一处地方提出过,需要意识到有一个愉悦的等 级,从痛感的消除,热水浴后的惬意,与挚友相处的庆幸,到欣 赏经典性音乐作品的喜悦,有了孩子的欢欣,最瀉的爱的体验的 狂喜,直到与存在价值的溶合。
这样一种等级也就是欢乐、自私、职责等问题的解决。如果 在一般凶愉悦中包含着最髙的愉悦,即超越性偷悦,那么说完美 的人也只是寻求偷悦一超越性偷悦就是一句实话了。我们也许可 以把这称之为“超越性欢乐”,并从这一层次上指出:既然人类 -个体最高的义务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真、善、美,,而真、善、美也 就是族类所能体验到的最大的偷悦,那么,愉悦与职责从拫本上 说并不是互相矛盾的&当然,从这一层次上说,自私和大公无私 的相互排斥性也就消失了。对我们来说是有益的东西,对每一个 人来说也是有益的,令人满足的东西就是值得赞美的东西,我们 的欲望就是值得信赖的、理性的、明智的,我们所享乐的就是有
225
益于我们的,寻求我们自身的(最高的)善,也就是寻求普遍的善
二十
jective biology)的一切技术均可运用于精神命的教育。
? _ 黌 _ 嘩暑丨
精神生命(存在价值、存在事实、超越性需要等)从原则上 说是可以自我反省到的。它有“冲动的声音”或“内在信息”, 尽管它不如基本需要强烈,但起码可以“听到”,从而可以算作 我所描述的“主体性生物学”的规则之一。...
因而,从原则上讲,“主体性生物学”的一切原则和训练都 有助于发展(或教育)我们的感官意识、机体意识,我们的感性 体察到这些内在的信息(它通过我们的需要1才能、体质、气质、 机体等发射出来),这一切信息尽管不是很强,仍可适用于我们 内在的超越性需要,亦即适用于培养我们对美、法则、真' 完美 等的渴望。我曾用“体验的空虚”一词来表述这样一些人,他们 的内在信息不是缺乏*就是处于沉寂状态说许我们也可以用 “体验的丰富”来表述那些感觉到自我的内在声音的人,他们因此 而能够有意识地内省到超越性需要并力此而感到愉快。
这种体验的丰富性从原则上讲应是“可培养”起来的或可恢 复起来的。我坚信,也许适当地使用幻觉剂,采用埃沙伦式①^彳 语言术,用禅定和沉思术,或通过进一步研究高峰体验或存在认 知,起码会起到一定作用。
①如利|?尼亚大苏尔地区的埃沙伦(Esalen)学院JI试行这种方法的专f:)机 构《这一启发式教有的设想是*既爱組体,也爱"精神#,它们是合作的, 同一系列的,而不届互相排斥的,即,人可以闻时拥有两者*
二十―
传统上的亨夺与亨寧之间的矛?是生活的低级水平的特征。 它在事实与价4备二士一的髙一级生活水平上被超越了。对清晰 的理性来说,这些既是描述怯的又是合规范的词语可称之为“融合 词”。
在这合二为一的层次上,“对内在固有价值的爱”与“对终 极实在的爱”是一码事。在这里献身于事实也就是爱事实&坚定 地致力于客观性或致力于感知,亦即尽可能地减少对观察者的不 良影响以及对观察者的担忧、希望、为自己盘算等的不良影响》 获得情感的、审美的、有价值的成果,也就是最伟大、最明智的 哲学家、料学家、艺术家、心灵工程师和领抽们所接近并追求的 成果。
对终极价值的沉思也就与对世界本质的沉思成为一码事。探 寻真(完满定义上的真> 也就等于追艰美、秩序、单一、完善和 公正(完满定义上的公正>,那么,通过任何其它的存在价值也 就可以寻到真。这样一来,科学不就与艺术、与爱、与宗教、与 哲学没有什么两样了吗?对存在本质的基本科学发现不也就是精 神上的或价值论上的成果了吗?
不仅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一部分,而且人必须与
22?
燊劣二# ^4_h^jv* ^i0...............
_?*_ ???? 蜃击
也许,人对自然的激动感情——人把自然领悟为真、善、美一 有朝一日会被理解为一种人的自我认识或自我体验,理解为个体 自身存在和充分发挥潜能的一种方式,理解为安适自如的一种方 式,理解为一种生物性的真实感,理解为一种“生物神秘主义' 也许,我们不仅会把与最值得爱的东西的交往看作神秘的或高峰 的浑然一体,而且会把与这“家庭”中的任何一员(它是存在的 真正一部分,人也隶属于此)的融合视为神秘的髙峰的浑然一体
我们越来越深信不疑的是;我们本来就与宇宙是一体,而
非与它格格不入
洳德蚺?璺菲
神秘体验或高峰体验(在此,精神的体验与宗教的体验也许 并无二致)的这种的或进化论的观点再次提雇我们:我们最 终定会超越作为或**最深层的”对立面的“最高的” 这一陈旧过时的用语。在这里所描述的“最高的”体验,那#人 们所能感知的与终极事物的充满喜悦的浑然一体,同时也可看作 是我们人的终极动物性和族类性的最深体验,看作是对我们与自 然同型的丰富的生物本性的承认。
22 i
起一种“龠乘的ii”,也引起一A辜微i
? * * ■?*_, *4****??
存在价值最好与我们人类对它们的态度区别开来,这一困难 的任务至少在一定程度上_可以做到的。这些对终极价值(或 reality —实在)的态度包括:爱、敬畏、膜拜、谦恭、崇敬、卑 微、惊异、诧愕、颤慄、亢奋、感恩、恐惧、喜悦等。这些显然 都是些包括认识因素在内的情感反应,当一个人看到某一与他自 身不一样的(那怕只是可以说成不一样〕事物时会有这些反应。
当然,人越是在高峰体验或神秘体验中与世界化为一体,这种 自我内部的反应就越少,作为一种分立存在的自我就越是不存在。
二+四
kkkk^mi:
....................
? * *
内在固有闰价值同我们对这些价值的态度的匡分也需要有一 个关于动机的分出等级层次的词汇(这里最一般、最概括性地使 用动机这个词我以前曾提醒注意与从需要到超越性需要这一层 级序列相对应的各种满足,愉悦或幸福的不同层次。除此之外》 我们还需牢记,只有在超越性动机(亦即坐长动机)的层次上, “满足”这一概念本身才被超越了,因为,只有在这一层级上偷 快才可能是无止境的。所以,对于幸福这一概念来说,也只有到 了最髙的层级才能被超越。这样一来,也许容易带来一种宇宙般 的悲哀,带来一种虚静或不带情感的禅思。在最低级的基本需要
22B
层级上,我们所能谈的只有驱动、极度渴求以及奋求和急需,比 如,在断绝氧气或经受着巨大的痛苦时就是如此。我们再顺着基 本需耍的序列朝上走,更为适当的词就是意欲、愿望、选择和要 求之类了。但到了最髙的层级(亦即超越性动机层),这些诃就 主体而言显然就不恰当了,只有用下面这些词汇来描述超越性动 机的感情才准确,即t向往、献身、追求、钟爱、景慕、赞美、 尊敬、沉迷、或入胜等。
二+五
我们赞同_榭尔所强调“庆贺”,他把这描述匁“对自号所 需要或崇敬的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尊重或敬慕的行为……庆贺的实 质在于唤起对生活中的崇髙或庄严的方面的重视。……庆贺就是 分享极乐,参与演出一场永恒的戏剧^ ”
不妨再解释一下,最高的价值不仅仅是承受极乐和虚静禅 思,它们也常引起表现上和行力上的反应,当然,考察这些反应 比考察主观状态的体验更容易得多。
二十六
亨些治g亭学疗亨十序手if兮f学f學c亭夺
平)i, 4矗iir以些/k平蝨语 言区别。 、
4 4 4
我曾发现,将存在领域与匮乏领域区分开来,亦即将永恒的
230
领域与“实践的”领域区分开来,对我來说太有用了。仅仅从战 略战术的角度看,要过充实美满的生活,要让自己选择生活而不 是让生活来决定我们的命运,这种区分也是有益的^
我还曾发现,这些词汇能便人更充分地认识存在价值,认识存 在的语言,认识存在的终极事实,认识存在的生命,认识趋向联 合的意识,从这方面说也十分有用。这些词汇在菜种柙度上有些 辞不达意,有时菡至能引起敏感,但它们却有助于达到目的。
二十七
“畔ff]种神” m —
于牛:物A之上。
弗洛姆讨论了 “人道主义良心”这一概念,霍妮重新考察了 弗洛伊德的“超我”概念。在此影响下,其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也赞同在超我之外还有一个“内在固有的良心” *以及一个用来 对背弃内在固苻的D我进行自载惩罚的“内在固有的负罪感p。
我坚信,超越性动机论的生物基础能进一步弄清和充实这些 概念。
人的个休庄物学无疑是“真实自我”的兮〒的组戊部 分。成为你白己,白然的或自发的生活,绝;生活,表现 你的本來面0,这一切都是生物学的表述方式,它们都不外是承 认人在体质、气质、解剖、神经、内分泌和类似本能的动机上的 本性。这一表述既是弗洛伊徳主义者的路子又是新弗洛伊德主义 者的路子(不说罗杰斯、荣格、谢尔登、哥尔德斯坦等人的追随 若)。他们清理和纠正了弗洛伊德所換索的东西以及粗略地一瞥 而过的必然性。因而,我把他们视力“纯弗洛伊德主义”或“后
231
弗洛伊德主义”传统。我认为,蔸洛伊德是想用他的各种本能学 说来表达这一类似的东西。我还相信,他们的表述是对弗洛伊德 的本能学说的接续和改良,霍妮曾想用她的真实自我概念去表述 的也不外是这些东西。
假如我的这些对内在固有的自我的生物学解释成立的话,那 么,神经质的负罪感与内在固有的负罪感之间的区分也就可以成 立。内在固有的负罪感是起于对自己的本性感到不满,起于想违背 自己的本愿那样生活。
二十八
从人类一直在追寻的永恒和绝对的观点来看,在某种程度上 说,存在价值能达到这一目的a这些存在价值就其本身来说并不 依纊于人类对自己的生存怀有的那种奇异的想法。这些价值是体 察到的,而不是创造出来的#它们是超人的、超个体的。它们存 在于个体的生命之外。它们可以被看作一种完善。它们确能满足 人类对必然的褐求*
但从特定的意义上讲,这崔价值又是人类自身,它们不仅是 属于人的*而且就是人自身,它们博得人献身于它们、崇敬它 们、庆祝它们,为它们而捐躯。它们是值得人去为之而生为之而 死的。禅思这些价值,与它们浑然化为一体,是人所能享受到的 极乐A
躭巳有的宗教组织的其它功能来讲也一样。每一传统宗教 中(不管是有神论的还是无神论的,不管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 W怕是以其地区性的表达方式)所推述的大部或几乎全部特殊的
232
宗教体验,都能为我们这种理论结构所吸收,并能以经验意义的 方式(亦即可测验的方式> 表迖出来。
生产性的爱和生产性的思维?
' 〔德〕弗洛姆
人的存在的特征是孤独和与世界隔离;怛人又不能停留在这 种与世界隔离的状态中,他被迫寻求一种联系和同一蚀。能满足 这一需要的方式不只一种,但他要作为一个独特的存在无损地生 存下去却只有一种方式,也就是说,他要在各种关系之中拓展 己的力量只有一种方式。人既寻眾与他人的密切联系,又寻求自 己的独立性,既寻求与他人的同一性,又力求保持住自己的独特 个性,这是人的生存的矛盾^对这一矛盾的解答(亦即对人的道 德问题的解答〉只有宇(productiveness) *能够完成。
返回书籍页